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全球气候变化教案新人教必修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单元《地球上的大气-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PPT教学课件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单元《地球上的大气-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PPT教学课件

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并学 会解释相关地理现象。
掌握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的 影响因素,并能够在等压线图 上判断风向和风力大小。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太阳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哪个波段?
可见光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表现为哪几种形式?
吸收
散射
反射
大气的吸收作用
高层大气:吸收波长小于0.175微米的紫外线 平流层:臭氧大量吸收波长大于0.175微米的紫外线 对流层:二氧化碳、水汽吸收红外线
• 滨海地区白天因陆地升温快,空气膨胀上升,陆地上 近地面形成低压,风由海洋吹向陆地,即为海风;夜 晚陆地降温快,空气收缩下沉,陆地上近地面形成高 压,风由陆地吹向海洋,形成陆风。
1005 1010 1015 1020 1025
水平气压梯度力
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根本原因:地面冷热不均】 与等压线垂直,由高压指向低压 等压线越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速越大
近地面空气的受热不均 ,引起气流的上升或下沉运动, 同一水平面上气压的差异和大气的水平运 动都会影响热力环流的变化。
1000 1005 1010 1015
地面
等压面:是指气压相同的面。
等压线:指把在一定时间内气压相等的地 点在平面图上连接起来所成的封闭线。
气压分布规律: 同一垂直方向上近地面与高空的气压相反 气温高、气压低

2021_2022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教案1新人教版必修1

2021_2022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教案1新人教版必修1

全球气候变化

教学理念和设计思路:

1、一堂课要有精神内涵,才能尽可能触动学生的灵魂。本课的精神内涵是“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大气环境,实现人与大气的和谐相处,也是人类的自我救赎”。

2、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强调深刻的生活体验,实现地理教学生活化。本课设计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和流行事件中,以小见大,举一反三,来研究全球气候变化的大问题。所以关注身边大小事,思考事件背后的地理规律和原理,是学生学好地理的重要方法。

3、充分利用网络,手机APP,微信朋友圈等信息获取和新型交流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本课设计从香港天文台及手机APP获得大量的气候变化信息。并通过微信朋友圈联系课堂内外。

4、关注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训。本课设计学生关注身边的大气环境变化,关注自己的生活环境,如何与大气环境和谐相处,是地理素养——生活实践性和地理责任感的表现。

5、为了让学生更加直观感受,本课设计将课堂实验贯穿于教学过程中。并且由学生自己表演,课堂实验一直贯穿始终。

6、教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思想为指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营造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

新课标的教学要求:

学习的重点是把全球气候变化看作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从而探讨其对人类活动的可能影响。在教学中要强调人类活动对气候变暖的加剧作用。应通过资料认识全球气候一直处于波动变化之中,并从资料中分析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从生产生活案例中,找到适应气候变化的对策。

教材分析

1、学习《地球上的大气》这一章,其落脚点就要合理利用气候资源,并能根据气候的变化,及时找到应对策略,减少气象灾害对我们的损失,保护大气环境。所以本节内容是大气这一章富有精神内涵和便于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内容。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 第4课 全球气候变化学案4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 第4课 全球气候变化学案4 新人教版必修1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7课全球气候变化

教学目标

1、了解气候变化及全球变暖的原因。

2、理解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了解人类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对策。

重点

1、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措施。

难点

1、全球气候变化与全球气候变暖的辨析。

2、建立从全球气候变化到地理环境变化再到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分析思路。

教学过程

一、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

(一)气候变化:虽然气候在一定时期内是相对稳定的,但当气候因子发生改变时,气候也会有变化。

1、气候:某个地区多年的大气平均状况或统计状态

2、概念:长时期大气状态变化的一种反映

3、表现:不同时间尺度的冷暖或干湿变化

4、不同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

(1)地质时期:时间跨度最大,变化周期最长的气候变化

出现过3次大冰期,气温呈趋势,

冰期之间为间冰期,气温呈趋势。

(2)历史时期:距今一万年以来的气候变化

有温暖和寒冷期之分。

(3)近代(19世纪以来):最近一二百年有气象观测记录时期的气候变化

世界气温变化特点。

(二)过去一万年的气温变化:全球气温变化呈波动上升趋势

(三)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

看图2、26分析: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显著特点是什么?

