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共24页文档
非物质文化遗产
南村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员岗飘色、广东音乐《禅院钟声》、广绣、龙船头制作、梅山纸通公仔等传统手工艺技能,有板桥波罗诞、官堂康公出会、南山古庙北帝巡游(九乡会)、樟边十乡会、市头龙船景、醒狮等民俗节庆活动,其中,广绣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广绣刺绣的历史源远流长,传说从黄帝的妃子嫘祖发明了养蚕、缫丝,到清代早期,刺绣被推向极盛时期。
当时的刺绣业已形成专业,有一定规模的手工业生产。
到了清末民初,由于刺绣各具其地方特色,从而形成了久负盛名的四大名绣——粤绣、苏绣、湘绣和蜀绣。
粤绣发祥地在广州及其附近地区,所以人们常说的“广绣”就是粤绣的别称。
广绣后来又广泛流传在南海、番禺等一带。
广绣艺术名传中内外,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是岭南民间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在,南村及周边地区乡村仍有这一流传久远的刺绣技艺,由于南村丝纺织业的不断发展,人们从事纺织业的也越来越多,在南村圩因此而形成一条丝绸巷,以纺织业和卖丝绸为主,人们就将丝绸巷称为“纱市街”,现在的“沙”就是“纱”演变而来的。
在解放以前,沙市上街主要的居住的地方,这里最旺盛的就是茶楼,当时有很多人到这里喝早茶,现在这个茶楼已经变成了一个珠绣厂了;沙市下街才是商铺、店铺等做生意的,主要经营纺织业、药店等生意。
如今顺应时代经济发展,为工厂绣制服钉珠花的家庭随处可见。
广绣历清朝至今依然深得人心,为各家所赞誉,原因是因为一位有着深厚广绣艺术的艺人、现代广绣的标志性人物——陈少芳。
少时的陈少芳,对绘画有着浓厚的兴趣。
因她在绘画的杰出表现,被广州美术学院破格录取。
陈少芳擅长人物画和花鸟画。
大学毕业后,早闻广绣艺术名满中外,她对广绣颇有兴趣,就在广州市工艺美术研究所及其属下的绣品厂从事广绣创作工作;晚年,陈少芳开始自我创作,充分地发挥到她的专业特长,绣出来的作品中,无论花鸟、人物都大有绘画的艺术神韵。
她以鲜明的独特发风格打破广绣的传绣风格。
她和家人将现代广绣技艺推向新的高峰,她大胆革新,融入了绘画的艺术元素,既重“艺”又重“工”,“以画入绣”:在色彩上,吸纳了西洋画的色彩构成法,形成了“陈氏广绣”独有的一套“丝线色彩构成法”。
档案学视角下的岭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和保护研究
2 4 2 3
5 2 2 5
1 % 1 7 1 % 05
传 统 音 乐 等成 果 数 量 多 , 出 平均 比例 , 传 统 体 育 、 艺 与 高 而 游
36 % 24 % 1 % 74
杂技 , 曲艺 , 间 文 学等 成 果 则 远 远 低 于 平 均 比 例 , 者 形 成 民 二
显 著 对 比。 从 表 3可 以看 出 , 南 地 区 非 物质 文 化遗 产 项 目 岭 代 表 性 传 承 人 数 量 普 遍 较 少 , 统 体 育 、 艺 与 杂 技 项 目竞 传 游
传 统 技 艺
传 统 医 药 民 俗
24 6
3 3 13 8
1 O
3 1 3
3
17 4 50 1
11 9 14 6 1 30 5
1 6 27
7 1 5 9 4
2 6
3 5 35
3 8
3 3 26
2 1 41
1 3 2 3 15 5
1 4 3% 80 %
68 % 1 4 0% 1 1 0 %
于 少数 民 族 非 物质 文 化 遗 产 成 果 丰 富 的地 区及 急 需 抢 救 的 非物 质 文 化遗 产 , 策 和措 施 都 应 有 所倾 斜 。 之 , 建 立一 政 总 应
套 切 实 可 行 的 长 效 机 制 来 保 证 岭 南 地 区 非 物质 文 化 遗 产 抢
