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的理论》【意】贝内德托

合集下载

美学原理(一至十章)

美学原理(一至十章)

第一章什么是美学

第一节什么是美学

关于“什么是美学”这一问题的追问,本身就是一个元美学的问题。正如我们追问什么是哲学本身就是一个元哲学问题一样。对于这类元问题,我们的确无法像定义一个物理概念一样,给出一个人人都同意的答案。下面的几点,不过是给出几条线索,以为大家进一步的思考,提供一点基础的背景知识。

一七○五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出版《美学》第一卷,被视为美学学科诞生的标志;鲍姆嘉通本人,亦被视为“美学之父”。在鲍姆嘉通那里,美学与逻辑学并列,认为美学是研究感性认识的科学。因此,在美学(Aesthetik)诞生之初,美学是认识论的一部分。Aesthetik一词,日本学者中江兆民将其翻译为“美学”,在清末时传入中国。由此可以说,美学是一门洋学问。最早对美学有贡献的中国学者,主要有王国维、梁启超、蔡元培等。后来有朱光潜、宗白华、高尔泰、李泽厚、吕荧、蒋孔阳、王朝闻、蔡仪等。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有一场关于美的本质问题的大讨论,但这主要是意识形态之争。上世纪八十年代,作为文化热的一部分,出现“美学热”。不读美学,等于没文化。推荐一篇文章,胡继华的《不该如此远去的背影——追思高尔泰及其美学时代》。推荐一本书,高尔泰的《寻找家园》。美学的研究对象:

一、鲍姆嘉通认为,美学对象就是研究美,就是研究感性认识的完善。

二、黑格尔认为,美学对象是研究美的艺术。

三、车尔尼雪夫斯基强调对现实美的研究,强调艺术对现实的美学关系。他认为美学研究对

象不应是美,而是艺术。

四、认为美学是研究审美心理学的。(费希纳:美学研究的“自上而下”到“自下而上”。)

西方美学理论整理

西方美学理论整理

西方美学理论整理

1、柏拉图

柏拉图眼中的美,是矛盾统一的、和谐对立的、具体而又特殊。柏拉图最终将美概括为“永恒的善的意志的普遍性理念存在”。这是因为一件东西包含许多矛盾是他不可理解的。

从理念论也可以透视柏拉图的美学思想,具体如下:理念论是柏拉图哲学思想的核心,是其美学思想的立足点。柏拉图以理念论为核心的美学思想包含完整的美学价值论框架。他坚信理性能够获得真知,把追求“真”“善”“美”当作哲学探索和冥思的目的。柏拉图在谈论客观和主观世界的真与善的同时,总是要和美感和美联系一起来谈论,真、善、美在柏拉图的思想体系中是一体统一的。柏拉图是真、善、美三位一体的创造者,它具有最高的人类价值和深远的美学意义。关于美的议论,主要可大致归为两个类,一是美的本质问题,二是真善美的统一。

柏拉图肯定美是真实的存在,他认为美是永恒的,无始无终,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和谐与真实存在的神,真实存在的善的理念、美的理念是一致的,又由于美善的统一,所以和谐既是善的目的,又是美的本质。

由于柏拉图有客观唯心主义理念论的基础,因而他认为真、善、美的内容是统一的,真实的东西,就美与善的东西。美的东西也就是善的东西,美与善没有根本的区别。柏拉图认为这种美本身的关照是一个人最值得过的生活境界。柏拉图把爱、美、善等,最终都还原到人的生活本身中,与不朽相关,也可以说,不朽是人的最终目的。在柏拉图的思想中,美的概念不仅仅与审美和艺术相关,更主要的是一种人的生活方式和理想,是一种哲学的最高境界之一。在柏拉图的宇宙观中,他认为善的理念又是理念世界中至高无上者,因而美的理念就必须从属于善的理念,为善的理念所支配。柏拉图在审美分析中,始终都认为灵魂的美要高于一切形式的美。

西方美学理论

西方美学理论

西方美学理论整理

1、柏拉图

柏拉图眼中的美;是矛盾统一的、和谐对立的、具体而又特殊..柏拉图最终将美概括为“永恒的善的意志的普遍性理念存在”..这是因为一件东西包含许多矛盾是他不可理解的..

