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上册公开课

合集下载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小树有多少棵》公开课说课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小树有多少棵》公开课说课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小树有多少棵》公开课说课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呈现一节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的公开课——《小树有多少棵》。

本节课将通过情境创设、探究活动、巩固应用等多个环节,引导学生掌握两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一、情境创设首先,我们将通过一段视频短片导入本课。

这段短片描述了一个美丽的森林,其中有各种不同树种的小树,数量众多。

接着,老师将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小树,并提问:“这片森林里总共有多少棵小树呢?”这个问题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后续的教学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探究活动1. 初步感知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两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我们将为他们提供一些简单的计算题目。

例如:2×3、4×5、6×7等。

这些题目将帮助学生复习已学过的乘法口诀,并为后续的探究活动做好准备。

2. 合作探究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我们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

每个小组将得到一张表格,上面列举了不同树种的棵数和每棵树的高度。

学生需要计算出这些树的总高度,并思考计算方法。

通过小组讨论和交流,学生将逐步掌握两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3. 汇报展示在小组探究活动结束后,我们将邀请各小组代表上台展示他们的计算方法和结果。

同时,老师将引导学生对不同的计算方法进行比较和评价,进一步优化计算过程。

通过这一环节,学生将更加深入地理解两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三、巩固应用1. 基本练习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两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我们将提供一些基本的练习题目。

这些题目将涉及不同的数字和运算方式,如:12×13、24×25等。

学生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这些题目,并展示他们的答案和计算过程。

老师将对学生的答案和计算过程进行点评和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两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2. 拓展应用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我们将提供一些拓展应用题目。

三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认识几分之一》教案(南通公开课)

三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认识几分之一》教案(南通公开课)

三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认识几分之一》教案(南通公开课)一. 教材分析《认识几分之一》是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的一单元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分数的概念,掌握分数的读写方法,理解分数的意义,能够比较简单的分数大小。

这一内容是学生初步接触分数的阶段,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新的数学概念,需要通过实例和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和理解分数的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理基础,对于整数的概念和运算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是在接触分数时,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因为分数是一个抽象的数学概念。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和理解分数的意义。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分数的读写方法,理解分数的意义,能够比较简单的分数大小。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和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和理解分数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分数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分数的读写方法,理解分数的意义,能够比较简单的分数大小。

2.教学难点:理解分数的意义,能够比较简单的分数大小。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操作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具体的实例和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和理解分数的意义。

同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相关的教学PPT,展示分数的实例和操作活动。

2.教学材料:准备一些分数的卡片和小物品,用于学生的操作活动。

3.教学场地:准备一个宽敞的教学场地,便于学生进行操作活动和小组合作学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具体的生活实例,如分蛋糕,引入分数的概念。

让学生观察和思考,如何用分数来表示蛋糕的一部分。

从而引出分数的意义和作用。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展示一些分数的实例,如1/2,1/3,1/4等。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公开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公开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公开课教学设计一、前言在三年级学生的数学学习中,数学公开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

良好的数学公开课教学设计能够有效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围绕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公开课教学设计进行深入探讨。

二、整体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加减法的运算方法,能够灵活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合作意识。

三、教学内容和重难点1. 教学内容:加法和减法的相关知识,包括进位、退位运算等。

2. 重点:加法和减法的运算方法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3. 难点:进位、退位运算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过程设计1. 热身(5分钟)通过数学游戏等形式,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准备。

2. 导入新课(10分钟)通过简单的实际问题引入加法和减法的运算方法,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这一知识点。

3. 讲解和示范(15分钟)教师结合具体例子,逐步讲解和示范加法和减法的运算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基本技巧。

4. 练习与讨论(20分钟)学生进行书面练习,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和答疑,锻炼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拓展应用(10分钟)通过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设计,学生在数学公开课中能够全面学习和掌握加法和减法的运算方法,并能够灵活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有效的培养和提高。

七、个人观点和理解数学公开课的教学设计需要全面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特点,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在设计公开课教学时,应注重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努力使学生全面、深刻和灵活地理解所学的知识。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公开课教学设计对学生成长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能够有效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公开课教学设计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公开课教学设计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公开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整数乘法中乘数中间有0的计算方法。

