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比例和反比例》认识正比例的图像 教学设计1

合集下载

《正比例与反比例》(教案)-六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正比例与反比例》(教案)-六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正比例与反比例》(教案)六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深刻理解《正比例与反比例》这一课的重要性。

六年级下册的数学北师大版教材,将为我们展开正反比例的神秘面纱。

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的数学教材中的第五章《正比例与反比例》。

这一章节主要内容包括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定义,它们的性质以及如何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之间是成正比例还是反比例。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掌握它们的性质,并能够判断生活中的相关联的量之间的比例关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定义和性质,难点是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之间是成正比例还是反比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我准备了一些图片和生活中的实例,以及一些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会先给学生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如行驶的汽车速度和时间的关系,商品的单价和数量的关系,让学生感受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存在。

2. 讲解概念:然后我会根据教材内容,详细讲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定义和性质。

我会用PPT展示相关的图片和数据,让学生们更直观地理解。

4. 随堂练习:讲解完例题后,我会给学生们一些随堂练习题,让学生们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5. 板书设计:在讲解的过程中,我会根据教材内容,设计一些简洁明了的板书,帮助学生们记忆和理解。

六、作业设计(1) 行驶的汽车速度和时间;(2) 商品的单价和数量;(3) 一个人的年龄和他的身高。

答案:(1) 成反比例,因为速度×时间=路程(一定);(2) 成正比例,因为单价×数量=总价(一定);(3) 不成比例,因为年龄和身高之间没有固定的比例关系。

(1) 如果两个相关联的量的比值一定,那么它们之间是成____比例的;(2) 如果两个相关联的量的乘积一定,那么它们之间是成____比例的。

答案:(1) 正;(2) 反。

六年级下册《正比例和反比例》第1课时公开课教案

六年级下册《正比例和反比例》第1课时公开课教案

六年级下册《正比例和反比例》第1课时公开课教案一、知识目标了解什么是正比例和反比例,掌握求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方法。

二、能力目标能够通过实际问题求解正比例关系和反比例关系。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定义及其求解方法。

难点:通过实际问题寻找正比例关系或反比例关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出示两张图片。

图片1:一条铁链重100g,长10cm。

图片2:一条铁链重200g,长20cm。

教师询问学生两条铁链有什么关系?学生可能会回答两条铁链重量和长度一样。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将链长增长到30cm,它的重量会是多少呢?学生可能会感到困惑。

教师提醒学生,如果按照之前长度增长一倍的规律,铁链的重量也应该增长一倍。

2. 学习新知识正比例:两个量的比例关系称为正比例,当其中一个量增加(减少)时,另一个量也会按照同样的比例增加(减少)。

反比例:两个量的比例关系称为反比例,当其中一个量增加(减少)时,另一个量会按照相应的比例减少(增加)。

教师出示两张图片。

图片1:一个物体的速度和它所用时间的比例是7:3。

图片2:一个家庭的用水量和用水时间的比例是1:2。

教师请学生找出这两个示例中的正比例和反比例。

学生思考一段时间后,可能会得出以下结论:示例1:速度和时间的比例是正比例。

示例2:用水量和用水时间的比例是反比例。

3. 练习练习1:两个变量的关系有正比例的变化,已知其中一个量为12,另一个量为4,求另一个变量的值。

解析:设另一个变量为x,则根据正比例,有12:4=x:y,即3=x:y,所以另一个变量的值为3。

练习2:两个变量的关系有反比例的变化,当其中一个量增加2倍时,另一个量减少到原来的1/4,若另一个量为16,求原来变化了多少倍。

解析:设另一个量原来为x,则有x×2:16=1:42x=16×42x=64x=32所以原来的量为32,另一个量变化了2倍,答案为2。

4. 总结与展示教师请学生总结今天所学的知识点,并将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特点及求解方法讲解一遍。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1《正比例和反比例(1)》教案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1《正比例和反比例(1)》教案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1《正比例和反比例(1)》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正比例和反比例(1)”是学生在学习了比例意义、比和除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及其应用。

这部分内容不仅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而且能够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通过丰富的例题和练习,引导学生探究、发现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性质,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熟练运用。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对比例、比和除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学习正比例和反比例时,仍需通过具体情境来建立表象,进一步理解其本质。

此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正反比例的辨别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耐心引导,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能够辨识生活中的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

2.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性质,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性质。

