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壶口瀑布》拓展阅读及答案解析.
《壶口瀑布》(解析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外拓展延伸阅读(部编版)
第17课《壶口瀑布》(解析版)【课内阅读】(一)阅读课文《壶口瀑布》,完成下列小题。
①壶口在晋陕两省的边境上,我曾两次到过那里。
②第一次是雨季,临出发时有人告诫:“这个时节看壶口最危险,千万不要到河滩里去,赶巧上游下雨,一个洪峰下来,根本来不及上岸。
”果然,车还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河谷里雾气弥漫,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滩里,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
壶口瀑布不是从高处落下,让人们仰视垂空的水幕,而是由平地向更低的沟里跌去,人们只能俯视被急急吸去的水流。
其时,正式雨季,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但上面的水还是一股劲地冲进去,冲进去……我在雾中想寻找想象中的飞瀑,但水浸沟岸,雾罩乱石,除了扑面而来的水汽,震耳欲聋的涛声,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只有一个可怕的警觉:仿佛突然就要出现一个洪峰将我吞没。
于是,只急慌慌地扫了几眼,我便匆匆逃离,到了岸上回望那团白烟,心还在不住地跳……③第二次我专选了个枯水季节。
春寒刚过,山还未青,谷底显得异常开阔。
我们从从容容地下到沟底,这时的黄河像是一张极大的石床,上面铺了一层软软的细沙,踏上去坚实而又松软。
我一直走到河心,原来河心还有一条河,是突然凹下去的一条深沟,当地人叫“龙槽”,槽头入水处深不可测,这便是“壶口”。
我倚在一块大石头上向上游看去,这龙槽顶着宽宽的河面,正好形成一个丁字。
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④黄河在这里由宽而窄,由高到低,只见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个无形的大洞吸着,顿然拢成一束,向龙槽里隆隆冲去,先跌在石上,翻个身再跌下去,三跌、四跌,一川大水硬是这样被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
……我突然陷入沉思,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么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
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⑤看罢水,我再细观察脚下的石。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壶口瀑布》课内阅读1(含答案)
课内阅读黄河在这里由宽而窄,由高到低,只见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个无形的大洞吸着,顿然拢成一束,向龙槽里隆隆冲去,先跌在石上,翻个身再跌下去,三跌,四跌,一川大水硬是这样被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
从沟底升起一道彩虹,横跨龙槽,穿过雾霭,消失在远山青色的背景中。
当然这么窄的壶口一时容不下这么多的水,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
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
尽管这样,壶口还是不能尽收这一川黄浪,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旋。
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而这一切都隐在湿漉漉的水雾中,罩在七色彩虹中,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
我突然陷入沉思,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么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
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1.“黄河在这里由宽而窄”,在文中“宽”“窄”具体指的是什么?2.说说你对“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的理解。
3.为什么又说:“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
”既然否定前一种说法,为什么不把它删除?参考答案1.“宽”指的是五百米宽的河道,“窄”具体指的四十多米宽的深沟。
2.这个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它的表达作用是: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洪流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的画面,突出水势变化之大,表现了黄河壮阔的气势。
3.作者认为“一卷飞毯从空中抖落”还不足以表现壶口瀑布的凝重、猛烈,所以又用“一卷钢板出轧”作对比,让读者在对比中感受瀑布的水流宏大,气势猛烈。
作者故意否定前一种说法而又不删除,是为了加强表达效果。
《壶口瀑布》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壶口瀑布》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阅读课文,说说课文分别写了壶口瀑布在雨季和枯水季节的哪些特点。
作者写了壶口瀑布的水之后,为什么又写“脚下的石”?参考答案:雨季壶口瀑布的特点是不太像瀑布,而像“一锅正沸着的水”,水势浩大,涛声如雷,令人害怕。
枯水季节的壶口瀑布真的是瀑布,景观丰富多样,有雄浑壮阔的,有陡峭奇绝的,有多姿多彩的。
作者之所以在写了壶口瀑布的水之后,又写“脚下的石”,其原因大致有四:①壶口瀑布是水和石共同造就的,文章以写水为主,但不宜对石不置一词。
②从观景的角度来看,作者定点换景,游目四顾,最终把视线收归脚下,转换非常自然。
