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浅谈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教学内容
浅谈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浅谈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作者:王春萍
来源:《新课程·教师》2015年第06期
新的课程改革给我们送来了新的课程、新的标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一切均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新课程全面铺开的今天,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方式、教学媒体都在发生着改变,同时,我们教师的教学行为也会顺应改革的要求,从传统的、固定的角色中冲破出来,尽快转变师者自身的教育教学行为,全面适应新课程教学的需要,为教育教学服务。
新课程对于我们教师的教学行为要求是非常严格的,它要求我们教师注重自我审视,以较快的速度转变教师自身的教育教学行为,给自己定位,以便适应新课程、新形势、新要求的快速发展之变化。
一、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新课程要求教师树立以学言教的先进理念,因为教师所面对的主体对象是学生,我们给学生所呈现的所有教育教学行为都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健康发展,我们的教育教学行为是为广大学生的终身发展而服务的。教师既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又是学生学习的辅助者、服务者。要将遗留下来的陋习及呆板的师者形象彻底改变,扔掉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陈旧模式,摒弃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模式,适应新课程的发展要求。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找寻合理、恰当的最佳学习方式。为我们的学生积极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致,指导学生逐步养成较好的行为习惯。我们要清楚,教师的教学活动不是使学生被动地接受师者知识的传输过程,而是那种学生自发的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辅助人、指导者。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去自主探究、自主学习,得到自主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新课程教学中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
新课程教学中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作为新课程的实施者──教师,在积极投身教改实践的过程中,必
须不断变革自己的教学行为。本人结合自己在初中化学中教学实践,谈一些做法与体会。
一、要实现“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学为中心”
传统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中心,教师讲,学生听,
学生是被动地学习,学习的主动性得不到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在新课程教学中必须以“学生学为中心”,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创设基于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和对话的教学关系。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关心学生,尊重学生,促使学生把从生活世界和心灵世界中建立的主体意识迁移到知识世界中来;相信学生,在教学上让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
如学习《二氧化碳气体制取的研究》一节,在前面《氧气》和《氢气》学习的基础上,教师完全可以放开手脚,让学生自主完成。教师只须有针对性地对个别学生进行“怎样学的”,“学了什么”的检测。从此学习方式中,学生得到了
“自主”后的满足,学习化学的信心大增。对于开放性、探究性的课题和复习课,可由学生走上讲台,教师回到学生中去,谦虚地聆听“小教师”讲课。从中教师既可发现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学生又感觉到自己真正的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意识从心灵中建立起来。
试述新课程改革与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转变
试述新课程改革与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转变
随着近几年全国范围内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作为全面推动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已在西部广大地区普遍推行。根据前期实施情况来看,新课程正在以其先进的教育理念给现行的教育模式以强烈的冲击。新课程正在改变着学生的学习生活,也正在改变着教师的教学生活。它最大限度地给教师提供了创造的空间,发展的机遇,同时也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这是毋须置疑的。在这里,笔者就新课改对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影响谈一点肤浅的认识。
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简言之,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一切言行。它包括教师课堂教学目标的设立,课堂教学方法的确立,课堂教学用具的选用,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教师形体语言的体现,师生互动、反馈、评价的形式,营造平等、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等等。在新课改的理念中,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过程,是师生互相交流启发、补充的过程,是互动各方的情感、体验、思考与发现共享、共进的过程。这样一来,新课改使师生关系发生了质的变化,导致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也将发生质的转变。
其一,教师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知识的传授者,而是要打破以往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改变以讲授为主要途径的课堂教学行为。这也包括照本宜科、包办代替、强制命令、让学生死记硬背、照猫画虎等教学行为。21世纪,对学生来说,重要的已不是掌握了多少知识,而是知道去哪里用什么方法找到自己需要的知识。学会学习已成为21世纪人才必备的能力之一。教会学生学习,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是教师的职责。为此,教师不应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做学生学习的伙伴和参谋。这就是说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不再是强制命令,不再是包办代替,而是因势利导、含而不露、引而不发。教学的重心将从使学生“学会”转移到使学生“会学”,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
教师如何转变教育观念与教学方法
教师如何转变教育观念与教学方法
一、从知识传授到能力培养
传统的教育观念注重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而现代教师应该转变观念,注重培养
学生的能力。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思考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从单一教学方式到多元化教学方法
