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药物在体内的转运和代谢转化

合集下载

评价药物在体内和体外的代谢过程

评价药物在体内和体外的代谢过程

评价药物在体内和体外的代谢过程

药物代谢是指药物在人体内发生生化反应,转化成代谢产物,以达到排泄出体

外的目的。药物代谢过程十分重要,它决定了药物在人体内的药效、毒性和个体差异等方面。本文将以药物在体内和体外的代谢过程为主线,探讨药物代谢的评价和影响因素。

一、体内代谢

体内代谢指的是药物在人体内转化产生的代谢产物,主要由肝脏、肾脏、肺、

肠道等器官参与。

肠道代谢

在药物口服后,在肠道内发生的代谢主要是由细菌酶和肠道细胞酶参与。其中,肠道细胞酶主要是分泌到小肠黏膜细胞中的酶,主要参与药物和胆汁酸的代谢和转运。而细菌酶主要参与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和药物的代谢。

肾脏代谢

肾脏是药物主要排泄器官,但肾脏作为代谢器官的作用相对较小。肾脏代谢主

要是通过肾小管上皮细胞里的酶和载体参与,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初级转化和细胞内催化。

肺代谢

肺代谢指的是药物从血液进入肺泡后,在肺泡内发生的代谢反应。由于药物在

肺泡内的淋巴系统扩散得非常快,因此许多药物也可以通过肺泡内壁面积为N(分子数)的大表面积将药物微量地代谢掉,但是肺代谢在药物代谢中的作用不大。

肝脏代谢

肝脏代谢是药物代谢的主要过程之一,几乎所有经口用药都会经过肝脏代谢。

这些药物通过肝脏脉管进入肝脏,经过CYP(细胞色素P450)酶家族介导的氧化、还原、水解、合成等化学反应,产生代谢产物,最终由肝脏排除体外。CYP酶家

族是药物代谢的核心,它是肝脏生物激素代谢的重要组成部分,肝脏中80%的药

物代谢都是经CYP酶家族介导完成的。

二、体外代谢

体外代谢一般指的是药物在离体条件下的代谢反应,主要用于药物质量控制、

药物在体内的过程和药代

药物在体内的过程和药代
10
二、药物的体内过程
(一)吸收(absorption) 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 1. 理化性质; 2. 给药途径; 3. 首关(过)效应(first-pass effect); 4. 其它。
11
药物的体内过程
(二)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plasma protein binding): 特点: 1. 结合是可逆的,结合的程度以血浆蛋白结合率 (%)表示; 2. 结合型药物(bound drug)失去活性,被动转运 受限: 3. 结合是可饱和的,两种结合高的药物并用可互 相竞争结合部位,导致自由型药物(free drug) 增多,作用增强或毒性增加; 4. 某些疾病、老年血浆蛋白含量降低,血中自由 型药物增加。 12
3
影响被动转运的因素
• 药物的理化性质如脂溶性、极性和 解离度均可影响被动转运。解离度 的影响最大。药物多为弱酸性或弱 碱性,其水溶液仅能部分解离。 • 解离型药物—极性大,脂溶性小, 难跨膜转运。 • 非解离型药物—极性小,脂溶性大, 易跨膜转运。
4
被动跨膜转运的规律
• 弱酸性药物在酸性环境中,解离度 小,非解离型多,易由酸侧跨膜进 入碱侧。扩散达平衡时,硷侧的药 物浓度大于酸侧。 • 弱硷性药物在硷性环境中,解离度 小,非解离型多,易由硷侧跨膜进 入酸侧,平衡时酸侧药物浓度大于 硷侧。
15
药物的体内过程
• 肝药酶作用的专一性低,活性有限, 个体差异大(先天因素、年龄、营 养状态、疾病状态、激素功能等)。 • 肝药酶诱导剂:诱导肝药酶,使其 活性增强,如巴比妥类、苯妥英钠 等。 • 肝药酶抑制剂:抑制肝药酶,使其 活性降低,如异烟肼、保泰松等。

