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下学期语文祭十二郎文导学案苏教版
祭十二郎文教师版导学案
祭十二郎文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课文,积累重点文言实词,提高诵读与翻译能力。
2、鉴赏语言特色,体会遣词用字的妙处。
3、把握本文在记叙中抒情的特点,学习通过日常琐事的记叙表达对亡人的痛惜和怀念之情的写法。
【学习过程】第一学时一、预习检测:1、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BE )A、古代兄弟排行以伯、仲、叔、季为序,故“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中的“季父”是韩老成的四叔。
B、古代礼俗称幼年丧父为独,老而无夫为寡,老而无子为孤,老而无妻为鳏。
C、祭文是祭奠死者的一种文体,《祭十二郎文》是韩愈为侄儿韩老成而作,其感情深挚,凄恻动人,与清代袁枚的《祭妹文》并举。
D、本文虽记叙的是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但作者把抒情与叙事结合在一起,字字是泪,后人称为“祭文中千年绝唱”。
E、韩愈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创始人,也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其他几位散文家是:柳宗元、王安石、范仲淹、苏洵、苏轼、苏辙、曾巩。
注:B项中“独”与“孤”应互换,E项中的“范仲淹”应为“欧阳修”。
二、阅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1.下列各项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D)A.汴州biàn 殒其生yǔn 不省所怙ɡū 遽去吾jùB.万乘chénɡ 夭其嗣sì 曷其有极hé 窆不临其穴biǎnC.辍汝chuò 取其孥nú 尚飨sūn 兄殁南方mòD.奴婢bì 丞相薨hōnɡ 汝来省吾xǐnɡ 少而强者qiánɡ注:怙:音hù;乘:音shènɡ;飨:音xiǎnɡ2.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C)A.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 B.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C.比得软脚病,往往而剧 D.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注:A,羞-馐;B,世-逝;D,敛-殓3.下列加点词解释全部错误的一项是()A.逮.奉圣朝(捕捉)辞.不赴命(拒绝)B.遽.去吾而殁(立刻)不省所怙.(依靠)C.其又何尤.(怨恨)抱无涯之戚.(忧伤)D.止.一岁(只)远具.时羞(准备)3.A(A.逮,等到。
《祭十二郎文》导学案
祭十二郎文》导学案导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积淀文言语感,培养翻译能力。
2.体会文章的感情,把握课文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品味叙述中抒情的艺术。
3.继承中国古代文化的优良传统,珍惜生命,关爱亲人。
导学过程:一、作者简介韩愈( 768-824 ),字退之,唐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常自谓“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因晚年曾为吏部侍郎,故也称韩吏部。
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及其作品对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他主张文章要言之有物,反对六朝以来的单纯追求形式美的骈俪文章;语言要新颖流畅,“唯陈言之务去”,对古文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
其散文与柳宗元齐名,并称“韩柳”,他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代表作是《马说》《师说》等二、写作背景:韩愈的父亲韩云卿生子三人,长子韩会,次子韩介,季子韩愈。
十二郎,即韩老成,本是韩介的次子,出嗣韩会为子。
韩愈幼年丧父,由韩会夫妇抚养成长。
他和十二郎虽为叔侄,实际如同兄弟,自幼相守,“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历经患难,感情特别深厚。
但成年以后,韩愈仕途不顺,多次遭贬,四处飘泊,与十二郎很少见面。
正当韩愈官运好转,有可能与十二郎相聚的时候,突然传来他病亡的噩耗。
十二郎的死使他悲痛欲绝,也勾起他的辛酸回忆。
身世的不幸,家世的凄凉,父母的早逝,兄嫂的抚养,从前同十二郎一起生活的种种情景都一齐涌上心头;自己的衰病,子孙辈的幼小,这是眼前必须正视的现实。
所有这一切,汇成一股感情的激流,作者悲感万端,百思萦集,情不能已,因而写成此文。
《古文观止》评论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
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
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
”“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
” ——赵与时“祭文中千年绝调” ——明代茅坤。
当然,这些说法未免带有夸张的成分,但本文饱含作者对十二郎的满腔真情,却是确定无疑的。
三、关于祭文祭祀或祭奠时表示哀悼或祷祝的文章。
体裁有韵文和散文两种。
祭十二郎文导学案(教师)
高二语文选修导学案祭十二郎文(教师)【学习目标】1.学习和掌握祭文的基本格式和文体特征;2.分析作者叙事陈情怎样逐层深入,感知本文书法的对亡侄的无限哀痛;3.学习通过日常琐事的记叙表达对亡人的痛惜和怀念之情的写法。
4.学习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以及常见的文言现象。
【重点难点】1.体会作者抒发的悲痛情感和真挚感人,催人泪下的感情特征。
2.在叙事中抒情的写法。
预习案教材助读—台前幕后,先睹为快导入:我们以前学过的《出师表》、《陈情表》都是极优秀的古典散文。
宋代文豪苏东坡在读后不禁说:“读《出师表》不辍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辍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辍泪者,其人必不友。
”《古文观止》在评论《祭十二郎文》时也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
