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下学期语文祭十二郎文导学案苏教版

合集下载

高二语文教案 祭十二郎文

高二语文教案 祭十二郎文

高二语文教案祭十二郎文

教学要点

1.熟读课文,读懂文字,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较为准确、清晰的了解。

2.梳理课文层次脉络,感悟课文的抒情基调。

教学过程

1.解题

祭文是一种文体,古已有之。徐师曾在《文体明辨》中作如下界定:“祭文者,祭奠亲友之词也。古之祭文,止于告飨而已。中世以还,兼赞言行,以寓哀伤之意,盖祝文之变也。”古文写祭文有一套固定的格式,内容多为对死者生平的追述和赞颂,形式多为骈文或四言韵文。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打破了这一常规,此文的主旨不在于称颂于死者,而在于倾诉自己的痛悼之情。通过对家常琐事的记叙,表现自己与死者的密切关系,表达刻骨铭心的骨肉至情。形式上突破四言押韵常规,破骈为散,不拘常规,或散或偶,或长或短,情至而文生,被后人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后世祭吊名作如李商隐的《祭小侄妇寄文》、袁枚《祭妹文》等都受其影响。

2.介绍作者及背景

《祭十二郎文》导学案(学生版)

《祭十二郎文》导学案(学生版)

《祭十二郎文》导学案(学生版)教师复备栏

或学生笔记栏【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积淀文言语感,培养翻译能力。

2.体会文章的感情,把握课文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品味叙述中抒情的艺术。

3.继承中国古代文化的优良传统,珍惜生命,关爱亲人。

课前预习案

一、写作背景:

韩愈的父亲韩云卿生子三人,长子韩会,次子韩介,季子韩愈。十二郎,即韩

老成,本是韩介的次子,出嗣韩会为子。韩愈幼年丧父,由韩会夫妇抚养成长。他

和十二郎虽为叔侄,实际如同兄弟,自幼相守,“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历

经患难,感情特别深厚。但成年以后,韩愈仕途不顺,多次遭贬,四处飘泊,与十

二郎很少见面。

正当韩愈官运好转,有可能与十二郎相聚的时候,突然传来他病亡的噩耗。十

二郎的死使他悲痛欲绝,也勾起他的辛酸回忆。身世的不幸,家世的凄凉,父母

的早逝,兄嫂的抚养,从前同十二郎一起生活的种种情景都一齐涌上心头;自己的

衰病,子孙辈的幼小,这是眼前必须正视的现实。所有这一切,汇成一股感情的激

流,作者悲感万端,百思萦集,情不能已,因而写成此文。

二、预习文本,疏通文意

1、完成《名师一号》基础知识部分。

2、我认为重点的词语句子有:

3、我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有:

课堂探究案

第一个环节:基础夯实

第二个环节:诵读全文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切最动人的文字都是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请勾画出

文中最令你感动的词句或语段,反复诵读,用你的声音表现情感,并谈谈被感动的

原因。

最令我感动的词句或语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段感动

祭十二郎文(高二必修教案设计)

祭十二郎文(高二必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1.学习通过日常琐事的记叙表达对亡人的痛惜和怀念之情的写法。

2.通过本文的学习,掌握祭文的写法。

3.学习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以及常见的文言现象。

教学重点:在叙事中抒情的写法

教学难点:祭文的写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分析理解导读法。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二、韩愈和他的作品: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常自谓“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因晚年曾为吏部侍郎,故也称韩吏部。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及其作品对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有深渊的影响。他主张文章要言之有物,反对六朝以来的单纯追求形式美的骈俪文章;语言要新颖流畅,“唯陈言之务去”,对古文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其散文与柳宗元齐名,并称“韩柳”,他是“唐宋八大家”之首。代表作是《马说》《师说》等。

三、写作背景:

四、朗读课文:正音正句读

1.给下列词语注音:

不省()所怙()殁()

汴()州孥()薨()

嗣()位殒()生奴婢()

窆()尚飨()颍()水

2.给下列句子断句:

①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②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

