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乾《朦胧的敬慕》阅读练习及答案
散文阅读结构类
散文阅读结构类第二课时
———分析文章的结构方式、行文思路
学习目标:1. 分析文章的结构方式
2. 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
学习过程:
一、考点说明
此考点是针对整篇文章来说的,即作者是如何结构文章的,其写作的思路如何。这涉及到段意、段落间的组合、作者的情感变化等,是结构类题型中较难的一部分。
二、真题探究
<1>.考题: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题目。
朦胧的敬慕
――悼念鲁迅先生萧乾听课记录①也许有人比我更怕死,我却不相信有比我再怕看死人的了。走在街上,我从没
有胆子向寿衣铺里望望。夜半,即便从很远很远地方飘来的僧器或诵经声,也必
害得我用棉被厚厚包起头来,直像那是什么符咒一样。
②我曾见过三位死人,在我的记忆中,他们都将是我永不会忘记的。而且,我还
该陈说我都例外地不曾害怕过:一个黄昏,我的母亲死在我的怀抱里;小学时代,
曾排着队去中央公园社稷堂瞻仰过孙中山先生的遗体;最近,在鲁迅先生灵前,
我守了两天灵。
③扶着那绛色帏幔,职务使我看见了数千张陌生的但是诚笃的脸,一个个脚跟都
像坠了铅球,那么轻又那么沉重地向灵堂踱。低垂的头,低垂的手,低垂的眉眼
和心。待踱到灵堂中央,冥冥中似有什么使他们肃然驻足了。敬慕和哀悼如一双
按住的手,他们的身子皆极自然地屈下了。然后噙了一汪眼泪,用手巾堵着嘴,
仓皇地奔了出来。
④最感人的莫如一群小学生的吊唁。在那近三十位小吊客中间,我特别留意一个
衣服褴褛、腿下微跛的,他肋下夹着的画册和石板说明了是刚刚放学,如今正是
回家或在街头玩耍的时候,然而他却结伴迢迢跑到了这里。那个微跛的孩子,一
拐一拐地,一直来到灵前,两只颇清秀的眼睛直直地凝视着鲁迅先生的遗体,然
高考语文阅读题_鲁迅不应离我们远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鲁迅不应离我们远去
杨曾宪
有人说,鲁迅正在离我们远去,周作人正在向我们走来。我却并不以为然。我是31年前读的鲁迅,1年前读的周作人,中间隔了30年。但鲁迅仍然离我很近,周作人仍然离我很远。一个人,在他的青年时代,首先读的是鲁迅还是周作人,我想,可能对他的一生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一个时代,是提倡鲁迅还是周作人,我想,对于今后整整一代人也会产生很不同的影响。对今日中国青年,今日中国知识分子来说,更需要的还是鲁
迅,而不是周作人。
周作人与鲁迅的地位不可同日而语。这不仅是从文学史角度的评价,而且是就他们对中国文化对中华民族的意义而言的。鲁迅,不仅是新文化运动的一员骁将,而且是新的民族精神民族灵魂的重铸者;鲁迅所批判的不仅是那一种制度那一个阶级那一派文化现象,而且是在几千年封建文化“酱缸”浸泡中、在近百年半殖民地政治“囚笼”扭曲中霉变畸形的民族灵魂。鲁迅积其一生之力铸造国人的灵魂。他自己也成为我们民族的不朽灵魂。周作人也曾是新文化的发言人,也曾是传统伦理文化的批判
者。但很快,新文化只沦为他的工具;他仍然以传统士大夫心态用冲淡的白话语言去娴熟地把玩起中国的器物文化来。悠悠5千年,中国的器物文化博大精深,世所罕匹;吃喝玩乐衣食居行,随手拈来就是文化,就是文明。这自然使周作人大有用武之地——今日提倡“玩文学”的青年哪能玩过周作人呢?玩物丧志,周作人最终几乎是自愿地出卖自己的灵魂成为民族的罪人并不偶然。如此一个周作人如何能与鲁迅相比呢?
今天的周作人可以摆在地摊上大畅其销,因为它好读——茶余饭后,躺在沙发上,借周作人之笔触,
如何分析文章结构
如何快速分析文章结构
文章的结构是作者谋篇布局的外在表现,把握住了文章的结构,才有可能真正理解文章。纵观近几年高考试题,从题型上看,本考点主要以主观题形式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命题人可就文章的一段或几段出题考查,也可以对全篇进行考查.就对全篇结构的考查而言,其命题设问方式往往表现为:①文章在材料安排上有何特点;②分析本文谋篇布局的技巧;③文章是如何表现主旨的.
