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的临床应用》PPT课件
合集下载
(四)血小板计数PPT课件
使计数结果偏低,但时间不宜放置过长,否则出现颗粒沉淀物,使计数无法 进行。 血小板在镜下为富于折光之小点,约为红细胞的1/2~1/3大小。 计数光线不可太强,1h内计数完成。如红细胞不完全溶解,影响血小板计数 时,可加大稀释倍数,或另换稀释液。
临床意义
血小板减少是引起出血的常见原因
20~50×109/L时,可有轻度出血或手术后出血; <20×109/L,可有较严重的出血; <5×109/L时,可导致严重出血; >400×109/L为血小板增多
备用。
试剂器材
器材 改良牛鲍计数板 采血针 微量吸管 显微镜
操作步骤
吸取血小板稀释液0.38ml于康氏试管中。 用一次性微量吸管吸血20ul于上述稀释液中。充分混
匀后取一小滴于血球计数池内,静止10-15分钟. 用低倍镜或高倍镜计数中央大方格中五个中方格内之
血小板数。
血小板计数方法
血小板计数方法学评价
SUCCESS
THANK YOU
2019/7/30
血小板计数原理
血液经血小板稀释液稀释后,红细胞被溶 解,注入计数池后,在显微镜下计数血小板。经 换算求出每升血液中的血小板数。
试剂器材
试剂
草酸铵稀释液 草酸铵10克 EDTA0.12克 蒸馏水加至1000ml,过滤后
影响血小板形状改变 的因素很多,各种形态异常又 无特异性。因此,不规则和畸 形的血小板比值超过10%时才 有临床意义。
3.聚集性和分布异常 血小板聚集、分布状态可间 接反映其功能。聚集功能正常的血小板在非抗凝血的外周血涂片 中常可见3~5个聚集成簇或成团,聚集与散在血小板之比为 20∶1。
在EDTA抗凝血 的血涂片中,可见血小 板不聚集而呈散在分布 状态或出现诱发的血小 板聚集现象。
临床意义
血小板减少是引起出血的常见原因
20~50×109/L时,可有轻度出血或手术后出血; <20×109/L,可有较严重的出血; <5×109/L时,可导致严重出血; >400×109/L为血小板增多
备用。
试剂器材
器材 改良牛鲍计数板 采血针 微量吸管 显微镜
操作步骤
吸取血小板稀释液0.38ml于康氏试管中。 用一次性微量吸管吸血20ul于上述稀释液中。充分混
匀后取一小滴于血球计数池内,静止10-15分钟. 用低倍镜或高倍镜计数中央大方格中五个中方格内之
血小板数。
血小板计数方法
血小板计数方法学评价
SUCCESS
THANK YOU
2019/7/30
血小板计数原理
血液经血小板稀释液稀释后,红细胞被溶 解,注入计数池后,在显微镜下计数血小板。经 换算求出每升血液中的血小板数。
试剂器材
试剂
草酸铵稀释液 草酸铵10克 EDTA0.12克 蒸馏水加至1000ml,过滤后
影响血小板形状改变 的因素很多,各种形态异常又 无特异性。因此,不规则和畸 形的血小板比值超过10%时才 有临床意义。
3.聚集性和分布异常 血小板聚集、分布状态可间 接反映其功能。聚集功能正常的血小板在非抗凝血的外周血涂片 中常可见3~5个聚集成簇或成团,聚集与散在血小板之比为 20∶1。
在EDTA抗凝血 的血涂片中,可见血小 板不聚集而呈散在分布 状态或出现诱发的血小 板聚集现象。
血小板及其功能ppt课件
称为释放反最新应版整。理ppt
4
4.收缩
,小收指
使板缩血
止收蛋小
血缩白板
过可发依
程使生赖
更血的其
加凝收固
5 吸 附
悬浮于血浆中的血小板能吸附许多 凝血因子于其表面,一旦血管破损,
牢 固
。
块 回 缩
缩 反 应
有 的 血
随着血小板黏着与聚集的发生,破损 硬 。 小
局部的凝血因子浓度亦将增高,促进 化 血 板
大家好:
我们的演讲容:
血小板
最新版整理ppt
1
血小板的数量
血小板(thromdocyte 或platelet)是从
骨髓成熟的巨核细胞胞质裂解脱落,形成
的小块胞质。我国健康成年人血液中血小
板的正常值为(100-300)×10ˇ9/L。妊娠、
进食、运动及缺氧使血小板增多,
妇女月经期血小板减少。衰老的血
③血液凝固。由于凝血系统被激活,在局部迅速形成血 凝块,构成坚实牢固的止血栓,加强止血效果。
最新版整理ppt
7
血小板在生理性止血中的作用示意图
最新版整理ppt
8
End !!!