③作者所感慨的小小壶口却“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的奇景,正是产生于石头对水的约束,因而接下来描写“脚下的石”也是很自然的。
④写被河水侵蚀的石头,能够展现河水的真正力量,这样就改变了前面描写河水在石壁的阻遏挤压下“各自流淌”所有可能带来的片面印象,将文章的境界翻上一层,也为后面写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的个性奠定了景物描写上的基础。
二、作者在枯水期来到壶口瀑布,采用了独到的观察角度,写出了独特的景物特征。
试结合课文做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作者采用定点换景的写法,立足点是“河心”,先写水,后写石,视角反复转换。
作者先俯视“河中有河”的龙槽,写“壶口”得名的原因,景物特点是“奇”;再仰观河面,看滚滚而来的黄河水,景物特点是“雄”;然后视线随河水由上而下,“跌”入龙槽,碎为水雾,景物特点是“险”。
以上三个观察角度所见的景物特点都属于阳刚、崇高一类。
接下来平视龙槽两边,细写千姿百态的河水,以及水雾和彩虹,景物特点是多姿多彩。
最后,视线转换到作者自己的立足点,描写长年被黄河冲刷侵蚀的河底巨石,巨石“静”的形态蕴含着河水“动”的力量,景物特点是震撼人心。
文中描写的多个画面呈现出多种景物,有大有小,有远有近,有静有动;表现出多重意境,刚柔相济,层次分明,情景交融。
(完整版)壶口瀑布阅读理解及答案
阅读《壶口瀑布》节选,完成1—4题。
①第一次是雨季,临出发时有人告诫:“这个时节看壶口最危险,千万不要到河滩里去,赶巧上游下雨,一个洪峰下来,根本来不及上岸。
”果然,车还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河谷里雾气弥漫,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滩里,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
壶口瀑布不是从高处落下,让人们仰视垂空的水幕,而是由平地向更低的沟里跌去,人们只能俯视被急急吸去的水流。
其时,正式雨季,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但上面的水还是一股劲地冲进去,冲进去……我在雾中想寻找想象中的飞瀑,但水浸沟岸,雾罩乱石,除了扑面而来的水汽,震耳欲聋的涛声,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只有一个可怕的警觉:仿佛突然就要出现一个洪峰将我吞没。
于是,只急慌慌地扫.了几眼,我便匆匆逃离,到了岸上回望那团白烟,心还在不住地跳……②第二次看黄河,我专选了个枯水季节。
春寒刚过,山还未青,谷底显得异常开阔。
我们从从容容地下到沟底,这时的黄河像是一张极大的石床,上面铺了一层软软的细沙,踏上去坚实而又松软。
我一直走到河心,原来河心还有一条河,是突然凹下去的一条深沟,当地人叫“龙槽”,槽头入水处深不可测,这便是“壶口”。
我倚在一块大石头上向上游看去,这是青冷的灰,天是寂寂的蓝,宇宙间仿佛只有这水的存在。
当河水正这般畅畅快快地驰骋着时,突然脚下出现一条四十多米宽的深沟,它们还来不及想一下,便一齐跌了进去,更涌、更挤、更急。
沟底飞转着一个个漩涡,当地人说,曾有一头黑猪掉进去,再漂上来时,浑身的毛竟被拔得一根不剩。
我听了不觉打了一个寒噤。
1.在选段①中作者为什么要写赏雨季壶口瀑布的感受呢?2.在选段②结尾处作者讲了关于黑猪掉进壶口瀑布的故事有什么作用?3.选段①中“于是,只急慌慌地扫.了几眼,我便匆匆逃离,到了岸上回望那团白烟,心还在不住地跳……”体会句子中加点字“扫”的妙处。
4.分析选段②中划线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以及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参考答案1.第一次是远观,写壶口瀑布给人惊心动魄的感觉,为后文具体描写第二次观看壶口瀑布波澜壮阔的气势起到铺垫和渲染的作用。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壶口瀑布》课文详解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壶口瀑布》课文详解预习须知一、学习目标1.感受课文独特的写景角度,把握所写景物的特点,理解作者的所思所感。
2.仔细品味课文独具特色的语言,体会课文的风格特点。
3.领会稳中所写的黄河的伟大性格,激发热爱中华民族母亲河的感情。
二、作者简介梁衡,1946年生,山西霍州人,著名散文家、学者、新闻理论家、科普作家。
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等。
其主要作品有科学史章回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新闻三部曲《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散文集《夏感与秋思》《只求新去处》,等等。
知识重点一、字音词义浪沫横溢:浪花不断上涨溢出,形容水大而多。
震耳欲聋:形容声音很大,耳朵都快震聋了。
驰chí骋chěng:形容瀑布飞流而下的样子。
霎shà时:形容极短的时间。
寒噤jìn:寒战。
雾霭ǎi:雾气,形容雾气腾腾的样子。
潺chán潺:溪水、泉水等的流动声音。
出轧zhá:(钢板)从轧钢机里出来。
打旋xuán:文中指水回旋流动。
汩gǔ汩:形容水流动的声音。
怒不可遏è:愤怒得不能抑制,形容愤怒到了极点。
文中形容水势不可阻挡的样子。
二、主题概述本文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游记散文,作者用形象生动的语言,细致地描绘了壶口瀑布磅礴、雄壮的气势。
黄河“挟而不服”“压而不弯”“勇往直前”等特点体现了黄河无坚不摧、无往不利、坚韧刚强的精神。
三、文章结构第一部分(第1—5段):分述自己两次观壶口瀑布的经过。
第一次略写,第二次详写。
第二部分(第6段):总结全文,升华主题,礼赞黄河精神。
四、思考探究1.第2段开头引用别人的告诫,有什么作用?引用别人的告诫,侧面描写壶口瀑布之险,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果然,车还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河谷里雾气弥漫,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滩里,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涛声比作雷声,把河水比作沸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黄河在雨季时涛声震天、河面澎湃的凶象。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壶口瀑布》——赏析句子: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入手(解析版)
