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学课件笔记
国际经济学笔记
1.稀缺性的含义是什么?其相对性和绝对性指什么?在经济社会中,生产各种所产品需要的资源数量,如资本、人力、土地和其他自然资源等,都是有限的,资源的这种有限性被称为资源的稀缺性。
稀缺性是一个相对概念,相对于需要那些由资源所生产的产品的欲望而言,资源总是不足。
就同一种商品而言,人们一般总希望它的数量越多越好,对于一个社会来说更是如此。
不仅如此,人们需要的商品种类也是无限的。
然而,可以用于生产这些产品的资源却是有限的。
生产一种产品所耗费的资源不可能同时再生产另一种。
这就是说,相对于人类社会的无穷欲望而言,经济物品,或者说生产这些物品所需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
同时,稀缺性又具有普遍性。
任何人、任何经济单位或经济社会在一个既定时期内所拥有的资源数量都是有限的,而他们的欲望却是无限的,。
相对于欲望而言,无论是富人还是穷人,美国还非洲,稀缺性都是普遍存在的。
这就使得人们在日常经济活动中会普遍遇到稀缺性问题。
2、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由于资源稀缺性普遍存在,在决定如何使用资源生产各种所需要的产品时,经济单位或经济社会必须就如何使用这些资源作出选择,即作出如何利用既定的资源去生产经济物品,以便更好地满足人类需求的决策。
作为人类经济活动的总结和指导实践的经济学,就是要说明人类社会如何解决资源配置问题。
因此,经济学把由稀缺性而引起的选择问题,即资源配置问题作为本身的研究对象。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不仅遇到把既定资源如何在不同的用途上加以分配,而且还要处理如何增加资源总量本身的问题。
它涉及到社会总资源是否得到充分利用,特别是人力资源,即“充分就业”、使用既定资源所生产的产量为什么会出现波动以及长期变动趋势,即“经济波动与经济增长”以及货币对资源的充分利用所产生的影响,即“通货膨胀”等问题。
因此,从广义上来看,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资源配置和资源利用。
3、简要说明基本经济制度与资源配置之间的关系。
任何社会都要解决资源配置问题,但在不同的经济制度下,资源配置和资源利用问题的解决方法是不同的。
黄卫平《国际经济学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汇率决定理论)【圣才出品】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第8章汇率决定理论8.1 复习笔记一、外汇与汇率1.外汇定义及其作用(1)外汇定义外汇是货币行政当局(中央银行、货币机构、外汇平准基金组织以及财政部)以银行存款、财政部库券、长短期政府证券等形式保有的在国际收支逆差时可以使用的国际支付手段或债权。
①外汇是静态意义的外汇,并未涉及债权、债务的转让与支付,而只是支付的手段。
②外汇必须具有国际性。
③外汇必须具有可偿性。
④外汇必须具有可兑换性。
⑤该种货币的发行国要具有相当规模的经济与实力,使其他国家的人们愿意接受该种货币,同时该种货币要能够自由地兑换成其他国家的货币,而可以自由兑换的货币也只有在发行国之外才能算作外汇。
(2)外汇的作用①外汇作为价值尺度,用来衡量不同国家的商品、劳务、金融产品的价值(价格)。
②外汇作为国际购买手段进行国际间的货物、服务及金融资产等产出的买卖。
③外汇可以作为国际支付手段为国际商品、国际金融、国际劳务、国际资金等方面债权、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债务的清偿。
④外汇作为国际储备手段,支付一国必须偿付的债务,维持本币汇率稳定,促进经济发展与增长,同时可以作为国际财富的象征。
(3)国际储备与最佳外汇储备规模①储备资产的定义储备资产是一国货币当局随时可以利用并控制的外币资产。
它的作用是为国际收支失衡提供融资,通过干预外汇市场影响汇率间接地调整收支失衡以及达到其他各种目的。
②最佳外汇储备规模适度的储备资产规模是受到若干因素控制的,一般要求保持三个月的进口支付水平的外汇;10%的国内生产总值,即国内生产总值中有10%的沉淀作为应付外部失衡时调整之用;另外外汇储备应该为外债余额的30%,即可以应付支付外债的需要。
储备资产少了经济安全受到影响,多了影响资金的经济效益,但随着国际融资的难易度的变化,国际储备的数量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③储备资产的来源a.国际收支的顺差是外汇储备的主要和直接来源。
黄卫平《国际经济学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宏观经济的内外均衡)【圣才出品】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第12章宏观经济的内外均衡12.1 复习笔记一、蒙代尔-弗莱明模型1.模型的提出蒙代尔在一篇开拓性的文章(1963)“Capital Mobility and Stabilization Policy under Fixed and Flexible Exchange Rates”中阐述了开放经济条件下货币和财政政策的短期效应,阐述了宏观经济政策的国际传递。
蒙代尔将外贸和资本流动引进封闭条件下的IS-LM模型分析得出稳定政策的效果是与国际资本的流动程度紧密相联的。
而且,论证了汇率制度的重要性,即在浮动汇率下,货币政策效果明显,财政政策软弱无力,而在固定汇率下,结果与此相反。
2.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的结论在固定汇率和资本完全流动条件下,一国无法实行独立的货币政策,或者说单独的货币政策基本上是无效的。
固定汇率对政府政策制定者提出挑战,这些政策制定者既要实现本国经济的外部均衡(国际收支的总体平衡),又要实现经济的内部均衡(实际产出等于经济的供给潜力或高就业率——不存在使通货膨胀率上升的压力)。
在短期和中期内,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往往难以兼顾。
一国政府如果只追求外部均衡而置国内通胀和失业不顾,那么,即使国际收支达到了完美的平衡,国内压力仍然很大。
反之,一国政府如果只考虑用货币政策控制国内产出,则可能会扩大国际收支逆差或顺差,进而破坏掉保持汇率不变的承诺。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二、宏观经济的对内与对外均衡1.经济的宏观目标(1)宏观经济的四个目标一个国家的经济才处于最佳的增长状态包含有四个目标: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
