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水工程-十六章 沉淀与澄清

合集下载

排水工程课件 16 沉淀和澄清

排水工程课件  16 沉淀和澄清

(16-13) 考察顶点,流线III:正好有一个沉降速度为u0的颗粒从池顶沉 淀到池底,称为截留速度。 u≥ u0的颗粒可以全部去除,u< u0的颗粒只能部分去除。 对用直线III代表的一类颗粒而言,流速v和u0都与沉淀时间有 关 h0 L (16-14)
Q v h0 B
t
v
t
u0
将上式代入(16-13)得:
理想沉淀池的基本假设:
①颗粒处于自由沉淀状态,颗粒的沉速始终不变。
②水流沿水平方向流动,在过水断面上,各点流
速相等,并在流动过程中流速始终不变。
③颗粒沉到底就被认为去除,不再返回水流中。
理想沉淀池的工作情况见图7-4。
进水区
沉淀区 出水区
Ⅱ Ⅲ Ⅰ
污泥区
图 7-4 理想沉淀池工作状态
u0
原水进入沉淀池,在进水区被均匀分配在A-B截面上其水平流 速为:
2.凝聚作用的影响。 原水通过絮凝后,在沉淀池内仍然存在 絮凝,由水流分布不均匀、速度梯度的絮凝, 颗粒大小不均匀有不同沉速的絮凝。因此在 池内沉淀时间越长、池的水深越大由于颗粒 沉速不同而引起的絮凝也越完善。 实际沉淀池的沉淀时间和水深所产生的 絮凝过程均影响了沉淀效果,实际沉淀池也 就偏离了理想沉淀池的假定条件。
16.3 平流沉淀池的基本结构
16.3.1 基本结构
平流式沉淀池分为进水区、沉淀区、存泥区、出 水区4部分。 1.进水区 进水区的作用是使流量均匀分布在进水截面上, 尽量减少扰动。一般做法是使水流从絮凝池直接流 入沉淀池,通过穿孔墙将水流均匀分布在沉淀池的 整个断面上,见图7-9。为使矾花不宜破碎,通常采 用穿孔花墙 V<0.15-0.2 m/s,洞口总面积也不宜过 大。

水质一(给水工程)名词解释

水质一(给水工程)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混凝:水中胶体粒子以及微小悬浮物的聚集过程称为混凝,是凝聚和絮凝的总称。

絮凝:脱稳胶体或微小悬浮物聚结成大的絮凝体的过程。

凝聚:胶体脱稳并生成微小聚集体的过程。

混凝过程涉及:①水中胶体的性质;②混凝剂在水中的水解;③胶体与混凝剂的相互作用。

2.沉淀和澄清:通过重力作用,使水中的悬浮颗粒、絮凝体等物质被分离去除。

3.浮选:利用固体或液滴与它们在其中悬浮的液体之间的密度差,实现固-液或液-液分离的方法。

4.过滤:以石英砂等粒状滤料层截留水中悬浮杂质,从而使水获得澄清的工艺过程。

5膜分离:利用膜的孔径或半渗透性质实现物质的分离。

6吸附:通常在水处理中指固相材料浸在液相或气相中,液相或气相物质固着到固相表面的传质现象。

7离子交换:在分子结构上具有可交换的酸性或碱性基团的不容性颗粒物质,固着在这些基团上的正、负离子能和基团所接触的液体中的同符号离子交换为对物质的物理外观毫无明显的改变,也不引起变质或增溶作用的过程。

8中和:把水的pH 调整到接近中性或是调整到平衡pH 值的任何处理。

氧化与还原:改变某些金属或化合物的状态,使他们变成不溶解的或无毒的。

9胶体稳定性:胶体稳定性是指胶体粒子在水中长期保持分散悬浮状态的特性。

10助凝剂:凡能提高或改善混凝剂作用效果的化学药剂可称为助凝剂。

11异向絮凝:由布朗运动引起的颗粒碰撞聚集称为异向絮凝。

12同向絮凝:由水力或机械搅拌所造成的流体运动引起的颗粒碰撞聚集称为同向絮凝。

13自由沉淀:单个颗粒在无边际水体中沉淀,其下沉的过程颗粒互不干扰,且不受器皿壁的干扰,下沉过程中颗粒的大小、形状、密度保持不变,经过一段时间后,沉速也不变。

14拥挤沉淀:当水中含有的凝聚性颗粒或非凝聚性颗粒的浓度增加到一定值后,大量颗粒在有限水体中下沉时,被排斥的水便有一定的上升速度,使颗粒所受的摩擦阻力增加,颗粒处于相互干扰状态,此过程称为拥挤沉淀。

15絮凝沉淀:在沉淀的过程,颗粒由于相互接触絮聚而改变大小、形状、密度,并且随着沉淀深度和时间的增长,沉速也越来越快,絮凝沉淀由凝聚性颗粒产生。

给水工程第15和16章作业答案

给水工程第15和16章作业答案
1、 河水总碱度 0.1mmol / L (按 CaO 计) 。 硫酸铝 (含 Al2O3 为 16%) 投加量为 25mg / L 问是否需要投加石灰以保证硫酸铝顺利水解?设水厂每日生产水量 50000m3 ,试 问水厂每日约需要多少千克石灰(石灰纯度按 50%计) 。 解:将硫酸铝投加量折合成 Al2O3 为: 25 16% 4mg / L
u 1 p 1 gd 2 18
1 2.65 10 3 1 10 3 9.8 0.45 10 3 3 18 1.002 10 0.18m / s