2.难点:辨识生活中的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关系。

2.运用探究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等方法自主学习。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教学课件、图片、例题等教学资源。

2.准备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3.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图片,如汽车速度与时间的关系、长方形的长与宽的关系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现象是否属于正比例或反比例关系。

2. 呈现(10分钟)呈现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定义,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等方法自主学习,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

正比例和反比例教学设计

正比例和反比例教学设计

正比例和反比例教学设计正比例和反比例教学设计1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第94页《正比例和反比例》“练习与实践”的第1-6题。

教材学情分析:本节课是《正比例和反比例》复习的第二教时,教材重点引导同学沟通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的思索方法,并要求同学找出一些生活中成正比例或反比例量的例子,援助同学进一步认识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感受正比例和反比例是描述数量关系及其改变规律的又一种有效的数学模型。

“练习与实践”第7题让同学依据提供的两组数据判断相应的两种量分别成什么比例,有利于同学巩固对成正比例和反比例量的认识,掌控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比例以及成什么比例的基本思索方法;“练习与实践”第8题让同学结合生活阅历以及相关数量关系的理解,继续练习成正比例和反比例量的判断方法;“练习与实践”第9题的第一题让同学依据表示一辆汽车在高速马路上行驶的千米数和耗油量关系的图象,先判断这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再依据其中一个量的数值估量另一个量的数值。

第二题要求同学依据一辆汽车在市区行驶的千米数和耗油量关系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出表示它们关系的图象。

通过上述活动,一方面可以使同学加深对正比例关系的认识,另一方面可以使进一步体会数学结合在解决问题方面的价值;“练习与实践”第10题是一个与比例尺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材先让同学量出一幅平面图上相关的图上距离,再让同学利用给出的比例尺求出相应的实际距离。

教材这样的安排,主要让同学进一步体会比和比例知识的应用价值,感受不同领域的数学内容有着亲密联系的。

教学目标:⑴使同学进一步认识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感受表示数量关系及其改变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能运用比和比例的知识解决一些简约实际问题,丰富解决问题策略,积累解决问题的阅历。

⑵让同学进一步体会比和比例知识的应用价值,感受不同领域的数学内容有着亲密联系的。

⑶使同学在系统复习的过程中,体验与同学合作沟通以及猎取知识的乐趣,增进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加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正比例和反比例》教案

《正比例和反比例》教案

《正比例和反比例》教案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掌握成正比例、反比例的量的变化规律。

认识正比例关系的图象,能根据给出的有关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出图象,体会数形结合思想。

2.在比较、分析、归纳的过程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体会函数思想。

3.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数学与生活的实际联系。

教学内容教学重点: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掌握成正比例、反比例的量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初步体会函数思想。

教学过程一、感受变化师:同学们,你们一定能感受到,在我们身边有很多的变化现象,这些变化让我们的生活充满了乐趣。

(举例子:如变色龙身体的颜色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每过一年,树木的年轮就增加一圈;一定时期内,一个人的身高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等)二、观察规律,认识正比例(一)单价一定,总价与数量成正比例关系1.观察。

师:文具店有一种彩带,销售的数量与总价的关系如下表。

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什么呢?预设1:表中有数量和总价两种变化的量,总价随着数量的增加而增加。

预设2:彩带的数量每增加1米,总价就增加了3.5元。

预设3:数量扩大到原来的多少倍,总价也随着扩大到原来的多少倍;数量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一,总价也随着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一。

2.提炼。

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规律呢?生:物品的单价是不变的。

也就是相应的总价与数量的商不变,也就是比值不变。

师:像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在上表中,总价和数量是成正比例的量,总价与数量成正比例关系。

如果用字母y和x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正比例关系可以用下面的式子表示:3.图象。

师:如果画出图象,会是什么样子呢?请你试着画一画。

学生作品1:生:我发现,它是一条直线,还能够无限延伸。

(二)速度一定,路程与时间成正比例关系师:观察表格和图象,你能发现什么呢?预设1:我发现,汽车行驶的速度不变。

正比例和反比例教案

正比例和反比例教案

正比例和反比例教案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 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并能够举出生活中的例子。

2. 能够通过计算确定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是正比例还是反比例。

3. 能够使用比例关系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1. 引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一些例子(如购买饼干的数量与花费、旅行的距离与时间等),引导学生思考两个变量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

2. 讲解:给出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定义,并解释两者之间的区别: - 正比例:当一个变量增大时,另一个变量也随之增大;当
一个变量减小时,另一个变量也随之减小。

