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口腔粘膜病学个人整理

合集下载

口腔黏膜病知识总结

口腔黏膜病知识总结

口腔黏膜病知识总结口腔黏膜病是指发生在口腔黏膜上的一类疾病,包括溃疡性口炎、扁平苔藓、口腔白斑等。

口腔黏膜病常见于口腔粘膜的慢性炎症,其病因复杂,常与遗传因素、免疫功能异常、营养不良、口腔卫生差等因素有关。

在日常生活中,若出现口腔黏膜病的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诊断和治疗。

溃疡性口炎是口腔黏膜病中最常见的一种,其特征为口腔黏膜的溃疡和糜烂。

患者常会感到口腔疼痛、灼热感和刺激感。

溃疡性口炎的病因较为复杂,可能与免疫功能异常、口腔卫生差、局部刺激等因素有关。

治疗溃疡性口炎主要是保持口腔清洁,避免刺激和感染,并进行症状缓解的药物治疗。

扁平苔藓是一种常见的口腔黏膜病,主要表现为口腔黏膜的白色斑块,质地较硬,与黏膜不易剥离。

扁平苔藓的发病与免疫功能异常、营养不良、长期接触刺激物等因素有关。

治疗扁平苔藓主要是改善免疫功能,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并采用局部药物治疗。

口腔白斑是一种常见的口腔黏膜病,其特征为口腔黏膜出现白色斑块。

口腔白斑的形成与遗传因素、免疫功能异常、感染和刺激等因素有关。

治疗口腔白斑主要是改善免疫功能,保持口腔卫生,并采用局部药物治疗。

对于病情较重的患者,还可以采用光疗、激光疗法等综合治疗措施。

除了上述常见的口腔黏膜病外,还有一些其他类型的口腔黏膜病,如口腔扁平苔藓、口腔红斑狼疮等。

这些口腔黏膜病的病因和治疗方法各不相同,因此在治疗时需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预防口腔黏膜病的发生,首先要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定期刷牙、使用牙线、漱口等。

其次,要注意饮食健康,避免食用过热、辛辣、刺激性食物。

此外,还应注意避免长时间吸烟和饮酒等不良习惯,同时保持充足的睡眠和良好的心理状态。

口腔黏膜病是一类常见的口腔疾病,包括溃疡性口炎、扁平苔藓、口腔白斑等。

其发病与遗传因素、免疫功能异常、口腔卫生差等因素有关。

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定期检查口腔健康状况,并及时就医进行诊断和治疗。

通过综合治疗,可以有效控制口腔黏膜病的发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口腔黏膜病知识总结

口腔黏膜病知识总结

口腔黏膜病知识总结一、引言口腔黏膜是口腔内最外层的一层薄膜,具有保护口腔组织和参与口腔功能的重要作用。

然而,由于各种内外因素的干扰,口腔黏膜容易受到损伤和感染,导致口腔黏膜病的发生。

本文将就口腔黏膜病的类型、症状、原因和治疗方法进行总结。

二、口腔黏膜病的类型口腔黏膜病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 口腔溃疡:口腔溃疡是最常见的口腔黏膜病之一,表现为口腔黏膜上出现溃疡性损伤,常伴有疼痛和不适感。

2. 口腔白斑:口腔白斑是黏膜上出现白色斑块或斑点,可能是由于真菌感染、免疫异常或其他原因引起的。

3. 口腔炎症:口腔炎症包括牙龈炎、牙周炎等,是由于口腔内细菌感染引起的黏膜炎症。

4. 口腔肿瘤:口腔肿瘤是指在口腔黏膜或口腔组织中形成的肿块,可能是良性的或恶性的。

三、口腔黏膜病的症状口腔黏膜病的症状各异,但常见的症状包括:1. 口腔疼痛:口腔黏膜病的一个主要症状就是口腔疼痛,可能是轻度刺痛或剧烈疼痛。

2. 口腔溃疡:口腔溃疡是口腔黏膜病中最常见的症状,口腔黏膜上出现溃疡性损伤。

3. 口腔出血:口腔黏膜病引起的炎症和溃疡可能导致口腔出血。

4. 口腔异味:口腔黏膜病可能导致口腔异味,给患者带来不适感。

四、口腔黏膜病的原因口腔黏膜病的原因多种多样,常见的原因包括:1. 细菌感染:口腔内的细菌感染是引起口腔黏膜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2. 真菌感染:真菌感染也是口腔黏膜病的常见原因,尤其是口腔白斑的发生常与真菌感染有关。

3. 免疫异常:免疫功能异常可导致口腔黏膜病的发生,如免疫缺陷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4. 长期刺激:长期吸烟、饮酒、咀嚼槟榔等行为可导致口腔黏膜病的发生。

五、口腔黏膜病的治疗方法口腔黏膜病的治疗方法因病情不同而有所差异,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1. 药物治疗:口腔溃疡可使用口腔溃疡贴膜剂、抗炎药等治疗;口腔白斑可应用抗真菌药物等。

2. 物理治疗:口腔黏膜病的物理治疗方法包括激光治疗、冷光治疗等。

3. 外科手术:对于口腔肿瘤等恶性病变,可能需要进行外科手术治疗。

口腔粘膜病学重点总结

口腔粘膜病学重点总结

口腔粘膜病学重点总结口腔黏膜病学第一章概论一、口腔黏膜的分类口腔黏膜可分为三种类型:咀嚼黏膜(包括牙龈和硬腭黏膜)、被覆黏膜(包括唇颊内侧、舌下、口底和前庭穹隆)以及特殊黏膜(包括舌前部的区和舌后部的淋巴区)。

二、口腔黏膜病的特点口腔黏膜病具有以下特点:1)性别特点:发病和预后存在性别差异;2)年龄特点:不同类型的口腔黏膜病在不同年龄段更容易发生;3)部位特点:不同部位的口腔黏膜对疾病的感受性不同;4)损害特点:口腔黏膜病的损害具有更迭与重叠性,不同病变在不同阶段可能出现不同类型的损害,也可能出现相同的病损;5)诊断方法特点:口腔黏膜病的诊断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和病理检查;6)治疗特点:不同病变需要不同的治疗方法,同病不同治或异病同治都可能出现;7)转归特点:大多数口腔黏膜病具有良好的预后,但某些病变如癌前病变需要特别注意。

口腔中存在三个危险区:口底-舌腹的U型区、颊黏膜内侧和口角区的三角形区域以及软腭复合体(包括软腭、咽前柱和舌侧缘的磨牙后垫),在这些区域发生的癌症极易恶变。

三、口腔黏膜病的基本病损口腔黏膜病的基本病损包括:1.斑(macule)和斑片(patch):指皮肤和黏膜上的颜色改变。

直径小于2cm的局限颜色异常称为斑,大于2cm的称为斑片。

2.丘疹(papule)和斑块(plaque):是黏膜上的小实体性突起,直径一般小于1cm。

斑块由多个丘疹密集融合而成,直径大于1cm,为白色或灰白色,常见于白班和癌。

3.疱(vesicle):是黏膜内贮存液体而成的圆形突起,直径小于1cm。

若在上皮内则称为上皮内疱或棘层内疱,若在上皮下则称为上皮下疱或基层下疱。

4.大疱(bulla):直径大于1cm的疱称为大疱,典型的大疱见于天疱疮或类天疱疮以及典型的疱性疾病。

5.脓疱(pustule):是一种内部由脓性物质取代透明疱液的疱型病损,较为少见。

整齐,周围无明显肿胀,可有轻度疼痛,易混淆为口腔其他疾病。

3.结核性肉芽肿:常伴随结核性溃疡出现,表现为溃疡边缘的红色肉芽肿,质地较硬。

口腔口腔黏膜病学

口腔口腔黏膜病学

一、口腔口腔黏膜病学2. 黏膜的基本病损:1、斑与斑片:都是指皮肤黏膜上的颜色改变;如果直径小于2cm的局限的颜色异常,称之为斑;若斑密集融合成直径大于2cm的损害,称之为斑片。

2、丘疹与斑块:丘疹是黏膜上一种小的实体性突起,针头大小,直径一般小于1cm。

斑块(丘斑),多数由多个丘疹密集融合而成、直径大于1cm,界限清楚大小不等,稍隆起而坚实的病损,白色或灰白色。

3、疱:黏膜内贮存液体而成疱,呈圆形,突起,直径小于1cm,表面为半球形。

4、大疱:若疱损害直径大于1cm,称为大疱。

5、脓疱:也是一种疱性病损,其内由脓性物取代了透明的疱液。

6、溃疡:是黏膜上皮的完整性发生持续性缺损或破坏,因其表层坏死脱落而形成凹陷。

7、糜烂:是黏膜的一种表浅缺损,为上皮的部分损伤,不损及基底细胞层。

大小形状不定,边界不清,表面光滑。

8、结节:是一种突起于口腔黏膜的实体病损。

9、肿瘤:是一种起自黏膜而向外突起的实体性生长物,大小形状颜色不等。

10、萎缩:为组织细胞的体积变小,但数量不减少。

11、皲裂:黏膜表面的线状裂口,由炎性浸润使组织失去弹性变脆而成。

12、假膜:灰白色或黄白色膜,由炎性渗出的纤维素,坏死脱落的上皮细胞和炎性细胞聚集在一起形成,可擦掉或撕脱。

13、痂:通常发生于皮肤,也可出现于唇红部,多为黄白色痂皮,如有出血则成深颜色,为纤维素性及炎性渗出物与上皮表层粘连凝固而成。

14、鳞屑:已经或即将脱落的表皮角质层细胞,常由角化过度和角化不全而来。

15、体内局部细胞的病理性死亡称为坏死。

较大范围的坏死,又受腐物寄生菌作用而发生腐败,称为坏疽。

3. 口腔黏膜病的病历书写:(1)口腔粘膜病的病史较口腔科其他临床学科所要求的更为详尽,这是由于粘膜病种类繁多且常与全身性疾病或皮肤病有一定的联系。

有完整的主诉、现病史、既往史、家族史、系统复习。

(2)在询问和记录病史中首先应注意主诉症状的特征、程度,性质、发作时间的规律、加剧或减轻的因素、部位。

(整理)口腔粘膜病学要点小结.

