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温病辨治理论
温病的辨证ppt课件
卫气 脉外 水谷精微
营血 脉内
卫 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 —最浅 (人体的抗邪、保卫功能)
气 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较深 ( 各脏腑的功能)
营 和调五脏,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最深 (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濡养五脏六腑)
烧伤病人的治疗通常是取烧伤病人的 健康皮 肤进行 自体移 植,但 对于大 面积烧 伤病人 来讲, 健康皮 肤很有 限,请 同学们 想一想 如何来 治疗该 病人
【转归】 ①从表外解而愈 ②卫分 顺传 逆传
气分 心营
烧伤病人的治疗通常是取烧伤病人的 健康皮 肤进行 自体移 植,但 对于大 面积烧 伤病人 来讲, 健康皮 肤很有 限,请 同学们 想一想 如何来 治疗该 病人
(二)气分证
概念 指温邪入里,未传入营血分,影响人体
脏腑或组织气机活动失常的一类证候类型。
烧伤病人的治疗通常是取烧伤病人的 健康皮 肤进行 自体移 植,但 对于大 面积烧 伤病人 来讲, 健康皮 肤很有 限,请 同学们 想一想 如何来 治疗该 病人
病机分析
温邪袭表
舌边尖红 苔薄白脉 浮数
卫受邪郁
卫气抗邪 肺气失宣
肌表失养 开合失司 发热
咳嗽
温邪上扰 温邪伤津
头痛 口微渴
恶寒 无汗或少汗
元代《卫生宝鉴》中开始区分气分热和血分 热的证治。
明末吴有性论《温疫论》中有温疫病邪在 “气分”和“血分”而采取不同解法的论述: 认为邪在气分正气尚盛,可从战汗顿解; 疫邪传留于血分,邪气从斑透而渐愈。
烧伤病人的治疗通常是取烧伤病人的 健康皮 肤进行 自体移 植,但 对于大 面积烧 伤病人 来讲, 健康皮 肤很有 限,请 同学们 想一想 如何来 治疗该 病人
研究论证 广泛开展了卫气营血临床研究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之温病的辨证治疗原则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之温病的辨证治疗原则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之温病的辨证治疗原则1.温病是虚证。
1.1温病是阴虚也是阳虚。
阴虚指的是温病疏泄太过,收敛不足,导致阴虚。
阳虚指的是木气疏泄太过,肺金不收,胆经不降,肾水失于收藏。
此处阳虚指的是肾阳虚。
1.2温病的脉象是虚象。
温病是虚证,原因就在于如果体壮的人,得了温病,他可以自愈,只有体质虚弱的人,才会病情迁延难愈。
2.治疗原则:养木气,平疏泄,收肺金。
主要采用收降的方法治疗。
温病需要保中气。
不要让中气受到损伤。
其实任何疾病都需要保护好中气,中气即脾胃,脾胃不受伤害,才可以保证人体营养充足,才有利于人体恢复。
3.禁忌:不能用热药补阳;容易伤肾阴,伤肺金。
不能发汗、不能攻下,容易伤阴液,容易伤肾阳。
4.温病与发汗温病服药后出汗不是因为药物发汗作用引起的,而是因为荣卫调和,自然出汗。
如果不是自然出汗,而是通过药物强行发汗,就会损伤津液,导致病情加重。
5.温病与出疹温病如果不出汗,就会出疹,原因是木火内郁。
疹子分为吉凶两类。
吉疹表现为:色红而正。
原理为:阴液续生而血热外达。
凶疹表现为:色赤而黑。
原理为:阴液内竭,热灼血干。
或者中气将脱,表里分离。
主要还要判断是否腹泻胸紧。
如果有腹泻不减,阳根亡于下,胸紧不减,阴根亡于上,所以阴阳都损失了,人失去了根本,就会死亡。
6.鉴别诊断温病与燥病均有发热表现。
温病:发热、神志昏迷,脉来虚散,模糊躁急,向外疏泄。
燥病:发热、神志不昏,脉来弦聚,不躁急模糊,向内收敛。
温病:由内向外,是虚的。
肺气虚、木火虚、中气虚。
木火外泄,肺金虚散。
燥病:由外向内,是实的。
肺气实,热气实,中气实。
肺金燥结内敛生热。
北方少,西南方多。
温病治疗采用:乌梅汤,三豆饮。
燥病治疗采用:银翘散、桑菊饮。
7.温病不能用石膏石膏:清内热,外无大热,治疗燥病。
如果用石膏治疗温病,败火寒中,人体失去阳气就容易死亡。
麦冬:温病为外热,相火外泄,麦冬收敛相火,可以清热。
温病学知识点
一、温病学的争论对象、任务。
二、温病学的性质、学科地位。
三、温病学的进展概况。
四个主要进展阶段及特点。
1.萌芽阶段:〔战国——晋唐时期〕《温病学》学问点绪论(1)此期特点:温病学无特地著作,有关温病的因证脉治记载散在于医学著作中。
(2)此期对温病有肯定生疏,理论朴实,概念上把温病隶属于伤寒。
2.成长阶段:(宋——金元时期)〔1〕此期特点:理法方药有重大进展,渐渐从伤寒体系中摆脱出来,为温病学自成体系奠定根底。
〔2〕主要医家及其成就宋·韩祇和、庞安时、朱肱:提出敏捷运用经方。
金·刘河间:首先提出治疗热病初起以寒凉清热为主,为“寒凉派”之鼻祖,开创了清热解毒先河。
元·王安道:首先明确区分伤寒与温病,使温病从伤寒体系中分别出来。
