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的研究现状

合集下载

脑室出血的治疗现状和展望

脑室出血的治疗现状和展望

双 侧 脑 室 引 流 + 脑 室 内 UK 灌 洗 + 腰 穿 脑 脊 液 置 换 治 疗 重 型 I VH 9例 , 均 6天 脑 室 内 积 血 清 除 , 亡 率 6 7 , 果 2 平 死 . 效
室 内 和 脑 实 质 内血 肿 的 外 科 治 疗 措 施 有 以 下 几 种 。
1 1 开 颅 血 肿 清 除 术 一 般 认 为 , 上 血 肿 > 3 ml 中 . 幕 0 ,
线 移 位 > 1 rm 伴 有 中 、 度 神 经 功 能 缺 损 且 Glso 昏 迷 0 a 重 a cw
- 蒂 一 一 综 述
謦 謦
中 图分 类号 : 4. 4 R7 3 3
脑 室 出 血 的治 疗 现 状 和 展 望
王 世 芳 综 述 , 胡 学 强 审 校
脑 室 出 血 (VH) 多 继 发 于 脑 实 质 和 蛛 网 膜 下 腔 出 血 I 大 : :例 辅 助 尿 激 酶 ( UK) 注 治 疗 I 灌 VH 的 效 果 , 果 治 疗 组 三 结 脑 室 积 血 平 均 3 5天 消 失 , 亡 率 3 . , 两 项 指 标 与 对 . 死 18 这
存活 率 。
血 块 的 占 位 效 应 和 恢 复 正 常 的 脑 脊 液 循 环 ; 可 能 早 进 行 病 尽 因治 疗 , 切 除 动一 脉 畸形 或 夹 闭 动脉 瘤 以 防 止再 出血 ; 如 静 此
外 , 性 或迟 发 的脑 积水 也 是外 科处 理 的重 点 。针对 I 急 VH 脑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传 统 的 手 术 方 式 并 不 能 改 善 其 预 后 l , 使 手 术 , 亡 率 l 即 ] 死
在 脑 室 内 纤 溶 治 疗 基 础 上 结 合 腰 穿 脑 脊 液 置 换 是 另 一

早产儿脑损伤的评估与研究进展

早产儿脑损伤的评估与研究进展

早产儿脑损伤的评估与研究进展【摘要】围产医学的迅速发展提高了早产儿的存活率,同时脑损伤的发生率也在上升。

脑白质损伤是早产儿脑损伤最常见的形式之一,其幸存者有神经发育障碍,主要有认知缺陷和运动障碍等后遗症。

研究表明,早期进行电生理学、影像学、生化指标等方面的检查,有利于脑损伤的早期诊断。

【关键词】脑损伤;早产儿;振幅整合脑电图脑损伤是早产儿发生神经系统后遗症和发育障碍的主要原因,严重影响早产儿的生存质量。

目前对早产儿脑损伤无特效方法,因此早期诊断主要是通过对脑电生理学、影像学及生化等方面进行评估。

现就对早产儿脑损伤的早期评估作综述。

1 脑电生理振幅整合脑电图(Aeeg)是一种简便、有效的神经功能评价技术,是近年来国外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用于监测早产儿脑功能的重要方法之一。

因操作简单、图形直观、数据易判读、可进行床旁连续动态监测等优点被受推广与应用。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aEEG在新生儿脑损伤作用的研究逐渐深入,尤其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中变化规律及诊断意义转向早产儿神经预后的评估价值研究。

结果显示,aEEG的异常分类与新生儿HIE的临床分度及神经发育预后有很强的相关性,可作为足月儿HIE的早期预测指标。

一项前瞩性研究对极低出生体重儿在出生后即开始进行为期96h的aEEG监测,证实后生后48h内的aEEG异常结果与远期神经预后密切相关。

Song等报道用生后72h内的aEEG异常结果和MRI组合预测远期不良结局,其灵敏度为53.4%,特异性为97%,阳性预测值为79%,阴性预测值为89%,但这种相关性只适用于预测脑白质损伤,而在脑室内及脑实质内出血方面却无明显相关性。

Ralser等对232例极低出生体重儿在出生后18~24h内进行aEEG监测并随访至纠正胎龄12个月,发现生后早期aEEG异常与早产儿不良神经预后成正相关。

总结以上研究结果,早期尤其是生后72h内aEEG结果对预测早产儿远期不良神经预后价值较大。

早产儿室周围-脑室内出血预防的临床证据

早产儿室周围-脑室内出血预防的临床证据
和 预 防 相 关 的 系 统 评 价 和 随 机 ( 随 机 ) 照 研 究 (a d m sd o u s rn o s dc n rl dt a ,RC ) 半 对 rn o i r a i a d mi o t l i s e q . e o e rl T ,并 进 行
分 析 。 结 果 产 前 母 亲 使 用 皮 质 激 素 、 出 生 时 延 迟 结 扎 脐 带 可 显 著 降 低 早 产 儿 P H I H 发 生 率 ,出 生 后 预 防性 V - V
p e e m n a t r e r h d fo t e d t b s fMEDL NE, E rt r i n s we e s a c e r m h a a a e o f I MBAS E, Oxo d Ne n t lGr u d Co h a e L - f r o a a o p a c r i n n b a y; a d t e d t r n y e .Re u t P rr n h a a we e a a z d l sl s VH-VH o l e p e e t d b s g c r c s r i n e aa l n e I c ud b rv ne y u i ot ot od a tn t y a d d - n i e l ly n mb l a o d ca i g P o h lc i n o t a i o t a al o l e r a e t e i c d n e o e e e I a i gu i c c r lmp n . r p ya t i d meh cn p sn t y c u d d c e s h n i e c fs v r VH , w t il c l i h n v d n e s g e tn r p y a t n o t a i o l mp o e t e ln - r o t o fn r o s s se d v lp n o e i e c u g si g p o h l ci i d me h cn c u d i r v h o g t m u c me o e v u y t m e e o me t c e i r t r i a t.Co c u i n S n l o e o o t o t r i t n t l sr c m e d d fr t e p e e t n o VH. n p e em n n s f n lso s i g e d s f c r c se o d a e a a y i e o m n e h r v n i fP i n l o o I VH. r T a e n e e o i e t y t es ft n a i i f e e t d c r i o t r i d p o h l ci n o t a i . Mo e RC r e d d t d n i h ae y a d v l t o p a e o i c r e od a r p y a t i d meh cn f d y r t s n c

