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方剂组方规律.pdf

合集下载

中药配伍规律的探究

中药配伍规律的探究

中药配伍规律的探究中药配伍是中医药学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指将不同的中药组合在一起使用,从而发挥协同作用,弥补不足,增强疗效的一种治疗方法。

中药配伍的规律一直以来都是中医药学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

本文就中药配伍的规律进行探究。

一、中药配伍的历史和现状中药配伍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和《难经》等经典文献中。

从那时候开始,中医药学家们就认识到中药之间的相互作用,并对其进行了不断的实践和总结。

到了唐宋时期,《金匮要略》等药学经典已经详细阐述了中药配伍的规律,并提出了许多医治各种疾病的配伍方剂。

这些方剂经过长时间的应用,推广得非常广泛。

到了明清时期,中药配伍的经验和总结已经非常丰富,各地都有不同的药方传承下来。

目前,中药配伍已经成为中医药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不同地区和不同临床医生都有独特的经验和心得。

同时,现代科技的发展也为中药配伍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方法,比如药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学科的发展,使得研究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中药配伍的作用机制。

二、中药配伍的基本原理中药配伍的基本原理是“相互作用,协同作用”。

这就是说,中药之间不是简单地相加,而是相互作用,从而达到协同作用的目的。

这种作用体现在不同的方面,比如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方面。

中药配伍还可以弥补不足、增强治疗效果,并减少不良反应和副作用等。

中药配伍的原理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基于中药学理论:中药配伍基于中药学理论,将中药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不断探索新的组合方法和方案。

2.基于现代科技:中药配伍在现代科技的支持下,可以更好地理解中药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更加准确地预测和观察中药的效应。

三、中药组方的注意事项中药组方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中药的配伍要有依据,不能随意搭配。

通常需要考虑药味、药性、归经、相克等因素。

2.配伍中药要符合治疗原则,即治疗的主要症状和病因。

3.在中药组方中,需要注意药物的剂量。

过高或过低的剂量都会影响治疗效果。

中药方剂与治疗、组成、变化、剂型与用法的原则

中药方剂与治疗、组成、变化、剂型与用法的原则

中药方剂与治疗、组成、变化、剂型与用法的原则拟定用药处方,是给病人治病时理法方药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而又必须在辩证立法的基础上才能运用恰当自如,所以首先要明确方剂与治疗疾病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地理解和掌握方剂这一学科的意义、作用。

治疗原则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治病求本所谓本,就是发生和形成疾病的病因。

如外感病的病因病机,系六淫病邪侵犯人体后所致的经络、脏腑、或卫气营血的不同病理变化,所以外感初起应该以“怯邪”为治疗之本;杂病病因病机,则多系内伤所致的脏腑功能失调的不同病理反映,故杂病就是应该以恢复或重建修复脏腑的正常功能为治病之本。

也就是说,病因病机是临床病证的本质所在,是疾病诊断治疗的依据。

标本缓急标本的含义,由于应用的场合不同而有所差异。

如从先后分标本,则先受邪为本,后见证为标,治法以怯邪为主,邪去则见证亦除;从斜正来分,则正气为本,病邪为标,固有“五虚为本,五实为标”之说,治当分辨邪之有多少,正之盛衰,或怯邪安正,或扶正怯邪,或怯邪与安正同用;有从新病旧病来分,以新病为标,旧本为本,一般现治新病,后治旧病、以免新病发展再影响旧病,使病情更为复杂;但有时新病很轻。

而旧病急剧存在,就应顾其本;如新病旧病同时存在聚急,则须标本兼治;有从内外来分的,以外为标,内为本。

外感病邪气在表为轻,入里为重,故表为外为标,里为内为本;内伤病以内部症状为本,外部症状为标,此时应先治里证,里证退则外证亦除。

由此可见,分清标本的主要精神,是从复杂病情中辨明证候的主次先后,为立法用方找出整个的明确目标,以便订立治疗方案。

标本与缓急是有着密切联系的。

一般来说,本急于表,宜先顾本,正气固则邪气无容身之地,而标证亦除;但有时也有标急于本的证候,就须安“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去处理。

虚实补泻“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这是虚证实证的总慨念。

“实则泻之,虚则补之,”这是虚证实证的总治疗法则。

这一治疗原则在运用时应密切联系标本缓急。

刘华为教授中药组方规律探析

刘华为教授中药组方规律探析

刘华 为教 授潜 心研 究 中医方 药理论 多 年 , 合 自 结 己丰富 的临床 经 验 , 中药组 方 规律 和 使 用原 则进 行 对 了系统地 归纳 总结 , 传 统方 药 理论 与 现代 中医方 药 将 研究 进行 了有 机 的融 合 , 发 前人 之所 未 发 , 实“ 补方 书 之未备 ” 深化 了 中医方药 理论 。 , 兹将其 要 旨试述 如下 。
片炮制 是增 效减 毒 的一 种 手段 , 组 成 复方 更 能达 到 但
证 对应是 中 医治 疗 的精 髓 , 离开证去 解释 中药及 复 方的有 效 性和 安 全性 是 不符 合 中医临
床 实践的 。
主题 词 组 方 原 则 中 医 师 @ 刘 华 为

