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精选7篇)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精选7篇)](https://img.taocdn.com/s3/m/2b11810b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e45ff40.png)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精选7篇〕《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篇一戚家军大败倭寇,保卫一方平安,其头功当然是戚继光的。
戚继光一手创立的戚家军是革命性的,其军纪之严明,战术之先进,在当时都是独一档的存在,是戚继光让军队真正成为一支军队,而非一群散兵游勇。
不过有了严明的军纪,先进的战术,是不是还缺少点什么?哦对了,军队战斗力的强大,还离不开强大的武器支持。
我们经常吐槽我们创造了火药却只是用来放烟花,创造了指南针却只是用来游玩,然而并不是没有有识之士认识到了火器的价值,戚继光就曾上书陈述火器的重要性,然而他的建议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落实。
糟糕的后勤制造出的火器甚至有爆炸的危险。
和他有类似遭遇的还有一代名将俞大猷,他提出的是水师的重要性,他曾建议把陆军军费的一半用到水师上,以此来在海上就击退倭寇,可惜这并没有引起重视,俞大猷只能抱憾而终。
究其原因,我们不能简单地把过错都推到当权者头上,他们固然有鼠目寸光的一面,可是即便他们深谋远虑,赞同俞大猷的提议,那么事情就一定能办成吗?倒也不见得,这些问题已经超越了军事的范畴而涉及到了政治。
再次重复一遍那句话:我们的国家是以礼仪道德为治国根本的,法律或者规章制度已经沦为形式,甚至掩饰违法行为还被认为是忠厚识大体,总之一切都是为了安安稳稳过日子,我感觉用讳疾忌医来形容很适宜。
那既然没有法律规章的约束,就自然也不能期待行政效率有多高了,而效率低下是技术的进步的天敌。
松散的组织结构里容不下现代技术,而现代技术一定会推动社会趋于精密,这是两种力量的交锋,可惜的是当时还是旧势力更加强大。
既然现实如此,戚继光也没有因此忿忿不平,而是采取了更加务实的策略,火器不好用那就不用,我用软实力照样横扫倭寇。
更能表达他的智慧的地方是他对于政治也是洞假设观火,本朝重文轻武,文官们不会容忍武将和文官平起平坐,戚继光清楚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因此他只是把军事技术作为必要的辅助,这让他受益良多。
这一点,值得海瑞学习,虽然海瑞是文官,戚继光是武将,然而在性格上海瑞倒更像是一个武将,戚继光更像文官。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3篇_读书笔记_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3篇_读书笔记_](https://img.taocdn.com/s3/m/a4145819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7c.png)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3篇历史本无所谓错与对,但人们在讨论历史的时候总爱如此评论:“如果当年韩信在汉中自立王……”,“假如元朝大军向日本进发不遇到海难……”,这些言论无法改变已过去的事实,有意义的在于总结经验,以改造未来。
昆德拉所言“永远隆起的硬块”意亦如此。
历史是欲望推动的,众多的欲望组成之合力是人类社会发展至今的力量之源。
人类开始住在树上,想到地面生活更好,就到了地面。
先是打猎为生,后觉得植物也不错,于是开始了种植。
当然,这其中固然有很多冲突和矛盾,比如在有的人想从树上跑下来的时候,其他的强烈反对,“野兽来了怎么办?”“在地上怎么睡啊?……,这些反对和赞成冲突融合,推动了人类的进步。
最初的人类公社,是人类最团结的时刻,因为那时人常常挨饿,用马斯洛的理论来说,就是人的需求还处于最低层——生理需求。
要吃饱饭这统一的欲望就是团结的基石,同一团队的人必须要相互配合才能猎取到食物。
但通常这仅局限于内部,在部落与部落之间,如何获得更多的食物就不再是能靠协作解决的问题,资源争斗(抢地盘)则成了更能解决问题的手段,战争和掠夺由此而生。
在生理需求得到满足之后,更高层次需求相应而生。
得到尊重变成了理所当然的追求。
由于得到尊重的主体必然是个人的,这种欲望彻底破坏了团结,成员之间相互冲突,出现了社会等级。
等级制度的确立并没有彻底解决个人与个人之间的欲望的冲突,这种用暴力或者其他强制性力量对冲突进行缓冲,这种冲突急迫地需要解决,同时胜利者希望自己的地位能够长久保持,因而道德呼之而出。
道德实际上就是对欲望的抑制,是对欲望冲突最有效的协调中和。
道德是神秘主义的法律,法律则意味着工具性,这种神秘主义色彩和工具性相互矛盾的两大特性同存。
神秘主义是人类思维的黑洞,是超越人类理性思维之外的东西,中间蕴涵着最强大的能量,这就是道德这个工具难以控制的根源。
希特勒从这个黑洞里舀了一点能量出来便世界大乱,拉登沾了一点就能制造“9.11“。
道德自然而然地成为抑制人的欲望的工具,道德本身的神秘主义特点就意味着对道德的理解的多样性。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86c5b3fa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3b.png)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精选31篇)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书笔记了。
那么你会写读书笔记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分享。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篇1一代名将戚继光在万历十五年的十二月十二日去世。
但《万历十五年》,不止这一年。
在历史书中,戚继光是明朝杰出的军事家,是带领中国军民抗倭的民族英雄。
但在这本书里,他被指巴结权贵,崇尚迷信,并且都列出了实证。
大概是我学识浅薄,刚翻看这本书时,六人的名字里竟只认得戚继光,因而率先翻看的,必然是戚继光的那一部分。
明朝军官的任命多数以“世荫”的形式而继承父业。
任命的程序相当复杂,大致是高级将领的子孙需要降几级继承,低级军官则无需降级。
中期开始,情况稍有改变,推行武试,任何有志于成为军官的人只要考试及格就可以取得进身之阶。
但事实上由考试及格充当军官并上升为高级将领的,可谓绝无仅有。
而且这种武生的考试又重在刀枪弓马是否娴熟,由文官主持的笔试,其要求不过是粗通文字而从未涉及军事科学。
各处所开办的“武学”,也以儒家经典作为主要的讲授内容,其教学进度,以“每日总授不过二百字”为原则。
用这种方法培养出来的高级将领,几乎很少有人具备运筹帷幄的谋略。
在这种情况下,戚继光就显得弥足珍贵。
戚继光在所招募的新兵中建立铁一般的纪律,这是戚继光的军队取胜的必要保证。
除了部队的素质以外,主帅戚继光卓越的指挥才能是决定胜利的唯一因素。
