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机械教案

简单机械教案
简单机械教案

第一节杠杆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生活和生产劳动中的各种杠杆提取共同的特征,并能在杠杆上确认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的位置。能准确地画出杠杆的动力臂和阻力臂。

2.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能对杠杆平衡条件进行猜想和假设,并设计出验证方案,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处理,得出杠杆平衡的条件。能应用杠杆平衡条件去分析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能根据杠杆的特点,以及作用效果等进行分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杠杆,培养观察能力

2.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归纳出杠杆的平衡条件,培养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在对实例的调研、分析和解释中进一步理解和应用杠杆平衡条件,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去解释某些具体问题。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使学生感受到杠杆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提高探究的乐趣。

2.运用学过的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杠杆,进一步感受到生活和科学的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杠杆平衡条件2.难点对力臂的引入和理解

【教学过程】

一、杠杆概念:

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杠杆;得出:支点、动力、阻力的概念。

1.杠杆——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杠杆。

2.杠杆的共同点(以撬石头为例)

(1)绕着固定点转动。固定点——杠杆的支点

(2)受到力的作用。动力和阻力

支点O——杠杆绕着转动的点

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

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

展示一组图片,思考这些工具在工作过程中,是否是杠杆?若为杠杆,确定支点的位置、动力、阻力作用点和方向。

3.关于力臂的教学:

教师:动力的作用效果不是由支点到动力作用点间的长度决定,而是由支点到动力作用线间的距离决定。我们把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间的距离叫做动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间的距离叫做阻力臂。出示动画实例:

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

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

下面请同学们画出图中杠杆的动力臂和阻力臂——撬棒、抽水机(介绍杠杆示意图和力臂的画法)。

什么是杠杆我们已经比较清楚了,利用杠杆为什么能用小的力产生大的力呢?我们知道人们通常是在杠杆平衡或非常接近平衡的情况下使用杠杆的。下面我们请同学们通过做实验来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思考:为什么调节杠杆两端的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步骤2,为什么在杠杆两边挂上不同数量的钩码,调节钩码位置,使杠杆在水平位置重新平衡?

(杠杆只有在水平位置平衡,从支点到动/阻力作用线的距离,即力臂的长度,才可从杠杆上的刻度值直接读出。)

提问:课本记录实验数值的表格中力和力臂的单位是什么?

要求学生答出是牛和厘米。教师指出,表中“动力×动力臂”和“阻力×阻力臂”的单位是牛·厘米,通常用牛·米表示。(用刻度尺量长度,不要求读出估计数值。)

结论: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意义是: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倍,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分之一。例如用抽水机抽水时,加在抽水机手柄上的力是150牛,如果动力臂是60厘米,阻力臂5厘米,即动力臂是阻力臂的4倍,动力就是阻力的四分之一。由此可知抽水机的柄受到的阻力是600牛。

三、练习

1、什么叫动力臂?什么叫阻力臂?画出节后练习第3题各杠杆的动力臂和阻力臂。杠杆的平衡条件是什么?

2、杠杆的平衡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根据使用杠杆时的用力情况,我们可以把杠杆分为、杠杆和杠杆。在我们平常所使用的工具中,理发师用的剪刀属于杠杆,剪断钢筋用的剪刀就是杠杆,而我们在实验室中用来测量物体质量的工具则属于杠杆。

3、省力杠杆的动力臂______阻力臂,费力杠杆的动力臂_____阻力臂;若动力臂的长度是阻力臂长度的三倍,则动力是阻力的_______________。

4、用杠杆去撬动一块石头,如果杠杆的动力臂长2m,阻力臂长40cm,那么只要用 N的力就能撬起重500N的一块石头。

第二节滑轮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能够识别生活和生产中常见的滑轮。

2.会根据要求使用和组装滑轮组。

3.能够根据滑轮及滑轮组的特点解决简单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结构。

2.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定滑轮、动滑轮以及滑轮组的特点和作用。

3.通过实验探究,学习数据信息处理的方法,有初步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在实验探索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分析数据,感受收集数据信息的重要性。

2.通过了解滑轮及滑轮组的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然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新课教学

1.复习引入

(边说边演示)滑轮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简单机械之一,用它可以把重物提到高处。滑轮与前面所讲的杠杆有什么联系吗?

(1)什么叫杠杆?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杠杆。

(2)杠杆一定是直的吗?不一定。杠杆也可以是弯的或其它形状的。

(3)可以是圆的吗?可以。

2.新课教学

问:这个滑轮可以看作杠杆吗?它符合杠杆的定义,是杠杆。请你找出滑轮的五要素。(在黑板上画出定滑轮的示意图)

问:这个滑轮属于哪种杠杆(省力杠杆、费力杠杆、等臂杠杆)?因为它的动力臂等于阻力臂,所以它是等臂杠杆。

刚才我们提到的滑轮始终固定在支架上不动,我们把它叫做定滑轮。

板书:定滑轮:实质是个等臂杠杆。

定滑轮在生产、生活中比较常见,比如每周一早上升旗时就要用到滑轮。目的就是要改变动力的方向,人站在地上就可以把国旗升到旗杆顶。

使用定滑轮可以改变动力的方向。(板书)

看图: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现象?

因为定滑轮的实质是个等臂杠杆,动力一一阻力。胖人受到的重力大于物体受到的重力,所以胖人可以安然地站在地上。而瘦人受到的重力小于物体受到的重力,所以物体安然地在地上,瘦人却被升到空中。

分析用哪种方法更省力?为什么呢?

动滑轮实质上是一个动力臂是阻力臂的二倍的杠杆。根据杠杆平衡条件,使用动滑轮能省一半力。

二、动滑轮——实质是动力臂是阻力臂二倍的杠杆。(板书)

使用动滑轮能省一半力。动滑轮由两根绳子共同承担重物,因此每根绳子各承担物重的一半。

定滑轮的好处是可以改变动力的方向,动滑轮的好处是可以省一半力。如果既想省力又想改变动力的方向,怎么办呢?把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我们把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称它们为滑轮组。

【实验2】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边做边说)(刚绕完1个动滑轮时)此时绳子上的拉力与物重G什么关系?(动滑轮重忽略不计)等于G/2(又绕完1个定滑轮后)此时拉力的大小发生变化了吗?不变,仍然,F=G/2。可见,在使用滑轮组时,承担动滑轮的绳子有几根,绳子上的拉力就是总重的几分之一。

问:使用滑轮组可以省力,能省距离吗?