- 反比例:当一个变量增大时,另一个变量会相应地减小;
当一个变量减小时,另一个变量会相应地增大。

3. 实例分析:通过计算一些实例,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并能够判断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4. 案例讨论:提供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并解决问题。

鼓励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建立比例关系式,然后进行计算和分析。

5. 总结:总结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与特点,并强调建立比例关系式的重要性。

鼓励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运用所学的知识。

课堂作业:
1. 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的知识。

2. 自行寻找一个实际问题,通过建立比例关系式计算并解决。

一课时的教学安排基于学习内容的复杂度和学生的理解能力而定,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4.2.正比例和反比例 第1课时 正比例 》 人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4.2.正比例和反比例 第1课时 正比例 》 人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4.2.正比例和反比例第1课时正比例》 - 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了解正比例的概念2.能够辨别正比例的特征3.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正比例关系二、教学重点1.正比例的定义2.正比例的表达方式3.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三、教学准备1.教科书《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2.教学笔记3.课件投影仪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1.引入正比例的概念,与学生一起讨论什么是正比例,举例说明正比例在生活中的应用。

步骤二:概念讲解1.介绍正比例的定义:当两个量相互变化时,如果它们的比例始终保持不变,就称为正比例。

2.解释正比例的表达方式:可以用等式表示,如y=kx,其中k为比例系数。

3.分析正比例的特征:随着一个量的增大,另一个量也以同样的比例增大。

步骤三:实例演练1.给学生几个简单的正比例例题,让他们通过计算来体会正比例的特征。

2.引导学生总结得出判断正比例的方法。

步骤四:拓展应用1.提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正比例的概念来解决,锻炼他们的推理能力和应用能力。

2.鼓励学生思考更多与正比例相关的问题,并展开讨论。

五、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强调正比例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2.鼓励学生在课后多加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作业布置1.完成课后练习册上与正比例相关的题目。

2.思考一个生活中的例子,描述其中存在的正比例关系,并用数学的方式表示出来。

七、课后反思1.回顾本堂课的教学过程,总结教学中好的地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2.规划下一堂课的教学内容,做好充分准备。

以上为本节课的教学计划,希望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概念,并能熟练运用于实际问题中。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6.4《正比例和反比例》教案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6.4《正比例和反比例》教案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6.4《正比例和反比例》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6.4《正比例和反比例》是本册教材中的重要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够识别生活中的正比例和反比例现象,并能够运用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数学概念有一定的理解能力。

但是,对于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学生可能初次接触,需要通过实例和操作来加深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用生活中的实例来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能够识别生活中的正比例和反比例现象。

2.让学生能够运用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及其应用。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

五. 教学方法1.实例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

2.问题驱动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合作学习法: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和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

2.实例材料:准备一些生活中的实例材料,用于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

3.练习题:准备一些练习题,用于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如交通工具的速度和时间、商品的单价和数量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之间的数学关系。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演示,向学生介绍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并用实例来解释和展示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特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找出生活中的正比例和反比例现象,并用数学语言来表达和解释这些现象。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4.2.正比例和反比例 第1课时 正比例 》 人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4.2.正比例和反比例 第1课时 正比例 》 人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4.2.正比例和反比例第1课时正比例》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4.2.正比例和反比例》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的教学内容。

这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能够辨识生活中的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并运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是这一单元的第一课时,重点是让学生掌握正比例的定义和判断方法。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理解正比例的概念,掌握正比例的判断方法。

同时,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关于比例的经验,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概念,能够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之间成正比例。

2.培养学生运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正比例的定义和判断方法。

2.难点:辨识生活中的正比例关系,运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采用情境导入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运用实例分析法,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正比例的概念。

3.采用合作交流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运用练习巩固法,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PPT或黑板。

2.准备一些生活中的实例,用于讲解正比例关系。

3.准备一些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或黑板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图片,如行驶的汽车、升空的火箭等,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图片,并提出问题:“这些图片中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让学生思考并回答,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正比例。

2.呈现(10分钟)讲解正比例的概念,并通过实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正比例关系。

例如,讲解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判断它们是否成正比例。

同时,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其他的正比例关系。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找出生活中的一个正比例关系,并运用所学的判断方法进行验证。

《正比例反比例》教案

《正比例反比例》教案

《正比例反比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掌握它们的定义和特点。

2. 能够识别生活中的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运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正比例的概念和特点2. 反比例的概念和特点3.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辨别4. 正比例和反比例在生活中的应用5. 比例问题的解决方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特点及应用。