③今吾使建中祭汝,吊汝之孤与汝之乳母。

《祭十二郎文》导学案教学内容

《祭十二郎文》导学案教学内容

《祭十二郎文》·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伟大的目标,构成伟大的心

1.参照注释理解字词,翻译课文。

2.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感情,把握课文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从而品味叙述中抒情的艺术。

3.通过学习课文,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优良传统,在生活中他们懂得珍惜生命,关爱亲人。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只要跟着河流走,就可以发现大海

1、本文是一篇情文并茂的祭文,应抓住一个“情”字,梳理层次脉络,强调预习的基础上,反复诵读,加深理解,从而学会在叙事中抒情。――诵读法。

2、积累重要的文言词汇,并延伸阅读。

【预习案】

1、走进作者:

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唐代著名文学家。他生活在中唐时期,在文学方面影响很大,他的主要贡献是与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主张恢复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摒弃南北朝以来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主张文章要有充实内容,学习古文应“顺其意而不顺其辞”,“惟陈言之务去”,力求“文从字顺”。宋代欧阳修、“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明清两代归有光、唐顺之、方苞、姚鼐等许多著名散文家都是继承了韩柳的文学传统或受其明显的影响,在各自的散文创作中取得辉煌成就。

2、了解背景:

韩愈有三位兄长:大哥韩会,二哥韩介,三哥未及命名便已夭折。韩介有子韩老成,在族中同辈排行十二,故称十二郎。按封建社会的规矩,十二郎过继给韩会为子。韩愈三岁时,父亲韩云卿病故,他便随大哥韩会、大嫂郑氏夫妇生活。在长达近二十年的岁月里,韩愈一直依恃长兄长嫂生活,与侄子老成自幼相伴朝夕,名为叔侄,情同兄弟,相互间感情甚为深厚。成年后,韩愈仕途不顺,二十五岁方登进士第,后做官又触犯权贵,触怒唐宪宗,多次遭贬因四处漂泊而很少与十二郎见面。后唐穆宗继位,韩愈官运好转,叔侄二人能够相聚之时,突然传来十二郎病亡的噩耗,使韩愈悲痛欲绝,血泪和墨,写下了这篇祭文。

江苏省连云港灌云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祭十二郎文》教案 苏教版必修3

江苏省连云港灌云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祭十二郎文》教案 苏教版必修3

江苏省连云港灌云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祭十二郎文》教案苏教版

必修3

1.掌握本文叙事和抒情紧密结合的写作方法。

2.体会遣词用字的妙处,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领会此文散发出的浓浓悲情。

情感目标

通过鉴赏本文,让学生体会作者融于字里行间的至真至切的亲情。

【教学重难点】

1.鉴赏韩愈散文的叙事中抒情的特点。

2.学习本文破骈为散、不拘常格的语言形式。

3.反复诵读,体会文章悲伤凄婉的感情基调。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宋代学者赵与时在《宾退录》中的一段话:“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古文观止》评点此文:“ 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祭文中千年绝调。”可见《祭十二郎文》是一篇令人感动的祭文。

二、解题

1.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南阳(今河南孟县)人,郡望河北昌黎,又称韩昌黎。唐德宗贞元八年(792)进士,任汴州、徐州幕府推官。贞元十八年(802)入烟子博士、监察御史,因议赈关中旱,贬阳山(今广东阳山县)令,后入为国子博士,累官至中书舍人、刑部侍郎。819年,因上《论佛骨表》贬潮州刺史。820年冬入长安,历任国子祭酒、京兆尹兼御史大夫、吏部侍郎等。

在文学上,他领导了著名的古文革新运动,反对浮艳华美的骈文,恢复散句单行、自由朴实的秦汉散文艺术,掀起了散文的新高潮,奠定了唐宋八大家古文的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祭十二郎文》就是一篇破骈为散的祭文。

祭十二郎文

祭十二郎文

《祭十二郎文》导学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积淀文言语感,培养翻译能力。

2.继承中国古代文化的优良传统,珍惜生命,关爱亲人。

学习重点:

1.体会文章的感情,把握课文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

知识衔接

一、作者

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唐代著名文学家。他生活在中唐时期,在文学方面影响很大,他的主要贡献是与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主张恢复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摒弃南北朝以来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主张文章要有充实内容,学习古文应“顺其意而不顺其辞”,“惟陈言之务去”,力求“文从字顺”。宋代欧阳修、“三苏”父巩、王安石,明清两代归有光、唐顺之、方苞、姚鼐等许多著名散文家都是继承了韩柳的文学传统或受其明显的影响,在各自的散文创作中取得辉煌成就。

韩愈有三位兄长:大哥韩会,二哥韩介,三哥未及命名便已夭折。韩愈三岁时,父亲韩云卿病故,他便随大哥韩会、大嫂郑氏夫妇生活。代宗大历十二年(777),韩会坐元载党祸被贬为韶州刺史(治所在今广东曲江县),韩愈随往,年仅十岁。次年,韩会卒于任所。郑氏于是举家北归中原,寓居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韩愈也依随郑氏生活,直到十九岁时赴长安应进士试才离开宣州。在长达近二十年的岁月里,韩愈一直依恃长兄长嫂生活,与侄子老成(本为韩介之子,因韩会没有子嗣,韩介将老成出继给韩会。韩老成,在族中同辈排行十二,故称十二郎)自幼相伴朝夕,名为叔侄,情同兄弟,相互间感情甚为深厚。成年后,韩愈仕途不顺,二十五岁方登进士第,后做官又触犯权贵,触怒唐宪宗,多次遭贬因四处漂泊而很少与十二郎见面。后唐穆宗继位,韩愈官运好转,叔侄二人能够相聚之时,突然传来十二郎病亡的噩耗,使韩愈悲痛欲绝,血泪和墨,写下了这篇祭文。

《祭十二郎文》导学案(苏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

《祭十二郎文》导学案(苏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

《祭十二郎文》导学案(苏教版高二

选修)共3篇

《祭十二郎文》导学案(苏教版高二选修)1

导学案

题目:《祭十二郎文》导学案(苏教版高二选修)

一、引言

《祭十二郎文》是一篇鲜明的革命文艺作品,它是鲁迅最具代表性的一篇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本导学案旨在通过对《祭十二郎文》的深入学习,加深学生的思考和理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化修养。

二、文本分析

1.文本概述

《祭十二郎文》是鲁迅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讲述了村民为了祭奠因报仇而被官方处死的十二郎,而产生的一系列反抗斗争的故事。本文通过笔墨蕴含的劳动阶级智慧,抨击了黑暗的农村生活和封建官僚的残暴行为,展现了人民群众对黑暗生活的反抗和斗争精神。

2.文本特点

(1)独特的笔墨:《祭十二郎文》的笔墨独特,采用了鲁迅一贯的骨感笔法,描写了乡村生活的丑陋和封建官僚的残暴,生动地表现了重重困难和艰辛的生活现实。

(2)深刻的思想内涵:《祭十二郎文》的思想内涵深刻,揭示了中国农村社会的黑暗和邪恶,展现了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精神。

(3)强烈的审美价值:《祭十二郎文》的审美价值高,深受读者喜爱,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三、文本解读

1.深入解读

(1)祭十二郎:祭十二郎是村民对受到冤屈而被官方处死的十二郎进行纪念的仪式。十二郎被冤杀的原因是他为保护自己的土地而与官府发生争执。为了表彰十二郎的公正和勇气,村民们开始了祭拜仪式,而这个仪式后来演变成了一场反抗斗争。

(2)反抗:小说通过村民的反抗斗争展现了人民群众对黑暗生活的反抗和斗争精神。村民们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坚定地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不让自己受到欺凌和侮辱。他们凭借着智慧和勇气,与封建官僚进行斗争,揭露了官僚集团的丑恶面目。

祭十二郎导学案1

祭十二郎导学案1

《祭十二郎文》导学案

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了解韩愈和本文的写作背景。

2、疏通和落实前三段的重点文言字词及知识点。

3、把握文章结构,体味作者的生离之情。

二、学习重点:

疏通和落实前三段的重点文言字词及知识点。

三、学习难点:

疏通和落实前三段的重点文言字词及知识点。

四、学习过程:

学习环节一:导入学习

1.作家作品。

参考课本第一页。

2. 背景知识。

韩愈三岁时就死了父亲,而后由兄嫂抚养长大。长兄韩会无子,次兄韩介有子韩圭成,在族中同辈排行十二,故称十二郎。按封建社会的规矩,十二郎过继给韩会为子,因此韩愈与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感情深厚,虽为叔侄,却情同手足。成年后,韩愈仕途不顺,二十五岁方登进士第,后做官又触犯权贵,触怒唐宪宗,多次遭贬,因四处漂泊很少与十二郎见面。后唐穆宗继位,韩愈官运好转,叔侄二人能够相聚之时,突然传来十二郎病亡的噩耗,使韩愈悲痛欲绝,也勾起他辛酸的回忆,于是写下这篇祭文。在韩愈诸多优秀的抒情散文里,《祭十二郎文》当推为其中的佼佼者,该文在我国浩繁的古代散文作品中,亦是不可多得的珍贵名篇,历来被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十二郎,是韩愈的侄子,名老成。

学习环节二:自主学习

1.初读课文,把不会读的字勾画出来。

2.查工具书,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闻汝丧()之七日所怙()兄殁()南方

省()坟墓归取其孥()丞相薨()

佐戎()徐州孰谓汝遽()去吾万乘()之公相

殒()其生窆()不临其穴尚飨()

3.再次读课文,结合注释,理清结构,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段的内容。

全文开头几句是祭文开头的固定形式。

祭十二郎文导学案

祭十二郎文导学案

滑县六中2014级高二导学提纲(文科)

《祭十二郎文》第二课时导学案

(范围: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

(一)学习目标

1、体味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2、鉴赏语言特色,体会遣词用字的妙处。

3、把握本文在记叙中抒情的特点,学习通过日常琐事的记叙表达对亡人的痛惜和怀念之情的写法。

一、知识回顾:

检查第一课时学习情况

二、检查预习:

1、这篇文章抒发了哪些感情?

三、导入:

第一课时同学们了解了全文大意,今天让我们进一步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四、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本文写得极度悲痛,请思考作者在悲侄之死的同时,还抒发了哪些悲情?

2、这篇祭文是怎样把叙事和抒情完美的结合在一起的?

3.文章是如何借助文言虚词表达思想感情的?

4、文章的艺术特色。

五、展示、点评:

要求:大声,规范,清晰,迅速(黑板展示需在2—3分钟内书写完)

六、当堂检测:

从韩愈的家庭遭遇中,我们应该得到什么启发?

七、小结

八、作业:

1、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和文言句式

2、预习《种树郭橐驼传》

拓展

一、古代兄弟排行称谓古代以伯、仲、叔、季来表示兄弟间的排行顺序,伯为老大,仲为老二,叔为老三,季排行最小。父之兄称“伯父”,父之次弟称为“仲父”,仲父之弟称为“叔父”,最小的叔叔称“季父”,后来父之弟都统称为“叔父”。

古代人如何称“死”?

(一)古代根据人的社会地位,对死亡”各有其名称。《礼记》谓天子死为崩”;诸侯死为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清代,对于王、公、侯、伯的世爵之死,称为薨”;有官职,有名望的人死曰卒”。

(二)根据人的年龄。不满20岁死亡的谓之殇”。此又分为三类8~11岁死者为下殇”;12~15岁死者为中殇”;16~19岁死者为上殇”。但男子已订婚,女子已许嫁者则不为殇”。青壮年死者谓之夭亡”,但于讣告上均写疾终”,引魂幡、《荐亡文疏》上均写云终”、告终”。老年死者谓之寿终”。如系家族最高长辈,男加正寝”,女加内寝”字样。故后世正寝”二字已成为死的代名词。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学案:专题十第29课 祭十二郎文含答案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学案:专题十第29课 祭十二郎文含答案

祭文是古人为祭奠去世的亲朋好友而写的文章,用来表达对亲友逝世的哀痛惋惜之情,并请逝者的灵魂来享用祭品。祭文是由祭奠者自己来撰写的,因此含有更多的真情实意。自唐宋八大家

开始,祭文成为一种极富抒情色彩的文体,在对逝者悼念追忆的同时,作者往往不由自主地抒发

对生死的感慨,坦陈对命运的思考。祭文大都纡徐委婉,情韵悠长。

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和王安石的《祭欧阳文忠公文》堪称祭文中的精品。

第29课祭十二郎文

错误!

