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阿房宫赋》重点句子翻译
六国论知识点归纳整理 六国论重点句子翻译

六国论知识点归纳整理六国论重点句子翻译《六国论》讲述治国之策,其注释及翻译是重点考试内容,今天将其主要知识点归纳总结,我们一起将其内容再次进行分析一下吧!六国论知识点归纳整理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1、率: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全都,一概)2、以:不赂者以赂者丧(因为)3、盖: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因为)4、固:固不在战矣(当然)5、举:举以予人(拿)6、然则: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既然如此,那么......)7、判: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确定,断定)8、固:至于颠覆,理固宜然(本来)9、得:此言得之(对)10、迁:终继五国迁灭(改变)11、与: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结交)12、既: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已经)13、以、为、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用,作为,招致)14、再:后秦击赵者再(两次)15、洎、以:洎牧以谗诛(及,等到;因为)16、诚: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实在)17、向使: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假如)18、数、理: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天数,命运)19、为、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治理,被)20、苟、从: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如果,跟随)二、通假字1、暴霜露(通"曝")2、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3、当与秦相较(通"倘",如果)三、一词多义1、非: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不是)②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不对)③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没)④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不能)2、或:①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有人)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③或以为死,或以为亡(有人)④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或许)3、得:①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得到)②此得之(正确)③诚不得已(办法)④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必须,应该)4、相:①当与秦相较(指对方)②狼不敢前,眈眈相向(指对方)③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相国)5、势:①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气势)②其势弱于秦(形势)③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态势)四、词类活用1、事:以地事秦(名作动,侍奉)2、义:义不赂秦(名作动,行正义)3、事、礼: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名作动,侍奉;礼遇)4、日、月:日削月割(名作状,一天天地;一月月地)5、却:李牧连却之(动词使动,使......退却)五、古今异义的词1、其实:①古义:他实际上。
六国论理解性默写、翻译

六国论理解性默写、翻译题】一)理解性默写:①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这一中心论点又分成两个分论点加以论述。
这两个分论点分别是:XXX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不赂者以赂者丧。
②为了证明自己的论点,作者在文中列举了齐、XXX、XXX破灭的史实并对此加以分析。
作者认为,其中齐国灭亡的原因是:与嬴而不助五国也;赵国灭亡的原因是:用武而不终也;燕国灭亡的原因是:以XXX为计,始速祸焉。
③《六国论》中作者批评赵国杀害良将,不能武力抗秦坚持到底的句子是:“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④其中描写祖辈创业艰难的句子是:“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⑤说明齐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⑥说明燕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至XXX以XXX为计,始速祸焉。
”⑦结尾指出:“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明确体现文章借古讽今,告诫北宋统治者要汲取历史教训的主旨。
⑧古人写文章常常借古讽今。
XXX《阿房宫赋》中说:“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这是借秦灭亡的教训批评XXX建宫室;XXX《六国论》中说:“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这是用六国破灭的教训讽刺北宋赂辽。
⑨古人写文章爱引用前人话语作为论据,如XXX《六国论》中“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⑩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寄寓了作者对所叙对象充满情感的句子,如《六国论》中“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XXX食之不得下咽也。
”表达了XXX对XXX以地事秦的遗憾之情。
二)重点句子翻译:①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翻译:贿赂秦国,自己的实力因此亏损,这是灭亡的原因。
②不赂者以赂者丧。
翻译: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
③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六国论》《阿房宫赋》文言知识归纳