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
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公,祭文中千年绝唱。
(清。
吴楚才、吴调侯《古文观止》卷八)。
那么,《祭十二郎文》何以得此评价呢下面就让我们一同走进文本,共同去体味这千年绝唱传输出的万古悲痛。
【知识链接】1.走近作者韩愈(768~824),字退之,唐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常自谓“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因晚年曾为吏部侍郎,故也称韩吏部。
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及其作品对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有深渊的影响。
他主张文章要言之有物,反对六朝以来的单纯追求形式美的骈俪文章;语言要新颖流畅,“唯陈言之务去”,对古文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
其散文与柳宗元齐名,并称“韩柳”,他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代表做是《马说》《师说》等。
2.了解文体祭文通常是祭奠亲友的有固定形式的文辞,也有祭神祭物的。
古代的祭文一般都是用韵文写的,但作为古文运动的旗手韩愈在《祭十二郎文》中却一反传统文风,运用散文形式写成此文,因为四言韵语或骈文形式无法婉转灵活,只有“形散神不散”的散文才能更好地把作者巨大的悲痛曲折婉转地抒发出来。
这篇祭文,不单在形式上用的是散句单行,在内容上也一任情感的激荡,通篇追叙他与十二郎的共同生活和深厚情谊,宣泄十二郎之死所带给他的莫大哀痛。
高中语文 专题十 第29课 祭十二郎文学案 苏教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苏教
3.敛不凭其棺同“殓〞,译为“给死人穿衣入棺〞
二、古今异义
1.明年丞相薨
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2.几何不从汝而死也
古义:过不了多久今义:几何学的简称
3.吾与汝俱少年
古义:青年男子今义:年少的孩子
4.而齿牙动摇
古义:牙齿松动今义:不稳固,不坚决
5.又可冀其成立邪
文意感知
作者把抒情与叙事结合在一起,联系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反复抒写对亡侄的无限哀痛之情。同时也饱含着自己凄楚的宦海沉浮的人生感慨。全文以向死者诉说的口吻写成,哀家族之凋落,哀己身之未老先衰,哀死者之早夭,疑天理,疑神明,疑生死之数,乃至疑后嗣之成人立业,极写内心的辛酸悲哀。
思维导图
一、通假字
1.远具时羞之奠 同“馐〞,译为“美味食物〞
吾佐董丞相于汴州。(正常语序应为“于汴州佐董丞相〞)
3.宾语前置句
(1)惟兄Leabharlann 是依。(“是〞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正常语序为“惟依兄嫂〞)
(2)吾实为之,其又何尤!(“何尤〞应为“尤何〞)
(3)何为而在吾侧也?(“何为〞应为“为何〞)
1.文章从哪些方面写了韩愈的家境身世?请从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
明确:
少年孤苦
子女年幼
“汝之子始十岁,吾之子始五岁,少而强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
2.作者是怎样在这些看似平淡的家境表达中抒发悲情的?
明确:作者写这篇祭文的目的不在称颂死者,而在于倾吐自己的至痛之情。他紧紧围绕着叔侄间生离死别这个中心,选取那些值得思念、忧戚,或感到遗憾的生活琐事,写来如叙家常,但却充满着生活气息,让人深感真实、可信。作者又不是纯客观的叙事,而是在典型事件的表达中,侧重抒写自己的无比哀痛之情,他以痛惜、遗憾、内疚之情来叙事,叙事中处处含情,使得叙事、抒情水乳交融。作者又充分运用第一人称,尽情地把自己的一切感受都倾注到叙事之中,写得如泣如诉。
《祭十二郎文》导学案
《祭十二郎文》导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以及常见的文言现象。
2、能准确流畅地翻译重点句段。
3、学习通过日常琐事的记叙表达对亡人的痛惜和怀念之情的写法。
【课时安排】3课时【课前预习学案】一、基础知识积累闻汝丧( ) 不省( )所怙( ) 兄殁( )南方省( )坟墓归取其孥( ) 丞相薨( ) 汝遽( )去万乘( )之公相殒( )其生窆( )不临其穴尚飨( )二、整体感知、把握文章结构引子:( 1 )闻丧致祭正文:(一)( - )叔侄情深(二)( - )十二郎之死(三)( - )沉痛吊慰结语:()哀思无限三、参考译文(1)年、月、日,季父(叔父)愈闻汝丧之(助词,取独)七日,乃(副词,表间隔之长,才、这才。
作“这才”解时有的表条件,“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能衔(含,怀着。
衔恨、衔冤)哀致(表达、献出,致敬、致谢、致歉、致辞)诚,使建中远(形作状)具(备办、准备)时(形容词,应时的)羞(通“馐”,美味食物,又“珍”。
)之(指示代词,这、这一类)奠(名词,祭品),告(告慰)汝十二郎之灵(在天之灵):(2)呜呼!吾少孤(幼而丧父),及(介词,等到)长(动词,长大),不省(明白、知道,不省人事)所(所动结构,所怙=怙的人=父亲)怙(依靠,怙恶不悛,失怙:丧父。
),惟兄嫂是依(“惟…是…”:“是”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前为前置宾语,后为动词,翻译时要调整语序。
惟利是图、惟命是从、惟才是举、惟你是问、惟马首是瞻。
相同情形的是“之”:惟其疾之忧、惟此之慎、惟鱼之念、惟陈言之务去、惟命之从)。
中年兄殁(死亡,同没。
)南方,吾与(连词,和)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
既(不久,后来,是“既而”的省略。
)又与汝就食(谋生)江南。
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
吾上(名作状)有三兄,皆不幸早世(通逝)。
承(继承、接续)先人后(后嗣)者(助词,句中停顿),在孙惟汝,在子惟吾;两世(代)一身,形单影只。
嫂尝抚汝指吾而(连词,表修饰)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这,这两个人。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祭十二郎文》导学案
苏教版高二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导学案《祭十二郎文》1.理解祭文融抒情于叙事的特点和破骈为散、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
2.辨析文言虚词对表达感情的作用。
3.体会课文中的亲情、真情美,学习珍惜生命、关爱亲人。
