沪教版古文练习
四年级沪教版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易考题
四年级沪教版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易考题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1. 课外阅读。
自护其短北人[1]生而不识菱者,仕[2]于南方。
席上啖菱[3],并壳入口。
或曰:“啖菱须去壳。
”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
并壳者,欲以清热也。
”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注释:[1]北人:北方人。
[2]仕:做官。
[3]菱:即“菱角”,水生植物,可食。
马价十倍人有卖骏马者,比[1]三旦立市,人莫知之。
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
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2]。
”注释:[1]比:连续,接连。
[2]贾:同“价”。
[1]我们可以从《自护其短》中获得什么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马价十倍》中的“伯乐效应”使你联想到了什么生活现象?你是怎样看待今天的这种社会现象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阅读下面小古文,完成下面小题。
刻舟求剑楚人有涉①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②契③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④乎?①涉:跋涉,就是“度过江河”的意思。
②遽(jù):急遽,立刻,表示时间紧迫。
③契(qì):动词,用刀子雕刻。
④惑:迷惑,这里指“对事物感到糊涂不理解”的意思。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坠于水(__________)(2)入水求之(_________)[2]请说说列句子的意思。
(1)其剑自舟中坠于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说说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练习。
2022年沪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课间习题
2022年沪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课间习题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1. 古诗文阅读。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1]《精卫填海》选自_________________,文中的“少女”指__________。
[2]故事讲的是炎帝的小女儿去东海游玩时不幸_______,化为_________,她衔来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子,填塞_________的故事。
2. 小古文阅读。
勿贪多瓶中有果。
儿伸手入瓶,取之满握。
拳不能出,手痛心急,大哭。
母曰:“汝①勿贪多,则拳可出矣②。
”(注释)①汝(rǔ):你。
②矣(yǐ):了。
[1]下列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瓶中/有果。
B.儿/伸手/入瓶,取之/满握。
C.汝勿贪/多,则拳可/出矣。
D.拳/不能出,手痛/心急,大哭。
[2]“取之满握”中的“之”指的是()A.瓶子B.瓶中的果子C.瓶口D.拳头[3]对“汝勿贪多,则拳可出矣”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你不要贪多,少拿几个果子,手就可以出来了。
B.我不要那么多,你握紧拳头就可以出来了。
[4]这篇小古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重点段落品析。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1]解词。
曰(_________)溺(_________)堙(_________)故(_________)[2]阅读后回答。
本文选自《________》,炎帝是________________,精卫是__________。
[3]请你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精卫用__________去填平东海,表现了精卫__________的精神。
沪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年级联考习题
沪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年级联考习题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文言文阅读理解1.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题。
书戴嵩画牛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
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处士笑而然之。
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不可改也。
[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是()A.所宝以百数数:计算B.一日曝书画曝﹕暴露C.今乃掉尾而斗掉:摇动D.处士笑而然之然之:认为他说得对[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是()A.有一牧童见之锤子期听之B.常以自随以为世上无足复为鼓琴者C.处士笑而然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3]用自己的话说说对句子的理解。
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
陈元方候袁公陈元方年十一时,候①袁公。
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②?”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③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④其所安,久而益敬。
”袁公曰:“孤⑤往者尝为邺⑥令,正行此事。
不知卿⑦家君法⑧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⑨,万里如一。
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注释)①候:拜访,问候。
②履行:实践,做。
③绥(suí):安,安抚。
④恣(z ì):任凭。
⑤孤:古代王侯的自称。
⑥邺(yè):地名。
⑦卿:客气,亲热的称呼。
⑧法:效法,仿效。
⑨周旋动静:这里指思想和行动。
⑩师:学习。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元方年十一时。
(时间)B.久而益敬。
(更加)C.孤往者尝为邺令。