新生儿颅内出血临床与CT表现分析

新生儿颅内出血临床与CT表现分析

新生儿颅内出血临床与CT表现分析目的:提高对新生儿颅内出血的临床与CT表现的认识。

方法:对62例新生儿颅内出血作回顾性分析。

结果:新生儿颅内出血临床症状主要以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或抑制状态为主要特征,意识表现如哭闹不安、嗜睡、昏迷等;颅内压增高表现如前卤隆起、惊厥等;呼吸方面表现如呼吸增快或缓慢,不规则或呼吸暂停等。

新生儿颅内出血CT主要表现为:硬膜下血肿71.0%(44/62);蛛网膜下腔出血38.7%(24/62);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27.4%(17/62)。

结论:CT是检查新生儿颅内出血较好的影像学方法,有助于临床制定治疗方案。

标签:新生儿;颅内出血;CT新生儿颅内出血(intracraninal hemorrhage of newborn ICH)是新生儿早期多发的非常严重的疾病,是常见的一种颅脑损伤。

因为新生儿颅内出血常常发生在孕妇分娩过程中及分娩前、后期,病情急且重,严重者引起死亡,甚至可能留有伤残。

所以ICH是造成新生儿早期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1]。

对于新生儿颅内出血的诊断,临床医生因核磁共振(MRI)检查时间长且对急性颅内出血显示不敏感,而首选CT检查[2]。

对此笔者通过对新生儿颅内出血62例分析,着重探讨新生儿颅内出血临床表现与相应的CT表现及其形成原因。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选自2006年6月-2010年6月收住入院的新生儿颅内出血62例,其中男43例,女19例。

年龄1 h~20 d。

62例新生儿颅内出血的CT表现中,硬膜下出血2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24例,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17例,脑实质出血者1例。

62例中,有难产病史47例,缺血缺氧性脑病27例,早产儿15例。

1.2方法采用Philips Mx8000 Dual螺旋CT机。

扫描参数为120 kv,300 Mas。

扫描层厚8 mm,间距8 mm。

全部病例CT平扫检查,其中15例1~2次CT复查。

2结果2.1临床表现与CT表现临床表现主要与颅脑损伤的程度及颅脑内出血类型及出血量有关。

早产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发生率及影响因素分析

早产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发生率及影响因素分析
1 3 ( / 6 ) I、 . % 2 10 。 Ⅱ级 PV 患儿 多无 明显 的 临床 症状 , I 以上 重度 PV 1例 占 6 9 。胎龄 < 5 IH I 级 I IH l .% 3
周 PV IH发 生率 为 4. % (66 ) 显 著 高 于胎龄 ≥3 26 2/ 1 , 5周 的 2. % (5 9 ) 具有 围产 高危 因素 的早 产 儿 53 2/ 9 ,
文献标 识码 :A
An l ss o n i e c n t f c i e Fa t r f Pe i e t iul r a y i n I c d n e a d I s Afe tv c o s o r V n rc a

I t a e r c l r He o r g o e a u e n r V nt i u a m r ha e f Pr m t r
c s si o ma a o a e n n r llh r.5 a e n U — D t ea g r m 6 ~3 e s Amo g t m .t e ewe e2 a e e s 0 c s si wi f tla efo 2 h 7 we k . n he h r r 2 c s sls
( 天津市塘 沽区妇幼保健院 , 天津 3 0 5 ) 0 4 1
摘要 : 分析早 产儿脑 室周 围 一脑 室 内出血 ( ei nr ua 目的 P r etc l v i r—It v nr ua e orae PH 的 nr e tcl H m r g , I V) a i r h
发 生率及 影响发病 的相 关 围产 因素 。方 法 选择 2 0 0 2 0 0 0 6— 8~ 0 9— 5间,在我 院 出生后 , 并在 我 院新 生儿

颅脑超声诊断新生儿脑室周围—脑室出血

颅脑超声诊断新生儿脑室周围—脑室出血

颅脑超声诊断新生儿脑室周围—脑室出血目的:对超声诊断方法在新生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的临床应用中的价值进行评估。

方法:研究人员对怀疑有颅内出血的712例患者进行超声检查,同时和CT检查结果进行对照,并且对相应的检查结果进行对照分析。

结果,超声检出新生儿脑室周围以及脑室内出血的患者为108例,CT检出职位75例。

可见,这两种检查方式的检出率具有显著的差异,其中P<0.05。

超声的检出率相对较高。

所有的患儿都接受了高效地治疗,病情得到好转。

结论:对于新生儿脑室周围以及脑室内初血的病症,采用超声检查的形式会更加简便有效,而且这种检查方式几乎没有辐射,可以进行反复地检查。

在以后的临床诊疗工作中可以得到高效应用。

标签:脑出血;超声检查;脑室周围;新生儿对于新生儿来说,出现颅内出血的现象时比较常见的,这是一种较为严重的炉内病变。

这种病症和产伤以及围产期的直窒息现象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颅内出血病症的情况比较严重就会给新生儿的身体状况产生严重的影响,甚至会造成严重的死亡。