教材通过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发现规律,从而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本节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基本的整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的拓展,对于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整数乘法计算方法,对于乘数中间有0的计算,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可能有所接触。

但是,对于乘数中间有0的计算规律,他们可能还没有完全掌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发现规律,从而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计算方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乘数中间有0的计算方法。

2.让学生能够熟练地进行乘数中间有0的计算。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数中间有0的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让学生能够发现并运用计算规律进行计算。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示范法、练习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

通过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发现规律,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计算方法。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包括具体的例子和练习题。

2.教学素材:包括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具体的例子,如200×3,让学生计算,并引导学生观察乘数中间有0的计算特点。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几个乘数中间有0的计算题,让学生独立计算,并分享计算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计算规律。

3.操练(10分钟)教师给出一些乘数中间有0的计算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并检查答案。

教师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讲解和指导。

4.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共同解决一些乘数中间有0的计算题。

教师巡回指导,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乘数中间有0的计算规律是否适用于小数和分数?让学生进行探索和讨论。

三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间隔排列》教案(南通公开课)

三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间隔排列》教案(南通公开课)

三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间隔排列》教案(南通公开课)一. 教材分析《间隔排列》是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的一章内容,主要让学生理解并掌握间隔排列的概念,能够运用间隔排列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本章内容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发现间隔排列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对于生活中的事物有一定的认知。

但间隔排列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操作活动,让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间隔排列的概念,能够识别和描述间隔排列。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间隔排列的概念,能够运用间隔排列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难点:对于复杂排列情况的分析和解决。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发现间隔排列的规律。

2.运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共同解决问题。

3.采用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间隔排列的概念。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例图片和问题情境。

2.准备间隔排列的操作材料和工具。

3.准备小组合作的学习表格和记录工具。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图片,如停车场、座位排列等,引导学生观察并发现其中的规律。

教师提问:“你们观察到了什么?有什么规律吗?”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并分享自己的发现。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更多的实例,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和思考,呈现间隔排列的概念。

教师解释间隔排列的定义,并用图示进行说明。

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间隔排列的概念。

操练(10分钟)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放一些操作材料和工具。

教师提出一些问题,要求学生通过操作活动来解决问题。

例如,教师可以给出一个排列情况,要求学生找出其中的间隔排列。

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找到间隔排列并进行记录。

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小组的操作活动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分数的简单计算》公开课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分数的简单计算》公开课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分数的简单计算》公开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分数的简单计算》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及应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概念,对分数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计算分数加减法时,可能会对分母的理解和运用有所欠缺。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对分母的理解,引导学生运用分母来进行计算。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思考、主动探究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难点:理解并运用分母来进行分数加减计算。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发现法、小组合作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辅助讲解和展示计算过程。

2.学习材料:为学生准备练习题和实际问题,用于巩固和拓展所学知识。

3.教学道具:准备一些分数卡片,用于引导学生进行计算和展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实际问题,如分水果、分享食物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数学方法来解决问题。

从而引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呈现(10分钟)通过讲解和示范,向学生讲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计算过程。

同时,引导学生注意分母在计算中的作用。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一些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在学生解答过程中,教师进行个别指导和点拨,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计算方法。

4.巩固(5分钟)通过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公开课课件8篇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公开课课件8篇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公开课课件8篇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公开课课件8篇数学的课件很有意义的。

第一单元的习作内容是向同学推荐一个自己喜欢的地方。

写这类作文,重在把这个地方的特点介绍清楚,写出它的特别之处,从而激发他人去实地探看的兴趣。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公开课课件,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公开课课件【教学内容】教材第2页例1。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在学生已有的分数加法及分数基本意义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例,通过对分数连加算式的研究,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能够应用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指导学生通过体验,归纳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探求知识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演示,使学生初步感悟算理,并在这过程中感悟到数学知识的魅力,领略到美。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难点: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导学过程】一、情景导入(一)探索分数乘整数的意义1.教学例1(课件出示情景图)师:想一想,你还能找出不一样的方法验证你的计算结果吗2.小组交流,汇报结果3.比较分析师:我们先来比较第(1)和第(2)两种方法,请分别说说你是怎么想的预设:预设: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计算,只是这里的相同加数是一个分数。