(2)经济的对内与对外均衡经济的对内均衡,主要是指国内的总供给等于总需求,既实现资源的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同时可以获得有保证的经济增长;经济的对外均衡,主要是指一国与外部经济体之间的经济流入量和流出量相等,国际收支处于平衡状态。
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国民收入核算与国际收支平衡)【圣才出品】
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国民收⼊核算与国际收⽀平衡)【圣才出品】⼗万种考研考证电⼦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第12章国民收⼊核算与国际收⽀平衡12.1 复习笔记1.国民收⼊账户(1)GNP宏观经济分析的主要着眼点是⼀国的国民⽣产总值(GNP),它是⼀国的⽣产要素在⼀定时期内所⽣产并在市场上卖出的最终商品和服务的价值总量。
GNP是宏观经济学家研究⼀国产出时所⽤的基本度量⼿段,由花费在最终产品上的⽀出的市场价值量加总⽽得到。
GNP的⽀出与劳动、资本以及其他⽣产要素紧密相连。
根据购买最终产品的四种可能⽤途,GNP可以分解为以下四个部分:消费(国内居民私⼈消费的数额)、投资(私⼈企业为进⾏再⽣产⽽留下的⽤于购买⼚房设备的数额)、政府购买(政府使⽤的数额)和经常项⽬余额(对外净出⼝的商品和服务的数额)。
(2)国民收⼊国民收⼊等于GNP减去折旧,加上净单边转移⽀付,再减去间接商业税。
即:国民收⼊=GNP-折旧+净单边转移⽀付-间接商业税在实际经济中,要使GNP和国民收⼊的恒等关系完全成⽴,必须对GNP的定义作⼀定调整:①GNP不考虑机器和建筑物在使⽤过程中由于磨损⽽引起的经济损失。
这部分经济损失称为折旧,折旧减少了资本所有者的收⼊。
为了计算⼀定时期的国民收⼊,必须从GNP 中减去这⼀时期资本的折旧。
GNP减去折旧后称为国民⽣产净值(NNP)。
⼗万种考研考证电⼦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②⼀国的收⼊可能会包括外国居民的赠与,这种赠与称为单边转移⽀付。
单边转移⽀付的例⼦包括向居住在国外的退休公民⽀付养⽼⾦、赔偿⽀付和对遭受旱灾国家的救济援助等。
净单边转移⽀付是⼀国收⼊的⼀部分,但不是⼀国产出的⼀部分,因此,净单边转移⽀付,必须加到NNP中以计算国民收⼊。
③国民收⼊取决于⽣产者获得的产品价格,GNP则取决于购买者所⽀付的价格。
但是,这两组价格并不是完全⼀致的,例如,销售税会使得购买者的⽀付⼤于销售者的收⼊,导致GNP被⾼估,超过了国民收⼊。
黄卫平《国际经济学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国际经济非均衡传导)【圣才出品】
一国出口收入应更多的购买国内产品,如果出口收入中较大部分用于进口,则对于经济
的促进作用较小;反之较大。因此当需求倾向不变时,出口收入的增量应尽量少用于进口,
这样可以扩大出口对经济的刺激作用。
2.通过国际商品交换产生的传导
(1)国内开放部门与非开放部门
①开放部门是指一国经济中与世界市场(国外市场)有着直接联系的部门;非开放部门
图 11-1 一国经济受世界经济变化影响的传导机制 (3)通过贸易乘数的国际传导(收入效应) 假设世界是由两部分组成的:甲国和乙国,以此为出发点,研究甲乙两国的进出口对国 民收入的作用,以及通过国际商品交换渠道,甲乙两国国民收入扩张与收缩过程的传导(两 国间由贸易产生的国民收入变化的相互作用)。 ①国民收入扩张的传导过程。 甲国首先发生自发性出口增加,由于贸易乘数作用,甲国国民收入相应产生了倍数增加; 甲国国民收入增量中,有一部分按照甲国既定的边际进口倾向而用于从乙国的进口,导致乙 国的诱发性出口增加,它又透过贸易乘数效应,带动乙国国民收入的增长,而乙国国民收入 的增量中,也必然有一部分按照乙国既定的边际进口倾向用于从甲国进口商品,与上述过程 一样,它促使甲国产生诱发性出口增加,这种出口增长又会在甲国产生第二轮的乘数效应,
3 / 28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2)通过国际商品价格传导的过程和机制(价格效应) 在传导过程与机制的模式中,世界经济的变化是自变量,国内开放部门既是因变量也是 传导介质,国内非开放部门是因变量。 从世界经济的角度看,如果世界市场的总供给与总需求发生了变化,就会通过一国开放 部门而最终影响一国国内经济;如果世界市场中总供给与总需求并未发生变化,但某些具有 世界意义的商品(例如粮食、能源、重要矿物原料)供求产生了根本性的结构变化,世界市 场这些产品严重过剩或短缺,造成价格相应的上涨或下跌,也会通过一国的开放部门影响其 国内经济。如图 11-1 所示。
(完整版)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第十版重点笔记
《国际经济学》(第10版)保罗·R·克鲁格曼重点笔记第三章劳动生产率与比较优势:李嘉图模型1.机会成本:利用一定资源或时间生产一种商品时,而失去的利用这些资源生产其他最佳替代品的机会。
2.比较优势:如果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用其他产品来衡量)低于在其他国家生产该种产品的机会成本,则这个国家在生产该种产品上就具有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和国际贸易的基本原理:如果每个国家都出口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则两国之间的贸易能使两国都受益。
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提出的国际贸易模型。
他指出,国际劳动生产率的不同是国际贸易的唯一决定因素。
该理论被称为李嘉图模型。
3.单一要素经济单位产品劳动投入(a L):生产率的倒数,用来表示劳动生产率。
生产可能性边界(PPF):一个国家的资源是有限的,它所能生产的产品也是有限的,因此就存在着产品替代的问题:多生产一种产品就意味着要牺牲另一种产品的产量。
一个经济体的生产可能性边界(PPF)显示了其固定数量资源所能生产的商品的最大数量。
本国资源对产出的限制:a LC Q C + a LW Q W≤ L(斜率的绝对值等于横轴商品的机会成本)Q W = L/a LW– (a LC /a LW )Q C,k= - a LC /a LW =奶酪的机会成本相对价格与供给简化模型中,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奶酪和葡萄酒的供给是由劳动力的流向决定的,而劳动力总会流向工资比较高的部门。
