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设计方案

合集下载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5篇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5篇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5篇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难点,具体该怎么做呢?以下是WTT整理的内容,供您阅读,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1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本章的核心,它是学生在学习第1节“透镜”,对生活中常用的透镜及对其成像情况获得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带着问题,用探究的方法研究本节的内容。本节的主要内容,就是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的活动,找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使学生在全过程中自主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而激发学生探究成像规律的兴趣,使学生能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新教材以探究凸透镜成像情况与物距关系有关为主线,安排了学生“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与结论”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产生兴趣、发现问题、激发矛盾、进一步解决问题的过程。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活中的透镜的成像原理。教材这样处理,体现了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思想。这样加深学生对凸透镜规律,又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透镜的成像原理。教材这样处理,体现了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思想。

二、教法分析

本节课是初中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第一次进行全过程探究,本节课需要两个课时,第1课时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猜想能力与设计实验的能力,学生猜想时一般不懂怎样去猜想,有时猜想与提出的问题毫无关联,所以我们关键应该引导学生怎样去猜想,在教学中创设合理猜想情景,并且引导学生知道猜想要有猜想的理由,不能胡乱猜想。设计实验是探究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进行设计实验,让学生明白实验研究什么和怎样去研究,实验时应该观察什么、测量什么、记录什么?第二课时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论证的能力方面,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表格数据进行简单的比较,分析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因果推理,让学生以书面或口头表述自己的观点,最后教师归纳总结,这样让学生经历从物理现象和实验归纳科学规律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概括的能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初中透镜成像规律教案

初中透镜成像规律教案

教案:初中物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能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教学重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难点: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准备:凸透镜、蜡烛、光屏、光具座、测量工具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它们之间

的共同点。

2. 学生发现它们都是凸透镜,教师提问:为什么同样是凸透镜,它们成像的特点

却不同呢?

3. 由此引出本课的主题《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距下凸透镜成像的特点。

2. 教师引导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包括物距、像距、成像大小、成像方向等。

3.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凸透镜成像规律。

三、总结凸透镜成像规律

1.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和观察现象,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 学生得出结论:当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当物距等于二

倍焦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当物距小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四、应用凸透镜成像规律

1. 教师提出问题:凸透镜成像规律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呢?

2. 学生举例说明,如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等。

五、课堂小结

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受。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掌握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现象总结规律。同时,教师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能够主动与他人合作。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物理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初中物理《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案

初中物理《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案

初中物理《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凸透镜的性质,知道什么是主点、焦距、物距、像距、

放大率等物理概念。

2.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能够正确地画出光线图。

3.掌握实验的基本方法,学会观测和记录实验现象。

二、教学内容

1.凸透镜的性质

2.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3.实验操作

三、教学方法

1.讲解与演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先让学生了解理论知识,再

进行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自感受和掌握物理现象。

2.对于难点,采取对比、分析、归纳的方法,用图表、实物等

实际物品进行直观的观察和探究。

3.注重引导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步骤

(一)成像规律的讲解

1.通过互动问答,让学生了解凸透镜的性质,主点、焦距、物距、像距、放大率等物理概念。

2.讲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并通过具体实例来说明。

3.让学生掌握画光线图的方法和技巧,加深对成像规律的理解。

(二)实验操作

1.实验前,让学生组成小组,每组2-3人。每组准备一支蜡烛、一张白纸、一个凸透镜和一个透明玻璃板。

2.让学生依次放置蜡烛、透明玻璃板、凸透镜和白纸,保持透

明玻璃板、凸透镜和白纸三点在同一直线上。

3.调整蜡烛和白纸的距离,并观察成像现象。

4.让学生手持蜡烛,调整距离和高度,再次观察成像现象,并

记录实验结果。

(三)总结和归纳

1.让学生自己画和分析成像规律示意图。

2.让学生总结和归纳凸透镜成像规律。

3.对于学生的问题和疑惑进行解答和指导。

五、教学重点

1.掌握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2.能够正确地画出光线图。

3.学会观测和记录实验现象。

六、教学难点

八年级物理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案

八年级物理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案

八年级物理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教案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精选3篇)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篇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过程与方法

(1)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猜想与假设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活动。

二、教学重点:

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过程。

三、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分析数据,归纳总结,得出规律。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光屏、火柴。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生活中的透镜》这一节,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凸透镜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生:有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等。

师:我手里有个照相机,会使用照相机的同学请举手!请你给一位同学先拍一张全身像、再拍一张较大的半身像。其他同学观察照相机和被照同学的距离有没有变化。

(学生拍照后,教师利用电脑将两张照片展现在大屏幕上。)

师:这两张照片的大小不同,可能是因为刚才拍照时什么发生了改变引起的?

