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资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论

一、中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使用的药物。

二、本草:本:根本。草:除根本以外的其它植物。中药为植物、动物、矿物等,以植物药居多,使用最普遍,故将中药习称为本草。

(中药与本草是不同的两个概念,不能混为一谈。中药是针对具体药物而言,本草则泛指我国传统药学和药学著作。)

三、中药学: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中药的品种、来源、产地、采集、贮存、炮制、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规律等知识的一门学科。(或: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的一门学科。)四、临床中药学:是以临床安全、有效、合理使用中药为目的,主要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临床应用的一门二级学科。

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作者:托名神农成书年代:公元2世纪(东汉)内容:载药365种植物药252,动物药67,矿物药46。上品120:滋补强壮,延年益寿。无毒或毒性弱。中品120:治病补虚,兼而有之。有毒或无毒。下品125:治病攻邪,多有毒,不可久服。价值:1.我国现存的第一部本草(药学)专著。 2.初步奠定了药学理论的基础。 3.所载药物朴实有验,历用不衰(如麻黄平喘、黄连止痢等)。 4.被奉为中医四部经典之一 5.首创三品分类法。

《本草经集注》作者:陶弘景(456-536)成书年代:梁代(公元五世纪)内容:载药730 种。分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有名未用七类。价值:

1.首创药物自然属性分类,又创诸病通用药;

2.总结了魏晋以来300年间的药学成就。

《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作者:苏敬、李勣等23人。成书年代: 唐代(公元659年总论

一、中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使用的药物。

二、本草:本:根本。草:除根本以外的其它植物。中药为植物、动物、矿物等,以植物药居多,使用最普遍,故将中药习称为本草。

(中药与本草是不同的两个概念,不能混为一谈。中药是针对具体药物而言,本草则泛指我国传统药学和药学著作。)

三、中药学: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中药的品种、来源、产地、采集、贮存、炮制、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规律等知识的一门学科。(或: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的一门学科。)四、临床中药学:是以临床安全、有效、合理使用中药为目的,主要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临床应用的一门二级学科。

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作者:托名神农成书年代:公元2世纪(东汉)内容:载药365种植物药252,动物药67,矿物药46。上品120:滋补强壮,延年益寿。无毒或毒性弱。中品120:治病补虚,兼而有之。有毒或无毒。下品125:治病攻邪,多有毒,不可久服。价值:1.我国现存的第一部本草(药学)专著。 2.初步奠定了药学理论的基础。

3.所载药物朴实有验,历用不衰(如麻黄平喘、黄连止痢等)。

4.被奉为中医四部经典之一

5.首创三品分类法。

《本草经集注》作者:陶弘景(456-536)成书年代:梁代(公元五世纪)内容:载药730 种。分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有名未用七类。价值:

1.首创药物自然属性分类,又创诸病通用药;

2.总结了魏晋以来300年间的药学成就。

《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作者:苏敬、李勣等23人。成书年代: 唐代(公元659年

内容:载药844种,新增114种。价值:

1.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

2.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

3.图文并茂;

4.流传甚广,影响中外。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作者:唐慎微成书年代:宋代(公元1082年)。内容:载药1558种,较前新增476种。附方3000余首。价值:

1.集宋以前本草学之大成,具有很高的学术、文献和实用价值;

2.是完整流传下来的综合性本草著作中年代最早的一部,为后世保存了大量的药学史料;

3.图文并茂,方药兼收;

4.为李时珍“本草纲目”的编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李时珍说“使诸家本草及各药单方垂之千古,不致沦没者,皆其功也。”)

《本草纲目》简称《纲目》作者:李时珍(1518-1593)成书年代:明代

内容:载药1892种,新增374种。

内容:52卷,16部(纲)即:水,火,土,金

石,草,谷,菜,果,木,器服,虫,鳞,介,禽,兽,人。60类(目)。

分栏目:释名,集解,修治,气味,主治,发明,正误,附方,附录。

价值:

1.集我国16世纪以前药学成就之大成;

2.完备了自然属性分类法;

3.“虽为医书,实概万物”,被称为东方百科全书;

4.流传甚广,影响中外(有30多种译本)。

《本草纲目拾遗》简称《纲目拾遗》作者:赵学敏成书年代:清代(1765年)内容:载药921种,新增716种。价值:

1.对《本草纲目》的错简之处(认为马钱子无毒等)作了重要的补充和订正;