不能。拉力是物重的几分之一,拉力所通过的距离就是物体所通过的距离的几倍。

【实验3】实验装置如图所示(滑轮组旁立着一个直尺)。请学生观察钩码上升1个格时,绳子的自由端下降了几个格。以此验证学生的推论。

三、滑轮组

F=G/n s=nh(其中——绳子的段数,——物重,——物体移动的距离,——拉力,——拉力移动的距离)

四、练习题

1.定滑轮和动滑轮在构造上是相同的,只是在使用中, _________的滑轮叫

定滑轮, ________的滑轮叫动滑轮;定滑轮的作用是__________动滑轮的作用是__________。

2.定滑轮实质是一个_______杠杆,使用定滑轮时不能______,但能。

3.动滑轮实质是一个动力臂是阻力臂的杠杆,使用动滑轮时能省

________力,但费________。

4.使用滑轮组可以[] A.省力又省距离

B.可以省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C.既可省力又可改变力的方向

D.费了力但可以省距离

5.利用一个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提起重600牛的物体,最小的拉力是(不计动滑轮重力及摩擦)[]

A.600牛B.300牛C.200牛D.100牛

6.有一滑轮组由三根绳子与动滑轮连接,已知动滑轮重20N,提起物体重70N,不计绳重和摩擦,则使重物匀速上升时所用的拉力( )

A.90N B.50N

C.270N D.30N

7.用一个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提升重力为G的物体(滑轮重力和摩擦力不计),画出绳子的两种绕法。

第3节机械效率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动滑轮提升重物时,手拉绳做的功与动滑轮对重物做的功是不等的;

2.知道W

总、W

有用

、W

额外

的含义,并清楚他们之间的关系;

3.知道什么叫机械效率及其计算方法,并利用上述实验探究的数据计算机械效率,知道机械效率点小于1;

4.通过实验探究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找出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知道机械效率的存在。

【教学过程】

(一)活动:以动滑轮为例,比较手拉绳做的功与动滑轮对重物做的功。

1.设计方案:

2.需测量的物理量和使用工具:

3.实验注意点:

A、测拉力时,应匀速拉动弹簧秤。

B、绳自由端的拉力方向以竖直向上为宜,若方向向下,操作、读数均不方便。4.设计表格,进行多次实验,将实验数据填入表格。

5.得出结论:手拉绳做的功与动滑轮对重物做的功是_______(等或不等)的。(二)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1.在上面的活动中,将钩码提升至一定的高度是我们的目的,所做的功叫做有

用功,记作:W

有用

;在使用动滑轮提升重物时,需克服摩擦力作功,还要克服动滑轮的重力做功,这部分功虽然并非我们所需要的,但又不得不做,我们将它

们叫做额外功,记作:W

额外

;如果把手的拉力(即动力)对动滑轮做的功叫做总

功,记作W

总,则总功应等于有用功与额外功之和。即W

=W

有用

+W

额外

2.以捞水桶或用水桶打水为例说明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3.使用斜面时:将重物举高h所做的功(Gh)为有用功;使用斜面时,沿斜面的推(拉)力所做的功(Fs);服摩擦力所做的功为额外功。

(三)机械效率

1.定义:物理学中有用功与总功的比值叫机械效率。用η表示。

2.表达式:

3.说明:

①机械效率是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比例的多少,是一个比值,所以是一个无单位的物理量。

②因为W

有用总小于W

,所以机械效率η

小于1。

③机械效率是描述机械性能优劣的物理量,机械效率高的机械性能优良。机械效率的高低与所使用的机械工作时是否省力、及省力多少无关;与机械工作时的快慢程度无关;与机械工作时所完成的功的数量多少也无关.

4.活动:

①根据上述测量结果计算不同情况下动滑轮的机械效率;

②实验、讨论动滑轮的机械效率与哪些因素有关?如何才能提高它的机械效率?5.例题:

(1)用定滑轮缓慢提升质量为20kg的物体,所用拉力为220N,当物体提升2m 时,求有用功、总功和动滑轮的机械效率。(g=10N/kg)

(2)由于在使用杠杆时的摩擦非常小,故杠杆是一种机械效率非常高的简单机械,若用一根机械效率为90%的杠杆将一个18.0kg的物体提升50cm,需要做多少总功?(g=10N/kg)

三、学生总结归纳;

【课堂训练】

1.利用动滑轮提升物体,你能区别有用功和额外功吗?

2.什么是机械效率?机械效率的大小可能大于1吗?为什么?

3.关于功、功率、机械效率,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受力且运动时,力对物体就做了功

B.功率大的机器做功一定多

C.功率大的机器做功就快

D.做功快的机器其机械效率一定高

4.如图所示的滑轮组,不计拉线质量及滑轮转动摩擦。重物G=200N,每一个滑轮重25N。当绳自由端拉力F

拉力

为 N时,恰能让重物G匀速上升。

5.一动滑轮改为定滑轮使用,这样一定()

A.不能改变机械效率 B.提高了功率

C.改变了动力的方向 D.节省了力

6.斜面长5m,高1m,把重为5000N的物体匀速地推向斜面顶端,若斜面是光滑的,则推力为______N;如果斜面不光滑,所用推力为1250N,则斜面的机械效率为______。

7.通过测量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可得出下列各措施中能提高机械效率的是()

A.增加动滑轮,减小拉力

B.减少提升重物重力,减小拉力C.减少提升高度,减少做功

D.增加提升重物重力,增大有用功

8.两台机械完成的有用功之比W

1:W

2

=4:7,它们的机械效率分别为η

1

=60%,η

2

=75%,则两台机械所做总功之比为()

A.5:7 B.7:5 C.16:35 D.35:16

9.如图所示用滑轮或滑轮组提起同一重物,其中机械效率最高的是( )

第4题图 A B C D

10.滑轮组将重500N的物体,举高80cm的过程中,机械效率为80%,则此过程中有用功为 J,额外功为 J。若不计滑轮摩擦及拉线质量的影响,则可知动滑轮重 N,当提升重物为400N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

11.一保洁工人,要清洗一高楼的外墙,他使用了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升降,已知工人的质量为60kg,保洁器材的质量为20kg,人对绳的拉力为300N,吊篮在拉力的作用下1min匀速上升了10m,求:

(1)此过程中的有用功;

(2)拉力F做功的功率;

(3)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械》教学案例分析(doc 8页)

《简单机械》教学案例分析(doc 8页)

《简单机械》教学案例分析 一、教学案例 课堂复习: 教师:杠杆有几类? 学生:省力,费力和等臂杠杆。其中省力杠杆费距离,费力杠杆省距离。新课教学: 教师:旗杆上的滑轮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 学生:可以省力。 教师演示:安装定滑轮、安装动滑轮。 教师提问:滑轮有哪些特点呢?我们来利用实验探究。 (板书)探究定滑轮、动滑轮的特点 教师提问:需要什么器材? 学生:钩码、滑轮、铁架台、刻度尺和弹簧测力计。 教师要求:分组进行实验、要求设计表格并且把数据记录入表格。 学生活动:安装滑轮、测量。