过去,教师往往采用单一的教学方式,如讲课、布置作业等。现代教师应该探
索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项目学习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三、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
过去,学生往往是被动接受教育的对象,而现代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教师可以通过开展讨论、实践活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
四、从评价学习成绩到关注学生发展
过去,教育评价主要依据学生的学习成绩,而现代教师应该更加关注学生整体
发展。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包括智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五、从单向传递到互动交流
过去,教师往往是信息的传递者,而现代教师应该注重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教
师可以通过问答环节、小组讨论等方式,促进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提高教学效果。
六、从教育局限到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过去,教育往往是统一的、标准化的,而现代教师应该注重学生个体差异。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实现个性化教育。
七、从纸质教材到多媒体教学
过去,教材主要依靠纸质的教材,而现代教师应该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教师可以使用电子课件、网络资源等,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生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八、从课堂教学到生活化教学
过去,教师往往将教学局限在课堂上,而现代教师应该注重将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教师可以引用生活中的例子、案例分析等方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浅谈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浅谈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作者:范丽霞
来源:《新课程·小学》2010年第05期
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式展开,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教师教学行为的变革,这给我们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根据我国现行班级体制的课堂特点,要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除了要认真解读、领悟新课程体系中蕴涵的思想,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还应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改变自身的教学行为。
一、教师教学行为从注重知识传授转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回顾本世纪我们的教学所走过的路,大体沿着:“知识本位——智力本位——人本位”的发展轨迹。当代教学应致力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其最大的特点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即通过知识、技能的传授,最大限度地发挥课程潜能,实现育人的功效。
传统教学中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但教学中目标单一、过程僵化、方式机械。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人为本,以“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基本理念。它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协作的能力,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从而实现全体学生的发展,以及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培养出学生丰富多彩的人格。
二、教师教学行为从“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学为中心”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堂课究竟怎么上?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中心,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长此以往,学生习惯被动地学习,学习的主动性也渐渐丧失。显然,这种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教学,是不利于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的。
教师教学方式转变
教师教学方式转变
教育是社会进步的基石,而教师则是教育事业的中坚力量。然而,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学生需求的变化,传统的教师教学方式已经显得有
些滞后。为了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教师们亟需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本文将从多个角度论述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以期为广大教师提供一
些指导与启发。
一、赋权式教学
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往往担负着所有的授课和管理任务。然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是现代教育的核心
理念之一。因此,教师应该转变为学生的引导者和指导者,为他们提
供自主学习的机会。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讨论和合作解决问题,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个性化教育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在学习方面有自己的特点和需求。
然而,传统的教学方式一般是按照固定的教学计划和进度来进行,很
难满足不同学生的差异化需求。因此,教师应该注重个性化教育,根
据学生的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可以通过差异
化的教学材料、个别辅导等方式来满足学生的需求,提高他们的学习
效果和兴趣。
三、多元化评价
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往往只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忽视了学
生的其他能力和潜力。然而,现实世界对学生的要求已经不仅仅是单
一的知识技能,更需要他们具备创造性思维、沟通能力和合作精神等
综合素养。因此,教师在评价学生的时候应该采用多元化的方式,包
括考试成绩、作业表现、小组合作项目等多方面的考察,为学生提供
全面的发展机会。
四、利用新技术
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为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提供了很大的支持。教
师可以结合新技术,如互联网、智能手机和电子白板等工具,提供更
新课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将发生哪些变化
新课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将发生哪些变化?