【 中图分 类号】 R 8 . 【 献标识码 】 A 2 91 文
【 文章编 号1 1 0 — 3 9 2 1 ) 30 3 —2 0 0 7 6 ( 0 0 0 —3 50 异, 以及方 内药 物之 间复杂 的交叉 互相 作用 , 这些 复杂 结构 和成分 , 在人 体这 个复 杂开放 的 巨系统 中 , 形成 复 杂 的作 用 网络 , 过 多 层 面 、 靶 点 的结 合 作 用 于 机 通 多 体 , 生整 合调节 的生 物学机 制 , 紊乱 的机体 机 能恢 发 使 复到有 序状 态 。 方 的成分煎 煮后 发生 的合成 、 复 分解 以
及 产 生 的新 的物 质是 可 以搞清 楚 的 , 服 用 后在 人 体 但

系列 酶等 物质参 与下 , 所发 生 的变化却 是未 知 的。 人
体 的证 候 虽 然是来 自微 观 或 中观 层 面 的综合 表 现 , 但
证 是 动 态 变 化 的 。 样 一 来 , 方 和 “ ” 形 成 了模 糊 这 复 证 就

方剂与中成药的组成原则

方剂与中成药的组成原则

方剂与中成药的组成原则中医临床的用药治病多数采用复方形式。

在辨证审因,确定治法之后,便进入了具体的遣药组方阶段。

要组织好一首有效方剂,必须重视两个重要环节:一是严密的组方基本结构;二是熟练的药物配伍技巧。

药物的功用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只有通过合理的组织,调其偏性,制其毒性,增强或改变原有功能,消除或缓解其对人体的不良因素,发挥其相辅相成或相反相成的综合作用,使各具特性的群药组合成一个新的有机整体,才能符合辨证论治的要求。

这种运用药物的组合过程,中医药学称之为“配伍”。

“配”,有组织、搭配之义;“伍”,有队伍、序列之义。

徐灵胎说:“药有个性之专长,方有合群之妙用”,“方之与药,似合而实离也,得天地之气,成一物之性,各有功能,可以变易气血,以除疾病,此药之力也。

然草木之性与人殊体,入人肠胃,何以能如人所欲,以致其效。

圣人为之制方,以调剂之,或用以专攻,或用以兼治,或以相辅者,或以相反者,或以相用者,或以相制者。

故方之既成,能使药各全其性,亦能使药各失其性。

操纵之法,有大权焉,以方之妙也。

”(《医学源流论·方药离合论》)在此,徐氏明确指出了在组药成方的过程中,必须重视“配伍”这个环节。

我们知道,大多数单味中药都具有多功用的特点,在治疗疾病时往往需要发挥其中部分功用;况且,药物既有其治疗作用的一面,也有因其药性偏胜而致不同程度毒、副作用的一面。

这就要求我们熟悉并把握其药物功用(包括毒副作用)发挥方向的控制因素、控制方法及运用技巧。

这些方法和技巧,在古今医家以小生产方式积累的理论和实践总结中有着丰富的内容。

因此,正确、全面地学习和掌握有关配伍知识及技能,掌握历代名方中常用的配伍组合规律,对于今后正确地遣药组方、灵活运用成方、减少临床运用方药的随意性、提高临床动手能力、保证临床疗效等,均有着重要的意义。

运用配伍方法遣药组方,从总体而言,其目的不外增效、减毒两个方面。

“用药有利有弊,用方有利无弊”,如何充分发挥药物对治疗疾病有“利”的一面,同时又能控制、减少甚至消除药物对人体有“弊”的一面,这就是方剂学在运用配伍手段时最根本的目的。

仲景方剂用药及组配规律的研究进展

仲景方剂用药及组配规律的研究进展
规 范 , 法 蕴 妙 意 ; 医 理 , 法 有 定 胃安 蛔 、 发 越 郁 阳 , 乌梅 丸 、 黄 升 麻 汤 。 或 如 麻
赵 氏 论 述 了《 伤寒 论 》 中关 于寒 温同 用疗 痞 证 , 清
上 温 下 治 腹 痛 , 清 并 施 脒 寒 格 , 表 清 里 止 烦 躁 等 温 解 治 疗 特 点 。 并 认 为 论 中 所 选 药 物 多 为 大 苦 大 温 之 品 . 为 非 寒 则 热 不 得 清 , 热 剐 寒 不 得 散 且 在 用 因 非 量 上 视 寒 热 之 轻 重 而 决 定 用 药 温 清 之 多 寡 。 吴 氏
在 中医 医籍 的文献研 究 中,伤寒 论》 《 匮要 略》 《 、金 是
历代 医家 研究最 为集 中 的对 象 之 一 , 为 中医 学术 成
发 展 中最 活 跃 的 研 究 领 域 方 药 运 再 是 关 系 到 辨 证 j
论 治能 否取得 成 功的 重 要 因 素 . 是 《 寒 杂 病 论》 它 伤 的 主要组 成 部分 , 有 丰 富而 系统 的内 容 , 方剂 以 具 其 配 伍严 谨 、 效 卓著 , 疗 被后 世 称为 “ 方 ” 经 。研究 仲景
措 施
讨论 了《 寒论》 《 匮要 略 》 伤 、金 中寒 热 药 物并 用 的方 法 , 为张 仲景 既把 这 一 方法 作 为治 疗 寒热 错 杂 证 认
为, 药随 证 出 . 曲应 病情 , 主证 与 主方 一 致 , 《 是 伤寒
论》 是药 的 原则性 ; 变则 治 亦变 , 证 治变则 方亦 变 , 是 《 寒论》 药 的灵活性 。张 氏等 认 为 仲景 治病 遣 伤 用
方 用 药 有 务 求 适 度 的 原 则 , 现 在 审 病 情 的 轻 重 表 详 缓 急 , 慎 遣 方 用 药 应 其 所 需 ; 明 体 质 强 弱 , 衡 谨 察 权 用 药 量 的 增 减 : 注 药 后 反 应 , 时 采 取 相 应 的 纠 偏 观 及

