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医内科学——郁病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中医内科学(全套课件)ppt课件

中医内科学(全套课件)ppt课件
把握动态变化治疗原则,在外感方面的应用:
初期阶段——邪气正盛,正气未衰,病较轻浅,可急发散祛邪;
中期阶段——病邪深入,病情加重,更当着重祛邪减其病势; 后期阶段——邪气渐衰,正气未复,既要继续祛除余邪,又要 扶正以祛邪,
把握动态变化治疗使原邪则去,正在复。内伤方面的应用:
初期阶段——一般不宜用峻猛药物 中期阶段——大多正气渐虚,治当轻补;或有因气、 血、痰、 火、郁结而成实须用峻剂而治者,亦只亦暂 末用期;阶段——久虚成损,则宜条调气血,养五脏,兼 顾其实。
4、其症多游走不定,变化迅速,如痹证中风邪偏盛的行痹 常见游走行关节肌肉疼痛等。
风寒
风热
风入经络
症状 病机
恶寒,发热,无汗,发 热 , 微 恶风 寒 , 少 肢 体 关 节 游 走 疼
头 痛 身 痛 , 鼻 流 清 汗或无汗,头痛,咳嗽,痛,或拘急
涕 , 咳 嗽 , 痰 稀 。 痰粘或痰黄,鼻流浊涕,不 利 , 项 强 , 口
外感病 温病卫气营血证 三焦病证 脏腑病证
内伤病 气血津液病证
肢体经络病证
二、中医内科疾病的命名 以病因命名的 中风、中暑、虫证等 以病机命名的 郁证、痹证、厥证等 以病理产物命名的 痰饮等 以病位命名的 胸痹、肝着、、肾着、肺痈等 以主症命名的 咳嗽、喘证、呕吐、泄泻、眩晕等 以主要体征命名的 黄疸、积聚、水肿、鼓胀等

中医内科学——郁证

中医内科学——郁证

中医内科学——气血津液病证:郁证

【定义】

郁证是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易怒易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阻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郁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郁,包括外邪、情志等因素所致之郁。狭义的郁,单指情志不舒之郁。本节所论之郁主要为狭义之郁。西医学中的抑郁症、焦虑症、癔症等均属于本病范畴。

【病因病机】

郁证多因郁怒、忧思、恐惧等七情内伤,使气机不畅,出现湿、痰、热、食、瘀等病理产物,进而损伤心、脾、肾,致使脏腑功能失调,加之机体脏气易郁,最终发为本病。

【病位】

病位主要在肝,可涉及心、脾、肾等脏。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1.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善太息、胁肋胀满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或有易怒易哭,或有咽中如有异物感、吞之不下、咯之不出的特殊症状。

2.有愤怒、忧愁、焦虑、恐惧、悲哀等情志内伤的病史。

3.多发于中青年女性。无其他病证的症状及体征。

抑郁量表、焦虑量表测定有助于郁证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吞之不下、咯之不出等以咽部症状为主要表现时,食道的X线及内窥镜检查有助于排除咽喉或食管类疾病。

(二)鉴别诊断

1.郁证梅核气与虚火喉痹、噎膈

梅核气为自觉咽中有物梗塞,咽之不下,咯之不出,但无咽痛,进食无阻塞,不影响吞咽。咽中梗塞的感觉与情绪波动有关,当心情抑郁或注意力集中于咽部时,则梗塞感觉加重。虚火喉痹,咽部除有异物感外,尚觉咽干、灼热、咽痒。咽部症状与情绪无关,但过度辛劳或感受外邪则易加剧。

噎膈以吞咽困难为主,吞咽困难的程度日渐加重,且梗塞的感觉主要在胸骨后而不在咽部。

2.郁证脏躁与癫证

中医内科学---郁证

中医内科学---郁证

耗 伤
阴 虚
心 病
心 肾
情 志
营 血
火 旺
及 肾
阴 虚


2、病机:
发病:郁证起病可急可缓。 病位:主要在肝,可涉及心、脾、肾。 基本病机: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失所养,
脏腑阴阳气血失调。 病性:初起多实,渐至虚实夹杂,久则以虚为
主,虚中夹实。
病势:初起以气机郁结为主;进一步可兼见血 瘀 、痰结、湿阻、食滞、火郁等;终可伤及脏 腑,至气血阴阳虚弱,以心脾肾虚常见。
【概说】
三、讨论范围: 主要见于西医学的焦虑症、抑郁症、癔症、 神经衰弱、更年期综合征及反应性精神病。 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1、病因: ①情志失调 ②体质因素
①情志失调