2
由于 u
4 g p 1 d ,因此得到 3 CD 1
CD
因此 Re
4 g ( p 1 ) d 3 1u 2
4 9.8 (2650 1000) 0.45 10 3 0.299 3 1000 0.18 2
24 24 80.1 C D 0.299
这与假设矛盾,故题设错误。
(2)设 1<Re<1000,则根据阿兰公式,有
P2
1 4
4
CD 3 4 4*1.1*1000 *1.4*0.463 * 1.054 0.934 0.5854 0.4654 l2 (r2 r14 ) 40.31W 8 8 CD 3 4 4*1.1*1000 *1.4*0.293 * 1.054 0.934 0.5854 0.4654 l2 (r2 r14 ) 10.1W 8 8 V 2.6* 2.6* 4.2 28.392m3
W1 0.751 0.75*0.5 0.71rad / s r0 0.525

水质工程学考试题1

水质工程学考试题1

十四章---给水概论1、概略叙述我国天然地表水源和地下水源的特点答:1)江河水中悬浮物和胶态杂质含量较多,浊度高于地下水。

江河水的含盐量和硬度较低。

宜受污染,因而水的色、臭、味变化较大,有毒或有害物质易进入水体。

水温不稳定,夏季常不能满足工业冷却用水的要求。

2)湖泊水库水,浊度低含盐量比河水高,流动性小。

(3海水含盐量高,各种盐类或离子的重量比例几乎不变。

4)地下水水质、水温较稳定。

水质清澈,不易受外界污染。

地下水硬度高于地表水十五章----混凝1、混凝:通过投加某种药剂,使水中的胶体及微小悬浮物聚集的过程。

2、动力学稳定性:是指颗粒布朗运动对抗重力影响的能力。

3、聚集性稳定性:指胶体粒子之间不能相互聚集的特性。

4、ζ电位:胶体滑动面上(或称胶体表面)的电位即为ζ电位。

5、φ电位:胶体表面电位,即总电位。

6、混凝的机理:1)、压缩双电层作用机理2)、吸附—电性中和作用机理3)、吸附架桥作用机理4)、沉淀物的网捕、卷扫作用机理7、混凝剂种类:铝系:硫酸铝明矾聚合氯化铝(PAC)聚合硫酸铝(PAS)铁系:三氯化铁硫酸亚铁聚合硫酸铁(PFS)聚合氯化铁(PFC)有机高分子混凝剂:聚丙烯酰胺(PAM)8、异向絮凝和同向絮凝异向絮凝:指脱稳胶体由于布朗运动相碰撞而凝聚的现象。

同向絮凝:指借助于水力或机械搅拌使胶体颗粒相碰撞而凝聚的现象。

9、甘布公式:G==g-----重力加速度,9.8米每平方秒;h----混凝设备中的水头损失,m;v-----水的运动粘度,平方米每秒;T----水流在混凝设备中的停留时间,s10、速度梯度:G是速度梯度,是相邻两流层的速度增量和垂直于水流方向的两流层之间的距离的比值。

影响混凝效果因素:1).混凝剂的种类和投量 2)水力条件和作用时间 3).水温影响4).水的PH值和碱度影响5).水中悬浮物浓度影响6).水中杂质影响11、混凝剂的投加方式:1)、泵前投加该投加方式安全可靠,一般适用于取水泵房距水厂较近者2)、高位溶液池重力投加该投加方式安全可靠,但溶液池位置较高。

沉淀和澄清(给排水工程)

沉淀和澄清(给排水工程)
最广泛的机械加速澄清池。
废水从进水管进入环形配水三角槽,混凝剂通过投药管加在 配水三角槽中,再一起流入混合室,进行水与药剂和回流 污泥的混合。由于涡轮的提升作用,混合后的泥不被提升 到反应室,继续进行混凝反应,并溢流到导流室。导流室中 有导流板,使废水平稳地沿伞形罩进入分离室,分离
室中设有排气管,将废水 中带入的空气排出,减少 对泥水分离的干扰,泥渣 便靠重力自然下沉,清液 由集水槽和出水管流出池 外。
此外,一般d难以测定,在层流区,颗粒太 小。可以通过测定u,算出d(注意是名义 上的)。
拥挤沉淀
特点:1.发生在SS浓度较高的情况 2.分层沉淀,出现清水-浑水交接面
3.出现4个区,参见图16-2。 A:清水区 B:等浓度区(与原水颗粒浓度相同)或称受阻降
层 颗粒沉速等于界面沉降速度,等速下降(Vs) C:变浓度区
一、自由沉降试验及沉降曲线 二、絮凝沉降试验及沉降曲线
一、自由沉降试验及沉降曲线
一、试验装置 二、常规计算法及沉降曲线 三、Camp图解积分法及沉降曲线
φ100mm Δh
试验装置示意图
H0=1.5~2.0m H=H0-Δhi
二.常规计算法(数据记录与处理)
t t0
t1
t2
t3

ti

tn
H H0
沉降的基本原理
Fd
Cd
As


l u2
2

Ff l V g
Fg mg s V g
式中:As——运动方向的面积
Cd——牛顿无因次阻力系数: Cd=f(Re) u——颗粒沉降速度 当受力平衡时,沉速变为u(最终沉降速度)
沉降动力学 :颗粒受力情况分析