新课程下教师教学行为在三个方面的重要转变:(1) 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转变;(2) 由传统的教学支配者、控制者向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转变;(3) 由传统的静态知识占有者向动态的研究者转变。
一、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与学的本质属性是教师价值引导和学生自主建构的辩证统一,这就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是新条件下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它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要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态,把教学视为学生通过自主活动主动建构学习意义的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知识意义的建构者;另一方面要改变教师单向传递知识的教学行为,树立“以活动促发展”的教学观念,教师不再是传统教学中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支配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应是学习环境的设计者,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和指导者。
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应重点研究以下几个问题:一是研究学生,“以学论教”。研究学生内在的知识结构、生活经验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因素间的关系,保证教学内容能适应并顺利地植入学生的知识结构中;二是研究学习策略,实现有效的知识建构,通过研究学生认知策略和自我监控能力,指导、帮助和促进学生的自我建构;三是研究合作交往,实现交往互动。研究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意向,研究师生间、学生间的“合作学习”,交会互动的机制。
谈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谈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第一篇:谈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谈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带来了新课程、新标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这必然又会引发教师在教学方法、教学行为、教学手段等方面的一系列的新变革。新课程对教师教学行为要求的变革是深刻的,它要求教师必须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重新审视自我,尽快转变自身教育教学行为,重新定位自我,以便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的发展变化。
(一)树立服务意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教与学的本质属性是教师价值引导和学生自主建构的辩证统一。教师要树立“以学论教”的思想。教育的主体对象是学生,任何教育教学行为都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进步服务的。教师不但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更应该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服务者。要改变传统的高高在上的知识权威的形象,彻底摒弃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我讲你听的单一“灌输式”教学。主动帮助学生制定适宜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不是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过程,而应该是学生通过自主活动主动构建学习意义的行为。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将学习的主动权彻底释放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就要求教师在启发、引导、点拨上下功夫,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交流式的学习方式,自己去发现问题,主动探究,从而解决问题。
(二)建立合作关系,积极调动多边互动
教学过程不仅仅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而是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个体之间的多边互动作用的过程。教师与学生都应该是建构知识的合作者。师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协作的合作关系是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基础。积极的互动合作不但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建构,更有利于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
新课程下教师教学行为及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探究
人, 在活动中引导人, 在活动中启迪人。还应动员党政工团齐 抓共管、 分工负责、 团结协作。 总之, 严格的科学管理可以使学
探索, 特别是要推进信息、 科技在教学中的运用, 让教学与时
代同步发展。 教学过程要结合学生年龄特征及需要, 适时适当 地穿插介绍世界各国的军事、 商务、 电子信息、 航天技术 、 经济
