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明明第四节地球的结构

合集下载

【地理】湘教版必修1 第一章 第四节 地球的结构PPT课件

【地理】湘教版必修1 第一章 第四节 地球的结构PPT课件

二氧化碳 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
并对地面起保温作用。
臭氧 水汽和杂质
能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保护地球 上的生物免受过多紫外线的伤害。 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大气水
生物水 陆地水
海洋水
地球上水的存在形式
陆地水体类型
江河水
地表水 湖沼水
空间分布
冰川
地下水
(浅层地下水)潜水 (深层地下水)承压水
地球表层生 物及其生存 环境的总称
组成
主要成分 是氮和氧
海洋水、 陆地水、 大气水、 生物水等
生物及其 生存环境
其他
是地球生命生 存的基础条件
水圈里的陆地 水与人类关系 最密切
生物圈、大气 圈、水圈和岩 石圈相互渗透、 相互影响
大气组成
干 氧气
人类和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

需的物质。
空 气
氮气
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成分。
第四节 地球的结构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划分依据: 地震波
纵波:速度快,能在固体、液体中传播
横波:速度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
想一想:
当地震发生时,陆地上的人 们有什么感觉? 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在海洋中航行的人的感觉呢?
只能感觉到上下颠簸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 划分依据:
地震波
海洋(6km)
平均17km
6370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外部圈层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 地球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 和生物圈等,其中生物圈占有大 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 圈的上部。
• 各个圈层之间相互吸引、相互制 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 自然环境。

必修一第四课地球的结构精品文档37页

必修一第四课地球的结构精品文档37页

(1)地球内部划分为三个圈层,由里到外依次 为地核、地幔、地壳。其中地核与地幔之间的界 面为古登堡面,地幔与地壳之间的界面为莫霍面。
(2)纵波在5000千米深处,传播速度明显增加, 说明地球内部物质可能由液态转为固态。
(3)纵波在2900千米深处(古登堡面)传播速度 突然下降,横波在2900千米深处(古登堡面)传播 速度突然减小至0,即横波在古登堡面处消失。 纵、横波在古登堡面的变化说明了外核的物质状 态为液态或熔融状态。
A.3 000km
B.3 500km
C.4 000km
D.4 500km
【解析】第(2)题,时距差为6分钟,对应地震波典 型时距曲线图中各震中距对应的时距差可知,最接 近4500 km处。
(3)依据M、N、Q三地震台站测得的震中距判断,此 次地震震中位于( B)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第(3)题,此次地震的震中位于三圆交会的 ②处。
D.地震波在F、G交界面上,传播速度减为0
【解析】本题组考查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外部圈层的 划分及其特征。第(1)题,图示C表示水圈,而B表示 生物圈,A表示大气圈。故A错误;图示D表示地壳, 故B错误;地震波经过FG之间的交界面,横波速度 减小为0,但纵波速度不为0,故D错误。
(2)有关岩石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B ) ①包括地壳和地幔
大气的成分如下表所示:
2.水圈
续上表:
3.生物圈
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 称,包括生物及其生存环境,是自然地理环境 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
生物圈是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渗透、 相互影响的结果。地球的外部圈层通过生物圈 与地球的内部圈层有机联系在一起,共同作用 于地理环境。

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结构().PPT课件

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结构().PPT课件

2021/3/12
13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地球的内部圈层
气 物
地球的外部圈层
活动: 地球外部可以划分为哪几个圈层?
外部圈层 概念
大气圈 包裹地球的 气体层
水圈 生物圈
地球表层水 体构成的连 续但不规则 的圈层
地球表层生 物及其生存 环境的总称
2021/3/12
组成
主要成分 是 氮和氧
海洋水、 陆地水、 大气水、 生物水
在海洋中航行的人的感觉呢?为 什么?
只能感觉到上下颠簸.因为横 波不能在液体中传播.
不连续面:地震波速度
(一)地震波与界面 突然发生变化的面.
地 震 波 与 界 面
活横33动波千:与米横纵处波波,两与有纵个两波波次在的地大速球的度内变都部化的明,波第显速一增分次大别在,有第地什二么下次 变在化地?下根2据9波00速千的米变处化,,横地球波内消部失可,纵以分波为的哪速几度层迅? 速减小.
生物及其 生存环境
其他
是地球生命 生 存的基础条件 水圈里的 陆地
水与人类关系 最密切
生物圈、大气 圈、水圈和岩 石圈相互
渗透、相互影响
15
对比分析
地球外部圈层中,厚度最大的__大__气_圈___,连续 而不规则的圈层是__水__圈____,他的界线不像其他
圈层那么分明.其范围渗透到其他圈层之中的是 _生__物_圈____.
地壳的厚度
平均17千米
高山 高原
60-70千米
海洋 6千米
地壳厚度变化规律:
地球大范围固体表面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 越低,地壳越薄。
地 壳 物 质 组 成
地壳中主要化学元素平均含量百分比
记忆地壳中八大元素的名称。