从理念论也可以透视柏拉图的美学思想;具体如下:理念论是柏拉图哲学思想的核心;是其美学思想的立足点..柏拉图以理念论为核心的美学思想包含完整的美学价值论框架..他坚信理性能够获得真知;把追求“真”“善”“美”当作哲学探索和冥思的目的..柏拉图在谈论客观和主观世界的真与善的同时;总是要和美感和美联系一起来谈论;真、善、美在柏拉图的思想体系中是一体统一的..柏拉图是真、善、美三位一体的创造者;它具有最高的人类价值和深远的美学意义..关于美的议论;主要可大致归为两个类;一是美的本质问题;二是真善美的统一..

柏拉图肯定美是真实的存在;他认为美是永恒的;无始无终;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和谐与真实存在的神;真实存在的善的理念、美的理念是一致的;又由于美善的统一;所以和谐既是善的目的;又是美的本质..

由于柏拉图有客观唯心主义理念论的基础;因而他认为真、善、美的内容是统一的;真实的东西;就美与善的东西..美的东西也就是善的东西;美与善没有根本的区别..柏拉图认为这种美本身的关照是一个人最值得过的生活境界..柏拉图把爱、美、善等;最终都还原到人的生活本身中;与不朽相关;也可以说;不朽是人的最终目的..在柏拉图的思想中;美的概念不仅仅与审美和艺术相关;更主要的是一种人的生活方式和理想;是一种哲学的最高境界之一..在柏拉图的宇宙观中;他认为善的理念又是理念世界中至高无上者;因而美的理念就必须从属于善的理念;为善的理念所支配..柏拉图在审美

美学常识介绍

美学常识介绍

美是人的社会实践的产物,是真与善的内容同和谐的形式相统一的,丰富独特的,能引起人的愉悦心情的生活形象。

美学是以对美的本质及其意义的研究为主题的学科。美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艺术,但不研究艺术中的具体表现问题,而是研究艺术中的哲学问题,因此被称为“美的艺术的哲学”。美学的基本问题有美的本质、审美意识同审美对象的关系等

美学一词来源于希腊语aesthesis。最初的意义是“对感观的感受”。由德国哲学家亚历山大·戈特利布·鲍姆加登首次使用的。他的《美学(Aesthetica)》一书的出版标志了美学做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产生。

直到19世纪,美学在传统古典艺术的概念中通常被定义为研究“美”(Schönheit)的学说。现代哲学将美学定义为认识艺术,科学,设计和哲学中认知感觉的理论和哲学。一个客体的美学价值并不是简单的被定义为“美”和“丑”,而是去认识客体的类型和本质。

一、发展历史

美学作为独立的学科是从德国十八世纪的鲍姆嘉登开始的,但它的产生建立在自古希腊以来历代思想家关于美的理论探讨之上,是以往美学理论的体系化、科学化。而古希腊以来的美学理论探讨又建立在人们审美欣赏和审美创造活动基础之上,是人们审美活动的哲学反思。因此,我们要了解美学就必须回到它的源头去,开始一次美的旅行。

考古学和艺术史告诉我们:人类自脱离动物以来就开始了审美欣赏和审美创造活动。旧石器时代的山顶洞人,就用石珠、兽牙、海蚶壳等染上红、黄、绿等各种不同的颜色佩带在身上。不仅原始人的装饰品能见出人类这种早期的审美活动,尤其原始艺术更是集中反映了人类早期审美活动。据文字记载和留下的图案推测,原始艺术有诗歌、舞蹈、音乐等,但现已荡然无存。惟洞穴壁画与陶器是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最早的两项原始艺术记录。前者主要以各种动物为题材,生动细致,色彩绚丽。后者不仅造型优美、图案丰富,而且色彩对比鲜明。

【密训】00037美学(本科)

【密训】00037美学(本科)

第一章绪论

1.美学史上对美学研究对象的几种代表性看法:

①美学是研究美和美的规律的学科:代表人物:柏拉图;代表作:《大希庇阿斯篇》(西方文学史上第一篇专门研究美的著作);影响:美学在古希腊没成为一门学科,但开始研究美本身、美的本质“美本身”。②美学是研究艺术的学科。代表是德国古典美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代表作《美学》(美学讲演录)。③美学是研究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的学科(偏重主观方面)。分两层次:A研究人自身的审美经验代表:a.分析哲学的维特根斯坦,后期提出“语词的意义即用法”;b.实用主义美学家杜威《艺术即经验》;c.美国新自然主义美学家托马斯•门罗;d.中国当代美学家李泽厚《美的历程》。B研究审美心理活动:a.19 世纪德国费希纳《实验美学》和《美学入门》;b.精神分析美学:弗洛伊德无意识学说;c.荣格的集体无意识;d.布洛的距离说;e.阿恩海姆的格式塔心理学。