引导说出: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

(板书)师:我们再来比较第(2)和第(3)两种方法,这样算可以吗为什么师:再来看这里的第(4)种方法,你能理解它表示的意思吗结合图形把你的想法跟同桌进行交流。

4.归纳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这三个算式解决的是同一个问题。

并且知道了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

接下来我们再看看它们的计算方法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设计意图:呈现生活情景,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一共吃了多少个”,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苏教三年级数学上册《间隔排列》校级公开课说课稿

苏教三年级数学上册《间隔排列》校级公开课说课稿

苏教三年级数学上册《间隔排列》校级公开课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间隔排列》是苏教三年级数学上册的一章节,主要介绍了物体间隔排列的概念和规律。

这一章节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间隔排列的含义,学会用数学的方法来描述和分析生活中的间隔排列现象。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生活中的事物有了一定的认识和观察能力。

但他们对于间隔排列的概念和规律还不够了解,需要通过实例和操作来逐步培养他们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间隔排列的含义,学会用数学的方法来描述和分析生活中的间隔排列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和交流,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间隔排列的含义,并能够用数学的方法来描述和分析生活中的间隔排列现象。

2.教学难点:学生对于间隔排列的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和手段: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和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2.操作活动法: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和观察,培养他们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3.交流讨论法: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和讨论,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4.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的间隔排列现象,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自主探究: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尝试发现间隔排列的规律,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和表达。

3.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交流,分享自己的发现和思考,互相启发和补充,形成对间隔排列的全面理解。

4.教师引导: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间隔排列的规律,并用数学的语言进行表述和解释。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平移和旋转》校级公开课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平移和旋转》校级公开课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平移和旋转》校级公开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平移和旋转》是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的一章内容,主要让学生理解平移和旋转的概念,并能运用这些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本章内容包括平移的定义、平移的性质、旋转的定义、旋转的性质等。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掌握平移和旋转的基本概念,了解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和几何知识,他们对图形的认识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平移和旋转的概念,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具体的例子和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和理解平移和旋转的概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理解平移和旋转的概念,并能运用这些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培养空间观念和几何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理解平移和旋转的概念,并能运用这些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2.难点:学生能理解平移和旋转的性质,并能运用这些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和具体例子,让学生感受和理解平移和旋转的概念。

2.动手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和体会平移和旋转的性质。

3.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发现平移和旋转的性质。

六. 教学准备1.教具:课件、图片、卡片等。

2.学具:学生自带的物品(如玩具、书籍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如电梯的上下移动、汽车的左右转动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同时,教师提出问题:“你们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平移和旋转的现象?”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呈现平移和旋转的定义,并解释这两个概念。

同时,教师可以展示一些图形的平移和旋转,让学生观察和理解。

操练(10分钟)教师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和体会平移和旋转的性质。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周长的认识(公开课)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周长的认识(公开课)

……………
03
04
05
一样长
公交车行驶的路线变长 了吗?
…………………
再猜一猜:下面两个 图形的周长相等吗?
生活中有哪些地方要用到周长呢?
我们买裤子, 要量一量腰围源自我们量出了相片的周长就能选到合适的相框。
我们需要 计算玻璃 的周长来 制作窗户 的塑钢边 框。
这节课你收获 了什么?
封闭图形 一周的长 度,就是 它的周长。
#2022
周长的认识
每天绕着操 场跑一圈
周 圈
每天绕着操
场跑一
每天绕着操 场跑一

用彩笔描出下 列物品表面边
线的一周
有办法知道这些图形的周长吗?
小组合作:
选择你需要的工具,比如:直尺、线 绳、毛线。 四人一组,合作探究“图形的周长”。
一人统计周长的长度。
找一找:下面哪些图形能找出它们的周长, 哪
些不能,为什么?
找一找身边的事物,摸一摸它们的周长。 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智慧大闯关
第一关 比 眼 力!
1、哪条绳子的长度是奖状的周长。
(2) (1) (3)