(整理)口腔粘膜病学要点小结.

要点小结.各型唇炎的临床特点.唇炎治疗的共同原则.萎缩性舌炎的临床表现,与全身系统性疾病的关系.梅罗综合征的临床特点.灼口综合症的病因、临床特点和治疗原则.干燥综合征的诊断方法.各期梅毒在口腔的表现.与艾滋病相关的最常见的口腔表征及其对艾滋病诊断和预后的意义.认识系统性疾病的口腔表现对口腔临床工作的意义唇炎.一组在唇部及唇周皮肤有相对独特临床和病理表现的黏膜疾病(cheilitis).不包括OLP等疾病的唇部表现.分类:–按病程: 急性/慢性–按临床特点: 糜烂性/湿疹性/脱屑性–按病因病理: 慢性非特异性/腺性/良性淋巴增生性/肉芽肿性/光化性/变态反应性一、光化性唇炎(actinic cheilitis)1. 病因对日光中紫外线过敏2. 临床表现(1) 多见于下唇(2) 急性:暴晒当日急性发作灼热感明显,伴剧烈瘙痒唇红部水肿、充血、水疱、糜烂、结痂(3) 慢性:反复发作唇红部黏膜增厚、干燥、皲裂、鳞屑口周皮肤色素失禁,形成带状皮炎可并发皮肤日光性湿疹长期不愈者-局限性唇红黏膜增厚-疣状增生-鳞癌(癌前状态)3. 病理学改变细胞内与细胞间水肿、水疱形成, 基底细胞空泡变性上皮下胶原纤维嗜碱性变(日光变性)二、腺性唇炎(cheilitisglandularis)1. 病因不明2.临床特点(1) 唇部弥漫性肥厚、肿大(2) 晨起后上下唇粘连,有粥样粘性薄痂分布(3) 唇黏膜见紫红色颗粒状唇腺导管口突起(4) 挤压时稀薄或淡黄色粘性分泌物溢出(5) 可触及多个黏膜下唇腺呈粟粒状小结节(6) 据是否出现继发感染分为: 单纯型/浅表化脓型/深部化脓型3.病理学改变唇腺腺体增生、腺管肥厚扩张4. 诊断临床特点、病理学改变三、良性淋巴组织增生性唇炎(cheilitisof benign lympholasis)1. 病因不明2. 临床特点(1) 好发于青壮年女性, 下唇唇红正中1cm内(2) 病变循环局限性淡黄色损害→阵发性剧烈瘙痒感→咬唇或搔痒→淡黄色稀薄液体流出→瘙痒缓解→重新结痂、形成损害→剧烈瘙痒→组织增生3. 病理学改变上皮下特征性淋巴滤泡形成4. 诊断下唇剧烈瘙痒性损害、病理学改变四、肉芽肿性唇炎(granulomatosacheilitis)1. 病因不明2. 临床特点(1) 症状不明显, 多见于上唇(2) 反复发作, 每次发作消退后不能恢复上次形状(3) 唇部弥漫性肿胀、外翘, 见瓦楞状纵形沟纹,触诊富弹性感3. 病理学改变非干酪化类上皮细胞肉芽肿4. 诊断临床特征、病理学表现腺性唇炎良性淋巴组织增生性唇炎肉芽肿性唇炎性别年龄中年青年女性青壮年临床表现唇肿唇内侧可见针头大小颗粒状突起,挤压间黏液滴唇肿渗出伴阵发性剧烈瘙痒巨唇肿胀不易消退、无糜烂病理特点小黏液腺增生上皮下结缔组织中间淋巴滤泡样结构非干酪化类上皮细胞肉芽肿腺性唇炎、良性淋巴组织增生性唇炎、肉芽肿性唇炎鉴别要点腺性唇炎良性淋巴组织增生性唇炎肉芽肿性唇炎性别年龄中年青年女性青壮年临床表现唇肿唇内侧可见针头大小颗粒状突起,挤压间黏液滴唇肿渗出伴阵发性剧烈瘙痒巨唇肿胀不易病理特点小黏液腺增生上皮下结缔组织中间淋巴滤泡样结构非干酪化五、浆细胞性唇炎(cheilitisplasmacellularis)1. 病因不明2. 临床特点:(1) 边界清楚的局限性暗红色水肿性斑块, 表面涂漆样光泽(2) 口腔其他黏膜可同时受累(浆细胞性口炎)(3) 也可发生于眼、外阴、肛门黏膜3. 病理学改变密集成团浆细胞4. 诊断活检六、超敏反应性唇炎(allergic cheilitis)唇血管神经性水肿接触性唇炎详见变态反应性疾病章节七、慢性非特异性唇炎(chronic cheilitis)不能归入上述有相对特征性改变或病因的唇炎1. 病因不明2. 临床特点(1) 慢性病程, 时轻时重(2) 慢性脱屑性唇炎: 干燥/开裂/脱屑(3) 慢性糜烂性唇炎: 糜烂/渗出/结痂(4) 可出现唇周皮肤色素失禁3. 病理学改变非特异性炎症八、唇炎的治疗1. 共同原则(1) 局部处理湿敷: 消毒防腐制剂/皮质激素制剂局搽: 激素类软膏/抗生素类软膏/保湿制剂局封: 皮质激素物理治疗: 微波治疗(2) 全身用药对症处理: 抗组胺药等干燥脱屑性损害: 羟氯喹/增生平/维甲酸等糜烂渗出性损害: 羟氯喹/小剂量皮质激素等2. 各型的治疗光化性唇炎: 氯喹类药物腺性唇炎: 10%碘化钾10ml, 32P贴敷良性淋巴组织增生性唇炎/浆细胞性唇炎:32P贴敷肉芽肿性唇炎: 抗过敏, 局部激素, 整形性切除慢性非特异性唇炎: 氯喹类药物, 增生平等舌疾病各种疾病引起的舌黏膜萎缩性改变的总称1. 病因贫血、烟酸缺乏、干燥综合症、白色念珠菌感染2. 临床表现(1) 好发于有系统疾病背景的中老年妇女(2) 丝状乳头-菌状乳头-全部乳头-舌肌-舌体-其他口腔黏膜依次萎缩(3) 萎缩的黏膜面光滑绛红如镜面(4) 伴或不伴口干、烧灼感、味觉异常/丧失、疼痛等症状(5) 全身疾病背景: 贫血、烟酸缺乏、干燥综合症、白色念珠菌感染等萎缩性舌炎(atrophic glossitis)3. 诊断临床特征4. 治疗(1) 原则对因治疗、控制症状、免疫调节(2) 全身治疗贫血缺铁性: 补铁巨幼细胞性: 叶酸、VitB12再生障碍性:专科处理烟酸缺乏补充烟酰胺或烟酸真菌感染氟康唑等干燥综合征环戊硫酮、必嗽平免疫调节斯奇康、胸腺素等(3) 局部治疗: 消炎防腐/抗真菌/缓解疼痛/缓解口干发生在唇舌部三种综合征神经-皮肤-黏膜疾病, 以复发性口面部肿胀、复发性面瘫、裂舌三联征为特点1. 病因不明2.临床表现(1) 20岁以下青年多见,男多于女(2) 唇损害-肉芽肿性唇炎舌损害-沟纹舌,常伴地图舌神经损害-外周性面神经麻痹3. 诊断三联症(完全型/不完全型)梅-罗综合症4. 治疗对症支持疗法面瘫: 皮质激素肌注/口服肉芽肿性唇炎: 皮质激素局部注射裂纹舌: 消毒防腐制剂/抗真菌制剂局部含漱是一组口腔颌面部感觉异常的症侯群特点:口腔黏膜烧灼样疼痛舌部为主无临床体征无病理学改变灼口综合征一、病因不明,可能与下述因素有关1. 口腔局部因素过敏充填材料义齿材料局部刺激不良修复体残根冠等饮食习惯吸烟喝酒口香糖感染亚临床白念感染不良习惯舌部微循环障碍肌过度紧张等2. 系统因素性激素改变更年期综合症系统性疾病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异常等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缺乏医源性因素抗生素降压药3. 精神-心理因素个性及人格改变恐癌症、焦虑症、抑郁症4. 神经系统病变(1) 口腔主症状口腔黏膜烧灼样疼痛,表现为异物感胀痛感针刺感粗糙感麻木感发痒感舌﹥义齿承托区(腭)﹥唇﹥颊(2) 口腔伴随症状口干、口渴、味觉异常特点主诉部位与检查部位分离(3) 全身症状失眠、易怒、疲乏、头痛、发热、多汗、注意力分散、性欲降低等3. 体征无,多伴对镜自检和过度伸舌4. 病理学检查无改变排他性诊断,注意:排除其他口腔颌面疼痛排除引起口腔颌面疼痛的外科疾病辨认口腔黏膜正常结构及变异四、处理及治疗1. 对因处理消除局部刺激因素停用可疑药物治疗更年期症状戒除对镜自检和过度伸舌习惯2. 对症处理止痛抗抑郁缓解口干症状3. 心理治疗解除恐癌症心理状态详尽的解释和暗示治疗主诉部位病理检查必要时转专科治疗干燥综合征Sjogren’ssyndrome)发病机理遗传背景+病毒腺上皮细胞凋亡表达自身抗原淋巴细胞浸润靶器官的持续破坏剩余上皮细胞分泌功能受损无免疫阶段免疫阶段(1) 症状及体征口腔表现口干/味觉异常/萎缩性舌炎/猖獗性龋无唾液分泌/唾液腺肿大主要外分泌器官眼/鼻/外阴/咽喉/皮肤干燥其他外分泌器肾小管功能不全/萎缩性胃炎/肝肿大/胰腺炎/假性淋巴瘤非外分泌器官关节炎/末梢神经炎/血管炎多发性肌炎/重症肌无力/甲状腺炎结缔组织病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2) 诊断检查口腔检查唇腺活检唾液流量测定唾液腺造影核素功能测定眼部检查Schirmer试验玫瑰红染色(干燥性角膜结膜炎)免疫功能IgG、IgM、IgA、RF抗SS-A、抗SS-B、ANACD3、CD4、CD8C3、C4、CRP唇腺活检分级标准(Greenspan)`Schirmer试验3.诊断干燥综合征国际分类标准(2002)(1)口腔症状≥1项1) 每日觉口干持续>3个月2) 腮腺反复或持续肿大3) 吞咽干性食物需用水帮助(2) 眼部症状≥1项1) 每日感到不能忍受的眼干持续>3个月2) 感到反复的沙子进眼或磨沙感3) 每日需用人工泪液3次或以上(3) 眼部体征≥1项1) Schirmer试验(+) (≤5mm/5min)2) 角膜染色(+) (≥4, van Bijsterveld记分法)(4) 组织学检查小唇腺淋巴细胞灶≥1(5) 唾液腺受损≥1项1) 唾液流率(+) (≤1.5ml/15min)2) 腮腺造影(+)3) 唾液腺核素检查(+)(6) 自身抗体抗SSA或SSB (+) (双扩散法)原发性SS的诊断无任何潜在疾病情况下a. 符合条目4条或以上,但至少组织学或自身抗体阳性b. 条目3~6中任何3条阳性继发性SS的诊断有潜在的疾病(如任何一种结缔组织病) a. 符合条目1或2b. 同时符合条目3、4、5中任意2* 条无论原发或继发性,必须排除:头颈部放疗史、丙肝感染、AIDS、淋巴瘤、结节病、移植物抗宿主病、抗乙酰胆碱药病史4.治疗尚缺乏理想治疗方法治疗原则:.改善症状, 控制和延缓因免疫反应而引起的组织器官损害的进展及继发感染.局部采用替代品保持口腔、眼、鼻腔、皮肤、阴道的湿润.口服乙酰胆碱能受体激动剂药物刺激内源性分泌.严重系统性病变患者需要糖皮质激素或细胞毒性药物(1) 对症治疗1)胆碱酯酶受体激动剂毛果芸香碱(匹鲁卡品片), Cevimeline2)环戊硫酮或必嗽平3)人工唾液(2) 预防及控制感染见白念感染章节(3) 对因治疗转内科进行免疫治疗(4) 中医中药治疗性传播疾病及艾滋病的口腔表征梅毒(syphilis)苍白螺旋体引起的慢性、系统性传染病一、病因及传染途径病原体:苍白螺旋体(treponema pallidum,TP)传染途径:后天梅毒直接接触先天梅毒胎盘传染二、后天梅毒口腔表征一期二期三期出现时间感染后3~4周感染后7~10周感染后2年特征性口腔损害硬下疳, 无痛性软骨样质感的单个溃疡梅毒性黏膜斑, 灰白、光亮、微隆的无痛性斑块间质性舌炎白斑树胶肿血清试验+++++++ +/-传染性极强强弱/无三、先天梅毒口腔表征哈钦森三联征:哈钦森牙神经性耳聋间质性角膜炎五治疗专科治疗口腔用药: 消毒防腐局部制剂六、注意事项硬下疳和黏膜斑传染性较强体征检查时应作好个人防护按国家相关规定及时上报艾滋病一、几个基本概念1. 艾滋病由病毒引起的严重传染病, 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 AIDS)2.艾滋病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uman virus, HIV), 逆转录科慢病毒属.侵犯及损伤CD4细胞.在血液存活数周, 100℃10分钟灭活.体外一般消毒剂5分钟灭活.对紫外线和碘酒不敏感3. HIV感染者感染HIV者, 可以出现或不出现症状和体征4. AIDS患者出现一系列症状和体征、符合确诊标准的感染者二、传播途径性接触传染75%~85%体液传染血及血制品传播概率为100%医源性单次暴露传播概率为母婴传播胎盘、产程血性分泌物、哺乳传染条件皮肤及黏膜破损、一定数量的病毒成人平均约2.5年、儿童平均约1年三、临床分期及传染性感染HIV后至死亡均有传染性急性期(I期, 3~14d)、发病期(III-VI期)传染性强,相对持续时间短无症状期(II期, 2~10yr)传染性相对较弱,但持续时间长四、HIV感染和艾滋病的口腔表征1. 口腔病损的意义在HIV感染和AIDS者中,6%以口腔病损为首发临床表征具有提示诊断和预后作用相关口腔病损共34种,以口腔念珠菌病和毛状白斑最常见血清阴性高危者无症状HIV感染期口腔病损发生频率2.艾滋病口腔表征的分类。