1.辨析文言虚词对表达感情的作用。
2.体会课文中的亲情、真情美,学习珍惜生命、关爱亲人。
一、导语设计根据现场情景谈话导入。
有一千条理由让你早走,只有一条理由把你挽留,这条理由胜过那一千条理由,那就是我对你的爱。
你在时,我抱你不够,因而觉得时间太少,你走了,我的怀里空了,突然发现时间毫无用处,我不知道拿那么多时间做什么,也许时间只有一个用处,它会帮助我——是帮助我一天天向你走近。
”有谁能告诉我,为什么世界还在,我还在,而你却不在了?这是周国平在《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里写下的一段话,悲莫悲兮生离别,人间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此,韩愈也遭遇了丧侄之痛,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韩愈,感受他痛彻心扉的无助之情。
二、检查预习1、知识链接(1)知人论世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唐代著名文学家。
他生活在中唐时期,在文学方面影响很大,他的主要贡献是与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主张恢复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摒弃南北朝以来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他主张文章要有充实内容,学习古文应“顺其意而不顺其辞”,“惟陈言之务去”,力求“文从字顺”,这些主张是进步的、积极的,并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
宋代欧阳修、“三苏”、曾巩、王安石,明清两代归有光、唐顺之、方苞、姚鼐等许多著名散文家都继承了韩、柳的文学传统或明显受其影响,在各自的散文创作中取得了辉煌成就。
(2)创作背景《祭十二郎文》写于德宗贞元二十年(804)五月(一说贞元十九年),时韩愈三十八岁,在京师任职。
十二郎即韩愈的侄子韩老成。
十二,排行,属家族大排行。
郎,当时对年轻男子的称呼,又称郎子。
韩愈的父亲韩仲卿有三子:韩会、韩介、韩愈。
韩会无子,以韩介的次子老成为嗣子。
韩愈三岁而孤,由大哥韩会和大嫂郑氏抚养。
《祭十二郎文》导学案(苏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
《祭十二郎文》导学案(苏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祭十二郎文》导学案(苏教版高二选修)1导学案题目:《祭十二郎文》导学案(苏教版高二选修)一、引言《祭十二郎文》是一篇鲜明的革命文艺作品,它是鲁迅最具代表性的一篇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本导学案旨在通过对《祭十二郎文》的深入学习,加深学生的思考和理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化修养。
二、文本分析1.文本概述《祭十二郎文》是鲁迅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讲述了村民为了祭奠因报仇而被官方处死的十二郎,而产生的一系列反抗斗争的故事。
本文通过笔墨蕴含的劳动阶级智慧,抨击了黑暗的农村生活和封建官僚的残暴行为,展现了人民群众对黑暗生活的反抗和斗争精神。
2.文本特点(1)独特的笔墨:《祭十二郎文》的笔墨独特,采用了鲁迅一贯的骨感笔法,描写了乡村生活的丑陋和封建官僚的残暴,生动地表现了重重困难和艰辛的生活现实。
(2)深刻的思想内涵:《祭十二郎文》的思想内涵深刻,揭示了中国农村社会的黑暗和邪恶,展现了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精神。
(3)强烈的审美价值:《祭十二郎文》的审美价值高,深受读者喜爱,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三、文本解读1.深入解读(1)祭十二郎:祭十二郎是村民对受到冤屈而被官方处死的十二郎进行纪念的仪式。
十二郎被冤杀的原因是他为保护自己的土地而与官府发生争执。
为了表彰十二郎的公正和勇气,村民们开始了祭拜仪式,而这个仪式后来演变成了一场反抗斗争。
(2)反抗:小说通过村民的反抗斗争展现了人民群众对黑暗生活的反抗和斗争精神。
村民们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坚定地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不让自己受到欺凌和侮辱。
他们凭借着智慧和勇气,与封建官僚进行斗争,揭露了官僚集团的丑恶面目。
(3)人性的深度揭示:小说中的人物性格鲜明,具有极强的真实性和代表性。
鲁迅通过塑造小说中的人物,体现出人性的种种弱点和缺陷,以期引发人们对人性的思考和反思。
2.文本背景《祭十二郎文》描绘的是中国农村社会黑暗而凄凉的生活场景,与中国革命斗争时代相呼应。
【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 第十专题 第29课 祭十二郎文学案 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
第29课祭十二郎文专题导航专题解说祭文是古人为祭奠去世的亲朋好友而写的文章,用来表达对亲友逝世的哀痛惋惜之情并祈请逝者的灵魂来享用祭品。
与托人撰写的墓志铭不同的是,祭文多由祭奠者自己写作,因此含有更多的真情实意。
自唐宋八大家开始,祭文成为一种极富抒情色彩的文体,在对逝者悼念追忆的同时,作者往往会不由自主地抒发对生死的感慨,坦陈对命运的思考。
祭文的功能决定了它的艺术风格,大多数祭文纡徐委婉、情韵悠长,根据所祭奠对象的不同,在语言格调上也会稍有差异。
学法指导 1.了解祭文的特点,明白该文体的特征。
2.掌握本专题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熟悉涉及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文言句式等文言现象,训练并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3.感受祭文纡徐委婉、情韵悠长的感情特点。
“千古至文”“三大祭文”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因其文风平易质朴,情真意切,历来被视为韩文的代表作,与宋欧阳修的《泷冈阡表》、清袁枚的《祭妹文》同被称为“千古至文”、我国古代的“三大祭文”。
古时写祭文有一套固定的格式,内容多为对死者生平的追述和赞颂,形式多为骈文或四言韵文,韩愈的《祭十二郎文》一反正面铺陈、赞挽逝者功德的常规,对逝者生平事迹基本略去不说,只以共同所经历的人生坎坷、个人不幸生涯作为参照物,呜呜咽咽、絮絮叨叨地诉说“我”与十二郎不能斩断的千丝万缕的叔侄血肉之情,以及十二郎忽地先“我”而去的疑惧痛惜感情,于疑惧痛惜之中又更深一层地诉说出与十二郎生死相依的血肉感情。