《六国论》文言知识归纳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1)暴霜露 (通“曝”,曝露) (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通“倘”,倘若)(3)暴秦之欲无厌 (通“餍”,满足)2.古今异义(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古义:它实际上的数量今义:实际上(2)思厥先祖父古义:祖辈和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义:到……结局今义:连词(4)可谓智力孤危古义:智谋和力量今义:理解事物的能力(5)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义:先例,旧事。
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有关人物的事情(6)后秦击赵者再古义:两次今义:又,又一次(7)然后得一夕安寝古义:这样以后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8)刺客不行古义:不去行刺今义::能力、本事欠缺;水平不高3.词类活用(1) 名词作状语。
日削月割(一天天地,一月月地)(2) 名词作动词。
义不赂秦(坚持正义)(3) 形容词作动词。
不能独完 (保全)(4)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坚持到最终)(5)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小的方面,大的方面)4.一词多义(1)兵非兵不利(名词,兵器、武器)而秦兵又至矣(名词,军队)斯用兵之效也(名词,战争)(2)暴暴霜露 (动词,曝露) 暴秦之欲无厌 (形容词,凶暴,残酷)(3)事以地事秦(动词,侍奉)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名词,事情)(4)犹犹抱薪救火(动词,像,好象)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副词,仍然,还)(5)始始有远略(名词,起初)始速祸焉 (副词,才)(6)向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副词,假使,如果) 并力西向 (动词,朝着,对着)二、文言虚词1.而(1) 连词,表因果。
赂秦而力亏/战败而亡(2) 连词,表修饰。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3) 连词,表转折。
而秦兵又至矣/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与赢而不助五国也/燕虽小国而后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4) 连词,表承接。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2.之(1) 助词,的。
文言文课文重点句子翻译

• 《劝学》 • 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 所以木头用墨绳量过就能变得笔直,金属 (做成的刀剑)放在磨刀石上(磨)就能 变得锋利。 •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 过矣。 • 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 就会变得智慧聪明,在行为上没有过失了。
• 3、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我曾经整天地思考,不如片刻间的学习 (收获多);我曾经踮起脚跟向远处眺望, 不如登上高处见到的范围广。 4、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君子的天赋(资质、禀性)不是和一般人 有什么不同,只是他们善于凭借外物罢了。
• 《指南录后序》 • ★1、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 我被任命(或“被授予”)右丞相兼枢密使,统 领各路军马。 • ★2、北邀当国者相见,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 元人邀请(我朝)主持国事的人见面,众人认为 我去一趟是可以解除(国家)祸患的。 • ★3、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 我不能顾惜自己的生命,估计(或“料想”)元 人也还可以用语言打动的。
• ★7、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天高地迥,号呼靡及。 • (我)困窘饥饿,没有依靠,(元军)悬赏捉拿 又很急,天高地远,呼喊无人回应(或“叫天不 应,叫地不应”)。 • 8、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 • 我面临死亡,不知有多少次。 • 9、经北舰十余里,为巡船所物色,几从鱼腹死。 • (我)经过元人舰船往来的地方有十余里,被敌 人巡逻的船只盘问,差点葬身鱼腹而死。
• 7、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 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李牧连续打退秦军。等到李牧因 为谗言被杀害,(赵国的都城)邯郸才成为秦国的郡邑。 • 8、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 • 况且燕、赵两国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几乎消灭干净的时候, 可以说是智谋穷尽、力量孤单。 • 9、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 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封赏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诚心 来礼待天下的奇才。
2023年高考语文必背古诗词名句默写必修下册《阿房宫赋》《六国论》含讲解

第10练必修下册《阿房宫赋》《六国论》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阿房宫赋》中写秦对六国“人”的贪奢,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身份显贵,却也离开故国,早晚唱歌奏乐,成为秦国的宫人。
(2)《阿房宫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对偶句形式描写了秦人不珍惜剽掠而来的珍宝,宝物贱用,极显秦之“奢侈”。
(3)杜牧写《阿房宫赋》论述六国和秦朝灭亡的原因时说,“_______________”,就能抵御强秦;如果秦人能善待六国之人,“_______________”,又怎么会灭亡呢?【答案】妃嫔媵嫱王子皇孙鼎铛玉石金块珠砾使六国各爱其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书写时需要注意的字形有:妃嫔媵嫱、鼎铛、砾。
2.文章内容理解,根据语境填写。
(1)不吸取教训就会重蹈覆辙。
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借秦的灭亡向当朝统治者敲响警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描写阿房宫占地之广、宫殿之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3)《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倒置式的暗喻,以璀璨晶亮的明星来比喻纷纷打开的妆镜,既贴切又形象。
(4)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描绘了阿房宫楼阁众多、不计其数的情形,其中展示出“走廊”和“屋檐”的特点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杜牧的《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写复道横越空中,曲折绵延,极言其构筑精巧。
(6)杜牧的《阿房宫赋》中描写皇帝的车队仪仗远去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
(7)《阿房宫赋》中将反问与对比融为一体,批判秦人挥霍他人点滴积累起来的财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8)杜牧《阿房宫赋》中的“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秦统治者把珍宝、美玉当作石头、土块一样不加珍惜的奢靡生活。
阿房宫赋、六国论重点句子翻译习题及答案

