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

合集下载

第3章:《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 - 山东科技大学泰安校区

第3章:《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 - 山东科技大学泰安校区

Z K X K0
t ,1 t ,n n ,1 t ,1
DZZ KDXX K
Y F X F0
r ,1 r ,n n ,1 r ,1
T
DZF KDXX F ( DFZ )
T
T
例3:在一个三角形中,同精度独立观测得到三 个内角L1、L2、L3,其中误差为,将闭合差平 均分配后各角的协方差阵。
例4:设有函数 求 DZZ
Z F1 X F1 Y 已知 DXX t ,1 n ,1 r ,1
t ,n t ,r
DYY
DXY
DZX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DZY
四 、非线性函数的情况
设有观测值X的非线性函数:
Z f ( X ) f ( X 1 , X 2 , X n )
已知:
X [ X 1 , X 2 ,... X n ]T , DXX 求:DZZ n ,1 X 0 [ X 10 , X 20 ,... X n0 ]T
二、权阵
1 PLL QLL
PLL QLL E
第五节 协因数传播律
Y FX F 0 0 Z KX K
QYY FQXX F T T QZZ KQXX K QYZ FQXX K T
权倒数传播律
1 f 1 f 2 1 f 2 1 ( )2 ( ) ( ) pZ L1 p1 L2 p2 Ln pn

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武测)

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武测)

第二章 误差分布与精度指标
二、随机变量的数字Leabharlann Baidu征
(1)反映随机变量集中位置的数字特征---数学期望
(2)反映随机变量偏离集中位置的离散程度----方差 (3)映两两随机变量x、y相关程度的数字特征---协方 差
第二章 误差分布与精度指标
1、数学期望 (expected value)
(a) 定义

Chapter 3. spread of covariance
一、观测值线性函数的方差
设观测向量L及其期望和方差为:
L

1
... L
n
E ( L1 )...E ( Ln )
⎡ σ 12 ... σ i ,n ⎤ ⎢ ⎥ T D L = E{[ L − E ( L)][ L − E ( L)] = ⎢ ... ⎥ 2 ⎢σ n ,1 ... σ n ⎥ ⎣ ⎦
四、非线性函数的情况
第三章
协方差传播律
⎡ 4 0 0⎤ ⎢0 2 0⎥ , 设有观测向量L,已知其协方差阵为 D = ⎢ ⎥ 3, 3 ⎢ 0 0 3⎥ 求下列函数的协方差。 ⎣ ⎦
例:
, ,
F1 = L1 + 2 L2 − 3L3
F2 = L1 + 3L3
第三章
协方差传播律
五、多个观测向量非线性函数的方差—协方差矩阵

《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

二、教学目的与任务

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是一门专业基础课,以培养学生掌握测量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和原理为目的。课程内容包括误差理论和测量平差基础两部分。

误差理论主要讲授误差来源、分类、性质、分布、数字特征、传播及主要应用,以误差分布、数字特征及传播律为重点。测量平差基础主要讲授条件平差、间接平差等经典测量平差基本理论、方法、估计理论及精度评定。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误差理论和测量数据处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测量平差的发展过程和近代测量平差方法,能够应用测量平差基本理论和方法进行测绘数据处理和精度分析,培养学生解决工程控制网的数据处理和测绘工程实践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测量数据处理理论和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

(一)绪论2学时

1、观测误差

2、测量平差学科的研究对象

3、测量平差的简史和发展

4、本课程的任务和内容

要求:明确观测误差产生的原因,掌握误差分类和特点、观测误差的处理方法,了解测量平差的发展历史和本课程的主要任务和特点,明确平差理论研究的对象和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本科程的学习方法。

(二)误差分布与精度指标2学时

1、偶然误差的特性

2、衡量精度的指标

3、精度、准确度和精确度

要求:熟悉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掌握偶然误差的规律性,理解方差、协方差阵的概念和涵义;掌握精度、准确度、精确度等概念的区别和联系。

