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 1.2儒学成为正统史料分析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董仲舒新儒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积极: (1)对汉代政治: (2)对民族精神: (3)对学术文化: (4)对主流思想:
消极: 它包含了神秘主义的、形而上学的东西,作为封建地
主阶级的意识形态,其维护封建专制和压抑人性的方 面,始终是消极方面.
综Fra Baidu bibliotek归纳
西汉武帝 正统思想 秦朝 遭到打击
战国 蔚然大宗
春秋 应运而生
B.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
B
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
D.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
选B。题中“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的含义是臣民要绝对服 从君主,君主要绝对服从上天的意旨。这一思想与孟子“民贵君 轻”的思想相背离。因此A错误。C、D与题意无关。
5.基于家国情怀的高考历史命题
(2015年高考历史全国Ⅱ卷第40题) 材料一 《孟子》中记载了孟子与其学生关于法律问题 的讨论。学生问:“舜做了天子后,假如其父杀人, 舜的法官该怎么办呢?”孟子回答:“抓起来就行了 。”学生又问:“难道舜不阻止法官吗?”孟子说: “舜怎么能阻止呢?法官是按职责办事。”学生问: “那舜又该怎么办呢?”孟子说:“舜应当放弃天子 之位,毫不顾惜。然后偷偷地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 ,一辈子都很快乐,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 ”——据《孟子》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40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40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考点40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一、董仲舒的新儒学

1.背景⎩⎪⎨⎪⎧

(1)经济:汉武帝时期,经济恢复发展,国力增强,为 中央集权奠定了物质基础。(2)政治: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 威胁着西汉的稳定。(3)思想:汉初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已不能满足加 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2.内容⎩⎪⎨⎪⎧

(1)为加强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 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2)为加强君权需要,宣扬“君权神授”。提出了“天人 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3)为维护统治秩序提出“三纲五常”。 3.特点 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具有时代特

色的新儒学体系。 [轻巧识记] 董仲舒的新儒学

二、儒家思想主流地位的确立

1.汉武帝尊儒的措施⎩⎪⎨⎪⎧ (1)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2)规定儒家经典为国家教科书,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3)兴办太学,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

的规矩,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4)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2.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

化的主流。

[思维拓展]

董仲舒的新儒学,已经不是春秋战国时儒家思想的原貌,而是糅合了法家、道家、阴阳五行家等学说思想的新思想体系。其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

[答题术语]

1.汉初统治者采用“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汉朝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

2.汉武帝时,董仲舒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的新的思想体系,适应了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专题一 第二课 汉代儒学教案 2021-2022学年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第三册

专题一 第二课 汉代儒学教案 2021-2022学年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第三册

第二课汉代儒学教案

课标要求: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掌握汉代儒学兴起的相关内容,分析其对中国文化发展所造成的影响。(2)过程与方法:

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及自己原有的相关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独立思考与同他人合作学习和交流相结合的方法,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教师要予以适当的指导与及时而准确的评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以及发展路程的认识,弘扬和培育自己的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对历史现象的恰当评价,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教学课时:1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儒学在汉代的兴起及其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难点:对“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太学兴起及科举制度的产生。

新课导入:汉武帝时代,是中国古代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在思想文化方面的特征是秦代“焚书坑儒”后大受限制的儒学思想,逐渐成为正统思想。汉武帝时代儒学地位得以提升的原因有哪些?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新课讲授

一、“焚书坑儒”批判

1.背景

(1)秦朝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建立。

(2)一些儒生和游士引用儒家经典批评时政。

2.过程

(1)焚书: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除《秦记》、医药、卜筮、种树等书外,其余全部烧毁。