走近作者

韩愈(见《原毁》)

相关背景

这是韩愈在贞元十九年(803)为悼念他的侄子老成而写的一篇“衔哀致诚”的祭文.韩愈三岁丧父,一直依靠兄嫂抚养。不久,兄又死于南方,寡嫂携年幼的韩愈叔侄回到故乡河阳,艰难度日。这时,兄弟辈只剩韩愈一人,子侄辈只有老成一人,“两世一身,形单影

只"!韩愈视长嫂如母,和比自己小几岁的侄子情同手足。后来,又一同移居宣州,孤苦伶仃,一家人相依为命.韩愈19岁来到京师谋生,25岁中进士后便在朝廷和地方任职,而老成则一直羁留在南方,他们叔侄每隔数年才得相见一面。韩愈本以为彼此都还年轻,指望着将来生活稳定后,便接侄子来同住。没想到老成竟突然病死,他悲痛欲绝,为悼念老成写了这篇情真意深的《祭十二郎文》.

错误!错误!错误!—错误!

错误!错误!错误!—

错误!错误!-错误!

错误!—错误!错误!错误!

—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

错误!错误!

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

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

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

高中语文 祭文《祭十二郎文》 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

高中语文 祭文《祭十二郎文》 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
• 2.体会文章的感情,把握课文边泣边诉的 语言形式,品味叙述中抒情的艺 术。
• 3.继承中国古代文化的优良传统,珍惜生 命,关爱亲人。
• 重点:
• 本课主要是以情动人,在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之 后,让学生找出叙述作者亲情的语句,进而分 析作者叙事陈情怎样逐层深入,达到抒情的目 的。
• 难点:
• 体会虚词在表达感情上的作用。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切最动人的文字都是 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祭十 二郎文》就是一篇字字含泪,句句动情的抒情散 文,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绝,成了祭文中的 “千古绝调”。 大家在读课文时要注意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 深挚感情。
作者与背景
•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孟县) 人,祖籍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 称韩吏部。自幼孤苦好学,锐意上进,贞观八年 (792)中进士。元和十二年(817)迁刑部侍郎。 因阻谏唐宪宗奉迎佛骨贬潮州刺史。穆宗时,官至 吏部侍郎。韩愈一生,在政治、文学方面都有所建 树,而主要成就是文学。他反对魏晋以来的骈文, 提倡古文,进行长期的激烈斗争。“韩愈奋不顾流 俗,犯笑侮,收召后学”; 由于他和柳宗元等人的 倡导,终于形成了唐代古文运动,开辟了唐宋以来 古文的发展道路,韩愈也成了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 人物。其文众体兼长,多有创新,语言自由朴实。
时幼小,当不复记忆,吾时虽能记忆,亦

《祭十二郎文》导学案

《祭十二郎文》导学案

连词,表转折,却。如“而视茫 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
特殊句式及固定搭配总结
特殊句式
“既而与汝就食江南”中的“既而”, 表示不久之后,随后。这是古代汉语中 常见的固定搭配。
固定搭配
判断句:“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 见明知。”用“非”表示否定判断。
倒装句:“其又何尤!”宾语前置句, “又何尤”即“又尤何”,意思是又怨 怪谁呢?
STEP 03
如何理解作者在文中表达 的“天命”观念?这种观 念对我们的生活态度有什 么影响?
祭祀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 地位和作用是什么?我们 是否应该继承和发扬这种 文化?
创新性思维训练题目设置
如果你是作者,你会用什么方式来纪念十二郎?请设计一种有创意的纪念方式。
结合你的生活经验,谈谈你对“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这句话的理解。
唐代社会风貌开放、包容、繁荣,对外交流频繁,文化艺术达到了高峰。唐代士人注重 个人修养和家族荣誉,讲究礼仪、节气和人情世故。这些社会风貌在《祭十二郎文》中
也有所体现。
Part
02
文本解读与赏析
文章结构梳理与段落大意
文章开篇
交代写作缘由和时间,表 达对十二郎去世的悲痛之 情。
主体部分
叙述与十二郎的交往和感 情,描绘十二郎的为人和 才华,表达对其去世的惋 惜和哀悼。
情感表达与艺术特色
情感表达