气郁






火郁
血郁


痰郁




湿郁


食郁
②体质因素






















肝 旺
二、病证鉴别
1.郁证梅核气与虚火喉痹

中医学-郁证

中医学-郁证

郁证

病因病机

1.病因情志内伤,愤懑郁怒,忧愁思虑。

2.病机

病位主要在肝,但可涉及心、脾。

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失所养,脏腑阴阳气血失凋是郁证的主要病机。

病理因素是气、血、湿、痰、热、食六郁。

病初因气滞挟湿痰、食积、热郁者,多属实证;久病由气及血,由实转虚,属虚证。

诊断要点

1.以忧郁不畅,情绪不宁,胸胁胀满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或有易怒易哭,或有咽中如有炙脔,吞之不下,咯之不出的特殊症状。

2.患者大多数有忧愁,焦虑、悲哀、恐惧、愤懑等情志内伤的病史。并且郁证病情的反复常与情志因素密切相关。

3.多发于青中年女性。无其它病证的症状及体征。

类证鉴别

1.郁证梅核气与虚火喉痹

梅核气多见于青中年女性,因情志抑郁而起病,自觉咽中有物梗塞,但无咽痛及吞咽困难,咽中梗塞的感觉与情绪波动有关,在心情愉快,工作繁忙时,症状可减轻或消失,而当心情抑郁或注意力集中于咽部时,则梗塞感觉加重。虚火喉痹则以青中年男性发病较多,多因感冒,长期吸烟饮酒及嗜食辛辣食物而引发,咽部除有异物感外,尚觉咽干、灼热、咽痒,咽部症状与情绪无关,但过度辛劳或感受外邪则易加剧。

2.郁证梅核气与噎膈

梅核气应当与噎膈相鉴别。梅核气的诊断要点如上所述。噎膈多见于中老年人,男性居多,梗塞的感觉主要在胸骨后的部位,吞咽因难的程度日渐加重,作食管检查常有异常发现。

3.郁证脏躁与癫证

脏躁多发于青中年妇女,在精神因素的刺激下呈间歇性发作,在不发作时可如常人而癫证则多发于青壮年,男女发病率无显著差别,病程迁延,心神失常的症状极少自行缓解。

各型郁证的治法

1.肝气郁结证

郁证1-PPT课件

郁证1-PPT课件

2024/7/26
中医内科学
55
[预防调护]
1.正确对待各种事物,避免忧思郁虑,防止情志 内伤; 2. 作好精神治疗的工作,使病人能正确认识和对 待疾病,增强治愈疾病的信心。
2024/7/26
中医内科学
56
[复习思考题]
1.何谓郁证?其发生与哪些因素有关? 2.郁证分哪几型?郁证为什么要重视理气?在临 床上如何掌握理气法? 3.试述郁证肝气郁结证、痰气交阻证的辨证施治。
❖ 张仲景提出典型属于郁证的脏躁和梅核 气等。
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 枣汤主之。
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 。 百合病,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 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 惊恐得之。
17
与西医联系
❖ 根据郁证的临床表现及其情志内 伤为病因的特点,主要见于西医学的 神经衰弱、瘾病、焦虑症,也见于更 年期综合征及反应性精神病等,凡出 现郁证临床表现时,可参照本节进行 辨证论治。
疼痛,或易怒易哭,或咽中如有炙脔。 2.病史——患者大多数有忧愁、焦虑、悲哀、恐
惧、愤懑等情志内伤的病史。 3.实验室检查——各种实验室检查均未见异常。 抑郁量表、焦虑量表测定有助于诊断。
32
鉴别诊断
❖ 郁证梅核气与虚火喉痹 郁证中痰气郁结咽喉,咽中如有异物梗塞,

『郁证』心脾两虚型郁病

『郁证』心脾两虚型郁病

『郁证』心脾两虚型郁病

心脾两虚型郁病

心脾两虚证多思善疑,头晕神疲,心悸胆怯,失眠健忘,纳差,面色不华,舌质淡,苔薄白,脉细。证机概要:脾虚血亏,心失所养。治法:健脾养心,补益气血。代表方:归脾汤加减。