223档 案 馆 的角 色 作 用 缺 乏 法 制 保 障 。 虽 然 岭 南地 区 __ 在 非物 质 文 化遗 产 的管 理 和 保 护 方 面 颁布 了许 多制 度 规 章 ,
省 和 海 南 省 则 数 量 较 少 。 南地 区 国 家级 非物 质 文 化 遗 产成 岭
岭南工艺---精品模板
1。
广州牙雕广州牙雕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富有装饰性,素以精细工整、玲珑剔透而闻名于世。
清康熙海禁以后,广州成为对外贸易的唯一港口,这种得天独厚的地位,使得东南亚等地的象牙大量输入广州,为牙雕工艺提供了充足的原料。
从此,广州牙雕工艺远远超过了其他地方,成为全国之冠,同时形成自己的风格特点,有别于苏州、北京、扬州、杭州等地的艺术格调,并对其他地方的牙雕工艺产生了影响.广东牙雕又称南派牙雕,制作着重于雕工,并讲究牙料的漂白和色彩装饰,作品多以玉质莹润、精镂细刻见长,玲珑精巧、华丽美观。
按工艺技法,广州牙雕有雕刻、镶嵌、编织三大类。
雕刻多采用阴刻、隐起、起突、镂雕,最擅镂雕,主要与广州独特的气候条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广州气候温暖湿润,象牙不易脆裂,宜于制作钻镂、透雕的作品,再加上原先的工艺水平,镂雕逐渐成为广州牙雕工艺最具特色的技艺.品种有象牙球、画舫、人物、笔筒、插屏、鸟兽等欣赏品,筷子、梳子、图章、鼻烟壶、瓶、烟嘴、灯具、粉盒等日用品。
其中以象牙球最有名。
象牙雕刻与其他多种材料,如紫檀、犀角、玳瑁、翠羽等巧妙镶嵌于一器之上,使图案更富有立体化,增加图案的层次,是广州牙雕工艺的显著特色。
为了适合外销的需要,广州牙雕风格趋向写实,并且吸收了大卷叶、写实花卉等外国图案的长处,又以染色、螺旋状的连接部件为特色.趋于清代晚期,广东牙雕风格纤细繁琐,逐渐走向衰落.简介广州牙雕工艺有悠久的历史,富有装饰性,素以精细工整、玲珑剔透而闻名于世。
广州地处南方沿海,气候温和湿润,非常适宜质地细腻的象牙精雕细刻,层层雕镂,而作品又不易脆裂。
广州的牙雕则以精细的象牙球著称,其传承方式以师徒传承、家族传承为主,采取手工作坊的生产模式.著名的传承人有陈祖章、翁昭、翁荣标、冯少侠、李定宁等。
溯源广州牙雕有着悠久的历史,秦汉时期已有了一定的发展,明清时工艺与生产规模曾达到历史高峰,民国以来其工艺水平日趋精湛,在全国牙雕行业中独树一帜。
岭南文化之西关打铜工艺(最终定稿)
岭南文化之西关打铜工艺(最终定稿)第一篇:岭南文化之西关打铜工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岭南地区已进入青铜器时代。
广州考古发现最早的铜器要算南越王墓精品,铜器工艺一直未中断过。
明清时,广东铜锡器制造多集中在手工业较为发达的城市,如广州、佛山、潮州等。
到了清末民初,广州铜锡器制造业达到鼎盛,打铜行工人数量超过2000。
很多人喜欢用这种传热快、耐用兼“保值”的铜碗、铜筷等铜具。
西关的大户人家家里都有整套铜制的锅碗瓢盆“镇宅”,小康人家也都有几件铜器傍身。
唯心铜制的“汤婆子”,延续几代人的温暖记忆正值隆冬,家家户户都忙着把取暖的器物翻出来。
条件一般的,有电热毯、暖水袋;好一些的,有暖风机甚至“浴霸”。
然而,躲在家中储物柜角落的一个圆形铜壶,却始终让我十分好奇。
母亲说,那是从前过冬用的宝贝,名叫“汤婆子”,是外婆一辈传下来的。
“汤婆子”,何物也?其实就是暖足瓶,以铜锻打而成。
扁扁的圆壶,底阔上敛,壶口开有一个带螺帽的口子。
母亲说,这种形状的设计是为防止漏水。
手捧这个黄灿灿的“汤婆子”,摸着壶身细腻密布的锤印,一条焊接线流畅地贯穿壶体中部,足见打铜师傅的功力。
在没有电热毯、暖水袋的旧社会,只要把开水灌进“汤婆子”,再以棉布将“汤婆子”包裹,放在被窝,晚上睡觉便可暖和很多。
不仅如此,“汤婆子”还不会发出暖水袋的臭胶味,而且保温时间特别长。
一个冬夜过去,壶里的水仍是温温的。
母亲说,那时对于一个家庭而言,铜是弥足珍贵的。
加上铜质的经久耐用,于是不少铜制器皿都变成了“传家宝”。