高一地理 第四节地球的结构课件 新人教版

高一地理 第四节地球的结构课件 新人教版

下列地理名称中,地壳最厚的是哪个, 最薄的又是哪个?
东北平原
最薄
马里亚那海沟
青藏高原 最厚
长江三角洲
东欧平原
精选ppt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圈层 不连续面 深度 名称
物质组成
状态
地壳 地幔 地核
平均17 莫霍面 33 古登堡面 2900
6371
以硅、氧为主Biblioteka 固态含铁镁的硅 酸盐类矿物
铁和镍
固态 外核:液态 内核:固态
精选ppt
课堂测验
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球的外部圈层
2. 下列关于莫霍面的说法,正确的是
( C)
A. 位于地面以下2900千米深处 B. 是德国科学家发现的 C. 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突然增加 D. 纵波速度下降,横波完全消失
精选ppt
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球的外部圈层
课堂测验
3. 下列关于岩石圈的说法,正确的是
精选ppt
地壳 上层地幔
下层地幔 外核 内核
地幔
地核
精选ppt
读“某地地震波速度随
深度的变化图”,完成
:4、图中曲线表示的地震 波是:
(B )
A、纵波 B、横波 C、纵波和横波 D、无法判断
5、该地莫霍界面大约位于地下:( A)
A、5Km处 B、17Km处 C、33Km处 D、2900Km处
精选ppt
精选ppt
(一)地壳
大陆地壳:双层 大洋地壳:单层
地 上层: 硅铝层 壳
下层:硅镁层
莫霍界面
地幔
■ 地 壳
上层: 硅铝层(较轻)一般只分布在大陆部分,高山.高原区 厚度大,平原地区厚度小;在大洋地壳中很薄,甚至缺失

湘教版高中地理第一章第四节课件地球的结构

湘教版高中地理第一章第四节课件地球的结构
2.莫霍界面是( A ) A.地壳和地幔的界线 B.地幔和地核的界线 C.岩石圈和地幔的界线D.上地幔和下地幔的界线
3.有关岩石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A.岩石圈属于地壳的一部分,是由岩石构成的 B.岩石圈属于上地幔的一部分 C.岩石圈与生物圈关系密切 D.岩石圈的上部是软流层
随堂练习
请同学们将各外部圈层的名称填入下表
4
生物圈
1 大气圈 2 水圈 岩石圈
第四节 地球的结构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1、划分依据:地震波 当地震发生时,陆地上的 人们有什么感觉?
地震波:地震的能量以波动的方式向外传播, 形成地震波
分类
特点
传播速度 所经物质状态 共同点
纵波P 横波S
较快 较慢
固体、液体、气体 速度都随所 通过物质的
固体
性质而改变
地球的内部圈层
借助于地震波的研究,来研究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组成地壳的元素
地球的外部圈层
气 物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外部圈层 概 念
组成
其他
大气圈
由气体和悬浮 物组成的包围 地球的复杂系 统
气体和悬浮 物,主要成 分是氮和氧
是地球自然环 境的重要组成 部分
水圈 生物圈
地球表层水体 构成的连续但 不规则的圈层
三态;海洋水、 水圈里的水处
陆地水、大气 于不间断的循
水、生物水
环运动中
生物及其生 存环境的总 称
生物及其生 存环境
分布于大气圈的底 部、水圈的全部、 岩石圈的上部;最 活跃的圈层
随堂练习
1.有关地震波的叙述正确的是?( D ) A .地震波是一种无线电波 B .纵波传到古登堡面时完全消失 C .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在莫霍面都明显减少 D .从震源发生的地震波,纵波比横波先到达地面