(2)坑儒:秦始皇疑心儒生散布反对自己的言论,坑杀四百六十余人。

3.评价

(1)“焚书坑儒”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

【优化设计】高二历史人民版必修3课件1.2 汉代儒学

【优化设计】高二历史人民版必修3课件1.2 汉代儒学

2.东汉的太学清议 (1)主要原因:东汉太学生有比较强的参政意识,与民间接触比较 密切,直接感受到弊政的危害;同时,接受了儒学教育中的民本思想等 积极因素。 (2)历史评价:是中国古代社会舆论影响政治生活较早的史例,迫 使黑暗的政治势力有所收敛。 东汉太学清议是由学校对官吏的批评而形成的社会舆论, 以风谣和品题的形式裁量执政,后发展成为“发言玄远”的“清谈”,但 评论时政的风气仍为历代所继承。
二、罢黜百家
1.时代背景 汉武帝时代,“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大体定 型,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基本形成。 2.基本内涵 (1)建议皇帝倡导儒学,实践德政,推行教化,养士求贤,当政策应 当“更化”的时候就必须“更化”,并提出“君主受命于天”的观点。 (2)主张确立儒学独尊的地位,提出禁绝与儒学相异的学术,主张 文化的“一统”和政治的“一统”相一致,而文化的“一统”又是政治“一 统”的根基。 董仲舒的新儒学以《公羊春秋》为基础,是融合阴阳家、黄 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的新的思想体系,强调“天人感应”,具有 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的目的。
提示:(1)主张:“君主受命于天”“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原因:提供了君权神授的理论保障;有利于用文化“一统”巩固 政治“一统”;有利于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
一、“焚书坑儒”批判
1.历史背景 在秦朝建立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过程中,一些儒生和游士引用 儒家经典,借用古代圣贤的言论批评时政。 2.焚书坑儒 (1)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除秦国官定史书《秦记》和医药、 卜筮、种树等有实用价值的书籍以外,私人收藏的《诗》《书》等必 须上缴政府予以烧毁。 (2)焚书之后不久,秦始皇疑心一些儒生散布反对自己的言论,下 令将这些人逮捕审问,并将违反禁令的 460 余人坑杀于咸阳。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1.2汉代儒学+课件(26张)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1.2汉代儒学+课件(26张)

谈一谈
从秦汉之际治国思想的变化和先秦至汉 儒学的发展历程来谈谈你自己的感想和 领悟。
练一练 从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到西汉时期“独尊儒术”的转变 体现了 ①中央集权的强化 ②思想控制的加强 ③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④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 A.②④ B.①②④ C.①③ D.①②③
有人说:“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 孔子教主化的进程。”下列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C.实践德政,推行教化 D.“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董仲舒求职名片
姓名 出生年 月
民族 主要成 就 个人特 长
董仲舒 公元前 179年
汉族 创立新 儒学
性别
籍贯 专业 工作 经历
男 汉代广川 郡
儒学 汉景帝时 曾任博士
哲学硕士、 学历 经学硕士 求职 皇帝顾问 岗位
应变能力强,能根据时代需要改造思想。
董仲舒的求职经过
连一连:董仲舒的对策
面临问题 解决之道
一、读一读
汉惠帝
汉初采取怎样的统治思想?
黄老无为而治思想
概念阐释
“无为”:遵循自然的法则而不妄为; “治”:治理。 意思是自己不妄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 无为而治决不是一无所为,不是什么 都不做。应该是不妄为,不随意而为,不 违道而为。
为什么采取这种思想呢?有什么效果?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新同步人民版必修3课件:专题1 2 汉代儒学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新同步人民版必修3课件:专题1 2 汉代儒学
——顾颉刚
史料三 秦以后的中国文化曾遭受三次厄运,一次是③秦始皇 的焚书,一次是汉武帝的罢黜百家,再一次是明初的科举制度。在 这三次中,要算董仲舒所发动的这一次对封建政权的长期巩固所起 的作用最大,④对文化的危害也最为长远。
——胡寄窗《中国经济思想史》 [解读] (1)史料一①说明汉武帝时期国力空前强盛。 (2)史料二②说明汉武帝用儒家思想统一全国人民的思想。 (3)史料三③指焚书坑儒。④说明“罢黜百家”对中国文化具有 严重的破坏性,应当辩证地看待汉武帝独尊儒术的措施。
2.儒学正统地位确立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完成了罢黜百家、提升儒学地位的 文化体制和文化政策的转变。 3.影响 (1)积极:汉王朝加强了对思想 文化和教育 的重视,有利于民 族历史文化的进步。 (2)消极: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 想的自由发展。
[轻巧识记] 董仲舒的新儒学
地位不断提高,故选A项。]
1 234 5 67 6.“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这反映出( ) A.该言论鼓励了社会暴力革命 B.科举制促进了社会知识进步 C.中国古代对政治学科的重视 D.科举制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D [社会暴力革命是对材料言论的错误理解,故A项错误;材 料阐述的是社会制度对社会阶层流动的影响而非促进了社会知识进 步,故B项错误;对政治学科的重视缺乏材料支持,故C项错误;材 料说明社会各阶层人员因科举制而流动,故D项正确。]