理解一篇文章,首先必须划分出段落层次。有了这一步,才能理解作者的思路,掌握文章的结构。
一、辨明文体,选准角度。
1.文体不同,行文的思路会有不同,表现在结构层次上也有各自的特点。记叙文常按时间、空间、人物、事件组织全篇的结构;小说的情节结构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只是有时为了介绍人物和背景才在开头加上“序幕”,为了深化升华主题才在结尾加上“尾声”;散文的结构尽管多种多样,但还是存在着某些大体相似的形态,有的是对比式,有的是逐层深入式、层层铺垫式,还有的是一线穿珠式或片断组合式。辨明不同的文体,抓住这些结构特征,再选准适当角度展开分析,有助于准确把握全文。以散文阅读而言,从线索、文眼、意境、手法(如欲扬先抑、烘托对比、虚实相生)等角度入手,可快速把握文章思路。
2。划分层次,就是要以一定的标准对文章进行内容上的归类整合.不同文体用以划分归类的标准不同,如记叙性文体,可根据人或事的不同,根据时间、空间的变化来划分;议论性文体,可从总体上根据引论、本论来划分,也可以按论证结构(并列、总分、层进)来划分;说明性文体,应紧扣说明对象,根据其特定的说明顺序,或按时间、空间顺序,或按事物自身的构成部分,或按事件发展顺序,或按事理逻辑(由轻到重、由简单到复杂)来划分。
新疆乌鲁木齐市2024年高一上学期第一阶段考试语文试题
新疆乌鲁木齐市2024年高一上学期第一阶段考试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 分钟卷面分值:150 分)
(命题范围:高一语文必修一1-3单元,《论语》部分内容)
高一语文阶段性测试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11题合计3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
..的一组是()
A.颓圮.(tí) 篱.墙(lí) 彷.徨(páng) 默默彳亍
..(chì chù) 攒.射(zǎn) 虐.杀(nüè) B.河畔.(bàn) 漫溯.(sù) 青荇.(xìng) 星辉斑斓.(lán) 长歌当.哭(dàng) 莅.临(lì)
C.火钵.(bō) 飘泊.(bó) 纤.绳(qiān) 忸怩
..不安(niǔ ní ) 叱咤.风云(chà)桀.骜(jié) D. 百舸.(gě) 碧.透(bì) 峥嵘.(róng) 挥斥方遒.(qiú) 变徵.之声(zhǐ)屏.息(bǐng)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
.....的一项是()
A.悠长風子广有羽翼榆荫桀骜不驯
B. 浮藻迷盲黯然泣下编纂淋漓尽致
C.咀咒尸骸自怨自艾笙萧合霭可亲
D.叱骂赁屋天伦叙乐砥厉风雨如晦
3. 下列句中划横线词语的解释准确
..的一项是( )
A.谁主沉浮(主宰)挥斥方遒(挥舞着胳膊)浸渍(浸润,渗透)岁月稠(多)B.中流击水(游泳)星辉斑斓(色彩明艳)立仆(立刻倒下)造化(自然界)
C . 彳亍(走走停停的样子) 天伦之乐(师生、同学之间的欢乐)
黯然至于泣下(忧伤的样子)沉勇而友爱(沉着而勇敢)
D.浪遏飞舟(阻止) 长歌当哭(比得上,赶得上)
喋血(血流出来的样子)瓦菲(瓦片中的红色)
萧乾《朦胧的敬慕》阅读练习及答案
萧乾《朦胧的敬慕》阅读练习及答案
朦胧的敬慕
——悼念鲁迅先生
萧乾
①也许有人比我更怕死,我却不相信有比我再怕看死人的了。走在街上,我从没有胆子向寿衣铺里望望。夜半,即便从很远很远地方飘来的僧器或诵经声,也必害得我用棉被厚厚包起头来,真像那是什么符咒一样。
②我曾见过三位死人,在我的记忆中,他们都将是我永不会忘记的。而且,我还该陈说我都例外地不曾害怕过:一个黄昏,我的母亲死在我的怀抱里;小学时代,曾排着队去中央公园社稷堂瞻仰过孙中山先生的遗体;最近,在鲁迅先生灵前,我守了两天灵。
③扶着那绛色帏幔,职务使我看见了数千张陌生的但是诚笃的脸,一个个脚跟都像坠了铅球,那么轻又那么沉重地向灵堂踱。低垂的头,低垂的手,低垂的眉眼和心。待踱到灵堂中央,冥冥中似有什么使他们肃然驻足了。敬慕和哀悼如一双按住的手,他们的身子皆极自然地屈下了。然后噙了一汪眼泪,用手巾堵着嘴,仓皇地奔了出来。
④最感人的莫如一群小学生的吊唁。在那近三十位小吊客中间,我特别留意一个衣服褴褛、腿下微跛的,他肋下夹着的画册和石板说明了是刚刚放学,如今正是回家或在街头玩耍的时候,然而他却结伴迢迢跑到了这里。那个微跛的孩子,一拐一拐地,一直来到灵前,两只颇清秀的眼睛直直地凝视着鲁迅先生的遗体,然后,又放下肋下的画册,深深地鞠躬。我不信作了那么些纪念周,他还不知道“三鞠躬”的礼数,然而,当我数到第三次以后,他仍向下屈着小小腰身,他一连鞠了七个躬才红涨着脸,也红涨着眼睛,走出灵堂。
⑤如果稍换一个情况,我将忍不住笑出来的,然而,我那时是用极大的崇敬心情替他掀开帏幔,一直目送他走下殡仪馆的台阶。
散文阅读之结构方式与行文思路
散文阅读之结构方式与行文思路
李顺富
1、结构方式及简要分析