学生笔记之一: 器材:弹簧测力计、钩码、滑轮、线、铁架台和刻度尺。 测钩码的重量测物体上升的 距离 线上升的距 离 结 论 定滑轮1 2 动滑轮1 2 学生笔记之一:(表格) 钩码质量上升高度教师设计的表格和实验数据: 种类 钩码 重力(N) 拉力 的大小 (N) 钩码 移动的距 离(m) 力移 动的距离 (m) 钩码 移动的方 向 力移 动的方向 定滑 轮 1 1 0.19 0.19 上下 动滑 轮 1 0.5 0.1 0. 2 上上 教师分析评估: ⑴弹簧测力计倒挂。 ⑵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①定滑轮:不省力,不省距离,不费距离。 ②动滑轮:省一半力,费距离,不改变力的方向。 二、案例分析 1.明确探究目标,增强教学指向性 案例中的教学活动可以大致分为:问题的提出和实验设计、实验探究活动、分析评估等三个阶段。 ⑴实验设计,探究目标要明确

教师在第一阶段初始的复习提问,想通过杠杆的特点引导探究滑轮的特点,是一种类比的思想体现。对于新课的问题情景设置(旗杆上的滑轮)让我们清醒地意识到学生对于滑轮的认知水平停留在力的大小盲目比较层次。从学生的感性认识过渡到科学探究的理性认知,教师要发挥坚定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发现需要探究的目标。 如果不进行有效的过渡与引导,仅仅以为复习提问中有类比的思想,错误以为学生已经知道探究内容。只是简单的提出问题:“滑轮有哪些特点?”。就让学生选择实验器材、进行实验。则学生的实验探究目标会出现很大的差别。探究目标不会有针对性。接下来的探究方向就不会明确,达到的探究效果也会很有限。 ⑵从笔记中发现问题 从学生设计的表格(笔记之一)中发现:①学生关注的是钩码上升的距离和绳子(应该是力移动的距离)上升的距离,意识到两者之间的距离关系;②只注意到钩码的重量,没有注意到拉力的大小,没有意识到两者之间的大小关系;③表格中也没有发现力的方向关系。这是基础比较好的学生笔记。 从学生设计的表格(笔记之二)中发现:学生只是孤立的列出了钩码质量和上升高度,显然没有意识到要探究的具体目标,这样的探究结果不可能找到滑轮的特点,也不会意识到动滑轮和定滑轮可能会有区别。同时表格中列举钩码的质量是概念理解错误,质量不会因利用滑轮而改变,也就没有探究价值。应该探究利用滑轮之前、后力的关系。这是基础比较差的学生笔记。 ⑶教师参与的切入点 如果教师在探究的实验设计之前利用类比的思想,引导学生发现利用定滑轮之前、后可能会出现力的大小有变化、力的方向有变化。学生会有明确、具体的探究目标──比较利用滑轮前后的拉力大小和方向;如果在动手实验之前让学生感受动滑轮和定滑轮拉动物体移动的距离,学生也会发现两者前后移动距离的比较应该是探究目标之一。 假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之后,以参与者身份继续引导学生理顺要探究比较力的大小、方向和力移动的距离关系。则学生在实验表格的设计、器材的选择和实验操作的目标针对性会更强,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可能性会更大。

(完整版)《简单机械》复习课教案设计

《简单机械》复习教学设计 康城学校谈丽丽 教学任务分析: 学生学完杠杆和滑轮的新课后,在平时的作业和练习中出现了不少的错误,原因主要是这几个方面:1、对力臂的概念理解不透;2、做图不够仔细,力的方向容易判断错误,学生对动力和阻力对杠杆所起的作用效果不同这一知识点理解不够;3、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对数据处理和归纳实验结论的方法掌握不熟练;4、动滑轮的特点和应用是难点。,针对这些原因,进行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杠杆的支点,理解力臂的概念;理解杠杆平衡的条件。能根据杠杆平衡的条件完成有关的判断和计算;知道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 2、知道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和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活动,学会找出动力、阻力以及力臂。通过对“错题”的判别,学会画力臂和力。 2、通过观察和交流,知道实验数据处理和归纳实验结论的一般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实验,养成科学的研究方法和质疑能力。 2、感受生活中杠杆有广泛的应用,激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学生养成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杠杆的平衡条件 教学难点:理解力和力臂,动滑轮的应用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是对“杠杆和滑轮”的复习,知识点包括:杠杆、杠杆的五个要素,杠杆的平衡条件,杠杆的类型和应用,以及两种滑轮的特点和应用等内容,本单元的重点是杠杆的平衡条件。根据本节内容的重点和难点,针对学生作业和练习中存在的错误,分析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学生“错题”的判别、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实验的呈现,理清学生的思路。指出解题过程的注意点,实现学生知识的内化和迁移,提高学生读题、解题能力。

简单机械教学反思

简单机械教学反思 篇一:简单机械>教学反思 以前在讲授《其他简单机械》一课时,往往是直接引导学生看书中的漫画,学生看着,老师绘声绘色的编着小>故事,引领学生快速进入到新课的情景中来,学生积极性虽然也很高,但是就现在的课程标准要求来看,却是教师剥夺了学生口说脑筋想的权利,学生是观众,老师是演员,没有很好的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没有从主要的地位退下来,而把学生推到前台去,没有能利用有效的课程资源很好的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积极思考问题和合理的情景想象能力,在过去应试教育的情况下,不失为好的教学设计的内容,放在今天再来看,不仅不能算是理想的设计,很可能还会被当作反面的典型来分析。经过我们组全体成员的共同探讨和研究,一致认为,可以大胆的尝试让学生自己认真看漫画后,看谁能用精彩的语言来描述漫画向我们所展示的丰富内容,学生应该是积极性比较高的,估计会给我们一个惊喜。 本节课的第二个问题是关于认识区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问题,以前我们大都是教师由直接演示,让学生观察两种情况滑轮在工作时有什么不同,学生观察思考后做出回答,教师则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进行补充总结然后板书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定义。学生积极性一般,热情不高,没有很好的把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起来,让他们有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想去知道相关知识,并且觉得物理不仅有趣而且有用,学习后也不能很好的掌握利用。现在组里经过研究商讨,改为用一个实际问题引出知识,如何用一根线和一个滑轮把一个重物抬高?学生肯定会跃跃欲试,效果应该会比较理想的。 接下来就是本组教师各自在课堂中实践,检验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设计的课堂教学方案能否经得起实践的检验,能否赢得学生的认可。下课后,老师们都就自己的课堂谈了自己对这样设计的理解和认识,老师的问题仍集中在导入新课上,对于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学习改过以后,都是反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极大的调动起来了,每个班几乎都是成绩不太好的学生积极性更高,以往上课根本不参与教学活动的学生一个个都瞪大了眼睛,把手举的高高的,要求来讲台上露一手,而且这部分学生往往动手能力都比较好,也给他们展示自己搭建了一个平台,居然在老师的肯定和学生羡慕的眼光中也流露出了发自内心的难得的笑容。好象觉得物理学起来并不象想象中那么难,也让老师对他们又有了新的认识。但是导入新课的方法在课堂中却没有出现我们预料中的好局势,倒是决大部分班级中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冷场,没有学生积极主动的起来展示自己。很多同学都低下了头,对自己没有足够的信心。只有少数班级有个别学生起来说,但是又不能很好的理解漫画的含义,收不到良好的效果。我们冷静思考以后,认为问题在于,学生以前吃现成的饭的时候多,老师包办代替的多,学生真正需要自己动脑筋的机会少,多数情况下,老师为了赶进度等理由,自己能做的都替学生做了,学生在理科的课堂上很少有机会去运用这样的学习方式去培养自己的各种能力,学生还不能很好的接受这种一下子过于放开的课堂,在平时练习和考试中学生暴露出的问题:不能很好的用物理的专业术语来分析与实际相联系的具体问题,反映出的语言不规范,说了好多,但抓不住主要问题等,实际上都和老师课堂上“好心好意”的包办代替有着不可分的关系。老师们都认为,尽管迈出这一步不容易,但是为了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学生能具有更好的语言