气温升高,平均升高了0.6℃

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

(一)气候变暖的机制:

CO2浓度增加 CO2强烈吸收地面放出的气温(二)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

1、人为原因:①燃烧矿物燃料,向大气排放大量的

②、特别是的破坏。

③氟氯烃化合物等其他温室气体

2、自然原因:太阳活动、火山活动、地壳运动等

(三)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

地理人教版高中必修1人教版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说课稿)

地理人教版高中必修1人教版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说课稿)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第1课时)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教材在第二章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其影响贯穿于整个初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地位十分重要。“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是基础知识,重点介绍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上节课热力环流和大气水平运动知识的延伸和运用,也是学习和探讨下一部分“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说出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及分布规律。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名称、分布、移动规律。通过从理想假设出发不断附加条件,使模型逐步贴近实际,是简化复杂问题,探索其规律的重要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感受推导过程的逻辑的严密性,使学生初步认识到世界是普遍联系和运动的、而联系和运动是有规律的,从而激发学生探索自然规律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教学重点是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这是因为它不仅是课标明确要求的内容,更是下一节课分析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影响的前提,而气候因素又是自然环境中活跃而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

教学难点:

1.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过程作为教学难点是因为它的推导过程比较严谨,牵扯的相关知识较多。

二、说学情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年上学期的学生。通过初中的学习,学生对本节知识有初步的了解,但仅感性认识到全球有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对其形成过程和季节移动等一无所知,理性认识和抽象思维能力较差,而且受考试制度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处在被动的学习之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教学中运用动画演示这种生动、形象的现代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变被动为主动。

【课后作业】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课后作业】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学案

学习目标:

1.认识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和影响因素。

2.借助有关资料,分析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3.举例说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措施。

预习案

知识链接:

气候:指某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具有时间长、稳定的特点。

气候变化:是大气状态变化的一种反映,主要表现为不同尺度的冷暖和干湿变化。天气:指某个地方距离地表较近的大气层在短时间内的具体状况。如阴、晴、雨,具有时间短、多变、不稳定的特点。

我的预习:

阅读教材P46-P49,完成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问题1、2,思考问题3、4。

我的疑惑:

课中案

我的探究一:

假设学校派遣专家团前往世界各地实地考察“全球气候变暖可能带来的影响”,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在南极、马尔代夫、俄罗斯、我国南方地区、撒哈拉沙漠、亚马孙雨林六个地点中选择其中一个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当地自然地理特点,分析全球气候变化对该地可能带来的影响有哪些?(生态环境、降水多少、社会经济等方面)(时间7分钟)

材料一:

据报道,南极地区的阿德利亚企鹅数目从1975年的万对减少到目前的9000对左右。在南极考察的美国科学家指出,此类企鹅通常喜欢在海面浮动冰山的顶部群居生活。据统计,南极的平均气温近50年来升高了℃,导致浮动冰山顶部的大量积雪融化,淹没了企鹅赖以产卵和孵化幼仔的地方,导致企鹅数量剧减。

材料二:

联合国人居中心调研发现,海平面上升1米,海拔4米的陆地都将受到威胁。据研究,我国城市、经济密集分布的珠江、长江、黄河三角洲附近海平面到2021年将上升9-107厘米,届时预计要淹没大片土地,毁坏沿海建筑,影响港口码头,影响沿海水产养殖业发展,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巨额经济损失。几十年来,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一直在开发更多的耐盐大米;建设堤坝以防止海水淹没低洼的农田;频繁的台风促使其建起台风避难所以及自然灾害的早期预警系统。