高中历史 人教版必修三 第一单元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7ppt

高中历史 人教版必修三 第一单元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7ppt
(3)措施:①减轻田租;②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 ③让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 ④免除一定的赋税和徭役。
(4)影响:积极作用:经济恢复和增强 人民生活安定 社会繁荣 国力日盛
消极作用:王国问题 土地兼并 匈奴为患
汉武帝怎样解决?
汉武帝时的社会危机
——无为?有为?
2、汉武帝的“有为而治”
(1)原因:
3.董仲舒提出“君权神授”和“大一统”的思想,二者 的共同点是( ) A.主张民贵君轻 B.维护统治秩序 C.强调层层分封 D.体现以德治民
4.西汉武帝时期,某人父亲与他人斗殴,其子帮忙用木棍 去打他人,不料却误伤其父。按照当时法律,殴伤父亲是应 处枭首的死罪。廷尉张汤请教董仲舒应如何处理。董仲舒认 为:父子是最亲近的,听说父亲与人斗殴,儿子自然紧张, 要拿木棍去救护父亲,至于误伤父亲并非本意,应该无罪释 放。该段材料反映了西汉( )
(2)儒学之士在中国政治和文化舞台上逐渐成 为主角。
(3)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维护多民族的国家的统一与稳定。
(4)思想文化专制导致诸子百家学说渐渐沉寂 无闻。
从汉武帝的“贤良对策”到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的 提出,再到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反映了新儒学在西 汉被重视、推崇并发展为正统思想的过程。这期间董仲 舒起到巨大的作用,他为了适应封建政治的需要,借用 阴阳家的思想,兼采其他各家学说,重新解释儒家思想, 并把它形成一套完整的神学化的思想体系,使封建专制 主义思想系统化、理论化。他的著作有《天人三策》 《春秋繁露》。董仲舒把儒家思想神学化,使儒学逐渐 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不仅为封建统治者提供了意 识形态上的理论支柱,而且对中国人的传统道德、伦理 观念、文化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人教版2019年高中历史必修3 第一单元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材料解析

人教版2019年高中历史必修3 第一单元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材料解析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从“无法”到“有为”

1.战国后期儒学的发展

〔材料〕自孔子卒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隐而不见。故子路居卫,子张居陈,澹台子羽居楚,子夏居西河,子贡终于齐。如田子方、段干木、吴起、禽滑釐之属,皆受业于子夏之伦,为王者师。……于威宣之际,孟子、荀卿之列,咸遵夫子之业而润色之,以学显于当世。

──司马迁《史记·儒林列传》

【解读】《儒林列传》对研究古代儒学史有重要参考价值。

这条资料反映了儒学在战国后期成为显学的历史,对了解儒学发展史有重要参考价值。

孔子以后,他的贤子弟遍布天下,有的为王侯将相做老师,有的与士大夫为友,还有的直接做了隐士。到了战国后期的齐威王、宣王的时候,孟子和荀子对儒家学派进行丰富和发展,王道、霸道并用使儒学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战国后期,儒学成为显学。

2.“焚书坑儒”对儒学的沉重打击

〔材料〕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①。丞相臣斯昧死言:……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②《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③为城旦④,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等。……制曰:“可。”