简单机械复习教案

第十二章《简单机械》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从现实生活中感受杠杆,理解力臂,会画有关杠杆受力的力臂。 (2)会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并会利用杠杆平衡条件解决有关问题。 (3)知道定、动滑轮和滑轮组的特点及作用,会组装滑轮组。 (4)知道什么是机械效率,它的大小与那哪些因素有关。 (5)能联系实际体会简单机械在现实中的广泛运用。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运用物理语言分析问题和表达观点的能力。 (2)学会研究物理问题的科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形成积极向上,团结协作的学习氛围,学会与同伴的合作交流【教学重点】 杠杆的示意图;力臂的知识,杠杆的平衡条件及应用,滑轮及滑轮组省力情况,会画滑轮组的装配图;机械效率的计算和怎样提高机械效率。 【教学难点】 正确画好力臂,确定滑轮组省力情况。 【教学过程】 知识梳理

定义: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轴转动的硬棒。 1、杠杆力避:从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 杠杆平衡条件:F2L2?F1L1 轮轴:是连续旋转的杠杆,使用轮轴时动力作用在轮上省力 定滑轮:实质是等臂杠杆,使用定滑轮不省力, 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动滑轮:实质是动力臂?是阻力臂两倍的杠杆,使 用动滑轮,可以省一半的力,不改变力 的方向。 2、滑轮滑轮组:由定滑轮和动滑轮组成,即能省力又可 改变力的方向,作用在滑轮组上的动力 F=1/n(G物+G动) 动力作用点移动的距离S? n? h,其中n表示承 受重物的绳子段数,h物体上升高度。 有用功:机械对物体做的功。 额外功:机械克服自重和摩擦做的功 3、机械效率? 总功:动力对机械做的功 机械效率:η= W有/ W总 一、基础练习 1,能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是杠杆。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叫动力臂;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叫阻力臂;

中职机械制图截交线教学案例-教育文档资料

中职机械制图截交线教学案例 教学前综述 【学科】机械制图(教材版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第五版)) 【课题】§3-2截交线的投影作图——平面切割平面体 【教学目的】掌握截交线的两个基本特征;熟练掌握平面切割平面体的截交线作图方法与步骤 【教学重点】平面切割平面体的作图方法与步骤 【教学难点】如何求截平面与立体表面的共有点和共有线 【教时】1课时 【教学方法】演示法、探究法、讨论法等 【教具】机械制图教具模型等 【教学步骤】 一、观察复习提问 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基本体的投影作图”。请仔细观看模型,如图1中a、b、c、d、e五个几何体,讲出它们的例外特点,归纳什么是平面(几何)体和曲面(几何)体? (构成几何体的表面均是平面图形的几何体。构成几何体的表面至少有一个表面是曲面几何体) 二、设问导入新课 当几何体被平面切割后,如何求截交线呢?请仔细观看模型,如图2中a、b、c、d、e五个几何体被平面切割后,它们的截面与截交线的例外特点。 (a、c图由一个平面切割形成截面,截交线a图是四段直线,c图是椭圆曲线;b、d图由两个切平面切割形成组合截面,截交线b图是圆弧加四段直线构

成,d图是部分椭圆曲线加四段直线构成;e图由三个切平面切割形成组合截面,截交线是四段圆弧加两条直线构成) 我们先学习平面体被切割后,如何求截交线的问题。 ▲板书1:§3-2截交线的投影作图——平面切割平面体 三、新课讲授 我们一起观看模型,如下图a。 (1)截交线的定义:观察模型得出截交线的定义。 ▲板书2:1.定义:平面几何体被平面切割后的交线叫截交线 (2)平面几何体截交线的基本特征:引导学生观察模型,师生共同探讨,分析得出截交线的两个基本特征。 ▲板书3:2.截交线的基本特征:截交线是封闭的平面图形;是切平面与立体表面的共有线 (3)例题讲解。例题1:六棱柱被一平面切割画出俯视图和左视图。 ▲板书4:图 请问切平面属于什么面?(正垂面)。同学们看黑板,我们来分析并画图。首先(准备)画出六棱柱的左视图;第二在主视图(V面)中找出并标注切平面与六个棱线的交点(分外点);第三根据“三等规律”画出(标出)各点在俯视图(H面)、左视图(W面)的投影,依点连线得到切面形状;第四检查并画全其他图线。由此,得出画平面体被平面切割后画截交线的方法与步骤。 ▲板书5:3.画平面体截交线的方法与步骤:①分析图形特征,找出分外公共点;②运用“三等规律”,画其他视图对应的分外公共点;③运用分外公共点,画出截交线(公共线);④检查并画全其他图线。 (4)课堂巩固例题:学生画出正三棱锥被一平面切割后的俯视图、左视图。

九年级物理中考复习教案:《简单机械》

第九章简单机械知识回顾及知识深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杠杆的有关概念,能识别并区分杠杆,会进行力臂的相关作图,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及其应用; (2)知道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的作用,识别、使用和组装滑轮组; 过程与方法: (1)理解有用功、总功和额外功,明确三者的关系。 W有 ( 2)会W计算机械效率,知道测定机械效率的方法,了解提高机械效率的途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 2.培养学生对待科学实事求是的作风。 【重点难点】 W有 重点:会用计算机械效率,知道测定机械效率的方法 W 总 难点:提高机械效率的途径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知识梳理 一、杠杆 定义:一根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就叫杠杆.杠杆的五要素:_______ 、 ___ 、____ 、____ 、____ . 杠杆的平衡:(1)杠杆处于静止或匀速转动的状态都叫杠杆平衡杠杆的平衡条件: ___________ . 公式表示为:_ . 杠杆的分类:

第九章简单机械知识回顾及知识深化 (1)省力杠杆:L1>L2,平衡时F1< F2.特点是省力,但费距离.

