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论环境地质中裂隙岩体渗流 -应力-温度耦合作用研究

合集下载

裂隙岩体渗流研究方法综述

裂隙岩体渗流研究方法综述

裂隙岩体渗流研究方法综述作者:陈红来源:《现代盐化工》2020年第04期摘要:阐述了裂隙岩体渗流的研究意义,分析了国内外研究现状,概括了研究裂隙岩体渗流的3种方法,并就3种方法作出了综述,最后对裂隙岩体渗流的一些可待深入研究的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裂隙岩体;渗流;研究方法1 研究意义20世纪末以来,随着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大力建设,如隧道、水利水电项目、国家战略保护项目以及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地质岩体工程快速发展。

岩体工程失事的文献统计资料记载显示:30%~40%的水电工程大坝破坏与地下水渗漏有关,而60%的矿山事故是由地下水异常作用引起的,超过90%的岩质边坡破坏与地下水渗流压力异常有关。

其中,裂隙岩体渗流的发生经常伴随着十分庞大的财产损失以及人员伤亡。

因此,研究裂隙岩体的渗流特性具有非常重要的工程意义,同时,渗流特性的研究对于各种岩体工程的建设、环境保护和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等也非常重要[1]。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在过去的100年中,针对裂隙岩体渗流,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获得了一些经验公式,并开发了一些实验仪器。

同时,专家们开展了许多关于裂隙岩体的渗流理论分析和数值计算。

1856年,法国工程师拉开了国外对于裂隙岩体渗流研究的序幕,他总结了基于砂土实验的达西定律。

达西定律清楚地表明,渗流速度v与水力斜率J之间成正比,此公式后经推广,被应用于其他土壤(如黏土和膨胀后的细裂缝岩体)[2]。

1951年其学者进行的裂隙岩体中流体流动实验,标志着含裂隙岩体渗流研究的开始,至今已有六十余年。

还有学者将毛细管模型用于分析裂隙岩体孔隙压力梯度的实验数据,得到了模型结构参数、雷诺数、摩擦因子的关系式。

张天军等发明了一种全新的破碎岩体三维应力渗透实验装置。

另外,张天军和尚洪波结合该装置研究了不同粒径比、不同单轴应力条件下破碎砂岩孔隙度与渗透率特征参数之间的关系。

通过分析碎石渗流系统的动力学方程,任金虎[3]认为碎石中的渗流具有分岔、突变和混沌等非线性动力学特征,并进行了动力学和随机方法的研究。

《2024年裂隙岩体渗流—损伤—断裂耦合理论及应用研究》范文

《2024年裂隙岩体渗流—损伤—断裂耦合理论及应用研究》范文

《裂隙岩体渗流—损伤—断裂耦合理论及应用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工程建设的不断深入,岩体工程中的渗流、损伤和断裂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在裂隙岩体中,这些问题更是成为了研究的热点。

裂隙岩体因其特有的地质构造和物理特性,使得其渗流、损伤和断裂行为具有显著的复杂性和特殊性。

因此,研究裂隙岩体渗流—损伤—断裂的耦合理论,不仅有助于理解岩体的力学行为,也有助于指导实际工程的设计和施工。

二、裂隙岩体渗流理论渗流是岩体中流体运动的一种基本现象,尤其在裂隙岩体中,流体的运动规律直接影响到岩体的稳定性和力学行为。

裂隙岩体渗流理论主要研究的是流体在裂隙中的流动规律,包括流体的物理性质、裂隙的几何特征以及流体的运动方程等。

目前,常见的裂隙岩体渗流理论有达西定律、非达西定律等。

三、损伤理论在裂隙岩体中的应用损伤是指材料或结构在受力或环境作用下,其内部产生微观或宏观的缺陷,导致材料或结构的性能降低。

在裂隙岩体中,损伤主要表现为岩体的强度降低、变形增大等。

损伤理论在裂隙岩体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通过研究损伤的演化规律,预测岩体的长期强度和稳定性;二是通过建立损伤本构模型,描述岩体的力学行为;三是通过分析损伤与渗流、断裂的耦合关系,揭示岩体的破坏机制。

四、断裂理论及在裂隙岩体中的应用断裂是岩体的一种基本破坏形式,也是工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在裂隙岩体中,断裂不仅与岩体的强度和稳定性有关,还与流体的运动和渗流有关。