中药组方原则

中药组方原则

中药组方原则
中药组方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辨证施治原则:中药组方必须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具体病因,按照辨证施治原则,选择适宜的中药材进行组方。

辨证施治是中医临床治疗的核心原则,即根据患者不同的证候类型,选用不同的中药组方进行治疗。

2. 方剂应具有一定的整体性:中药组方要考虑到患者的整体情况,包括身体状况、年龄、性别、病情的严重程度等综合因素,设计出一个合理的方剂。

方剂应该具有整体性,即各种中草药之间应有一定的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关系,以达到治疗效果最大化的目的。

3. 方剂应该有适当的采用规律:方剂中每种中药材的用量和配伍顺序等应有一定的规律,以增强中药的药效和协同作用。

4. 临床应以病为本,以人为中心:在组方时,应该以病情为本,以患者的个体差异和病情变化为中心,制定一个针对性和个性化的中药方剂,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5. 坚持中西医结合原则:在组方时应该根据现代医学的相关知识和检查结果,配合中医辨证施治原则,对病情进行全面的了解和分析。

同时,中西医结合治疗还可以有效避免中药的毒副作用及不良反应,促进患者更快、更好的康复。

中药组方原则

中药组方原则

方剂剂型
(一)汤剂
思考与训练
将药物饮片组方后加水浸泡再煎煮一定时间,去渣取 汁饮服,称为汤剂。
(二)散剂
散剂是将单味药或多味药物研成细粉混匀而成。分内 服、外用两种。
(三)丸剂
丸剂是将药物研成极细末,以炼蜜、米糊、面糊、酒 、醋、药汁等为赋形剂而制成的圆粒状固定剂型。其特点 是吸收缓慢,药力持久,体积小,服用、携带、贮存方便 。
中药组方原则
思考与训练
方剂的组成不是药物的简单相加和排 列,而是根据病情需要,遵循组方原则, 按照一定规律对药物合理和科学的运用。
方剂一般由君药、臣药、佐药和使药 四个部分组成。
方剂组成变化
思考与训练
(一)药味增减
1.随证加减 是在主证、主药不变的情况下 ,随着兼症变化的不同,增减某些辅助药 物,以适应新的病情需要。
2.药物配伍的变化 是指在主要药物不变的 情况下,改变其主要配伍关系,其功用主 治也随之发生变化。
方剂组成变化
思考与训练
(二)药量增减 同样药物组成的方剂,因药量的加减变化,致
使方剂的配伍关系发生改变,其功效主治亦不相 同。 (三)剂型变化
同一方剂尽管药物、用量完全相同,但由于剂 型不同,其作用亦有药力大小与峻缓的区别。
(九)片剂
是将药物经粉碎加工或提炼后,与辅料混合压制而成的片状剂型 。其特点是剂量准确、服用方便、便于携带。如复方丹参片、牛黄解 毒片等。
(十)颗粒剂
是将药材提取物加适量赋形剂而制成的干燥颗粒状制剂,用时以 开水冲服。其特点是服用方便、作用迅速,如感冒清热颗粒等。
方剂剂型
(十一)口服液 思考与训练 是将药物用水或其他溶剂提取、精制而成的内服液体制剂。其特点
(六)酒剂

漫谈中药方剂的配伍规律 方法及发展趋势

漫谈中药方剂的配伍规律  方法及发展趋势

研究其相须相使配伍仍在起着指导作用。 22 现代研 究成果 说 明 方 剂 中各 药味 间确有相 须 、 . 相使 、相恶等 “ 七情 ”关系 ,具有 协 同或拈抗 的相互作
用 ;各 组 成 药 物 在 方 中具 有 “ 臣佐 使 ”不 同地 位 ,君 君 药 的 药 效 常 是 该 方 的 主 要 药 效 , 不 等 于 即 是全 部 的 疗 但 效 , 一定程度上验证 了方剂组成 的合理性及 中药配伍 在 应用 的优 越性 。 3 配 伍 规 律 研 究 方剂配伍规律研 究主要从下列几个方面进行 ,综合 分析方剂配伍 、化学 成分变化与药理效应改变三者 问的 内在 联 系 ,阐 明方 剂 的配 伍 内涵 。
4 中 药方 剂 配伍 理 论 研 究 思路 选择 与中药配 伍原则 相关 的多种动物模型 中药配伍 是针 对 中 医 “ ”的 整 体 目标 而 设 ,参 与配 伍 的各 味药 证 之 问通 过相 互 协 调和 补充 而发 挥 作用 。用 目前 的量 化 指 标 来 衡 量 中 药 配 伍 的 作用 ,往 往 与整 体 疗 效不 尽 一致 ,
第 8卷第 l 3期 总 第 9 3期 21 O 0年 0 7月 ・ 半 月 刊 上
◎丫
DDJ I远散 SUO TCF AAC N ̄ C程 EO I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漫谈中药 方剂 的配伍 规律 方法及发展趋 势
栗 平 河 南 省新 乡市 中 医院 药剂 科 ( 50 0) 4 30
摘要 :本文简 要论述 了中药方剂 配伍 的历史与现 状, 探讨 了方剂 配伍 的规律 、方法 及发展 方 向, 中医药 临床 教学 与科研有一 定的参考 价值 。 对
关键词 : 中药方 剂 ;配伍研 究 ;发展 方 向 d i 1 9 9 . s 6 22 7 0 01 .0 o : 03 6 /i n1 7 — 7 92 1 . 0 2 js 3 文章 编号 :1 7 —7 92 1 ) 30 0 . 6 2 2 7 (0 0一 —0 3叭 1