17、壶口瀑布——群文阅读怎样赏析句子? ——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入手本文在描绘景物时,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如“而这一切都隐在湿漉漉的水雾中,罩在七色彩虹中,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黄河水的声音之美,水的颜色、态势之美,表达出作者的喜悦、赞美之情。
【考点解读】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句子,是阅读写景散文的一个重要知识点,也是中考阅读的一个高频考点。
常见的考查方式如下:1、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下面句子。
2、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请简析其表达效果。
【技法点拨】解答此类问题,采取以下步骤可保证万无一失。
1、判断修辞手法。
结合上表中的判断依据加以判断。
另外,要注意概括全面。
如“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 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 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旋”一句,除了运用排比,还有拟人。
2、分析描写对象。
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描写对象的特征。
如“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一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洪流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的画面。
3、体会人物情感。
从修辞手法的运用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如“而这一切都隐在湿漉漉的水雾中,罩在七色彩虹中,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一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黄河水的声音之美,以及颜色、态势之美,表达了作者的喜悦、赞美之情。
另外,如果是对偶、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还要注意句式表达上的特点。
答题模式:本句运用了XX的修辞手法,XX (生动形象等) 地写出了XX(描写对象)XX的特点,表达了XX的思想感情。
【真题演练】(一)片片蝶衣生镯耳①那日闲暇,独自一人到鼓浪屿游走。
挨挨挤挤的游客们,成群结队涌向琴岛。
耳畔不是那些错乱的碎步之音,便是天南海北的吆喝声。
我在嘈杂之中,内心焦躁而又不安。
②走着走着,前方万绿丛中现出几抹蓝色。
那是一片花木丛,繁茂的花枝上缀满蓝色的小花儿,花瓣娇小并不起眼,如果不是花开得很多,我或许真的会忽略它们。
部编版八下语文拓展阅读:壶口瀑布
读三峡三峡,这部上接苍冥、下临江底,近四百里长的硕大无朋的典籍,是异常古老的。
早在语言文字出现之前,不,应该说早在混沌初开、乾坤始奠之际,它就已经摊开在这里了。
它的每一叠岩页,都是历史老人留下的回音壁,里面镂刻着岁月的屐痕。
早在五千年前,这锦山秀水就曾闪烁着大溪文化的异彩。
两千年前,扁舟一叶从那条唤作香溪的水流里,载出一位绝代佳姝。
“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不独闾里之荣,也是邦家之光。
两汉之交,公孙述啸聚白帝城,跃马称帝。
过了三周甲子,这里又成了吴蜀争雄的战场,年轻的陆逊创下了“火烧连营七百里”的赫赫战功。
刘先主永安宫一病不起,将他的嗣子、未竟事业连同未来的千般险阻,一股脑儿托付给他的军师。
诸葛公神机妙算,在鱼腹浦摆下了“八阵图”……今日舟行访古,不仅史迹久湮而且江山亦不可复识矣。
以诗而言,巫山十二峰可以说是一部不是靠语言文字,而是由境界氛围酿成的朦胧诗卷。
两岸诸峰时隐时现,忽近忽远,笼罩在云气氤氲、雨意迷离的万古空濛之中,透出一种“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的朦胧意态。
比之以绘画,巫山十二峰无疑是整个三峡风景线上一条最为雄奇秀美的山水画廊。
在这里,钩皴(cūn)点染、浓淡干湿、阴阳向背、疏密虚实等各种表现手法兼备毕具。
那群峰竞秀、断崖千尺的高峡奇观,宛如刀锋峻劲、层次分明的版画。
而云封雾障中的似有若无,令人神凝意远的万叠青峦,则与水墨画同其韵致。
著名学者王国维有过“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的说法,还有人把绘画分为写实、传神、悟妙三个层次。
我以为,读三峡可能也有三种灵境:读之,止于心灵对自然美的直接感悟,目注神驰,怦然心动。
读之,会感到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景物交融互渗,物我融为一体,亦即辛弃疾词中所说的:“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情与貌,略相似。
”读之,则深入画境,浓酣忘我,“冲然而澹,悠然而远”,进入《易经》中那“天地因蕴,万物化醇”的灵境,此刻该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了。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壶口瀑布》课内练习题答案解析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壶口瀑布》课内练习题答案解析一、阅读课文,说说课文分别写了壶口瀑布在雨季和枯水季节的哪些特点。
作者写了壶口瀑布的水之后,为什么又写“脚下的石”?答案:1、雨季壶口瀑布的特点是不太像瀑布,而像“一锅正沸着的水”,水势浩大,涛声如雷,令人害怕。
