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等学校选址影响因素
择校时考虑的地域因素分析
择校时考虑的地域因素分析
引言
在选择学校时,地域因素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地域因素涉及到学校所在地的地理、文化、气候等方面的特点,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将从地域特点、经济发展、教育资源和可就业性等角度,分析择校时考虑的地域因素。
1. 地域特点
学校所在地的地域特点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深远影响。例如,城市学校通常有更多的学术资源和文化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机会。而农村学校则更注重学生的农业知识和生活技能培养。此外,地理位置的优劣也会影响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学生的学习体验。例如,沿海地区的学校可能有更好的科研和实践机会,而山区学校可能受限于交通和资源条件。
2. 经济发展
学校所在地的经济发展状况也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学校的教育质量和资源配置情况。发达地区的学校通常有更多的资金投入,有更好的师资力量和教育设施。此外,经济发展也会影响学生的就业前景。在经济繁荣的地区,学生可能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工资待遇。
3. 教育资源
学校所在地的教育资源是选择学校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教育资源包括图书馆、实验室、科研机构等,对学生的学习和科研活动有重要影响。一所好的学校通常拥有丰富和先进的教育资源,能够提供更好的教学环境和学习条件。此外,学校所在地的教育价值观和学校文化也会对学生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4. 可就业性
学校所在地的可就业性是选择学校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毕业生的就业前景直接关系到他们的人生规划和发展。学生可能会倾向于选择就业机会更多、薪酬福利更好的地区就读。此外,一些地区的就业市场可能对特定专业的需求更大,这也会影响学生的选择。
高校校园规划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第2卷 第 1 8 期
20 0 7年 2月
闽江学 院学报 Fra Baidu bibliotek
J URN F MI JANG UN VE IY O AL O N I I RST
V0 . 8 No 1 12 . Fb 07 e .2 0
高校 校 园规 划 建设 存 在 的 问题 及 对 策
济 ”“ 、 美观” 的方针进行科 学选址 、 合理规划 , 既尊重总体规 划又不断完善 总体规 划 , 走可持续发展 的道路。
关键词 : 园;选址 ; 划;建设 ;问题 ; 校 规 对策 中图分类号 : U 8 T 94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 号 :09— 8 1 2o ) l一 17— 5 10 7 2 ( o 7 o 02 0
因 , 出对 策 , 供 高 校 各 级 领 导 和 同行 们 参 酌 。 提 仅
一
当有 飞 机起 飞时 , 地段 的飞机噪 声 达到 6 7 该 0— 0分
贝 。 况 且 , 该 地 段 四周 还 有 城 市 道 路 环 绕 , 会 产 在 还 生 较 大 的 噪 声 叠 加 。大 学 选 址 在 这 样 一 个 强 噪 声 环
、
高 校 校 园 选 址 规 划 建 设 存 在 的 主 要 问题
1 校 园选 址 欠 慎 重 、
高等职业院校人均用地标准
高等职业院校人均用地标准
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
第一篇示例:
高等职业院校人均用地标准,是指高等职业院校在办学过程中,每位学生所拥有的用地面积。用地面积的大小不仅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质量,也反映了学校的规模和办学水平。确定高等职业院校人均用地标准,对于优化学校管理和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般而言,高等职业院校人均用地标准应该根据学校的规模、专业设置、办学水平等因素进行科学确定。根据相关规定,我国普通高等院校人均用地标准一般为10-20平方米/生,而高职院校相对应的标准则要低一些。不同专业的学生对用地面积的需求也有所不同,一些实验性强的专业可能需要更大的用地面积,而一些文理类专业则相对较少。
高等职业院校人均用地标准的确定,需要综合考虑学校的规模和办学水平。规模较大、学生数量多的学校,人均用地标准可以稍微降低,因为可以通过共享资源来满足学生的需求。而对于规模较小、办学水平较高的学校来说,应该适当提高人均用地标准,以确保每位学生都能享受到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除了规模和专业设置外,建筑布局和设施配备也是影响高等职业院校人均用地标准的重要因素。合理的建筑布局可以最大程度地利用
有限的用地资源,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利用。完善的设施配备也是保障人均用地标准的重要保证,比如图书馆、实验室、体育设施等,都应该满足学生的需求。
提高高等职业院校人均用地标准,不仅是为了提高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更是为了保障学生的权益和提升他们的学习体验。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发展自己的能力。高等职业院校应该重视人均用地标准的制定和执行,不断改善学校的教学条件,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体验。
试论高校校园选址的原则
综合利用, 一方面造成一些资源的闲置; 另一方面, 学校为保
高中阶段毛八学卑 / %
高等教 宵赶展 规模 / 万人
4.7 5 0 0
1 0 0 3
7 3
8 5
9 5
证必要的办学条件又必须重复建设和配置一些办学资源 , 出 现新的浪费, 增加学校财力上的负担; 其三, 学科无法交叉 , 文理实难渗透。 人们追求大学的综合化 , 主要是学科的 综合,
一
高等教育事业是一项利在当代、 功在千秋的事业。办好 所高等学校 , 需要经过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薪火相传 , 着开辟新校园, 即新选校址规划建设的问题。高校校园选址 涉及到大学理念、 城市规划、 环境行为学、 社会行为学、 经济 它是一个特色学科不断发展, 良 优 传统不断光大、 校园文化 物质条件不断积累的过程 在我国, 人口基数大, 学等诸多学科, 看似简单, 实则复杂。本文侧重从物质层面, 长期积淀、
2 2 0 20 0 6 【 3 O 3 O 】 30 80
高等教育毛入哔 串/ %
1. 3 2 U 3
2 3
4 0
5 5
可见,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是任重而道远。 因此, 高等教育
事业是一项久远 的事业 ,高校校 园选址规划要有战略眼光 ,
要着眼于五十年, 上百年, 甚至几百年, 校园面积不仅要满足 当代发展空间的需要 , 还要为未来发展留有余地 , 为学校的
浅析大学校园布局与规划
、
对 学校乃 至城 市 的发展 都有 决定 性 的影 响。 因此 ,在选 址 时必须 也不 是绝 对 ,规划 要更 根据 具体 的情 况 来设 计 。当地 文化 的交流 弄清 楚城 市规划 的总体 意 图,了解城 市 的分 区状 况 。 很有 利 。
平 原大 学 景 观 轴 线 通 透 、深 远 ,路 网 也 比较 规 整 ,具 有放 由于 当今 社会 的信 息全球 化 ,世 界各 国 出现 的新 思想 、新形 态 ,很快 波及 各地 ,及 时 为人们所 吸 收和 反映 , 因此在 校 园规划 射性 ,多直线 型道 路 。而 山地大 学校 园道路 弯 曲、回 旋 ,并不连 上 中 国也受 到很 多其他 国 家的 影响 。另外 ,人 们又 更 加重视 从 本 续 ,呈流 动性少 见 ,控 制校 园总 体形态 的轴 线 。 国、本 土 、乃至本校 的各种优秀 传统 中汲 取营养 ,尊 重环境 ,历 史 三 、大学 校园建 设 的发展方 向 和 当地 文化 ,无论是 西方 国家还 是中国 ,多呈 现一派 多元 的局面 。 