④美学是研究人和现实之间的审美关系的学科(重点研究主客体之间的审美关系)。代表是中国美学家蒋孔阳《美学新论》“美学的根本问题是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

2.美学的研究对象:审美现象,即处于人与世界审美关系的一切审美现象和审美活动。

3.美学的性质:美学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4.美学研究的方法:核心方法是哲学方法;附属方法多元、多样。①美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学科,研究方法应当是多样综合的;②美学比一般人文学科更为注重感性的经验、情感的契合、心灵的碰撞,更多地要求经验科学的配合和协助;③美学必须广泛吸收其他人文学科以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成果;④美学研究的多种方法还是有主次之分,核心与附属之分。美学研究的核心方法应当是哲学方法。

美学必读书目

美学必读书目

美学必读书目

美学是研究审美和艺术的学科,它涉及到人类对美的感知和理解。作为一门学科,美学有其自身的研究范围和方法论。对于对美学感兴趣的人来说,了解一些经典的美学著作是必不可少的。下面是一些我认为在美学领域中值得一读的经典书目。

1.《论美》- 亚里士多德

这本书是西方美学的奠基之作,亚里士多德在书中讨论了美的本质和审美的规律。他提出了“美是事物的完美表现”这个观点,并对艺术的表现力和真实性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2.《审美的起源》- 弗里德里希·尼采

尼采在这本书中探讨了审美经验的起源和本质。他认为审美经验是人类对生命力的直接体验,通过审美经验,人们能够超越现实,达到一种超越性的境界。

3.《艺术的春天》- 约翰·杜威

杜威在这本书中阐述了他的艺术哲学观点。他认为艺术是一种社会经验,艺术家通过创作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观众则通过艺术作品来获得情感和思想的启发。

4.《艺术的欢愉》- 约翰·杜威

这本书是杜威对艺术教育的思考和探索。他认为艺术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通过艺术教育,学生能够更好地理

解和欣赏艺术。

5.《艺术创作的心理学》- 阿隆·伯恩斯坦

这本书是对艺术创作过程的心理学分析。伯恩斯坦通过对艺术家的心理状态和创作方法的研究,揭示了艺术创作的内在机制和规律。6.《艺术的哲学》- 西奥多·阿多诺

阿多诺在这本书中探讨了艺术和哲学的关系。他认为艺术是一种对现实的批判和超越,艺术家通过艺术作品来呈现出一种理想的世界。

7.《审美经验的哲学》- 罗杰·斯克鲁顿

斯克鲁顿在这本书中对审美经验进行了哲学分析。他认为审美经验是人们对美的感知和理解的过程,通过审美经验,人们能够获得一种愉悦和满足感。

西方现代美学理论范畴

西方现代美学理论范畴

现代美学与古 典美学的区别
古典到现代的 转折点
由于它 只是以直接的感性形式表现“绝对理念”,因而总是有 限的、片面的,但“绝对理念”却是无限的、绝对的,因此在这 一阶段,艺术还不能完全体现出“绝对理念”的本质,只有宗教、 但最终还是哲学,才能完成这一任务。黑格尔最后的结论,就是
艺术终将为宗教、尤其是哲学所取代。克罗齐也正是据此对黑 格尔美学的性质作出判断的:“黑格尔美学是艺术死亡的悼词,它
现代美学理论 概述
杜威认为审美经验之所以与智力的道德的经验有所区别,并非 在于它排除了利害关系的欲望,而在于这种欲望与知觉经验合 二而一,达到了知觉本身的一种完美的境界。经验的最完美的 表现就是艺术。在他看来,艺术之所以与日常生活相分离,并 不是因为自身的原因,而是由于美术馆或音乐厅所赋予艺术的 那种象征意义。造成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鸿沟的那种力量也同 样造成了日常经验与审美经验之间的分离。因此,想从审美经 验中去寻找艺术问题的答案是不可能的,这种答案只能在日常 生活经验中才能找到。杜威一方面沿袭了传统美学,认为美学 是美的艺术哲学,声称艺术品必须首先是审美的,艺术的产生 过程是和知觉中的审美部分有机联系的。另一方面,他又想写 一部包括人类各种活动领域在内的艺术哲学,不得不把艺术分 为“美的艺术”和“其他艺术”。这样。当他指责那些在实用 艺术和美的艺术之间建立“美”的区别的人是错误的同时,就 陷入了自相矛盾。