枯水季节的壶口瀑布真的是瀑布,景观丰富多样,有雄浑壮阔,有陡峭奇绝,有多姿多彩。
2、作者之所以在写了壶口瀑布之后,又写“脚下的石”,其原因大致有四:第一,壶口瀑布是水和石共同造就的,文章以写水为主,但不宜对石不置一词;第二,从观景的角度来看,作者定点换景,游目四顾,最后把视线收归脚下,转换非常自然;第三,作者所感慨的小小壶口却“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一一人的各种感情”的奇景,正是产生于石头对水的约東,因而接下来描写“脚下的石”也是很自然的;第四,写被河水侵蚀的石头,能够展现河水的真正力量,这样就改变了前面描写河水在石壁的阻遏挤压下“各自流淌”所有可能带来的片面印象,将文章的境界翻上一层,也为后面写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的个性奠定了景物描写上的基础。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壶口瀑布》课内练习题答案解析二、作者在枯水期来到壶口瀑布,采用了独到的观察角度,写出了独特的景物特征。
试结合课文做具体分析。
答案:作者采用定点换景的写法,立足点是“河心”,先写水,后写石,视角反复转换。
作者先俯视“河中有河”的龙槽,写“壶口”得名的原因,景物特点是“奇”;再仰观河面,看滚滚而来的黄河水,景物特点是“雄”;然后视线随河水由上至下,“跌入”龙槽,碎为水雾,景物特点是“险”。
以上三个观察角度所见的景物特点都属于阳刚、崇高一类。
接下来平视龙槽两边,细写千姿百态的河水,以及水雾和彩虹,景物特点是多姿多彩;最后,视角转换到作者自己的立足点,描写长年被黄河冲刷侵蚀的河底巨石,巨石“静”的形态蕴含着河水“动”的力量,景物特点是震撼人心。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壶口瀑布》课外阅读1(含答案)
课外阅读壶口,壶口①在中国北方浩瀚的群山中,有无数条蜿蜒伸展的沟谷。
由于地势的羁束,这些沟谷都多少显出一种挤手夹脚的尴尬和无奈,而地处陕西宜川和山西吉县一带的秦晋大峡谷却是个例外。
②黄河有幸,倚身此中。
③此前的黄河尽管强悍凶猛,却不得不委屈着自己,默默无闻地在峻梁雄峁中曲意周旋,它只能选择忍受和服从。
但黄河是雄心勃勃的,它从来都不屑隐忍,不甘迁就,更不愿受辱。
它像一条蓄爪待扑的巨龙,随时都在等待机会。
而现在,秦晋大峡谷终于为它提供了一个释放的舞台,它没有丝毫犹豫便腾空而起,狂奔劲舞,瞬间便造就出一个自然景观中的伟大和不朽!④这就是壶口瀑布。
⑤壶口瀑布诞生在一个地地道道的壶口中——瀑布之前,黄河的河床足有上千米宽,而到了这里,两岸岩石陡然一缩,形成了一条只有二三十米左右的狭槽。
不仅如此,槽道下又奇特地出现了一个高低悬殊,落差极陡的深谷。
于是,漫天而来的黄河水流在这里聚为一股,齐心协力地朝狭槽里奔涌喷吐,由此形成了壶口瀑布。
⑥壶口瀑布的壮美是难以用语言描述的。
⑦离壶口瀑布足足还有几公里的距离,你便可以远远地看见峡谷里腾起一团团飘冉的云团,那是瀑布迸溅形成的飞雾。
飞雾如霞似烟,弥漫在河床上空,形成了一道令人惊骇且永不消散的奇景。
屏息凝听,空气中伴有一种不绝不灭的震吼。
好像来自天际,又似乎源于地底;仿佛惊雷滚地,犹如万骏疾走;声音撼天动地,包容万千。
【A】那是一种捶胸哭天的苍凉,又是一种国难共赴的悲壮;是一种无坚不摧的刚烈,又是一种壮士扼腕的豪雄;是一种惊天泣鬼的神勇,又是一种众志成城的顽强。
⑧在种种难以描述的感受中,最让人难忘的当数与瀑布贴身相逢又抬头仰望的时候。
相信那一刻,任何人都难以摆脱一种灵魂出窍的感觉。
那些在远处看去吼喊奔扑的洪流,在近处看去更有着一种如山倾倒的壮烈。
那种疯狂和奋勇的喷扑让坚硬如钢的岩层不得不退让,无法不动容。
狂放不羁的黄河水流在壶口的限制下,有了核心,得着凝聚,统一和团结使它们的力量排山倒海。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17课《壶口瀑布》练习(含答案解析)
17 壶口瀑布 1.【读准字音】 给下列加点字和多音字注音。
弥.漫 ( )推搡.( ) 霎.时 ( )驰骋.( ) 横 (横溢)(凝重) 横横 (蛮横) 重 (重复)2.【辨清字形】 根据拼音写汉字。
寒 j ì n( )y ū( ) 回 寻 m ì( )旋 w ō( ) 粉 su ì( )雾 ǎ i( ) 浓 su ō( ) b ó( ) 大ch ě ng ( )怀 m ó()难 p ì n ( )任按 m ó( ) 告 ji è( ) xi é( )而不服ji è( )除 xi á( )客3.【识记词义】 请把下列词义或词语补充完整。
(1) 震耳欲聋:__ (2) 前呼后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____ :形容雄壮的队伍和浩大的声势。
(4) ____ :勇敢地一直向前进。
(5) ____ :寒战。
(6) ____ :回旋;环绕。
4.全文写了作者 _________ 次到壶口看瀑布的情形。
课文第二段, 写 _______________ 壶口瀑 布,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三至五段,写 ____________________ 。
这一次,壶口瀑布给他留下的 印象是声势浩荡。
第六段中“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 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几句,写出了作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壶口瀑布位于黄河中游秦晋大峡谷, 河床至此非常狭窄, 形如“壶口”, 河水急跌而 下,汹涌奔腾,声震天地。
本文描述的就是这一胜景。
B .本文作者梁衡,当代作家。
《壶口瀑布》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知识备查
作者介绍
梁衡,当代作家。1946年出生。山西 霍县人。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曾 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曾获青年文学 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 等奖项。出版散文集《只求新去处》《人 杰鬼雄》《名山大川感思录》等,散文名 篇有《晋祠》《觅渡,觅渡,渡何处》和 《夏感》等。
第一次观看壶口瀑布的感受?
第一次是远观,写壶口瀑布给人惊心动魄的感 觉,为后文具体描写第二次观看壶口瀑布波澜壮阔 的气势起到铺垫和渲染的作用。在读者心中留下深 刻印象。
合作探究
作者写了壶口瀑布的水之后,为什么又写“脚下的石”?