生物化学中文名词解释

生物化学中文名词解释

微小RNA(miRNAs)miRNAs是一类含19~25单核苷酸的单链RNA,在3’-端有1~2个碱基长度变化,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中不编码任何蛋白,本身不具有开放阅读框架,具有保守性、时序性和组织特异性。成熟的miRNA可以和上游或下游序列不完全配对而形成基环结构。

核酸的变性与复性核酸分子具有一定的空间结构,维持这种空间结构的作用力主要是氢键和碱基堆积力。有些理化因素会破坏氢键和碱基堆积力,使核酸分子的空间结构改变,从而引起核酸理化性质和生物学功能改变,这种现象称为核酸的变性。变性核酸在适当条件下,可使两条彼此分开的链重新由氢键连接而形成双螺旋结构,这一过程称为复性。

α螺旋蛋白质分子中多个肽键平面通过氨基酸α碳原子的旋转,使多肽链的主骨架沿中心轴盘曲成稳定的α螺旋构象。

蛋白质的三级结构具有二级结构、超二级结构或结构域的一条多肽链,由于其序列上相隔较远的氨基酸残基侧链的相互作用,而进行范围更广泛的盘曲与折叠,形成包括主、侧链在内的空间排列,这种在一条多肽链中所有原子或基团在三维空间的整体排布称为三级结构。
结构域结构域是位于超二级结构和三级结构间的一个层次。在较大的蛋白质分子中,由于多肽链上相邻的超二级结构紧密联系,进一步折叠形成一个或多个相对独立的致密的三维实体,即结构域。

亚基亚基又称亚单位,原聚体或单体。一般由一条多肽链组成,也有由两条或更多的多肽链组成。亚基本身各具有一、二、三级结构。

智慧树知到《药理学(山东联盟-济宁医学院版)》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药理学(山东联盟-济宁医学院版)》章节测试答案