猜一猜:下面两个图形的周长相等吗?
智慧冲浪 第二关
这是1路公交车行驶的 路线,由于修路,所以
要改变线路,
01
02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区级公开课《找规律(一一间隔排列)》教学设计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区级公开课《找规律(一一间隔排列)》教学设计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区级公开课《找规律(一一间隔排列)》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找规律(一一间隔排列)》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测、推理等方法发现图形排列的规律。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材以培养学生发现规律、归纳规律的能力为主,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操作能力,对图形的认识也有了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一些抽象的规律,学生可能还难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发现规律,并能够用语言表达出来。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发现一一间隔排列图形的规律。

2.培养学生发现规律、归纳规律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发现一一间隔排列图形的规律。

2.难点:能够用语言表达出一一间隔排列图形的规律,并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观察教学法、操作教学法和合作交流法等,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测、推理等方法发现一一间隔排列图形的规律。

六.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PPT、实物模型、教学卡片等教学资源,学生准备笔记本、彩笔等学习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一组一一间隔排列的图形,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发现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教师总结一一间隔排列图形的特征。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多组一一间隔排列的图形,引导学生继续观察并提问:“这些图形排列的规律是什么?”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3.操练(10分钟)教师发放教学卡片,让学生分组进行观察、操作,尝试找出卡片上图形排列的规律。

学生完成后,教师学生进行分享和交流。

4.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不同类型的图形,让学生判断是否属于一一间隔排列,并说明理由。

小学数学人教课标版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公开课

小学数学人教课标版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公开课

课题《分数的初步认识》课时1/2教材与学情分析本节课教学一个物体、一个图形的几分之一。

例1显示把1块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的数量不是整数时,可以用分数表示。

直观形象的感受一块月饼的二分之一的具体含义,再引申出1/3、1/4等分数,介绍分数的写法、读法、各部分名称。

例2要求学生在一张长方形纸上表示出1/4,进一步理解这个分数的意义。

学生出现各种方法,在此基础上,适时概括出“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图形的几分之一”,例3比较两个几分之一的大小是直观进行比较的。

两个分数分别表示在两个同样形状、同样大小的图形上,哪个分数的涂色面积大,这个分数就比较大。

不要求概括出抽象的法则“分母大的分数反而小”,只要感受“平均分的份数多,每份就小”。

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生活中接触分数的机会远少于接触整数的机会,而且其意义更加抽象,学生只有经历并体验了把一个“整体”平均分为各个部分,所关注的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新的数来表示之后,才可以给出分数的“符号”表示,并建立“行为”与“符号”的一一对应关系,学生才能逐步理解分数的概念。

因此,教学中要创设具体生动的情境和丰富的数学活动,激活学生已有的经验,并利用实物操作,图形直观、形象等手段,帮助学生将生活经验提升为数学经验,让学生逐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同时注重学生数学语言的训练。

有了概括化的语言,能够打破感觉的局限性,使人的感觉、知觉、表象上升为理性的思维。

目标与重难点1、在折一折、涂一涂、用分数来表示图像中涂色部分大小的活动中,引导学生直观地理解分数的意义,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能正确读、写简单的分数。

2、通过丰富的数学活动,学会和同伴交流数学思考的结果,培养观察、操作、比较、表达等能力。

3、通过介绍分数产生历史,了解分数产生的必要性,认识学习分数的价值,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经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准备课件、几种大小各异的简单图形的纸片、记号笔、吸铁石过程设计一、故事导入出示:很久以前,人们在生产劳动中就有了计数的需要。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公开课教案《小数的初步认识》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公开课教案《小数的初步认识》

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数学公开课教案小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80页、81页。