《阿房宫赋》《六国论》重点句子翻译【高中必修下册第16课】班级:姓名:一、《阿房宫赋》重点句子翻译:1、六王毕,四海一。
蜀山兀,阿房出。
2、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3、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4、明星荧荧,开妆镜也;5、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6、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7、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8、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9、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10、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11、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12、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13、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参考答案】重点句子翻译:1、六王毕,四海一。
蜀山兀,阿房出。
1、翻译:六国覆灭,天下统一。
蜀地的山光秃了,阿房宫出现了。
2、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2、翻译:那长桥卧在水面上(象蛟龙),(可是)没有一点云彩,怎么会有蛟龙飞腾?那楼阁之间的通道架在半空(象彩虹),(可是)并非雨过天晴,怎么会出现虹呢?3、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3、翻译:乘坐辇车来到秦国。
(她们)早晚唱歌弹琴,成为秦皇的宫人。
4、明星荧荧,开妆镜也;4、翻译:光如明星闪亮,是宫人打开梳妆的镜子。
5、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5、翻译:辘辘的车轮声听起来越来越远,不知它驶向何方。
6、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6、翻译:每一处肌肤,每一种姿态,都极为娇媚动人。
(她们)久久地伫立着,望着远方,希望被宠幸。
7、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7、翻译:燕国赵国收藏的奇珍,韩国魏国聚敛的金银,齐国楚国保存的瑰宝8、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8、翻译:把宝鼎看做铁锅,把美玉看做石头,把黄金看做土块,把珍珠看做石头,乱丢乱扔,连续不断到处都是,秦人看着,也不觉得可惜。
语言表达 连贯衔接题 六国论翻译 阿房宫赋翻译

• 5、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 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 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 译文:假使韩、魏、楚三国都爱惜他们的 国土,齐国不依附秦国。(燕国的)刺客 不去(刺秦王),(赵国的)良将还活着 ,那么胜败存亡的命运,倘若与秦国相比 较,也许还轻易判断(出高低来)呢。
• 解析 语段主要讲提升自己的幸福感的 两种途径,第一种难以实现,第二种可 以实现,而①空就是讲第二种途径,根 据最后一句话可知是“降低对自己的期 望值”;②空主要讲第一种途径难以如 愿的原因,根据后面“他的比较对象不 是不如自己的人”可知,该处应填“人 们总是和与自己身份相当的人进行比较” 等相关内容;③空,根据后面“而是其 他的富豪”可知,此处应该填“即使是 富豪也有自己的焦虑”等相关内容。
• 请在下面一段文字中的横线处填入恰当的关 联词语,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逻辑严密, 层次分明。(5分) • 阿兰· 德波顿在《身份的焦虑》中提出一个 人提升自己的幸福感有两种途径:要么努力 取得更高的成就,① 要么降低对自我的期 望。要想通过取得更高的成就来获得幸福感 往往难以如愿, ②因为人们总是与自己身 份相当的人进行比较,来决定自己是否幸福。 ③ 即使是富豪也有自己的焦虑,因为他的 比较对象不是不如自己的人,而是其他的富 豪。 因此,唯一切实可行的途径就是降低 对自己的期待值
说的标准。
• (小卷11) 作为一个作家,提及阅读与写作的 关系,毕飞宇说,作家的写作不是盲目的,写作 一定有它的指向,这个指向无非是两个方面,一 个就是理性诉求,第二个就是①美学标准。所谓 写作,就是向自己心中的那个美学标准靠近的一 个过程。没有一个母亲能把自己有关小说的美学 标准生给自己的子女, ②必须是这个人自己去建 立。美学标准怎么建立?写是建立不了的,只能 是通过读,从五六读《唐诗》开始,到中学、到 大学,通过无穷多的艺术家、作家、作品, ③慢 慢地在心目中逐步地建立起个人的美学标准。 • 毕飞宇生动举例说,比如一个人如果脑子里 面有一百部长篇小说,他一定会建立起一个一百 部经典的长篇小说,他一定会建立起一个经典小 说的标准。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六国论》《阿房宫赋》含答案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六国论》《阿房宫赋》含答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
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
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
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
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
商鞅用于秦而收魏。
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
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
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
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
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
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
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
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
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至使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苏辙《六国论》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杜牧《阿房宫赋(节选)》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加句读,请将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阿房宫赋》课文译文及默写