单一要素模型中不存在利润,奶酪部门每小时的工资率等于一个工人在1小时内创造的价值P C/a LC,葡萄酒部门每小时的工资率等于P W/a LW。
当P C /P W > a LC /a LW时,奶酪部门的工资率就比较高,该国会专业化生产奶酪;当P C /P W < a LC /a LW时,葡萄酒部门的工资率就比较高,该国会专业化生产葡萄酒;当P C /P W = a LC /a LW 时,该国会生产奶酪和葡萄酒两种产品。
国际经济学知识点笔记总结
国际经济学知识点笔记总结一、国际贸易1.1 定义及特点国际贸易是指各自具有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资源分布的国家之间进行的商品和服务的交换活动。
国际贸易的特点包括:跨国、跨时空、多种货币、多种语言、面临政治和文化差异等。
1.2 国际贸易理论1.2.1 绝对优势理论由亚当·斯密提出,认为各国应该专业化生产自己拥有绝对优势的商品,然后通过国际贸易获得其他国家的商品,以实现互利互惠。
1.2.2 比较优势理论由大卫·里卡多提出,认为各国应该专业化生产自己拥有相对比较优势的商品,然后通过国际贸易获得其他国家的商品,以实现互利互惠。
1.2.3 支配资源理论由赫克歇尔·欧林、伯特兰德·霍尔切因和其他人提出,认为各国应该依据资源的相对丰富进行专业化生产与贸易,以实现国际分工的效益最大化。
1.2.4 新贸易理论由宓德卡尔提出,认为国际贸易的特定商品由于有垄断优势而呈现出大量内部贸易现象,这种贸易现象对于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1.3 国际贸易政策1.3.1 贸易壁垒包括关税、非关税壁垒。
关税包括进口关税和出口关税,非关税壁垒包括配额、进口许可证、反倾销措施、补贴措施等。
1.3.2 自由贸易政策主张取消或大幅度降低各种贸易壁垒,促进自由贸易和国际分工,实现全球资源优化配置,让各国由比较优势商品相互交换。
1.3.3 保护主义政策主张通过设置关税、配额、进口许可证等方式,抑制外国商品对本国的进口,以保护本国产业的发展。
1.3.4 国际贸易组织包括世界贸易组织(WTO)、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WB)等,这些组织主要为国际贸易和金融活动提供规则和服务。
二、国际货币体系2.1 定义及特点国际货币体系是指各国之间的货币关系和国际货币交换机制的总和。
国际货币体系的特点包括:货币兑换、外汇市场和国际支付等。
2.2 国际货币体系历史2.2.1 金本位制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各国货币与黄金挂钩,货币供应受限制,国际支付通过黄金结算。
黄卫平《国际经济学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国际收支分析)【圣才出品】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第7章国际收支分析7.1 复习笔记一、国际收支与国际收支表1.国际收支与国际收支表国际收支是一张统计表,它反映了以货币为媒介国际的债权、债务关系。
(1)广义国际收支与狭义国际收支①狭义的国际收支概念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为一年),同其他国家由于贸易、劳务、资本等往来而引起的资产转移。
其特点是仅计入现在或将来有外汇收支的交易。
②广义的国际收支概念是指:在特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一个经济体与世界其他地方的各项经济交易。
大部分交易是在居民与非居民之间进行的。
经济交易包括:货物、服务以及收入交易;金融资产和负债交易;无偿转让即一方向另一方无偿提供的实物或金融资产。
国际收支强调居民的概念,即国际经济交易应该是不同国家的居民之间的交易,而居民除了在本国生活的公民外,还包括在该国居住一年以上的外国的特定个人与机构,但留学生、外交人员、国际经济组织以及在飞机上过境的个人、机构不计入居民范畴。
(2)国际收支表的构成国际收支表的标准组成有经常账户与资本和金融账户两个基本组成部分。
经常账户表示实际资源(货物、服务、收入)交易以及经常转移;资本金融账户记载的是实际资源流通的融资情况(通常是以金融工具进行的交易或资本转移)。
①经常账户。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经常账户包括的项目有:货物和服务、收入和经常转移。
货物和服务包括货物与服务两个子项目。
收入包括职工收入和投资收入两个子项目。
经常转移包括各级政府和其他部门的转移等。
②资本和金融账户。
这一账户下包括的项目有:资本账户、金融账户。
另外,对于这一账户还有一个补充信息的表格。
资本账户包括资本转移和非生产、非金融资产的收买、放弃等。
金融账户包括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其他投资和储备资产。
补充信息不是国际收支表的基本组成部分,只是将在金融账户中没有反映出来的其他重要交易信息,通过金融账户的补充信息来得到反映,以满足各种分析的需要。
《国际经济学》笔记
一章国际贸易理论的微观基础1相对价格:假设Px和Py分别表示两种商品X和Y的货币价格,又称为名义价格,那么Px/Py定义为商品X的相对价格。
含义:用商品Y 代替货币,作为商品X的计价单位,它表示用一个单位X与Y交换可能得到的数量。
2机会成本:为生产一单位某产品所必需放弃的其他产品的数量。
3国际贸易的产生以两国相对价格存在差异为先决条件,及国际贸易是建立在相对价格差异的基础之上。
二章古典贸易理论1亚当斯密《国富论》批判重商主义,一国财富的衡量标准不是其所用有的贵重金属的多少,而是贵重金属所能够买的商品数量。
李嘉图在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比较优势理论。
2在定义上,若ax>bx,则A国在X生产上有绝对优势。
若ax/ay>bx/by。
则A比较优势。
三章要素禀赋理论1要素禀赋:一国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
要素密集度:生产某种产品所投入的两种生产要素的比例。
2H-O定理:贸易前由于要素禀赋不同,供给能力不同,引起相对价格差异,根据比较优势原则,一国出口密集使用其丰富要素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产品。