中医方剂的组方原则

中医方剂的组方原则

中医方剂的组方原则中医方剂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多种药物组合而成的治疗方案。

其组方原则是中医学的基础之一,对于正确地使用和调配中药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中医方剂的定义、组方原则、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中医方剂的定义中医方剂是指将多种药物按照一定比例和配伍规律,经过加工制备后,用于治疗疾病的药物组合。

它不仅包括了单味药和复方药物,还包括了针灸、推拿等非药物治疗方法。

二、中医方剂的组方原则1. 辨证施治原则辨证施治是中医学最基本的理论之一。

在制定中医方剂时,必须根据患者不同的证候进行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症状和体征来确定其证候类型,并针对性地选用相应的药物进行配伍。

2. 同类聚合原则同类聚合是指将功能相似或性质相近的药物组合在一起,以达到协同增效的目的。

例如,用于治疗风热感冒的方剂中,常选用具有辛凉解表功效的药物如薄荷、桂枝等。

3. 异类调和原则异类调和是指将功能不同或性质相反的药物组合在一起,以达到平衡、调和的目的。

例如,在治疗肝郁气滞型胃痛时,常选用具有行气活血功效的川芎、丹参等与具有平肝降逆作用的柴胡、枳壳等相结合。

4. 顺应变化原则顺应变化是指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方剂组成。

在治疗慢性疾病时,由于其病情多发生波动,因此需要根据患者不同阶段和不同情况进行方剂配伍。

5. 合理用药原则合理用药是指在制定中医方剂时必须考虑到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人体产生的影响,并选择适当的剂量和方法进行使用。

同时还要注意避免使用过多或过少药物导致不良反应或疗效不佳。

三、中医方剂的临床应用中医方剂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其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中医方剂可以通过药物的温通、活血、行气等功效,促进经络畅通,调和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 消除病邪、扶正祛邪中医方剂可以通过药物的辛凉、苦寒等功效,消除体内的病邪,同时通过滋补脏腑、扶正祛邪等作用提高人体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常用中药及组方规律

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常用中药及组方规律

补益正 气 , 和诸药 。甘草 、 调 茯苓 利水 消肿 。乌 头搜风 胜 湿、 散寒 止痛 。桃 仁活 血 化瘀 定痛 。以上用 药 符合 中医
学认 为本病多 由风、 、 、 痹 阻经络 , 血运行 不 畅或 寒 湿 瘀 气 肝 肾不 足 , 筋脉失养所 致的理论 。现代 药理研 究证 明 , 补
为复杂 , 时会 给 中医骨伤 科 医师 临证 用药 带来 很 大 困 有 难 。为找 出规律 , 给临床 医师用药 提供参 考 , 我们 搜集 近
3年来腰椎 间盘突 出症 治疗 的部 分文献 资料 共 7 5篇 , 从 中总结 出治疗腰椎 间盘突 出症 的常用 中药及组方 规律 。 基 本用 药 口服中药治疗 , 统计 7 个 处方 , 5 涉及 1 5 中药 , 5种 平 均每个处方使用 1 6味中药 。牛膝使用 率为 8 . , 13 列第 1 , 见牛膝 是 治疗 腰椎 间盘 突 出症 之 要 药 。当归 使 位 可
子 汤加减 。肺 脾强 健 , 化 有 源 , 疾 病早 F康 复 。体 生 使 t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腰 椎 间盘 突 出症 治 疗 常 用 中药 及 组 方规 律
张新华 胡 艳 明 李 琚
( 解放 军 第 2 6医 院 , 北 承 德 0 70 ) 6 河 6 0 0
腰椎 间盘 突出症属 中医学“ 腿痛 ” “ 腰 、 痹证” 范畴 , 中 药治疗有 独特 疗效 。然而 , 腰椎 间盘 突 出症 的症 候 群较
经 验 交 流 中国民阍疗法
CHI NA’ S NATURO P ATHY ,Na 2012 y. .Vol 20 No 5
无力 。治 宜健 脾益 气 , 土 生 金 , 咳 化痰 。方 用六 君 培 止

方剂学2015.4.18

方剂学2015.4.18

• 谢谢大家!
辩证用药组方
• 中药的作用是以四气、五味、升降沉浮为 基础的,四气,温、热、凉、寒,是药物 的主治,即温热药主治寒证,寒凉药主治 热证。五味即药物的功效,如辛散、苦降、 甘缓、酸收、咸能软坚散结等等。但药物 的四气与五味必须配合,才能发挥作用
服 法:
• • • • • • • • • • 冷服:止吐药 解毒药 温服:补益药 热服:解表药 餐前服:治下焦病 餐后服:治上焦病 餐间服:治脾胃病 空腹服:滋补类 睡前服:养心安神药 隔夜服:驱虫类 冲服:贵重药
“若单论安眠作用,二斤酸枣仁也 比不上两片安定”
• 比如:酸枣仁的确具有安神作用,但因其味甘酸, 性平,入心、肝、胆、脾经,具有养心安神、益阴 止汗之功,临床多用于心肝血虚或心脾两虚而致心 神失养者,并且常常配伍相应的药物,以加强疗效。
• 酸枣仁虽能治失眠,但有其适应证,亦应辨证用药, 而不能等同催眠药应用。由于现代动物实验证明, 酸枣仁具有抑制中枢神经系统而呈现镇静和催眠作 用,于是,许多医者将其作为一种安眠药,如同西 药地西泮一样应用,不管是何种情况所致的失眠, 皆用酸枣仁进行治疗。这即是中药西用
中药方剂组方规律
台州章氏骨伤医院
陈雪福
• 中医所说的“十剂”,是方剂分类的方法 之一。指宣、通、补、泄、轻、重、滑、 涩、燥、湿十类中医药物和方剂的总称
Hale Waihona Puke 辩证用药组方• 中药是指在中医学基础理论指导下应用的药 物,而麻黄素、黄连素、青蒿素等等,虽然 来自于中药,但其应用已不以中医学理论为 指导,因此不属于中药,“麻黄素不能代替 麻黄”“黄连素不能代替黄连”,而属于西 药。 • 如一见炎症,即想到用清热解毒药;见到心 脑血管病变,即考虑活血化瘀药;症见血压 升高,即选用平肝潜阳药;病见贫血,即采 用补血药物