口腔粘膜病(完整版)

口腔粘膜病(完整版)

口腔粘膜病(完整版)口腔粘膜的组织结构上皮角质细胞由表入里分为四层1、角化层:细胞核及细胞器消失,均质的角化蛋白(嗜酸性)2、颗粒层:细胞核浓缩,细胞扁平(嗜碱性)3、棘层:细胞体积大,层数最多,细胞内蛋白质合成最活跃(层次最多)4、基底层:是一层立方形或矮柱状细胞,有增殖能力,和深部棘层细胞都称为生发层(增值)上皮非角质细胞由基底层、棘层、中间层、表层构成。

包括黑色素细胞、梅克尔细胞(位于基底层,触觉感受细胞)、和朗格汉斯细胞(位于基底层和棘层,免疫功能细胞)——因细胞不着色,称为透明细胞口腔粘膜病第一节、口腔粘膜的基本病理变化1、过度正角化棘层增厚明显,细胞核消失过度不全角化增厚的角化层残留细胞核2、角化不良(错角化)含义:在上皮的棘层或基底层出现角化珠可分为两种:一种为良性角化不良,指在棘层高度增生的上皮组织钉突中出现,如白斑;一种为恶性角化不良,见于重度异常增生,见于原位癌或鳞状细胞癌3、上皮异常增生基底核消失;核质增加;上皮钉突呈滴状;细胞多形性;核分裂增多;棘层出现角化团4、棘层松解棘层细胞桥溶解、张力原纤维断裂,细胞解离,形成裂隙多见于天疱疮5、基底细胞空泡性变及液化基底细胞内水肿,胞浆呈空泡状,严重时细胞液化、溶解、破碎、消失常见于扁平苔藓、红斑狼疮角质层:上皮的最浅层.细胞扁平,细胞器消失,胞质内充满角质蛋白,染成红色均质状正角化:角化细胞中胞核完全消失者不全角化:角化细胞中胞核固缩而未消失者空泡性变:细胞内水分增多,胞体肿大,胞质清亮,呈空泡状(本质属于水变性). 液化:细胞液化溶解而破碎(本质属于液化性坏死).6、疱粘膜或皮肤内液体的贮存形成半圆形的突起口腔粘膜其他地方的庖形成后易破裂,不易结痂皮分类:按内容物(水疱、血疱、脓疱)按大小(5mm 为标准,大疱、小疱) 疱疹:小的水疱聚集成簇.7、糜烂机械刺激或药物烧伤引起上皮浅层破坏,未侵及上皮全层糜烂面一般鲜红,表面平滑而湿润,可有疼痛8、溃疡粘膜或皮肤表层坏死、脱落形成凹陷;完整性发生持续性缺损或破坏溃疡累及上皮层,不留瘢痕,累及粘膜下层,可留瘢痕9、斑是粘膜或皮肤上的颜色异常,范围局限,大小不一;不高起,不变厚,也无硬度的改变,可为暂时性或永久性如红斑(粘膜固有层的血管充血)、黑斑(基底层的黑色素细胞增多)10、丘疹消失后不留痕迹表现:①上皮增生;②浆液渗出;③炎症细胞浸润肉眼:黏膜或皮肤上突起的小疹,大小不等,针头或粟粒样大,红色或灰白色,质较硬镜下:上皮增厚,表层可有过度正角化或过度不全角化,固有层有浆液渗出及炎细胞浸润第二节口腔粘膜病一、白斑(P208)癌前病变1、定义:指发生在粘膜表面的白色斑块,不能被擦掉,也不能被诊断为其他任何疾病者。

