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与静优秀说课稿
初中物理运动和静止说课稿
初中物理运动和静止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初中物理中的“运动和静止”这一章节。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等方面进行详细的阐述。
一、教材分析本章节位于初中物理教材的初级阶段,主要介绍了运动和静止的概念、相对性以及速度的计算。
通过对这一章节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掌握速度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为后续学习力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材首先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引出运动和静止的概念,然后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理解这些概念,最后通过习题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准确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掌握速度的定义和计算公式。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速度的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深刻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并能够灵活运用速度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本节课我将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探究式教学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通过提问和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通过实验和实际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掌握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关于运动和静止的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提出问题:“什么是运动?什么是静止?它们是如何定义的?”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
2. 探究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验,通过观察不同物体的运动状态,引导学生理解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例如,让学生在火车上和站台上分别观察同一物体,感受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 知识讲解讲解速度的定义和计算公式,并通过实例演示如何计算速度。
强调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其计算公式为v= \frac{s}{t},其中v表示速度,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
《静止和运动》教学设计二年级科学教案
《静止和运动》教学设计二年级科学教案:一、教学背景二、教学目标三、教学内容安排四、教学方法五、教学活动设计六、教学过程反思一、教学背景静止和运动是二年级科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孩子们认识自然、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
本次教学设计我们选择了常见的物体的静止和运动状态,尤其是交通工具的运动状态作为范例,让孩子们通过感官体验,认识到物体的静止和运动的状态,对后续的科学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认识经典的“静止”与“运动”,明白物体处于静止状态和运动状态的不同2.了解常见物体在不同速度下的运动状态3.通过各种教学方法,让孩子们感知静止和运动的真实感,对于后续的科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三、教学内容安排1.预习阶段:在课前引导孩子们观察周围的环境,找到处于静止和运动状态的物体。
通过带孩子们看图、看书、唱歌等形式逐渐引入本课内容。
2.导入阶段:老师带孩子们通过小游戏、语言互动等方式,引导孩子们感知静止和运动的概念。
3.讲解阶段: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常见物品的静止和运动状态。
老师详细讲解物体的静止和运动状态,引导孩子们思考静止和运动的区别。
4.实践操作阶段:孩子们通过模拟运动场景的表演、自己手动控制物体的运动状态,亲身感受静止和运动的真实性,增强孩子们的理解力和记忆力。
5.结束阶段:总结本次学习,让孩子们自己总结感受、认识,加深对于静止和运动的认识,为下一次的科学学习打好基础。
四、教学方法在本次教学中,我们将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如讲解、游戏、表演等。
在教学的过程中加入多媒体、语言互动、配合实物模拟操作等多种形式,以使学生在听、看、说、做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五、教学活动设计本次教学中,我们设计了以下活动:1.游戏环节——小动作猜猜我孩子们在老师带领下进行一系列小动作,在每一个动作结束后,问孩子们它们们处于静止还是运动状态。
2.演练环节——动一动通过对“动一动”重点物件的演示和操作,让孩子们真正亲身体验静态状态与运动状态的比对过程,感受物件示范动态行为的省略。
9.动起来与停下来-苏教2017版二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9.动起来与停下来-苏教2017版二年级科学上册教案教学目标1.学生了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
2.学生了解各种物体的运动状态。
3.学生了解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
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清楚运动和静止的概念,分辨各种物体的运动状态。
2.教学难点:让学生了解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及其原因。
教学过程导入环节(5分钟)1.老师先问学生一些日常中物体的运动状态,例如桌子、椅子、小球等等。
2.老师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动起来与停下来。
学习环节(20分钟)1.老师提问:什么是运动?什么是静止?2.学生回答后,老师通过图片和实物向学生展示各种物体的运动状态,并让学生分别说出它们的运动状态,例如:小车在走、风车在转等等。
3.老师继续提问:物体的运动状态有哪些变化?分别是因为什么原因?4.学生回答后,老师再举些例子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例如:小球的运动状态只有两种,但是原因却有很多,弹跳、滑动、翻滚等等。
实践环节(15分钟)1.老师和学生一起进行一些游戏练习,例如跳绳、拔河等等。
2.游戏中,老师引导学生思考物体的运动状态,例如跳绳的时候,绳子是在转还是在静止?总结环节(10分钟)1.老师通过早晨的实践教学,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化学生对运动和静止概念的理解。
2.老师鼓励学生回家后,观察生活中的物体运动状态,思考物体的运动状态变化及其原因。
常见问题解答1. 学生理解程度如何?根据教学实际,学生对于运动和静止的概念理解一般,对于物体的运动状态变化及其原因的理解比较弱。
需要老师通过实物和图片等多种形式加深他们的理解。
2. 学生兴趣如何?本节课中,老师增加了游戏环节,学生的兴趣得到较好的体现,并且在游戏中,学生对于物体的运动状态也能得到一些练习。
3. 教学效果如何?根据教学调查,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于运动和静止的概念有了更深的理解,对于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部分内容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不足,需要在后续的教学中加强训练。
初中物理的动与静教案