读读那“韩氏两世,惟此而已”的苦语,想想那“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的老相,听听那“彼苍者天,曷其有极”的哀呼,谁不感到天昏地暗呢?透过字面,我们似乎看到了祭者的心在哭泣,泪在奔流,此文被后人誉为祭文中的“千古绝调”。
十二郎是韩愈的侄子,名老成。
他在韩氏族中排行第十二,故称为十二郎。
韩愈3岁时丧父母,由兄嫂(也就是十二郎的父母)抚养成人,韩愈与十二郎从小生活在一起,虽为叔侄,情逾一般骨肉。
高中语文 祭十二郎文教案2 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苏教版高二选修语文教案
祭十二郎文教学过程其”的意义和用法文言虚词“其”在韩愈的名篇《祭十二郎文》中频繁出现了34次,对于它的意义和用法有很多师生容易混淆、分辨不清,为此梳理了一下“其”的意义和用法,和大家一同探讨:一、代词1. 人称代词(1)第三人称代词。
指代人、事或物,多用为领属性定语,相当于“名词﹢之”,可译为“他(她)的”“他(们)的”。
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祭十二郎文》)——我当时虽然能记事,但也还不能体会她话中的悲凉啊!(其,代嫂嫂)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同上)——你纯正聪明反而不能承受他的恩泽呢?(其,代韩会)少而强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同上)——年轻力壮的人尚且不能保全,像这么大的孩子,又怎么能希望他们成人立业呢?(其,代汝之子和吾之子)其信然邪?其梦邪?(同上)——是真的这样呢?还是在做梦呢?(其,代死讯)(2)有时活用第二人称。
译为“你的”。
汝来省吾,止一岁,请归其孥。
(同上)——你来看望我,住了一年,请求回去接你的妻子儿女。
(其,代十二郎)2、指示代词。
二、副词三、1、用于句首或谓语之前,表示语气。
四、(1)表示转折、推测,可译为“大概”。
五、呜呼!其信然矣!(同上)——唉!大概是真的了!六、自今以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同上)——从今以后,我将没有什么意趣生活在这世间了。
七、(2)表示反诘,用法同“岂”,可译为“难道”。
八、如吾之哀者,其能久存乎?(同上)——像我这样衰弱的人,难道还能长活在世上吗?九、呜呼,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同上)——唉,难道竟然会因此而丧了命吗?十、三、连词十一、1、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
文言句式1、惟兄嫂是依(惟……是,宾语前置)2、吾佐董丞相于汴州(介词结构后置)3、吾实为之,其又何尤?(宾语前置)4、从兄嫂归葬(于)河阳(省略句)5、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其……其,固定格式,表选择,是……还是)6、未可以为信也(省略句。
“以”之后省略宾语“之”)7、吾念,汝从于东(省略句。
《祭十二郎文》导学案
《祭十二郎文》导学案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积淀文言语感,培养翻译能力。
2.体会文章的感情,把握课文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品味叙述中抒情的艺术。
3.继承中国古代文化的优良传统,珍惜生命,关爱亲人。
教学重点:1.体会文章的感情,把握课文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品味叙述中抒情的艺术。
2.继承中国古代文化的优良传统,珍惜生命,关爱亲人。
知识衔接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唐代著名文学家。
他生活在中唐时期,在文学方面影响很大,他的主要贡献是与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主张恢复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摒弃南北朝以来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主张文章要有充实内容,学习古文应“顺其意而不顺其辞”,“惟陈言之务去”,力求“文从字顺”。
宋代欧阳修、“三苏”父巩、王安石,明清两代归有光、唐顺之、方苞、姚鼐等许多著名散文家都是继承了韩柳的文学传统或受其明显的影响,在各自的散文创作中取得辉煌成就。
韩愈在散文创作中,实践了他的文学主张。
写了大量的政论、赠序、杂说、祭文、墓志铭,他的议论文很少引经据典地说教,而是以形象化的语言、生动的比喻和鲜明的对比手法,写得很有说服力,《师说》是典型一例;记叙文也十分生动,写入、记事状物都很感人。
《祭十二郎文》是一篇祭文,悼念侄儿,叙述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抒发悲伤情感,写得情真意挚、凄楚动人,很有特色,后人评价很高。
韩愈有三位兄长:大哥韩会,二哥韩介,三哥未及命名便已夭折。
韩愈三岁时,父亲韩云卿病故,他便随大哥韩会、大嫂郑氏夫妇生活。
代宗大历十二年(777),韩会坐元载党祸被贬为韶州刺史(治所在今广东曲江县),韩愈随往,年仅十岁。
次年,韩会卒于任所。
郑氏于是举家北归中原,寓居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韩愈也依随郑氏生活,直到十九岁时赴长安应进士试才离开宣州。
在长达近二十年的岁月里,韩愈一直依恃长兄长嫂生活,与侄子老成(本为韩介之子,因韩会没有子嗣,韩介将老成出继给韩会。
韩老成,在族中同辈排行十二,故称十二郎)自幼相伴朝夕,名为叔侄,情同兄弟,相互间感情甚为深厚。
祭十二郎文导学案
《祭十二郎文》导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通过日常琐事的记叙表达对亡人的痛惜和怀念之情的写法。
2.通过本文的学习,掌握祭文的写法。
3.学习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以及常见的文言现象。
4、以情动人的文笔,分析作者叙事陈情怎样逐层深入,准确反映笔者思想境界。
【知识链接】1. 韩愈,字退之,也称韩昌黎,唐代著名文学家。
尤以散文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
他生活在中唐时期,在文学方面影响很大,他的主要贡献是与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恢复先秦、西汉的优秀散文传统,摒弃南北朝以来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他主张文章要有充实内容,学习古文应“顺其意而不顺其辞”,“惟陈言之务去”,力求“文从字顺”,这些主张是进步的积极的,并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
