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下)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1.理解小说的主题和人物多样的精神世界,认识小说折射出的社会人生图景。
2.体会作者对小说中塑造人物的态度和所表达的情感。
3.通过推敲鉴赏与反复诵读,概括出不同作家、不同作品的语言特色。
4.能运用品味、感悟等方法欣赏作品的艺术特色。
5.学会根据交际目的,运用书信体恰当得体地表达思想,交流感情。
本单元的主题是在小说阅读的实践中,学会“品味、感悟、欣赏”的读书方法。所选的四篇小说都是传统名篇,作品在烛照现实丑恶的同时,更表现出作者悲悯博大的情怀,蕴涵着永不磨灭的人文精神的光辉。因此教学本单元课文,我有以下一些基本设想:1.本单元应着眼于使学生掌握阅读小说的基本方法,知道读小说应读什么,该怎么读。
2.教学可从激发学生阅读小说的兴趣出发,让学生在反复的阅读实践中读出作品的味道。
3.教眼要设在“理解、鉴赏”之上,让学生多从整体上进行感知和感悟,尽量避免零敲碎打的问题教学。
4.每篇小说都要注重对作品思想内涵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可各有侧重,《故乡》可侧重人物形象的品读,《我的叔叔于勒》可侧重情节的赏析,《在烈日和暴雨下》可侧重环境描写的赏读,《多收了三五斗》可侧重对通过对话描写塑造人物群像的学习。
5.本单元的教学应特别重视综合学习与探究,注意引导学生挖掘蕴涵在本单元小说中的一些有趣的话题,确立专题进行比较阅读和探究,使学生学会开掘阅读的深度,避免对经典文学作品的快餐式阅读。
6.在单元学习的最后,可引导学生与文学家展开对话,使学生在读出社会,读出人生的基础上读出自己。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1.《春》:通过对朱自清散文《春》的学习,使学生感受作者对春天的热爱,认识散文抒情的语言特色。
2.《济南的冬天》:学习老舍的散文《济南的冬天》,引导学生欣赏作者对济南冬天的描绘,理解散文的写作技巧。
3.《雨的四季》:通过阅读刘湛秋的散文《雨的四季》,让学生体会作者对雨的喜爱,并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和描绘事物。
5.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感知和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文学艺术的热爱,提高审美情趣。
6.自主学习: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散文的语言特色:《春》和《济南的冬天》中,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自然景色,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分析、体会这种语言特色,学会欣赏和运用。
突破方法: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具体例子,让学生模仿练习,逐步掌握写作技巧。
(2)古代诗歌的鉴赏:古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方式与现代文有较大差异,学生较难理解。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背景、作者、意象等多方面入手,提高鉴赏能力。
突破方法:通过讲解诗歌背景、作者生平,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情感。
(3)自主百度文库习与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上主动探究、交流分享。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一、单元教学目标:
1、了解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式,学习和运用从不同的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2、通过反复吟诵,能说出作品所写的自然风景的个性特点,及给予人们的种种启示。
3、掌握“吟哦讽诵”的要领,学会在朗读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体会其深蕴的人文内涵。
4、学会合作探究和写作,能从各个渠道收集、筛选和组合材料,并运用到写作中去。
5、能用流畅的口语介绍本地的风景、特产、风俗和民情。
二、单元课时安排共13课时
课本整体感知单元整体学习1课时《鼎湖山听泉》2课时
《林中小溪》及同作者散文2课时《飞红摘翠记黄山》2课时
《画山绣水》1课时诵读欣赏1课时
自由阅读1课时“综合学习与探究”4课时
三、教学设想