中药配伍原则“四气五味”

中药配伍原则“四气五味”

中药配伍原则“四⽓五味”中药的配伍原则很简单,根据中药的药性“四⽓五味”结合病症配合使⽤,“四⽓”指药物的“寒凉温热”;“五味”指:“⾟、⽢、酸、苦、寒”⼀般药物只有⼀味⼀性,各种药物配合使⽤的时候根据君⾂佐使组成⽅剂。

1、运⽤原则(⼀)四⽓是指寒凉温热四性。

运⽤原则是:“治寒以热药,治热以寒药。

”温性,热性药如附⼦,⾁桂,⼲姜,吴茱萸等,多具有温中散寒,助阳等作⽤,常⽤于治疗寒性症;寒凉性药如⽯膏,黄芩,黄连,黄柏等,多具有清热泻⽕,解毒等作⽤,常⽤于治疗阳热症。

温热与寒凉药同⽤,则多⽤于寒热错杂症。

(⼆)五味,是指⾟、⽢、酸、苦、寒、咸五味,“⾟散能⾏,“⽢能补能和”“酸能”,涩能收,“苦能泄能燥“,”“咸能软能下。

”运⽤原则是:⾟味药如⿇黄,川芎,半夏等多⽤于外邪袭表,⽓滞⾎瘀,痰湿等症;⽢味药如⽣地,⿅茸,黄芪,阿胶等多⽤于阴阳⽓⾎诸虚症;酸味药如⼭茱萸,五味⼦,乌梅,⾦英⼦,⽩芍等,多⽤于久病滑脱虚症;苦味药如⼤黄,葶苈⼦,槟榔,莪术等多⽤于瘀结,痰饮,积滞,⽓逆,湿阻等症;咸味药如芒硝,牡蛎,鳖甲,海藻,等多⽤于瘰疡,瘿瘤,⾎分瘀结,⼤便燥结等症。

⼤部份药物只具有⼀性⼀味,即使多味药也是其中⼀味为主,绝⽆⼆重性。

诚然单⾏是不能满⾜临床需要的,因此必须相互配伍运⽤。

2、配伍⽅法:⾟⽢温热法:⾟⽢发散以治寒症。

主要⽤于两种情况,⼀为发散风寒,如桂枝汤,⽤⾟、⽢、温配桂枝,配⽢草、⼤枣⽤于外感风(⼀)⾟⽢温热法寒症;⼆为发散风,寒,湿如桂枝附⼦汤,⽤⽢⼤热附⼦,⾟、⽢、温桂枝配⽢草,⼤枣⽤于风寒湿邪留着肌⾁,痹阻筋脉症。

⾟⽢化阳以治阴虚⾥寒症。

主要⽤于三种情况:⼀为⼼阳虚,如桂枝⽢草汤,⽤⾟⽢温桂枝⼊⼼助阳,配⽢草益⽓。

⼆药⾟⽢合(⼆)⾟⽢化阳化,阳⽓乃⽣,⽤于⼼阳虚⼼悸症;⼆为脾阳虚,如附⼦理中汤,⽢⾟⼤热附⼦,⼲姜配⼈参,⽩术,⽢草合化,温中助阳,益⽓健脾,⽤于脾虚寒吐利腹痛症;三为肾阳虚,如四逆汤,⽤⽢⾟⼤热附⼦,⼲姜温肾回阳,配⽢草益⽓补虚,合为⾟⽢化阳,回阳救逆要⽅,主治肾阳虚衰,阴寒内盛所⾄四肢厥冷,腹痛吐利症。

中药配伍规律研究(146页)

中药配伍规律研究(146页)