美学概论 第一编 美的本体论

美学概论  第一编  美的本体论
返回
美的规律
1、自由:懂得“任何一个种的尺 度”{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规律性 (真)}——合规律性
2、自觉:“把内在的尺度{人类自身的 要求与目的(善)}运用到对象上去”— —合目的性
返回
人的本质力量
人类总体的社会历史实践与人的思想、 感情、智慧、道德、才能等主观能力的 统一,即在人类总体的社会历史实践基 础上,人的思想、感情、智慧、道德、 才能等主观能力拥向对象、见之于客体 的一种主体能动力量。简而言之,就是 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力量,就 是自由自觉即合规律合目的地创造性劳 动的力量,也可以说就是求真向善、改 造自然、推进社会的力量。
返回
“美在理念”说
【古希腊】柏拉图:美是对客观存在的 “美的理念”的“分有”;
【中世纪】圣·托马斯·阿奎那:“事物之 所以美,是由于神住在它们里面”;
【德】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 现” 。
返回
“美在主观”说
【英】休谟:“美并不是事物本身的一 种属性,它只存在于观赏者的心里,每 一个人见出一种不同的美”;
返回
人的本质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说: “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 “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 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 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 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懂得按照 美的规律来建造。”

美学原理-重点

美学原理-重点

绪论

1.美学学科的名称Aesthetica,是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在1750年首次提出来的。1750年德国哲学家、美学家鲍姆加通〔Baumgarten 1714—1762年〕出版《美学》〔Äesthetik〕一书,标志着美学学科的正式创立。鲍姆加通也因此在美学史上被人称之为“美学之父”。

2.中国的美学:

近代:〔1〕王国维的观点:境界说。著作:《人间词话》、《红楼梦评论》、《宋元戏曲考》〔2〕蔡元培的观点:以美育代宗教,推行美育。著作:《以美育代宗教说》。

现代:〔1〕朱光潜的观点:美在意象。著作:《诗论》、《谈美》、《文艺心理学》、《西方美学史》如:“花是红的”这里的“花”是一个客观的自然对象,而“花是美的”这里的“花”则

是客观自然景物与人的主观情思相交融而形成的审美意象。

〔2〕宗白华的观点:从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生命哲学观出发,提出美在“意象”的观点。《美学散步》如他说:艺术家“所表现的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

渗,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

〔3〕李泽厚的著作:《美的历程》

3.什么是审美活动?

审美活动是人的一种精神——文化活动,它的核心是以审美意象为对象的人生体验。在这种体验中,人的精神超越了自我的有限性,得到一种自由和解放,回到人的精神家园。从而确证了自己的存在。

〔1〕审美活动是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它是人性的需求。没有审美活动,人就不是真正的意义上的人。如:陶渊明《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2〕审美活动是人的一种以意象世界为对象的人生体验活动。这个意象世界照亮一个本然的生活世界。在这个以意象世界为对象的体验活动中,人获得心灵的自由,”真“、”善“、”美“得到了统一。如歌唱艺术〔阿炳《二泉映月》〕,如安格尔的名画《泉》。

《美学》理论介绍

《美学》理论介绍

《美学》理论介绍

《美学》

作者:***

画面提供:艺术家王韵

日期:2021年05月29日

《美学》理论介绍

作者:韩妙第

日期:2021年05月29日

究竟什么是美学?

本文的核心强调“美学”是人类在比较优势心理活动下,对于各种事物具有竞争力的质量状态具有的感知结果。这种对于具有竞争力的质量认知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美感。在此中,审美也就是通过分析、比较以及研究,将同类事物抑或不同事物某种特属性进行比较而得出的品质优势所在事实上就是学术意义上的“美”。

“美学”自然是研究“美”的学术。如何研究?

第一个问题自然要厘清什么是“美”?

第二个问题就是要清楚“美”这一现象是由什么要素组成?

第三个问题即要将“美”这一事物形成有何内在规律、规则抑或机制?

第四个问题则要搞清楚“美”这一事物有何价值?

第五个问题则要了解作为“美”这一事物有多少类型?