生:被照的同学和照相机之间的距离发生了变化。

师:我们再做两个实验:请同学们拿起自己手中较大的凸透镜,先靠近课本看书上的字,再伸直手臂看大屏幕,观察两次成像情况。

(学生实验后,请一位同学说出这两次观察到的现象有什么不同。)

师:刚才实验时凸透镜两次成像不同,可能是由于什么条件不同造成的?

凸透镜成像规律 教案

凸透镜成像规律 教案

凸透镜成像规律教案

教案标题:凸透镜成像规律

教学目标:

1. 理解凸透镜成像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2. 掌握凸透镜成像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3. 能够分析凸透镜成像的实际应用。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电子白板或黑板、投影仪、凸透镜、白纸、光源、尺

子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铅笔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展示凸透镜的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回顾凸透镜的定义和

特点,以及之前学习过的折射规律。

二、知识讲解(15分钟)

1. 教师讲解凸透镜成像的基本原理:光线通过凸透镜时会发生折射,根据折射规律可知,凸透镜的两个焦点分别为光线平行于主轴时的焦

点和光线经过凸透镜后会汇聚或发散的焦点。

2. 教师讲解凸透镜成像公式的推导和应用:借助几何光学的相关原理和公式,导出凸透镜成像公式,即1/f = 1/v - 1/u,其中f为凸透镜的焦距,v为像距,u为物距。

3. 教师通过示意图和实例讲解凸透镜成像过程的具体步骤和注意事项。

三、实验观察(15分钟)

1.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凸透镜成像实验:学生设置实验装置,包括将凸透镜放置在光源和白纸之间,调整光源和白纸的位置,观察并记录物体在不同位置时的成像情况。

2. 学生进行实验,并填写实验报告,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和数据。

四、讨论与总结(10分钟)

1.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进行成像规律的讨论和总结,回答凸透镜成像过程中的关键问题。

2. 教师指导学生总结凸透镜成像规律,回顾重要的概念和公式。

五、拓展应用(10分钟)

教师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分析凸透镜成像规律在光学仪器、眼镜等方面的应用,扩展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透镜成像规律教案

透镜成像规律教案

第三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根据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完成凸透镜成像表格,并分析凸透镜成像特点。

(2)说出凸透镜成倒立缩小实像、倒立放大实像、正立放大虚像的条件。

(3)会利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从生活现象中提炼问题的过程,体会如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2)经历用图片重叠来分析数据的过程,学会归纳实验数据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有主动与他人合作和交流的精神。

(2)经历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乐于探索生活中的常见器物的原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

【教学重点】

1.结合生活实际提出合理猜想。

2.对实验表格进行分析,总结凸透镜成像规律。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猜想“像的正倒、大小、虚实跟物距有什么关系”的过程。

2.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从实验中总结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教学方法】

科学探究、小组讨论、多媒体演示。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光具座、凸透镜(f=10cm)、F型光源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第三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成倒立成倒立

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

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

【教学反思】

关于《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课题的教学,虽然学生对凸透镜成像已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基础,但是由于凸透镜成像探究实验涉及的实验器材多、记录的数据多、操作过程复杂,还有相关的概念多,如焦距、物距、像距、实像、虚像等概念,所以对于学习物理时间不长的初二学生来说,凸透镜成像实验探究操作及数据分析历来是教学难点。因此,本节课探究的重点放在“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环节上。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示范教案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示范教案

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一、教学目标

1.从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了解实像和虚像的区别。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会使用相关的实验器材,能通过观察和实验收集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有关数据和资料。

难点: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和根据实验现象发现物理规律的能力。

三、教学用具

光具座、火柴、蜡烛、凸透镜、光屏。

四、相关资源

多媒体课件、【教学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mp4、【知识解析】凸透镜成像规律.mp4等。

五、教学过程

【课堂引入】教师展示图片,同学们,上一节中,我们学习了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特点。

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它们的镜头都是凸透镜。它们为什么成像不同呢?它们的成像又有什么联系和规律呢?同学们你们对凸透镜成像有何猜想?

【新知讲解】

(一)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学生回答:可能和物距有关。

教师引发学生思考,像的虚实、正倒有什么变化规律?