韩愈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作品收在《昌黎先生集》。
宋代欧阳修、“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明清两代归有光、唐顺之、方苞、姚鼎等许多著名散文家都是继承了韩柳的文学传统或受其明显的影响在各自的散文创作中取得辉煌成就。
.2. 韩愈在散文创作中 , 实践了他的文学主张写了大量的政论、赠序、杂说、祭文、墓志铭 , 他的议论文很少引经据典地说教 , 而是以形象化的语言、生动的比喻和鲜明的对比手法 , 写得很有说服力 , 《师说》是典型一例;记叙文也十分生动 , 写人、记事状物都很感人。
《祭十二郎文》是一篇祭文 , 叙述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 , 抒发悲伤情感 , 悼念侄儿,写得情真意挚、凄楚动人 , 很有特色,后人评价很高。
3 .韩愈三岁时就死了父亲,而后由兄嫂抚养长大。
长兄韩会无子,次兄韩介有子韩圭成,在族中同辈排行十二,故称十二郎。
按封建社会的规矩,十二郎过继给韩会为子,因此韩愈与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感情深厚,虽为叔侄,却情同手足。
成年后,韩愈仕途不顺,二十五岁方登进士第,后做官又触犯权贵,触怒唐宪宗,多次遭贬,因四处漂泊很少与十二郎见面。
后唐穆宗继位,韩愈官运好转,叔侄二人能够相聚之时,突然传来十二郎病亡的噩耗,使韩愈悲痛欲绝,也勾起他辛酸的回忆,于是写下这篇祭文。
《祭十二郎文》导学案
时代背景:唐代文学与社会风貌
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唐朝诗歌空前绝后,达到了中国古典诗歌 的巅峰。唐代文学以诗歌为主流,同时也涌现出了大量的散文、传奇、小说等文学作品 。
请以“假如我能与十二郎对话”为题,写一篇短文,表达你对生命、亲情和命运的 思考。
Part
06
课堂活动与互动环节
小组讨论:分享个人阅读体验和感悟
小组内交流
学生分组,在小组内分享自己阅读《 祭十二郎文》的体验和感悟,探讨文 中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小组代表发言
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 小组讨论的成果,分享小组内对课文 的不同理解和感受。
《祭十二郎文》导 学案
汇报人: 2023-12-31
• 课文背景与作者简介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知识点与考点归纳 • 拓展阅读与对比分析 • 思考与探究题目设计 • 课堂活动与互动环节
目录
Part
01
课文背景与作者简介
韩愈生平及文学成就
韩愈(768年-824年),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 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中期官员,文 学家、思想家、哲学家。
STEP 03
如何理解作者在文中表达 的“天命”观念?这种观 念对我们的生活态度有什 么影响?
祭祀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 地位和作用是什么?我们 是否应该继承和发扬这种 文化?
创新性思维训练题目设置
如果你是作者,你会用什么方式来纪念十二郎?请设计一种有创意的纪念方式。
江苏省海头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语文《祭十二郎文》导学案 苏教版
江苏省海头高级中学2012-2013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祭十二郎文》导学案苏教版【学习目标】1.掌握文言实词、虚词等重点文言现象。
2.体会文章真挚的感情,把握课文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品味叙述中抒情的艺术。
3.理解作者的骨肉之情以及自身宦海沉浮之苦,人生无常之感。
【课前预习】一、作者介绍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唐代著名文学家。
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
他生活在中唐时期,在文学方面影响很大,他的主要贡献是与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主张恢复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
二、背景介绍韩愈有三位兄长:大哥韩会,二哥韩介,三哥未及命名便已夭折。
韩愈三岁时,父亲韩云卿病故,他便随大哥韩会、大嫂郑氏夫妇生活。
在长达近二十年的岁月里,韩愈一直依恃长兄长嫂,与侄子老成(韩老成,在族中同辈排行十二,故称十二郎)自幼朝夕相伴,名为叔侄,情同兄弟,相互间感情甚为深厚。
成年后,韩愈仕途不顺,二十五岁方登进士第,后做官又触犯权贵,触怒唐宪宗,多次遭贬因四处漂泊而很少与十二郎见面。
后唐穆宗继位,韩愈官运好转,叔侄二人能够相聚之时,突然传来十二郎病亡的噩耗,使韩愈悲痛欲绝,血泪和墨,写下了这篇祭文。
三、关于文体祭文通常是祭奠亲友的有固定形式的文辞,是祭祀与汉语文学结合的产物,好的祭文往往是流传千古的文学名篇。
祭文可分为庙祭文和墓祭文两类。
庙祭文一般用于官方、重大祭祀场合,格式多为四言体的韵文。
例如,历代天子宗庙祭祀、祭黄帝陵的祭文,都属于庙祭文。
由于庙祭文格式多是固定的,因此很难出彩,历代的名篇不多。
墓祭文形式则较为灵活,士庶阶层的私祭也可采用。
多是文言散文、韵文或骈体文写成,唐韩愈《祭十二郎文》、宋欧阳修《泷冈阡表》、清袁枚《祭妹文》被称为中国文学史上三大祭文。
四、课内基础梳理(一)解释加点词语1.乃.能衔.哀致.诚2.远具时羞.之奠.3.不省.所怙.4.吾往河阳省.坟墓5.止.一岁,请归取其孥.6.将成家..而致.汝7.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8.而汝抱无涯之戚.也9.强者夭.而病者全.乎 10.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11.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 12.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13.比.得软脚病,往往..而剧.。
《祭十二郎文》导学案(苏教版高二选修)
《祭十二郎文》导学案(苏教版高二选修)【学习目标】1、理解课文,积累重点文言实词,提高诵读与翻译能力。
2、鉴赏语言特色,体会遣词用字的妙处。
3、把握本文在记叙中抒情的特点,学习通过日常琐事的记叙表达对亡人的痛惜和怀念之情的写法。
【学习过程】文体简介:祭文――也称“悼词”,通常是祭奠死者,抒发悼念哀痛之情的一种文辞,也有用以祭神祭物的。
祭文的内容和形式都公式化――一般先简介死者逝世情况(职务、时间、地点、死因、享年等),表示哀悼之情;然后介绍死者的生平事迹,评价死者的功德贡献;最后向死者亲属表示吊唁慰问,号召生者学习死者的精神品质。
