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原文译文赏析
《愚公移山》原文及翻译赏析
《愚公移山》原文及翻译赏析
《愚公移山》原文及翻译赏析
《愚公移山》原文及翻译赏析1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古诗简介
《愚公移山》是战国时期思想家列子创作的一篇寓言小品文。文章叙述了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通过愚公的坚持不懈与智叟的胆小怯懦,以及“愚”与“智”的对比,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信心和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坚持不懈的道理。全文叙次井然,首尾呼应,情节完整,对话生动,毕肖声口,符合个性的对白极好地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翻译/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部编版初中语文古诗文《愚公移山》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试题
愚公移山
体裁:文言文
题文: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作者:
名字:列御寇
年代:先秦
描述:列御寇,名寇,又名御寇(又称“圄寇”“国寇”),相传是战国前期的道家人,郑国人,与郑缪公同时。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后汉班固《艺文志》“道家”部分有《列子》八卷,早已散失。
翻译:
原文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
原文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译文:
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译文: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在山的正对面居住。
原文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译文:
愚公移山原文翻译注释赏析
愚公移山原文翻译注释赏析
原文译文对照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在山的正对面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文言文《愚公移山》译文及注释
文言文《愚公移山》译文及注释
文言文《愚公移山》译文及注释
愚公移山的故事相信大家都有所耳闻,那么现在我们就来详细读读《愚公移山》这篇文言文吧,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文言文《愚公移山》译文及注释,欢迎大家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在山的正对面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的心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没完没了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从这时开始,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愚公移山》原文及译文
《愚公移山》原文及译文
《愚公移山》原文及译文赏析赏析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现位于,河南省济源市。)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
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kuí)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
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jīběn)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shuāng)妻有遗男,始龀(chèn),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
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kuì)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
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相关试题及答案
1.课文中愚公相信能搬走大山的理由是(用原文回答)子子孙孙无
穷匮也,而山不加增;智叟认为愚公不能移走大山的原因是(用原文回答)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3.“帝感其诚”,所谓“诚”指的是愚公移山的决心和实际行动。
4.文中用天神搬走大山作结局的作用是反映古代劳动人民实现抱负
的美好愿望。
5.愚公之妻和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否相同?这两个人物在情节
发展上起什么作用?
《愚公移山》列子原文及翻译
《愚公移山》原文及翻译如下:
原文:太行、王屋二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河阳的北边。
译文: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河阳的北边。
原文: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译文: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对着山居住。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说:“我和你们尽全力平分险阻,指通豫南,到达汉阴,可以吗?”杂然相许。
《愚公移山》是一篇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个愚公不畏艰难,坚定不移地挖山开路,最终感动了上帝,派神将把山移走的故事。这个故事寓意着只要坚持不懈,克服困难,最终会取得成功。
愚公移山原文及翻译
愚公移山原文及翻译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愚公移山
原文:
太行(háng),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rèn)。本在冀(jì)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chéng)山北之塞(sè),出入之迂(yū)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céng)不能损魁(kuí)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hè)担者三夫,叩(kòu)石垦壤,箕畚(jī běn)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shuāng)妻有遗男,始龀(chèn),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qǔ)智叟(sǒu)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huì)!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chè),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kuì)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wú)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cuò)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lǒng)断焉。译文:
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的愚公,年纪将近90岁,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
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可以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借您的力量,连魁父这座小山丘也平不了,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呢”众人纷纷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带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掘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愚公移山》原文、译文及注释
《愚公移山》原文、译文及注释
题记:
战国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期,同时也是学术思想百家争鸣的时期。寓言作为诸子散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了战国诸子阐明各自的政治观点、学术思想以及进行论辩的有力武器。
《列子》即是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所产生的寓言和神话故事集。此文即选自《列子·汤问》第五章,讲述的是愚公不畏艰难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亦说明在当时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
原文:
愚公移山
先秦-列御寇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对照翻译: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
愚公移山翻译及注释(三段式)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方——方圆,范围,指周围的长度。
仞——古代长度单位,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河阳——黄河北岸。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叫做阴,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叫做阳。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方圆七百里,高万丈。它们本来在冀州的南部、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且——将要,快要。
北山有个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向着山居住。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惩(chéng)——苦于、为......所苦
塞(sè)——阻塞。
迂(yū)——曲折、绕远。
愚公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进进出出曲折绕远。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聚:使动用法,使... ...聚,相当于:“把... ...召集在一起”。
室,家。
汝——你。这里做复数看,为‘你们’的意思。
毕力——尽全力
平-铲平
指,直。
汉阴——汉,就是汉水;阴,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阴。
于是愚公便召集全家来商量说:“我和你们用尽全力铲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
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献疑——提出疑问。
以——凭借。
杂然,纷纷的样子。
许,赞同。
曾(cēng)——竟,却。副词,可译为“连……也……”,常与‘不’连用。与“不”连用时,起加强语气的作用。
损:——削减。
丘——土堆。
置——安放。
且——况且。
焉——疑问代词,哪里。
大家纷纷的表示赞成。愚公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量,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
古诗愚公移山原文注释译文
古诗愚公移山原文注释译文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陰,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士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陰,无陇断焉。
注释
1太行:在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之间。
2王屋:在山西阳城、垣曲与河南济源之间。
3方:指面积。
4仞:古代长度单位,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5冀州:古地名,包括现在河北省,山西省,河南省黄河以北,辽宁省辽河以西的地区。
6河阳:黄河北岸。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叫做阴,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叫做阳。
7且:副词,将近。
8面山而居:面对着山居住。
9惩:这里是“苦于,为......所苦”的意思。
10塞:(sè)阻塞。
11迂:(yū)曲折绕远。
12聚室而谋:集合全家来商量。室,家。
13汝:你。这里做复数看,为“你们”的意思。
14毕力平险: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
愚公移山原文翻译及赏析
愚公移山原文翻译及赏析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
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
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
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
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
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
