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治疗技术》第十九章 PNF技术(主要运动模式 )

合集下载

PNF技术康复治疗技术操作规范

PNF技术康复治疗技术操作规范

PNF技术康复治疗技术操作规范1、定义 PNF技术(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 PNF)即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是通过对本体感受器刺激,达到促进相关神经肌肉的反应,改善运动控制、肌力、协调和耐力,最终改善功能的治疗技术。

2、适应证与禁忌证(1)适应证:中枢神经损伤、周围神经损伤、骨科损伤性疾病、运动创伤和关节炎所致的功能障碍等。

(2)禁忌证:各种原因所致的关节不稳定,关节内未完全愈合的骨折,关节急性炎症或外伤所致的肿胀,骨关节结核和肿瘤等,以及婴幼儿,意识障碍及听力障碍者。

3、设备和器具不需要设备。

4、操作方法与步骤 PNF技术主要包括的内容:基本技术、特殊技术、常用技术分类、常用基本运动模式。

(1)基本技术:1)皮肤刺激(手法接触):治疗师的手以蚓状肌抓握,摆放于患者运动相反的方向。

2)最大阻力:患者运动过程中,治疗师给予适宜的最大阻力。

3)扩散和强化:治疗师通过对较强肌肉的抗阻,把强化效应传送到较弱肌肉。

`4)牵伸:治疗师在每个动作的开始给予主动肌快速的牵伸至最长位置。

5)牵引和挤压:治疗师利用对躯干和四肢的拉长(拉长肌肉,分离关节面)以诱发牵张反射,利用对躯干和四肢关节负重(压缩)以激活关节感受器。

6)时序:运动的先后顺序,促进正常顺序及通过“强调顺序”增加肌肉收缩。

7)体位和身体力线:治疗师的身体和手的力线引导和控制运动或稳定。

8)言语和视觉刺激:有效地使用语言指导和视觉反馈以诱导运动。

(2)特殊技术:1)节律性起始:先被动、缓慢、有节律地活动肢体数次,并让患者感受运动的感觉,再让患者参与运动。

2)等张组合:治疗师令患者在整个活动范围内做主动抗阻运动(向心性收缩),在关节活动末端,令患者停留并保持在这一位置(稳定性等长收缩),当达到稳定后令患者缓慢地向起始位运动(离心性收缩)。

3)动态反转:治疗师在患者运动的一个方向施加阻力,至理想活动范围的末端时,远端手迅速转换方向,诱导患者向相反的方向运动,且不伴有患者动作的停顿或放松。

PNF手法

PNF手法
基本理论—关于运动模式的理论
肩胛带前挺能促进上肢的肌电活动;后缩可以抑制上肢的肌电活动。肘关节屈曲50°,腕关节作等长屈伸活动,EMG可以发现: 前臂旋前时,肱三头肌与桡侧腕屈肌组成一组 前臂旋后时,肱三头肌与桡侧腕伸肌组成一组 前臂旋前时,肱二头肌与桡侧腕伸肌组成一组 前臂旋后时,肱二头肌与桡侧腕屈肌组成一组
牵引和挤压
(traction and approximation )
牵引:增大关节间的间隙作用激活关节感受器;关节周围的肌群被拉长,可引起肌肉的牵张反射;增加血液循环,从而到达缓解疼痛的目的。分类持续牵引;变化性牵引。
挤压:减小关节间的间隙作用激活关节感受器;促进关节的稳定;促进负重和抗重力肌群的收缩;促进身体的直立反应。 分类快速关节挤压:以引发反射性的反应;慢速关节挤压:根据患者的对诱发动作的反应及耐受力,缓慢地加以施加。
当某一动作重复到可自由支配与调节时,对运动的学习便到达了目的。通过促进技术,加强运动活动的目的性把ADL的动作细化,做为每一动作训练的目标。在治疗中,同时借助于视觉、听觉、前庭感觉、本体感觉与平衡反应等来易化动作的完成
适应证
适用于多种神经疾患 : 中风后偏瘫、脑瘫、脑外伤、脊髓损伤、帕金森、脊髓灰质炎后的运动功能障碍的恢复。 适用于骨关节疾病、软组织损伤等疾患: 骨折、手外伤后。
属于易化技术的一种治疗方法;螺旋对角交叉式的运动模式;同时借助于视觉、听觉、前庭感觉、本体感觉、平衡反应;屈、伸肌相互交替收缩,以维持一动作或姿势的稳定;反复刺激、反复自我学习的过程;极具开发潜能、较难掌握的一种技术。
所有个体都有尚未开发的潜能利用较强的运动模式(功能较好的部位)来易化较弱的运动模式(功能较差的部位)。 正常的运动发育按照从头到脚,由近及远的顺序发展只有在控制好头部、躯干的控制后,方可恢复远端的运动或精细动作。早期运动由反射活动控制,成熟运动通过姿势反射得到强化或加强反射的活动对于动作的维持与再学习是极其有益的。

关于PNF技术

关于PNF技术
表 2-9-1 关节 肩胛骨 起始位 后缩、下沉 表 2-9-2 肩胛骨前伸-上提运动模式 终止位 前伸、上提 肩胛骨后缩-下沉运动模式
关节
肩胛骨
起始位
前伸、上提 表 2-9-3
终止位
后缩、下沉 肩胛骨前伸-下沉运动模式 终止位 前伸、下沉
关节 肩胛骨
起始位 后缩、上提
表 2-9-7 关节
肩胛骨 肩 肘
伸展、内收、外旋 伸展 跖屈、内翻 屈曲
谢谢聆听
二、适应证与禁忌证