初中物理的动与静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掌握相对性原理。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动手实验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内容:1. 运动和静止的概念2. 相对性原理3. 运动和静止的判断方法4. 实际问题分析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图片或视频中的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2.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并总结。
二、基本概念(10分钟)1. 教师讲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解释相对性原理。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总结运动和静止的定义,理解相对性原理。
三、动手实验(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2. 学生动手实验,观察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情况,记录实验结果。
四、运动和静止的判断方法(10分钟)1. 教师讲解运动和静止的判断方法,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进行分析。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学习运动和静止的判断方法,并进行实际操作。
五、实际问题分析(10分钟)1. 教师展示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运动和静止的知识进行分析。
2. 学生分组讨论,并给出解答。
六、总结与评价(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教学评价:1. 课堂讲解:教师通过讲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以及相对性原理,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点。
2. 实验操作:学生能够正确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提高动手能力。
3. 实际问题分析: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以及相对性原理,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点。
在实验环节,学生能够正确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提高动手能力。
在实际问题分析环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存在对运动和静止的判断方法讲解不够清晰的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改进。
动与静优秀说课稿
《动与静》说课稿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动与静》,以下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与学法设计,教学过程设计三方面来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一)本课特点,地位及作用1、本节课是沪科版八年级全册的第二章《运动的世界》的第一节,该套教材中的实验活动材料来源广泛,生活中随处可见,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这理念,同时培养学生对平时生活中的观察和体验,这也是本节课特点。
2、这节课是这一章的重点内容之一,它是学习快与慢和直线运动的基础,也是学习第六章力和运动的前提,是统领力和运动的开篇之作。
3、本节教材主要安排了《参照物》的讨论交流及《静止还是运动》的观察体验,这是培养学生重视平时生活的观察和体验的很好机会,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小物件模拟看似深奥的物理现象,开拓了学生视野,增强了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和对教材的挖掘,着力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为目的制定本节课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参照物的概念,能用实例释相对不同的参照物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以及怎样运动。
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通过实际生活场景的再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经历“谁在动”的讨论交流,培养选取不同的标准判断事物的不同方面的方法,体验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培养学生把复杂的物理问题转化成模型的方法,关注学生的主体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讨论、交流、观察中体会拨开迷雾发现真理的喜悦,培养看事物一分为二的科学态度,认识运动是宇宙中普遍现象,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品德、审美意识、科学精神、人文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参照物的概念,能根据运动情况判断参照物。
2、教学难点:能用实例解释相对不同参照物,说明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相应对策:例用多媒体课件再现以运动的物体做参照物,人的感觉,分为二部分,一部分是人位于运动的物体上时人的感觉(如人做在车里),另一部分是人位于运动的物体上,看相对地面静止不动的感觉。
《动起来与停下来》 说课稿
《动起来与停下来》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动起来与停下来》。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动起来与停下来》是教材版本年级学科中的一课。
这一课主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与力的关系。
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在教材的编排上,通过一系列生动有趣的活动和实验,逐步引导学生理解动起来和停下来的概念,以及力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
同时,教材还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学情分析具体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初步的科学知识,他们对物体的运动和力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于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与力的关系还缺乏系统的理解和深入的思考。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动手操作和探究未知,但他们在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方面的能力还相对较弱,需要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和指导。
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物体的运动状态包括运动和静止,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总结出动起来和停下来的条件。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分析论证等科学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学会运用观察、比较、分析等方法,处理实验数据,得出科学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让学生体会到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掌握让物体动起来和停下来的方法。
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探究力与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关系。
从实验数据中分析出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五、教法与学法为了达成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了以下教法和学法:1、教法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如赛车比赛、游乐场中的游乐设施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初中物理动与静教案