(三)协方差传播律及权8学时

1、协方差的传播

2、协方差传播律的应用

3、权与定权的常用方法

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

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

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

错误理论是测量平差中的重要理论,主要作用是分析测量数据的误差特性,确定数据

的可信性以及求解测量平差参数。测量平差把原始测量数据通过数学模型进行优化,以消

除测量数据中的误差,得到更靠近实际状况的测量结果,了解测量数据中误差特性,对测

量平差有利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误差理论的研究可以分为两个主要方面:一是潜在误差分析,即测量误差的性质及其

影响;二是测量误差的匹配,即推算出影响测量结果的误差幅度,同时考虑测量误差和设

计误差的叠加效应。若测量误差在某种程度上已知,为了有效地求解平差过程,相应的应

该选择平差方法,也就是要精确解算测量误差。

因此,利用错误理论,可以分解原始的测量数据,以及测量误差的不同影响因素。为

复杂的测量问题提出更适当的解法,从而减少测量平差中可能引起的误差,提高测量精度。此外,错误理论还研究多参数的优化方案,及其偏差的估计,以便于设计更具拟合力的测

量数据优化方案。

误差理论是测量平差基础技术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测量前对误差作出足够重视,测量

过程也应精确,意义重大。正确掌握误差理论及其应用,对测量精度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试卷A(答案)

《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试卷A(答案)

《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期末考试试题A(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10分)

1、偶然误差

——在相同的观测条件系作一系列的观测,如果误差在大小和符号上都表现出偶然性。即从单个误差看,该误差的大小和符号没有规律性,但就大量误差的总体而言,具有一定的统计规律。这种误差称为偶然误差。

2、函数模型线性化

——在各种平差模型中,所列出的条件方程或观测方程,有的是线性形式,有的是非线性形式。在进行平差计算时,必须首先把非线性形式的函数方程按台劳公式展开,取至一次项,转换成线性方程。这一转换过程,称之为函数模型的线性化。3、点位误差椭圆

——以点位差的极大值方向为横轴轴方向,以位差的极值分别为椭圆的长、短半轴,这样形成的一条椭圆曲线,即为点位误差椭圆。4、协方差传播律

——用来阐述观测值的函数的中误差与观测值的中误差之间的运算规律的数学公式。如

,若观测向量的协方差阵为,则按协方差传播律,应有。

5、权

——表示各观测值方差之间比例关系的数字特征,。

二、判断正误(只判断)(每题1分,共10分)

参考答案:X √X √X X X √√X

三、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

参考答案:CCDCC

四.填空题(每空3分,共15分)

参考答案:1. 6个

2. 13个

3.1/n

4. 0.4

5. ,其中

五、问答题(每题4分,共12分)

1. 几何模型的必要元素与什么有关?必要元素数就是必要观测数吗?为什么?

答:⑴几何模型的必要元素与决定该模型的内在几何规律有关;(1分) ⑵必要元素数就是必要观测数;(1分)

⑶几何模型的内在规律决定了要确定该模型,所必须具备的几何要素,称为必要元素,必要元素的个数,称为必要元素数。实际工程中为了确定该几何模型,所必须观测的要素个数,称为必要观测数,

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1

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1

由协方差传播律可知:
F D F F (3, 0, 2 ) D L L (3, 0, 2 )
2 T
3 22, 0, 10 0 2
86
side4
在测站A上, BAC 例2:
的中误差 的中误差。 解:
1

2
1 . 4
T
1 3 L3 3L 2
2 2 4 1 8 L3 2 7 L 2
side12
例7: 已知
1( ),
2 2
2

4 ( ),
2
2 s
0 . 5 ( cm )
2
s 600 . 00 m , 求
c
?
side13
问题:观测值的函数的中误差与观测值的中误差 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
一、协方差传播律
1、观测值线性函数的方差
已知: X [ X 1 , X 2 ,... X n ] , DXX , Z K X K 0
T n ,1 1,1 1, n n ,1
那么:
DZZ KDXX K
n ,1
T
证明:设: X [ X 1 , X 2 ,... X n ]T , E ( X ) 1 , 2 ,... n X
side5