治疗方法:归脾汤加减。

证候表现:多思善疑,头晕神疲,心悸胆怯,失眠健忘,纳差,面色不华,舌质淡,苔薄白,脉细

病因病机:脾虚血亏,心失所养

治则治法:健脾养心,补益气血

方用:归脾汤加减

出处:《中医内科学》·第六章气血津液病证(卷)·第一节郁证(篇)

原文:心脾两虚证多思善疑,头晕神疲,心悸胆怯,失眠健忘,纳差,面色不华,舌质淡,苔薄白,脉细。证机概要:脾虚血亏,心失所养。治法:健脾养心,补益气血。代表方:归脾汤加减。本方补气生血,健脾养心,是治心脾两虚证的首选方剂。常用药:党参、茯苓、白术、甘草、黄芪、当归、龙眼肉等益气健脾生血;酸枣仁、远志、茯苓养心安神;木香、神曲理气醒脾。心胸郁闷,情志不舒者,加郁金、佛手片理气开郁;头痛,加川芎、白蒺藜活血祛风而止痛。

中医郁证ppt课件

中医郁证ppt课件

.
39
2.悬饮
1)邪犯胸肺 证机:邪犯胸肺,枢机不利,肺失宣降 治法:和解宣利 代表方:柴枳半夏汤 2)饮停胸胁 证机:饮停胸胁,脉络受阻,肺气郁滞 治法:理气和络 代表方:椒目瓜蒌汤合十枣汤 或控涎丹
.
40
3)络气不和 证机:饮邪久郁,气机不利,络脉痹阻 治法:理气和络 代表方:香附旋复花汤 4)阴虚内热 证机:饮阻气郁,化热伤阴,阴虚肺燥 治法:滋阴清热 代表方:沙参麦冬汤合泻白散
.
12
血证
.
13
一、概述
(一)概念:凡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 于口鼻诸窍,或下泄于前后二阴,或渗 出于肌肤所形成的一类出血性疾患
.
14
(二)历代沿革
1.《内经》 2.《金匮要略》 3. 《医学正传》 血证 4.缪希壅《先醒斋医学广笔记.吐血》 5.《景岳全书》病机:火盛 气伤 6.唐容川《血证论》治血四法
.
20
四、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病证的不同:原因,部位
2.辨脏腑
3.辨虚实:初——实 ,久——虚
火盛——实 ,阴、气虚——虚
.
21
(二)治则:
1.治火:清热泻火,滋阴降火 2.治气:清气降气,补气益气 3.治血:凉血,收敛,祛瘀
.
22
(三)分证论治
1.鼻衄:肺,胃,肝
1)热邪犯肺 证机:燥热伤肺,血热妄行,上溢清窍 治法:清泄肺,凉血止血 代表方:桑菊饮 2)胃热炽盛 证机:胃热上炎,迫血妄行 治法:清胃泻火,凉血止血 代表方:玉女煎

中医内科学郁证的中医辨证分型

中医内科学郁证的中医辨证分型

中医内科学郁证的中医辨证分型

中医内科学中的郁证是指情志不畅,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发生各种疾病的病证。根据中医理论,郁证可分为不同的辨证分型,包括:

1. 气滞型郁证:主要表现为气滞不畅,常伴有胸闷、郁闷、烦躁、易怒、胸胁疼痛等症状。常见病证有肝郁气滞证、胃气郁结证等。

2. 血瘀型郁证:主要表现为血液循环不畅,常伴有头晕、记忆力下降、面色暗黯、月经不调等症状。常见病证有气血郁滞证、血瘀气滞证等。

3. 阳虚型郁证:主要表现为阳气不足,常伴有精神疲倦、体力衰弱、畏寒怕冷、皮肤苍白等症状。常见病证有肾阳虚证、心阳虚证等。

4. 阴虚型郁证:主要表现为阴液不足,常伴有口干、咽干、心烦失眠、腰膝酸软等症状。常见病证有肝肾阴虚证、心肾阴虚证等。

5. 气血两虚型郁证:主要表现为气血不足,常伴有气短乏力、面色萎黄、心悸失眠等症状。常见病证有气虚血瘀证、脾虚化瘀证等。

以上只是部分中医辨证分型,具体辨证还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进行综合分析。

中医内科学——郁病ppt课件

中医内科学——郁病ppt课件
烦热,盗汗,口咽干燥,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养心肾。 方药:天王补心丹加减
行业培训
22
8、肝阴亏虚 症状:情绪不宁,急躁易怒,眩晕,耳鸣,或头痛且
胀,面红目赤, 目干畏光,视物不明,舌干红,脉弦 细或数。
治法:滋养阴精,补益肝肾。
方药:滋水清肝饮加减
行业培训
23
【预防和调护】
郁病发病,主要因情志内伤致病,因此,保持心情舒畅,情绪 稳定是预防的前提。平素尽量避免精神刺激。心情抑郁之时, 能够“移情易性”,留连于名山大川、风光秀美之胜地,寄趣 于琴棋书画、诗词歌赋之中,恬惔虚无,四大皆空,无欲则何 郁之有?

狭义:即综合病行征业培.训

又有脏躁、梅核气等病证。
2Biblioteka Baidu
二、源流
• 1.先秦时期,对自然界及人体内出现的一切积 聚、蓄积、失畅现象谓之郁.
• 2.《内经》将“郁”的概念引入对人体病理的 论述.
• 3.两汉和隋唐宋时期,对郁证的病因病机和临 床表现有详细论述,但无郁证病名.
• 4.金元时代将郁证作为独立的病征加以论述, 朱丹溪首倡六郁学说,并立越鞠丸治郁.
痰郁主要关系于脾;而虚证证型则与心的关系最为密切。
行业培训
13
2、辨别证候虚实 六郁病变,即气郁、血瘀、化火、食积、湿滞、痰结 均属实,而心、脾、肝的气血或阴精亏虚所导致的证 候则属虚。

郁病(广泛性焦虑障碍)中医临床路径

郁病(广泛性焦虑障碍)中医临床路径

郁病(广泛性焦虑障碍)中医临床路径

—、郁病(广泛性焦虑障碍)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郁病(TCD编码:BNG11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广泛性焦虑障碍(ICD-10编码:F41.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中医内科学》第2版(王永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ICD-10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世界卫生组织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年)。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郁病(广泛性焦虑障碍)协作组制定的“郁病(广泛性焦虑障碍)中医诊疗方案”。

郁病(广泛性焦虑障碍)临床常见证候:

肝郁化火证

痰热扰心证

心肾不交证

心胆气虚证

心脾两虚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郁病(广泛性焦虑障碍)协作组制定的“郁病(广泛性焦虑障碍)中医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郁病(广泛性焦虑障碍)。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2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郁病(广泛性焦虑障碍)的患者。

2.伴有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等躯体疾病的患者,儿童和妊娠期妇女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动态观察并记录患者不同证型的主症、次症和舌、脉象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心理量表测评:汉密尔顿焦虑量表。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其他量表测评,如匹兹堡睡眠指数、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蒙特利尔认知量表、临床记忆力量表、明尼苏达人格测试、焦虑自评量表等;也可选择头颅CT或MRI、甲状腺功能、脑电图、经颅多普勒(TCD)等。

『郁证』心神失养型郁病

『郁证』心神失养型郁病

『郁证』心神失养型郁病

心神失养型郁病

心神失养证精神恍惚,心神不宁,多疑易惊,悲忧善哭,喜怒无常,或时时欠伸,或手舞足蹈,骂詈喊叫等,舌质淡,脉弦。此种证候多见于女性,常因精神刺激而诱发。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但同一患者每次发作多为同样几种症状的重复。

治疗方法:甘麦大枣汤加减。

证候表现:精神恍惚,心神不宁,多疑易惊,悲忧善哭,喜怒无常,或时时欠伸,或手舞足蹈,骂詈喊叫等,舌质淡,脉弦。此种证候多见于女性,常因精神刺激而诱发

病因病机:营阴暗耗,心神失养

治则治法:甘润缓急,养心安神

方用:甘麦大枣汤加减

出处:《中医内科学》·第六章气血津液病证(卷)·第一节郁证(篇)