本单元的中心内容是“自然山川”,着重领略和要求掌握的学习方法是“吟哦讽诵”,就是要求学生能通过吟诵去体会和把握文章所表现出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因而要教会学生从反复吟诵中,了解作品所写的自然风景的个性特点及给予人们的种种启示,加深理解其中深蕴的人文内涵。并且能从吟诵中品味文章的神气、写作上的妙处,领会到写景散文的一般思路。进而参与“综合学习与探究”活动,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进行合作探究和写作。
四篇课文的安排,应各有侧重点,《鼎湖山听泉》作为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可以作为示例,指导学生学习在“吟哦讽诵”中注意作者感情嬗变的历程及对人生和历史的感悟;《林中小溪》一文在运用所学的方法自主学习的同时,可向学生介绍一下这位被称赞为“在整个世界文学中,未必能找到与他并驾齐驱的作家”的前苏联作家的作品风格,并再选择一些他的作品来加深学生的感受。《飞红摘翠记黄山》《画山绣水》则重点学习写景角度的选择与转换及材料的整理和运用,为写作做好准备。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8《多收了三五斗》教学设计(共1课时)
《多收了三五斗》教案设计
教材分析
教材选自洪宗礼主编的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八课。该课属于略读课文。这篇小说创作于九一八事变后,那时叶圣陶积极参加爱国抗日活动,发表了《多收了三五斗》等著名的短篇小说,技巧日臻娴熟。短篇小说《多收了三五斗》半个世纪来一直被选为语文教材。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理清小说情节。
2.品味人物对话,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3.揣摩农民群像的塑造及其表达效果。
4.认识“丰收成灾”的社会根源,把握小说主题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分角色朗读,揣摩人物心里活动。
2.梳理小说情节,认识“丰收成灾”的社会根源。
3.学习小说对农民群像的塑造手法及其效果。
难点:语言描写、细节描写、对比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教学设想: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来反映生活的文学体裁,《多收了三五斗》的作者通过精彩的对话刻画了农民群像。本设计通过选取一二片断进行诵读练习,积累语感,并结合时代背景引导学生认识造成农民悲剧的社会根源。
教学准备:
1.搜索有关《多收了三五斗》的课件,对其进行选择、处理、整合制作成ppt课件,用于课堂教学。
2.在备课时,利用百度搜索了《多收了三五斗》的有关教学资料,参考其他教案,并结合班级学生的特点,确定了课堂教学的形式和方法。根据课堂的需要,我在百度网上下载了视频朗读和变色龙的有关图片及学过的课文的相关图片,课堂上展示给学生看,给他们视觉和听觉上的直观感受。
设计思路
小说是反映生活的文学体裁,《多收了三五斗》的作者通过精彩的对话刻画了农
民群像。本设计通过选取一二片断进行诵读练习,积累语感,并结合时代背景引导学生认识造成农民悲剧的社会根源。
苏教版八年级上语文第二单元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八年级上语文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一、单元内容本单元所选用的课文全部围绕“爱国主义”这一主题,古往今来,人类有着许多崇高而美好的情感,思乡爱国是人类崇高而美好的情感之一。萧乾的《枣核》以“枣核”为线索,采用以小见大、以物传情的手法,写了一个美籍华人要几颗故乡的枣核试种,以寄托思乡之情的故事,反映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深厚的民族意识和丰富的民族情感的民族。都德的《最后一课》通过最后一课的生动描述,反映了法国人民在遭到普鲁士侵略以后所表现的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和对侵略者的仇恨。阅读这篇作品对我们学好祖国语言不无启迪。刘敬智的《始终眷恋着自己的祖国》一文,通过钱学森情愿放弃国外优厚的生活待遇,历尽艰险回国的经历,写出了一代知识分子的爱国情怀。《古代诗歌四首》收录了杜甫、杜牧、陆游、文天祥四位大家的作品。《春望》体现了老杜忧国忧民的思想,《泊秦淮》流露了小杜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抒写了陆游的郁闷和理想,《过零丁洋》体现了文天祥的一片丹心。《晏子使楚》通过对晏子言行的刻画,塑造了一位热爱自己祖国的贤相的形象。二、教学目标1、了解作品中人物活动的背景,倾听他们抒发的爱国主义心声。2、感受作品中富有个性的人物就特定的事件,引发热爱家园、报效祖国的情思。3、能根据文章中心选取材料,分清主次,写作中做到详略得当;4、记诵、品味作品中精警、含蓄的语句。5、能根据文意,使用正确的标点符号修改作文,养成自己修改作文的好习惯。6、
能就本单元感兴趣的问题确立主题进行专题探究,展示探究成果。