测量误差基本知识和平差基础

测量误差基本知识和平差基础

f ()
1 e 2

标准差:
[] lim n n
观测条件
误差分布
精度:一组观测值误差分布的密集或离散程度。
§2 衡量精度的标准
测量平差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评定测量成 果的精度。如何正确理解“精度”的含义以
及怎样衡量精度的高低?
中误差 相对误差 极限误差
精度(precision) 和准确度(accuracy)
测量误差基本知识
主要内容
观测误差的分类 衡量精度的标准 观测误差理论
测量平差基础
§1 观测误差的分类
测量误差产生的原因 测量误差的分类与处理原则 偶然误差的特性
一、测量误差产生的原因
测量实践中可以发现,测量结果不可避免的存在误差, 比如: (1) 对同一量多次观测,其观测值不相同。
m
S1的丈量精度高于S2的丈量精度
三、极限误差
2 1 e 2 概率密度函数: f ( ) 2 2
P( )


1 f ()d 2
2
e



2 2 2
d 0.683
2 2 2
P(2 2 ) P(3 3 )
0.126 0.112 0.092
个数
46 41 33
频率
0.128 0.115 0.092

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

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

E(L) L~

,即观测值中不存在系统误差和粗差时,
亦即观测值中只存在偶然误差时,均方误差就等于方差,
此时精确度就是精度。
30
2.3精度及其衡量精度指标
精度、准确度和精确度的形象描述
准确度
31
精度
精确度
2.3精度及其衡量精度指标
4、衡量精度的指标
精度虽然可以通过直方图或分布曲线的形状来描
述,但在实际工作中很麻烦,且不能用一个数字来衡
对正态随机变量 求数学期望:
E()

f ()d




1
2
exp
1
2
2
(

)2
d
26
2.2正态分布
作变量代换,令 t


E() 1

(t

) exp
1
t
2
dt
2
2
t exp 1 t 2 dt exp 1 t 2 dt
10
1.1 观测误差
二、误差分类 • 偶然误差
在相同误差在大小和符号上表现出偶然性
• 系统误差
误差在大小和符号上表现出系统性,或按一定规律变化
• 粗差
即错误
11
1.1 观测误差

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

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

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

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

引言

在现代工程领域中,测量技术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从航空航天、机电制造、地质探矿、土建工程到工业品质检验,无不需要借助科学的测量方法和仪器设备实现质量控制。然而,由于各种各样的误差影响测量结果,以及不同种类的测量值必须得到平差处理,所以测量技术的水平不但与测量精度直接相关,而且涉及数据处理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这就必须依赖误差理论、测量平差等基础理论与技术。

一、误差的分类

一般地,误差指测量结果与真值之间的差值。在实际测量中会受到多种误差的影响,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误差进行分类。

1. 按照产生原因分类

ⅰ.人为误差

如主观猜度、读数信号模糊、操作错误等。

ⅱ.仪器误差

如仪器精度规定、系统灵敏度、温度、湿度、机械磨损、杂散

噪声等。

ⅲ.环境影响

如电磁辐射、磁场干扰、大气折射率、风吹雨打、光照变化等。

2.从系统设备模型分类

ⅰ.常规误差

该类误差是由于测量设备的设计或框架固定导致的。如仪器设备误差、辅助公差、环量仪误差、补偿和漂移误差等。常规误差可以在测量前后校正和补偿,通过校准手段,消除了常规误差的影响。

ⅱ.偶然误差

偶然误差,是由于测量操作或非控制因素引起的。如个人读数误差、抖动、瞬时环境修正等。因为这种误差的出现不能事先预测,也无法校准和补偿,主要采取多次测量和配对测量方法,来降低其影响。

二、测量值的平差原理

平差(Adjustment)即按照特定条件对各个测量结果进行修正,使其满足特定准则的过程。该过程可以消除任何类别的误差,不同平差方法所制定的平差原则在基本假设和方法运作上存在不同。