【解题分析】结构方式是就文章的结构特点设题,所以首先要在浏览全文的基础上思考文章的结构特点,如:总分总、先抑后扬、逐层递进等。然后追寻行文的思路和内容、表达方式及作者情感的变化,逐层理出文章层次,思考并概述说明。
【规范答题】1.先说明行文结构特点。2.分层具体概括文章内容并扣住结构特点解说。3.组织答题顺序:说明行文结构特点十具体解说。如:《朦胧的敬慕——悼念鲁迅先生》(萧乾)这篇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①②段总写作者对死人的不同心理感受。
③-⑩段分写:其中③-⑤段写作者为鲁迅守灵的所见所感,⑥-⑩段写作者回忆幼时瞻仰孙中山先生遗体时的所见所感及对自己的深远影响。⑾⑿两段总结全文,点明主题,照应标题。
文章常见的结构方式:
结构方式通常是固定的,不外乎以下的基本格式——
①纵向结构:(时间、事件先后)如《西溪的晴雨》,《荷塘月色》。
②并列式结构:(横向)(性质分类,各个侧面,空间),如《故乡的榕树》《泰山很大》,《泊》。
③纵横交错结构(网状结构):如《山屋》。
④层进式结构(观察、认识的过程):如《泰山之思》,《感谢生命》。
⑤流动式结构(作者情感的变化):如《雾》
⑥对比式结构:《马缨花》
⑦总分结构(总—分,分—总,总—分—总):如《雅舍》。
2、行文思路及简要分析
【解题分析】行文思路是作者按照一定的条理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思路有不同层面,对全篇而言有总体思路,对具体段落或层次而言就是局部思路。
常见的行文思路有:从古到今、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等。
解答现代文阅读题的第一把“钥匙”——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
解 答 现 代 文 阅读 题 的 第 一把 “ 匙 " 钥
一 一
理 清 文 章 的行 文 思 路
李 国芸
266) 2 6 1
( 江苏海 安曲塘 中学 ,江苏 海安
接受 美学认 为任何 文学 文本都 具有 未定义 性 ,读者通 过 阅读使文 本 的未定性 得 以确定 ,最 终达致 文学 作 品的实现 , 可 以说 是读者 和作 者一起 创作 了作 品 。那 么作 为读 者如何 贴 近 作者 的心灵 而进 行再创 作使 作品 更和谐 完美 呢? “ 读书 如 禹治水 ,知天 下脉 络”宋 人 陈师道 如是说 ,我认 为必 须先 理 清 文章 的行文 思路 把握作者 的写 作意 图。 其实 ,理 清文章 的行 文思路 不仅是 读懂 文章 的需要 ,更 是 现代语 文高 考文学 作 品阅读 中全 面正确 解题 的需要 。仔 细 分析可以发现 ,近几年全 国各地高考试卷不约而同地从不 同 角度对 “ 文思路 ”进行 了考 查 。考查 的方式 大致 呈现为 以 行 下几种题 型 : 直接提 问理解 文章 的行 文思路 例 一 .2 1 江 苏 卷论 述 类 : 谈 静 1 . 章 题 目为 00 6文 “ 谈静 ” ,但 最后 一段 才写 到静 ,请简要 说 明全文 的思路 。 (分 ) 6 答 案 : ( ) 先 由人 生 乐趣 谈 起 ,提 出 人 生 乐 趣 一 半 1 来 自于感 受 。 ( ) 再 阐 述 感 受 力 有 强 有 弱 ,能 “ 处 领 2 处 略” ,就 能在 生 活 中寻 出趣 味 。 ()最 后 阐明领 略 趣 味要 3 “ ”中得 “ ” 。 静 趣 因为 文章 的行文 思路 往往直 接外化 为文章 的结 构方 式 , 所 以不少 题 目提 问变 体为 “ 出文章 的结构方 式 “ 指 。 例二 .2 0年江 西卷 第 1题 :指 出文章 的结构 方 式 ,并 08 7 作 简 要分 析 。 (分 ) ( 本 :萧 乾 艨胧 的敬慕 —— 悼 念 6 文 鲁 迅先生 ) 参考 答案 :答 :这篇 文章 采用 了 “ 总— —分— —总 ” 的 结构方式 。①②段 总写作者对死 人的不 同心理 感受 。③一 ⑩段 分 写 :其 中③一 ⑤段写作者 为鲁迅 守灵的所见 所感 ,⑥一 ⑩段 写作者 回忆幼时瞻仰孙 中山先生遗体 时的所见所感 及对 自己的 深远影响。(一() 总结全文 ,点明主题 ,照应标题 。 1 1两段 D 2 二 概括文章从几个方面表达文章的主 旨 例三 2 0 年江 西卷 泰 山很大 第 1 .从全 文 看 ,作 07 题 者 是从 哪些方 面写 “ 山很大 ”的? 泰 请加 以归纳 。 答 :从不 同文化 人对 泰山 的描述 ,写泰 山境界 宏大 ;从 不同帝 王的封 禅 ,写泰 山政治 文化 内涵博 大 ;从作者 的认 识 变 化 ,写泰 山对 人 的心灵震 撼力 巨大 。 解 析 :此题 是 考查 学 生 的 概 括 能力 ,但 在概 括 时需 抓 住文章的行文思路。 “ 山很大”是文章的文眼 ( 泰 主旨), 文章从不同的侧面回应了这个 “ 大”。只要找到这几个不同 的侧面 ,就 可 以概括 出题 目要 求 的几 个方 面 。文章 卜 3 从 段 ( ( 诗经 到杜 甫 、到李 白 、到张岱 、到徐 志摩 、到 “ ” , 我 这 些都 写 的是 作 家诗人 们对待 泰 山的态度 ,表 现 的是泰 山的 恢 宏 气 魄 ;第 4 段转 而 写泰 山的封 禅文 化 ,写 泰 山人 文文 化 的特点 ;5 两段 写作者 自己通过 看泰 山而生 发 出来的人 生 、6 感 慨 ,所 以作 者是 从三个 方面 写泰 山很大 :首 先是 从不 同文 化人对泰山的描述 ,写泰山的恢弘博大 ;其次是不同帝王的 封 禅 ,写泰 山政治 文化 内涵 的精深 博大 ;最后 写作者 自己的 认 识 ,写泰 山对人 的心灵 震撼 力 的巨大 。归纳 层意 ,分清 结