3.形成阶段:〔明清时期〕〔1〕此期特点:对温病的生疏更加深化,制造性总结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温病辨证论治体系,形成独立学科。
(2)主要医家及其成就吴又可——《温疫论》:第一部温病学专著。
首创“疫气”说,提出邪伏膜原理论,创立疏利透达之法。
叶天士——《温热论》:温病学理论奠基之作,说明温病发生进展机理,创立卫气营血辨证纲领,温病学体系根本形成的标志。
提出温病病因是“温邪”。
丰富和进展了温病学的诊断内容。
薛生白——《湿热病篇》:第一部湿热病专著。
为温病分为温热、湿热两大类做出了奉献。
吴鞠通——《温病条辨》:理法方药俱备温病专著。
提倡温病三焦辨证纲领,标准了四时温病证治。
王孟英——《温热经纬》:系统总结温病学体系。
以《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有关热病的论述为经,以叶天士、薛生白、陈〔平伯〕、等温病学家的论述为纬,参以阅历,著成《温热经纬》,“集温病学说之大成”之著。
其他:陈平伯《外感温病篇》为第一部风温专著。
余师愚《疫疹一得》雷少逸《时病论》柳宝怡《温热逢源》俞根初《通俗伤寒论》(3)温病学说形成的标志。
温病病因学说概念的建立。
创立了温病辨证论治体系。
白话文版的温病条辩
白话文版的温病条辩
温病条辩是一篇医学经典著作,讲述了温病的病因、病机、诊断
和治疗等方面的内容,对中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首先,温病条辩深入分析了温病的病因病机。
温病是指人体受到
外寒内热之害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症,其病因是由于寒热之邪侵入人体,阻滞了正常的气血运行,导致身体失去平衡。
温病条辩进一步阐述了
温病的发病机制,强调温病不仅仅是单一的病因病机,而更多的是由
于人体内外环境和个体差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因此治疗上需要根据
个体情况进行个性化调治。
其次,温病条辩着重探讨了温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
温病的症状
通常表现为发热、口渴、汗出、头痛、喉痛等,但这些症状并不是每
个病人都会出现,因此温病条辩提出了辨证施治的方法,即根据病人
不同的临床表现,进行个性化的辨证施治,从而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最后,温病条辩阐述了治疗温病的方法和原则。
温病的治疗应该
遵循“辩证论治”的原则,即根据不同病人的病情类型,选用不同的
治疗方法,包括中草药、针灸、推拿、气功等,既滋补阳气,也清热解毒。
在治疗过程中,还应注意调整饮食、劳逸、保持心情舒畅等生活方式,以促进身体免疫功能的恢复。
综上所述,温病条辩对中医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它通过深入分析温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和治疗等方面的内容,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指导,也为中医学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温病的辨证理论
一、三焦的证候与病理
(一) 邪在上焦
1、邪袭肺卫(卫分证)
❖ 证候:发热,微恶风寒,咳嗽,头痛,口微 渴,舌边尖红赤,舌苔薄白欠润,脉浮数。 ❖ 病理:邪郁卫分,肺气失宣。 ❖ 辨证要点:发热,微恶风寒,咳嗽。
(一) 邪在上焦
2、邪热壅肺(气分证)
❖ 证候:身热,汗出,咳喘,口渴,苔黄, 脉数。
病案举例
❖ 张×叶,女,62岁。040707初诊。 ❖ 发热,咳嗽2周,痰多色黄,无恶寒。 ❖ PE:双肺呼吸音粗。 ❖ 血液分析:异常。 ❖ 舌淡红暗,舌苔黄,脉细。
第一节 卫气营血辨证
❖ 卫气营血辨证 ---- 清·叶天士创立 ❖ 卫气营血 ----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和
物质基础 ❖ 卫气营血表里层次和化生的先后不同
临床意义和临床运用规律。 ❖ 3. 掌握“卫气营血”与“三焦”各
阶段的病理特点和主要证候。
温病辨证的两大体系
❖ 1. 症状 ----- 证候 ---- 病理 ---- 治法。 ❖ 2. 证候:病症---- 组成部分
病程 ---- 先后阶段 病位 ---- 表里浅深 病情 ---- 轻重缓急 ❖ 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 :判断病变的部位、层 次、性质,证候类型,邪正消长,以及病程阶段、 发展趋热,传变规律。
❖ 证候特点:证情危重凶 险。
血分证病例尿血、便血
模拟病例(一)
❖ 患者发热2天,微恶寒,头痛,出汗多,咳嗽, 口渴,舌红,舌苔薄黄,脉数。
模拟病例(二)
❖ 患者发热4天, 头痛,汗多,咳嗽,口渴不欲饮, 心烦不寐,大便带血,舌深绛,舌苔黄厚,脉 细数。
二、卫气营血证候的相互传变
❖ 卫气营血证各证的相互关系:
温病的辨证理论
主要内容
温病的辨证