始皇闻亡,乃大怒曰:“……卢生等君尊赐之甚厚,今乃诽谤我,以重吾不德也。诸生在咸阳者,吾使人廉问,或为妖言以乱黔首”,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⑤,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解读】这条资料描述了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经过,这对于了解儒学发展很有参考。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2《汉代儒学》教案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2《汉代儒学》教案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二汉代儒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对“焚书坑儒”批判的学习,学生能认识和理解儒学在汉代得以兴起的社会背景。通过学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太学和科举制等重要史实,学生能理解儒学在汉朝成为正统思想的过程以及后世对儒学正统地位的巩固。通过本课学习掌握汉代儒学兴起的相关内容,分析其对中国文化发展所造成的影响。

通过本课探究式、合作式学习培养学生活跃的思维,较强的自学能力,分析、归纳、推理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

学生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及自己原有的相关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主动解决问题,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独立思考与同他人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法,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正统思想的内涵以及发展历程的认识,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对历史现象的恰当评价,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导入

师:在前面的课文中我们学过春秋时期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为“诸子百家”之一,成蔚然大宗。那么,到了秦朝,儒家思想的命运如何?

引用唐朝诗人章碣《焚书坑》(情景导入、调动学生兴趣)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元来不读书。

请思考:诗人在这首诗中讽刺了哪一历史事件?为什么当时会出现这种历史局面?

追问秦始皇为什么要“焚书坑儒”?你怎样评价“焚书坑儒”?

一、“焚书坑儒”批判

投影秦始皇“焚书坑儒”,儒家思想遭打击学生讨论、组织答案,解答二个问题后,老师通过投影参考性小结。

2019-2020新人教版历史必修3第1单元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019-2020新人教版历史必修3第1单元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知识点一 从“无为”到“有为” 1.汉初:

“无为而治”

(1)原因: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汉初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的需要。

(2)表现: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3)作用:促进汉朝经济实力的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2.汉武帝:积极有为 (1)条件

①汉武帝时期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②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 ③匈奴为患,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2)目的: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趋势。

1.提出:董仲舒。

2.特点:糅合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3.概况

1.汉武帝的尊儒措施

(1)思想上: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2)政治上

①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②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

(3)教育上

①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②兴办太学。

③在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儒学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地位。

2.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史料一

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②。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③。

——《汉书·董仲舒传》[解读]①②体现了董仲舒的主张。③体现了董仲舒提出相关主张的目的。

[思考]董仲舒提出了怎样的思想?他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提示】思想:“大一统”思想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目的:加强中央集权。

史料二董仲舒是西汉一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在中国文化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董仲舒学说消极影响也是严重的……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④……不思奋进等劣根性,都与之直接相关⑤。

高中历史课件: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高中历史课件: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2.(2016·全国卷Ⅰ——汉代的儒学思想)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
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
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
史料二 汉武帝的“独尊儒术”采取了“综合的办法”,“吸 收了各种学派的思想,甚至包括对立派的思想中的有用的东 西,收罗进‘儒术’这个思想体系之中,然后要人们去‘独 尊’,同时,对于思想上的各派别,既不‘焚’,也不 ‘坑’,而是让其存在”。
——摘编自郭志坤《评议武帝的“独尊儒术”》
[史论形成] 汉代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关系 (1)区别 ①思想内涵:汉代的新儒学将阴阳五行家、黄老之学、法 家思想纳入自己的思想体系,具有“杂家”色彩,发展与改造 了先秦儒学,不是简单地重复先秦儒学的内容。 ②与当政者的关系:先秦儒学批判暴政而致力于建立理想 化的社会秩序;汉代儒学则退而求其次,承认现实社会政治秩 序的合理性(如皇权专制),即从批判时政转为维护现实统治。
[史论形成] 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 (1)融儒家、阴阳五行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为一体。 (2)主张在政治思想方面实行“大一统”,强调君主权威, 赋予君权以神权色彩。 (3)继承和发扬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 (4)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目的,受到统治者重视,迅速成 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 (5)具有神学色彩,其哲学思想的本质是唯心主义。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 1.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史料分析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 1.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史料分析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史料分析