2021届苏州市吴江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及参考答案
2021届苏州市吴江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药砚
练建安
阳光朗照,河头城浮动飘忽的浓雾渐渐消散。
石钵头赤裸脊背,噔噔踏入石坝码头肉铺摊点,立定,双肩一耸,大块猪肉扇啪嗒一声脆响,平摊在了肉案上。两个伙计手忙脚乱,将猪肉扇挂上一根铜皮红木大秤。一个掌挂钩,一个挪秤砣报数:“二百……三十一斤半。”石钵头斜了他们一眼,操起两把剔骨尖刀,咔咔磨擦,笑骂:“黄疸后生!”
墟镇巷道,湿漉漉的,水气淋漓。此时悠悠然走来一位身穿灰布长衫、手摇折扇的精瘦老人。他迈着方步在猪肉摊边踱了三二个来回,瞧瞧,点点头,似笑非笑。
石钵头认得此人,是个老童生。传说是满腹诗书,考到胡子花白,连一个秀才也没捞着。长衫洗得发白,几块补丁格外刺眼,看着老穷酸装模作样赛百万的架势,石钵头扭头噗地吐出了一口浓痰。
华昌驻足停步,收起折扇,倒转扇柄指点,问:“前蹄,几多钱啊?”石钵头利刀游走剔骨,沙沙响。“老弟,几多钱?”华昌再问。石钵头说:“现钱,不赊账。”华昌说:“你这后生哥啊,好没道理,咋就说俺要赊账呢?”
石钵头说:“搞笑嘴!”华昌在衣兜里摸索良久,拍出了一把制钱。石钵头将制钱收拢、叠好,放在案板前沿,说:“钱你拿走,莫挡俺做生意。”华昌说:“无怨无仇,做嘛介不卖?”石钵头斫下猪蹄,说:“看好了,可是这副?”华昌点头。石钵头抓起猪蹄,猛地往后抛入汀江,说:“俺要敬孝龙王爷。不行么?”华昌拣起制钱,一声不吭地走了。身后传来阵阵哄笑声。
河北省衡水中学11-1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
2011~2012学年度高二下学期期末试题
语文试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写在《幽雅阅读丛书》出版之际
朱良志
在今天西方文化滚滚涌入的时候,越发感觉到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在东方这片土地上,世代生息的人民,形成了不同于西方的文明。西方哲学重外在知识的索求,中国哲学重内在心灵的体验。西方有绵长的基督教传统,中国却宗教观念相对淡漠。就艺术而言,中国艺术具有与西方完全不同的观念,当十六、十七世纪中国艺术大量传入西方的时候,西方人惊呼这是艺术中的一个“异数”,一如他们将中国文化称为异教的世界。中国艺术以表达灵动的生命为主旨,中国人气化哲学是与西方迥异的哲学系统,艺术创造的是一个气化宇宙。在形神哲学的导引下,中国艺术很早就追求超越形似的意趣,传王维作《袁安卧雪图》,画雪意茫茫中,有芭蕉盎然地摇曳着它的绿色。脆弱的芭蕉,怎能在严寒的冬日出现?但中国艺术家没有感到它的荒诞,却体味到其中的“妙观逸想”。画马专家赵子昂,他说他画马不在马的外形,而在马的神韵,就像东晋僧人哲学家支道林所说的“贫道重其神骏”。
中国艺术是一种安顿心灵的艺术。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艺术家抚弄艺术,不是像今天在乎其“市场价值”,而是以它来搭建心灵之“庐”。听听明代末年的戏剧家祁彪佳的说法,他说他家的寓园,是为“韵人纵目,云客宅心”,园林是为了寄寓心灵的。中国艺术不是技术,它是以独特的意象世界耕种性灵的土地。画中的一山一水,传达的是心灵的优游;园林中的一桥一亭,那是心灵的符号。就像《平沙落雁》这首琴曲,正是取其会通心灵之意,沙白风清,云荡天远,雁影参差而上下,水流潺潺而清浅,借平沙之落雁,出逸士之心胸。那是一片心灵的鼓吹,中国艺术家需要这心灵的清澈澄明,需要这心灵的旷远超绝。
散文阅读之结构方式
• 18.“月下观景,雾中看花,不是别有一番情趣 在心头吗?”根据第⑥自然段的内容,谈谈作者 这样说的理由
• 19.本文以雾为线索展开,请具体分析文章的行 文思路。
• ①作者开篇说“不喜欢”雾。
• ②来到加德满都后,作者开始“喜欢”进而“欣 赏”后来“赞美”加德满都的雾景。
• 2.记叙文:记叙文的特点在于叙事性,事件的连 贯性。
• 多数情况可以从“开端—发生—发展—高潮—结 局”这样的情节进行角度来归纳概括其“行文思 路”。
• 有时可以从事件发生过程中“时间”或“空间” 变化的角度来归纳概括其“行文思路”。
• 有时可以从“倒序”“顺序”“插叙”“补叙” 这样的叙事顺序的角度来归纳概括其“行文思 路”。
