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阅读答案:《怎样理解文化的“雅”和“俗”》(含答案解析)-精选word文档 (3页)

合集下载

“雅文化和俗文化”阅读理解答案

“雅文化和俗文化”阅读理解答案

“雅文化和俗文化”阅读理解答案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雅文化和俗文化①文化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表层文化又可以称之为物质文化,是人类对物质的利用的形态,通常体现在人的衣、食、住、行领域,因此也包括了生产力形式;中层文化又可以称之为精神文化,主要是以物质为媒介表现精神的形态,包括艺术、科学、宗教、制度、礼仪、风俗等等;深层文化又可以称之为哲学文化,是渗透在前两层文化中的观念、意识和哲学。

②人类自劳动有了剩余,社会开始出现阶级和阶层,生产有了分工,因而需要有文化并且可以有相对的精细和粗糙之分,于是在同质文化的中层和表层遂有了雅、俗之别。

表、中两层文化覆盖着、并体现在一个民族全体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我们把经过更多加工、比较细腻、涉及人较少的文化称之为雅文化;反之,为俗文化。

③任何社会文化的雅与俗往往有一种向对方靠拢的本然倾向。

社会上层(执政者和知识阶层)往往向社会底层强加自己的文化(雅文化),包括将自己的文化通俗化以扩大对全社会的影响;同时,出于猎奇或调节的目的而从俗文化中汲取营养。

社会底层往往出于仰慕而仿效雅文化,即所谓上行则下效;同时,俗文化又以其质朴清新吸引社会上层,俗文化的有些部分逐渐被雅化。

④文化的根本性功能是调节人类在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关系,包括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现世与未来的关系。

俗文化往往是人类社会经验的总结,但却是“自在”的。

雅文化是人为的,相对于俗的约定俗成,可以说是俗的“自觉”。

社会组织形式脱离了部落、部族阶段有了国家以后,执政者为了维护社会的完整和稳定,往往把有些俗文化加以整理、提炼,形成雅文化。

礼及其仪式的规定就是最明显的事例。

⑤在中国长期的阶级社会中,礼是为维护农业社会等级制度、保证政权统一和社会稳定而形成的关于人际关系的行为标准。

在礼的贯彻实施过程中,其中所包含的思想观念也因其具有神圣的意义而随之向四方扩散。

礼既然有很强的继承性,有历时进行微调而无巨变的、体现和贯穿在礼中的观念意识,自然就成了民族文化的主导。

朱自清论雅俗共赏阅读及答案

朱自清论雅俗共赏阅读及答案

朱自清论雅俗共赏阅读及答案《论雅俗共赏》是朱自清的一篇议论文。

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了,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论雅俗共赏①唐朝的安史之乱可以说是中国社会变迁的一条分水岭。

在这之后,“士”和“民”的分界不像先前的严格和清楚了,彼此开始流通。

虽说士人流落民间的是少数,老百姓加入士流的却渐渐多起来。

这些新晋的士人一面学习和享受那些雅的,一面却还不能摆脱或蜕变那些俗的。

人既然很多,大家都这样,也就不觉其寒碜;不但不觉其寒碜,还要重新估定价值,“雅俗共赏”似乎就是新提出的尺度或标准。

②早在中唐,禅宗就开始用口语记录大师的说教。

用口语原本为的是化俗,也就是争取群众。

“语录”就成为一种文体了。

这之后就是唐朝的“传奇”。

照陈寅恪先生的意见,这种“传奇”大概起于民间,文士是仿作,文字里多口语化的地方。

陈先生并且说唐朝的古文运动就是从这儿开始。

他指出古文运动的领导者韩愈的《毛颖传》,正是仿“传奇”而作。

到了宋朝,不但古文走上了“雅俗共赏”的路,诗也走向这条路。

胡适之先生说宋诗的好处就在“做诗如说话”,一语破的。

刚刚来自民间的词,在当时不用说自然是“雅俗共赏”的,后来虽然渐渐雅化或文人化,可是始终不能雅到诗的地位,它怎么着也只是“诗余”。

词变为曲,不是在文人手里变,是在民间变的;曲又变得比词俗,虽然也经过雅化或文人化,可是还雅不到词的地位,它只是“词余”。

可是虽然俗,大体上却“俗不伤雅”,仍是“雅俗共赏”的玩艺儿。

——以上说的种种,都是安史乱后几百年间自然的趋势,就是那雅俗共赏的趋势。

③虽然俗雅并存,但古人心中的“雅俗共赏”其实仍是以雅为主的,从宋人的“以俗为雅”以及常语的“俗不伤雅”,更可见出这种宾主之分。

起初成群俗士蜂拥而上,固然逼得原来的雅士不得不理会到甚至迁就着他们的趣味,可是这些俗士需要摆脱的更多。

他们在学习,在享受,也在蜕变,这样渐渐适应那雅化的传统,于是乎新旧打成一片,传统多多少少变了质继续下去。

前面说过的文体和诗风的种种改变,就是新旧双方调整的过程,结果迁就的渐渐不觉其为迁就,学习的也渐渐习惯成了自然,传统的确变了质,但是还是文言或雅言为主。

【传统】高考语文专题冲刺专题141论述类文本阅读一含解析

【传统】高考语文专题冲刺专题141论述类文本阅读一含解析

【关键字】传统专题14 论述类文本阅读一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当雅文化与俗文化哪个更值得推崇的问题摆到面前,作何选择?雅俗,共赏乎?分赏乎?翻开书一看,宋玉曾经跟楚王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个人在郢这个地方唱歌,开始的时候他唱了两首,一首叫《下里》、一首叫《巴人》,唱起来的时候,周围好几千围观的人都跟着哼哼,最后他又唱了《阳春》和《白雪》,随着他唱的观众就剩下数十人了。