这些都是我们在历史书中所认识的戚继光,那个赫赫有名的民族英雄。
但这本书中,还有我们不曾了解的那一面。
他巴结权臣张居正,曾花重金购买美女作为礼品奉给张居正;他崇尚迷信,亲自设计制作各营连的军旗,在军旗上绘绣天上的星星或者传说中鸟首人身的图象,以象征他们的指挥官。
他重视黄道吉日和生辰八字,而在向部下训话的时候,又常常提到善恶的因果报应;这位民族英雄的结局似乎也不大配得上他的荣耀。
学生《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3篇
![学生《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3篇](https://img.taocdn.com/s3/m/1f3fa907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ed.png)
学生《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3篇学生《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3篇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书笔记了。
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书笔记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学生《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3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学生《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3篇1第一次听说这本书的时候是在3年前,去年在单位的图书阅览室看着小孩们整理旧书,《万历十五年》被他们当做旧书要拉走,我随手抽出留了下来。
后来断断续续翻过一边,因为之前看过《明朝那些事》,所以书中的万历皇帝、张居正、申时行、海瑞、戚继光等人都还能有些印象,人总是容易对熟悉的事物感兴趣,翻阅几页慢慢觉得很有意思。
这次在北京与成都往返的火车上,又慢慢地读了一遍,渐渐觉得有点眉目了,就不免的想谈谈自己的感受。
黄仁宇老先生在一番逼仄煎熬之中提出大历史观,主张要“从技术上的角度看历史,而不能简单地以道德评价笼罩一切”,这是让人对此书颇感兴趣的一个重要原因。
那天和子墨聊天,也谈到了这本书,听了他的一番见解有些豁然开朗的感觉,更觉得这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准备再翻一遍,顺便把自己的感受写一写。
书中第一章是从《万历皇帝》开始的,从京官接到不实消息而开始,一直讲到万历皇帝下令清查张居正而结束。
这里面的故事都是从历史的故纸堆里检出来的,大部分都是熟知的,但是里面蕴含的却是意味深长的东西,慢慢咀嚼很有意思。
关于万历皇帝和张居正,两人之间的关系是关系历史的关键性因素,张居正生前颇受皇帝信任,从小就在这位老师的教导下成长,登基之后成为元辅的张居正更是皇帝处理朝政不可或缺的倚重之人,尤其是1578年前后张居正离京前,万历皇帝表明心迹称张先生忠诚上薄云天,讲完后君臣感极而泣。
如此的信任与被信任,应该是君臣之间十分美妙的关系,可在6年之后皇帝亲自下令抄了这位忠诚上博云天的张先生的家。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种截然相反的结果,这里面的原因诸多,但是有几点是我想要说的:少年时期的影响,在皇帝心中种下了反抗的种子。
《万历十五年》优秀的读书笔记(通用10篇)
![《万历十五年》优秀的读书笔记(通用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7f2dc4f8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9c.png)
《万历十五年》优秀的读书笔记(通用10篇)《万历十五年》优秀的读书笔记(通用10篇)品味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这时候,最关键的读书笔记怎么能落下!怎样写读书笔记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万历十五年》优秀的读书笔记(通用10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万历十五年》优秀的读书笔记1之前觉得张居正、申时行的差异在于与文官集团打交道的方式,现在觉得不太准确,应该是在皇帝这一政治个体与文官集团的政治团体之间的处事方式不同。
通过万历的叔祖正德皇帝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帝国的平稳运行不仅在于文官之间的平衡、和谐,还要关照皇帝与制度(即文官集团)之间的关系。
正德皇帝跳脱的个性不允许他仅仅作为一个权力的象征配合制度运行,大学士在政治上的无能导致皇帝和文官集团的对抗状态,以致政体的瘫痪。
而万历皇帝有着和正德相似的个性,他有大展身手复兴帝国的愿望,而同时,这与文官们的期望往往相互背离。
作为文官之首、皇帝的顾问,大学士的处事手段就显得极为重要。
张居正对皇帝和文官同时使用霹雳手段,以自己的影响力同时强行驱策两方力量,结果是死后两方共同进行的反抗。
而申时行则是另一个极端,同样是不偏袒,他想在两边都做好人,让两方都觉得和自己是一伙的,这样在解决问题时自己在双方都有一定的说服力、影响力。
然而对于一般的问题,他可以“处心积虑不动声色在幕后解决问题”,而且从黄河治理的例子中可以看到申时行处事心细如发以及这一方式在效率和人事稳定上的优越性。
但是,一旦面临立储这样关乎文官生存、皇帝基本权利的大事上,在两方都想做好人的结果就是都做不成好人。
作者:张静怡《万历十五年》优秀的读书笔记2《万历十五年》是以铺叙方式为主的纪传体,书中记载了发生在这一年的许多看似无关的事情,这看起来是个偶然,但是通过这些事和人,又表明明朝的衰亡冥冥之中早已注定,无法避免。
从书中我们了解到,明朝是以道德来代替法律制度,不只是明朝,历朝各代皆是如此,只是统治思想有所差异。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5篇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5篇](https://img.taocdn.com/s3/m/38c788e8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4f.png)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5篇万历十五年,亦即公元1587年,在西欧历史上为西班牙舰队全部出动征英的前一年;而在中国,这平平淡淡的一年中,发生了若干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1《万历十五年》是由美籍华人学者黄仁宇写的一本好书,自1979年首次在美国出版后广受好评。
近日,通过拜读此书,深受启发。