高中地理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四节地球的结构课件湘教版必修1ppt版本

高中地理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四节地球的结构课件湘教版必修1ppt版本
(3)× 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
教材整理 2 地球的外部圈层
阅读教材 P27 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外部圈层
概况
意义
A 大气圈 包裹地球的气体层
地球生命生存的基础条件之一
B 水圈
由 水组成
、固态水和气态 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密切,尤其 是
广泛分布于地壳、大气圈
C 生物圈

中的生物世界
【答案】 (1)C (2)B
[合作探讨]
材料一
秀丽的黄果树瀑布景观图。
地球的外部圈层
材料二 2015 年 9 月 14 日,日本南部九州地区阿苏山的一个火山口突然爆 发,喷出的浓烟高达 2000 米,空气中的火山灰向四周蔓延。
探讨1:材料一中的景观图体现出的地球圈层有哪些?该景观的主体属于哪 个圈层?
圈层名称 不连续面 深度(km)
特征
地壳 上地幔 莫霍面 地 幔 下地幔
①固体外壳;②厚度最小,其中大陆 地壳较厚,大洋地壳较薄 17 ①固态,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 层,物质处于熔融状态;②温度、压 力、密度增大

外核 古登堡面
2 900 呈熔融状态
核 内核
呈固态,压力、密度很大
[体验评价] 1.读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回答(1)~(2)题。
4.B 圈层是一个( )
A.不连续、有规则的圈层 B.连续、不规则的圈层 C.连续、有规则的圈层 D.不连续、不规则的圈层
【导学号:00040037】
【解析】 第 3 题,按距离地球表层由远到近,地球圈层可分为大气圈、 生物圈、水圈、岩石圈,其中生物圈包括大气圈底部、水圈全部和岩石圈上部, 结合图示中 A、B、C 与大气圈的位置可判断 A 为生物圈,B 为水圈,C 为岩石 圈。第 4 题,水圈的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中,是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 续而不规则的圈层。

地球的结构

地球的结构
圈层名称范围深度主要特征地壳地表莫17km1岩石为主固态2各地厚度不一登堡界面172900km1上层固态铁镁硅酸盐组成往下含量增加3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为岩石圈组成地核地心29006371km1外核液态或者熔融状态内核固态2物质以铁和镍为主3温度压力密度很大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上的差异以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为界将地球内部划分为三个圈层
地壳:地球表面以下,莫霍面以上的固体
外壳。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大陆部分 厚度33千米,大陆地壳厚于海洋地壳。组 成物质为岩石。
地壳厚度变化规律是:地球大范围固体表 面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 越薄。
地幔:位于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间,下界距
离地表2900千米深处。根据地震波的变化, 把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存在软 流层,一般认为这可能是岩浆的发源地。地 幔由上向下,铁,镁含量逐渐增加。组成物 质为铁镁的硅酸盐类。
主要特征
1,岩石为主,固态 2,各地厚度不一 3,硅铝层和硅镁层为主 1,上层固态,铁镁硅酸盐组成,往下含 量增加 2,上部有软流层 3,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为岩石圈组成
地核
古登堡- 地心 2900-6371km
1,外核液态或者熔融状态,内核固态 2,物质以铁和镍为主 3,温度,压力,密度很大
二、 地球外部圈层
明显减少 D . 从震源发生的地震波,纵波比
横波先到达地面
2、在莫霍界面以下( A )A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增加B.纵波传播速度下降,横波传播速度增加
C.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下降
D.纵波传播速度增加,横波传播速度下降
3、水圈是( B)的圈层
A.连续而规则 B.连续不规则
C.不连续但规则 D.不连续不规则
图1-21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

第四节 地球的结构概论

第四节 地球的结构概论
2. 什么是地震波?一般有哪两种? 3. 比较两种地震波的特点。
地震波
分类
纵波 (P) 横波 (S)
特点
传播 传播 速度 介质
共同点
较快
固、液、 气体
较慢 固体
地震波分类及其特点差异
纵波
横波
1、地震发生时,处于震中的人们感受到:
A、只有上下颠簸 B、只有左右摇晃 C、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D、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的大气密度小
C. 水圈由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组成
D. 生物是由地壳、大气圈、水圈和生物
(1)写出图中字母 表示的地球内部层 次的名称:
A____地_壳_______ B1和B2 上_层__地__幔__ D_下__层__地_幔______ E__外_核_________ F内__核_________
2、当太平洋某海域海底发生地震时,一艘 轮船正好从该地经过。此时,船上乘客感 受到:
A、只有上下颠簸 B、只有左右摇晃 C、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D、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唐山地震的回忆
1976年7月28日凌晨3:42分,正在熟睡的我被突如其
来的巨大震动惊醒,一时间“邦邦邦”的噪音四起,大地
在颤动,我的第一反应是地震了。
问题:1. 对比各圈层的组成物质和状态;
圈层名称
组成物质
状态
地壳
90多种化 硅铝层 固 学元素 硅镁层 (岩石)
地 上地幔 幔 下地幔
铁、镁 硅酸盐