口腔黏膜病知识点总结

口腔黏膜病知识点总结

口腔黏膜病知识点总结口腔黏膜是口腔内壁和颊、舌、唇等组织上覆盖的一种黏膜,它在口腔内起着保护和吸收作用。

口腔黏膜病是指口腔黏膜因各种原因引起的疾病,通常表现为口腔黏膜颜色异常、形态异常、质地异常等症状。

口腔黏膜病包括多种类型,其中最常见的包括口腔溃疡、牙龈炎、白斑病、口腔扁平苔藓等。

这些疾病可能是由于遗传因素、感染、免疫系统异常、营养不良、药物反应等多种因素引起。

口腔黏膜病的症状通常包括口腔溃疡、牙龈红肿出血、口腔黏膜颜色改变等。

口腔黏膜病的诊断通常需要口腔医生或口腔科专家根据患者的口腔症状和口腔检查结果来确定。

口腔黏膜病的治疗主要包括口腔卫生护理、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根据病情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在预防口腔黏膜病方面,主要是要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包括定期刷牙、使用漱口水、定期口腔检查等。

此外,避免贪甜、食用刺激性食物、避免吸烟酗酒等也有助于预防口腔黏膜病的发生。

口腔溃疡口腔溃疡是口腔黏膜上的一种常见的非传染性疾病,常见于舌尖、阿卡板、颊粘膜、唇内侧等部位。

口腔溃疡通常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缘光滑,溃疡底部黏膜呈浅表溃疡。

严重者可由意外咬伤、胃肠道疾患、食物变态性反应等引起。

治疗口腔溃疡时,应注意避免刺激性食物的摄入,避免食用过烫或刺激性食物。

口腔溃疡的患者还需要在就餐前用盐水漱口,保持口腔清洁。

此外,可使用一些药物治疗,如利多卡因、肾上腺素等药物可用于局部涂抹治疗,减轻局部疼痛。

对于反复发作者应及时到医院检查治疗。

牙龈炎牙龈炎是由于口腔内病原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引起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主要表现为牙龈红肿、出血、牙龈变软、牙缝间间隙扩大等。

牙龈炎的发生与口腔卫生状况密切相关,经常不作及时的口腔清洁,导致牙菌斑的积聚和牙石的形成。

预防牙龈炎首先要有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如定期刷牙、定期洗牙、正确使用牙线等。

对于已经出现牙龈炎的患者,需要及时到口腔诊疗中心就医,接受专业的牙龈炎治疗。

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清除牙菌斑和牙石,对局部牙龈进行冲洗。

(完整word版)口腔粘膜病学个人整理

(完整word版)口腔粘膜病学个人整理

第一章口腔粘膜病學概論是涵蓋主要累及口腔黏膜組織の類型各異、種類眾多の疾病總稱。

分類:被覆黏膜、咀嚼黏膜、特殊黏膜結構:上皮層(基底層、棘層、粒層、角化層)、基底膜、固有層、黏膜下層功能:屏障保護功能(唾液屏障、上皮屏障、免疫屏障)感覺功能、溫度調節及分泌功能等★口腔黏膜病の基本特點(1)性別:某些疾病具有明顯の性別差異,如RAU發生於女性者明顯多於男性(2)年齡:如RAU好發於青壯年(3)部位:口底-舌腹のU形區、口角內側三角形區域、軟齶複合體為危險區域(4)損害:更迭性與重疊性、部位の差異性、病損の共存性(同一疾病在不同階段可出現不同類型の損害稱為更迭性;不同疾病在不同階段出現相同の損害稱為重疊性)(5)診斷方法:除了結合臨床病損進行診斷,還常需結合病理,有時還需要治療性診斷(6)治療:同病異治、異病同治、局部疾病全身治療、中西醫結合治療(7)轉歸:大多預後良好,某些也有癌變の可能★口腔黏膜病の基本臨床病損(1)斑macule與斑片patch:指皮膚黏膜上の顏色改變,常較周圍顏色變深,直徑小於2cm 稱為斑,大於2cm稱為斑片。

斑與斑片一般不高出黏膜表面,不變厚,亦無硬結。

(2)丘疹papule:黏膜上小の實體性突起,針頭大小,直徑一般小於1cm。

基底形狀為圓形或橢圓形,表面形狀可以為尖形、圓形或扁平形,顏色呈灰白色或紅色,消退後不留痕跡。

扁平苔蘚為典型の丘疹。

丘斑plaque:多數由多個丘疹密集融合而成、直徑大於1cm,其界限清楚,大小不等,稍隆起而堅實の病損,為白色或灰白色,表面比較平滑或粗糙,可看到有溝裂將病損分割開。

白斑和癌可呈現丘斑病損(3)皰vesicle:黏膜內貯存液體而成皰,呈圓形突起,直徑小於1cm;大於1cm稱為大皰bulla;由膿性物取代透明の皰液稱為膿皰pustule。

上皮內皰——皰在上皮內稱為上皮內皰,只有上皮の部分形成皰壁,皰壁較薄而柔軟上皮下皰——皰在上皮下稱為上皮下皰,上皮全層構成皰壁,皰壁較厚。

口腔执业医师《口腔黏膜病学》第六章知识点

口腔执业医师《口腔黏膜病学》第六章知识点

口腔执业医师《口腔黏膜病学》第六章知识点2017口腔执业医师《口腔黏膜病学》第六章知识点导语:在口腔执业医师《口腔黏膜病学》的第六章相关知识点你知道有哪些?口腔白色角化病、白斑、红斑、口腔扁平苔藓等内容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第六章口腔粘膜斑纹类疾病第一节口腔白色角化病病因口腔粘膜长期受不良刺激引起的白色角化斑块,不良刺激去除后病损逐渐变薄消退。

临床表现白色边界不清斑块,无自觉症状,平滑,基底柔软,唇颊多见。

局部刺激因素去除1-2周后病损逐渐变薄变浅消退。

第二节白斑(Leukoplakia)定义口腔白斑是口腔粘膜上以白色为主的损害,不具有其他任何可定义的损害特征,一些口腔白斑可转化为癌。

白斑口腔癌关系密切,并且常见的一种口腔粘膜病。

Paymaster(1962)报告印度盂买口腔癌的病人中32%有白斑,另一方面也确实见到由白斑转变成癌的病例,所以长久以来许多人对白斑的概念是癌前病变,甚至是癌。

然而根据最近许多学者的报告,说明白斑癌变还是少数。

WHO于1978年报告白斑癌变率为3一5%。

病因吸烟、白念、全身因素临床表现斑块状、皱纹纸状、颗粒状、疣状、溃疡状。

好发于唇颊等处,有粗糙感,局部发硬,有溃烂时疼痛。

白斑癌变的特点(1)临床类型以非均质型,包括溃疡型、颗粒型及疣状型较易癌变。

(2)所在部位以舌缘、舌腹、口底及咽部复合区较易癌变。

(3)合并有白色念珠菌感染的白斑易癌变。

(4)特发性白斑,即无吸烟或其他刺激因素而发生的白斑易癌变。

防止癌变的.措施(1)病人口腔中的局部机械刺激因素,如残根、残冠等要及时除去。

(2)吸烟者要求忌烟。

(3)对临床可疑癌变的病例应及时活检或手术切除病变送病理检查。

(4)对已有上皮异常增生的白斑,不宜保守。

(5)对白斑患者应追踪观察,即使手术切除病变后亦应定期复查。

第三节红斑(Erythroplakia)红斑是一种恶性度非常高,但较少见的癌前病变。

Shafer和Waldron曾观察比较红斑和白斑发生上皮异常增生及癌变的情况。

口腔黏膜病知识总结(一)

口腔黏膜病知识总结(一)