走进作者: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南阳(今河南孟县)人,郡望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著名文学家。
尤以散文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
他生活在中唐时期,是唐德宗贞元八年(792)进士。
他在文学方面影响很大,主要贡献是与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
他主张文章要有充实内容,学习古文应“顺其意而不顺其辞”,“惟陈言之务去”,力求“文从字顺”,这些主张是进步的积极的,并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
韩愈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作品收在《昌黎先生集》。
创作背景:韩愈三岁时就死了父亲,由兄嫂抚养长大。
长兄韩会无子,次兄韩介有子韩老成,在族中同辈排行十二,故称十二郎。
按封建社会的规矩,十二郎过继给韩会为子,因此韩愈与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感情深厚,虽为叔侄,却情同手足。
成年后,韩愈仕途不顺,二十五岁方登进士第,后做官又触犯权贵,触怒唐宪宗,多次遭贬,因四处漂泊而很少与十二郎见面。
后唐穆宗继位,韩愈官运好转,叔侄二人能够相聚之时,突然传来十二郎病亡的噩耗,使韩愈悲痛欲绝,也勾起他辛酸的回忆,于是写下这篇祭文。
一、给下列词语注音:不省()所怙()殁()汴()州孥()薨()嗣()位殒()生奴婢()窆()尚飨()颍()水二、文言知识总结1-3段:通假字:时羞之奠不幸早世古今异义:明年,丞相薨将成家而致汝词类活用:乃能衔哀致诚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汝句式:惟兄嫂是依中年兄殁南方4-9段:古今异义:虽然志气日益微几何不从汝而死又可冀其成立邪而齿牙动摇词类活用:而视茫茫强者夭而病者全乎恐旦暮死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苍苍者欲化为白矣毛血日益衰特殊句式:何为而在吾侧也?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
【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学案第十专题 第29课 祭十二郎文
专题导航专题解说祭文是古人为祭奠去世的亲朋好友而写的文章,用来表达对亲友逝世的哀痛惋惜之情并祈请逝者的灵魂来享用祭品。
与托人撰写的墓志铭不同的是,祭文多由祭奠者自己写作,因此含有更多的真情实意。
自唐宋八大家开始,祭文成为一种极富抒情色彩的文体,在对逝者悼念追忆的同时,作者往往会不由自主地抒发对生死的感慨,坦陈对命运的思考。
祭文的功能决定了它的艺术风格,大多数祭文纡徐委婉、情韵悠长,根据所祭奠对象的不同,在语言格调上也会稍有差异。
学法指导 1.了解祭文的特点,明白该文体的特征。
2.掌握本专题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熟悉涉及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文言句式等文言现象,训练并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3.感受祭文纡徐委婉、情韵悠长的感情特点。
第29课祭十二郎文“千古至文”“三大祭文”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因其文风平易质朴,情真意切,历来被视为韩文的代表作,与宋欧阳修的《泷冈阡表》、清袁枚的《祭妹文》同被称为“千古至文”、我国古代的“三大祭文”。
古时写祭文有一套固定的格式,内容多为对死者生平的追述和赞颂,形式多为骈文或四言韵文,韩愈的《祭十二郎文》一反正面铺陈、赞挽逝者功德的常规,对逝者生平事迹基本略去不说,只以共同所经历的人生坎坷、个人不幸生涯作为参照物,呜呜咽咽、絮絮叨叨地诉说“我”与十二郎不能斩断的千丝万缕的叔侄血肉之情,以及十二郎忽地先“我”而去的疑惧痛惜感情,于疑惧痛惜之中又更深一层地诉说出与十二郎生死相依的血肉感情。
读读那“韩氏两世,惟此而已”的苦语,想想那“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的老相,听听那“彼苍者天,曷其有极”的哀呼,谁不感到天昏地暗呢?透过字面,我们似乎看到了祭者的心在哭泣,泪在奔流,此文被后人誉为祭文中的“千古绝调”。
十二郎是韩愈的侄子,名老成。
他在韩氏族中排行第十二,故称为十二郎。
韩愈3岁时丧父母,由兄嫂(也就是十二郎的父母)抚养成人,韩愈与十二郎从小生活在一起,虽为叔侄,情逾一般骨肉。
祭十二郎文导学案
《祭十二郎文》导学案目标导航1、体会叙事中抒情的特点。
2、体会作者对十二郎深切的痛惜和怀念之情。
3、学习本文破骈为散,不拘常格的创新精神。
重点:领会叙事中抒情的特点。
自主学习1.有关作者: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字退之。
河南河阳人,郡望(郡里的显贵家族)昌黎,世称韩昌黎。
因官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历任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
政治上较有作为。
后人对韩愈评价颇高,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杜牧把韩愈的散文与杜甫的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
韩柳倡导的古文运动,开辟了唐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
2.写作背景:十二郎,名老成,韩愈之侄。
是韩愈二哥韩介的次子。
韩愈的大哥韩会没有儿子,十二郎过继给韩会。
韩愈三岁丧父,依靠兄嫂为生,从小就和侄儿十二郎一起生活,彼此感情特别深厚。
唐德宗贞元十九年,韩愈在长安任职,突闻十二郎死的消息,心情极其悲痛,于是写下了这篇哀恸欲绝的祭文。
3. 文体:祭文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在告祭死者或天地山川等神时所诵读的文章。
体裁有韵文和散文两种。
内容是追念死者生前的主要经历,颂扬他的主要品德和业绩,寄托哀思,激励生者。
汉、魏以来,祭文多依照《诗经》中雅、颂的韵语,也有用骈文的。
本文则不拘常格,以无韵散体来写。
全文结构:第1自然段交代了写祭文的时间,叔侄关系、远奠的方式。
用第二人称写法,如与亡者衔哀面语,虽说此段是祭文固定格式,但饱含深情至哀,确立了全文的情感基调。
4、整体把握:将全文分成三层:并概括层意。
互动导学一、翻译课文1—3段年、月、日,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乃(才)能衔哀致(表达)诚,使建中远具时羞(通馐,义:食物)之奠,告汝十二郎之灵:呜呼!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依靠),惟兄嫂是依(句式:宾语前置)。