3斯托珀萨缪尔森定理:某商品相对价格的上升将导致该商品密集使用的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提高,而另一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下降。
结果国际贸易会提高该国丰富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降低稀缺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
4要素价格均等化:国际贸易使两国同种商品相对价格差异不断缩小并最终打均衡,在这过程中,两国的丰富要素价格不断上升,稀缺。
下降,两国要素价格朝着差异较小的方向变化,随着同种商品价格的统一,两国要素价格水平必然达到均衡,即国际贸易使两国同质的要素获得相同的收入。
即使生产要素不具备国际流动的条件,只要商品自由贸易得到充分的发展,各国通知生产要素价格也会趋于一致5罗伯津斯定理: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前提下,某一要素的增加会导致密集使用该要素部门的生产增加,而另一部门的生产则下降。
四章特定要素和国际贸易1特定要素一种要素的用途通常仅限于某一部门,而不适于其他部门的需要。
国际经济学笔记
第一章国际要素流动微观基础1、生产可能性曲线:在一定技术条件下,一国的全部资源所能生产的各种物品或服务的最大量产组合。
2、机会成本:为生产一单位的某一产品所必须放弃的其他产品的生产数量边际成本(marginal cost):是指厂商每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增加的成本,也就是MC=△TC/△Q。
边际报酬(MR):也称边际收益,是指既定技术水平下,在其他要素投入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一单位某要素投入所带来的产量的增量。
MR=△T R/△Q。
MPP(或MP):在其他条件不变前提下每增加一个单位要素投入所增加的产量,即边际物质产品:MPP=dQ / dL。
MRP:增加一个单位要素投入带来的产量所增加的收益。
MRP=MP * MR。
3、个体无差异曲线:描述单个消费者的偏好与福利4、社会无差异曲线:描述社会整体需求与福利。
用途:5、埃奇沃斯盒状图:指方形的盒的长和高分别代表两个消费者(或生产者)所拥有的两种商品(或生产要素)的总量,盒状图中各点表示两种商品(或要素)的总供给量在两个消费者(生产者)之间的配置状态。
条件:6、生产者剩余(考):指由于生产要素和产品的最低供给价格与当前市场价格之间存在差异而给生产者带来的额外收益,也就是生产要素所有者、产品提供者在市场交易中实际获得的收益与其愿意接受的最小收益之间的差额。
7、消费者剩余(考):指消费者消费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与这些商品的实际市场价格之间的差额。
8、封闭条件下的一般均衡:生产达到均衡、消费达到均衡、市场出清9、MRT(边际转换率):指企业在生产两种产品的情况下,每增加一个单位的这种产品,会使另一种产品的产量减少多少。
是生产可能性曲线的斜率10、MRS(边际替代率):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消费者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时所需要的放弃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
是无差异曲线的斜率。
11、MRTS(边际技术替代率):指在产量保持不变的前提条件下,增加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可以减少的另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之比。
国际经济学1-2章课件笔记
国际经济学(一)提取自陈爱贞老师的课件BY Clark绪论•主要参考文献:萨尔瓦多:《国际经济学》(第9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凯伯:《国际经济学》(第8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年.海闻等:《国际贸易》,格致出版社2003年。
•主要相关杂志:《经济研究》、《管理世界》、《世界经济》、《中国工业经济》、《国际贸易问题》、《American Economic Review》、《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
•主要统计年鉴:《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世界统计年鉴》、《国际统计年鉴》《中国对外经济统计年鉴》(2006年起改为《中国贸易外经统计年鉴》)、《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
•获取相关资料的网站: 厦门大学图书馆中文和外文资料库、人大经济论坛、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国际贸易分类标准(SITC)与国内使用的进出口商品分类标准(HS)不同,使用时需要统一口径。
•授课内容安排•第1章序言•第2章•第3章•第4章•第5章•第6章•第8章•第9章•第10章•第11章第1章序言•本章结构•开放条件下国际经济学的重要性•国际经济学是关于什么的学科•当前国际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当前国际经济面临的问题•当前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问题开放条件下国际经济学的重要性•全球出口总额占全球GDP的比重从1993年的19%上升到2005年的28.8%。
•据海关统计,自2002年中国正式加入WTO以来,中国对外贸易增长速度连续六年保持在20%以上,进出口规模翻了两番。
•中国海关总署发布的统计数据表明,2007年,中国外贸进出口总额达2.1738万亿美元(2007年中国GDP为2.466万亿美元);2008年,中国外贸进出口总额为2.5616万亿美元;2009年,2.2073万亿美元(2009年中国GDP为4.9093亿美元).•联合国贸发会议2008年公布的《世界投资报告》表明,2007年,国际直接投资流量1.83万亿美元。
国际经济学最完整笔记