2. 难点:正比例和反比例的辨别,以及比例问题的解决方法。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

2. 运用实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实例,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特点。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 运用练习法,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发学生对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思考。

4. 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的正比例和反比例现象,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发现的正比例和反比例例子,互相学习。

6. 练习:布置一些有关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8. 作业:布置一些有关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回家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知识。

六、教学评估:1. 通过课堂问答、练习题和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正比例和反比例概念的理解程度。

2. 观察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是否能正确运用比例知识,评估其应用能力。

3. 通过课后作业和单元测试,评估学生对正比例和反比例知识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反馈与调整:1. 根据学生在课堂表现和评估中的问题,及时给予反馈,帮助学生纠正错误。

2. 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3. 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加强针对性训练,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八、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比例的其他相关知识,如混合比例、比例尺等。

2. 鼓励学生参加数学竞赛和实践活动,提高其数学素养。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参考教案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参考教案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参考教案第一章:正比例的意义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概念。

让学生学会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

让学生掌握正比例的表示方法。

1.2 教学内容引入正比例的概念。

举例说明正比例的特点。

讲解如何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

介绍正比例的表示方法。

1.3 教学步骤1. 引入正比例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2. 通过举例,让学生观察和分析正比例的特点。

3. 讲解如何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4. 介绍正比例的表示方法,如比例式和图像等。

1.4 练习与巩固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

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用正比例的概念解决。

第二章:反比例的意义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反比例的概念。

让学生学会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

让学生掌握反比例的表示方法。

2.2 教学内容引入反比例的概念。

举例说明反比例的特点。

讲解如何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

介绍反比例的表示方法。

2.3 教学步骤1. 引入反比例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2. 通过举例,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反比例的特点。

3. 讲解如何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4. 介绍反比例的表示方法,如比例式和图像等。

2.4 练习与巩固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

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用反比例的概念解决。

第三章: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性质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性质。

让学生学会运用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性质解决问题。

3.2 教学内容讲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性质。

举例说明如何运用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性质解决问题。

3.3 教学步骤1. 讲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性质,引导学生理解其含义。

2. 通过举例,让学生观察和分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性质。

3. 引导学生运用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3.4 练习与巩固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性质解决问题。

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性质解决。

正比例和反比例复习课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正比例和反比例复习课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正比例和反比例复习课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目标回顾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及其特征。

能够识别生活中的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

运用正比例和反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1.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复习和练习,加深对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理解。

学会运用图象和公式表示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精神。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复习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回顾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定义及判定条件。

举例说明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特点。

2.2 运用图象表示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利用坐标系绘制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图象。

分析图象的特点及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关系。

2.3 运用公式表示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复习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公式。

学会利用公式解决问题。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相关知识。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复习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及公式。

完成练习题,巩固对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理解。

3.3 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解题方法和思路。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互动提问和解答。

3.4 练习与展示学生进行练习,运用正比例和反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展示自己的解题过程和答案,进行评价和反馈。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积极主动回答问题和参与讨论。

4.2 练习题评价评估学生完成练习题的正确率和解题思路。

4.3 小组合作评价评估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包括交流、合作和解决问题能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学PPT提供教学PPT,包含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公式和例题。

5.2 练习题库提供丰富的练习题库,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应用题。

5.3 坐标系图示提供坐标系图示,帮助学生理解和绘制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图象。

第六章:教学方法6.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公式和例题,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参考教案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参考教案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参考教案第一章:正比例的意义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概念。

让学生能够识别正比例关系。

让学生能够运用正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1.2 教学内容正比例的定义:两个变量之间的比例始终保持不变。

正比例的表示方法:用“y = kx”表示,其中k是比例常数。

1.3 教学活动通过实例介绍正比例的概念,如“如果一个物体的速度保持不变,它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

让学生观察正比例关系的图形,如直线图。

让学生进行正比例的计算练习,如给定两个数,求它们的比例。

1.4 教学评价通过测试题检查学生对正比例的理解。

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固定距离下的不同速度所需的时间。

第二章:反比例的意义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反比例的概念。

让学生能够识别反比例关系。

让学生能够运用反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反比例的定义:两个变量之间的乘积始终保持不变。

