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优化的城市滨水空间规划开发策略

合集下载

城市滨水空间设计优化策略研究

城市滨水空间设计优化策略研究

城市滨水空间设计优化策略研究

摘要:城市滨水区域的公共空间是由城市水域和陆地组成的面向市民开放的城市空间环境和公共活动区域,是同水体紧密相关的自然要素、社会要素及空间要素之和。城市滨水公共空间作为城市稀缺的公共资源,为城市居民提供集聚、交流、交易、驻留、观赏、娱乐等活动空间场所,并兼具景观、生态、文化及商业价值。城市滨水公共空间的规划设计要遵循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等原则,整合城市诸多活动功能,在带动区域商业和旅游发展的同时,也成为当地水文化新的延续。

关键词:城市滨水空间;设计;优化策略

前言

城市滨水区是人类活动最为频繁的区域,也是城市景观规划设计中最重要的部分,它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滨水空间是一个地区景观规划设计的主要对象之一,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人们对景观设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个过程中,城市滨水空间既要满足城市居民对滨水空间景观功能和品质的需求,又要发挥对城市环境产生重要影响作用的功能和品质。我国“十四五”规划中提出,在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下,滨水空间所具备的环境承载力也成为未来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新的方向。从总体上来看,滨水景观规划设计具有综合性、多功能性、开放性特点,所以,在今后对我国整体城市滨江空间景观设计研究过程中,应着重关注这几方面问题。

1城市滨水空间含义及类别

1.1城市滨水空间的涵义

城市滨水空间是指以河流为主要景观载体的城市地域范围内,在自然条件下以河流为中心的水环境、水景观以及水文化所形成的地域空间。它是城市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在空间上的集中反映,是城市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基础。滨水区域内

城市滨水区开发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城市滨水区开发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城市滨水区开发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城市滨水区是城市开发中的重要资源,在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丰富城市景观、促进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本文对我国城市滨水区开发设计中存在问题及对策进行探讨。

关键词:城市;滨水区;设计

城市滨水区是城市开发中的重要资源,在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丰富城市景观、促进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然而在当前的设计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我国城市滨水区设计中问题

1、设计理念摒弃了传统的延续

目前,我国许多滨水景观设计项目走入了城市美化运动的误区,单纯追求现代化,毫无地方特色和可识别性。Www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方面,忽视地方特色。我国有些城市的滨水区开发项目,是在“广场热、绿地热、滨水区开发热”的社会大潮中仓促上马,由于缺乏总体规划的指导,整体观念不强,设计主题不明确,决策者往往采取国内外成功的滨水区开发模式,而忽略了当地特色,单纯追求所谓的现代化,结果是手法单一,面貌千篇一律,将现代化和民族文化、地方文化对立起来,而忽视了当地特色的体现,缺少空间的可识别性。

2、忽视地域的历史背景

城市形态与城市文化之间有一种相对应的关系。滨水区具有丰富的历史资源和文物古迹,但是,当前许多滨水区开发项目却忽视了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在设计中的运用,或不能将规划设计与传统文化很好的结合起来,使得城市滨水区形态缺乏自身的特色。有的开发项目对原有的历史文化的物质载体,如建筑物、历史遗迹等一律拆除而非修复,破坏和损毁了大量有价值的历史资料;更多的是对现存的古建筑或景点不加考虑,任意在其附近大规模、大体量的开发,不能融合地区特征,严重破坏了原有的滨水特色和轮廓,人为地割裂城市的空间形态。

城市滨水景观空间设施分析及优化——以郑州市东风渠为例

城市滨水景观空间设施分析及优化——以郑州市东风渠为例

城市滨水景观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对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提高城市景观质量和生态文明建设发挥着重要作用。滨水景观不仅可以为动植物提供天然的“住所”,河岸两旁的绿化带也可以净化水质,降噪隔音,一定程度上还可以缓解热岛效应,提升了人们的幸福感和舒适度。此外,东风渠还是郑州主要的泄洪河道,承担着城市防洪、防涝的功能。根据郑州市经济发展的最新要求,结合生态城市以及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相关要求,依据郑州河流滨河景观实际情况,进行提升改造。

一、研究对象概况

(一)研究区概况

郑州处于华北平原以南方向,北临黄河,西依嵩山;年平均气温12℃~15℃,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干旱少雨,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夏季从热带海洋吹来的东南季风带来丰沛的降水;植被种类多样,以常绿针叶林和落叶阔叶林为主,与华北地区相似。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郑州就是重要的内陆商埠;如今的郑州是中国中部地区的特大型都会和主要经济中心之一、中原经济区的中心城市、长江以北经济发达的省会城市。

(二)研究河段概述

东风渠是郑州市区由南向北最主要的河流,同时也是黄河和郑东新区水域的连接线,如图1所示。东风渠-金水东路段河流滨水景观带是郑州重要的滨水景观带,植被群落构成较为丰富,景观配置方式以草-灌-乔为主,由

于植物较多,所以夏季较为舒适,遮阴效果好。本文在东风渠河段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河段,进行生态调查和分析,具体采用现场调研结合GIS 地图来获取数据和实地资料,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滨水空间氛围营造、景观功能、滨水设施质量、植物配置的合理性等。