在具体的诊疗工作中,需要采取超声诊疗的方式来进行治疗。

具体的诊疗资料和结果等可以从以下的报告中获得: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所有的新生患儿共712例,其中受检者需要符合以下几个标准中的一项:第一,存在着高危妊娠的分娩病史。

第二,早产的胎儿,其胎龄小于37周,地中低于2250g。

第三,患儿的凝血机制出现了严重地异常现象。

第四,患儿接受了呼吸机制等特殊的治疗方式。

第五,患者出生后就出现了神经系统症状。

从所有的患儿中可以看出,男性患儿和女性患儿的数量分别为386例和326例。

其年龄在1天到28天不等,胎龄为27周到42周不等。

患儿出现的体重低于4400g。

1.2检查方式第一,超声检查。

在采用超声检查的过程中,主要采用的是飞利浦iu22超声诊断仪,其探头为C8-5,新生儿颅脑的专用探头的频率为7MHz。

患儿处于仰卧状态,待其静息或者是睡眠的时候进行冠状位和矢状位检查。

早产儿脑损伤进展

早产儿脑损伤进展
• 1)脑白质血流量少 • 2)自身调节能力不足 • 3)脑血管反应性差
• 3、少突胶质细胞成熟依赖易损性
围产期高危因素的作用Fra bibliotek• 1、脑血流的波动 • 3、缺血
2、窒息缺氧 4、感染
早产儿脑损伤的临床特征
• (1)IVH:早产儿发生IVH的危险期为出生 后头3-4d,25-40%发生在生后6h内,50% 发生在生后24h内,4-5d后发生的IVH不到5 %.IVH可有三种基本的类型:急剧恶化型、 断续进展型和临床寂静型。
早产儿脑损伤的诊断
• 1、 预后 • 2、 • 3、 B超:早期诊断,密切随访,评估
CT:敏感性较差 MRI:早期诊断,评估预后
早产儿脑损伤的防治:
• (1) IVH:一旦IVH发生,没有特异的 治疗方法,因此预防IVH的发生是早产儿管 理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出生前预防包括预 防早产、宫内转运、以及最佳的分娩处理。 出生后的预防措施包括仔细的复苏措施, 预防脑血流动力学障碍,纠正凝血异常。
早产儿脑损伤进展
张红星
现状
• 近年我国早产儿发生率由5%上升至8.3%, 美国报道出生体重<1500g成活者5-15%有 痉挛型大运动障碍,另25-50%表现有较为 显著的发育障碍,包括运动、认知、行为 的异常、学习障碍。早产儿脑瘫发生率 29.1‰,足月儿:1-2‰早产儿脑瘫发生率 是足月儿的25.2倍。
治疗
• 治疗:目前许多治疗措施对早产儿脑损伤 的效果和副作用仍需进一步研究,如谷氨 酸受体拮抗剂、抑制炎症反应、抗氧化、 神经营养素、促红细胞生成素、亚低温。
• (2) PVL:PVL没有特异的治疗的方法, 因此也应预防为主。预防PVL的关键是预防 脑缺血,应用近红外光谱仪有助于发现处 于压力被动性脑血流的早产儿。即使是存 在完整的自主调节时,也应避免可能导致 脑缺血及可能损害脑血流自主调节的因素

颅脑超声诊断新生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108例价值分析

颅脑超声诊断新生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108例价值分析

1 临床 资料 本 组 7 1 2例 患 儿 均 为 我 院 儿 科 新 生儿 病房住 院患儿 , 有 以下其 中一 项 高 危 因 素 者 为受 检对象: ① 存 在 高 危 妊 娠 分 娩史 ; ②早产儿 胎龄<3 7 周或 低体 重) L <B 2 5 O g ; ③ 凝 血 机 制 异 常 患儿 ; ④ 接受 特殊 治疗 患儿 , 如使 用 呼吸机 等 ; ⑤ 出生 后 不久 出现 神
周 围一 脑 室 内出血 1 0 8 例, C T检 出 7 5例 , 超 声与 C T 检 出率 有显 著 性 差异 ( P<0 . 0 5 ) , 超 声检 出率
较 高 。所有 患儿得 到有 效 的治 疗 , 再 次 复 查 时 多数 有 所 好 转 。 结论 : 新 生 儿脑 室周 围一 脑 室 内 出血 超 声检 查更 简便有 效 , 且无辐 射 、 可 以反 复检 查 。
以 脑 室 周 围一脑 室 内 出 血 ( P e r i v e n t r i c u 1 a 卜i n t r a v e n t —
血伴 脑 室周 围 出血性梗 死 _ 2 j 。
r i c u l a r h e mo r r h a g e , P I VH)最 常 见 , 尤 其 多 见 于 早产 儿, 是导 致早 产儿 死 亡 和 致残 的重 要 原 因。对 新 生 儿
怀 疑 颅 内出 血 的 新 生 儿 7 1 2例 ,诊 断 P I VH 1 0 8例 ,
现分 析报告 如下 。 资料 与方 法
具体情 况 定期 复查 头颅超 声 , 监测 颅 内变化 情 况 , 直 至
患儿情 况 稳定 。 5 统计 学 处 理 本 组 对 所 有 数 据 采 用 S P S S 。