适应证:中枢神经损伤、周围神经损伤、骨科损伤性疾 病、运动创伤和关节炎所致的功能障碍等。 禁忌证:各种原因所致的关节不稳定,关节内未完全愈 合的骨折,关节急性炎症或外伤所致的肿胀,骨关节结 核和肿瘤等,以及婴幼儿,意识障碍及听力障碍者。

三、操作方法与步骤

PNF 技术主要包括的内容:
(一)基本技术:
1)皮肤刺激(手法接触):治疗师的手以蚓状肌抓握,摆放于患者运动相反 的方向。 2)最大阻力:患者运动过程中,治疗师给予适宜的最大阻力。 3)扩散和强化:治疗师通过对较强肌肉的抗阻,把强化效应传送到较弱肌肉 。 4)牵伸:治疗师在每个动作的开始给予主动肌快速的牵伸至最长位置。 5)牵引和挤压:治疗师利用对躯干和四肢的拉长(拉长肌肉,分离关节面) 以诱发牵张反射,利用对躯干和四肢关节负重(压缩)以激活关节感受器。 6)时序:运动的先后顺序,促进正常顺序及通过“强调顺序”增加肌肉收缩。 7)体位和身体力线:治疗师的身体和手的力线引导和控制运动或稳定。 8)言语和视觉刺激:有效地使用语言指导和视觉反馈以诱导运动。
(二)特殊技术: 1)节律性起始:先被动、缓慢、有节律地活动肢体数次, 并让患者感受运动的感觉,再让患者参与运动。 2)等张组合:治疗师令患者在整个活动范围内做主动抗阻 运动(向心性收缩),在关节活动末端,令患者停留并保持 在这一位置(稳定性等长收缩),当达到稳定后令患者缓慢 地向起始位运动(离心性收缩)。 3)拮抗肌反转 ①动态反转:治疗师在患者运动的一个方向施加阻力,至理 想活动范围的末端时,远端手迅速转换方向,诱导患者向相 反的方向运动,且不伴有患者动作的停顿或放松。 ②稳定反转通过抗阻进行交替等长收缩,阻止产生关节运动, 增加关节稳定性。 4)节律性稳定:令患者肢体保持某一位置不动,治疗师交 替的给予患者主动肌与拮抗肌产生等长收缩的阻力。

PNF(教学课件)运动疗法技术

PNF(教学课件)运动疗法技术

禁忌症:
治疗的选择-对症需要
帮助引发动作:
节律性发动(RI)
加强肌力:
节律性稳定(RS);反复收缩(RC);慢逆转(SR)
增加关节稳定性:节律性稳定(RS) 促进肌肉松弛:控制-松弛(HR) ;收缩-松弛
(CR) ;节律性稳定(RS)
改善协调性:慢逆转(SR) 肢体在运动模式中某一部分软弱:
最大阻力(MR)
对较强肌群最大阻力,以使兴奋向较弱肌群扩散。 不得发生震颤,不得影响全范围ROM。 ROM的1/3处递增至最大阻力。 改善肌力的不平衡。 长时间进行有害!
时间顺序的强调(TE)
时间顺序(timing)是在任何运动中肌肉收缩的 顺序,其目的是保证运动的协调。 在适当考虑时间顺序的前提下,重点对运动模式 中较强的部分给予最大的阻力,使兴奋向弱的部 分扩散。 远端到近端:上肢用手取物。 近端到远端:下肢步行跨步。
拮抗肌逆转
节律性发动(RI)
先给与数次被动运动,再进行数次辅助运动,最 后试行主动运动。 可改善发起运动的能力 适用于较重痉挛等难以发起运动的
节律性稳定(RS)
交替地使拮抗肌做等长收缩。给与阻力2-3秒后 即刻刺激其拮抗肌。 发展稳定性;刺激协同肌的活动,松弛拮抗肌, 改善协调性。 适用于共济失调,活动中有疼痛时。
是利用牵张、关节挤压和牵引、施加阻力 等本体刺激和应用螺旋、对角线状运动模 式(spiral and diagonal pattern)来促进运动功 能恢复的治疗方法。
PNF的起源
美国康复治疗师Herman Kabat 于20世纪40年代提 出,以后由其同事 Margaret Knott 和 Dorothy Voss于50年代正式发表。

PNF技术的使用

PNF技术的使用

PNF技术遵循的理论
⑨运动功能的改善取决于运动的学习; ⑩不断的刺激和重复活动可促进运动的学习和巩固 所学的技能; ⑪通过有目的的活动促进自理活动和行走功能的学 习。

三、常用基本操作技术
1.体位 2.手法接触 3.阻力 4.扩散和强化 5.言语刺激
6.视觉反馈 7.牵引和挤压 8.牵张 9.节律

任务四 PNF技术的使用

一、基本概念
PNF技术即是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法(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该技术是利用牵张、关节挤 压和牵引、施加阻力等本体刺激,以及应用螺旋和对角线型 运动模式来促进运动功能恢复的一种康复治疗方法。

二、PNF技术特征及相关理论
PNF技术以发育和神经生理学原理为理论基础,强 调整体运动和本体感觉刺激,其独特之处是利用了 具有日常生活活动特征的螺旋和对角线型运动模式, 并主张通过语言和视觉刺激以及一些特殊的治疗技 术来引导运动模式,促进神经肌肉的反应。

二、PNF技术特征及相关理论
技术特征一
PNF技术是一种综合的治疗方法,它要求每个治疗 都是对人整体功能的指导,而不是仅仅针对某个具 体的问题或身体的某一部分,强调的是整体运动而 不是单一肌肉的活动。

运动模式的命名
五、运动模式
PNF运动模式的命名是以近端关节的运动为基准, 注重远端关节的运动轨迹,而中间关节则不作要求,可 以在屈曲、伸直或中立位。一个运动模式一般由6个字母 进行标示。例如,UD1FUE就是表示上肢单侧D1屈曲模 式。