一个铜制“汤婆子”,一个铜盆,一个铜的梳妆盒……从外婆的手中传到母亲,再由母亲交给女儿,代代延续。
今天,走进西关仅剩的铜器铺,店内装载的,满满都是平常百姓家曾经的“传家宝”。
现在有金有银,谁会当铜是宝?电子化、机械化普及甚广,手打的又累又辛苦,谁又会再坚持?店主的一句话颇为震撼:“打铜就是不断地敲击,细心地打磨,没有太多技术可言,唯一的要求就是不怕苦、肯做”。
岭南的民间艺术
岭南的民间艺术编辑:欧建勋第1课富有岭南特色的艺术——粤剧【内容提要】粤剧又称大戏或者广东大戏,是岭南地区富有特色的戏剧表演艺术之一,本文从粤剧的历史与发展,粤剧表演的行当、化妆、戏服、头饰、唱做念打、唱腔、身段、表演程序、说白、唱腔音乐、乐器、乐队、谱曲词等几个方面介绍了粤剧的相关知识,让大家对它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教学目标】了解粤剧的历史发展和表演特色,通过对粤剧的知识的学习,加深对这一岭南特色文化的认识,从而对本土的文化有更深一层的热爱;【重点】【难点】【粤剧的历史与发展】粤剧又称大戏或者广东大戏,源自南戏,自明朝嘉靖年间开始在广东、广西出现,是揉合唱做念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等等的表演艺术。
粤剧的起源于中国民间齐言民歌的兴起,最早可上溯先秦的《诗经》,但这是中国全部板式变化体戏曲如京剧、粤剧,以及诗赞类戏曲如上海越剧、黄梅调的共同起源。
到了明代,南戏的弋阳腔已在广东流行,昆班、徽班及江西、湖南戏班经常进入广东演出。
虽然广东人受了外来的薰陶而开始学习演戏,但是在成化年间,学戏仍未被保守人士所接受,石湾太原霍氏族谱曾有禁止良家子弟学戏的家箴。
后来渐渐才出现组成本地人为主体的戏班,并过渡到本地人为全体的戏班。
为区别两者,前者被称为“外江班”,后者被称为“本地班”。
粤剧不但吸收了弋阳腔的特色,并且与徽剧(安徽)、汉剧(湖北)、湘剧(湖南)、祁剧(湖南)、桂剧(广西)有血缘的关系。
因为所演的剧目、唱腔、音乐、表演方式等等,与徽、汉、湘、祁、桂剧大致相同。
例如:《晴雯补裘》和《独占花魁》这两出戏码,《铲椅》、《跳台》、《夜战马超》等南派武打剧,桂剧和粤剧完全相同。
虽然说外江班接近徽班,本地班接近西班,但其实本地班建立的初期,主要区别在组班的人。
本地班是由本地人组成,主要是指本地艺人组成的专业戏班。
可是有时候也可以包括一些农民在进行季节性演出活动而临时组成的戏班。
佛山是粤剧的发源地。
嘉靖年间,佛山建立了戏行会馆,馆址设在佛山大基尾。
岭南建筑文化的瑰宝——骑楼共24页文档
11、战争满足了,或曾经满足过人的 好斗的 本能, 但它同 时还满 足了人 对掠夺 ,破坏 以及残 酷的纪 律和专 制力的 欲望。 ——查·埃利奥 特 12、不应把纪律仅仅看成教育的手段 。纪律 是教育 过程的 结果, 首先是 学生集 体表现 在一切 生活领 域—— 生产、 日常生 活、学 校、文 化等领 域中努 力的结 果。— —马卡 连柯(名 言网)
Thank you
13、遵守纪律的风气的培养,只有领 导者本 身在这 方面以 身作则 才能收 到成效 。—— 马卡连 柯 14、劳动者的组织性、纪律性、坚毅 精神以 及同全 世界劳 动者的 团结一 致,是 取得最 后胜利 的保证 。—— 列宁 摘自名言网
大的骄傲于最大的自卑都表示心灵的最软弱无力。——斯宾诺莎 7、自知之明是最难得的知识。——西班牙 8、勇气通往天堂,怯懦通往地狱。——塞内加 9、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的方法。——赫尔普斯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笛卡儿
岭南民俗文化
第27页,共104页。
(3)富人情韵味,带有浓郁的市井风情。
❖ 广东人感情比较细腻,不善表露,但极重情义。如 “自梳女”们对自己的金兰盟友的深情、水上居民姑娘出 嫁时姐妹依依不舍的场面非常感人。
❖ 在日常生活中,广东人诸事都带有浓重的人情味。如 探访朋友忘不了“手信”、春节时大人给小孩“压岁钱”, 长辈给晚辈“分柑”,以物“结缘”,以花传情,送花祝 愿等,都带有浓重的人情味。