地 外核
铁、镍

核 内核
为主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问题:2. 说明岩石圈的范围。
问题:3. 找到软流层的位置;
岩石圈 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 固态水 按性质

第四节地球的结构 课件 (湘教版必修1) (共28张PPT)-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第四节地球的结构  课件 (湘教版必修1) (共28张PPT)-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当地震发生时,地上的人们有什么感觉? 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地震时,在海洋中航行的人的感觉呢? 只能感觉到上下颠簸
合作探究 速度(千米/秒)
1.地震波传播速度在什么位置出现急剧的变化?这种变化说明 了什么问题,推测它们状态可能是什么?
2. 地震波为什么能作为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的依据?
3.地球内部划分为几个圈层,各圈层有何特征、组成物质??
放一些财务数据或者 市场份额(国内、国 际)、产品归类、组 织结构之类的文字, 反白字,加阴影。
TM
AGW
G
作图元素
产品示意图标,使用时标上名称。 (组网图不能使用产品实物图, 所以大家要善于运用此示意图标)
Soft X (CS) 策略管理服务器
SGW
GK
信令网关
C&C08 iNET
MSR多业务交换机 (ATM/IP/MPLS)
■地壳的厚度 大陆地壳:双层
地壳
上层:硅铝层
下层:硅镁层
大洋地壳:单层
莫霍界面 地幔
地幔:
位于莫霍面与古登堡面之间,厚度约 为2800千米。
软流层
33km
上地幔
2900km
下地幔
地幔
5150km
地核:
古登堡面以下直至地心,厚度约3400 千米。
地核
2900km
外核
5150km
内核
岩石圈 =地壳+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
2.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速度{千米/秒)
33
2900
地壳
莫霍界面
地幔
古登堡界面
地核
探究:不连续面:波速发生突然变化的面 我们能否利用地震波来

地球结构详细解说

地球结构详细解说

地球结构详细解说地球是我们所居住的行星,是太阳系中唯一有生命存在的行星。

地球结构非常复杂,由不同的地层组成,包括外核、内核、地幔和地壳。

了解地球的结构是地球科学家和地质学家研究地球的重要方法。

地球结构分为四个层次,从表面到内部分别是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部分,包括岩石和土壤。