初中物理动与静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静止和运动的定义,理解相对性原理。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1. 静止和运动的定义及相对性原理。
2. 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相对性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2. 运动和静止的判断。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实物或图片,用于展示运动和静止的例子。
3. 计时器或其他测量工具,用于测量运动的时间和距离。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课件或黑板,展示一些运动和静止的图片,如汽车、自行车、行人等。
2. 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这些图片中的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
3. 提问:为什么我们会认为这些物体是运动或静止的呢?二、新课(20分钟)1. 介绍静止和运动的定义。
解释:在物理学中,静止是指物体在某个参考系中不发生位置变化的状态,而运动是指物体在某个参考系中发生位置变化的状态。
2. 解释相对性原理。
解释:相对性原理是指在物理学中,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标准。
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需要选择一个参考系。
3. 讲解运动和静止的判断方法。
讲解: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需要选择一个参考系。
如果物体相对于参考系的位置发生变化,则物体是运动的;如果物体相对于参考系的位置不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
4. 举例说明运动和静止的判断。
举例:在火车上,坐在火车里的人相对于火车是静止的,但相对于地面是运动的。
三、练习与应用(15分钟)1. 让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参考系,观察并判断给定的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
2. 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参考系,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
四、总结与反思(5分钟)1.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包括静止和运动的定义,相对性原理,以及运动和静止的判断方法。
2. 让学生反思在实际生活中,如何运用这些知识解决运动和静止的问题。
教学延伸:1.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在不同的参考系下,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状态可能不同?2.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验证相对性原理。
运动的描述说课稿
《运动的描述》第一课时说课稿固城中学刘彦云一.说教材1.教材的主要内容a.参照物 b 动与静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2. 教材的地位本节课看起来简单,但是它对物体运动、运动和力等知识的学习影响很大,本节课也是第三节的理论基础,因此理解本节课的内容对后面的学习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3.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参照物的概念;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过程与方法:举生活中实例,让学生体验物体运动的相对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运动是宇宙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4. 重点:参照物的概念;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难点:认识并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二.说学法这节课知识与生活联系紧密,1.引导同学思考:自己乘坐公交车,或是骑自行车看路边人的感觉和自己在路边看骑车人和乘车人的感觉有什么不同。
2.创设情境,让同学亲自动手探究(把橡皮放在书本上,然后把书本放在桌子上,慢慢移动书本,让同学仔细观察三者的运动与静止)。
3.老师在讲台上也做同样的实验,并确定不同的参照物,引导同学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培养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三.说教法运动对同学来说并不陌生,但是从物理学角度来研究运动还是第一次,探究这方面的知识,能使学生获得科学的观点和方法,不仅让学生获得基本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悟科学研究的方法,使学生以感性认识为依托,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本节课从参照物的选取到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再到物体运动快慢的描述,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有很强的逻辑性。
所以我把参照物和动与静作为了第一课时的内容,快与慢以及速度的公式、速度的计算练习作为第二课时。
本节课采用启发教学、情景教学和实验教学相结合,层层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学生思考有难度的可以小组交流,教师参与点评和讲解。
四.说教学过程1.情景导入:我们坐在行驶的汽车里,向窗外望去,发现两旁的房屋、树木都快速地向后退去。
2023年小学科学说课稿万能(5篇)
2023年小学科学说课稿万能(5篇)小学科学说课稿篇一教学目的1、认识各种通信懂得人们常用通信电报、电话进行联络。
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学习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现代的各种通信,培养学生学科学的兴趣。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二、指导看图,说说图上画的都是什么样式的通信。
1、引导看图。
2、小组互相讨论3、指名说(1)烽火报警(2)驿马送信(2)飞鸽传信(4)电话(5)步话机(6)电报(7)卫星通信(8)电视电报(9)移动通信三、组织学生讨论你们见过这些通信吗?它们有什么好处?四、师介绍各种通信在现代化中的用处。
五、课堂训练1、思考:(1)你知道哪些通信方式?(2)这些通信是怎样通信的?2、学生分小组讨论3、小组汇报讨论情况。
六、课堂小结七、布置作业课后收集其它的通信方式。
小学科学说课稿篇二一、教材分析《消化器官》是湖北教育出版社小学《自然》五年级下册第23课,内容主要包括:认识人体的消化器官、认识消化器官的作用、消化器官卫生保健教育,是继《食物的营养》之后具体认识人体的器官。
消化器官是人体的主要组成部分,在人体知识中占有重要地位,学习消化器官,既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消化器官在人体的主要作用,又为今后学习人体的其它器官作了必要的准备。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消化器官的作用和消化的过程,教学难点是食物被人体消化吸收的过程。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认识人体的消化器官及功能,知道食物的大致消化过程。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探究精神,提高学生分析、综合和想象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
三、教学准备自制多媒体课件分组实验材料——试管、淀粉液、小烧杯、碘酒、滴管四、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激发探究欲望⑴演示实验:出示两根装水的试管和一些米饭、白糖,把白糖和米饭分别放入盛水的试管里摇动,让学生观察出现的实验现象。
目的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动与静 教案
1. 我们生活在一个( )的世界里?请举例?