16章沉淀与澄清

16章沉淀与澄清

m dvs dt
F1 F2 FD
vs——颗粒下沉速度; m——颗粒的质量;
t——时间。
(一)颗粒的重力为:
F1=1/6 d3 s g
(二)颗粒的浮力为:
F2= 1/6 d3 1 g
s ——颗粒的密度; d—颗粒直径; g—重力加速度。
1——水的密度。
(三)摩擦阻力
其值与颗粒在运动方向上的投影面积A及动压1/2u2有关。
2.拥挤沉淀
当水中含有的凝聚性颗粒或非凝聚性颗粒的浓度增加到一定值 后,大量颗粒在有限水体中下沉时,被排斥的水便有一定的上升 速度,使颗粒所受的摩擦阻力增加,颗粒处于相互干扰状态,此 过程称为拥挤沉淀。
3.絮凝沉淀
在沉淀的过程,颗粒由于相互接触絮聚而改变大小、形状、密 度,并且随着沉淀深度和时间的增长,沉速也越来越快,絮凝沉 淀由凝聚性颗粒产生。
(1)拥挤沉淀的沉淀特点
当水中悬浮颗粒的浓度高, 颗粒在沉淀过程中互相干扰很大 时,就产生了特殊的沉淀现象,即 拥挤沉淀,如图3-2所示。
分区条件:颗粒最大粒径/最小粒径<6 发生范围:
混凝后的絮凝体:>2-3g/L 活性污泥:>1g/L
高浓度浊水:>5g/L
图3-2 拥挤沉淀现象
(1).沉降过程分析 整个沉淀筒中可分为清水(A)、等浓度区(B)、变浓度 区(C)、压实区(D)等四个区。
OP1 OQ1 OP2 OQ2
(7-12)
A、 区交界面高度
沉淀管水深H1 沉淀管水深H2
P1
P
Q1
Q2
0
沉淀时间t
图 7-3 不同沉淀高度的沉降过程相似关系
16.2 平流沉淀池
平流沉淀池应用广泛,常用于城市水厂; 城市水厂出厂水浊度一般<3 NTU,(一些<1 NTU) 沉淀池出水浊度<10 NTU

给水工程((下册))各章节内容(考试复习重点)

给水工程((下册))各章节内容(考试复习重点)

( 3) 溶解杂质 :包括有机物和无机物两类 。
3.( 1) 水质标准 是用水对象所要求的各项水质参数应达到的指标和限值 。
(2)水质参数 指能反映水的使用性质的量 ,但不涉及具体数值 。
4.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 5749-2006 )
(1)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指标
(2)毒理学指标
(3)微生物指标
4.硫酸铝的混凝机理 :
不同 pH 条件下 ,铝盐可能产生的混凝机理不同 。 何种作用机理为主 ,决定于铝盐的投
加量 、 pH、 温度等 。实际上 ,几种可能同时存在 :
pH<3
简单的水合铝离子起压缩双电层作用 ;
pH=4-5
多核羟基络合物起吸附电性中和 ;
pH=6.5-7.5 氢氧化铝起吸附架桥 。
主 。同向絮凝效果不仅与
G
有8 关
,还与时间有关 32
。在絮凝阶段
,通常以
G 值和
GT 值作为

N0
dn
制指标 。 平均 G= 20 ~ 70s-115,时间为 15 ~ 20min , GT= 1~ 104 -105 。
随着絮凝的进行 ,G 值应逐渐减小 。
.下载可编辑 .
.
.
.
.
四 、影响混凝效果的主要因素
② 温度降低 , 粘度升高 ―― 布朗运动减弱 ;
③ 水温低时 , 胶体颗粒水化作用增强 ,妨碍凝聚 ;
④ 水温与水的 pH 值有关 。
克服水温低效果差的措施 :
① 增加混凝剂的投量 , 以改善颗粒之间的碰撞条件 。
② 投加助凝剂 (如活化硅酸 ) 或粘土以增加绒体重量和强度 ,提高沉速 。
3.水的 pH 和碱度影响

(完整版)给水工程课后思考题答案

(完整版)给水工程课后思考题答案

(完整版)给⽔⼯程课后思考题答案第⼀章给⽔系统1.由⾼地⽔库供⽔给城市,如按⽔源和供⽔⽅式考虑,应属于哪类给⽔系统?⽔源⽅式属于地表⽔给⽔系统,按供⽔⽅式属于⾃流给⽔系统。

2.给⽔系统中投资最⼤的是哪⼀部分,试⾏分析。

输配⽔系统。

3.给⽔系统是否必须包括取⽔构筑物、⽔处理构筑物、泵站、输⽔管和管⽹、调节构筑物等,哪种情况下可省去其中⼀部分设施?不是。

⼤城市通常不设调节构筑物;地下⽔⽔质好可以省略⽔处理构筑物;⽔源处于适当⾼程,可以省去⼀级泵站或⼆级泵站或同时省去;城市附近⼭上有泉⽔时,可建泉室供⽔系统不设泵站。

4.什么是统⼀给⽔、分质给⽔和分压给⽔,哪种系统⽬前⽤得最多?统⼀给⽔:⽤同⼀系统供应⽣活、⽣产和消防等各种⽤⽔。

分质给⽔:⽔源经不同的⽔处理过程和管⽹,将不同⽔质的⽔供给各类⽤户。

分压给⽔:根据⽔压要求不同⽽供⽔。

⽤得最多的是统⼀给⽔系统。

5.⽔源对给⽔系统布置有哪些影响?①当地有丰富的地下⽔,可在城市上游或给⽔区内开凿管井或⼤⼝井。

②⽔源处于适当⾼程,能重⼒输⽔,可省去泵站;有泉⽔的,可建泉室。

③地表⽔为⽔源时,上游取⽔,加以处理。

④⽔源丰富,随⽤⽔量增长⽽发展为多⽔源给⽔系统。

⑤枯⽔季节、地下⽔位下降、海⽔倒灌时,采⽤跨流域、远距离取⽔⽅式。

6.⼯业给⽔有哪些系统,各适⽤于何种情况?①循环给⽔系统,⽕⼒发电、冶⾦、化⼯等冷却⽔⽤量⼤的企业中。

②复⽤给⽔系统,适⽤于在车间排出的⽔可不经过处理或略加处理就可供其它车间使⽤的情况。

7.⼯业⽤⽔量平衡图如何测定和绘制?⽔量平衡图起什么作⽤?查明⽔源⽔质和取⽔量,各⽤⽔部门的⼯艺过程和设备,现有计量仪表的状况,测定每台设备的⽤⽔量、耗⽔量、排⽔量、⽔温等,按⼚区给⽔排⽔管⽹图核对,对于⽼的⼯业企业还应测定管道和阀门的漏⽔量。