温病的辨证温邪入侵导致人体卫气营血及三焦所属脏腑功能失调及实质损伤,并产生复杂多样的临床症状,这些症状是温病辨证的基础。
以卫气营血学说及三焦理论为指导,也就是说以卫、气、营、血及上、中、下焦所属脏腑作为辨证纲领,对患者全部病情进行分析研究,辨析各种症状产生的原因,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判断其病变层次、部位、性质,证候类型,邪正消长,以及病程阶段,病变发展趋势,传变规律等。
这个过程就是通常所说的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气营血及三焦所属脏腑具有特定生理功能,它们在温邪作用下而失调,产生特有临东症状,这些症状是温病辨证的依据,只有牢固掌握卫、气、营、血及上、中、下焦所属脏腑产生的特异证候,洗能对學病考行正确的辨证论治。
4.1卫气营血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理论是清代温病学大师叶桂首创。
叶桂依据温病病机演变具有规律性变化,病程发展具有阶段性特点,结合‘《内经》及前辈医家有关营卫气血的论述,将营卫气血理论引申发挥,形成了独特的卫气营血辨证学说。
卫气营血辨证的意义在于阐明温病病变浅深层次,确定证候类型及病变性质,确立正确的治疗原则等。
4.1.1卫气营血辨证源流叶桂创立卫气营血辨证之前,古医籍中已有关于卫气营血的论述,旨在阐明人体生理功能方面,仅有少许内容是论述病理变化的。
《内经》最早认为营卫气血是水谷化生的精微物质,如《素问•痹论》说荣(按:荣与营同)者,水谷之精气也0并在《灵枢•营卫生会》篇进一步指明营—的区分^云其“清者为营,油者为玉。
”《内经》其他篇章论述了气血有关内容,《灵枢•决气》篇说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中焦受气取汁V1变化而赤,是谓血,营卫气血与五脏六腑有着密切的关系,《难经.•三十二难》.U心者血,肺者气,血为荣,:'卫为气,:相随上下谓之荣卫域可见,血为心主,气由肺主,血与营同属,旬与五同类,故举气可以核丑,举荣可以骇血。
以上为《内.经 1.从生理方面论述营卫气血的有关内容,而《伤寒杂病论》则从病理角度阐述了营卫气血的变化*如《伤寒杂病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53条云:“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温病条辨》
《温病条辨》温病,是一类常见的疾病,通常由外邪入侵人体而引起。
在中医理论中,温病被认为是由于病邪犯表,耗伤正气,影响人体的正常功能而导致的。
因此,对温病的辩证论治十分重要。
本文将从温病的分类、病机、辨证要点以及治疗原则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温病的分类温病可分为风温、热温和湿温三种类型。
1.风温:主要病变表现为发热、寒战、头痛、咳嗽、流涕、咽痛等症状。
常由外感风邪引起,易于变化。
2.热温:以高热、口渴、咳嗽、烦躁、黄痰等为主要症状。
常由邪热侵袭人体而产生。
3.湿温:主要病变表现为发热、身重、胸闷、头痛、口舌黏腻等。
常由湿邪内蕴人体而引起。
二、温病的病机温病的病机主要有外邪侵袭、正气受损、津液耗伤等方面。
1.外邪侵袭:温病的发病多由外感风热或湿邪入侵引起。
外邪侵袭后,迅速入侵人体,危害正常的生理功能。
2.正气受损:外邪入侵人体后,会与正气相争,导致正气受损。
正气是人体抵抗外邪侵袭的力量,当正气受损时,会导致病情进一步发展。
3.津液耗伤:温病多会引起津液耗伤,表现为口渴、咽干、大便秘结等症状。
津液是人体生命的重要物质,耗伤会影响人体的正常代谢。
三、温病的辨证要点辨证是中医诊疗的核心,准确辨证可以为治疗提供指导。
对于温病而言,主要有以下几个辨证要点。
1.病邪入侵部位:根据患者的症状,可以确定温病的病邪入侵部位,如发热、头痛、咳嗽等。
2.舌质和脉象:观察舌质和脉象可以提供一些有用的信息,如舌苔的颜色和脉搏的弦细等。
3.病程和病情变化:患者的病程和病情的变化也是辨证的重要依据。
有的患者病程长,病情较重,有的患者病程短,病情较轻。
四、温病的治疗原则1.清热解毒:治疗温病时,应以清热解毒为主要原则。
使用清热药物,如石膏、连翘、金银花等,可以降低体温,缓解发热等症状。
2.解表泄邪:对于风温病邪表现较重的患者,应以解表泄邪为治疗原则。
使用辛凉发散的药物,如桑叶、薄荷等,可以促使病邪从体表排出。
3.清热祛湿:对于湿温症状明显的患者,应以清热祛湿为治疗原则。
最新南中医-温病复习大纲重点
总论绪论1.温病的性质是临床学科。
2.朱肱首先提出对伤寒方进行灵活加减;温病学奠基人——刘河间;王孟英——集温病之大成。
3.我国第一部温病学专著是吴又可《瘟疫论》;温病奠基之作(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温热论》。
4.叶天士《温热论》;薛生白《湿热病篇》;吴鞠通《温病条辨》。
第一章温病的概念1.温病的特点:①致病因素的特异性:性质属热(有别伤寒),从外感受(有别内伤),各随其气而为诸病;②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③病理演变有一定的规律性;④临床表现具有特殊性(起病急、传遍快、病情重、证候险恶、伤阴)。