黄仁宇先生选取了1587年前后发生的几件小事,简单扼要的提出了“大历史观”。
这些事件,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质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
其间关系因果,恰为历史的重点。
全书共讲述了六个人物——一个皇帝(万历)、两任元辅大学士(张居正、申时行)、一个模范官僚(海瑞)、一个杰出孤独的将领(戚继光)、一个自相冲突的哲学家李贽。
最后,从作者的大历史观得出结论:1587年,即万历十五年,表面上无事可记,然而四海升平的表面之下,千年帝国崩溃的隐患早已埋下。
书中所述的人物都是悲剧性结局(皇帝也不例外),故万历十五年的历史,也是失败的历史!其著作主旨在书中末段提出:“当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各人行动全凭儒家简单粗浅而又无法固定的原则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创造性,则其社会发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
即便是宗旨善良,也不能补助技术之不及。
”万历年间,大明王朝歌舞升平,一切看起来欣欣向荣,然而,一切却显得十分无序,各种潜规则盛行。
张居正的改革被完全废止,本人在死后也遭受株连,整个文官集团出于自身考虑完全不顾国家、人民,绑架整个社会意志谋取集团利益,连戚继光这样的武将也为了自保而不得不接受潜规则。
可以说,大明帝国精英群体身处在这种固若金汤的传统和潜规则之中,或如履薄冰,或飞蛾扑火,或大声疾呼,但无一幸免,全都败下阵来。
其实,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何尝不是这样!清朝末期的中兴之臣,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们,虽聪慧过人,纵横捭阖,却也逃脱不了一样的失败命运。
历史也向今天的我们发出了一样的拷问:如何破除根深蒂固的潜规则?如何让身处其中的人不疲于应付?如何保证社会的良性发展?我的思考是,加强制度化建设,减少人为干预,才能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制度的制定和落实,其实质就是保证整个社会的公平正义!通过科学完善的制度,不仅能够破除各种潜规则,让政府的权利在阳光下运行,同时,也可以让政府在落实政策时,更有底气和自信。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范文(精选6篇)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范文(精选6篇)](https://img.taocdn.com/s3/m/62d72d45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7e.png)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范文(精选6篇)《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范文(精选6篇)品味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书笔记了。
那么你会写读书笔记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范文(精选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1历史学领域,向来就是一个意见不同,纷争不断的学术领域。
但是无论如何,思想的冲突还是有益于文化的进步与发展——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一书,即是为明代历史的研究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概念;更准确地说,是为了历史学领域提出了一个应当注重的话题——“大历史观”。
尽然,书中的一些观点不会被通篇认同,但是其意义,可谓是一次理念上的革新。
正如书中所说,1587年,在中国则为明万历十五年,次岁丁亥年,所发生的要事可谓寥寥无几,而其程度则以震撼全国朝野上下的事件,则更显得屈指可数。
整个国家都在承平与祥和的气息中度过。
然而,史官与历史学家都没有注意到,尽管没有关于要事大篇幅的记录,但是在他们笔下的一次次集会、早朝、经筵、会议、谈话,在大量日复一日的枯燥文字之中,我们的王朝正在经历着它的潜移默化的改变——而一般而言,潜移默化的改变,其影响甚于一次集中的矛盾总爆发。
事实上,在1587年所发生的一切,昭示着明王朝已经失去了一次关乎它未来命运走向的变革机会,并且步入了它命运的最后一段路程,走向了衰亡。
能够维持国家运转的,有几种东西——其一,乃是完善的制度,就如同今日之美利坚,无论官员如何之平庸,但是由于有一套完善的制度,那么整个国家还是在欣欣向荣地发展着;其二,乃是社会道德的制约,道德虽是无形之物,然而却是一种巨大的约束力,统治者如果能够灵活运用道德力量管理国家,那么儒家“大同”的构想就能够全面实现了。
其三,也就是潜规则。
这种构成于各种集体的规则,成型与完善与各种游离与法令与条例之外,虽然它不是标准的形式规则,但是仍然是维持文官平衡的重要点。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范文5篇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范文5篇](https://img.taocdn.com/s3/m/33690d6c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09.png)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范文5篇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范文篇1这是美籍华人学者黄仁宇写的一本好书,1979年首先在美国出版,并多次重印。
我是在阅读了王小波的“不新的《万历十五年》”一文后,才上网购得此书阅读的。
在读书中,经过书里提到的*和人,再去找自我有兴趣的书来读,这种是我自称为“顺藤摸瓜”读书法。
由于这个读书法,我最近重点购买了一些“读书笔记”类的书籍来阅读。
《万历十五年》是一本历史学范畴的书。
在我的读书目录里,应当是文(文学)、史(历史)、哲(哲学)三类为主。
在阅读一个人的著作前,最好先阅读他的传记或者简介,这样,才会对作者写作的立场、背景、动因等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有利于自我对作品的理解。
这个也是我自称为“摸清背景”的第二个读书法。
由于这第二个读书法,我也购买了比较多的人物传记来阅读。
经过读书,我要建立起自我的读书方法和阅读书目体系。
再来谈谈《万历十五年》这本书吧。
全书以万历十五年(公元1587年)为历史时间的横断面,然后讲述了与这个横断面有关的六个人物――一个皇帝(万历)、两任元辅大学士(张居正、申时行)、一个模范官僚(海瑞)、一个杰出孤独的将领(戚继光)、一个自相冲突的哲学家李贽。