“美学”确实始于270年前的德国,但由于当时德国官方的推崇,继而在全球得到传播和作为教材。但是传统的“美学”理论的研究始终没有深化到情感的深处,致使其在面对现实的问题是无法进行实质性质的应付和解决。以下是流行至今的“美学”理论定义;

一.通行的定义:

1.原始定义:

美学(英语:Aesthetics),又称感觉学,是以对美的本质及其意义的研究为主题的学科。美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

美学一词来源于希腊语aisthetikos。最初的意义是“对感观的感受”。由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顿首次使用的。他的《美学》一书的出版标志了美学做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产生。

2.现代定义:

直到19世纪,美学在传统古典艺术的概念中通常被被定义为研究

7美学理论

7美学理论

一、美学学科的建立经历三个阶段了:

审美意识美学思想独立学科

二、学科建立标志:1750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美学专著《美学》第一卷出版;“美学之父”

三、“美”字最早出现于殷代的甲骨文

四、美学研究对象和范围

(一)美学是关于美的学科德国鲍姆加登:“美学的对象就是感性认识的完善(单就它本身来看),这就是美”。

(二)美学是艺术哲学[德]黑格尔《美学》第一卷的全书序论开宗明义:“这些演讲是讨论美学的;它的对象就是广大的美的领域,说得更精确一点,它的范围就是艺术,或则毋宁说,就是美的艺术。”——[法]丹纳《艺术哲学》谈到美学对象时说:“人的作品。”——[苏]车尔尼雪夫斯基则是把美学对象定为“一般艺术”、整个艺术。

(三)美学以审美活动为研究对象前苏联美学家鲍列夫为代表

《美学》:“人的一切活动在一定程度上都可以作为审美活动来考察。”“审美活动就是人所进行的具有全人类意义的一切活动。”“美学,是关于受历史所决定的全人类价值的本质的科学”。

(四)美学是关于美、美感和艺术的科学李泽厚——《美学的对象和范围》,载《美学》第3期(1981年)。另:《论美感、美和艺术》,载《哲学研究》1956年5期;/《美学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

(五)美学是审美心理学主要是心理学家的认识,把美学心理学化。认为美即是美感。主要有德国里普斯代表的移情说(《论移情作用、内模仿和器官感觉》:由我及物)、德国心理学家谷鲁斯代表的内模仿说(《动物的游戏》:由物及我)等。

结论人与客观现实的关系——活动性质、学科

我们认为美是什么:作为研究人与现实之间审美关系的美学,就是研究美以及人对美的感受和创造的一般规律的学科,包括:美、美感、美的创造三大领域。

关于美学的书籍

关于美学的书籍

关于美学的书籍

美学是一门研究美的学问,从古至今,许多大师们通过自己的感

性和理性体验,写出了许多经典的美学著作,这些著作不仅起到了传

承美学思想的作用,同时也成为了人们一部分文化的体现。在本文中,我将分享几本关于美学的书籍,希望大家能够从中汲取智慧,拓展自

己的视野。

第一本书是《寻找失落的时间》。虽然这本书并非专业的美学著作,但是其中对于时间、记忆、艺术的思考却深刻而感人。作者马塞尔·普鲁斯特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艺术作品的感知来探究人类

的感性和理性,阐释了内心生活的丰富和复杂,是一本具有启发性的

书籍。

第二本书是《西方美学史》。这是一部经典的美学著作,作者George Boas通过分析希腊古代艺术、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启蒙时期的美学理论等,剖析了西方美学发展历程中的亮点和成果。这本书系统

性强,思辨深入,是研究美学的入门必读之书。

第三本书是《美的起源》。作者Johann Winckelmann是德国18

世纪著名的美学家和考古学家,这本书从古希腊美学对于美的定义和

经验开始,探究了欧洲艺术与美学的形成过程,对于我们深入了解西

方文化、哲学和艺术思潮和表现手法有很大的帮助。

第四本书是《审美常识》。这是一本介绍美学理论的入门书籍,

作者Hans-Georg Gadamer以实际的艺术作品为例,剖析了艺术的产生、发展以及其与观众的关系等各个方面,以轻松易懂的方式向读者介绍

研究美学所需的基础知识。

第五本书是《艺术的雕塑》。作者Herbert Read通过深入的分析,将雕塑艺术分为自然主义、表现主义、抽象主义和现代主义等四

[论文]对“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看法

[论文]对“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看法

对“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理解0

“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这个命题出自克罗齐的《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