• 以“想象”为线索,以心理活动描写为主要方式 来展开故事情节。
• [命题分析]
• 此命题应该是考查学生对小说情节结构即“行文 思路”的分析的,但是答案与题干不相关。可见 此题题干表述不规范,应该表述为“这篇小说的 故事情节是以什么方式展开的”,这样才能与答 案相对应。
• 例二:
• 2009年重庆卷第16题:文章是围绕“瓷器的意味”展 开的,请梳理作者的思路。(6分)(文本:池莉《瓷 器的意味》)
小A
好像天天在玩, 上课没事儿还调皮气老师, 笔记有时让人看不懂,
互助二中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二次考试高一语文试卷
互助二中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二次考试
高一年级语文试卷
第Ⅰ卷
一、论述类阅读(9分,每小题3分)
瓦斯的开发和利用
我国是煤炭生产大国,瓦斯突出的矿井约占煤炭矿井的一半。瓦斯是煤矿安全的最大威胁,全国煤矿重大安全事故70%以上都与瓦斯爆炸有关。
其实,瓦斯是储存于煤层中的非常规天然气,又名煤层气,它并非仅仅是人类需要驯服的“杀手”。人们常把瓦斯利用喻为“变废为宝”——将本来空排的废气变为清洁能源。长期的能源短缺和能源价格上涨是中国经济增长中一个摸不掉的阴影,所有可以利用的能源都是宝贵的。但是,瓦斯开发利用的意义远远超过单纯的“变废为宝”。
瓦斯中的甲烷含量很高,甲烷的温室效应在全球气候变暖中的份额为15%,仅次于二氧化碳;而且,等量甲烷造成的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的21倍。国家发改委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煤层气利用率仅为23%,这意味着大多数的煤层气正朝天排放,其温室效应不容忽视。
有研究认为:从20世纪中期至今,观测到的大部分温度上升与人类活动生成的温室气体排放有关的可能性超过90%。据估计,受气温上升影响,到2030年,中国种植业生产能力可能会下降5%—10%;北方水资源短缺以及南方洪涝灾害都将加剧。
要缓解温室效应,瓦斯的开发利用已刻不容缓。而且,这一工作可获得国际上的财务支持——“情节发展机制”(CDM)支持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进行“温室气体交易”。在《京都议定书》框架下,各减排义务国可以选择内部消化减排目标,也可以从市场上购买排放额度。由于发展中国家的减排代价较低,发达国家可以用资金或技术在发展中国家减排,减排的数量可用于抵扣本国的温室气体减排量。
2013年人教语文选修演讲与辩论:第三单元第9课知能优化演练
[学生用书P~P]
一、基础考查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解剖.(pōu)卓.著(zhuō)
褒.义词(bǎo) 因噎.废食(yē)
B.比较.(jiào) 恫吓.(hè)
着.重号(zhuó) 熠.熠生辉(yì)
C.处.理(chù) 恪.守(kè)
瞭.望哨(liào) 刚愎.自用(bì)
D.供.应(ɡōnɡ) 参与.(yǔ)
骨.子里(ɡǔ) 装聋.作哑(lónɡ)
解析:选B。A.“卓”读zhuó,“褒”读bāo;C.“处”读chǔ;D.“与”读yù。
2.下列四组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是()
A.名列前茅连篇累椟枉加揣测好高鹜远
B.愤世嫉俗全力已赴无精打彩心驰神往
C.初生牛犊不径而走既往不究原形必露
D.除恶勿尽融汇贯通再接再厉利行节约
解析:选B。全力以.赴、无精打采.;A.连篇累牍.、妄.加揣测、好高骛.远;C.不胫.而走、既往不咎.、原形毕.露;D.除恶务.尽、融会.贯通、厉.行节约。
3.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说民生问题是“命脉”,腐败就是“毒瘤”。一方面,我们党要解决好群众的民生问题,取得广泛的支持拥护,另一方面必须下大力气铲除毒瘤,永葆自身青春活力。
B.在我们眼里,像“股神”巴菲特这样的人住在高档别墅里天经地义,但这位世界第二富豪却住在一所靠马路的、没有院落的、在整个社区中属于最差、最朴素的房子里。
C.和老“海归”们相比,80后、90后小“海归”不再具有明显的就业优势,“海带”(归国待业)的增加与“海豚”(归国后窝在家里)的出现,更给他们带来不小的心理压力。
插入材料在散文结构中的作用
插入材料在散文结构中的作用
——对09高考天津语文一道阅读题目的思考
内容概括:就09高考天津语文19题及答案,我们对散文中插入材料的形式、插入材料的内容概括、插入材料的表达效果做简单分析,并提出商榷意见。
关键词:插入衬托
我们先来看09高考天津语文阅读材料和19题及答案
老屋
楚岩
绿锈斑斑的铜制钥匙插进去,往上一提,然后把门环一拧,门就开了,推开它,门吱呀一声发出沉重的叹息;同时,门楣上扑簌簌地往下掉落阵阵尘灰。