(曾经)D.周公不师孔子。
(效法)[2]下列是对画线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其中正确的一项是( )。
沪教版2024年五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调研
沪教版2024年五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调研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文言文阅读理解1. 课外类文阅读。
卜算子·咏梅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1)“卜算子·咏梅”中____________是词牌名,____________是题目。
(2)“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中的“她”指__________,赞颂了梅花____________________的品格。
2. 阅读短文,根据要求完成下面各题。
匡衡苦学[汉]刘歆匡衡字稚圭(guī),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①。
衡乃穿壁②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③大姓④文不识⑤,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⑥,作而不求偿。
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⑦以书,遂⑧成大学⑨。
注释:①不逮:指烛光照不到。
逮,及.达到。
②穿壁:在墙上打洞。
穿,凿。
③邑人:同县的人。
④大姓:大户人家。
⑤文不识:人名,姓文名不识。
⑥佣:做工。
⑦资给:资助,供给。
⑧遂:于是,就。
⑨大学:大学问家。
[1]下列词语中的“逮”与“邻居有烛而不逮”中的“逮”意思相同的是()A.私逮刑讯B.狗逮老鼠C.逮捕犯人D.力有不逮[2]“主人怪问衡”主人“怪”的原因是()A.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B.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C.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D.(匡衡)勒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3]结合上下文和注释翻译下列句子。
(1)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在匡衡身上,你发现了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品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课内阅读。
小学六年级沪教版语文下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题练习题
小学六年级沪教版语文下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题练习题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1. 阅读理解。
宋濂嗜学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①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②人多以书假余。
余因得遍观群书。
(注释:①假借:同义复合词,假就是“借”。
②以是:因此)[1]解释带点字的意思。
余幼时即嗜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弗之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走送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试着翻译词句。
手自笔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是人多以书假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读了短文,你觉得可以向宋濂学习哪些品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课内阅读。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1]将原文补充完整。
[2]解释下面的词语:方:______________。
复:__________。
[3]文中哪一句话最能体现锺子期堪称伯牙的知音?用“”画出来。
[4]从这两句话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伯牙_______高,锺子期________高。
通过反复吟诵,我们也可以从中想象到锺子期发自内心的_______以及伯牙遇到知音时_______的心情。
[5]伯牙绝弦是因为________。
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伯牙当时的心情是___________(用一个成语概括)。
由此可见,伯牙把锺子期当作知音。
五年级沪教版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提升练习
五年级沪教版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提升练习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文言文阅读理解1. 课外阅读。
两小儿辩日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注释)东游:到东方游说。
辩斗:辩论,争胜负。
故:原因,缘故。
以:以为,认为。
去:距离。
车盖:车篷,用来遮阳挡雨。
日中:正午。
及:至,到。
则:就。
盘盂:盛物的器皿。
圆者为盘,方者为盂。
沧沧凉凉:清凉而略带寒意。
沧沧:寒冷的意思。
探汤:把手伸到热水里去。
汤,热水。
决:判定。
孰:谁。
汝:你。
知:同“智”智慧。
为,同“谓”,说。
[1]给加点的字注音。
盘盂(_____)沧沧凉凉(_____)[2]理解句子的意思。
(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______________(2)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______________(3)孔子不能决也。
______________(4)孰为汝多知乎!______________[3]短文中哪句话说明两小儿辩论的内容很复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两小儿的“辩斗”对你有什么启发?请联系实际谈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阅读理解。
自相矛盾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1]先解释句中加点字,再解释句子意思。
(楚人)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沪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知识点专项练习