探究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规划设计的现状与趋势

探究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规划设计的现状与趋势

探究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规划设计的现状

与趋势

摘要: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人们不仅可以利用水资源来进行

生产生活,还可以利用水资源来建设城市滨水空间,以此来提高城市生活水平。

近年来,滨水空间景观的规划问题逐渐被人们所关注,但是,我国在滨水空间建

设的经验还较少,还有诸多需要完善的部分。因此本文研究了城市滨水空间景区

的现状,重点阐述了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规划的趋势,主要包括提高空间层次感、

构建亲水空间等等。旨在通过本文的研究,提高滨水空间景观规划的水平,进而

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

关键词: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规划设计;现状与趋势

引言:依山傍水一词,体现出在人类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傍水而居是长久以

来的习惯。一个城市发展最早的区域就是邻水区域,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大众越来越重视滨水区的规划以及改造,构建滨水空间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的休闲

需求,还可以提升城市的幸福感,最终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一、城市滨水空间景观的现状

(一)滨水区的生态失去平衡

城市现代化的发展推动了工业的进步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但同时,由于

工业污水以及生活污水的排放,导致城市的河道、湖泊等受到了污染。出现了水

体富营养化的问题,甚至出现水质发黑发臭,水生动植物灭绝的现象,针对此种

情况,城市居民只能望而却步。提高滨水区的水质,平衡滨水空间的生态才是规

划开发滨水空间景观的基础,否则将难以开展规划工作。此外,人类的过度砍伐,利用海洋和湖泊来进行造田活动都对水域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影响了生态的多样性,引发了水灾以及干旱问题。比如,长江的水灾以及黄河断流现象就是最为明

城市滨水区规划设计及开发探析——以加拿大多伦多城市滨水区为例

城市滨水区规划设计及开发探析——以加拿大多伦多城市滨水区为例

城市滨水区规划设计及开发探析——以加拿大多伦多城

市滨水区为例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滨水区的规划设计和开发成为城市发展的热点话题。城市滨水区是指城市河流、湖泊或海岸线等水域旁的地区,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价值。本文将以加拿大多伦多城市滨水区为例,探讨其规划设计和开发经验。

首先,加拿大多伦多的滨水区规划注重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多伦多市政府通过建立生态保护区、湿地恢复和水质监测等措施,保护滨水区的生态环境,确保其生物多样性和可持续性发展。例如,多伦多湖滨区的湖滨公园是一个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规划项目,通过修复和保护湿地来改善水质和野生动植物栖息地。

其次,多伦多的滨水区规划设计注重提供公共空间和文化活动场所。多伦多市政府鼓励在滨水区建设公共广场、步行道和自行车道等设施,提供市民休闲娱乐的场所。例如,沿着多伦多湖滨区的长廊是一个著名的步行道,吸引了大量市民和游客前来欣赏湖景和参与休闲活动。此外,多伦多的滨水区也是举办文化活动和节庆活动的理想场所,如滨水区音乐节和烟花表演等,为城市增添了活力和吸引力。

再次,多伦多的滨水区规划设计注重城市更新和经济发展。滨水区作为城市的重要资源,通过城市更新计划来改善土地利用和建设条件,促进经济发展。例如,多伦多的滨水区通过改建和开发旧工业用地,将其转变为商业和住宅区域,吸引了大量投资和创造了就业机会。此外,滨水区的旅游业也得到了发

展,游客纷纷前来体验水上运动和观光活动,为城市带来了旅游收入。

最后,多伦多的滨水区规划设计注重社区参与和公众教育。多伦多市政府鼓励市民参与滨水区规划和开发,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此外,多伦多的滨水区也开展了公众教育活动,增加市民对滨水区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的了解。例如,多伦多的滨水区博物馆和展览馆定期举办展览和讲座,向公众介绍滨水区的历史和文化,并倡导环保理念,引导市民积极参与水域保护和再生。

滨水建设方案

滨水建设方案

滨水建设方案

一、引言

滨水区指的是河流、湖泊、海岸等水域与陆地之间的过渡带,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滨水区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潜力。滨水区建设不仅可以增加城市的生态景观和休闲空间,还可以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和发展活力。本文将探讨滨水建设方案,并提出相应的设计原则和建议。

二、滨水建设的意义

1. 提升城市形象:滨水区是城市的门面,通过合理的规划和设计,可以打造独特的城市景观,提升城市形象和吸引力。

2. 发展城市经济:滨水区具有优质的土地资源和便捷的交通条件,可以开发建设滨水商业区、滨水旅游区等,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

3. 保护生态环境:滨水区是生态系统的核心区域,合理开发利用滨水资源可以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提升城市的整体生态品质。

4. 满足市民需求:滨水区具有独特的魅力,提供了各种休闲娱乐的场所,可以满足市民

的需求,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

三、滨水建设的设计原则

1. 生态原则:在滨水建设中应注重保护生态环境,保留和修复滨水区的自然景观,提

供适宜的生态条件,保护滨水生态系统的完

整性。

2. 可持续发展原则:滨水建设应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提倡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人文关怀等,使滨水区持续发展并造福未来的世代。

3. 安全原则:滨水区域常常面临着洪涝、风暴潮等自然灾害的威胁,设计时应考虑到安全因素,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确保滨水区的安全性。