误差理论与平差基础-第2章 误差分布与精度指标

误差理论与平差基础-第2章 误差分布与精度指标

中误差、真误差和容许误差均是绝对误差。
三、精度估计的标准
举例2
有一段距离,其观测值及其中误差为345.675m、15mm, 试估计这个观测值的实际可能范围?并求出该观测值得相 对中误差。
三、精度估计的标准
5、相对误差
[例1] 已知:D1=100m, m1=±0.01m,D2=200m, m2=±0.01m ,求: K1, K2
第二章 误差分布与精度指标
一.偶然误差的特性
二.精度、准确度和精确度
三.衡量精度的指标
四.测量的不确定性
五.练习
测量平差的基本任务
处理一系列带有偶然误差的观测值,求出未知量的 最佳估计,并评定测量成果的精度。
基本数学概念
数学期望:随机变量取值的概率平均值 E ( X ) 方差:
D( X ) E[ X E( X )]2
三、精度估计的标准
[例4] 设对某量进行两组观测,其真误差分别为: 第一组:3,-3,2,4,-2,-1,0,-4,3,-2 第二组:0,-1,-7,2,1,-1,8,0,-3,1
求两组观测值得平均误差和中误差,并比较两组观测值的精度
三、精度估计的标准
[例5] 已知导线测量中,距离观测值是 500 m ,
一、偶然误差特性
2、偶然误差的特性
误差分布表
误差区间 0"~3" 3"~6" 6"~9" 9"~12" 12"~15" 15"~18" 18"~21" 21"~24" >24" 正误差 负误差 合计

《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学习指南

《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学习指南

学习指南

本课程是基础理论课,概念多、公式多、符号多、计算多。要学好这门课,希望注意以下几点:

1、按照教材内容,循序渐进;

2、课前预习,课后复习;

3、每一章做好小结,课后应按要求完成习题;

4、对于五种平差方法,要理解原理,不要孤立地看,要联系起来,找它们的共同点。所研究的“抓住一个字母,掌握两个步骤”的学习方法可供大家研究。所谓“一个字母”指的是参数的个数“u”,正因为它的变化,才产生了不同的平差函数模型。“两个步骤”指的是每种平差方法都分两步进行,一步是求参数、观测值的估值,一步是精度评定。几种平差方法都是这样,思路一致,方法一致。这样思考,使平差方法之间的联系非常清楚。

第一章绪论

§1-1 观测误差

内容:观测误差来源、分类、观测条件

重点:观测误差的性质及分类

主要掌握一些概念。

§1-2 测量平差学科的研究对象

内容:测量平差的研究对象

主要对测量平差的研究对象—偶然误差有清楚的认识。

§1-3 测量平差的简史和发展

内容:测量平差理论、计算方法、计算工具的历史与发展

重点:测量平差理论的发展

主要对测量平差的发展有个概括的认识。

§1-4 本课程的任务和内容

内容:本课程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

重点:主要内容

主要对所学习的内容有个简洁的了解。

第二章误差分布与精度指标

§2-1 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

内容:随机变量的数学期望、方差、协方差及相关系数的定义随机向量的数学期望、方差-协方差阵

重点:数学期望、方差的定义与运算规则

要求熟知数学期望和方差的运算规则。

§2-2 正态分布

内容:一维、多维正态分布

重点:一维正态分布、正态随机变量的期望与方差

误差理论与平差基础

误差理论与平差基础

误差理论与平差基础

名词解释

1、测量平差:依据某种最优准则(最小二乘法),对一系列带有观测误差的观测值,运用概率统计的方法来消除它们之间的不符值,求出未知数的最估计值与精度的理论方法。

2、偶然误差:即从单个误差看,该列误差的大小和符号没有规律性,但就大量误差的总体而言,具有一定的统计规律,这种误差称为偶然误差。

3、系统误差:在相同观测条件下做一系列的观测,如果误差在大小和符号上都表现出系统性,或者在观测过程中按一定的规律变化,或者为某一常数,那么,这种误差称为系统误差。