贝内德托·克罗齐(1866—1952),20世纪意大利著名哲学家、美学家、史学理论家和文艺批评家,被誉为学术大师,是现代西方历史相对主义在理论上的集大成者。他的史学理论对历史学及人文社会科学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他的名言“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0

雅各布·布克哈特在他的《世界史考察》中把历史学家的任务规定为:力图确定那些经久不变的、周期性发生的、有代表性的因素,因为这样的一些因素能够在我们的理智和情感中引起强烈的共鸣。“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句话即是对于历史中的规律来说的,历史是过去的事情,历史规律却是现代的规律。去发现历史发展中的一些具有一定规律性的东西,始终是历史学的一个重要任务。0

人类对历史的把握始终带有当代色彩,治史者都力求客观与公正,可真实的历史却不及杜撰历史那般富有生机活力,治史行为和目的比真实历史自身更富有历史意义,对历史的记录与描述、肯定与否定,这种行为本身就是塑造历史的强大精神结构。任何历史研究不可能是纯历史的,纯粹客观的历史是不存在的,因为历史研究者在对历史现象的观察、思考、提问、整理、书写的过程中,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参与了历史的创造,这与研究者所处的时代密切相关,受研究者的当代视野的影响与限制。历史著作渗入了历史学家个人主观的因素,这些主观因素可能有个人兴趣的影响,也可能有党派、民族、宗教感情等的影响。司马迁有过类似“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精辟的说法:“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镜也,未必尽同。”黄仁宇在评论《万历十五年》时曾说:“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一样,都只能假定自然法规逐渐展开,下一代的人证实我们的发现,也可能检讨我们的错误,就像我们看到前一代的错误一样。”

美学基本理论

美学基本理论
第二讲
形式美、审美意识和心理 第一章 形式美
一、形式美 1、美的形式与形式美 内容:构成事物内在要素的总和,是事物的本质方面,实质所在。 形式:内容的内部结构及外观表现。
内形式:内容诸要素的内在结构方式。
形式 外形式:与内在结构相关联的外部表现形态。 形式美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可以不依赖具体内容。 特点:1)具有装饰性 4)具有独立性
罗马式建筑
哥特式建筑
希 腊 式 建 筑
这是什么式建筑?
(1)整齐划一 (2)对称均衡
(3)调和对比
(4)节奏韵律 (5)比例匀称 1:0.618 (5:8) (6)多样统一
意大利 达•芬奇 《蒙娜丽莎》
意大利 拉斐尔《雅典学院》
第二章 审美意识
1、产生、发展: 2、特征:

社会实践的产物


审美感觉由于受着审美欲望的支配,作为享受器
官的全部感官都会全力选择符合自己要求的对象属 性,因此审美感觉活动中感觉的挪移、转化、渗透 现象更为普遍,获得的心理快感也更为全面。
审美知觉与错觉、幻觉
在审美知觉活动中,由审美知觉的特点所决
定,一些在认识和科学活动中需要纠正和防 范的特殊的知觉,如“错觉”、“幻觉”等 等也常常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它们本身就 属于审美知觉。
审美态度的心理表现
形成审美态度的一个最重要的契机,是审美

美学知识点总结

美学知识点总结

《美学》学习资料

第一章,什么是美学

一、美学的创立与发展

美学之父——鲍姆嘉通,1750年,他写了一本名为《Aesthetics》的专著。我国理论界把它翻译为“美学”。他的美学观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美学即研究感觉与情感规律的学科,是研究感性认识的科学。2、“美”的本质是“感性认识的完善”。

二、美学研究的对象

我国有关美学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美的问题(美的本质、美的规律)。第二,审美经验或审美意识问题。第三,艺术问题。第四,审美关系。第五,审美活动

三、美学的研究方法与意义

哲学思辨法(自上而下)、自古希腊到德国古典美学这种方法一直占主导地位。从既定的哲学体系出发,按照某种哲学原理对审美现象作哲学分析,通过理论思辩和逻辑推演的形式,在客观上把握美学研究的对象,通过对象的表层结构把握对象的深层本质。

十九世纪德国的费希纳(1801-1887)提出“自下而上的美学”来代替传统的“自上而下的美学”。所谓“上”,是指哲学体系与基本命题而言,所谓“下”是指具体的审美经验。自此以后,西方美学发生了许多重要变化。

1、侧重于对审美经验作各种心理学、生理学的解释。美学对心理学的依赖加重了。著名的格式塔(完型)心理学、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与美学的结合。