运动模式的类型
五、运动模式
根据运动模式的发生部位可分为上肢模式、下肢模式、 颈部模式等;根据肢体的相互运动可分为单侧模式和双 侧模式,其中双侧运动模式又分为对称性和非对称性运 动模式。

一、PNF的概述

一、PNF的概述
美国内科医生和神经生理学家Herman Kabat在40 年代创立。50年代,物理治疗师Margaret Knott和 Dorothy Voss先后参加了这一技术的发展和完善工作。 最先在脊髓灰质炎患者的康复治疗中使用。
3、PNF的发展: 半个世纪以来,PNF得到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已
经成为多种神经肌肉系统疾病的有效康复治疗手段。 目前,广泛应用于欧美,日本等康复医学发达的国家, 成为康复治疗师基本治疗手段之一。
(3)早期运动由反射活动控制,成熟运动通过姿势反射增强; 例如,伸肘肌力较弱时,可以病人注视患侧,通过非对称型紧张 性颈反射来增强。反之,也可以通过反射影响姿势,如,当病人 从侧卧位坐起时,可借助身体的调整反射。反之,也可以通透反 射来影响姿势,如,当病人从侧卧位坐起时,可借助身体的调整 反射。
基础PNF治疗时遵循的理论
(4)早期的动作是在屈肌和伸肌优势交替转换中向前发展的, 在治疗中,如偏瘫病人上肢多以屈肌占优势,应以训练伸肌为主; 下肢多以伸肌占优势,则应以训练屈肌为主。
(5)早期动作是有节律性的,可逆转的自发性屈伸动作:在治 疗中要注意到两个方向的动作,如,训练病人从椅子上站起的同 时,也要训练有站到坐下;同样,在日常训练中,如,更衣,病 人必须练习更衣和脱衣这两方面。如果病人不能进行方向的逆转, 他的功能活动肯定受到限制。因此,在治疗中必须进行方向节律 性逆转,这样可使拮抗肌重新建立平衡。
我国于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使用PNF技术。 目前,一些大型的康复医疗机构和康复中心,把PNF 技术应用于治疗偏瘫,截瘫和肢体功能训练上,但还 没有得到普及。
注:脊髓灰质炎(poliomyelitis)又名小儿麻痹症,是由脊髓灰 质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患者多为一至六岁儿童,只要 症状是发热,全身不适,严重时肢体疼痛,发生瘫痪)

《运动治疗技术》第十九章PNF技术(主要运动模式)

《运动治疗技术》第十九章PNF技术(主要运动模式)
一、模式的命名及特征 1. 命名原则 。 2. 模式的特征 。 3. 模式的命名 。
模式:“螺旋线”和“对角线”
4
二、形式 1.对角线模式 。 2.总体模式 。
PNF双侧模式
5
三、上肢运动模式 (一) 基本模式
上肢屈曲的运动模式 上肢伸展的运动模式
6
1.上肢D1F与D1E的运动模式。 2.参与上肢D1F与D1E运动模式
第十九章 本体神经肌肉促进技术
1
学习目标
1.掌握PNF技术的基本概念、治疗原理、基本手法与 程序、特殊手法技术与适用范围。
2.掌握上、下肢D1与D2基本的运动模式与手法操作。 3.熟悉上、下肢D1与D2基本运动模式的主要参与肌群。 4.熟悉PNF的评定、PNF技术对常见功能障碍进行训
练的方法 5.了解PNF技术的生理学原理。 6.了解PNF技术的设计治疗目标与方案时需考虑的因
的主要肌群。
10
上肢D2F的运动模式
关节 肩胛 骨 肩
前臂 腕 手指 拇指
运动 上提、内收、 外旋 屈曲、外展、 外旋
旋后 伸展、桡侧偏 伸展 伸展、外展
主要参与的肌肉 斜方肌、肩胛提肌、前锯肌
三角肌(前部)、肱二头肌(长 头)、喙肱肌、冈上肌、冈下肌、 小圆肌 肱二头肌、肱桡肌、旋后肌 桡侧腕伸肌 指长伸肌、骨间肌 拇伸肌(长肌和短肌)、拇长展肌
11
上肢D2E的运动模式
关节 运动
主要参与的肌肉
肩胛 下降、外展、前锯肌(下部)、胸小肌、菱形
骨 内旋

肩 伸展、内收、胸大肌、大圆肌、肩胛下肌 内旋
前臂 旋前
肱桡肌、旋前肌
腕 屈曲、尺侧 尺侧腕屈肌、掌长肌 屈
手指 屈曲
指屈肌、蚓状肌、骨间肌

PNF技术

PNF技术
空间总和
➢ 同时作用于身体的不同部位的弱(阈下)刺激 的组合(总和)所引起的兴奋。
连续诱导
➢ 主动肌强烈的兴奋之后,可引起拮抗肌的兴奋 。
交互支配(交互抑制)
➢ 主动肌与拮抗肌之间的相互作用。
临床应用
适应证
适用于多种神经疾患 : 中风后偏瘫、脑瘫、脑外伤、脊髓损伤、 帕金森、脊髓灰质炎后的运动功能障碍的 恢复。
D1E伸展
屈曲(肩) 外旋(肩) 旋后(前臂) 桡侧屈(腕)

伸展(肩) 内旋(肩) 旋前(前臂) 尺侧屈(腕)
D1F屈曲
内收(肩) 腕屈曲 指屈曲
D2E伸展
D2F屈曲
外展(髋) 内旋(髋) 足外翻
D1E伸展
屈曲(髋) 踝关节背屈 足趾伸展