4. 人性化原则:滨水区是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设计时应注重人们的需求和体验,提供舒适的环境、便利的设施和丰富的活动空间。

四、滨水建设的建议

1. 滨水景观规划:在滨水区域进行景观规划时,应充分考虑周边环境和整体城市形象,通过科学合理的布局和绿化设计,打造独特

基于区域生态优先的城市滨水景观规划设计

基于区域生态优先的城市滨水景观规划设计

基于区域生态优先的城市滨水景观规划设计

发布时间:2022-08-01T06:39:10.222Z 来源:《城镇建设》2022年3月6期作者:田孟齐

[导读] 城市滨水景观泛指位于城市内部的自然土壤、河道、湖泊及其他森林湿地等各种土壤与自然资源所共同面临的边缘性滨水地带田孟齐

身份证号:******************

摘要:城市滨水景观泛指位于城市内部的自然土壤、河道、湖泊及其他森林湿地等各种土壤与自然资源所共同面临的边缘性滨水地带,其是城市自然滨水景观建筑资源和人工景观建筑滨水景观相互均衡、有机融合的双重环境产物。作为在现代城市中,与自然资源之间交流信息接触最主要的大型开敞性建筑空间,城市中的滨水园林景观建筑空间,共同承担了“生态、休闲、经济、景观、文化”等多种类综合实用性功能。

关键词:区域生态优先;城市滨水;景观规划设计

1基于生态优先的城市滨水景观规划原则

1.1系统多样性原则

基于生态优先的城市滨水景观规划主要措施是改善整个系统,使其多样化发展,具体来讲可分为系统结构、功能2个方面。系统结构的多样化,能使景观工程的功能更加多样化,而功能的多样化,又能够给予系统更多的适应性和自身调节能力,两者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在实践中,以某地区郊野公园为例,该公园在水生区域设置了梯田和湿地,促进了区域动植物多样化发展的同时,更能弹性应对洪水灾害等极端性天气,大大减轻了城市周边地区防洪、防汛压力。因此,区域环境抵抗风险的能力,与地区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生物的多样程度成正比。

1.2功能性原则

基于整体的功能考虑,侧重于对缺乏绿色景观的场地与居民休闲娱乐场地的规划。改善景观环境不足以及无法满足居民行为的现状,改善城市面貌和市民生活质量,创造美丽优雅的沿河景观,以满足居民户外活动的需求。同时,滨水景观设计要与城市的发展融为一体,打造成城市对外展示的门窗,成为城市具有代表性的景观之一。这种设计既满足了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满足了居民对景观的要求,为城市发展和景观设计提供了双赢的局面。

滨水区域规划与设计方法

滨水区域规划与设计方法

滨水区域规划与设计方法

滨水区域是指河流、湖泊、海岸线等水体与陆地相交接的地带,

是城市中重要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如何科学规划和设计滨水区域,既能保护水体生态环境,又能满足城市发展需求,是当前城市规划和

设计领域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将探讨滨水区域规划与设计的方法。

一、滨水区域特点分析

滨水区域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首先,滨水区域易受水灾影响,需要考虑防洪和排水措施。其次,滨水区域生态脆弱,需要保护水体水质和生物多样性。再者,滨水区

域是城市重要的休闲娱乐场所,需要考虑人文景观和公共空间的规划。因此,滨水区域规划与设计需要综合考虑自然、社会、经济等多方面

因素。

二、滨水区域规划原则

1. 生态优先原则:保护滨水区域的生态环境,促进生物多样性保

护和生态系统恢复。

2. 风险防范原则:考虑滨水区域的防洪、防涝、防风等自然灾害

风险,合理规划建设,降低灾害风险。

3. 公共利益原则:滨水区域规划与设计应充分考虑公众利益,提

供优质的公共空间和服务设施。

4. 可持续发展原则:滨水区域规划与设计应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5. 文化传承原则:保护和传承滨水区域的历史文化遗产,提升区

域的文化品质和特色。

三、滨水区域规划与设计方法

1. 土地利用规划:根据滨水区域的自然条件和城市发展需求,合

理划分土地利用功能区,包括生态保护区、公共服务设施区、居住区、商业区等,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

2. 绿地系统规划:设计滨水区域的绿地系统,包括湿地公园、滨

水步道、绿化带等,提升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增加城市绿地覆盖率。

城市滨水空间的规划原则与实施策略

城市滨水空间的规划原则与实施策略

城市滨水空间的规划原则与实施策略- 规划设计

城市滨水空间的规划原则与实施策略

摘要:本文以城市滨水空间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国内外城市滨水空间发展历史的回顾与总结,阐述了如何针对我国当前城市建设特点,开展滨水空间的规划与建设,提出了相应的规划目标、规划原则和实施策略。

关键词:滨水空间规划原则实施策略

城市滨水空间是城市居民基本的活动空间之一,也是体现城市形象的重要节点。上世纪末以来,为了提升城市的形象以及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品质,我国城市滨水空间开发建设热潮此起彼伏。随着滨水空间的开发与城市建设的快速扩展,滨水空间设计中的一系列问题开始显现,诸如用地结构不合理、景观环境不协调、忽视城市的历史文脉以及与生态环境保护相背离等等。因此,有必要对其深入研究。