了解⼯⼚⽤⽔现状,采取节约⽤⽔措施,健全⼯业⽤⽔计量仪表,减少排⽔量,合理利⽤⽔资源以及对⼚区给⽔排⽔管道的设计都很有⽤处。

水处理工程沉淀与澄清

水处理工程沉淀与澄清
沉淀柱的高度尽可能和真实沉淀池相等;
起始浓度在桶中应分布均匀,模拟沉淀池进口端 悬浮物颗粒分布情况,水样注入时应平稳缓慢;
沉淀柱底部应留有一个沉淀部分,以备沉泥之用;
600 600 600
600
φ150
E(%) t(min)
絮凝沉淀中沉淀时间t与沉淀效率E
80 70
60
50
40
h1=0.6m
形成网状“絮毯”下沉,颗粒群与澄清水层之间有明显的界面。 (高浊水、二沉池、污泥浓缩池) 沉速就是界面下沉速度。无机颗粒5-8g/L以上,如泥沙。活性污泥2-3g/L 以上。
(4)压缩沉淀-污泥浓缩池 颗粒间相互挤压,下层颗粒间的水在上层颗粒的重力下挤出,污泥
得到浓缩。
水深
A 上澄水 自由沉淀带
时间 t(min)
h2=120cm
2.5 5.0 11.0 19.0 30.0 44.0 61.5 87.5 --
h3=180cm
3.7 6.5 14.5 25.0 39.0 56.5 77.5 ---
絮凝沉淀的等效沉淀曲线
120
5%
100
10%
80
20%
60
30%
40
40%
20
50%
0
60%
0
0.6
× × ×
百分比为
xj,沉淀h t=0
× ×
距离去除
×
的量
h H
•x j
×
颗粒沉速 u1
u2
u3
u*
un-2
un-1
un
所占% x1
x2
x3
x*
xn-2
xn-1
xn
×

16章 沉淀和澄清

16章 沉淀和澄清

B 9.0mg/L
0.35 0.55 0.6
C 5.0mg/L
0.75 0.82
D 3.8mg/L
1.0 1.2 1.3
颗 0.05 粒沉 速 Ui (m m/S)
≥Ui沉 速的 颗粒 占所
100
94
80
62
55
46
33
21
10
3
有一座平流沉淀池,水深3.2m,长 80m,宽 12m,进水 中颗粒沉速和所占的比例见下表,经测定,沉速为 0.3mm/S的颗粒去除的重量占所有颗粒重量的5.5%,则 该平流沉淀池设计处理水量为下列哪一项? A 10.7万m3/d C 2.5万m3/d
E ui / u0
• 所有能够在沉淀池中下沉的,且沉速小于 u0的颗粒重量占原水中全部颗粒重量的百 分率及其去除率应为:
p
p0
0
ui dpi u0
• 沉淀池总沉淀效率p为:
P (1 p0 )
p0
0
ui dpi u0
四)、计算沉淀池效率的试验方法:
•颗粒沉淀实验
1. 在ti时,从底部取样,测Ci 2. 计算颗粒沉速: ui=h/ti 3. 沉速<ui颗粒占全部的百分率: pi=Ci/C0
p0 dpi ui
积累曲线
u0
0 002 004 006 008 010 012 014 沉速 (cm/s)
目的:建立各个不同沉速 与特定颗粒的残余百分比P的对应关系
四)、计算沉淀池效率的试验方法:
P (1 p0 )

p0
0
ui dpi u0
沉速u0颗粒的去除率 沉速<u0颗粒的去除率
颗 0.1 粒沉 速 Ui (m m/S) 0.2 0.3 0.5 0.8

室外给水设计 (47) 混凝、沉淀和澄清

室外给水设计 (47) 混凝、沉淀和澄清

混凝、沉淀和澄清所述沉淀和澄清均指通过投加混凝剂后的混凝沉淀和澄清。

自然沉淀( 澄清 ) 与混凝沉淀( 澄清 ) 有较大区别,本节规定的各项指标不适用于自然沉淀( 澄清 ) 。

9.4.1 关于沉淀和澄清池类型选择的原则规定。

随着净水技术的发展,沉淀和澄清构筑物的类型越来越多,各地均有不少经验。

在不同情况下,各类池型有其各自的适用范围。

正确选择沉淀池、澄清池型式,不仅对保证出水水质、降低工程造价,而且对投产后长期运行管理等方面均有重大影响。

设计时应根据原水水质、处理水量和水质要求等主要因素,并考虑水质、水温和水量的变化以及是否间歇运行等情况,结合当地成熟经验和管理水平等条件,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