伸展(髋) 踝关节趾屈 足趾屈曲
D1F屈曲
内收(髋) 外旋(髋) 足内翻
➢ 起始运动困难; ➢ 位置觉迟钝的患者; ➢ 运动缺乏节律性或不协调; ➢ 意识低下、僵硬、痉挛的患者。
2. 节律性稳定(rhythmic stabilization)
可在关节活动范围的任何一点进行; 主动肌与拮抗肌相互交替收缩的一种训练方法
; 可在不改变关节活动范围的情况下,增加双侧
肌群的肌力,提高关节的稳定性; 增强关节及周围的血液循环; 运动后肌肉可获得放松; 适用范围
5. 保持-放松(hold-relax)
将患者的肢体被动置于关节受限处,做主动 肌(或旋转肌)的等长抗阻收缩, 保持6~10 秒,然后放松3~5秒;
再进行主动或被动的肢体活动; 可做主动肌的等张收缩; 适用范围
➢ 由于疼痛引起的关节活动范围受限; ➢ 肌肉在疼痛点处,可获得充分地放松; ➢ 等张收缩太强以致于难于控制。

《运动治疗技术》第十九章PNF技术(基本技术)

《运动治疗技术》第十九章PNF技术(基本技术)

PNF技术的应用领域和适用对象
PNF技术广泛用于康复治疗领域,适用于各种神经肌肉功能障碍,例如中风后遗症、脊髓损伤、关节炎等。它 也常用于运动训练和改善运动表现。
PNF技术的基本技术及手法介 绍
PNF技术包括斜坡放松、反张放松、快速抵抗运动和正协调抵抗运动等基本技 术和手法。这些技术通过不同的方法激活肌肉、增强肌肉力量和协调性。
《运动治疗技术》第十九 章PNF技术(基本技术)
本章将介绍PNF(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技术的定义、原理、 应用领域、基本技术和手法,以及在康复治疗中的作用和效果,同时也提醒 风险和注意事项,并展望PNF技术的发展趋势。
PNF技术的定义与概述
PNF技术在康复治疗中的作用和效果
PNF技术可以帮助康复患者改善肌肉功能、增加关节范围、提高身体平衡和协调性,从而促进康复治疗的效果, 并提高生活质量。
PNF技术的风险和注意事项
尽管PNF技术非常有效,但在应用过程中仍需注意患者的疼痛感、肌肉疲劳和过度伸展的风险。合理评估和个 性化设计方案非常重要。
PNF技术的发展和趋势
PNF技术在康复治疗和运动训练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随着对神经肌肉系统理 解的深入,PNF技术的应性的治疗技术,通过刺激神经肌肉系统,提高肌肉力量、肌肉协调性和关节范围, 促进康复治疗的效果。
PNF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PNF技术基于神经肌肉肢体的生理和神经生理特点,主要包括节奏性运动、抵抗运动和伸展运动。这些方法通 过刺激肌肉神经连接和运动模式的调整,实现康复治疗的目标。

PNF技术

PNF技术

增加稳定性
等张组合 稳定性反转 节律性稳定
增加协调和控制
等张组合 动态反转 稳定性反转 节律性稳定 在活动范围开端的反复牵拉
增强耐力
动态反转 稳定性反转 节律性稳定 在活动范围开端的反复牵拉 全范围的反复牵拉
增加关节活动度
动态反转 稳定性反转 节律性稳定 在活动范围开端的反复牵拉 收缩—放松 保持—放松
收缩放松 (constract-relax)
先做拮抗肌的等张收缩 然后由治疗师进行主动肌的被动运动 反复多次后再做主动肌的等张性收缩 获得肌肉放松在无痛范围内可增加ROM牵 拉僵硬的肌肉和肌腱 适用于关节周围肌肉痉挛的患者
重复
一种促进功能活动的运动学习的技术.教 患者一个运动或活动的结果对功能性工 作(例如体育运动)和自理活动的重要.
交替的登场收缩对抗阻力,不存在有意识 的运动.
节律性稳定
(rhythmic stabilization)
可在关节活动范围的任何一 点进行
主动肌与拮抗肌相互交替收 缩的一种训练方法
肌肉收缩形式是等长收缩
可在不改变关节活动范围的 情况下,增加双侧肌群的肌 力,提高关节的稳定
增加关节及周围的血液循环
最大阻力(maximal resistance)
定义:在不影响活动的过程中适当的等 长或等张(向心或离心)抗阻促进兴奋 扩散,使更多肌肉收缩,促使肌收缩 强度增加,活动范围加大用于3级肌 力
具体操作方法: 1. 治 疗 师 所 给 予 患 者 的 阻 力 , 能 使患者自身产生运动且使关节能 顺利通过整个运动范围 2.最大阻力可刺激肌肉产生自主运 动,增强肌肉力量 3.矫正拮抗肌之间的不平衡状态 4.肌肉在最大阻力之后,可获得完 全的松弛

PNF技术

PNF技术

D2E:伸展-内收-内旋模式 肩胛骨:下降、外展、内旋 肩 :伸展、内收、内旋 前臂 :旋前 腕 :屈曲、尺侧偏 手指 :屈曲 拇指 :屈曲、内收

有2个对角线运动模式
D1:屈-内收-外旋模式 D1:伸-外展-内旋模式 D2:屈-外展-外旋模式 D2:伸-内收-内旋模式
具体操作
四、特殊技术

3.适应证
起始运动困难;运动过慢或过快;不协调或运动缺乏 节律性;全 身性紧张。
(二)等张组合 (Combination of Isotonics )