2. 人们分别在用哪些不同的方式来描述运动的世界?
3. 什么叫机械运动?简称什么?
4. 什么是参照物?
5. 怎样判断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6. 参照物选取的原则是什么?
四、合学解问
(1)小组成员在组长的组织下交流自学成果,合作探究未解决的问题,对预设的问题形成答案。
A、静止的 B、由东向西运动
C、由西向东运动 D、无法判断
七,作业:学检1-4页
八、教学反思:本节课的学习主要是通过身边的例子,让学生理解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我们处在运动的世界里,绝对静止的物体是不存在的。课上应注重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多检查学生对于身边例子是否能够做出合理的解释。
(2)学生展示,点评,教师适当进行点拨,引导,补充。
(3)交流结果如下
a. 我们生活在一个运动的世界里,学的学生、下班的工人、飞翔的小鸟、 游动的金鱼、飞驰的汽车、奔跑的骏马都在运动。
b. 诗人用优美的语言和意境描述运动;音乐家用旋律和节奏描述运动;画家用形态和色彩描述运动
c. 在物理学中,我们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叫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五、拓学再问
1.一位跳伞运动员在下落过程中,看到身旁的直升飞机在向上运动,直升飞机相对地面的运动是 [ ]
A.一定上升 B.一定下降
C.一定静止 D.无法判定
2.乘客坐在“女王”号游轮中,游轮沿长江顺流行驶,以下列哪个物体为参照物乘客是运动的? [ ]
A.江岸的码头 B.游轮的船舱
C.迎面驶来的汽艇 D.油轮上奔跑的小孩
教学简案
学科物理年级八年级主备人___ ________
单元
第二章
2.1动与静教案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
第二章运动的世界第一节动与静教学目标1.知道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是一个运动的世界。
2.知道参照物的概念。
3.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教学重、难点1.重点(1)机械运动的概念。
(2)参照物及物体相对运动,相对静止的判断。
2.难点(1)参照物的概念。
(2)物体相对运动、相对静止的判断。
(3)根据教材内容收集资料制作课件。
教具准备录音机、磁带、课件、绘画。
教学过程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地球卫星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又称对地静止卫星,运行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同,运行周期与地球自转一周时间相等,卫星在轨道上绕行速度约为,人们用天文望远镜仰望卫星,看到他仿佛挂在太空静止不动,卫星虽然绕地心运动,但是地球上的人们却觉得他静止不动。
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到底动没动?一、运动的世界PPT展示运动的飞机,候鸟、豹子、运动员图片我们生活在一个运动的世界里,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大到天体,小到分子、原子,一切物体都在不停运动......科学家是用特定的概念,数学工具及实验方法来描述与研究运动。
(1)机械运动。
在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称为机械运动。
自然界中的物体运动有多种形式,机械运动只研究与物体位置变化有关的问题。
参照物1.诗人用语言的韵律和意境赞美运动。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2.画家用形态和色彩描绘运动。
3.音乐家用旋律和节奏、歌词来表现节奏。
那么物理学中,我们怎么来描述运动呢?观看PPT(1)汽车在公路上行驶。
(2)月亮升起来了。
(3)月亮在云层里穿行。
一、判断物体运动的标准研究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要选择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被选作参照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二、参照物的选择原则1.不能选研究对象本身为参照物。
2.参照物可以任意选择。
3.一旦被选定的参照物假定是静止的。
4.通常选择地面作为参照物。
观看PPT下列说法中各是以什么作参照物的。
1.坐在船上的乘客是静止的。
2.“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
初中物理动与静的说课稿
初中物理动与静的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初中物理中的一个基础而重要的单元——动与静。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探讨物体的运动状态,以及与之相关的物理概念和原理。
接下来,我将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首先,我们明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学生通过学习,应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1. 理解动与静的基本概念,能够区分物体处于静止状态还是运动状态。
2. 掌握相对运动的原理,了解不同参照物对物体运动状态判断的影响。
3. 学会使用速度和加速度等物理量描述物体的运动。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物理现象的理解。
接下来,我们来看教学内容的安排。
本单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 动与静的定义:介绍物体静止和运动状态的基本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转换。
2. 参照物的选择:讲解如何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参照物,并理解不同参照物对物体运动状态判断的影响。
3. 速度和加速度:阐述速度和加速度的定义、计算方法及其物理意义。
4. 实验操作:通过实验观察和测量物体的运动,加深对动与静概念的理解。
在教学方法上,我们将采用以下几种方式:1. 直观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物体的运动状态,帮助学生形象理解动与静的概念。
2. 互动讨论:鼓励学生提出问题,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互动,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3. 实验操作:安排相关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通过实践来验证理论,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素养。
4. 案例分析:选取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分析物体的运动情况,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最后,我们来具体安排教学过程。
本单元的教学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提问和讨论,激发学生对动与静概念的兴趣。
2. 讲解新知:详细讲解动与静的定义、参照物的选择、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
3. 实验操作:指导学生完成相关实验,观察物体的运动,测量并记录数据。
4. 案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探讨物体的运动状态。
关于小学科学《动与静》说课稿(精选3篇)