它是具有变化的厚度的薄层,部分地区仅有几公里,而其他地区则有数十公里甚至数百公里的厚度。

地壳以海底和陆地的形式存在。

陆地地壳主要由花岗岩和硅酸盐岩组成,而海底地壳主要由玄武岩组成。

地壳的主要作用是为生物提供居住的空间,并为大气和水文过程提供基础。

地幔位于地壳下方,是地球最大的部分,约占地球半径的84%。

它由熔融的岩石和硅酸盐岩组成,温度高达3000℃。

地幔的上部是软流层,主要包括上地幔和下地幔,底部是坚硬的地幔岩石层。

地幔的主要作用是传导热量和产生地震。

外核是地球的第三个层,位于内核外面,主要由液态的铁和镁组成。

外核的存在使地球产生了一个磁场,为生命保护提供了必要的防护层。

外核的温度高达4,500℃,它是由自然对流产生的磁场所产生的地磁场,使地球的表面受到太阳风、宇宙射线等辐射的保护。

内核是地球最内部的部分,占地球半径的15%。

它是由铁和镍组成的固体,直径约有1,200公里。

内核的温度高达6,000℃,压力约达到3600万大气压,由于内核极高的压力和温度,内核表面比外核面积还要小。

地球结构相互之间的相互作用,驱动着地球的各种地质和气候过程。

了解地球结构是了解地球能量来源和演化历程的关键,因此,更多的地球科学家和地质学家会进一步探索地球的结构和演化过程,深刻了解并揭示地球历史演化过程。

地球圈层结构

地球圈层结构

干 洁 空 二氧化碳 气
臭氧 水汽和杂质
水圈
大气水
生物水 陆地水
海洋水
地球上水的存在形式
人类实际能够利 冰川水 海洋水 地 球 用的淡水资源仅占地 河流水 上 大气水 球淡水储量的 0.3% , 的 地表水 湖泊水 水 约为地球总储水量的 陆地水 十万分之七。 生物水 地下水
生物圈
生物圈是地球生物与其环 境共同组成的特殊圈层。生命 活动渗透到大气圈、水圈和岩 石圈中,成为地球上最具活力 的圈层。
E
F
莫霍界面 A
横波 地幔 纵波 地核
古登堡界面
地壳
4000
5000 6000
B
地震波波速与地球内部构造图
2900千米
33千米
想一想: 活动
在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地 震波波速的突然变化说明了什么问 题?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下的物 质状态可能是什么?
说明了物质状态发生了变化; 在莫霍界面下P、S波都能通过, 物质状态可能是固态,在古登堡界 面以下,S波消失,物质状态可能 是液态。
3、它在不断地变化着。
地壳
地 球 的 圈 层 结 构
地球的同心 圈层
内部 圈层
地幔
地核
物质组 成和特 点
岩石圈
外部 圈层
大气圈
水圈
生物圈
人类生活在 地球表层
范围
特点
范围和 特点
(2011·全国文综)读图1,完成下题。
1.组成该山体岩石的矿物直接来自( D )
A.地表 B.地壳上部 C.地壳下部 D.地幔
共同点:都随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改变
想一想:
当地震发生时,陆地上的 人们有什么感觉? 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在海洋中航行的人的感觉呢? 只能感觉到上下颠簸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合起来 称为岩石圈。地壳只是岩石圈的一个组成 部分,厚度比岩石圈小,如图如所:
地核
地幔 地核
地壳
软流层
地幔
2 900千米
地 核 5 100千米
厚3 400千米
地核:位于古登堡面以下直至地心,厚度约3 400千米。 分为内核和外核。
小结:
地球内 部圈层 构造
地壳
上地 地幔 幔 下地
C.S波、P波都明显下降
D.P波完全消失、S波突然下降
(2)有关地球内部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幔的厚度最大 B.地震波在地壳的传播速度比在地幔大 C.软流层紧贴于地壳以下 D.地核的温度很高,压力和密度都很大
(D )
3. 北京时间2011年1月3日4时20分,在智利中部(南纬38.2度,
西经73.3度)发生里氏7.1级地震,震源深度约30 km。震中距
(3)垂直分层:自下而上依次为对流层;平流 层;高层大气(中间层、热层、外大气层)。
分 高度分 层 布(km)
主要特点
特点成因
与人类 的关系
①气温随高度
的增加而递减 低纬: (每升高100m, 17~18 温度大约降低
0.6℃)
地面是对流层大气主要 的直接热源,离地面越
近,受热越多
人类生 活在对
连续但不均匀
(1)组成:按照各种水体的空间分布的,圈可以层分为海洋水,
陆地水和大气水,其中陆地水又分为地表水和地下水。
① 海洋是主体,占全球面积71%。
②陆地上的湖泊、河流、冰川、地下水、沼泽水
等都是其组成部分。
咸水占水圈总水量的97%,目前人类实际可利用的淡水资 源(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仅占地球淡水储量的 0.3%,约为地球总储水量的十万分之七。

高中地理必修一 第一章 第四节 地球的结构_

高中地理必修一 第一章 第四节  地球的结构_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结构_左边文字,分析莫霍面、古登堡面的大致深度以及这个两个界面附近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

【总结】纵波和横波在地表至莫霍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莫霍面距离地表约33千米;古登堡面距离地表约2900千米,纵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则突然消失。

3、三大圈层:以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为界,可以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读书】引导学生看书,分析、归纳各圈层的主要特征。

【总结】地壳①厚度: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地壳厚度的变化规律是:大陆地壳较厚,平均厚度约33千米,海洋地壳较薄,平均厚度约6千米;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

②组成:地壳由90多种化学元素组成,含量较多的8种元素是氧、硅、铝、铁、钙、钠、钾、镁,其质量总数占地壳总质量的98.04%,其中氧几乎占1/2,硅占1/4强。

硅酸盐类矿物在地壳中分布最广③结构:上层为硅铝层,相对密度较小,分布不连续,在大洋底部罕见甚至缺失;下层为硅镁层,相对密度较大,分布是连续的。

地幔①结构:分上地幔和下地幔。

上地幔具有固体特征,主要由含铁、镁的硅酸盐类矿物组成。

岩石圈: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合在一起组成。

③软流层:位于上层地幔中,一般认为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地核①组成:可能是极高温度和高压状态下的铁和镍组成。