口腔黏膜病知识总结(一)1:什么是口腔黏膜病?①口腔黏膜病是指发生在口腔黏膜及其软组织上的各类疾病的总称,至少有几十种疾病会累及口腔黏膜。

有些口腔黏膜病是限于口腔黏膜的局部病损,如最常见的复发性口疮、口腔黏膜创伤性溃疡、慢性唇炎等;有些口腔黏膜病多累及皮肤,是皮肤黏膜病,如扁平苔彝、多形性红斑及可能危及生命的天疱疮等;有些口腔黏膜病是一些全身疾病及性病在口腔黏膜的早期表现,如贫血、白血病、艾滋病等。

随着医学模式的变化,社会、心理因素相关的疾病日益增多,如灼口综合征的病人在临床上日趋常见。

②口腔黏膜病如能早期诊断、及时治疗,会取得良好的疗效。

特别要高度重视的是近年来性病在我国患病率逐年增高,尤其是艾滋病早期就有口腔黏膜病的表现,如:口腔念珠菌病、疱疹病毒感染等。

有一些梅毒患者在舌、唇内侧及咽后部有无痛性黏膜斑块,极容易被误诊,使病情慢性迁延、传染给他人,延误治疗。

2:常见的口腔黏膜病有哪些?口腔黏膜病是人体多发病,常见的口腔黏膜病有复发性口腔溃疡、口腔扁平苔萍、慢性唇炎、舌乳头炎、灼口综合征、疱疹性龈口炎、过敏性口炎、白斑、口腔癌等等。

这些疾病表现多样,情况复杂,给我们的饮食和言语带来了诸多不便,少数甚至还会威胁生命。

所以,及时到专科医院就诊,正确诊断和治疗口腔黏膜病对于患者来说十分重要。

一般人群每年需进行一次口腔保健检查,因为相当一部分口腔黏膜病早期自觉症状并不明显。

3:什么是口腔溃疡?口腔溃疡是发生于口腔黏膜的各种溃疡类疾病的总称。

很多原因可以导致口腔溃疡的发生,如免疫功能异常、感染、遗传、创伤、过敏反应、精神压力等。

其中最常见的是复发性口腔溃疡,因其反复发作而得名,每次发作,经过7~14天可以自行愈合。

其主要特点是疼痛明显,溃疡周围黏膜充血成红晕状,中心凹陷,其上覆以灰黄色或浅黄白色纤维素性假膜。

创伤性溃疡是由于坏死牙齿的残冠残根、不良修复体(义齿)的机械刺激,或咬唇、咬颊、咬舌等引起,一般在去除刺激后应较快愈合,如果仍无愈合迹象,尤其是老年人,应尽早去医院检查,必要时做病理检查,警惕恶变的可能,以免贻误治疗的最佳时间。

口腔黏膜病知识总结

口腔黏膜病知识总结

口腔黏膜病知识总结口腔黏膜病是指发生在口腔黏膜上的各种疾病,包括溃疡、炎症、白斑、白色病变、红斑、红色病变等。

这些疾病给人们的口腔健康带来了困扰,影响了正常的进食和交流。

本文将对口腔黏膜病的常见类型、症状、诊断和治疗进行总结。

一、常见类型1. 口腔溃疡:主要包括阿弗他溃疡、单纯疱疹、药物性溃疡等。

阿弗他溃疡是最常见的口腔溃疡,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缘清晰,溃疡底呈灰白色。

单纯疱疹是由单纯疱疹病毒引起的,溃疡多呈群集状。

药物性溃疡是由某些药物引起的溃疡,常伴有疼痛和瘙痒感。

2. 口腔炎症:主要包括牙龈炎、牙周炎和口腔黏膜炎等。

牙龈炎是牙龈组织的炎症,常伴有牙龈出血和肿胀。

牙周炎是指牙龈和牙周组织的炎症,常伴有牙齿松动和牙周袋形成。

口腔黏膜炎是指口腔黏膜的炎症,常伴有口腔干燥和疼痛。

3. 口腔白斑:主要包括白色苔藓、白色扁平苔藓和白色云片苔藓等。

白色苔藓是由真菌感染引起的,常见于舌背和颊黏膜。

白色扁平苔藓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呈白色斑块,常见于口腔黏膜。

白色云片苔藓是一种白色斑块,常见于舌背和颊黏膜。

4. 口腔红斑:主要包括口腔红斑狼疮、口腔红斑病和口腔红斑鳞状细胞癌等。

口腔红斑狼疮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常伴有口腔溃疡和红斑。

口腔红斑病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常伴有红斑、糜烂和瘙痒感。

口腔红斑鳞状细胞癌是一种恶性肿瘤,常见于口腔黏膜。

二、症状口腔黏膜病的症状各异,但常见的症状包括口腔溃疡、疼痛、瘙痒感、口腔干燥、出血、肿胀等。

口腔溃疡是最常见的症状,常伴有疼痛和不适感。

疼痛的程度可以轻微到剧烈,影响进食和说话。

瘙痒感是一种刺激感觉,常伴有搔抓欲望。

口腔干燥是口腔黏膜病的常见症状之一,常伴有口渴和口臭。

出血和肿胀是口腔黏膜炎症的典型症状,常伴有红斑和溃疡。

三、诊断口腔黏膜病的诊断通常通过临床症状和口腔黏膜的检查来确定。

医生会仔细询问患者的症状和病史,观察口腔黏膜的颜色、形态和纹理等。

如果需要进一步确认诊断,医生可能会进行组织活检或实验室检查。

口腔学笔记 总结4:口腔常见黏膜病

口腔学笔记 总结4:口腔常见黏膜病

口腔黏膜常见疾病(一)口腔黏膜(oral mucosa)1. 黏膜(mucosa)是与外界相通的体腔表面衬覆的组织2. 口腔黏膜(oral mucosa)咀嚼黏膜:硬腭黏膜、牙龈黏膜特殊黏膜:舌背黏膜、舌缘黏膜被覆黏膜:唇红黏膜、颊黏膜、口底黏膜3. 功能作用:感觉功能分泌功能温度调节功能防御保护功能(二)口腔黏膜病(oral oral mucosal mucosal diseases)一、溃疡类疾病复发性阿弗他溃疡(recurrent aphthous ulcer, RAU)1. 性质:良性2. 发病率: 10-25%3. 临床特征:红,黄,凹,痛4. 好发部位:唇、颊、舌等口腔各处黏膜5. 病史特点:复发性、周期性、自限性6. 分型轻型:溃疡好发于唇、舌、颊、软腭等无角化或角化较差的黏膜。

初起为局部黏膜充血红肿,呈粟粒状红点,灼痛明显,继而形成浅表溃疡,圆形或椭圆形,直径小于5mm。

一般为3~5个,散在分布。

7~10天溃疡愈合,不留瘢痕。

重型:好发于青春期。

溃疡大而深,似弹坑,直径大于1cm,周围组织红肿微隆起,基底较硬,表面有灰黄色假膜。

持续时间较长,初始好发于口角,疼痛剧烈,愈后可留瘢痕。

疱疹样:好发于女性,溃疡直径较小,约2mm,溃疡数目多,可达十几个或几十个,散在分布,似满天星。

相邻溃疡融合成片,黏膜充血发红,疼痛明显,唾液分泌增加。

7. 病因三联因素论:遗传、环境、免疫8. 诊断病史特点:复发性、周期性、自限性临床特征:红黄凹痛9. 鉴别诊断创伤性溃疡癌性溃疡结核性溃疡10. 治疗治疗目的:以对症治疗为主,减轻疼痛,促进溃疡愈合,延长复发间歇期。

治疗原则:寻找并控制诱因;局部治疗优先;加强心理疏导。

治疗方法:a.药物治疗:局部用药:消炎类,止痛类,促愈合类,糖皮质激素类,局部封闭类,其他局部制剂;全身用药: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免疫增强剂中医中药b.物理治疗c.心理治疗二、斑纹类疾病口腔白斑病(oral leukoplakia, OLK)——癌前病变【定义】发生于口腔黏膜上以白色为主的损害,不能擦去,也不能以临床和组织病理学的方法诊断为其他可定义的疾病,即为口腔白斑病。