1、资源稀缺:资源的稀缺性是指相对于人类无限的需求而言,人的需求具有无限增长和扩大的趋势,为了满足这种需求就需要更多的物品和劳务,从而需要更多的资源,而在一定时间与空间范围内资源总是有限的,相对不足的资源与人类绝对增长的需求相比造成了资源的稀缺性。
2、理性人:完全理性:(经济人)各经济主体总是希望做出最有利于自己目标实现的选择;个人:效用最大化;企业:利润最大化;政府:公共福利最大化3、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将资源用于一种用途时而放弃的其他用途。
4、?支持价格:是指政府为了扶植某一行业的生产而规定的该行业产品的最低价格(限制价格:市场上的价格低于均衡价格的价格)5、保护价格:市场上的价格高于均衡价格时的价格。
(为保护生产者或消费者的利益,由国家制定一定限额(上限或下限)并确保其实现的价格。
)6、公开市场业务:公开市场操作:中央银行吞、吐基础货币,调节市场流动性的主要货币政策工具,通过央行与指定交易商进行有价证券(国债)和外汇交易,实现货币政策调控目标。
7、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中央银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
8、通货膨涨::通货膨胀指物价指数(物价总水平)的持续稳定上涨。
表现:物价总水平持续三个月上涨或者下跌。
9、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总产出与前期相比实现的增长。
总产出通常用国内生产总值(GDP)来衡量。
10、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11、M0,M1和M2:M0:流通中现金,即在银行体系以外流通的现金;(M0与消费变动密切相关,是最活跃的货币;)M0=流通中现金M1:狭义货币供应量,(反映居民和企业资金松紧变化,是经济周期波动的先行指标,流动性仅次于M0;)M1=M0+企事业单位活期存款(支票存款)M2:广义货币供应量,(流动性偏弱,但反映的是社会总需求的变化和未来通货膨胀的压力状况,通常所说的货币供应量,主要指M2。
李坤望《国际经济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及考研真题详解(内外平衡理论)【圣才出品】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第17章 内外平衡理论17.1 复习笔记一、开放经济条件下的政策目标和丁伯根法则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政府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目标既要考虑国内经济均衡,又要考虑对外经济均衡。
1.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概括来说,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目标有四个: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
也可以说,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政府在短期内宏观经济政策的运用就是为了实现内部平衡(internal balance ,即消除失业和通货膨胀,实现充分就业)和外部平衡(external balance ,即消除国际收支顺差和逆差,实现国际收支平衡)这两大目标。
2.丁伯根法则(1)丁伯根法则的含义根据荷兰经济学家丁伯根的理论,政府要实现n 个独立的经济目标,至少要有n 种有效的政策工具。
政府需要的有效政策工具的数目通常与它的独立目标的数目大体相同,这就是丁伯根法则(Tinbergen’s rule)。
(2)丁伯根法则的内容丁伯根法则可通过如下的简单框架予以说明。
假定政府可用的政策工具有两个:1I 和2I ,目标也有两个:1A 和2A 。
政府追求的是通过政策工具的调控使两个目标达到最优水平1A 和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2A *。
令政府的目标是政策工具的线性函数,即:11122A a I a I =+ (17.1)21122A b I b I =+ (17.2)在这种情况下,只要两种政策工具对目标的影响是独立的,政府可以有效控制两种工具,就能够通过政策工具的配合实现最优的政策目标。
从数学上看,只要1122//a b a b ≠,即只要两个政策工具1I 和2I 线性无关,就可以求解出实现最优政策目标1A *和2A *所需要的政策工具。
即:()()121221221/I b A a A a b a b **=−− (17.3)()()212111221/I a A b A a b a b **=−− (17.4)而如果1122//a b a b =,就意味着两种政策工具线性相关而非独立,它们对两个政策目标具有相同影响,此时相当于政府只有一个政策工具而试图实现两个目标,是不一定能够成功的。
国际经济学复习笔记
国际经济学复习笔记第一章1、国际经济学的概念:国际经济学,以经济学的一般理论为基础,研究国际经济活动和国际经济关系,是一般经济理论在国际经济活动范围中的应用与延伸,是经济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主要研究对象有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收支理论、汇率理论、要素的国际流动、国际投资理论、开放的宏观经济均衡等。
2、国际经济学的基本内容:微观国际经济理论: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现代国际贸易理论宏观国际经济理论:国际贸易政策、国际收支调节理论、国内外平衡政策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国际间资本流动(国际间接资本流动、国际直接资本流动)、国际间的劳动力流动。
国际经济协调:国际间贸易关系协调、国际间进入关系协调、国际间税收关系协调、国际经济一体化。
3、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
主要载体:贸易全球化、生产国际化、金融全球化、科技全球化。
意义: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促进国际分工、促进经济结构合理优化、促进经济多极化发展、促进发展模式创新、促进国际利益融合、促进安全内涵扩展、促进国家主权转移、推进国际体系转型、推进人类文明进步。
