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期部编八年级语文上第10课《短文两篇》教案.docx
2018-2019学年人教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短文两篇》教学课件
主题思想
• 作者从欣赏景物中发现无穷的乐趣。同时能 与谢灵运这样的林泉高士有志同道合之处,生发 出无比的自豪感,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 情以及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 景的得意之情,且略微有惆怅寂寞之感。
中学语文微课程系 列
课文解读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
一 气 呵 成 。
当 起 , 止 于 当 止 , 如 行 云 流 水 ,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 奇者”隐含着什么感情?
带有自豪之感,也有与谢灵运比肩之 意。
古人善于从一川一坳之中发现地理形胜之美,在对美的描 述之中表达其中的适己之意。想想此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 感情?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 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 与其奇者。”
坡 居 士 。 眉 州 眉 山 人 。 嘉 祐 年 间 进
苏 轼 , 宋 代 文 学 家 。 字 子 瞻 , 号 东
•
篇 短 文 。
近 乎 流 放 , 心 情 忧 郁 , 于 是 写 了 这
无 权 的 闲 官 。 在 这 种 情 况 下 , 作 者
“ 签 书 公 事 ” , 也 就 是 说 做 着 有 职
两岸Baidu Nhomakorabea壁,五色交辉。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子,四季长 存。
部编版 初中语文八年级第三单元第10课《短文两篇》教案1
10 短文两篇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积累文言词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
(二)情感目标:
从优美的语言中欣赏文中所描绘的画面,感受大自然的纯净美好,把握作者情感脉搏,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三)教学重点:
1.积累文中的文学常识及文言词语,背诵并默写课文。
2.理解作品的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难点:品味并积累文章中写景的优美语句,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五)课时安排:2课时
二、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祖国河山秀丽,山水景物,曾经引起古今无数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故古语有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些文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篇章。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课文就是其中的一篇。
1.解题:(1)读课题,为何这样读?有没有别的读法?(2)书是一种文体。
2.关于作者及背景:
学生交流收集的有关资料及背景材料、教师补充。
(二)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1.播放录音,学生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2.指名读课文,学生互相评议,教师从字音、节奏、情感等方面加以指导。
3.学生个别读、齐读,要求读中出情。
4.分组朗读交流,整体感知文意:
(三)理解字词意思:(媒体显示,生抢答)
交辉:交相辉映。四时:四季。歇:消散。颓:坠落。
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竞跃:争相跳出水出。
欲界:佛教语,即人世间。仙都:仙人居住的地方。
与(yù):参与,文中指欣赏。
(四)合作探究,拓展延伸:
1.本文语文优美,读来琅琅上口,试归纳语言特点?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第10课《短文两篇》之《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
《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
一、教学分析:
《记承天寺夜游》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是宋代苏轼写的一篇小品文。文章写苏轼邀好友张怀民同游承天寺、赏月夜美景之事,全文仅80余字,却容叙述、描写、议论于一体,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和面对逆境的旷达胸怀。
二、学情分析:
经过初一一年的学习,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量的文言词语,也掌握了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但是我所任教班的学生基础较差、学习主动性不强,结合文本思考问题的能力较弱。
三、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原因,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识记常用的文言词语。
2、诵读、品味文章描写月色的语句,体会其清幽宁静的意境。
3、结合文章的创作背景,品读“闲人”含义,体会作者乐观旷达的胸怀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分析文章的景色描写并体味其意境。
教学难点:理解闲人含义,体会作者旷达的心境。
五、教法学法:
三字教学法:读、品、悟。
读分四个层面:第一层面,以声正字,读准每一个字的音;第二层面,以声断句,在朗读的过程中,能够很好地切分意群,把握一个句子的意思;第三层面,以声达意,通过朗诵进入文章语境,理解文章内涵,走进作者,真正走进文本;第四层面,以声传情,在理解文章内涵的基础上,领悟作者寄予文本中思想情感,用语音重现作者的思想情感,感染听众。
品从以下内容开展:一、品文眼,如本文中“闲”字,通过理解这个字,可以把握作者在全文中寄予的思想情感。二、品写景名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三、品中心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儿。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短文两篇》教学课件
作业2:
写一段景色描写,不要直接出现写自己 的心情的词语,但要能够让读者通过阅 读你的描写看出你的心情,或是愉快的, 或是郁闷的……
能力迁移:看图写景抒情。
Baidu Nhomakorabea
记承天寺夜游 绘庭中景色 月色
描绘 —— 庭中月色
贬官
谪居
竹柏
追求 —— 美好事物
寻张怀民 抒复杂情怀 贬谪的悲凉
人生观
人生的感慨 热爱生活、旷达处世 赏月的欣喜
漫步的悠闲
自我排遣的达观
课堂练习
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词。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1.歇,消散。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竞,争着;跃,跳跃 ,这里指跳出水面。
同学们,我们无不为三峡的雄奇险拔、 清幽秀色所陶醉。其实,我们伟大的祖国哪儿 不是神奇如画呢?不信,就请你细细品读陶弘 景的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读完后你一 定会觉得江南的山水真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 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呢!