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2.4全球气候变化同步课件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2.4全球气候变化同步课件新人教版必修1

探究一
探究二
解析 第(1)题,根据图中曲线所示信息能正确理解间冰期与冰期 的概念,末次间冰期与现代间冰期之间即为末次冰期的时间,大约 是12万年,我们现在处于间冰期。第(2)题,由图中曲线的变化可以 看到冰期中仍有温暖期和寒冷期的变化,但总体趋势是气温下降。 第(3)题,全球近15万年来气温变化的主要因素是自然因素。 答案 (1)12万 间冰期 (2)总体呈下降趋势,但期间仍存在温暖期和寒冷期的变化 (3)自然因素



一、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 气候变化 (1)概念:长期大气状态变化的一种反映,主要表现为不同时间尺 度的冷暖和干湿变化。 (2)不同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
时间尺度 具体时间 特 点 地质历史时期 距今上万年至几十亿年前 时间跨度长,周期长 近百年有气象观测记录以来的 近现代 气温升高 时期
链接生活为什么说处于较低纬度、现在并无冰川覆盖的北美五 大湖是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 提示 第四纪冰期期间,北美冰盖前缘延伸到40°N以南,北美五大 湖由冰川侵蚀作用形成。
探究一
探究二
名师精讲 1.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和特点 全球气候变化包括冷暖和干湿的变化,其原因包括多方面,其变 化具有周期不一、冷暖交替的特点,具体如下:
(注:冰期全球气温较低,间冰期全球气温较高)
探究一
探究二
2.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暖的人为原因 促使全球变暖的原因有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种,但近现代的全 球气温升高主要是人为原因造成的,如图所示:

高中地理新课标地理(人教版)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新课标地理(人教版)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新课标地理1(人教版)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教学设计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学时 3课时

教学目标

1.运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2.通过实验说明热力环流的形成,并且能够用事实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

3.运用图示解释风的形成。

教学重点、难点:在等压线分布图上绘出(判断)风向

教材与学情

1.“大气受热过程”的核心内容。本段内容主要阐明了以下几个要点:⑴太阳辐射能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⑵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的过程;⑶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被地面吸收而使地面增温,同时又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大气;

⑷结论: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⑸大气受热过程的重要性:影响着大气的热状况、温度分布和变化,制约着大气运动状态。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基础,核心结论“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是学习热力环流的基础,只有理解了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而不是太阳辐射,才能正确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和后果。

大气受热过程中的环节过多,其实每个环节都有一个专业的名词(如大气吸收、大气反射、大气散射、地面辐射、地面反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长波辐射、短波辐射,以及由此产生的大气的两个作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教材虽然尽可能回避这些专业名词,但不可否认,过多的环节及环节的前后顺序与过多的名词还是使这部分内容成为难点。

2.“活动1”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自主性学习,完成对于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知识的学习,并且实现了由地面辐射到大气辐射和大气逆辐射的知识迁移。题干部分,用十分简洁的文字说明了大气逆辐射的含义。接下来的两个问题,第一题是对大气逆辐射作用的思考;第二题通过与月球情况的对比,说明大气逆辐射对地表昼夜温差的减缓作用,也就是说明了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高一地理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教学建议名师公开课市级获奖课件必修1