1.方法
肌群(主动肌)的向心性、离心性及稳定性收 缩组合而无放松。治疗时,从患者肌力或协调 最好的地方开始。

2.目的
增加运动的主动控制和协调、增加主动活动度、 增强肌力和离心运 动控制的能力。

骨科损伤性疾病 运动创伤 周围神经损伤 关节、肌肉疾病等所致的功能障碍

禁 忌 证
某些技术有一定禁忌证 一般无特殊禁忌

三、上肢运动模式
D1F(D1屈):屈曲-内收-外旋模式
肩胛骨:上提、外展、外旋 肩 :屈曲、内收、外旋 前臂 :旋后 腕 :屈曲、桡侧偏 手指 :屈曲 拇指 :屈曲、内收

方法
施加足够的阻力对抗交替等张收缩以防止活动 施加阻力,在最强壮的方向开始,同时让患者 对抗阻力,不允许有运动出现
3.节律性稳定技术 (Rhythmic Stabilization)

方法
主动肌与拮抗肌交替的等长收缩对抗阻力

目的
增加主动和被动关节活动度;增强肌力;增强 稳定和平衡;减轻疼痛

1.方法
拮抗肌(短缩肌肉)进行抗阻等长收缩后放松。将关 节或身体某部分置于被动关节活动度或无痛关节活动 度的末端,保持足够的收缩时间后,治疗师让患者放 松。

PNF技术

PNF技术

PNF技术是神经肌肉本体促进技术(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的英文简称。

由美国内科医生和神经生理学家Herman Kabat 在40年代创立,当时主要用于治疗脊髓灰质炎和多发性硬化引起的继发性瘫痪。

50年代,物理治疗师Margaret Knott 和Dorothy Voss 先后参加了这一技术的发展和完善工作,并共同出版了《神经肌肉本体促进技术》的专著,其应用范围也扩大到多种神经疾患,例如:脑外伤、脑血管意外、脊髓损伤、帕金森氏病。

一、理论基础PNF技术以正常的运动模式和运动发展为基础,强调整体运动而不是单一肌肉的活动,其特征是身体和躯干的螺旋形和对角线主动、被动、抗阻力运动,类似于日常生活中的功能活动,并主张通过手的接触、语言命令、视觉引导来影响运动模式。

其基本的治疗原则如下:1. 每一个体都有尚未开发的潜能,这是PNF技术的基础。

2.正常的运动发育是按照由头向足或由近端向远端的顺序发展,因此,当严重残疾存在时,应注意头、颈部的位置,并借助于视觉、听觉和前庭感觉器来促进肢体远端的运动。

3.早期的动作以反射活动占优势,成熟的运动可以通过姿势反射来维持或增强。

4.早期动作的特征是一种节律性的、可逆转的、自发性的屈、伸运动,因此,在治疗中要注意到两个方向的动作。

5.动作发展的顺序是按照整体的动作模式和姿势顺序发展。

6.动作的发展具有在屈肌和伸肌分别占优势中交替移动的趋势。

7.正常运动的发育有一个顺序,但并非按步就班,每一过程都必须经过,期间可以有跳跃。

8.运动取决于屈肌和伸肌的交互性收缩,维持姿势需要不断调整平衡,而相互拮抗的运动、反射、肌肉和关节运动则影响着动作或姿势。

这一原则再次强调了PNF的一个主要目的——在拮抗中达到平衡。

9.动作能力的改善取决于动作的学习。

治疗中的多种感觉输入会促进病人动作的学习和掌握,这是PNF技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运动治疗技术》第十九章PNF技术(基本技术)

《运动治疗技术》第十九章PNF技术(基本技术)

拓展应用领域
国际化交流与合作
积极探索PNF技术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可能性 ,如老年人康复、残疾人康复等,为更多 患者提供有效的康复治疗方法。
加强与国际同行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先 进经验和技术成果,推动我国PNF技术的快 速发展和国际化进程。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动作整合与协调
将多个功能性训练动作整合在一起,提高患 者的动作协调性和连贯性。
功能性训练动作设计
针对需要改进的动作或姿势,设计功能性训 练动作。
渐进性负荷
根据患者的承受能力和进步情况,逐渐增加 训练负荷,提高功能性活动能力。
04 PNF技术在康复领域应用
神经肌肉系统康复
改善肌肉力量和协调性
01
PNF技术通过刺激神经肌肉系统,增强肌肉收缩力量和协调性,
肌肉能量技术
肌肉能量技术的概念
肌肉能量技术(Muscle Energy Technique, MET)是一种利用患者主动收缩肌肉时产生的 能量,通过治疗师的手法控制,达到改善肌肉紧张度、增强肌力和关节活动范围的目的。
肌肉能量技术的操作要点
治疗师在操作过程中需要掌握正确的体位、手法和阻力,以及指导患者进行正确的肌肉收 缩方式。
改善肌肉紧张和姿势异常
慢性疼痛常常伴随着肌肉紧张和姿势异常,PNF技术可以帮助患者 改善这些问题,减轻疼痛。
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
PNF技术注重患者的主动参与和自我管理能力培养,有助于患者更 好地管理自己的慢性疼痛。
运动损伤预防与康复
预防运动损伤
PNF技术通过增强肌肉力量和协 调性、改善关节活动范围等方式,
肌肉能量技术的应用范围
该技术适用于多种神经系统疾病和肌肉骨骼系统疾病,如脑卒中、脊髓损伤、骨折后关节 僵硬等。

叙述PNF治疗技术的具体方法

叙述PNF治疗技术的具体方法

叙述PNF治疗技术的具体方法PNF(肌肉反射功能)治疗是一种用以改善患者的运动活动的技术。

它利用适当的运动,以增强患者的功能表现。

该技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当时一些物理治疗师第一次提出了这种技术的概念,他们试图根据针对患者的特定功能障碍,利用有效的运动模式来改善功能表现。

PNF是一种多维度的系统,旨在帮助患者改善功能。

它包括4个因素:张力,速度,位置和控制。

这些因素可通过分析患者的运动表现,指导患者使用正确的动作表现来改善运动能力。

PNF的治疗有很多种,其中最常用的就是#1--研究运动。

这种方法主要是通过观察患者的运动模式,以及不良运动模式,并对其进行改进,从而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