1.壶口瀑布是水和石共同造就的; 2.从观景的角度看,定点观景,最后把视线收归脚下, 非常自然; 3.作者所感慨的奇景正是产生于石头对水的束缚; 4.写被河水侵蚀的石头,能够展现河水的真正力量。
知识备查
游记的分类
游记可以分为很多种。以记录行程为主的是记 叙型游记,以抒发感情为主的是抒情型游记,以 描绘景物、景观为主的是写景型游记,通过游记 来说明一个道理的是说理型游记。
知识备查
壶口瀑布知多少 位于陕西省宜川县境内,黄河像一条腾飞的 巨龙,穿行在西北黄土高原的秦晋大峡谷中,当 流经壶口时,宽约400米左右的河水突然收束一槽, 形成特大马蹄状瀑布群。主瀑布宽40米,落差30 多米,瀑布涛声轰鸣,水雾升空,惊天动地,气 吞山河,为黄河第一大瀑布,也是我国仅次于贵 州黄果树瀑布的第二大瀑布。
最后一段。两层思考:一是黄河个性柔中带刚,蕴藏无 尽的力量;二是黄河的个性在磨难中铸就。
合作探究
作者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 辞手法,来突显出瀑布的特点和气势。 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找出相关语句, 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说说这些语 句的表达效果。
壶口瀑布阅读答案(精选7篇)
壶口瀑布阅读答案(精选7篇)《壶口瀑布》阅读答案篇一一、说理念20__年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的学习方式;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根据初中生个人身心发展特征,在新课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设计理念,培养中学生语言建构与应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的语文核心素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领悟情感的提升等等理念的基础上进行了《壶口瀑布》的教学设计。
总之,进行教学设计时力求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主,关注学生的读书体验,让教师的教学行为的有效性落到实处,强调学生自主探究文本,学生合作交流,并辅以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提高课堂效率,以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
二、说教材1.说教材《壶口瀑布》是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文质兼美的游记散文。
作者是梁衡。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旅游其实是另一种阅读,是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
这个单元的主题是通过学习游记类的文章,通过记述作者的游览见闻,抒发作者的情思。
学生阅读这类文章可以让我们丰富见闻,增长知识,开阔眼界。
本单元目标:了解游记的特点,把握作者的游踪,写景的角度和方法,并揣摩和品味语言,欣赏积累精彩词句。
感受作者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思考。
本课的教学设计应该体现此单元目标。
2.说学情:认知层面:学生在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篇学习了光未然的《黄河颂》有一定的基础。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类的文章初二的学生已经学过《三峡》《与朱元思书》《答谢中书书》等,这类文章除了要求学生能对生动的语言赏析外,还要掌握一些写景的方法。
八年级的孩子思维比较活跃。
能力层面:我们面对的是长江中下游的孩子,对于黄河的了解有限,时空的距离很难理解这篇文章,需要老师进行引导。
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本文语言精美,文化内涵厚重让学生难以理解,难以与文本和作者产生共鸣,需要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
部编八下语文第17课《壶口瀑布》(解析版)
第17课《壶口瀑布》一、填空题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漩.涡( )寒噤.( )雾霭.( )乘隙.而进( )迂.回( )怒不可遏.( )出轧.( )潺.潺( )2.本文的作者是________,选自《梁衡文集》。
这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游记________,作者运用形象的语言,细致地描绘了壶口瀑布________的气势,通过写黄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品质,表达了中华民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民族精神。
二、选择题3.下列对课文内容分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文章第一段,不仅点明了游览的地点和次数,也引出下文对两次观看壶口瀑布情形的叙述。
B.在文章第二段中,作者充分调动了听觉和视觉两种感官描写壶口瀑布。
C.文中写“黑猪掉进深沟”一事,是为了正面描写激流汹涌,水流之急,水力之大。
D.文中的壶口瀑布,兼有水的各种形态,兼容人的各种感情,象征着各种人性。
4.对《壶口瀑布》这篇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壶口瀑布》是一篇描写生动、脍炙人口的游记散文。
B.文章写了作者二到壶口,于枯水季观瀑,通过秋日的冷清、寂寥,反衬壶口瀑布波澜壮阔的气势。
C.全文形象可感,借助了多种修辞手法,抓住事物的特征写出了瀑布的声响,形状,态势及伟力,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使人震撼。
D.文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由壶口瀑布透视黄河博大宽厚的雄壮之美,再联想到人历经艰难宁压不弯,勇往直前的精神。
5.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A.告诫如丝如缕寒噤怒不可遏B.弥漫勇往直前迂回前呼后拥C.横溢推推搡搡漩涡千军万马D.刹时博大宽厚驰骋振耳欲聋6.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A.古文明的魅力,时有衰退,平和与自信正日益成为其有力的支撑。
B.他喜欢施加于肌肉和神经上的那种压力感,但是压力往往给人一种胜利在望的感觉。
C.一项运动,倘若只有有限一部分人被包含在内,在当今时代又怎能称得上完美呢?D.勇气是战争中的美德,它能够在时势中造就英雄。
