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虫抗药性发生的原因

合集下载

害虫的抗药性解释拉马克

害虫的抗药性解释拉马克

害虫的抗药性解释拉马克
1、害虫体内对抗冲药物的耐药性
耐药性(Resistance to Drug )又称抗药性,系指生理系统被对于药物作用的耐受性,耐药性一旦产生,药物的化疗作用就明显下降。

耐药性根据其发生原因可分为获得耐药性和天然耐药性。

2、耐药性产生的机制
1. 产生灭活酶,灭活酶inactivated enzy~指细菌产生的水解酶和合成酶。

水解酶主要为户内酞胺酶。

其中有青霉素酶、头饱菌素酶和头抱峡新酶,这些酶能分别水解相关不稳定的R_内酞胺抗生素。

按传播类型舟内酞按酶可分为染色体介导的和质粒介导的,分别水解相关乒内酞胺抗生素,使抗生素失活。

合成酶如氛霉素乙酞转移酶,能使氯霉素转化为无抗菌活性代谢产物。

再如破坏氨基糖廿类酶的磷酸转移酶、乙酞转移酶和核昔转移酶,可分别破坏相应氨基糖昔类抗生素,使抗生素失去抗菌活性。

2. 改变药物作用的靶位
3. 降低细胞膜的通透性,细胞膜的通透性主要来自于细胞膜中的载体蛋白质,所以想要使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主要是改变细胞膜上载体蛋白的活性,方法有很多,比如降温,改变PH 。

4. 主动转运泵作用。

5. 细菌改变代谢途径。

病虫害对农药的抗药性

病虫害对农药的抗药性
研究开发具有全新作用机制的农药,使病虫害无法产生抗药性。
生物农药开发
利用生物资源,开发具有生物活性的新型农药,降低对环境的负面 影响。
纳米农药
利用纳米技术制备高效、低毒、低残留的纳米农药,提高防治效果 。
综合防治措施
农业防治
01
通过合理的农业管理措施,如选用抗病品种、合理密植、科学
施肥等,提高农作物抗病虫害能力。
生物防治
02
利用天敌、病原微生物等生物资源进行防治,减少对农药的依
赖。
物理防治
03
利用光、热、色等物理因子防治病虫害,如使用诱虫灯、性诱
剂等。
05
抗药性的未来展望
抗药性研究的挑战与机遇
挑战
随着农药使用年限的增加,病虫害对 农药的抗药性不断增强,给农业生产 带来了巨大挑战。
机遇
抗药性研究的深入开展,为开发新型 农药和制定更加有效的防治策略提供 了机会。
抗药性的产生是生物与农药之间相互 作用的结果,是生物为了适应环境变 化而产生的进化现象。
抗药性的特性
抗药性具有遗传性,即抗药性强 的生物种群可以将这种抗药性遗
传给后代。
抗药性具有可传递性,即生物可 以物。
抗药性具有可选择性,即农药使 用过程中,只有部分生物会表现 出抗药性,而其他生物仍对农药
03
抗药性的影响
对农业的影响
01
02
03
降低农药效果
病虫害对农药产生抗药性 后,农药的防治效果会显 著降低,导致农作物产量 下降和品质受损。
增加防治成本
为了控制具有抗药性的病 虫害,农民可能需要加大 农药使用量和使用频率, 从而增加了防治成本。
限制农药选择
抗药性的出现可能使某些 农药在防治特定病虫害时 变得无效,限制了农民可 选择的农药范围。

害虫产生抗药性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害虫产生抗药性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剂、 亚砜化合物 、 增效菊 。
27 杀 虫剂 的 停 用 或 限 用 . ’
生 理过程走一个绕道 , 因而不受药剂的影响等 。
2 防止害虫产 生抗药性 的措施 害虫 的抗药性给化学防治带来一定 的困难 , 针对其抗
药 性, 应科学运 用各 种防治手段 , 防、 预 推迟或克 服抗药性
用新药 ,必 须对作物 的重要害虫进行 系统 的抗性测定 , 及
受刺激作用所致和非受刺激作用所致。
1 . 其 它机 制 6

时发现抗药性种群 , 及早设法解决 。
26 增 效 荆 的 使 用 .
个机制就是产生了当作用部位受抑制时 , 常的 正
凡是在一般浓度 下单 独使用时 ,对 害虫并无毒害作 用 , 与杀虫剂混用时 , 但 则能增加杀虫效果 , 这类 化合物称 之 为增效剂 。常用的增效剂有 4种 : 即增效醚 、 丙基增效

森林公 园是 动植物 的栖息地 , 是城市 的生 态园 , 我 是
们美好家园 的重要屏 障。必须将认真落实科学 发展观 , 按 照以人为本 , 全面协调可持续这个要求 , 围绕创建 国家园
林 城市 目标 , 充分挖掘 山水之美 , 以青 山、 秀水为依托 , 构 筑 大生态框架 ; 挖掘 山水文化 内涵 , 承和弘扬优 秀地域 继
包括选 用抗病虫 品种 , 减少害虫危害 , 减少 农药使用
次数, 合理密植 , 改善林地条件 ; 合理施肥 , 氮 、 、 使 磷 钾保
持平衡 , 并增施农 家肥 , 必要时喷施微肥和植物生长剂 ; 冬
春 采用深耕和灌水等农 事操作方式 , 降低虫源期数 , 并及 时消除杂草 , 消灭害虫寄主。 收稿 日期 :0 7 0 ~ 6 2 0 — 4 1

农业害虫的抗药性

农业害虫的抗药性

从杀虫剂发展的历史来看,各种昆虫和螨类对各类杀虫剂产生抗性 的速度越来越快,从表2可以看出,对各药剂产生抗性的虫数以5为基数, 则从5~160种止,平均翻一翻所需的时间依次为越来越少,对近20年来 新发展的氨基甲酸酯类和拟除虫菊酯发生抗性虫种的速度越来越快(唐 振华,1993)。
表2 昆虫对不同杀虫剂的抗性增长速度
年时用化肥的成本为7-8元/亩),只好用人
工捉虫,每头棉铃虫以0.05-01元收购。
在害虫抗性治理上的四个不通

领导思想不通 群众不通 技术指导不通

农药进货生产资料部门不通
1.领导思想不通,防治抗性,要求消灭70%-
80%的害虫,剩下的由天敌控制,而领导则要求100% 的消灭,只管任期的产量,不管抗性的发展。 2.群众不通,抗性治理是一个社会治理的问题, 与农民个体效益相矛盾。 3.技术指导不通,农技站搞第二产业的多,农 业技术不能到达农户。 4.农药进货生产资料部门不通,农资公司只图 效益盈利,不搞抗性治理。
卫生害虫9种(唐振华,2000)。抗性突出的害虫有
棉蚜、棉铃虫、二化螟、小菜蛾、家蝇、淡色库蚊、
德国小蠊等,这些害虫对不同类型的多种杀虫剂产 生了抗性,并且抗性水平较高。
至1986年止,各种昆虫和螨类历年发生抗性 的情况见表1(唐振华,1993)。
表1 节肢动物对一种或几种药剂发生抗性的情况(1908-1986) Table 1 The numbers of arthropod species developed resistance to pesticides
药剂的敏感性是不一样的,有些较敏感,有些较差,
多数处于中间状态,而害虫的死亡率的比例是随药
剂的比例增加的。
抗药性,一般通过比较抗性品系和敏感品系的致 死中量倍数来确定,把害虫的死亡率查表变成几率 值,把药剂的浓度换算成对数,这样害虫死亡率的几 率值与药剂的对数值成为一个直线关系,即剂量对