新 时期 高 等 学校 校 园建 设 的发 展趋 势 是 : 出 绿色 校 园 的特 突 欧洲 在 中世纪 后期 的大 学建 设就 十分 注重 其 与城 市的 关系 , 征 , 高有 限土地 利用 效 率:校 园 建设要 具有 前瞻性 , 提 实现 传统 功 构建 和 这 些 大 学校 园基 本 上 都建 设 在 城 市 中 。大 多 数 美 国 的高 校 也 认 能 区 由封 闭型 向开放 型 的转 变 ;强 化 大 学科 技 园区 建设 , 扩 为 ,大 学作 为 城 市居 民 的文 化 中 心是 重 要 或 非 常重 要 的 。大 学 打造 创 新 平 台和 产业 孵 化器 ;建筑 单 体 实行模 数 化 设计 , 大 交 创 对 城市 文化 的直接 参 与 ,除 了表 现在 战后 迅速 发展 的各类 社区 大 往 空 间 ,增加 信 息交 流 场所 ;体现 以人 为本 的规 划 宗 旨, 造 和 学 、短 期大 学外 ,还 充分 利用各 大 学所特 有 的文化 、艺术 、体育 谐发 展环 境 ,满 足不 同层 次的需 求 。
学校搬迁可行性研究报告
学校搬迁可行性研究报告
摘要
本报告对学校搬迁进行了可行性研究,通过对现有校址的分析和比较,以及对新校址的条
件和环境进行了评估,得出了学校搬迁方案的可行性结论。报告对学校搬迁的影响进行了
综合评估,并提出了具体搬迁方案和实施建议。同时也考虑到了搬迁可能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通过本研究,为学校搬迁决策提供了参考依据和决策支持。
一、背景
学校搬迁是指将原本所在地的学校迁移到新的地方,通常是为了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改
善校园环境、促进学校发展等目的。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学校搬迁
成为一种常见的现象。学校搬迁涉及到社会、教育、经济等多个方面的利益,需要充分的
调查研究和可行性分析,以保障搬迁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二、搬迁原因
学校搬迁的原因主要包括:
1. 教育资源不足:原校址教育资源匮乏,教育条件差,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校的发展。
2.校园环境恶劣:原校址周围环境不佳,影响学生的健康和成长。
3.学校规模扩大:原校址无法满足学校规模扩大的需求,需要搬迁到更大的地方。
4.地理位置不便:原校址交通不便,不利于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日常生活。
5.社会发展需要:原校址所在地已发展成熟,需要将学校搬迁到新兴地区以适应社会发展
的需求。
三、搬迁影响
学校搬迁可能带来的影响主要包括:
1.学生学习:搬迁可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例如适应新的环境和氛围,对学习有一定的影响。
2.师资队伍:搬迁可能会调动原有的师资队伍,影响教育质量和稳定。
3.学校形象:搬迁可能会影响学校的形象和声誉,需进行宣传和推广。
4.校园建设:搬迁需要重新建设校园,可能需要较大的投资。
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地基本要求及体育器材配备目录
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地基本要求及体育器材配备目录
一、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地基本要求
1.体育场地选址要求:校园周边环境宜好,尽量远离噪音、尘土等干
扰因素;尽量靠近学校的主要交通路线,方便学生和教师的进出;并具备
一定的自然景观和绿化环境,增加体育活动的舒适感。
2.体育场地面积要求:大型高等学校应配备综合体育馆,面积不少于3000平方米;中型高等学校应配备综合体育馆,面积不少于2000平方米;小型高等学校至少应配备具备开展常规体育活动的体育场地,面积不少于1500平方米。
3.场地标准尺寸要求:为方便运动项目的进行,体育场地标准尺寸应
符合国家体育运动规则和标准,如足球场、篮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场等。
4.跑道要求:体育场地中应有一条标准的400米环形跑道,用于田径
运动项目的训练和比赛。跑道的表面应平坦、硬度适中,防滑,耐磨性好。
5.设施设备要求:体育场地应具备较为完善的设施设备,包括休息场所、更衣室、洗手间、储物柜、观众看台、灯光设备等。