第一章

1、对于“药物”的较全面的描述是

A: 是一种化学物质

B:能干扰细胞代谢活动的化学物质

C:能影响机体生理功能的物质

D:是用以防治及诊断疾病而对用药者无害的物质

E:是具有滋补营养、保健康复作用的物质

正确答案:是用以防治及诊断疾病而对用药者无害的物质

2、药物代谢动力学(药代动力学)是研究

A:药物作用的动能来源

B:药物作用的动态规律

C:药物在体内的变化

D:药物作用强度随剂量、时间变化的消长规律

E:药物在体内转运、代谢及血药浓度随时间的消长规律

正确答案:药物在体内转运、代谢及血药浓度随时间的消长规律

3、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是研究

A:药物的临床疗效

B:药物的作用机制

C: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规律

D:影响药物疗效的因素

正确答案: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规律

E:药物在体内的变化正确答案:简单扩散

4、世界上第一部药典是

A: 《神农本草经》

B: 《神农本草经集注》

C:《新修本草》

D:《本草纲目》

E: 《本草纲目拾遗》

正确答案:《新修本草》

5、新药研究过程包括

A: 临床前研究

B:Ⅰ期临床试验

C:Ⅱ期临床试验

D:Ⅲ期临床试验

E:售后调研

正确答案:临床前研究, Ⅰ期临床试验 , Ⅱ期临床试验 ,

, 售后调研Ⅲ期临床试验第二章

1、大多数药物在体内通过生物膜的方式是

A: 主动转运

B:简单扩散

C:易化扩散

D:滤过

E:膜动转运

正确答案:简单扩散

2、在碱性尿液中弱碱性药物

A:解离少 , 再吸收多 , 排泄慢

B:解离多 , 再吸收少 , 排泄慢

C:解离少 , 再吸收少 , 排泄快

D:解离多 , 再吸收多 , 排泄慢

E:排泄速度不变

药物的体内过程及药物代谢动力学

药物的体内过程及药物代谢动力学

药物的体内过程及药物代谢动⼒学

药物的体内过程及药物代谢动⼒学

药物进⼊机体后,作⽤于机体⽽影响某些器官组织的功能;另⼀⽅⾯药物在机体的影响下,可以发⽣⼀系列的运动和体内过程:⾃⽤药部位被吸收进⼊(静脉注射则直接进⼊)⾎液循环;然后分布于各器官组织、组织间隙或细胞内;有些药物则在⾎浆、组织中与蛋⽩质结合;或在各组织(主要是肝脏)发⽣化学反应⽽被代谢;最后,药物可通过各种途径离开机体(排泄);即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它们可归纳为两⼤⽅⾯:⼀是药物在体内位置的变化,即药物的转运,如吸收、分布、排泄;⼆是药物的化学结构的改变,即药物的转化(⼜称⽣物转化),亦即狭义的代谢。由于转运和转化以致形成药物在体内量或浓度(⾎浆内、组织内)的变化,⽽且这⼀变化可随⽤药后的时间移⾏⽽发⽣动态变化。众所周知,药物对机体的作⽤或效应是依赖于药物的体内浓度,因⽽上述各过程对于药物的作⽤也就具有重要的意义。

1 药物的体内过程

1.1 吸收

药物的吸收是它从⽤药部位转运⾄⾎液的过程。其吸收快、慢、难、易,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1)药物本⾝的理化性质:脂溶性物质因可溶于⽣物膜的类脂质中⽽扩散,故较易吸收;⼩分⼦的⽔溶性物质可⾃由通过⽣物膜的膜孔⽽扩散⽽被吸收;⽽如硫酸钡,它既不溶于⽔⼜不溶于脂肪,虽⼤量⼝服也不致引起吸收中毒,故可⽤于胃肠造影。⾮解离型药物可被转运,故酸性有机药物如⽔杨酸类、巴⽐妥类,在酸性的胃液中不离解,呈脂溶性,故在胃中易于吸收。⽽碱性有机药物如⽣物碱类,在胃液中⼤部分离解,故难以吸收,到肠内碱性环境中才被吸收。改变吸收部位环境的pH,使脂溶性药物不离解部分的浓度提⾼时,吸收就会增加,例如⽤碳酸氢钠使胃液pH升⾼时,可使碱性药物在胃中的吸收增加,⽽酸性药物的吸收则减少。

药物在体内的转运和代谢转化

药物在体内的转运和代谢转化

CH3CONH
OC2H5 [O][CH3CONH
OC2CH2OH ]
非那西丁
-CH3CHO CH3CONH
OH
S-脱烃基: 是将硫烃基转化为巯基和醛
R-S-CH3 [O] RSCH2 OH
RSH + HCHO
3)脱氨基
这种脱氨基与氨基酸氧化酶或胺氧化酶的脱
氨基方式不同,它主要作用于不被胺氧化酶作用 的胺类。
2. 硫酸盐结合
含硫氨基酸分解可产生硫酸根,半胱氨酸是主要来源
SO42- + ATP
AMP - SO3- (腺苷-5`-磷酸硫酸)
+ ATP
3 ' -PO3H2—AMP—SO3(3'-磷酸腺苷-5'-磷酸硫酸,PAPS)
腺嘌呤 HO
O CH2 O P O
OH
OPO3H2
SO3- PAPS的结构
PAPS带有活性硫酸根, 是体内硫酸基的供体
葡萄糖醛酸转移酶不能催化逆反应。
* 催化酶: 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
(UDP-glucuronyl transferases, UGT)
举例:
苯酚
+ UDPGA
OH
UGT
HOOC
HC H
C OH
OH C H
O O
C H
H C
OH