断裂理论主要研究的是材料或结构的断裂过程和断裂机制,包括裂纹的扩展、能量释放等。

在裂隙岩体中,断裂理论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通过分析裂纹的扩展规律,预测岩体的破坏模式;二是通过建立断裂力学模型,描述裂纹的扩展过程;三是通过研究断裂与渗流、损伤的耦合关系,揭示岩体的破坏机理。

五、裂隙岩体渗流—损伤—断裂耦合理论及应用裂隙岩体渗流—损伤—断裂耦合理论是指综合考虑渗流、损伤和断裂对岩体稳定性和力学行为的影响的理论。

裂隙岩体的渗流特性试验及理论研究方法

裂隙岩体的渗流特性试验及理论研究方法

裂隙岩体的渗流特性试验及理论研究方法摘要:简要叙述岩体裂隙的几何特性,岩石裂隙渗流特性研究的方法。

综述了国内外裂隙岩体单裂隙、水力耦合、非饱和情况下的渗流特性物模试验研究成果,并做了相应的分析和讨论。

分析表明:物模试验在研究裂隙岩体渗流特性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需要进行更多的模拟实际岩体裂隙的试验;真正意义上的非饱和渗流试验还很少;分析结果为今后的裂隙岩体渗流特性物模试验研究提供了有益的方向。

关键词:裂隙岩体;渗流 ;单一裂隙;水力耦合;非饱和一 前言新中国成立以后,交通、能源、水利水电与采矿工程各个领域遇到了许多与工程地质及岩土力学密切相关的技术难题,在许多岩土工程、矿山工程及地球物理勘探过程中,岩体的渗透率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在理论上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通常将岩体渗流处理为砂土一样的多孔介质,用连续介质力学方法求解。

与孔隙渗流的多孔介质相比,裂隙岩体渗流的特点有:渗透系数的非均匀性十分突出;渗透系数各向异性非常明显;应力环境对岩体渗流场的影响显著;岩体渗透系数的影响因素复杂,影响因子难以确定。

岩石裂隙渗流特性研究的方法通常有直接试验法、公式推导法和概念模型法,而试验研究是其中一个最重要最直接的途径。

本文介绍了当前裂隙岩体渗流试验研究。

二 岩体裂隙的几何特性岩体的节理裂隙及空隙是地下水赋存场所和运移通道。

岩体节理裂隙的分布形状、连通性以及空隙的类型,影响岩体的力学性质和岩体的渗透特性。

岩体中节理的空间分布取决于产状、形态、规模、密度、张开度和连通性等几何参数。

天然节理裂隙的表面起伏形态非常复杂,但是从地质力学成因分析,岩体总是受到张拉、压扭、剪切等应力作用形成裂隙,这种作用不论经历多少次的改造,其结构特征仍以一定的形貌保留下来,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裂隙面形态特征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在确定裂隙面的导水性质及力学性质方面,其作用越来越大。

裂隙面的产状是描述裂隙面在三维空间中方向性的几何要素,它是地质构造运动的果,因而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即成组定向,有序分布。

裂隙在岩石力学性质中的影响原理

裂隙在岩石力学性质中的影响原理

研究探讨Research320裂隙在岩石力学性质中的影响原理孙宝成(山东科技大学,山东泰安271000)中图分类号:G3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6344(2019)09-0320-01摘要:在断裂构造中裂隙是一种非常见构造的一种,在平常生产实习中我们可将在岩石上因各种条件因素所造成的裂缝称为裂隙,观察可见相对岩石无明显位移。

而我们所研究的岩石力学在地质学中是一门相对重要的学科,主要研究岩石因各种外力因素被破坏转变的过程及其产物。

以下内容主要介绍裂隙在岩石力学性质中的影响,最后分析裂隙岩石的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裂隙;岩石力;相互关系0 引言在世界各地交通以及基站的建设过程中,我们在施工中会遇到各种不同的地质问题,其中不免会越来越复杂。

尤其在隧道建设,铁路工程建设和其他诸多岩土工程中,如遇到围岩节理发育完善的环境,会在施工过程中增添无数麻烦。

其中因为各种岩石在不同的地质构造中长时间存在,构成了各种不同的地质现象,如节理,断层破碎带等。

而岩体的不均匀性,不连续性及其不稳定性得以充分体现,同时如造成岩体失稳被破坏的现象,则极有可能是由于各种岩体相互作用以及环境条件下流体进行渗透在裂隙中产生极大压力而造成的。