(2) 费力杠杆:L 1F2.特点是费力,但省距离. (3)等臂杠杆:L1 =L2,平衡时F1=F2.特点是可以改变力的方 向.分别举例. 力臂:从____ 到_________ 的距离. 最长力臂是______.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的实验中,开始时要把杠杆的中点支在支架上,目的是消除杠杆自身重力的影响,然后调节____,使杠杆在____平衡,这样做的目的是容易测出力臂的大小. 二、滑轮定滑轮:工作时中心轴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滑轮,它 的实质是一个___________ ,其特点是 不能___ ,但可以_____ . 动滑轮:和重物______ 的滑轮,实质是 ____________ 的杠杆,使用动滑轮可以省___,但不能改变动力方向,要费___. 滑轮组:使用滑轮组时,滑轮组用几段绳子吊着物体,提起物体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滑轮组的优点是:省力,并可以改变力方向,但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动力移动的距离s 与物体升高的高度h 的关系是s=__h. 注意:我们讨论的机械分为理想机械 (不计机械自重和摩擦)和实际机械,两者力之间的关系式不同,但距离和速度关系相同 三、轮轴和斜面 轮轴: 由一个轴和一个大轮组成,实质是可以连续转动的杠杆,生活中的_ 、等属于轮轴.当把动力施加在轮上,阻力施加在轴上,可以省, 也可以,但费了. 生活中的轮轴:门把手、方向盘、螺丝刀、水龙头、扳手、自行车脚踏 车把、手摇削笔器辘轳、辘轳等 当把动力施加在轴上呢? 斜面:

机械伤害事故案例分析公开课教案

机械伤害事故案例分析 公开课教案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青年教师汇报课教案 课程事故预防与调查处理 (专业课) 课题机械伤害事故案例分析 班级12级高职安全技术管理授课地点教一106多媒体教室课时 1 课程类型多媒体教学 教学理念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为基础,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职教特色。本课程打破以学科为中心的内容结构体系,以实际工作过程为导向,本节课以典型的机械伤害事故为案例,采用创设学习情境教学法,将学科知识按“学习情境”进行整合,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特色,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将教材内容与信息化技术结合,采用FLASH软件、漫画图片让获取学生对机加工过程中事故发生的感性认识,以真实的机械伤害事故案例隐患图片进行机械危害初步认识,以典型的机械伤害事故案例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出常见机械伤害事故的原因,并提出机械伤害事故防范措施。 学情分析班级基本情况: 班级共27人,其中女生8人;男生19人;14位独生子女;6位同学家庭从事机加工行业方面工作。 学习起点: 学生已经学习生产安全事故报告与调查的相关知识,对事故调查、分析的步骤、方法和常用技术手段已经有了基本的认识,学生学习过物体打击、车辆伤害事故案例分析的相关内容,这都为本次课的学习奠定了理论基础。 学生缺乏现场经验;学习中理论和实际相脱节。 由于工作岗位需要和实际操作的吸引力,学生有浓厚学习兴趣。 男生动手能力略强于女生;女生的理论知识略优于男生。 学习状态: 学生对枯燥理论学习不感兴趣,所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授课。 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薄弱,所以采用FLASH软件让获取学生对机加工过程中事故发生的感性认识。 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所以以真实的机械伤害事故案例隐患图片,创设情境,来引起学生的关注,认识到本节课的重要性。

初中物理:《简单机械》教教案例分析(教案文本)

( 物理教案 )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案设计 / 精品文档 / 文字可改 初中物理:《简单机械》教教案 例分析(教案文本) Physics covers a wide range. There are many occupations related to physics. A good study of physics also provides better conditions for employment.

初中物理:《简单机械》教教案例分析(教 案文本) 一、教学案例 课堂复习: 教师:杠杆有几类? 学生:省力,费力和等臂杠杆。其中省力杠杆费距离,费力杠杆省距离。 新课教学: 教师:旗杆上的滑轮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 学生:可以省力。 教师演示:安装定滑轮、安装动滑轮。 教师提问:滑轮有哪些特点呢?我们来利用实验探究。

(板书)探究定滑轮、动滑轮的特点 教师提问:需要什么器材? 学生:钩码、滑轮、铁架台、刻度尺和弹簧测力计。 教师要求:分组进行实验、要求设计表格并且把数据记录入表格。 学生活动:安装滑轮、测量。 学生笔记之一: 器材:弹簧测力计、钩码、滑轮、线、铁架台和刻度尺。 测钩码的重量 测物体上升的距离 线上升的距离 结论 定滑轮 1 2 动滑轮

1 2 学生笔记之一:(表格) 钩码质量 上升高度 教师设计的表格和实验数据:种类 钩码重力(N) 拉力的大小(N) 钩码移动的距离(m) 力移动的距离(m) 钩码移动的方向 力移动的方向 定滑轮 1 1

简单机械主题单元教学设计

简单机械主题单元教学设计 表3-1主题单元教学设计模板 主题单元标题《简单机械》 作者姓名张友全 学科领域(在学科名称后打√ 表示主属学科,打+ 表示相关学科) 思想品德语文数学体育 音乐美术外语物理 化学生物历史地理 信息技术科学社区服务社会实践 劳动与技术 其他(请列出): 适用年级八年级(下) 所需时间课内探究3课时,课外探究1课时 主题单元学习概述

《简单机械》这一主题单元,是力学部分的最后一个单元。涉及到前面所学的力和功的知识,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一方面,要从力的角度认识简单机械;另一方面,还要从功的角度认识简单机械。关于平衡状态,初中物理仅仅涉及二力平衡和杠杆平衡。课标对杠杆平衡有新的要求,即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杠杆平衡条件。其中既有实验探究的要求,又有知识方面的要求,而且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实验是必做实验。 本单元专题一杠杆,专题二滑轮,专题三通过活动探究杠杆等简单机械的应用,专题四是机械效率,通过本单元学习,学生应能够正确、合理的实用杠杆、滑轮,以达到改变力的大小和方向的目的;能从生活和实际出发,选择不同类型的杠杆、滑轮,以达到省力或方便的目的。专题三的课外探究活动设计,是为了进一步让学生对各种简单机械形成感性认识,再进一步了解如何进行应用,最后在分析其优缺点,让学生可以较全面的把握简单机械相关知识。 主题单元规划思维导图 主题单元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识别出杠杆,并能准确找出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2.能通过实验探究,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能利用杠杆平衡条件进行计算。 3.能识别定滑轮和动滑轮。 4.能通过实验,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并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滑轮解决实际问题。 5.会安装滑轮组,能根据安装情况分析施力大小与物重的关系。 6.能说出机械效率的含义,能利用机械效率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7.通过实验了解机械效率高低与物重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的方法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和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2.通过探究活动,了解简单机械在生活中的应用,知道如何合理选用简单机械。 3.通过将常见的工具抽象成平直杠杆,感受建立物理模型的方法。 4.能根据实验要求进行实验操作,能准确记录实验结果并通过分析得出结论。 5. 经历学习过程,进一步锻炼收集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简单机械的教学反思