原文:心神失养证精神恍惚,心神不宁,多疑易惊,悲忧善哭,喜怒无常,或时时欠伸,或手舞足蹈,骂詈喊叫等,舌质淡,脉弦。此种证候多见于女性,常因精神刺激而诱发。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但同一患者每次发作多为同样几种症状的重复。《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将此种证候称为“脏躁”。证机概要:营阴暗耗,心神失养。治法:甘润缓急,养心安神。代表方:甘麦大枣汤加减。本方养心安神,和中缓急,自《金匮要略》以来,即将本方作为治疗本证的主要方剂。常用药:甘草甘润缓急;小麦味甘微寒,补益心气;大枣益脾养血;郁金、合欢花解郁安神。血虚生风而见手足蠕动或抽搐者,加当归、生地、珍珠母、钩藤养血熄风;躁扰失眠者,加酸枣仁、柏子仁、茯神、制首乌等养心安神;表现喘促气逆者,可合五磨饮子开郁散结,理气降逆。

中医内科-郁病

中医内科-郁病

一、概述
2.古今郁证的区别 (广义) 清代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对古今郁证作了 鉴别,说:“邪不解散,即为之郁……今所辑 者,七情之郁居多,如思伤脾,怒伤肝之类是 也。其原总由于心,因情志不遂,则郁而成病 矣。” 明代以前是广义的郁包括外感,明代以后是狭 义的郁,以情志之郁为郁证的主要内容。
一、概述
4.与胁痛的鉴别
胁痛以胁肋疼痛为主 郁证以情志异常为主
四、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二)治疗原则 (三)分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明脏腑与六郁的关系 郁证的发生主要为肝失疏泄,脾失健运, 心失所养。以气郁为主要病变。 肝----气郁、血郁、火郁 脾----食郁、湿郁、痰郁 心----虚证
(一)辨证要点
一、概述
3.历史沿革 从金元时期开始把郁证作为一个单独的 病证, 朱丹溪提出(气、血、火、食、湿、痰 )六郁学说,并明确指出六郁是以气郁 为先,先有气郁而后产生诸郁, 六郁汤、越鞠丸等通治六郁的方剂。
一、概述
3.历史沿革 明代· 张景岳则提出因郁而病和因病而郁 之说, 《景岳全书· 杂证谟· 郁证》曰:“凡五气 之郁,则诸病皆有,此因病而郁也。至 若情志之郁,则总由乎心,此因郁而病 也”,认为精神因素在郁病发病中起着 重要作用。
结语—1
郁病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 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 肋胀痛,或易怒喜哭,或咽中如有异物 梗塞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病因是情志内伤所致, 理气开郁、调畅气机 注意精神调摄:移情易性《临证指南医 案》“郁证全在病者能移情易性。”

(完整)郁证

(完整)郁证

郁证

郁证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胸胁胀痛,或易怒善哭,以及咽中如有异物梗塞、失眠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西医中的神经衰弱、癔病、精神抑郁症、焦虑症、更年期综合症及反应性精神病等,有以上表现者,可参照本病辨证论治.

一、诊断

中医诊断: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编的<

西医诊断:神经衰弱、癔病、精神抑郁证、更年期综合症诊断参照2000年<〈精神医学〉〉进行诊断。

二、中医治疗

郁证的发生主要与情志内伤和脏气素弱有关,病变部位主要涉及肝、脾、心三脏。其病机或由情志不遂,肝气郁结,而成气郁;气郁日久,化火上炎,而成火郁;或因思虑过度,精神紧张,或肝郁横犯脾土,使脾失健运,水湿停聚,而成痰郁;或情志过极,损伤心神,心神失守,而成精神惑乱;病变日久则损及肝肾心脾,使心脾两虚,或肝肾不足,心失所养.总之,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失所养,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是郁证的主要病机.因其病始于肝失条达,疏泄失常,故以气机郁滞不畅为先。病理性质初期多实,以气、血、湿、痰、火、食六郁邪实为主,久则由实转虚,终致心、脾、肝气血阴精的亏损,成为虚证类型。临床上则虚实互见者较多见。理气开郁、调畅气机、怡情易性是治疗本病的基本原则.实证治以疏肝理气为主,依其病情分别配以行血、化痰、利湿、清热、消食之剂;虚证则以益气血扶正为法。

1、辨证论治

(1)肝气郁结型

证见: 精神抑郁,善叹息,嗳气,胸胁胀痛,腹胀纳呆。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解郁

方药:逍遥散或柴胡疏肝散加减

柴胡12克,当归10克,白芍12克,茯苓10克,白术10克,佛手9克,郁金10克,枳壳10克,甘草6克。水煎服.