脑出血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脑出血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治疗
ICH痫性发作同样可分为部分发作和大 发作,虽然痫性发作在理论上不会加重 ICH,且到目前为止也未显示会影响ICH转 归,但AHA卒中委员会建议预防性应用抗 惊厥药,建议采用苯妥英治疗1个月,尽 管这仅仅只是基于无对照的病例研究证据。 皮质下深部和小脑出血很少引起痫性发作, 对这类患者不应预防性应用抗惊厥药。
治疗
2、调控血压: 脑出血患者血压的控制并无一定的标 准,应视患者的年龄、既往有无高血压、有 无颅内压增高、出血原因、发病时间等情况 而定。一般可遵循下列原则: (1)脑出血患者不要急于降血压,因为脑 出血后的血压升高是对颅内压升高的一否进行降血压治疗。
治疗
医源性ICH患者应立即脉给予新鲜冷 冻血浆(使纤维蛋白原>100mg/dl)、血 小板(1u)和维生素K,直至国际标准 化比率(INR)正常。
治疗
7、痫性发作 与缺血性卒中相比,出血性卒中合并 痫性发作更为常见。痫性发作约发生于 10.6%的ICH患者中,大部分发生在ICH 早 期 ( 发 病 后 2 周 内 ) , 57% 见 于 最 初 24h内。 痫性发作的唯一独立预测因素是出血 位于皮质。 痫性发作与皮质出血的相关 性最为密切,特别是颞叶和顶叶出血。
治疗
5、其他内科治疗: 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是主要的非中 枢性并发症。气压装置和弹力袜的使用可减 少患者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 在一项研究急性ICH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 的随机对照试验中,分别于发病后2、4和 10d开始注射5000U,3次/d。结果表明,发 病后2d开始治疗可显著降低深静脉血栓形成 的发生率,且并不增加血肿扩大的危险性。
临床表现和诊断
(3)腰穿检查 脑出血破入脑室或蛛网膜下腔时,腰 穿可见血性脑脊液。在没有条件或不能进 行CT扫描者,可进行腰穿检查协助诊断脑 出血,但阳性率仅为60%左右。对大量的 脑出血或脑疝早期,腰穿应慎重,以免诱 发脑疝。

高危新生儿室管膜下出血/脑室内出血发生率及产科危险因素的分析

高危新生儿室管膜下出血/脑室内出血发生率及产科危险因素的分析

G O U Xi of g Z A G a an H N Xi Z A G a H N Li an F N e W X A W n f U un
D p t e of e na ol gy Wo e s n Chi d e ’s He l h os t Xi ui G a gd n e ar m nt N o t o , m n’ a d lrn a t H pi al nh u n o g, 5 91 0 2 0
产科危 险 因素
An ysi of aI s th I oi ne a d e di ce n Obs etri Ri for Su en ma n t I sk ca b dy
an I tr v tri u I d a en ar H morr a e n c e h g of Hi R i N ona e gh sk e t
ne na s nd o te a re ate he t v ri us bs t c ri k 1 t m o a o o te ri al fa o s ct rs. Me ods A11 th hi h g ris k
n o a e o n b t e n 2 0 a d 2 0 e e n l d d n h s u y ( = 0 6 a d w r s r e e y e n t s b r e w e 0 1 n 0 6 w r i c u e i t e t d n 4 2 ) n e e c e n d b
肿 (E S C)9 5 . %,其 次是 s V 5 2 I H . %,罕见 的有 脉胳膜 丛 囊肿 ( P ) C C ,脑积水 ,小脑延髓 池增 大 ( C , E C)
脑 室周 围白质 软化 ( V ) P L ,脑 穿通畸 形 。胎儿 宫 内发 育迟 缓 ,胎 儿宫 内窘迫 ,胎膜 早破 ,孕 高征 ,产程 延长 时 s H的发 生率 增 高。s H的发 生率 随着胎 龄 的减 少而逐 渐增加 ,其发 生率 分别是 : 3 V I V I 周 8~4 3

脑出血研究现状

脑出血研究现状

脑出血研究现状研究现状治疗进展脑出血是一个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占所有收入院脑卒中患者的10%~30%,可导致严重的残疾和高病死率,6个月的死亡率达30~50%[1]。

大规模临床试验和观察性研究表明规范治疗和专科护理能显著降低死亡率,改善脑出血的结局。

超早期止血、控制颅内高压、合理降低血压、脑室内tPA溶栓和微创手术等技术有望改变目前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治疗策略,降低死亡率,改善患者远期生存质量。

1 流行病学和病因脑出血是一种急性脑部血管破裂,血液溢出到脑实质内的过程,发病率为10~30/10万,全球每年发病200万人,占每年新发卒中的10%~15%[2]。