谢谢!!!
最新版整理ppt
9
释放、收缩
(三) 基本功能:止血、参与凝血
、
修复血管内膜 最新版整理ppt
3
血小板的生理特性
1.黏着
板胶暴 便原露 粘组其当 着织内血 于时膜管 胶,下损 原血得伤 组小得
2.聚集
成是
团指
的血
现小
象板
。彼
3.释放反应
小板受刺激后,将其颗粒中的ADP、 5—羧色胺、儿茶酚胺、血小板3因子
血小板的临床应用培训课件
APCT能较全面的反应病人血小板数量、功能及 凝血因子水平的变化。
应用血小板止血效能试验能较全面评判血小板的 输注疗效, Salama 等应用血小板功能分析仪( PFA) 评价了血小板输注疗效,并与CC I进行了比较。
结果表明PFA试验与血小板输注疗效明显相关( P
= 0. 0114) ,而CCI与血小板输注疗效的相关性较差
成年人血液中血小板数量为 100~300×109/L
在止血、伤口愈合、炎症反应、血栓形成
器官移植排斥等生理和病理过程中有重要 作用。
血小板的临床应用
4
血小板功能:
收缩血管,有助于暂时止血 形成止血栓,堵塞血管破裂口 释放促使血液凝固的物质,在血管破裂处
加速形成凝血块 释放抗纤溶因子, 抑制纤溶系统的活动 营养和支持毛细血管内皮 促进血液循环
血小板的临床应用
26
血小板疗效判定
血小板输注疗效主要是通过观察病人临床出血表 现是否得到改善
血小板计数升高的情况来判断。 用于判断血小板输注疗效的指标主要有血小板计
数增加校正指数(CC I) 实际血小板回收率( PPR) 。以PPR为判断指标,若
输注后1小时的PPR < 30%或输注后24小时的PPR < 20% ,通常考虑为血小板输注无效;以CCI为判断 指标,若输注后1 小时的CC I <7.5或输注后24小时 的CCI < 5 .0,应考虑血小板输注无效。
血小板的临床应用
19
血小板输注
血小板计数小于5x109/L时颅内出血发生率明显增加,必 须立即输注血小板。
血小板计数在5-10x109/L时,可输可不输。要根据患者年 龄、原发病、是否伴有感染和发热、血小板功能、凝血因 子是否异常等因素决定。
应用血小板止血效能试验能较全面评判血小板的 输注疗效, Salama 等应用血小板功能分析仪( PFA) 评价了血小板输注疗效,并与CC I进行了比较。
结果表明PFA试验与血小板输注疗效明显相关( P
= 0. 0114) ,而CCI与血小板输注疗效的相关性较差
成年人血液中血小板数量为 100~300×109/L
在止血、伤口愈合、炎症反应、血栓形成
器官移植排斥等生理和病理过程中有重要 作用。
血小板的临床应用
4
血小板功能:
收缩血管,有助于暂时止血 形成止血栓,堵塞血管破裂口 释放促使血液凝固的物质,在血管破裂处
加速形成凝血块 释放抗纤溶因子, 抑制纤溶系统的活动 营养和支持毛细血管内皮 促进血液循环
血小板的临床应用
26
血小板疗效判定
血小板输注疗效主要是通过观察病人临床出血表 现是否得到改善
血小板计数升高的情况来判断。 用于判断血小板输注疗效的指标主要有血小板计
数增加校正指数(CC I) 实际血小板回收率( PPR) 。以PPR为判断指标,若
输注后1小时的PPR < 30%或输注后24小时的PPR < 20% ,通常考虑为血小板输注无效;以CCI为判断 指标,若输注后1 小时的CC I <7.5或输注后24小时 的CCI < 5 .0,应考虑血小板输注无效。
血小板的临床应用
19
血小板输注
血小板计数小于5x109/L时颅内出血发生率明显增加,必 须立即输注血小板。
血小板计数在5-10x109/L时,可输可不输。要根据患者年 龄、原发病、是否伴有感染和发热、血小板功能、凝血因 子是否异常等因素决定。
血小板合理应用PPT课件
1、原发性或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 输注指征:
① PLT<20×109/L,伴有无法控制的危及生命的出血; ② 脾切除治疗的术前或术中有严重出血者。
每天输1U,至出血停止或PLT升至30~40×109/L为止。 输注前可先输入免疫球蛋白(0.4g/kg) 。
-
16
血小板输注禁忌证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 本病无特异性治疗方法。
一、输注指征
1.预防性血小板输注:70% (prophylactic platelet transfusion)
2. 治疗性血小板输注:30% (therapeutic platelet transfusion)
-
11
预防性血小板(PLT)输注的标准
1、PLT<20×109/L,并伴感染、发热、脾肿大、 DIC等血小板消耗或破坏因素,或病情不稳定, 血小板迅速降低时,应立即预防性输注;
血小板的合理应用
-
1
血液能分离成哪些成分
全血
红细胞
白细胞 富小板血浆
浓 缩 红 细 胞
添 加 剂 红 细
洗 涤 红 细 胞
冰 冻
少 白
辐 照
红细红
细 胞
胞 红
细 胞
细
浓 缩 白 细 胞
胞
胞
-
浓 缩
新普 鲜遍 冰冰
血 冻冻
小 血血
板 浆浆
冷沉淀 蛋白制品
2
发展趋势
制备方法日益完善(高浓度、低白细胞污染); 长期保存:液态、冰冻; 特殊制剂:洗涤、去白细胞、辐照、晶体盐、
冰冻保存:基层血站常用。
以二甲基亚砜(DMSO)为血小板保护剂。
-
9
① PLT<20×109/L,伴有无法控制的危及生命的出血; ② 脾切除治疗的术前或术中有严重出血者。
每天输1U,至出血停止或PLT升至30~40×109/L为止。 输注前可先输入免疫球蛋白(0.4g/kg) 。
-
16
血小板输注禁忌证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 本病无特异性治疗方法。
一、输注指征
1.预防性血小板输注:70% (prophylactic platelet transfusion)
2. 治疗性血小板输注:30% (therapeutic platelet transfusion)
-
11
预防性血小板(PLT)输注的标准
1、PLT<20×109/L,并伴感染、发热、脾肿大、 DIC等血小板消耗或破坏因素,或病情不稳定, 血小板迅速降低时,应立即预防性输注;
血小板的合理应用
-
1
血液能分离成哪些成分
全血
红细胞
白细胞 富小板血浆
浓 缩 红 细 胞
添 加 剂 红 细
洗 涤 红 细 胞
冰 冻
少 白
辐 照
红细红
细 胞
胞 红
细 胞
细
浓 缩 白 细 胞
胞
胞
-
浓 缩
新普 鲜遍 冰冰
血 冻冻
小 血血
板 浆浆
冷沉淀 蛋白制品
2
发展趋势
制备方法日益完善(高浓度、低白细胞污染); 长期保存:液态、冰冻; 特殊制剂:洗涤、去白细胞、辐照、晶体盐、
冰冻保存:基层血站常用。
以二甲基亚砜(DMSO)为血小板保护剂。
-
9
《血小板临床应用》PPT课件
❖ 1、 单采血小板( apheresis platelets; single-donor platelets; SDPs)
❖ 用血细胞分离机采集。 ❖ 本省血站常用的设备有:MCS+、Trima、
Amicus和配套的耗材。
精选ppt课件
17
(Trima是美国CaridianBCT公司生产的Trima型号 的血细胞分离机,MCS+是美国Haemonetics公司 生产的MCS+型号的血细胞分离机 ,Amicus是美 国enwal(汾沃)公司生产)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3、《江苏省临床合理、科学用血考核评价标 准(试行)》关于血小板输注要求:
❖ ①外科输血:血小板计数>100×109/L,可以 不输注;血小板计数<50×109/L,应考虑输注 ;血小板计数在50~100×109/L之间,应根据 是否有自发性出血或伤口渗血决定;如术中出 现不可控渗血,确定血小板功能低下,输血小 板不受上述限制。
精选ppt课件
8
血小板一旦与创伤面或玻璃等非血管内膜表面 接触,即迅速扩展,颗粒向中央集中,并伸出多个 伪足,变成树突型血小板,大部分颗粒随即释放, 血小板之间融合,成为粘性变形血小板。树突型血 小板如及时消除其刺激因素还能变成循环型血小板 ,粘性变形的血小板则为不可逆转的改变。
精选ppt课件
9
血小板有复杂的结构和组成。血小板膜是附 着或镶嵌有蛋白质双分子层的脂膜,膜中含有多 种糖蛋白,已知糖蛋白Ⅰb与粘附作用有关,糖蛋 白Ⅱb/Ⅲa与聚集作用有关,糖蛋白Ⅴ是凝血酶的 受体。血小板膜外附有由血浆蛋白、凝血因子和 与纤维蛋白溶解系统有关分子组成的血浆层(血 小板的外覆被)。
精选ppt课件
28
❖ 用血细胞分离机采集。 ❖ 本省血站常用的设备有:MCS+、Trima、
Amicus和配套的耗材。
精选ppt课件
17
(Trima是美国CaridianBCT公司生产的Trima型号 的血细胞分离机,MCS+是美国Haemonetics公司 生产的MCS+型号的血细胞分离机 ,Amicus是美 国enwal(汾沃)公司生产)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3、《江苏省临床合理、科学用血考核评价标 准(试行)》关于血小板输注要求:
❖ ①外科输血:血小板计数>100×109/L,可以 不输注;血小板计数<50×109/L,应考虑输注 ;血小板计数在50~100×109/L之间,应根据 是否有自发性出血或伤口渗血决定;如术中出 现不可控渗血,确定血小板功能低下,输血小 板不受上述限制。
精选ppt课件
8
血小板一旦与创伤面或玻璃等非血管内膜表面 接触,即迅速扩展,颗粒向中央集中,并伸出多个 伪足,变成树突型血小板,大部分颗粒随即释放, 血小板之间融合,成为粘性变形血小板。树突型血 小板如及时消除其刺激因素还能变成循环型血小板 ,粘性变形的血小板则为不可逆转的改变。
精选ppt课件
9
血小板有复杂的结构和组成。血小板膜是附 着或镶嵌有蛋白质双分子层的脂膜,膜中含有多 种糖蛋白,已知糖蛋白Ⅰb与粘附作用有关,糖蛋 白Ⅱb/Ⅲa与聚集作用有关,糖蛋白Ⅴ是凝血酶的 受体。血小板膜外附有由血浆蛋白、凝血因子和 与纤维蛋白溶解系统有关分子组成的血浆层(血 小板的外覆被)。
精选ppt课件
28
血小板输血的临床应用
医学ppt
35
(五)血小板输注的剂量和方法
机采血小板成人要输一袋或一个 治疗量(2.5×1011 /袋)。儿童输 注机采血小板, 可分成2-4袋,分次 输注。有感染、脾大或DIC时,血小 板输注剂量要适当加大, 2-3d输注 一次,直到出血停止。
医学ppt
36
血小板输注方法: 血小板输注时要用孔径170µm
验指标方面的比较。目前国际上
通常采用血小板输注的校正计数
增加值(Corrected count
increment,CCI)作为患者输注血
小板后疗效的评价标准。
医学ppt
38
输注后不同时间血小板计数有 显著变化,故至少应检测输注后 1h和24h血小板计数情况。一般 输注1h后CCI >7.5×109/L, 24h >4.5×109/L为输注有效, 否则无效。
(8.2)
(9.4)
(15.1)
(15.6)
3
140
20
410
(%) 肿瘤科
(2.0)
(9.4)
(10.4)
(15.6)
13
130
15
158
(%) 传染科
(8.9)
(8.7)
(7.8)
(6.0)
11
110
15
160
(%) 儿科
(7.5)
(7.4)
(7.8)
(6.1)
5
23
Hale Waihona Puke 878(%) 其它科
(3.4)
医学ppt
8
表1 血小板输注量(u)及科室分布的逐年情况