2.温病的分类按性质分类:温热类(风温、春温、暑温、秋燥);湿热类(湿温、暑湿、伏暑)。
按初起见证分类:新感(风温、秋燥、湿温);伏气(伏暑、春温)。
3.温病与广义伤寒是隶属的关系;温病与狭义伤寒是并列关系;温疫隶属于温病;温毒隶属于温病。
第二章温病的病因与发病1.四时温邪主要致病特点:风热病邪升散疏泄—先犯上焦肺卫,初起见肺卫表证;善行速变—传变迅速,易逆传心包;易化燥伤阴,后期多见肺胃阴伤。
暑热病邪致病力强—径犯阳明或直入心营和厥阴;伤津耗气—病中易见津气两伤;易挟湿邪(暑湿病邪)。
湿热病邪湿土之气同类相召,治病以中焦脾胃为病变中心,湿重偏脾,热重偏胃;粘腻重浊—困遏清阳,阻滞气机;氤氲缠绵—起病慢、传变慢、病势缠绵、病程长。
燥热病邪燥金之气内应于肺,以肺经为病变中心;燥胜则干,易致津液干燥;化火上炎干犯头面清窍。
温热病邪热性显著;致病暴戾,径犯气营或阳明厥阴;易犯胆腑和厥阴;易伤阴液,后期多真阴亏损。
戾气致病暴戾;具有温热性质,多挟秽浊之气;具有强烈传染性和流行性;具有选择性定位。
2.温病感邪途径:从口鼻而入(“上受”,主要途径);从皮毛而入。
第三章温病的辩证1.温病辩证以卫气营血辨证(叶天士创立)和三焦辨证(吴鞠通倡导)理论为基础。
2.卫气营血辨证(为辨证要点为病理特点)●卫分证临床表现:发热,微恶风寒,头痛,无汗或少汗,咳嗽,口微渴,舌苔薄白,舌边尖红赤,脉浮数病理特点:温邪犯肺,肺卫失宣●气分证(以热盛阳明多见)病理特点:里热炽盛,津液受损热盛阳明的病理特点:邪正剧争,里热蒸迫,热盛伤津;辩证要点为:但发热,不恶寒,口渴,苔黄。
温病中医辨证理论
02
养阴:补充体内阴液,平衡阴阳
03
生津:促进唾液分泌,缓解口渴、咽干等症状
04
养阴生津方剂:如麦冬、石斛、玉竹等
05
养阴生津食疗:如银耳、百合、梨等
06
养阴生津注意事项:避免辛辣、油腻食物,保持心情舒畅,适当运动。
07
温病的预防与调护
5
预防措施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早睡早起、饮食均衡等
加强锻炼,提高免疫力
06
谢谢
2.
1.
温病的分类
风温:以发热、恶风、头痛、咳嗽为主要症状
春温:以发热、口渴、咳嗽、胸闷为主要症状
暑温:以发热、口渴、头痛、身重为主要症状
湿温:以发热、胸闷、腹胀、腹泻为主要症状
秋温:以发热、口渴、咳嗽、咽痛为主要症状
冬温:以发热、恶寒、头痛、身痛为主要症状
温病的病因
2
外感六淫
风邪:风为百病之长,易侵袭人体,引起疾病
03
忧伤肺:过度忧伤,导致肺气郁滞,气机不畅
04
恐伤肾:过度恐惧,导致肾气不固,精气耗损
05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惊伤胆:过度惊吓,导致胆气不舒,心神不宁
06
悲伤胃:过度悲伤,导致胃气郁滞,食欲不振
07
饮食劳倦
饮食不节:暴饮暴食,过食辛辣、油腻、生冷食物
劳倦过度:过度劳累,熬夜,缺乏休息
02
情志失调:情绪波动,焦虑,抑郁
寒邪:寒为阴邪,易损伤人体阳气,导致疾病
暑邪:暑为阳邪,易耗伤人体津液,导致疾病
湿邪:湿为阴邪,易阻遏人体气机,导致疾病
燥邪:燥为阳邪,易损伤人体津液,导致疾病
火邪:火为阳邪,易耗伤人体阴液,导致疾病
内伤七情
温病的辨证
3.邪在下焦(温病后期)
脏腑定位:肾、肝为主 临床表现:
1)肾精耗损:神惫萎顿,消瘦无力,口燥咽干,耳聋,手足 心热甚于手足背,口干 咽燥,舌绛不鲜干枯而萎,脉虚。 辨证要点: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口干 咽燥,舌绛不鲜 干枯而萎,脉虚。 2)虚风内动:神倦肢厥,耳聋,五心烦热,心中憺憺大动, 手指蠕动,或瘛疭 ,舌干绛而萎,脉虚。 辨证要点:手指蠕动,或瘛疭 ,舌干绛而萎,脉虚。
疹密布,舌深绛。
辨证要点:身灼热,急性出血,斑疹密布,舌深绛
转归:⑴ 邪退,病情缓解
⑵ 内闭外脱,甚或死亡
(二)卫气营血证候的相互传变
1.何谓传变?温邪在体内的传播、发展变化。 2.传变的方式:顺传、逆传、迅速、缓慢 顺传:卫 气 营 血 次序传变 叶天士:“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新感温病的逆传是指温邪自肺卫内陷心营的过程。 3影响传变因素: 1)病邪性质 2)体质3)感邪的轻重4)治疗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病例讨论
病例一 发热(39℃)伴微恶寒,汗多,头身疼痛,心 烦,口渴喜饮,尿黄赤、舌质红,苔黄,脉 浮数
病例二 发热,伴微恶风寒,咳嗽,胸闷,心烦不寐, 身发红疹,舌质红绛,苔薄白,脉数。
病例三 发热(40℃),面赤,烦躁不安,时有谵语, 抽搐,舌质红绛,苔黄燥,脉洪数。
病例四 壮热,烦渴,谵妄,吐衄,肌肤发斑,舌深 绛,苔黄燥,脉数。
三焦证候相互传变
刘河间:首曰上焦,尾曰下焦 喻嘉言:从口从鼻所入之邪,必先注中焦,以次分布上下 吴鞠通:温病由口鼻而入,鼻气通于肺,口气通于胃。肺病 逆传则为心包;上焦病不治,则传中焦,胃与脾也;中 焦病不治,即传下焦,肝与肾也。始上焦,终下焦。 王孟英:夫温热究三焦者,非谓病必上焦始,而渐及中下也
第三章温病的辨证
第三节