最终,从作者的大历史观得出结论:1587年,即万历十五年,表面上无事可记,然而四海升平的表面之下,千年帝国崩溃的隐患早已埋下,所以,书中所述的人物都是杯具性结局(皇帝也不例外),故万历十五年的历史,也是失败的历史!读了这本书后,引发了我的另一个思考,就是我们此刻一再提的“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究竟我们民族历史那个阶段、那种机制值得我们骄傲,更值得我们在当今列强环伺的国际形势下提出“复兴”的口号?如果说中国的汉唐盛世值得我们后人“复兴”,那么,万历十五年的杯具,不是由汉唐而来的吗?期望经过阅读更多的历史书籍和做历史的思考,能对以上问题做出解答。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范文篇2最初对这个书感兴趣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作者黄仁宇的传奇人生,我是赞同人生要有不一样体验的。
2023年《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 15篇
![2023年《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 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b40b24c0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17.png)
2023年《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 15篇《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 1万历十五年,亦即公元1587年,在西欧历史上为西班牙舰队全部出动征英的前一年;而在中国,这平平淡淡的一年中,发生了若干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
这些事件,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质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
在历史学家黄仁宇的眼中,其间的关系因果,恰为历史的重点,而我们的大历史之旅,也自此开始……《万历十五年》融入作者黄仁宇先生对历史研究的经验和个人经历,以“大历史观”分析了明代万历年间对后期帝制发展的“结症”原因,对后世以史为鉴,知历史兴替产生了重要影响。
书中讲述了几位在万历年间举足轻重的主要人物事迹:当时的最高统治者万历皇帝、权倾一时的首辅张居正、有着中庸之道的大学士申时行、历史官僚楷模海瑞、抗倭名将戚继光、思想知识分子李贽,作为上层统治阶级的他们,无一不在为身陷泥泞的帝国而挣扎着,可最终却深陷困境,因而可以从这些细微小事发现明朝那个时代产生“病历”的历史“结症”。
在《万历十五年》中的众多人物当中,万历皇帝作为明代帝国的一个中心人物,许多事件的发生或多或少与之相关,首辅张居正和大学士申时行,他们作为整个统治阶级的政治辅助者,与皇帝有着直接关联,而张居正这一核心的衰落,一定程度上对万历皇帝之后的统治态度产生影响,也是万历年间“病历”结症的原因之一,而从海瑞心中极端的道德主义关,我们又能够从其中窥见一些在基层政治和财政方面的细小根源,戚继光的相关事情又可看出明代在军事管理方面的问题,最后的思想家李贽则反映了儒家思想在困境中的表现。
他们六个人反映了处于统治集团不同位置上所能行使的权利和能够对社会所做的事情,而其中实施治理方案产生的阻力则可以归结为万历年间“病历”结症的主要根源,即制度上,思想上等的内在阻力。
在整个文官集团中,除了申时行,遵循中庸调和的儒家之道,按照文官意志实施治理政策,其他人都在一定程度上更改了制度,试图改变当时的治理状态。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3篇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3篇](https://img.taocdn.com/s3/m/ebf33601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28.png)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3篇黄仁宇万历十五年1印象中去年就买了这本书的。
当时只是因为对历史很感兴趣,想了解历史,但是也不是仅仅只想知道简单的历史故事。
也不记得是不是豆瓣读书推荐的这本书。
反正就当当了吧。
然后呢,看了一点点,看不下去呢,就一直搁置着,中途还借给同事了,他也搁置着嫌字小没看。
前段时间,觉得看书很重要,决定重新再看这书。
十一来了就开始看呢。
现在看完觉着真好看,我当时肯定是没心情看书,才会觉着无聊的啊。
认真沉浸其中,真是一种享受。
可以看历代读书人、官宦之人之间的复杂关系,心理思想等等。
真是盛宴.....《万历》是我看的黄仁宇先生的第一本书,看完这本,我已经是非常想看黄仁宇先生的系列文集呢。
黄先生1936年入天津南开大学电机工程系就读(很惊喜的发现)。
抗日战争爆发后,先在长沙《抗战日报》工作,后来进入国民党成都中央党校,1950年退伍。
其后赴美攻读历史。
生在这样的时期,或许他会对历史很兴趣,想去研究。
本书有七个章节,分别讲了万历皇帝、首辅申时行、张居正、海瑞、戚继光,李贽。
这些人中的一些些我曾经在电视剧上看到过,电视里面反映的都是一代伟人的形象而且也不深刻,顶多也只是单个人讲单个事,从而反映主角的伟大之处。
在本书中,完全是一个全面的剖析,联系时代背景、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从每个方面充分反映一个人的特性。
印象最深之处是每章章节完结之后还列出注释出处。
尽管,我们或许不会去查证,但是专业人士或许用得着。
给人的感觉就是很故事很真实,作者很用心。
这给书的印象很好。
在自序中,黄先生就表示:‘民穷’的根本原因不在国家的赋税过重,而端在法律的腐败和政府的低能。
在后面章节中,先生无时不在反映万历时代没有一个很好的法律体系是经济不发达,不能对外贸易的根源。
文官实际上是掌握这个国家的主要人物,他们的无形力量使得万历对付他们用‘无为而治’的方法。
Chapter1万历皇帝,万历小皇帝九岁登基,在张居正的辅佐下,慢慢长大。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3篇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3篇](https://img.taocdn.com/s3/m/d9ba9b00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38.png)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3篇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1《万历十五年》起初是由黄仁宇先生用英文写成,而后被译为中文。