高中语文《祭十二郎文》教案

高中语文《祭十二郎文》教案

祭十二郎文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以情动人的文笔,分析作者叙事陈情怎样逐层深入,准确反映笔者思想

境界。

2.思想教育目标:亲情——真实情感的展示。

3.能力培养目标:学会在散文中通过叙事来抒发情感。

【重点、难点】

在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的基础上,认真体会作者在这篇祭文中的复杂情感,以及欣赏韩愈在散文中通过叙事来抒情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构思】

这篇课文选自人教版第四册第五单元第二篇课文,是一篇自读课文。课文语言并不晦涩,又因为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学习,有一定的古文功底,借助工具书,学生应该可以把握文章表层字面的意思,所以这篇课文我并不想逐字逐句的翻译。当然这篇文章篇幅比较长,所以我要求学生利用一节课的时间带着我布置的四个问题相互讨论,第二节课我才开始讲。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布置四个问题:1 作者韩愈与十二郎的关系?2构成韩愈与十二郎深厚感情的条件有哪些?3对于十二郎的逝世,韩愈如此悲痛的原因有哪些?4韩愈对十二郎的家属以及自己怎么安排?这四个问题的答案都必须在课文中找到依据。在第一节课快要结束时,我询问了学生预习的情况,他们除了极个别的句子和字词没办法理解外,文章的表层字面意思可以看懂,达到了我预期的效果。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古人曾说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我们在初中学习《出师表》时已经理解了;古人又说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我们前天学习完《陈情表》,就已经为李密与他祖母相依为命的情感而流泪了;古人还说读《祭十二郎文》不哭者不慈,不哭者不友,昨天大家已经充分预习了这篇课文,不知道能否在课文中体会出“慈”和“友”的情感?

《祭十二郎文》教案

《祭十二郎文》教案

《祭十二郎文》教案

篇一:《祭十二郎文》模板教案

《祭十二郎文》

1

2

3

4

5

篇二:《祭十二郎文》公开课教案

《祭十二郎文》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积淀文言语感,培养翻译能力。

2.体会文章的感情,把握课文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品味叙述中抒情的艺

术。

3.继承中国古代文化的优良传统,珍惜生命,关爱亲人。教学重点:

本课主要是以情动人,在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之后,让学生找出叙述作者亲情的语句,进而分析作者叙事陈情怎样逐层深入,达到抒情的目的。

教学难点:

体会虚词在表达感情上的作用。

教学方法:

诵读法,比较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切最动人的文字都是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就是一篇字字含泪,句句动情的抒情散文,成了祭文中的“千古绝调”。大家在读课文时要找出叙述作者亲情的语

句,注意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深挚感情。

导语2

人生在世总会经历种种的悲欢离合,“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有聚就有散,生离也许就意味着死别。我们要珍惜生命,珍惜自己和亲朋好友,然而,有时生命是那样的脆弱,不会因为我们的珍视和眷恋而停留。虽然“死者常已矣”,但给后人留下了无限的思念和感伤。人生之不幸,往往会成就文学之大幸,这是文学史上最残酷的事实。比如: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就是一篇感人至深的祭文——《祭十二郎文》。

我们以前学过了《出师表》《陈情表》,都是极优秀的的古典散文。苏轼在读后不禁说:读《出师》不辍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辍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辍泪者,其人必不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海头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语文《祭十二郎文》导学案苏教版

【学习目标】

1.掌握文言实词、虚词等重点文言现象。

2.体会文章真挚的感情,把握课文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品味叙述中抒情的艺术。

3.理解作者的骨肉之情以及自身宦海沉浮之苦,人生无常之感。

【课前预习】

一、作者介绍

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唐代著名文学家。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他生活在中唐时期,在文学方面影响很大,他的主要贡献是与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主张恢复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