(3)政治思想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列教育。 政治思想系列教育的主要内容应 为三大方面:一是爱国主义、 集体主义、 社会主义教育;二是人 生观、 世界观、 价值观教育;三是民主法制意识教育、 创新意识 教育、 科学意识教育、 善学乐群意识教育。这样就使中学整个 学段的教育目 标和内容形成了系列化,同时可根据各个年级 不同特点, 制定不同的目标内容, 循序渐进、 螺旋上升。 在开展 政治思想教育方面, 应通过思想政治课、 班会和主题班会以及 重大活动进行。 改革思想政治课教学, 要变单纯的传授知识应 对高考为知识与能力、 理论与实际并重, 考试形式不仅应该有 理论考试还应增加思想考核。班会和主题班会实行教学式的 管理, 要有计划、 有重点、 目的地进行。 有 班会和主题班会要周 前备课, 班会应纳人查课范围, 固定时间对班会或主题班会进 行总结和评比。 可以结合重大节 日、 学校中心工作和国际国内 新形势安排和调整大型活动, 在活动中教育人, 在活动中熏陶
课程资源需要教师去组织、 去开发、 去利用。教师应当主 动地有创造性地利用课程资源, 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 走出课 堂和学校,充分利用校外各种资源在社会的大环境里学习和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作者: 庄瑞杰
作者机构: 辽宁省基础教育教研培训中心
出版物刊名: 思想政治课教学
页码: 13-15页
主题词: 教师教学行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课程背景 课堂教学过程 新课程理念 学生主动参与 课程实施 交流与合作 教学问题 教师转变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新课程实施的核心——课堂教学问题日益凸显。作为新课程的实施者,课程改革不仅要求我们的教师转变观念,更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自觉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践行新课程理念,从而“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新课程下教师教学行为转变
浅谈新课程下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2001年7月,国家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纲要》中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应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可以看出,素质教育和新课程的实施,都要求教师的观念及教学行为做出深刻的变革,要求教师必须尽快地从传
统角色中走出来,不断学习,不断改进,最终成为一个符合现代化要求新课程下的新型教师。
一、变传统知识的灌输者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
我们过去的教育是一种“学生适应”的教育,学生学习的过程是知识的传授过程,教师和学生则是知识进行灌输的两个“容器”。人们常说“学生需要一碗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把旧教育模式中师生知识传递作了形象的比喻。在这种状况下,学生只有顺从教育的预先安排,被动、消极地等待、接纳教师的灌输。长此以往,学生变得内向、恭顺、缺少自信,窒息了人的创造力。
新课程的进展,为学生个人实现自身发展开辟了新的天地。教育必须适应学生,适应社会的变化与发展,这就要求学生的学习方法、
教师的教学方式都要做根本的转变,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及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最佳环境,做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学习的策略。具体地讲,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新课标下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随后 就要 进行 实验 、 观察 、 记 给以点拨和适当的引导。只有这样 , 学生的 中产生 自行 探求 知识 的兴趣 , 主动参 与 的 探究课题 后 , 录、 思考 、 研讨 , 寻找 问题答案 。( ) 1 教师要 思 维才 会更加 活跃 , 索 的热 情才 会更加 探 激情。如《 通过激素的调节》 一节课 , 根据教 也才能形成 良好的学习氛围。 材“ 问题探 讨 ” 创设 问题情 境 , 发学 生的 在 学生 自行探究 的过程 中注意观察他 们是 高涨 , 激 怎样研 究的 , 了解学生对实 验现象的观察 、 3科 学品质 的示 范者 。实事求 是是学 . 探求欲望 , 通过讨论 , 明确血糖平衡 的途径 , 数 据记录情况 , 到心 中有数 , 做 根据学 生的 生应具 备的基本品质 。教师应 以 自己 的言 为血糖平衡的调节创设情境。 探究进 程 , 时调 控实践活 动。( ) 师还 行为学生树 立求 实求真的榜样 。对 学生 的 及 2教 2学生提 出问题情 境的创设 者 。教 师 . 应 善于捕捉 学 生在 实验 中的创造 闪光 点 , 错误用事 实来证 明 , 不责备 , 体现 了教师对 要在认真学习大纲 , 掌握教材 的基 础上 , 根 据教学内容 , 围绕探索学习的 主题 , 遵循 贴
浅谈课堂教学 行为三转变
浅谈课堂教学行为三转变
莘县朝城镇中心初级中学岳喜峰
随着科技的发展,教育教学的改革,新的课程标准势在必行,新的课标必须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给课堂带来一股清新之气,促使教师的教学方法
的改进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实践证明:只有师生的课堂行为得以转变,基础
教育的改革才能实现其深远的意义。我认为课堂教学行为需要发生三个转变:
一、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重结果轻过程”,这也是传统课堂教学中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也是一个
十分明显的教学弊端。所谓重结果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重视知识的结论、教
学的结果,忽略知识的来龙去脉,,“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有意无意压缩了学
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而是让学生去重点背诵“标准答案”。所谓重过程
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过程,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让