宋玉告诉楚王,所唱格调越高,能够击节欣赏的人越少。

人们后来以“下里巴人”对应“阳春白雪”来形容雅俗不两立,大概源于此故事。

看来雅俗是要分赏的。

然而这也未必。

从宋玉讲故事的时代再往上看。

《诗经》中的大雅、小雅,应该是中国文艺的雅乐的源头了。

但是就在这本诗集中,除了《雅》、《颂》这两个部分外,还有十五国风。

国风里的诗篇,虽然据说经过孔子删定,但还是保留了从民间采集来的民歌的风貌,都是老百姓平常哼哼的,而不是乐官们谱写的。

作为“六经”之一的《诗经》把雅俗融为一炉,实为雅俗可以共赏作了权威的注解。

精英的日子也不是都好过,精英的作品也不是都能留存。

精英也分三六九等。

以他们生前的爵位俸禄来衡量,精英有等差;以他们作品在后世的影响而论,精英也有高低。

屈原、杜甫、苏轼等是一流的大诗人,他们的作品至今是我们民族的骄傲,而我们引之为骄傲的不仅是他们格律的精致,更因为他们的作品中有时代风云、人世风情和民间风貌。

至于那些围着宫廷选材的精英们,如“台阁体”、“西昆派”、“酬唱集”,于今不仅草根们不认识,就是精英也得翻箱倒柜才知道。

俗文化就像原上草,虽不会都得到历史的放大,但延绵不绝。

一如精英们推崇的高雅作品一样,数量更多的俗文艺作品也消泯在历史的长途上。

为什么?因为俗文化也有等差,孔子保留了“国风”,但坚决抵制靡靡之音,所以主张“放郑声”。

如果说“望子成龙”更接近于草根阶层的心态,那么有多少草根家长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去学那些可以偷着乐但不能明着教的戏法、说法?大俗可以入雅,就像《诗经》中的“国风”那样,但低俗即便到了极致也与雅无缘。

雅与俗的理解

雅与俗的理解

雅与俗的理解雅和俗是中文语言中经常被使用的两个词语,其含义和使用场景很广泛。

在中文中,雅和俗分别表示高雅和通俗两种不同的文化形态或言谈方式。

雅和俗虽然有着明显的对立关系,但是它们又是互相补充、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

雅,指的是精致、高贵、华丽或者优雅的风格或品质。

雅与汉字上的“牙”有关,指的是漆黑而发亮的象牙,象征高贵精致的品格,古时候只有贵族才有较多的象牙制品。

在文学、艺术、音乐、建筑等领域中,雅的美通常是指优美高雅、典雅大气、精致细腻、风格独特、优美动人的艺术表现形式。

比如,有些诗歌的语言清新脱俗、意境高远,有些画家的画作境界高远、手法精湛,有些音乐的旋律优美动听、节奏明快。

这些都被称为雅。

俗,通俗或说俗气,指的是一种通俗易懂、大众化的文化、品味或风俗,与大众生活相关。

俗有直接、贴近人心的艺术表现、情感表达,但也有过于平凡、庸俗、低俗的意味。

通俗的作品一般更注重大众娱乐,讲究性格化、暴力化和情节化等特点。

比如,流行音乐、言情小说、夜市美食都可以看作是典型的俗气。

雅与俗是两种对立却又相对独立的文化和价值观念。

雅与俗之间的分界线并不是非常清晰,而且还会根据时间和地域的变化而发生改变。

雅和俗是互相补充的,如果只有雅没有俗,很难获得大众的认可;如果只有俗没有雅,则缺乏审美立足点,容易流于凡俗。

因此,雅和俗在一些艺术活动中常常是交相辉映的。

雅与俗在不同的评价标准下会有不同的结果。

在形式方面,雅意味着高质量、高品质的仪态和表现,俗则相对较为随意、自然和朴素。

在品味方面,雅强调有趣、细致和深度,俗则强调趣味、有力和活泼。

在精神和文化方面,雅较为渴望工艺、精神和深度的发展,以追求真理和智慧为核心,而俗则更加注重现实生活、传统文化和民间思想,以资源再利用、真实性为侧重点。

在实际生活中,雅和俗也经常被用到个人的着装、饮食、生活习惯等方面。

通常情况下,雅是指文雅、高雅、典雅、高贵、优美、华丽、精炼、韵味等性质,代表的是较高的水平和品味;而俗则是指庸俗、卑俗、陋俗、乡俗、俗气、俗套等性质,代表的是普通的水平和品味。

说俗道雅谈文化阅读训练题与答案

说俗道雅谈文化阅读训练题与答案

说俗道雅谈文化阅读训练题与答案俗,与其说是一种文化现象,不如说是一种文化养成或文化习惯。

最初的“俗”,源于人的生存本能,体现出人对自然的生存选择与适应。

当人的生存选择与适应“习惯成自然”时,我们就有了“俗”。

“积习”而“成俗”,说明“俗”是特定时空中特定人群的“集体无意识”,是无需言明的默契,也是无需理析的律令。

随着人类社会组织日趋复杂且日趋精密,乡民社会的默契需要规范并敞亮为“乡约”,于是“约定俗成”成为“俗”的自觉构建。

这种体现出乡民社会“民风世情”的俗,也往往成为“法”的适用基础。

俗,在一定语境中其实是人们维系人际关系的纽带,也是人们维护社会秩序的准绳。

因此,“约定俗成”之“俗”往往又具有道德“约法”的指向,无论是“积习成俗”还是“约定俗成”,都说明“俗”是一定乡民社会的内在秉性和价值取向。

但是,“积习”也好,“约定”也好,“俗”的“群体性”呈现总有其“局限性”。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说的是空间局限,“时过境迁,物是人非”说的是时间局限。