1 岩石断裂理论现状断裂的现象在自然领域中普遍存在,在此背景下断裂力学得到了充分发展。

断裂力学最初的分析目标是金属材料等素材,也获得了许多值得借鉴的研究成果。

Griffith指出,材料中有着很多微裂纹。

微裂纹是由于各种应力的集中从而造成了裂纹向岩石各处以及深处的扩张,最后所研究的岩石材料被完全破坏。

在这种条件下,研究并创建了了Griffith强度准则。

根据这一标准在含金属材料中的限制性,Irwin改进了Griffith的强度标准,并且巧妙地将它运用到了所研究的材料中,同时加以改正与创新创造了基于弹性脆性材料的断裂准则,自此在研究方向上创造了《线性条件下的断裂力学》。

据有限元拓展方法,我们可以得出I型应力水平因子对裂纹扩展过程的作用,以及闭合裂纹在压缩载荷效力下扩张环节的数值模拟是本文基本研究内容。

岩石节理剪切渗流耦合试验及分析

岩石节理剪切渗流耦合试验及分析
(5)可视化系统设备 当具有自然岩石断裂节理表面特征的丙烯酸试 件在试验中被用作断裂节理试件的上半部分时,由 于丙烯酸的透明性,水在断裂节理内的流动影像可 通过上部试件的剪切盒观察孔观测到,用CCD摄 像机来记录其流动过程。在该试验中,用染过色的 水代替普通水来进一步提高水在断裂节理中流动路 径和状态的可视化。 2.2数控伺服系统的建立 数控系统使用了参数自调节的PIDfP为比例、I 为积分、D为微分)控制技术,基于电脑和I/O部件, 采用National Instrument公司的LabVIEW图形化编 程语言构建了一个测控剪切试验的虚拟仪器,对垂 直荷载和剪切荷载的闭合电液伺服回路系统进行统 一监控,同时进行多路数据采集、存贮、数据处理 和曲线显示。LabVlEW采用强大的图形化语言(G 语言)编程,具有强大的数据可视化分析和仪器控制 能力等特点。 线性的前馈预测采用PID控制,而系统则采用 位移型PID控制,以剪切速度恒定控制为标准:垂 直荷载的高精度液压同步控制同样也采用位移型 PID控制来实现。剪切试验装置通过接受反馈信号 值使负载一侧的操作能跟进指令值,从而实现高速 实时数据采集与复杂控N(xoo Hz)。在大量的人工 及自然节理直接剪切试验中,PID控制稳定性得到 了验证。 恒定法向刚度边界条件是采用一个位于控制系 统软件内的闭合循环来实现的,同时配合电子和水 力伺服控制。控制和测量的非线性反馈分析在一PC 机窗口上来实现,通过一个多功能模拟数字、数字 模拟、数字输入输出控制面板(A/D,D/A和DIO)。 收集到的试验数据包括法向应力、剪切应力、相应 的位移和加载圆柱体阀门水平加载和竖直加载的量 值。 2.3断裂节理表面测量系统 应用KEYENCE公司生产的岩石节理表面形状 激光测试仪来量测断裂节理表面的粗糙度,该仪器 的精度为+20 gm.分辨率为10 lain。在激光扫描过 程中,X-Y方向的平面定位坐标系统将附加到激光

单裂隙层状岩体渗流模型研究

单裂隙层状岩体渗流模型研究

本 文着 眼 上述 观 点 , 鉴 前人 研究 裂隙 岩体 问 借
题 的方 法 、 和成 果 , 试构建 考虑外加 荷载 变化 手段 尝 时单裂 隙层状 岩体 渗 流模 型 , 以期 能为 裂 隙岩 体 渗
流研究 提供些许 理论 参考 。
体 的空 隙结构 , 改变 了地下 水 的运 移 通 道 ; 而 , 然 岩
( ot et yr osln n i es C E C jn 7 6 , hn ) N r w s H doC nut gE g er, H C ,x 0 5 C ia h i n a 1 0
Ab t a t T i p p rd s r e h e p g du sr c : h s a e e c i ste s e a eme i m,r c t cu e n lssmeh d a dp r a i t o f ce t n ov d i o k s e — 'b o k s u t r ,a ay i t o n e me b l y c ef i n v l e n rc e p r i i i a e s d ,d f e h tr lc a a t r t s a d d f i o d t n ,d r e h e p g d lo i ge f s r e d d r c ,a d g t y e n s te mae i h r ce i i n e n t c n i o s e i s t e s e a e mo e fsn l i u e b d e o k n u i a sc i e i v s d s u s s t e meh d f ra p ia in o hs mo e ,S s t r vd o i h oy rfr n e rt e s e a e su y o s u e r c . ic s e h [o o p l t f i c o t d l O a o p o i e s nc t e r ee e c s f e p g t d f s r o k o h i f