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在这个过程
中,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发展了能力。重视过程的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
中,使逻辑思维,抽象思维得到训练,既长知识,又增才干,培养学生动手动脑
的好习惯,进而形成习惯和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进行数学课堂教学的活动中,一般传统的教学只片面的让教师将知识的结
论直接传给学生,从而忽略了知识的结论产生的过程。经过用自己身体亲身体验,
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后所学到的知识,在学生脑中留下的痕迹是不一样的。因为,
学生经过了自已的体验后产生的思考,哪怕是一分钟都是有效的。“给”是给永
远死的知识,而只有通过恰到好处的“导”,去激活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由感
新课改下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浅议新课改下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摘要:教师的教学行为对学生将会产生终身的影响,新课程的改革要充分体现在教师的教学行为的转变之中。转变教学行为就是要改变教师对教材、课堂、学生的主宰者的做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在课堂及平时的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和良好的个性,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具有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
关键词:科学性;层次性;创新性
教师的教学行为对学生将会产生终身的影响,新课程的改革要充分体现在教师的教学行为的转变之中。转变教学行为就是要改变教师对教材、课堂、学生的主宰者的做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在课堂及平时应过多地关注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和良好的个性,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具有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
一、教学设计的科学性
教学设计是教师进行教学行为前的教学规划,这个规划可以是长期的规划,即一个学期、一个学年,甚至是跨学年的几个学段的规划。也可以是短期的规划,即一个单元或一个知识体系的规划。在实际的教学中,每学期开学,我们会对自己所代科目做一个学期的教学计划,但平时主要做的是每一节课的教学计划,这个教学设计就是教师的教案。我们常说,备课要备教材、备学生。但在新课改下我们应该说:备课要先备课标,即教师如何利用教材来完成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从而形成科学的教学设计。在新课
改下,笔者认为科学的教学设计首先要确定好教学目标,即变知识目标为能力目标。
二、教学行为的层次性
从教材内容看,任何教材在编写过程中都要考虑从基础知识到延伸知识的拓展过程,由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体现出知识的层次性。教学行为具有的层次性是符合人类认识的一般规律的。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正确把握学生的认知水平,循序渐进。备课首先要考虑面对的学生具有什么样的知识基础,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对应着同样层次的学生,对应着某种层次能力训练。课堂教学不应看教师做了什么,而在于看教师的教学行为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了怎样的发展。学生的发展才是永恒的主题。
新课改下教师教育观念与教学行为的转变
新课改下教师教育观念与教学行为的转变
(一)转变课程观“课程”是什么?传统的教学中,“课程”被理解为教材或课文,这就意味着“课程”只是政府和教材编者所关注的事,它规定学校“教什么”,学校和教师就忠实有效地去传递、落实课程内容,完成课程任务。随着新课程的发展,课程不仅仅是教材、教学内容,而且包括学生整个学习活动过程。课程从本质意义上说就是强调自然、社会和人在课程体系中的有机统一,使自然、社会和人成为课程的基本资源,意味着自然即课程、生活即课程、自我即课程。学校课程由此重返生活世界,超越了课堂和教科书的限制,真正找回失落的主体意识。把课程作为这样来界定,就要求教师充分利用校内外的教育资源,扩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丰富他们的生活世界,最大限度地获得多方面的发展。可以说新课程理念下的“课程”不再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教师和学生不仅是课程的传授者、接受者,而是课程的主动参与者和开发者。
(二)转变教材观以往我们总认为“教材即知识”,教材是学科知识的载体,是学科知识体系的浓缩和再现。因此,教材中罗列学生应掌握的本学科领域的理论和应用法则,对教师的教学、学生的认识具有绝对的权威性。不给教师、学生发挥空间和研讨的余地。这种远离生活情境的“学科中心”的教材观,与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相去甚远。随着新课程的发展,
教材的观念呈现出新的转向,“教材是范例”。所幸的是我们小语“能力训练”实验对教材的认识是非常具有前瞻性的,二多年前遵循叶圣陶先生关于“教材无非是例子”的理论,明确提出以“课文无非是例子”的理念,在全国第一个以“能力系列”与“主题系列”整合来建构单元体系。因此我认为我们实验说的“例子”涵盖这么两层意思――一是传授语文知识、语文技能,训练听说读写能力的例子;二是向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建构的一种范例。(比如94年我在乐安执教《我的弟弟》是以一个自然段为例子让学生认识因果式的自然段后,指导朗读文章结尾“弟弟学习很认真,也很刻苦。他懂得学习机会来之不易。他牢牢记住妈妈的话:将来革命胜利了,还要建设新中国。”读后我对孩子们说:“弟弟学习很认真、很刻苦,你们说说他将来长大了干什么?”孩子们纷纷举手:有的说他当了科学家,研究新武器;有的说他手握钢枪保卫祖国………真是众说纷纭。正当孩子们说得感慨激动之时,我话锋一转:孩子们,他什么也没当成,在他八岁那年,凶残的敌人将他杀害了。”当时教室里鸦雀无声,愤怒、惋惜种种神情交织在一起,虽然无语,但取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我想:这堂课的成功就是正确认识了“课文无非是例子”这“例子”的真正含义。这种教材观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我们说它是科学、全面的。