2、强调美学的具体运用、特别是对艺术批评与鉴赏的具体运用,反感传统美学的诸如“美的本质的抽象思变。

3、派别纷呈,符号美学、现象学美学、精神分析美学、完型心理美学、自然主义美学等。把美的现象作为一种经验事实,或侧重于外在现象的描述,或层中与主体内眦经验的分析,注重事物外在的表面的就事论事的研究,强调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对审美对象进行实证的考察。所以也可称之为科学美学。

新课标下小学英语课堂中美育的渗透研究

新课标下小学英语课堂中美育的渗透研究

新课标下小学英语课堂中美育的渗透研

摘要:随着社会的多样化发展,美育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内容。在小

学英语教学中,应在课堂教学中善于挖掘美,呈现美的教学内容,使用美的教学

方式,运用美的课堂语言,构建富于美感的英语课堂。基于此,学生才能在美的

教学环境中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与创造美。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英语;美育;渗透研究

引言

美育又称为美感教育,指教师通过培养学生关于认知美进而感受美及欣赏美,直至创造美的渐进能力过程,使其拥有美的追求、美的理想与美的品格。美育是

全面发展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其他各育发展的重要动力。当下我国教育对

美育极其重视,相关教育方针政策也强调在教育教学中着力发挥美育作用,将立

德树人与美育相结合,个性之美与道德文化观念相联系,不断提升我国公民素质

与道德,使社会前进。因此,在小学英语课堂中,教师在进行知识教育的同时要

给予学生美感教育,使其建立起对英语学习及生活的热爱,具有美的理想、美的

素养,最终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1美育的概述

教育学家蔡元培先生是对近代教育产生杰出贡献的人,他最早提出了美育的

思想,运用美育对学生进行美感教育。将教育的目标分成了两点,一个是价值目标,就是他提出的世界观方面的教育,这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教育,属于对人的

综合素养的教育,对人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另外一个是实用目标,就是他提出的军国民教育、道德教育以及实利主义教育等,是为了能帮助人们在

世界上生活得更加幸福。在蔡元培看来,美育也具有两种性质,即超越性和普遍性。它这两种性质能够表明,经过美育能够实现人类从实用目标到价值目标的转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学的理论》【意】贝内德托.克罗齐著田时纲译

一直觉与表现

p4 在艺术作品中能直觉的不是时间或空间,而是特性和个体面貌。

P5 直觉的最低界限是感觉,是无定形的物质,由于是纯粹的物质,精神永远不能把握物质自身。精神只能运用形式并在形式中把握物质,

纯粹的物质给予我们动物性,即人身上那些野蛮和冲动的东西,而不是精神支配,人性就在于精神支配。

P7 任何真直觉或真表象同时也是表现。未在表现中对象化的东西就不是直觉或表象,而是感觉和自然性。

直觉活动越能直觉就越会表现。假若这个命题听起来有些荒谬,其原因之一无疑是通常赋予词汇“表现”的含义过于狭窄,只限于言语的表现;其实还存在非言语的表现,诸如线条、色彩、音调的表现,

当您能将自己的印象和感受构建,就能做到心明眼亮。

P9 直觉是表现,并且只是表现(既不多也不少)。

二直觉与艺术

p10 艺术是直觉,但直觉并不都是艺术。

P12 即直觉的或表现的认识的科学,这种认识就是审美的或艺术的事实。

天才不是从天而降的东西,而是人性本身。

P13 在美学中争论不休的问题之一是材料与形式,或通常所说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材料被理解未经审美地构建的感受与印象,形式被理解为表现的建构,即表现的精神活动。