关于小学科学《动与静》说课稿(精选3篇)关于小学科学《动与静》说课稿(精选3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小学科学《动与静》说课稿(精选4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动与静》说课稿1《动与静》是冀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七课。
是“位置与运功”单元中的一课。
下面将从教材内容、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设计等几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在学习了如何确定物体的位置之后,本课开始进入本单元的另一个重要内容—运动。
在本课中,将解释什么是运动,怎样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根据本课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以及重点和难点如下。
1、探索目标:使学生能利用参照物判断某一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
2、情感和价值观目标:(1)学生愿意对物体“运动和静止”的问题进行探究。
(2)学生能意识到对一些物体状态的描述是相对的。
3、知识目标:学生能举例说明物体的位置和运动需要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来确定。
4、重点和难点: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参照物的选择是很重要的,所以如何选择参照物判断一个物体的动与静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二、说教法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全面提高每一位学生的科学素质是科学课程的核心理念。
本课以学生生活中的科学为学习的起点,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了解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它并不神秘,只要我们能主动探究,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就能认识科学的真面目,因此我采用了探究法、观察法、归纳法。
三、教学设计(一)、设计特色:围绕“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这一主题,充分利用多媒体,展示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进行师生交流。
(二)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激趣入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本课开始,我首先由问题导入,提出一个学生很熟悉的问题,“我们坐在行驶的车上观察车外的景物,会有什么发现呢?”听到这个问题后,学生的注意力马上被吸引到课堂上,于是回忆起坐车时的体验,“坐在车里看见地面上原来不动的房屋和树木都往后走”,“实际上是车在地面上行驶”等。
幼儿园动起来说课稿
幼儿园动起来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幼儿园动起来》。
这是一节旨在通过游戏和运动活动,促进幼儿身体协调性和团队合作能力的课程。
接下来,我将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以及教学反思六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幼儿了解基本的运动知识和规则,掌握简单的运动技能,如跳跃、跑步、投掷等。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在运动中成长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观察力、思维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幼儿对运动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公平竞争意识,同时教育他们尊重规则、尊重他人。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 热身活动:通过简单的拉伸和热身操,帮助幼儿活动筋骨,预防运动伤害。
2. 基本运动技能训练:包括跑步、跳跃、投掷等基本运动技能的练习。
3. 团队合作游戏:设计一些需要团队协作完成的游戏,如接力跑、拔河等。
4. 运动安全教育:教授幼儿在运动中如何保护自己,避免受伤。
三、教学方法1. 游戏化教学法:将运动技能的学习和练习融入到游戏中,让幼儿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
2. 合作学习法:通过团队游戏,引导幼儿学会相互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3. 观察法和示范法:教师通过示范正确的运动姿势和方法,引导幼儿观察并模仿。
4. 反馈与评价法:在活动过程中及时给予幼儿正面的反馈和鼓励,帮助他们建立自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动画片,展示小动物们在森林中快乐运动的场景,激发幼儿对运动的兴趣。
2. 热身活动(10分钟)带领幼儿做简单的热身操,如头部、肩部、手腕、腿部的拉伸,以及轻松的跳跃和原地跑步。
3. 基本运动技能训练(20分钟)- 跑步:设置短距离跑道,让幼儿尝试跑步,教师在旁边指导正确的跑步姿势。
- 跳跃:利用彩色圈圈作为标记,引导幼儿进行立定跳远和连续跳跃。
- 投掷:使用软质小球,教授幼儿正确的投掷动作。
《运动与静止》说课稿
《运动与静止》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来自锦州市第二中学,我叫徐希坤。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运动与静止》。
接下来我将从以下五方面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北师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物质的简单运动中的第一节课,内容包括参照物、机械运动和对机械运动的分类三部分内容。
“运动与静止”这一节课看似简单,但它却深深地影响运动、运动和力、机械能的学习,因而理解本节课的内容对后面的学习起着重要的铺垫的作用。
2、教材的内容:机械运动是最普遍、最简单的运动,学生也最熟悉,学生在小学数学中已学过计算速度和路程等问题,对这些知识并不陌生,初中物理从学习简单运动开始,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来逐步展开物理学习。
本节要研究的“运动”只是描述物体位置变化的机械运动。
教材引用大量的机械运动的事例,表明机械运动是普遍存在的。
为了说明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教材列举了乘客坐在行驶列车上的例子、介绍了“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介绍了参照物的概念,教师还可以通过运输机给战斗机加油、宇宙飞船与空间站对接等事例介绍参照物的概念。
本节教材最后介绍了机械运动有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物体运动描述的核心是选择参照物。
对参照物的学习,应让学生观察录像片段或动画,设计物理情景,交流生活中的体会,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学习参照物概念,学会描述机械运动。
描述物体运动和运动分类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教师要通过设计学生能参与和活动,提出引起学生思考的问题,让学生在观察、思考中学习本节课内容。