浅谈新时代教师
浅谈新时代教师
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面临着更加复杂多变的教育环境和任务。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教师角色的转变、专业素养的提升和教育方式
的创新等方面,浅谈新时代教师应具备的优秀品质和能力。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
在新时代,教师的角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者,更应扮演
着引导者、启发者与引导者的角色。教师需充当学生学习的助推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供指导和支持。此外,教师还要注重培养
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思维和合作精神,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
二、专业素养的提升
专业素养是新时代教师必备的能力,包括教育情境分析、教学设计、教育评价等方面。首先,教师要对学生的特点和学习环境进行充分的
了解和分析,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其次,教师需要有创新的教学设计,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
最后,教师要进行科学的教育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
和改进教学方法。
三、教育方式的创新
新时代要求教师探索创新的教育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
创新思维。首先,教师应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网络教学和在线学习。通过互联网,学生可以获取更多的学习资源,教师可以利用网络
平台进行课程设计和作业布置。其次,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
质,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同时,教师还要重视情感教育,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和沟通,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需求和问题,给予他们及时的关心和支持。
四、终身学习与成长
作为新时代的教师,要不断进行自我反省和学习,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教师可以通过参加培训班、研讨会和课程研究等方式,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教学技能。此外,教师还可以参与教育研究和教改实践,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和合作,共同促进教育改革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课程改革的成败归根结底取决于教师,所以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在当前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要有意识地转变教学行为,就有必要先来了解一下以往教学行为的不足:1、教学目标的狭窄化 2、教学设计的程式化 3、教学结果的短期化,我们怎么来转变自己的教学行为呢?我们不妨来看一下影响教师教学行为转变的几个主要因素。
一、教学观念的转变
教学行为不会孤立存在的,它首先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观念,因此在实施课改的过程中,做好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工作是做好教师教育行为转变工作的前提。只有新的教学观念,才会给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注入鲜活的动力,教学观念不更新,教学行为就不可能转变。
1、加法的思维方式
我们先来分析以往课堂教学中教师表现出的对学生的极大关注。在课堂中,教师对学生解答问题的正确与否表现出极大的关注,这反映了教师对教学目标是否落实的关注。诚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确实要关注教学目标是否落实,但是,教师从教材出发制订的关于知识点的教学目标,围绕着知识点的教学设计,并没有考虑到学生已有的基础和可能达到的水平,更没有考虑到数学教学是为了学生思维的进一步发展,所以教师只是关注了学生掌握知识点的情况,而没有关注到学生在课堂中深层次的思维状态。从本质上反映了教师对“人”的问题的忽视。
2、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
在很多教师看来,开放的教学与基础的扎实是一对矛盾,一旦实施教学的开放,就会丢失基础的扎实。因此,在实践中往往表现出以下几种状态:第一种状态,在教师的浅意识里,封闭教学的结果是基础的扎实,开放教学的结果是学生虽然思维活跃但是成绩会下降,因此,教师意识到自己的教学是封闭的,但是为了确保
考试的成绩,宁可采取封闭的教学,但是为了确保考试的成绩,宁可采取封闭的教学.第二种状态,教师的主观意愿是想开放,但在教学的过程中,长期习惯的行为方式,使教师不知不觉表现出一种强烈的控制意识,欲把学生拉到教师行进的轨道中。第三种状态,教师在教学中完全放开,因为原有的平衡被打破,新的秩序尚未建立,于是教学呈现出一种无序的状态,教师往往顾此失彼、手忙脚乱,只好脚踩西瓜皮——滑到哪是哪,学生则被一马放到天边。第四种状态,新的秩序开始建立,由于教师对开放的目的性缺乏思考和认识,在教学中往往为开放而开放,在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开放教学后,发现学生的成绩开始下降,便对开放产生怀疑,于是又回到从前的封闭。