口腔黏膜病 精简 打印版.doc

口腔黏膜病 精简 打印版.doc

第一章口腔黏膜病概论第一节概述口腔粘膜(oral mucosa)①被覆粘膜:唇、颊、软腭、口底舌腹(角化低)②咀嚼粘膜:龈、腭(正角化)③特殊粘膜:舌(主味觉,角化)口腔粘膜病 (oral mucosa diseases)(oral medicine)①感染性疾病②非感染性疾病③癌前病变④全身疾病的口腔表现口腔粘膜病的特点:①与全身系统因素关系密切②与外胚层来源的皮肤关系密切③种类众多、形态各异、同病异症、异病同症第二节口腔粘膜的结构与功能口腔粘膜上皮的结构:1) 组织来源:外胚层2) 分层①上皮:角化层、颗粒层、棘层、基底层②基底膜复合物:半透膜③固有层:乳头层、网状层④粘膜下层:粘附细胞及细胞代谢1)上皮:①角质形成细胞②非角质形成细胞:黑色素C 、郎罕C 、麦克尔C2)结缔组织:①成纤维细胞②其他细胞:肥大C、巨噬C 、游走C3)细胞周期(见图)口腔粘膜的功能:①屏障功能:唾液屏障、上皮屏障、免疫细胞屏障、免疫球蛋白屏障②感觉功能③味觉功能④消化功能⑤支持、供给、连接、固着功能第三节口腔粘膜的代谢与更新*第四节口腔粘膜的增龄性变化第六节口腔粘膜临床病损特点常见病损斑—丘斑—丘疹疱—大疱—脓疱溃疡—糜烂—假膜—坏死—坏疽萎缩—皲裂结节—肿块e.g.疱(vesicle )①上皮内疱:天疱疮②上皮下疱:类天疱疮、病毒感染、药物反应、烫伤第二章口腔粘膜感染性疾病第一节口腔单纯性疱疹第二节带状疱疹第三节手-足-口病第四节口腔念珠菌病第五节口腔结核第六节球菌性口炎第七节坏疽性口炎第八节深部真菌病第三章口腔粘膜变态反应性疾病第一节概述变态反应性疾病免疫机理Ⅰ型反应(速发型变态反应)小部分药物过敏性口炎血管神经性水肿Ⅳ型反应(迟发型变态反应)大部分药物过敏性口炎接触性口炎多形渗出性红斑第二节药物过敏性口炎第三节过敏性接触性口炎药物过敏性口炎和接触性口炎(Stomatitis Medicamentosa & Contact Stomatitis )①病因:过敏原②临床表现a.口腔粘膜:水疱,糜烂,溃疡,假膜b.皮肤:红斑,丘疹,水疱,糜烂,痂皮c.固定性药疹d.其他部位和脏器: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莱氏综合征③诊断a.病因追问技巧b.激发试验④治疗a.抗过敏b.皮质激素c.中药d.局部处理第四节血管神经性水肿血管神经性水肿(Angioneurotic Edema)①临床表现:好发于头面部疏松结缔组织②诊断和鉴别诊断(肉芽肿性唇炎、根尖周炎、蜂窝组织炎)第五节多形性红斑多型渗出性红斑(Erythema Multiforme Exudativum)①病因②临床表现特点a.多种形态红斑性皮肤损害b.★虹膜状红斑(靶状红斑)c.大疱型红斑d.大面积口腔粘膜糜烂:好发于唇部[斯-约综合征]③病理特征④诊断和鉴别诊断:药疹、白塞病、天疱疮、类天疱疮⑤治疗原则a.抗过敏b.控制继发感染和支持疗法c.皮质类激素的使用d.中药第四章口腔粘膜溃疡类疾病第一节复发性阿弗他溃疡第二节白塞病第三节创伤性血疱及溃疡第四节放射性口炎第五节莱特尔综合征第六节口腔粘膜嗜酸性溃疡第五章口腔粘膜大疱性疾病①病毒感染性:单纯疱疹;带状疱疹、水痘②变态反应性:药疹、接触性口炎、多型红斑(斯—约综合征)③自身免疫性a.天疱疮:寻常型、增殖型、落叶型、红斑型b.类天疱疮:瘢痕性、大疱性④创伤性:粘膜血疱⑤斑纹类:扁平苔藓、盘状红斑狼疮疱 vesicle 粘膜或皮肤内储存液体而成①水疱 water blister 疱内容物为浆液(上皮内疱、上皮下疱)②血疱 blood blister 疱内容物为血液③脓疱 pustule 疱内容物为脓液大疱 bulla 直径 > 5mm第一节天疱疮1.概述(preface) :①严重 (severity) 。

口腔黏膜病学重点

口腔黏膜病学重点

口腔黏膜病学重点第一章口腔黏膜病学概论·口腔黏膜:口腔内的湿润衬里·口腔黏膜病:主要累及口腔黏膜组织的类型各异,种类众多的疾病的总称·口腔黏膜病学:研究口腔黏膜病的基础理论和临床诊治的学科·癌前病变:一种比正常组织发生癌的可能性更大,在形态学上已有变化的组织,如白斑、红斑。

·癌前状态:处于常态,但伴有癌变危险。

如口腔扁平苔藓,黏膜下纤维性变·口腔黏膜的危险区域:口底舌腹U型区口角内侧三角区软腭复合体·基本临床病损:(1)斑:皮肤黏膜不高出表面的颜色改变,直径小于2cm·完全抗原:多为大分子物质,具有免疫原和反应原的特性,进入机体后即可引起超敏反应。

·半抗原:分子量小,不能引起免疫应答反应,,但进入机体与人体组织蛋白结合后成为大分子,具备抗原性和诱发超敏反应的条件。

·药物过敏性口炎的临床表现特征和危重性?(1)口腔黏膜:充血红肿,红斑,水疱,糜烂,溃疡,假膜(2)皮肤:好发手足颜面,红斑,水疱,糜烂,丘疹,痂皮(3)固定性药疹:同一部位反复以同一形态发生的病损,好发口唇口周眼周,有色素沉着(4) 重症药物过敏性口炎:即莱氏综合征(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

全身广泛性大疱,波及全身体窍,黏膜,脏器。

·过敏性接触性口炎的临床表现特征?(1) 接触抗原物质,2—3d 后口腔局部黏膜充血红肿,红斑,水疱,糜烂,溃疡 (2) 银汞合金接触的黏膜发生白色条纹状病变,成为苔藓样反应 (3) 致敏原斑贴试验(+)·血管神经性水肿的临床表现特征?(1) 头面部疏松结缔组织如上唇,肥厚翘凸 (2) 一般数小时或者1—2d 内消退·多形性渗出性红斑的临床表现特征和危重性?(1) 口腔黏膜:唇部大面积水肿,糜烂,渗出,假膜,易出血,结厚血痂,脓血痂(2) 皮肤:颊、舌、手、足、四肢伸侧、面部,斑疹,丘疹,红斑合并水疱,虹膜样或靶样红斑 (3) 重型多形性渗出性红斑:即斯-约综合征(多窍糜烂性外胚层综合征),起病急,高烧,全身各腔孔,口、眼、鼻、生殖器、皮肤发生糜烂和炎症,出现多窍性病损。

口腔黏膜病学第5版pdf

口腔黏膜病学第5版pdf

口腔黏膜病学第5版pdf一、口腔黏膜病学概述 口腔黏膜病学是一门研究口腔黏膜疾病的学科。

这些疾病可能影响口腔的外观、功能和患者的身体健康。

本章节将介绍口腔黏膜病学的基本概念、研究范围和最新进展。

二、口腔黏膜病的症状与诊断 口腔黏膜病的症状多样,包括疼痛、肿胀、溃疡、斑块等。

本章节将介绍如何通过观察、检查和诊断口腔黏膜病,以便早期发现和治疗。

三、口腔黏膜感染性疾病 口腔黏膜感染性疾病是由细菌、病毒、真菌等微生物引起的。

本章节将详细介绍各种感染性疾病的病因、症状、诊断和治疗。

四、口腔黏膜变态反应性疾病 口腔黏膜变态反应性疾病是指机体对某些物质产生的异常反应。

本章节将探讨变态反应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

五、口腔黏膜溃疡类疾病 口腔黏膜溃疡是一种常见的口腔疾病,本章节将介绍不同类型的溃疡及其治疗方法,并讨论溃疡的预防措施。

六、口腔黏膜大疱类疾病 口腔黏膜大疱类疾病是指口腔黏膜上出现的水疱或大疱。

本章节将探讨大疱类疾病的病因、诊断和治疗,并介绍一些特殊类型的大疱病。

七、口腔黏膜斑纹类疾病 口腔黏膜斑纹类疾病是指在口腔黏膜上出现的各种斑纹和色素沉着。

本章节将探讨斑纹类疾病的病因、诊断和治疗,并介绍一些常见的斑纹类疾病。

八、口腔黏膜肉芽肿性疾病 口腔黏膜肉芽肿性疾病是一组慢性炎症性疾病,本章节将介绍肉芽肿性疾病的病因、症状、诊断和治疗,并讨论肉芽肿性疾病的预防措施。

九、口腔黏膜其他疾病 除了上述疾病外,口腔黏膜还可能发生其他多种疾病。

本章节将简要介绍一些较为少见的口腔黏膜疾病,以便读者对各种口腔黏膜疾病有更全面的了解。

十、口腔黏膜病的治疗与预防 最后,本章节将总结口腔黏膜病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替代疗法等,并讨论如何通过改善生活习惯和环境因素来预防口腔黏膜病的发生。

同时,还将介绍口腔黏膜病的康复和护理,帮助患者更好地康复。

(完整)口腔粘膜病学整理笔记

(完整)口腔粘膜病学整理笔记

口腔黏膜病学整理笔记共25页口腔粘膜病学第一章口腔粘膜病概论前言口腔粘膜组织的病变,除局部原因引起损害外,往往是全身性疾病的口腔表征,有时甚至是早期或唯一的表现。