害虫抗药性产生原因及预防措施

害虫抗药性产生原因及预防措施

害虫抗药性产生原因及预防措施摘要简要介绍了害虫产生抗药性的原因,根据当前使用虫害防治药剂的弊端,从防治手段、用药方式及害虫敏感期特性等方面阐述了害虫抗药性的预防措施,以期对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有一定帮助。

关键词害虫;抗药性;产生原因;预防措施现今,农药的广泛使用,特别是长期单一使用某一类农药,使害虫产生抗性,增加了防治难度,甚至对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产生影响。

为此,特对害虫抗药性进行研究。

1害虫抗药性及其产生原因1.1害虫抗药性的概念害虫产生抗药性主要从两方面来解释:一是自身先天存在的抗药性;二是“适者生存”定律的必然结果,即后天获得抗药性[1]。

1957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明确指出昆虫抗药性是:“昆虫具有耐受杀死正常种群大部分个体药量的能力,在其种群中逐渐发展起来的现象”。

在现实的农业生产中,所谓的先天抗药性有很多也是由后天获得抗药性经过自然演变而遗传产生的[2]。

1.2害虫抗药性产生的主要原因生物为了谋求生存,不断改变自身生理性能以此来适应外界环境,是自然界一切生物的本能,害虫也不例外。

在农业生产中由于施用虫害防治药剂方法不当,在同一区域长期施用同一种药剂,一些残存下来的抗性比较强的个体,继续繁殖,会产生抗药性较强的后代,经过反复选择和淘汰,抗性差的逐渐死亡,抗性强的继续生存,这样害虫的抗性一代比一代增强,时间一久,就会形成新的抗药性很强的虫害群体。

因此,害虫之所以有抗药性主要是由于人们对虫害的防治方法不当,施用药剂过于单一或用量过多,导致虫害后天获得抗药性[3]。

2害虫抗药性防预措施2.1充分利用综合防治技术国外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害虫综合治理和我国提出的”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植保方针,其总体思路是一致的,但前者更侧重于生态环境保护。

其实质性内容都是要充分利用农业、生物、物理、化学措施,甚至包括人工的一切有效措施,互相交叉、配合、取长补短,尽量减少化学杀虫剂的使用次数和用量,真正实现多种防治手段交替应用的综合防治,尤其要注意生物手段的利用。

害虫产生抗药性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害虫产生抗药性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二)正确使用农药
1.混合用药 2.交互用药 3.适时用药 4.改换新药 5.杀虫剂的停用、限用 6.增效剂的使用
1.混合用药
特点:农药混施,不仅能延缓抗药性产生,而且能病 、虫兼治,减少用药量,降低成本,具有提高药效, 扩大 防治对象范围, 降低毒性, 降低成本等 农药混用的类型:有生物农药与化学农药混用, 杀卵 剂与杀幼虫剂混用, 杀幼虫剂与杀幼虫剂混用等。 注意事项:农药的混用应根据农药的特点与功能合 理混配, 同一配方的混配农药也不能长期单一使用, 应 与其他药剂之间轮用, 否则会引起害虫产生多抗性,而 且要避免一种农药大面积使用,最好几种杀虫作用机制 不同的农药混合使用。
2.交互用药
杀虫作用不同的两种农药相隔一定时间交 换使用,可延缓抗药性的产生,但必须考虑害虫 的交互抗性问题。因为一个地区长期的施用单 一或作用机理相似的农药防治害虫, 害虫抗性 发展很快, 尤其是一年内发生多代的害虫, 如蚜 虫, 螨类等极易产生抗性。因此, 不同抗性机理 的药剂之间交替使用, 是害虫抗性治理中最理 想的方式, 效果较好。另外, 某种药剂停用一段 时间, 有助于恢复有害生物的敏感性。
性的预防措施,以期对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有一 定帮助,使工农业生产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 效益、社会效益。
研究背景
1、产生抗药性的害虫种数逐年增加
2、有些害虫对多种药剂产生抗药性
危害
导致农药防效降低,造成作物减产;
增加用药量, 加大成本;
增加了对环境的污染,人畜中毒;
打破自然界生态平衡;
一、什么是害虫抗药性?
3. 适时用药 如一般害虫在幼龄时抗药力弱,而且刚从 卵里孵化出来,往往有群集性,抓住这一有利时 机,及时用药防治,经济有效。 4.改换新药 及早对作物的重要害虫进行系统的抗性测 定,及时发现抗药性种群,及早设法解决,合理使 用新药。 5.杀虫剂的停用或限用 防治时要做到对症下药,在对某些杀虫剂出 现较高抗性的林地,要停止使用这些农药,经过一 段时间,抗药性减退或消失后再用。

第八章 有害昆虫的抗药性

第八章 有害昆虫的抗药性

第八章农业有害生物抗药性及综合治理前言:生物抗药性发展概况:害虫对杀虫剂抗性发展的历史,就是杀虫剂发展应用的历史:1908-1946 Melander首次发现美国加州梨圆蚧对石硫合剂产生抗性后,仅发现11种害虫及螨产生抗药性,抗性是一种罕见现象,并未引起人们注意;1946年后,有机杀虫剂出现和推广,害虫抗药性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引起有关专家关注;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由于有机氯和有机磷杀虫剂的大量使用,抗性害虫的种数几乎成直线上升,也引起了人们高度关注;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多抗性现象日益普遍,抗性发展速度加快,完全敏感的害虫种群反倒成为罕见现象。

杂草和病原菌抗药性也逐步认识,并引起重视。

年代抗药性虫螨种类DDT林丹/环戊二烯有机磷氨基甲酸酯拟除虫菊酯D+林D+林+磷D+林+磷+氨D+林+磷+氨+菊193871946111948141195669362417183 197022498140543342234 19763642032251473667044227 19804282292692005122105532514 19844472332762126432119542517 19895042632912608548抗性昆虫及螨类的种类朱砂叶螨二斑叶螨第一节害虫抗药性的概念、种类及特点一、害虫抗药性的概念昆虫具有忍受杀死正常种群大多数个体的药量的能力在其种群中发展起来的现象(药剂选择,群体,遗传)。