《阿房宫赋》课文译文及默写《阿房宫赋》课文译文及默写导语:《阿房宫赋》是晚唐著名诗人杜牧创作的一篇散文,遣词用字无比华美,思想深刻见骨,是脍炙人口的经典古文之一。
下面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阿房宫赋》课文译文及默写,欢迎阅读!1、阿房宫赋(杜牧)课文原文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二川溶溶,流入宫墙。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複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
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
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摽掠其人,倚叠如山。
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
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2、阿房宫赋(杜牧)课文译文六国为秦所灭,天下被统一。
蜀山的树木被砍伐一空,阿房宫殿得以建成。
(它)覆盖了三百多里地,几乎遮蔽了天日。
《六国论》中重要句子规范翻译

4、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 寸之地。
翻译:回想他们的过世的祖辈父辈,冒着霜 露,披荆斩棘,因而才有一点点土地。
5、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翻译:拿(它)来送人,就像抛弃小草一样。
6、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 之弥繁,侵之愈急。
翻译:然而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暴秦的欲 望没有满足;谁送给它土地更加频繁,它 侵犯谁就更加急迫。
1、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翻译:贿赂秦国因而力量亏损,是六国灭 亡的道理。
2、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翻译:不割地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割地贿 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因为他们失去了强 有力的外援,不能单独保全。
3、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翻译:把秦国由受贿赂得到的土地与战胜 而得到的土地比较,它实际上有一百倍 。
10、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 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翻译:后来秦国又两次攻打赵国,李牧接连使秦 国退却。等到李牧因受谗言被赵王杀害,都城邯 郸就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它用兵抵抗却没能 坚持到底啊。
11、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 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 相较,或未易量。
7、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翻译:六国落到灭亡的地步,按理本来应当 这样。
8、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 赂秦。
翻译:燕国和赵国的君主,起初有来自大的谋 略,能够守住自己的土地,坚持正义不贿 赂秦国。
9、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翻译:到了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 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才招致灭亡的祸患。
13、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 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翻译:如果凭借偌大国家,却自取下策重蹈 六国灭亡的覆辙,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
《六国论》原文、翻译及对照翻译重点字挖空训练

《六国论》全文阅读作者:苏洵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国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他,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六国论》全文翻译:六国的灭亡,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不好,弊病在于拿土地贿赂秦国。
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
有人会问:“六国接连灭亡,都是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
原因是不贿赂秦国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单独地保全。
阿房宫赋字词与翻译解析

更
顽固
呐喊
被攻占
加
名作动, 变成焦土
嗟乎!一人之心, 千万人之心也。秦 爱纷奢,人亦念其 家;奈何取之尽锱 铢,用之如泥沙? 使负栋之柱,多于 南亩之农夫;架梁 之椽,多于机上之 工女;钉头磷磷, 多于在庾之粟粒;
唉!一个人的心思,也是千 万人的心思(人同此心)啊。 秦始皇喜欢繁华奢侈,老百 姓也顾念着自己的家。为什 么搜刮财宝时一丝一毫不放 过,挥霍起来却把它当作泥 沙?竟然使得阿房宫支承大 梁的柱子,比田里的农夫还 要多;架在屋梁上的椽子, 比织机上的织女还要多;颗 颗突出的钉头,比粮仓里的 粟粒还多;
扰扰,梳晓鬟也;早在梳理长发;渭水涨起一层
渭流涨腻,弃脂 油腻,那是她们洗脸后泼下的
水也;烟斜雾横,脂粉水;轻烟缭绕,香雾弥漫,
焚椒兰也。
那是她们焚烧异香的椒兰。
忽然
越听越远
动词,到
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
极力
久久地
宠幸
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见者,三十六年。
穷奢极欲 来源
珍宝 数量
第
处置
三 段 贪欲 一人之心
秦爱纷奢
六国 (剽掠其人)
倚叠如山 鼎铛玉石, 金块珠砾, 弃掷逦迤 千万人之心 人亦念其家
常情
挥霍 使……多于……
(六个排比)
积怨
灭亡 叫、举、一炬
爆发
自取灭亡 日益骄固 一片焦土
判断句
名作动,族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灭秦也,非天下也。嗟
古:天气
今:一定地区内经过多年观察 所得到的概括性的气象情况,或比喻动向、情势等
长长的桥卧在河上,就像飞龙,
阿房宫赋、六国论重点句子翻译