反比例的表示方法:用“y = k/x”表示,其中k是比例常数。

2.3 教学活动通过实例介绍反比例的概念,如“一个容器中液体的体积和深度成反比”。

让学生观察反比例关系的图形,如双曲线图。

让学生进行反比例的计算练习,如给定两个数,求它们的乘积。

2.4 教学评价通过测试题检查学生对反比例的理解。

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固定面积下的不同深度所需的时间。

第三章: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区分3.1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区分正比例和反比例。

让学生能够判断一个关系是正比例还是反比例。

3.2 教学内容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性质:正比例关系的图形是直线,反比例关系的图形是双曲线。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判断方法:观察两个变量的变化关系,如果它们的变化方向相同,则是正比例;如果它们的变化方向相反,则是反比例。

3.3 教学活动通过图形展示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关系,让学生观察和分析。

让学生进行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判断练习,如给定一个关系,判断它是正比例还是反比例。

通过测试题检查学生对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区分能力。

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如判断一个物体的速度和路程的关系是正比例还是反比例。

六年级数学上册《正比例与反比例》教学设计

六年级数学上册《正比例与反比例》教学设计

六年级数学上册《正比例与反比例》教学
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2. 技能目标:能够运用正比例和反比例解决问题;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数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及性质;
2. 教学难点:应用型问题的解决。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入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并简单说明比例的作用。

2. 讲授(25分钟)
介绍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和性质,并讲解比例的基本运算。

3. 练(20分钟)
让学生完成教材上练题的部分题目。

4. 引导(20分钟)
设计少量的探究性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发现问题解决方法。

5. 拓展(10分钟)
介绍如何利用正比例和反比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让学生思考和讨论更多实际问题的应用。

四、教学评价
针对学生解决的练题和小组讨论的表现进行评价,以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

五、作业布置
完成教材上有关正比例和反比例的课后题。

六、板书设计
- 正比例
- 反比例
- 比例的基本性质
- 正比例与反比例的运算方法。

六年级数学下册《正比例与反比例》教案、教学设计

六年级数学下册《正比例与反比例》教案、教学设计
-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一份关于正比例与反比例的调查报告,内容包括:成正比例与反比例的实际例子、生活中的应用、解决方法等。
-小组之间可以相互交流、借鉴,以提高报告的质量。
5.创新思维题:
-请同学们思考:除了教材中提到的应用,正比例与反比例知识还能在其他领域发挥什么作用?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将所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提出新的见解或解决方法。
1.回顾: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正比例与反比例的定义、特点和应用。
2.归纳: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总结成正比例与反比例的条件和判断方法。
3.总结:强调正比例与反比例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鼓励: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观察、思考生活中成正比例与反比例关系的实例,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
五、作业布置
1.提问:同学们,你们在购物时,有没有注意过商品的价格和数量之间的关系呢?
2.引导学生思考:当商品的价格固定时,数量增加,总价会发生什么变化?反之,数量减少,总价又会如何变化?
3.通过购物实例,让学生初步感受正比例关系,并提出问题:还有哪些情况中,两个量之间存在这样的关系呢?
(二)讲授新知
在这一环节,我将系统地讲解正比例与反比例的定义、特点和应用。
-尝试运用正比例与反比例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如家庭用电量与电费的计算、购物优惠活动中的数量与总价关系等。
3.提升拓展题:
-设计一道含有正比例或反比例关系的数学问题,要求问题具有挑战性,能够引发同学们的思考和讨论。
-探讨在相似图形中,边长比例与面积比例的关系,并尝试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4.小组合作题: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正比例与反比例的概念及其应用是本章节的重点,学生需要掌握如何判断两个量之间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关系,并能够运用这些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六年级数学下册《正比例和反比例》教案、教学设计