9.4.2 规定了沉淀池和澄清池的最少个数。

在运行过程中,有时需要停池清洗或检修,为不致造成水厂停产,故规定沉淀池和澄清池的个数或能够单独排空的分格数不宜少于 2 个。

9.4.3 规定了沉淀池和澄清池应考虑均匀配水和集水的原则。

沉淀池和澄清池的均匀配水和均匀集水,对于减少短流,提高处理效果有很大影响。

因此,设计中必须注意配水和集水的均匀。

对于大直径的圆形澄清池,为达到集水均匀,还应考虑设置辐射槽集水的措施。

9.4.4 关于沉淀池积泥区和澄清池沉泥浓缩( 斗 ) 容积的规定。

9.4.5 规定了沉淀池或澄清池设置机械化和自动化排泥的原则。

沉淀池或澄清池沉泥的及时排除对提高出水水质有较大影响。

当沉淀池或澄清池排泥较频繁时,若采用人工开启阀门,劳动强度较大,故宜考虑采用机械化和自动化排泥装置。

平流沉淀池和斜管沉淀池一般常可采用机械吸泥机或刮泥机;澄清池则可采用底部转盘式机械刮泥装置。

考虑到各地加工条件及设备供应条件不一,故条文中并不要求所有水厂都应达到机械化、自动化排泥,仅规定了在规模较大或排泥次数较多时,宜采用机械化和自动化排泥装置。

9.4.6 关于澄清池絮凝区应设取样装置的规定。

为保持澄清池的正常运行,澄清池需经常检测沉渣的沉降比,为此规定了澄清池絮凝区应设取样装置。

给水工程-沉淀、澄清和气浮

给水工程-沉淀、澄清和气浮
兰 (Allen) 公式:
184
lL = [( 去)iρa f升 了d
(7-8)
= 在 1000 < Re <250000 范围内,绕罔球流过的水流呈紊流状态 。绕 流阻力系数 Cn
0.4 , 代人式 (7 -4 )得牛顿( Newton) 公式:
u=l 83IEifgd(7少)
'\1
ρ
当 Re = 250000 时 ,绕流 阻力系数 Cn 值骤然下降到 0. 2 左右, 见罔 7 -1 ,应代人式
(7-6)
试验证明,在
Re
<1
范围内,绕圆球流过的水流呈居流状态,绕流阻力系数
Cn
=2:"4
f{e
,
代人式 (7-4 )得斯托克斯 (Stokes) 公式:
lρ. ρ2 18μ
(7-7 )
在 1 <Re < 1000 范围内 ,属于过被 区,绕流 阻力 系数 CI) =τi 二。, 代入式 (7 -4 )得阿 JRe
μ
1000
x O. 216 xO. 1. 14 x lO - 3
001 5d=284
,属 过渡区 。
如果把该阑柱体折算成 同体积的球体,其水平投影面积 明报增 大 ,用球体直径代人阿
芙公式求出的沉速偏小 。
还应说明,公式 (7-7) - 式 (7-9 )是公式 (7 -4 )在不同的 Re 范围 内的特定形式。
不难理解,在计算某一颗粒的沉速或粒径 时 ,因 不知道 Re 范罔,无法确定采用明11一公式,
缸。( 'TT~2 )μ2 ,过渡 仄绕流阻力 系数 CU" =f1f一0e =j21一05百 = 0.63 代人上式得,

沉淀与澄清

沉淀与澄清

第 3 章 沉淀和澄清(1)课程名称:水质工程学(Ⅰ)本课内容: 悬浮颗粒在净水中的沉淀授课对象:给水排水专业本科生授课时间: 90 分钟一、教学目的通过本次课程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悬浮颗粒在静水中的自由沉降及 拥挤沉降规律,为后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意义通过悬浮颗粒在静水中沉淀规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具备进行沉淀池及 澄清池设计的基础理论知识,为后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重点颗粒沉淀动力学分析;悬浮颗粒在静水中的自由沉淀;悬浮颗粒在静水中的拥挤沉淀。

四、教学难点悬浮颗粒在静水中的拥挤沉淀五、教学方式电子课件课堂讲授。

六、讲授内容第 3章 沉淀和澄清3.1 悬浮颗粒在静水中的沉淀3.1.1悬浮颗粒在静水中的自由沉淀3.1.2悬浮颗粒在静水中的拥挤沉淀七、讲授方法第 3章 沉淀和澄清3.1 悬浮颗粒在静水中的沉淀水中固体颗粒依靠重力作用,从水中分离出来的过程称为沉淀。

颗粒比重>1,下沉; 比重<1,上浮。

沉淀工艺简单,应用极为广泛,主要用于去除100um 以上的颗粒。

在给水处理中,常遇到两种沉淀:1、自由沉淀:颗粒在沉淀过程中,彼此没有干扰,只受到颗粒本身在水中的重力和水流阻力的作 用,称为自由沉淀。

(离散颗粒、在沉淀过程中沉速不变)2、拥挤沉淀:颗粒在沉淀过程中,彼此相互干扰,或者受到容器壁干扰,虽然其粒度和第一种相 同,但沉淀速度却较小。

(颗粒浓度大,相互间发生干扰,分层)3.1.1悬浮颗粒在静水中的自由沉淀一般认为,悬浮颗粒与器壁的距离大于 50 倍颗粒的直径,同时体积浓度小于 0.002 时(5400mg/L ),可认为自由沉淀,此时的沉淀速度称为自由沉淀速度。

1、颗粒在静水中的沉淀速度取决于:颗粒在水中的重力 F 1 和颗粒下沉时所受水的阻力 F 2,直径为d 的球形颗粒在静水中所受的重力 F 1 为F 1=( 1/6 )p d 3 (r p ­ r l ) g (3­1)式中 ρp 及ρ1——颗粒及水的密度;g ——重力加速度。