❖
第26页,共104页。
(2)活泼多样,充满水乡浪漫情调。
❖ 这是由岭南特殊的人文结构和地缘决定的。 中原移民多是逃难而来,他们对故土不多依 恋,有的很快与土著民族打成一片,有的围 屋聚居,构成新的民系,加上水上生活的特 殊要求,使广东地方的人群结构异于他乡, 除汉族三大民系之外,还有水上居民和七个 少数民族,产生了丰富多彩的民俗事象。山 清水秀的自然环境,培育了人们轻快活泼的 性格;富于开拓、冒险的岭南先民,创造了 许多浪漫故事和富有传奇色彩的英雄业绩。
第8页,共104页。
客家民系的特点
❖ 主要是宗族观念强,富团结心。喜爱唱山歌。 有刻苦耐劳性格和一定的“山地意识”,念念 不忘祖宗盛德。他们尊师重教,崇尚诗书,秉 承了中原文化“书香门第”的特质。他们一向 以读书为荣,以读书识字为“一技之长”。梅 县被称为“文化之乡”。
岭南民间文化资料
岭南民间文化资料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最能代表岭南文化特征的是(广府)民系,它是岭南三大民系中最早形成的居民共同体,是由(古越人)和南迁的中原移民融合而成的。
2、历史上中原人入越较大规模的有(四)次。
3、最能体现广府民系市井风情的是广州的(茶楼)和除夕花市。
4、广东盗宝传说最著名的是(《海珠石的传说》),这一传说与唐人传奇《崔炜》的故事有关。
5、我国南宗教派的创始者,佛教禅宗的第六代继法人是(惠能六祖)。
6、广东民间的“牛王诞”、“出水龙”是与四月八的(“浴佛”)节同一天进行。
7、民间对刘三妹称谓的变化为我们提供了她传歌的路线,她的行迹又给我们划出了一个风俗圈,即(岭南民俗峒溪文化圈)。
8、客家名菜“东江酿豆腐”传说源于(北方的饺子)。
9、建于地面的半地穴式窝棚建筑和高于水(地)面的(干栏式建筑)是岭南先民走出洞穴之后的主要居住形式。
10、竹筒屋又称(直头屋)、竹竿厝。
他的平面特点是正立面单开间,面宽较窄,进深视地形长短而定。
11、飘色是流行于(番禺沙湾)和(吴川梅篆)一带的一种民间游艺。
一般是每年农历的三月初三北帝诞时表演。
12、一般说“佛山秋色”,是指(秋色工艺品);“秋色赛会”俗称(“出秋色”),是佛山民间工艺及其展览的一种特殊形式,开始是为庆丰酬神,后发展为一项综合性的民间群众游艺。
13、历来被人们视为岭南婚姻风俗的两大奇事是指(“自梳”)和(“串隆闺”)。
14、专门为显贵培育妾氏的行业叫(捻妹花)。
15、北帝,原为古代神话中的(北方)之神,后岭南人把它称作水神。
16、天妃,又称天后,福建、台湾一带称为(妈祖),奉为海神,国外则称之为“中国的女海神”。
二、选择题(1、A 2、C 3、A 4、D 5、B 6、D 7、A 8、D 9、C 10、D1、三月三是( )人的节日。
A.黎族B.壮族C.瑶族D.苗族2、广府民系是由古越人和()融合而成的。
A.北方移民B.西方移民C.中原移民D.高原移民3、汉语粤方言是一种以()为主,融会了中原古汉语成分的方言。
岭南工艺
(二)岭南工艺1.广彩广彩的全称是“广州织金彩瓷”。
广彩的生产始于清康熙年间,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当时广州工匠借西方传入的“金胎烧珐琅”技法,用进口材料,创制出“铜胎烧珐琅”,后又把这种方法用在白瓷胎上,成为著名的珐琅彩,这是广州彩瓷的萌芽。
顾名思义,所谓织金彩瓷,就是在各种白胎瓷器的釉上绘上金色花纹图案,仿佛锦缎上绣以色彩绚丽高雅华贵的万缕金丝,然后用低温焙烧而成。
作为广州彩瓷初期产品的珐琅彩,以其高贵艳丽的特色,备受中外富豪贵族的喜爱,清廷列为贡品,外国一些王室贵族派官员专程来广州求购。
后来干脆由欧洲商人带来彩瓷图样由中国商人按要求制造,专供出口。
那时广东商人从景德镇运来瓷坯,采用江西粉彩技艺仿照西洋彩画的方法加以彩绘,再焙烧而成。
后来广彩艺人继承明代彩瓷的艺术特色,吸收西洋画法,绘上具有岭南地方特色的图案,逐渐形成独特的岭南艺术风格,并将许多图案固定下来,成为广彩的传统花款,例如花篮、龙凤、彩蝶、金鱼、古装人物等。