1.田径运动:田径运动器材包括起跑器、跨栏、铁饼、铅球、标枪、
撑杆跳杆等。
2.球类运动:球类运动器材包括足球、篮球、排球、网球、乒乓球、
羽毛球等。其中,足球和篮球应配备多个,方便举行多场比赛。
3.游泳运动:游泳运动器材包括泳衣、泳帽、泳镜、耳塞、鼻塞、泳板、泳圈等。
4.健美操运动:健美操运动器材包括哑铃、扑克牌、魔术棒、绳子、瑜伽垫等。
5.武术运动:武术运动器材包括兵器(剑、刀、枪、棍等)、拳套、训练垫等。
6.体能训练:体能训练器材包括杠铃、哑铃、力量架、倒立器、健腹器、仰卧板等。
浅析大学城的发展对区域城市化进程的影响
一概述
(一)大学城
1.大学城的涵义
“大学城”作为一种高等教育现象,率先出现在英美等一些高等教育发达的国家。我国大学城的出现和兴起,是在知识经济、科教兴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产业化、地方高校发展本身的需求与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几大背景的共同推动下出现和发展起来的。通常指大学发展过程中,大学本身的规模越来越大,有的大学聚集在一起,大学周围或大学校园本身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城镇,被称为“大学城”(University Town)。
2.大学城的特征
大学城既具有城市的一般性,又有其独特特征。(1)高素质人口密集区。大学城以人才为主导,聚集了大量高智力、高学历人群。(2)第三产业比重大。大学城吸引了大量商业、服务业、信息产业的聚集,甚至旅游业。(3)集聚效应明显。大学城对体育、餐饮、住所、商业等统一配置,统一服务的后勤社会化运作方式。(4)具有特殊性。大学城吸引了各地的学者和学生,与所在地区的发展互相融合,成为大学、居民、企业混合的城镇。(5)环境较好。大学城聚集服务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等,对环境污染较小。
3.大学城的功能
大学城聚集了若干所大学,可以充分地发挥对城市,乃至对经济与文化发展的巨大促进作用。(1)促进资源共享。首先,大学城有利于高校资源共享,如图书馆共享、教师互聘等。其次,校企互补,高校为企业提供技能培训,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2)推进知识科技创新。大学城集聚了众多高校师生、企业科研人员以及先进的实验条件为技术创新提供了充分有利的条件。(3)产生集聚经济效应、规模经济效应及增长极经济效应。大学城对城市乃至经济发展的功能,主要表现在由集聚带来规模经济,出现区域增长极。(4)优化区域城市结构。随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中心地带集聚效应减弱。大学城建设由城内城向边缘城、卫星城发展,缓解主城压力,优化区域结构。
浅析高校选址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对小和山选址的评价
浅析高校选址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对小和山选址的评
价
高等教育是一个国家社会发展最重要的源泉和动力,而高校作为人才的孵化器,它的建设面临的首要问题是高校的选址。我认为高校选址主要受经济,政治,社会,自然这四方面的影响。
一.经济因素
小和山选址的分值:8分小和山地处近郊,远离市中心,土地价格便宜,土地量大,并且小和山交通较便利,建设成本和运营成本都不高。
二.政治因素
由于受高等教育投资规律的制约,社会力量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不可能在短期内取得投资收益,所以政府是高校的主要投资者。高校想要取得长足的发展,离不开当地政府力量的支持,离不开政策的扶持。政治因素是影响高校选址的主要因素之一。
小和山选址的分值:7分
浙江工业大学屏峰校区的建设,受到浙江省政府的支持,就政治因素方面,有一定的帮助。不足的是浙江省政府不能投入太多资金。三.社会因素
小和山选址的分值:8分
在文化环境方面,浙工大屏峰校区附近有许多高校,形成了一个高校园区,与其它学校的距离不远不近,并且远离市中心,利于营造幽静的学习环境。在基础设施方面,小和山交通便利,电,道路,通
讯等基础设施条件能够满足校区的正常发展需要,并且成本不高。四.自然因素
值大有裨益。
小和山选址的分值;9分
小和山地块整体连片,草木葱郁,山清水秀。不仅能够建成宁静优美,视野开阔的绿色校园,而且可以满足学校建设其它各种教学设施的需要,提供良好的教学科研生态环境,给人行为上的舒适,视觉上的美感和心灵上的愉悦。