2.新增的金钱草、鸦胆子、胖大海等药物,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道地药材:具有地方特色,质量优良的药材。

湖北蕲春的蕲艾、蕲竹、蕲龟、蕲蛇; 湖北应城的石膏;甘肃当归;宁夏枸杞;青海大黄;内蒙黄芪;山西党参;东北人参、细辛、五味子;河南地黄、牛膝、山药、菊花;广东陈皮,砂仁;四川黄连、川芎、贝母、乌头、大黄;越南肉桂。山东阿胶;浙江贝母;江苏薄荷;云南茯苓、木香;三七(广西,云南)。

采集原则:在有效成分含量最高的时候采集。

春秋挖根夏采草,浆果初熟花含苞

炮制:是药物在应用或制成各种剂型前,根据医疗,调剂,制剂的需要,进行的必要的加工处理过程。炮制的目的:

1. 增强药物作用,提高临床疗效。

2. 降低或消除毒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

3. 改变药物的性能功效,扩大应用范围。

4. 改变药材的某些性状,便于贮存或制剂。

5. 纯净药材,以保证药材质量和称量准确。

6. 矫臭矫味,便于服用。炮制方法(一)修治(二)水制

水飞:借药物在水中的沉降性质分取药材极细粉末的方法。如水飞朱砂,炉甘石,雄黄。(三)火制1.炒清炒:(1)炒黄:用文火将药物表面炒至微黄。(如炒牛蒡子、炒苏子、炒酸枣仁。)(2)炒焦:用武火将药物炒至表面焦黄,内部颜色加深并有焦香气。(如焦山楂。)(3)炒炭:炒至表面焦黑,内部焦黄,保留原有气味(存性)。如艾叶炭。辅料炒:药物与固体辅料拌炒的炮制方法。

(辅料有砂、土、米、麸、蛤粉及滑石粉等。如:砂烫龟甲、蛤粉炒阿胶,可使之酥脆,便于制剂、矫臭矫味及增强药效;土炒白术、麸炒枳壳,主要是增效;米炒斑蝥,主要是减轻毒性。)

2.煅:将药物用猛火直接或间接煅烧的炮制方法。

(使质地松脆,易于粉碎便于有效成分的煎出,以充分发挥疗效。如煅龙骨,间接煅血余炭。)

3.煨:将药物用湿纸、湿面、黄泥包裹,置于热火灰中进行加热的炮制方法。

(祛除挥发性及刺激性成分,缓和药性,降低副作用,如煨木香,煨生姜。如煨制肉豆蔻可以降低其挥发油与脂肪油含量,同时也降低挥发油中毒性成分肉豆蔻醚的含量,使其对肠蠕动呈明显抑制作用,故更宜涩肠止泻。)(四)水火共制

1.炙:将药物与液体辅料置锅中加热拌炒的炮制方法。

(如蜜,酒,醋,姜汁,盐水,童便。蜜炙百部,酒炙川芎,醋炙香附,盐炙黄柏。)2 .淬:将药物以猛火煅烧后迅速投入液体辅料中,使其酥脆的炮制方法。(如自然铜。)3 . 燀:是将药物快速放入沸水中短暂潦过,立即取出的方法。(去皮,如杏仁。去汁液,如马齿苋。)(五)其他制法

制霜,发芽,发酵等。

中药性能的基本内容: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中药治病的基本作用:

1.消除病因。

2.扶正祛邪

3.恢复脏腑正常生理功能。

4.纠正阴阳气血偏盛偏衰的病理现象2. 中药治病的基本原理:以偏纠偏

2.7.综合比较:头痛(川芎、羌活、白芷、柴胡、苍术、细辛、吴茱萸);水肿(麻黄、桂枝、茯苓、防己、益母草)。

3.8.临床用药:妇科经产用药(香附、益母草、红花、丹参、川芎);胸痹用药(桂枝、薤白、枳实、檀香、三七、丹参、红花、川芎、瓜蒌);伤科用药(三七、乳香、没药、红花、自然铜、骨碎补、血竭、苏木、续断);乳汁不同用药(木通、通草、冬葵子、穿山甲、王不留行)。

4.9.用法及使用注意:马钱子的使用注意;五灵脂(包煎);玄胡(醋制);乳香没药(内服要制)。

5.10.别名:延胡索(玄胡、元胡);骨碎补(毛姜);土鳖虫(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