7、能因地制宜,开展访问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活动,从中汲取爱国主义养分。三、教学课时安排(共14课时)单元整体学习(1课时)课文《枣核》(2课时)课文《最后一课》(2课时)课文《始终眷恋着自己的祖国》(1课时)课文《古诗四首》(1课时)课文《晏子使楚》(2课时)诵读欣赏(1课时)写作(3课时)语文实践活动(1课时)三、教学设计第一课时单元整体学习(起始课)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1导入“谁怜爱国千行泪”,“一寸山河一寸金”,爱国主义,是人类走向文明的强大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力量,千千万万的志士仁人,为了敬爱的祖国,用各种方式,倾诉着崇高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感,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爱国主义凯歌。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爱国主义的篇章”,倾听爱国主义的赞歌,感受先驱们的爱国情怀。听讲可以播放爱国主义歌曲,如《我的祖国》等。2速读单元课文,完成两个任务:(1)本单元的5篇课文,各自从什么角度表达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的;(2)你能向全班同学讲一个爱国主义故事吗?要求故事讲得生动形象,通顺流畅。要点:以物寄托思乡之情,牢记祖国语言,历尽艰险回到祖国怀抱,捍卫祖国尊严,决不投降,忧国忧民……先小组讲,接着代表上台讲述,最后点评。目的是初步感知课文,激发爱国热情。合要求就行,重在鼓励,目的是拓宽视野。3明确单元学习任务:请同学们依据单元提示、课文练习和自己的体会,大致明确本单元的主要学习任务。学生先独立思考,后集体讨论,做到基本一致。参见单元教学目标教学反思第二课时枣核(1)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1导入我先朗诵一首诗,如果有知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
计
第二单元
一、单元整体分析和教学思路
本单元围绕“爱国主义”这一主题展开,是对炎黄子孙进行爱国教育和熏陶的。学习本单元,要在分析人物的基础上,激发出学生的爱国热情。
《枣核》人一离开故土,就成了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但怀乡的梦,却永久如影随行。“寄语莺声休便老,天涯犹有未归人。”海天茫茫,风尘碌碌,故乡的一山一水,一虫一鸟,一草一木,一星一月,一寒一暑,一时一俗,一丝一缕,一饮一啜,都化为血肉饱满的经历,始终萦绕在天涯游子的心头……《枣核》一文,借几颗枣核,书写了一名远在大洋彼岸的美籍华侨越到晚年,思乡越切的情怀,字里行间洋溢着炎黄子孙浓郁的思乡爱国之情。
《最后一》那个地址有恪尽职守的教师,有稚气未脱的小孩,也有饱经沧桑的老人,他们的神色凝重、悲忿,或目光专注地倾听……这是出此刻一堂不同寻常的法语上的动人情景。在19世纪的普法战争中,法国的阿尔萨斯沦陷于
普鲁士,并被屈辱地终止法语的教学,阿尔萨斯的一群一般的法国人怀着酷爱祖国语言、招架外来入侵、保护国家尊严的饱满激情,在最后一堂法语上,一起谱写了一曲悲壮昂扬的爱国主义颂歌。
《始终爱恋着自己的祖国》19年9月17日,在太平洋上,一艘轮船搭载着一家四口从大洋彼岸驶向东方。而30年后的198年月18日,一样在太平洋上,我国向预定海域发射的第一枚运载火箭取得圆满成功,震惊世界。将这两个历史性的时刻联接起来的确实是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的闻名科学家钱学森。在那个名字的背后,有着一段任何科幻小说的作者都无法想像出来的独特经历,专门是他那时为了离开美国回到祖国怀抱而走过的一段曲折的道路……
苏教版八年级上语文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苏教版八年级上语文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归途 [宋明娟]
上完这节课,我就可以回家了。唉,怎么还不下课呢?(开头包含必要的交代和铺垫。)
丁零零下课铃响了。我把书包往肩上一甩,三步两步跑下楼来,驾上单车,飞也似地冲出校门。(一连串的动词,具体而又形象。)
我穿过拥挤的人群,突然一下子撞了前面的老太太一下。老太太回头望着我,说: 孩子啊,你骑车可一定要注意点啊!撞着了人可不是好玩儿的呀! 我抱歉地一笑,赶紧向前骑去。( 撞人旨在突现我心情急切,但老太太的话不够口语化,不符合情景特点。)
真不明白今天哪来这么大劲儿,车轮在不停地转,越转越欢,我已遥遥领先。
咔嚓 ,怎么了?见鬼,链条掉了。我急忙跳下车,摆弄起来,可半天也没弄好。怎么啦?我来帮帮你! 我抬头一看,原来是老同学戴文强。他三下两下就把我的车子弄好了。我跳上车,又向前冲去。(由轻快、高兴陡转为焦急,心情变化且文见曲折。只是本段写得过于简略,渲染不够。)
一路急驰,我竟也不觉哼起了不知名的小曲儿: 真呀真快活 ( 哼曲儿 ,孩子们非常典型的高兴之举。)