我离家已经整整九个年头。开始几年,老伴依然和这老屋厮守。每个星期六下午,我如同“候鸟”一样飞回乡下,与老伴相聚。彼时的老屋在我心中,如同鸟儿的归巢。当我在人生的天空飞累了,可以在此睡个甜甜的觉,亦可躲避外界的风风雨雨。十年以前,我拼尽全力,把所得一个子儿一个子儿地积攒起来,带领妻子和未成年的儿女,每天傍晚到水塘里挖沙,又一担一担地挑回家准备改造旧屋。儿女们累的哭了,我就用美丽的语言,给他们描述住进新屋那种舒坦和惬意……
我们的村子原是一个破败落后的小村。小山坡下,拥挤着几百间各式各样的屋子。这些屋子,当年都是低矮的泥砖建筑,显得零乱、破败、萧条和风雨飘摇。记不清什么时候起,村民省吃俭用,累死累活,自己用田野的泥巴作成泥砖,陆续盖起来了部分泥砖结构的新房子。后来,有人盖起了红砖的屋子。再后来,更有人盖起来了水泥的楼房。这一切,仿佛是悄悄进行的,又仿佛是大张旗鼓雷厉风行地涌现出来的。站在高处极目望去,在蔚蓝色的天空下水泥结构的楼房,红砖的屋子、泥砖的屋子与旧时留下来的厕所、猪栏、杂物间交叉错落,黑色的、灰色的、暗红色的瓦面,和新式的水泥银灰色的屋顶,相互映衬,如同白发苍苍的老人、朝气蓬勃的小伙、打扮入时的靓女、天真烂漫的小孩拥挤在一起,年龄老幼不同,衣着斑斓各异。
2013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_专题复习讲义
2013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_专题复习讲义
第1节分析作品结构
《红楼梦》第五回金陵十二钗的判词中有写王熙凤的一首诗:
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1)这首判词诗用了拆字,看看可以合成几个什么字。
(2)这首判词诗的大意应怎样理解?
答案(1)“凡鸟”合为繁体的“凤”,“二令”合为“冷”,“人木”合为“休”。
(2)王熙凤进入贾府已是贾府开始没落之时,大家只知道爱慕她的才干,没想到丈夫贾琏对她开始是听从(一从),继而是冷落(二令),最后是休弃(三人木),她哭丧着返回金陵的结局就更悲哀了。
例::(2011·北京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题。
祁连雪
千里河西走廊,在我身临其境之前,总以为那里是黄尘弥漫、阒寂荒凉的。显然是受了古诗的浸染,“千山空皓雪,万里尽黄沙”之类的诗句,已经在脑海里扎了根。这次实地一看,才了解到真相。原来,河西走廊竟是甘肃最富庶的地区。这片铁马金戈的古战场,如今已被国家划定为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当你驻足武威、张掖,一定会为那里的依依垂柳、森森苇帐、富饶的粮田、丰硕的果园所构成的“江南秀色”所倾倒。
……
也许正是这种类似的情感使然,150年前的秋日,林则徐充军西北路过河西走廊时,曾写下诗句:“天山万笏耸琼瑶,导我西行伴寂寥。我与山灵相对笑,满头晴雪共难消。”甘、青路上,我也即兴赋诗,寄情于祁连雪:“依依只有祁连雪,千里相随照眼明。”
(本文取材于王充闾的同名散文,有删改)
1.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均引用了古人的诗句,请分别说明其用意是什么。(5分)
高一人教版必修一语文三单元试题及答案
第三单元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恶耗惮精竭虑广有羽翼前事不忘,后世之师
B.咀咒桀骜不驯没齿难忘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C.和蔼黯然泣下起承转和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D.洋溢淋漓尽致阴谋秘计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3.依次填入下面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我才见她虑及母校前途,至于泣下。
(2)她,刘和珍君,那时是前往的。
(3)真的猛士,将更而前行。
(4)但是中外的杀人者却昂起头来。
A.黯然奋然欣然居然B.黯然欣然奋然居然
C.茫然欣然奋然果然D.茫然奋然欣然果然
4.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听到这一篇的演讲。
(2)有时候,他背诵到处,忽然记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
(3)他走上讲台,打开他的讲稿,眼睛向下面一扫,然后是他的极的开场白。A.动人流畅简单B.动人酣畅简短
C.激动酣畅简单D.激动流畅简短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满园的创伤使我的心仿佛又给.放在油锅里煎熬。
B.包弟送走后,我下班回家,听不见狗叫声,看不见包弟向我作揖、跟着我进屋,我
反而