第九版病理生理学第十七章肝功能不全考点剖析

第九版病理生理学第十七章肝功能不全考点剖析

二、简述题(10)
5、控制哪些诱发因素才能挽救肝性脑病的患者? 答:(1)上消化道出血:是最常见的病因,肝硬变患者并 发上消化道出血时,往往出血量大,大量积血积存于肠道内 ,使肠道产生过多的氨和有毒物质,肠道吸收入血后导致血 氨升高,可诱发肝性脑病。(2)大量排放腹水:短时间大 量排放腹水,血容量不足,电解质平衡紊乱,血氨升高,诱 发肝性脑病。
二、简述题(10)
5、控制哪些诱发因素才能挽救肝性脑病的患者? (5)缺氧与感染:感染促进氨的形成,缺氧则加重氨的毒 性,因此诱发肝性脑病。(6)低血糖:葡萄糖的氧化磷酸 过程有助于NH3与谷氨酸结合,加重胺毒性,诱发肝性脑 病。
二、简述题(10)
5、控制哪些诱发因素才能挽救肝性脑病的患者? (7)பைடு நூலகம்秘:便秘患者由于食物在肠道停留时间过久,氨以 及有毒物质增多,小肠吸收的有害物质也随之增多,引起肝 性脑病。(8)大手术及药物:麻醉及手术可增加肝、肾和 脑功能的负担。镇静安眠药可直接抑制大脑,同时抑制呼吸 中枢造成缺氧。
一、名词解释(3)
1、肝功能不全: 是指各种致肝损伤因素损害肝脏细胞,使其合成、降解、解 毒、贮存、分泌及免疫等功能障碍,机体可出现黄疸、出血 、感染、肾功能障碍及肝性脑病等临床综合征。
一、名词解释(3)
2、肝性脑病: 是由于严重的肝功能失调或障碍所致、以代谢紊乱为主要特 征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综合征。早期表现为轻微人格 改变、智力减弱、意识障碍等,进一步发展为精神错乱、睡 眠障碍和行为异常等,晚期发生不可逆的昏迷。

第十七章药物在体内转运和代谢转化

第十七章药物在体内转运和代谢转化
• 维生素D3羟化成为具有生物学活性的维生素1, 25,(OH)2D3 • 胆汁酸和类固醇激素合成过程中的羟化作用
羟化: 脱烃基: S-氧化:
邻羟基乙酰苯胺 扑热息痛
(2) 线粒体单胺氧化酶系
存在部位:线粒体内
催化的反应 催化胺类氧化脱氨基生成相应的醛
RCH2NH2+O2+H2O2
MEOS是乙醇-P450加单氧酶,仅在血中乙醇浓度 很高时才被诱导而起作用。
乙醇诱导MEOS不但不能使乙醇氧化产生ATP, 还可增加对氧和NADPH的消耗,而且还可催化 脂质过氧化产生羟乙基自由基,后者可进一步 促进脂质过氧化,引发肝损伤。
2、还原反应
(1)醛酮还原酶:主存在于胞液 还原产物:醇 如:三氯乙醛(催眠药物)还原为三氯乙醇 CCl3CHO 2H CCl3CH2OH
第十七章 药物在体内的转运和代谢转化
第一节 药物代谢转化的类型和酶系 第二节 影响药物代谢转化的因素 第三节 药物代谢转化的意义
本章学习内容
1、掌握药物转化的概念、转化的类型及酶系。 2、熟悉药物转化的生理意义。 3、了解药物转化的影响因素。
第一节 药物代谢转化的类型和酶系
一、药物体内过程
概念:指药物或其初步(第一相反应)代谢物与 内源结合剂的结合反应(第二相反应)。
水溶性或极性强
目的:使药物毒性或活性降低和极性增加而易于 排出。

药理学第17章整理

药理学第17章整理

第十七章治疗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药

第一节抗帕金森病药

一、帕金森病发病机制简介

帕金森病概述

帕金森病(PD)又称震颤麻痹,是一种主要表现为进行性锥体外系功能障碍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其典型症状为静止震颤、肌肉强直、运动迟缓和共济失调。临床上按不同病因分为:原发性、动脉硬化性、脑炎后遗症和化学药物中毒等4类,它们均出现相同的主要症状,总称为帕金森综合征。