部编八下语文17 《壶口瀑布》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17 《壶口瀑布》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阅读课文,说说课文分别写了壶口瀑布在雨季和枯水季节的哪些特点。
作者写了壶口瀑布的水之后,为什么又写“脚下的石”?参考答案:雨季壶口瀑布的特点是不太像瀑布,而像“一锅正沸着的水”,水势浩大,涛声如雷,令人害怕。
枯水季节的壶口瀑布声势浩荡、刚柔相济,景观丰富多样,有雄浑壮阔的,有陡峭奇绝的,有多姿多彩的。
作者之所以在写了壶口瀑布的水之后,又写“脚下的石”,其原因大致有四:第一,壶口瀑布是水和石共同造就的,文章以写水为主,但不宜对石不置一词;第二,从观景的角度看,作者定点换景,游目四顾,最后把视线收归脚下,转换非常自然;第三,作者所感慨的小小壶口却“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的奇景,正是产生于石头对水的约束,因而接下来描写“脚下的石”也是很自然的;第四,写被河水侵蚀的石头,能够展现河水的真正力量,这样就改变了前面描写河水在石壁的阻遏挤压下“各自流淌”可能带来的片面印象,使文章的境界更上一层,也为后面写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的个性奠定了景物描写上的基础。
二、作者在枯水期来到壶口瀑布,采用了独到的观察角度,写出了独特的景物特征。
试结合课文做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作者采用定点换景的写法,立足点是“河心”,先写水,后写石,视角反复转换。
作者先俯视“河中有河”的龙槽,写“壶口”得名的原因,景物特点是“奇”;再仰观河面,看滚滚而来的黄河水,景物特点是“雄”;然后视线随河水由上至下,“跌入”龙槽,碎为水雾,景物特点是“险”。
以上三个观察角度所见的景物特点都属于阳刚一类。
接下来平视龙槽两边,细写千姿百态的河水,以及水雾和彩虹,景物特点是多姿多彩;最后,视角转换到作者自己的立足点,描写长年被黄河冲刷侵蚀的河底巨石,巨石“静”的形态蕴含着河水“动”的力量,景物特点是震撼人心。
文中描写的多个画面呈现出多种景物,有大有小,有远有近,有静有动,表现出多重意境,刚柔相济,层次分明,情景交融。
壶口瀑布阅读理解及答案
壶口瀑布阅读理解及答案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阅读《壶口瀑布》节选,完成1—4题。
①第一次是雨季,临出发时有人告诫:“这个时节看壶口最危险,千万不要到河滩里去,赶巧上游下雨,一个洪峰下来,根本来不及上岸。
”果然,车还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河谷里雾气弥漫,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滩里,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
壶口瀑布不是从高处落下,让人们仰视垂空的水幕,而是由平地向更低的沟里跌去,人们只能俯视被急急吸去的水流。
其时,正式雨季,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但上面的水还是一股劲地冲进去,冲进去……我在雾中想寻找想象中的飞瀑,但水浸沟岸,雾罩乱石,除了扑面而来的水汽,震耳欲聋的涛声,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只有一个可怕的警觉:仿佛突然就要出现一个洪峰将我吞没。
于是,只急慌慌地扫.了几眼,我便匆匆逃离,到了岸上回望那团白烟,心还在不住地跳……②第二次看黄河,我专选了个枯水季节。
春寒刚过,山还未青,谷底显得异常开阔。
我们从从容容地下到沟底,这时的黄河像是一张极大的石床,上面铺了一层软软的细沙,踏上去坚实而又松软。
我一直走到河心,原来河心还有一条河,是突然凹下去的一条深沟,当地人叫“龙槽”,槽头入水处深不可测,这便是“壶口”。
我倚在一块大石头上向是寂寂的蓝,宇宙间仿佛只有这水的存在。
当河水正这般畅畅快快地驰骋着时,突然脚下出现一条四十多米宽的深沟,它们还来不及想一下,便一齐跌了进去,更涌、更挤、更急。
沟底飞转着一个个漩涡,当地人说,曾有一头黑猪掉进去,再漂上来时,浑身的毛竟被拔得一根不剩。
我听了不觉打了一个寒噤。
1. 在选段①中作者为什么要写赏雨季壶口瀑布的感受呢?2. 在选段②结尾处作者讲了关于黑猪掉进壶口瀑布的故事有什么作用?3. 选段①中“于是,只急慌慌地扫.了几眼,我便匆匆逃离,到了岸上回望那团白烟,心还在不住地跳……”体会句子中加点字“扫”的妙处。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17《壶口瀑布》(课后解析)
17 《壶口瀑布》(课后解析)一、参考答案:雨季益口瀑布的特点:隐隐如雷,震耳欲聋。
枯水季壶口薄布的特点:降隆冲去、轰然而下,润泪如泉、潺成溪,哀哀打旋、如丝如线。
写“脚下的石”:从脚下石头的角度看眼前的河水,表现了黄河坚韧不拔、奋力抗争的特点。
表达了作者对壶口瀑布的赞美之情,对自己身为黄河的子孙面感到骄做和自豪。
解析:第2段写雨季的壶口瀑布,第3、4段写枯水季的瀑布,第5段写脚下的石。
从这2至5段中筛选关键词句进行归纳概括,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参考答案:第3段从河床角度看,河水在上游的特点:由地理构造“丁“字形状,写壶口瀑布得名的原因,又描写了上游的水势。
第4段从水流角度看:河水在龙槽壶口的特点———凝重、猛烈。
第5段从脚下石头角度看:眼前河水的特点———坚韧不拔。
解析:抓住第3、4、5段的主要内容分析。
三、参考答案:1车还在半山腰就听见声隐隐如雷,河谷里雾气弥漫,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滩里,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
运用比喻,将涛声比作雷声,把河水比作沸水,写出了壶口瀑布水势浩大、上下翻滚的景象,突出了黄河令人震撼的气势。
2.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只有一个可怕的警觉:仿佛突然就要出现一个洪峰将我们吞没。
于是,只急慌慌地扫了几眼,我便匆匆逃离,到了岸上回望那团白烟,心还在不住地跳……写出了壶口瀑布惊心动魄的形象,令人震撼。
3.当地人说,曾有一头黑猪掉进去,再漂上来时,浑身的毛竟被拔得一根不剩。
我听了不觉打了一个寒嘴。
从侧面烘托激流汹涌,水流之急,水力之大。
4.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这句话运用反间句式表达了造物者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既指客观世界,也指主观世界)的意思,给人以强烈的感染,而且立意深刻。
5.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