二、背景介绍

韩愈有三位兄长:大哥韩会,二哥韩介,三哥未及命名便已夭折。韩愈三岁时,父亲韩云卿病故,他便随大哥韩会、大嫂郑氏夫妇生活。在长达近二十年的岁月里,韩愈一直依恃长兄长嫂,与侄子老成(韩老成,在族中同辈排行十二,故称十二郎)自幼朝夕相伴,名为叔侄,情同兄弟,相互间感情甚为深厚。

成年后,韩愈仕途不顺,二十五岁方登进士第,后做官又触犯权贵,触怒唐宪宗,多次遭贬因四处漂泊而很少与十二郎见面。后唐穆宗继位,韩愈官运好转,叔侄二人能够相聚之时,突然传来十二郎病亡的噩耗,使韩愈悲痛欲绝,血泪和墨,写下了这篇祭文。

三、关于文体

祭文通常是祭奠亲友的有固定形式的文辞,是祭祀与汉语文学结合的产物,好的祭文往往是流传千古的文学名篇。

祭文可分为庙祭文和墓祭文两类。庙祭文一般用于官方、重大祭祀场合,格式多为四言体的韵文。例如,历代天子宗庙祭祀、祭黄帝陵的祭文,都属于庙祭文。由于庙祭文格式多是固定的,因此很难出彩,历代的名篇不多。墓祭文形式则较为灵活,士庶阶层的私祭也可采用。多是文言散文、韵文或骈体文写成,唐韩愈《祭十二郎文》、宋欧阳修《泷冈阡表》、清袁枚《祭妹文》被称为中国文学史上三大祭文。

四、课内基础梳理

(一)解释加点词语

1.乃.能衔.哀致.诚

2.远具时羞.之奠.

3.不省.所怙.

4.吾往河阳省.坟墓

5.止.一岁,请归取其孥.

6.将成家

..而致.汝

7.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8.而汝抱无涯之戚.也

9.强者夭.而病者全.乎 10.汝之纯明

..而不克蒙其泽.乎

11.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 12.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

..邪?

13.比.得软脚病,往往

..而剧.。 14.吊.汝之孤与汝之乳母。

(二)指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1. 又可冀其成立邪

2. 几何不从汝而死也

3. 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4. 将成家而致汝

(三)通假字

1. 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

2. 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

3. 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

4. 彼苍者天,曷其有极

(四)词类活用

1. 东亦客也

2. 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

3. 强者夭而病者全乎

4. 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

5. 成家以致汝

6. 莫如西归

(五)一词多义

1.戚而汝抱无涯之戚也

2.幸皆不幸早世

邢天舞干戚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

3.省不省所怙

汝来省吾

吾往河阳省坟墓

(六)特殊句式

1.惟兄嫂是依

2.吾实为之,其又何尤

3.何为而在吾侧也

4.吾佐董丞相于汴州

5.吾念汝从于东

(七)翻译下列句子

1. 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

2. 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3. 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4. 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

【课内探究】

1.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是为纪念十二郎,为什么要写自己的身世?

2.第四段写的痛惜诸兄之死,与本文主旨有何关系?

3.十至十二段从哪些方面体现出了作者对十二郎的深厚情谊?

4.作者为什么不厌其烦地细述叔侄二人三会三别,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祭十二郎文》学案答案

【课内探究】

1.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是为纪念十二郎,为什么要写自己的身世?

答:是为了表现自己和十二郎的之间的深厚亲情,从而表达自己的深深思念。

2.第四段写的痛惜诸兄之死,与本文主旨有何关系?

答:烘托自己内心悲痛之甚。诸兄死悲,十二郎死更悲

3.十至十二段从哪些方面体现出了作者对十二郎的深厚情谊?

答:替他处理家务后事;替他教子养女;反复表现愧疚之意。

4.作者为什么不厌其烦地细述叔侄二人三会三别,这样的作用?

答:这要追溯到叔侄两人的童年生活,两人虽为叔侄,但年龄相仿,相依为伴,共同生活的经历,以致叔侄两人感情笃深。在诸亲属中,两人为至亲,甚至两次三番的想叔侄两人在一地生活,却一次次为现实所阻断,以致最后阴阳相隔。

韩愈这样写为了表达他和侄子的深厚感情,以及不能共享生活的遗憾和悲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