高等职业学校建设标准(2022年版)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22-2022)》,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 2022 年建设标准编制项目计划的通知》(建标[2022]184 号) 的要求、原建设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的《工程项目建设标准编制程序规定》及《工程项目建设标准编写规定》(建标
[2022]144 号),由我部负责编制《高等职业学校建设标准》,委托学校建设标准
国家研究中心成立编制组,具体承担编制工作。编制组对全国高等职业学校校舍现状作了书面调查,对部份省市高等职业学校作了实地调查,并对教育部信息中心提供的相关资料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完成为了《高等职业学校建设标准》征求意见稿,现征求各有关部门和专家的意见。
本标准共分六章,包括总则、建设规模与项目构成、学校布局与选址、校园规划、
校舍建造面积指标、校舍主要建造标准。
请将意见反馈到编制组
联系人:
电话:
传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22 年 10 月
第一章总则…………………………………………………………………………………()1
第二章建设规模与项目构成………………………………………………………………()2
第三章学校布局与选址…………………………………………………………………… ()3
第四章校园规划…………………………………………………………………………… ()4
第五章校舍建造面积指标……………………………………………………………………()5
第六章校舍主要建造标准…………………………………………………………………( )11
附录一高等职业学校九项校舍建造面积指标……………………………………………… ( )13 附录二留学生及外籍教师生活用房建造面积指标………………………………………( )15 附录三培训部用房建造面积指标…………………………………………………………( )16
蚌埠大学城选址可行性分析
蚌埠大学城选址可行性分析
概述
大学城是以高等教育为核心,集教育、文化、商业、住宅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区域。选址是大学城规划建设的第一步,对于大学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将对蚌埠市选址建设大学城的可行性进行分析。
人口基数
大学城的选址需要考虑到人口基数,即是否存在足够数量的学生和教职员工。蚌埠市是安徽省重要的教育中心之一,拥有多所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每年吸引大量学生前来学习。蚌埠市的人口数量庞大,其中大部分为年轻人。因此,选址建设大学城将能够有效吸引更多的学生和教师,提高城市的人口素质和知识水平。
教育资源
大学城选址还需要考虑教育资源的丰富程度。蚌埠市以其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而闻名,拥有一流的大学和研究机构。这些学府提供了丰富多样的课程和专业选择,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培养机会。选址建设大学城将能够更好地整合这些教育资源,提供更多的优质教育机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环境与交通
大学城选址需要考虑环境与交通因素。蚌埠市地处长三角地区,交通十分便利,拥有多条高速公路和铁路交通线路,方便学生和教职员工的出行。此外,蚌埠市的城市环境良好,空气清新,生活便利,为大学城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市场需求
大学城的选址还需要考虑市场需求。由于大学城的建设将会涉及商业和住宅等领
域,因此需要分析市场需求的变化和趋势。蚌埠市拥有庞大的学生和教职员工群体,他们对于商业和住宅的需求将会比较高。此外,随着蚌埠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市民的生活水平也在提高,对于更高品质的商业和住宅需求也在增加。
土地资源和成本