适宜某一社会的“俗”,对其余乡民社会可能“不宜”;某一乡民社会彼时之“俗”,也可能在时过境迁后变得“不宜”……我国是多民族一体化的文化大国,且地域广阔。

因此,“和而不同”成为众多个体保持个体特质又顾及和谐相处的“公约”。

“公约”可为更大空域和更长时段的“约定”,成为众多个体超越一己“俗”念、求取“公约”的共同理想。

这个“共同理想”因超越局限性、特殊性之“俗”而被称为“雅”。

“雅”实际上有文化整合的意味,经过整合并得到提升的文化会得到“雅正”的评价。

“雅”不仅存在于“文化整合”之中,而且体现为整合后“文化范式”的确立。

即以“雅”为“正”。

相形之下,雅、俗之间就有了高下之别、庄谐之别乃至文野之别。

“俗”的意涵也就渐生“陋意”,渐趋“庸境”。

讲究品位、追求境界的文化人,不一定自封“高雅”但大多自命“清高”,不一定都能“超凡脱俗”,但大多鄙夷“谄世媚俗”。

拒绝媚俗可以是为着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也可以是为着彰显自己的人格魅力。

高中论述类阅读:雅和俗刘旦宅①雅和俗是相对而言的,昨天被当作是俗的东西,今天可能就是雅的东西了。

高中论述类阅读:雅和俗刘旦宅①雅和俗是相对而言的,昨天被当作是俗的东西,今天可能就是雅的东西了。

高中论述类阅读 2019.111,三、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谈中国画的雅和俗刘旦宅①雅和俗是相对而言的,昨天被当作是俗的东西,今天可能就是雅的东西了。

六朝的清瘦俊爽之美,是极雅致,充满文人气息的审美,一入唐就逐步改变了。

盛唐的宫廷审美,崇尚丰满肥腴,色彩浓艳厚重,与六朝相比,其俗是显而易见的。

但久而久之,唐代的丰满肥腴、秾装丽色被认为雅-一雍容华贵气质的典雅。

用今天的眼光来看,盛唐宫廷贵妇那种寓婀娜于肥腴的体态,确有妙不可言的雅状;唐马丰满壮实的造型,唐三彩或红白赭,或蓝白赭,或红蓝白的色泽,毫无媚俗相。

苏东坡对吴道子的推崇,可当绘画的极致,但独不能容忍丝毫俗态,他把吴道子和王维作比较,在两人的画面前,他都爱不忍去,都有很高、很贴切的赞语,但最后还是认为王维要高出一筹。

原因是王维的画中有诗,画如其诗一样“清且敦”。

苏东坡已经点明了雅和俗的分野在于文化修养。

②绘画上的提倡文化修养,树立雅的标准,在晚唐就有溢觞之兆,五代出现了明确的提法。

黄休复《益州名画录》把画分为四格,即逸格、神格、妙格、能格,认逸格为第一位,并声言:“画之逸格,最难其俦。

”黄休复在一直被认为其绘画最高标准的“神”上,另立更高于“神”的“逸”,无疑是评论界对雅的入画的认可和推崇。

其实,“逸”和“神”一样,是技巧和精神的混合,不同的是“神”包含了画家的匠心以及画家本人情感思绪的流露,但更多的是被描绘对象的精神表现;而“逸”则完全敞开了画家本人的精神世界,是技巧和画家(不是被描绘对象)的精神混合。

③因此,绘画上的雅、俗区别,是画家情调的雅、俗,表现在绘画情调中的雅、俗。

北宋宫廷画院,注意到画家文化修养的问题,画院试画多是带有诗意性的命题,著名的如“踏花归来马蹄香”,画蝴蝶追逐马蹄者夺魁;又如“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画艄工横笛卧舟尾者出奇制胜;再如“乱山藏古寺”,画荒山乱岭间飘然一幅以示藏寺之意者获褒。

其实,这些命题画,只要在考题中略作婉转,即可不俗。

说俗道雅谈文化阅读答案

说俗道雅谈文化阅读答案

说俗道雅谈文化阅读答案《说俗道雅谈》阅读材料俗,与其说是一种文化现象,莫如说是一种文化养成或文化习惯。

最初的俗,源于人的生存本能,体现出人对自然的生存选择与适应。

当人的生存选择与适应习惯成自然时,我们就有了俗。

积习而成俗,说明俗是特定时空中特定人群的集体无意识,是无需言明的默契也是无需理析的律令。

随着人类社会组织日趋复杂且日趋精密,乡民社会的默契需要规范并敞亮为乡约,于是约定俗成成为俗的自觉构建。

这种体现出乡民社会民风世情的俗,也往往成为法的适用基础。

俗,在一定语境中其实是人们维系人际关系的纽带,也是人们维护社会秩序的准绳。

因此,约定俗成之俗往往又具有道德约法的指向,无论是积习成俗还是约定俗成,都说明俗是一定乡民社会的内在秉性和价值取向。

但是,积习也好约定也好,俗的群体性呈现总有其局限性。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说的是空间局限,时过境迁,物是人非说的是时间局限。

适宜其中一社会的俗,对其余乡民社会可能不宜;其中一乡民社会彼时之俗,也可能在时过境迁后变得不宜我国是多民族一体化的文化大国,且地域广阔。

因此,和而不同成为众多个体保持个体特质又顾及和谐相处的公约。

公约可为更大空域和更长时段的约定,成为众多个体超越一己俗念、求取公约的共同理想。

这个共同理想因超越局限性、特殊性之俗而被称为雅雅实际上有文化整合的意味,经过整合并得到提升的文化会得到雅正的评价。

雅不仅存在于文化整合之中,而且体现为整合后文化范武的确立。

即以雅为正。

相形之下,雅、俗之间就有了高下之别、庄谐之别乃至文野之别。

俗的意涵也就渐生陋意,渐趋庸境。

讲究品位、追求境界的文化人,不一定自封高雅但大多自命清高,不一定都能超凡脱俗,但大多鄙夷谄世媚俗。

拒绝媚俗可以是为着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也可以是为着彰显自己的人格魅力。

也就是说,俗还是雅作为一种价值评判,已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现象或文化习惯,它还是包括品位、境界在内的文化人格。