1.董仲舒新儒学体系对道家、阴阳五行家一些思想的糅合

〔材料一〕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班固《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

──班固《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春气爱,秋气严,夏气乐,冬气哀。爱气以生物,严气以成功,乐气以养生,哀气以丧终,天之志也。

──董仲舒《春秋繁露·阳尊阴卑》

【解读】《董仲舒传》是记载董仲舒生平的著作。《春秋繁露》为董仲舒所著,十万余言,对研究董仲舒思想有很大参考价值。

以上资料反映董仲舒天下变、道亦不变的世界观,而且董仲舒思想主要杂糅了道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

董仲舒认为,道这个东西是由天派生出来的,道是社会制度、法则。自然界不变化,则道德、伦理、纲常也不会变化,这就把道家思想中道借用过来。不过董仲舒的“道”是指封建社会中的根本原则,这与先秦道家所讲的“道”是有区别的。

董仲舒认为,天是有意志的,阴阳即为无意志的表现,阳是天的恩德的表现,阴是天刑罚的表现。因为天是尚德不尚刑的,因此阳为主,阴为从,阳处于积极主导的地位,而阴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

由阴阳而产生的五行(木、火、土、金、水)也是天的五种行为,如五行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体现天的恩德;五行相胜:金胜木、水胜火、木胜土、火胜金、土胜水,体现天的刑罚。

用阴阳五行产生的季节变化也体现了天的意志,这样董仲舒把阴阳五行学说借用过来,而且阴阳五行都有了道德属性,有意志、有目的。

董仲舒杂糅了道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

2.董仲舒“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知识归纳:汉代儒学宋明理学和明清儒家思想

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知识归纳:汉代儒学宋明理学和明清儒家思想

汉代儒学、宋明理学和明清儒家思想

1、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背景

(1)汉武帝时国力强盛,但也面临很多问题,汉初奉行的黄老之学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①政治:王国问题依旧存在并不利于中心集权统治;

②民族关系:北方匈奴势力强大,对中心集权构成威逼;

③经济:土地兼并严峻,阶级冲突激化。

(2)董仲舒改造儒家学说,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天人感应”的主见,适应汉武帝加强君主专制中心集权和巩固国家统一的须要。

2、董仲舒的儒学思想

儒、法、道三者有互补性,汉武帝时,董仲舒继承儒家“仁政”学说,又吸取法家加强君主专制中心集权思想,兼采道家、阴阳家的合理观点,对儒家思想进行发挥,使其更适应专制主义中心集权的须要,其建议得到接受。奠定了中国封建统治思想的基本格局。

(1)重要内容

①针对中心集权须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见;

②针对加强君权须要,提出:“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

③针对土地兼并现实,发挥仁政思想,提出““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

④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

(2)主动可取和须要扬弃的有:

①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理,国家之须要的主见。虽然董仲舒的大一统主见充溢了唯心的色调,但是大一统的确是中国发展的主流,尤其是今日祖国统一的须要。所要扬弃的是其中唯心主义成分。至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扼杀一切不同学术流派的做法是不行取的,应当激励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

②“天人感应”学说,源于原始巫术,为君权神授服务,但是要求统治者爱惜百姓,却是有利于专制统治许久的。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2《汉代儒学》课件 (共25张PPT)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2《汉代儒学》课件 (共25张PPT)