口腔粘膜病的临床表现复杂多变,其病种繁多,有常见、少见、罕见的病种,常有同病异症,或异病同症的表现,有许多口腔粘膜的诊断又含有一些边缘学科的内容。

在讲解过程中,侧重于口腔基本病损、全身症状、诊断及治疗原则。

第一节概述口腔粘膜病(oral mucosal diseases):是指发生在口腔粘膜及口腔软组织的类型各异、种类众多的疾病。

但口腔肿瘤及牙龈炎症除外,归颌面外科及牙周科诊治。

特点:临床病损多样,病因复杂,病种繁多。

常具有性别特点、年龄特点、部位特点、病损特点、治疗特点、转归特点等。

第二节口腔粘膜的组织结构、分类及功能一、组织结构:上皮-复层鳞状上皮。

从表层向下依次分为角化层、颗粒层、棘细胞层、基底细胞层。

固有层-上皮和结缔组织交替伸入部分。

分乳头层和网状层。

该层对上皮起到支持、营养等功能。

基底膜-连接上皮和结缔组织的部分。

形成的交错面可以分散表层所承受的机械压力。

粘膜下层-疏松结缔组织,提供上皮营养,有血管、神经、淋巴管、腺体、脂肪组织等。

二、分类:被覆粘膜-仅起覆盖作用。

如唇、颊、口底、舌腹、软腭等。

咀嚼粘膜-有耐摩擦的能力。

如硬腭和附着龈表面。

特殊粘膜-为覆盖在舌背表面的粘膜。

表面粗糙,有许多乳头突起,粘膜表层主要是正角化,无粘膜下层。

舌肌纤维可伸入基底膜内。

三、口腔粘膜的功能:1.屏障保护功能口腔粘膜防御屏障包括物理化学屏障和免疫屏障。

①唾液屏障:唾液形成了口腔粘膜的第一道屏障。

②上皮屏障:完整的粘膜上皮是阻止异物、微生物进入深层组织的天然生理屏障。

③免疫细胞屏障:上皮内的淋巴细胞包括抑制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B淋巴细胞,在受到抗原刺激后发生增殖反应,产生淋巴因子,发挥免疫功能。

④免疫球蛋白屏障或称为体液免疫屏障:SIgA是最重要的免疫球蛋白,它能保留在上皮细胞或细菌表面,成为一种“抗菌涂层”。

口腔黏膜病学

口腔黏膜病学

口腔黏膜病学单纯疱疹组织病理:由于上皮细胞发生气球样变和网状液化而在上皮内形成疱。

气球状细胞的胞核内有病毒包涵体(嗜伊红性病毒小体),常位于水疱底部。

上皮下方结缔组织中有水肿、血管扩张、炎症细胞浸润。

早期水疱基底部细胞涂片(巴氏染色),毛玻璃样核,多核合包体、核内包涵体。

临床表现:1、原发性疱疹性口炎:①前驱期:常有接触疱疹病损患者史;潜伏期4-6天,后有发热、头痛、疲乏不适、全身肌肉疼痛、咽喉肿痛等急性症状;下颌下和颈上淋巴结肿大,触痛;患儿流涎、拒食、烦躁不安;1-2天后,口轻黏膜广泛性充血水肿、附着龈和龈缘也常出现急性炎症。

②水疱期:口腔黏膜可发生成簇小水疱,邻近乳磨牙(成人为前磨牙)的上腭和龈缘处较明显;水疱壁薄,透明,不久溃破,形成浅表溃疡。

③糜烂期:水疱溃破后引起大面积糜烂,可造成继发性感染,上覆黄色假膜(唇和口周皮肤也有类似病损),后形成痂壳。

④愈合期:糜烂面逐渐缩小,愈合,病程约7-10天。

2、复发性疱疹性口炎:①损害总是以起疱开始,常为成簇的疱。

②常复发于原先发作过得位置或邻近发作过的位置。

治疗原则:①全身抗病毒治疗(核苷类抗病毒药物;利巴韦林)。

②局部治疗(口腔黏膜局部用药:洗必泰;物理疗法:复发感染可用氦氖激光治疗)。

③对症和支持治疗。

④中医中药治疗口腔念珠菌病组织病理:增厚的不全角化上皮,其中有念珠菌菌丝侵入。

病损常在棘细胞层上方,接近上皮表面,棘层常有增生,固有层有慢性炎细胞浸润。

临床表现:(念珠菌性口炎)1、急性假膜型念珠菌口炎:①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多见于长期使用激素、HIV 感染者、免疫缺陷者、婴幼儿及衰弱者,但以新生儿最多见;②新生儿鹅口疮多发生于出生后2-8天,好发于颊、舌、软腭及唇,黏膜充血,有散在雪白小斑点,后融合为白色或蓝白色丝绒状斑片,可扩大蔓延,严重者波及扁桃体及咽部;早期充血明显,陈旧病损充血减退,斑片呈淡黄色,斑片用力可擦去。

③成人患者,特别是艾滋病患者易复发,可发生于口腔黏膜任何部位,为乳白色绒状假膜不易剥离(自觉症状:口干、烧灼不适、轻微疼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口腔粘膜病學概論口腔黏膜病oral mucosal diseases:是涵蓋主要累及口腔黏膜組織の類型各異、種類眾多の疾病總稱。

分類:被覆黏膜、咀嚼黏膜、特殊黏膜結構:上皮層(基底層、棘層、粒層、角化層)、基底膜、固有層、黏膜下層功能:屏障保護功能(唾液屏障、上皮屏障、免疫屏障)感覺功能、溫度調節及分泌功能等★口腔黏膜病の基本特點(1)性別:某些疾病具有明顯の性別差異,如RAU發生於女性者明顯多於男性(2)年齡:如RAU好發於青壯年(3)部位:口底-舌腹のU形區、口角內側三角形區域、軟齶複合體為危險區域(4)損害:更迭性與重疊性、部位の差異性、病損の共存性(同一疾病在不同階段可出現不同類型の損害稱為更迭性;不同疾病在不同階段出現相同の損害稱為重疊性)(5)診斷方法:除了結合臨床病損進行診斷,還常需結合病理,有時還需要治療性診斷(6)治療:同病異治、異病同治、局部疾病全身治療、中西醫結合治療(7)轉歸:大多預後良好,某些也有癌變の可能★口腔黏膜病の基本臨床病損(1)斑macule與斑片patch:指皮膚黏膜上の顏色改變,常較周圍顏色變深,直徑小於2cm稱為斑,大於2cm稱為斑片。

斑與斑片一般不高出黏膜表面,不變厚,亦無硬結。

(2)丘疹papule:黏膜上小の實體性突起,針頭大小,直徑一般小於1cm。

基底形狀為圓形或橢圓形,表面形狀可以為尖形、圓形或扁平形,顏色呈灰白色或紅色,消退後不留痕跡。

扁平苔蘚為典型の丘疹。

丘斑plaque:多數由多個丘疹密集融合而成、直徑大於1cm,其界限清楚,大小不等,稍隆起而堅實の病損,為白色或灰白色,表面比較平滑或粗糙,可看到有溝裂將病損分割開。

白斑和癌可呈現丘斑病損(3)皰vesicle:黏膜內貯存液體而成皰,呈圓形突起,直徑小於1cm;大於1cm稱為大皰bulla;由膿性物取代透明の皰液稱為膿皰pustule。

上皮內皰——皰在上皮內稱為上皮內皰,只有上皮の部分形成皰壁,皰壁較薄而柔軟上皮下皰——皰在上皮下稱為上皮下皰,上皮全層構成皰壁,皰壁較厚。

(4)潰瘍ulcer:是黏膜上皮の完整性發生持續性缺損或破壞,表層壞死脫落而形成凹陷。

(5)糜爛erosion:是黏膜の—種表淺缺損,為上皮の部分損傷,不損及基底細胞層。

(6)結節nodule:是一種突起於口腔黏膜の實體病損,為結締組織團塊,迫使其表面上皮向外突起,形成表淺損害,其大小不等,形狀不定,一般為5cm,顏色從粉紅至深紫色。

(7)腫瘤tumor:是一種起自黏膜而向外突起の實質性生長物,其大小、形狀、顏色不等。

(8)萎縮atrophy:為組織細胞の體積變小,但數量不減少。

可呈現發紅の病變,上皮變薄發紅,表面覆蓋の上皮變薄,結締組織內豐富の血管分布清楚可見,病變部位略凹陷,特有の一些上皮結構消失,被一薄層上皮所取代。

(9)皸裂rhagades:為黏膜表面の線狀裂口,由炎性浸潤使組織失去彈性變脆而成。

(10)假膜pseudomembrane:為灰白色或黃白色膜,由炎性滲出の纖維素、壞死脫落の上皮細胞和炎性細胞聚集在一起形成,可以擦掉。

(11)痂crust:為纖維素性及炎性滲出物與上皮表層粘連凝固而成,多為黃白色痂皮。

(12)鱗屑scale:是指已經或即將脫落の表皮角質細胞,常由角化過度和角化不全而來。

(13)體內局部細胞の病理性死亡稱為壞死necrosis,較大範圍の壞死,又受腐敗細菌作用而發生腐敗稱為壞疽gangrene1第二章口腔黏膜感染性疾病單純皰疹herpes simplex——是由單純皰疹病毒所致の皮膚黏膜病。