中医内科学郁证的中医辨证分型

中医内科学郁证的中医辨证分型

中医内科学郁证的中医辨证分型

1. 引言

中医内科学中的郁证是指由于情志不畅、气机郁滞而引起的一系列疾病。中医辨证分型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对患者的症状、体征以及脉象等进行综合分析,将疾病分为不同的类型,以便进行针对性的治疗。本文将介绍中医内科学中郁证的中医辨证分型。

2. 郁证的基本概念

郁证是中医内科学中的一类常见疾病,其特点是情志郁结、气机不畅。郁证可以分为实证和虚证两种类型。

实证郁证的特点是气机郁滞,表现为痞满、胸闷、胁痛等症状。常见的实证郁证有肝郁气滞、痰郁气滞等。

虚证郁证的特点是气机不畅,表现为气滞血瘀、气虚血瘀等症状。常见的虚证郁证有气虚血瘀、心脾不足等。

3. 中医辨证分型

中医辨证分型是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以及脉象等进行综合分析,将疾病分为不同的类型。对于郁证,中医辨证分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3.1 肝郁气滞型

症状表现为胸闷、痞满、胁痛等,常伴有情绪烦躁、易怒等情绪不稳定的症状。舌质偏红,苔薄白或苔黄。

治疗原则:疏肝解郁,理气调血。

常用方剂:柴胡疏肝散、逍遥散。

3.2 痰郁气滞型

症状表现为胸闷、痞满、嗳气、恶心等,常伴有痰多、口苦等症状。舌质偏红,苔黄腻。

治疗原则:疏肝理气,化痰开窍。

常用方剂:半夏泻心汤、二陈汤。

3.3 气虚血瘀型

症状表现为胸闷、痞满、乏力等,常伴有面色苍白、舌质淡红等症状。舌质淡红,苔薄白。

治疗原则:益气活血,理气调血。

常用方剂:养血当归汤、四物汤。

3.4 心脾不足型

症状表现为胸闷、痞满、乏力等,常伴有食欲不振、腹胀等症状。舌质淡红,苔薄白。

治疗原则:健脾益气,理气调血。

中医内科学——郁证

中医内科学——郁证
虚火喉痹则以青中年男性发病较多,多因感冒、长期烟酒及嗜食 辛辣食物而引发,咽部除有异物感外,尚觉咽干、灼热、咽痒。 咽部症状与情绪无关。
2.噎膈
梅核气应当与噎膈相鉴别。 噎膈多见于中老年人,男性居多,梗塞的感觉主要在胸骨后的部
位,吞咽困难的程度日渐加重,作食管检查常有异常发现。
05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郁证
中医药大学 卢老师
目录
概述
病因病机
诊断与鉴别诊断
辨证论治
临证加减
其他疗法
01 概 述
1.概念
郁证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 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易怒易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塞等症为 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2.源流
《内经》有关五气之郁的论述。《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木 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
治疗原则
分证论治
基本治疗原则
理气开郁、调畅气机、怡情易性是治疗郁病的基本原则。 实证,首当理气开郁,并应根据是否兼有血瘀、痰结、湿滞、食
积等而分别采用活血、降火、祛痰、化湿、消食等法。 虚则补之,或养心安神,或补益心脾,或滋养肝肾。虚实夹杂者,
又当兼顾。
分证论治
1.肝气郁结证
主症:精神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痛无定处, 脘闷嗳气,不思饮食,大便不调,苔薄腻,脉弦。