陶弘景
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 学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 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晴初霜旦,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 传响,哀转久绝
作业
1、完成《答谢中书书》的抄写。
2、运用今天的学习方法自学《记承 天寺夜游》,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 通文意,翻译课文,提出认为比较 重要的或解决不了的词句。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版)第三单元第10课《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短文两篇
学习目标:
1.古诗文重点字词过手。
2.学习陶弘景高雅的生活态度和苏轼乐观豁达的心态。
重难点:
学习陶弘景高雅的生活态度和苏轼乐观豁达的心态。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答谢中书书
一、题解
今天我们学习《答谢中书书》,生读课题、作者。从题目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题解
答………回复
谢中书…谢徵,作者的朋友
书………书信。
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陶弘景何人?
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
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
二、诵读译读
投影:出示划有节奏的诗文全文
1.一生读
2.全班齐读
3.教师指导师范,生再齐读。
4.生自读,自译
5.重点字词,生译
1)重点字词
四时俱备四时:四季。俱:都
晓雾将歇歇:消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欲:将要。颓:坠落。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竞跃:争着跳跃
未复有能与奇者与:参与,这里指欣赏
五色交辉交辉:交相辉映
3)古今异义
①四时俱备(时古义:季节今义:时间)
(备古义:具备今义:准备、具备)
②晓雾将歇(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
(晓古义:清晨今义:知道)
③夕日欲颓(颓古义:坠落今义:消沉,委靡)
④古来共谈(谈古义:称赞今义:谈论)
4)一词多义
与-----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欣赏;
念无与为乐者:和。
书-----谢答中“书”书:与“中”合用为官职名;
谢答中书“书”:书信。
5)词类活用
五色交辉:名词作动词,辉映。
6)逐句翻译,教师点拨重点字词。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译: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语文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3单元第10课《短文两篇》教案
《短文两篇》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背诵并默写两篇短文。
2.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3.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词语,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答谢中书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导语:同学们,你有没有觉得我们生活的地方景色很美呢?也许你忙碌于繁重的学业,无暇欣赏;或许你对周围的环境已经太过熟悉,熟视无睹,其实,只要我们放缓脚步,带着心情,就会感到周围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好:天的清明,地的广袤,山的秀美,树的苍翠……无不让人心动神摇。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课文是一篇描写秀美山水的文言小品文,作者仅用六十八个字,却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和体会到的笼于笔端,纳于纸上,下面就让我们一同走进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板书课题)
二、破题
提问1:题目中有两个“书”,意思是一样的吗?
明确:第一个“书”,见课文注解①,与“中书”连用,是一种文书官职的称呼;第二个“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诉说)情。
提问2:题目的意思如何理解呢?
明确:回复谢中书(谢徵)的书信。
三、认读
师语:作者在书信中都写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进入课文内容的学习。
一读:大声地朗读,做到字准句清。
步骤: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短文二篇》教案(推荐)
11 短文二篇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句,理解课文内容,背诵这两篇短文。
2.把握文中景物的不同特点,领略景物描写的方法,品味两篇文章不同的语言风格。
3.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答谢中书书
【课时目标】
1.诵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疏通文意。
2.佳句赏析,体会课文的意境美和写法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孔子曾经说过:“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都喜欢游山玩水,他们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诗文。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上下各不同〞,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更有孟浩然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些优秀的诗句真是不胜枚举。今天,我们要走进的这篇文章,更被称为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一首“流动的山水诗〞。既像画又是诗,它会是一篇怎么样的文章呢?我们一起来感受和学习这篇《答谢中书书》。
〔板书: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设计意图】用名言、诗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讲解做准备。
二、诵读,读通顺
师:下面让我们自由诵读课文三遍。
1.第一遍,能够扫除字词障碍,读通读顺〔女生齐读〕
课件出示:
歇.〔xiē〕颓.〔tuí〕沉鳞.〔lín〕能与.其奇者〔yù〕
2.第二遍,能够读出停顿,初步领悟文体特征〔男生齐读〕
课件出示: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顶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短文二篇》精品教案
10 短文二篇
第1课时 《答谢中书书》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重点)
2.赏析写景,体会感情。(重难点)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曾随着郦道元一起畅游三峡,领略了它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其实,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有无数神奇如画的风光让人心动神摇。今天我们再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提出朗读中的疑难字句,教师组织学生相互帮助解答。
2.自主学习。结合工具书和注释,初步疏通文句,将自己不理解的词句标出。
3.教师点拨。
(1)古今异义
①古来共谈.