第五节 组分配伍
是以中医学理论为基础,以系统科学思想为 指导,从临床出发,遵循传统方剂配伍理论与 原则,将中药的有效组(成)分明确、药理作用 清楚的中药活性物质进行合理配伍的形式。
第五节 组分配伍
组分配伍模式将有可能使中药配伍从饮片 层次上升到组分层次,并使中医方剂因成分清 楚,作用靶点明确,作用环节及机理清楚使中 医药带来突破进展。组分配伍的新模式有可 能成为中医方剂配伍理论新的继承与创新的 延伸。
• 配伍前后主要成分分析
煎煮过程中,由于温度、pH值、煎煮时间等原因使复 方中的某些成分发生溶出率的改变、挥发、水解、氧 化、产生沉淀等物理的和化学的变化,使原有的某些成 分消失或是产生新的化合物,从而使配伍表现出减毒、 增效甚至产生单味药不具备的药理活性。
• 研究方法:多仪器联用和指纹图谱分析是 中药成分分析的必然趋势, 特别是HPLCMS、CE-MS、GC-MS等,可对复方中的化 学成分进行指纹图谱分离鉴定, 然后结合药 理研究对有效部分、有效成分或是含量较 高的指标成分进行定量分析, 以作为质量控 制的指标。
第四节 中药配伍与化学成分变化
1.1 中药配伍的化学研究 化学成分是中药作用的物质基础, 任何配伍 效应都应该有一定的化学表述。因此研究中 药配伍前后化学成分的变化是探讨配伍规律 的一个重要途径。
• 目前中药配伍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仍然滞后, 多数复方中真正的有效成分或有效部位尚不 明确。现行的传统质量控制模式是参照西药 模式, 以单一成分即有效成分、活性成分或指 标成分为控制指标, 难以从真正意义上有效地 评价中药复方的内在质量, 保证其药效。
6)、生脉散中人参、麦门冬、五味子煎煮后的化学成 分进行了研究表明:单味人参、麦门冬、五味子在 煎煮前均不含5-HMF ,单味五味子水煎后能产生少 量的5-HMF,人参、麦门冬的水煎液中均未发现5HMF的存在,生脉散全方及麦门冬与五味子配伍的 水煎液中5-HMF的含量显著增高。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黄芪用药规律分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黄芪用药规律分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黄芪用药规律分析目的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以下简称《中药部颁标准》)含黄芪方剂组方规律,为临床应用及新药研发提供参考。

方法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0)构建数据库,使用关联规则、改进的互信息法等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含黄芪方剂主治疾病、证候规律及常用配伍组合。

结果通过对446首含黄芪方剂的分析,获取黄芪常用药物组合16组,主治疾病18种。

基于黄芪的主治疾病,选择“不寐”“虚劳”“眩晕”进行对比分析,得出黄芪在治疗不同疾病时用药规律和配伍特点。

结论《中药部颁标准》中含黄芪方剂所用药物多有气血双补功效,用药较为集中,组方清晰;用药规律反映了黄芪治疗不同疾病时的配伍特点,符合多功效中药的临床使用现状。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omposing principles of Astragali Radix in Drug Standard of Ministry of Public Health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TCM Prescription Preparation;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clinical application and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new medicine. Method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heritance Support System (V2.0)was used to establish database. Data mining methods,such as association rules,improved mutual information method,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diseases,syndrome rules,and common composing combinations of prescriptions containing Astragali Radix. Results Through analysis on the 446 cases of prescriptions containing Astragali Radix,16 core medicine combinations and 18 diseases were discovered. Then,based on the 18 diseases,insomnia,consumptive disease and vertigo were chosen to make comparative analysis,the medicine using regularity and compatibility features of Astragali Radix in different diseases were disclosed. Conclusion Herbal medicines used frequently in prescriptions containing Astragali Radix could tonify qi and nourish blood. The medicine using is relatively concentrated,and the composition is clear. The composing principles reflect the compatibility features of Astragali Radix in treating different diseases,which ar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multiple-efficacy Chinese medicine.Key words:Astragali Radix;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heritance Support System;composing principle of prescription;data mining基金項目:中医药行业科研专项(200907001-5)黄芪性微温,味甘,归脾、肺经,具有补中益气、固表敛汗、利水消肿、托疮生肌等功效。

《中药成方制剂》中含延胡索方剂组方规律研究

《中药成方制剂》中含延胡索方剂组方规律研究

《中药成方制剂》中含延胡索方剂组方规律研究马艳;申丹;雷云;许海玉;李忠意;李德凤;张毅;杨洪军;唐仕欢【摘要】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TCMISS),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简称《中药成方制剂》)含延胡索方剂组方规律.方法:应用该平台V2.0软件以频次为核心,分析含有延胡索方剂中的常用药物、药对、核心组合.结果:明确含延胡索的方剂182首,配伍常用药物共435味,大多为活血、疏肝、益气、滋阴类药物,涉及主治疾病78种,同时选取应用频次最高的中医疾病“胃痛”进行深入分析,发现延胡索多与行气养血、柔肝平肝类药物配伍,如香附、川楝子.结论: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分析《中药成方制剂》中含延胡索方剂的组方规律与临床应用实际相符,同时也为延胡索成方制剂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期刊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年(卷),期】2014(020)012【总页数】4页(P1693-1696)【关键词】延胡索;《中药成方制剂》;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组方规律【作者】马艳;申丹;雷云;许海玉;李忠意;李德凤;张毅;杨洪军;唐仕欢【作者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北京 100700;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北京 100700;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北京100700;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 210023;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北京 100700;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北京 100700;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北京100700;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北京 1007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9.1延胡索系罂粟科植物延胡索(Corydalis yanhusuo W.T. Wang)的块茎,始载于唐·《本草拾遗》,其性辛、苦、温,归肝、胃、心、肺、脾经,具有活血散瘀、行气止痛之功效,临床上广泛应用于脘腹疼痛及妇科血瘀经闭、痛经等症。

中医方剂变化规律

中医方剂变化规律

中医方剂变化规律《中医诊法中药方剂口诀》所载的方剂,具有组方严密、药味较少、立意深刻、针对性强、疗效确切等特点。

因而深受中医初学者的欢迎,并广为临床医师所乐用,但在临床运用时,需要随着病情的缓急轻重、体质强弱、年龄大小、生活习惯的不同等,灵活化裁,加减运用[1]。

清•徐大椿在《医学源流论》中说:“欲用古方,必先审病者所患之症,悉与古方前所陈列之证皆合,更与方中所有之药无一不与所现之证相结合,然后施用,否则必须加减,无可加减,则另择一方。