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在山的正对面居住。他苦于山区北
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
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
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往
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
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
愚公移山原文及翻译注释
愚公移⼭原⽂及翻译注释
愚公移⼭原⽂及翻译注释
《愚公移⼭》是中国古代寓⾔故事,选⾃《列⼦·汤问》,作者是春秋战国的列御寇。下⾯是⼩编收集的愚公移⼭原⽂及翻译注释,希望⼤家认真阅读!
愚公移⼭
太⾏、王屋⼆⼭,⽅七百⾥,⾼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愚公者,年且九⼗,⾯⼭⽽居。惩⼭北之塞,出⼊之迂也。聚室⽽谋⽈:“吾与汝毕⼒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以君之⼒,曾不能损魁⽗之丘,如太⾏、王屋何?且焉置⼟⽯?”杂⽈:“投诸渤海之尾,隐⼟之北。”遂率⼦孙荷担者三夫,叩⽯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京城⽒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反焉。
河曲智叟笑⽽⽌之⽈:“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曾不能毁⼭之⼀⽑,其如⼟⽯何?”北⼭愚公长息⽈:“汝⼼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虽我之死,有⼦存焉;⼦⼜⽣孙,孙⼜⽣⼦;⼦⼜有⼦,⼦⼜有孙;⼦⼦孙孙⽆穷匮也,⽽⼭不加增,何苦⽽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负⼆⼭,⼀厝朔东,⼀厝雍南。⾃此,冀之南,汉之阴,⽆陇断焉。
译⽂
太⾏、王屋两座⼭,⽅圆七百⾥,⾼七⼋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下⾯有个名叫愚公的⼈,年纪快到90岁了,在⼭的正对⾯居住。他苦于⼭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商量说:“我跟你们尽⼒挖平险峻的⼤⼭,(使道路)⼀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南岸,好吗?”⼤家纷纷表⽰赞同。他的妻⼦提出疑问说:“凭你的⼒⽓,连魁⽗这座⼩⼭都不能削平,能把太⾏、王屋怎么样呢?再说,往哪⼉搁挖下来的⼟和⽯头?”众⼈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孙中能挑担⼦的三个⼈(上了⼭),凿⽯头,挖⼟,⽤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的寡妇有个孤⼉,刚七⼋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次。
部编版语文八上《愚公移山》注释译文赏析
部编版语文八上《愚公移山》注释译文赏析
愚公移山
《列子》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作者
《列子》旧题为列御寇著。据后人考证,可能是晋代人作品。今本八篇,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列御寇,相传是战国时的道家人物,郑国人。其学说本于黄帝老子,归同于老、庄。是介于老子与庄子之间道家学派承前启后的重要传承人物。
战国初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各家学派在传扬自己的主张时,常运用大量生动的小故
事来说明抽象的道理。这样,寓言就空前繁荣起来。《列子》即是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所产生的寓言和神话故事集。
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山,纵横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文言文《愚公移山》译文及注释
文言文《愚公移山》译文及注释
文言文《愚公移山》译文及注释
愚公移山的故事相信大家都有所耳闻,那么现在我们就来详细读读《愚公移山》这篇文言文吧,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文言文《愚公移山》译文及注释,欢迎大家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在山的正对面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的心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没完没了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从这时开始,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愚公移山》原文、注释、译文及鉴赏
《愚公移山》原文、注释、译文及鉴赏
[原文]
太行①、王屋(2二)山,方(3七百)里,高万仞④。本在冀州⑤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⑦,年且(8九十),面⑨山而⑩居。惩(11)山北之(12)塞,出入之(13)迂(14)也,聚室而谋(15)曰:“吾与汝(16)毕力平险(17),指通豫(18)南,达乎(19)汉阴(20),可乎?”杂然(21)相许。其妻献疑(23)曰:“以(24)君(25)之力,曾(26)不能损(27)魁父之丘(28),如太行、王屋何(29)?且(30)焉(31)置土石?”杂曰:“投诸(32)渤海之尾(33),隐土(34)之北。”遂率子孙荷担(35)者三夫(36),叩(37)石垦(38)壤,箕畚(39)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40)氏(41)之孀妻(42)有遗男(43),始龀(44),跳(45)往助之。寒暑易节(46),始一反焉(47)。
河曲(48)智叟(49)笑而止之(50)曰:“甚矣,汝之不惠(51)。以(51)残年(53)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54),其(55)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56)曰:“汝心之(57)固(58),固不可彻(59),曾不若(60)孀妻弱子(61)。虽(62)我之
(63)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
(64)也,而(65)山不加(66)增,何苦(67)而(68)不平?河曲智叟亡以(69)应(70)。
操蛇之神(71)闻之,惧其不已(72)也,告之(73)于(74)帝(75)。帝感其诚(76),命夸娥氏(77二)子负(78二)山,一厝(79)朔东(80),一厝雍(81)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82)断(83)焉(84)。
愚公移山原文+译文+赏析
愚公移山原文+译文+赏析
愚公移山