科别
2005年
人次
数量
2006年
人次
抗血小板药物的作用机理及临床应用演示文稿
• 2.TXA2合成酶抑制剂:苯酸咪唑 • 3.TXA2受体拮抗剂:利多格雷
1.环氧酶抑制剂
• 阿司匹林(Aspirin,ASA)
• [作用及机制] • (一)抑制血小板上的环氧酶,阻断TXA2生成
• 使该酶活性中心多肽链529位丝氨酸残基的羟基发生 不可逆的乙酰化,使酶失活
• 抗血小板作用:5——7天 • 大剂量同时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环氧酶,抑制PGI2
cAMP
5’AMP
花生四烯酸
环氧化酶
Ca2+
血栓素 合成酶
PGG2(H2) TXA2
Ca Ca2+ Ca 贮藏颗粒
西洛他唑
抑制作用 促进作用
GPIIb/IIIa受 体拮抗剂
诱导血小板聚集 引起血管收缩 释放ADP,5-羟色胺等
二次聚集
纤维蛋白原
(一)抑制血小板花生四烯酸代谢药
• 1.环氧酶抑制剂:阿司匹林
ASA
Thrombin 5 HT
ADP TXA2
3 Aggregation 聚集
Activated GP llb/llla
Fibrinogen
GP 2b/3a受体拮抗剂
三、药物分类
• (一).抑制血小板花生四烯酸代谢药:
•
血栓素A2抑制剂:阿司匹林
• (二).增高血小板内环核苷酸含量的药:
•
磷酸二脂酶抑制剂:双密达莫(潘生丁)
Pollack CV, et al. The Journal of Emergency Medicine. 2008(34)4: 417-428
Platelet Activation
Platelet Aggregation
Thrombin Generation
1.环氧酶抑制剂
• 阿司匹林(Aspirin,ASA)
• [作用及机制] • (一)抑制血小板上的环氧酶,阻断TXA2生成
• 使该酶活性中心多肽链529位丝氨酸残基的羟基发生 不可逆的乙酰化,使酶失活
• 抗血小板作用:5——7天 • 大剂量同时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环氧酶,抑制PGI2
cAMP
5’AMP
花生四烯酸
环氧化酶
Ca2+
血栓素 合成酶
PGG2(H2) TXA2
Ca Ca2+ Ca 贮藏颗粒
西洛他唑
抑制作用 促进作用
GPIIb/IIIa受 体拮抗剂
诱导血小板聚集 引起血管收缩 释放ADP,5-羟色胺等
二次聚集
纤维蛋白原
(一)抑制血小板花生四烯酸代谢药
• 1.环氧酶抑制剂:阿司匹林
ASA
Thrombin 5 HT
ADP TXA2
3 Aggregation 聚集
Activated GP llb/llla
Fibrinogen
GP 2b/3a受体拮抗剂
三、药物分类
• (一).抑制血小板花生四烯酸代谢药:
•
血栓素A2抑制剂:阿司匹林
• (二).增高血小板内环核苷酸含量的药:
•
磷酸二脂酶抑制剂:双密达莫(潘生丁)
Pollack CV, et al. The Journal of Emergency Medicine. 2008(34)4: 417-428
Platelet Activation
Platelet Aggregation
Thrombin Generation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机器单采血小板的优点 6. 限制了不必要的外来(供者)抗原的接触范围,
无效输注出现迟,发生率低; 7. 选用适当的分离管道,血小板可保存5天,便
于急诊时应用; 8. 提高了血小板输注的疗效(质量有保证,止血
效果好); 9. 只需1个供者,便于开展血小板配型。
一、概述
(五)用量不断增加的原因 1. 临床医生已不再相信输新鲜血能提升血小板 * 血小板需要22℃振荡条件下保存,而全血是在