教师展示图片,用蜡烛做物体,研究烛焰所成的像。一块白色的硬纸板做光屏,承接烛焰在凸透镜中成的像。

实验中,烛焰中心、凸透镜中心、光屏中心应调整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的中央。

建议播放视频:【教学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mp4

此图片为视频截图,请下载使用【教学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mp4 学生观看视频并进行实验,观察成像的变化,总结成像规律。

(二)凸透镜成像特点及应用

教师表述,看完视频之后,同学们来总结一下凸透镜成像特点及应用。

学生回答:

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f <v<2f,像和物在凸透镜两侧。照相机就是利用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制成的。

初中物理_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_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距、像距、实像、虚像。

2、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3、学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的操作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

1、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尤其在寻找像的过程中,感受观察、比较、推理的科学方法。

2、通过对实验数据的记录、分析,经历归纳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科学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过程中,养成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的过程,体验合作交流的重要性。教学

二、重难点:重点: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难点:科学探究中对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三、教学资源准备:多媒体课件、照相机、光具座、蜡烛、F型光源、火柴、光屏、凸透镜。

四、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提出问题:通过回忆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特地单思考同样是一块凸透镜,为什么成的像却是不同的呢?凸透镜可以成像。凸透镜成的像是不同的,有放大的像还有缩小的像。

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欲望,引出要探究的问题:凸透镜成像不同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2、提出猜想:凸透镜成像可能与物体到透镜的距离有关;可能与物体的大小有关;可能与透镜的大小有关等等,引导学生进行猜想。

3、设计实验:

(1)根据课件展示凸透镜成像的情景认识四个物理概念,认识四个物理概念为实验探究做好知识准备。根据学生得出实验器材进行必要的点拨,介绍光具座的用法。对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完善。先让学生观察像的位置,得出实验以前要调整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这样才能使像呈现在光屏中心。(2)实验步骤设计:①1、使烛焰、凸透镜(f=10cm)、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设计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设计

本节是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光的折射透镜》的第三节,本章是光学部份的重点章,全章分为四个单元:第一单元是通过(tōngguò)探索了解光的折射规律,并能从众多与光有关的现象(xiànxiàng)中辨别出属于折射的现象,能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常见现象(第一节),第二单元是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知道凸透镜能成放大的实像和虚像,也能成缩小的虚像(第二节),第三单元是通过实验探索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经历并体味科学探索的基本过程(第三节),第四单元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第四、五节)。探索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本章的重点知识,教材以探索凸透镜成像情况与物距(u)关系有关为主线,安排了学生猜想、设计实验、实验探索、合作交流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产生兴趣、发现问题、激发矛盾、解决问题的过程,很好地体现了物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

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和本节教材的特点,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道实像和虚像的概念.

(2)知道物距与像距的意义.

(3)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通过对现象的观察,学生能在探索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索活动,体验科学探索的全过程。

(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dào li),勇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

(2).培养(péiyǎng)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及探索创造的心理品质。

初中物理_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_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过程】

一、创设物理情景进行猜想,引入新课

提出问题:隔着放大镜看物体,物体总是放大的吗?

学生实验,观察现象后回答:不是。物体有时会放大,有时又会变小,像还会由正立变倒立。

从前面我们的学习中知道:

1.照相机照相时,物体离照相镜头比较远,成的是缩小,倒立的实像。

2.投影仪投影胶片时,物体离投影仪比较近,成的是缩小,倒立的实像。

3.放大镜看物体时,物体离放大镜很近,成的是放大、正立的虚像。

启发学生猜想:凸透镜所成的像可能与物体距凸透镜的距离有关。

那么凸透镜能够成像,所成的像有什么特点和规律呢?我们这节课就用实验来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二、实验探究

(一)课题板书: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二)同学们用桌上准备好的实验器材进行实验。

实验准备:

1.测定凸透镜的焦距f并做好记录。

方法:移动透镜,直到屏上出现最小、清晰的烛焰的像。此时焦距近似等于像距(透镜到光屏的距离)

2.指导学生将实验器材按如图所示摆放。

要求:将凸透镜、蜡烛、光屏放在同一直线上。

调整凸透镜、蜡烛、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的条件,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2.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与方法。

3.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规律。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认识。

【难点】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建立起实验与物理模型之间的必然联系。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提出问题:请结合上节课所学的知识思考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所成的像具有怎样的特点呢?(物体离照相机镜头比较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物体离投影仪的镜头比较近,成倒立、放

