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物理沪科版必修一4.2 怎样分解力教案

合集下载

沪科版必修1高中物理4.2怎样分解力(1)教学案

沪科版必修1高中物理4.2怎样分解力(1)教学案

高中物理 4.2怎样分解力(1)教学案

沪科版必修1 集体备课

个人空间

二、学习目标

1、知道什么是力的分解,并

2、会根据实际效果对力进行分解

3、会用正交分解法对力进行分解

三、教学过程

【温故知新】

1、什么是合力与分力?

当一个物体受到几个力共同作用时,如果 代替它们,并且它的 跟 相同,那么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 叫做这个力的分力。

2、求力的合力所遵循的是什么定则?

【导学释疑】

1.力的分解:求一个已知力的 叫做力的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 ,同样遵守 ,把一个已知力F 作为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那么,与力F 共点的平行四边形的 ,就表示力F 的两个分力。

2.把一个力分解成相互 的两个分力,称为正交分解法。 探究一 :力的分解

问题1: 如何来确定分解方向?对教材图4—16细线拉力进行分解

问题2: 对给定的一个力进行分解,有多少种分解方法?分析教材中的案例,并说明在具体分解中,如何分解力更为合理,请对下图所示的力进行分解,并求出分力的大小。 探究二 :给定条件下的力的分解

问题1:如图,已知一个力F 的大小与方向和两分力的方向,这个力有几种分解法?

mg F θ

θ F F 2的方向 F 1的方向

问题2:如图,已知一个力F 的大小与方向

和一个分力F 1的大小和方向,这个力有几种分解法?

问题3:如图,已知一个力F 的大小与方向,它的一个分力F 1的方向与另一个分力F 2的大小,共有几种分解法? 当F 2最小时如何分解?请讨论。

【巩固提升】 1.关于力的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一个10N 的力可以分解为15N 和4N 的两个共点力

沪科版高中物理高一物理必修一《怎样描述运动的快慢》评课稿

沪科版高中物理高一物理必修一《怎样描述运动的快慢》评课稿

沪科版高中物理高一物理必修一《怎样描述运动的快慢》评

课稿

一、引言

《怎样描述运动的快慢》是沪科版高中物理高一物理必修一中的一篇重要课文,它主要介绍了如何准确地描述运动的快慢以及影响运动快慢的因素。本评课稿将对这篇课文进行分析和评价,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课堂实施等方面进行讨论和总结。

二、教学目标

《怎样描述运动的快慢》作为必修一中的一篇文章,旨在帮助学生理解运动的快慢概念,并能准确地描述和区分运动的快慢。具体的教学目标包括:

1.掌握运动的快慢的概念和描述方法;

2.理解影响运动快慢的因素;

3.能够做出合理的判断,描述不同运动的快慢。

三、教学内容

3.1 运动的快慢的概念

在这一部分,课文首先介绍了运动的快慢的概念。通过举例和运动的描述,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了不同运动的快慢之间的区别,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准确地描述运动的快慢。

3.2 影响运动快慢的因素

这部分内容主要讲述了影响运动快慢的三个因素:路程、时间和速度。课文通过简单的示例帮助学生理解这三个因素之间的关系,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量化和描述运动的快慢。

3.3 运动快慢的判断

本部分课文讲述了如何通过观察和分析,做出合理的判断,准确地描述不同运动的快慢。课文通过具体的运动示例和运动的特征,引导学生分析和判断运动的快慢。

四、教学方法

4.1 情境教学法

本课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引入具体的场景和实例,帮助

学生更好地理解运动的快慢概念。通过情境的构建,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受到运动的快慢之间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讨论和思考。

4.2 提问式教学法

本课采用提问式教学法,通过设计合理的问题,引导学生

高一必修二物理教案沪科版

高一必修二物理教案沪科版

高一必修二物理教案沪科版

写教案也就不能千篇一律,要发挥每一个老师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所以老师的教案要结合本地区的特点,因材施教。这里由作者给大家分享高一必修二物理教案沪科版,方便大家学习。