臨床上以出現簇集性小水皰為特征,有自限性,易複發。

★【病因】:I型單純皰疹病毒★【臨床表現】(1)原發性皰疹性口炎:6歲以下兒童多見,尤其是6個月至2歲①前驅期—潛伏期4-7天,以後出現發熱、頭疼、乏力、淋巴結腫大等全身症狀。

患兒常有流涎、拒食、煩躁不安。

經1-2天後,口腔粘膜廣泛充血水腫。

②水皰期—出現成簇小水皰,特別是鄰近乳磨牙の上齶及齦緣處。

水皰壁薄,破後形成淺表潰瘍。

③糜爛期—成簇の水皰破後可形成大面積糜爛④愈合期—糜爛面逐漸愈合,病程約7-10天(2)複發性皰疹性口炎:原發病變愈合後,約30-50%可複發。

多表現為唇皰疹,且總是在原先發作過の位置或鄰近原先發作過の位置。

全身反應輕。

愈合後不留瘢痕,可有色素沉著。

帶狀皰疹——VZV病毒引起,水皰沿神經分布,疼痛劇烈,愈後不複發,多見於老年人手足口病——柯薩奇病毒A16和腸道病毒71引起,見離心性分布皮疹,多為3歲以下幼兒皰疹性咽峽炎——柯薩奇病毒A4引起,全身反應輕,病變只限於口腔後部,牙齦不受損害多形性紅斑——有虹膜狀紅斑,最常見の病變為大面積糜爛。

★【治療】:(1)全身抗病毒治療:核苷類藥物,如阿昔洛韋(2)局部用藥:氯己定漱口液、阿昔洛韋軟膏、糊劑、散劑及含片(3)對症和支持療法(4)中醫中藥帶狀皰疹herpes zoster: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所引起,臨床特征為單側性皮膚-黏膜皰疹,沿神經分布,劇烈疼痛。

Ramsay-Hunt綜合征:水痘-帶狀皰疹病毒侵犯膝狀神經節時,可出現面癱、耳痛、外耳道皰疹三聯征,稱為~手足口病HFMD:是由柯薩奇病毒A16和腸道病毒71所引起,柯薩奇病毒A16多在嬰幼兒中流行,而腸道病毒71常致較大兒童及成年人罹患。

該病以手、足和口腔黏膜皰疹或破潰後形成潰瘍為主要臨床特征。

為丙類傳染病口腔念珠菌病——病理特征為增厚の不全角化上皮,其中有白色念珠菌菌絲侵入,稱為上皮斑。

PAS 染色可見菌絲垂直地侵入角化層,其基底處有大量炎細胞聚集,並能形成微膿腫★【病因】:念珠菌の機會性感染,假菌絲為致病形式。

★【臨床表現】:主要症狀為口幹、黏膜燒灼感、疼痛、味覺減退等(1)急性假膜型念珠菌口炎:以新生兒最多見,發生率4%,又稱新生兒鵝口瘡或雪口病。

最初受損粘膜充血水腫,繼而出現散在の凝乳狀斑點,並逐漸擴大而相互融合,形成色白微凸の片狀假膜,假膜可擦去。

全身症狀一般較輕,拒食、啼哭不安等症狀較為多見。

(2)急性紅斑型念珠菌口炎:又稱抗生素口炎,多見成年人,常由於抗生素長期應用而致。

(3)慢性紅斑型念珠菌口炎:又稱義齒性口炎。

損害部位常在上頜義齒齶側面,多見女性(4)慢性肥厚型念珠菌口炎:又稱念珠菌性白斑病,可見上皮異常增生【診斷】:塗片法、培養法及組織病理學檢查2★【治療】(華素片)西地碘)、(有抗真菌作用)局部藥物治療:2-4%碳酸氫鈉溶液、0.2%氯己定(1 制黴菌素、咪康唑)全身抗真菌藥物治療:如氟康唑(2 )支持治療:加強營養,增強免疫力如注射胸腺肽、轉移因子(3 )手術治療:念珠菌白斑伴中度以上上皮異常增生者應考慮手術切除(4★:避免產房交叉感染,分娩時注意嚴格消毒;經常用溫開水擦拭嬰兒口腔,哺乳【預防】用具煮沸消毒,哺乳前清洗乳頭;兒童在冬季宜防護口唇幹裂,改正舔唇吮舌の不良習慣;應警惕念珠菌病の發生長期使用抗生素和免疫抑制劑の患者,或患慢性消耗性疾病の患者,——是由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肺炎雙球菌等stomatitis)球菌性口炎(coccigenic多見於體弱和故又稱為膜性口炎。

為主の球菌感染所引起,臨床上以形成假膜損害為特征,抵抗力低下の患者。

口腔黏膜超敏反應性疾病第三章。

藥物過敏性口炎、血管神經性水腫屬於此型型超敏反應——介導物質為肥大細胞和IgEIIgM 或型超敏反應——抗體為IgGII型超敏反應——抗原抗體複合物引起III型超敏反應——細胞介導の超敏反應,為遲發型超敏反應IV★【超敏反應性疾病の臨床特征】:突發性、複發性、可逆性、間歇性、特異性★【)首先是找出可疑致敏物質,去除並避免再次接觸致敏物(1超敏反應性疾病の治療】:靜注減少血葡萄糖酸鈣加維生素C3)10%質(2)給予抗組胺藥抑制炎症活性物質の釋放()局部對765)病情嚴重者應用腎上腺素()支持療法(管の滲出(4)糖皮質激素の應用()中醫中藥治療症治療(8:是藥物通過口服、注射或局部塗搽、含allergic medicamentosus stomatitis藥物過敏性口炎漱等途徑進入機體內,使過敏體質者發生超敏反應而引起の黏膜及皮膚の炎症反應性疾病。

~ :藥物過敏時,皮膚黏膜損害部位較為固定,則稱為固定性藥疹fixed drug eruption可發生全身廣泛性の大皰,重型藥物超敏反應又稱萊氏綜合征,Lyell syndrome:萊氏綜合征波及全身體竅、黏膜和內髒,稱為中毒性表皮壞死松解症。

:是過敏體質者の口腔黏膜與變應原接觸後,發生超敏接觸性口炎allergic contact stomatitis抗如接觸銀汞合金中の汞、修複材料中の甲基丙烯酸甲酯、反應而引發の一種炎症性疾病。

IV型超敏反應。

生素軟膏,它屬於型超敏反應Iangioneuroticedema血管神經性水腫:又稱巨型蕁麻疹,亦稱奎英克水腫。

為性疾病,特點是突然發作の局限性水腫,但消退亦較迅速,可反複發作。

病變好發部位為頭面部疏松結締組織處,上唇較下唇好發,下眼瞼較上眼瞼好發。

多形性紅斑——發病急,多有自限性和複發性,但以青壯年多見。

口腔黏膜好發於唇,最常見の病變為大面積糜爛。

皮膚病損常對稱散在分布,好發於顏面、頭頸、手掌、足背及四肢伸側面,典型の為虹膜狀紅斑。

輕型者一般2—3周可以痊愈。

但重型者或有繼發感染時,病期可延長至4—6周。

虹膜狀紅斑iris lesion:為多形性紅斑の典型表現,為直徑0.5cm左右の圓形紅斑,中心有栗粒大小の水皰,又稱靶形紅斑,多見於腕部、踝部及手背。

斯-約綜合征Steven-Johnson syndrome:為多形性紅斑の重型,有嚴重の全身表現,病變累及身體各腔孔,被稱為多竅糜爛性外胚層綜合征,即斯-約綜合征。

3第四章口腔黏膜潰瘍類疾病複發性阿弗他潰瘍RAUの臨床表現、治療,與皰疹性口炎の鑒別(考題)【臨床表現】:病史特點(複發性、周期性、自限性)及臨床特征(紅、黃、凹、痛)【治療】——原則:積極尋找RAU發生の相關誘因並加以控制;優先選擇局部治療,其中局部應用糖皮質激素已成為治療RAUの一線藥物。

對於症狀較重及複發頻繁の患者,采取局部和全身聯合用藥;加強心理疏導,緩解緊張情緒。

(1)局部用藥:消炎、止痛、促進愈合A、消炎類藥物:膜劑、軟膏、含漱劑、含片、散劑、超聲霧化劑B、止痛類藥物:如利多卡因凝膠、噴劑C、促進愈合類藥物:如重組人表皮生長因子凝膠D、糖皮質激素類藥物E、局部封閉:對經久不愈或疼痛明顯のMaRAU,可作潰瘍下封閉注射(2)全身用藥:對因治療、減少複發、爭取緩解。

包括糖皮質激素、免疫抑制劑、免疫增強劑等(3)中醫中藥治療、物理治療、心理治療【鑒別診斷】:白塞病BD——是以口、眼,生殖器病損為基本特征の全身性疾病,為自身免疫性疾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