沪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知识点专项练习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 阅读古文,回答问题。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节选)大抵①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
继以精思,使其义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齐整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子细分明读之。
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②,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古人云③:“书读百遍,其义自见④”。
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注释)①大抵:大概。
②牵强暗记:勉强硬记,指没有读熟文章,就一句一句在心里硬记。
③云:说。
④见:同“现”。
[1]给文中加点的字注音。
几案(______)不可倒一字(______)牵强暗记(______)[2]根据注释和自己的理解,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短文第1自然段告诉我们,读书要先______,在此基础上进行______,这样才能有所得。
[4]读书前要做好哪些准备工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读书的时候,要注意什么?请用“______”画出来。
[6]多读的好处有哪些?请你根据短文归纳出两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阅读理解。
武松见了,叫声:“呵呀!”从青石上翻将下来,便拿那条梢棒在手里,闪在青石边。
那个大虫又饥又渴,把两只爪在地下略按一按,和身望上一扑,从半空里(蹿撺)将下来。
武松被那一惊,酒都做冷汗出了。
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只一闪,闪在大虫背后。
六年级沪教版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理解必考题型
六年级沪教版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理解必考题型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1. 阅读训练。
鲲①鹏②之变北冥③有鱼,其名为④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⑤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⑥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⑦。
——选自《庄子•内篇•逍遥游》(注释)①鳃(kūn);传说中的大鱼。
②鹏:大鸟的名字。
③北冥(míng):北海,泛指北方的大海。
冥,通“溟”,指海。
④为:叫作,移为。
⑤为:变为,成为。
⑥怒:奋起的样子,这里指鼓起翅膀。
⑦若垂天之云:像挂在天边的云彩。
若,好像。
垂,通“陲”,边际。
[1]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鹏之背(bēi bèi),不知其几千里也。
[2]下列语句中,朗读停顿正确的项是()A.北冥有/鱼,其名为/鲲B.北冥/有鱼,其名/为鲲C.北/冥有鱼,其/名为鲲[3]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选文中主要运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两种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塑造出鲲鹏奇特的形象。
2. 文言文阅读。
杀骆驼破瓮昔①有一人,于瓮②中盛谷。
骆驼入瓮食谷,首不得出。
既不得出,其人以为忧①。
有一老人来语之曰:“汝莫愁,吾教汝出,汝当斩头,自能出之。
”即用①其语,以刀斩头。
既杀驼,而复破瓮,如此痴⑤人,为世人所笑。
(选自《百喻经》)(注)①昔:从前;古时候。
②瓮:一种口小腹大的陶器。
③以为忧:以之为忧,为此事发愁。
④用:采纳。
⑤痴:傻、愚蠢。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有一老人来语之曰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2)吾教汝出汝: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以刀斩头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既杀驼而复破瓮既: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沪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课后专项习题
沪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课后专项习题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 文言文阅读。
师旷论学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注释)①师旷:春秋时代晋国乐师。
他双目失明,仍热爱学习,对音乐有极高的造诣。
②炳烛:点烛,当时的烛,只是火把,还不是后来的烛。
③孰与:相当于“……跟(与)……哪个(谁)怎么样?”。
④昧,黑暗。
[1]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A.安全B.哪C.平安[2]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吾年七十——年方十八B.臣闻之——如日出之阳C.善哉——积德行善[3]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A.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译文:少年好学,好像初升的太阳B.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
译文:壮年好学,好像正午的阳光C.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译文:老年好学,好比举着蜡烛走路。
[4]翻译句子“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正确的是()A.点上烛火照明比起在黑暗中走路,究竟哪个好呢?B.点上蜡烛照明不比在黑暗中走路好吗?C.点上蜡烛照明比在黑暗中走路好。
[5]这则短文告诉人们的道理是()A.少而好学B.老当益壮C.学无止境2. 读文言文《鹿亦有智》,完成练习。
博山①李氏者,以伐薪②为生。
一日,于山坳得一鹿仔③,携家喂养。
鹿稍长,甚驯,见人则呦呦鸣。
其家户外皆山,鹿出,至暮必归。
时值秋祭④,例用鹿。
官府督猎者急,限期送上,然旬日间无所获,乃向李氏求之,李氏不与。
猎者固⑤请,李氏迟疑曰:“待吾虑之。
”是夜鹿去,遂不归。
李氏深悔之。
注:①博山:古地名。
②伐薪:砍柴。
③仔:同“崽”。
④秋祭:官府在秋季举行的祭天地的仪式。