教材分析《文具店》是第八单元“认识小数”的第一课,本小节是初步认识小数。

日常生活中的“元、角、分”,是小数的一种常见的、直观的、应用广泛的现实模型。

所谓初步认识小数,就是主要借助元、角、分来认识小数,结合购物情景来应用小数。

教科书选择学生熟悉的“文具店”情景,各种文具的单价中有不乏用小数表示的;认识生活中的小数,就到“文具店”从认识这些文具的单价开始。

教科书利用学生对商品标价的已有了解和实际经验,从辨认文具的价格来开始小数的初步认识,引导学生尝试用( )元( )角( )分的形式来表示文具单价,如6.66元就是6元6角6分。

学生在与同伴的相互交流中进一步明确表示商品单价的小数与元、角、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元角分的背景下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

教学目标1、结合“文具店”的具体情境,借助元角分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

2、通过具体的购物环境,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能把几元几角几分的人民币币值用以元为单位的小数表示,也能把以元为单位的小数改写成几元几角几分的形式。

3、感受小数在生活中的作用,以及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重点:体会小数的意义和特征。

难点: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教学过程一、定向师:今天淘气和笑笑去文具店买了一些文具,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出示购物小票)同学们,观察购物小票上红色圈起来的数字,你觉得这些数和我们之前学过的整数一样吗?(不一样),是的。

你还在哪些地方有见到过这样的数?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小数的初步认识),同学们,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一起看看吧。

出示学习目标:1.结合“文具店”的具体情境,借助元、角、分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学会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2.能把几元几角几分的人民币的币值用以元为单位的小数表示,也能把以元为单位的小数改写成几元几角几分的形式。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两位数加两位数公开课教案(精选3篇)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两位数加两位数公开课教案(精选3篇)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两位数加两位数公开课教案(精选3篇)〖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两位数加两位数公开课教案第【1】篇〗一、教学内容书P11例3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知道个位上的数相加满10,要向十位进1的道理。

学会正确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

三、教学重、难点理解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的算理和计算方法。

四、教具、学具准备计数器、小棒、主题图。

教学过程一、复习。

1.板算。

34+532.口算。

(1)7+68+49+56+87+55+86+64+63.订正板算。

提问:做笔算加法时要注意什么?怎样写竖式?从哪位加起?4.导入新课。

提问:如果将34+53这道题中的34改成37。

变成37+53,那么在计算时会出现什么情况呢?(个位相加满十)教师说明:个位上的数相加够十了,我们可以说,个位相加满十,计算时遇到个位相加满十的题怎样计算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

二、新课。

1.看教科书P11例3。

(1)二(1)班和二(3)班能合乘一辆车吗?提问:看这幅图能直接回答这个问题吗?为什么?怎样才能回答?看P8回答:二(1)班有多少人?(36人)二(3)班有多少人?(35人)两个班一共有多少人?请列式列式:36+35=怎样算36+35,先用小棒摆一摆,算一算。

请同学说说用小木棒是怎样算的。

提问:小棒的3捆与5捆合起来是几捆?表示几个什么?小棒的3捆与5捆合起来是几捆?表示几个什么?小棒的6根和5根合起来是几根?表示几个什么?得到6捆11根提问:11根里有没有10个一,10个一是()个十,够10个一可以怎样?(捆起来)捆起来是1个什么?(一个十)也就是1捆。

这时我们再算算一共有几捆几根?(7捆1根也就是几个十和几个一?(7个十和6个一)合起来是多少?(71)追问:3捆加3捆是6捆,为什么现在成7捆了,多的1捆是哪来的?教师说明:6根加5根是11根,也就是11个一,10个一捆成1捆,变成1个十,1个十放在十位,同学们记住,这就是个位相加满十了,是一个十,要把它放在十位上,叫做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周长》校级公开课说课稿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周长》校级公开课说课稿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周长》校级公开课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认识周长》是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的一课,主要让学生理解周长的概念,掌握周长的计算方法,并通过实际操作体验周长的应用。

本课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旨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测量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操作能力,对图形的认识有一定的基础。

但在理解周长这一概念,以及运用测量工具进行实际操作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周长的概念,掌握周长的计算方法,能运用测量工具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周长的计算方法,能运用测量工具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

2.教学难点:理解周长的概念,以及如何运用测量工具进行准确测量。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节课中,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与手段: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周长的概念,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理解周长。