可能是由于同期老年人口的增长,脑出血的入院率在过去10年中增加了18%[3]。

脑出血患者常有慢性高血压病史,抗凝、溶栓和抗血小板药物的用药史。

脑出血在中国人,日本人,墨西哥裔、拉美裔、非洲裔美国人和美国土著人群中更常见[4]。

根据出血的原因不同可将脑出血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

原发性脑出血是指自发性小动脉破裂或慢性高血压、脑淀粉样血管病导致的小动脉损害引起的出血。

继发性脑出血是指由外伤、动脉瘤破裂、血管畸形、凝血功能障碍或其他原因引起的出血。

原发性和继发性脑出血有着相似的病理改变[5]。

慢性高血压或脑淀粉样血管病导致的脑出血常发生在脑叶、基底节、丘脑、脑桥和小脑。

高血压是迄今为止最重要和普遍的危险因素,由此直接导致的脑出血可占到60%~70%[6]。

慢性高血压可导致脑小穿支动脉变性、断裂和纤维素样坏死,从而最终导致自发性破裂。

脑淀粉样血管病的特点是在大脑皮质、软脑膜和小脑的毛细血管、小动脉和中小型动脉有β-淀粉样蛋白沉积和退行性变,最终导致血管变脆、破裂。

载脂蛋白-E基因变异的脑淀粉样血管病会引起老年散发性脑出血;淀粉样前体蛋白基因突变会引发年轻家族性脑出血综合征[7]。

白质异常(如脑白质疏松症)则会同时增加散发性和家族性脑出血的风险,表明散发性和家族性脑出血之间存在共同的血管发病机制[8]。

早产儿脑损伤

早产儿脑损伤
早产儿脑损伤
李丽华
北京军区总医院附属八一儿童医院早产儿监护室
前言 • 出血缺血性脑损伤(hemorrhagicischemic cerebral injury),指脑室周 围—脑室内出血(peri-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 PIVH) • 脑室旁白质损伤(periventricular white matter damage),是早产儿特征性的脑 损伤形式
防治
• 常规的床边颅脑超声检查,对及时发现白质早 期损伤至关重要,因此时病变处于水肿阶段, 努力去除病因,维持内环境稳定,适当地予以 神经营养药物,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病情,改 善预后。当PVL形成,病变难以逆转。对白质 损伤的小儿,应纳入随访对象,及时发现智力 运动、视听感官功能发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予以个体化的后期治疗。
发病机制
• 血管发育特点:长穿支在妊娠24-28周出现, 供应脑室周围深部白质。短穿支妊娠32-40 周发育活跃,供应皮层下白质,长短穿支 的吻合支妊娠32周后逐渐形成,因此,供 应白质血液的小动脉在组织解剖结构上未 完全发育成熟,功能上维持压力被动性血 流的特点,容易发生缺血性损伤。
发病机制
• 少突胶质细胞前体对缺血的易感性 • 少突胶质细胞是组成神经纤维轴突上髓鞘的重 要成分,不成熟脑的胶质细胞前体对能量的需 求很高,对谷氨酸、自由基毒性的敏感性很高, 故当缺血发生时容易损害。
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 是最常见的出血类型 脑室周围出血即室管膜下出血(SEH), 也称生发基质出血。当出血量增加,血液 经破溃的室管膜流入脑室内则形成脑室内 出血(IVH)。 也有些早产儿和足月儿出血直接源于脑室 内的脉络丛。
病因
• 解剖特点:是发生基础,生发基质血管结构、 分布、走行、缺乏支持组织 • 血流动力学变化:血压变化,脑血流变化 • 出、凝血机制异常:出血症、DIC、血小板损伤的治疗: 脱水 营养脑细胞药物 康复按摩

早产儿生发层-脑室内出血的研究新进展

早产儿生发层-脑室内出血的研究新进展

早产儿生发层-脑室内出血的研究新进展
早产儿生发层-脑室内出血的研究新进展
农绍汉;谢衍铭
【期刊名称】《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年(卷),期】2003(006)001
【摘要】@@ 随着围产技术的改进以及早产儿存活率的提高,早产儿,尤其是胎龄<32 周或出生体重(BW)<1 500 g者,由缺氧所引起的胚胎生发层--脑室内出血(GMH/IVH) 已成为新生儿颅内出血的主要病理类型,是影响早产儿存活率与后遗症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鉴于目前国内相关研究不多,资料相对贫乏,现综合国内外的研究新进展,并就其有关方面进行探讨.
【总页数】3页(55-57)
【关键词】
【作者】农绍汉;谢衍铭
【作者单位】510080,广州,广东省人民医院新生儿科;510080,广州,广东省人民医院新生儿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2
【相关文献】
1.早产儿生发基质-脑室内出血的研究进展 [J], 陈样
2.早期脑室外引流术治疗早产儿或低出生体重儿生发基质-脑室内出血[J], 钱虎飞; 魏嘉; 刘瑜; 龚小慧; 刘剑钢; 裘刚; 陈若平
3.腔内超声在早产儿生发基质-脑室内出血中的诊断价值[J], 陈丽荣; 张步林; 程立雪; 肖维维。

28例新生儿颅内出血的病因分析

28例新生儿颅内出血的病因分析

28例新生儿颅内出血的病因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分析新生儿颅内出血的病因分析。

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4年2月在我院出生的50例颅内出血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所有新生儿进行常规检查和头颅CT检查。

对所有患儿根据具体症状采取相应治疗,如呼吸支持、吸氧、止血、小剂量甘露醇减轻脑水肿等。

统计分析各种因素所占百分比。

结果致病危险因素所占比例从高到低依次为:窒息>宫内窘迫=妊娠高血压>胎膜早破>脐带缠绕>羊水污染>前置胎盘>多胎妊娠=糖尿病。

结论及早进行诊断和预防,在生产后及时进行超声检查可以第一时间发现可能的致病危险因素,有效控制疾病发生、发展。

【关键词】新生儿颅内出血病因缺氧脑损伤【中图分类号】R722.1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02-0152-01新生儿颅内出血是新生儿比较常见的严重疾病,也是常见的脑损伤类疾病,是造成围生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