⑤固:坚持。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2024年沪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综合练习题
2024年沪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综合练习题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文言文阅读理解1. 阅读与理解。
徐湛之出行徐湛之出行,与弟同车。
车轮忽折,路人来救。
湛之令先抱弟,然后自下。
注释:徐湛之,人名。
[1]翻译加点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说说徐湛之是怎样一个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食粥心安范仲淹家贫,就学于南都书舍①。
日煮粥一釜,经夜遂凝,以刀画为四,早晚取其二,断齑②数十茎啖之。
留守③有子同学,归告其父,馈以佳肴。
范仲淹置之,既而悉败矣。
留守子曰:“大人④闻汝清苦,遗以食物,何为不食?”范曰:“非不感厚意,盖食粥安已久,今遽享盛馔,后日岂能复啖此粥乎?”(注释)①南都书舍:当时著名的书院。
②齑jī:腌菜。
③留守:官职名称。
④大人:指自己的父亲。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⑴日煮粥一釜(__________)⑵以刀画为四(_________)⑶大人闻汝清苦(__________)⑷盖食粥安已久(_________)[2]翻译下列句子。
(1)归告其父,馈以佳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范仲淹置之,既而悉败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⑶遗以食物,何为不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⑴范仲淹为什么不吃美味佳肴?请找出原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读了这个故事,你懂得了什么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文言文阅读。
刻舟求剑楚人涉江原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沪教版五年级上册《第30课_古文二则》-有答案-同步练习卷
沪教版五年级上册《第30课古文二则》同步练习卷二、标题1. 给下列加线的字注音。
不亦说________乎人不知,而不愠________论________语眼口岂________不到乎。
2. 给带线的字选择正确义项。
(1)余尝谓________ 谓心到________①说②叫做(2)则眼不看仔细________①模范②规则③就,便④就是(3)决不能记________①决定②一定,必定③决定最后胜负。
3. 翻译下列句子。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________(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________。
4. 阅读课文节选,完成练习。
读书有三到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1)解释带线的词语。
(2)“读书有三到”,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最重要的是________,因为________。
(3)“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这句话是一句________句,意思是:________。
5. 疑神疑鬼夏首之南有人焉①,日涓蜀梁②.其为人也,愚而善畏③.明月而霄行④,俯见其影,以为伏鬼也⑤,仰视其发⑥,以为立魅⑦也。
背而走⑧,比至其家⑨,失气而死。
注释:①夏首:古时地名。
在今湖北省夏水;焉,语气助词,无实在的意思。
夏首的南边有一个人。
②涓蜀梁:人名。
③善畏:容易害怕,胆子小。
④在一个明月高挂的夜晚出门去。
⑤伏鬼:趴在地上的鬼。
⑥仰头看到自己的头发。
⑦立魅:站着的鬼怪。
⑧背:转身。
背转身就跑。
⑨比:等到。
等到跑回家里。
(1)写出文中的一对意思相反的字:________﹣﹣________。
(2)读文填空。
文中这个人名叫________,他是一个既________又________的人。
在月光下他疑神疑鬼,把自己的________当作________,把自己的________当作________,结果,________。
沪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过关专项练习
沪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过关专项练习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1. 阅读《伯牙鼓琴》,回答问题。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⑴方鼓琴而志在太山(________)⑶汤汤乎若流水(_________)⑵巍巍乎若太山(________)⑷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_________)[2]伯牙是传说中的善弹琴的人,钟子期是善听音的人。
与此典故相关的成语___。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下列句子。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朋友之间的故事或者名言吗?可以简要地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阅读《王戎中不取道旁李》,完成习题。
王戎中不取道旁李王戎①七岁,尝②与诸③小儿游。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④甲,诸儿竞走⑤四取之,唯戎不动。
人问之,答日:“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
[注释]①王戎:琅伢临沂(今山东临沂白沙埠镇诸葛村)人。
三国至西晋时期名士、官员,“竹林七贤”之一。
②尝:曾经。
③诸:一些,这些。
④折枝:压弯枝条。
⑤竞走:争着跑过去。
[1]下面句子停顿不正确的是()A.王戎/不取/道旁李B.尝/与诸小儿/游C.诸儿/竞走/取之D.树在道/边而多子[2]“取之,信然”的意思是()A.王戎果然是守信用的。
B.一定要把李子摘下来。
C.把李子摘下来一尝,果然是苦的。
沪教版五年级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周末专项练习
沪教版五年级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周末专项练习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1. 阅读小古文,回答问题。
匡衡①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②,衡乃穿壁③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④大姓⑤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⑥而不求偿⑦。
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⑧以书,遂⑨成大学。