啊,快了,快了!村口站着的是妈妈。娟儿,回来了! 妈妈向我挥着手。(这一段表明是亲情在召唤着我。)
回到家里,我放下自行车和书包,直奔饭桌。哇,这么多可口的菜!( 回到家
里 ,表明已不再是归途上的事了。文章循此继续叙写下去,实为离题。这是本文的重大失误。)
娟儿,快吃。在学校总是吃冷菜,在家可得多吃点,身体是学习的本钱。妈妈一边往我碗里夹菜,一边抚摸我的头, 看,又瘦了。
知道,妈,您也吃呀! 我看着妈妈日益消瘦的脸庞,深陷的眼窝,霜染的白发,心里一阵酸楚。(这一段和上一段侧重表现母爱的无私。下一段侧重表现父亲的关爱。若硬要表现父母之爱,宜于将有关情节插叙在归途中间。最好还是舍去。)
苏教版九年级上语文全册教案第二单元
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花园中学语文教研组
一、单元教学目标:
1、能通过反复阅读课文理解小说的主题和人物形象,认识到小说折射出的社会人生图景。
2、能找出文章对人物的描写方法并概括说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及作者对小说中塑造人物的态度和所表达的情感。
3、在反复的诵读中概括出不同作家、不同作品的语言特色。
4、能运用品味、感悟等方法欣赏作品的艺术特色
5、学会根据交际目的,运用书信体恰当得体地表达思想,交流感情。。
二、单元课时安排:共12课时
单元整体学习 1课时
《故乡》2课时
《我的叔叔于勒》 2课时
《在烈日与暴雨下》 2课时
《多收了三五斗》 1课时
诵读欣赏 1课时
写作与口语交际 3课时
三、教学设计:
本单元的主题是“学会读书”,在小说阅读实践中,学生通过“品味”、“感悟”达到“欣赏”文学作品的目的。同时,这一单元是同学们都很喜欢的小说这一体裁,我们教师可以充分地利用好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围绕小说的三要素:情节,人物,环境,让学生仔细地品读,感悟,多角度地欣赏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在阅读中读出自己,认识社会,掌握方法,提升能力。在此基础上,学生有意识地运用学到的知识,能在体会不同作家语言特色之后提炼自己的语言特色和运用书信体恰当得体地表达思想,交流感情。
由于各篇文章自身的特点,所以每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都应有所侧重:
《故乡》侧重于对文章人物刻划的方法及人物形象本身具有的感染力的学习。
《我的叔叔于勒》侧重于对文章布局谋篇的体会,这与莫泊桑的写作特色一致。
《在烈日和暴雨下》重在品味小说运用环境描写表现人物与主题。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五、藤野先生
金坛市初中语文单元教学分析·九下
藤野先生第二课时
- 3 -
金坛市初中语文单元教学分析·九下
六、生命与和平相爱
- 5 -
金坛市初中语文单元教学分析·九下
七、热爱生命
- 7 -
金坛市初中语文单元教学分析·九下
- 9 -
八、享受生活
金坛市初中语文单元教学分析·九下
- 11 -
诵读欣赏•文笔精华
金坛市初中语文单元教学分析·九下
- 13 -
专题:系统思想与统筹方法
金坛市初中语文单元教学分析·九下
- 15 -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小说家谈小说》教学设计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小说家谈小说》
教学设计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小说家谈小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三维目标:
1. 整体感知小说《百合花》情节及人物形象,把握
其思想内容。
2. 理解茅盾对《百合花》的评论观点。
3. 结合作者观点和自己体会,选取一个角度赏析作品,谈见解感受。
二、具体目标:
1.学习小说鉴赏的基本方法,尝试写评论小说的文章;
2.通过指认《百合花》中细节描写,说出它的巧妙
之处。
3.理解小说《百合花》的思想内容,分析小说中感
人的人物形象。
4.理解茅盾把握小说风格进行评论的评述思路和方法。
5.能比较出自己对《百合花》的评论与茅盾的评论
之间的区别。
在具体目标中,1、2、3是针对所有学生确定的,4是对中等生的要求,5是对优秀生提出的目标。
【教学重难点】
1. 结合作者的观点和自己的体会,选取一个角度赏析作品,谈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和感受。
2. 感悟作者的评论观点。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设计】
课前延伸
1.阅读课文,整体感知小说的思想内容。
2.学生自主学习完成老师布置的预习题。
3.收集并阅读与教材相关、相似、相近的文章,做好读书笔记。
课内探究
第一课时
一、学
1. 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1)学习小组互批预习题,共同纠偏解疑。