所谓文化,意在以文化人,在于使人脱离蒙昧、超越本能、发展智慧、趋赴道德。

论述类文本18分《雅与俗》阅读答案

论述类文本18分《雅与俗》阅读答案

论述类文本(18分)《雅与俗》阅读答案论述类文本(18分)《雅与俗》阅读答案论述类文本(18分)雅与俗莫邪①从前倪云林雅士,因为不肯替张士信作画,有一天被张士信捉了起来,鞭打几死。

可是他在被鞭打时,不发一言。

有人问他缘故,他说:一开口就俗了。

②不得了,这样的雅士,连性命都不顾,真正少见。

然而这样的做作,不也有一些太雅之嫌否?因为在我看来,不开口只能算作强硬不屈,是个好汉,与雅无关。

如果存心要以此为雅,就未免太雅而成俗了。

③太雅成俗,正如《儒林外史》中所说的“雅得太俗”一样。

当时一般斗方名士,动不动就饮酒看花,吟诗作赋,自命风雅,于是给吴敬梓大大地嘲讽了一阵,至今当为话柄。

④这种雅习,到了今天,似乎风流余韵,依然未绝,或者竟是变本加厉,有行必雅,无事肯俗。

别的不必说,即以几个人的别号笔名而言,早已竭尽雅之奇观,不能不使人叹为雅之极致。

⑤我不是说,那些名字不雅。

恰恰相反,我是承认它们的雅的。

可是一人始倡,多人从风,任何雅事,都成了俗不可耐。

正如宋之苏东坡是雅人,多雅事,明之唐伯虎、张孟晋之流,邯郸学步,扭捏作态,就使人要发呕了。

⑥要一定专为雅与俗下定义,当然不是容易的。

不过我说,这里面似乎也有一些范围,除了始倡者雅,从风者俗外,还有有意者俗,无心者雅。

倪云林之俗,我就为了他的有意。

他本来是元末明初人,元人是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别号的,所以他号为云林子,这就是他的俗的表征之一。

至于他的故意嗜洁,无非学学朱元璋,也徒见其俗气熏人耳。

⑦莫君利哀(仿高君尔基的雅称)所写的《装腔作势》,就是为这些雅人写照的。

我想要收集这项材料,恐怕古今中外不知多少,正可以车载“之”计量,汗牛“之”充栋吧——用两个“之”字,文气便雅。

⑧不过雅事只止文人有份,不识字的浑人是无份的。

因此既有文人的太雅成俗,也就有了浑人的太俗成雅。

党太尉的销金帐里,羊羔美酒,就是个明证。

而梁山黑旋风开口老子,闭口铁牛,实在妩媚可爱,端的不俗。

就是鲁迅笔底下的阿Q,几声我要……,我也认为是近代第一雅人。

湖北省黄冈中学 高一语文下册第二学期期中试题及答案【精品】

湖北省黄冈中学 高一语文下册第二学期期中试题及答案【精品】

湖北省黄冈中学2015年春季高一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化的雅俗与精粗什么是雅文化?什么是俗文化?形而上是雅文化、形而下是俗文化?风花雪月是雅文化、柴米油盐是俗文化?是不是可以说:雅文化是书本文化,读书人的文化;俗文化则指非书本文化,不读书人的文化?我以为,雅俗之外,还有精粗之分。

依照加工程度的粗细深浅,历史积累的多寡厚薄,而判为精文化与粗文化。

雅文化即等于精文化,俗文化即等于粗文化么?不。

它们之间互有交叉的关系。

拿琴棋书画来说,这历来是文化的象征。

伯牙的《水仙操》,嵇康的《广陵散》,自然都是雅文化中的瑰宝。

司马相如一曲,即使是阳春白雪,曲高和寡吧,毕竟打动了卓文君小姐的心,开后代无数“琴挑”之先河;后来人据此作《凤求凰》,大有俗文化的味道了,但因为本事中的司马相如是一代才子,雅人深致,此曲仍得算作学院派。

既然如此,那《儒林外史》末回写当裁缝的荆元,弹起琴来,铿铿锵锵,声振林木,鸟雀们都栖息枝间窃听;弹了一会儿,忽作变徵之音,凄清宛转,令人凄然泪下。

如此技艺,如此风格,恐怕也要归入雅文化之属,何况荆元还能写字,会作诗。

至于其字其诗,是精是粗,另当别论。

古琴古筝,能演奏的和能欣赏的都愈来愈少了。

两千年前它可能还是雅俗共赏,今天已成了不折不扣的雅文化。

近百年来俗文化中也有琴,首推胡琴,京胡、板胡,是从戏曲的广场走向民间,一琴在手,足以抒情,或托清唱。

除了京剧,南方的弹词、北方的京韵大鼓,颇有一些深入人心、传唱久远的曲目,算得上精文化的。

俗不伤雅,是“提高指导下的普及”,例如“子弟书”唱词,没有点排律歌行的功底是写不出的,乃是俗文化中的精文化。

说到弈棋,一局相持,斧柯烂尽,这在历史上带着仙缘道气,“心似蛛丝游碧落,身如蜩甲化枯枝”,何等执著。

“闻道长安似弈棋,谁人识得《桔中秘》”,又包含着哲学、数学,也有参透人生和政治的悟性。

它的最高层次,既属雅文化,又是精文化。

谈文化大发展中“俗”与“雅”的关系

谈文化大发展中“俗”与“雅”的关系

谈文化大发展中“俗”与“雅”的关系作者:刘莹来源:《剧作家》 2013年第1期■刘莹一部人类文明发展史,就是各民族、各地域文化创造的历史,当一个时代一旦成为历史,它留给子孙的就只有文化。

当今,我们正处在一个文化无处不在、无处不说且无处不火的时代,“泛文化”的热浪似乎代替了认真严谨的文化创造。

我们首先要肯定文化发展的丰富性和差异性,但是怎样摆正俗文化与雅文化的位置,如何正确看待文化大发展中“俗”文化与“雅”文化的辩证关系,是我们应该认真关注的问题。

一、什么是“俗”文化与“雅”文化俗,《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一、风俗。

如移风易俗、入境随俗。

二、大众的、普遍流行的。

通俗的、不正式的名称被称为俗名;不合规范的汉字被称为俗体字;通俗并广泛流行的简练而形象的定性的语句(大多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反映人民的生活经验和愿望的)被称为俗语。