最常用的构图是用花边图案围出若干形状各异的空格,在空格内绘以花卉、物景和人物。
也有不设圈格,进行满花彩绘,表现一花多姿,百花齐放的画图。
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中国瓷器在世界畅销,广彩瓷出口量亦不断扩大,生产迅速发展。
广彩瓷逐渐与铜胎烧珐琅分离,成为独立的行业,并于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成立了行会组织“灵思堂”。
广彩产品亦分为艺术瓷和日用瓷两大类,欣赏艺术瓷的彩绘技法以国画画法为主,讲究技巧,笔工精湛,内容多为人物花卉,亦有外国油画的西方风景、人物和故事。
日用瓷包括碗、碟、壶、盅等,加彩方法简单、豪放,富于民间装饰风味。
广州彩瓷的生产流程分为新样品设计,描线、填色、封边、斗彩、炉房等工序。
构图设计讲究完整、统一、和谐,这是广彩最大的特点。
随着新颜料的使用,彩绘颜色更加丰富,更加鲜艳。
19世纪初,广彩开始仿照中国缎锦纹样作瓷器装饰,此技法称为“织地”,后用金水织地,发展为“织金地”且普遍用于各种瓷器,成为广彩花色的一种基础,形成了近代广彩“织金彩瓷”的特点。
中华传统工艺的巅峰——“燕京八绝”与“岭南九遗”
中华传统工艺的巅峰——“燕京八绝”与“岭南九遗”北有“燕京八绝”,南有“岭南九遗”。
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二者同属中国文脉,共铸传统手工艺的巍然巅峰。
“岭南九遗”泛指岭南工艺美术领域中各大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包括:广州牙雕、玉雕、粤绣(广绣、潮绣)、端砚、石湾陶塑、潮州木雕、广州彩瓷,潮州彩瓷、枫溪瓷塑和陶瓷微书等。
岭南的国家级“非遗”传统技艺及代表作品,直接、形象地反映出地域的时代特征、社会风尚、审美情趣和民风民俗等,具有鲜明的岭南文化符号,而成为各地的文化名片,故具有极高的欣赏价值与收藏价值。
遗珍·绝艺——广州象牙雕刻象牙,素有动物世界的“白金”之称。
其质其品稀有、名贵,色泽皎洁,温润如玉,散发着无与伦比的高雅与内敛之美。
古往今来,牙雕制品为王侯权贵、收藏大家所青睐,成为达官贵人财富与权力的象征,并被国外博物馆、美术馆及皇室、贵族作为传世珍宝。
我国的牙雕堪称世界第一。
自辽代起,历代帝王都将牙雕选为最珍贵、最有特色的贡品。
当代则作为最高贵的“国礼”赠送外国元首、政要,而被誉为“中国文化的使者”。
广州牙雕肇始于汉唐,鼎盛于明清,是岭南最具地方特色的传统工艺美术品,也是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造型及雕刻技艺在全国独占鳌头。
明、清以来,广州牙雕以精雕细琢、多层镂空、剔透玲珑之绝技闻名遐迩。
其精逾鬼斧、巧夺天工的数十层牙球、龙凤画舫、撒网船及大型古典人物组雕等誉满海内外。
剔透玲珑——广州玉雕据考古发现,广州在新石器时代,就有玉雕技艺,距今有4000多年历史。
从广州西村秦代墓葬出土的玉璧、玉印、玉带钩等玉器中,可见秦代广州已有精湛的漆玉镶嵌技艺。
据《南越国史》记载,广州汉代已有官办玉器手工作坊,专为官宦及帝王制作玉器。
其时,玉器是权力、身份和宗教神力的象征。
明清两代,广州玉器雕刻业渐趋繁荣,各地能工巧匠集中到广州,民间玉器作坊蓬勃发展。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是广州玉器行业的鼎盛时期,玉雕业工商户达4000多家,广州成为中国南方驰名中外的珠宝玉器行。
岭南文化---
二、粤剧的历史 六、粤剧的音乐与唱腔 三、粤剧的行当 七、粤剧名伶与粤剧 欣赏 四、粤剧的化装
一、粤剧的起源
粤剧(又名广府大戏)是广东地区 主要戏曲种类,源流上溯明嘉靖年间, 明清两代已见传演,最初的演唱语言是 戏蓬官话,后来渐渐演变成粤语。粤剧 在广东、广西、香港和澳门等地最常见 ,而且十分流行。粤剧融合了中国其他 戏曲,例如戈阳腔、昆腔等。清朝末年 ,粤剧开始出现广州方言,因为文化人 想利用粤剧作为宣传革命的途径,所以 为了令广州人更容易明白,于是加入了 大量广州话。粤剧早期多在戏蓬内演出 , 戏蓬内设置神像、安放神坛供奉神明。