高一地理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教学建议名师公开课市级获奖课件必修1

二、教学建议: 一是要明确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搞清知识的“原点”; 二是要可以通过教会学生绘图、析图、断图,用逻辑性 强、简炼的文字进行归纳总结; 三是要注意用动态、联系的观念来认识大气; 四是要注意联系热点,如北京奥运、沙尘暴、台风(飓 风)活动、全球变暖、臭氧层空洞、酸雨等。
三、确定授课内容 1、对应课标和新旧教材确定授课知识网络 2、对应课标和新旧教材确定授课内容。
一、教学内容分析: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是必修1整个教材中内容繁杂, 难点众多,向来是学生难学的一个单元。涉及大气基础知识、 大气运动、天气、气候及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从近几年的各类考试内容可以看出本章的命题规律: 1、从考核内容上看,集中在大气运动,天气系统和气候特征及 成因,大气环境问题等知识点。 2、从形式上看,多以天气形势图,气温、降水曲线和柱状图、 区域图、气候类型分布图或气候要素变化图为命题背景。 3、从能力要求上看,注重考查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通过读 图提取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本章的活动建议: 1、根据课标中的活动建议开展实践。 (1)利用身边可以找到的材料(如透明塑料袋、塑料薄膜、玻璃瓶等) 和 温度计,做一次模拟大气温室效应的小实验。 (2)用计算机设计气压带、风带的移动,水循环或洋流运动的动画。 2、开展非纸笔活动,例如: (1)设计并制作一个可以测量正午太阳高度的简易装制。[可2-3人合作 完成] (2)设计并制作一个三圈环流的模型(如制作球形,球体直径=10cm)。 [可2-3人合作完成] (3)下表(见P5)是广州1951年至2005年年日照时数的数据,请根据此 数据制作图表并进行数据分析,写一份你对广州气候变化的调查报告, 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800字,用A4纸打印或原稿纸书写。[可2人合 作完成] 3、设立研究性学习课题,指导学生研究。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人教版)气压带和风带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人教版)气压带和风带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模式。

2.了解1月、7月北半球海陆气压形势。

3.掌握季风环流是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4..理解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和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方法与过程

1.运用对比、类比方法,在三圈环流示意图上理解、识记三圈环流、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的特点。

2.读“亚洲季风”图,会分析季风的形成,特别是东亚、南亚季风的形成。

3.读1月、7月海平面等压线图,分析北半球海陆气压形势。

4.应用综合分析法分析不同气候类型气温和降水的特点、气候变化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了解大气环流对全球的热量平衡和水量平衡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影响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的形成。

2.理解我国的气候深受季风环流的影响,从而能将所学知识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教学重点

1.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成因、对气候的影响。

2.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受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高低压中心名称、所在位置、成因及冬夏季风的关系。

●教学难点

1.三圈环流形成的动态过程。

2.季风环流形成,东亚与南亚季风的区别。

3.几种主要的气候类型的分布和特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大气时刻不停地运动着,运动的形式和规模复杂多样,既有尺度很小的局地性运动,像上节课我们所学内容可以说是小尺度的大气运动,也有规模很大的全球性运动。那么,全球性的大气运动又是怎么样运动?这就是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教师] 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通常称为大气环流。大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主要形式,它使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汽得到交换,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对全球的热量平衡和水量平衡有重要作用,也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本节课主要讲述最具典型意义的环流形式:三圈环流。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 第2章地球上的大气章末复习教案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 第2章地球上的大气章末复习教案

第2章地球上的大气章末复习

【教学目标】

1.掌握大气的受热过程,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掌握大气的水平运动。

2.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分布、移动规律及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3.掌握锋面、气旋和反气旋等天气系统及相应的天气特征。

4.了解全球气候的变化,掌握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影响及治理措施。

5.掌握气候类型的分布、成因、特征和判断。

【教学重难点】

1.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的原理,大气的水平运动。

2.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分布、移动规律及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3.锋面、气旋和反气旋等天气系统及相应的天气特征。

4.全球气候的变化,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影响及治理措施。

5.气候类型的分布、成因、特征和判断。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自主复习本章根底知识,了解本节根本内容,将自己掌握不好的记下来,留在上课解决。

二、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第二章我们学习完了,今天我们进行第二章的章末复习。我们将大多数同学们掌握不太好的几个重点内容进行有针对性地复习,大家要认真,到底是哪些知识呢?大家请看大屏幕:

1.掌握大气的受热过程,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掌握大气的水平运动。

2.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分布、移动规律及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3.掌握锋面、气旋和反气旋等天气系统及相应的天气特征。

