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资料

合集下载

中医药的常用古文献典籍

中医药的常用古文献典籍

中医药的常用古文献典籍

1.《黄帝内经》:我国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集中反映了我国古

代的医学成就,由《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组成。

2.《神农本草经》:系统整理南北朝以前中药学资料的本草著作,被誉为

中药学的经典之作。

3.《雷公炮炙论》:是唐代药物学家陈藏器编写的炮制专著,对中药的炮

制方法进行了详细论述。

4.《本草经集注》:南朝梁陶弘景所撰,是对《神农本草经》的重要补充

和修订,对于中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5.《重修政和本草》:宋徽宗时官修的药典,是在唐本草的基础上进行增

补修订的。

6.《本草纲目》:明代李时珍所著,是中国古代药物学集大成之作,内容

包括了大量医药理论和实践知识。

7.《伤寒论》:张仲景所著,总结先秦两汉时代的医学成就,创造性地将

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称为“众方之祖”。

8.《金匮要略方论》:也是张仲景所著,主要论述内科杂病的辨证论治。

9.《巢氏诸病源候论》:巢元方所著,是一部病因病理学巨著,记述了许

多疾病的症状、病因及治疗原则。

10.《温疫论》:吴又可所著,专门研究瘟疫病症及其治疗方法。

11.《难经》:又称《黄帝八十一难经》,是一部以问答形式论述中医理论

和临床问题的重要著作。

12.《千金要方》:唐代孙思邈所著,内容包括了内、外、妇、儿、五官等

各种疾病的治疗经验和技术。

13.《备急千金翼方》:也是孙思邈所著,与《千金要方》互为补充,进一

步丰富了中医临床实践的内容。

14.《景岳全书》:明代张介宾所著,是一部综合性的医学巨著,涵盖了中

医学的各个方面。

15.《医宗金鉴》:清代吴谦等编撰,是清代官修的大型医学丛书,对后世

中药学省考研复习资料推荐

中药学省考研复习资料推荐

中药学省考研复习资料推荐在中药学方面进行考研复习是一项需要充分准备和学习的任务。为了帮助考生提高学习效果,以下是几本推荐的中药学复习资料。

一、《中药学教程》

该书是中药学领域的经典教材之一,由全国多所大学中药学专业的教师主编。内容全面、系统,涵盖了中药学的各个重要方面,如中药概论、药味学、药剂学、药物分析学等。每个章节详细介绍了相关知识点,并配有大量案例和习题,帮助读者巩固所学内容。

二、《中药学》

该书由张志国等教师合著,是另一本中药学专业的教材。与《中药学教程》相比,该书在内容的组织和章节设置上略有不同,但同样涵盖了中药学的各个方面。书中的知识点详细且易于理解,附有大量的插图和表格,有助于读者更好地掌握中药学的知识。

三、《中药学基础与应用》

该书由季春生主编,是一本介于教材和参考书之间的资料。书中系统地介绍了中药学的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内容全面、且注重实际应用。作者通过案例和实践经验,引导读者了解和掌握中药学的相关知识,并提供了一些常用的技术手段和方法。

四、《中药学习题集》

考生在复习中药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练习题来巩固知识、提高应试能力。《中药学习题集》是一本整理了大量中药学习题的复习资料。该书分为多个章节,涵盖了中药学的各个方面,包括概论、药材学、药物分析学等。每个章节都有大量的多项选择题、判断题和填空题,覆盖了考研中可能遇到的各类题型,帮助考生熟悉考试内容和形式。

总结起来,中药学的考研复习资料种类繁多,上述推荐的几本资料是备考中的重要参考书。不同的教材在内容的组织和侧重点上各有特色,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复习资料。同时,在复习过程中,要注重理论的学习和实践的练习,合理安排时间,提高学习效率,相信考生们定能取得满意的复试成绩。

中药学复习资料(仅供参考)

中药学复习资料(仅供参考)

中药学

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1.、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是哪一部?《神农本草经》

2、我国第一部官修本草的名称是什么?《新修本草》

第二章中药的产地和采集储存

何为道地药材?

人们将具有地区特色、历史悠久、质量优良、产量宏丰、炮制考究、疗效显著的药材称为“道地药材”,是优质纯正药材的专用名词。

第三章中药的炮制

1、中药炮制的目的有哪些?

一、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

二、增强药物作用,提高临床疗效

三、改变或缓和药物的性能,适应病情需要

四、改变或增加药物作用的部位和趋向

五、便于调剂和制剂

六、矫味矫臭,以利服用

七、保存药效和利于储藏

2、何为炙、淬?