简单机械的教学反思 篇一:简单机械教学反思 以前在讲授《其他简单机械》一课时,往往是直接引导学生看书中的漫画,学生看着,老师绘声绘色的编着小故事,引领学生快速进入到新课的情景中来,学生积极性虽然也很高,但是就现在的课程标准要求来看,却是教师剥夺了学生口说脑筋想的权利,学生是观众,老师是演员,没有很好的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没有从主要的地位退下来,而把学生推到前台去,没有能利用有效的课程资源很好的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积极思考问题和合理的情景想象能力,在过去应试教育的情况下,不失为好的教学设计的内容,放在今天再来看,不仅不能算是理想的设计,很可能还会被当作反面的典型来分析。经过我们组全体成员的共同探讨和研究,一致认为,可以大胆的尝试让学生自己认真看漫画后,看谁能用精彩的语言来描述漫画向我们所展示的丰富内容,学生应该是积极性比较高的,估计会给我们一个惊喜。 本节课的第二个问题是关于认识区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问题,以前我们大都是教师由直接演示,让学生观察两种情况滑轮在工作时有什么不同,学生观察思考后做出回答,教师则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进行补充总结然后板书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定义。学生积极性一般,热情不高,没有很好的把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起来,让他们有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想去知道相关知识,并且觉得物理不仅有趣而且有用,学习后也不能很好的掌握利用。现在组里经过研究商讨,改为用一个实际问题引出知识,如何用一

根线和一个滑轮把一个重物抬高?学生肯定会跃跃欲试,效果应该会比较理想的。 接下来就是本组教师各自在课堂中实践,检验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设计的课堂教学方案能否经得起实践的检验,能否赢得学生的认可。下课后,老师们都就自己的课堂谈了自己对这样设计的理解和认识,老师的问题仍集中在导入新课上,对于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学习改过以后,都是反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极大的调动起来了,每个班几乎都是成绩不太好的学生积极性更高,以往上课根本不参与教学活动的学生一个个都瞪大了眼睛,把手举的高高的,要求来讲台上露一手,而且这部分学生往往动手能力都比较好,也给他们展示自己搭建了一个平台,居然在老师的肯定和学生羡慕的眼光中也流露出了发自内心的难得的笑容。好象觉得物理学起来并不象想象中那么难,也让老师对他们又有了新的认识。但是导入新课的方法在课堂中却没有出现我们预料中的好局势,倒是决大部分班级中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冷场,没有学生积极主动的起来展示自己。很多同学都低下了头,对自己没有足够的信心。只有少数班级有个别学生起来说,但是又不能很好的理解漫画的含义,收不到良好的效果。我们冷静思考以后,认为问题在于,学生以前吃现成的饭的时候多,老师包办代替的多,学生真正需要自己动脑筋的机会少,多数情况下,老师为了赶进度等理由,自己能做的都替学生做了,学生在理科的课堂上很少有机会去运用这样的学习方式去培养自己的各种能力,学生还不能很好的接受这种一下子

应用项目教学法进行机械制图案例教学

应用项目教学法进行《机械制图》教学案例 设计 我国传统职业教育模式的教学方法是以“知识为本位”,强调学科知识的科学性与系统性,在教学上注重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强调识记,但忽视了对学生能力和创造性的培养。这与当今社会强调实用技能,强调知识创新等素质教育不能同步,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因此教学改革极其迫切。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项目教学法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运用,我便利用此法,根据《机械制图》的学科特点,以齿轮油泵泵体的零件图设计与绘制为例,并结合CAD,设计了这篇教学教案。 一、项目要求 根据工厂提供的齿轮油泵,完成泵体的测绘,表达方案选择、草图绘制,并根据草图利用CAD完成泵体零件图的绘制。 二、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1)学生在实际工作的情境中,了解零件测绘的方法和步骤。能用正确的画图步骤徒手绘制零件草图。 (2)根据零件草图用CAD绘制零件图,综合使用绘图命令,掌握平面设计的图形绘制技巧。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以及与同伴合作交流意识和能力。 三、项目分析(展示一张工厂车间的零件图) 本项目是将CAD软件与实际工厂中的零件图绘制结合,绘制出一张实用的零件图,让学生亲身感受说、做、学,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与同学交流合作,通过彼此的讨论交流与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能够与行业零距离接轨。 重点:(1)零件测绘、草图绘制的一般过程。 (2)绘图命令的综合使用以及平面图设计的一般工作流程。 难点:灵活运用各种知识,设计出更加人性化的方案。 突破重点、难点:(1)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项目。 (2)教师帮助个别学生提高水平。 四、教学策略分析 1.学习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各种测量工具的使用及CAD绘图的基本命令,能够熟练使用CAD进行零件图的绘制和技术要求的标注。

【初中物理】简单机械教案 人教版

第十二章简单机械 12.1 杠杆 主备人:龚树保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杠杆及有关杠杆的几个概念; 2、能从常见工具和简单机器中识别出杠杆; 3、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及其杠杆的一些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绘制杠杆示意图的过程,体会科学抽象的方法; 2、观察和操作杠杆,体会杠杆的作用; 3、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学习分析实验现象、寻找数据间规律,从中归纳出实验结论的一般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心生活、生产、自然现象中杠杆的使用; 2、乐于在周围生活中发现和分析各种杠杆,具有利用杠杆方便自己工作的意识; 3、认识科学探究中必须有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一、杠杆及支点、动力臂、阻力臂的概念 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教学难点 杠杆及动力臂、阻力臂的概念。 ●教学关键 准确把握杠杆概念,正确画动力臂、阻力臂,利用杠杆原理解决具体问题。 ●教学方法 根据本节教学内容的特点,主要采用直观教学、示范画图的教学方法,并配合讲授、讨论、展示等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优化,突破重点、难点,使学生准确把握杠杆及动力臂、阻力臂概念,归纳出利用杠杆知识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 ●教学设计 一、自主学习方案

知新 1、阅读教材“杠杆”,完成下列问题: (1)一根硬棒,在的作用下能绕着转动,这根硬棒就叫做杠杆。 (2)有关杠杆的几个名词: 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 动力:的力。 阻力:的力 动力臂:从的距离 阻力臂:从的距离 2、阅读教材“杠杆的平衡条件”,完成下列问题: (1)杠杆的平衡条件是。 用公式表示为: 3、阅读教材“杠杆的应用”,完成下列问题: (1)省力杠杆:动力臂比阻力臂,好处是,但是要费。 (2)费力杠杆:动力臂比阻力臂,好处是,但是要。 (3)等臂杠杆:动力臂阻力臂。既不省力也不费力,既不省距离也不费距离。 教学建议: 二、课堂导学方案 教学点1 杠杆的基本概念 1、学生观察教材甲、乙、丙,理解杠杆的定义:一根硬棒,在作用下能够绕着转动,这根硬棒就叫杠杆。 2、自学课本“杠杆”部分,观察下图,熟杠杆的五要素:

(初中物理课堂实录)《简单机械》教学案例分析

《简单机械》教学案例分析 初中物理课堂实录 一、教学案例 课堂复习: 教师:杠杆有几类? 学生:省力,费力和等臂杠杆。其中省力杠杆费距离,费力杠杆省距离。 新课教学: 教师:旗杆上的滑轮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 学生:可以省力。 教师演示:安装定滑轮、安装动滑轮。 教师提问:滑轮有哪些特点呢?我们来利用实验探究。 (板书)探究定滑轮、动滑轮的特点 教师提问:需要什么器材? 学生:钩码、滑轮、铁架台、刻度尺和弹簧测力计。 教师要求:分组进行实验、要求设计表格并且把数据记录入表格。