血小板的临床应用
大同市中心血站 孙建友
血小板的临床应用
一、概述 二、预防性血小板输注 三、治疗性血小板输注 四、常见疾病的血小板输注 五、疗效标准 六、血小板无效输注 七、血小板输注不良反应
一、概述
(一) 历史回顾 1. 1910年Duke首先尝试为一位出血病人输
注新鲜全血提升血小板数以达止血目的; 2. 50年代开始有人从全血中分离出血小板,
胃镜检查和活检、留置管插入、支气管活检、肝活检,经皮肤的 导管植入,肝穿刺等)应将血小板提升到50×109 /L (骨髓穿刺 例外); * 关键部位的手术(如脑、内眼、某些泌尿外科手术)应将血小板 提升至100×109/L。
二、预防性血小板输注
(五) 值得注意的问题 1. 经常预防性血小板输注很容易产生同种免疫,
二、预防性血小板输注
(四) 输注标准 5. 目前普遍认为:
* 慢性疾病且病情较稳定,血小板<20×109/L,无明显出血不输; * 血小板<20×109/L,伴有发热或有潜在出血部位(如眼底出血)
要输; * 血小板<5×109/L,要紧急输注(很容易发生颅内出血); * 作腹部手术(如剖腹产、阑尾切除等)或侵入性检查(如腰穿、
(一) 输注指征 1. 血小板减少病人出血的危险性:
早在1962年就发现血小板计数愈低,出血的 危险加; 3. 血小板<5X109时,易致颅内出血,甚至是血小 板减少病人的首发表现; 4. 血小板减少伴血小板破坏或消耗增加的因素存 在,发生出血的危险性更大。
(三) 输注标准 1. 血小板数与出血之间的关系尚无公认的临值; 2. 血小板低到什么程度才需要预防性输注,迄今
并无公认的标准; 3. AABB对医疗机构调查显示: * 60%医疗机构以血小板计数<20×109/L作为预
防性输注的临界值 * 20%以血小板计数<10×109/L为预防性输注的
临界值 * 20%以血小板计数>20×109/L为预防性输注的
一、概述
(二)存在问题 5. 血小板消耗增加的机制和其他一些问题
尚未明了; 6. 机采血小板推广应用不力,用量上升缓
慢; 7. 对手工法与机采法制备的血小板“单位”
的概念还模糊不清。
一、概述
(三)发展趋势
1. 机采单个供者血小板应用为主; 2. 去除血小板中的白细胞; 3. 清除血小板表面抗原; 4. 紫外线照射灭活抗原以预防同种免疫; 5. 特制血小板制剂的应用; 6. 建立血小板分型供者库; 7. 血小板代用品的开发。
二、预防性血小板输注
(二) 输注效果 1. 有人将血小板病人分为两组,分别进行预防性
输注和不输注,结果不输注组的出血频率远高 于输注者; 2. 还有人对血小板<25×109/L的病人作预防性输 注,并与未输注的病人对比,发现输注者出血 机率显著降低; 3. 预防性血小板输注的临床价值已获公认。
二、预防性血小板输注
临界值;
二、预防性血小板输注
(四) 输注标准 4. 具体操作时应依病人的情况而定: * 长期慢性血小板低下者(如慢性再障),无出
血表现无须预防性输注; * 有些情况,如急性白血病、全身抗凝治疗或正
在化疗中、血小板计数较低,虽无出血表现, 但必须输注。 * 若有血小板消耗或破坏增加的因素,输注标准 适当放宽,病情稳定则标准从严。
血小板的制备完全自动化,质量有了保 证,用量已占细胞成分的第二位。
一、概述
(二)存在问题 1. 临床应用指征缺乏具体标准,特别是预
防性输注尚无公认的临界值;; 2. 疗效判断尚无统一标准; 3. 有些血小板输注达不到预期效果,即无
效输注尚无良好对策; 4. 血小板制品还没有简便易行的长期保存
方法;
但治疗效果不理想; 3. 60年代初,全血轻离心制成富含血小板
血浆,直接输给病人;
一、概述
(一) 历史回顾 4. 60年代末应用塑料联袋分离获得血小板
制品,血小板输注逐渐增多; 5. 70年代血细胞分离机的问世,使血小板