高一必修二物理教案沪科版篇1

一、教材分析

本教学设计选自人教版新课标高中物理教材第一章第一节《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要描写物体的运动,第一要对实际物体建立一个最简单的物理模型——质点模型。由于运动的相对性,描写质点运动时必须明确所挑选的参考系。为了准确的、定量的描写质点的运动,还要建立坐标系。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是描写物体运动的基础知识,教材中逐渐展开这些内容,最后介绍__。本节介绍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不仅是这一章学习的基础知识,也是以后力学各章学习的基础知识。这些基础知识在实践中有广泛的、重要的运用。

二、学生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经接触到了参考系的概念,但知道不够深入。对于坐标系只是在数学中进行了学习,还没有被运用到物理问题的解决中。初中学习了的概念:参照物、机械运动。

三、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质点的概念,知道物体可视为质点的条件,知道它是一种理想化的物理模型。

(2)知道参考系的概念,知道运动是相对的。

(3)知道在描写运动时建立坐标系的重要性,并能根据物体运动情形建立合适的坐标系。

2、进程与方法

(1)体会物理学研究的理想化方法。

(2)体验不同参考系中运动的相对性,学会灵活选取参考系。

(3)学习用坐标精确描写物体的运动位置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运动是宇宙间的普遍现象,静止是相对的。

(2)初步认识物理研究的基本思想,明确建立物理模型是物理学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

沪科版物理必修1课件:4.2

沪科版物理必修1课件:4.2
所受压力的大小是F的多少倍?(滑块C重力不 计) 【审题指导】 审题时要注意以下两个层次:
(1)F的作用有两个效果沿AB和AB′方向压缩 两杆. (2)杆AB′的弹力产生两个效果,沿水平方向
向左推C和沿竖直方向挤压C.
栏目 导引
第4章
怎样求合力与分力
【解题样板】
力 F 的作用效果是对 AB、
AB′两杆产生沿两杆方向压紧效果的力 F1、 F2,如图(a)所示,所以有 F1=F2 F = (4 分) 2cosθ
故沿 x 轴方向的合力 Fx=F3+F1x+F2x=15 N 沿 y 轴方向的合力 Fy=F2y+F1y=5 3 N 可 得 这 三 个 力 合 力 的 大 小 F= F2+F2 = x y 10 3 N 3 方向与 x 轴的夹角 θ=arctan =30° . 3
【答案】
10 3 N
方向与 x 轴夹角为 30° .
1.将一个力进行分解时,分解的方法唯一吗?
分力与合力有等效性吗?
2.力的合成与力的分解都遵守平行四边形定
则吗?合成与分解互为逆运算吗?
栏目 导引
第4章
怎样求合力与分力
1.力的分解原则 (1)一个力分解为两个力,从理论上讲有无数
组解.因为同一条对角线可以构成的平行四
边形有无穷多个(如图所示).
(2)实际分解时,按力的作用效果可分解为两 个确定的分力.

高一物理必修1力的分解

高一物理必修1力的分解

高一物理必修1力的分解

知识点1:力的分解以及分解法那么

1.力的分解:一个力求它的分力的过程.

2.分解法那么: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同样遵循平行四边形定那么.

3.分解依据:通常依据力的作用效果进行分解.

【名师指津】

1.画矢量图是解决力的分解问题的有效途径;

2.涉及“最大〞、“最小〞等极值问题时,可多画几种不同情形的图,通过比拟鉴别正确情景.

知识点2:矢量相加的法那么及力的效果分解法

1.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相加时遵从平行四边形定那么(或三角形定那么)的物理量.

2.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求和时按照算术法那么相加的物理量.

3.三角形定那么:把两个矢量首尾相接,组成三角形,其第三边就是合矢量.

【核心点击】按实际效果分解的几个实例

知识点3:力的正交分解法

1.定义

把力沿着两个选定的相互垂直的方向分解的方法.

2.坐标轴的选取

原那么上,坐标轴的选取是任意的,为使问题简化,坐标轴的选取一般有以下两个原那么:

(1)使尽量多的力处在坐标轴上.