大的实像;物体离放大镜比较近,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教师引导:像的虚实、大小、正倒与物体离凸透镜的距离有什么关系呢?进而引出课题《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二)新课讲授

猜想与假设:学生猜想离凸透镜越近所成的像越大。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教师讲解: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称为物距,像到凸透镜的距离称为像距。出示实验器材:蜡烛、白色纸板、光具座等,介绍光具座的作用:使烛焰、凸透镜、光屏在同一直线上,并且可测量物距和像距。

小组讨论:根据现有实验器材如何判断成像的特点呢?像的虚实、大小、正倒与物体离凸透镜的距离有什么关系?请学生以物理兴趣小组为单位,进行为时十分钟的小组讨论。教师进行巡视指导。

教师总结:由于凸透镜对光的偏折程度跟透镜的焦距f有关系,所以在研究物距u的变化时,焦距可能是个应该注意的参照距离,因此在实验的过程中应该重点关注物距在焦距整倍数前后的成像情况。结合学生的讨论结果,总结实验步骤为:(1)把蜡烛放在较远处,调整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屏上成清晰的实像,记录物距和像距,同时观察像的大小及正倒的变化规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教案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教案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教案

一、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在实践中了解光学成像基本原理,提高学生实验技能的同时,也使学生更好的掌握光学成像。

二、实验原理

当平行光射向凸透镜中心时,通过凸透镜后光线会汇聚于凹透镜焦点F’处,亦即该点为真实焦点。当一个物体位于该点前方时,通过凸透镜后,光像重合,成像清晰而稳定。

三、实验步骤

(1)观察凸透镜成像原理

准备一支凸透镜和一个光源,将光源放置在凸透镜前面,并在凸透镜后放置一个屏幕。由于光线经过凸透镜时会形成成像,当我们调整光源的位置时,成像也会随之改变。在观察成像过程中,可以手动拍照记录,以便更清晰的观察成像的过程。

(2)确定凸透镜的焦距

通过移动光源的位置来确定凸透镜的焦距,当光源与凸透镜的距离为焦距时,成像最为清晰。通过调整光源距离凸透镜的位置,可得

到凸透镜的真实焦距,即不同距离下,屏幕上的成像大小和清晰度,从而验证凸透镜成像原理。

(3)测量物距与像距

将物体置于凸透镜前方,通过调整物体距离凸透镜的位置,观察成像情况。同时,我们在屏幕上测量物体与成像的距离,即物距和像距,并将其记录下来。在记录物距和像距的同时,我们也记录了成像的大小和清晰度。

(4)绘制光路图

在观察成像的同时,我们可以手动绘制出光路图,从而更加清晰的了解光线经过凸透镜成像的过程。在绘制光路图的同时,我们将记录好的物距、像距、焦距等数据一并标注在光路图上,使其更为完整、准确。

四、实验结果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成功探究了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手动制作的光路图也使我们更好的了解到光线经过凸透镜成像的基本原理。通过实验,我们得出如下结论: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设计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设计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

蒿坪镇初级中学王贤涛

一、教材分析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本章的核心,此实验是学生必做的分组实验。本节内容在教材中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既是凸透镜对光的作用、生活中的透镜知识点的应用,也为眼睛和眼镜、显微镜和望远镜的讲解做了知识准备。让学生经历整个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很好的体现了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为了降低学生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的难度,教材把另一个难点实像和虚像放到了“凸透镜的应用”中,并且在“凸透镜的应用”中就简单介绍了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成像的特点;眼睛和凸透镜的关系;望远镜和显微镜的使用原理等。教材这样处理,着重于学生的实际情况,降低探究的难度,这样更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探究的目的性。

二、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两节内容的学习,已经知道了凸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并且简单的了解了生活中的透镜(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的成像特点。学生对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有强烈的探究欲望,对进一步研究分析凸透镜成像特点有很大的兴趣。本节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学生积极性高。

三、教学目标

1、知道凸透镜成缩小、放大实像和虚像的条件。

2、经历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使学生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体验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和方法。

3、经历探究活动,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及分析、讨论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规律,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准备

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光屏火柴直尺彩色粉笔课件

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必修版第三章第三节

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必修版第三章第三节

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必修版第三章第三节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方案

【教材分析】

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通过学习,不仅要使学生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而且要使学生初步了解实验一分析一归纳的科学探究方法,强化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主动性。在探究过程中,引导同学们对凸透镜成像规律进行猜想,初步设计方案,组织同学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得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利用学生的相互讨论与合作作为进行探究与创造的手段,并为探究与创造营造良好的氛围与必要条件。通过探究与创造活动,使学生获得一定的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体验了过程,获得了一些探究与创造的方法,把讨论、探究、创造三位一体化,让每个学生获得成就感。本节内容较多,分为两课时,本节课学习后一课时。