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的关系
卫————上焦肺 气————中焦脾胃胆三焦膜原 营 血————下焦肝肾
一、卫气营血与三焦所属脏腑的关系
二、卫气营血病变与三焦病变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②邪陷心包,虽属营分范围,但病机与营分不完全相同: 前者神志异常严重;后者心神被扰,神志症状不重。 ③下焦肝肾病变与血分病机有明显区别:
或心阴素虚,邪易速传,病情危重
●吴鞠通谓温病死证:
“在上焦有二:
一曰肺之化源绝者死; 二曰心神内闭,内闭外脱者死。”
(二)邪在中焦(足阳明、手阳明、足太阴) 1.阳明热炽 ●病理:邪入阳明,里热蒸迫。 ●主证:壮热,大汗,心烦, 面赤,口渴引饮,舌红 苔黄燥,脉洪大而数。 ●辨证要点:壮热,大汗,渴饮,脉洪大而数。
①感邪性质;②感邪程度;③患者体质;④治疗当否
●温病传变的深浅轻重:
卫分证 病位浅,病情轻,疾病初期
气分证
营(血)分证
病位深,病情重,疾病中期或极期
病位最深,病情最重,疾病极盛
●温病不同发病类型的传变:
由表入里,渐次内传,卫 新感温病 气 营 血
表邪内陷,病情突变,卫 里热外达 由气外达 伏气温病 由营外达 里热内陷 由气陷入营血
●涉及范围
较广, 临床表现多 样。
●(2)病机:正邪剧争,里热蒸迫,热炽津伤。
●(3)主证:壮热,不恶寒,反恶热,汗多,口渴喜冷饮,
尿赤,舌质红,苔黄,脉数有力等。
(4)辨证要点:但发热,不恶寒,口渴,苔黄
●气分湿热证:
◆病位:脾、膜原、胆腑、肠腑等 ◆湿重热轻:热为湿遏而见身热不扬; ◆热重湿轻:湿热交蒸而见身热汗出,热虽盛 而不为汗衰。 ◆辨证要点:发热汗出,脘腹痞满,苔腻。
第三章 温病的辨证
(2) 主要症状
发热,微恶风寒,头痛,无汗或少汗, 咳嗽,口微渴,舌苔薄白,舌边尖红,脉 浮数。
(3) 辨证要点
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
(4)卫分证的转归 (5)证候特点:病位浅,病情轻,病程短
2、气分证
气分证是指温邪入里,未传入营血分,影响人体 气的生理功能所出现的一类证候类型。涉及范围 广(肺、胃、脾、肠、胆、膜原、胸膈),以热 盛阳明为代表。
(二)卫气营血的功能
卫:温分肉,充皮肤 肥腠理,司开合 气:代表全身整体防卫功能 营:常营无已,终而复始 捍卫机体的作用
营养的作用
血:血主濡之
(三)卫气营血证候与病理
(一)卫分证
卫分证是指温邪初犯人体肌表,引起卫 气功能失调而出现的证候类型。 (1)主要病机(病理特点) 卫受邪郁,邪正相争 (温邪犯表,肺卫 失宣)
第三章
温病的辨证
湖南中医药大学 温病学教研室
概述
温病的辨证(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 以卫气营血、三焦生理理论作为指导, 通 过对病人的症状和体征进行综合分析,从 而对温病过程中卫气营血及三焦所属脏腑功 能失调、实质性损害的病理变化作出正确判 断,并确定其病变的部位、层次、性质,证 候类型,邪正消长,以及病程阶段、发展趋 势、传变规律的过程。
1)主要病机 邪热久羁,耗损肾精 2)主要症状 低热持续不退,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颧红,口 燥咽干,消瘦无力,脉虚神倦,耳聋,舌绛不鲜, 干枯而萎,脉虚。
3)辨证要点 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口燥咽干,舌绛不鲜干枯 而萎,脉虚。
( 2 ) 虚风内动 1)主要病机
肾精耗损,肝木失养,风从内生
2)主要症状
“始恶寒,后但热不寒,汗出,胸痞,舌白, 口渴不引饮”(薛生白)
白话文版的温病条辩
白话文版的温病条辩温病条辩的概念与起源温病的定义与特征温病,是指由外邪入侵人体所引起的一类疾病。
它的特点是发病急骤、病情变化迅速,但痊愈也较快。
温病主要包括感冒、中风、痢疾等。
温病条辩的历史渊源温病条辩起源于我国古代医学,最早见于《黄帝内经》。
温病条辩的提出,为温病的诊断与治疗提供了规范和方法。
温病条辩的基本原则气象学说气象学说是温病条辩的基础理论,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1. 阳气和阴气:指代人体内外的两种生理活动状态。
2. 阳虚和阴虚:分别指代体内阳气和阴气的不足。
3. 阳盛和阴盛:分别指代体内阳气和阴气的过盛。
病邪的分类与特征根据温病条辩的理论,病邪可以分为外感邪气和内蕴邪气。
外感邪气主要表现为感冒、发热等症状;而内蕴邪气则是由于体内阴阳失衡,引起病情的变化。
三焦与温病三焦是温病条辩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它指代人体的三个部位:上焦、中焦和下焦。
三焦的功能在温病的诊断与治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病程的划分与病情演变温病的病程分为寒热两个阶段:热期和寒期。
热期主要表现为发热、口渴等症状;而寒期则是病情逐渐转冷的阶段。