(2)各学习小组向全班汇报自主学习小说的一般常识和课文的初步感受;展示收集并阅读的与课文相关的文章以及读书笔记。
(3)创设情境,引入对小说《百合花》的学习。
抬头,白鹭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那悠然站在小树绝顶的形象,那优美的低飞,宛如在我们面前。我们玩味,我们欣赏。低头,赫然发现旷野上那开满的百合花,何等的清新,何等的俊逸!同样让我们陶醉!让我们共同欣赏小说《百合花》那传神的细节描写,感人的人物形象吧!
九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教案精彩7篇
九年级语文教学设计九年级语文教案精彩7篇
九年级语文教学设计九年级语文教案篇一
活动目标
1.通过对三年来的有关学习、生活等各种资料的搜集和整理,让学生重温初中生活的欢乐与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2.创设一个学生才艺展示的空间,让学生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综合运用得到表现;
3.营造一个情意融融、心灵相通的环境氛围,提供学生自主组织、积极参与活动的机会,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
活动课程设计
一、成立活动小组
1.教师明确本次活动的学习任务:介绍本次综合性学习中他们需要搜集的资料,活动的目的,活动的程序,并就这些内容同学生进行探讨,实现师生间的互动与合作。
2.有效合理的分组。
根据活动的需要,成立若干专项小组:
策划组(2~3人):负责对本次综合性学习的策划、组织和调度,管理和督促其他各小组的工作开展。
产生方式:提出要求(明确本次活动的目的与意义,有参与活动的热情,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有创新的意识,较强的组织能力和调度能力)。同学自荐(学生根据要求自我推荐),师生考评(由教师和全班同学根据其以前的各次综合性学习的情况,进行考核确定)。
班史编写组:主编一名;编委五名,负责资料的整理、有关图片的搜集和处理、撰写班级英才小传、版面设计等内容。要求有工作的热情、较好的文笔、能熟练操作电脑等;顾问(教师及编写组邀请的有关人士,如出版社的工作人员等);资料提供;全班同学。
毕业晚会筹备组:主持同学由策划组同学担任。
节目组:由全班同学根据其志趣、爱好自由组成,每组人数原则上不超过9人,每组选出一个小组长,负责准备本组的节目。节目要求主题突出、形式多样、有感染力、有创意。并要在一周内将其确定的节目报策划组同学处,以供其统筹安排。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苏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苏教版金坛市2021―2021学年度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与教学
设计I.整体单元分析和教学理念
本单元的主题是“学会读书”,应该把对小说的“品味”、“感悟”、“欣赏”作为
主线,抓住每篇小说的个性,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自主学习,尤其要精选富有审美含金量
的语言素材,让学生通过对语言的品味感悟,实实在在感受小说的人物形象,理解主题,
从而强化学生的审美感受、情感体验。
要学会阅读小说,首先要利用小说的自然魅力,努力调动阅读兴趣,使学生充分自主
阅读,获得阅读的初步感受,形成课堂学习的预期;其次,通过课堂合作探究活动,让学
生反复品味小说语言,进行联想,感受人物,获得审美共鸣;第三,通过比较思考,对人物、主题和小说形成初步评价,了解小说中的社会生活画面;最后,引导学生使用本单元
所选材料,尝试从小说的主题、情感、语言等方面进行初步的综合探索,并将其与写作实
践相结合,使学生能够总结探索和思考的结果,并根据交流的目的以书信体的形式与他人
进行交流。2、单元学习目标:
1.能借助图书馆、网络等多种途径搜集资料,筛选信息,了解本单元作品的创作背景、作家生平、代表作、作品风格。
2.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反复阅读文本,了解小说的主题和人物形象,了解小说中反映的
社会生活。
3.能指出文章对人物的描写方法并概括说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及作者对小说中塑造人
物的态度和所表达的情感。
4.能够运用品味和感知的方法欣赏和体验作品的艺术特色,并在情感和写作上有所收获。
5.在反复阅读和比较阅读中总结不同作家和作品的语言特点。
九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教学设计范文(通用5篇)
九年级语文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通过品析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感悟文章蕴含的亲情和深刻的人生哲理。
教学步骤:
一、导入
“那是一次怎样的散步?”