中医内科学郁病、血证、痰饮、消渴

中医内科学郁病、血证、痰饮、消渴

[鉴别诊断]
外伤鼻衄鉴别:有外伤史 鼻衄:与
经行衄血鉴别:与月经周期有关
齿衄与舌衄相鉴别:注意观察出血部位(齿与舌)
咳血:与 吐血:与
吐血鉴别 肺痈相鉴别:脓血相兼,气味腥臭,
多伴有壮热、烦渴、胸痛等 口腔出血相鉴别:鼻咽部、齿龈与口腔
出血,常为 血或唾液带血 咳血相鉴别
还需排鼻腔、口腔、及咽喉出血
郁证
1
【概述】
(一)定义
情志不舒 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 郁
气机郁滞 胁肋胀痛,易怒易哭,咽中如有物梗 病
(病因病机)
(临床表现)
(病名)
古病名(分类): 脏躁 梅核气 奔豚气 百合病
2
【病因病机】
愤懑郁怒 肝气郁结
忧愁思虑 脾失健运
情志过极 它病误治
耗伤气阴 心失所养
素体气弱,脏气易郁
4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1.辨脏腑 肝:气郁、血郁、火郁。 脾:食郁、湿郁、痰郁。 心:虚证。 2.辨虚实 实:气郁、血瘀、化火、食积、湿滞、 痰结。 虚:气血两虚、阴精亏虚。
5
[辨证论治]
分证论治
1.肝气郁结 证候:
(1)精神抑郁,情绪不宁; (2)胸部满闷,胁肋胀痛,痛无定处,脘闷嗳 气,不思饮食,大便不调; (3)舌淡红,苔薄腻,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畅中 方药:柴胡疏肝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气郁化火
症状:性情急躁易怒,胸胁胀满,口苦而干,或头痛、目赤 、耳鸣,或嘈杂吞酸,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
治法:疏肝解郁,清肝泻火。
方药:丹栀逍遥散加减.
3、血行郁滞
症状:精神抑郁,性情急躁,头痛,失眠,健忘,胸胁 疼痛,或身体某部有发冷或发热感,舌质紫暗,或有 瘀点、瘀斑,脉弦或涩。
多无呕吐
食入呕吐
预后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明所郁脏腑 一般说来,气郁、血郁、火郁主要关系于肝;食郁、湿郁、
痰郁主要关系于脾;而虚证证型则与心的关系最为密切。
2、辨别证候虚实
六郁病变,即气郁、血瘀、化火、食积、湿滞、痰结均 属实,而心、脾、肝的气血或阴精亏虚所导致的证候 则属虚。
二、治疗原则
长 的 时 间 隧 道,袅
中医内科学——郁病
【概述】
一、定义
• 定义:郁证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以心情抑 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易怒易 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塞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 一类病证。
• 郁字有积、滞、蕴等含义,它既是一个病因病 理学概念,又是一个综合病征.
• 广义:泛指外感、内伤引起的脏腑功能失和,导 致气血痰火湿食等病理产物滞塞和郁结.
• 5.明《医学正传》首先采用郁证这一病征名称. • 明清以后,对郁证辨证论治有了较为系统的认识
.
郁病病因病机示意图
郁怒不畅 肝失疏泄
肝气郁结
气郁化火 气滞血瘀
火盛伤阴
阴虚火旺
体 质
肝郁及脾 脾虚生湿
因 素
思虑不解 气滞痰阻
痰气互结 湿停食滞
郁 病
郁久伤脾 心脾两虚
生化乏源
悲哀忧愁 忧思气结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解郁。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
4、痰气郁结
症状:精神抑郁,胸部闷塞,胁肋胀满,咽中如有物梗 塞,吞之不下,咯之不出或见咳嗽有痰,或吐痰而不 咳嗽,或兼胸胁刺痛;舌质淡红,苔白腻,脉弦滑。
治法:行气开郁,化痰散结。
方药:半夏厚朴汤加减.
5、心神失养
症状:精神恍惚,心神不宁,多疑易惊,悲忧善哭,喜怒 无常,或时时欠伸,或手舞足蹈,骂詈喊叫等多种症状 ,舌质淡,脉弦。
• 狭义:即综合病征. • 又有脏躁、梅核气等病证。
二、源流
• 1.先秦时期,对自然界及人体内出现的一切积聚 、蓄积、失畅现象谓之郁.
• 2.《内经》将“郁”的概念引入对人体病理的 论述.
• 3.两汉和隋唐宋时期,对郁证的病因病机和临床 表现有详细论述,但无郁证病名.
• 4.金元时代将郁证作为独立的病征加以论述,朱 丹溪首倡六郁学说,并立越鞠丸治郁.
1、梅核气与虚火喉痹的鉴别 2、脏躁与癫病 3、梅核气与噎膈鉴别
梅核气与虚火喉痹的鉴别
1
梅核气
虚火喉痹
病因
青中年女性, 情志不畅
青中年男性感冒、 长期烟酒辛辣。
加重因素
情绪波动
过度辛劳或感受外邪
症状特点
自觉咽中如有物梗,无 自觉咽中如有物梗,尚觉咽
咽痛及吞咽困难
干、灼热、咽痒
脏躁与癫证鉴别
1