1滨水空间的规划目标

1.1城市滨水空间的发展历程

国外(主要为西方国家)城市滨水区经历了三个大的发展阶段,即资源经济时代、工业化时代和后工业化时代[1]。城市滨水区作为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经历了兴起、繁荣、衰败以及复兴,由生活空间、生产空间向复合型多元空间转变。

1) 资源经济时代——小规模改造,功能混合,自然发展

资源经济时代,即前工业化时代,城市经济发展以资源利用为主,对“水”的利用包括灌溉、生活供水与排水、人货交通等最基本的功能。

对城市发展而言,贸易能力是直接决定城市地位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世界上许多地处大江大河或海陆交汇之处的城市,突破了仅仅作为商人和手工业者社区的局限,获得快速发展,成为前工业化时代人口集聚和商品交易的中心。这一时期城市滨水区的典型特征是码头、仓库大量集聚,港口与城市生活混合,成为城市的交通中心和商业文化中心。当然,受到生产能力的限制,人们对滨水区的改造行为规模较小,功能混合,更多的是一种自然发展的态势。

城市内河滨水生态景观规划方案与设计策划方案

城市内河滨水生态景观规划方案与设计策划方案

来发展所可能导致的生态破坏,营造绿色 规
生态的滨水空间。
划 背
• (2)公共性原则——保证沿河风光带的公 景
益性、参与性,使每个人拥有自由享受景
与 思
观空间的权利,同时在设计中保证使用者 路
的舒适、方便和愉悦。
• (3)人文性原则——充分展现洛阳历史、
文化底蕴,建设赋有历史特性、文化特质、
时代特征及生活特色的沿河景观。景观规划 景点设计
与人居环境,塑造两岸滨水风光带,
彰显山水城市特色,充分发挥涧河及 规
其沿岸地块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
划 背
环境效益,组织编制《涧河两岸景观
景 与
规划及局部区域城市设计方案》。



景观规划
景点设计
1 规划案例背景——招标项目要求
• 规划主要原则(1) • (1)生态性原则——充分尊重、合理利用
河流沿岸的原有自然条件,以免或减少未
3)绿地系统重构—提高民生质量 通过建设滨河绿廊 景 带,营造宜人的自然风光,使之成为市民的休闲场所,与思
将极大地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4)公共服务建设—促进民生发展 通过文化娱乐、公
共服务及其慢行交通系统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将使
滨河地区成为城市最具活力地带。
景观规划
景点设计
一、城市内河复兴的民生价值

“生态文明理念”下的滨水空间规划策略研究

“生态文明理念”下的滨水空间规划策略研究

“生态文明理念”下的滨水空间规划策

略研究

摘要:城市滨水公共空间不但是对外展示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也是市民活

动较为集中,参与程度较高的场所,拥有着城市中最为丰富的自然资源,在城市

生态建设和发展中尤为重要。然而国内在滨水公共空间生态视角下的研究,研究

范围较为单一,多是从景观设计、生态技术层面入手,在人的活动和城市发展对

滨水公共空间的影响方面考虑不足,基于城市生态视角下的滨水公共空间设计研

究缺乏。本文主要分析了“生态文明理念”下的滨水空间规划策。

关键词:生态文明理念;滨水空间;规划策略

1、景观生态学概述

景观生态学的主体是生态学和地理学。是研究景观的格局美化、结构优化、

合理利用和保护的学科。是包含多学科的新兴交叉学科。主要包含斑块、廊道、

基质的三个基本要素。景观生态学的目的就是要协调人类与景观的关系,基于此

进行区域开发、城市规划、景观动态变化和演变趋势分析等。虽然生态学及各衍

生学科的意义各有异同,但可发现其共同规律为不仅仅是对生态环境的研究,而

是以生态为核心,包含社会、经济、人的活动在内的多维度、多层次的研究。因此,本文研究的生态理念着重关注三个维度的相互关系,即自然环境、公共活动、城市发展,探寻在保护滨水空间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丰富公众的滨水活动同时促

进城市的发展,达到动态平衡。

2、城市滨水空间开发利用的重要意义

城市滨水空间是城市中最具价值和开发潜力的空间资源,它的开发利用对繁

荣城市经济、提升城市环境质量、丰富地域风貌有着重要影响,是城市生态文明

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城市向人性化城市、文化城市、绿色城市转型的契机。由此可见,城市滨水空间开发利用的意义,不仅仅只表现在滨水本身,更多

城市滨水地带活力空间营造策略

城市滨水地带活力空间营造策略

城市滨水地带活力空间营造策略

城市滨水地带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城市的经济、文化和生态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为了更好地发挥城市滨水地带的活力,需要制定相应的空间营造策略。下面从滨水公园建设、滨水交通规划、滨水景观设计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滨水公园建设

滨水公园是城市滨水地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提供重要的休闲娱乐场所,吸引游客和居民前来游玩和观光。为了更好地发挥滨水公园的作用,需要制定以下策略:

1. 突出滨水特色。滨水公园应该突出水的特色,将水景与城市景观融合,打造出具有地域特色的滨水公园。

2. 配套设施完善。滨水公园应该配套丰富的娱乐、运动、休闲设施,如儿童游乐设施、健身设施、音乐喷泉等,吸引更多人前来游玩。

3. 改善环境卫生。滨水公园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环境卫生直接影响游客的体验。因此,应该加强环境卫生管理,保持公园的整洁和舒适。

4. 加强安全管理。滨水公园人流较为集中,安全管理尤为重要。应该加强安全设施的建设,完善消防、防盗、防溺水等措施,确保游客的安全。

二、滨水交通规划

1. 推广水上交通。水上交通既环保又快捷,可以有效缓解路面交通压力,提高城市交通运输效率。

2. 修建滨河步道。滨河步道可以为居民和游客提供通行便利,并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

3. 加强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建设。在滨水地带建立公共交通站和换乘点,提高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完善度,更好地服务市民。

4. 尊重历史文化遗址。在滨水交通的建设过程中,应该尊重历史文化遗址的保护,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三、滨水景观设计

1. 采取自然生态的手法进行设计。自然生态设计可以更好地保护自然环境,创造出和谐自然的景观。

城市滨水地带活力空间营造策略

城市滨水地带活力空间营造策略

城市滨水地带活力空间营造策略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城市滨水地带日益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空间。作为城市的重要资源,滨水地带不仅可以为城市增添一份独特的风景线,更可以为城市注入活力,成为城市的重要休闲娱乐场所。目前许多城市的滨水地带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往往成为废弃或者污染的地区。如何对城市滨水地带进行活力空间营造已成为当前城市规划和建设的重要课题。

二、滨水地带活力空间营造的策略

1. 生态环境保护

在滨水地带活力空间营造的过程中,生态环境保护始终是重中之重。通过加强对滨水地带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保护原有的湿地植被和野生动物,保持滨水地带的自然生态特色,确保其生态环境的健康和稳定。

2. 文化历史保护

每个城市的滨水地带都有着不同的历史文化底蕴,因此在活力空间营造中需要充分挖掘和保护滨水地带的文化历史资源。通过修复和保护历史建筑、遗址和遗迹,打造滨水地带的文化历史景观,为城市增添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

3. 城市功能拓展

滨水地带活力空间营造的一个重要目标是拓展城市的功能,使滨水地带成为城市的重要功能区。可以将原有的工业区、商业区、居住区等转变成为滨水地带的新型功能区,滨水地带成为城市的新兴经济和文化中心。

4. 公共设施建设

为了提升滨水地带的活力,建设必要的公共设施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在滨水地带建设公园、休闲广场、步行道、自行车道、运动场所等公共设施,为市民提供丰富的休闲娱乐场所,提升滨水地带的人气和活力。

5. 城市设计创新

在滨水地带活力空间营造中,城市设计创新是非常重要的手段。可以借鉴国内外优秀的城市设计案例,进行创新的城市设计和规划,使滨水地带成为具有时尚、个性和艺术气息的城市空间。

我国城市滨水绿地生态规划设计的内容与方法

我国城市滨水绿地生态规划设计的内容与方法

我国城市滨水绿地生态规划设计的内容与方法通过对滨河绿地在城市中的作用与目前城市滨河绿地建设所面临的问题的分析,提出城市滨河绿地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并对滨水绿地空间各景观组成要素的处理提出具体的方法。城市滨河绿地是城市开发中的重要资源,在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丰富地域风貌等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由于处于水陆的边际,滨河地区的景观信息量最为丰富,往往是一个城市景色最优美的地区,是形成城市景观特色最重要的地段。同时,滨河绿地以其优越的亲水性和舒适性满足着现代人的生活、娱乐、休闲等需要,这是城市其它环境所无法比拟的特性。城市建设,规划先行。而对城市滨水绿地的规划设计,不能仅仅停留在传统的设计模式上,应该从更深、更广的层面去理解和把握,特别是要从景观生态的角度、从人与自然共生的角度去剖析,将滨河绿地的建设纳入城市生态系统保护规划中去,挖掘城市滨河地区大的生态功能和游憩功能。本文分析了传统滨水绿地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提出应在传统规划设计方法的基础上,引入生态规划设计的方法,满足新时期滨水绿地建设的要求,并从滨水绿地的生态规划设计原则、滨水绿地空间各景观组成要素处理的具体设计方法入手,对滨水绿地生态规划设计的理论框架进行研究,以期为今后城市滨河绿地的规划设计、建设起到一定的参考与借鉴作用。1、传统的城市滨水绿地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由于认识上的局限性和政府管理部门间的脱节,在目前多数城市的滨河地区改造中,不同部门间的侧重各有不同,如水利部门仅强调水系的防洪、水运、灌溉等功能,将水系作为工程实体而非城市公共空间来看待,较少考虑人的心理和生理需求。在工程措施上对城市水系多采用裁弯取直、石砌护坡、高筑岸堤等,此举确实能满足使用功能上的需要,但作为城市公共空间重要组成部分的河流、湖泊等,这样的处理却忽略了许多缓慢或不易察觉的负面影响,将会给城市的发展带来一系列无法弥补的损失。主要表现在:(1)封闭的硬质人工驳岸改变了自然形成的江河岸线的自然特征和重要生态功能。如扬州古运河,原来河道两岸采用浆砌毛石驳岸和花岗岩栏杆围合,使古运河水道变成仅有简单功利价值的防洪、运输通道。这种简单生硬的处理限制了贯穿