六年级数学下册《正比例和反比例》教案、教学设计
-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尊重他人意见,培养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
5.知识拓展,提高思维能力:
-结合几何图形,让学生运用正比例和反比例知识解决相似性问题。
-通过拓展练习,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分析、综合、抽象思维能力。
6.多元化评价,促进全面发展:
-采用口头提问、课堂作业、小组讨论等多种评价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内容:让学生分组讨论正比例和反比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取一个生活中的实例,讨论其中包含的正比例或反比例关系。
-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分享本组的讨论成果。
-教师对每个小组的讨论进行点评,引导学生发现并解决讨论过程中的问题。
2.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践应用提升:
-利用比例尺,测量家中或学校内的物品长度,将实际距离转换为图上距离,并计算出相应的比例尺。
-收集生活中体现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的数据,如交通工具的速度与时间、物品的价格与数量等,进行分析和总结。
3.拓展思维训练:
-探究相似图形的面积和体积关系,运用正比例和反比例知识解释几何图形的相似性质。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经过前期的数学学习,已经掌握了基本的算术运算、几何图形和计量单位等知识。在此基础上,学生对比例关系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对学生而言仍具有一定难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1.学生对比例知识的掌握程度,了解他们在哪些方面存在疑惑和困难。
2.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正在逐步发展,但在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内涵时,仍需要具体实例和形象化教学手段的支持。
-举例说明反比例的概念,如:两个人合作完成一项工作,一个人干的活越多,另一个人干的活就越少。讲解比例关系式:xy = k(其中k为常数)。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正比例与反比例》教学详案设计(附设计意图和板书设计)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正比例与反比例》教学详案设计(附设计意图和板书设计)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正比例与反比例》教学详案设计(附设计意图和板书设计)第一课时变化的量执教老师:上课时间:年月日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第39-40页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学习正比例与反比例的起始课。

教材设计了系列情境,结合日常生活中的问题,鼓励学生在观察、思考、讨论和交流的过程中,体会在具体生活情境中存在着许多相互关联的变量。

这几个情境用表格、图象和关系式呈现变量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体会可以用多种形式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变化,这为后面学习正比例、反比例打下了基础,同时让学生初步体会函数思想。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已经学习了比和比例的有关知识,并在学习生活中积累了许多关于变量的经验,但对于变量这个抽象的概念还是比较难理解,在描述方面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的数学情境认识“变化的量”,并通过描述活动,了解其中一个变量是怎样随着另一个变量而变化的,知道列表与画图都是表示变量关系常用的方法,积累表征变量的数学活动经验。

2.通过举例与交流活动,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存的变量,了解日常生活中一个变量随着另一个变量而变化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教学重点:了解并描述其中一个变量是怎样随着另一个变量而变化的。

教学难点:了解并描述其中一个变量是怎样随着另一个变量而变化的。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法:谈话法、演示法、讨论法学法:自主学习法、探究学习法教学过程:一、课前3分钟练1.根据条件计算圆的周长。

(1)直径3厘米(2)直径8厘米(3)直径15厘米1.通过刚才的计算,你发现了什么?(设计意图:通过课前三分钟练习,提高学生计算能力,并让学生感受直径变化,圆的周长也发生变化。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生活中的事物总是在不停变化着,如:人的年龄、身高、体重在变,气温在变,我国的人均收入、生产总值等都在变化,像这样会变化的量,我们称为变量。

小升初数学总复习《正比例和反比例》教学设计

小升初数学总复习《正比例和反比例》教学设计

小升初数学总复习《正比例和反比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学习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两者的应用。

(2)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表达式,熟练求解和解决两者的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
(1)运用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和求解数学模型。

(2)提高应用型数学思维能力,分析实际问题,具有正确的问题解决思路。

二、教学重点
1.正确理解正比例与反比例的概念,认识两者的区别,正确运用正比例和反比例求解实际问题。

2.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表达式,并熟练求解两者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步骤
1.新课导入
(1)画出一个实例,设投入50元,可以换成100元,让学生讨论,对比两种情况:相同的投入,相同的支出,两种状况是否相同?
(2)让学生自己体会与反思:什么是正比例?什么叫反比例?换句话说,它们分别是什么意思?
2.概念讲授
(1)讲解正比例的概念:当两个量成正比时,随着其中一个量的增加,另一个量的增加比例也会增加。

(2)讲解反比例的概念:当两个量成反比时,随着其中一个量的增加,另一个量的增加比例会减少。

人教版数学六下第四单元《正比例和反比例》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六下第四单元《正比例和反比例》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六下第四单元《正比例和反比例》单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六下第四单元《正比例和反比例》是本学期的重点和难点内容。

本单元主要包括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性质及其应用。

学生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应能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掌握它们的性质,并能运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数学概念和运算规则有一定的理解。

但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较为抽象,学生可能难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掌握它们的性质,并能运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过程,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增强自信心,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及其性质。

2.难点:正比例和反比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

2.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3.激励评价法:教师及时给予学生反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教学课件,包括图片、动画、实例等。