而《万历十五年》的英文书名为1587, 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中文意思为―1587,无关竟要的一个年头。
虽然黄仁宇先生在书名中称这一年为无关紧要的一年,但以他提出的大历史观的视野出发,就不难以1587年为一个契机,窥得前后历史发展的方向以及各种事件发展到最后的原因。
以下是我读完《万历十五年》后的所想所感,以及读后生出的一些疑惑和对此疑惑的粗浅看法。
首先的一个疑惑就是黄仁宇先生在书的自序中写道明朝一切问题的症结在于以道德代替法制。
那么为什么明朝缺乏完善的法制,众多问题的解决都是以抽象的道德代替?而明朝以前也存在过法制相对完善的朝代,如唐朝,那么为什么明朝不予以引用借鉴用以完善自己的制度?在我看来,这是因为明朝采取严格的中央集权,施政方针不着眼于提倡扶助先进的经济,不愿发展商业和金融,而是维护落后的小农经济,以均衡的姿态维持王朝的安全。
而唐朝呈现出的是一种向外的发展方向,鼓励工商业的发展,扶助先进的经济。
而这种在经济发展制度上的选择,就必然导致了唐朝、明朝在法制健全方面的差异。
明朝,以维护落后的小农经济来保证本朝的稳定,形成的是一种封闭向内的发展模式,而唐朝,先进经济的不断发展,要求相应法律的出现与完善,这就间接推进了唐朝法制的健全。
既然以道德代替法制是明代一切问题的重要症结,那弄清楚这种替代关系是怎样导致重要问题的发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首先,我们可以从万历立储的问题上来讨论道德代替法制的弊病。
“四书”中提倡的伦理,传统中奉行的道德,告诉皇帝和天下臣民,不能因为男人对女人的宠爱而改变长幼之序,由此可知,若按当时天下奉行的伦理道德,皇帝是不应该因为特别宠爱某位王妃而废长立幼的,这是道德。
然而这仅是道德,若按法律来处理立储问题,万历废长立幼也并不是不可能。
然而明朝体制上的不完备,技术上的不周密,使得本朝只能用道德将群臣百姓捆绑在一起,以求社会的稳定,朝堂的太平。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15篇)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0abffe65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b8.png)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15篇)《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1一●相关书讯:在现代,很少有人这样观察歷史;在文坛,更少有人这样写作歷史。
作者黄仁宇穷尽叁十年心血,出入典籍,宏观细究,以超然独到的眼光,俯瞰古老的中国,以四海平靖、几乎无事可记,却对未来中国发展举足轻重的万历十五年为中心,将中国的纠结、迷惘与困惑,纤毫毕现的开展在读者眼前。
《万历十五年》英文版在1979年由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被美国许多大学採用为教科书,另有法文、德文、日文等版本。
在台发行迄今已多达二十余版,是黄仁宇着作中最畅销的一本。
黄仁宇,湖南长沙人,曾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戡乱期间的国军,后赴美求学,为密西根大学歷史博士和歷史学家、中国歷史明史专家,大歷史观的宣导者之名而为世人所知。
着有《万历十五年》等畅销书。
二●内容摘录:理想与装饰究竟不同于虚伪,一个人仍能以此作为起点去推行他的诚意。
(p.63)他的挣扎,他的自我责备,以及他对臣僚所作的爱民的训示,都可以安慰困窘中的人心,有如一服清凉剂。
(p.132)生命不过是一种想像,这种想像可以突破人世间的任何阻隔。
这里的地下玄宫,加上潮湿霉烂的丝织品和胶结的油灯所给人的感觉,却是无法衝破的凝固和窒息。
(p.139)人的廉洁和诚信,也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
(p.218)叁●我的观点:在大自然中,公狮对幼狮有着望子成王的期待;在皇宫裡,皇帝对太子也有着望子成龙的寄望。
但我们都知道:不是每隻幼狮长大都能成为独当一面的万兽之王,也不是每位太子即位都能成为众所爱戴的人中之龙。
这其中参杂了一些先天和后天的因素左右着他们的表现。
就万历皇帝而言,因为他的一生被太多的人、事、时、地、物所牵绊、纠葛,所以难以独断的批判他是个昏君与否。
不过,歷史中的他的确不是位尧舜之君。
我想,左右万历皇帝一生成败最大的因素是年龄,以现代观点来看,肯定会觉得让一个未满十岁的孩子当统治者是荒谬至极的事。
但宏观中国歷代,幼主即位却是司空见惯,因为他们多半有着「辅佐」他们的大臣或外戚,甚至是宦官,然而,「辅佐」往往成为「干政」的名义。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0edb5a14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b8.png)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精选24篇)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书笔记了。
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书笔记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精选24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篇1自己本不是一个历史观很强的人,但当时只在kindle上粗略读过后便搁置了。
最近一档综艺节目叫做《一本好书》,从万历皇帝的视角出发对该书进行了舞台剧式的演绎,看完心情久久不能平息,为一个孩子背负的王朝,为一个帝王无奈的抗争。
本书力图使历史专题的研究大众化,因而采取了传记体的铺叙方式。
书中所叙,不妨称为一个大失败的总记录,不论是主要人物万历皇帝朱翊钧,大学士张居正、申时行,南京都察院都御史海瑞,蓟州总兵官戚继光,哲学家李贽,他们或身败,或名裂,没有一个人功德圆满。
即便是侧面提及的人物,如冯保、高拱、俞大猷,也都没有好结果。
这种情形,断非个人的原因所得以解释,而是当时的制度已至山穷水尽,上自天子,下至庶民,无不成为牺牲品而遭殃受祸。
1583年春的会试,万历皇帝询问与试举人,为什么他越想励精图治,但后果却是官僚的更加腐化和法令的更加松懈?是因为他缺乏仁民爱物的精神,还是在于他的优柔寡断?或许他已感觉到自己拯救一个看似坚不可摧实则摇摇欲坠的大王朝的无力。
在与文官集团经历了长达15年的立太子之争,万历与文官集团彻底决裂,并开始长期罢工,直至1620年万历驾崩,帝国暮气,回天乏术,24年后,整个明朝灭亡。
看到此时,非常纳闷,为什么万历皇帝与文官集团的矛盾会如此之深,到可以终身不上朝?是只有万历如此还是明朝的皇帝均是如此?可能都是如此吧,他抗争过,尽管他是高高在上的天子,但被剥夺个人意志的他抗争不过2万人的文官集团,抗争不过没有法治只讲道德终要走向灭亡的封建帝制。