4.了解全球气候的变化,掌握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影响及治理措施。

5.掌握气候类型的分布、成因、特征和判断。

三、推进新课

师:现在我们先练习一下,看看大家对本章知识的掌握程度。下面大屏幕上的13道题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单元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单元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

《地球上的大气》单元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说明

本章是承第一章最后一节地球的圈层结构之后的开篇,从第二章开始,从地理要素角度来认识地球每个圈层的特点,位于地表之上的大气圈作为地球最外部的一个圈层,大气与其他要素(圈层)的相互作用,与人类息息相关。所以本章内容在编排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本章的对地球上的大气学习,同时也能够为地球上的水等后面章节的内容学习,打下必备的知识基础和学习铺垫。

运用情境,基于大概念教学理念下单元教学设计,构建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组织形式,运用联系观点,综合思维的学习方式,也是自然地理有效的教学方式。地球上大气是自然环境系统一个重要的圈层,通过本章对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大气受热过程及大气运动的学习,能够解释自然地理现象;说明大气与我们人类生产生活的联系;从综合的角度认识地理事物的整体性,分析地理要素(圈层)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关系。

构建以大概念为统领的概念体系,梳理教材内容内在知识联系。图示“地球上大气”大概念体系:

学情分析:基于开展学情分析,把握学生认知结构,以素养为导向,从学科知识内在联系开展教学活动。

在义务教育阶段对世界各地的天气、气温、降水和气候类型、热量带等在宏观上、全球和地区尺度上有了一定的直观的感性的零碎的了解,但并不系统全面深入,高一学生对高中自然地理尚未形成全面的、不同尺度的、整体的、要素和时空的相互联系学习思维能力,在学习“地球上的大气”之前,学生已经学习“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地球的圈层结构”中地球外部圈层结构等相关知识,在《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一节教学时,在《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一节教学时,要将大气、海洋、陆地等这些相关的地理要素联系起来,让学生意识到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培养学生综合思维问题的意识,认识区域大气的物质能量分布、运动、变化、转化过程,培养时空尺度下的区域认知能力。

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2.3大气的运动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2.3大气的运动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1

第1讲大气的运动知识体系

大气环流的内在联系分析

考点1热力环流

1.在图1中补充箭头方向和气压。

2.原理:地面冷热不均

3.在图2中画出高空等压面,写出地面冷热分布。

4.完成常见热力环流图。

考点2天气系统

在图3中画出各点风向及雨区位置

(用阴影表示),并判断锋面性质。大气环流

1.下图为“大气运动示意图”,M线代表地球表面,据图回答(1)~(3)题。

(1)若图表示热力环流,则 ( )

A.丙处气压比甲处高 B.甲处气温比乙处高

C.丙处气压比丁处低 D.甲处气温比丙处低

(2)若图表示大气三圈环流中的低纬环流,则 ( )

A.③气流比较湿润 B.④气流给我国夏季带来丰沛降水

C.甲是副热带高气压带 D.乙处高压的形成与②气流有关

(3)若图表示亚洲东部夏季季风环流,则 ( )

A.甲处是海洋,乙处是陆地 B.乙处天气以晴朗为主

C.①气流较③气流湿润 D.④气流由低纬流向高纬

2.材料一:北京晨报2010年10月7日报道:今后新建公共建筑在设计和施工时,有望强制要求产权单位在屋顶、墙体实施配套绿化工程,向“空中”要绿地。

材料二:下图为城市热岛效应示意图

(1)描述图中气温曲线的分布特点。

(2)结合图示资料,并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在图中绘制气流方向。

(3)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分析屋顶绿化对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意义。

(4)为了减少工业污染对城市的影响,计划对钢铁厂从甲处搬迁到乙处,从环境保护角度考虑是否合理?试说明理由。

天气系统

3.(2011·浙江文综)读下图,由于气压高低的变化,使杭州四季呈现多变的天气现象。下列天气图依照春夏秋冬季节的排序,正确的是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教案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教案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教案]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第1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指导学生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性,并培养和提高学生绘制原理形成示意图的地理技能。