PD发病机制

1.目前提出的假说为“多巴胺学说”,该学说认为,帕金森病是因纹状体内多巴胺(DA)减少或缺乏所致,其原发性因素是黑质内多巴胺能神经元退行性病变。

黑质中多巴胺能神经元发出上行纤维到达纹状体,其末梢与尾-壳核神经元形成突触,以DA 为递质,对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起抑制作用;另一方面,尾核中的胆碱能神经元与尾-壳核神经元形成突触,以乙酰胆碱为递质,对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起兴奋作用。

正常时这两条通路功能处于平衡状态,共同调节运动功能。帕金森病患者因黑质病变,DA 合成减少,使纹状体DA含量减少,造成黑质-纹状体通路多巴胺能神经功能减弱,胆碱能神经功能相对占优势,因而出现肌张力增高症状。

2.关于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发生退行性病变的机制,比较受肯定的是“氧化应激”学说

一般情况下,DA通过单胺氧化酶(MAO)催化氧化脱胺代谢,所产生的过氧化氢能被抗氧化系统清除掉。但在氧化应激时,DA的氧化代谢是多途径的,产生大量的H202和超氧阴离子,在黑质部位Fe2+催化下,进一步生成毒性更大的羟自由基,而此时黑质线粒体呼吸链的复合物Ⅰ活性下降,抗氧化物(特别是谷胱甘肽)消失,无法清除自由基,因此,自由基通过氧化神经膜类脂、破坏DA神经元膜功能或直接破坏细胞DNA,最终导致神经元变性。

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动力学过程

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动力学过程

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动力学过程

药物代谢动力学是定量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规律,并运用数学原理和方法阐述药物在机体内的动态规律的一门学科。

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变化过程,即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另一方面研究药物在体内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即药物代谢动力学。

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1. 吸收: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2. 分布:药物进入血液循环后,通过血液循环分布到各组织器官的过程。

3. 代谢:药物在体内被代谢酶转化为活性或非活性代谢产物的过程。

4. 排泄:药物及其代谢产物通过肾脏、肝脏、肠道等途径排出体外的过程。

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对于合理用药、新药研发、药物质量控制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研究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动力学过程,可以了解药物的起效时间、作用持续时间、药物的代谢途径、药物的毒性等信息,从而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同时,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也为新药研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

药物在体内转运和代谢的机理

药物在体内转运和代谢的机理

药物在体内转运和代谢的机理药物在体内的转运和代谢机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药物

与生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各个器官的协同作用及药物本身的性

质等多个方面。在人体中,药物主要通过吸收、分布、代谢和排

泄四个过程,在这些过程中发挥治疗作用或产生不良反应。下面

我们详细探讨一下药物在体内的转运和代谢机理。

一、药物在体内的吸收

药物的吸收一般发生在消化道中,通过口服、注射、吸入等途

径进入体内。药物分子通过吸收膜进入微血管系统,随后通过循

环系统运输到不同的器官组织,并与受体结合,产生药理作用。

药物在吸收过程中,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药物本身的性质、剂量、给药途径、消化道pH值、血流灌注率、代谢酶的活性等。

例如,口服药物的吸收会受到消化道中pH值的影响,一些微

弱酸和碱性药物只能在中性pH值环境下才能充分吸收,因此在空腹和饭后的不同时间段吸收程度也不同。

二、药物在体内的分布

药物在吸收后,随着血液循环运输到不同的器官组织,分布到能与之结合的受体上发挥药理作用。

药物的分布主要受到药物分子本身的化学性质、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血脑屏障等生理因素的制约,同时也与相对血液循环速度和器官组织细胞的渗透性密切相关。