2.直观教学法:利用实物模型和图片,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周长的概念。

3.操作教学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测量图形周长,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4.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生活实例引入周长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新知:引导学生观察和操作,让学生理解周长的计算方法。

3.巩固新知:进行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测量工具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

4.拓展延伸: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体验周长的应用。

5.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周长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周长的概念2.周长的计算方法3.测量工具的使用八. 说教学评价本节课的教学评价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学生对周长概念的理解程度。

三年级上册经过时间计算公开课获奖课件百校联赛一等奖课件

三年级上册经过时间计算公开课获奖课件百校联赛一等奖课件
这部影片时长( 1小时30分)
考考你
惠川超市营业时间为
上午8:30~晚上9:00 惠川超市每天营业多少时间?
12时-8时30分=3小时30分 3小时30分+9小时=12小时30分
答:惠川超市每天营业12小时30分
小刚和妈妈去游玩,早上7:00出发,下 午3:00到家,他们共在外多长时间?
12时-7时=5(小时)
12÷3=4(次)
爬:4×3=12(分钟) 休息:3×2=6(分钟)
12+6=18(分钟)
答:它爬到杯口要用18分钟。
考考你
一只虫子从71厘米高旳小树树
根往上爬,它每分钟爬上8厘米
又要向下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1厘米。它爬到树尖
要用多长时间? 8-1=7(厘米) 71-8=63(厘米) 63÷7=9(分钟)
9+1=10(分钟)
答:它爬到树尖要用10分钟。
考考你
小冬从2楼到4楼共用了20秒, 用一样旳速度,从3楼到8楼要 多长时间? 4-2=2(层) 20 ÷ 2=10(秒)
8-3=5(层) 10×5=50(秒)
答:他从3楼到8楼要用50秒。
考考你
一只蜗牛从12厘米高旳杯子底 部往上爬,它每爬3厘米要用3 分钟,然后休息2分钟。它爬到 杯口要用多长时间?
5小时+3小时=8(小时)
答:他们共在外玩了8小时。
湘缘饭店 营业时间 上午11:00------晚上9:30
12时-11时=1小时
1小时-9小时30分=10小时30分 一天营业
(10小时30分 )
小星晚上8时睡觉,第二天上

午6起床。她睡了几小时?
12时-8时=4小时 4小时+6小时=10小时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周长是多少》校级公开课教学设计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周长是多少》校级公开课教学设计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周长是多少》校级公开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周长是多少》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理解周长的概念,学会用直线、曲线围成封闭图形的周长计算方法,以及能够运用周长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这一章节的学习,学生能够进一步巩固对图形的认识,提高空间想象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图形的知识,对图形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在计算周长方面,部分学生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如对周长概念的理解不深刻,计算方法不熟练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这部分学生的学习情况,引导他们理解和掌握周长的计算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周长的概念,掌握封闭图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能够运用周长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和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克服困难的决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周长的概念,封闭图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2.难点:对周长概念的理解,以及运用周长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周长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3.动手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提高动手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课件、图形卡片、尺子、剪刀等。

2.学具:学生自带尺子、剪刀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围成一个花园的篱笆长度是多少?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

通过这个问题,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周长。

2.呈现(10分钟)呈现各种封闭图形,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图形的周长是什么意思?如何计算?引导学生理解周长的概念,并总结出计算周长的方法。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动手操作,用尺子测量图形的长度,计算周长。

教师巡回指导,关注学生的操作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从条件出发》区级公开课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从条件出发》区级公开课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从条件出发》区级公开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从条件出发》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掌握从条件出发解决问题的方法。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在解决问题时,首先要明确问题的条件,然后根据条件逐步推导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材通过丰富的实例和引导,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这一策略。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能够理解和运用一些基本的数学概念和运算方法。

但是,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往往缺乏明确的思路和方法,容易陷入混乱。

因此,在这一章节的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明确问题的条件,逐步培养他们从条件出发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从条件出发解决问题的策略,并能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从条件出发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

2.难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明确问题的条件。

五. 教学方法1.实例分析法:通过丰富的实例,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和掌握从条件出发解决问题的方法。