【学生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生活中的透镜》和《凸透镜成像规律一》即u>2f 的成像规律基础上来学习《凸透镜成像规律二》的,此时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凸透镜成像的一些知识和如何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与方法,因此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面的能力已有了一定提高,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会在当f<u<2f 和u<f 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活动中,信心十足,跃跃欲试,学习起来应该很轻松。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2 过程与方法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通过探究活

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

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等科学实践。

高中物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

高中物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

高中物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计算方法;

2、理解凸透镜成像的光学基础和成像方式;

3、训练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1、凸透镜的成像原理及规律;

2、通过例题巩固学生对凸透镜成像法则的掌握。

三、教学难点:

1、如何准确地计算凸透镜成像的像距和物距;

2、如何准确地描述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和特征。

四、教学方法:

讲授与练习相结合,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解决问题。

五、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通过观察画有两条平行的射线通过凸透镜后的成像情况,引导学生思考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在黑板上画出凸透镜、光源和物体,让学生根据成像公式计算出物距、像距和焦距等参数;然后让学生根据计算结果画出成像图,对比不同物距、像距和焦距的成像特点。

3、讲解凸透镜成像法则

通过讲解成像原理和规律,引导学生掌握凸透镜成像的方法和技巧,强调注意点。

4、巩固练习

通过例题讲解巩固学生的知识点,提高其运用成像法则计算的能力。

5、拓展阅读

引导学生拓展凸透镜应用领域的阅读和学习,了解凸透镜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情况和技术发展。

六、板书设计:

凸透镜成像法则

物距p

像距q

焦距f

1 / p + 1 / q = 1 / f

七、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凸透镜成像法则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能够独立计算凸透镜成像的参数,并理解成像的特点和规律。同时,在巩固练习中,学生也增强了运用成像法则解决问题的能力。但需要注意的是,学生在应用成像法则时容易出现计算错误,需要注重细节和操作规范。教师还应引导学生拓展应用领域,让学生认识到凸透镜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运用和技术创新。

初中八年级物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八年级物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八年级物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凸透镜成像规律。

2、知道凸透镜所成像的虚实、倒正、大小与物体位置的关系,进一步理解虚、实像概念。

3、通过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4、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有主动与他人合作和交流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的探究过程。

三、教学难点

让学生在自己的实验数据中发现成“放大实像”和“缩小实像”的物距和像距范围。

四、教学准备

光具座、发光二极管做成的三角形、光屏、电池、凸透镜、毛玻璃、印有数轴的明胶片、蜡烛。

五、教学过程

1、复习旧知,为猜想作准备:

问:在你们桌上的盒中有一个透镜,认识他吗?

有不同的方法吗?

用这种方法可以辨别出是不是凸透镜以及测出凸透镜的焦距,上

节课我们测出它的焦距大约是多少的(教师板书:10cm)还有其他方法判断是不是凸透镜吗?

2、游戏中进行猜想:

如果把刚才能够将字放大的凸透镜对准同学,并且在人眼与凸透镜之间放一个毛玻璃,你能在毛玻璃上看到什么呢?

如果我把这个灯丝开口向下灯打开,对着我这个凸透镜?你们看到了什么?

刚才的几个实验说明凸透镜能不能成像?

那么,凸透镜成什么样的像与什么有关呢?

介绍物距像距,并板书u、v。

凸透镜与物距有什么关系呢?

3、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猜想可能是对的也有可能是错的,那怎样才知道对与错呢?

4、要实验我们就要计划计划了,首先我们选择什么样的器材?(光源有二极管做成的三角形、蜡烛等)

用凸透镜、刻度尺,在测焦距时有什么麻烦?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可以用光具座,它可以让凸透镜固定,而且还能直接读出距离,方便我们的实验。(教师演示光具座的使用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分析

本节是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光的折射透镜》的第三节,本章是

光学部分的重点章,全章分为四个单元:第一单元是通过探究了解光的折射规律,并能从众多与光有关的现象中辨别出属于折射的现象,能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生

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常见现象(第一节),第二单元是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知道凸透镜能成放大的实像和虚像,也能成缩小的虚像(第二节),第三单元是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经历并体会科学探究的基

本过程(第三节),第四单元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第四、五节)。探究凸

透镜成像的规律是本章的重点知识,教材以探究凸透镜成像情况与物距( u)关系有关为主线,安排了学生猜想、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产生兴趣、发现问题、激发矛盾、解决问题的过程,很好地体现了物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

二、教学目标

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和本节教材的特点,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实像和虚像的概念•

(2)知道物距与像距的意义.