大学城选址还需考虑土地资源的可利用性和成本。蚌埠市拥有较多的闲置土地和开发潜力。选址建设大学城将能够有效利用这些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此外,蚌埠市土地成本相对较低,相比其他一线城市选址建设大学城将具有一定的经济优势。
以阿坝师专为例谈震后高校选址的影响因素
在此凝聚降落 , 流域 内降水补 给极 为丰富 , 年平 均 组, 总人 口 1 00 人 , 中农业 人 口 1 8 20余 其 030人。19 , 98年 水磨 汽 受高山阻挡 , 1 . m, 镇被列为 四川省 能源高耗 能工业 经济开 发区 , 近十家企业 在此 降水量 137 9m 成 为川西 多雨 区的一部 分 。寿 溪水文 站测 , 有
以下 , 无特大损失发生 。
区, 从全 国上千所高校新区选址上来 看 , 无不选 择地缘 优势 明显 ,
经过 近 1 0年 的办 学事 实证 明 了大 中 综上, 根据该 区域 的地质构 造、 地震 背景 和水文情 况 , 水磨镇 经济文化发达 的大 中城市 ,
马家营 区域 的地 壳稳 定性 虽然相 对较 差 , 但在 阿坝 州地 区 , 相对 城市 的区域优势 , 当地 高校带来 了跨 越式 的发展 , 给 没有 按科 学 而言汶川县水磨 镇属 都江 堰平 原接壤 地带 , 对地 质条 件要 好 , 规律选址 的高校却 带来 了沉 重 的经 济负 担和严 重匮 乏的人 力资 相 给学校的长远 发展 留下 了巨大 的后遗 症。水磨 镇历 史悠久 , 且洪水 淹没线 在规划 用地 以下 , 作为规 划建 设用 地 , 可 以解 决 整 源 , 长寿之 乡” 的美誉 , 时称老 人村 , 后更 名为水 磨 个学校 师生员工 的安 置问题和今后 的办学 , 在抗震 设 防和规划 早在商代就享有 “ 但 时需避 开断裂带并加强抗震构造措施 。
我国大学城的空间模式及影响因素_王成超
文章编号:1000-8462(2006)03-0482-05
我国大学城的空间模式及影响因素①
王成超,黄民生
(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中国福建福州 350007)
摘 要:经过几年的发展,我国大学城发展日渐成熟,其空间布局也显示出一定的规律性,由此而导致大学城不同的空间模式。在分析我国大学城的概况以及空间模式类型的基础上,对大学城空间模式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城市的规模及城市地域形态、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城市的发展战略、政府和政策的引导、大学城的形成基础、高科技产业的布局、旅游资源的分布等八项影响因素。最后,提出了下一步我国大学城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大学城;空间模式;卫星城;影响因素;发展展望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1 我国大学城的发展概况及特征
我国第一个大学城———河北廊坊东方大学城产生于1999年,之后各地区纷纷建设大学城,根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我国建成以及在建的大学城有50多个。大学城所产生的背景是1999年开始延续至今的全国大规模的高校扩招,以及由此而引起的高校教育资源的极度紧缺[1]。但大学城的产生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尤其是随着近几年全国经济结构调整逐步推进,创新以及高素质人才已经成为许多城市持续发展的软肋,而大学城作为由一定数量的高校集聚在一定地域内而形成的以高等教育为主导功能的、以资源共享为特色、产学研为一体的、智力资源高度密集的城市社区,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当前知识经济时代我国城市经济持续发展所面临的关键问题。
经过几年的发展,我国大学城已经显示出一些特征。①规模一般都比较大,并且有逐渐增大的趋势。规划用地从1999年的第一所大学城———河北廊坊东方大学城的20000多亩到南京仙林大学城的105000亩,规模不断突破记录[2]。
选址因素分析
二、高校选址影响因素分析
高校新校区的选址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选址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下面将对影响高校选址的因素进行简要分析。