炙:药物与液体辅料拌炒,使辅料逐渐渗入药材内部,常用液体辅料有蜜、酒、醋、姜汁、盐水、童便等。

淬:是将药物煅烧红后,迅速投入冷水或液体辅料中,使其酥脆的方法。

第四章中药的性能

1、中药的性能包括哪几方面?

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归经、毒性。

2、在五味的理论中,苦味代表的作用有哪些?适应症是什么?

苦:能泄、能燥,泄的含义主要有三:一是通腹泻下,用于便秘,如大黄泻下通便;二是降泄,包括降泄丄逆之肺气以止咳平喘以及;降泄上逆之胃气以止呕呃用于胃气上逆之呕呃,如杏仁降气止咳平喘、旋覆花降逆止呕;三是清泄,即清泄实火,用于实火上炎,如栀子清热泻火。燥即燥湿,用于湿症,其中又有苦寒燥湿和苦温燥湿的不同。此外,“苦能坚”,即泻火存阴,用于阴虚火旺证,如黄柏、知母降相火。

3、归经的含义?

归经,是指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即指药物对于机体某些脏腑经络的病变起着主要或特殊的治疗作用。

最全中药学笔记

最全中药学笔记

1、用于风痰所致中风口眼斜,惊风癫痫,破伤风,偏头痛等

2、用于瘰疬痰核、痈疽肿毒及毒蛇咬伤

1、用于惊痫抽搐

2、用于风中经络,口眼斜

3、用于风热头痛、目赤、咽肿或风疹搔痒

4、用于痰核、瘰疬

中药学复习资料

中药学复习资料

中药学复习资料

①《神农本草经》为我国已知最早的药物学著作。年代:约在西汉时期作者:不明

特点:它总结了汉代以前的药物知识,载药365种,分上、中、下三品。②《新修

本草》(又称《塘本草》)年代:唐代

作者:李�蕖⑺站吹热思�体编撰

特点:由官府颁行的,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家药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国

家药典。③《证类本草》年代:北宋后期作者:唐慎微

特点:内容丰富,图文并茂,载药1746种,新增药物500余种,成为我国现存最早

的完整本草。④《本草纲目》是明代的本草著作中对药学贡献最大的本草巨著。年代:

明代作者:李时珍

特点:历经30年,编写成五十二卷,约200万字,载药1892种,其中新增药物374种。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附方11000余条,可以说这部著作是我国十六世纪以前医药成

就的大总结,。⑤《植物名实图考》和《植物名实图考长编》年代:清代作者:吴其

�F

特点:对每种药叙述颇祥,绘图较精确,为植物学方面科学价值较高的著作,也是考

证药用植物的重要典籍。

1.《神农本草经》

成书于东汉末期(公元二世纪),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本书载药 365 种,是汉以前药学知识和经验的总结。

根据各种药物的效果将其分为上中下三品,共记载病名170余种,包括内、外、妇、

儿各科。书中还简要而完备地记述了药学的基本理论。 2.《神农本草经集注》

魏晋南北朝时期本草代表作,

作者陶弘景,成书于公元500年左右,

《神农本草经集注》,对《神农本草经》条文逐一注释、发挥,对魏晋以来三百余年

间药学的发展作了总结,载药达七百三十种。又创用药物按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 3.

中医药的资料

中医药的资料

中医药的资料

中医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包括中药学、针灸学、推拿学、经络学、气功学等多个学科。以下是一些中医药的资料:

1. 《黄帝内经》:被称为中医药的经典之一,是最早系统记录中医药理论的著作之一。该书由《素问篇》和《灵枢篇》组成,涵盖了中医药的理论基础、诊断方法、病因病机、治疗原则等内容。

2. 《本草纲目》:由明代李时珍编写,是中医药领域最重要的药物学著作之一。该书是对中草药的分类、性能、功效等进行了系统总结,涵盖了中药的知识体系和应用。

3. 《针灸甲乙经》:是我国古代著名的针灸学经典,由甲经和乙经两部分组成。其中,甲经介绍了针灸的理论和应用方法,乙经则着重探讨了经络的知识。

4. 《千金方》: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方剂书,由南北朝时期的孙思邈编写。该书收录了大量治疗疾病的方剂,涵盖了中药的配方和用法。

5. 中医药典籍:除了以上几部著名的典籍外,还有许多其他重要的中医药著作,如《医宗金鉴》、《伤寒论》、《温病条辨》等。

此外,现代中医药的研究也涉及到临床实践、药物研发、疗效评估等方面的资料和文献。例如,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中医药学会发布的研究报告、临床指南、药典标准等,都是中医药领域重要的资料。特定疾病的中医药治疗方案,也可以在相关的学术期刊、临床实践指南等文献中找到。