三、庸俗。

粗俗、庸俗被称为俗气;习俗上常见的使人感到无聊的礼节和陈旧的格调被称为俗套。

四、没有出家的人称为俗家。

相对于俗的文化差异而言,雅实际上是一种合乎规范的、文化整合的意思,如雅正。

既然“以雅为正”,文化的认同和传习就有了明确的价值追求——高尚的、不粗俗的。

装束、举动文雅被称为雅观,美观而不落俗套被称为雅致,宽宏的气度被称为雅量,还有雅俗共赏皆取高尚、不粗俗之意。

由此,雅俗之间就有了高低之别,庄谐之别,文野之别。

在历代的文化传承中,俗文化与雅文化都是人类社会发展中文化的重要构成。

一般来说,俗文化是一个时代、一个地域大众文化的主要表现形态,满足着人民大众的基本精神文化需求,特别是一般的娱乐需求。

而雅文化则代表着一个民族文化发展的最高艺术成就。

文化的“以文化人”,主导倾向就是“化人为雅”,是使人的品位、境界、格调、情操都高尚文雅起来。

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衡量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对人类文明做出的贡献大小,不是财富,也不是武力,而是精神文化创造的成果。

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不曾间断的辉煌灿烂、博大精深的古代文化,对人类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浅谈文化中的雅与俗

浅谈文化中的雅与俗

浅谈文化中的雅与俗雅文化是通过时间、历史的沉淀而日益形成的,是文化长期积累和发展的结果,是精神活动的深层境界,它可以反映出一个民族的文化和文明程度。

俗文化是随着改革开放而逐渐兴起的一种新型文化产业。

而雅俗之间又是可以相互转化,并能做到雅俗共赏的。

“文化”一词,是当今社会中着重强调的,也是与我们日常生活水平和审美水平息息相关的一个现代化词语。

文化,既可以用博大精深来形容,也可以用时尚前卫来感叹;既可以有雅俗之分,也可以有大众精英之别。

总之,“文化”是一个可以不断更新,包容性很强的词语。

在“文化”意义的多元发展中,雅文化与俗文化不再作为互相对立的两种概念而出现,相反,“雅与俗”越来越以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呈现在我们的思想中。

雅文化,即高雅、优雅的文化。

它意在强调一种韵味和内在,是通过时间、历史的沉淀而日益形成的。

雅文化可以反映出一个民族的文化和文明程度,是文化长期积累和发展的结果,是精神活动的深层境界,是艺术家创造精神和创造激情的高度凝炼和结晶。

雅文化又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也有其不同的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

在古代,“雅”即“正”的意思,《诗经》中分为大雅和小雅;周代人把正声叫做雅乐;朱熹在《诗集传》中写到:“雅者,正也,正乐之歌也。

”古人视“雅”为正统地位,认为一切音乐文学的其他要素都要以雅为中心,随雅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在现代社会中,雅文化又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即指那些具有实验性、示范性、民族代表性的文化精品,包括表现重大题材具有较高思想性和艺术性的文艺创作以及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的影片、着作等。

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雅文化都以其独特的魅力与内涵带领着文化产业的发展与进步,它是社会中文化发展的风向标,是文化进步的领头军,是文化更迭的新鲜血液。

在现代社会中“雅文化”却有一种“缩水”的趋势。

首先,雅文化要求欣赏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素质和修养,并且只有通过反复品味才可理解其深刻内涵。

这一特点使它的欣赏者的数量难以与俗文化相匹敌。

【高中现代文阅读】高考语文阅读:《说“俗”道“雅”谈文化》阅读理解及答案

【高中现代文阅读】高考语文阅读:《说“俗”道“雅”谈文化》阅读理解及答案

【高中现代文阅读】高考语文阅读:《说“俗”道“雅”谈文化》阅读理解及答案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9分)谈“俗”“雅”谈文化俗,与其说是一种文化现象,不如说是一种文化养成或文化习惯。

最初的“俗”,源于人的生存本能,体现出人对自然的生存选择与适应。

当人的生存选择与适应“习惯成自然”时,我们就有了“俗”。

“积习”和“庸俗化”表明,“庸俗化”是特定人在特定时间和空间的“集体无意识”。

这是没有语言的默契,是没有分析的法则。

随着人类社会组织的日益复杂和精确,乡村社会的默契需要像《乡村条约》一样规范和光明,因此《公约》已经成为“习俗”的自觉建构。

这种风俗反映了乡村社会的“民俗和世情”,往往成为适用“法律”的基础。

在一定语境下,粗俗实际上是人们维系人际关系的纽带,是人们维系社会秩序的准则。

因此,“习惯”中的“习惯”往往具有道德“法”的指向。

无论是“俗”还是“俗”,都表明“俗”是一定乡村社会的内在气质和价值取向。

但是,“积习”也好“约定”也好,“俗”的“群体性”呈现总有其“局限性”。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说的是空间局限,“时过境迁,物是人非”说的是时间局限。

适宜某一社会的“俗”,对其余乡民社会可能“不宜”;某一乡民社会彼时之“俗”,也可能在时过境迁后变得“不宜”……中国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文化大国,地域辽阔。