..感到轻松,真有一种甩掉包袱的感觉。
C.……有时我们在客厅里接待客人或者同.老朋友聊天,它会进来作几个揖,讨糖果吃,引起客人发笑。
D.它不咬人,见到陌生人,在大门口吠一阵,我们一声叫唤,它却.跑开了。
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眼下在某些地区,“走穴”正成为一些学者乐此不疲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 第三单元 第8课 拿来主义 习题练习二(附答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 第三单元第8课拿来主义习题练习二(附答案)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孱头(càn)国粹(cuì) 自诩(xǔ) 冷炙(zhì)
B.磕头(kē)蹩进(biē) 吝啬(sè)勃然(bó)
C.冠冕(miǎn) 残羹(ɡēnɡ) 恐吓(hè)给与(jì)
D.吓怕(xià)摩登(mó) 毛厕(cè) 脑髓(suī)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自诩栩栩如生固执故弄玄虚
B.国粹鞠躬尽瘁奖赏如愿以偿
C.免冠冠冕堂皇针灸残羹冷炙
D.崇高礼尚往来磕头嗑嗑撞撞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正确的一组是()
①随着时间的变化,传统中某些成分会变得无处可用而逐渐淡化衰亡。
②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不同,它不具备有形的实体,不可,仿佛无所在,但它却无所不在,既存在于一切传统文化之中,也存在于一切现实文化之中。
③在美国,以快捷、价廉取胜,并被大众所广泛的麦当劳,在北京也受到了热烈的欢迎。
A.以至捉摸接受
B.以至琢磨接收
C.以致琢磨接受
D.以致捉摸接收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把奥运战略和全民健身计划很好地结合起来,是我国体育事业的终极目标。舍此,我们无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体育强国。
B.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我们所缺的,一是勇气不足,二是谋略不当。
C.“新课标”要求,在教学中,教师角色要由传统的“满堂灌”向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和促进者转变。D.笔记本电脑充分显示了快捷,稳定,方便,而成为“十运会”各种赛事新闻报道的重要工具。5.根据课文的观点,下列词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朦胧的敬慕
——悼念鲁迅先生
萧乾
①也许有人比我更怕死,我却不相信有比我再怕看死人的了。走在街上,我从没有胆子向寿衣铺里望望。夜半,即便从很远很远地方飘来的僧器或诵经声,也必害得我用棉被厚厚包起头来,真像那是什么符咒一样。
②我曾见过三位死人,在我的记忆中,他们都将是我永不会忘记的。而且,我还该陈说我都例外地不曾害怕过:一个黄昏,我的母亲死在我的怀抱里;小学时代,曾排着队去中央公园社稷堂瞻仰过孙中山先生的遗体;最近,在鲁迅先生灵前,我守了两天灵。
③扶着那绛色帏幔,职务使我看见了数千张陌生的但是诚笃的脸,一个个脚跟都像坠了铅球,那么轻又那么沉重地向灵堂踱。低垂的头,低垂的手,低垂的眉眼和心。待踱到灵堂中央,冥冥中似有什么使他们肃然驻足了。敬慕和哀悼如一双按住的手,他们的身子皆极自然地屈下了。然后噙了一汪眼泪,用手巾堵着嘴,仓皇地奔了出来。
④最感人的莫如一群小学生的吊唁。在那近三十位小吊客中间,我特别留意一个衣服褴褛、腿下微跛的,他肋下夹着的画册和石板说明了是刚刚放学,如今正是回家或在街头玩耍的时候,然而他却结伴迢迢跑到了这里。那个微跛的孩子,一拐一拐地,一直来到灵前,两只颇清秀的眼睛直直地凝视着鲁迅先生的遗体,然后,又放下肋下的画册,深深地鞠躬。我不信作了那么些纪念周,他还不知道“三鞠躬”的礼数,然而,当我数到第三次以后,他仍向下屈着小小腰身,他一连鞠了七个躬才红涨着脸,也红涨着眼睛,走出灵堂。
⑤如果稍换一个情况,我将忍不住笑出来的,然而,我那时是用极大的崇敬心情替他掀开帏幔,一直目送他走下殡仪馆的台阶。
⑥那个背影唤起我一点回忆。十多年前一个傍晚,如一切贪爱窗外景色的孩子一样,四点钟以后的时间对我变了滋味,换成鲜艳颜色。然而我放下了玩具,和同伴沿着朱色皇城走好长好长一段路去瞻仰一位“民国缔造者”的遗体。空着的肚皮充满着的一半是对“尸骸”的恐惧,一半是对“伟大”的钦仰。我们跨进那座御花园的大门时,紫禁城角的太阳已向下沉落了。我们喘着气向陌生的大人打听路线,好容易才攀了一道高大石阶,在花圈花篮的簇拥中,我看到了安息着的孙中山先生。
⑦——我记得,当时我的心一点也没有跳!