《中药学》复习资料全

《中药学》复习资料全

《中药学》资料整理

中药:就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并具有康复与保健作用的物质。

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化学生物制剂。

1、《神农本草经》全书载药365种.分为上、中、下三品。《神农本草经》序论中简要赅备地论述了中药的五个基本理论:如四气五味、有毒无毒(三点药性理论)、配伍法度、辨证用药原则、服药方法。四大经典之一。

2、《本草经集注》:“以朱书神农.墨书别录”.载药730种.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该书还首创“诸病通用药”。——南北朝·陶弘景

3、《新修本草》.收药844种.图文并茂。是由国家组织修订和推行的.因此也是世界上公开颁布的最早成药药典。——唐

4、宋代本草学的代表作当推唐慎微的《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方药兼收.图文并重。

5、《本草纲目》.该书共52卷.载药1892种.收集外来药物.分类“从贱至贵”。

6、《本草纲目拾遗》为清代赵学敏所著.全书共十卷.载药921中.在《本草纲目》之外新增药物716种.出色完成我国本草学第六次大总结。

7、道地药材:是指历史悠久.产地适宜.品种优良.产量宏丰.炮制考究.疗效突出.带有地域特点的药材。如甘肃当归.宁夏枸杞.青海大黄.内蒙黄芪.东北细辛、人参、五味子.山西党参.河南地黄、牛膝、山药、菊花.云南三七、茯苓.四川黄连、川芎、贝母、乌头.山东阿胶.浙江贝母.江苏薄荷.广东陈皮、砂仁。

四大蕲药:蕲蛇、蕲龟、蕲艾、蕲竹。

四大南药:槟榔、益智、砂仁、巴戟

四大怀药:地黄、牛膝、山药、菊花

浙八味:白术、白芍、白菊花、郁金、贝母、玄参、延胡索、麦冬。

中药学教案资料

中药学教案资料

中药学教案资料

预览说明:预览图片所展示的格式为文档的源格式展示,下载源文件没有水印,内容可编辑和复制

中药学

中药学

第一章总论

考点二:中药的产地与采集

1、道地药材:历史悠久、产地适宜、品种优良、产量宏丰、炮制考究、疗效突出、带有地域特点。

2、常用道地药材产地:甘肃(当归)、宁夏(枸杞)、青海(大黄)、内蒙(黄芪)、东北(人参、细辛、五味子)、山西(党参)、河南(地黄、牛膝、山药、菊花)、云南(三七、茯苓)、四川(黄连、川芎、贝母、乌头-川乌/附子)、山东(阿胶)、浙江(贝母)、江苏(薄荷、苍术)、广东(陈皮、砂仁)。

3、中药的采集(1)药用部位:【全草】益母草、木贼草;【地上部分】益母草、豨莶草、灯芯草、泽兰、荆芥、紫苏;【花粉】蒲黄;【果实】马兜铃、瓜蒌、槟榔;【种子】决明子、白果;【带花的果穗】夏枯草;【根】大黄、生地黄、黄芩、紫草、茜草、龙胆草、天花粉(瓜蒌根);【茎】天麻、薤白