的制备变得简便易行,用量不断上升; 6. 近年来,随着血细胞分离机的不断改进,
一、概述
(四)机器单采血小板的优点 1. 容易达到所规定的血小板治疗剂量; 2. 只需1个供者就够1个治疗剂量,甚至2个治疗
剂量; 3. 白细胞混入少,降低了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4. 红细胞混入少,只需ABO同型输注,不必作交
叉配血试验; 5. 所需供者数少,减少了经血液传播疾病的危险
性;
一、概述
导致真正需要血小板输注挽救生命时无效; 2. 经常预防性血小板输注容易传播血源性疾病; 3. 费用高,某些病人难以承受; 4. 预防性血小板输注应权衡利弊,严格掌握输注
指征,不可滥用。
三、治疗性血小板输注
(一) 血小板生成减少所致的出血 这是主要适应证,见于各种原因引
血小板减少; * 严重创伤病人增多,大量输血可导致血小板稀
释性减少。
一、概述
(五)用量不断增加的原因 3.血小板预防性输注增多 * AABB调查,超过70%的血小板为预防性输注,
不足30%为治疗性输注。; * 预防性血小板输注可有效防止病人发生自发性
出血,特别是颅内出血和内脏大出血。
二、预防性血小板输注
4℃静置保存, 超过12小时血小板的功能大部 分丧失; * 刚采出来的“热血”中血小板浓度低,达不到 有效治疗剂量; * 血站采出的血液要经仔细检测,12小时之内的 全血难以办到,也不安全; * 未经检测的“热血”更不安全。
一、概述
(五)用量不断增加的原因 2.血小板减少引起出血病人增多 * 大手术,特别是心脏外科手术增多; * 器官移植,特别是造血干细胞移植广泛开展; * 恶性肿瘤病人增多,强烈化、放疗后容易引起
无效输注出现迟,发生率低; 7. 选用适当的分离管道,血小板可保存5天,便
于急诊时应用; 8. 提高了血小板输注的疗效(质量有保证,止血
效果好); 9. 只需1个供者,便于开展血小板配型。
一、概述
(五)用量不断增加的原因 1. 临床医生已不再相信输新鲜血能提升血小板 * 血小板需要22℃振荡条件下保存,而全血是在
血小板的临床应用
大同市中心血站 孙建友
血小板的临床应用
一、概述 二、预防性血小板输注 三、治疗性血小板输注 四、常见疾病的血小板输注 五、疗效标准 六、血小板无效输注 七、血小板输注不良反应
一、概述
(一) 历史回顾 1. 1910年Duke首先尝试为一位出血病人输
注新鲜全血提升血小板数以达止血目的; 2. 50年代开始有人从全血中分离出血小板,
胃镜检查和活检、留置管插入、支气管活检、肝活检,经皮肤的 导管植入,肝穿刺等)应将血小板提升到50×109 /L (骨髓穿刺 例外); * 关键部位的手术(如脑、内眼、某些泌尿外科手术)应将血小板 提升至100×109/L。
二、预防性血小板输注
(五) 值得注意的问题 1. 经常预防性血小板输注很容易产生同种免疫,
二、预防性血小板输注
(四) 输注标准 5. 目前普遍认为:
* 慢性疾病且病情较稳定,血小板<20×109/L,无明显出血不输; * 血小板<20×109/L,伴有发热或有潜在出血部位(如眼底出血)
要输; * 血小板<5×109/L,要紧急输注(很容易发生颅内出血); * 作腹部手术(如剖腹产、阑尾切除等)或侵入性检查(如腰穿、
(一) 输注指征 1. 血小板减少病人出血的危险性:
早在1962年就发现血小板计数愈低,出血的 危险加; 3. 血小板<5X109时,易致颅内出血,甚至是血小 板减少病人的首发表现; 4. 血小板减少伴血小板破坏或消耗增加的因素存 在,发生出血的危险性更大。
(三) 输注标准 1. 血小板数与出血之间的关系尚无公认的临值; 2. 血小板低到什么程度才需要预防性输注,迄今
并无公认的标准; 3. AABB对医疗机构调查显示: * 60%医疗机构以血小板计数<20×109/L作为预
防性输注的临界值 * 20%以血小板计数<10×109/L为预防性输注的