运用排比、拟人的修辞手法,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和借物输人、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表现了黄河宽厚的雄壮之美,前仆后继、勇往直前的精神。
第17课《壶口瀑布》(练习)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解析版)
第17课壶口瀑布一、基础与巩固1.下列加点字注音错误最多的一项是()A.旋.涡(xuàn)告诫.(jìè)驰骋.(chéng)推推搡.搡(sǎng)B.寒噤.(jīn)雾霭.(ǎi)凝.重(níng)怒不可遏.(è)C.龙槽.(cáo)汩.汩(gǔ)潺.潺(chán)如丝如缕.(lǚ)D.出轧.(yà)迂.回(yū)浓缩.(suō)湿漉.漉(lù)【答案】A【详解】A.旋xuàn-xuán,骋chéng-chěng; B.噤jīn-jìn;C.没有错误;D.轧yà―zhá;故选A。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告诫推推搡搡震耳欲聋奋力抗争B.旋涡如丝如楼挟而不服汩汩如泉C.迂回怒不可遏窟窟窍窍搏大宽厚D.番身钢板出轧浪沫横溢潺潺成溪【答案】A【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生字的识记和积累。
A项正确。
其他各项错误的应更正为:B.如丝如缕汩汩如泉;C.博大宽厚;D.翻身。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A.这场篮球赛精彩纷呈,比赛双方均使出了浑身解数....,比分最终还是停留在1:1。
B.站在黄河壶口瀑布岸边,眼望瀑布咆哮而下,一泻千里....,如此美景真是让人流连忘返。
C.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隐姓埋名....。
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D.小弟弟在家里整天吵得鸡犬不宁....,我头都痛了。
【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成语含义的理解。
A项,浑身解数:指所有的本领,全部的技术手段。
使用恰当;B项,一泻千里:形容江河奔流直下。
也形容文笔气势奔放。
使用恰当;C项,“隐姓埋名”指隐瞒自己的真实姓名,不让别人知道,用于人,不能用于冬天的昆虫,冬天的昆虫是“销声匿迹”;D项,鸡犬不宁:形容声音嘈杂或骚扰得厉害,连鸡狗都不得安宁。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17课《壶口瀑布》知识点+图文解读+同步练习
一、作者简介梁衡,山西人,著名学者、新闻理论家、作家。
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等。
主要作品有:科学史章回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新闻三部曲《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散文《红毛线、蓝毛线》。
二、理解词义1.迂回:回旋;环绕。
2.告诫:警告劝诫(多用于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晚辈)。
3.弥漫:(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
4.震耳欲聋:耳朵都快震聋了,形容声音很大。
5.怒不可遏:愤怒得不能抑制,形容愤怒到了极点。
文中形容水势不可阻挡的样子。
三、课文分段第一部分(①—⑤):描写两次到壶口,感受到壶口瀑布的不同特点。
第二部分(⑥):由物及人,赞美中华民族宁压不弯、勇往直前的精神。
四、问题归纳1.“第一次是雨季……根本来不及上岸。
”一句写别人的劝诫,有什么作用?写别人的告诫,侧面描写壶口瀑布,写出了壶口瀑布之险。
2.“果然……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
”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本题运用比喻作用分析法。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涛声比作雷声,把河水比作沸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黄河之水在雨季时水势浩大、上下翻滚的凶猛景象。
3.品析“冲进去,冲进去”的表达效果。
“冲进去,冲进去”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意思上形成递进关系,将沟里的水势大和急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如果去掉一个“冲进去”,这种水势特点就无法表现出来了。
4.“于是,只急慌慌地扫了几眼……心还在不住地跳……”这句话是否多余?为什么?不多余。
第一次看壶口瀑布的感受初步勾勒了其壮阔的气势和雄伟的形象,为下文详写第二次观看壶口瀑布作铺垫,也给读者留下了悬念。
5.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写壶口瀑布的?写出了壶口瀑布的哪些特点?通过听觉、视觉等多种感官来写壶口瀑布。
写出了瀑布的声响、形状、态势、力量,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使人震撼。
突出了壶口瀑布波涛汹涌,威武雄壮,大浪裹小浪,翻江倒海,飞流直下的特点,表现了黄河奔腾激越的气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壶口瀑布》类文阅读
好沉的一抔土
石英
①在这里,旧的皇历是更不是了。
②原本我以为,黄河口的土是粗糙的、贫瘠的。
因为在我幼小时,大人们就告诉我:那是个盐碱沙荒、十年九不收的地方。
③但当我实地来到这黄河入海处,亲眼领略了它的豪迈气势和不凡的资质后,我便意外地发现:这里不仅地阔,而且土肥,攥在手里,酥细得像润了油,却又不腻而匀和;凑近鼻沟下一闻,别有一种清香。
以我年轻时在老家从事农桑的经验,这样的土质,任管种蔬菜还是种庄稼都是很理想的。
④果然,在后首那块干松的地段,好一片秋禾!风过时,高粱擎起硕大的锣鼓槌相互撞击,没有敲出多大的声响,却惊起一对翠蓝色的珍鸟从深处腾出,在半空里飞旋两遭,没有树枝可依,又飘落在旁边的一片谷地,立在穗上颤颤悠悠,像一双新婚伉俪相对荡着秋千。
那千支万条谷穗的金笔,在漫野里尽情描绘秋熟的图景。
⑤再往前,更接近河口的一片土地,许是刚冲积成不久,还没有好好利用。
如此潮润的沃土,瞅着都会口舌生津,谅也不会长时被闲置的。
⑥我是个庄户底儿,颇有些“爱土成性”,走着走着,禁不住又珍惜地捧起一抔土来,觉得好沉重,真的——比一般的土要有分量。
“你的手感不一样吧?”我们的老向导、四十年的治黄专家王总工程师看出来了,接着他以充满诗意的幽默口吻向我解释,“这土确实有点特殊:黄河口虽说在山东,这里的泥沙却不全姓鲁,它们有的姓甘,有的姓秦,有的姓晋,有的姓豫,大都是外来户。
你手里攥着九个省区呢,怎能不重?”