第二章1、重商主义理论:时期:15世纪初到18世纪中叶,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观点:金银货币是财富的唯一形态、贸易是“零和”的多卖少买,保持贸易顺差,是获得财富的基本原则、国家应干预经济,鼓励出口,限制进口局限:(1)、重商主义的政策结论仅在某些情况下站得住脚,并非在一般意义上能站得住脚;(2)、重商主义把国际贸易看作一种零和游戏的观点显然是错误的;(3)、重商主义把货币与真实财富等同起来也是错误的。
正是基于这样一个错误的认识,重商主义才轻率地把高水平的货币积累与供给等同于经济繁荣,并把贸易顺差与金银等贵金属的流入作为其唯一的政策目标。
2、绝对优势理论:涵义:国际贸易产生于各国之间生产商品的技术水平的绝对差别;贸易建立在国际分工的基础之上;参加贸易的国家都可以从贸易中获得利益。
萨尔瓦多《国际经济学》笔记及习题(比较优势原理)【圣才出品】
第2章比较优势原理2.1 复习笔记一、重商主义重商主义诞生于17~18世纪。
重商主义者认为国家富强的方法应当是尽量使出口大于进口。
出超的结果是金银等贵重金属的流入,而一个国家拥有越多的金银,就会越富有、越强大。
因此,政府应当竭尽所能鼓励出口,不主张甚至限制商品(尤其是奢侈类消费品)的进口。
然而,由于不可能所有贸易国同时出超,而且任一时点上金银总量是固定的,一个国家的获利总是基于其他国家的损失。
因此,重商主义者鼓吹经济民族主义,认为国家利益在根本上是冲突的。
二、绝对优势原理1.绝对优势原理的内容绝对优势原理由亚当·斯密提出。
该理论认为当一国相对另一国在某种商品的生产上有更高效率(或有绝对优势),但在另一种商品生产上效率较低(或有绝对劣势)时,那么两国就可以通过专门生产自己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并用其中一部分来交换其有绝对劣势的商品。
这样,资源可以被最有效地使用,而且两种商品的产出会有很大增长。
这种增长可用来测度两国专门化生产所产生的收益,这种收益通过国际贸易在两国间进行分配。
2.绝对优势原理的政策主张亚当·斯密认为,所有国家都可以通过自由贸易获利,倡导自由放任,即政府尽可能少干涉经济活动。
自由贸易会使世界资源获得最有效的利用,使世界福利最大化。
3.绝对优势原理的局限性绝对优势只能解释现在世界贸易中的一小部分,例如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一些贸易。
大多数世界贸易,尤其是发达国家间的贸易,无法用绝对优势解释。
三、比较优势原理1.比较优势原理比较优势原理由李嘉图提出。
该理论认为,即使一国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较之另一国均处于劣势(即无绝对优势),仍可能有互利贸易。
一个国家可以专门生产并出口自己绝对劣势相对较小的商品(这是其有比较优势的商品),同时进口其绝对劣势相对较大的商品(这是其有比较劣势的商品)。
2.比较优势原理的例外当一国在两种商品上的绝对劣势与另一国相同时,两国将均无比较优势,因而两国之间不会有互惠贸易发生。
黄卫平《国际经济学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圣才出品】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第2章古典国际贸易理论2.1 复习笔记一、重商主义的对外贸易学说1.重商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重商主义产生和发展于15~18世纪欧洲原始资本积累时期,反映这个时期商业资本的利益和要求。
它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了最初的理论考察。
15世纪末,西欧社会进入封建社会的瓦解时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萌芽和成长;地理大发现扩大了世界市场,给商业、航海业、工业以极大刺激;商业资本发挥着突出的作用,促进各国国内市场的统一和世界市场的形成,推动对外贸易的发展;与商业资本加强的同时,西欧一些国家建立起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运用国家力量支持商业资本的发展。
随着商业资本的发展和国家支持商业资本的政策的实施,产生了从理论上阐述这些经济政策的要求,逐渐形成了重商主义的理论。
2.重商主义的发展阶段重商主义的发展经历了早期重商主义和晚期重商主义两个阶段。
其中,早期重商主义(15世纪~16世纪中叶)又被称为重金主义或货币差额论,即绝对禁止贵金属外流;晚期重商主义(16世纪下半期~18世纪)又称贸易差额论,主张减少对货币本身运动的限制,由管理金银进出口改为管制货物进出口,力主奖出限入,以达到金银流入的目的。
3.重商主义的贸易观点和经济思想(1)认为贵金属(货币)是衡量财富的唯一标准。
一切经济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取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金银。
除了开采金银矿以外,对外贸易是货币财富真正的来源。
因此,要使国家变得富强,就应尽量使出口大于进口,因为贸易出超才会导致贵金属的净流入。
一国拥有的贵金属越多,就会越富有、越强大。
因此,政府应该竭力鼓励出口,不主张甚至限制商品(尤其是奢侈品)进口。
(2)由于不可能所有贸易参加国同时出超,而且任一时点上的金银总量是固定的,所以一国的获利总是基于其他国家的损失,即国际贸易是一种“零和博弈”。
4.对重商主义的评价重商主义有两个致命的缺陷:(1)英国经济学家大卫·休谟(Hume,1752)提出“价格—铸币流动机制”,认为国际金本位制下,国际收支具有自动调节的机制;(2)英国古典经济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认为,财富的增减变动不是来自于流通,而是来自于物质产品的生产。
黄卫平《国际经济学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国际货币危机与国际货币体系)【圣才出品】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第9章国际货币危机与国际货币体系9.1 复习笔记一、货币危机理论1.第一代货币危机理论(1)该理论由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Paul Krugman)于1979年提出。