2.运用海陆热力差异原理进行解释,加强学生对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和分布的理解。

3.使学生理解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三圈环流模拟演示,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2.通过对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影响的两图示的对比分析,让学生读图思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和原因。

3.利用成因分析法引导学生探究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机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2.北半球气压中心冬夏季分布及对气候的影响。

3.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难点

1.三圈环流示意图的绘制与理解。

2.北半球气压中心冬夏季变化规律。

3.亚欧大陆东岸受季风环流影响而西岸受气压带、风带影响的原因。

4.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大气时刻不停地运动着,运动的形式和规模复杂多样,既有最简单的热力环流,也有规模很大的全球性运动。那么,全球性的大气运动又是怎样运动的?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1.气压带:

(1)成因:热力原因(3个)、动力原因(4个)

(2)分布特点:

①高低气压相间分布

②南北半球对称分布

(3)性质特点:低压湿润高压干

2.风带:

(1)成因:高压区指向低压区的近地面风

(2)分布特点:南北半球对称分布

2020高中地理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2节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2020高中地理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2节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课标要求:

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教材分析:

本节课教材在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单元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教材分三部分内容来阐述:第一部分是基础知识,重点介绍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不仅是上节课“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等知识的延伸、综合和运用,也是学习和探讨“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的基础。第二部分主要阐述了由于海陆分布的影响,在海陆相间的纬度地带被破坏呈块状,北半球尤为明显。使学生认识到地球上高、低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对中国以及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很大的影响。第三部分通过三种气候类型的案例分析,阐明大气环流这种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是形成气候的重要因素。同时,在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控制下的地区会形成不同的气候。

热力作用是本课的一条主线,三圈环流、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和季风环流,都离不开热力作用。但各气压带中心名称及中、高纬环流的上空大气运动偏向等对学生不作要求,只需了解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的纬度分布、移动规律。

教学目标:

1. 知识和技能目标

掌握大气环流的概念及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规律;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

2 .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制作三圈环流模型,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习本节时应结合教材内容,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了解事物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和分析地理问题。尤其是通过对高压与我国冬、夏天气影响的个案分析;以及对东亚季风的成因、性质等开放型活动题的探究,使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高中地理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 第1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 第1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从容说课

主要内容包括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本节课教材在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教学中应强调三个方面:①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是基础知识,重点介绍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不仅是上节课“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等知识的延伸、综合和运用,也是学习和探讨“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的基础。这部分内容要注重通过“活动—思考—理解—形成结论—实验制作或实践验证”的形式,引导探究学习。既注重让学生理解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是最主要的成因,更强调让学生能够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并具备绘图说明其分布规律的能力。在学生熟练掌握了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后,进一步阐明气压带和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而发生的季节移动规律。②北半球气压中心冬夏季分布及对气候的影响。主要阐述在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因素的影响下,尤其是像北半球在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影响下,在海陆相间的纬度地带原本带状分布的气压带被破坏,变成了块状分布,形成了冬夏不同的气压中心,北半球尤为明显。使学生认识到地球上高低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对我国以及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很大的影响。教材以最典型的东亚气候为例说明了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③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以案例的形式,通过三种气候类型即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三个案例分析说明了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阐明大气环流这种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是形成气候的重要因素,在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控制下的地区会形成不同的气候。旨在让学生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关系。

高中地理必修1(人教版)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必修1(人教版)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必修1(人教版)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四节全球