(2)采收季节

①全草类药材,如益母草、荆芥等,宜在植株成长充分或者开花时采收。②叶类药材,如大青叶、艾叶等,宜在花蕾将放或者正开时采收。

③果实类药材,一般在果实成熟时采收,但有些种子成熟时易脱落,或果壳易裂开,种子散失,如茴香、牵牛子、豆蔻、凤仙子,则应在刚成熟时采收。

④根和根茎类药材,如天麻、大黄等,宜在早春或晚秋(二、八月)采收。⑤树皮类药材,如黄柏等,宜在春夏(清明至夏至间)植

物生长时采收。

考点三:中药的炮制

1、炮制目的

(1)盐制:可引药下行、增强疗效、缓和药物辛燥之性。

★常用药物:知母、黄柏;杜仲、补骨脂、沙苑子;泽泻、车前子;荔枝核、橘核、小茴香。

中药学整理资料电子版

中药学整理资料电子版

中风口,惊风癫痫破伤风,痰厥眩晕,瘰疬痰核蛇咬

惊痫抽搐,风中经络,口,风热头痛,风疹瘙痒,痰核瘰疬

药物比较

1、麻黄、桂枝、香薷

共性:散太阳经之风,发汗解表,利水消肿,风寒表证。

麻黄用于冬季外感,表实无汗,宣肺平喘。

香薷用于夏季外感,表实无汗,祛暑化湿。

桂枝用于有汗无汗均可,温通经脉。

2、桑叶,菊花

两者都能清泄肺肝,故外感风热,目赤肿痛常相须为用,

肺燥咳嗽用桑叶而非菊花,菊花常于平肝明目。

3、石膏,知母

均能清气分火热,

知母长于滋阴,用于里热轻津之伤者。

石膏长于清热,用于里热重两津未伤。

4、黄芩,黄连,黄柏

三者均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黄芩治上焦,偏于泻肺火,又能安胎凉血止血。

黄连治中焦,偏于泻心胃火,除烦止呕。

黄柏治下焦,偏于泻肾火,退虚热。

5、独活,羌活

二者散寒除湿,止痛,用于风寒挟湿地表证和风湿痹证。

羌活辛温燥烈,发散强,用于外感风寒之头痛及痹证偏于上半身者。

独活微温,辛散力缓,善驱在里之风寒湿邪,多用于风寒湿痹偏于下半身者。

6、附子,干姜

二者均可温中散寒,回阳救逆,常相须为用,

回阳救逆附子强于干姜;疏风散寒干姜胜于附子。

7、大蓟,小蓟

均能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利尿,用于血热出血,

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大蓟强于小蓟,以吐血咳血及崩漏为佳。

利尿消肿,利湿退黄小蓟强,以血尿、血淋为佳。

8、川芎,丹参

川芎,辛温,寒凝血瘀,气滞为好,祛风止痛,善治头痛及风湿痹痛。

丹参,凉血消痈,治热入营血之痈毒。

9、半夏,天南星

均为燥湿化痰,温化寒痰之要药。

半夏辛散专走肠胃,止呕,去肠胃湿痰效果好。

天南星温燥性强于半夏,专走经络,主入肝经,善治经络风痰。

中医学资料

中医学资料

第一章导论

1.《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和《神农本草经》四大医学典籍可作为中医学理论体系初步形成的标志。其中《黄帝内经》和《难经》奠定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础,《神农本草经》奠定了中药学理论体系的基础,《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基础。

2.《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

3.《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4.两晋隋唐时期:《雷公炮炙论》最早制药学专著。《新修本草》政府颁行第一部药典。

宋金元时期:《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方)》宋代以前病因理论总结。《敖氏伤寒金镜录》第一部验舌专著。

5.《洗冤录》是世界上较早的法医著作。

6.《本草纲目》是一部药物学之大成,由[明]李时珍所著。

7.中医理论体系主要有三个基本特点:整体观念,恒动观念和辨证论治。

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息息相关,密切相连,同时还受社会,生存环境的影响。这种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和机体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的思想,称为~。

辨证论治:包括辩证和论治,是中医诊断疾病、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和独特方法。辩证:将四诊收集的资料症状体征,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辨识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正邪之间的关系,然后概括为某一性质证的过程。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因证立法,随法选方,据方施治。辨证论治的过程就是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过程,是理,法,方,药理论体系在临床上的具体应用。

8.中医学的认知和思维方法:司外揣内,注重整体研究,援物比类。

中药学资料

中药学资料

中药学资料

中药:按中医理论应用的药物。

中药学:是专门研究中医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及应用方法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本草:本:根本,草:除根本以外的其它植物。重要包括植物、动物矿物,但以植物药为最多,使用也更普遍,所以相沿把中药叫“本草”。

配伍:有目的地按病情需要和药性特点,有选择地将两位以上的药物配合同用。

相畏: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

相杀: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

相恶: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的功效降低,甚至丧失。

相反: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反应或副作用。

相须: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以增强其原有疗效。

相使: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种共性的药物配合应用,以一药为主,另一药为辅,辅药能提高主药的疗效。

炮制:药物在应用前或制成各种剂型前的必要加工处理过程。

水飞法:借药物在水中的沉降性质分取药材极细粉末的方法。

煅法:将药物用猛火直接或间接煅烧,使质地松脆,宜于粉碎,以便充分发挥疗效。

煨法:利用湿面粉、湿纸或黄泥包裹药物,置热火灰加热至面获纸焦黑、或泥巴焦枯为度,可减轻药物的烈性、副作用或加强止泻的作用。

淬法:将药物煅烧红后,迅速投入冷水或液体辅料十七酥脆的方法。

潬法:将药物快速放入沸水中短暂潦过,立即取出的一种方法。

灸法:是将药材与液体辅料拌炒,使辅料逐渐渐渗入药材内部的炮制方法。

中药性能:又称药性。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等内容,它是对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