根据致病原因可将其分为缺氧型和创伤性颅内出现两类。

前者由毛细血管缺氧后渗透性增加引发,后者一般随婴儿出生体重增大而增加,在极低体重儿的难产中颅内出血仍是以损伤性为主[2]。

我们选取2013年1月~5月在我院出生的28例颅内出血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所有新生儿进行常规检查和头颅CT检查,探讨分析可能的致病危险因素,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1.1 背景资料选取2013年2月~2014年2月在我院出生的50例颅内出血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孩27例,女孩23例;顺产46例,剖宫产4例;出生体重<1000g12例,1000g~1500g 16例,1500g~2500g 15例,>2500g 7例;胎龄<37周45例,>37周5例;窒息21例,其中轻度窒息14例,重度窒息7例;宫内窘迫18例;胎膜早破17例;脐绕颈12例。

新生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的研究现状

新生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的研究现状

脑 室 周 围 一脑 室 内 出血 (periventricular-intraventricular hem. o ,PIvH)是新生 儿颅 内 出血最 常见类 型 ,尤其 在早 产 儿发病率高达 55%以上 J,是导致早产儿死亡和致残 的重要 原 因。因 出血常为局限性小病灶 ,不易确诊 ,8o年代 以前,该 病 只有在尸解时才被发现 ,近来逐渐 为临床所认识 。随着产 科和新生儿重症监 护水平 的提高 ,早 产儿存 活率增 加 ,早产 儿 PIVH发病率亦 成增高趋 势 。现 将近几年 对 PIVH 的研 究 概 况 作 一 综 述 。 1 病 理 变 化 、临床 分度 和 高危 因 素 1.1 病理变化 PWH主要起 源于侧脑室前角尾状核头上方 的生发层基质 。生发基质组织脆弱 ,对缺氧 十分敏感 。当受 到高危因素影响引起颅内压和脑血流动力学 波动时 ,易于断 裂而引起 出血 ,生 发层 出血量 大时血 液可进 入侧脑 室 ,进而 脑室扩大 ,甚 至可波及脑 室旁 的脑实 质。少量 的 PWH一般 无明显 的临床症 状和体 征 ,对预后 也无影 响。严重 出血 时 , 产生神经 系统危害 和远期后 遗症 的核心 是 由此 造成 的脑实 质损伤 。严重的 PWH可因室间孔 、中脑水 管 、第 四脑 室的正 中孔 、侧孔 等狭窄解 剖部 位堵 塞 ,或 蛛 网膜颗粒 粘连影 响脑 脊 液 吸收 ,使脑 脊 液 循 环 阻 塞 ,导 致 脑 积 水 。极 度 扩 张 的 脑 室影 响脑继续正常发育 ,而造成& JL严重残疾 j。 I.2 临床分度 PIVH一般采用 Papile分级 法_4J:I度 ,单纯 室管 膜下 出血 ;II度 ,室管膜下出血进入脑 室内 ,但 无脑室扩 大 ;III度 ,脑室 内出血伴脑 室扩大 ;Ⅳ度 ,脑 室内 出血 伴脑 室 扩大 ,并侵犯脑实质。 1.3 高危 因素 早发性 与迟发性 PIVH诱 因不 同 ,早发者 与 分娩方式 和低 Apgar评 分有关 ,晚发 者则与上 腔静脉 血流 量 减少有关 _5 。小 胎龄 、低 出生体 重 、缺 氧 酸 中毒 、高乳 酸 血 症 、高碳 酸血症 、低血糖 、呼 吸窘迫综 合征 、孕妇 围产 期合 并 症等是早 产儿 PIVH的高危 因素 J。 2 临 床 表 现及 诊 断 2.I 临床表现 主要 取决 于出血 量 、出血 部位及 速 度。如 出血量大且 迅速 ,PIVH可 以很 危重 ,如 出血较慢 ,临 床可 表 现为间歇性稳定 。典型患儿 多有 出生 时窒息 ,生后 3 d左 右 出现症状 多见 ,表现为大脑皮层兴 奋性增高 (烦躁不 安 、脑 性 尖 叫 、肌震颤 、惊 厥 、吐奶 、眼球震 颤 、易激惹 等 )或皮层 抑 制 症状 (肌张力减低 、嗜睡 、对 刺激无反 应 、生理 反射 消失或 减 弱 、昏迷等 )。一般 由兴奋 转 向抑制 。呼 吸暂停 或不规 律是

早产儿脑室内出血(IVH)的出凝血因素研究的开题报告

早产儿脑室内出血(IVH)的出凝血因素研究的开题报告

早产儿脑室内出血(IVH)的出凝血因素研究的开题报告
1. 研究背景
早产儿脑室内出血(IVH)是早产儿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时会导致脑损伤、
偏瘫、智力低下等长期后遗症,甚至危及生命。

过去的一些研究发现,早产儿发生
IVH的风险与出凝血因素(包括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等)异常有关。

然而,目前仍缺乏大规模的关于早产儿IVH出凝血因素的研究,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究早产儿IVH与出凝血因素异常的关系。

2. 研究目的
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早产儿IVH与出凝血因素(特别是凝血酶原时间和国际标准化比值)异常的关系,为早产儿IVH的防治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策略。

3. 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本研究拟纳入出生于某医院的早产儿患者共计500例,其中出
生体重在1000g以下的早产儿。

(2)数据采集: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从医院的数据库中检索并筛选目
标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基本信息、入院诊断、临床治疗过程、出血情况、凝血因素
指标等。

(3)统计方法: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包括描述性统计、方差分析、卡方检验、多元回归分析等。

4. 研究意义
本研究的结果将有助于进一步明确早产儿IVH的发病机制,并且为早产儿IVH
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另外,本研究的结果还可以为其他相关领域
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启示。