(古义:称赞 今义:谈论) ②四时.
俱备(古义:季节 今义:时间) ③晓雾将歇.
(古义:消散 今义:休息) ④夕日欲颓.
(古义:坠落 今义:消沉,萎靡) (2)词类活用
五色交辉.
(名词用作动词,辉映) 提问1:本文虽属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布局,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看看应该如何分才好?三部分之间有何联系?
明确:全文可分为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
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接着分“晓”与“夕”两层来写。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目标导学二:赏析写景,体会感情
提问2:作者笔下的景色很美,请问美在哪里?
明确: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其二: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为背景,绿水作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其三: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栖树,游鱼跃水。其四: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青林翠竹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学期部编八年级语文上第10课《短文两篇》教案
第10课短文二篇
《答谢中书书》
【教学目标】
1.掌握“四时、交辉、歇、颓”等文言词语的意思,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体会作者的高雅情怀。
3.感知山川之美,激发热爱祖国山河之情。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文章通过不同角度表现山川之美。
【情境导入】
同学们,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景物,曾经引起了多少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他们给后人奉献了大量的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篇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南朝齐梁时思想家陶弘景写的一篇山水小品——《答谢中书书》。【新课解读】
一、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学生自己朗读课文,用笔标出不会读的字词。
2.听朗读录音,特别注意自己所标出的字词的读音以及朗读的节奏、语气。
3.学生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老师提出朗读要求:
①读准字音;②读准节奏;③读出感情。
(2)学生展示朗读。老师再次强调朗读要求,全班同学齐声朗读。
(3)结合课文注释,利用工具书,掌握重点字词的释义,疏解文字,并勾画出重点词句,提出疑难字词句。
(4)小组内解决疑难,同桌相互提问文中的重点词语解释及句子翻译,疏通文意。
4.应掌握的重点句子如下: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译文: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和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译文: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3)实是欲界之仙都。
译文: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4)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短文两篇--记承天寺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短文两篇
--记承天寺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记承天寺夜游》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全文仅八十五字。然而这区区八十五字不仅描绘了空明澄澈的月色,更传达了苏轼刹那间涌起的复杂而微妙的情感:解衣欲睡之时,月色不邀而至,那份快乐强烈得难以自抑,于是他率性而“欣然起行”;在“念无与为乐者”沉思后,他“遂”兴致勃勃地“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人生难得一知己,“怀民亦未寝”,一个“亦”字道出了知己间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欣喜;于是二人“相与步于中庭”开启了那夜悠闲自得的月下之旅,从而诞生了千古写月名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以及“沉醉美景”后“恍然大悟”的发现的欣喜与审美快感。
1、诵读课文,积累一些文言词汇和写景语句。
一、导入,激发阅读兴趣。
“同学们,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坎坷挫折时,一般人会怎样?”(学生回答略),有这样一位文人,他一生中被贬17次,担任过30个官职,做过130天监牢,可他仍然乐观豁达。你们知道他是谁?(回答略)他就是苏轼、苏东坡。
第1页
谁来简单介绍一下苏轼?(回答略)
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光的隧道,同苏轼进行一次心灵的交流。这节我
们来学习一篇他在黄州写的游记小品《记承天寺夜游》。
二、出示学习目标
过渡:古人云:三分文章,七分读。
三、诵读文章之韵味。
要求:读准字音,读好停顿,读出韵味。其他同学从这几方面评价。1、大家先自由朗读两遍。2、指名读,同学评价。
3、教师配乐范读,和学生分享对文章的理解与感受。
4、再请一名学生用欣然的愉悦的语气、学老师的样子再读一遍课文。播放《高山流水》古筝乐曲。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部编版)第10课《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晓:猿鸟乱鸣;夕:沉鳞竞跃。
第三层:(第6——7句)感慨自然之美景。
附《答谢中书书》赏析:《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句起了引言的作用,看似平常,却给人一种启示:被世人誉为“山中宰相”的作者,对山川之美定有一番独到的见解。作者所写的是其隐居地——句曲山。可以想见,这里的山水,作者早已熟谙心中,而凝聚于笔端的定是反复观赏、饱览胜景后的精辟之见。接下来的句子,作者便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第一教时学习《答谢中书书》