抗药性发展过程药剂不断杀死敏感和留下抗药性个体并繁殖的过程耐药性和药剂选择性自然耐药性:是指一种昆虫在不同发育阶段、不同生理状态及所处的环境条件的变化对药剂产生不同的耐受力(不能遗传)。

药剂的选择性:是指不同昆虫对药剂敏感性的差异。

(药剂对一些昆虫的毒杀作用强于对另一些生物)(一)害虫抗药性的种类1.交互抗性:昆虫的一个品系由于相同抗性机理或相似作用机理或类似化学结构,对于选择药剂以外的其它从未使用过的一种药剂或一类药剂也产生抗药性的现象。

浅谈储粮害虫抗药性的形成与延缓对策

浅谈储粮害虫抗药性的形成与延缓对策

浅谈储粮害虫抗药性的形成与延缓对策〔摘要〕近年来,由于不少储粮企业频繁使用磷化铝防治储粮害虫而致使其抗药性增强、杀虫效果下降,为克服储粮害虫的抗药性,提高防治效果,确保储粮安全。

作为一名粮食仓库管理员,笔者认为只有从了解害虫抗性的形成原因、掌握害虫抗性的影响因素和采取克服害虫抗性对策三方面着手,方能从根本上消除或延缓储粮害虫抗药性的产生。

关键词:粮食抗药性形成对策储粮害虫抗药性主要指在同一地区长期连续使用同一种药剂防治某一种储粮害虫,则可能由于选择作用使这种害虫产生对该药的抵抗力,即是抗药性,简称抗性。

储粮害虫并不是都对剂产生抗药性的,只有经过药剂的长期选择而存活下来的体内产生有抗性基因的变异种群,才能获得对某种药剂的抗性。

产生抗性的害虫种群叫抗性品系;以往从没有接触过某一药剂或表现较为敏感的种群(即没有产生抗性的种群)称为敏感品系。

在储粮防治工作中,如果继续使用产生了抗性的药剂,杀死的主要是敏感品系害虫,对抗性品系害虫,不仅得不到有效防治,而且会使害虫的抗性进一步增强。

我国目前已经发现谷蠹、米象、赤拟谷盗、锯谷盗、锈赤扁谷盗、某些书虱、螨类等虫对磷化铝及磷化氢熏蒸剂产生了抗性。

一、储粮害虫产生抗性的原因。

储粮化学药剂不管是磷化铝熏蒸剂还是防护剂,在一个地方长期使用,都可能会使储食害虫对药剂产生抗性。

这符合达尔文适者生存的原现,昆虫可以向高级进化以获得对所使用的特定杀虫剂的抗药性。

我国使用磷化铝熏蒸粮食民已有40多年历史,由于使用时间长,一般用药量较低,粮面施药较多,仓库气密性差,磷化铝熏蒸有效浓度不能保持到所需要的时间等原因,使得粮食杀虫不彻底。

这种不彻底熏蒸在害虫繁殖过程中不断发生,则所存活个体对磷化铝的耐受力一代比一代强,其结果使该种群的的耐受力不断提高,乃至形成抗药性。

磷化铝熏蒸杀虫的应用尽管有了一定的经验,但人们对其科学性的认识还不能说达到了完全了解的地步。

过去在磷化铝使用中,存在一些不够科学合理的做法,可能是诱发储粮害虫产生抗性的原因。

害虫产生抗药性的应对方法

害虫产生抗药性的应对方法

推进抗药性治理科技创新
加强基础研究
01
深入研究害虫抗药性的分子机制、遗传特征和进化规律,为抗
药性治理提供理论支撑。
创新防治技术
02
研发新型高效、低毒、环保的农药新品种和新剂型,创新害虫
抗药性治理技术和方法,提高防治效果和经济效益。
加强技术推广
03
将成熟的抗药性治理科技成果迅速推广应用到生产实践中,提
农药使用量不足
农药使用量不足容易造成害虫抗药性的产生。
环境因素
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会影响害虫的繁殖和迁徙,从而导致抗药性的产生。
土壤质量
土壤质量会影响作物的生长和发育,从而影响农药的使用效果,导致抗药性 的产生。
03
害虫抗药性的应对策略
科学使用农药
1 2 3
做好虫情预测
提前了解害虫的繁殖规律和虫情,确定防治指 标,避免过度用药。
结合物理防治
利用物理手段如灯光诱杀、色诱、食诱等防治害 虫。
合理使用耕作制度
通过合理安排茬口、种植布局和轮作等方式,改 善农田环境,减少害虫的发生和危害。
建立抗药性监测与预警体系
设立监测网点
在重点区域和作物上设立监测网点,实时监测害虫的抗药性水平变化。
预警与应急处置
根据监测结果及时发布抗药性预警信息,制定应急处置预案,一旦发现抗药性上 升,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05
结论与展望
害虫抗药性治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农业生产的保障
害虫抗药性的产生对农业生产构成了严重威胁,影响了农作物的 产量和品质,治理害虫抗药性是保障农业生产的必要手段。
生态平衡的维护
害虫抗药性的产生不仅影响了生态系统中天敌的生存,还可能导 致生态平衡的失调,治理害虫抗药性有助于维护生态平衡。

植保知识复习题

植保知识复习题

植保知识竞赛题1、我国的植保工作方针是(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2、防治地下害虫的一项主要措施是( 药剂拌种 )。