(注释)①匡衡:西汉经学家。
②不逮:指烛光照不到。
③穿壁:在墙上打洞。
④邑人:同县的人。
⑤大姓:富户,大户人家。
⑥佣作:被雇佣劳作。
⑦偿:报酬。
⑧资给:资助。
⑨遂:终于。
⑩大学:有学识的人。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邻居有烛而不逮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主人怪而问衡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翻译句子: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主要写了哪两件事?①第一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第二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们应该在哪些方面向匡衡学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小古文阅读。
高山流水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选自《列子·汤问》[1]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伯牙善鼓琴(______)①善良;慈善。
②擅长;长于。
③赞许。
善哉(_____)①善良;慈善。
②擅长;长于。
③赞许。
志在高山(_____)①意向,心里想着。
②记号。
③记载的文字。
伯牙所念(_____)①惦记。
沪教版六年级上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攻坚习题
沪教版六年级上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攻坚习题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文言文阅读理解1. 阅读下列文言文语段,完成练习。
韩康伯数岁,家酷贫,至大寒,止得襦①”,母殷夫人自成之,令康伯捉熨斗,谓康伯曰“且著襦,寻作复裈②。
”儿云:“已足,不须复裈也。
”母问其故,答曰:“火在熨斗中而柄热,今既著襦,下亦当暖,故不须耳。
”母甚异之,知为国器③'。
[注释]①襦(ru):短袄。
②复裈(kun):夹裤。
③国器:治国之才。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家酷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止得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已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知为国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下列每组加点词语意思都不同的项是( )。
①寻作复裈不须复裈也②母问其故故不须耳③止得襦今既著襦A.①②B.②③C.①③[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火在熨斗中而柄热,今既著襦,下亦当暖,故不须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下列说法正确的项是( )。
A.韩康伯告诉母亲自己可以用熨斗取暖,不再需要夹裤。
B.韩康伯的母亲给自己做了短袄,让儿子帮她熨烫。
C.韩康伯的母亲通过儿子的语言发现了他的智慧,认定他将会成就一番大业。
D.韩康伯孝顺母亲,懂得节俭,因此成为治国人才。
2. 读古文《书戴嵩画牛》,完成题目。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囊玉(),常以自随。
一日()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
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
”处士笑而然之。
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不可改也。
[1]在文中的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字词。
[2]读懂上面的古文,说说文中下列字词的意思。
戴嵩:___________ 拊掌:___________股:___________ 谬:_____________[3]“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沪教版六年级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攻坚习题
沪教版六年级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攻坚习题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1. 读课文,完成练习。
书戴嵩画牛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斗牛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
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
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不可改也。
[1]解释下列加括号的词。
(好)书画:________________一日(曝)书画:________________处士笑而(然)之:________________古语(云):________________[2]下列句子中,括号里补出的省略成分错误的两项是( ) (多选)A.(杜处士)所宝以百数B.(戴嵩)尤所爱C.(牧童)拊掌大笑D.(杜处士)不可改也[3]翻译句子。
斗牛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
今乃掉尾而斗,谬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引用古文的作用是什么?最后引用古语的作用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
终不知车方孝孺越①无车,有游者得车于晋楚之郊,辐②腐而轮败.,辊折而辕毁,无所可用。
然以其乡之未尝有也,舟载以归而夸诸③人。
观者闻其夸而信之,以为车固若是,效而为之者相属④。
他日,晋楚之人见而笑其拙,越人以为绐⑤己,不顾。
及寇兵侵其境,越率敞车御之。
车坏,大败,终不知其车也。
(注释)①越:越国。
②“辐”(fú)”与下文的“辊(ní)”、“辕(yuán)”均是古代大车上的部件。
③诸:相当于“之于”。
④相属:一个接着一个。
⑤绐(dài):欺骗。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
(1)辐腐而轮败。
(_____)(2)以为车固若是。
六年级沪教版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知识点巩固练习
六年级沪教版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知识点巩固练习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文言文阅读理解1. 读《管宁割席》,完成练习。
管宁割席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