例如,一些卡马西平等药物,在进入中枢神经系统之前需要跨越血脑屏障,因此分布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浓度较低。

三、药物在体内的代谢

药物在被吸收和分布之后,需要经过代谢过程,才能被身体消化和排出。药物代谢是指药物在体内被酶系统转化为代谢产物的过程,被代谢后的药物通常集中在代谢器官,如肝脏、肾脏。

药物代谢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一种是氧化代谢,即通过细胞内的氧化酶将药物分子氧化为水溶性的代谢产物,以便于后续的排

第十七章 抗高血压药

第十七章 抗高血压药

第十七章抗高血压药

第一节抗高血压药分类

1、血压形成的基本因素为心排血量和外周血管阻力,参与血压调节的器官主要为脑、心、血管、肾,而心血管活动的调节涉及神经、体液等因素

2、抗高血压药物通过作用于上述器官,调整神经、体液紊乱,减少心排血量和(或)降低外周血管阻力而发挥作用

根据抗高血压药物的作用部位或机制,可将其分为以下几类:

(一)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药

1.血管紧张素I转化酶抑制药(卡托普利、依那普利、雷米普利等)

2.血管紧张素I受体阻断药(氯沙坦、替米沙坦、缬沙坦等)

3.肾素抑制药(瑞米吉仑等)

(二)钙通道阻滞药(硝苯地平、维拉帕米、地尔硫草等)

(三)交感神经抑制药

1、中枢性降压药(甲基多巴、可乐定等)

2、神经节阻断药(樟磺咪芬等)

3、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阻滞药(利血平等)

4、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1)β受体阻断药(普萘洛尔、美托洛尔等)

(2)α受体阻断药(哌唑嗪等)

(3)α及β受体阻断药(拉贝洛尔、卡维地洛等)

(四)利尿药

1.噻嗪类利尿药(氢氯噻嗪、氯噻酮等)

2.袢利尿药(呋塞米、依他尼酸等)

3.保钾利尿药(螺内酯、氨苯蝶啶等)

(五)血管扩张药

1.直接舒张血管平滑肌药(肼屈嗪、硝普钠等)

2.钾通道开放药(二氮嗪、米诺地尔等)

补充:

1、我国临床常用的抗高血压药包括血管紧张素Ⅰ转化酶抑制药、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药、钙通道阻滞药、β受体阻断药和利尿药等5类,以及由上述药物组成的固定配比复方制剂

2、此外,α受体阻断药或其他种类抗血压药(中枢性降压药和血管扩张药)有时亦可用于某些高血压人群

简述药物在体内的变化过程

简述药物在体内的变化过程

简述药物在体内的变化过程

药物通过不同的给药途径进入体内后将与人体发生相互作用。一方面药物作用于人体发挥药效,另一方面人体也不断地作用于药物,使其在体内转运和发生变化,包括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这一基本过程称为药物的体内过程。

药物在体内的转运跟代谢转化资料文档

药物在体内的转运跟代谢转化资料文档

H3COC N
SO2NH2
氨苯磺胺
乙酰氨苯磺胺
4、与谷胱甘肽结合反应
H
O H
谷胱甘肽 S-转移酶
+ GSH
H SG OH H
环氧萘
S-二氢萘醇谷胱甘肽
5、甘氨酸结合反应
胆酸 + 甘氨酸
甘氨胆酸
6、甲基化反应
S-腺苷同型半胱氨酸
CONH2 SAM
CONH2
N
甲基转移酶
+
N
CH3
尼克酰胺
N-甲基尼克酰胺
催化酶 硫酸转移酶 (sulfate transferase )
O
O
PAPS PAP
HO
雌酮
HO3SO
雌酮硫酸酯