(让学生回忆一次记忆深刻的散步经历。)
二、品读课文
1、大声而动情的朗读课文,分享自己体会到的文章内涵。
“这是一次怎样的散步?”
(通过学生对课文语言的自主研读和品析,分析文章蕴含的亲情和深刻的人生哲理。)
明确:“春天的散步”、“田野里的散步”、“一家四口的散步”、“欢乐的散步”、“互相关爱的散步”、“和谐的散步”、“充满憧憬的散步”、“充满呼唤的散步”、“充满融融亲情的散步”、“充满爱意的散步”、“认识生命的散步”、“珍爱生命的散步”、“尊重生命的散步”、“思考生命意义的散步”、“充满贤良、孝敬、责任的散步”
2、作者为什么以“散步”为题?
①是文章的内容
②是文章的线索
③是文章主旨的象征(亲情、生命)
三、写作尝试
同学们“渴望一次怎样的散步?”把这次“渴望”写成一篇小短文和大家分享。
(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道出你心中的理想“散步”)
九年级语文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文言文的常识和方法
2、情感与价值目标:
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3、过程与方法目标:
体会课文想像奇幻、构思巧妙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文言词语的积累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庄子与《庄子》
庄子(约公元的369~公元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时代,做过漆园吏。他不满现实,不与统治阶级合作,据传楚王曾以千金相邀为相,被其拒绝。庄子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庄子》一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第二单元教学设计教
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常州市田家炳实验中学分校孔建
单元纵横
学习目标
本单元的一组小说写的都是特定社会背景下的悲惨人生。学习本单元要明确以下几点目标:
1、认识小说的作用:读小说就是读社会,读人生,读自己,既是一种艺术享受,又可得到对社会、自然、人生的感悟;
2、了解并把握小说的三要素,即人物、情节、环境;
3、通过朗读,品味细节描写,提高欣赏小说的能力;
4、阅读小说,懂得结合自己的知识体验,发挥自己的想象和再创造力;
5、学习本单元,通过欣赏小说的环境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利用感受、分析、对比、推论等手段,领悟文章的思想内涵和艺术形式,从而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
1、学习小说安排故事情节的线索和构思的巧妙;
2、学习环境、语言、动作、表情等描写,揭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3、理解运用对比突出主题思想的写法;
4、体会特定社会背景下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和悲惨遭遇。
学法初探
学习本单元要在尊重学生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欲望。小说重在“品”,可以先理清故事情节,然后以人物为中心,分析小说是如何通过各种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的。当然,人物的生活必然有他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因此分析小说的环境描写应和小说的人物、情节发展结合起来。
课时安排
单元整体学习1课时
《故乡》3课时
《我的叔叔于勒》2课时
《在烈日和暴雨下》2课时
《多收了三五斗》1课时
综合学习与探究3课时
诵读欣赏1课时
名著推荐与阅读1课时
单元学习
与文学大师亲密接触
——单元整体学习
目标锁定
1、整体感知本单元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2、确立自己本单元的单元研究活动专题。
沙场点兵
1、利用图书馆、网络资源收集小说的相关知识;
2、翻看本单元课文,选出你最感兴趣的地方。
课堂在线
一、大师登场——导入语
(屏幕上依次投射鲁迅、莫泊桑、老舍等文学大师的图片,逐一提问:这是……,学生齐答)
他们洞悉社会,他们记载历史,他们感悟生活,他们体味人生,他们——让我们踏着历史的足迹,背着写有“思考”的行囊,在时代的冲击波中书写人生。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新单元,一起走进文学大师,相信这个单元的学习一定会带给每位同学对人生、对社会的感悟,从而提升自己的精神和品格。
二、初次见面——了解单元大概内容
走进这一单元,最吸引你的视线的是什么呢?