温病条辩的临床应用温病的预防与控制温病的预防与控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 加强卫生防护意识,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 避免与患有温病的患者密切接触。
- 注意锻炼身体,增强身体的免疫能力。
温病的治疗原则温病的治疗原则是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特点,采用针灸、草药等不同治疗方法。
具体的治疗原则包括: 1. 温病属于外感邪气的,宜采用驱邪散寒的治疗方法。
2. 温病属于内蕴邪气的,宜采用调和阴阳的治疗方法。
典型温病病例分析以下为一例典型的温病病例分析,供临床参考: 1. 病人信息:男性,30岁,体质较寒。
2. 症状:发热、咳嗽、头痛、口渴、尿黄等。
3. 诊断:属于温病,属于寒热并存型。
4. 治疗方法:以草药治疗为主,辅以针灸。
温病条辩的现代意义温病条辩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一部分,具有重要的现代意义。
温病条辨归纳总结
温病条辨归纳总结温病作为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体系,以其独特的理论思维和治疗方法在中医临床应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对温病的条辨进行归纳总结,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温病理论。
一、温病的概念和分类温病是中医学中的一类外感病,又称“温邪病”。
温病主要包括两大类:外感温病和内伤温病。
外感温病是指人体受到外界温邪的侵袭导致的疾病,如感冒、流感等;内伤温病则是由内因内伤所致,如肺炎、胃炎等。
二、温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温病的病因主要是外界的温邪,也可以是内因导致的内伤。
而温邪进入人体后,通过侵袭脏腑经络,破坏正气和防御系统的功能,导致病理变化。
温病的发病机制主要有三个方面:邪气侵犯,正气失调以及脏腑功能紊乱。
三、温病的症状和体征特点温病的症状和体征特点多种多样,主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而定。
一般来说,温病的主要症状包括发热、恶寒、头痛、咳嗽、咽痛等。
此外,还会出现舌苔黄腻、脉象浮数等特点。
四、温病的辨证要点在治疗温病时,中医强调辨证求因,根据患者的具体体质和症状,进行辨证施治。
温病的辨证要点主要有温热辨、寒邪辨、病位辨、气血辨等。
通过准确的辨证可以为后续的治疗提供指导。
五、温病治疗的原则和方法中医治疗温病的原则主要包括解表、清邪、扶正、调理等。
在具体的治疗方法上,可以采用药物治疗、针灸疗法、中药汤剂等。
另外,还可以结合食疗、按摩、气功等辅助疗法,提高治疗效果。
六、温病的预防和养生对于温病的预防和养生,中医强调大力提高人体的自身免疫力,增强抵抗力。
养生方面,可以通过合理饮食、适当锻炼、调节情绪等来提高身体的健康水平,降低患病的风险。
七、温病疗效评估和随访在治疗温病时,及时评估疗效并进行随访是非常重要的。
这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并且向患者提供科学的指导和建议,以促进康复。
八、温病理论的临床应用温病理论在中医临床应用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无论是治疗感冒、发热等外感温病,还是肺炎、胃炎等内伤温病,温病理论都可以为中医师提供参考和指导,提高治疗效果。
第三章 温病的辨证
2.划分病期,区分病位,阐明传变 病期: 上焦――初期――病轻――相当于卫分 中焦――中期――较重――相当于气分 下焦――后期――深重――相当于营血分 病位:
上焦――心肺 ――肝肾
中焦――脾胃
下焦
传变:主要明确顺传和逆传
(卫、气) 顺传 顺传
上焦(肺)
逆 传 心(心包) ( 营)
中焦(脾胃)
下焦(肝肾)
3.作为立法处方的依据 吴鞠通说:“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 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 《温病条辨》
上焦――温病初起,邪在肺卫――治宜轻清宣透 中焦――温病中期,脾胃为病变中心――以驱邪为主
下焦――温病末期,肝肾阴亏――宜滋填潜镇,固 攝下焦
㈢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的关系 共同点: 都用以阐明温病的因、证、部位、变化、 治疗,有许多共同之处 不同点: 卫气营血是从横的方面来阐明温病整个病 变过程的不同阶段的证候表现 三焦辨证则是从竖的方面来反映温病的病 变过程中所属脏腑的病理表现
3.对卫气营血的主证,病机,鉴别要点,治疗 方法等可进行综合列表,便于学习。 4.温病的传变是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由轻到 重,由实到虚,但其规律并非一成不变的,有 时可停于一阶段不传,也有时可不经气分而很 快进入营血分,其主要决定于体质、感邪类型 及治疗等方面。
三.三焦辨证 (一)三焦辨证的创立 1.三焦在《内经》中的含义:
顺传
吴鞠通说:“温病由口鼻而入,鼻气通于肺, 口气通于胃。肺病逆传则为心包,上焦病不 治,则传中焦,胃与脾也,中焦病不治,即 传下焦,肝与肾也。始上焦,终下焦”。(中 1自注)
王孟英也说:“温邪始从上受,病在卫分,得 从外解,则不传矣。……不从外解,必致里结, 是由上焦气分,以及中下二焦者为顺传,惟包 络上居膻中,邪不外解,又不下行,易于袭入, 是以内陷营分者为逆传也……以邪气下行为顺, 邪入营分为逆也”。
温病的辨证理论 ppt课件
三是营热亢盛而严重影响到脏腑功能, 特别是可内陷手足厥阴。因营气通于心, 所以营热可进一步发展而形成热闭心包之 证,出现神昏谵语等症状,或引起肝风内 动而出现痉厥。这些病变有可能引起正气 外脱的危重后果。
4、血分证
(1)概念: 血分证是邪热发展到血分,引起以血热亢盛、
动血耗血为主要病理变化的一类证候,也属于外 感热病里证范畴。
温邪入侵人体
激发体内防御机能,出现一 系列由邪正相争所引起的反 应
导致了卫气营血及有关脏器功 能失调及实质损害。
卫气分 营血分
功能失调为主 实质损害为主
卫分证 属表
气分证 营分证 血分证
属里
气分证较浅 营分证较深 血分证更深
(1)概念:
卫分证是温邪初袭人体,引起以卫外 功能失调为主要表现的一类证候,属于外 感病表证的范畴。
营分证的发热特点为身热夜甚,它不同 于卫分的发热与微恶风寒并见,也不同于气 分的但恶热不恶寒。
同时,营分证一般都可见到程度不同的 神志异常,轻则心烦不寐,重则时有谵语。
营分证的舌象特点是舌质红绛,正如叶 天士所说:“其热传营,舌色必绛。”可见 舌质红绛是判断温邪传入营分的重要标志。
(3)病机分析:
3、营分证
(1)概念: 营分证是温邪犯于营分,引起以邪热盛
于营分,灼伤营阴为主要病理变化的一类证 候,也属于外感病里证范畴。 温邪深入营分,人体脏器组织的实质损害较 为明显,而有关的功能障碍更为严重,病情 较为危重。
营分证的形成:
Ø 一是在气分的邪热失于清泄,或湿热病 邪化燥化火,进而传入营分;
风热病邪犯于卫分,病位主要在肺卫 证见发热,微恶风寒,鼻塞流涕,咽痛,扁桃
体红肿,头痛,咳嗽,口微渴,舌边尖红赤,舌苔 薄白,脉浮数等。其中以发热,微恶风寒,鼻塞流 涕,头痛等为辨证要点。
温病中医辨证理论
优势互补
中医和西医各有所长,通 过优势互补,可以更好地 发挥中西医结合治疗温病 的优势。
临床实践的探索
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探索中 西医结合治疗温病的最佳 方案和方法,提高治疗效 果。
临床实践中的问题与对策
诊断标准的统一
在临床实践中,需要制定统一的 温病诊断标准,以提高诊断的准
确性和可靠性。
个体化治疗的需求
病因
温病的病因主要包括外感温热之邪、湿热之邪以及温毒、瘟 毒等病邪。这些病邪多由外界环境引起,如气候异常、环境 湿热等。
病机
温病的病机主要表现为热象偏重,病程较长,易耗气伤阴, 并可引起脏腑功能失调。温热病邪易侵犯人体阳分,导致阳 热亢盛或阴虚火旺;湿热病邪则易阻遏气机,影响脾胃运化 功能,导致水湿内停。
促进中医药国际化
温病中医辨证理论的完善 和发展有助于推动中医药 的国际交流和合作,提高 中医药的国际影响力。
温病中医辨证理论的历史与发展
01
历史回顾
温病中医辨证理论的发展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至《黄帝内经》等经典
著作。历代医家不断丰富和发展温病中医辨证理论,形成了系统的理论
体系。
02
现代发展
现代温病学在继承传统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和科学技术,不断
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 对临床病例进行数据挖掘和分 析,揭示温病证候的规律和特 点。
通过临床试验和动物实验,验 证温病理论的疗效和安全性, 为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温病中医辨证理论的现代研究成果与展望
通过对温病证候的研究,发现了一些新的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点,为开发新的治疗方法提供 了思路。
温病理论在病毒性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现代医学难题的治疗中展现出一定的优势,值得 进一步推广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叶天士创立卫气营血辨证
卫气营血理论的学术渊源 一、立论基础是《内经》、《伤寒论》 1、《内经》 生理 病理 2、《伤寒论》——用“卫气营气”阐 病机 述
二、历代医家不断发展完善 刘完素(寒凉清热)、罗天益(按邪 热部位制方)、张景岳(卫气营血浅 深层次结合仲景有关理论阐述温病) 吴又可(用气血概念分析温疫病邪) 吴鞠通、叶天士、章虚谷、王孟英 (补充伏温外发的卫气营血传变及各 阶段的证候特点)等
二、历代的发展 《金匮要略》《诸病源候论》 《济生方》《病机气宜保命集· 热论》 《素问玄机原病式》《卫生宝鉴》 《瘟疫论》《尚论篇》 《临证指南医案》《湿热病篇》