四气:亦称四性,指的是药物寒热不同的性质,具体内容包括寒、热、温、凉、平。

中药师考试复习资料

中药师考试复习资料

中药师考试复习资料

中药师考试复习资料

随着人们对中医药的认可度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从事中医药相关的职业。其中,中药师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职业。中药师是指具备一定中医药理论知

识和中药药学知识,能够合理运用中药制剂,从事中医药工作的专业人员。为

了成为一名合格的中药师,需要通过中药师考试。本文将为大家提供一些中药

师考试的复习资料,希望对考生们有所帮助。

一、中药学基础知识

中药学是中医药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药师考试的重点内容之一。中药学

主要包括中药的基本概念、中药的分类、中药的性味归经、中药的药理作用等

内容。考生需要掌握中药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了解中药的来源、性味归经、药

理作用等方面的内容。此外,还需要熟悉中药的制剂方法、质量标准、药物配

伍禁忌等方面的知识。

二、中药药理学知识

中药药理学是中药师考试的另一个重要内容。中药药理学主要研究中药的药理

作用、药效机制等方面的知识。考生需要了解中药的药理学基础知识,包括中

药的药物动力学、药效学、药物代谢等方面的内容。此外,还需要了解中药的

毒理学知识,了解中药的毒性反应、中毒治疗等方面的内容。

三、中药制剂学知识

中药制剂学是中药师考试的另一个重点。中药制剂学主要研究中药制剂的配方、制备工艺、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知识。考生需要了解中药制剂的基本概念、制剂

方法、质量标准等方面的内容。此外,还需要了解中药制剂的配伍禁忌、药物

相互作用等方面的知识。

四、中药鉴定学知识

中药鉴定学是中药师考试的另一个重要内容。中药鉴定学主要研究中药的鉴别、质量评价等方面的知识。考生需要了解中药的鉴别方法、质量评价方法等方面

《中药学》简易版(史上最全最好的整理)

《中药学》简易版(史上最全最好的整理)

第一章、解表药–第一节.发散风寒药10+7

本类药物性味多数辛温,均具发散风寒之功,主治外感风寒表证。

001.麻黄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用于风寒表证;咳喘实证;风水水肿。

为发汗解表的第一要药。宣肺利尿要药。为用于肺气壅遏喘咳的要药。

002.桂枝辛、甘,温。归肺、心、膀胱经。发汗解肌,温经通脉,通阳化气。

用于外感风寒表证;寒凝血滞的弊证,脘腹冷痛,痛经,经闭等证;胸痹,痰饮,水肿及心动悸,脉结代。003.紫苏辛,温。归肺、脾经。发汗解表,行气宽中,解鱼蟹毒。

用于外感风寒;脾胃气滞证;食鱼蟹毒。

为治疗风寒感冒的常用药。

004.生姜辛,微温。归肺、脾经。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用于外感风寒表证;多种呕吐证;风寒咳嗽。

入脾经,善温中止呕,为“呕家圣药”。

005.香薷辛,微温。归肺、胃、脾经。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

用于阴暑证;水肿。

有“夏日麻黄”之称。

006.荆芥辛,微温。归肺、肝经。发表散风,透疹止痒,炒炭止血。

用于外感表证;麻疹透发不畅,风疹瘙痒;疮疡初起兼有表证;吐衄下血。

为发表散风通用药。

007.防风辛、甘,微温。归膀胱、肝、脾经。发表散风,胜湿止痛,止痉。

用于外感表证;风寒湿痹证;破伤风。

为治风通用药。

008.羌活辛、苦,温。归膀胱、肾经。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用于外感风寒表证;风寒湿痹证。

009.白芷辛,温。归肺、胃经。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消肿排脓,燥湿止带。

用于风寒感冒,头痛,牙痛;鼻塞,鼻渊;疮疡肿毒;寒湿带下。

为治疗阳明头痛、眉棱骨痛、牙痛的要药。

中药学知识点中医中药医药卫生专业资料

中药学知识点中医中药医药卫生专业资料

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秦汉时期

◆《神农本草经》(《本经》)

◇作者:不详

◇年代:东汉末年

◇载药:365种

◇版本:原书早佚,明清学者整理

◇内容、价值:

●记载中药基本理论。四气五味、有毒

●“三品分类法”:上、中、下三品。

●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

●总结秦汉以前的药学成就。

●各药历用不衰,现教材:204种。

两晋南北朝时期

◆《本草经集注》

◇作者:陶弘景

◇年代:梁代(公元500年左右)