2.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3.合作交流法: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共同分析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策略。

六. 教学准备1.教材: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

2.课件:教学课件,包括相关的实例和动画。

3.练习题:针对本节课内容的相关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关注问题的条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课件呈现一个具体的问题,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方法解决。

学生在解决过程中,教师进行引导,帮助他们明确问题的条件,并逐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成小组,共同解决一个类似的问题。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倍的认识》教学设计(区级公开课教学设计)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倍的认识》教学设计(区级公开课教学设计)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倍的认识》教学设计(区级公开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倍的认识》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理解倍数的概念,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受倍数的关系,从而加深对倍数的理解。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除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能够初步理解倍数的概念,能够用倍数来描述两个数之间的关系。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除法的基本运算,但是对于倍数的概念可能会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感受倍数的关系,从而理解倍数的概念。

同时,三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动手操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感受倍数的关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倍数的概念,能够用倍数来描述两个数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理解倍数的概念,能够用倍数来描述两个数之间的关系。

2.难点: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受倍数的关系,从而理解倍数的概念。

五. 教学方法1.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受倍数的关系。

2.采用小组合作法,让学生与他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3.采用问答法,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水果,如苹果、香蕉等,用于直观演示。

2.准备一些卡片,上面写有数字,用于学生操作。

3.准备一份教学PPT,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倍数吗?让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不做评价。

2.呈现(10分钟)教师拿出准备好的水果,如苹果、香蕉等,问学生:如果我把这些水果每两个分成一份,可以分成几份呢?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然后,教师再问:如果我把这些水果每三个分成一份,可以分成几份呢?让学生再次思考并回答。

3.操练(10分钟)教师发给每个学生一张卡片,卡片上写有一个数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年级数学上册《混合运算》
第一部分【知识整理】(熟记)
*知识点一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

*知识点二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
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知识点三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知识点四
算式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括号里面的算式计算顺序遵循以上的计算顺序
第二部分【精讲例题】
例1做手工
小华说:做每面小旗需要4颗小星星小李说:一共有25颗星星小王说:我们三个一起做吧
(1)、如果做4面小旗,还剩下多少颗星星?
(2)、如果做8面小旗,还差多少颗星星?
(1)第一步:3×5=15(个)(2)第一步:8×5=40(个)第二步:25-15=20(个)第二步:40-25=15(个)
25-3×5列混合算
式:8×5-25
=25-15 =40-25
例2、
买四个皮球一共36元,一辆玩具小汽车19元,买一辆玩具汽车和一
个皮球一共多少元?
解析:第一步,36÷4=9(元)、、、、、、、一个皮球的价钱(单价)第二步,9+19=28(元)、、、、、、一辆玩具车+一个皮球
综合算式:36÷4+19 或19+36÷4
=9+19 =19+9
=28 (元)=28(元)
答:一共需要28元
例3、计算(79-30)÷7
解析:第一步先算(),得()。

第二步算(),得()。

第三部分【实战演练】
一、基础强化
1,、计算24÷8+2时,应先算(),最后再算()
2、计算24÷(5+3)应先算(),再算(),结果是()
3、30减去6的差,除以4得()。

4、7与8的积,比70少多少?列综合算式()
5、有6行梨树,每行7棵,又栽了14棵,一共有多少棵?列式62-8×2 45+54÷6 (72-36)÷4 64÷(35-27)
二、综合训练
1、将下面的两个式子合并成一个式子
15+15=30 30÷5=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8=40 72-40=3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5减去16的差除以6,商是多少?
3、16的一半减去3还剩下多少?
35-5×2○2×5+20 15÷5+10○3×7-5
三、创新训练
1、一只小熊9元,一辆玩具汽车46元,买一辆玩具汽车和三只小熊一共多少元?
2、一本课外书一共有60页,小明每天看8页,看了6天,还剩下多少页没看?
3、单人椅有14把,双人椅有8把,一共可以做多少个人?
4、李老师买了一套茶具,茶壶每把18元,4个杯子一共28元,一把茶壶比一个杯子贵多少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