先秦:列御寇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太行、王屋两座山,纵横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龄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入都要曲折绕远,于是集合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也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又安放在哪里?”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孀妻有个遗腹子,刚刚换牙的年纪,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
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愚公移山》原文?译文?赏析
《愚公移山》原文译文赏析
[原文]
太形、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形、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返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无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注释]
太形——山名,就是太行山,位于山西省同河北、河南两省的交界地区。
王屋——山名,在山西省阳城县西南一带。
冀州——地名,包括现今河北、山西两省和辽宁、河南两省的一部分地区。
河阳——地名,在现今河南省孟县境内。
惩——音称,惩罚。这里是苦于的意思。
迂——音于,迂回,曲折、绕道的意思。
豫——音预,地名,现在的河南省。
汉阴——汉,就是汉水;阴,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阴。
魁父——古代一座小山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陈留县境内。
荷——音贺,负荷,挑、扛的意思。
箕畚——箕,音基。畚,音本。箕畚,就是畚箕,用竹、木等做成的运土器具。
孀——音双,孀妻,寡妇,就是死了丈夫的女人。
遗男——就是死了父、母的孤儿。
龀——音趁,儿童换牙齿,乳齿脱落后重新长恒齿。这晨表示年龄,约七、八岁。
惠——同慧,智慧,不惠就是愚蠢的意思。
一毛——一草一本,这里指山的一小部分。
匮——音溃,缺乏的意思。
操蛇之神——就是山神,手里拿着蛇。
夸娥氏——就是大力神,力大无比。
厝——音错,安置的意思。
朔东——就是朔方以东地区,指山西省的东部。
雍——就是雍州,在现今陕西、甘肃省一带地区。
陇——同垄,陇岗,就是高山。
列子——这是一部古书的名称,属于我国先秦时期道家的著作。关于这部书,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是战国初年的列御寇著的;另一种认为是后来晋代的人著的,没有定论。书中记载了许多寓言和传说故事。
评点
这是一个著名的故事。愚公为了排除险阻,打开通道,率领全家搬走太行、王屋两座大山。这是一件大而又艰巨的工程,在有的人看来是难以想象的。但是,愚公胸怀大志,不被困难所吓倒,他敢想敢说敢做,终于在别人帮助下把两座大山搬走了。这就说明:凡是对人民有利的事,无论怎样艰险,只要具有坚忍不拔的决心,充满必胜的信心,踏踏实实、坚持不懈地努力做下去,就能够战胜一切困难,把理想变为现实。
现在,我们的伟大社会主义祖国已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我们不论从事什么工作,都仍须继续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
《愚公移山》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这两座山)本来在冀州的南面,黄河的北面。
北山愚公,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山北交通阻塞,进出要绕远道,就召集全家来商量说:“我要和你们尽全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一直通到豫州的南部,到达汉水的南岸,可以吗?”(大家)纷纷地表示赞成他的意见。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像魁父那样的小山都不能削减,又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挖下来的泥土石头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纷纷说
道:“把它们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 于是率领挑担子的三个儿孙,敲凿石头,挖掘泥土,用箕畚搬运到渤海的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也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寒来暑往,季节交换,才往返一趟。
河曲智叟笑着劝阻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凭你在世上这最后的几年,剩下的这么点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铲除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 北山愚公长长地叹息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能通达事理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不如。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啊。可是山却不会再增高加大,还愁什么挖不平呢?”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山神听说愚公移山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就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便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面。
从此,冀州的南部,一直到汉水的南边,再没有高山阻隔了。
[赏析]
关于《愚公移山》升华为民族精神的哲学基础
寓言故事《愚公移山》与大量古代神话、传说、寓言故事一样,记录了古代先民们对大自然的认识,寄托着美好的愿望,阐述着精微的人生哲理。我国古代神话、寓言故事很多,大家耳熟能详的如《女娲补天》、《后羿射日》、《鲧禹治水》、《精卫填海》、《邯郸学步》、《叶公好龙》等,有很多是具有深刻哲理的。但是在众多的神话、寓言中,只有《愚公移山》能够从寓言故事升华为民族精神。
《愚公移山》记录于《列子·汤问》一书。列子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原名列御寇,所著《列子》(现在普遍认为《列子》是魏晋时期的伪书,但无论真伪,都不影响其思想价值)以哲理散文、寓言故事、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的形式,阐述了道的属性和物质运动的思想,反映了人的心理片断和理性思维。《汤问》是《列子》八篇中的第五篇,主要内容是以商汤和夏革问答的形式,从探讨世间万物有无始终、天地有无尽头开始,讲述了诸多寓言故事。
《愚公移山》以思想浪漫、语言生动而脍炙人口,从文学角度看,完全可以看做是一篇上乘的古代文言小说。但从思想内涵上看,它探讨了事物的相对性规律,生发了对立统一的意识,涵盖着古代先民们朴素的哲学思想。从哲学角度去分析,《愚公移山》至少包含以下几种原始的对立统一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