(2)尽量使某一轴上各分力的合力为零.

3.正交分解法的适用情况

适用于计算物体受三个或三个以上共点力的合力情况.

【名师指津】坐标轴方向的选取技巧

应用正交分解法时,常按以下方法建立坐标轴:

1.研究水平面上的物体时,通常沿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建立坐标轴.

2.研究斜面上的物体时,通常沿斜面方向和垂直斜面方向建立坐标轴.

3.研究物体在杆或绳的作用下转动时,通常沿杆(或绳)方向和垂直杆(或绳)的方向建立坐标轴.

高一物理学习提高效率

1、课前预习能提高听课的针对性。预习中发现的难点,就是听课的重点;对预习中遇到的没有掌握好的有关的旧知识,可进行补缺,新的知识有所了解,以减少听课过程中的盲目性和被动性,有助于提高课堂效率。预习后把自己理解了的知识与老师的讲解进行比拟、分析即可提高自己思维水平,预习还可以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

沪科版高一物理上册《力的合成》评课稿

沪科版高一物理上册《力的合成》评课稿

沪科版高一物理上册《力的合成》评课稿

1. 引言

本评课稿主要对沪科版高一物理上册中的《力的合成》一

课进行评估。本课是高中物理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学习这一课,学生将能够掌握力的合成方法,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力的合成问题。

2. 教材内容

《力的合成》是沪科版高一物理上册中的第X单元第X课,主要涵盖以下内容:

•引入概念:介绍力的合成概念,以及力的大小、方向和结果的相关概念。

•平行四边形法则:详细介绍平行四边形法则,并通过图示和公式的形式展示合力的计算方法。

•合力分解:讲解如何将一个力分解为多个力的合力,并通过实例演示合力分解的过程。

•应用实例:通过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力的合成问题。

3.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力的合成》这节课,学生应达到以下教学目标:

•理解并掌握力的合成的基本概念,包括力的大小、方向和结果。

•能够通过平行四边形法则计算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能够利用合力的分解将一个力分解为多个力的合力。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力的合成问题。

4. 教学重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主要包括:

•平行四边形法则的理解与应用。

•合力的分解方法与实例演练。

5. 教学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主要包括:

•多个力的合力计算的复杂问题的解决。

•合力分解在实际应用中的运用。

6. 教学准备

为了有效开展本节课的教学,教师需要做好以下准备:•教师需要提前准备好教学资源,包括教学PPT、黑板书、实验道具等。

•教师需要提前复习相关知识,熟悉课堂教学的步骤和讲解重点。

•教师需要准备一些适合合力计算和分解的实例题,以便学生练习和巩固所学内容。

沪科版高中物理高一物理试验版《共点力的平衡及其应用》教案及教学反思

沪科版高中物理高一物理试验版《共点力的平衡及其应用》教案及教学反思

沪科版高中物理高一物理试验版《共点力的平衡及其应用》教案及教学反思

一、教学背景和教学目标

1. 教学背景

本节课是高一物理试验版中的一节试验课,主要讲解共点

力的平衡及其应用。

2. 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

•掌握力的平衡的概念和判断方法;

•理解重力、弹性力、摩擦力等常见力的特点和作用;

•理解力的合成和分解原理,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二、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

1. 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部分:

1.共点力的平衡概念和判断方法;

2.重力、弹性力、摩擦力等常见力的特点和作用;

3.力的合成和分解原理;

4.小组合作实验和实验报告。

2. 教学步骤

本节课的教学步骤如下:

步骤一:引入课题

引导学生回忆力的定义、单位、性质和分类等相关知识,并围绕“什么是力的平衡?力的平衡有什么特点?”等问题展开讨论。

步骤二:讲授知识

在引导学生认识力的平衡的基础上,辅以多媒体教学,结合图形、实例和视频,讲解重力、弹性力、摩擦力等常见力的特点和作用,以及力的合成和分解原理和方法。

步骤三:小组合作实验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参与一个小组合作实验,通过实验探究共点力平衡的特点和应用。实验步骤如下:

1.选好一张弹性细绳,将其平衡端点固定在黑板上、

桌角,以手为尺测出长度L1,并标示在弹性细绳上;

2.另选一张弹性细绳,将其平衡端点挂在第一张弹性

细绳正下方,以手为尺测出长度L2(与L1之和近似)并标示在弹性细绳上;

3.逐渐将第二张弹性细绳向一侧扯紧,注意观察和记

录弹性细绳的变化;

4.重复以上三个步骤,可以得到如下示意图:

沪科版高中物理必修一高一4.3共点力的平衡及其应用

沪科版高中物理必修一高一4.3共点力的平衡及其应用

有同学这样猜想:由二力平衡知,如果物体只受两个力的 作用,那么当两个力的合力为零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类比可知,如果物体受到的多个力的合力为零,那么物体 就处于平衡状态。 这个猜想对不对呢?如果想知道三个力的合力,我们可以 把三个力的图示画出来,通过平行四边形法则求出它们的 合力,从而证明猜想是否正确。同学们你想到怎样设计实 验来验证这个问题了吗?
分析:对小球进行受力分析如图, 将金属线的拉力向
竖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上分解,由平衡条件可知,竖直
方向和水平方向的合力都为零。
Fx=Tsinθ-F=0
Leabharlann Baidu
yT
Fy=Tcosθ-mg=0 所以Tsinθ=F
F x
Tcosθ=mg
mg
两式相比得
F=mgtanθ
可见在质量一定的情况下,力F只和偏角有关系,所以
可以根据偏角算出风力F。
分析:以结点O为研究对象,它 受三个力作用:AO、BO两绳的 拉力分别设为T1和T2.OC绳中的 拉力F=G,如图所示
B T1 O θ C
T2 A
F=G
根据共点力平衡条件,由竖直方向与水平方向合力为零得
T1cosθ-G=0 T1sinθ-T2=0
则T1=G T2=Gtanθ 当夹角θ增大时,cosθ的值减小, tanθ增大故两绳拉力都变大
2.风力仪可以测量风力的大小,其原理如图。 风力仪中有一金属线,下面挂一个质量 为m的小球,没有风时金属线处于竖直 状态,当有风吹来时,金属线会偏离竖 直方向一定夹角θ ,风力越大,偏角越 大。通过力传感器就可以根据偏角的大小测出对应的风 力。 那么风对小球的作用力与小球的质量、偏角有什么关系 呢?

沪科版高中物理

沪科版高中物理

沪科版高中物理

篇一:沪科版高中物理目录

必修一

开篇激动人心的万千体验1、物理学——理性的追求2、物理学——人类文明的3、学物理——探究求真第一章怎样描述物体的运动1、走近运动

2、怎样描述运动的快慢

3、怎样描述运动的快慢第四章能量守恒与可持续发展1、势能的变化与机械功2、研究机械能守恒定律3、能量的转化与守恒

4、能源与可持续发展第五章万有引力与航天1、从托勒密到开普勒2、万有引力定律是怎样发3、万有引力定律的案例分4、怎样描述速度变化的快第二章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1、伽利略对落体运动的研2、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3、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4、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第三章力与相互作用

1、牛顿第三定律

2、形变的力

3、摩擦力

4、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第四章怎样求合力与分力 1、怎样求合力 2、怎样分解力

3、共点力的平衡及其应用第五章研究力和运动的关系 1、牛顿第一定律 2、牛顿第二定律 3、牛顿运动定律的案例分

4、超重和失重

必修二

第一章怎样研究抛体运动 1、飞机投弹和运动的合成 2、平抛运动的规律 3、研究斜抛运动第二章研究圆周运动 1、怎样描述圆周运动 2、怎样研究匀速圆周运动 3、圆周运动的案