万历登基时还只是一个10岁的孩子,他曾经也勤勉朝政励精图治,关心国家和人民,可当一个摆设的皇帝真的是一件让人厌倦的事,罢了罢了。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7篇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7篇](https://img.taocdn.com/s3/m/6a83fe4c2f60ddccdb38a047.png)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7篇《万历十五年》是1997年5月三联书店出版的一部明史研究专著,作者是黄仁宇。
以下是橙子整理的读书笔记,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1 黄仁宇的历史著作《万历十五年》,原以为戚继光作为一代抗倭名将,功垂千古,在他为官领兵之时必也是风光无限的。
但从作者的笔下可以看出,事实并非如此。
他虽是本朝最有才能的将领,但他的军事思想不能见容于文官,政治立场不能见容于万历皇帝,最终因与张居亚关系过密而被弹劾罢官,直至临终再未起复。
自宋朝赵医胤杯酒释兵权以后,重文轻式的趋势便在不断发展,直至本朝,文官已经把控了整个朝廷,再无武官立足之地。
而在战场上,文官指挥战斗的事例不胜枚举,这种风气使得武将的军事才能得不到发挥,文宫只勇动动嘴皮子便能占有军功,武将舍生忘死还要背负战争失败的责任。
戚继光在这样的环境中,立志建立一支新型的军队。
因为以一己之力无法对抗朝廷体制,他做自己可为之事,招募新兵,培养军队,整顿纪律,让这支军队具有强大的战争力。
此时,这样的军队已经与他密不可分了,被百姓称为“戚家军”,这是对他们战斗力和纪律的认可。
但这样的军队显然不能被文官集团容忍,异军突起,通背了常态和惯例,这使他们感到恐慌,表现在行动上,自然是不遗余力的打压。
戚继光拥有非凡的军事才能,这个王朝里,他孤军奋战,于战力低下的卫所军中建立起“戚家军”抵抗传寇,保卫沿海和平。
他是一位孤独的英雄。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2 看到作者如回放一般点出一个个人物,一桩桩事件,一幅幅众生相,才惊觉原来已经看到结尾了。
《万历十五年》阅读结束,但是意犹未尽。
将李贽安排在最后,可以想见黄仁宇先生决定将大部分力气直接进行僵化凝固的思想体系的批判同时,也借助于现今哲学成就来评价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
很可惜,作者最殚精竭虑的部分是我最难理解的地方。
但是,将看不懂的地方放在那,也许时隔些年,我会有更深的理解。
李贽这一章,我看到了黄仁宇先生最激烈的感情流露,所以我想这也是我阅读过程中碰撞最剧烈的地方。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3篇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3篇](https://img.taocdn.com/s3/m/3d07862c69eae009581bec73.png)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3篇《万历十五年》一书,有别于其他的历史叙述方式,相当于把历史剖开一个横截面,像纪录片穿越过去一样,把当时的一位皇帝和五位著名的大臣,以一种群像式的叙事手法缓缓展开,从中折射出16世纪中国社会的完整面貌。
下面给大家分享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一起来看看吧!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1 自己本不是一个历史观很强的人,但当时只在kindle上粗略读过后便搁置了。
最近一档综艺节目叫做《一本好书》,从万历皇帝的视角出发对该书进行了舞台剧式的演绎,看完心情久久不能平息,为一个孩子背负的王朝,为一个帝王无奈的抗争。
本书力图使历史专题的研究大众化,因而采取了传记体的铺叙方式。
书中所叙,不妨称为一个大失败的总记录,不论是主要人物万历皇帝朱翊钧,大学士张居正、申时行,南京都察院都御史海瑞,蓟州总兵官戚继光,哲学家李贽,他们或身败,或名裂,没有一个人功德圆满。
即便是侧面提及的人物,如冯保、高拱、俞大猷,也都没有好结果。
这种情形,断非个人的原因所得以解释,而是当时的制度已至山穷水尽,上自天子,下至庶民,无不成为牺牲品而遭殃受祸。
1583年春的会试,万历皇帝询问与试举人,为什么他越想励精图治,但后果却是官僚的更加腐化和法令的更加松懈?是因为他缺乏仁民爱物的精神,还是在于他的优柔寡断?或许他已感觉到自己拯救一个看似坚不可摧实则摇摇欲坠的大王朝的无力。
在与文官集团经历了长达15年的立太子之争,万历与文官集团彻底决裂,并开始长期罢工,直至1620年万历驾崩,帝国暮气,回天乏术,24年后,整个明朝灭亡。
看到此时,非常纳闷,为什么万历皇帝与文官集团的矛盾会如此之深,到可以终身不上朝?是只有万历如此还是明朝的皇帝均是如此?可能都是如此吧,他抗争过,尽管他是高高在上的天子,但被剥夺个人意志的他抗争不过2万人的文官集团,抗争不过没有法治只讲道德终要走向灭亡的封建帝制。
万历登基时还只是一个10岁的孩子,他曾经也勤勉朝政励精图治,关心国家和人民,可当一个摆设的皇帝真的是一件让人厌倦的事,罢了罢了。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精选23篇)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精选23篇)](https://img.taocdn.com/s3/m/23145d64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9f52e4e.png)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让我们好好写份读书笔记,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
那么读书笔记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精选23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篇1李约瑟难题中对古代与近代中国与西方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区别进行了提问,公元十六世纪及以前,中国人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发达程度远远超过同时期的欧洲,而近代科学却产生在十七世纪的西方,中国古代近代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值得每一位中华儿女深思。
这一转折点正处于16世纪中期的明朝,《万历十五年》从万历皇帝、大学士张居正、申时行等角度讲了明朝末期万历皇帝朝中朝外之事,更多的是把行政制度、财税制度与中国古代儒学修习系统对人对社会的莫大的影响力之间的统一思考和综合讨论。
贯穿全书的,用作者的观点来说是道德束缚力在中国社会特别是明代社会中所起的作用,也是知识分子阶层和文官体系的支撑和矛盾来源,书中说明了16世纪中国社会传统的历史背景,也就是尚未与世界潮流冲突的侧面形态。