345例新生儿脑室内出血发生率分析

345例新生儿脑室内出血发生率分析

2 结果
3 5例新 生儿 平均胎 龄为 2 . ~ 4 . 周 , 均 出生体 重 4 8o 2 3 平
i O g 4 1 g 男 女 比例 0 9 .k  ̄ .k , . 9:1其 中 极 不 成 熟 儿 2 , 产 , 例 早 儿 6 例 , 为 足 月儿 。 4 余 2 1 脑 室 内 出血 发 生 率 . 不 同 胎 龄 脑 室 内 出 血 的 发 生 率 见 表 1 。 在 3 5例 新 生 儿 中 , 的 脑 室 内 出 血 发 生 率 为 2 . 4 总 8 7% ( 9 3 5 , 中 严 重 脑 室 内出 血 发 生 率 为 2O (/ 4 )6 9/4)其 . % 7 3 5 ,4例
出 血 早 期 诊 断 的重 要 性 。
关 键 词 : 生 儿 ; 室 内 出血 ; 颅 超 声 检 查 新 脑 头
中图分类号 : 2 . 5 R7 2 1 1
文献标识 码 : B
文章编号 : 0 82 0 (0 8 0 — 9 30 1 0 —4 9 2 0 ) 50 3 —3
新 生 儿 脑 室 内 出 血 是 新 生 儿 期 危 害 很 大 的 常 见 病 , 成 已 为 新 生 儿 死 亡 和 存 活 不 良愈 后 的重 要 原 因 , 龄 越 小 , 室 内 胎 脑 出血 (VH) 发 生 率 越 高 , 在 足 月 儿 中 也 不 乏 发 生 , 此 , I 的 但 为 笔 者 对 我 院 2 0 年 3 7月 , 产 科 和 新 生 儿 科 的 3 5例 新 生 07 ~ 住 4
出血 进 行 分 级 , I级 以 上 为 严 重 I VH。
1 2 统 计方法 . 采用 统计软 件进行 率的 比较 , 四格表进 行数据 处理 , 用 P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生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的研究现状(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关键词】新生儿脑室内出血(periventricular 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s, PIVH)是新生儿颅内出血最常见类型,尤其在早产儿发病率高达55%以上[1],是导致早产儿死亡和致残的重要原因。

因出血常为局限性小病灶,不易确诊,80年代以前,该病只有在尸解时才被发现,近来逐渐为临床所认识。

随着产科和新生儿重症监护水平的提高,早产儿存活率增加,早产儿PIVH发病率亦成增高趋势[2]。

现将近几年对PIVH的研究概况作一综述。

1 病理变化、临床分度和高危因素1.1 病理变化 PIVH主要起源于侧脑室前角尾状核头上方的生发层基质。

生发基质组织脆弱,对缺氧十分敏感。

当受到高危因素影响引起颅内压和脑血流动力学波动时,易于断裂而引起出血,生发层出血量大时血液可进入侧脑室,进而脑室扩大,甚至可波及脑室旁的脑实质。

少量的PIVH一般无明显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对预后也无影响。

严重出血时,产生神经系统危害和远期后遗症的核心是由此造成的脑实质损伤。

严重的PIVH可因室间孔、中脑水管、第四脑室的正中孔、侧孔等狭窄解剖部位堵塞,或蛛网膜颗粒粘连影响脑脊液吸收,使脑脊液循环阻塞,导致脑积水。

极度扩张的脑室影响脑继续正常发育,而造成小儿严重残疾[3]。

1.2 临床分度 PIVH一般采用Papile分级法[4]:Ⅰ度,单纯室管膜下出血;Ⅱ度,室管膜下出血进入脑室内,但无脑室扩大;Ⅲ度,脑室内出血伴脑室扩大;Ⅳ度,脑室内出血伴脑室扩大,并侵犯脑实质。

1.3 高危因素早发性与迟发性PIVH诱因不同,早发者与分娩方式和低Apgar评分有关,晚发者则与上腔静脉血流量减少有关[5]。

小胎龄、低出生体重、缺氧酸中毒、高乳酸血症、高碳酸血症、低血糖、呼吸窘迫综合征、孕妇围产期合并症等是早产儿PIVH的高危因素[6]。

2 临床表现及诊断2.1 临床表现主要取决于出血量、出血部位及速度。

如出血量大且迅速,PIVH可以很危重,如出血较慢,临床可表现为间歇性稳定。

典型患儿多有出生时窒息,生后3 d左右出现症状多见,表现为大脑皮层兴奋性增高(烦躁不安、脑性尖叫、肌震颤、惊厥、吐奶、眼球震颤、易激惹等)或皮层抑制症状(肌张力减低、嗜睡、对刺激无反应、生理反射消失或减弱、昏迷等)。

一般由兴奋转向抑制。

呼吸暂停或不规律是严重出血最常见症状[7]。

2.2 诊断依据围产期缺氧、缺血病史,或外伤病史及上述临床表现,以及影像学检查可明确诊断。

超声、CT、和MRI检查均可诊断PIVH,但因受搬运、X射线检查及MRI较长检查时间及对新鲜出血分辨力差等因素限制,早产儿在生后早期一般不宜进行CT和MRI检查。

此外若进行CT检查宜在生后1周内,过迟检查常因血肿正处于等密度期而致漏诊。

超声检查无射线损伤、价廉、可床边检查,其对Ⅰ度PIVH 诊断符合率达100%,而CT及MRI均在50%以下,目前普遍认为颅脑超声检查是诊断PIVH首选影像学检查手段[8-10]。