3、病虫害综合防治是将有害生物对农作物的经济损失控制在(允许范围内)。

4、棉铃虫的幼虫其属于(咀嚼式)口器。

5、在害虫发生期的预测中,最常用的方法(期距法)。

6、在预测害虫发生期时,常将划分高峰期的数量标准定为某害虫期发育进度百分率达(50% )。

7、田间喷药防治夜蛾类幼虫的时间应为 (初龄幼虫)。

8、春尺蠖以(蛹)在土中越夏越冬。

9、各地的玉米螟均是以(老熟幼虫)虫态越冬。

10、一年发生2代的昆虫叫(二化性)。

11、(截形叶螨 )是有吐丝结网习性的害虫。

12、具有性二型现象的昆虫有( 春尺蠖 )。

13、在防治成虫时,应在成虫(产卵前期)进行。

14、毒饵粘附剂以选择( 植物油)为最好。

15、棉蚜与( 蚂蚁)有互利共生关系。

16、(土耳其斯坦叶螨)是我区分布最广,为害最重的一种叶螨。

17、红蜘蛛一般在玉米( 叶背面 )活动,取食为害。

18、土耳其斯坦叶螨以( 雌成螨)越冬。

19、早春当气温升高到( 8℃ )时,越冬螨就开始出蜇活动。

20、( 高温干燥)对土耳其斯坦叶螨发生有利。

21、杨枝把诱蛾利用蛾类的( 趋化 )性。

22、小麦皮蓟马以( 锉吸式)口器进行为害。

23、新疆小麦蚜虫的种类有麦长管蚜、麦二叉蚜、麦双尾蚜、禾谷缢管蚜,它们均以刺吸式口器:并且可传播病毒病 ( 麦二叉蚜 )始于苗期,集中在叶背取食。

24、具有两种以上生殖方式的害虫有( 棉蚜 )。

25、化学防治小麦皮蓟马成虫的关键时期为(小麦孕穗始期未破肚前 )。

25、具蛀食习性的害虫有( 棉铃虫)。

26、刺吸式口器的害虫为害后会造成( 黄褐色斑点 )。

27、咀嚼式口器害虫为害造成的症状为(出现缺刻、孔洞、千疮百孔)。

28、玉米螟为害叶片后会出现( 排孔 )。

29、大田常见的捕食性天敌昆虫为( 草蛉 )。

30、小麦皮蓟马危害小麦的症状为( 为害旗叶、护颍、外颍、形成皱缩、枯萎麦芒卷曲.为害花器,造成白穗。

我国农业害虫抗药性的现状和治理对策

我国农业害虫抗药性的现状和治理对策

我国农业害虫抗药性的现状和治理对策摘要:农业害虫抗药性已成为当今世界农作物化学保护工作中面临的一大难题,随着杀虫剂使用历史的不断延长,用药水平的迅速提高,以及高效选择性杀虫剂的出现,害虫抗药性问题日趋严重。

在实施害虫治理活动中,必须将抗药性的治理纳入其中,通过应用非化学防治措施、合理使用农药等措施有效地减缓害虫抗药性的发展。

关键词:农业害虫抗药性治理农民在打药时常对这样的问题疑惑不解:原来效果很好的杀虫剂即使浓度提高了几倍仍无济于事,其实抗药性问题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

世界卫生组织对昆虫抗药性下的定义是:“昆虫具有耐受杀死正常种群大部分个体的药量的能力在其群体中发展起来的现象。

”随着杀虫剂使用的迅速增加,害虫抗药性的发展趋势显著加剧。

尽管杀虫剂的药效愈来愈高,但抗性产生的速度也愈来愈快,已导致了像棉铃虫害特大发生这样惨痛的事例。

害虫抗性成为全球性的植保大课题,引起了植保学界的高度重视 [1]。

1.害虫抗药性的现状自1908年美国发现梨圆蚧对石硫合剂产生抗性之后,在20世纪50年代初还不到10种,而到90年代末已猛增到520种,产生抗性所需时间越来越短,在60年代前,一个农药品种使用10来年,害虫才产生抗药性,70年代缩短到6至7年,80年代4至5年,而90年代缩短到只要2至3年了。

据报道,山东蚜虫对乐果的抗药性已增加了1600倍,即乐果制剂在不稀释的情况下,对蚜虫已失去防效。

浙江省慈溪市植保植检站对巷南等13个点二化螟种群抗药性测定结果:水稻二化螟对杀虫剂抗药性倍数为22—257倍,属高抗或极高抗,与田间防治效果下降一致,田间药效试验结果,保苗效果为50—70%,杀虫效果为50%,局部地区仅20%,造成防效低抗性高的根本原因乃为大剂量、长期、单一采用杀虫双治螟所致。

同时在南方种植柑橘的地方,农民使用牵牛星(20%哒螨灵)防治柑桔红蜘蛛,起初用3000倍喷雾防治效果十分理想,由于连年且一年多次使用该药,很快就产生抗药性,1996年需用1500倍液才有效果,近年农民将浓度提高到1000倍仍收不到满意的防效。

昆虫对杀虫剂的抗性机制概述

昆虫对杀虫剂的抗性机制概述

昆虫对杀虫剂的抗性机制概述摘要: 昆虫抗性机制的研究对于抗性监测、治理等具有重要意义, 综述了昆虫对几种杀虫剂的抗性机制。

关键词: 杀虫剂; 抗药性; 苏云金杆菌; 阿维菌素随着杀虫剂长期、大量、广泛地使用, 昆虫对杀虫剂产生的抗性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尽管在杀虫剂的更新、混合、交替使用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延缓了杀虫剂抗性的产生, 但昆虫对杀虫剂的抗药性上升趋势仍不可遏制。

综述了昆虫对化学农药、苏云金杆菌、阿维菌素的抗性机制。

1 昆虫对化学农药的抗性机制1. 1 表皮穿透性的降低昆虫表皮对药剂穿透性降低, 可延缓杀虫剂到达靶标部位的时间, 使昆虫有更多的机会来降解杀虫剂。

虽然表皮穿透下降只表现低水平抗性, 但作为其它抗性因子的修饰者则很重要, 如与解毒作用相结合, 就可大大影响死亡率而增加抗性。

表皮穿透性降低机制在家蝇、埃及伊蚊、致倦库蚊、淡色库蚊等均有发现[ 1] 。

不同的杀虫剂或不同的昆虫表现出的穿透性降低在程度上存在差别, 但穿透性降低是所有昆虫抗性普遍存在的一个因素, 杀虫剂穿透性的降低是受Pen 基因所控制的[ 2] 。

1. 2 解毒酶活力的增强与杀虫剂代谢相关的解毒酶的解毒作用增强是抗性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这些解毒酶主要包括细胞色素P450 介导的多功能氧化酶、谷胱甘肽转移( GST ) 、水解酯酶等。

多功能氧化酶是昆虫体内参与各类杀虫剂以及其它外源和内源化合物代谢的主要解毒酶系,可使杀虫剂降低或失去杀虫活性, 从而使昆虫产生抗药性。

P450 酶系的解毒代谢能力增强是因为抗性昆虫体内P450 过表达。

与抗性相关的P450 基因主要有6 个: CYP6A1、CYP6A2、CYP6A8、CYP6A9、CYP6B2 和CYP6D1[ 3] 。

多功能氧化酶是多种昆虫对拟除虫菊酯、辛硫磷、吡虫啉、有机磷、氨基甲酸酯类以及生长调节剂定虫隆等多种杀虫剂产生抗性的主导因素。

杀虫剂中许多有机磷化合物是被虫体的GST 所解毒。

害虫综合防治

害虫综合防治
通过人工调查、目视检查或手工计 数等方式进行监测。
机械监测
利用机械设备进行监测,如昆虫计 数器等。
生物监测
利用天敌、寄生虫等生物因素进行 监测。
化学监测
利用化学物质进行监测,如杀虫剂 等。
预测和监测在综合防治中的作用
预测能够提前掌握害虫发生的趋势,为防治工作提供时间上的预警,有助于采取 及时有效的防治措施。
抗药性治理
采用轮换使用农药、科学使用农药 、生物防治等多种手段综合治理。
Hale Waihona Puke 02害虫综合防治的必要性
害虫防治的现状
害虫数量增多
随着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的改变,害虫数量不断增加,对农 林业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防治效果不佳
传统的单一防治方法如化学农药等虽然能够减少害虫数量, 但是长期使用会产生抗药性,且对环境造成污染。