二、教学目标1、根据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及本节课教材的作用和地位,依据新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
我从以三个方面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运动与静止都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
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
知道自然界中的机械运动类型。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机械运动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列举运动相对性在生活、科技、电影、文学等方面的应用,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
苏教版科学二年级上册第9课《动起来与停下来》说课稿
苏教版科学二年级上册第9课《动起来与停下来》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动起来与停下来》是苏教版科学二年级上册第9课的内容。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以及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教材中包含了丰富的图片和实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在本课的学习中,学生将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探究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提高他们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他们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然而,由于年龄较小,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水平还处于具体形象阶段,需要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来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亲身参与探究活动,从而达到理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以及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物体的运动和静止,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他们热爱科学、探索未知的情感态度。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以及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和手段: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2.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物体的运动和静止,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
3.实验法:学生进行实验,让他们亲身体验和探究物体的运动和静止。
4.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有趣的动画,引发学生对物体运动和静止的兴趣,导入新课。
2.探究运动和静止:学生进行观察和实验,探究物体的运动和静止。
3.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探究成果,分享彼此的发现。
动静结合大班教学计划
动静结合大班教学计划动静结合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结合有趣的动态活动和安静的静态活动,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针对大班教学的特点,制定一个动静结合的教学计划,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提高教学效果。
一、活动准备在开始教学之前,教师需要做一些活动准备工作。
首先,教师可以准备一些有趣的物品或道具,如玩具、卡片、图片等,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其次,教师可以选择一个安静、宽敞、明亮的教室环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动态活动1. 游戏引导在大班教学中,游戏是引导学生参与的好方式。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游戏,如找朋友、找不同等,让学生通过游戏来巩固所学内容。
此外,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一些动作游戏,如模仿动物的动作、跳舞等,增强学生的活跃性。
2. 唱歌和活动歌曲音乐是大班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选择一些适合的歌曲,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记忆力。
唱歌可以加入一些动作,让学生跟随着歌曲的节奏做出相应的动作,增加互动性和趣味性。
3. 手工制作手工制作是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好方法。
教师可以布置一些简单的手工任务,让学生动手操作,如剪纸、折纸、拼图等。
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可以巩固所学的知识。
三、静态活动1. 观察和思考大班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正在发展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并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
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观察一幅画作,让学生自由发挥,描述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2. 绘画和写作绘画和写作是培养学生创造力和表达能力的重要方式。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绘画或写作活动,引导他们用画笔或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艺术和写作才能。
3. 静心阅读宁静的环境可以帮助学生聚焦注意力,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阅读活动。
可以选择一些适合大班学生的图书或故事书,让学生安静地阅读,并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四、评估和反思在活动结束后,教师需要进行评估和反思。
《动与静》 说课稿
《动与静》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动与静》。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动与静》是教材版本年级学科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这一章节主要引导学生理解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起相对运动的概念。
通过对这一内容的学习,不仅能够为学生后续学习力学知识打下基础,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在教材的编排上,先通过一些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如行驶的汽车、飞翔的鸟儿等,引发学生对物体运动状态的思考,然后逐步深入,介绍了参照物的概念以及如何选择参照物来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