基于生态原则的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

基于生态原则的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

基于生态原则的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摘要】:我国对生态环境的注重程度越来越高,城市滨水区的景观规划也参照生态原则执行,建成的滨水区要适合城市居民各方面的要求。本文主要介绍了城市滨水区规划的意义、原则,并指出城市滨水景观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关键词】:滨水园林;河流;生态

中图分类号:k928.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古今中外任何一座城市的诞生与延续都离不开水,河流产生和孕育了城市文明,是城市历史、社会与文化的“根基”。城市滨水区是指城市范围内陆地和水域相接的一定范围内的区域,它既是水的边缘,也是陆地的边缘。现代城市在大江大河提供基本的生产生活用水需求的同时,城市内部河湖水系已成为城市景观生态安全保障、空间结构优化、居民生活环境质量提高和文化品质提升的核心元素。因此,对于我国有一定历史的城市来说,根治久已衰败的老城内河滨水带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新举措,也是真正解决城市民生问题的重要切入点。

一、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意义

1、城市人们生活需要。如今市民对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滨水地区一般是城市景色最为优美的地区,以其景观环境上的优势吸引人们前往。它不仅可以极大地提高城市的景观质量,而且可以改善

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

2、景观生态需要。城市中的河流以其活跃性而成为景观规划中最有生气的元素,它集中体现了城市丰富的物质文明以及深厚的文化积蕴。成功的滨水景观建设有利于塑造出美丽的城市形象,强化人们心中的地域感。同时,滨水区具有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它能调节生态环境,改善城市的气候,促使城市持续健康地发展。

滨水片区项目计划书

滨水片区项目计划书

滨水片区项目计划书

项目名称:滨水片区综合开发项目

项目背景: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对宜居环境的需求不断增加,滨水片区逐渐成为城市规划中的热门选择。滨水片区作为连接城市和自然的重要节点,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发展优势。为了充分发挥滨水片区的潜力,提升城市品质和居住环境,本项目经过调研分析和规划设计,旨在打造一座现代化、宜居的综合开发项目。

一、项目概况

1.项目名称:滨水片区综合开发项目

2.项目位置:滨水片区

3.项目规模:总用地面积1000亩,建筑面积50万平方米

4.项目功能:包括住宅、商业、文化、教育、公共设施等

5.投资额:预计总投资额为10亿元

二、项目目标

1.优化城市布局:通过规划建设,优化滨水片区的城市布局,提升区域功能和形象。

2.改善居住环境:打造宜居的生活空间,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3.促进经济发展:引进优质商业和文化项目,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4.生态保护:坚持生态优先原则,保护滨水片区的自然环境。

三、项目内容

1.住宅区:规划建设高品质住宅,配套完善的社区设施,提供舒适宜居的居住环境。

2.商业中心:引进知名品牌商业项目,打造繁华商业街区,满足市民购物和娱乐需求。

3.文化公园:规划建设文化公园,丰富文化活动,提升市民文化品味。

4.教育设施:建设优质教育设施,提供优质教育资源,促进青少年教育发展。

5.公共设施:建设公共设施,包括医疗、体育、交通等,提升居民生活品质。

四、项目实施步骤

1.项目立项:组建项目组,明确项目目标和内容,启动项目立项。

2.规划设计:邀请专业规划设计团队进行规划设计,确立项目总体布局和建设规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编号:1009-6825(2012)35-0007-03

基于生态优化的城市滨水空间规划开发策略研究

收稿日期:2012-10-09

作者简介:刘鹏(1990-),男,在读硕士刘鹏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摘要:系统总结了我国城市滨水开发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试图在生态理念指导下提出城市滨水空间开发的若干策略,为滨水空间的规划开发提供一些指导。

关键词:生态优化,城市,滨水空间,开发策略

中图分类号:TU984.183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滨水空间,又称滨水地区(waterfront),是城市中一个特定的空间地段,是指“与河流、湖泊、海洋毗邻的土地或建筑,亦即城镇邻近水体的部分”。空间范围包括200m 300m的水域空间及与之相邻的城市陆域空间,其对人的诱惑距离为1km 2km,相当于步行15min 30min的距离范围。根据毗邻水体的不同,滨水区可以分为滨江、滨河、滨湖和滨海地区[1]。很明显,城市滨水空间凭其特有的水体环境优势,已经成为一座城市中集生态价值、景观价值、经济价值于一体的活力区域,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极富特色的“活动舞台”。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居民对高品质生活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这就使得滨水空间的开发和建设成为城市政府和规划师关注的焦点。

1我国城市滨水空间开发规划存在的问题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很多城市都意识到滨水空间的重要价值,陆续进行了一些较大规模的滨水空间开发项目。随着这些滨水项目的不断开展,很多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

1.1滨水环境破坏严重,生态优先原则缺失

由于我国很长一段时间都处于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中,很多城市对自然环境的掠夺式破坏行为一直存在,城市生产与生活污水的无处理排放、垃圾的随意堆积致使水体污染十分严重,一些保存尚好的滨水景观被任意的掩盖、挤占、填埋,使原来完整的城市水系变得支离破碎。从而造成众多城市滨水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系统结构类型单一、空间异质性差、空间连接度低、破碎化程度高,滨水景观的动态、结构和功能受到影响[2]。