2.教学素材:准备一些实际问题,用于引导学生运用正比例和反比例解决问题。

3.学具:学生准备计算器、纸张、笔等学习用品。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生活实例,如购物时商品的价格与数量的关系,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引出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教师讲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定义及其性质,引导学生通过实例理解概念。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一些关于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实际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4.巩固(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检验自己对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理解。

第六单元《正比例和反比例》教案

第六单元《正比例和反比例》教案
a.反比例的定义及表达式;
b.反比例图像的特点;
c.反比例的应用。
本章节内容旨在帮助学生建立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学会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关系,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章节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培养学生的数感和符号意识,使其能够理解并运用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数学符号表示,形成对数量关系的直观感知。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正比例和反比例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系的特点。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d.正比例和反比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举例:
-正比例:通过实例“小明骑自行车,速度和时间的关系”,使学生理解速度与时间成反比的概念,掌握正比例表达式y=kx(k为常数);
-反比例:通过实例“两个数的乘积为定值,一个数与另一个数的关系”,使学生理解反比例的概念,掌握反比例表达式y=k/x(k为常数);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基本概念。正比例是指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且它们的比值始终保持不变;反比例是指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且它们的乘积始终保持不变。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如速度和时间的关系、单价和数量的关系等。
5.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加深对正比例和反比例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这些核心素养目标将有助于学生全面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提高数学综合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单元正比例和反比例第1课时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 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

2. 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重点】
学会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难点】
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我们已经了解了一些数量之间的关系,谁来说说你知道哪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引导回顾:
(1)速度时间路程
(2)单价数量总价
(3)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引入:这些是我们已经学过的一些常见数量关系,每组数量之间是有联系的。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和认识这种变化规律。

二、互动新授。

出示例1。

1.探究时间与路程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提问:仔细观察这张表格,它为我们提供了哪些数学信息?(学生自由发言)引导:表格中的路程和时间有关系吗?说说是怎样的关系?
可先让同桌相互说一说,再组织全班交流。

通过交流,使学生初步感知两种量的变化情况。

预设:(1)行驶的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面变化。

(2)行驶的时间越长,行驶路程越多;行驶的时间越短,行驶路程越少。

小结: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

2.分析时间与路程这两个量的比值。

提问:表格中时间越长,路程越多;时间越短,路程越少。

现在我们就来探究时间与路程之间有没有什么关系?
让学生动手写出几组对应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并求出比值。

学生观察比值,发现规律,汇报小结。

引导学生回答:通过计算,我们发现这些比值都是相等的,它们表示行驶的速度。

提问:谁能用一个式子来表示上面的规律呢?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3.揭示正比例的意义。

教师对两种量之间的关系作具体说明:例1中的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

当路程和相对应时间的比的比值总是一定(也就是速度一定)时,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关系,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是成正比例的量。

三、认识正比例图像。

1.出示教材第58页例2的方格图。

(1)提问:表中的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每格表示多少千米?
(2)出示例1的表格。

教师引导学生画图。

①指导学生描点。

让学生在图中找一找“1小时行80千米”的这个点,并请学生上黑板指一指。

引导:表示1小时的竖线与表示80千米的横线相交的点,就表示“1小时行80千米”。

让学生在方格纸中找一找代表其它几组数据的点,并指名板演。

②连线。

让学生连接图中各点,说说有什么发现。

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我们发现图中所描的点都在同一条直线上。

这条直线就是正比例的图像。

从直线上的每个点中,我们既能知道汽车行驶的时间,又能知道行驶的路程。

这两个量紧密联系,对应的时间和路程用同一个点,点不同,时间和路程也都发生变化,但是它们的比值却是不变的,所以我们就说它是正比例图像。

2.正比例图像的应用。

问题一:根据图像判断,这辆汽车 2.5小时行驶多少千米?小组讨论交流方法。

学生汇报,教师小结。

数字在2和3的正中间这个位置同学们首先要看准,从这点作横轴的垂线,看这条线与图像交于哪一点,再由这一点向纵轴画垂线,看一看这条垂线与纵轴的交点。

这点表示的千米数就是汽车2.5小时行驶的路程。

学生动手画一画,找一找。

问题二:行驶440千米需要多少小时?学生独立完成,汇报交流。

3.小结:我们在根据图像判断时,必须找准对应的点,通过画纵轴或者横轴的垂
线的方法找准点,读准数。

四、课堂小结。

引导总结:正比例的图像是一条直线,在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时也可以通过图像来判断。

根据图像判断数量时可以作对应点的垂线,以减少误差,让估计更准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