教学目标:
1、了解《答谢中书书》中的优美意境、缜密的结构、凝练的语言。
2、体会《记承天寺夜游》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文章字词的梳理。
2、了解《答谢中书书》中的优美意境、缜密的结构、凝练的语言。
3、体会《记承天寺夜游》中的思想感情。
“承天寺”在湖北黄冈县南。《记承天寺夜游》作于宋元丰六年(1083),时作者被贬在湖北黄州。被贬官意味着在政治生活上遭到很大的挫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个普通现代人的一生据说是这样度过的:努力读书——拼命工作——攒钱买房——结婚生子——供子读书。看来人生很无趣啊,是不是?我们现在来看一个人,让这个人告诉我们人生是否无趣。今有一人,此人跟我们一样读书——“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读书非常努力。然后他工作,“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可怜啊,连肚子也填不饱。我们接着看,他也买了房,“只影自怜,命寄江湖之上”。飘零江湖。好不容易买了房了,他又“惊魂未定,梦游缧绁之中”。缧绁,是捆人的绳索,象征着牢房。这个人好象连住在家里都不得安宁啊。他当然也娶了妻子,可惜30岁的时候,他妻子就过逝了,多年以后,他写下这样的句子纪念早逝的妻子——“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这个人的一生很凄凉。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短文二篇》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短文二篇》课文原文及教案
导读:本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短文二篇》课文原文及教案,来源互联网,仅供读者阅读参考.
答谢中书书
南朝·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记承天寺夜游
宋·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
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教案
【教学目标】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语文《短文两篇》教案
《短文两篇》教案
5、质疑问难
说说你有什么疑问?其他小组的同学或者进行回答,或者补充答案、修改答案。不能解决的问题,努力在后面的学习中寻找答案哟!
二、倾听山水之美
同学们,陶弘景笔下的山水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一首流动的山水诗,给我们带来许多美的享受。现在,请大家认真倾听配乐朗读录音,注意朗读的节奏,在美文中感受山水之美。
1、有感情朗读文章。
同学们,优美的景色,精巧的文字,你是否被打动了呢?我们也来有感情朗读这篇文章,抒发内心的感动吧!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2、你会给文章划分朗读节奏吗。
点拨: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品味一下文章的语句有什么特点?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点拨:主要是四字短句,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使文章句式整齐,声韵和谐,具有文字之美。
三、读懂文中之景
同学们,作者描写了哪些山水之景呢?请大家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这篇文章的意思,看谁提出课前自学
时的问题,尽
量合作解决。
听录音,感受
作者感情。
给课文划分朗
读节奏。
品味文章的语
言特点。
培养学生提出问
题的能力。
通过听读、理解
作者感情。
学会给古文划分
朗读节奏。
感受文章的语句
之美。
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4、了解张怀民
张怀民,名梦得,一字偓佺。宋神宗元丰六年(西元一零八三)贬黄州,初时寓居承天寺。苏轼之弟苏辙亦有《黄州快哉亭记》,谓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绝不罣碍於迁谪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有过人自制力和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2018年秋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10.《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陶弘景的文学常识。
2.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及感情基调。
3.熟读课文,理解文章的主旨。
4.学习文章凝练的语言,感受优美的意境。
5.背诵并默写全文。
【学习重点】
1.文学常识、字词(“歇、颓、与”等词语的解释)基础知识。
2.学习文章凝练的语言,感受优美的意境。
【学习难点】
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江宁)人,自号华阳隐居。南朝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仕齐拜左卫殿中将军。入梁,隐居句曲山。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虽在朱门,闭影不交外物,唯以批阅为务。”(《南史》)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2.背景资料
(1)“书”是一种什么样的文体?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但是,中国的应用性文体从来不排斥审美的文学属性,尤其是书信一体,多记事陈情,中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于书信,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结合十分完美。汉魏六朝的尺牍重在实用,文人多无意把其写为审美的作品。唐宋以后,在一些文人的笔下,尺牍的实用功能明显淡化,审美性能日益强化,有些尺牍刻意写成纯粹的文学作品(参考《中国尺牍文学史》序,詹福瑞)。尺牍文学功能多种多样,可以抒情,比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林觉民的《与妻书》;也可以写景,比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可以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如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也可以谈论文学,如曹丕的《与吴质书》;谈论政治,如欧阳修的《上杜中丞论举官书》;还可以进谒显贵,勉励后学,如此等等,形成了别具特色的书牍文传统。尺牍和其他文体一样,也讲究谋篇布局、文质俱佳。另外,尺牍不一定都用“书”字标明,如苏轼的《与子由弟》《答秦太虚》就是。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语文:第10课《短文两篇》表格版教案