”可见,在运用方剂时,不能固执成方,必须以各种配伍变化来适合病情的需要。

那么,方剂变化的规律是什么呢?现归纳以下四点:1 药物加减的变化即指方剂在主药、主证不变的情况下,随着次要症状或兼体证的不同,加减其次要药物。

例如,理中丸主治太阴脾胃虚寒证。

若兼表寒证,加桂枝、倍用甘草(名桂枝人参汤);若阳气更虚而见脉微肢厥及寒中内脏见口噤等证,则加附子(名附子理中丸);若呕吐酸水者,加黄连(名连理汤)。

以上属于干方剂及药物增加的变化。

又如,桂枝汤主治外感寒表虚证,若因误用下法,桂枝汤兼脉促、胸满者,减去芍药(名桂枝去芍药汤),此属方剂药物减少的变化。

在药物加减变化时,应注意若减去方中的主药,或加入过多的药物就不属于方剂的加减变化了[2]。

2 药物配伍的变化一般是指主要药物配伍变化时,可直接影响该方的主要作用。

如麻黄汤、麻杏石甘汤中均以麻黄为主药,因其配伍的不同,而其作用、适应症也不相同。

前者麻黄配桂枝,具有辛温发汗之功,用于治疗伤寒表实证;后者麻黄配石膏,则有解表消里之效,用于表邪未解,内热已炽之证。

3 药理加减的变化指方中药物不变,只加减药量,可以改变其功效或扩大治疗范围,甚至可以使方中的主药及适应症改变,其方名也可随之改变。

再以理中丸为例:该方原为治疗中焦虚寒症而设。

若外寒内侵,损伤中阳,寒邪较甚时,则应重用干姜,以干姜为主药;若病后虚弱,寒从中生,气虚较明显时,则当重用人参,以人参为主药;若虚寒并重时,则人参、干姜用量并重,以人参、干姜为主药。