气候变化教学设计

文昌中学地理组邢增明

【教材内容分析】

气候是对长期以来天气变化规律的综合概括,所以在完成“常见天气系统”教学之后安排气候的内容。本节内容从气候的变化开始引入内容,并对气候变化可能带来的影响作分析,找出适应对策。本章各节内容联系紧密,环幻相扣。教材以大气运动为主线,将大气运动的原因(第一节)—能量交换作为基础铺垫;将大气运动的结果(第二、三节)—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天气和气候作为大气运动的深化部分呈现;而本节是综合前面所学的知识,进一步阐明全球气候变化,既是本章的概括和总结,又是联系实际、指导实践的重点内容。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资料认识全球气候一直处于变化之中并呈现一定变化周期,了解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能够提出一些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全球气候变暖的可能产生影响、适应对策等信息,并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把这些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最后,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一些情景、辩论、讨论等活动,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提高地理审美情趣,关心全球、我国及身边的环境与发展的现状和趋势,理解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全球变化的可能影响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

难点:历史时期和19世纪末以来气候的变化

【教学过程】

1.情景引入。向学生展示五篇有关于气候变暖的新闻报道标题。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

教材分析

主要内容包括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

“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的教学要使学生明白气候变化是长时期大气状态变化的一种反映。气候变暖是第一部分内容的核心。人为因素在全球气候变暖中的作用,也越来越被人们重视;但全球气候变化是一个自然规律,人为因素在其中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因此,要正确地分析人类在气候变暖过程中所能起的作用,包括正面的和负面的作用,首先应该从宏观背景上了解气候变化大的规律,从而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规范我们自己的行为。

“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的重点在“影响”上,而有些影响可能尚未发生,是预测性的。教材中主要讲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可能影响:沿海低地可能被淹、不同地区的农作物产量可能有减有增、自然灾害的频次和强度可能会增强、水资源的不稳定和供需矛盾可能会增加。

“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的教学中,要让学生了解气候变化是一个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人类应该积极地去适应它,并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采取应对措施。人类对气候变暖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生产活动中向大气排放温室气体而施加的,因此,教学要从如何减少温室气体这个主题围绕着起来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资料认识全球气候一直处于波动变化之中并呈现一定的变化周期。

(2)举例说明全球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了解人类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对策。

2.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有关的气候资料,并将气候变化资料进行整理分析运用在地理学习过程中。

(2)从各温度带代表性气候变化中发现问题,并寻找目前气候变化的应变措施与对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尊重自然规律、积极地适应自然规律,并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改造自然的观念。

(2)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 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

2. 历史时期和近代时期气候的变化。

教学难点:

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

课型:综合课

教学方法:讲解法、案例分析法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5分钟)

师:上课!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下。

师:同学们,在上课之前,我想和大家回忆一下唐朝诗人王昌龄的作品《从军行》,其中有一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对于诗中提到的“楼兰”,大家脑海中立刻会想到什么呢?

生:楼兰古城,楼兰木乃伊等。

师:看来大家对楼兰是有一定的印象的。“楼兰”是指我国汉代时期西域的一个古国,在唐朝以前突然在历史上消失了,从此再也没有发现关于楼兰的任何文书记载。关于楼兰国的神秘失踪近代学者争论不休,其中最为人们接受的一个观点是“气候恶化论”:楼兰的消失主要是因为全球气候的周期性变化,而且当时处于变暖时期,加上楼兰人盲目滥砍乱伐致使水土流失,风沙侵袭,河流改道,从而导致当地干旱、缺水,人们不得不离开楼兰,从此楼兰就成了一座弃置的空城。

所以无论从古楼兰国的变迁还是从今天楼兰古城所在的地理环境来说,气候的变化肯定与它的突然消失存在着某种不可脱离的关系。

那么,我们这节课所要研究的主题就是:全球气候变化。

二、讲授新课(35分钟)

(板书)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

师:首先,我们来学第一个知识点: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大家请阅读课本P49的第一自然段,然后我们进行理解。

(板书)一、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

师:气候变暖问题近年来早已成为全球变化的热点问题,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著名的《京都议定书》就是一个针对气候变暖而制定的全球性文件。我们对气候变化感觉不明显,这是什么原因呢?这得从“气候变化”的概念入手,请大家把它的概念给读出来。(板书)1.气候变化概念:是长时期大气状态变化的一种反映;