责编傅璇琮也曾表示:“这本书的撰写,确实拓新了我们看待历史、观察社会的眼光。
”我想,读这本书,可以培养自己观察、分析社会的能力。
《万历十五年》这本书是作者关于历史观的部分意见。
以史为镜,可以明得失,我们才能赶超先进、重塑辉煌,才能迎来日新月异、鸟语花香的科学春天!《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篇2万历皇帝自小受慈圣皇太后和首辅张居正严格教育儒家教育;熟读经史,敬重天道,效仿祖法。
开始万历皇帝也想按着他受教育的努力去做好皇帝,严重旱灾时,甚至亲自步10里为百姓祈雨。
但是经过一些事情,慢慢发现的人性和体制的复杂性。
首先是自己非常信任的对他严格说教的导师张居正个人生活被揭发是如此腐败,而文官打倒张居正的文官的目的,显然又和他万历初想的并不一样。
当他想自己能主导政治时,却发现想做任何的改变,就会受到非常大的阻力,这些以道德和祖法为工具的阻力让他难以对抗。
2023年《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15篇)
![2023年《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693e53b6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02be848.png)
2023年《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15篇)《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1前两周在书店历史读物的架子上翻到了《万历十五年》,忘了从什么时候知道的这本书,反正是在脑子里很熟悉的名字。
大概因为前段时间刚读完《明朝那些事儿》,对明朝历史的兴趣还比较高涨,趁着自己脑子里依稀对这段历史还有一些印象,便想着赶快读读看。
认真打开这本书之前,我看了一些读后感,除了大部分传统的读后感(类似于书的总结和介绍),还看到一篇完全不介绍大家读《万历十五年》这本书的帖子,作者大概是从头到尾都批判了黄先生的“大历史观”,更是以陈梧桐教授的评语做结尾:“(万历十五年)作为学术著作尚不够格,作为大众读物传播的是错误的明史知识,实在不值得肯定和热捧。
”或许从明史研究者的专业角度来看,这本书存在很多不可取的地方,甚至是错误;也许,这是研究者之间对于同一问题或历史事件的不同理解和看法。
总之,就如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都可以抒发自己的观点和感悟,这本书不至于一无是处。
打开书本读完万历皇帝这章后,从学者的角度,文中论述到历史史实的部分,有出处、有根据,所有故事情节与《明朝那些事儿》里我所读到的几乎一样,只不过是作者表达的方式不同,一个用写小说的方式,一个用文学创作的方式。
万历自小登基,从小接受极为严苛的教育、训练,学四书五经、书法、历史,没有兴趣一说,全是必学,而且一种学的好了,就要花更多的时间去研习另一种。
几乎没有休息时间,要时刻做好预习、复习,因为有如师如父的张首辅时刻监督着。
婚姻也是为了完任务,没有爱情一说,皇后的选择权几乎不在自己手中,自己的宠妃也不能由着性子封赏,就连立谁为接班人也面对着重重掣肘。
皇帝,代表着无上的权利,可也处处充满着高处不胜寒的凄凉,没有人可以相信,哪怕是从小培养自己的如父一般的张首辅、生生母亲、枕边人、甚至是亲生的儿子。
有权利的地方,便有战争。
这是更古不变的道理。
黄先生说:即使贵为天子,也不过是一种制度所需要的产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其实不算认真看完,只是快速浏览。
里面很多故事已经有所了解,因此对我来说更重要的其实是书末的“《万历十五年》和我的‘大’历史观”。
说白了就是,把明朝这段历史置于世界大背景下,然后再把时间长度拉长到数百年,如此可以看出很多在微观上无法看到的东西。
对于当时中国的日渐衰落,以及中国目前遇到的困境,其实都可以归结到一个问题,那就是上学时候学了无数遍的“生产关系不符合生产力的发展”。
具体点说,什么民主自由文明什么的,都是建立在一种东西之上,那就是“契约精神”,也就是“法治”的基础。
这一点,有赖于商业的发展,翻过来又能促进商业的发展。
这就是为什么目前国内都说“经济改革倒逼政治改革”。
某种先进的生产关系在一开始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但到了瓶颈期,生产力的继续发展就会受到限制,而这时,就会产生促进生产关系改革的呼声。
黄仁宇还谈到了市民阶层的重要性。
不知中央大力推进城镇化的时候,有没有这方面的考量,如果有,那真的是有壮士断腕的勇气。
联想到前段时间广东发生的事件,可以看出,“契约精神”的要求在南方是高于北方的,这既是南方商业发达的结果,也反过来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要实现富强民主自由文明,首先得把北方的游牧气质和小农气质去掉,除了大力提倡发展经济外,如何改革上层管理模式也是今后面临的一大问题。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二》万历皇帝自小受慈圣皇太后和首辅张居正严格教育儒家教育;熟读经史,敬重天道,效仿祖法。
开始万历皇帝也想按着他受教育的努力去做好皇帝,严重旱灾时,甚至亲自步10里为百姓祈雨。
但是经过一些事情,慢慢发现的人性和体制的复杂性。
首先是自己非常信任的对他严格说教的导师张居正个人生活被揭发是如此腐败,而文官打倒张居正的文官的目的,显然又和他万历初想的并不一样。
当他想自己能主导政治时,却发现想做任何的改变,就会受到非常大的阻力,这些以道德和祖法为工具的阻力让他难以对抗。
黄老先生讲明朝是文官体系为统治的,不如直接讲以儒家意识形态为统治,任何文官甚至皇帝都很难对这种意识形态有任何的挑战。
最后万历选择妥协,以道家无为来默默的发泄他的不满和进行抵抗。
书中儒家意识形态根深蒂固,以及这种意识形态和人性的冲突矛盾。
就行成了一些特殊的行为。
张居正政治上厉行改革,做为万历的老师,对皇帝严格要求。
但他本人又口是心非,表面满口节俭,而私生活极其奢侈。
厉行改革,却又不了解实际情况,反而出了相反的效果,同时也得罪了一批人。
结果一死,整个家族和政治同僚就受到清算。
申时行做为首辅,行为却和张居正完全不一样,在处事上他信奉调剂折衷的原则来调节文官间,皇帝官僚间的矛盾。
这种行为是典型中墉之道,是儒家思想和人性妥协的产物。
海瑞更是个争议的人物,他严格尊崇孔孟之道,对崇尚道德,严守法律。
他的这种行为,当时的官僚对其即希望是一个社会道德的标杆,又知其的脱离现实性,对其不重用,并排斥其很多行为。
海瑞个人可以通过自律及对价值的追求了来到达,但由于其很多理念本生脱离人性,必然不具备大众性。
其很多行为更是暴露出儒家思想的缺陷,像由于孝道极端推崇,休了两任妻子的,最后一任莫名死去;还有对个人欲望的极端抑制,这些本身就是和人性先背离的。
其行为对具体事物的处理效果,也颇受争议,看是完全遵守道德,然而由于社会的事情复杂,以及道德本身的局限性,往往起了并不好的效果。
当时的精英阶层本身并不相信他,包括当时的知识份子,对这种行为也有争议,象李贽就明说有时清官比贪官更误事,清官有道德的支持,而且就算失败也能赢当时读书人非常看中的名誉,处事固执而不知变通,往往导致事情往坏的方面发展。