⑦我始而以为他是在开玩笑,再一琢磨,或许还真有道理,但究竟是科学上的依据,还是哲理上的深远含义?科学上的道理,土质的某种特殊性,还有待请教;引我深思的倒是他所说的“攥着九个省区”这句话,确实是够有分量的,其中不但有地理上的广阔,更有历史的重负,大河不舍昼夜滔滔奔流,融雪纳雨,诸种情味,羼和着千年万载艰辛的汗珠。
经过漫长历史淘滤,轻浮的、劣质的分子被冲出河口,混杂于海水中;能够落下来的便执著地痴恋于河口,不肯随波逐流。
这些分子多是精华,它们当然最凝重。
⑧这土,攥在手里是无声的,我却觉得它储留、凝结着我们这个民族苦难和奋起的回声。
太遥远的且不说,七十多年前,就有黄泛区百姓流离失所啼饥号寒的哭泣,更有1947年6月30日刘邓大军强渡黄河的雄浑声浪……
⑨我更深深感悟到:我手里攥着的不是一抔普通的土,一时竟合不得扔弃它——它值得我珍惜并作为一种精神的动力。
这时我不仅觉得它的分量沉重,而且攥得好苦!
⑩但不论是何种滋味,过去的毕竟已成为过去。
现在,我闻到的是风赠秋熟的醇香;眼前,是驰向海口的两栖机动勘测船。
王总兴致勃勃地向我透露:三年以内就将结束这里“有水无航,有油无厂,有口无港”的局面。
“到那时,你再来看!”
⑪他的语气是那么坚定,那么充满信心;不需怀疑,他过去四十年间的治黄成绩就是金质“信用卡”。
⑫至此,我可以愉快地松开手了。
土,被攥成紧紧的一团,我随手把它揉碎,轻松地撒开去,土星儿均匀地铺在地面上,幻觉中,我的眼前仿佛展开了一幅新洲远景图……
(略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我”对黄河口的土的情感为行文线索,思路清晰。
B.第⑥段王总诗意的话语,丰富了“我”对黄河口土的认识。
C.文章使用“闻”“捧”“攥”等词语,写出“我”爱土成性。
D.文章在叙事的基础上抒情、议论,语言朴素,充满哲理。
2.第②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分)
3.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
(6分)
高粱擎起硕大的锣鼓槌相互撞击,没有敲出多大的声响,却惊起一对翠蓝色的珍鸟从深处腾出
..,在半空里飞旋两遭,没有树枝可依,又飘落在旁边的一片谷地,立在穗上颤颤悠悠,像一双新婚伉俪相对荡着秋千。
(1)赏析画线句子:(3分)
(2)赏析加点词语:(3分)
4.第⑨段写“我”将土“攥得好苦”,第⑫段写“我可以愉快地松开手了”,“我”心情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3分)
5.作者为什么认为黄河口的土“好沉”?请简要分析。
(6分)
答案:
1.(3分)D
2.(4分)紧承上文;欲扬先抑;强调印象中黄河口土质的粗糙、贫瘠;与下文写土的肥沃、清香形成对比。
说明:意思答对即可。
3.(6分)
(1)示例: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将高粱穗比作硕大的锣鼓槌,形象地写出高粱穗的饱满;“擎”赋予高粱以人的动作,生动地写出高粱的壮硕。
(2)示例:“腾出”写出珍鸟受惊吓后急速飞离的情态;“飘落”写出珍鸟的轻盈;给秋熟图景增添了生机。
说明:意思答对即可。
4.(3分)沉重的历史已经过去;新中国治黄成绩显著;新洲的美好前景指日可待。
说明:意思答对即可。
5.(6分)来源地域广阔,汇聚九省区沙土精华;凝结中华民族苦难和奋起的回声,有历史厚重感;历经淘滤,不随波逐流,成为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