(学生自由交谈,教师认真倾听,注意从学生的兴趣点切入组织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习惯、学习方法、语文知识与能力、思想情感等方面有新的收获。)
三、谈天说地——共提单元学习任务。
学生了解单元内容后,自己提单元的学习任务、目标,教师组织、引导、补充。
四、出谋划策——探讨单元学习方法、确定单元活动专题
1、学生提出自己认为可行的学习方法,交流、讨论;
2、教师引导学生针对本单元的内容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及理解,确定一个专题内容作为本单元的探究问题,并和自己有相同兴趣的同学组建专题研究小组。单元学习结束后,以小组为单位,撰写小论文,优秀作品编辑成册。
3、开展一次“我读小说——”的主题交流活动,与作品产生共鸣。
五、茶余饭后——师生自我反思、评价。
(侧重于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知识及能力的提高、本堂课的表现等方面)
智能储备
学习后,你一定有许多心得、体会,甚至一种渴望,不妨阅读他们的其他作品,与同学一起谈谈对大师及其作品的认识。
文本经纬
第5课故乡
目标锁定
1、学习以“我”的见闻及对故乡的感情变化为线索安排情节的方法;
2、理解运用对比手法和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突出小说主题的写法;
3、品味小说语言,理解有深层含义的语句;
4、了解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社会现实,感受“我”的思想感情,把握小说主题。
沙场点兵
1、搜集有关故乡的诗词名句(组长选择精彩的句子,用大字书写,课前张贴在教室墙上);搜集鲁迅及本文背景资料;
2、以文中“我”的口吻,有感情地向你的邻居朋友讲述“故乡”的故事。
课堂在线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课前我们搜集了有关故乡的诗词名句,请各组说说看,要是能说出其中的“情”那更好。(学生活动)
(音乐《故乡的云》响起,以渲染气氛)是的,“故乡”这个极具魅力的字眼,自古以
来,多少迁客骚人吟诵过她,多少海外游子思念过她,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进文学大师鲁迅的故乡,一起感受一下这其中的“情”。
二、整体感知,真情讲述
[情景] 播放《故乡》音频,准备真情讲述(屏幕出现央视“讲述”栏目背景,营造氛围)。
[活动] 1、听录音,准备讲述;2、小组内讲述,选出小组代表;3、班级讲述,师生互相点评。
三、精读课文,关注命运
[情景] 小说主要塑造了三个典型形象,请运用“读描写—析形象—揭根源”这一读小说人物的一般方法,分析文中人物形象。
[活动] 全班同学按照下面三个研究课题,选相同课题的每4——5人一个小组,依以上方法进行研究。
1、闰土命运变化研究:小英雄——木偶人
2、杨二嫂命运变化研究:豆腐西施——细脚伶仃的圆规
3、“我”的命运变化研究:好奇的少爷——辛苦展转地生活
[引导] 阅读分析小说,要以人物为中心。怎样读人物?方法就是:读描写—析形象—揭根源。
四、回味课堂,布置要求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与体会呢?
(学生活动)
如果下节课我们举行一次文学人物沙龙活动,你打算如何参与活动,如何表现自己呢?课后你能为闰土、杨二嫂和“我”分别写一段评语吗?
第二课时
一、人物形象大家评
[情景] 《故乡》一文写了三个人物形象,闰土、杨二嫂和“我”,你眼中的这三人是怎样的形象呢?这节课我们首先举行一次文学人物沙龙活动,大家可以自由畅谈,但理由要充分。
[活动] 学生思考、交流、评价
[引导] 研究人物,我们不仅要品读人物的言行举止、外貌神情,还要注意人物的发展变化过程,这样能够进一步剖析人物的精神世界。
二、人物关系专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