中年,兄殁南方,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
既又与汝就食江南。
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
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
《祭十二郎文》BCA学案 (苏教版高二选修)
《祭十二郎文》BCA学案 (苏教版高二选修)【学习目标】:1、积累重点的文言词语和句式。
2、理解作者的骨肉亲情以及自身宦海沉浮之苦、人生无常之感。
3、品味文章边诉边泣的语言特点及表达效果。
B案:【祭文常识】祭文是古人为祭奠去世的亲朋好友而写的文章,用来表达对亲友逝世的哀痛惋惜之情并祈请逝者的灵魂来享用祭品。
祭文多由祭奠者自己写作,包含更多的真情实意。
自唐宋八大家开始,祭文成为一种极富抒情色彩的文体,在对逝者悼念追忆的同时,作者往往会不由自主地抒发对生死的感慨,坦陈对命运的思考。
它的艺术风格多纡徐委婉、情韵悠长。
【作品简介】《祭十二郎文》,唐代韩愈写于贞元十九年(按《文苑英华》说是写于五月二十六日,应是笔误,因是年六月下旬十二郎还写过信),文章的十二郎是指韩愈的侄子韩老成(大哥韩会之子),“八仙”中著名的韩湘子即是老成之长子。
十二郎与韩愈两人自幼相守,由长嫂郑氏抚养成人,共历患难,因此感情特别深厚,但是长大之后,韩愈本人在外飘泊,与十二郎很少见面。
孟郊告知韩老成六月二日已逝,但韩愈又疑问六月二十二日老成还在写信,种种的疑点让韩愈悲从中来。
韩愈在文中提到自己的衰老“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
”南宋谢枋得《文章轨范》引用安子顺之说:“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哭者不慈”。
本文收入《古文观止》,其评论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
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
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
”明代茅坤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
苏轼说:“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有。
”本文为后世欧阳修《泷冈阡表》归有光《项脊轩志》袁枚《祭妹文》开辟新径。
一、基础知识1、正音闻汝丧()丞相薨()佐戎()徐州汝遽()相殒()其生万乘()之公窆()不临其穴尚飨()不省()所怙()省()坟墓兄殁()南方归取其孥()2、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词义①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②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③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④终葬汝于先人之兆⑤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⑥悠悠苍天,曷其有极⑦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3.区别下列词语的古今意义:(1)则待终丧而取以来古义:今义:(2)然后惟其所愿古义:今义:(3)吾其无意于人世矣古义:今义:(4)明年,丞相薨古义:今义:(5)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古义:今义:(6)未可以为信也古义:今义:(7)几何不从汝而死也古义:今义:(8)其无知,悲不几时古义:今义:(9)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古义:今义: 4、在诵读中积累重点实词(1)乃能衔哀致诚(2)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 (3)比得软脚病,往往而剧(4)抑别有疾而至斯乎 (5)吾实为之,其又何尤(6)辍汝而就(7)汝不果来(8)不克蒙其泽(9)吊之孤(10)成家以致汝(11)业其家(12)长吾女及汝女(13)汝不肯来,恐旦暮死,而汝抱无涯之戚也(14)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5、重要虚词其:(1)其能久存乎?(2)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3)其无知,悲不几时(4)死而有知,其几何离;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
《祭十二郎文》导学案教师版.doc
李林中学高二年级语文导学案班级—姓名—学生使用时间_______ 第—周课题丄备审核使用教师编号编写时间《祭十二郎文》白占功支彦高二全体语文教师2072-20752016.3.1【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积淀文言语感,培养翻译能力。
2.体会文章的感情,把握课文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品味叙述中抒情的艺术。
3.继承中国古代文化的优良传统,珍惜生命,关爱亲人。
【学习重点、难点】1、本课主要是以情动人,在指导学生反复诵读Z后,让学生找出叙述作者亲悄的语句,进而分析作者叙事陈情怎样逐层深入,达到抒情的目的。
2、体会虚词在表达感情上的作用。
【学习方法】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第一、二学时【知识链接】1、“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切最动人的文字都是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
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就是一篇字字含泪,句句动情的抒情散文,成了祭文中的“千古绝调”。
人家在读课文时要找出叙述作者亲情的语句,注意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深挚感情。
2、文体介绍及本文与一般祭文的区别。
(1)祭文(悼词)一般先简介死者逝世情况(职务、时间、地点、死因、亨年等),表示哀悼之情;然后介绍死者牛平事迹,评价其功德贡献;最后向死者亲属表示吊唁慰问,号召牛•者学习死者的站质楮神。
(2)本文既不同于传统祭文,又不同于韩愈本人撰写的其他大量的哀辞、祭文、铭状、碑志。
那些都是应约而写,是念给生者听的。
而木文不为发表,是作者面对死者叙往事诉衷肠的肺腑之言,正所谓“未尝有意为文”却达到了“文无不至”的境界。