(1)政策因素
在推进高等教育高速发展的初期,政府是高等教育的主要投资者。因此,当高校考虑建立新校区时,必然离不开当地政府力量的支持和政策的扶助。首先,要了解各级政府及相关领导对学校新校区建设的态度,对教育事业支持的程度。政府的政策和态度主要体现在征地、基本建设的各种相关手续及建设投资的财政支持上,了解这些,将有利于校方预估新校区建设需投入的费用。学校要尽量争取到政府倾斜的政策,处理好与地方(区县、乡镇)一级政府的关系,了解地方能否适应项目的实施与发展,如不适应,要采取哪些措施解决。
(2)城市和区域规划
城市发展规划是一座城市发展的长期战略,主要是对城市进行科学规划、科学建设和科学管理,进一步增强城市功能,提高城市现代化水平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过程。因此,大学新校区的选址必须符合城市的整体发展规划方向,只有在相符合的城市功能规划区域内,大学才能与城市互动地发展、提高。在选址时要准确了解城市和地区发展规划的内容,以及校址位置是否符合城市和地区的长期发展规划。高校应向当地建筑规划部门咨询潜在地点的城市规划,了解和掌握商业区、文化区、旅游区、交通中心、居民区等区域规划的详细资料。分析拟选校址的坐落位置是否符合当地发展规划,与周边村镇、工业企业等关系是否协调,当地群众和政府对项目选址能否接受,以及场址能否满足项目建设和生产运营的要求。(3)建设费用及运营费用
高校选址影响因素
高校选址影响因素
高等教育是一个国家社会发展最重要源泉和动力,而高校作为一个人才孵化器,它建设而临首要问题就是高等学校选址影响因素进行论述。而我认为高校选址建设总原则就是使有限人力,物力,发挥最大社会效益,并有效地融入城市系统之中,及城市交互作用,共同发展。
1.大学校园选址不宜选择远离城区郊外,远离城区,大学及城市交互作用,共同发展目标难以实现。但是大学校园又不宜选址于市中心区,选址于市中心区,尤其是四向而临城市交通干道,不利于学校弹性发展,市中心建成区地价较昂贵,土地存量极为有限,一旦学校进行改造或者规模扩展,由此会带来居住生活等相应用地扩大,容易在工作地及居住地空间分布上出现结构性障碍,并且,容易造成城市中心用地紧张,因此,势必会限制高校长远发展。同时,中心区喧闹噪声和浓郁商业氛围,也不利于营造幽静学习环境。所以,大学校园选址即不宜远城,更不宜进城。
2.在校园建设中应尽量不占良田,充分利用山坡,荒地和丘陵地。在山地建设校园,由于自然条件所限,不可避免会遇到困难,诸如地质地貌复杂,高差变化极大,而且又常是岩石层,土石方量大,并带来大量挡土墙等砌筑工程。交通运输,水电供应,管网敷设等亦而临诸多问题。但山地,丘陵因土方量过大等原因,亦很难有效地纳入城市机动车交通系统,而作为大多实行步行含自行车交通优行原刚高校用地则较为合适。
3.校园选址优选方案应为尽可能近城,如湖泊,溪流,河口湾, 海洋等水体或山丘,丘陵等地势起伏地带,从人文学术氛围来说,选择山地、丘
陵建校也有其不可比拟优势。我国古代就常在山地选址建校,“依山林”,“择圣寺”,是古代书院选址韵指导思想,北宋初年六大著名书院中,有五座于山林僻静之处,如湖南岳麓书院选址于岳麓山下,自鹿洞书院选址于庐山五老峰下。选择依托于城市自然景观为基地建设大学校园不仅有利于营造优美校园环境,为学者治学,学生求学提供良好场所,而且对充分发掘和利用校园深层功能及其文化价值大有裨益。
学校项目选址情况汇报
学校项目选址情况汇报
经过多方考察和论证,我们最终确定了学校项目的选址情况。在此,我将向大家汇报我们对选址情况的调研和分析结果。
首先,我们考虑到学校项目的选址应该尽量靠近市区,便于学生的上下学和家长的接送。因此,我们选择了距离市中心较近的地段作为项目选址的首要条件。经过实地考察,我们确定了若干个潜在的选址地点,包括城市规划中的新兴区域和已有的教育园区。
其次,我们对选址地点周边的配套设施和环境进行了综合评估。我们希望学校项目能够位于交通便利、商业繁华、环境优美的地段,以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条件。在此基础上,我们对每个选址地点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评估,包括周边交通情况、商业设施、自然环境等方面的情况。最终,我们确定了几个地点符合我们的要求,并进行了进一步的比较和筛选。
最后,我们还考虑了选址地点的发展潜力和未来规划。我们希望学校项目能够长远发展,成为当地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对每个选址地点的未来规划和发展潜力进行了分析和预测,以确保项目选址的长远合理性和可持续性。