例分析 4、研究离心现象及应用第三章动能的变化与机械功1、探究动能变化跟功的关

2、动能定理的案例分析

3、研究功与功率

4、飞出地球去

第六章经典力学与现代物理 1、经典力学的巨大成就和 2、狭义相对论的基本原理 3、爱因斯坦心目中的宇宙 4、微观世界与量子论选修1-1

第一章从富兰克林到库仑 1.1从闪电谈起 1.2电学中的第一个定律 1.3物质的又一种形态 1.4静电与生活

沪科版物理高一上2D《共点力的平衡》教案

沪科版物理高一上2D《共点力的平衡》教案

沪科版物理高一上2D《共点力的平衡》教案

上师大附属外语中学薛琴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明白得物体处于平稳状态的概念,能区别平稳状态和静止状态。

2)能依照实验目的,用弹簧秤准确测量物体所受的大小确定每个力的方

向。

2.过程和方法:

1)通过观看,认识物体处于平稳状态的受力特点。

2)通过实验亲自感受三个力平稳实验中三个力的大小和方向之间相互关联性,并能运用的合成或分解法分析、归纳和描述三个共点力平稳的条件。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探究三力平稳的实验过程,体会实验在研究问题中的重要性,激发制造性思维和主动探究物理规律的精神,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同学间的团结协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是受共点力作用物体的平稳条件。

2.难点是用共点力的合成和分解定量运算共点力平稳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设计思路和教学流程:

本设计内容为两个部分:一是物体平稳的概念;二是物体在共点

力作用下平稳条件。

第一部分的设计,通过图片、录象为基础,通过观看、分析、归纳,得到物体在共点力作用下的平稳概念,通过分析、讨论得到,物体处于静止和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下,相同点和不同点,得到处于平稳状态下物体的加速度为零,速度能够不为零的特点。

第二部分的设计,第一通过受到二个力作用而处于平稳的条件,即受到一对平稳力,F 合=0,然后讨论当物体受到三个共点力作用下处于平稳的条件,用实验探究得到:三个共点力作用物体平稳条件F 合=0,进而推广到多个力作用物体平稳的条件,表达从专门到一样归纳推理过程,使学生分析、归纳和推理能力得到提高。

沪科版高中物理高一物理必修一《研究力和运动的关系》评课稿

沪科版高中物理高一物理必修一《研究力和运动的关系》评课稿

沪科版高中物理高一物理必修一《研究力和运动的关系》评

课稿

一、课程概述

本课程是沪科版高中物理高一物理必修一教材的一部分,《研究力和运动的关系》是本章节的主题。在本课程中,我们将介绍研究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探索物体在各种力作用下的运动情况,并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推理等手段,深入了解物体的运动规律。

二、教学目标

1.了解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理解研究力和运动之间

的关系;

2.掌握常见力的特点和分类,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力的问题;

3.掌握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等常见力的作用规律和计

算方法;

4.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

1. 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

在开始学习本章内容之前,我们首先介绍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运动是物体在空间中位置随时间发生变化的过程,而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形状或者使物体发生形变的原因。通过了解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后续内容。

2. 常见力的特点和分类

这部分内容主要介绍常见力的特点和分类。学生将学习到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等特点,以及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等常见力的分类和特点。

3. 重力的作用规律和计算方法

重力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力,它是指地球或其他天体对物体

产生的相互作用。在这一部分中,学生将学习到重力的作用规律,即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距离有关,同时也会学习到如何计算重力的大小。

4. 弹力的作用规律和计算方法

弹力是一种与物体形变有关的力,在物体发生形变时产生。在这一部分中,学生将学习到弹性力的作用规律,包括胡克定律和弹力的大小与形变量的关系,并通过实例演示了如何计算弹力的大小。

高中物理《力的分解》优秀教案优秀5篇

高中物理《力的分解》优秀教案优秀5篇

高中物理《力的分解》优秀教案优秀5篇

力的分解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分力及力的分解的概念。

2、理解力的分解与力的合成互为逆运算,且都遵守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3、掌握按力的作用效果进行分解的一般步骤,学会判断一个力产生的实际效果(二)过程与方法