3、写作背景:十二郎,是韩愈的侄子,名老成。
韩愈三岁时就死了父亲,而后由兄嫂抚养长大。
长兄韩会无子,次兄韩介有子韩老成,在族中同辈排行十二,故称十二郎。
按封建社会的规矩,十二郎过继给韩会为子,因此韩愈与I•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零丁孤苦,未尝一口相离”,感情深厚,虽为叔侄,却情同手足。
成年后,韩愈仕途不顺,二十五岁方登进士第,后做官又触犯权贵,触怒唐宪宗,多次遭贬,因四处漂泊很少与十二郎见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海头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语文《祭十二郎文》导学案苏教版
【学习目标】
1.掌握文言实词、虚词等重点文言现象。
2.体会文章真挚的感情,把握课文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品味叙述中抒情的艺术。
3.理解作者的骨肉之情以及自身宦海沉浮之苦,人生无常之感。
【课前预习】
一、作者介绍
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唐代著名文学家。
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
他生活在中唐时期,在文学方面影响很大,他的主要贡献是与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主张恢复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
二、背景介绍
韩愈有三位兄长:大哥韩会,二哥韩介,三哥未及命名便已夭折。
韩愈三岁时,父亲韩云卿病故,他便随大哥韩会、大嫂郑氏夫妇生活。
在长达近二十年的岁月里,韩愈一直依恃长兄长嫂,与侄子老成(韩老成,在族中同辈排行十二,故称十二郎)自幼朝夕相伴,名为叔侄,情同兄弟,相互间感情甚为深厚。
成年后,韩愈仕途不顺,二十五岁方登进士第,后做官又触犯权贵,触怒唐宪宗,多次遭贬因四处漂泊而很少与十二郎见面。
后唐穆宗继位,韩愈官运好转,叔侄二人能够相聚之时,突然传来十二郎病亡的噩耗,使韩愈悲痛欲绝,血泪和墨,写下了这篇祭文。
三、关于文体
祭文通常是祭奠亲友的有固定形式的文辞,是祭祀与汉语文学结合的产物,好的祭文往往是流传千古的文学名篇。
祭文可分为庙祭文和墓祭文两类。
庙祭文一般用于官方、重大祭祀场合,格式多为四言体的韵文。
例如,历代天子宗庙祭祀、祭黄帝陵的祭文,都属于庙祭文。
由于庙祭文格式多是固定的,因此很难出彩,历代的名篇不多。
墓祭文形式则较为灵活,士庶阶层的私祭也可采用。
多是文言散文、韵文或骈体文写成,唐韩愈《祭十二郎文》、宋欧阳修《泷冈阡表》、清袁枚《祭妹文》被称为中国文学史上三大祭文。
四、课内基础梳理
(一)解释加点词语
1.乃.能衔.哀致.诚
2.远具时羞.之奠.
3.不省.所怙.
4.吾往河阳省.坟墓
5.止.一岁,请归取其孥.
6.将成家
..而致.汝
7.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8.而汝抱无涯之戚.也
9.强者夭.而病者全.乎 10.汝之纯明
..而不克蒙其泽.乎
11.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 12.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
..邪?
13.比.得软脚病,往往
..而剧.。
14.吊.汝之孤与汝之乳母。
(二)指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1. 又可冀其成立邪
2. 几何不从汝而死也
3. 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4. 将成家而致汝
(三)通假字
1. 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
2. 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
3. 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
4. 彼苍者天,曷其有极
(四)词类活用
1. 东亦客也
2. 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
3. 强者夭而病者全乎
4. 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
5. 成家以致汝
6. 莫如西归
(五)一词多义
1.戚而汝抱无涯之戚也
2.幸皆不幸早世
邢天舞干戚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
3.省不省所怙
汝来省吾
吾往河阳省坟墓
(六)特殊句式
1.惟兄嫂是依
2.吾实为之,其又何尤
3.何为而在吾侧也
4.吾佐董丞相于汴州
5.吾念汝从于东
(七)翻译下列句子
1. 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
2. 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3. 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4. 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
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
【课内探究】
1.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是为纪念十二郎,为什么要写自己的身世?
2.第四段写的痛惜诸兄之死,与本文主旨有何关系?
3.十至十二段从哪些方面体现出了作者对十二郎的深厚情谊?
4.作者为什么不厌其烦地细述叔侄二人三会三别,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祭十二郎文》学案答案
【课内探究】
1.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是为纪念十二郎,为什么要写自己的身世?
答:是为了表现自己和十二郎的之间的深厚亲情,从而表达自己的深深思念。
2.第四段写的痛惜诸兄之死,与本文主旨有何关系?
答:烘托自己内心悲痛之甚。
诸兄死悲,十二郎死更悲
3.十至十二段从哪些方面体现出了作者对十二郎的深厚情谊?
答:替他处理家务后事;替他教子养女;反复表现愧疚之意。
4.作者为什么不厌其烦地细述叔侄二人三会三别,这样的作用?
答:这要追溯到叔侄两人的童年生活,两人虽为叔侄,但年龄相仿,相依为伴,共同生活的经历,以致叔侄两人感情笃深。
在诸亲属中,两人为至亲,甚至两次三番的想叔侄两人在一地生活,却一次次为现实所阻断,以致最后阴阳相隔。
韩愈这样写为了表达他和侄子的深厚感情,以及不能共享生活的遗憾和悲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