因此,“和而不同”已成为许多人保持个人特征、考虑和谐共处的“惯例”。

“公约”可以是更大空域、更长时间的“协议”,已经成为许多个人超越自己的“庸俗”观念、寻求“公约”的共同理想。

这种“共同理想”被称为“优雅”,因为它超越了局限性和特殊性的“庸俗”。

“雅”实际上有文化整合的意味,经过整合并得到提升的文化会得到“雅正”的评价。

“雅”不仅存在于“文化整合”之中,而且体现为整合后“文化范式”的确立。

即以“雅”为“正”。

相形之下,雅、俗之间就有了高下之别、庄谐之别乃至文野之别。

“俗”的意涵也就渐生“陋意”,渐趋“庸境”。

《怎样理解文化的“雅”和“俗”》阅读答案及考点分析.doc

《怎样理解文化的“雅”和“俗”》阅读答案及考点分析.doc

《怎样理解文化的“雅”和“俗”》阅读答案及考点分析- 现代文阅读及答案-①对于文化的理解,不少人认为精英文化就是高雅的,而大众文化则是低俗的。

其实,文化历来就有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之分。

那么,这种划分的依据是什么,又意味着什么?②对文化之雅和俗有两种不同理解。

一种理解,是取它们的价值评价含义,就是根据文化品质的高低优劣来规定什么属于雅文化,什么属于俗文化。

这里的雅和俗意味着评判一种文化现象品位的高低、情理的深浅、形式的文野、制作的精糙、走向的提高与普及等等。

这也意味着社会文化建设要以追求真、善、美为己任,扶持高雅文化,抵制庸俗文化。

③但是,在日常的语言和应用环境中,人们却还是要给雅俗加进另一种含义,就是根据什么人来占有和享用来规定什么属于雅文化,什么属于俗文化。

这样,雅文化就可以和精英文化等联系在一起,是指以社会上层人群为主体、满足有较高地位人群需要的文化;而俗文化自然也就与大众文化、平民文化乃至市井文化相联系,指以社会下层人群为主体、满足一般大众需要的文化。

从逻辑上说,这种理解和划分只是反映文化有不同的主体类型和层次,如果不加进身份等级歧视和阶级偏见,应该说并不意味着高低、优劣、贵贱之分。

④对于俗、雅与大众、精英之间的联系,要有具体的、实事求是的分析判断,不能轻易在它们之间画等号。

不要以为大众文化只能是粗野简陋的,而精英文化则必然是高雅精致的。

事实上,文化的雅俗高低是要在每一次的创造中具体地显现和接受评判的。

我国千古名篇《诗经》中的作品,原本是当时的民谣俚曲,却可以成为后世的风雅之师;而许多当年被视作风雅之极的宫廷御制、状元文章等,如今却大都和其他文化糟粕一道成了历史的垃圾。

《水浒》、《西游记》等小说,京剧等戏剧,中国传统工艺等,原都是来自民间的大众文化、俗文化产品,现在则成了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成了雅文化。

历史证明,大众文化也可以有自己的精品,有自己的高贵和优美;而精英文化也难保不出粗俗之作,也有它们的俗气、无聊和空洞。

2024高考模拟作文:雅与俗

2024高考模拟作文:雅与俗

2024高考模拟作文:雅与俗【参考立意】①高雅与通俗并重,艺术与文化长存;②雅俗并济,永成经典;③感受高雅艺术,提高审美品位;④自由随性,洗净铅华;⑤不囿狭小视野,通俗亦能永传。

【作文素材】(一)名句素材1.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

(汪曾祺)2.或逐时好,或傍古人,是谓之俗。

(何绍基)3.街谈市语,皆可入诗,但要人熔化耳。

(苏轼)4.雅人若是鄙薄俗文化,他的雅也雅得有限。

(黄永玉)5.人类文化的悲哀,是流俗的易传,高雅的失传。

(木心)6.士大夫处世可以百为,唯不可俗,俗便不可医也。

(黄庭坚)7.盖以俗为雅,以故为新,百战百胜,如孙吴兵法。

(黄庭坚)8.总在盼望,总在失望,日子还不都这样,俗的无畏,雅的轻狂。

(许嵩)9.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苏轼)10.衮冕行中,着一藜杖的山人,便增一段高风;渔樵路上,着一衮衣的朝士,转添许多俗气。

故知浓不胜淡,俗不如雅也。

(菜根谭)11.山栖是胜事,稍一萦恋,则亦市朝;书画鉴赏是雅事,稍一贪痴,则亦商贾;诗酒是乐事,稍一曲人,则亦地狱;好客是豁达事,稍一为俗子所扰,则亦苦海。

(陈继儒)12.莫扎特的优雅中有葬礼的回声:谁不曾觉察,谁就不知优雅乃是对悲伤的凯旋,不知世上只有忧郁的优雅。

(齐奥朗)【范文展示】雅俗共欣赏,别样自精彩最近《罗刹海市》这首歌比较火,这首歌可以说是词、曲、唱俱佳,但也会有一些朋友认为,这首歌的歌词并不高雅。

而我认为,存在即是合理,刀郎的歌曲《罗刹海市》融会艺术的雅于俗,受到欢迎是理所当然的。

雅,是阳春白雪,是高堂上传来的渺茫的乐声;俗,是下里巴人,是村夫口中哼的不成曲的调子。

雅与俗并不矛盾,雅让人生精致、细腻,俗使人生热闹、生动,我们的生活有俗事万千,也少不了闲情雅趣。

不论是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只要恰到好处,自然会有别样的精彩。

俗是雅的物质基础。

正如古人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朱自清《论雅俗共赏》阅读及答案

朱自清《论雅俗共赏》阅读及答案

朱自清《论雅俗共赏》阅读及答案《论雅俗共赏》是朱自清的一篇议论文。

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了,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论雅俗共赏①唐朝的安史之乱可以说是中国社会变迁的一条分水岭。