裂隙岩体渗流特性及溶质运移研究综述

裂隙岩体渗流特性及溶质运移研究综述

裂隙岩体渗流特性及溶质运移研究综述
裂隙岩体是指具有显著透水性的岩体,其中存在着许多连通的裂隙空隙。

裂隙岩体是地下水运移和岩溶发育的重要媒介之一。

裂隙岩体渗流特性及溶质运移研究对于地下水资源管理、环境保护和岩溶地质灾害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1. 渗流特性:裂隙岩体的渗流特性取决于岩石的裂隙结构、裂隙的连接性和空隙的连通性等因素。

常用的渗流参数包括渗透率、孔隙度、渗透率分布等。

研究发现,裂隙岩体的渗透率和孔隙度呈现一定的尺度效应,即渗透率或孔隙度随着测量尺度的增加而增加。

2. 溶质运移:溶质运移是指溶解于地下水中的物质在裂隙岩体中的迁移过程。

溶质运移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溶质的吸附-解吸、扩散、对流等。

研究发现,裂隙岩体中的溶质运移速度与渗透率、孔隙度、溶质特性等因素密切相关。

3. 渗流与溶质运移的模拟:为了更好地理解裂隙岩体的渗流特性和溶质运移过程,研究者使用数值模拟方法对岩体中的渗流与溶质运移进行了模拟。

常用的模拟方法包括有限元法、有限差分法等。

数值模拟结果可以帮助我们预测地下水流动和溶质运移的规律,为地下水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裂隙岩体渗流特性及溶质运移研究中还存在一些挑战和难点,如裂隙岩体的空间异质性、渗透率和孔隙度的尺度效应以及溶质吸附-解吸的机制等。

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索,提高对裂隙岩体渗流特性及溶质运移的理解和预测能力。

裂隙岩体渗流模型研究现状

裂隙岩体渗流模型研究现状

裂隙岩体渗流模型研究现状摘要:裂隙岩体渗流对于边坡、地下工程及基础岩土体的承载能力有显著的制约作用。

本文简要地介绍了裂隙岩体渗流的几个特点与多种裂隙岩体渗流模型研究现状,评述了几类比较有代表性的渗流模型特点以及存在的不足,为选取合理的数学模型用于求解具体的裂隙岩体渗流问题提供了参考依据。

中图分类号:p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3)06-0204-011、引言渗流是流体通过多孔介质或裂隙介质的流动,是一种与人类的一些工程活动密切相关的现象。

其相关理论在水电、建筑、边坡、以及基础等工程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发展及应用。

虽然近几世纪,基于达西定律而建立的经典渗流理论发展十分迅速,并成为流体力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但因经典的渗流理论是建立于连续介质假设,而众多的工程实例和科学研究表明,岩体渗流于本质上与土体渗流有明显的区别。

国外对裂隙岩体渗流最早开展研究的国家是前苏联,1951年,苏联学者лмизе著作了《裂隙岩石中的渗流》一书,是本方面最早的专著。

此后,1966年,ромм发表了《裂隙岩石渗透特性》一书,夯实了裂隙岩体渗流研究理论的基础。

法国的c.louis教授在开展裂隙岩体渗流的研究后,于20世纪60、70年代首先提出岩体水力学这一崭新的学科概念。

70年代后,国内也涌现出了很多学者对裂隙岩体的渗流理论的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比较突出的系统性著作有许彦卿的《岩体水力学导论》和张有天的《岩石水力学与工程》等。

2、裂隙岩体渗流的特点一般的岩体拥有纵横交错的张、压、扭性结构面,其是由空隙性好且导水性能差的岩块孔隙系统与空隙性差但导水性能强的裂隙系统组成的,这是典型的孔隙—裂隙双重介质。