布置作业
师友共同总结本课的知识点。
师友谈收获。
学生评选出最佳师友
板书设计
补充修正
教学反思
重点难点
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品味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
策略方法
朗读法、师友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时数
2课时
课前导学
1.了解作者的相关知识。
2.读准字音:夕日欲颓(tuí) 沉鳞竞跃(yuè) 与其奇者(yù)
未寝(qǐn) 相与(yǔ) 遂(suì 藻(zǎo)荇(xìnɡ)
师友谈收获。
学生评选出最佳师友
第 二 课 时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活动
交流感知
1、复习导入,交流预习,师友检查:
1.解决生字、词的音和义。
2.交流作者以及背景资料。
二、感知内容,学习朗读。
1.作者为何要夜游承天寺?
2.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3.“闲人”是指什么样的人?
4.“闲人”二字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复杂情感?
课题
10短文两篇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积累重点的文言词语。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把握文意,背诵并默写课文。
2.通过诵读,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最新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0 短文二篇导学案
第三单元
10 短文二篇
答谢中书书
学习目标
1.字词的梳理。
2.根据注释翻译课文,并能背诵默写课文。
3.了解文章中的优美意境、严密的结构和凝练的语言。
学习过程
【课前准备】
1.初读课文,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夕日欲颓.( )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2.学生根据老师的范读给课文划出朗读节奏。
朗读提示: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自主学习】
1.字词含义。
(1)五色交辉.( )
(2)夕日欲颓.( )
(3)沉鳞竞.跃( )
(4)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2.翻译句子。
(1)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合作探究】
1.有人评价《答谢中书书》“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那么这幅山水画中有哪些景色呢?
2.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自我检测】
1.解释加点词。
(1)答谢中书书.( )
(2)四时俱.备( )
(3)晓雾将歇.( )
(4)夕日欲颓.( )
2.“沉鳞竞跃”的“跃”意思是。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一句中的“其”指代的内容是。
3.《答谢中书书》一文体现了作者的志趣。总领全文的句子是。
4.“猿鸟乱鸣”一句中的“乱”字用得好,它写出了“鸣”的状态,写出了晨景的热烈欢跃的气氛,“沉鳞竞跃”一句中的“竞”字用得也好,你能说一说好在哪里?
参考答案
【课前准备】
1.tuíyù
2.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0 课短文二篇
《答谢中书书》
【教学目标】
1.掌握“四时、交辉、歇、颓”等文言词语的意思 , 疏通文意 , 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对自然景物的描写 , 体会作者的高雅情怀。
3.感知山川之美 , 激发热爱祖国山河之情。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文章通过不同角度表现山川之美。
【情境导入】
同学们 , 古人云 : “仁者乐山 , 智者乐水。”山水景物 , 曾经引起了多少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 , 他们给后人奉献了大量的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篇章。今天我们
就来学习南朝齐梁时思想家陶弘景写的一篇山水小品——《答谢中书书》。
【新课解读】
一、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学生自己朗读课文 , 用笔标出不会读的字词。
2.听朗读录音 , 特别注意自己所标出的字词的读音以及朗读的节奏、语气。
3.学生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 , 老师提出朗读要求 :
①读准字音 ; ②读准节奏 ; ③读出感情。
(2)学生展示朗读。老师再次强调朗读要求 , 全班同学齐声朗读。
(3)结合课文注释 , 利用工具书 , 掌握重点字词的释义 , 疏解文字 , 并勾画出重点词句 , 提出疑难字词句。
(4) 小组内解决疑难 , 同桌相互提问文中的重点词语解释及句子翻译, 疏通文意。
4.应掌握的重点句子如下 :
(1) 晓雾将歇 , 猿鸟乱鸣。
译文 :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 , 传来猿和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2)夕日欲颓 , 沉鳞竞跃。
译文 : 太阳快要落山了 , 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3)实是欲界之仙都。
译文 :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4)自康乐以来 ,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 :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 , 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5.全班解决小组提出的疑难问题 , 并翻译课文 , 老师适当点拨。
二、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1.文章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 ?