教 另一方面,知识分子以仕途为唯一理想归宿,人人追 师 讲 求功名利禄,使得专门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知识分子稀少。 中国古代士人价值取向和社会人才流向的这一特征, 解
也是导致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严谨完备以及科学的相对落
后的主要原因之一。
本课小结
本节课学习内容为西汉时期儒学的兴起。具体表现为 以下几点:
推进新课
问 题 情 景
这些选官制度对儒学的影响?
汉武帝时期确立了察举制,推举儒生做官,进一步提高和
巩固了儒学的地位。
教 隋唐时期的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为选定官员的标准,考试内 师 容主要是儒学经典。于是,儒生既是文化舞台上的主角,也成 讲 解 为政治舞台上的主角。儒学因此全面影响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生
活。儒生的地位得以提升,儒学因科举制而显荣,同时也成为 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
问 题 情 境
为什么秦王朝不焚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秦王朝焚书的目的是为了遏制知识分子的思想, 教 师 而医药、卜筮、种树之书是实用之学,对社会和国 讲 解 家直接有益,不构成对政权的威胁。
推进新课
推进新课 二、“罢黜百家”
问 汉武帝是以“雄才大略”著称的帝王。在我们以前 题 学过的历史知识中,你能够总结出汉武帝有哪些突出的 情 境 历史成就吗? ①政治方面:存在王国问题和相国权重问题——实
教 师 讲 解
③经济方面:土地兼并,阶级矛盾激化——盐铁官营, 行“推恩令”和设立中朝; 铸“五铢钱”,统一货币; ②民族关系方面:匈奴问题和越族问题——抗击匈 ④对外关系上:派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 奴和设立三郡;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2汉代儒学(共40张PPT)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2汉代儒学(共40张PPT)
3)儒学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
4)加强了对思想、文化、教育的重视, 推动了民 族历史文化的进步。
1.秦朝实行“焚书坑 儒”,西汉实行“罢黜百 家,独尊儒术”,二者的 根本着眼点是?
2、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
转变体现了什么?怎么来①评中价央它集/权的强化 ②
思想控制的加强 ③大 一统局面的形成
二、太学的出现
(1)汉武帝创立太学
(2)太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国 家培养政治人才的官立学校。是 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3)汉武帝时代,初步建立了地 方思教考育:系汉统代太学规模的不段扩大,
反映了文化教育怎样的趋势?
思想、文化和教育 越来越受到重视
2、太学的影响 对:教育: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一、“焚书坑儒”批判
1、背景:
(1)秦朝统一后,需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2)儒生、游士引用儒家经典、圣贤言论,批评时政 (3)导火线:关于郡县制与分封制之争中,李斯建议焚书。
3、目的:加强思想控制,维护专制统治, 4、实质: 文化专制
5、评价: 积极影响: 消极影响:
课堂探究4 如何评价秦王朝的“焚书坑儒”的举
(1)概括董仲舒思想的核心
(2)指出材料二中观点的积极作用。
(3)汉武帝为什么接受董仲舒的主张?
董仲舒像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说课稿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说课稿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说课稿

第一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说课稿

必修三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说教材

本课为必修三第1单元第2课,前接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在了解主流主流思想是什么?它是怎样出现和形成的后,讲述了它怎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的,本课为儒家思想发展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下面对学情做扼要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为高二学生,通过初中的学习,他们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已有所了解,给本课的教学提供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但对儒学如何成为思想文化主流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尚缺乏深刻的认知,教学中应予以较多的关注。

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教材、学情的分析,我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整合如下

1.通过西汉儒学发展的学习,了解儒学发展成为思想文化主流的历程,藉史料引导学生理解董仲舒新儒学的内涵,培养学生比较与概括历史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剖析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影响,培养学生归纳分析问题的能力,进而提升学生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第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董仲舒新儒学思想

难点: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影响

第五说教法学法

教法:史料法,阐述法学法:比较法,归纳法

下面汇报的是第六环节——教学程序设计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理解和整合,我将从“罢黜百家”提出的背景、内容、地位极其影响三个方面展开新课的教学。

1、导入新课

2、我会带领学生,回顾上节课“百鸟争鸣”相关内容,提出“孔子创立了儒学,经过孟子、荀子的发展,成为战国时期主流思想之一,那么儒学在秦汉又经历了怎样的变化,由此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导入新课的学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学成为正统史料分析