阿房宫赋、六国论重点句子翻译《阿房宫赋》《六国论》重点句子翻译【高中必修下册第16课】班级:姓名:说明:最新普高语文教材,部编版下册第十六课,共编排了二篇古文。
精心整理了文章重点句子翻译习题。
一、《阿房宫赋》重点句子翻译:1、六王毕,四海一。
蜀山兀,阿房出。
1、翻译:六国覆灭,天下统一。
蜀地的山光秃了,阿房宫出现了。
2、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2、翻译:那长桥卧在水面上(象蛟龙),(可是)没有一点云彩,怎么会有蛟龙飞腾?那楼阁之间的通道架在半空(象彩虹),(可是)并非雨过天晴,怎么会出现虹呢?3、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3、翻译:乘坐辇车来到秦国。
(她们)早晚唱歌弹琴,成为秦皇的宫人。
4、明星荧荧,开妆镜也;4、翻译:光如明星闪亮,是宫人打开梳妆的镜子。
5、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5、翻译:辘辘的车轮声听起来越来越远,不知它驶向何方。
6、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6、翻译:每一处肌肤,每一种姿态,都极为娇媚动人。
(她们)久久地伫立着,望着远方,希望被宠幸。
7、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7、翻译:燕国赵国收藏的奇珍,韩国魏国聚敛的金银,齐国楚国保存的瑰宝8、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8、翻译:把宝鼎看做铁锅,把美玉看做石头,把黄金看做土块,把珍珠看做石头,乱丢乱扔,连续不断到处都是,秦人看着,也不觉得可惜。
9、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9、翻译:为什么搜刮财宝时连一分一厘也不放过,挥霍起来却把它当作泥沙一样呢?10、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10、翻译:甚至使得(阿房宫)支承大梁的柱子,比田里的农夫还要多;11、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11、翻译:于是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函谷关被攻破;楚人放了一把大火,可惜那豪华的宫殿就成为了焦土!12、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12、翻译:灭六国的是六国自己,不是秦国。
六国论句子翻译

六国论句子翻译六国论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一部政治著作,由战国时期的国际关系大师苏轼编写。
在这篇著作中,苏轼通过分析战国时期六个主要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面的特点,提出了自己独特的治国理念和对外政策建议。
以下是六国论中的一些重要句子及其中文翻译。
1. "亡灭之国,民无所附之,积久而成";翻译:一个国家若是人民没有向往之处,长此以往将会灭亡。
2. "治国之道,察其疾苦,而无视其享乐";翻译:治理一个国家时,要观察人民的苦难,而不能忽视他们的享乐。
3. "以天下为家,而无所私";翻译:以天下百姓为家,不偏私。
4. "柔者灭刚,察者灭暗,忍者灭智";翻译:柔弱的势力能够击败强硬的势力,善于观察的人能够战胜无知,忍让的人能够消灭聪明。
5. "治国君子不敢以言辞自短,惧人之加非也";翻译:治理国家的君子不敢自夸,因为他害怕别人的指责。
6. "昔者秦失其纪,后乃乱齐楚";翻译:古时候秦失去其规矩,随后齐国和楚国就陷入混乱。
以上是六国论中的一些重要句子及其中文翻译。
苏轼通过这些句子揭示了战国时期六个国家相互之间的政治斗争、君臣关系、社会风气等问题,并试图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道路。
下面将详细探讨六国论的内涵和影响。
在六国论中,苏轼通过分析战国时期六个国家的兴衰成败,总结出了颇具启发性的治国之道。
他认为一个国家的发展与国民的向往密不可分,国民没有对国家产生向往之情,国家就难以长久繁荣。
苏轼强调治国者应当关注人民的疾苦,而不是只看重享乐,只有这样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
他还认为君主应该以天下百姓为家而不偏私,体现出了崇尚大公无私的治国理念。
在对待政治斗争的态度上,苏轼提出了"柔者灭刚,察者灭暗,忍者灭智"的观点。
他主张用柔弱的力量来对抗强硬的敌人,善于观察的人可以战胜盲目无知,而忍让的人也可以消除聪明的智者。
高一必修下册《烛之武退秦师》《谏逐客书》《阿房宫赋》《鸿门宴》《六国论》原文译文注释汇编