该理论假定政府为解决赤字问题会不顾外汇储备无限制地发行,央行为维持固定汇率制度会无限制的抛出外汇直至消耗殆尽,该理论的基础在于当经济的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发生冲突时,政府为维持内部均衡而采取的特定政策必然会导致外部均衡的丧失,这一丧失的积累将持续消耗政府外汇,在临界点时,投机者的冲击将导致货币危机爆发。
②该理论认为一国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的矛盾,即一国固定汇率制面临的问题源于为弥补政府不断扩大的财政赤字而过度扩张的国内信贷。
公共部门的赤字持续货币化,利率平价条件会诱使资本流出,导致本国外汇储备不断减少。
在储备减少到某一临界点,投资者出于规避资本损失的考虑,会向该国货币发起投机冲击。
由于一国货币是可耗尽的,政府所剩的外汇储备在极短的一段时间内将被投机者全部购入,政府被迫放弃固定汇率的时间将早于政府主动放弃的时间,因此,社会成本会更大。
(2)第一代货币危机理论表明,投机冲击和汇率崩溃是微观投机者在经济基本面和汇率制度间存在矛盾下的理性选择的结果,并非所谓的非道德行为,因而这类模型也被称为理性冲击模型(ration attack model)。
该理论解释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拉美式货币危机和1998年以来俄罗斯与巴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西由财政问题引发的货币波动都适用。
2.第二代货币危机理论——预期的自我实现第一代货币危机理论假定,只有在基本面出问题时,投机者才会对一国的货币发起攻击。
第二代货币危机理论由奥伯斯特菲尔德(M.Obstfeld)等人推出,投机者之所以对货币发起攻击,并不是因为经济基础的恶化,而是因为贬值预期的自我实现。
(1)第二代货币危机理论的两个重要的假定①政府是主动的行为主体,最大化其目标函数,汇率制的放弃是央行在维持和放弃之间权衡之后做出的选择,不一定是储备耗尽之后的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经济学(第六章)提取自陈爱贞老师的课件BY Clark•第六章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和国际贸易•Economies of Scale,Imperfect Competition,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本章结构•本章简介•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概述•规模经济与市场结构•不完全竞争理论•垄断竞争与贸易•倾销•外部经济理论•外部经济与国际贸易•小结•本章简介•国家进行国际贸易基于两个基本原因:–国与国之间在资源上或在技术上存在差异,因而产生贸易–为了实现规模经济或者提高产品的回报•两个规模经济与不完全竞争起关键作用的国际贸易模型:–垄断竞争模型–倾销模型•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概述•贸易模型基于比较优势理论假设规模报酬不变以及完全竞争:–假定某个行业中的投入增加一倍,产出也增加一倍。
•现实中,许多行业具有规模经济的特征(也即具有递增的产品回报)–生产规模越大,产品的生产效率越高。
•在规模经济下:–产出随着所有投入品的增加成正比例更快的增长。
–平均成本(单位成本)随着市场的规模降低。
•为了利用规模经济,每个国家必须集中生产有限类别的产品。
而国际贸易使得各国既能利用规模经济专业化生产有限类别的产品,同时又不牺牲消费的多样性。
表6-1: 某一假定行业的投入产出关系•规模经济与市场结构•规模经济可以是:–外部规模经济•单位产品成本取决于行业规模而非单个厂商的规模。
•一个只存在外部规模经济的行业一般由许多小厂商构成,而且是完全竞争的。
–内部规模经济•单位产品成本取决于单个厂商的规模而不是其所在的行业的规模。
•大厂商对小厂商具有成本上的优势,市场是不完全竞争的。
–两种规模经济形式都是国际贸易的重要原因•不完全竞争理论•不完全竞争–每个厂商都把自己看成价格制定者,根据自己的生产决定价格,而不愿当价格接受者。
•他们知道只要降低价格,就可以促进销售。
–两个特征:同业中只有几个主要厂商,且生产的产品有差异性。
–最简单的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是完全垄断,即整个市场只有一个厂商,没有竞争。
•垄断:简要复习–边际收益•厂商多销售1单位产品所获取的额外的或者边际的收益•垄断厂商的边际收益曲线MR总是位于需求曲线下方–为了多销售一单位产品,厂商必须降低所有产品价格,而不仅仅是最后一个。
图 6-1: 垄断价格制定与生产决策–边际收益与价格•边际收益总是低于价格。
•边际收益与价格之间的关系取决于两点:–厂商已经卖出了多少产品–需求曲线的斜率它告诉我们垄断厂商为了多销售一单位的产品必须降低多少价格。
•假定厂商面临的是一条线形需求曲线的话:Q = A – B x P (6-1)•可知厂商面临的边际收益是:MR = P – Q/B (6-2)–平均和边际成本•平均成本 (AC) 是总成本除以产出•边际成本 (MC) 是生产额外一单位的产出所需要的成本•当平均成本是产出的递减函数时,边际成本总是低于平均成本。
•假设一个厂商的成本具有如下形式:C = F + c x Q (6-3)–这是一个线性成本函数。
–线性成本函数中的固定成本使生产出现规模经济:因为产量越大,单位产品的固定成本越少。
•厂商的平均成本由如下给出:AC = C/Q = F/Q + c (6-4)图6-2: 平均成本对边际成本•垄断竞争–寡头垄断•国际经济会产生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几个厂商,每个都大到足以影响价格,但没有一家拥有绝对的垄断地位。
•垄断竞争中厂商的价格策略是相互依存的。
–每个厂商制定价格不仅要考虑消费者的反应,还要考虑竞争者的发应。
–垄断竞争•寡头垄断的特殊情况•围绕相互依存性的问题,有两个关键性的假设:–每个厂商均能生产与竞争对手有差异的产品。
–每个厂商把竞争对手的价格当作既定价格。
–现实生活中到底有没有垄断竞争的行业呢•有些行业很近似(例如欧洲的汽车行业)•垄断竞争模型的主要追求不是其现实性,而在于其简单性。
–模型的假设•想象一个由生产差异性产品的众多厂商构成的行业。
•我们可以期望一个厂商:–若对其行业产品的需求越大和竞争对手的价格越高,则其销售量越大。
–若行业中竞争者增多,自己的价格升高,则其销售量减少。
一个能反映以上特征的等式来表述这种需求:Q = S x [1/n – b x (P – P)] (6-5)•其中:–Q 是厂商的销售量–S 是整个行业的总销售量–n 是行业中的厂商数目– b 是常数项,表示一个代表厂商的销售量对价格变化的反映。