4、粗差:明显歪曲测量结果的误差,是指比在正常观测条件所可能出现的最大误差还要大的误差。

5、平均误差:在一定观测条件下一组独立的偶然误差的绝对值的数学期望称为平均误差。

6、或然误差:当观测误差出现在(—,+)之间的概率等于1/2时,称为或然误差。

7、条件平差:一个几何模型中有r个多余观测,就产生r个条件方程,以条件方程为函数模型的平差方法,称为条件平差。

8、附有参数的条件平差:在平差问题中多选择了u个独立量为参数(而0

10、附有限制条件的间接平差:在平差问题中,多余观测数r=n-t,所选参数u>t个,其中包含t个独立参数,则参数间存在s=u-t个限制条件。平差时列出n个观测方程和s个限制参数间关系的条件方程,以此为函数模型的平差方法称为附有限制条件的间接平差。

11、秩亏自由网平差:如果网中不设起始数据或没有必要的起算数据,而且又设所有网点坐标为参数,这样的平差问题称为秩亏自由网平差。

12、精度:误差分布的密集或离散程度。

第6章 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

第6章 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

准确度(Accuracy):描述测量成果中系统误差与随机误差大 小,体现观测结果与真值的偏差。 精密度(Precision):描述测量成果中随机误差大小,体现观测结 果在其平均值周围的分布状况。 果在其平均值周围的分布状况 可靠度(Reliability):描述测量成果中系统误差与粗差大小,体 现观测结果均值与真值偏离程度。
2013年5月15日星期三5 时17分36秒
16/60
第六章 测量误差及数据处理的基本知识 结论:
1)误差是不可避免存在的; 2)偶然误差不能用计算来改正、或用一定的观测方法 2)偶然误差不能用计算来改 或用 定的观测方法 简单的加以消除,只能根据其特性来合理地处理观测 数据 以提高观测成果质量。 数据,以提高观测成果质量。 如何合理地处理偶然误差以得到观测值的最佳估值, 就是测量平差研究的范畴。
3/60
第六章 测量误差及数据处理的基本知识
知识点一 知识点
测量误差的基本概念及特性
一、测量误差的分类 测量误差的分类 (一)观测类型 (二)测量误差的定义 (三)测量误差的来源 (四)测量误差的种类 二、偶然误差的特性 偶然误差的特性
2013年5月15日星期三5 时17分36秒
4/60
第六章 测量误差及数据处理的基本知识
(二)衡量观测精度的指标
测量工作中,用中误差作为衡量观测值精度的标准。 1、中误差

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CH03

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CH03
C
ˆ2 = 50◦ 05 20 L
L3
ˆ1 = 89◦ 44 10 L Sa Sb 6 −3 −3 2 DL L2 6 −3 (mm ) ˆL ˆ = −3 L1 S0 A B −3 −3 6 已知边长S0 = 1500.00mm(无误差),试求Sa , Sb 的长度和它们 的协方差阵DSS 。
3、非线性函数的情况
非线性函数应用协方差传播律的计算规则:
1 2 3 4
按要求写出函数式; 对函数求全wk.baidu.com分; 将微分关系写成矩阵形式; 应用协方差传播律求方差或协方差阵。
协方差传播律是计算观测值函数中误差和协方差的基本公 式,是平差计算中精度评定的基础。
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 第三章 协防差传播律及权 3-1 协防差传播律
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 第三章 协防差传播律及权
概述
讲授内容:
1 2
协方差传播律——绝 对精度 指标的 传递 协方差传播律的应用——应用算 例 权与定权方法——标 量的相 对精度 指标 协因数阵与权阵——观 测向量 的相对 精度指 标 协因数阵传播律——相 对精度 指标的 传递 由真误差计算中误差——相对精 度指标 应用 系统误差的传播——系 统误差 的传递
α0 A S0 L1 B
观测值中误差对最终的计算结果会有什么样的影响?
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 第三章 协防差传播律及权 3-1 协防差传播律