生:气候变化是长时期大气状态变化的一种反映。

师:不错,气候变化是长时期大气状态变化的一种反映,那么,我们如何来理解这句话呢?首先,注意“长时期”这三个字,这就说明了我们对于气候变化的感觉是不怎么明显的。为什么呢?我们来回忆下小学曾学过的关于树木年轮的课文。大家都知道,树木年轮的厚薄取决于气候条件,在寒冷或干旱的气候条件下,树木生长得比较慢,因而年轮较薄;反之,在温暖或湿润条件下,树木生长就比较快,年轮也就比较厚了。在经历长时期的气候变化后,树干内就形成了一圈圈厚薄不一的年轮,所以说,树木的年轮实际上就是记录了长时期大气状态的变化。那么,气候变化的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生:主要表现为不同时间尺度的冷暖或干湿变化。

(板书)2.主要表现:不同时间尺度的冷暖或干湿变化;

师:大家都知道地球形成已经有几十亿年了,在这几十亿年里,地球上的气候冷暖干湿相互交替,变化的周期长短不一。我们把这几十亿年来地球的气候变化按时间跨度来分成了三个阶段,那么分别是哪三个阶段呢?

(板书)3.按时间跨度分:

生: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和近代气候变化。

(板书)(1)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

师:时间跨度最大,变化周期最长的气候变化,我们称之为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

(板书)(2)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

师:距今1万年以来的气候变化,我们称之为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

(板书)(3)近代气候变化。

师:最近一二百年有气象观测记录时期的气候变化,我们称之为近代气候变化。

师:那么全球气候究竟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呢?请大家看课本P49图2.25。图示的时间段为过去1万年。图中的纵横坐标分别是什么?请大家解读这个图示。

生:横坐标是指距今的年代,纵坐标是气温变化数值。图中展示了1万年来气温的变化情况。师:通过读图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生:气温变化呈波动上升趋势。

师:不错。首先我们找出了图示的各要素,再看图2.25右边的注解“距今一万年的人类历史时期就处在地质历史时期最后一次寒冷期的后期”,通过对比图表,在距今一万年时之前地球的气温是比较低的,但在距今一万年之后,其数值迅速上升,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起伏变化,但就总体来说是上升的趋势。所以该气温变化曲线说明了这一万年以来气候的确在不断变化,冷暖交替,呈波动上升的趋势。

师:目前,人们比较关心的是近百年来的气候变化。那么再请大家看图2.26,同样地,纵坐标是气温变化数值,但横坐标的时间段是过去的140年。通过读图你能得出什么结论?生:近百年来,气温曲线呈上升趋势。

师:很好。近百年来,气候的变化已经可以用观测数据来研究了。如果从图2.25中取近百年这个时段来看,可以看出气温曲线呈上升趋势,但看不出波动。如果把这个“放大”,如图2.26,就可以看到气温仍然是波动上升的,而且1860年以来,全球平均气温升高了

0.6 ℃。通过这两幅图对照,可以看出,这反映了教材中讲的“大尺度的气候是小尺度气候变化的背景和分析依据,而小尺度气候变化反映了大尺度气候变化中的细节”。

师: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气候的确是在不断变化的,而且近百年来气候变化的显著特点是:气温升高。

(板书)4.近百年的显著特点为:气温升高;

师:下面大家做第50页读图思考:结合图2.26,确定全球近百年来两次明显升温的大致时期。这又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生:图中可看出,第一次出现在1900年~1940年间,另一次出现在1980年~2000年间。师:通过读图,我们可以看出过去一百多年全球年平均气温有两次明显的升温时期,第一次出现在1860年~1940年间,这为一个周期(80年),其升温时期在1900年~1940年(40年);另一次出现在1940年~2000年间,这又为另一个周期(60年),其升温时期在1980年~2000年(20年);通过对比两个时段的气温变化,我们发现它的气温变化周期越来越短了,而且升温的速度也越来越快,呈波动上升的趋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