1、强化“等效替代”的思想。

2、培养观察、实验能力。

3、培养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4、培养用物理语言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分析日常现象,培养学生探究周围事物的习惯。

2、培育学生发表见解的意识和与他人交流的愿望。

教学重点

在实际问题中如何根据力产生的作用效果进行力的分解。

教学难点

如何确定一个力产生的作用效果

《力的分解》教案物理必修篇二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学生能说出分解力的方法

2、学生会用作图法求分力,并能根据作图法说出力的分解在理论上是无限的

3、学生能结合实际需要对指定力进行分解,会用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计算分力的大小,能用作图

法分析分力的变化

4、学生能结合问题体会力的分解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力的分解是有用的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按照实际情况通过平行四边形定则分解指定的力成为本课的重点,而判定分力的方向则成为本课的难点。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1)课题引入

实验演示,引入新课

教师演示:两个绳提起矿泉水瓶,一根绳也可以实现。复习合力分力概念,明确合成的规律。

问题引入:一个力提起重物,能否用两个力来代替。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为后续学习活动提供时间保障。

(2)引导学生发现,在活动中发现规律

2.1力的分解多样性的活动设计

沪科版高一物理教案5篇

沪科版高一物理教案5篇

沪科版高一物理教案5篇

教案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面向大多数学生,同时注意培养优秀生和提高后进生,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这里由小编给大家分享沪科版高一物理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沪科版高一物理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的两个支柱:变化的磁场产生电场、变化的电场产生磁场。了解变化的电场和磁场相互联系形成同一的电磁场。

2、了解电磁场在空间传播形成电磁波。

3、了解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以及赫兹实验在物理学发展中的贡献。体会两位科学家研究物理问题的思想方法。

教学过程:

一、伟大的预言

说明: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那年,麦克斯韦在苏格兰爱丁堡附近诞生,从小就表现出了惊人的数学和物理天赋,他从小热爱科学,喜欢思考,1854年从剑桥大学毕业后,精心研读了法拉第的著作,法拉第关于“场”和“力线”的思想深深吸引了麦克斯韦,但麦克斯韦也发现了法拉第定性描述的弱点,那就是不能定量的描述电场和磁场的关系。因此,这位初出茅庐的科学家决定用他的数学才能来弥补。1860年初秋,麦克斯韦特意去拜访法拉第,两人虽然在年龄上相差四十岁,在性情、爱好、特长方面也迥然各异,可是对物质世界的看法却产生了共鸣。法拉第鼓励麦克斯韦:“你不应停留在数学解释我的观点”,而应该突破它。

说明:麦克斯韦学习了库仑、安培、奥斯特、法拉第、亨利的研究成果,结合了自己的创造性工作,最终建立了经典电磁场理论。

说明: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告诉我们:闭合线圈中的磁通量发生变化就能产生感应电流,我们知道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为什么会产生感应电流呢?一定是有了感应电场,因此,麦克斯韦认为,这个

2020~2021上海高一物理沪科版必修第一册第三章第六节 怎样分解力 同步课时习题

2020~2021上海高一物理沪科版必修第一册第三章第六节 怎样分解力 同步课时习题

2021届沪科版(新教材)必修第一册第三章第六节怎样分解力1.把一个力分解为两个力时()

A.一个分力变大时,另一个分力一定要变小

B.两个分力不能同时变大

C.无论如何分解,两个分力不能同时小于这个力的一半

D.无论如何分解,两个分力不能同时大于这个力的2倍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一个2 N的力能分解为7 N和4 N的两个分力

B.一个2 N的力能分解为7 N和9 N的两个分力

C.一个6 N的力能分解为3 N和4 N的两个分力

D.一个8 N的力能分解为4 N和3 N的两个分力

3.如图1所示,将一个已知力F分解为F1和F2,已知F=10 N,F1与F的夹角为37°,则F2的大小不可能是(sin 37°=0.6,cos 37°=0.8)()

图1

A.4 N B.6 N

C.10 N D.100 N

4.按下列两种情况把一个竖直向下的180 N的力分解为两个分力.(已知sin 53°=0.8,cos 53°=0.6)

图2

(1)一个分力水平向右,大小等于240 N,求另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

(2)一个分力在水平方向上,另一个分力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30°斜向左下(如图2所示),求两个分力的大小.