在写戚继光和李贽也真实的把其多面性呈现给了作者:戚继光有军事才能,民族英雄的一面,但其又有偷偷纳妾,行贿张居正的一面。
李贽一个学者,思想家,其对人对己对社会的妥协与抗争记述,也非常真实。
这种性格多面性的记述更加体现了人性。
现代大众社会行为学说,通常一个人对事物的看法或观点的接受:第一位的是立场,第二位的是情感,第三位的才是客观理性。
黄老先生能客观理性的研究这段看似平常,确是很典型的历史时间,并且又能非常客观理性的呈现给大家,确实是读者的幸运。
读后,感觉最深的是,价值观的影响力,不仅对个人的行为,道德,和幸福观起决定影响,而且任何团体,社会,宗教,国家都是以价值观为基础的,其影响深远,决定整个体制。
决策面和执行面还有基层中间过长的距离和脱节导致的低效是高度集权的社会体制所不可避免的。
道德很多方面是对社会稳定其作用,社会发展更依赖于技术方法和本身的规律的研究。
个人的道德及智慧在社会群体中有时是矛盾的,社会群体和个人很多规律是相反的。
寻找张居正高二(7)班阮磊“他用他的人生告诉我们,良知和理想是不会消失的,不因富贵而逝去,不因权势而凋亡。
不是好人,不是坏人,他是一个有理想,有良心的人。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世间已无张居正。
”——《明朝那些事儿(伍)》一年前,当我捧起《明朝那些事儿》时,这我看到的张居正:隐忍而富有谋略,无法逃避人性的弱点,然而他艰难地推行新政耗尽半生光阴,有无愧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在当年明月极具煽动性和个人英雄主义的文字熏陶下,我一直对这个实干的理想家报以极高的崇敬。
“权倾朝野的张居正,他的作威作福已经达到了这样的程度:凡是他不满的人,已经用不着他亲自出面而自有其他的内外官员对此人落井下石??。
”——《万历十五年》近些日子,同样是翻看这一段明史,《万》书中张居正的影子是可怖的,立在万历皇帝身后,洞察着一切,也掌控着一切。
他在万历身上的特权超越了师之于生,更远非臣之于君,一人之旁,万人之上。
十万两白银,不计其数的珠宝珍奇??在黄仁宇笔下,我无法对他产生丝毫的敬意。
我很困惑,张居正只有一个,但同样畅销的书中对他的描述却呈现给我两个印象,一个白璧有瑕,一个似乎称不上是璧了。
究竟哪一个才更接近真实(请你关注)?这个疑惑促使我重新审视度过的段落,更进一步思考张居正其人。
张大学士匿于徐阶、假迎严嵩、计除高拱之事且不论,自朱翊钧即位之后,张居正在朝全权负责培养万历,对外极力推行新政,同时翦除异己、扩充势力。
在培养万历皇帝之事上,《万》一书中可谓是不惜笔墨。
从启蒙时作为严师文华殿授课,到后来干涉皇帝私生活。
初读时我只是不满万历完全受他的控制,然而仔细推敲《万》书中作者的着墨,可以发现作者实际上给出的只是一个中肯的评价:一方面认可张居正许多时候坚持的观点是正确的,一方面不得不承认这些举动“在以后也并不是不需要付出代价的”。
至于其中许多细节如万历朱批“简直和练习书法一样”,及第四章所言“张居正不让他习字,申时行不让他练兵”应当是他忖度万历皇帝之心发的抱怨,而并非真的强调了张居正这些举动的不妥。
《万》书又大篇幅地写到张居正的新政举措,并评价道:“和政府一贯所标榜的人后精神相背”、“他们之所以攻击张居正??放弃了古代先贤的宗旨,而是急功好利”、“在下层行政单位见许多实际问题尚未解决之前,行政效率的增进,必然是缓慢的”。
给人的印象是张居正是没有遵守文官一贯的游戏规则,扯破了文官集团的“面子”才导致的最后的失败。
不过读完整部书,我发现既然作者做此书核心的目的是要批判的是明朝以道德代替法制、以伦理维系邦治的文官集团主宰下的社会系统,那么动辄以四书五经相要、以道德纲常来掩饰利益争斗的文官集团,就应当是作者所要揭露的核心弊端。
所以反过来看文中“一贯”“他们”之语其实是说文官,而非针对张居正本人。
尽管后文写道申时行依势而为,显得更为聪明,但作者也毫无贬低张居正之意,因为由于体制的腐朽而不能依照正常方式行事,最终前功尽弃,这也很难定位为谋事者的过失。
对于张居正的功绩,持另一种看法的的是《明朝那些事儿》,作者毫不掩饰他对张的赞美。
当年明月认为张居正的新政是他从底层摸爬滚打多年看到社会的阴暗后的改革。
“一条鞭”法可以减少官吏钻空子鱼肉百姓,考成制度是为了给官员施压,理想诚然美好,但“国库充盈”是否一定带来百姓的安居乐业?问题还在于他实行新政是否真的就是为了人民着想?对于张居正的新政作者却并未提及他的动机,我个人认为他不过是出于个人的野心。
有野心才会十余年推行新政前拉后推破除一切障碍,有野心才会不惜代价为做出政绩扩大势力翦除异己,有野心才会专权一时飞扬跋扈。
估计囿于明朝士人受儒家思想影响较多,君臣之分视为重中之重,故即便他野心再重也不敢对君位有所觊觎。
正如《万》书中所言,理想并不等于谎言,它有时也可以作为出发点。
同样地,野心也并不一定等于逆贼之心,为了野心张居正在万历初的十年里悉心教育万历皇帝,保障了边境安宁,的确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其实正如生活中总有些人追高一样,有野心的人只不过把完成作为生命的一种目的而已。
对此,或许我们应多一份宽容。
想到这里,张居正其人的形象渐渐明晰。
说到底,读史不等同于读文,不可主观地任凭自己的惯性思维把史中人物拉扯到任何一个极端,因为曾经发生过的事情比任何小说都具有真实性,而真实的人们总是在多个极端中平衡着的。
张居正亦然。
他有野心,得罪过全体文官,也曾飞扬跋扈;他有抱负,躬推新政,最终也只是竹篮打水。
《明史》中对他的评价较为中肯:“张居正通识时变,勇于任事。
神宗初政,起衰振隳,不可谓非干济才。
而威柄之操,几于震主,卒致祸发身后。
”如果说用一句话来形容张居正,我想不过是:卓有见识,富有野心而已。
万历十五年很早就听说《万历十五年》非常精彩,立意深远,给人感触颇多。
学校图书馆里这书也十分热门,几乎看不到这本书,都被借走了。
近来在网上看了这本书,的确是名不虚传。
只是我水平有限,无法说出什么很有思想见地的话,就在这大致讲一下这书内容吧。
本书篇幅精悍,每章专撰一人,围绕主角命运沉浮,兴衰际遇,融汇于历史时光中去演绎,作者以旁观者姿态,逐一分析事件原委、人物苦衷。
书中所叙,不妨称为一个大失败的总记录。
因为叙及的主要人物,有万历皇帝,大学士张居正、申时行,南京都察院都御史海瑞,蓟州总兵官戚继光,以知府身份挂冠而去的名士李贽,他们或身败,或名裂,没有一个人功德圆满。
即使是侧面提及的人物,如冯保、高拱、张鲸、郑贵妃、福王常洵,也统统没有好结果。
这种情形,断非个人的原因所得以解释,而是当日的制度已至山穷水尽,上自天子,下至庶民,无不成为牺牲品而遭殃受祸。
作者在中文版《自序》中提及:此书“说明16世纪中国社会的传统的历史背景,也就是尚未与世界潮流冲突的侧面形态。
有了这样一个历史的大失败,就可以保证冲突既开,恢复故态决无可能,因之而给中国留了一个翻天覆地、彻底创造历史的机缘”。
第一章万历皇帝,深刻而集中的向我们介绍了礼仪在中国封建时期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及所占的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章以一个戏剧化的午朝事件拉开序幕,数以千计的官员被一个谣传蒙骗,万历皇帝为此事不损伤朝廷体统便应付差事似的下了一道圣旨平复此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