其他常用的PNF治疗方法包括#2--动作转移,#3--理论中心,#4--热敷,#5--动作隔断,#6--关节解开,#7--临床外力,#8--抗力技术,#9--力分散技术,#10--感受分散技术,#11--位置和技术改善,#12--动作优化等等。

#1--研究运动:这是一种有效的PNF治疗技术,它主要是通过识别并改进不良运动模式来改善患者的功能表现。

临床医生可先测量患者的活动水平,以更好地了解患者的运动受损情况,并选择合适的运动模式进行改善。

#2--动作转移:这是一种技术,其中患者被要求在一个功能元素上进行对称和对比运动,以改善细胞间和细胞内的功能。

它还可以帮助患者提高力量,提高耐力,改善关节活动和活动模式,以及增强运动技能。

#3--理论中心:理论中心是一种特殊的技术,它是通过运动来改善患者的功能表现,并让患者在轻度前拉伸后获得更多的平衡。

治疗师可以通过这种方法帮助患者改善活动模式,改善身体平衡,减少活动偏差,增强肌肉力量和耐力,从而改善运动功能。

#4--热敷:热敷是一种有效的PNF治疗方法,主要是通过提高患者皮肤温度,进而放松患者的关节韧带和肌肉,以有助于改善活动能力。

#5--动作隔断:动作隔断是一种技术,其中通过给患者应用适当的负荷和力量,以帮助他们改善活动模式,改善关节运动范围,提高肌肉力量和耐力,减少疼痛,改善患者的功能表现。

PNF疗法的名词解释

PNF疗法的名词解释

PNF疗法的名词解释PNF(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法)疗法是一种物理治疗方法,用于改善运动功能的康复治疗。

PNF疗法结合了神经学、生理学和运动学的原理,通过刺激神经肌肉系统,促进运动的协调和增强肌肉力量,提高身体的功能和性能。

PNF疗法的基本原理是利用身体的本体感觉系统,包括肌肉的神经传导和感觉反馈,来帮助改善运动的协调性和力量。

本体感觉是一种特殊的感觉系统,通过神经肌肉结合的方式,使得身体能够感知和控制运动。

PNF疗法通过刺激本体感觉系统来提高患者的肌肉控制和运动能力。

在PNF疗法中,治疗师会利用手动技术和特殊的运动模式来引导患者进行运动。

这些运动模式通常包括对称运动、反向运动和旋转运动等,其中一种常见的方法是对称运动模式。

在对称运动模式中,患者会按照治疗师的指导,进行一系列运动,包括弯曲、伸展、转动和平衡等。

治疗师会通过手动对患者进行触摸和引导,以提供正确的肌肉刺激和调整。

PNF疗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强调肌肉的对抗性收缩。

对抗性收缩是指在进行某个运动时,一个肌肉群收缩,而另一个与之对抗的肌肉群保持松弛状态。

通过这种对抗性收缩的方式,PNF疗法可以促进肌肉力量的改善和平衡,进而提高运动的效果和功能。

除了提高肌肉力量和控制外,PNF疗法还可以帮助改善关节的灵活性和稳定性。

治疗师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设计针对性的运动方案,以增加关节的运动幅度和稳定性。

通过结合运动和神经肌肉刺激,PNF疗法可以加强关节周围的肌肉群,提高关节的支持和保护功能。

此外,PNF疗法还可以用于康复治疗和预防运动损伤。

通过改善运动功能和肌肉力量,PNF疗法可以帮助恢复受伤部位的功能,减轻疼痛和促进康复。

对于运动员和其他需要进行高强度训练的人群,PNF疗法可以提供额外的保护和预防策略,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

最后,PNF疗法在康复医学领域中被广泛应用。

从各类运动损伤到神经系统疾病,PNF疗法都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

pnf技术的名词解释

pnf技术的名词解释
PNF技术是一种物理治疗技术,其全称为“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中文名称为“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法”,是通过通过刺激神经系统和肌肉,提高身体的机能和协调性的一种训练方法。
以的感觉,例如肌肉的张力、关节的位置和身体的方向感等。
对侧抑制:指在肌肉收缩时,通过同时刺激对侧肌肉来达到放松的效果。
PNF技术通常由训练师或物理治疗师来进行指导和操作,可以帮助人们改善身体姿势、运动功能和身体协调性等方面的问题。
神经肌肉:指神经和肌肉之间的关系,包括神经传递到肌肉的信号和肌肉对神经的反应。
促进法:指通过刺激神经系统和肌肉,促进身体机能和协调性的训练方法。
压力和放松:PNF技术中常用的一种技巧,即在肌肉收缩时施加一定的压力,然后在松弛时缓慢地放松。
周期性重复:指在训练中,通过多次重复同一动作或动作序列,来增强神经和肌肉之间的联系和协调性。

PNF技术(运动疗法课件)

PNF技术(运动疗法课件)