《烛之武退秦师》《谏逐客书》《阿房宫赋》《鸿门宴》《六国论》原文译文注释汇编烛之武退秦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选自《左传》)译文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假如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
”郑文公同意了。
烛之武推辞说:“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
”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楼放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
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
然而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
六国论理解性默写、翻译

《六国论》理解性默写、翻译【部编版必修下册】班级:姓名:【习题】一)理解性默写:①表明本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这一中心论点又分成两个分论点加以论述,这两个分论点分别是: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不赂者以赂者丧。
②为了证明自己的论点,作者在文中列举齐、赵、燕三国破灭的史实并对此加以分析。
作者认为,其中齐国灭亡的原因是:与嬴而不助五国也;赵国灭亡的原因是:用武而不终也;燕国灭亡的原因是: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③《六国论》中作者批评赵国杀害良将,不能武力抗秦坚持到底的句子是:__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_,惜其用武而不终也_。
④其中描写祖辈创业艰难的句子是“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⑤说明齐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_”⑥说明燕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__”,⑦结尾指出“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_,是又在六国下矣_”,明确体现文章借古讽今,告诫北宋统治者要汲取历史教训的主旨。
⑧古人写文章常常借古讽今。
杜牧《阿房宫赋》“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_,非天下也__”,借秦灭亡的教训批评唐敬宗广建宫室;苏洵《六国论》“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用六国破灭的教训讽刺北宋赂辽。
⑨古人写文章爱引用前人话语作为论据,如苏洵《六国论》中“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⑩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寄寓了作者对所叙对象充满情感的句子,如《六国论》中“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_”,表达了苏洵对六国以地事秦的遗憾之情。
二)重点句子翻译:①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翻译:贿赂秦国,自己的实力因而就亏损,这是灭亡的原因。
②不赂者以赂者丧。
翻译: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
③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六国论》重点翻译

小国,却用后来才作灭为亡,才这就招致是用兵抗秦曾经的效果。
古:两次 使···退却,击
• 6、至丹以荆卿为计,今:始又速祸焉。赵退 尝五战于秦,二败而
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等到后来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对付秦国的计 策,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 五次,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 国。(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
• (如果六国诸侯)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封给天下的谋 • 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来礼遇天下的奇才,齐心合力地
向咽西下(去对。付秦国)为句,··式·所那;,么为表,,被翻动我译的恐成固被怕定秦国人吃饭也不能 走向
治理
• 10、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 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有像这样的有利的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天 天割地,月月割地,以至于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不要 被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啊!
•
等到 因为 被杀
成为
坚持到底
• 7、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 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赵国都城)邯郸变成
• (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而没能古:坚没持有前往,
到底。
没有去
以前假使
今:不可以
• 8、向使三国各爱其运数地,齐人勿理附数同“于倘秦果”,,如刺客不行或,许 良将
《六国论》古翻:它;译实际上
一词多义,此 处:丧失、失
今:副词,有转 折之意
• 1、较秦之所去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
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别国所得到的土地,它 实 的际土上地代(与前词“战,者其败相”比古当所今:后于:丧祖者祖辈失辈)父的多辈土百地倍相。比六,国它诸实侯际(也贿要赂多秦百国倍)所。丧失
六国论重点句子翻译