岩块的渗透系数较裂隙而言十分微小,三峡工程永久性船闸区的花岗岩岩块渗透系数不到裂隙渗透系数的10-6倍。

所以,岩体渗流从属裂隙渗流,比孔隙渗流的土体具有更独特的特点:(1)渗透系数的非均匀性十分突出姑且不论组成岩体的岩块与裂隙之间的渗透性相差若干数量级而造成的非均匀性,裂隙大小、长度、产状等在空间分布上的差异也会形成岩体渗透系数的非均匀性,甚至同一个地质钻孔的不同孔段处的单位吸水率可能相差若干数量级。

充填裂隙——精选推荐

充填裂隙——精选推荐

充填裂隙摘要:岩体中存在的大量裂隙结构(如断层,节理),这些裂隙的存在对岩体的渗流性质和力学特性会产生重要影响。

一般岩块本身的渗透系数很小,但是具有裂隙的岩体渗透系数却很大,这是连通的裂隙构成了良好的透水通道的结果,可以认为是裂隙系统构成了岩体的透水系统。

考虑到有无充填物条件下岩体裂隙渗流规律的巨大差异,近年来更多学者开展了在含充填物裂隙渗流方面的试验研究。

围绕该问题,本文在详细总结了国内外对裂隙岩石及充填裂隙岩石渗流研究的基础上,对充填石膏砂浆和水泥砂浆两种不同水理性质材料岩样的裂隙渗透规律进行了综合和深入的试验测试并提出一种损伤软化模型。

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依托中南大学测试中心MTS815.02型试验仪器,针对完整岩样与2种不同充填材料的预置裂隙岩样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渗流试验研究。

设计并制作含充填物的不同贯通率的裂隙岩石试样(Φ50×100),研究其在不同裂隙贯通率及不同围压时的渗透性、强度特性等的变化规律。

2)相同类型裂隙岩样随着围压的增加,均引起轴向应力的显著增加。

同时,在相同围压情况下,裂隙岩样随结构面贯通率的加大,其各自的应力峰值强度变化表现出逐渐降低的趋势,但这种由于结构面差异造成变化的幅度远远小于围压变化引起的影响。

在充填裂隙岩石的渗透性试验中,虽然裂隙岩样较完整岩样的峰值强度均有明显下降,但比较两种围压时,可发现高围压情况下的下降幅值普遍较小。

由此可见,在充填裂隙岩样中,围压因素的作用远远高于结构面贯通率对强度的影响效果。

3)根据结果计算渗透系数得到:充填裂隙岩样的渗透系数较完整砂岩有显著的提高;由于所选两类充填材料的硬化机理不同,在压力作用下,石膏砂浆充填物质更易发生转移,从而造成渗流通道的堵塞,使得渗透率下降,在相同条件时,石膏砂浆充填的裂隙岩样的渗透系数表现为小于水泥砂浆类充填的裂隙岩样;围压加载过程中的试样内部结构受到压缩变形,使裂隙及渗流通道变小,导致渗透性的降低,因此随着围压的升高,试件的渗透率降低,说明侧围压大小是影响试件渗透性变化幅度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随着裂隙贯通率的增加,岩样的渗透系数也随之增大,但裂隙通道受充填物的作用使得渗透系数并未出现明显的倍数规律。

裂隙岩体渗流特性及溶质运移研究综述

裂隙岩体渗流特性及溶质运移研究综述

裂隙岩体渗流特性及溶质运移研究综述1. 引言1.1 研究背景裂隙岩体渗流特性及溶质运移研究一直是水文地质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

裂隙岩体是地球表层普遍分布的一种岩石类型,其裂隙系统对地下水运移具有显著的影响。

裂隙岩体中存在各种不同规模的裂隙,这些裂隙对水流的渗透性和溶质的迁移起着重要作用。

裂隙岩体渗流特性与溶质运移规律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地下水系统的运行机制,指导地下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保护地下水环境的安全。

裂隙岩体中的渗流与溶质运移过程也与地下水对地表水体的补给及地下水与地表水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密切关系。

对裂隙岩体渗流特性及溶质运移规律的深入研究,对于维护水文地质系统的平衡、促进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以及保护地下水环境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研究背景】的阐述将对裂隙岩体渗流特性及溶质运移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研究动力。