②结构: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核呈固态接下来我们学习第二部分。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板书)通常把地壳表层以外的由大气、水体和生物组成的自然界分为三个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统称为地球的外部圈层。

【读书、分析】引导学生看书,分析、归纳各圈层的主要特征。

1、大气圈大气密度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下降。

一般把2019~3000千米这个高度作为大气圈的上界。

2、水圈由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组成。

按照存在位置和状态可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和生物水,其中陆地水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最为密切。

3、生物圈生物是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

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结构分解

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结构分解

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结构分解第四节地球的结构知识点一地球的内部圈层1.地震波 (1)概念地震的能量以波动的方式向外传播,形成地震波。

(2)分类(3)应用:利用地震波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和经过不同介质的界面时会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的性质,可以“透视”地球内部的结构。

[图表导读]读教材图1-21,思考下列问题。

(1)地震波的分类及传播特点是什么?提示:地震波分为横波和纵波,横波的波速较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纵波的波速较快,能在固体、液体中传播。

(2)地震波通过莫霍面、古登堡面时传播速度有何变化?提示:地震波通过莫霍面时,地震波的速度突然增加;通过古登堡面时,纵波速度突然下降,横波速度消失。

(3)为什么人们能根据地震波传播速度曲线来推测地球内部构造和物质状态?提示:地震波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地震波经过不同介质的界面时,还会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

2.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特点 (1)地壳①范围:地球表面以下、莫霍面以上的固体外壳。

②厚度变化规律:地球大范围固体表面的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

③分层?上层:硅铝层,除氧外含硅和铝比重大,密度小,是不连续的圈层下层:硅镁层,铝成分减少,镁和铁比重相对增加,密度大,是连续的圈层。

(2)地幔①范围: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即莫霍面至古登堡面之间的圈层。

②分层?上层地幔:具有固态特征,由含铁、镁的硅酸盐类矿物组成下层地幔③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合在一起,平均厚度为100~110千米。

(3)地核①范围和组成:古登堡面(距离地球表面2 900千米以下)所包围的球体,一般认为由极高温度和高压状态下的铁和镍组成。

②分层?外核:在高压和高温下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核:一般认为呈固态材料一《地心游记》是法国著名作家儒勒·凡尔纳的代表作之一,出版于1864年,讲述黎登布洛克教授在一本古老的书籍里偶然得到了一张羊皮纸,发现前人曾到地心旅行,教授决心也做同样的旅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连续面——地球内部地震波速度发生突然变化的面 地球内部地震波速度发生 不连续面
速度{千米 秒 速度 千米/秒) 千米
0 3 6 9 12 15
横波 纵波
33
地壳
1000
莫霍面
地幔
2000
29003000外4000面核
深度
5000
内 核
(千米) 千米)
6000
地核 ——地震波 地震波 速度 地 度的
生 物 圈
下图为“地球内部结构示意图” 下图为“地球内部结构示意图” 读图完成以下问题: 读图完成以下问题: 1.图中 、B、C、D分别代表 图中A、 、 、 分别代表 图中 地球内部的某一部分, 地球内部的某一部分, 请写出各自的名称: 请写出各自的名称: 地壳 地幔 A ________ B________ 岩石圈 C ________ 软流层 D________
例:绳 子
例:弹 簧
地震波的性质 ——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 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
当地震发生时, 当地震发生时,陆地上震 中的人们有什么感觉? 中的人们有什么感觉? 特 点
传播介质 传播速度