综上所述,经过多方考察和论证,我们最终确定了学校项目的选址地点。我们将在选址地点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项目规划和建设,以期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教育资源。感谢各位领导和同事的支持和配合,我们相信学校项目的选址将为当地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高等学校选址影响因素
高等教育是一个国家社会发展最重要的源泉和动力,而高校作为一个人才的孵化器,它的建设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高等学校的选址影响因素进行论述。而我认为高校选址建设的总原则就是使有限的人力,物力,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并有效地融入城市系统之中,与城市交互作用,共同发展。
1.地段选择因素
大学校园的选址不宜选择远离城区的郊外,远离城区,大学与城市交互作用,共同发展的目标难以实现。但是大学校园又不宜选址于市中心区,选址于市中心区,尤其是四向面临城市交通干道,不利于学校的弹性发展,市中心建成区地价较昂贵,土地存量极为有限,一旦学校进行改造或者规模的扩展,由此会带来居住生活等相应用地的扩大,容易在工作地与居住地的空间分布上出现结构性的障碍,并且,容易造成城市中心用地紧张,因此,势必会限制高校的长远发展。同时,中心区喧闹的噪声和浓郁的商业氛围,也不利于营造幽静的学习环境。所以,大学校园的选址即不宜远城,更不宜进城。
2.地形因素
在校园建设中应尽量不占良田,充分利用山坡,荒地和丘陵地。在山地建设校园,由于自然条件所限,不可避免会遇到困难,诸如地质地貌复杂,高差变化极大,而且又常是岩石层,土石方量大,并带来大量挡土墙等砌筑工程。交通运输,水电供应,管网敷设等亦面临诸多问题。但山地,丘陵因土方量过大等原因,亦很难有效地纳入城市机动车交通系统,而作为大多实行步行(含自行车交通)优行的原刚的高校用地则较为合适。
3.自然环境因素
校园选址优选的方案应为尽可能的近城,如湖泊,溪流,河口湾,海洋等水体或山丘,丘陵等地势起伏地带,从人文学术氛围来说,选择山地、丘陵建校也有其不可比拟的优势。我国古代就常在山地选址建校,“依山林”,“择圣寺”,是古代书院选址韵指导思想,北宋初年的六大著名书院中,有五座于山林僻静之处,如湖南岳麓书院选址于岳麓山下,自鹿洞书院选址于庐山五老峰下。选择依托于城市自然景观为基地建设的大学校园不仅有利于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为学者治学,学生求学提供良好的场所,而且对充分发掘和利用校园深层功能及其文化价
值大有裨益。
4.服务性因素
美国教育专家也指出“现代大学的精神,不是狭义的技术或职业的教育,而是使青年,在现代机动复杂丽常变的社会中,有自然批判的能力,并随时能再教育自己;从社会服务性而言,大学的任务不只是点滴的发现,而是积极的推动服务社会的计划与技术”。
4.1与居民区的融合
如日本新建的群马县立女子大学,该校选址定在三个市镇的几何中心,便于为更多的县民服务。与居民区的距离近可以有效保证学校生源的数量。
4.2社会开放性因素
选址附近能和名胜古迹,纪念牌柱等城市历史人文内涵结合起来。并使新校园成为景区新增添的风景点,那它也必然形成校园乃至城市的一个高潮空间,通过在规划中合理地进行“封闭式”,“半封闭式”、“开放式”等分级“模块”的组合,处理好外向与内向,动与静两组空间的关系,完全可以营造出相对封闭而安静的学习环境以及活泼,热烈的文化,体育,休闲,集会的环境。
4.3与企业和市场的联系性因素
产学研一体化,依靠学校比较成熟的成果和人才,通过学校开办校办产业,在校内外建立起开放的合作机制等方式,既为学校的发展提供资金来源,也保证学校的研究方向不与社会需要脱节,通过科技创新与市场紧密结合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通过正确的选址,把大学校园作为城市发展中的有机组成因素加以通盘考虑,完全可以使大学在即为治学求学者提供优良的学习环境的同时,又和城市有机的融于一体,发挥其最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人文效益,有效地带动城市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