颅脑超声诊断PIVH:Ⅰ度表现为尾状核头区不规则回声团块,病灶较小;Ⅱ度可见脑室内的病变团块;Ⅲ度除脑室内的病变团块外可见脑室扩张;Ⅳ度除具有Ⅲ度表现外可见脑实质内出血团块。

患儿出血早期至吸收期,表现为强回声团至无回声区[11]。

颅脑探头通过前囟检查新生儿颅脑方便易行,能清晰显示颅内结构,并能反复检查。

可普遍应用于高危患儿的筛查,对于PIVH可准确分度,判断出血所处时相及预后,并能够动态观察,对于临床治疗有很大指导意义。

3 治疗3.1 常规治疗以对症治疗为主。

治疗原则强调提供适宜的氧和葡萄糖,维持正常血压、血气和血糖,维持酸碱平衡与能量代谢。

①加强护理:保持安静,抬高头部;尽量减少刺激,避免过度吸痰和检查;给张力液宜缓慢,包括白蛋白、血浆和全血;保证液量和热量供给。

②对症治疗:止血可用维生素K1 5~10 mg及(或)立止血0.2~0.5 U/次静脉注射,并输新鲜血或血浆每次10 ml/kg。

止惊首选苯巴比妥,负荷量15~20 mg/kg,12~24 h后给维持量,5 mg/(kg·d),至惊厥停止后3~5 d。

生后24 h内用速尿0.5~1.0 mg/kg控制脑水肿,24 h后可考虑用甘露醇0.25~0.50 g/kg静脉注射。

恢复脑功能药物可应用胞二磷胆碱、脑活素或神经生长素等药物,以促进脑功能恢复[7]。

3.2 并发症治疗脑积水是PIVH主要并发症,Ⅲ度、Ⅳ度PIVH引起脑水肿发生率分别为40%和70%,常在出血15~70 d发生,通过连续腰穿治疗,控制出血后脑积水的成功率为75%~91%[12,13]。

连续腰穿法目的是解决脑脊液吸收障碍,放出积聚血液,减小脑室内压力。

颅脑超声在监测腰穿中起重要作用,可决定腰穿指征,观察腰穿效果,判断预后。

4 早期药物预防Donn等[14]在1981年首次报道苯巴比妥可明显降低低出生体重早产儿PIVH的发生率及其严重度。

目前国内有多家单位开展了苯巴比妥预防早产儿PIVH工作,报道应用苯巴比妥后,PIVH发生率降低为7.1%~28.2%[15-18]。

苯巴比妥对预防PIVH有一定效果,尤其可明显降低PIVH的严重程度,且无明显不良用药反应,因而对PIVH 高发生率的早产儿在生后早期常规应用苯巴比妥进行药物预防有其必要性。

当前我国PIVH仍有较高的发生率,早期诊断和治疗PIVH,对减少残疾儿的发生,改善低出生体重儿的生存质量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1 刘敬,贺继雯,王琪,等.早产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发生率调查及高危因素分析.中华儿科杂志,2005,43(3):216217.2 陈惠金.努力提高我国早产儿脑损伤的诊断和防治水平.临床儿科杂志,2006,24(3):163165.3 周丛乐,姜毅,汤泽中,等.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后脑实质损害及其对神经发育影响.临床儿科杂志,2004,22(1):810.4 Papile LA, Burstein J, Burstein R, et al. Incidence and evolution of subependymal and 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 a study of infants with birth weights less than 1 500 gm. J Pediatr,1978,92(4):529534.5 Osbom DA, Evans N, Kluckow M. Hemodynamic and antecedent risk factors of early and late periventricular 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 in premature infants.Pediatrics,2003,112(1):3339.6 Gleissner M, Jorch G, Avebarius S. Risk factors for 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 in a birth cohort of 3 721 premature infants. J Perinat Med,2000,28(2):104110.7 李梅.新生儿脑室内出血的早期发现和防治.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3,19(6):325327.8 陈惠金,吴圣楣,冯树模,等.围产期窒息儿及难、早产儿的头颅CT检查.中华放射学杂志,1987,21(2):99101.9 陈惠金.新生儿颅内病变影像诊断方法的合宜选择.上海医学,2001,24(11):651654.10 陈大鹏,陈娟,姚裕家. 早产儿脑室内出血床旁超声诊断及临床观察. 临床儿科杂志, 2006, 24(03):182184.11 刘皎然,贺江勇,刘芳,等.颅脑超声诊断新生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的价值.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08,10(5):341342.12 Heep A, Engelskirchen R, Holschneider A,et al. Primary intervention for posthemorrhagic hydrocephalus in very low birthweight infants by ventriculostomy.Childs Nerv Syst,2001,17(1):4751.13 Muller W,Urlesberger B,Maurer U,et al. Serial lumbar tapping to prevent posthaemorrhagic hydrocephalus afterintracranial haemorrhage in preterm infants. Wien Klin Wochenschr,1998,110(10):631634.14 Donn SM, Roloff DW, Goldstein GW. Prevention of intraventricular haemorrhage in preterm infants by phenobarbitone. A controlled ncet,1981,2(8240):215217.15 赵志斌,林希平,黄献文,等.苯巴比妥及止血敏预防早产儿脑室内出血25例报告.华夏医学,1998,11(5):609610.16 项曙光,吴银姿.苯巴比妥预防早产儿脑室内出血的研究.儿科药学杂志,2000,6(1):1820.17 陈建蕊,王晓.苯巴比妥联合止血敏预防早产儿颅内出血的对照观察.临床医学,2002,22(1):5152.18 张姝娟,姜雯.苯巴比妥预防早产儿脑室内出血39例报告.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1,4(4):29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