3、酰基化反应
OCNHNH 2
N
异烟肼
+ CH3CO ~ CoA
乙酰辅酶A
O CNHNHCOCH 3
+ HS-CoA
N
乙酰异烟肼
辅酶A
CH3CO~SCoA
CoASH
H
H2N
SO2NH2
女性的转化能力一般高于男性。 长期服用某一药物会出现耐药性。
三、药物代谢转化的意义
清除外来异物 改变药物活性或毒性 对体内活性物质的灭活 对寻找新药的意义 对某些发病机制的解释 对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R2C=NH
+H2O R2CNOH R2CO -NH2OH
4)S-氧化:如:氯丙嗪的氧化。
5)N-氧化和羟化:如三甲胺的N-氧化和苯 胺、非那西汀、2-乙酰 氨基芴的N-羟化。
C6H5NH2
[O]
C6H5NHOH
6)脱硫代氧:如有机磷杀虫药对硫磷在体内 转化为毒性更强的对氧磷。
(2)微粒体药物氧化酶作用机制(重点)
吸收后的药物经血液向个组织器官分布, 在作用部位发挥药物效应或被代谢转化,最 终经肾从尿中或经胆从粪便中排出。 其中: 药物转运:指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 布及排泄过程。 生物转化:指代谢变化过程。 消除:药物的代谢和排泄的合称。
2、药物的体内过程图

胆汁

作用部位 肾
崩解 - 分散 - 溶解
( 片 剂 ) ( 胶 囊 剂 ) ( 颗 粒 剂 ) ( 散 剂 ) ( 液 剂 ) ( 栓 剂 )
教学目的
1、掌握药物代谢转化的类型和酶系。 2、熟悉药物在体内代谢转化的概念、意义。 3、了解影响药物代谢转化的因素。
第一节
药物代谢转化的类型和酶系
一、药物的体内过程
1、药物的体内过程:
是指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 及排泄过程的动态变化。 吸收: 消化道吸收:口腔黏膜、胃肠道 非消化道吸收:注射、肺吸入、皮肤
Cytb5
2e
FP2
2e
NADH+H+
NADH-Cytb5还原酶系
(3)其他氧化酶系 1)单胺氧化酶:该酶存在于线粒体中,催 化胺类氧化为醛及氨。
RCH2NH2 RCHO+NH3
[O]
R CH=NH
H2O
2)醇和醛氧化酶:此类酶在胞浆和线粒体 中,可氧化醇为醛,醛再经氧化成酸。 乙醇
ADH
乙醛
ALDH
① N-脱烃基是将仲胺或叔胺脱烃基生成 伯胺和醛。 ② O-脱烃基是将醚或酯类脱烃基生成酚 和醛。 ③ S-脱烃基是将硫烃基转化为巯基和醛。
O-脱烃基
O-脱烃基
S-脱烃基
3)脱氨基:主要作用于不被胺氧化酶作 用的胺类物质。 R2CHNH2
[O]
R2C(OH)NH2 -H2O
[O]
-NH3
R2C=O
3,4苯吡、甲基胆蒽、黄曲霉毒素。
②与上述羟化酶不同的是,肝细胞可溶 性部分含有非常活跃的醇脱氢酶及醛 脱氢酶可催化醇类氧化成醛,再生成酸。
醇脱氢酶 醛脱氢酶
ROH
RCHO
RCOOH
2)脱烃基:可分为N-脱烃基、O-脱烃基和 S-脱烃基。
RXCH2R’ X=O,N,S [RXCHR’] OH O=CHR’ + RXH X=O,N,S
离体实验:
利用组织切片、匀浆、细胞微粒体等→ 适当条件与药物保温→分离、鉴定代谢产 物。
代谢组学
三、药物代谢转化的类型和酶系(重点)
大多数药物进入人体后为非极性化合物(脂溶性), 不易由肾小球滤出,进行生物转化增加溶解性。
反应类型: 第一相反应:氧化、还原、水解(增加亲水性) 第二相反应:结合反应(增强水溶性) R-O-CH3 第一相反应 第二相反应 RH ROH R-O-SO3H