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CH01

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CH01

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 第一章 绪论 1-2 测量平差学科研究的对象
多余观测
思考问题: ˜ = 10.000m, 测量一段距离,真实值为L
A
1 2
L
B
ˆ如何取值? 若观测一次,数据为L1 = 10.003,最终结果L 若观测三次,数据为L1 = 10.003, L2 = 9.998, L3 = 10.001, 如何处理? ˆ = L1 L
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 第一章 绪论 1-2 测量平差学科研究的对象
多余观测
题; 测。 一条边长,测量1次,其误差不可知,不存在数据处理问 测量n次,数据有差异,需要处理,多测的n-1次称为多余观
多余观测的好处:
1 2
可以提高成果质量; 检查发现错误。
多余观测带来的问题:
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 第一章 绪论 1-2 测量平差学科研究的对象
多余观测
题; 测。 一条边长,测量1次,其误差不可知,不存在数据处理问 测量n次,数据有差异,需要处理,多测的n-1次称为多余观
多余观测的好处:
1 2
可以提高成果质量; 检查发现错误。
多余观测带来的问题:
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 第一章 绪论 1-2 测量平差学科研究的对象
多余观测
题; 测。 一条边长,测量1次,其误差不可知,不存在数据处理问 测量n次,数据有差异,需要处理,多测的n-1次称为多余观

测量平差(误差理论基础知识)

测量平差(误差理论基础知识)

精确度:是精度和准确度的合成,指观测结果
与其真值的接近程度是全面衡量观测质量的标准。
第二章 测量误差理论及其应用
1.中误差:在一定条件下,对某一量进行n次观测,各观测 值真误差平方和的平均值开方,用m表示。
m
2

2
n
1 2 n n
2
2
2
方差
[] n
a11 (a22 a33 a23a32 ) a12 (a21a33 a23a31 ) a13 (a21a32 a22 a31 )
a11 的余子式 M11 a11 的代数余子式
a22 a32
a23 a33
11
A11 (1) M 11
a22 a32
a23 a33
补充知识——线性代数
2 2 2 (6 ) 2 (-1) 0 ( 1) (5) mB 3.5 5
mA mB
说明A组的观测精度比B组高
第二章 测量误差理论及其应用
2.允许误差:在一定观测条件下规定的测量误差的限值,也 称为极限误差或限差。 以3倍中误差作为偶然误差的极限值 3m
a11b11 a12b21 a13b31 AB a21b11 a22b21 a23b31
a11b12 a12b22 a13b3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授课教案

2006~2007第一学期

测绘工程系

2006年9月

课程名称: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

英文名称:

课程编号:??

适用专业:测绘工程

总学时数: 56学时其中理论课教学56学时,实验教学学时

总学分:4学分

◆内容简介

《测量平差》是测绘工程等专业的技术基础课,测量平差的任务是利用含有观测误差的观测值求得观测量及其函数的平差值,并评定其精度。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误差理论﹑误差分布与精度指标﹑协方差传播律及权﹑平差数学模型与最小二乘原理﹑条件平差﹑附有参数的条件平差﹑间接平差﹑附有限制条件的间接平差﹑线性方程组解算方法﹑误差椭圆﹑平差系统的统计假设检验和近代平差概论等。

◆教学目的、课程性质任务,与其他课程的关系,所需先修课程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误差理论和测量平差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毕业后从事测绘生产打下专业基础。

课程性质为必修课、考试课。

本课程的内容将在测绘工程和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专业课程的测量数据处理内容讲授中得到应用,所需先修课程为《高等数学》、《概率与数理统计》、《线性代数》和《测量学》等。

◆主要内容重点及深度

考虑到专业基础理论课教学应掌握“必须和够用”的原则,结合测绘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教学内容以最小二乘理论为基础,误差理论及其应用、平差基本方法与计算方法,以及平差程序设计及其应用为主线。