环境友好
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害虫综合 防治将更加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 展,采用更加环保的防治措施, 如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
社会参与
害虫综合防治不仅是农业部门的事 情,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支 持,加强公众教育和宣传,提高公 众的认识和参与度。
提高公众对害虫综合防治的认识
加强宣传教育
建立信息交流平台
作物布局
合理配置作物布局,增加 生物多样性,减少害虫的 繁殖和扩散。
施肥与灌溉
合理施肥和灌溉,促进作 物的生长和发育,提高作 物的抗虫性。
生物防治
天敌引入
引入害虫的天敌,如寄生蜂、 寄生蝇等,控制害虫的数量和
分布。
生物农药
使用生物农药,如细菌杀虫剂、 真菌杀虫剂等,减少化学农药的 使用和环境污染。
单一防治方法的局限性
化学农药

害虫抗药性产生的原因

害虫抗药性产生的原因

植物保护通论期中作业姓名:王欢学号:201101130062专业:11 设农教师:袁盛勇时段:周一、6 7节害虫抗药性产生的原因概述摘要无论是常规农药,还是新研制的各种农药,在使用过程中往往缺乏科学性,如盲目提高药液浓度、增加用药次数等,致使农药药效大大降低,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一系列的消极影响,本文分析抗药性产生的原因以及简要的防御方法。

关键词害虫、抗药性、农作物、使用农药前言科学研究表明,目前至少有600多种昆虫产生了抗药性,一方面,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另一方面,也与我们不合理的使用农药等理化因子有着直接的关系。

本文结合了棉铃虫、菜青虫、玉米螟等多种典型的植物虫害的特点、原因、防治方法等论证观点,对植物虫害的抗药性进行宏观方面和微观方面的总结。

指出了植物虫害抗药性产生的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在阐明观点时进行事例分析,是在把握大方向的基础上,对害虫抗药性产生原因的基本概述,并根据植物虫害的特点和抗药性产生的内在原因和外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主要预防和治理办法,适用于绝大多数植物。

但我们还需认识到,植物虫害是一个不可完全避免的问题,害虫对农作物的取食,与生态平衡等因素也存在关系,我们无法彻底的消除害虫的坑药性,科学合理的使用农药,采用生物防治的科学方法,坚持综合治理的原则,是我们应该坚持的基本原则。

1.自身防御能力1.1表皮阻隔作用的增强杀虫剂要进入害虫体内产生毒杀作用,首先要通过的第一道防线就是昆虫的表皮阻隔层。

但对抗性害虫则不同,杀虫剂的穿透表皮进入体内的穿透速率往往明显下降。

如某抗性家蝇种群对马拉硫磷的抗性为18倍,其表皮穿透速率较对马拉硫磷敏感的同种品系下降了75%多。

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药剂对抗性害虫表皮穿透能力下降,是由于多次施用药剂后 (即存在选择压),表皮通道结构在药剂诱导下产生诱变以及表皮中沉积了更多的蛋白质、脂肪和骨化物质 (几丁质) 所致。

需要指出的是,表皮穿透速率的下降一般很少单独在害虫抗性水平的提高中起作用,它往往都同时伴随有一定的解毒作用 (即代谢能力) 的增强。

害虫的抗药性及预防对策

害虫的抗药性及预防对策
害 虫 由于 生理 、 生化 的改 变 而产 生抗 性 。 归 纳 为以 下 3种 可 情况。 111 解毒 作 用增 强 。 过 增强 生理 代 谢 活性 , 加解 毒 能 .. 通 增
222 同一个 害 虫种 群抗 药 性 是否 一 致 。 药 性 的发 生 , .. 抗 在 同 一 个 生物 种 群 里 表现 应 该 是 基 本 一致 的 。 果在 同一 个 如 地方 , 一部 分 田里 药效 好 而 另外 一部 分 田里 药效 很 差 . 某 这 种 情 况 下 也 不 能 轻 率 作 出抗 药 性 的判 断 。 要 作 物 的 品 只
某 种 农药 产 生 抗性 后 , 而 对 另 一种 农 药 表现 更 加 敏 感 的 反
21 代谢 抗 性 。 过 增 强 生理 代谢 活 性 , 加 解 毒 能 力 。 .. 2 通 增 如 棉铃 虫对 有 机磷 的抗 性 。 21 穿透 抗性 。 过增 加体 表皮 膜 、 经 膜厚 度 增加 抗 毒 .. 3 通 神 能力。 蚜虫( 如 增厚 表皮 ) 敌 杀死 的抗 性等 。 对
种 和 耕 作条 件 等 基 本 一致 , 般 抗 药性 的 表现 不 致发 生 很 一 大差别。
力 。 虫在 解毒 代 谢 中各 种各 样 的酶起 着关 键作 用 , 中又 害 其 以 位 于细 胞 匀 浆 的微 粒 体 内 的 多功 能 氧化 酶 最 为 重 要 。 许 多抗 性 品系 害虫 体 内 的多功 能 氧化酶 含 量和 活 性 均有 显 著
在不 断使 用 某种 药剂 后 , 过 若干 世代 的 自然 选择 作 用 . 经 敏
接 触 , 而增 强抗 毒能 力 。 假死 、 食 等行 为 。 从 如 拒
22 判 断抗 药 性的 方法 .

害虫抗药性的产生及克服方法

害虫抗药性的产生及克服方法

任 何 一 种 作 物 在 生 长 发 育 过 程 中 , 有 可 能 受 都
受 到多种 药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剂 的选 择 压力 , 而 使 害虫 能 同时 对 已 帆 使 用 过 的 多种 药剂 产 生抗 药 性 , 这就 是 正 被逐 步 重 视起 来的 多抗 药 性 问题 。
到 害虫 的危害 , 随着 耕作栽 培水 平 的不断 提 高 . 而 对 害 虫种 群数量 的控 制 又有更 高 的要求 作 为 主要防 治 措 施之 一 的 化学 防治 , 由于 使用 方 便 、 击倒 力 强 、 效 率 高、 适应 范 围, 价格便 宜 等特点 而深 受农 民 的 、
抗 药 性 的产 生 、 响害 虫 抗 药性 发 展 的 因 素及 如何 影
克 服 和 延 缓 害 虫 产 生 抗 药 性 几 个 问 题 做 一 阐 述
作 用而形成 抗 药性 。 无论 哪种 观点 , 抗药 性形成 的根 本 原 因归根结 底是 由于 药剂选 择作 用 的结果 。
1 害 虫 的抗 药 性
2 害 虫 抗 药 性 的产 生
人们 对 害虫抗 药 性 的产 生问题 持 有 两种 观点 :