( )
官衣亦称圆领,是文武官服, 腰掛玉带,胁下有胁摆, 胸前及背后各钉上一块方形丝绣補子。
帔风是文角常用 戏服,虽是大袖 长袍,但非圆领 和斜领,而是对 襟长直领,更有 左右开裾的特点。 凡穿帔的都是达 官贵人,普通老 百姓不能穿用。
除了上列六大戏服外,其他戏场所有 穿用衣服皆属衣类
六、粤剧的音乐与唱腔
粤剧戏服的种类
1、蟒 2、靠 3、褶子 4、開氅 5、官衣 6、帔風 7、衣
男 蟒
蟒是饰演帝王、 丞相、元帅和高 级官员的戏服。 帝王穿五爪明黃 蟒,官蟒为四爪, 依官階分红、黃 (淡黃)、绿、白、 黑五色。
女 蟒
靠是武将军的戏服,有大小之分:小靠不用背靠旗;大 靠则需背上三角形靠旗四面,为戏剧化的服装,中国历 代军服皆无此式样。
“花旦”:大多饰演大家闺秀、名门淑女和巾帼 英雄和端庄娴淑的女性角色。如《二度梅》的 陈杏元,《西厢记》的崔莺莺,《寒江关》的 樊利花,《仕林祭塔》的白素贞。 “二帮花旦”:一般扮演刁诈淫邪的女性,如 《金莲戏叔》的潘金莲等。
浅谈岭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17N O .42009182934396353432013>>>【文化论坛】61◎王超杰岭南少数民族,主要有壮族、黎族、日禁忌、生活禁忌、宗族戒规、乡规民约瑶族、畲族、苗族、回族和满族。
其中的礼仪、生产习惯及礼仪、家产继承等传统苗族、回族和满族都是在特定历史时期,习惯,民间传说、民间诗歌与谜语等言语先后从外地移入岭南的。
只有壮族、黎族表达,以演唱或演奏的形式表现的民间音和瑶族是岭南越族的后裔,畲族则与岭南乐表达,舞蹈、民间游戏及各种艺术形式古越族有密切的渊源关系。
的民间仪式表达。
仔细分析这些组成部岭南各少数民族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分,可以看出,岭南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资源。
本文力图对岭南各少数民族的非物化遗产具有以下几个特征: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进行初步的调查分(1)就主体而言,具有现代法律规范的析,希望有益于岭南各少数民族文化的发不特定性,即许多情况下是岭南各少数民掘和岭南各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在族人生产与生活活动中共同完成的集体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上,可初步确定品。
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岭南各少数民采用的内容包括:土著知识、土著群落、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与岭南各少数民族人人种与种族、传统医药、非物质文化遗的文化背景、宗教信仰、道德观念等相互产、革新与习惯、传统与地方知识、技关联、相辅相成,并由群体成员自然承袭术、诀窍与惯例等[1],所以本文将岭南各的知识,与其生产及生活活动共生共存、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为由世代繁永远处于不断完善自我的过程中,没有任衍生息在岭南各少数民族人世代相传,留何一个单个的成员可以认为有创作权,也存于民间的,反映该民族或该区域人群历没有人能够将此产品或此表达与彼产品或史渊源、生活习俗、心理特征—及所赖以彼表达截然区别开来。
如岭南各少数民族生存的自然环境、群体特征、宗教信仰等传统食品。
诸多内容的文化艺术表现形式的总称,包(2)从时间上看,具有连续发展性,即括民间传统工艺、医药、习惯和文艺等多岭南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代代相个方面。