(3)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现象的观察,学生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勇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

(2).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及探究创造的心理品质。

(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教学对象分析

八年级学生刚刚接触物理这门学科,在知识方面,懂得少许浅显的物理道理,知道一些较简单的物理现象,了解了一些基本的物理规律;在能力方面,初步具备了一定的探究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有一定的协调能力和合作精神;在情感方面,他们有较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而且在此之前有过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经历,知道探究的一般过程,对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活动有着较为浓厚的兴趣,但本节探究课学生面临着诸多困难,例如实验探究涉及到的物理概念、名词多,如物距(u)、像距(v)、焦距⑴、实像、虚像,特别是要找到各种像应调整什么,如何调整,学生感到盲目;从数据中要得出结论也不易,因此老师必须重视加强对学生探究过程的指导,同时,培养学生收集信息、整理资料、分

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初步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本节课就是通过实验探究得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因此本节课的重点就是凸

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过程。

教学难点:

本节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拟定实验步骤,自主实验操作,并分析数据,自主归纳总结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对学生来说,这是一个较高的要求,因此本节的难点就是:如何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分析实验数据,归纳总结得出规律。

五、教学研究目标:

启发式教学,探究式学习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全体总结提高。

教师质疑----学生发问----共同猜想----实验探究----合作交流----分析论证---- 总结提高----实际应用

六、教学思路设计:

[教学思路]

本课的教学设计,是在苏科版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对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

(实验稿)的学习理解,在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调整,教法和学法的设计等方面作了一些探索。

(一)课程目标的确立上:

除了原有目标外,着眼与社会的需求,重点突出了学生学习知识后的能力和情感的培养,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及探究创造的心理品质,使学生在日

后的活动中能积极和别人团结协作。

(二)教学内容的调整上:

1、在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过程中,通过给学生创设问题的情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去讨论、去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并动手操作实验,让学生成为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发现者”,课堂的主人翁,使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如研究课题那样去进行。

2、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学生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要和学生一起猜想、分析,从中点拨其思维。

3、教学的真正目的是让学生探索规律,获得研究、思维的方法,然后通过方法的获得以及运用方法探索、创造的过程,使学生形成对科学研究有亲近热爱、和谐相融的情感,具有乐于探索物理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的科学精

神。因此,本节课将把思维程序作为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主线,教给学生一种

研究问题的思维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尤其是创造能力,达到教学的真正目的。

(三)教法和学法的设计:

1 •教法方面: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本节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主实验的方法进行教学,让

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找出规律,学习科学方法,培养能力。主要教

法有:提冋法、谈话法、实验法、分组讨论法、归纳法等

本节课是初中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第一次进行全过程探究,本节课需要两

个课时(每课时45分钟),第1课时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猜想能力与设计实验的能力,学生猜想时一般不懂怎样去猜想,有时猜想与提出的问题毫无关联,所以我们关键应该引导学生怎样去猜想,在教学中创设合理猜想情境,并且引导学生知道猜想要有猜想的理由,不能胡乱猜想。设计实验是探究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进行设计实验,让学生明白实验研究什么和怎样去研究,实验时应该观察什么、测量什么、记录什么?第二课时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论证的能力方面,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表格数据进行简单的比较,分析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因果推理,让学生以书面或口头表述自己的观点,最后教师归纳总结,这样让学生经历从物理现象和实验归纳科学规律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概括的能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2 •学法方面:

注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互动性,自主性。为了满足每个学生发展的基本要求,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确定本节学生主要学法为实验探究法和讨论归纳法

七、教学软件设计:

多媒体平台、透镜(焦距不同)、光屏、蜡烛、火柴及光具座若干组。

八、教学准备:

1、知识准备:折射规律及凸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

2、器材准备:光具座、蜡烛、光屏、透镜、火柴,刻度尺。

3、课件准备: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凸透镜成像flash ;自制照相机。

九、课时安排:

共计二课时,第一课时用于观察有关现象及收集证据(数据),第二课时用于分析论证,交流合作,评估探究过程及了解透镜成像规律的初步应用。

十、教学程序设计:

(一)教学流程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