◇载药:730种

◇内容、价值:

●朱书《本经》,墨书《别录》,小字作注

●补充药物理论和操作原则。

●首创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方法: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有名未用,各类又分三品。

●首创诸病通用药,80余种疾病。

●总结梁代以前的主要药学成就,综合本草模式初步确立标志。

◆其他本草著作

◇《雷公炮炙论》:南朝刘宋-雷斅

●300种药物炮制方法。

●第一部药物炮制专著。

●分支学科产生标志。

隋唐时期

◆《新修本草》(《唐本草》)

◇作者:苏敬、李勣主持,23人参与。

◇年代:唐显庆四年(公元659年)。

◇载药:844种。

◇特点、价值:

●第一部官修本草(药典)。

●图文并茂,增加药物图谱、图经。

●总结唐代以前药学成就。

●对中外后世药学发展影响深远。

宋金元时期

◆《证类本草》(《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作者:唐慎微

◇年代:1082年

◇载药:1558种,增加476种,附方3000余首

◇版本:原稿未刊行

◇价值:●现存最早最完整本草著作。

●总结宋代以前药学成就。

●首创附列大量方药。

●保存大量本草学史料。◆药性理论进一步完善:升降浮沉、归经

明代

◆《本草纲目》

中药学基本知识

中药学基本知识
一些具有芳香气味的药物也标上辛味,辛香之气还能起到 芳香辟秽,芳香化湿,芳香开窍作用。 如麻黄、苏叶发散风寒,薄荷宣散风热,木香行气除胀, 红花活血化瘀等。 弊端:多辛散燥烈,易耗气伤阴,故气虚、阴亏、表虚多 汗等不宜用。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 甘(淡),能补、能缓、能和,有补益、缓急止痛、调和 药性、和中的作用。 如人参大补元气、熟地滋补精血,饴糖缓急止痛、甘草调 和药性并解药食中毒等; 淡附于甘,能渗、能利,有渗湿利水的作用。如茯苓、猪 苓、淡竹叶… 弊端:多腻滞,易助湿碍脾,脾虚湿滞勿用。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 咸,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和泻下作用。 多用于瘰疬、瘿瘤、痰核等病证。如海藻、昆布、牡蛎消 瘰散瘿,鳖甲、蟅虫软坚消癥等; 咸味还能入肾补肾,如紫河车、鹿茸、蛤蚧等; 咸又入血,如犀角、玄参味咸入血分凉血。 气味相同,作用相近;气同味异,功能不同;味同气异, 功效有别;一气多味,作用广泛。
资料仅供参Hale Waihona Puke Baidu,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 苦,能泄,能燥,能坚阴,具有降泄、泻下或燥湿或坚阴 作用。 泄即通泄、降泄和清泄, 苦寒燥湿和苦温燥湿 坚阴是通过泻火以达到存阴的目的。 如大黄、枳实泄热通便,杏仁、葶苈子降气平喘,黄芩、 栀子清热泻火,龙胆草、黄连苦寒清热燥湿,苍术、厚朴 苦温燥湿,知母、黄柏泄热存阴… 弊端:易伤阴津,阴津不足者不宜用。

执业药师中药学复习资料

执业药师中药学复习资料

执业药师中药学复习资料

执业药师中药学复习资料

中药学是执业药师考试中的一门重要科目,它涉及到中药的药理学、药物化学、药物制剂学以及中药的鉴别、炮制等方面知识。为了帮助考生更好地复习中药学,下面将提供一些复习资料和学习方法。