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很多城市政府和开发商在滨水区进行高密度“景观墙”式的开发建设,完全背离生态优先的初衷,以致出现建筑尺度失调,空地率下降,人口密度过高,这可能影响整个城市生态系统结构稳定性,使其抗逆能力降低。1.2土地使用功能单一,滨水空间活力不足

随着人们对居住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滨水空间应该成为市民聚集活动的舞台。然而很多城市滨水空间几乎全部用于居住开发,用地功能比较单一,没有考虑各种用途的互相依存与融合,若干个功能区之间的有机联系被切断,缺乏各种功能空间的综合组织和利用,很难满足市民对社会活动多样性和复杂化的要求,也不利于城市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

形态单一的滨水景观设计也是造成滨水空间功能隔离与分化的重要原因,许多滨水空间由于单纯的公园绿地属性,缺乏吸引市民参与的商业和文化娱乐设施而失去了作为公共空间的吸引力,导致夜间市民活动缺少,滨水环境受冷落,滨水空间活力不足。1.3城市历史特色缺失,“千水一面”现象突出每个城市都有属于其自身的历史文化和地域特征。城市空间只有真正具有了自己的地方特色,才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这也是增强城市空间可识别性的重要元素。但是目前我国许多滨水空间开发项目走入了误区,单纯追求所谓的现代化,规划设计手法单一,面貌形态大同小异,“千水一面”现象突出。

另外,很多城市在进行滨水项目开发时都不考虑城市的地方文化对城市形态的影响。任何一种城市形态都不仅仅是城市空间的随意组合,它是地域文化在该地区长期积淀和作用的结果。由于大部分城市最初都是依水而建,所以它们的滨水区都具有丰富的历史建筑和文化资源,很多开发项目往往忽略了对城市历史文脉的传承,或大拆大建,破坏了历史文化的物质载体,或忽略现状建筑形态的存在,任意在其附近进行“现代化”开发,严重破坏了原有的滨水空间特色,使得城市空间形态杂乱无章。

1.4公共岸线连续性差,水城空间缺少联系

一些城市滨水区虽然规划建设了若干城市公园、绿地等开敞空间,但部分滨水空间仍被传统型“赖水为生”的产业或部分工业、商业建筑用地所占据,市民无法接近和享用,使得这些开敞空间零散分布、各自为政,缺乏合理的衔接和过渡,彼此割裂,城市滨水岸线的连续性得到破坏。

另外,很多城市的滨水空间规划设计只局限于一河两岸,且仅处于平面层次的考虑,与城市其他开敞空间缺乏系统、富有生机的衔接,缺乏足够的开敞面,许多板式大体量的高层建筑阻碍了公众的观景视线,在心理上造成与滨水区的隔离,滨水空间的自然景观资源没有充分融入到城市中去,没有形成完整的城市开放空间体系。

2城市滨水空间开发规划策略研究

根据张庭伟等在其《城市滨水区设计与开发》一书中的观点,评价一个城市滨水空间开发项目的成功与否,主要有三个衡量标准:第一,是否有助于促进城市经济繁荣,增加城市的经济总量,为市政府创造更多的税收;第二,是否有助于增加就业机会,为更多的市民提供工作岗位;第三,是否有助于改善城市市容,反映政府的政绩,增强市民对自己城市的自豪感[1]。除此之外,一个成功的城市滨水空间开发项目还应该能在不破坏城市滨水生态平衡甚至能够促进城市滨水复合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创造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城市形态。

2.1实行多功能复合的滨水开发利用模式

作为一个结构复杂、极具价值的城市空间要素,城市滨水空间的开发利用应突出复合的理念,使城市滨水地区成为以功能混

·

7

·

第38卷第35期2012年12月山西建筑

SHANXI ARCHITECTURE

Vol.38No.35

Dec.2012

合为主,向大多数市民开放的“中性”空间[3]

。必须打破原来规划

传统中严格的“功能分区”思想,重新利用滨水空间的区位和环境优势,把原来功能单一的滨水地区改为多功能综合区,同时将滨

水空间中机能衰落的功能迁出,在生态允许的范围内引入极具活力的商业与娱乐休闲产业,以此作为城市经济发展的催化剂。作

为城市经济发展、

社会进步和文脉传承的重要载体,城市滨水空间也理应承担更多的城市发展功能,实现城市空间多种功能的叠

加,

向市民提供更多的公共空间和服务内容,使滨水空间环境产生最大的聚合力,展示滨水空间特有的社会生活气息。

2.2确保滨水景观连通性,构建完整的生态系统架构

滨水区作为城市开放性的带状空间,是城市不可多得的地域资源,它有效地组织着城市景观空间序列,是大部分滨水城市的发展轴线。在这里我们引入景观设计所应该遵循的“斑块—廊

道—基质”

模式(由Forman 教授和Godron 教授提出),在滨水空间规划中,要优先考虑保护和建设适量的自然植被绿色斑块和生态廊道。这种“斑块—廊道—基质”模式也就是本文所要构建的生态系统架构。在滨水空间开发过程中应尽可能保护这三者之