在这之后,“士”和“民”的分界不像先前的严格和清楚了,彼此开始流通。

虽说士人流落民间的是少数,老百姓加入士流的却渐渐多起来。

这些新晋的士人一面学习和享受那些雅的,一面却还不能摆脱或蜕变那些俗的。

人既然很多,大家都这样,也就不觉其寒碜;不但不觉其寒碜,还要重新估定价值,“雅俗共赏”似乎就是新提出的尺度或标准。

②早在中唐,禅宗就开始用口语记录大师的说教。

用口语原本为的是化俗,也就是争取群众。

“语录”就成为一种文体了。

这之后就是唐朝的“传奇”。

照陈寅恪先生的意见,这种“传奇”大概起于民间,文士是仿作,文字里多口语化的地方。

陈先生并且说唐朝的古文运动就是从这儿开始。

他指出古文运动的领导者韩愈的《毛颖传》,正是仿“传奇”而作。

到了宋朝,不但古文走上了“雅俗共赏”的路,诗也走向这条路。

胡适之先生说宋诗的好处就在“做诗如说话”,一语破的。

刚刚来自民间的词,在当时不用说自然是“雅俗共赏”的,后来虽然渐渐雅化或文人化,可是始终不能雅到诗的地位,它怎么着也只是“诗余”。

词变为曲,不是在文人手里变,是在民间变的;曲又变得比词俗,虽然也经过雅化或文人化,可是还雅不到词的地位,它只是“词余”。

可是虽然俗,大体上却“俗不伤雅”,仍是“雅俗共赏”的玩艺儿。

——以上说的种种,都是安史乱后几百年间自然的趋势,就是那雅俗共赏的趋势。

③虽然俗雅并存,但古人心中的“雅俗共赏”其实仍是以雅为主的,从宋人的“以俗为雅”以及常语的“俗不伤雅”,更可见出这种宾主之分。

起初成群俗士蜂拥而上,固然逼得原来的雅士不得不理会到甚至迁就着他们的趣味,可是这些俗士需要摆脱的更多。

他们在学习,在享受,也在蜕变,这样渐渐适应那雅化的传统,于是乎新旧打成一片,传统多多少少变了质继续下去。

前面说过的文体和诗风的种种改变,就是新旧双方调整的过程,结果迁就的渐渐不觉其为迁就,学习的也渐渐习惯成了自然,传统的确变了质,但是还是文言或雅言为主。

高中语文语文版必修五作业:1.1论雅俗共赏Word版含解析(1).doc

高中语文语文版必修五作业:1.1论雅俗共赏Word版含解析(1).doc

一、语段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单就玩意儿而论,“雅俗共赏”虽然是以雅化的标准为主,“共赏”者却以俗人为主。

固然,这在雅方得降低一些,在俗方也得提高一些,要“俗不伤雅”才成;雅方看来太俗,以至于“俗不可耐”的,是不能“共赏”的。

但是在什么条件之下才会让俗人所“赏”的,雅人也能来“共赏”呢?我们想起了“有目共赏”这句话。

孟子说过“不知子都之姣者,无目者也”,“有目”是反过来说,“共赏”还是陶诗“共欣赏”的意思。

子都的美貌,有眼睛的都容易辨别,自然也就能“共赏”了。

孟子接着说:“口之于味也,有同嗜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

”这说的是人之常情,也就是所谓人情不相远。

但是这不相远似乎只限于一些具体的、常识的、现实的事物和趣味。

譬如北平罢,故宫和颐和园,包括建筑,风景和陈列的工艺品,似乎是“雅俗共赏”的,天桥在雅人的眼中似乎就有些太俗了。

说到文章,俗人所能“赏”的也只是常识的,现实的。

后汉的王充出身是俗人,他多多少少代表俗人说话,反对难懂而不切实用的辞赋,却赞美公文能手。

公文这东西关系雅俗的现实利益,始终是不曾完全雅化了的。

再说后来的小说和戏剧,有的雅人说《西厢记》诲淫,《水浒传》诲盗,这是“高论”。

实际上这一部戏剧和这一部小说都是“雅俗共赏”的作品。

《西厢记》无视了传统的礼教,《水浒传》无视了传统的忠德,然而“男女”是“人之大欲”之一,“官逼民反”,也是人之常情,梁山泊的英雄正是被压迫的人民所想望的。

俗人固然同情这些,一部分的雅人,跟俗人相距还不太远的,也未尝不高兴这两部书说出了他们想说而不敢说的。

这可以说是一种快感,一种趣味,可并不是低级趣味;这是有关系的,也未尝不是有节制的。

“诲淫”“诲盗”只是代表统治者的利益的说话。

十九世纪二十世纪之交是个新时代,新时代给我们带来了新文化,产生了我们的知识阶级。

这知识阶级跟从前的读书人不大一样,包括了更多的从民间来的分子,他们渐渐跟统治者拆伙而走向民间。

朱自清的《论雅俗共赏》阅读答案

朱自清的《论雅俗共赏》阅读答案

朱自清的《论雅俗共赏》阅读答案朱自清的《论雅俗共赏》阅读答案《论雅俗共赏》是我国著名散文家朱自清的一篇文章。

下面是我们为大家带来朱自清的《论雅俗共赏》阅读答案,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论雅俗共赏①唐朝的安史之乱可以说是中国社会变迁的一条分水岭。