种 认 为生 物 体 内先 天就 存 在抗 性 基 因 , 续多 代 连
使用 杀虫 剂 . 药剂选 择 压力 的作用 下 , 在 只有抗药 性
个 体 生 存 下 来 ; 一 种 认 为 生 物 体 内 不 存 在 抗 性 基 另 因 . 是 由 于 杀 虫 剂 的直 接 作 用 , 害 虫 群 体 内 的 某 而 使 些 个 体 发 生 突 变 , 生 抗 性基 因 , 由于 药 剂 的 选 择 产 再
欢 迎 。 但 近 年 来 , 于 化 学 农 药 的 使 用 日益 广 泛 . 由 害 虫 抗 药 性 问题 也 日益 突 出 。 于 害 虫 产 生 抗 药 性 . 由 使 害 虫 的 防 治 变 得 更 加 困 难 , 民 则 常 常 采 用 加 大 用 农 药 量 和增 加 用药 次数 来 达到 有 效 防治 害 虫 的 目的 . 这 又 加 速 了 害 虫 抗 药 性 的 产 生 , 而 使 害 虫 的 防 治 从 形 成 了 恶 性 循 环 的 局 面 下 面 就 害 虫 的抗 药 性 、 虫 害

有害生物抗药性及其治理

有害生物抗药性及其治理

有害生物抗药性及其治理害虫对杀虫剂抗性发展的历史,也就是杀虫剂发展应用的历史,害虫抗药性的主要特点是:害虫几乎对所有化学农药都会产生抗药性;害虫抗药性是全球现象,抗性形成有区域性,主要取决于该地用药历史与用药水平,在药剂选择压力下,抗性最初呈镶嵌式分布,随着用药的广泛和昆虫扩散,抗性逐渐趋于一致,交互抗性和多重抗性现象日趋严重,害虫对新药物的抗性有加快趋势。

1、害虫抗药性治理的基本原则(1)控制抗性基因频率尽可能将目标害虫种群的抗性基因频率控制在最低水平,以利于防止或延缓抗药性的形成和发展。

(2)选择最佳配套方案选择最佳药物配套使用方案,包括各类(种)药剂,混剂及增效剂之间的搭配使用,避免长期连续单一使用某一种药剂。

(3)选择最佳施药时机选择每种药剂的最佳使用时间和方法,严格控制使用次数,尽可能获得对目标害虫最好的防治效果和最低的选择压力。

(4)实施综合管理综合应用环境、物理、生物、遗传、化学及文化的各项措施,注意检查和监测,讲究环境治理,尽可能降低种群中抗性纯合子和杂合子的比率极其适合度(繁殖率和生存率)。

(5)减少对非靶标生物的影响尽可能减少对非靶标生物(包括天敌和次要害虫)的影响,避免破坏生态平衡而发生害虫(包括次要害虫)再猖獗。

2、害虫抗药性治理的策略(1)适度治理限制药剂使用,降低总的选择压力,而在不用药阶段充分利用种群中抗性个体适合度低的有利条件,促使敏感个体的繁殖快于抗性个体,以降低种群中抗性基因频率。

采用的方法是限制用药次数、用药时间及用药量,采用局部用药,选择持效期短的药物等。

(2)饱和治理当抗性基因为隐性时,通过选择足以杀死抗性杂合子的高剂量,并有敏感种群迁入起稀释作用,使种群中抗性基因频率保持在低水平,以降低抗性的发展速率。

(3)多种攻击治理采用不同化学类型的药物交替或混合使用药物,它们作用于一个以上部位,无交互抗性,其中任何一种药物的压力低于抗性发展所需的选择压力时,即可通过多种部位的攻击来达到延缓抗性的目的。

害虫抗药性原理

害虫抗药性原理
诱导变异学说 认为昆虫种群中原来不存在抗性基因。而是 由于杀虫剂的直接作用,使昆虫种群内某些个体发生突变,产生 了抗性基因。药剂不是选择者而是诱导者。后适应现象。
四、害虫抗药性的形成
1. 抗药性的形成
基因重复学说:即基因复增学说gene duplication theory。 它与一般的选择学说不同,虽然它承认本来就有抗性基因的存 在,但它认为某些因子(如杀虫剂等)引起了基因重复,即一 个抗性基因拷贝为多个抗性基因,这是抗性进化中的一种普遍 现象。
四、害虫抗药性的形成
2. 抗药性形成的机制
2.1 生理生化抗性
简单地说,昆虫对各类杀虫剂涉及的主要生理生化抗性机 理有以下几个方面:
(1)穿透速率降低。包括两种类型:一是杀虫剂穿透昆虫表 皮的速率降低,二是杀虫剂对神经系统穿透作用降低;
(2)代谢抗性:涉及到的酶有,细胞色素P450酶系、水解酶 (主要是酯酶)、谷胱甘肽转移酶、DDT-脱氯化氢酶等; (3)靶标部位敏感度降低等。
马拉硫磷66.2倍; 斜纹夜蛾:有机氯、有机磷、拟除菊酯类、BT等
1998年,菊酯类100-2700倍 对BT的抗性比家蚕高2500倍
四、害虫抗药性的形成
1. 抗药性的形成
昆虫对杀虫剂产生抗性的问题,实质上是一个种群遗传学的 问题。
选择学说 认为抗药性是一种前适应现象(preadaptive phenomenon),完全取决于杀虫剂的选择作用。
2.1 生理生化抗性 2.1.1 穿透作用降低
(1)表皮穿透作用降低 Forgash等(1962)首先提出,一个多抗性的家蝇品系对二
选择性:指不同昆虫对药剂敏感性的差异。
抗性倍数(R/S):R的LD50(LC50)/S的LD50 (LC50),如果>5,轻度抗性;>10,明显抗药性。

昆虫对化学杀虫剂的抗性产生机理及防治对策

昆虫对化学杀虫剂的抗性产生机理及防治对策

OCCUPATION1262010 8自1993年,瑞典发现DDT对家蝇具有明显滞留杀虫作用以来,各类农药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应用于农业和卫生害虫的防治,对除害灭病确保人体健康起到了非常显著的作用,也曾经挽救过成千上万人的生命。

但是许多用巨额开发出的新型杀虫剂由于使用不当,几年中就导致药效减退或是失效现象,这不仅直接影响了杀虫剂的工业发展前途,而且威胁到人类的健康,日益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

在过去的几年中,Rathman等人做了四种品系鸟蝇科拟寄生虫的生测实验,发现杀线威和灭多威对抗性品系及敏感品系的最大抗性比分别达20和21;高希武等人发现,北京地区马连洼种群对抗蚜威和未曾使用过的灭多威、呋喃丹均产生了高抗性,抗性倍数为39~245倍。

可见昆虫对部分杀虫剂的抗性已很强,研究昆虫的抗药性机理及提出可行的解决办法成为当务之急。

一、抗药性的产生机理关于昆虫抗药性的产生机理分为选择学说和诱变学说。

选择学说认为昆虫对杀虫剂的抗性发展是昆虫在杀虫剂的选择下,带有抗性基因的个体存活下来衍繁后代的结果;诱变学说认为是昆虫种群中某些个体的抗性基因并不是先天存在的,而是由于杀虫剂的直接作用,使得种群中的某些个体发生了突变,因而产生了抗性基因。