P14艺术是认识,是形式,不属于感受领域,不是心理材料。

P15 所有印象都可能进入审美表现或审美建构,但没有任何印象必然如此。

审美表现是综合,在审美表现中不能区分直接和间接的。一切印象在审美表现中一律平等,因为都被审美化。

P16 印象不仅受器官制约,而且受作用于器官的刺激制约。

表现必须以印象作为前提,独特的表现,须以独特的印象作为前提。

P17 【作为解放者的艺术】人对印象加工,自己就从印象中解放出来。人把印象客体化,就脱离印象并凌驾于印象。

P19 思想不能没有语言而存在。

P20 直觉形式是一种简化或独特的表现,这种形式对我们足矣,但不足以轻而易举地把思想传达给另一个人或多一个人。

我们有表现,却是一种很难传达的表现。(审美理性)——笔记

p21 诗人或画家缺少了形式,就缺少了一切东西,因为自己缺失了。诗歌素材在所有人的头脑中漫游:但表现,即只有形式,才造就出诗人。

否定艺术的任何内容,而内容恰恰理解为理性概念。

诗是情感的语言,散文诗理智的语言;但由于理智在其具体性欲与实在性上也是情感,因此所有散文都有诗的层面。

P22 人类的全部理论生活,就围绕着从直觉到概念,再从概念到直觉的转化。历史、、、、、、只致力于叙述,从不证明;不构建普遍与抽象,只进行直觉。

历史构建一个人物(查理大帝或拿破仑)、一个时代(文艺复兴或宗教改革)、一个事件(法国大革命或意大利统一)的概念,正如几何学构建空间概念,或美学构建表现概念。所有这些都是空话。

22-23历史只能把拿破仑与查理大帝、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法国大革命与意大利统一作为具有个别面貌的个别事实来介绍,即恰恰在逻辑学家所说的个别食物不产生概念只产生表象的含义上理解。

23 在直觉中一切是实在的,所以一切都不是实在的。

但个体心灵的历史是历史,因为其中总要区分实在俞本非实在,即使实在就是幻觉本身。

历史性同纯粹想象相区分,正如一个直觉同另一个直觉相区分:都在记忆中。

24 历史的不确定性不同于科学的不确定性。它是记忆与权威的确定性,不是分析及证明的确定性。

历史不再是“约定的寓言”,而是个体和人类对其过去的回忆。

整个世界都是直觉;若在实在意义上展现那个存在的世界,就是历史直觉;若在可能的、即想象的层面上展现那个世界,就是想象直觉或狭义的艺术直觉。

26 直觉给予我们世界,即现象;概念给予我们本体,即精神。

27 “似真”想要指表象的艺术连贯性,即表象的整体性、功效性和实际存在性。“可能的”和“可直觉的”或“可想象的”是同义词:一切真正地或连贯地想象出的东西都是可能的。

28 例证,之所以为例证,是对所要证明的东西而言:因此属于科学论述的方式,虽然带有通俗性或普及性。

艺术应当让类型在个体中引人注目。其后若典型就是指个体,这里只是单纯的词语变化。在此种情况下,典型化导致个性化,即确定并表现个体。

29 对诗的或艺术的普遍,同样可以这样说:有时用这些词语重复在艺术中对典型的要求,但这种要求想要强调艺术作品的精神性和理想性。

艺术直觉总具有理想性;在艺术中不存在双重基础,只存在一个基础,在艺术中一切都是象征的,因为一切都是理想的。

象征是对一个抽象概念的说明,是一个寓意,是科学,或是笨拙模仿科学的艺术。这种寓意是事后附加到已完成作品上的,并未改变艺术作品。

30 人的精神可以从审美的转到逻辑,恰恰因为审美的是逻辑的第一级;由于对普遍的沉思,就破坏了表现,即破坏了对个别的沉思;把表现事实化解在逻辑关系中。(审美逻辑)

当未发现第二级与第一级的分离,从而站在第二级,却断言站在第一级;错误就开始了。这种错误取名为艺术和文学种类。

逻辑-审美形式。形式不能被表现,因为形式本身已经是表现。

“歌仔册”中的台湾历史诠释——以张丙、戴潮春起义叙事歌为研究对象(一)65 “说白唱词”若记录下来,称为“唱本”或“脚本”,但是由于“台湾歌仔”的特色在唱不在说,因此也常以“唱词”、“唱本”称之。现存“台湾歌仔”的文献,以文字性质的“歌仔册”为数最多。

“歌仔册”本来是“台湾歌仔”(台湾唸歌)的唱本,但是,也有许多“歌仔册”没有被演唱,只是案头文学。“歌仔册”的价值是多方面,

67 “七字仔歌”是一种语言美与音乐美结合的民间说唱艺术。

71 “歌仔册”使用汉字来记录闽南语和台湾Holo语系的说唱唱词,关于“歌仔册”的文字书写特性,台语学者施师炳华指出:“歌仔册产生于民间,以口头说唱为主,长期流行于民间,故其用字:多同音、音近、借义词,甚至在同一本书中,同一个音、义的字词,用字也参差不一”并指出“由音见义”是“歌仔册”的最大特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