教材内容注重从生活实际出发,由浅入深,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学情分析具体年级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于如何准确地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以及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还缺乏系统的理解和深入的思考。
这个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具有较强的探究欲望,但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弱,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实验来帮助他们理解抽象的物理概念。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机械运动的概念。
(2)理解参照物的概念,能根据所选的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
(3)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生活中的运动现象,提高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实例的分析和讨论,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运动和静止相对性的学习,体会物理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2)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认识到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参照物的概念及选择。
(2)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教学难点(1)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根据所选的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与静》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动与静》,以下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与学法设计,教学过程设计三方面来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一)本课特点,地位及作用
1、本节课是沪科版八年级全册的第二章《运动的世界》的第一节,该套教材中的实验活动材料来源广泛,生活中随处可见,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这理念,同时培养学生对平时生活中的观察和体验,这也是本节课特点。
2、这节课是这一章的重点内容之一,它是学习快与慢和直线运动的基础,也是
学习第六章力和运动的前提,是统领力和运动的开篇之作。
3、本节教材主要安排了《参照物》的讨论交流及《静止还是运动》的观察体验,
这是培养学生重视平时生活的观察和体验的很好机会,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小物件模拟看似深奥的物理现象,开拓了学生视野,增强了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和对教材的挖掘,着力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为目的制定本节课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参照物的概念,能用实例释相对不同的参照物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以及怎样运动。
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通过实际生活场景的再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经历“谁在动”的讨论交流,培养选取不同的标准判断事物的不同方面的方法,体验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培养学生把复杂的物理问题转化成模型的方法,关注学生的主体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讨论、交流、观察中体会拨开迷雾发现真理的喜悦,培养看事物一分为二的科学态度,认识运动是宇宙中普遍现象,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品德、审美意识、科学精神、人文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参照物的概念,能根据运动情况判断参照物。
2、教学难点:能用实例解释相对不同参照物,说明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
相应对策:例用多媒体课件再现以运动的物体做参照物,人的感觉,分为二部分,一部分是人位于运动的物体上时人的感觉(如人做在车里),另一部
分是人位于运动的物体上,看相对地面静止不动的感觉。
二、法与学法
教法:体验观察法
八年级的学生在小学自然及杂志、电视、广播中对运动的相对性,有一定的感觉体验,通过电脑画面再现,加深体验强调观察,得出结论。
学法:用生活中的实例去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三、教具与学具
学具:课桌、物理课本、钢笔
教具:课桌、物理课本、钢笔、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在影片《特务迷城》中,一辆正在行驶的油罐车被撞车尾,引起汽油燃烧,若降低车速,便会发生爆炸,将车上的乘客安全撤离的镜头,可引起运动和静止相对性的强烈感官刺激,我利用这样的镜头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提出问题:若想安全将乘客解救下来,两辆汽车在运行方向上有什么要求?运行快慢有什么要求?
同学生带着惊奇、疑问、猜想、顺利进入本章教学
(二)设问质疑、尝试发现
1、机械运动:
活动一:学生由课桌走上讲台。
提出问题1:这个学生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学生根据平时生活感觉肯定会说他是运动的。
提出问题2:这个学生相对课桌什么发生变化?学生会回答这个学生相对课桌位置发生变化。
这时我告诉学生:最简单而又基本的运动是物体位置的变化。
这种运动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提出问题3:举例说明你周围哪些物体在做机械运动?为什么?
这时同学们会举出:奔跑的运动员、奔驰的骏马、降落的雨、飘动的云彩、上升的气球、流动的水、运动的风等;还有些学生会举出:眨巴的眼睛、煽动的翅膀、绽开的花朵等。
这时放映刘翔110米栏奥运夺冠镜头,自然界中的物体。
加强感官刺激。
同时提出问题4:课桌、黑板、篮球架是否做机械运动?为什么?
对学生的回答不置可否,这时放映天体运行图以及细胞的运动。
学生就会对上述问题有明确的答案。
这时提出问题5:你能举出绝对不动的物体例子吗?
通过以上过程使学生认识到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没有绝对不动的物体。
2、运动的分类:
利用课件观察体验:A、儿童乘坐的小船沿直线下滑。
B、观览车缓慢的做圆周运动。
C 、过山车在弯曲的轨道上行驶。
D、空中飞艇边颠簸边转圈。
教师提示学生观察:物体从一个位置运动到另一个位置,经过的路线形状。
经过讨论总结得出: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叫直线运动,经过的路线是曲线的,叫做曲线运动。
提出问题6:日常生活中你看到哪些物体做直线运动?哪些物体做曲线运动?