中药方剂组方规律

中药方剂组方规律
方) 心脏(心实热方、心虚寒方、心小肠俱
实方、心小肠俱虚方) 小肠腑(小肠虚寒方、小肠实热方)
方剂分类
按病证分类(《兰台轨范》) 感冒方(九味羌活汤、败毒散、参苏饮) 腹痛方 咳嗽方 痰饮方 癫狂方
方剂分类
按功能分类(十剂)
方剂分类
清代陈修园将方剂按功能分为12类,即 十剂+寒、热。
第二,调和药。具有调和药性作用的药 物。
麻黄附子汤:麻黄三两 炮附子一枚 甘 草二两 泻白散:桑白皮一两 地骨皮一两 炙甘 草一钱 粳米一撮 使药用量:药力较小,用量亦轻。
方剂组方配伍规律
七方的组方配伍规律 七方的概念: 大方、小方、缓方、急方、奇方、偶方、
复方。
七方的组方配伍规律
七方组方配伍规律
(b)制成丸剂的方。“有丸以缓之之缓 方,盖丸比之汤、散,其气力宣行迟故 也”。
(c)无毒药组成的方。“有无毒治病之 缓方,盖性无毒则功自缓矣”。
橘皮汤:橘皮 生姜 百合鸡子黄汤:百合 鸡子黄
七方组方配伍规律
(e)气味平和的方。“有气味薄药之缓 方,盖药气味薄,则长于补上治上,比 至其下,药力已衰”。
十枣汤:甘遂 大戟 芫花 大枣
七方的组方配伍规律
(4)气味厚药物组成的方。张子和: “有气味厚药之急方,药之气味厚者,直 趋于下而气力不衰也”。
大承气汤等。
七方组方配伍规律
急方的应用 (1)治疗急性病。 (2)治疗下焦病。王冰:“治下补下,
方之缓慢,则滋道路而力又微,制急方 而气味薄,则力与缓等”。
中医方剂组方规律
北京中医药大学 郑虎占
方剂的概念
方:一张处方。药名、用量、用法 等。一般言,方是由多味药组合成 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之,佐使又次之”。 《脾胃论》:“君药分量最多,臣药次之,使
药又次之。不可令臣药过于君,君臣有序,相 与宣摄”。 《本草新编》:“如用君药至一两者,臣则半 之,佐使又半之。不可君药少于臣药,臣药少 于佐使”。
方剂的组方配伍规律
桂枝汤: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生姜三两(切片)大枣十二枚(掰) 甘草(炙)二两
方剂的组方配伍规律
药对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复方药效是由药 对的药效相加、相乘所产生的。
药对配伍形式简单,实用价值高。 药对是复方的基础。 桂枝汤(桂枝+芍
药,生姜+大枣,炙甘草)
方剂的组方配伍规律
药性配伍规律 药性配伍的提出:《素问·至真要大论》:“热
淫所胜,平以咸寒,佐以苦甘,以酸泻之”等。 咸、苦、甘、酸,寒——治热方配伍 苦、酸、辛、淡,温——治湿方配伍 苦、酸、辛,温——治燥方配伍 辛、甘、苦、咸,热——治寒方配伍 辛、苦、甘、酸,凉—— 治风方配伍
方剂的组方配伍规律
君药用量: 一般情况下,处方中用量大的考虑为君
药,但这必须是最能体现治疗要求而用 量大的药(如麦门冬汤中麦门冬),并 不是方中用量最大的都是君药(如炙甘 草汤中的地黄)。 麻黄汤:麻黄三两 桂枝二两 杏仁七 十个 炙甘草一两
方剂的组方配伍规律
君药位置: “君”是组方原则中的一种比喻法,并不
方剂的组方配伍规律
常用的药性配伍 辛+甘:辛甘化阳 酸+甘:酸甘化阴 甘+温:甘温助阳 甘+寒:甘寒生津 辛+苦:辛开苦降 酸+苦:酸苦涌泄
方剂的组方配伍规律
药性配伍举例 银翘散(辛凉平剂) 桑菊饮(辛凉轻剂) 白虎汤(辛凉重剂) 生脉散(酸甘化阴法) 杏仁滑石汤(苦辛寒法) 加减木防己汤(辛温复辛凉法)等。
像国家的皇帝独一无二。 方剂学中“君”只能取其意而已,君药与
国君是不同的,只可理解为方剂中的主
导部分。君药不可缺。
方剂的组方配伍规律
(2)臣药 臣药概念:《素问·至真要大论》:“佐
君之谓臣”。(1)辅助(加强)君药治 疗主病、主证的药物,(2)针对兼病或 兼证起治疗作用的药物。前者为主,后 者为次。 臣药用量:小于君药。 臣药味数:2~6味。
中医方剂组方规律
北京中医药大学 郑虎占
方剂的概念
方:一张处方。药名、用量、用法 等。一般言,方是由多味药组合成 的。
方剂的概念
剂 一是指剂型言。如汤剂、丸剂、散
剂、膏剂等。 二是指方剂的功能言,如解表剂、
泻下剂、补益剂等。
组方依据——治法 方剂分类 组方配伍规律 方剂变化规律
方剂的组方配伍规律
作用部位相近的药对配伍: 黄柏配知母:坚肾阴,泄相火 。 苍术配黄柏:清下焦湿热。 苍术配黄柏、牛膝:清下焦湿热,强筋
骨。 桂枝配威灵仙:祛风湿,治上肢痹痛。 木瓜配牛膝:祛风湿,强筋骨,治下肢
痹痛。
方剂的组方配伍规律
药性不同而互补的药对配伍: 桂枝配芍药:祛风解肌,调和营卫。 柴胡配黄芩:和解少阳,疏肝解郁。 黄连配木香:清热燥湿,行气止痛。 黄连配吴茱萸:舒肝和胃,制酸止痛。 黄连配苏叶:清热和胃止呕。 黄连配肉桂:交通心肾。
方剂的组方配伍规律
君臣佐使配伍规律 君臣佐使的味数 《内经》:君药1~2味,臣药2~6味,
佐药3பைடு நூலகம்9味。 《梦溪笔谈》:“用药有一君二臣三佐五
使,余者节级相为用,大略统制”。可 见,使药的味数较其他药味多。
方剂的组方配伍规律
君臣佐使的药量 《医学启源·用药各定分两》:“君最多,臣次
明代张景岳鉴于古方既多且杂,而将方 剂分为8阵:补、和、攻、散、寒、热、 固、因。
现今《方剂学》按功能分为解表剂、泻 下剂等23类。
方剂分类
按组成分类 《素问·至真要大论》:“君一臣二,制
之小也;君一臣三佐五,制之中也;君 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君一臣二, 奇之制也;君二臣四,偶之制也;君二 臣三,奇之制也;君二臣六,偶之制也”。 大方、中方、小方、偶方、奇方
葛根芩连汤:葛根半斤 黄连三两 黄芩三两 甘草(炙)一两
方剂的组方配伍规律
君臣佐使的作用 (1)君药 君药概念:《素问·至真要大论》:“主
病之谓君”。是针对主病、主证或主病因 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 君药药味:它是遣药组方的重点,所以 味数不能多,多了就无所谓重点。通常 为1~2味。
方) 心脏(心实热方、心虚寒方、心小肠俱
实方、心小肠俱虚方) 小肠腑(小肠虚寒方、小肠实热方)
方剂分类
按病证分类(《兰台轨范》) 感冒方(九味羌活汤、败毒散、参苏饮) 腹痛方 咳嗽方 痰饮方 癫狂方
方剂分类
按功能分类(十剂)
方剂分类
清代陈修园将方剂按功能分为12类,即 十剂+寒、热。
方剂的组方配伍规律
药对配伍规律 药对是药物间最基本的配伍形式, 有时
也是最简单的方剂。 人参配附子:对大鼠缺氧性心衰心肌收
缩幅度增加44.4% , 但人参或附子单独 作用效果较弱。
方剂的组方配伍规律
药性相近的药对配伍: 麻黄配桂枝:发汗解表。 荆芥配防风:祛风解表,止痒。 苍耳子配辛夷:宣通鼻窍。 金银花配连翘:疏散风热,清热解毒。 桑叶配菊花:疏散风热,清肝明目。 石膏配知母:清热泻火,生津止渴。
组方依据——治法 方剂分类 组方配伍规律 方剂变化规律
方剂的组方配伍规律
七情配伍规律 药对配伍规律 药性配伍规律 君臣佐使配伍规律 七方配伍规律
方剂的组方配伍规律
七情配伍规律 单行 相须、相使——增效配伍 相畏、相杀——减毒配伍 相恶——减效配伍 相反——增毒配伍
常用治法
理-法-方-药。
“法随证立”,“方从法出”,“方即是 法”。
法大而方小,法统领方。
常用治法
治法是治疗疾病的具体方法,针对
一个具体的证。 治则是治疗疾病的原则,它是一类
病证的治疗都必须考虑、必须遵守 的原则。
方剂分类
按脏腑分类(《备急千金要方》) 肝脏(肝实热方、肝虚寒方、肝胆俱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