一、教材推荐

1. 《中药学》(第二版):这是一本权威的中药学教材,内容全面、系统,适合

作为基础教材使用。它详细介绍了中药的来源、性味归经、药理作用等方面的

知识,并配有大量的图片和图表,便于理解和记忆。

2. 《中药学考试指南》:这本书是专门为执业药师考试编写的,内容紧扣考纲,重点突出,适合作为复习用书。它将中药学的知识点进行了分类整理,并提供

了大量的例题和习题,帮助考生巩固所学知识。

二、学习方法

1. 制定学习计划:根据考试的时间安排和个人的复习进度,制定一个合理的学

习计划。将中药学的各个知识点分解成小的任务,每天按照计划进行学习和复习。

2. 多种学习方式结合:中药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

行学习。除了阅读教材,还可以听讲座、观看视频、参加讨论等方式,增加学

习的趣味性和深度。

3. 做好笔记:在学习过程中,及时记录重点知识和难点内容。可以使用不同颜

色的笔记本,将不同的知识点进行分类整理,方便后期的复习和回顾。

4. 制作思维导图:中药学的知识点较多,制作思维导图可以帮助整理和梳理思

路。可以将中药的分类、性味归经、药理作用等信息进行归纳和总结,形成一

个清晰的知识框架。

5. 刷题巩固:在掌握了基本知识后,可以通过刷题巩固所学内容。可以选择一

些中药学的习题册或者在线题库,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论

一、中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使用的药物。

二、本草:本:根本。草:除根本以外的其它植物。中药为植物、动物、矿物等,以植物药居多,使用最普遍,故将中药习称为本草。

(中药与本草是不同的两个概念,不能混为一谈。中药是针对具体药物而言,本草则泛指我国传统药学和药学著作。)

三、中药学: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中药的品种、来源、产地、采集、贮存、炮制、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规律等知识的一门学科。(或: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的一门学科。)四、临床中药学:是以临床安全、有效、合理使用中药为目的,主要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临床应用的一门二级学科。

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作者:托名神农成书年代:公元2世纪(东汉)内容:载药365种植物药252,动物药67,矿物药46。上品120:滋补强壮,延年益寿。无毒或毒性弱。中品120:治病补虚,兼而有之。有毒或无毒。下品125:治病攻邪,多有毒,不可久服。价值:1.我国现存的第一部本草(药学)专著。 2.初步奠定了药学理论的基础。 3.所载药物朴实有验,历用不衰(如麻黄平喘、黄连止痢等)。 4.被奉为中医四部经典之一 5.首创三品分类法。

《本草经集注》作者:陶弘景(456-536)成书年代:梁代(公元五世纪)内容:载药730 种。分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有名未用七类。价值:

1.首创药物自然属性分类,又创诸病通用药;

2.总结了魏晋以来300年间的药学成就。

《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作者:苏敬、李勣等23人。成书年代: 唐代(公元659年总论

一、中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使用的药物。

二、本草:本:根本。草:除根本以外的其它植物。中药为植物、动物、矿物等,以植物药居多,使用最普遍,故将中药习称为本草。

(中药与本草是不同的两个概念,不能混为一谈。中药是针对具体药物而言,本草则泛指我国传统药学和药学著作。)

三、中药学: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中药的品种、来源、产地、采集、贮存、炮制、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规律等知识的一门学科。(或: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的一门学科。)四、临床中药学:是以临床安全、有效、合理使用中药为目的,主要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临床应用的一门二级学科。

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作者:托名神农成书年代:公元2世纪(东汉)内容:载药365种植物药252,动物药67,矿物药46。上品120:滋补强壮,延年益寿。无毒或毒性弱。中品120:治病补虚,兼而有之。有毒或无毒。下品125:治病攻邪,多有毒,不可久服。价值:1.我国现存的第一部本草(药学)专著。 2.初步奠定了药学理论的基础。

3.所载药物朴实有验,历用不衰(如麻黄平喘、黄连止痢等)。

4.被奉为中医四部经典之一

5.首创三品分类法。

《本草经集注》作者:陶弘景(456-536)成书年代:梁代(公元五世纪)内容:载药730 种。分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有名未用七类。价值:

1.首创药物自然属性分类,又创诸病通用药;

2.总结了魏晋以来300年间的药学成就。

《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作者:苏敬、李勣等23人。成书年代: 唐代(公元659年

内容:载药844种,新增114种。价值:

1.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

2.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

3.图文并茂;

4.流传甚广,影响中外。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作者:唐慎微成书年代:宋代(公元1082年)。内容:载药1558种,较前新增476种。附方3000余首。价值:

1.集宋以前本草学之大成,具有很高的学术、文献和实用价值;

2.是完整流传下来的综合性本草著作中年代最早的一部,为后世保存了大量的药学史料;

3.图文并茂,方药兼收;

4.为李时珍“本草纲目”的编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李时珍说“使诸家本草及各药单方垂之千古,不致沦没者,皆其功也。”)

《本草纲目》简称《纲目》作者:李时珍(1518-1593)成书年代:明代

内容:载药1892种,新增374种。

内容:52卷,16部(纲)即:水,火,土,金

石,草,谷,菜,果,木,器服,虫,鳞,介,禽,兽,人。60类(目)。

分栏目:释名,集解,修治,气味,主治,发明,正误,附方,附录。

价值:

1.集我国16世纪以前药学成就之大成;

2.完备了自然属性分类法;

3.“虽为医书,实概万物”,被称为东方百科全书;