水污染控制工程沉淀和澄清PPT课件

水污染控制工程沉淀和澄清PPT课件

14.2 平流式沉淀(4)
第13页/共41页
14.2 平流式沉淀(5)
第14页/共41页
14.2 平流式沉淀(6)
第15页/共41页
14.2 平流式沉淀(7)
第16页/共41页
14.2 平流式沉淀(8)
•凝 聚 性 颗 粒 的 沉 降 过 程 分 析 — — 实 际 沉 淀 池 与理想沉淀池的主要区别:
14.2 平流式沉淀(12)
• 三维模型 • 设计计算
• 按表面负荷Q/A计算 • 1)算池面积A • 2)求池长 L=3.6 v T • 3)求池宽 B=A/L
• 按停留时间算(不含污泥区) • 1)V=Q T • 2)B=V /L H • 3)d=(0.7 BLH0.5/T)0.5 (排泥管直径)
第36页/共41页
14.5 其它澄清池简介__水力循环澄清池
第37页/共41页
14.5 其它澄清池简介__悬浮澄清池
第38页/共41页
14.5 其它澄清池简介__机械搅拌真空泵脉冲澄清

第39页/共41页
14.6 澄清池___小设计
小设计 某水厂设计水量为15000m3/h(含水厂自用水量0.05%),水源水质常年变化较大,若需要对 采用“混凝+平流沉淀池”、机械加速澄清池、水力循环澄清池、脉 冲 澄 清 池、悬 浮 澄 清 池等不同方 案进行比较,请先分别进行主要工艺参数计算,再分析不同方案的优缺点,并提出你的推荐方案。
纵断面图
排泥槽 横断面图 斗式排泥管示意图
第26页/共41页
14.2 平流式沉淀(14)
第27页/共41页
14.2 平流式沉淀(15)
第28页/共41页
14.2平流池结束语

华北理工水质工程学Ⅰ课件16沉淀和澄清

华北理工水质工程学Ⅰ课件16沉淀和澄清

当F3增大到F 3=F1 +F2 时。 = 0
u不再变化,此时, u就是我们一般所称的沉速。
(6) 速度公式:0 = ( 几d3g pp pl ) CD pl d 2

4
得 u=
.
.d
式中 CD — 阻力系数,与雷诺数Re有关。
R e = ud
V
v—水的运动粘度, 由实验可 得CD与Re的关系。
当Re<1为层流: CD =
g
一pp
pl
.d
pl
u=
解得:
g
u = pl
pp一
d2
18
( ) g
.
pp 一 pl
2
d
Stokes公式。
过渡区得Allen公式:
1
u=
))| (ps_ p1 )2 g2 3 d
山p1
紊流区得牛顿公式:
u = 1.83
(改书)P289
单位: ρ—密度,kg/m3; μ—绝对粘度,N ·s/m2(Pa ·s);
C区 消 失 的 过 程 从 理 论上 讲 是一 个 t→ ∞
的过程。
肯奇理论
在cd段取一点:浑液面下部高度为H ,过某点 作一切线交纵坐标于a′ ,a ′高度为Ht
按质量守恒定律:设筒截面为W
则:H0W ·C0 =Ht ·W ·Ct
CH
Ct =
0
0
Ht
Ct 、Ht—为一虚拟沉降筒,混水区浓度均匀时的浓度为 Ct ,高度为Ht
ν—运动粘度,cm2/s; d—粒径,m; g—重力加速度,m/s2; u—沉速,m/s。
(7)问题及解决办法: ⅰ颗径难测,并且非圆球形。
ⅱ u和Re两个未知数要用试算法。

水质工程学课件-沉淀与澄清

水质工程学课件-沉淀与澄清

2.沉澱區
沉澱區的高度一般約3~4m,平流式沉澱池中應減少紊
動性,提高穩定性。
R
紊動性指標為雷諾數, Re
穩定性指標為弗勞德數,
Fr
2
Rg
(4-25) (4-26)
能同時降低雷諾數和提高弗勞德數的方法只能是降低
水力半徑R,措施是加隔板,使平流式沉澱池L/B>4,
L/H>10,每格寬度應在3~8m不宜大於15m。
出水支渠 出水支渠
图 4-11 增加出水堰长度的措施
4.存泥區及排泥措施 泥鬥排泥:靠靜水壓力 1.5 – 2.0m,下設有排
泥管,多鬥形式,可省去機械刮泥設備(池容不 大時)
穿孔管排泥:需存泥區,池底水平略有坡度 以便放空。
機械排泥:帶刮泥機,池底需要一定坡度, 適用於3m以上虹吸水頭的沉澱池,當沉澱池為半 地下式時,用泥泵抽吸。
對用直線Ⅲ代表的一類顆粒而言,流速與沉澱時間有關
t L u
t h0 u0
( 4-13) (4-14)
令(4-13)和(4-14)相等,代入(4-12)得:
u0
Q LB
(4-15)
即:
Q u0 A
(4-16)
一般稱為“表面負荷”或“溢流率”。表面負荷在數值上等於截
留速度,但含義不同。
設截進為原面入:水進的中入顆沉的粒速顆的為粒數u的 量i(總 為ui量hE<iuB為0v)ChQi(的BC=見顆Ch0圖粒Bv4的hC-4i濃,)度沿,為著則Cm沉,點速沿以為著下u進i的的水高顆區度粒高為的度h去i的為除截h率0面的
理想沉澱池的工作情況見圖4-4。
进水区
沉淀区
Ⅲ Ⅰ
出水区