–P 是该厂商产品的价格–市场均衡•这一行业的所有厂商都是对称的–各厂商的需求曲线,成本函数完全一样•确定厂商数和它们的平均价格的方法分为三步:–首先推导出厂商数与一个典型厂商的平均成本的关系。
–然后说明厂商数与各厂商价格之间的关系.–最后论证当价格高于平均成本时,厂商间的竞争越激烈,因而各厂商定价越低.厂商数目与平均成本平均成本是如何取决于行业中的厂商数目在对称性下, P = P, 等式(6-5) 告诉我们 Q = S/n 。
但是等式(6-4) 告诉我们平均成本发过来由厂商的产出决定。
我们得出结论:平均成本取决于市场规模和行业中的厂商数:AC = F/Q + c = n x F/S + c (6-6)其他因素相等的情况下,行业中的厂商越多,平均成本越高图 6-3: 垄断竞争市场的均衡–厂商数量与价格•典型厂商的价格也由行业中的厂商数量n决定。
–厂商越多,竞争越激烈,价格也越低。
•垄断竞争模型假定每个厂商把其他厂商的价格看作既定价格。
如果每个公司都把p看作既定的,那么等式 (6-5) 的需求曲线就可改写成如下形式: Q = (S/n + S x b x P) – S x b x P (6-7)•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厂商会让其MR=MC。
•可得厂商与各自定价之间的关系:P = c + 1/(b x n) (6-10)–行业中厂商越多,则各厂商定价越低–均衡的厂商数•向下倾斜的曲线pp表明行业中厂商越多,各厂商的产品定价越低.–厂商越多,厂商面临的竞争越激烈•向上倾斜的曲线cc表明行业中厂商越多,每个厂商的平均成本越高。
–随着厂商数的增多,各厂商的销售量下降,每个厂商都无法沿着下降的平均成本曲线达到很低的水平.•垄断竞争模型的局限性–一般而言,垄断竞争中还存在着另外两种行为,但却被垄断竞争模型的假设所排除:•勾结行为:–以牺牲消费者的利益为代价,可以提高所有厂商的利润。
–可以通过公开的协议,也可以通过心照不宣的合作来进行。
•策略性行为:–即干些表面上降低利润水平,实际上排斥竞争者的行为。
–防止潜在对手进入该行业。
•垄断竞争与贸易•垄断竞争与贸易模型可以被用于解释贸易是如何导致:–扩大的市场规模–一体化市场中的双方获利–规模经济–产业内贸易市场规模扩大的影响• CC:AC = F/Q + c = n x F/S + cPP:P = c + 1/(b x n)图 6-4: 市场规模扩大的影响•从一体化市场中获利:贸易对价格、生产规模以及获取商品种类的影响例子: 假设汽车生产是一个垄断竞争行业:b = 1/30,000, F = $750,000,000,c = $5000–本国和外国具有相同的成本函数–本国的汽车年销售量是90万量,外国的年销售量是160万量。
•AC = F/Q + cAC = 750,000,000 /Q + 5000= 750,000,000 n/9 00,000+ 5000•P = c + 1/(b x n)= 5000 + 1/(1/30,000 x n)图 6-5: 本国汽车市场的均衡图 6-5: 外国汽车市场的均衡图6-5: 一体化汽车市场的均衡表 6-2: 有关市场一体化收益的假想的例子•规模经济与比较优势--探讨规模经济与比较优势如何相互作用并决定国际贸易模式。
–假设:•两个国家:本国(资本充裕国)和外国•两种行业:制造业(资本密集型行业)和粮食•由于规模经济的存在,没有一个国家能单独生产所有制造品。
图 6-6: 不存在收益递增时的贸易–如果制造业是个垄断竞争部门,世界贸易就由两部分组成:•行业内贸易–制造品换制造品•行业间贸易–制造品与粮食之间的交换图 6-7: 收益递增和垄断竞争下的贸易–行业间贸易与行业内贸易的主要区别:•行业间贸易反映比较优势,行业内贸易不反映。
•行业内贸易的模式是不可预测的,但是行业间的贸易是由国家间的内在差别决定的。
•行业内贸易与行业间贸易的相对重要性取决于国家之间的相似性。
•行业内贸易的重要性–大概四分之一的世界贸易由行业内贸易组成。
–在发达国家的制造品贸易中,行业内贸易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而这些贸易占据了世界贸易的大部分。
产业内贸易程度的测定表 6-3: 1993年美国工业的行业内贸易指数表中国各类初级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资料引自:尹华:《我国入世前后产业内贸易的对比分析》,2007(7)。
•0类产品:食物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动物;1类产品:饮料及烟类;2类产品:非食用原料;3类产品: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4类产品:动植物油脂及蜡。
表中国各类工业制成品及综合产业内贸易指数资料引自:尹华:《我国入世前后产业内贸易的对比分析》,2007(7)。
•5类产品:化学品及有关产品;6类产品:轻纺产品、橡胶制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7类产品:机械及运输设备;8类产品:杂项制品;9类产品:未分类的其他商品。
倾销•倾销的经济学分析–价格歧视•针对不同的消费者制定不同的价格的行为。
–倾销•国际贸易中最普遍的价格歧视形式•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中,厂商对其出口的产品制定一个比其在国内市场要低的价格。
–只有当三个条件符合的时候倾销才产生:•不完全竞争行业•被分隔的市场•国内外市场企业所面临的需求弹性不同。
–给定条件下,垄断厂商会发现倾销有利可图。
图 6-8: 倾销•相互倾销–由于倾销导致的同种产品的双向贸易情形。
–使不完全一样的产品的贸易量上升–净福利效应难以说清:•运输浪费资源•形成了一些竞争•外部经济理论•当规模经济存在于行业内而不是单个厂商内部时,就被称为外部经济。
•集中在一起的厂商比单个孤立的厂商更有效率的三个原因:–专业化的供应商–劳动力市场共享–知识外溢•专业化供应商–在许多行业中,产品和服务的生产-甚至于新产品的开发-都需要使用专门的设备和配套服务。
–单个的公司不可能提供足够大的服务市场来维持众多供应商的生存。
•大量厂商集中在一起完全可以联合起来提供一个足够大的市场使各种各样的专业化供应商得以生存。
–这种现象在硅谷有着广泛的文献记载。
•劳动市场共享–厂商的集中能为拥有高度专业化技能的工人创造出一个完善的劳动力市场。
–这个市场有利于:•厂商–较少面临劳动力短缺的问题•工人–较不可能面临失业•知识外溢–在高度创新的行业中,知识的作用更加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