岭南文化(中国岭南地区文化)
岭南文化(中国岭南地区文化)岭南文化就是中国岭南地区文化,涵盖岭南建筑、岭南园林、岭南画派、戏曲音乐、工艺美术、民俗节庆、宗教文化、饮食文化、语言文化、侨乡文化等众多内容。
从地域上,岭南文化又分为广东文化、桂系文化和海南文化三大块,尤其以属于广东文化的广府文化、广东客家文化和潮汕文化为主,构成了岭南汉文化的主体。
[1]岭南文化,源远流长。
历史上,在汉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在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等多方面,岭南文化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史上居于重要地位,起着重要作用。
近代岭南文化更是近代中国的一种先进文化,对近代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岭南文化以其独有的多元、务实、开放、兼容、创新等特点,采中原之精粹,纳四海之新风,融汇升华,自成宗系,在中华大文化之林独树一帜,对岭南地区乃至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中最具特色和活力的地域文化之一。
[1]岭南学术思想,吸取由中原传入的儒、法、道、佛各家思想并进行创新,孕育出不同风格的思想流派,如江门学派等。
在近代,岭南得风气之先,中西文化交流,孕育和产生出以康有为、孙中山等为代表的近代中国的一代先进人物。
岭南的文学艺术雅俗并茂,岭南画派、粤剧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诗人张九龄、陈献章享誉全国,电影最先从岭南传入。
岭南教育近代更领教育革命之先。
伊斯兰教、佛教较早从海路传入岭南,惠能创中国化佛教——禅宗南派,影响及于全国以至世界。
定义简介从地域上来说,岭南文化大体分为广东文化、桂系文化和海南文化三大块。
明清之际,岭南三系文化相互融汇贯通,岭南文化真正有自己独立的风格、精神,并区别于南方文化。
岭南文化形成后在政治、哲学、学术、艺术、经济、工艺和生活各方面全面发展,至晚清达到了高峰时期。
到了近代,岭南得风气之先,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津梁,多种文化思潮交错而织成绚丽多彩的画面,岭南文化成为中国政治、思想、文化革命和发展的先导。
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广东省“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广东省''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注:国务院(国发[2008]19号)2008年6月7日正式公布第二批国家级名录项目510项和第一批国家级名录扩展项目147项。
我省推荐80个项目申报第二批国家级名录,共有45项列入第二国家级名录(其中第二批
国家级名录项目29项;扩展项目共16项)
广东省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一、民间文学(5项)
二、传统音乐(5项)
三、传统舞蹈(3项)
四、传统戏剧(1项)
五、曲艺(5项)
六、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3项)
七、传统美术(3项)
八、传统技艺(26项)
九、传统医药(3项)
十、民俗(21项)
第二部分扩展项目(共48项)一、传统音乐(2项)
二、传统舞蹈(19项)
三、传统戏剧(6项)
四、传统美术(6
项)
五、传统技艺(2项)
六、传统医药(3项)
七、民俗(10项)。
岭南文化的非遗元素在乡村振兴中的应用研究