间的空间架构关系(见图1)。

图1景观模式

斑块2斑块4

斑块5斑块3

斑块1廊道

廊道

廊道

基质

1)生态斑块:即滨水空间内的草地和林地资源。在开发过程中利用这些资源建设城市生态公园,为动物提供栖息地,实现城

区空气交换。要把保护和建设多样性的生态斑块作为滨水空间生态优化的重要策略。

2)生态廊道:即滨水空间中的水系廊道网络、文化与休闲娱乐走廊等。在实行重点生态保护的水体廊道范围内不得进行任何建设,

以保持其生态廊道作用。而河流与湿地的生态岸线则作为整个市域的生态廊道加以重点保护。

3)生态基质:其作为生态斑块和廊道的载体,是整个生态系统架构基础。为保护生态基质,应建设分散的城市绿地作为多种生态元素的支撑。

在规划设计中,要利用各种生态廊道将大小各异的生态斑块连接,使其景观生态效用发挥到最大。一方面,在空间规划中有意识地将布局结构和水系网络进行综合考虑,利用水系廊道连接各种斑块,为生物提供一个连续的生存活动空间,从而保证滨水空间的生态平衡。另一方面,在滨水空间内建立便于生活、工作及游憩的步行走廊和非机动车线路网,利用各种休闲走廊绿化连接各斑块,并与城市区域的中心绿地、居住区及步行商业街相联系。

2.3

构建低碳多元的交通体系

一个成功的公共空间是建立在良好的公共交通基础之上的,

城市滨水空间的规划要充分考虑空间周边及空间内部的交通形

式,建立完善的交通网络,通过提高滨水空间的可达性来增强滨水空间的活力。

1)步行系统网络化。

为了降低机动交通对滨水区生态环境的危害,滨水空间的交通形式应以步行系统为主。步行系统与开敞空间必须紧密衔接并形成网络,以不同形式的休闲步道串连起广场、绿地、亲水平台

等开敞空间,

通过各种不同材质、标高场地的互相穿插,形成完整的滨水区步行系统。步行系统要注重安全性、

舒适性、连续性和可选择性,必须减少机动车的干扰,以确保步行网络系统的畅通

(见图2)。

2)交通组织立体化。

滨水空间往往是吸引大量人流和车流,交通最为繁忙的地带,交通状况复杂而混乱。应通过交通的地下化或高架天桥等交通立体化措施,

避免城市交通横穿或将滨水空间分隔,增强城市与水域的关联性和整体感。为了保证地面行人的安全,消除噪声和废气对滨水空间行人和绿化的危害,应尽量将车行交通以及大规模停车场地下化,争取更多的地面活动和绿化种植面积,这也是最常用的立体化交通方式。

2.4塑造层次丰富、轮廓优美的滨水空间形态

作为一个城市对外展示其面貌和特色的名片,滨水空间的形

态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它作为水体与城市实体之间的过渡,也担负着一种从软质形态要素向硬质形态要素过渡的使命。

在滨水空间规划设计中

,空间形态主要包含滨水建筑群体的组合关系及滨水天际轮廓线的宏观控制两方面内容。1)滨水建筑群体的空间组合。

滨水建筑群体的规划设计主要突出面向水体开敞的空间形态,避免大体量、高密度的开发压迫滨水地区。首先滨水建筑应疏密有致,高低错落。在滨水空间的主要景点俯视江(河)时,有超过一半的水面不会被各类建筑群体遮挡,在主要观景点与江(河)面之间形成较好的视线通廊。其次,滨水建筑尤其是紧邻岸线的建筑切忌全部做成连续板式高层的形态,要以点式高层为主,增加建筑群体之间的绿地通透率,使各类绿地融合于城市之中,并形成系统。第三,建筑群应尽量采用簇群式布置,在簇群与簇群之间形成集约而又非常具有凝聚力的开敞空间,以形成多层次的竖向空间形态,避免建筑形态的均质化,同时较大的开敞绿道能够促进城区的空气循环(见图3)。

图2滨水生态廊道图3滨水建筑形态示意图

2)滨水天际轮廓线控制。

天际轮廓线的控制主要体现在对建筑高度的控制上,宜从城

市内部向沿江(河)地段高度逐步降低,总体上形成由远水区到近水区顺次跌落的建筑高度布局,避免天际线轮廓控制建筑等高、等距。另外还要强化重点地段的建筑处理,在重要景观结点设置景观性建筑,使之成为区域地标。

2.5

体现地域特色,延续历史文脉

城市空间作为城市历史文化的特定物质载体,就其本质而言是地域文化的一种反映。滨水城市依水而建,滨水空间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资源,有着独特的城市空间形态和城市肌理,其中

大量的古建筑、

历史遗迹、风景名胜等也增强了城市的个性魅力。城市滨水空间因具有独特的位置优势而成为体现当地特色文化的窗口,

因此,滨水空间规划设计一方面应该从城市的历史传统空间入手,对有价值的历史遗存采取保护和修复等措施,保

持滨水空间建筑物和其他历史因素的特色,

发掘地方文化,创造具有地域认同感与归属感的城市滨水空间,使城市的历史记忆得

·

8·第38卷第35期2012年12月

山西建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