5.如图3为某同学设计的一个小实验.他将细绳的一端系在手指上(B处),绳的另一端系在直杆的A端,杆的另一端C顶在掌心上,组成一个“三角支架”.在杆的A端悬挂不同重物,并保持静止.通过实验会感受到()

图3

A.绳子是被拉伸的,杆是被压缩的

B.杆对手掌施加作用力的方向沿杆由C指向A

C.绳对手指施加作用力的方向沿绳由B指向A

沪科版高中物理高一物理必修一《分析物体的受力》评课稿

沪科版高中物理高一物理必修一《分析物体的受力》评课稿

沪科版高中物理高一物理必修一《分析物体的受力》评课稿参考课堂教学目标

1.了解和掌握物体的力的判定条件,理解力的平衡条

件。

2.学会应用力的平衡条件解决物体受力问题。

3.形成分析物体受力问题的思维方法和解题策略。

4.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力和动手能力。

一、教学背景分析

《分析物体的受力》是高中物理必修一中的重要内容,它是理解和应用力的平衡条件的基础。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逐渐掌握分析物体受力的方法和技巧,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分析力和动手能力,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本课中,学生需要了解力的判定条件和力的平衡条件。通过观察实际情境和实验现象,学生逐渐掌握物体受力的分析方法,能够灵活运用这些方法解决物体受力的问题。此外,本课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通过实验和实际操作,让学生亲自感受物体受力过程中的变化和规律。

二、教学内容解读

本节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A. 力的平衡条件的引入

通过一组富有启发性的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启示学生力的判定条件,引入力的平衡概念。通过实验现象的对比,让学生发现物体在力平衡状态时所满足的条件。

B. 力的平衡条件的分析和应用

通过分析具体例子,教师详细解释力的平衡条件的含义和

确定方法。教师以多种不同情景的例子,引导学生运用力的平衡条件解决物体受力问题。

C. 物体受力问题的解析和解题策略

通过讲解具体的物体受力问题案例,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力

的平衡条件解析物体受力问题。教师将问题的解题思路进行具体拆解,帮助学生掌握解题策略,培养他们的分析与推理能力。

D. 实验操作和思考题

高一物理必修1_力的分解(教学)

高一物理必修1_力的分解(教学)
五、力的分解
复习引入:
1、力的合成 2、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力可以合成,是否也可以分解呢?
求一个已知力的分力叫做力的分解
一、力的分解法则
力的分解 1、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 注意:几个分力与原来那个力是等效的,它们 可以互相代替, 并非同时并存!!!
F1
分力F1、F2
力的合成
合力F
F
Fx F cos Fy F sin
F F F
2 x
2 y
巩固练习:
用一根细线穿过重锤的 钩子,先将细线的两端 点合拢,然后慢慢将两 细线分开,直到线断。 设问:为 什么细线 的夹角增 大到某个 值时会断 裂?
G2'
G2
G1
G1'

思考?
如果让你 来处理索 道的技术 问题,请 问索道设 计的绷直 还是松一 些?
1 .矢量:在物理学中,有大小,有方向, 又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物理量叫做矢 量. 如:力、速度等 2 .标量:在物理学中,只有大小、没有方 向的物理量叫做标量.
五、力的正交分解
定义:把一个已知力沿着两个互相垂直的方 向进行分解 正交分解步骤: ①建立xoy直角坐标系 ②沿xoy轴将各力分解 ③求xy轴上的合力Fx,Fy ④最后求Fx和Fy的合力F 如图所示,将力F沿力x、y方向分解, 可得: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2 怎样分解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分力及力的分解的含义。

(2)理解并能按照力的实际作用效果来分解力.