六国论重点句子翻译
《六国论》是中国古代思想家荀子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最早的政治家和外交家”。
本文将重点翻译《六国论》中的一些重要句子,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中的思想和观点。
1. 夫六国者,天下之精英也,非一日之富贵也,非一日之贫贱也。
六国是天下精英的集合,它们的富贵和贫贱都不是一时之间形成的。
2. 天下之大乱也,非六国之罪也,六国之罪也。
天下的大乱,并不是六国的罪过,而是六国自身的罪过。
3. 故六国之君欲富,而民欲贫;六国之君欲安,而民欲危。
因此,六国的君主想要富裕,而百姓却想要贫穷;六国的君主想要安定,而百姓却想要危险。
4. 故六国之法,与天下之法异也。
因此,六国的法律与天下的法律是不同的。
5. 天下之民,皆谓六国之君为暴也。
天下的百姓都认为六国的君主是暴君。
6. 天下之民,皆谓六国之君为贪也。
天下的百姓都认为六国的君主是贪婪的。
7. 天下之民,皆谓六国之君为不仁也。
天下的百姓都认为六国的君主是不仁的。
8. 故六国之君皆欲富而不忠,欲安而不仁。
因此,六国的君主都想要富裕而不忠诚,想要安定而不仁慈。
以上就是《六国论》中的一些重要句子翻译,通过这些句子的翻译,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荀子对六国君主和百姓的观察和思考,以及他对政治和道德的思考。
希望这些翻译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部经典著作,从中汲取智慧。
阿房宫赋重点字词翻译

阿房宫赋重点字词翻译重点字词:(1)六王毕:六国灭亡了。
六齐、楚、燕、韩、赵、魏六国的国王,即指六国。
(2)一:统一。
(3)蜀山兀,阿房出:四川的山光秃了,阿房宫出现了。
(4)覆压三百余里:(从渭南至咸阳)全面覆盖了三百多里地(里就是面积单位,不是长度单位)。
(5)隔离天日:遮蔽了天日。
这是形容宫殿楼阁的高大。
(6)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跑咸阳:(阿房宫)从骊山北边修建,折而向西,一直通在至咸阳(和古咸阳在骊山西北)。
跑,趋向。
(7)二川溶溶:二川,指渭水和樊川。
溶溶,河水缓流的样子。
(8)廊腰缦回去:走廊短而坎坷。
廊腰,相连接矮小建筑物的走廊,似的人的腰部,所以这样说道。
缦,荡漾。
回去,坎坷。
(9)檐牙高啄:(突起的)屋檐(像鸟嘴)向上撅起。
檐牙,屋檐突起,犹如牙齿。
(10)各抱著地势:各随地形。
这就是写下楼阁各随地势的高下当以而建筑的状态。
(11)钩心斗角:指宫室结构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
钩心,指各种建筑物都向中心区攒聚。
斗角,指屋角互相对峙。
如今指各自用尽心机互相排挤。
(12)盘盘矣,囷囷(qūn qūn)矣,蜂房水涡:飞过,屈曲,像是蜂房,像是水涡。
矣,意指...的样子。
楼阁依山而筑,所以说道像是蜂房,像是水涡。
盘盘,飞过的样子。
囷囷,屈曲的样子,坎坷转盘的样子。
(13)矗不知其几千万落:矗立着不知它们有几千万座。
矗,形容建筑物高高耸立的样子。
下文“杳不知其所之也”的“杳”,用法与此相同。
落,相当于“座”或者“所”。
(14)长桥卧波,未云何龙:长桥斜在水上,没云怎么(发生了)龙?《易经》存有“云从龙”的话,所以人们指出存有龙就必须存有云。
这就是用故作疑点的话,形容长桥似龙。
(15)复道:在楼阁之间架木筑成的通道。
因上下都有通道,叫做复道。
霁:雨后天晴(16)冥迷:辨别不明。
(17)歌台暖响,春光融融:意思是说,人们在台上唱歌,歌乐声响起来,好像充满着暖意。
如同春光那样融和。
(18)舞殿冷袖,风雨凄凄:意思就是说道,人们在殿中舞蹈,舞袖ssgs,似的增添寒气,如同风雨交加那样晦暗。
六国论逐句翻译

《六国论》——苏洵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邪」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袓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与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於顚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旣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於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战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附於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埶,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於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埶弱於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埶;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译文】六国灭亡,不是武器不锋利、打仗不擅长,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贿赂秦国就使国力削弱,灭亡的原因啊。
有人说:“六国相互灭亡,全(因为)贿赂秦国吗?”回答是:“不贿赂的国家因为贿赂的国家而灭亡。
失去了有力的后援,不能够独自保全自己。
因此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啊!”秦国除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小的可以获得小城,大的就得到大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房宫赋》
1.六王毕,四海一。
蜀山兀,阿房出。
2.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3.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4.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5.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6.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7.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8.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9.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10、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六国论》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2、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3、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4、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5、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