4.流传甚广,影响中外(有30多种译本)。

《本草纲目拾遗》简称《纲目拾遗》作者:赵学敏成书年代:清代(1765年)内容:载药921种,新增716种。价值:

1.对《本草纲目》的错简之处(认为马钱子无毒等)作了重要的补充和订正;

2.新增的金钱草、鸦胆子、胖大海等药物,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道地药材:具有地方特色,质量优良的药材。

湖北蕲春的蕲艾、蕲竹、蕲龟、蕲蛇; 湖北应城的石膏;甘肃当归;宁夏枸杞;青海大黄;内蒙黄芪;山西党参;东北人参、细辛、五味子;河南地黄、牛膝、山药、菊花;广东陈皮,砂仁;四川黄连、川芎、贝母、乌头、大黄;越南肉桂。山东阿胶;浙江贝母;江苏薄荷;云南茯苓、木香;三七(广西,云南)。

采集原则:在有效成分含量最高的时候采集。

春秋挖根夏采草,浆果初熟花含苞

炮制:是药物在应用或制成各种剂型前,根据医疗,调剂,制剂的需要,进行的必要的加工处理过程。炮制的目的:

1. 增强药物作用,提高临床疗效。

2. 降低或消除毒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

3. 改变药物的性能功效,扩大应用范围。

4. 改变药材的某些性状,便于贮存或制剂。

5. 纯净药材,以保证药材质量和称量准确。

6. 矫臭矫味,便于服用。炮制方法(一)修治(二)水制

水飞:借药物在水中的沉降性质分取药材极细粉末的方法。如水飞朱砂,炉甘石,雄黄。(三)火制1.炒清炒:(1)炒黄:用文火将药物表面炒至微黄。(如炒牛蒡子、炒苏子、炒酸枣仁。)(2)炒焦:用武火将药物炒至表面焦黄,内部颜色加深并有焦香气。(如焦山楂。)(3)炒炭:炒至表面焦黑,内部焦黄,保留原有气味(存性)。如艾叶炭。辅料炒:药物与固体辅料拌炒的炮制方法。

(辅料有砂、土、米、麸、蛤粉及滑石粉等。如:砂烫龟甲、蛤粉炒阿胶,可使之酥脆,便于制剂、矫臭矫味及增强药效;土炒白术、麸炒枳壳,主要是增效;米炒斑蝥,主要是减轻毒性。)

2.煅:将药物用猛火直接或间接煅烧的炮制方法。

(使质地松脆,易于粉碎便于有效成分的煎出,以充分发挥疗效。如煅龙骨,间接煅血余炭。)

3.煨:将药物用湿纸、湿面、黄泥包裹,置于热火灰中进行加热的炮制方法。

(祛除挥发性及刺激性成分,缓和药性,降低副作用,如煨木香,煨生姜。如煨制肉豆蔻可以降低其挥发油与脂肪油含量,同时也降低挥发油中毒性成分肉豆蔻醚的含量,使其对肠蠕动呈明显抑制作用,故更宜涩肠止泻。)(四)水火共制

1.炙:将药物与液体辅料置锅中加热拌炒的炮制方法。

(如蜜,酒,醋,姜汁,盐水,童便。蜜炙百部,酒炙川芎,醋炙香附,盐炙黄柏。)2 .淬:将药物以猛火煅烧后迅速投入液体辅料中,使其酥脆的炮制方法。(如自然铜。)3 . 燀:是将药物快速放入沸水中短暂潦过,立即取出的方法。(去皮,如杏仁。去汁液,如马齿苋。)(五)其他制法

制霜,发芽,发酵等。

中药性能的基本内容: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中药治病的基本作用:

1.消除病因。

2.扶正祛邪

3.恢复脏腑正常生理功能。

4.纠正阴阳气血偏盛偏衰的病理现象2. 中药治病的基本原理:以偏纠偏

2.7.综合比较:头痛(川芎、羌活、白芷、柴胡、苍术、细辛、吴茱萸);水肿(麻黄、桂枝、茯苓、防己、益母草)。

3.8.临床用药:妇科经产用药(香附、益母草、红花、丹参、川芎);胸痹用药(桂枝、薤白、枳实、檀香、三七、丹参、红花、川芎、瓜蒌);伤科用药(三七、乳香、没药、红花、自然铜、骨碎补、血竭、苏木、续断);乳汁不同用药(木通、通草、冬葵子、穿山甲、王不留行)。

4.9.用法及使用注意:马钱子的使用注意;五灵脂(包煎);玄胡(醋制);乳香没药(内服要制)。

5.10.别名:延胡索(玄胡、元胡);骨碎补(毛姜);土鳖虫(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