(3)通过运用DIS实验系统探究力的分解规律,学会应用新的信息采集和处理方式。2.过程和方法:

(1)通过运用DIS实验系统探究力的分解规律的过程,感悟力的分解是一等效替代的方法。

(2)通过设计简单的实验解决物理问题,认识物理实验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3)通过矢量相加法则的学习,认识数学工具在物理学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养成互相合作的团队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培养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探究力的分解的规律

(2)会利用力的分解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景引入:

如图1所示,在地面上放有一大木箱,先让一个力气较大的同学上来推,没有推动。再让一个力气小的同学上来,将用铰链相连的两块长木板,构成一个人字形,然后,请他往人字形的顶端一站.

结果:木箱被推动了。

是什么原因呢?解释这个谜底,需要运用力的分解的知识。

二、授新课:

1、什么是力的分解?

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什么是力的分解。运用类比法来比较力的合成与力的分解,使学生知道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都符合平行四边形法则。如表格

力的合成与力的分解的对比

力的合成力的分解

不同点在两个力的大小、方向都确定的情况

下,它们的合力是唯一的。一个力分解成两个力有无数种分解,即力的分解不是唯一的。

相同点都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联系两者互为逆运算。

2、力的分解是按力的实际作用效果来分解的

例1:组织学生讨论开始时的推木箱问题

教师可引导学生,:

(1)木箱如何放置的?

(2)人的重力产生的作用效果是怎样的?

①可以请学生将书本分开倒放在桌面上,然后从上面稍微施加力。②两个同学合作,将书本倒放在对方的手臂上,再施加力体会。

计算:如果那个同学体重为50千克,两木板的夹角为1600,那么,木板对木箱的推力大约是多少?

例2:如图2所示,斜面上物体重力的分解

先请学生思考:物体的运动趋势是怎样的?会产生什么效果?怎么运动?

然后学生分解并代入数值计算。

根据G x=Gsinα ; G y=Gcosα有的同学对所得到的结果,产生怀疑,能否用DIS实验系统实验验证呢?

演示实验1:利用DIS实验系统验证。并探究当斜面倾角改变时,重力的两个分力大小如何变化。如图3.

结论:随着斜面倾角的增大,重力沿斜面的分力逐渐增大,垂直于斜面的分力逐渐减

例3:支架问题:

图4是我们常见的一种支架,它是由一根水平杆和一根斜拉的轻绳所构成的,在其顶端可以挂重物,下面请大家分析一下所挂重物所受重力的分力。

体验: 请同学们按图5示操作,感受这里重力产生的效果,并正确分解重力。

教师活动:同学们经过亲身体会,讨论以下问题:

(1)食指和掌心有什么感觉?

(2)这种感觉说明铅笔末端悬挂钩码后产生的拉力产生了怎样的效果?

最后,利用DIS实验系统验证

小结:力的分解要按力的实际作用效果来分解。

3.矢量相加的法则

教师活动: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已经知道,力是矢量,力的合成和分解都要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求两个力的合力时,不能简单地把两个力的大小相加。我们还学习过另外一个矢量――位移,两个位移的合位移应如何求解呢?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逐个解决问题。

学生活动:学生反思,阅读课文,讨论后回答:

位移相加时仍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教师活动: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两个位移与它们的合位移又组成一个三角形,阅读课文,思考讨论下面的问题:

(1)什么是平行四边形定则?

(2)三角形定则与平行四边形定则一样吗?

(3)什么是矢量?

(4)什么是标量?

三、实验探究:

利用DIS实验系统探究在悬挂问题中,重物的重力对悬绳产生的实际效果。如图6.

结论:悬挂重物的细绳张角很大时,可以使绳产生很大的拉力。

四、应用拓展

讨论:当拖拉机陷于淤泥中,很小的重力作用也司机如何自救?

教师归纳、总结

学生活动:学生看书讨论相关问题,记忆相关知识。

课堂小结:

1、已知合力求分力叫做力的分解。

2、力的分解符合平行四边形定则

3、力的分解不具备唯一性,具体问题中按力产生的实际效果进行分解

4、矢量的加法:平行四边行定则

随堂练习:

布置作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