岭南文化的非遗元素在乡村振兴中的应用研究摘要:岭南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岭南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以其独特的地域特点、人文特点和历史特征,构成了岭南地区丰富的物质和精神文化。
非遗文化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茂名非遗文化内容为例,分析了其在乡村振兴中的应用,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丰富的岭南特色资源。
希望通过研究,能够推动非遗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应用,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
关键词:岭南文化;茂名非遗元素;乡村振兴引言: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我国农业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劳动者的智慧结晶,承载了我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
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不仅能够展现出当地的独特文化特色,还能为人们带来艺术和经济上的双重价值。
“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发展在岭南地区的农村经济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非遗”文化产业的建立更是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把古老的文化精髓融入现代社会,使其成为当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创新思维发展非遗文化,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成为当地发展的热点。
一、茂名非遗文化资源及其特点茂名市位于广东省西南部,地处北部湾与珠江三角洲的结合部,是粤西地区的中心城市。
茂名市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如高州木偶戏、化州跳花棚、八音锣鼓等,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反映了茂名悠久的历史文化,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对人们了解和认识茂名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茂南木鱼舞是茂名茂南区特色文化符号之一。
茂南木鱼舞是广东四大木鱼舞之一,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国内享有盛名;茂南木鱼舞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深受广大群众喜爱;茂南区木鱼舞起源于明末清初,相传是广东茂名一带的村民为祈求风调雨顺,保护庄稼不被破坏,在每年农历四月初八这天表演的一种舞蹈;木鱼舞由锣鼓、舞蹈、唱腔三部分组成,有丰富的故事情节和舞蹈动作,其表演内容包括了民间传说、历史故事和神话故事等。
表演时,男女队员按一定顺序上场,互相对唱山歌,边唱边舞;木鱼舞是茂名最具特色的文化符号之一,木鱼舞所展现的是人们对自然与生活的美好向往与追求[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