在这之后,“士”和“民”的分界不像先前的严格和清楚了,彼此开始流通。

虽说士人流落民间的是少数,老百姓加入士流的却渐渐多起来。

这些新晋的士人一面学习和享受那些雅的,一面却还不能摆脱或蜕变那些俗的。

人既然很多,大家都这样,也就不觉其寒碜;不但不觉其寒碜,还要重新估定价值,“雅俗共赏”似乎就是新提出的尺度或标准。

②早在中唐,禅宗就开始用口语记录大师的说教。

用口语原本为的是化俗,也就是争取群众。

“语录”就成为一种文体了。

这之后就是唐朝的“传奇”。

照陈寅恪先生的意见,这种“传奇”大概起于民间,文士是仿作,文字里多口语化的地方。

陈先生并且说唐朝的古文运动就是从这儿开始。

他指出古文运动的领导者韩愈的《毛颖传》,正是仿“传奇”而作。

到了宋朝,不但古文走上了“雅俗共赏”的路,诗也走向这条路。

胡适之先生说宋诗的好处就在“做诗如说话”,一语破的。

刚刚来自民间的词,在当时不用说自然是“雅俗共赏”的,后来虽然渐渐雅化或文人化,可是始终不能雅到诗的地位,它怎么着也只是“诗余”。

词变为曲,不是在文人手里变,是在民间变的;曲又变得比词俗,虽然也经过雅化或文人化,可是还雅不到词的地位,它只是“词余”。

可是虽然俗,大体上却“俗不伤雅”,仍是“雅俗共赏”的玩艺儿。

——以上说的种种,都是安史乱后几百年间自然的趋势,就是那雅俗共赏的趋势。

③虽然俗雅并存,但古人心中的“雅俗共赏”其实仍是以雅为主的,从宋人的“以俗为雅”以及常语的“俗不伤雅”,更可见出这种宾主之分。

起初成群俗士蜂拥而上,固然逼得原来的雅士不得不理会到甚至迁就着他们的趣味,可是这些俗士需要摆脱的更多。

他们在学习,在享受,也在蜕变,这样渐渐适应那雅化的传统,于是乎新旧打成一片,传统多多少少变了质继续下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阅读答案:《怎样理解文化的“雅”和“俗”》
(含答案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怎样理解文化的“雅”和“俗”
李德顺
①对于文化的理解,不少人认为“精英文化”就是“高雅”的,而“大众文化”则是“低俗”的。

其实,文化历来就有“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精英
文化”和“大众文化”之分。

那么,这种划分的依据是什么,又意味着什么?
②对文化之“雅”和“俗”有两种不同理解。

一种理解,是取它们的价值评价
含义,就是“根据文化品质的高低优劣”来规定什么属于“雅”文化,什么属
于“俗”文化。

这里的“雅”和“俗”意味着评判一种文化现象品位的高低、
情理的深浅、形式的文野、制作的精糙、走向的提高与普及等等。

这也意味着
社会文化建设要以追求真、善、美为己任,扶持高雅文化,抵制庸俗文化。

③但是,在日常的语言和应用环境中,人们却还是要给“雅俗”加进另一种含义,就是“根据什么人来占有和享用”来规定什么属于“雅文化”,什么属于“俗文化”。

这样,“雅文化”就可以和“精英文化”等联系在一起,是指以
社会上层人群为主体、满足有较高地位人群需要的文化;而“俗文化”自然也
就与“大众文化”、“平民文化”乃至“市井文化”相联系,指以社会下层人
群为主体、满足一般大众需要的文化。

从逻辑上说,这种理解和划分只是反映
文化有不同的主体类型和层次,如果不加进身份等级歧视和阶级偏见,应该说
并不意味着“高低、优劣、贵贱”之分。

④对于“俗、雅”与“大众、精英”之间的联系,要有具体的、实事求是的分
析判断,不能轻易在它们之间画等号。

不要以为“大众文化”只能是粗野简陋的,而“精英文化”则必然是高雅精致的。

事实上,文化的“雅俗高低”是要
在每一次的创造中具体地显现和接受评判的。

我国千古名篇《诗经》中的作品,原本是当时的民谣俚曲,却可以成为后世的风雅之师;而许多当年被视作风雅
之极的宫廷御制、状元文章等,如今却大都和其他文化糟粕一道成了历史的垃圾。

《水浒》、《西游记》等小说,京剧等戏剧,中国传统工艺等,原都是来
自民间的“大众文化”、“俗”文化产品,现在则成了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成
了雅文化。

历史证明,“大众文化”也可以有自己的精品,有自己的高贵和优
美;而“精英文化”也难保不出粗俗之作,也有它们的俗气、无聊和空洞。


有凭借创造的智慧和精心的劳动,而不是凭借某种身份,才能产生精品。

对任
何人和任何文化形式说来,都是如此。

⑤现实生活中,人们对“雅”和“俗”有一些严重的误解,甚至偏见。

在某些
人的潜意识中,一味地视古为雅、视今为俗;以寡为雅、以众为俗;以远为雅、以近为俗,等等。

这是应该摒弃的陈腐偏见。

因为说到底,“大众文化”才是
民族文化最深厚的基础,是最本真的“文化文本”,是民族文化伟力的根源。

没有了普通大众的世俗生活,人类文化就将失去生命力的源泉。

⑥“雅俗”本身是对文化现象品位的一种描述和判断,它以文化产品和文化行
为的质量为中心,并不是对文化主体的界定,不应该将二者轻易地等同或混淆。

同时,在如何看待“雅、俗”与“精英、大众”之间相互关联的问题上,则直
接或间接地反映出人们在文化观念上的根本立场和思维方式的差别。

⑦就我国具体情况而言,伴随着整个社会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在文化领域也出
现了“重心下移”的趋势,普通大众的文化需求日渐成为市场的主导力量。


些人称之为“文化世俗化”或“俗文化泛滥”。

对此应有冷静的思考。

“文化
重心下移”应该说是一种具有历史合理性的进步,是我们的文化“为人民服务”之必须。

12.作者在阐述“对文化的‘雅’与‘俗’该如何正确理解”这个内容之前先谈到了社会生活中人们对文化的“雅”与“俗”的两种不同理解,一种理解是依
据根据文化品质的高低优劣来划分,一种理解是依据根据什么人来占有和享用
来划分。

(4分)
1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文化历来就有“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之分,它们之间的划分依据是有所不同的。

B.文化的“雅”“俗”可以通过其品位的高低、情理的深浅、形式的文野、制作的精糙及走向的提高与普及等来进行评判和区分。

C.对文化之“雅”和“俗”的两种不同理解意味着社会文化建设要以追求真、善、美为己任,扶持高雅文化,抵制庸俗文化。

D从逻辑上说,“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只是反映文化有不同的主体类型
和层次,一般情况下并不意味着它们有高低、优劣与贵贱之分。

答案:B(“对文化之‘雅’和‘俗’的两种不同理解意味着……”错,据第2段,应是“根据文化品质的高低优劣”来区分文化的“雅”与“俗”,意味着……)
14. 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中合理的一项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