三、吴鞠通的完善 以三焦为纲,将三焦与卫气营血 融为一炉。形成系统完善的温病辨证 纲领。
三焦理论的临床意义 一、确定病位,阐明病位 三焦:化气行水 上焦:肺、心包 中焦:胃、肠、脾、胆等 下焦:肾、肝
2、足太阴脾病证 (1)首辨湿热轻重,区别偏脾偏胃 (2)次辨上下内外,再察虚实转化
二、中焦温病的转归 取决于正气
下焦病辨治(温病后期) 一、下焦温病的辨证思路 1、足少阴肾病证 (1)首明病位主症,次辨轻重类型 (2)再察演变趋向,分析病变转归
2、足厥阴肝病证 (1)掌握虚风特点,判断轻重预后 (2)详审虚中夹实,明辨夹痰夹瘀 二、下焦温病的转归 邪少虚多
五、指导立法制方 叶天士: 在卫——“汗之”————银翘散 在气——“清气”————后世发展 在营——“透热转气”——清营汤 在血——“凉血散血”——犀角地黄 汤
卫分证辨治 一、卫分证的基本内容 卫分证见于温病的早期,病位在肺卫 温热 类别
湿热
1、证候特征 2、病机分析 3、诊断要点: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 4、治疗措施:疏卫透表(“汗之”) 5、转归:轻者、重者
3、诊断要点 4、鉴别诊断:与营分证 5、治疗措施:凉血散血,方选犀角地 黄汤 6、转归:危重
二、血分证的辨证思路 1、辨清出血部位,明确体内脏腑 2、谨析血瘀程度,慎察神志变化 3、关注正气盛衰,判明预后转归
总结:辨别卫气营血的基本辩证思路 1、掌握各自证候特点 2、区分病程阶段 3、审察动态变化 4、注意炎症鉴别 5、辨别证候兼夹
三、临床证治经验是理论的依据 卫气营血理论的临床意义 总体上说是作为理论原则指导辨证施治 一、区分证候类型 卫分证 气分证 表现 营分证 血分证
二、分析病变机制 卫气病机变化——功能失调为主 营血病机变化——实质损害为主 三、判定病情轻重 卫 气 营 血
病位渐深,邪势深入,病情渐重
四、识别病情传变 1、邪犯卫分,治后邪外解而愈 2、病邪由表入里,渐次内传 3、表邪内传,深陷于里 4、表邪入里,流连气分 5、病发于里,里热外达 6、病发于里,进一步内传
2、手厥阴心包病证(热陷心包和湿蒙 心包) (1)辨别神志症状,区别证候类型 (2)分析传入途径,探求证候成因 (3)仔细识别兼证,密切审视变证
二、上焦温病的转归 轻者、重者、更重者
中焦病辨治(外感热病中期)(极期 阶段) 一、中焦温病的辨证思路 1、阳明胃肠病证 (1)首辨经腑主症,分清有形无形 (2)继辨腑实差异,区分燥湿两类 (3)再审腑实兼证,慎察复杂局面
卫气营血现代研究述要 一、理论研究 二、临床研究 三、实验研究
第二节
三焦辨治理论
清代温病大家吴鞠通所倡论
三焦辨证阐明三焦所属主要藏腑 的病变部位、病机变化、证候类型及 其性质,能基本反映温病全过程的病 机演变规律。
三焦理论的学术源流 一、源于《内经》、《难经》 内容: 一是人体脏腑中的一腑 二是人体阳气运行的道路 三是划分人体上中下三个部位
1、证候特征 2、病机分析(分温热、湿热) 病理特点:营热阴伤,扰神窜络 3、诊断要点 4、治疗措施:清营泄热(“透热转气”) 方选清营汤 5、转归:气分、血分
二、营分证的辨证思路 1、辨识营分特征,重视神志变化 营分证的基本特征:神志和舌象 神志:轻重之分 2、审视证候兼夹,注意体质差异
血分证辨治 一、血分证的基本内容:以出血为其特点 1、证候特征 2、病机分析 热毒过盛,血络损伤 瘀热互结,瘀血阻滞 血热 瘀热内阻,上扰心神
二、卫分证的辨证思路 1、首明卫分辨证关键: 诊断要点、证候的阶段性、病位等 2、次审卫分具体病因:“辨证求因” 3、再查卫分病位重心
气分证辨治 一、气分证的基本内容 病位:肺、胃、脾、肠、胆、膜原、胸膈 温热性 类别
湿热性
1、证候特征: 温热:临床类型多,以热盛阳明为代表 湿热:发热(湿偏重、热偏重、湿热俱 重)、脘腹痞满、苔腻 2、病机分析: 主要病机:邪正剧争,脏腑气机功能失常 分温热和湿热
二、区分证候,揭示传变 上焦病证 中焦病证 下焦病证
“始上,终下焦”
三、制法立方,指导治疗 原则: “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 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 (非重不沉)”
上焦病辨治(肺、心(包)) 一、上焦温病的辨证思路 1、手太阴肺病证 (1)辨明定位主症,区别表里浅深 (2)排除风寒外感,明辨病因属性 (3)审察兼证变证,严防病情恶化
三焦证治理论的现代研究 一、学术渊源 二、三焦内涵 三、临床意义 四、实质探讨 五、三焦辨治用于杂病
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的关系 二者均指导温病的治疗,揭示温 病发展规律。 卫气营血辨证——横向 三焦辨证————纵向
3、诊断要点: 分温热和湿热(湿偏重、热偏重、 湿热俱重) 4、治疗措施:“清解气热”(“清 气”) 5、转归:邪正斗争
二、气分证的辨证思路 1、掌握基本特点,首辨温热湿热 2、次辨病位所在,区别具体证型 3、分清外蒸内郁,辨察痰湿兼夹 4、注重动态观察,把握传变趋向
营分证辨治 一、营分证的基本内容 发热类型:身热夜甚 温邪入营 神志异常 的依据 舌质红绛,一般无苔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