3,讨论交流谁在动
放映动画:人骑车前进,树不动;人骑在车上,人感觉树向后动。
提出问题:地面上的人看到小明远远离去,小明却看到树向后退去,究竟是谁在运动呢?
教师提示学生:判断物体是否运动和如何运动,首先要选一个标准物,这标准物叫参照物。
如果物体相对与参照物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则称这个物体是静止的。
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发生变化,则称这个物体是运动的。
解决问题:地面上的人看到小明远远离去,是以树为参照物;小明却看到树向后退去,是以运动的自行车为参照物。
4、观察、体验、尝试探究
活动二:把书放在桌上,书上放一支钢笔,用手缓慢地推动书,使它带着钢笔向前缓慢移动。
提出问题7:
(1)以课桌为参照物,钢笔和书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如果运动向哪个方向运动。
(2)以书为参照物,钢笔和课桌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如果运动向哪个方向运动。
(3)以钢笔为参照物,课桌和书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如果运动向哪个方向运动。
分析讨论得出:1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以及它的运动情况如何,取决于所选得参照物,这个事实叫运动的相对性。
2参照物的选择应根据需要和方便来确定,参照物选取的不同物体运动情况不同。
3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通常把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作为参照物。
(三)联系实际,拓展能力
这时放映动画:1、飞机向前运动,以()为参照物。
2、以()为参照物,白云向后运动。
3、以()为参照物,白云向后运动,战斗机向前
运动。
4、树向后运动,以()为参照物。
5、飞机空中加油以()为参照物,另一辆飞机静止。
6、2003年11月5日,我国自行制造的同步通信卫星与火箭分离后,成功地静止在地球赤道上空,又随地球一起在太空中遨游。
提出问题7:卫星静止在赤道上空是以(地球)为参照物;又随地球一起,在太空遨游是以(太阳)为参照物。
解决创设情境时提出的问题:两车飞速行驶是以(地面)为参照物,两车相对静止是以(另一辆车)为参照物。
运动和静止的广泛应用:1科学技术上:同步卫星、飞机空中加油,两艘宇宙飞船在空中对接。
2体育比赛中:接力赛中的接棒运动,马拉松赛跑,给运动员递饮料要边跑边递。
3文学语言中:
(1)有位诗人坐船远眺,写下著名诗词:“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
”诗人在诗词中前后两次对山的运动的描述,所选择的参照物分别是(B)
A、风和水
B、船和地面
C、山和船
D、风和地面
(2)东晋医学葛洪也这样写道,见游云西行,而谓月之东驰,分别以()为参照物
(四)课外资源,思维拓展
我放映《鲁宾双关图》
我告诉学生们:大脑在识别形体时“参照物”的选择,这是一个著名的图形,叫鲁宾双关图。
在图中你看到了什么?是不是一会是花瓶,一会是两个相对的面孔,当你看花瓶时,图中面脸孔部分成为背景,当你看到两个面孔时图中黄色部分成为背景,当你感知事物时,你的大脑总是选择一个背景从而感知到一个对象,背景选择不同,感知到的对象就不同,
(五)课堂小结:思维拓展
由学生完成,小结可使学生将知识系统性,提高学生的综合及表达能力。
1机械运动的定义。
2运动的分类。
3参照物的选取:a参照物是假定不动的物体,其实参照物本身也在运动.。
b参照物不能选定,研究对象本身,否则研究对象永远是静止的。
c参照物的选定是任意的,但是也有原则,那就是要根据实际情况,尽可能使研究对象的运动状态,描述得简单清楚。
d参照物选定后,可假想自己就站在参照物上去观察运动,选取合适的参照物可以确定运动情况反过来,我们也可以根据运动情况来判断参照物的选取。
五、推荐作业:
1、两岸轻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分别以()为参照物。
2、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
以(云朵)为参照物。
3、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
以(竹排)为参照物。
4、人说明日当头挂,我看月亮顺水流。
以(流水)为参照物。
(八)课下活动
1、课下完成课后“自我评价”2这是一道提高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思
维能力的好题目,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物理的巨大魅力。
同时放
映日晷图
2、鼓励走向社会:这也是提高学生观察思维能力的好题目,可以让学生
去探究更多交通标志。
放映交通标志图
以上是我对《动与静》观察发现体验的教学设计,不妥处请各位专家和老师给予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