⑧我们环着那铜棺走了一圈,又蹑着脚步走了出来。
⑨抬头,紫禁城角的太阳已经沉落下去了。我似乎打了一个冷颤,然而,除了模糊的“伟大”,
我并没有摸清死的是什么人。只是冥冥中,一种超乎孩子胸膛容量的哀戚或尊敬感觉便梗塞在我喉咙间,我赶不掉它。
⑩归途,我们放洋画的袋子里,每人都塞了一袋传单:有工人发的,大学生发的,有国民党的,共产党的,说明孙先生的生平和抱负(这些我曾保留到六年前,直到一个朋友将我寄存的最珍贵的东西,如小学生时代的作文本,全当作烂纸卖掉了)。当时我们其实一点也不懂,但当孙传芳乱批三民主义,张作霖满街捉革命党时,我却私下藏了一本《孙中山传》。
⑪伟大的人格也许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这力量在茫然无知的孩子心灵上时常比成人更深刻,更恒久。
⑫我不知道如果鲁迅先生这时醒转过来,他将会怎样热烈地抱起那个微跛的孩子。
1936年10月,上海
(原载1936年《中流》第1卷第5期)
19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数千吊唁鲁迅先生的人中,有一个衣衫褴褛、腿下微跛的小孩,对鲁迅先生连鞠了七个躬,所以作者对他由开始的忍不住想笑,转变为极大的崇敬。
B.当“我”和同伴跨进御花园大门时,“紫禁城角的太阳已向下沉落了”;当“我们”蹑着脚步走出来时,“紫禁城角的太阳已经沉落下去了”。这两句景物描写烘托了“我”的哀戚心情。
C.“——我记得,当时我的心一点也没有跳!”这句话的意思是:“我”看见孙中山先生的遗容时,对伟人的敬慕战胜了对死人的恐惧。
D.文章第③段在描写数千位吊唁者的神情动作时,运用了夸张、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192.本文通过哪几个事例来表现“朦胧的敬慕”?
193.这是一篇悼念鲁迅先生的文章,作者却用了大量笔墨回忆十多年前瞻仰孙中山先生遗体等有关情况。探究本文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作简要分析。
【答案】
191.A
192.文中通过三个事例来表现对“伟人”的“朦胧的敬慕”:微跛的小孩吊唁鲁讯先生;“我”瞻仰“民国编造者”孙中山先生的遗体;“我”珍藏有关孙中山先生的资料。193.衬托。用孙中山先生的伟大人格衬托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用作者孩提时代对孙中山先生的“敬慕”衬托“微跛的孩子”对鲁迅先生的“敬慕”。
【解析】
191.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对现代文的阅读鉴赏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一般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结构,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A项,“作者对他由开始的忍不住想笑,转变为极大的崇敬”分析不正确,原文是说“如果稍换一个情况,我将忍不住笑出来的,然而,我那时是用极大的崇敬心情替他掀开帏幔,一直目送他走下殡仪馆的台阶”。作者一开始就对“衣衫褴褛、腿下微跛的小孩”怀有极大的崇心情,并没有“想笑”。故此题答案为A项。
192.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分析文章结构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仔细审题,明确考查要求,然后结合文本来分析。题干要求答出文章“通过哪几个事例来表现‘朦胧的敬慕’”的,这就要先明确“朦胧的敬慕”是什么意思。从全文来看,“朦胧的敬慕”是指孩子对伟人的模糊的敬慕,所以本题解答时考生只需要找出文中能表现孩子敬慕伟人的事例就可以了。文中写到的孩子有两个,一个是微跛的小孩,他做的事情是吊唁鲁迅先生;另一个是少年时的“我”,“我”做过的、与敬慕伟人有关的事,一件是十多年前去瞻仰“民国缔造者”孙中山先生的遗体,另一件是“私下藏了一本《孙中山传》”,考生依据这些信息可概括出本题答案。
193.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对文章写作手法的鉴赏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仔细审题,明确考查方向,然后结合文章主题进行分析。本题题干要求答出作者“用了大量笔墨回忆十多年前瞻仰孙中山先生遗体等有关情况”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解答时首先要找出文中对瞻仰孙中山先生遗体等有关情况的相关叙写,然后分析这些内容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再要考虑到本文是悼念鲁迅先生的文章,要表达的是对鲁迅先生的敬慕之情,写别的人自然是为了对鲁迅先生起到衬托的作用,突出对鲁迅先生的敬慕。本文作者由跛足小孩吊唁鲁迅而想到自己年少时瞻仰孙中山遗体的情形,用自己对孙中山的感情来,衬托跛足小孩子对鲁迅的感情;另一方面,由鲁迅先生想到孙中山先生,也是把鲁迅先生与孙中山进行类比,用孙中山先生来衬托鲁迅先生。
【点睛】
第1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语言和手法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通读全文,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