1.汉武帝起用文学儒者数百人参与国家大政

〔材料一〕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而董仲舒以贤良对策焉。

──班固《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及今上即位,赵绾、王臧之属明儒学,而上亦向之,于是招方正贤良文学之士。自是之后,言《诗》于鲁则申培公,于齐则辕固生,于燕则韩太傅;言《尚书》自济南伏生;言《礼》则鲁高堂生;言《易》自菑川田生;言《春秋》于齐自胡毋生,于赵自董仲舒。及窦太后崩,武安侯田为丞相,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数百人,而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向风矣。

──司马迁《史记·儒林列传》

【解读】这两则资料都显示汉武帝时,起用儒者参与国家大政。

汉武帝即位后,向往用儒学治理国家。于是起用文学儒者数百人参与政治。其中最著名的是董仲舒和公孙弘,而且公孙弘因为治《春秋》而被封相封侯,因此学习儒家学术在社会上蔚然成风。

儒学思想受到汉武帝肯定,并且数百儒者参与国家政事,说明儒学在汉武帝时期得到首肯,从而广泛地流传。

2.汉武帝兴办太学

〔材料一〕建元五年①,置五经博士②。

──班固《汉书·武帝纪》

〔材料二〕臣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

──班固《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元朔五年③,夏六月,诏曰:盖闻导民以礼,风之以乐;今礼坏乐崩,朕甚闵焉。故详延天下方闻之士,咸荐诸朝,其令礼官劝学讲议、洽闻举遗,兴礼以为天下先,太常其议与博士子弟崇乡党之化,以厉贤才焉。丞相弘请为博士置弟子员,学者益广。

──班固《汉书·武帝纪》

〔材料四〕为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复其身④。太常择民年十八以上仪装端正者,补博士弟子。郡国县官有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⑤所闻,令相长丞上属所二千石。二千石谨察可者,常[当]与计⑥偕,诣太常,得受业如弟子。一岁皆辄课⑦,能通一艺以上,补文学⑧掌故⑨缺;其高弟可以为郎中,太常籍奏⑩。即有秀才异等,辄以名闻。其不事学若下材,及不能通一艺,辄罢之,而请诸能称者。……以治礼掌故以文学礼义为官,迁留滞。请选择其秩比二百石以上及吏百石通一艺以上补左右内史、大行卒史……先用诵多者,不足,择掌故以补中二千石属,文学掌故补郡属,备员。

昭帝时举贤良文学,增博士弟子员满百人,宣帝未增倍之元帝好儒……以用度不足,更为设员千人,郡国置《五经》百石卒史。成帝末,或言孔子布衣养徒三千人,今天子太学弟子少,于是增弟子员三千人。

──班固《汉书·儒林传序》

【解读】以上材料反映了汉武帝兴太学情况。

公元前136年,武帝正式规定《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并立学官研究,传播五经的教官,称之为“博士”。

公元前124年,汉武帝根据董仲舒建议兴以太学以公孙弘为学官,规定中央,官学博士弟子名额五十,由“太常择民十八以上,仪状端正者”充当。在这些正式弟子之外,又增设跟博士“受业如弟子”的旁听生(无定额),由郡国选择“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的少年充当。

正式弟子和旁听生均每年考试一次,合格的按等第任用。在中央官学之外,武帝又令天下郡国立学校,招各县子弟入学,学生免除徭役,卒业按成绩差使。

昭帝时,博士弟子增至百人,元帝时达千人,成帝更增至3 000人。

(1)汉武帝置“五经博士”,儒家经典成为国家法定的教材,标志从此教育为儒家所垄断;(2)太学的兴力,打破了贵族子弟世代为官的局面,为封建统治输送新的血液,从此学校教育与用人选官结合在一起,这是中国古代教育的最大特点;(3)除太学外,各地郡县均设学校使儒学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推广。从此以后,儒家思想成为统治阶级推崇的正统思想,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注释】①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②五经,博士,武帝时正式规定《诗》《书》《礼》《易》《春秋》五部儒家经典立于学官,并加以研究,传播五经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