理气开郁、调畅气机、怡情易性是治疗郁病的基本原则。
实证,首应理气开郁,并需根据是否兼有血瘀、痰结、湿 滞、食积等而分别采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活血、降火、祛痰、化湿、消食 等法。虚证则应根据亏虚的不同情况而补之,或养心安 神,或补益心脾,或滋养肝肾。对于虚实夹杂者,则又 当视虚实的偏重而虚实兼顾。
三、证治分类
1、肝气郁结 证候:精神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 胁肋胀痛,痛 无定处,脘闷嗳气,不思饮食,大便不调,苔薄腻,脉 弦。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畅中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意愿不遂
忧郁伤神
【诊断】 一、诊断依据
1、病史:多发于青中年女性。患者大多数有忧愁、焦虑 、悲哀、恐惧、愤懑等情志内伤的病史。
2、临床表现:以忧郁不畅,精神不振,胸闷胁胀,喜 太息,或不思饮食,失眠多梦,或易怒易哭,或咽中 如有炙脔为主症。
3、各系统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正常,除外器质性疾病。
二、鉴别诊断
进 入 夏 天 ,少 不了一 个热字 当头, 电扇空 调陆续 登场, 每逢此 时,总 会想起 那 一 把 蒲 扇 。蒲扇 ,是记 忆中的 农村, 夏季经 常用的 一件物 品。 记 忆 中 的故 乡 , 每 逢 进 入夏天 ,集市 上最常 见的便 是蒲扇 、凉席 ,不论 男女老 少,个 个手持 一 把 , 忽 闪 忽闪个 不停, 嘴里叨 叨着“ 怎么这 么热” ,于是 三五成 群,聚 在大树 下 , 或 站 着 ,或随 即坐在 石头上 ,手持 那把扇 子,边 唠嗑边 乘凉。 孩子们 却在周 围 跑 跑 跳 跳 ,热得 满头大 汗,不 时听到 “强子 ,别跑 了,快 来我给 你扇扇 ”。孩 子 们 才 不 听 这一套 ,跑个 没完, 直到累 气喘吁 吁,这 才一跑 一踮地 围过了 ,这时 母 亲总是 ,好似 生气的 样子, 边扇边 训,“ 你看热 的,跑 什么? ”此时 这把蒲 扇, 是 那 么 凉 快 ,那么 的温馨 幸福, 有母亲 的味道 ! 蒲 扇 是 中 国传 统工艺 品,在 我 国 已 有 三 千年多 年的历 史。取 材于棕 榈树, 制作简 单,方 便携带 ,且蒲 扇的表 面 光 滑 , 因 而,古 人常会 在上面 作画。 古有棕 扇、葵 扇、蒲 扇、蕉 扇诸名 ,实即 今 日 的 蒲 扇 ,江浙 称之为 芭蕉扇 。六七 十年代 ,人们 最常用 的就是 这种, 似圆非 圆 , 轻 巧 又 便宜的 蒲扇。 蒲 扇 流 传 至今, 我的记 忆中, 它跨越 了半个 世纪, 也 走 过 了 我 们的半 个人生 的轨迹 ,携带 着特有 的念想 ,一年 年,一 天天, 流向长


主症 情绪不稳,烦躁不宁,易激易怒 沉默痴呆,语无伦次,静而多喜
,时作欠伸,不发如常。
病机
营阴暗耗,心神失养
痰气郁结
病情


梅核气和噎膈鉴别
1
梅核气


病因
情志不畅
七情内伤,酒食不节
病机
痰气互结交阻于咽 痰结血瘀,交阻食道,食道狭窄或

干涩
病位

胃、肝、脾
进食特点
饮食如常
饮食难下,吞咽困难
呕吐特点
此种证候多见于女性,常因精神刺激而诱发。称为“脏 躁”。
治法:甘润缓急,养心安神。
方药:甘麦大枣汤加减.
6、心脾两虚 症状:多思善疑,头晕,心悸胆怯,失 眠,健忘, 神疲 ,纳差,面色不华,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健脾养心,补益气血。 方药:归脾汤加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