学生活动:安装滑轮、测量。 学生笔记之一: 器材:弹簧测力计、钩码、滑轮、线、铁架台和刻度尺。测钩码的重量 测物体上升的距离 线上升的距离 结论 定滑轮 1 2

动滑轮 1 2 学生笔记之一:(表格)

钩码质量 上升高度 教师设计的表格和实验数据:种类 钩码重力(N) 拉力的大小(N) 钩码移动的距离(m) 力移动的距离(m) 钩码移动的方向 力移动的方向 定滑轮 1 1

0.19 0.19 上 下 动滑轮 1 0.5 0.1 0.2 上 上 教师分析评估: ⑴弹簧测力计倒挂。 ⑵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① 定滑轮:不省力,不省距离,不费距离。

② 动滑轮:省一半力,费距离,不改变力的方向。 二、案例分析 1.明确探究目标,增强教学指向性 案例中的教学活动可以大致分为:问题的提出和实验设计、实验探究活动、分析评估等三个阶段。 ⑴实验设计,探究目标要明确 教师在第一阶段初始的复习提问,想通过杠杆的特点引导探究滑轮的特点,是一种类比的思想体现。对于新课的问题情景设置(旗杆上的滑轮)让我们清醒地意识到学生对于滑轮的认知水平停留在力的大小盲目比较层次。从学生的感性认识过渡到科学探究的理性认知,教师要发挥坚定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发现需要探究的目标。 如果不进行有效的过渡与引导,仅仅以为复习提问中有类比的思想,错误以为学生已经知道探究内容。只是简单的提出问题:“滑轮有哪些特点?”。就让学生选择实验器材、进行实验。则学生的实验探究目标会出现很大的差别。探究目标不会有针对性。接下来的探究方向就不会明确,达到的探究效果也会很有限。 ⑵从笔记中发现问题 从学生设计的表格(笔记之一)中发现:①学生关注的是钩码上升的距离和绳子(应该是力移动的距离)上升的距离,意识到两者之间的距离关系;②只

简单机械实用例题

简单机械题 1.在海南举办的大力士比赛中,有一个项目是把车轮推上台阶.如选项中所示,下面 把车轮推上台阶的四种方法,推力的作用点相同,推力的方向不同,则哪一种推法最 省 力 ( ) 第2题 2.如图所示,一根杠杆可绕O点转动,B处挂着一重物G,如果在A点施加一个如图所 示的动力F使杠杆在水平方向上平衡,则该杠杆为______杠杆(费力杠杆/省力杠杆/等臂杠杆/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3. 如图所示,杠杆AOB的A端挂重为G A的物体,B端挂重G B的物体,杠杆处于平衡状态,且AO=BO,杠杆自身重力不计,则() A.G A=G B B.G A<G B C.G A>G B D.无法判断 第3题第4题第5题4. 如图所示装置中,均匀木棒AB的A端固定在铰链上,悬线一端绕过某定滑轮,另一端套在木棒上使 木棒保持水平,现使线套逐渐向右移动,但始终保持木棒水平,则悬线上拉力F(棒和悬线足够长) () A.逐渐变小 B.逐渐变大 C.先逐渐变大,后逐渐变小 D.先逐渐变小,后逐渐变大 5. 如图所示,是一把不诚实的小贩卖瓜子用的杠杆,A挂托盘处,B为零刻度线,O为提纽处,C为杆 秤的重心,若小贩把杆秤秤砣换成质量小一些的,那么他称出的瓜子的质量数为() A.读数都比实际数多 B.读数都比实际数少 C.买得少时读数比实际数少 D.买得多时读数比实际数少 6. 如图所示,所示杆A可绕固定轴O转动,木块B在杆A下方的光滑桌面上,今用逐渐增大的水平力F推 B,整个装置仍保持静止,由于水平力的作用,B对A的支持力将() A.减小 B.增大 C.不变 D.无法确定 第6题第7题第8题7.如图所示,杆OB的O端用铰链(可自由转动)固定在竖直壁上,杆的中点挂一重物G,杆的B点受水平拉力F而平衡,若拉力F沿逆时针方向逐渐转向竖直方向,而保持OB在原位置平衡,则在此过程中F 将( ) A.大小保持不变 B.逐渐变大 C.逐渐变小 D.先变小后变大 8. 如图所示,若杠杆处于水平位置并静止,支点O到两端距离相等,B端绳子的拉力F与A端重力G相比( ) A、F=G B、G/2<F<G C、F>G D、无法比较 9. 一个均匀的厚木板长15米,重400牛顿,对称地搁在相距为8米的两个支架上,如图所示。一体重为500牛顿的人,从A点出发向右走去,在板翘起来之前,此人能够走到离B点以外___米处. 第9题第11题 第12题第13题10. 某同学自 侧砝码的 衡。则该11.如图所示 水平位置 过程中,A.F增大C.F增大12. 甲、乙则甲、乙两 A.F甲=F C.F甲

简单机械 教案

学习目标 1、掌握杠杆和滑轮的工作原理; 2、能够分析省力杠杆和费力杠杆; 3、掌握动滑轮和定滑轮对力的改变方式,分析滑轮组的受力;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杠杆和滑轮现象。 教学内容 内容回顾 1、什么是力? 我们将一个物体对另外一个物体的作用叫做力。 2、二力平衡。 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运动状态,我们称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所受到的力叫做平衡力。如果物体只受到两个力而处于平衡,我们把这种情况叫做二力平衡。 3、物体的受力分析。 一般情况下是一“重”、二“弹”、三“摩擦”四“场力”。其中重是重力指物体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而受到的力;弹是弹力指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来的形状,对跟他接触的物体产生的作用,通常包括地面的支持力、水的压力和绳索的拉力等,方向总是与接触面垂直的;场力一般指电场力和磁场力。 【教法】引导学生回顾。 知识精讲 知识点一(杠杆) 【知识梳理】 1、概念:如下图所示,各种工具在使用过程中都是绕这某一点固定转动的,我们把在力的作用下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做杠杆。

2、杠杆的五要素 (1)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通常用O表示。 (2)动力:为达到目的而使杠杆转动的力,通常用 F表示。 1 (3)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通常用 F表示。 2 (4)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通常用 L表示。 1 (5)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通常用 L表示。 2 【教法】 通过展示图片和举实际的例子,让学生知道什么使杠杆。 【例题精讲】 例1.一根棒在力的作用下,能够,这根棒就叫做杠杆。杠杆的支点是指,作用在杠杆上,促使杠杆转动的力叫做 ,杠杆转动的力叫做阻力。从到的距离叫做动力臂。 【教法】:逐步帮主学生疏导概念,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杠杆概念。 【解析】:根据杠杆的概念知道杠杆是力的作用下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由杠杆的五要素可知支点是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使杠杆转动的力是杠杆的动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是杠杆的阻力,动力臂是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 【答案】:硬;绕固定点旋转;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动力;阻碍;支点;动力作用线;垂直。 【课堂练习】 1.画出图中各力的力臂。 【教法】:对动力臂和阻力臂的概念,进行认真的梳理和解剖。 【解析】:因为力臂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就是支点到延着力的方向的最短距离,就是力臂与力的作用线垂直。