临界值 * 20%以血小板计数>20×109/L为预防性输注的
一、概述
(二)存在问题 5. 血小板消耗增加的机制和其他一些问题
尚未明了; 6. 机采血小板推广应用不力,用量上升缓
慢; 7. 对手工法与机采法制备的血小板“单位”
的概念还模糊不清。
一、概述
(三)发展趋势
1. 机采单个供者血小板应用为主; 2. 去除血小板中的白细胞; 3. 清除血小板表面抗原; 4. 紫外线照射灭活抗原以预防同种免疫; 5. 特制血小板制剂的应用; 6. 建立血小板分型供者库; 7. 血小板代用品的开发。
二、预防性血小板输注
(二) 输注效果 1. 有人将血小板病人分为两组,分别进行预防性
输注和不输注,结果不输注组的出血频率远高 于输注者; 2. 还有人对血小板<25×109/L的病人作预防性输 注,并与未输注的病人对比,发现输注者出血 机率显著降低; 3. 预防性血小板输注的临床价值已获公认。
二、预防性血小板输注
临界值;
二、预防性血小板输注
(四) 输注标准 4. 具体操作时应依病人的情况而定: * 长期慢性血小板低下者(如慢性再障),无出
血表现无须预防性输注; * 有些情况,如急性白血病、全身抗凝治疗或正
在化疗中、血小板计数较低,虽无出血表现, 但必须输注。 * 若有血小板消耗或破坏增加的因素,输注标准 适当放宽,病情稳定则标准从严。
血小板的制备完全自动化,质量有了保 证,用量已占细胞成分的第二位。
一、概述
(二)存在问题 1. 临床应用指征缺乏具体标准,特别是预
防性输注尚无公认的临界值;; 2. 疗效判断尚无统一标准; 3. 有些血小板输注达不到预期效果,即无
效输注尚无良好对策; 4. 血小板制品还没有简便易行的长期保存
方法;
但治疗效果不理想; 3. 60年代初,全血轻离心制成富含血小板
血浆,直接输给病人;
一、概述
(一) 历史回顾 4. 60年代末应用塑料联袋分离获得血小板
制品,血小板输注逐渐增多; 5. 70年代血细胞分离机的问世,使血小板
的制备变得简便易行,用量不断上升; 6. 近年来,随着血细胞分离机的不断改进,
一、概述
(四)机器单采血小板的优点 1. 容易达到所规定的血小板治疗剂量; 2. 只需1个供者就够1个治疗剂量,甚至2个治疗
剂量; 3. 白细胞混入少,降低了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4. 红细胞混入少,只需ABO同型输注,不必作交
叉配血试验; 5. 所需供者数少,减少了经血液传播疾病的危险
性;
一、概述
导致真正需要血小板输注挽救生命时无效; 2. 经常预防性血小板输注容易传播血源性疾病; 3. 费用高,某些病人难以承受; 4. 预防性血小板输注应权衡利弊,严格掌握输注
指征,不可滥用。
三、治疗性血小板输注
(一) 血小板生成减少所致的出血 这是主要适应证,见于各种原因引
血小板减少; * 严重创伤病人增多,大量输血可导致血小板稀
释性减少。
一、概述
(五)用量不断增加的原因 3.血小板预防性输注增多 * AABB调查,超过70%的血小板为预防性输注,
不足30%为治疗性输注。; * 预防性血小板输注可有效防止病人发生自发性
出血,特别是颅内出血和内脏大出血。
二、预防性血小板输注
4℃静置保存, 超过12小时血小板的功能大部 分丧失; * 刚采出来的“热血”中血小板浓度低,达不到 有效治疗剂量; * 血站采出的血液要经仔细检测,12小时之内的 全血难以办到,也不安全; * 未经检测的“热血”更不安全。
一、概述
(五)用量不断增加的原因 2.血小板减少引起出血病人增多 * 大手术,特别是心脏外科手术增多; * 器官移植,特别是造血干细胞移植广泛开展; * 恶性肿瘤病人增多,强烈化、放疗后容易引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