污泥区

华北理工水质工程学Ⅰ课件16沉淀和澄清-4澄清池

华北理工水质工程学Ⅰ课件16沉淀和澄清-4澄清池

(3)原理:利用回流泥渣与源水中的悬浮物接触凝聚, 然后沉降分离。
(4)优缺点:利用了活性强的泥渣;可调节(搅拌转速)提
升量(回流量)。
管理水平要求高,不能停止运行(沉泥)。
设计计算:
一、 计算内容: 1、 进水管配水槽; 2、 反应室;(I,II反应室) 3、 分离室; 4、 集水槽; 5、 泥渣浓缩室; 6、 搅拌提升设备;
u u1Cv n
u′—拥挤沉速 u—自由沉速
n—指数 Cv—体积浓度 浓度的平衡调节:当上升流速大u′↗Cv↘
u′↘Cv↗P308
(3)优缺点: ⅰ构造简单; ⅱ水处理效果好; ⅲ造价低; ⅳ对水质、水温、水量的变化敏感(受冲 击负荷能力差); ⅴ处理效果不稳定。
2、脉冲式澄清池: (1)特点:澄清池中,水流上升流速发生周 期性变化。
Q2v2
1 h1b 2 h2b
g
q=Q2 集水槽设计流量; Q1=0

h12
h2 2
1 2
h2
q2 gb 2

3
h2
q2 gb2
b值按经验选值
一般选b=h1(取整)

3
h1 h2 3 3
q2 gb2

h13
3
32
q2 gh12
h1 0.9q0.4
h15
3
32
q2 g
2、 i≠0 选定:槽末端流速v=0.4~0.6m/s
取μ=0.62 P311
(2)孔口:
选定孔口直径→计算孔口单个面积f→计算孔
口总数n
n f f
还可以按孔口流速计算: 孔口面积
孔口上作用水头
选定孔口流速v →计算孔口面积→求孔口 上作用水头→定孔口直径→单孔面积f→ 计算孔口总面积n

最新给水工程课后关键思考题答案1

最新给水工程课后关键思考题答案1

第十五章混凝思考题1、何谓胶体稳定性?试用胶粒间互相作用势能曲线说明胶体稳定性的原因。

答:胶体稳定性是指胶体粒子在水中长期保持分散悬浮状态的特性。

原因P255最后一段。

2、混凝过程中,压缩双电层和吸附-电中和作用有何区别?简要叙述硫酸铝混凝作用机理及其与水的pH值的关系。

答:压缩双电层机理:由胶体粒子的双电层结构可知,反离子的浓度在胶粒表面处最大,并沿着胶粒表面向外的距离呈递减分布,最终与溶液中离子浓度相等。

当向溶液中投加电解质,使溶液中离子浓度增高,则扩散层的厚度减小。

该过程的实质是加入的反离子与扩散层原有反离子之间的静电斥力把原有部分反离子挤压到吸附层中,从而使扩散层厚度减小。

由于扩散层厚度的减小,电位相应降低,因此胶粒间的相互排斥力也减少。

另一方面,由于扩散层减薄,它们相撞时的距离也减少,因此相互间的吸引力相应变大。

从而其排斥力与吸引力的合力由斥力为主变成以引力为主(排斥势能消失了),胶粒得以迅速凝聚。

吸附-电中和机理:胶粒表面对异号离子、异号胶粒、链状离子或分子带异号电荷的部位有强烈的吸附作用,由于这种吸附作用中和了电位离子所带电荷,减少了静电斥力,降低了ξ电位,使胶体的脱稳和凝聚易于发生。

此时静电引力常是这些作用的主要方面。

上面提到的三价铝盐或铁盐混凝剂投量过多,凝聚效果反而下降的现象,可以用本机理解释。

因为胶粒吸附了过多的反离子,使原来的电荷变号,排斥力变大,从而发生了再稳现象。

硫酸铝混凝作用机理及其与水的pH值的关系:Ph<3时,压缩扩散双电层作用。

Ph>3时,吸附-电中和作用。

Ph>3时水中便出现聚合离子及多核羟基配合物,这些物质会吸附在胶核表面,分子量越大,吸附作用越强。

3,高分子混凝剂投量过多时,为什么混凝效果反而不好?答:在废水处理中,对高分子絮凝剂投加量及搅拌时间和强度都应严格控制,如投加量过大时,一开始微粒就被若干高分子链包围,而无空白部位去吸附其他的高分子链,结果造成胶粒表面饱和产生再稳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vC ,
3
自由沉淀
单个颗粒在无边际水体中沉淀,下沉过程中颗粒互 不干扰,且不受器皿壁的干扰,颗粒的大小、形状、密度 保持不变,经过一段时间后,沉速也不变。
絮凝沉淀
沉淀过程中颗粒由于相互接触絮聚而改变大小、形 状、密度,且随着沉淀深度和时间的增长,沉速也越来越 快,絮凝沉淀由凝聚性颗粒产生。
4
拥挤沉淀
当水中凝聚性或非凝聚性颗粒的浓度增加到一定值, 大量颗粒在有限水体中下沉时,被排斥的水便有一定的上 升速度,使颗粒所受的摩擦阻力增加,颗粒处于相互干扰 状态。
理想沉淀池的基本假设:
① 颗粒处于自由沉淀状态,颗粒的沉速始终不变。 ② 水流沿水平方向流动,在过水断面上,各点流
速相等,并在流动过程中流速始终不变。 ③ 颗粒沉到池底即认为已被去除。
16

m
h0
hi

图16-4 理想沉淀池工作状态
17
原水进入沉淀池,在进水区被均匀分配在 A-B 截面 上其水平流速为:
(16-4)
9
悬浮颗粒在静水中的自由沉淀
阻力系数CD
10
10
10
C=24/Re
10
1 0.4 0.1
10-3
C=10/Re
10-2 10-1
1 10 102 103 104 105
雷诺数Re
图 176--11 CD与Re的关系(球型颗粒)
106
10
① 当 Re < 1 时,呈层流状态 斯笃克斯公式:
压缩沉淀
此时浓度很高,固体颗粒互相接触,互相支承,在上 层颗粒的重力作用下,下层颗粒间隙的液体被挤出界面, 固体颗粒群被浓缩。
5
种类
自由沉淀 絮凝沉淀 拥挤沉淀 压缩沉淀
悬浮物 浓度