测量误差理论,以分析解决工程测量中精度分析和工程设计的技术问题为着眼点,在掌握适当深度的前提下,有针对性的加强基本理论,并与实践结合,突出知识的应用。

平差方法,以条件平差和参数平差的介绍为主,以适应电算平差的参数平差为重点。

计算方法,以介绍适应电子计算机计算的理论、方法为主,建立新的手工计算与计算机求解线性方程组过程相对照的计算方法和计算格式。

平差程序设计及其应用,通过课程设计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程序设计的知识和平差数学模型编制简单的平差程序,熟练掌握已有平差程序的使用方法。

◆教学要求与主要环节

教学要求:教师教学中既要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是否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又要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教学主要环节:教学主要环节包括理论教学、习题训练、实践教学,以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考核等环节。理论教学使学生掌握平差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习题训练使学生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实践教学使学生提高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实践能力,教学考核是为了督促学生对学习知识全面总结和加深理解,对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质量进行检验。

◆考核要求

1.理论课程教学:平时30分,期末考试70分。

2.实习:完成教学大纲和实习任务书规定的实习任务,按优、良、中、及格、不及格打分

◆课程主要内容与学时分配

理论:56学时

实习:1周

◆主要参考书

①於宗俦,于正林. 测量平差原理.武汉: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1984

②王新洲.测量平差.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90

③陶本藻.测量数据统计分析.北京:测绘出版社,1992

④崔希璋,於宗俦等.广义测量平差. 北京:测绘出版社,1992

⑤黄维彬.近代平差理论及其应用. 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2

⑥高士纯,于正林.测量平差基础习题集,测绘出版社,1983

⑦黑志坚,周秋生等.测量平差.哈尔滨:哈尔滨地图出版社,1999

⑧黑志坚,周秋生等.测量平差习题集.哈尔滨:哈尔滨地图出版社,2004

⑨《测绘工程》、《东北测绘》、《测绘通报》、《测绘学报》等期刊杂志

◆相关网站

国家测绘局、国家测绘局各相关网站、中国测绘报、南方测绘、测绘论坛、国土资源部、国家地理信息中心、武汉中地科技公司、国家空间基础设施等网站。

第一章绪论 2学时

◆教学目的:明确观测误差产生的原因, 掌握误差分类及其处理方法;了解测量平差发展概况。

◆重点、难点:误差分类及其处理方法

◆讲授内容纲要

提出问题:刚刚结束的测量数字化实习数据采集双观测成果过程中发现了什么问题?产生测量差异的原因是什么?观测值中为什么存在观测误差?观测误差如何计算?观测误差如何处理?

第一节观测误差

一、观测值中为什么存在观测误差?

观测条件对观测成果产生影响,不可避免产生观测误差。结合刚刚结束的测绘数字化实习,与学生一起总结出什么是观测条件,观测条件与观测误差的关系。得出有观测就有误差的结论。

二、观测误差的计算

给出观测误差计算的纯量表达式和矩阵表达式。

三、观测误差的分类及其处理

1、分类

给出误差分类的表达式,粗差、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的定义。结合测角、测距和水准测量的全过程,让学生分析哪些因素引起的误差属于粗差,那些哪些因素引起的误差属于系统误差,那些哪些因素引起的误差属于偶然误差。

2、处理

和学生一起总结出粗差、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的处理方法,让学生举例说明测量上哪些操作是为了消除系统误差影响的,那些计算改正为了消除系统误差影响的。

四、测量平差的任务

根据一系列含有观测误差的观测值求待定量的最佳估值。

第二节测量平差学科的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含有观测误差的各类观测值。举例说明。

第三节测量平差的简史和发展

一、测量平差理论的发展

1、经典平差理论的发展

主要介绍高斯创立最小二乘原理和马尔可夫创立高斯-马尔可夫平差模型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2、近代平差理论的发展

主要介绍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以后出现的近代平差理论,结合导线网平差和我国南极考察、建站,重点介绍方差分量估计和秩亏网平差的理论、方法及其用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