所以他们认为昆虫的抗药性是一种后适应现象,杀虫剂不是选择剂而是诱变剂。

但是,无论是选择学说还是诱变学说,在抗药性的形成是由于杀虫剂作用的结果这一点上是相同的。

昆虫的抗药性机理大致可分为行为抗药性和生理生化抗药性。

行为抗性国内外研究均较少,而对生理生化抗性研究相对较多。

关于昆虫的生理生化抗性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表皮穿透作用的降低,代谢解毒作用的加强,靶标敏感性降低。

 1.表皮穿透作用的降低降低穿透速率的原因至今尚不完全清楚,Saito认为抗三氯杀螨醇的螨对该药穿透速率较慢是由于几丁质较厚引起的,Vinson则认为抗DDT的烟芽夜蛾幼虫,DDT穿透较慢是由于凡丁质内蛋白质与脂类物质较多而骨化程度较高而引起的。

病虫害防治中的害虫抗药性与防治策略

病虫害防治中的害虫抗药性与防治策略

病虫害防治中的害虫抗药性与防治策略病虫害是农作物生产中常见的问题之一,对农民的生产和经济利益造成了严重影响。

而在病虫害防治工作中,害虫抗药性是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害虫抗药性的原因以及可行的防治策略。

一、害虫抗药性的原因害虫抗药性指的是害虫对农药产生的抗性,即在长期使用同一种或相似作用机制的农药后,害虫对该农药产生抵抗能力。

害虫抗药性的形成主要与以下几个因素相关。

1. 过度使用农药长期、频繁地使用同一种农药将迫使害虫逐渐产生抗性。

这是因为抗药性基因在害虫个体中的比例会不断积累并传递给后代,从而对农药产生抵抗。

2. 农药选择压力不同于过度使用同一种农药,选择不恰当的农药或频繁更换农药也会对害虫产生选择压力。

害虫个体中可能存在不同的抗药性基因,而过度更换农药则使得抗药性基因在害虫群体中快速传播。

3. 抗药性基因的遗传抗药性基因可以通过显性或隐性的方式遗传给后代害虫。

这意味着即使只有少数害虫个体有抗性,通过繁殖,后代害虫中也会出现越来越多携带抗药性基因的个体。

二、害虫抗药性的防治策略为了有效控制害虫抗药性的发生,农民和研究者可以采取以下几种策略。

1. 合理使用农药农民在使用农药时应注意合理施用,不要过度使用或滥用同一种农药。

可以采取轮作、间作和混作等方式来减少害虫对特定农药的抗性。

2. 选择合适的农药选择农药时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不同作用机制的农药,并且根据害虫对农药的抗性现状进行筛选。

这样可以减少害虫对某一种农药产生抵抗的可能性。

3. 优化防治措施仅仅依靠农药防治是不够的,农民还应该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例如,加强田间管理,保持农田生态平衡,提高作物的自然抗性,增强作物抵御病虫害的能力。

4. 推广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一种有效的病虫害防治方法,能够降低害虫对农药的抗性。

通过引入天敌、寄生蜂等天然的控制因子,来维持生态平衡,减少对农药的依赖。

5. 加强监测研究及时了解害虫对农药的抗性情况非常重要。

通过病虫害监测网络和研究机构的支持,农民和研究者可以及时了解害虫抗药性的发展情况,从而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物保护通论期中作业
害虫抗药性产生的原因概述
摘要无论是常规农药,还是新研制的各种农药,在使用过程中往往缺乏科学性,如盲目提高药液浓度、增加用药次数等,致使农药药效大大降低,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一系列的消极影响,本文分析抗药性产生的原因以及简要的防御方法。

关键词害虫、抗药性、农作物、使用农药
前言科学研究表明,目前至少有600多种昆虫产生了抗药性,一方面,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另一方面,也与我们不合理的使用农药等理化因子有着直接的关系。

本文结合了棉铃虫、菜青虫、玉米螟等多种典型的植物虫害的特点、原因、防治方法等论证观点,对植物虫害的抗药性进行宏观方面和微观方面的总结。

指出了植物虫害抗药性产生的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在阐明观点时进行事例分析,是在把握大方向的基础上,对害虫抗药性产生原因的基本概述,并根据植物虫害的特点和抗药性产生的内在原因和外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主要预防和治理办法,适用于绝大多数植物。

但我们还需认识到,植物虫害是一个不可完全避免的问题,害虫对农作物的取食,与生态平衡等因素也存在关系,我们无法彻底的消除害虫的坑药性,科学合理的使用农药,采用生物防治的科学方法,坚持综合治理的原则,是我们应该坚持的基本原则。

1.自身防御能力
1.1表皮阻隔作用的增强
杀虫剂要进入害虫体内产生毒杀作用,首先要通过的第一道防线就是昆虫的表皮阻隔层。

但对抗性害虫则不同,杀虫剂的穿透表皮进入体内的穿透速率往往明显下降。

如某抗性家蝇种群对马拉硫磷的抗性为18倍,其表皮穿透速率较对马拉硫磷敏感的同种品系下降了75%多。

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药剂对抗性害虫表皮穿透能力下降,是由于多次施用药剂后 (即存在选择压),表皮通道结构在药剂诱导下产生诱变以及表皮中沉积了更多的蛋白质、脂肪和骨化物质 (几丁质) 所致。

需要指出的是,表皮穿透速率的下降一般很少单独在害虫抗性水平的提高中起作用,它往往都同时伴随有一定的解毒作用 (即代谢能力) 的增强。

如一种对二嗪农有抗性的家蝇SKA品系,由于穿透速率下降,加上微弱的谷胱甘肽转移酶的解毒作用,抗性就增加了5~10倍。

原因是表皮穿透性下降后,进入虫体内的药量极微,而这微量的药剂又被解毒物质 (酶) 降解了,没有对靶标部位起毒害作用。

从外部看,就表现为害虫的抗药性。

1.2增加代谢能力
害虫的多数抗性机制都与机体代谢解毒能力的增强有关。

而代谢解毒又与酶的活动有关;在正常情况下,昆虫体内的某些解毒酶都保持着一定的量,以分解代谢外来的不利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生存的物质。

在抗性昆虫中,这些有关的解毒酶的含
量大都大幅度提高,酶的结构也发生一定变化,使酶自身的结构活性大大增强。

1.3靶标作用部位的改变
绝大多数的杀虫剂都是神经毒剂,即毒剂在机体内经过运转,最终的作用部位
(靶标) ,大都是神经系统,通过打断正常的神经传导而使昆虫致死。

生物的神经传
导系统 (或称为反射弧) 一般主要由感觉神经原 (外周神经系统)、中间神经原 (中
央神经系统)、运动神经原及肌肉 (反应的运动器官) 等构成。

在神经原与神经原之间、神经与腺体或肌肉之间,都不是机体细胞直接连接的,而是以突触细胞相连。

突触
与突触之间实际也没有真正直接接触,而是依靠某些神经传递物质来联系的,如乙
酰胆碱等。

在抗性昆虫中,由于药剂长期的选择作用,突触间的物质传递活动已对
药剂的干扰或破坏作用有了很强的适应性,发生了某些改变,甚至完全可以不受药
剂的干扰而进行正常的神经传导作用,这时、毒物药剂就失去了效用,昆虫不能因
神经传导中断而死亡,表现为抗药性。