《聪明的机器人》教学案例

《聪明的机器人》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1.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机器人的结构特征与特异功能,机器人在生活和科技领域的应用; 2.透过任务驱动教学活动,使学生的空间想象力逐步发展,对机器人具有一定的认识能力; 3. 关注科技发展,展开奇特而又合理的想象,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就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大胆进行想象,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 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机器人的功能和特点及其发展。 难点:如何合理选择和使用不同的材料组合机器人。 教学准备:课件、多媒体视频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收集有关机器人的各种知识和机器人的实例。 二、教学导入 同学们,老师有一个问题要考考大家,你知道世界上最早登上月球的是什么人吗?(欣赏机器人动画和影像片断) 板书课题:聪明的机器人 三、新授

(一)??观看视频引入教学内容 21世纪被信息技术专家誉为智能机器人的时代,机器人在各行各业将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机器人技术综合机械工程、电子工程、传感器应用、信息技术、数学、物理等多种学科,它代表着一个国家的高科技发展水平。同学们在生活中有没有接触过机器人?在影视作品中的机器人是什么样的?请同学给大家描述一下。 学生积极举手描述自己生活中、电影中见过的机器人,课堂气氛活跃,教师适时导入新课: 下面请同学们看一段关于智能机器人的视频。(教师播放关于机器人比赛的视频) 观看过后:同学们举了这么多机器人的例子,我们从刚才的视频上也看到机器人具有类似人类的形体和较高的 智能。那么,到底什么是机器人呢?是不是只有在高科技实验室、科幻电影里面具有与人类相似的形体的才叫机器人呢? 开始讨论,问题初步涉及到机器人的特征方面。现实生活中,机器人无处不在,并在我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你是否注意过商场的自动门、街头的取款机?这就是机器人!机器人就在我们身边!那么人们是怎么定义机器人的呢? (二)??以任务为驱动开展教学 1. 请同学们自学课本内容回答:什么是机器人?

八年级物理第十二章简单机械教案教学文案

第十二章简单机械 一、杠杆 (一)杠杆 1.定义:在力的作用下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做杠杆。 2.杠杆五要素: 3.要点透析 五要素物理含义 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用“O”表示 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用“F1”表示 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用“F2”表示 动力臂从支点O到动力F1作用线的距离,用“l1”表示 阻力臂从支点O到阻力F2作用线的距离,用“l2”表示 (1)杠杆的支点一定要在杠杆上,可以在杠杆的一端,也可以在杠杆的其他位置; (2)动力和阻力是相对而言的,不论动力还是阻力,杠杆都是受力物体,跟杠杆发生相互作用的物体都是施力物体; (3)动力作用点:动力在杠杆上的作用点; (4)阻力作用点:阻力在杠杆上的作用点; (5)力臂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不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它是点到线的距离而不是点到点的距离; (6)力臂有时在杠杆上,有时不在杠杆上,如果力的作

用线恰好通过支点,则力臂为零; (7)力臂的表示与画法:过支点作力的作用线的垂线; (8)力臂的三种表示:根据个人习惯而定 【例1】下列关于杠杆的一些说法中,正确的是() A.杠杆必须是一根直棒B.杠杆一定要有支点 C.动力臂就是支点到动力作用点的距离D.当力的作用线通过支点时,力臂最大(二)杠杆的平衡条件 1.杠杆平衡:杠杆静止或匀速转动都叫做杠杆平衡。 2.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实验序号动力 F1/N 动力臂 l1/cm 动力×动力臂 N·cm 阻力 F2/N 阻力臂 l2/cm 阻力×阻力臂 N·cm 1 0.5 20 10 1.0 10 10 2 1.5 20 30 1.0 30 30 3 2.0 20 40 4.0 10 40 探究归纳:只有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杠杆才平衡。 3.杠杆平衡条件表达式: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即;公式表示为:, 即.应用公式时单位要统一。 【例2】图2是研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装置,要使杠杆在图示位置平衡,在A处钩码应挂A.6个 B.3个 C.2个

机械效率教学案例教案

广东省湛江市第十二中学梁燕玲 教学目标 1.知道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的含义及三者的关系。 2.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并能计算简单机械的效率。 3.培养学生对任何事情都要注意“效率”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和难点 对机械效率概念的理解。 教学方法 综合教学法。 教学仪器 电脑教学平台一套,滑轮组、铁架台、弹簧秤、刻度尺、相同木块和细线各20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师:我们学校旁有一座私人住宅正在建造中,现在需把100 N重的砂子运到6 m高的楼上。想想看,有哪些方法,可以把砂子运上去? 在投影仪上映出 生:可以把砂子装在桶里或装在袋子里,人提上去。可以用起重机吊上去。还可以用动滑轮或滑轮组等简单机械将砂子运上去。 师:同学们回答得都很好。我们可以有许多办法将砂子运上楼。 现在我们选取其中的一种做个模拟实验,请大家讨论。(电脑模拟动画) 这是一个利用滑轮组提升砂子的装置图,请观察和思考: ①几段绳子承担物体和滑轮的总重? ②砂子升高h,绳子末端移动的距离s是多少? ③把100 N重的砂子运上6 m高的楼上,需要做多少功?

④通过滑轮组,绳子末端用了40 N的拉力将砂子运上去,实际做了多少功? ⑤想一想,这两个功为什么不相等? 在投影仪上映出学生讨论的结果。 生:提砂子上楼时也要把桶、动滑轮提上去,还要对桶和动滑轮做功;另外绳和滑轮之间还有摩擦,也需要做功。 师:我们的目的是把砂子运上楼,所以把100 N重的砂子运到6 m高的楼上,无论采取哪种方法都必须做的功,这是有用的功。用滑轮组将砂子运上去,在完成运砂子的同时,还不得不对桶和动滑轮也做了功,此外还要克服各种摩擦做功,这部分对砂子提上楼没有用,但又不得不做的功,是额外功。 板书: (一)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有用功:在工作时,对人们有用的功。 额外功:在工作时,对于额外负担所不得不做的功。 总功:有用功与额外功的和。 练习: 用桶从井中提水的时候,对________做的功是有用功,对_________做的功是额外功。 如果桶掉到井里,从井里捞桶时,捞上来的桶带有一些水,这时对桶做的功是_________功,对水做的功是_________功。 二、引入机械效率 1.学生分组实验(共20个小组,分2个内容,每10个小组做1个内容,2个实验并进) 测定:把重G=1.5 N的木块,提高到h=0.2 m的高度时, ①通过一定一动滑轮组所做的有用功、总功。 ②通过两定两动滑轮组所做的有用功、总功。 每个实验的记录结果选1~2组,在投影仪上映出进行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