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①而掷去之。
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②(miǎn)过门者,宁读书如故,歆废书③出观。
宁割席④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注释)①捉:拿起来,举起,握。
②轩冕:指古代士大夫所乘的华贵车辆。
轩:古代的一种有围棚的车。
冕:古代地位在大夫以上的官戴的帽,这里指贵官。
③废书:放下书。
废:停止。
④席:坐具,坐垫。
古代人常铺席于地,坐在席子上面。
现在摆酒称筵席,就是沿用这个意思。
[1]翻译下面的句子。
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本文写了两件事,分别是:(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从《管宁割席》这个小故事,可以看出管宁是一个()的人。
A.淡泊名利、非常清高B.爱恨分明、勤学好问2.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螳螂捕蝉(原文)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jiàn)者死!”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
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呜,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旁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译文)吴王决定去攻打楚国,他对左右的人说:“谁敢劝阻就处死谁!”吴王的侍从官中有个年轻人想要劝说吴王放弃攻楚的打算,但又不敢直说,就拿着弹弓,带着弹丸,一连三天早晨,在王宫后面的花园里走来走去,露水打湿了衣服,也全不在意。
吴王问他:“你这是为什么呢?衣服都被露水打湿了。
沪教版六年级上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考点知识练习
沪教版六年级上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考点知识练习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文言文阅读理解1. 阅读文言文《执竿入城》,完成后面的习题。
执竿入城鲁①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
俄②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③依而截之。
世之愚,莫之及也。
(注释)①鲁:鲁国。
②俄:不一会儿。
③遂:于是,就。
[1]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出停顿。
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2]给句子中的“之”选择正确的解释。
之:①的;②代词,代指长竿;③代词,代指那个“执长竿入城门者。
”遂依而截之(_____)世之愚(_____)莫之及也(_____)[3]将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用自己的话写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下面哪个成语跟这个故事的寓意最贴近?()A.南辕北辙B.亡羊补牢C.守株待兔D.刻舟求剑2. 阅读《嗟来之食》,完成习题。
嗟来之食齐大饥,黔敖①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
有饿者蒙袂辑屦②,贸贸然③来。
黔敖左奉④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从而谢⑤焉,终不食而死。
曾子⑥闻之,曰:“微与⑦!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
”摘自《礼记·檀弓下》注:①黔敖:春秋时齐国一富翁。
②蒙袂辑屦:用衣袖蒙着脸,拖着疲惫不稳的脚步。
③贸贸然:眼不明亮而莽撞前行的样子。
④奉:捧。
⑤从而谢:黔敖追上去表示道歉。
⑥曾子:孔子学生,名参,字子舆,春秋末鲁国人。
⑦微与:小事情啊!微,细小。
与,句末语气助词。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1)黔敖为食于路(______)(2)以待饿者而食之(______)(3)嗟!来食(______)(4)予唯不食嗟来之食(______)(4)以至于斯也(______)(6)可去(______)(7)其谢也(______)[2]翻译下列句子。
沪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课后专项练习
沪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课后专项练习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文言文阅读理解1. 小古文阅读。
杨氏之子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慧,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口:“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解释下列字词。
甚(________)诣(________)乃(________)未闻(________)[2]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
B.孩子与孔君平针锋相对,生硬的态度让孔君平哑口无言。
C.孩子采用否定的方式婉转对答,表现了应有的礼貌。
D.孩子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也不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
2. 阅读下面的古文,回答问题。
楚人有鬻①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②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③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④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注释)①鬻(yù):卖。
②陷:刺破。
③或:有的人。
④弗:不。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吾矛之利____________(2)其人弗能应也____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____”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出自这个故事的成语是___________,这个成语的意思是_________。
3. 阅读下面的古文,回答问题。
沪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针对练习