作用部位的改变可以有多种类型,但目前
研究较深入的一般是突触间催化神经传递物质乙酰胆碱释放或接收的乙酰胆碱酯酶
的改变和抗击倒基因的改变。

2.环境因子的影响
2.1农药使用不合理
目前,使用农药防治棉虫上主要存在以下问题:抓不住防治适期,有一些棉区,群众一般年份防治棉铃虫多是看邻村、邻地、邻居施药就打“保险药”、或者盲目提高浓度打“彻底药”,不是根据各自棉田害虫发生情况适期施药、遇到特殊年份即易错过适期,一次防治不行就简单地增加次数、提高浓度,甚至反复用药;用药不对口,
有的是盲目乱用,防治对象与农药不对口,有的是盲目滥用,一种菊酯使用效果好
就包治百病百虫,不论见虫不见虫,也不管是什么虫,每隔三五天就打一次“定期药”,还有的是盲目混用、乱配;田间施药操作不恰当,主要是走速太快,打不匀,打不透,喷头方向没有根据防治对象,施药目的而变换。

2.2 特殊的气候对抗性起诱导作用
特殊的气候也可对抗性的产生起诱导作用,一方面,菊酯类杀虫剂的药效在一
定的温度范围内与湿度呈负相关关系,湿度越高药效越低,害虫耐药力越强;另一
方面,特殊的气候 (如光周期、温度、降雨等) 通过适宜繁殖生长的环境条件同时作
用于寄主植物和害虫种群,可间接地影响到抗性的增长。

2.3杀虫剂的分子结构的影响
研究表明,昆虫一旦对某一种杀虫剂产生了抗药性,也往往容易对同类型 (分
子结构属同类、作用机制相同的) 的其他种类杀虫剂产生抗性。

杀虫剂的分子结构、以往的用药历史,对田间害虫的抗药性产生也有很大的影响。

因此,选择作用类型
不同、无交互抗性的杀虫剂品种进行轮换使用,就成为抗性预防和治理的手段之一。

3.小结
综上所述,棉花害虫产生抗药性、是内因、外因多种因素综合影响所致,其中杀虫剂及其不合理的管理使用是主要的因素。

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措施来预防或降低植物虫害抗药性的影响。

3.1综合防治
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把化学防治、农业措施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克服单一依赖化学农药的防治方法。

3.2与新农药轮换使用
如某地区害虫对某种农药已产生抗性,就应停止或暂时停止使用这种农药,改用其他新农药。

3.3混合使用药剂
把作用方式和机制不同的药剂混合使用也可以减缓抗药性的产生速度。

例如作物对菊酯类农药产生抗药性后,将有机磷和菊酯类农药混合使用,可抑制害虫的抗药性。

3.4轮换(交替)用药
单一品种农药会诱发抗药性,生产中可生物农药、抗生素农药轮换使用,可以阻碍生物种群中抗药性种群的形成。

交替用药就是在植物的某一生育期内,交替使用作用机制完全不同的农药。

3.5科学间歇用药
若发现某种农药已经产生很大的抗药性,应间断或停止使用。

当一种药剂已经引发了抗药性后,如果在一段时间内停止使用,抗药性现象有可能逐渐减退甚至消失。

3.6应用增效剂
增效剂能增加杀虫剂的生物活性,提高药效。

在某些农药中加入一定量的增效剂,是延缓或克服病虫害产生抗药性的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

3.7坚持综合防治方法
病虫害的发生于土壤、气候、栽培管理等多种因素相关,采取单一的防治措施
特别是化学防治,容易产生抗药性。

4.参考文献:
01.齐志茹,杨秀英. 城市园林植物病虫害发生特点和防治策略. 河北林业科技,
2007.12,第6期
02.刘雪梅,戚春峰,张树奎,窦丽. 大棚蔬菜育苗及病虫害防治技术. 长江学报,
2012.1,栽培技术
03.王美平,刘建敏,王曼. 大学校园园林植物病虫害发生现状及防治建议——以河
北政法职业学院为例. 河北林业科技,2011.04,第2期
04.李苏轻,马建立. 果树病虫害抗药性的治理. 河北林业,科技星火,2007.6
05.张秀花. 大棚果树土壤盐渍化的预防. 百花园,河北果树,HEBEI FRUITS 2001(
1)
06.刘新影 , 吕庆茹. 哈尔滨市园林植物病虫害的发生现状及防控对策. 中国林福特
产,2010.4,第2期
07.少江,谢良生,梁敏国. 几种棕榈科植物病虫害发生及防治. 广东园林,2001年,
第2期
08.克月民. 农作物病虫害杭药性的经验. 致富百科,第19期
09.许超. 作物害虫抗药性的防治对策. 农技服务,2007年,第6期
10.苏群山,张兴启. 鲜食玉米如何防治玉米螟. 植物保护,2009年,第11期
11.宋海德. 怎样防止害虫抗药性. 致富短平快,2010年,第5期
12.赤卜强,梁高健,颜发广. 卫生害虫的抗药性及防治. 中国卫生杀虫药械,2002
年,第8卷,第1期
13.刘刚. 蔬菜害虫农药抗药性性易发原因与治理对策. 植物保护
14.舒昌彬,田时铭. 桑树害虫的抗药性及其应对措施. 蚕学通讯. 第27卷,第3期
15.邹梁斌. 如何防止害虫的抗药性. 农村经济与科技,2001.8,第12卷
16.王巧兰. 农业害虫抗药性及其治理. 植物保护,2004年,第6期
17.张春良, 廖燕俸, 严叔平. 害虫抗药性及其治理对策. 武夷科学,2002.12,第18

18.冯国民. 害虫抗药性产生的原因及客服措施. 植物保护
19.李洪波. 害虫抗药性的产生及克服方法. 现代化农业,2002年,第5期
20.王凛,廖文君,王文雪. 害虫抗药性产生原因及预防措施. 现代农业科技,2010
年,第25期
21.潘雅文. 害虫抗药性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植物保护
22.刘俊利. 果园害虫抗药性的防止方法. 北方园艺,2003年,第4期
23.黄清臻, 崔淑华, 李宏. 从细菌的耐药性到害虫的抗药性.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2005年第11卷,第5期
24.段丽霞,徐英. 茶树害虫抗药性的综合防范对策. 植物医生,2006年第19卷,第
3期
25.曹晶晶. 廊坊市园林植物病虫害发生情况及防治措施. 现代农业科技,2012 年,
第 1 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