( 口 含 片 ) ( 吸 入 )

( 静 注 )

组织
粪中排泄
尿中排出
二、百度文库物代谢转化概述 1、药物代谢转化的概念
(1)概念:药物代谢转化又名药物 的生物转化,是指体内正常不应有的 外来有机化合物(包括药物或毒物等)
在体内进行的代谢转化。
生物转化的概念更为广泛,针对所 有非营养物质。
非营养物质
3、药物代谢酶
(1)催化药物在体内代谢转化的酶系 称为药物代谢酶。 (2)细胞定位:主要在肝细胞微粒体, 其次是细胞可溶性部分,也有少 数是在线粒体进行。
4、药物代谢的研究方法
与一般正常代谢的研究方法类似,有 临床观察、动物整体实验、离体实验等。
整体动物实验:
不同途径给药→从血、尿、胆汁、组 织、粪便等取样→分离、鉴定代谢转化 药物。
内源性:如激素、神经递质、 胺类等
外源性:如食品添加剂、 药物、毒物等
(2)药物代谢转化的结果
大多数转化为毒性或药理活性较小、 水溶性较大而易于排泄的物质; 有的经过初步转化,其毒性或药理活 性不变或比原来更大; 有的经转化溶解度反而变小。
2、药物代谢转化的部位
主要在肝进行;也有的在肺、肾、肠 肠粘膜等处进行。
NADPH-细胞色素P450还原酶:属黄素酶类, 以FP1表示,辅基为FAD。作用是:催 化NADPH和P450之间的电子传递。 NADH-细胞色素b5还原酶系:也属黄素酶, 以FP2表示,作用是:催化NADH和b5 之间的电子传递。
5
4
1
2 NADPH细胞色素P450还原酶 3
4
6
7
e
8
2H+
特点: 能直接激活O2 O2
DOH
H2O
加单氧酶(混合功能氧化酶)

黄曲霉素B1经加单氧酶作用生成的黄曲 霉素2, 3环氧化物,可与DNA分子中的鸟嘌 呤结合,引起DNA突变,成为原发性肝癌 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
②药物氧化酶系的组成成分: 细胞色素P450:简称P450 ,已知有四种以上, 为含铁卟啉辅基的蛋白质,属b族细胞 色素。以P450 2+-CO在450nm有强吸收 峰而得名。能与氧直接作用,且与一 种含非血红素铁(NHI)和硫的铁硫蛋 白结合成复合体。
乙酸 甲酸
TCA
甲醇
甲醛
高毒性
ALDH活性影响饮酒
2、还原反应
肝细胞中的主要还原酶类是醛酮还原酶和 偶氮或硝基化合物还原酶。
醛酮还原酶催化酮基或醛基还原为醇。 酶系存在于细胞可溶部分。
偶氮或硝基化合物还原酶分别催化偶氮化 合物与硝基化合物从NADPH接受氢,还原成相 应的胺类。酶系主要存在于肝线粒体。
①催化上述药物氧化反应的酶系存在于肝 细胞光滑型内质网(微粒体),称为药 物氧化酶系。
药物氧化酶系其特点是: 能激活分子氧,使其中一个氧原子参 入到底物分子中(又称单加氧酶或羟化 酶),而另一个氧原子被NADPH还原为 水。即一个氧分子发挥了两种功能,故 又称混合功能氧化酶。
DH+O2+NADPH+H+ DOH+NADP++H2O
R-O-GA
(一)药物代谢第一相反应
1、氧化反应类型、酶系和作用机制
(1)微粒体药物氧化酶系: 其催化反应类型有:
1)羟化:分为芳香族环上和侧链羟基 的羟化,以及脂肪族烃链的 羟化。如:
CH3CONH-
[O] CH CONH3
-OH
乙酰苯胺
乙酰氨基酚
注: ①许多致癌物本身并没有致癌作用,但
由于在体内的羟化而成为致癌物,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