屈曲-内收-外旋
起始姿势 伸展-外展-内旋
完成姿势 屈曲-内收-外旋
伸展-外展-内旋
起始姿势 屈曲-内收-外旋
完成姿势 伸展-外展-内旋
屈曲-外展-内旋
起始姿势 伸展-内收-外旋
完成姿势 屈曲-外展-内旋
伸展-内收-外旋
起始姿势 屈曲-外展-内旋
完成姿势 伸展-内收-外旋
下肢模式
伸展-外展-内旋 屈曲-内收-外旋
✓ 施加阻力应从小到大逐渐递增,在关节活动 范围的中1/3时达到最大并维持到运动结束。
✓ 实施手法时阻力的大小要与患者的能力和反 应程度相适应。在运动过程中肌肉收缩时如 出现震颤应即时减小阻力。
5.口令交流
✓ 治疗师在适当的时候发出口令,可刺激患 者的主动运动,提高动作完成质量。
✓ 当要求最大运动反应时,可给予高声命令; 鼓励进行平稳运动时,应采用柔声细语, 口令应简短明了。
位,手放在患者患手或足的掌面或 背面。
✓ 不能同时放在两个表面上
1.手法接触
通过本体感受刺激促进神经肌肉发挥作用
✓ 治疗师手的接触:刺激皮肤感觉,让患者理解
运动的方向;
✓ 在患者肌肉上施加的压力:可以诱发肌肉的收
缩力;
✓ 在活动的肢体上施加阻力:可以刺激协同肌的
收缩,增强运动的效果。
1.手法接触
C
DA
B
C
D
4-10 屈曲-内收-外旋
起始姿势 伸展-外展-内旋
完成姿势 屈曲-内收-外旋
伸展-外展-内旋
起始姿势 屈曲-内收-外旋
完成姿势 伸展-外展-内旋
上肢模式
A
B
C
DA
B
C
图 14-10 上肢模式

《运动治疗技术》第十九章--PNF技术(主要运动模式-)(1)教学内容

《运动治疗技术》第十九章--PNF技术(主要运动模式-)(1)教学内容

10
上肢D2E的运动模式
关节 运动
主要参与的肌肉
肩胛 下降、外展、前锯肌(下部)、胸小肌、菱形
骨 内旋

肩 伸展、内收、胸大肌、大圆肌、肩胛下肌 内旋
前臂 旋前
肱桡肌、旋前肌
腕 屈曲、尺侧 尺侧腕屈肌、掌长肌 屈
手指 屈曲
指屈肌、蚓状肌、骨间肌
拇指 屈曲、内收 拇屈肌(长肌和短肌)、拇内收 肌、拇对掌肌
11
(二)具体操作
1. 上肢D1F运动模式(屈曲—内收—外旋)的 手法操作。
2.上肢D1E动作模式(伸展—外展—内旋)的 手法操作。
3. 上肢D2F运动模式(屈曲—外展—外旋)的 手法操作 。
4. 上肢D2E动作模式(伸展—内收—内旋)的 手法操作
12
四、下肢运动模式 (一) 基本模式
下肢屈曲的运动模式 下肢伸展的运动模式
2
第三节 主要运动模式
一、模式的命名及特征 1. 命名原则 。 2. 模式的特征 。 3. 模式的命名 。
模式:“螺旋线”和“对角线”
3
二、形式 1.对角线模式 。 2.总体模式 。
PNF双侧模式
4
三、上肢运动模式 (一) 基本模式
上肢屈曲的运动模式 上肢伸展的运动模式
5
1.上肢D1F与D1E的运动模式。 2.参与上肢D1F与D1E运动模式
的主要肌群。
9
上肢D2F的运动模式
关节 肩胛 骨 肩
前臂 腕 手指 拇指
运动 上提、内收、 外旋 屈曲、外展、 外旋
旋后 伸展、桡侧偏 伸展 伸展、外展
主要参与的肌肉 斜方肌、肩胛提肌、前锯肌
三角肌(前部)、肱二头肌(长 头)、喙肱肌、冈上肌、冈下肌、 小圆肌 肱二头肌、肱桡肌、旋后肌 桡侧腕伸肌 指长伸肌、骨间肌 拇伸肌(长肌和短肌)、拇长展肌

PNF技术

PNF技术

节律性启动 动态反转 在活动范围开端的反复牵拉 全范围的反复牵拉
增强肌力



等张组合 动态反转 稳定性反转 节律性稳定 在活动范围开端的反复牵拉 全范围的反复牵拉
增加稳定性

等张组合 稳定性反转 节律性稳定
增加协调和控制

等张组合 动态反转 稳定性反转 节律性稳定 在活动范围开端的反复牵拉
PNF技术的治疗原则㈡





正常的运动和姿势都是依靠肌群间的相互平衡与协调 收缩完成; 运动行为的发育表现为运动和姿势总体模式的规律性 程序,包含在综合性活动中,总体活动模式的发展包 括:对称——不对称——反转——单侧——对侧—— 斜线反转; 正常运动具有规律性的程序(如由坐到站),但各步 之间可以相互交叉重叠; 在本体感觉刺激的同时可增加其它感觉的刺激(如视、 听、触觉刺激); 强调多次、反复的学习和练习,巩固治疗效果; 把组合活动模式贯穿在日常生活训练中进行
拮抗肌逆转

动态反转 稳定性反转 节律性稳定
动态反转

主动运动从一个方向转变到其想法的方 向,部伴有停顿或放松.在正常生活中我们 常见到这种类型的肌肉活动:扔一个球,蹬 自行车,步行等.
拮抗肌逆向运动(reversal of antagonists)
慢逆转 (slow reversal)
节律性稳定