讨论明确 :
山峰、水流、石壁、竹林、猿鸟、游鱼。
2.作者是怎样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色的 ?
小组讨论 , 交流展示 , 明确 :
先仰视“高峰入云” , 再俯视“清流见底” , 又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 , 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 一句一景 , 次第井然。同时注意了色彩的
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等。
3. 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
小组交流 , 讨论明确 :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能够与古今山水知音比肩的得意之感。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怎样理解首句和末句的含意 ?
讨论明确 :
首句点题 , 表达欲与友人交流观赏山川美景的感受。末句感慨自谢灵运以来,无人能真正领略大自然的妙处, 颇有惆怅、寂寞之感 , 也有对自己能真正欣赏山
水之美的得意之情。
三、拓展延伸
将本文与《三峡》比较 , 分析它们在思想感情、语言上的异同。
讨论明确 :
思想感情 : 郦道元的《三峡》抓住江水与两岸高山的特征, 状物传神 , 描绘了一幅奇异美妙、既生机盎然又幽深冷寂的图画, 又于其中寄寓对祖国大好河山的
热爱赞美之情。
《答谢中书书》写的则是普通的山川之美, 作者状写高峰清流、石壁青林,
描摹日光的色彩变化和猿鸣鱼游, 都是一些常见之景 , 但写得清丽自然 , 自有一股浑然天趣 , 表露自己身居其中的欢乐、愉悦、悠然自在之情。
四、本课小结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的一封信, 虽只有六十八字 , 但概括古今 ,包罗四时 , 兼顾朝夕 , 山川草木 , 飞禽走兽 , 抒情议论 , 各类具备 , 真是尺幅容千里 ,片言表百意。
附板书设计 :
《记承天寺夜游》
【教学目标】
1.积累“念”“相与”“空明”“但”等文言词语 , 理解文章大意。
2.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 培养文言语感。
3.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 , 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景物描写,抒情语句的深刻内涵。
【情境导入】
同学们 , 一轮明月牵动了无数古人的情肠 , 他们或借月抒写相思愁绪 , 或借月表达美好祝愿。当苏轼因莫须有的罪名被贬黄州 , 他会借月抒发怎样的情怀呢 ?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苏轼的作品——《记承天寺夜游》。
【新课解读】
一、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教师播放课文录音 , 为学生进入情境创设氛围。要求学生在听读过程中注
意停顿和语气节奏 , 标出疑难字词。
2.学生自由朗读。
(1) 齐读、男女生轮读课文。要求: 字音准确 , 读通课文 , 声音洪亮 , 精神饱满。
(2)自由小声读 , 结合课文注释 , 利用工具书 , 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和释义 , 并标出重点词句 , 提出疑难字词句。
(3)小组内解决疑难 , 同桌相互提问文中的重点词语解释及句子翻译 , 疏通文意。
3.应掌握的重点句子如下 :
(1)月色入户 , 欣然起行。
译文 : 皎洁的月光照入门内 ,( 于是我 ) 高兴地起来散步。
(2)念无与为乐者 , 遂至承天寺 , 寻张怀民。
译文 :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3)怀民亦未寝 , 相与步于中庭。
译文 : 怀民也没有睡 ,( 于是 ) 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4)庭下如积水空明 , 水中藻、荇交横 , 盖竹柏影也。
译文 : 月光洒满了庭院 , 好像积水般清澈透明 , 水中有像藻和荇一样的水草交错纵横 , 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4.全班解决小组提出的疑难问题 , 并翻译课文 , 教师适当点拨。
二、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1.将短文划分为三个层次 , 并用简练的话予以概括。
明确 :
第一层 ( 开头至“寻张怀民” ): 记叙 , 交代赏月散步的时间、原因。
第二层 ( “怀民亦未寝”至“盖竹柏影也”): 写景 , 月光如水、竹影摇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