横波(s) 横波(s) 纵波(p) 纵波(p)
固体
固体、液体、 固体、液体、气体
慢 快
共同点 速度随所经 物质性质 性质的 物质性质的 不同而发生 改变
一 地球的内部圈层
(一).地震波 一 地震波
1.概念 概念 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 当地震发生时, 击,产生弹性振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 产生弹性振动, 弹性振动 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 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
2.分类及性质 分类及性质
横波:质点的运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 横波:质点的运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 纵波:质点的运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一致 纵波:质点的运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一致
——地壳和上地幔顶部 软流层以上 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 软流层以上)
平均厚度为100~110千米 千米 平均厚度为
——岩浆的发源地
(2)物质组成 ) 上 层:含铁镁的硅酸盐类矿物
由上往下: 由上往下:铁镁的含量逐渐增加
地 核
(1)组成物质 (1)组成物质
可能是极高温度和高压状态下的铁和镍 可能是极高温度和高压状态下的铁和镍
2. A 有何变化规律? 有何变化规律? 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 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 3.F、G 分别代表地球表层的哪部分? 、 分别代表地球表层的哪部分? F 大洋地壳 G 大陆地壳
大气圈
根 据 右 图,判 断 A、 B、C 分别代表地球 外部圈层的哪个圈层?
宇宙环境 地球 地球的自身环境
第四节
地球的结构
哈尔滨师范大学 地理科学学院 程明明
宇宙环境 地球 地球的自身环境
{
(内部圈层) 看不见的内部 内部圈层) 看的见的外部 外部圈层) (外部圈层)
第四节 地球的结构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阅读教材 P25 “认识地球内部结构”
并回答以下问题: 并回答以下问题: 1)科学家用什么方法认识地球内部的? (1)科学家用什么方法认识地球内部的? (2)这种方法有什么样的性质? )这种方法有什么样的性质?
(二).地球的三个圈层 ).地球的三个圈层 地 壳
(1)概念 (1)概念 地壳是地球表面以下、 地壳是地球表面以下、 莫霍界面以上的由岩石组 莫霍界面以上的由岩石组 成的固体外壳。 的固体外壳。 (2)地壳的元素组成 (2)地壳的元素组成 氧、硅 、铝 、铁 、 钙 、钠 、钾 、镁 8种 种 元素的质量总数占地壳 总质量的98.04%. 总质量的
变化规律:海拔越高,地壳越厚; 变化规律:海拔越高,地壳越厚; 海拔越低,地壳越薄。 海拔越低,地壳越薄。 大陆部分平均厚度33千米,大洋平均厚度 千米 千米, 大陆部分平均厚度 千米,大洋平均厚度6千米, 千米 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 地壳平均厚度约 千米。 千米
地 幔
(1)划 分 ) 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 岩石圈 软流层
外部圈层 大气圈 概 念 特 征 其 他 由气体和悬浮 近地面的大气密 是地球生命生 物组成的包围 度大,随着高度 度大, 存的基础条件 地球的复杂系 的增加,大气密 的增加, 之一. 之一 统 度迅速下降 海洋水、 地球表层水体 海洋水、陆 陆地水与人类 地水、 构成的连续但 地水、大气 社会的关系最 为密切,分为地 不规则的圈层 水、生物水 为密切 分为地 表水和地下水 地球表层生物 由生物及其 及其生存环境 生存环境组 的总称 成
A生物圈 C岩石圈 B 水圈
A C
B
地壳
上 地 幔 地 幔 下 地 幔 外 核 地 核 内 核
岩石圈 软流层
地震波传播及震害的形成
想一想我们能通过哪 些渠道或方法获取地球内部的 信息? 信息?
钻探技术 火山喷发的物质 遥感技术
生物圈与大气圈、 生物圈与大气圈、 水圈、 水圈、岩石圈相 互渗透, 互渗透,相互影 最活跃的因素) 响(最活跃的因素 最活跃的因素


生物圈
气 圈 大 生 水 物 圈 圈
地球外部圈层示意图

波 面 层
地震波 莫霍面 古登堡面 地 壳 地 幔 地 核
地 球 的
地球的内部圈层
两 三
大 气 圈 地球的外部圈层 水 圈 相互联系 相互制约
地壳中主要化学元素平均含量百分比
(3)地壳结构 (3)地壳结构
上 下
层:硅铝比重大,密度小,称硅铝层。分布 硅铝比重大,密度小, 硅铝层。 不连续在大洋底部非常罕见。 不连续在大洋底部非常罕见。 层:镁铁比重大,密度大,称硅镁层。分 镁铁比重大,密度大, 硅镁层。 布是连续的。 布是连续的。
(4)地壳厚度 (4)地壳厚度
(2)划分 (2)划分
外 核 ----高温高压下呈液态或熔融状态 高温高压下呈液态或熔融状态 被认为是地球磁场产生的重要原因 被认为是地球磁场产生的重要原因 地球磁场 内 核 ---- 一般认为是固态
地球 地球的外部圈层的 二
地 球 存 在 生 命 的 原 因
的 圈 圈 适宜的温度 圈
外部圈层的概念及其主要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