在上述这些状态中,教师表现出要么就收、要么就放的教学行为,往往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这些教学行为的背后,是一种非此即彼、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严重困扰着教师,成为阻碍教师从根本上转变教学行为的主要因素。
树立起新的教学理念
1.课程。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而更是“体验课程”,课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教师与学生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和相互作用的主体。课程也即复杂的“会话”,显然,课程的内涵已经发展为新的趋势:从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进而强调会话的本质:从强调目标计划到强调过程本身:从强调教材的单一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多因素的整合,基于这种理念,课堂教学就不再仅仅只是知识与技能的单向传授,而是师生共同与教材的“会话”,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会话”。传统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就非变革不可了。
2.教学,教学不再是教学生学,而是师生的交往。所谓交往,即共在的主体(教师和学生)之间通过会话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的统一,基于这一理念,课堂上的“师道尊严”就非要摒弃不可了。教师目中的学生,首先是与教师具有同样价值的人。师生关系应是平等的,教与学应是民主的,教学氛围应
是愉快、和谐的。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教师由传统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所言所行,既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时也促进自身的发展。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主体的凸现,心灵的开放,个性的张扬,潜能的释放。这样认识教学,教师便不会“满堂灌气”、“一刀切”、“一锅煮”了:学生也不会昕你讲,学你做,取而代之的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影响、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
3.目标。课堂教学目标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与技能,而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立体的教学目标。这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教师的提问面明显扩大,更大层面的学生有了回答问题或表现自己的机会;课堂教学的知识标高适度下调,学生的学习负担得以减轻;教师对传统意义的中差生有了更多的人文关怀。
二、教学策略的把握
1. 打破封闭,走向开放
(1) 教学设计要开放 (2) 教学过程要开放
2. 以学定教,探究质疑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不仅要研究教法,更要研究学法,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在确立教学目标时,要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在教学形式上,要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即要以“学”定教,而不是以教定学。在教学了流程的设计上,要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关注的重点放在向学生提示知识形成的规律,让学生通过感知一概括一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知识,掌握规律。在教学方法上,由单向或双向的信息交流向立体式信息交流转变,要把学生的个体反馈,学生群体间的交流,与师生间的信息交流及时联系起来,形成多层次、多通道、多方面的主体信息交流网络,既要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风格,又要帮助学生改掉旧教育观下形成的学习习惯。
3.有意失配,因材施教
课程标准要求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比如有意失配策略,就是针对学生的短处,采取弥补性的措施,从而使他们克服自己的缺点,适应不同的学习任务和学习情景。
4.相机诱导,纳入喜好
将学生的喜好纳入课堂教学,是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愿望的最好体现。教师要着力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给学生学习的自主权,让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地采取有效的学习行为投入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将学生的喜好纳入课堂教学,要做到:一尊重学生的喜好,
三、教学行为的落实
1、带着微笑进课堂。
表情是传递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的一种很好的表达方式,在课堂中我们随时面带微笑,学生就会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当中,对一堂课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反之如果你面露凶相,那本堂课学生就会在防备和压迫当中学习。课堂的效果就不会体现出来
2、能倾听不同的声音。
3、尊重学习个性化发展。
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因此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把自己身上的闪光点很好的发挥出来,展示自己。
全文共:2684字培训
培训师(TTT)大纲
【培训目的】
✧讨论最新的培训理论与系统。
✧认识成人学习的特点以及如何规划实施效的教学。
✧通过角色认知演绎,案例讨论分析,开发培训师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