交替的登场收缩对抗阻力,不存在有意识 的运动.
节律性稳定
(rhythmic stabilization) 可在关节活动范围的任何一 点进行 主动肌与拮抗肌相互交替收 缩的一种训练方法 肌肉收缩形式是等长收缩 可在不改变关节活动范围的 情况下,增加双侧肌群的肌 力,提高关节的稳定 增加关节及周围的血液循环 运动后获得放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旋
臀大肌
踝关节 背屈、外翻 腓骨肌
足趾 伸展
踇伸肌、趾伸肌
19
下肢D2E的运动模式
关节 髋关节
踝关节
足趾
运动
伸展、内 收、外旋
跖屈、内 翻
屈曲
主要参与的肌肉 内收大肌、臀大肌、腘绳肌、外 旋肌 腓肠肌、比目鱼肌、胫骨后肌
踇屈肌、趾屈肌
20
(二)手法操作
1. 下肢D1F运动模式(屈曲—内收—外旋)的 手法操作 。
一、模式的命名及特征 1. 命名原则 。 2. 模式的特征 。 3. 模式的命名 。
模式:“螺旋线”和“对角线”
4
二、形式 1.对角线模式 。 2.总体模式 。
PNF双侧模式
5
三、上肢运动模式 (一) 基本模式
上肢屈曲的运动模式 上肢伸展的运动模式
6
1.上肢D1F与D1E的运动模式。 2.参与上肢D1F与D1E运动模式
14
1.下肢D1F与D1E的运动模式。 2.参与下肢D1F与D1E运动模式
的主要肌群。
1髋关节 屈曲、内 收、外旋
主要参与的肌肉
腰大肌、髂肌、内收肌、缝匠肌、 耻骨肌、股直肌
踝关节 背屈、内 翻
足趾 伸展
胫骨前肌 踇伸肌、趾伸肌
16
下肢D1E的运动模式
关节 运动
的主要肌群。
10
上肢D2F的运动模式
关节 肩胛 骨 肩
前臂 腕 手指 拇指
运动 上提、内收、 外旋 屈曲、外展、 外旋
旋后 伸展、桡侧偏 伸展 伸展、外展
主要参与的肌肉 斜方肌、肩胛提肌、前锯肌
三角肌(前部)、肱二头肌(长 头)、喙肱肌、冈上肌、冈下肌、 小圆肌 肱二头肌、肱桡肌、旋后肌 桡侧腕伸肌 指长伸肌、骨间肌 拇伸肌(长肌和短肌)、拇长展肌
11
上肢D2E的运动模式
关节 肩胛 骨 肩
前臂 腕
手指 拇指
运动
主要参与的肌肉
下降、外展、前锯肌(下部)、胸小肌、菱形肌 内旋
伸展、内收、胸大肌、大圆肌、肩胛下肌 内旋
旋前
肱桡肌、旋前肌
屈曲、尺侧 尺侧腕屈肌、掌长肌 屈
屈曲
指屈肌、蚓状肌、骨间肌
屈曲、内收 拇屈肌(长肌和短肌)、拇内收肌、 拇对掌肌
的主要肌群。
7
上肢D1F的运动模式
关节 运动
主要参与的肌肉
肩胛 上提、外展、 斜方肌、前锯肌(上部) 骨 外旋
肩 屈曲、内收、 胸大肌(上部)、三角肌(前部)、
外旋
肱二头肌、喙肱肌
前臂 旋后
肱桡肌、旋后肌

手指 拇指
屈曲、桡侧 偏
屈曲 屈曲、内收
桡侧腕屈肌、掌长肌
指屈肌、蚓状肌、骨间肌 拇屈肌(长肌和短肌)、拇内收肌
第十九章 本体神经肌肉促进技术
1
学习目标
1.掌握PNF技术的基本概念、治疗原理、基本手法与 程序、特殊手法技术与适用范围。
2.掌握上、下肢D1与D2基本的运动模式与手法操作。 3.熟悉上、下肢D1与D2基本运动模式的主要参与肌群。 4.熟悉PNF的评定、PNF技术对常见功能障碍进行训
练的方法 5.了解PNF技术的生理学原理。 6.了解PNF技术的设计治疗目标与方案时需考虑的因
12
(二)具体操作
1. 上肢D1F运动模式(屈曲—内收—外旋)的 手法操作。
2.上肢D1E动作模式(伸展—外展—内旋)的 手法操作。
3. 上肢D2F运动模式(屈曲—外展—外旋)的 手法操作 。
4. 上肢D2E动作模式(伸展—内收—内旋)的 手法操作
13
四、下肢运动模式 (一) 基本模式
下肢屈曲的运动模式 下肢伸展的运动模式
2.下肢D1E运动模式(伸展—外展—内旋)的 手法操作 。
3. 下肢D2F运动模式(屈曲—外展—内旋)的 手法操作。
4. 下肢D2E运动模式(伸展—内收—外旋)的 手法操作。
21
髋关节 伸展、外 展、内旋
踝关节 跖屈、外 翻
足趾 屈曲
主要参与的肌肉
臀中肌、臀大肌(上部)、腘绳 肌
腓肠肌、比目鱼肌、腓骨肌(长 肌和短肌)
踇屈肌、趾屈肌
17
3. 下肢D2F与D2E的运动模式。 4. 参与下肢D2F与D2E运动模式
的主要肌群。
18
下肢D2F的运动模式
关节 运动
主要参与的肌肉
髋关节 屈曲、外展、阔筋膜张肌、股直肌、臀中肌、
素。
2
学习内容
第一节理论基础
第三节主要运动模式
一、模式的命名及特征
一、基本概念及神经 生理学原理 二、治疗原则
第二节基本技术
一、基本操作 二、特殊技术
二、形式 三、上肢运动模式
第四节 临床应用
一、肩关节功能障碍的治疗 二、膝关节功能障碍的治疗 三、脊髓损伤患者的治疗 四、偏瘫患者的治疗
3
第三节 主要运动模式
8
上肢D1E的运动模式
关节 运动
主要参与的肌肉
肩胛骨 下降、内收、菱形肌 内旋

伸展、外展、背阔肌、三角肌(中、后部)、
内旋
肱三头肌、大圆肌、肩胛下肌
前臂 旋前
肱桡肌、旋前肌

伸展、尺侧 尺侧腕屈肌

手指 伸展
指长伸肌、蚓状肌、骨间肌
拇指 外展、伸展 拇外展肌
9
3. 上肢D2F与D2E的运动模式。 4. 参与上肢D2F与D2E运动模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