沪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针对练习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文言文阅读理解1. 读《杨氏之子》,回答问题。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__________________。
”[1]《杨氏之子》是一篇文言文,选自《_____________》。
[2]在横线上将课文内容补充完整。
[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甚聪惠:________________乃呼儿出:________________诣其父:________________指以示儿:________________[4]用“”画出体现杨氏子“甚聪惠”的句子。
[5]杨氏子的回答妙在哪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汉江临泛(唐) 王维楚塞①三湘②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③。
[注释]①楚塞:楚国的边界。
战国时这一带本为楚地。
②三湘:漓湘、潇湘、蒸湘的总称,在今湖南境内。
③山翁:指晋代山简,竹林七贤山涛之子。
曾任征南将军,好饮,每饮必醉。
(1)第三、四两句诗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江水的_____________,两岸青山的_____________。
(2)你认为第五、六两句诗哪两个词用得妙?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从整首诗来看,作者流露出的感情是____________。
3. 按照原文填空。
叶公子高好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屋室雕文以写龙。
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_____________ 。
叶公见之,_____________ ,失其魂魄,____________ 。
六年级沪教版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针对练习
六年级沪教版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针对练习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文言文阅读理解1.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钻木取火燧明国①不识②四时昼夜③,国有火树名燧木,屈盘万顷④。
后世有圣人⑤,游日月之外,至于⑥其国,息此树下。
有鸟若鸮⑦,以口啄树,灿然⑧火出。
圣人感焉⑨,因⑩取小枝钻火,号燧人氏。
——选自《太平御览》(注释)①燧(suì)明国:传说中燧人氏建立的古国。
②不识:不知道。
③四时昼夜:春夏秋冬(四季)和白天黑夜。
④屈盘万顷:曲折盘绕起来有一万顷。
顷,面积单位。
⑤圣人:古代指品德最高尚、智慧最高超的人。
⑥至于:来到。
⑦鸮(xiāo):鸱(chī)。
鸮,鸟类的一科,头大,嘴短而弯曲,吃鼠兔、昆虫等小动物。
⑧灿然:明亮的样子。
⑨感焉:有感于此。
焉:于此。
⑩因:于是。
[1]解释句中加点的字。
(1)燧明国不识四时昼夜识:__________(2)息此树下息:__________(3)因取小枝钻火因:__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燧明国不识四时昼夜。
___________________(2)圣人感焉,因取小枝钻火。
__________________[3]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它教给我们许多生存的本领,故事中的圣人就是被“___________”这一自然现象所启发,悟出了钻木取火的道理。
(用文中原句填空)[4]古今中外,依据自然现象或生活现象而发明创造的事例不胜枚举,试举两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阅读下面的小古文,然后回答问题。
张无垢谪①横浦,寓城西宝界寺。
其寝室有短窗,每日昧爽②,辄③执书立窗下,就④明而读,如是者十四年。
洎⑤北归,窗下石上双趺⑥之迹隐然,至今犹存。
[注释]①谪:封建时代把高级官吏降职并调到边远地方做官,这里指被贬官。
②昧爽:拂晓,破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八则⒈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习按时温习不也是件高兴的事吗?有志向相同的人从远方来相聚(互相切磋,增长学问),不也是件快乐的事吗?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气,这不也是德才兼备的人吗?学习方法、态度:按时学习,学以致用;与友切磋,不断求进;胸怀宽广,自求上进。
⒉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道就说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是智慧的。
学习态度:客观谦虚,实事求是。
⒊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了解(知识)的人比不上喜欢(知识)的人;喜欢(知识)的人比不上以知识为乐的人。
学习态度、境界:以学为乐,方学大成。
⒋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几个人同行,在他们之中一定有我的老师在这里。
我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它,他们那些短处(如果自己也有)就要改正它。
学习态度、方法:虚心求教,取长补短。
5.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习旧的(知识)从而知道新的(知识),你可以凭借这种方法做老师了。
学习方法:温故知新。
6.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当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到来时,这样以后,你便知道松树、柏树是在最后凋谢的。
做人规律:处境艰难方显高尚节气、品格。
7.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不能想要快,不能贪图眼前的小利益。
想要快,就不能到达目标;贪图眼前的小利益,那么大事就干不成。
做事心态:不能急于求成,贪图小利;要循序渐进,目光长远。
8.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我曾经整天不吃东西,整夜不睡觉,用(这些时间)来思考,没有好处,还不如学习。
学习方法:学胜于思。
(学习是进一步思考的基础。
)重点解释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
《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按时”。
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
“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
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亦:也说:同“悦”,高兴,愉悦。
朋:志同道合的人。
乐(lè):快乐。