不高 50~500mg/
L
高 >500mg/L
很高
固体 颗粒
不碰撞, 不具有 絮凝特征
碰撞,有 凝聚特性
沉淀过程特征

颗粒间的絮凝过程越好,交界面越清晰,清水区

内悬浮物越少。






12
压实区的悬浮物的特点: ① 由压实区上表面至筒底,颗粒沉降速度逐渐减少, 筒底颗粒沉降速度为零; ② 压实区内悬浮物缓慢下沉的过程就是这一区内悬 浮物缓慢压实的过程。
13
肯奇沉淀理论
由图 16-2 可知曲线 a-c 段的悬浮物浓度为 C0 ,c-d 段浓度均大于 C0 。
活性污泥在二次沉淀池中的沉淀过程
7
悬浮颗粒在静水中的自由沉淀
颗粒在静水中的沉淀速度取决于:
• 颗粒在水中的重力F1 • 颗粒下沉时所受水的阻力F2
假设沉淀的颗粒是球形,
所受到的重力为:
F1
1 d 3 (
6
p
1 )g
(16-1)
所受到的水的阻力:
与雷诺数 Re 有关
F2
C D 1
u2 2
• d 2
4
给水处理
第十六章 沉淀和澄清
1
本章节内容
16.1 悬浮颗粒在静水中的沉淀 16.2 平流式沉淀池 16.3 斜板与斜管沉淀池 16.4 澄清池
2
16.1 悬浮颗粒在静水中的沉淀
沉淀
水中悬浮颗粒依靠重力作用,从水中 分离出来的过程。
沉淀的类型
1. 自 由 沉 淀 2. 絮 凝 沉 淀 3. 拥 挤 沉 淀 4. 压 缩 沉 淀
(16-151)8
将上式代入 (16-13) 得:
Q u0 LB
(16-16)
LB 是沉淀池水面的表面积 A,因此上式也表示产水量。
u0
Q A
(16-17)
一般称 Q 为“表面负荷”或“溢流率”。
A
表面负荷在数值上等于截留速度 u0 ,但含义不同。
设原水中沉速为 ui (ui <u0) 的颗粒的浓度为 C,沿着 进水区高度为 h0 的截面进入的颗粒的总量为 QC = h0
CD u
24
1Re p
1
gd 2
18
(16-6) (16-7)
② 当 1000 < Re < 25000 时,呈紊流状态, CD 接近于常数 0.4 代入 (16-5) 得 牛顿公式:
u 1.83 s 1 dg 1
③ 当 1 < Re < 1000 时,属于过渡区,
CD 近似为
CD
10 Re
v Q h0 B
(16-13)
考察顶点,流线III:正好有一个沉
u ≥ u0 的颗粒可以全部去除
u < u0 的颗粒只能部分去除
对用直线III代表的一类颗粒而言,流速 v 和 u0 都与 沉淀时间有关,即
t L v
(16-14)
t h0 u0
设在 c-d 曲线任一点 Ct 作切线与纵坐标相交于 a′ 点得高度 Ht 。按照肯奇沉淀理论得:
Ct C0 H 0 Ht
(16-11)
作 Ct 点切线,这条切线的斜率表示浓度为 Ct 的交界
面下沉速度:
t
Ht
t
H
(16-12)
14
相似理论
当原水颗粒浓度一样时,不同沉降高度的界面沉降过
程曲线的相似性(见图16-3),即
OP1 OQ1 OP2 OQ2
当原水浓度相同时,A、
B区交界的浑液面的下沉速
度不变,但因沉淀水深大时
压实区较厚,最后沉淀物的
压实要比沉淀水深小时压得
2
密实。
这种沉淀过程与沉淀高
度无关的现象,使有可能用 较短的沉淀管作实验,来推 测实际沉淀效果。
15
1
16.2 平流式沉淀池
非凝聚性颗粒的沉淀过程分析
代入得 阿兰公式:
1
u
4 255
(s
1)2 1
g2
3
d
(16-8)
(16-10)
11
悬浮颗粒在静水中的拥挤沉淀
沉降分析清 过程

整区个沉淀筒中可分为:
清与水区A、等浓度区B、变浓度区C、压实区D


度 区
最以大下浑粒时液径 会面与 出的最 现下小 等沉粒 速速径 下度比 沉代为 现表象6颗:。1粒的平均沉降速度。
不改变尺寸形状, 不互相粘合
改变尺寸形状, 互相粘合
互相干扰 沉速下降、颗粒分层
互相接触、 互相支撑
上压、下承
应用
①沉砂池中 砂粒沉淀
②初沉池中浓度 较低悬浮物沉淀
①初沉池中后期
②二沉池中活性 污泥沉淀
①二沉池下部 沉淀
②浓缩池开始 阶段
①二沉池污泥斗 中活性污泥浓缩
②浓缩池浓缩 阶段
6
活性污泥在二沉池和浓缩池的沉淀和浓缩过程都顺 次同时存在这四种类型,只是时间长短不同。
(16-2)
与颗粒大小、形状、粗造度、沉速、
水的密度和粘度有关
8
悬浮颗粒在静水中的自由沉淀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知:
6
d 3 p
du dt
1 6
d
2
(
p
1 )g
CD1
u2 2
d 3
• 4
(16-3)
达到重力平衡时,加速度为零,令式 (16-3) 左边为零, 加以整理,得沉速公式:
u 4 g p 1 d 3 CD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