时:按时。
人不知:此句为省略句,省略了宾语。
知,是了解的意思。
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愠(yùn):恼怒,恼恨,生气,怨恨。
君子:指有道德上有修养的人或品德高尚的人。
是:这。
岁:年。
然:这样。
后:以后。
凋(diāo):凋谢。
好(hào):喜爱,爱好。
尝:曾经。
寝:睡。
以:表目的,用来。
补充解释⑴而:顺接作用,然后。
⑵亦(yì):同样、也是。
⑶乎: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吗”。
⑷自:从。
⑸知:知道,了解。
⑹而:连词,却。
⑺时习:时,按时。
习,实习,温习。
橘逾淮为枳晏子将使⑵楚。
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yàn)婴,齐之习辞⑶者也。
今方来⑷,吾欲辱之,何以也⑸?”左右对曰:“为⑹其来也,臣请缚(fù)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
’王曰:‘何坐⑺?’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
酒酣(hān)⑻,吏二缚一人诣(yì)⑼王,王曰:“缚者曷(hé)⑽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
”王视晏子曰:“齐人固⑾善盗乎?”晏子避席⑿对曰:“婴闻之,橘生淮(huái)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⒀味不同。
所以然者何⒁?水土异也。
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yé)?”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xī)也(15),寡人反取病焉⒃。
”(16)注释(1)选自《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晏子,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
枳(zhǐ),也叫枸橘。
(2)使:出使。
(3)习辞:善于辞令,很会说话。
(4)方来:将要来。
(5)何以也:用什么办法呢?(6)为:于,在。
(7)何坐:犯了什么罪。
坐,犯了……罪。
(8)酒酣:喝酒喝得正高兴时。
酣,痛快(9)诣(yì):谒见,拜访,拜见。
(10)曷:同“何”,什么。
(11)固:本来。
(12)避席:离开座位。
(13)其实:它们的果实。
其,它们,代指橘和枳。
实,果实。
(14)所以然者何: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然,这样。
所以,...的原因。
(15)得无:莫非。
(16)圣人非所与熙也:圣人是不可以随便戏弄的。
熙,同“嬉”,戏弄。
(17)反取病焉:反而自讨没趣了。
病,辱(18)盗:偷盗。
(19)徒:只是,仅仅。
(20)闻:听说。
(21)善:善于,擅长。
(22)赐:赏赐。
(23)谓:对......说。
(24)缚:捆绑。
(25)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得无......耶?固定格式。
译为:莫非(26)辱:羞辱。
(27)逾:越过。
(28)为:成为,变成。
(29)左右:亲近的侍卫,大臣。
(30)过:经过。
(31)行:行走。
(32)者:......的原因。
(33)为(何“为”者也?):做,干。
(34)于(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在。
(35)取:获得,招致。
(36)则:就。
(37)取病:自讨没趣;自取其辱取:招致(38) 将:将要(39) 请:请允许我(做某事)通假字⑴曷(hè):通“何” ,什么。
⑵熙(xī):通“嬉”,戏弄。
译文晏子将要出使楚国。
楚王听说了这件事,对身边的大臣说:“晏婴是齐国善于辞令的人。
现在将要来,我想要羞辱他,(你们说)用什么办法呢?”身边的大臣回答说:“在他到来的时候,请让我们捆绑一个人,经过大王的面前走过,(这时)大王说:‘这是什么人?’(我们)回答说:‘是齐国人。
’大王问:‘(他)犯了什么罪?’(我们)回答说:‘(他)犯了盗窃罪。
’”(不久)晏子到了(楚国),楚王赏赐给晏子酒。
喝酒喝得正高兴时,两个官吏捆绑着一个人谒见楚王。
楚王说:“捆着的人是什么人?”(官吏)回答说:“(他)是齐国人,犯了偷盗的罪。
”楚王(嘲笑地)看着晏子说:“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盗吗?”晏子离开座位(严肃地)回答说:“我听说过这样的事,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南就是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北就变成枳树,(它们)只是叶子相似,(但)它们的果实味道却不一样。
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因为淮南淮北的)水土不同啊。
现在老百姓生长在齐国不偷盗,(可是)进入楚国就偷盗,莫非是楚国的水土使他变得善于偷盗吧?”楚王苦笑着说:“圣人是不可以随便戏弄的,我反而自取其辱了。
”晏子晏子(公元前578年—公元前500年),名婴,字仲,谥平,习惯上多称平仲。
夷维(今山东高密市胶河生态发展区晏王庙村)人,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
晏婴是齐国上大夫晏弱之子。
齐灵公二十六年(前556年)晏弱病死,晏婴继任为上大夫。
历任齐灵公、庄公、景公三朝,辅政长达50余年。
以有政治远见、外交才能和作风朴素闻名诸侯。
晏婴聪颖机智,能言善辩。
内辅国政,屡谏齐王。
对外他既富有灵活性,又坚持原则性,出使不受辱,捍卫了齐国的国格和国威。
司马迁非常推崇晏婴,将其比为管仲。
孔子曾赞曰:“救民百姓而不夸,行补三君而不有,晏子果君子也!”[1]中心晏子形象:爱国,机智,善于辞令。
能随机应变,从容不迫地维护个人机国家的尊严楚王形象:先是傲慢无礼、盛气凌人,最后自取其辱、尴尬自嘲螳螂捕蝉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患也。
”∙高居:处在高处。
居,处。
∙悲鸣饮露:一边放声叫着一边吮吸着露水。
∙三旦:三,几次。
旦,早晨。
∙委身曲附:弯曲身子贴紧前肢。
委、曲:弯曲。
附,通“跗”,脚背。
∙傍:通“旁” ,旁边。
∙延颈:伸长脖子。
延:伸长。
∙前利:眼前的利益。
∙顾:考虑,照顾。
∙善哉:好啊。
∙罢:停止。
∙患:祸患,灾祸。
∙子:你。
∙乃:于是,就。
∙务欲得其前利:一定想要得到眼前的利益。
务,一定,必须。
“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
蝉高高在上,悲伤凄凉地鸣叫着,喝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
那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它的身后。
”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螳螂,却不知道我拿着弹弓在瞄准它呢。
蝉、螳螂、黄雀,这三者都一定想要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及到自己身后的祸患呢!”道理启发告诫人们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不考虑身后的祸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