1.2 研究意义裂隙岩体渗流特性及溶质运移研究在地质学和水文地质领域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裂隙岩体是地下水资源重要的储集和传递介质,研究其渗流特性可以为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裂隙岩体中溶质的运移过程是地下水与岩石相互作用的重要环节,影响岩体中物质的迁移和转化,对水质的保护和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裂隙岩体水文地质特征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这种复杂介质的结构与性质,为地下水运动规律和演化过程提供理论依据。

深入研究裂隙岩体渗流特性及溶质运移规律,有助于揭示地下水系统的动态变化规律,为水资源管理和地下水环境保护提供科学支撑。

2. 正文2.1 裂隙岩体渗流特性研究裂隙岩体渗流特性研究是岩体水文地质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裂隙岩体的渗透性及孔隙结构特征对地下水的运移和储存有着重要影响。

裂隙岩体渗流特性研究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地下水在岩石中的运移规律,为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地下水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裂隙岩体渗流特性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野外水文地质调查、室内岩心渗透实验和数值模拟计算。

通过对不同类型裂隙岩体的渗透性参数进行测试和分析,可以揭示裂隙结构对水流动的影响规律。

裂隙岩体渗流模拟的三维离散裂隙网络数值模型(Ⅰ):裂隙网络的随机生成

裂隙岩体渗流模拟的三维离散裂隙网络数值模型(Ⅰ):裂隙网络的随机生成

Abstract A numerical model of three-dimensional discrete fracture networks for seepage in fractured rocks is presented. Fractures are modeled as circular or quadrangular disks with arbitrary size,orientation,location and
进行分组,然后对每一组进行统计分析以便确定能
与观测数据相拟合的分布。对于裂隙产状的分组可
以用文[21]的一级模型分析法来确定[21]。裂隙产状
的常用的概率分布有:Arnold 的半球正态分布和
Bingham 分布、Fisher 分布、双变量正态分布、均 匀分布等[21,26]。文[27]比较了各种来源的现场地质
第 23 卷 第 12 期
宋晓晨等. 裂隙岩体渗流模拟的三维离散裂隙网络数值模型(Ⅰ):裂隙网络的随机生成 • 2017 •
位体积上的平均数。此参数可以根据工程中常用三
维或二维裂隙密度得到。
3.2.2 产状
裂隙的产状通常用两个变量——倾向(或走向)
和倾角来定义。因为裂隙产状可能在一个或多个统
计上占优的方向周围成组,所以需要对裂隙的产状
另外一个基本的假定是认为每一个单个的裂隙 都具有规则的几何形状,其在渗流意义上被模拟为 一对平行板。此外,目前的离散裂隙网络模型中一 般还不考虑在两条裂隙交线上的水头损失以及由于 隙宽差异所引起的偏流现象等。
3 离散裂隙网络的计算机生成
3.1 裂隙网络 Baecher 模型 此模型由文[22]引入岩石力学领域中,每个裂
隙被假定为一个圆形的(或椭园形的,或正多边形的) 薄盘,由其中心点位置、直径、产状和开度定义。 此模型要求先验地定义裂隙的几何参数分布(如果 根据定义的过程来定义裂隙的形状和大小,则成为 Veneziano 模型),因此首先要对裂隙的每一几何特 征拟合或假定一个概率分布规律,称为先验模型[7], 然后根据从现场测量值中获得的统计参数,利用 Monte-Carlo 法生成所需的裂隙网络。这样生成的裂 隙网络与研究域内的实际裂隙具有统计上的相似 性。模型由下述性质定义:(1) 圆盘中心点构成一 个三维泊松点过程;(2) 圆盘直径是相互独立的, 具有相同的分布;(3) 圆盘产状是相互独立的,具 有相同的分布;(4) 直径和产状相互独立;(5) 裂隙 开度是相互独立的,具有相同的分布。 3.2 裂隙的几何描述及统计规律

裂隙岩体渗流特性及溶质运移研究综述

裂隙岩体渗流特性及溶质运移研究综述

裂隙岩体渗流特性及溶质运移研究综述裂隙岩体是一种具有高渗透性和高孔隙度的地质体,广泛存在于地壳中。

其渗流特性和溶质运移过程对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地下环境的污染防控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裂隙岩体渗流特性及溶质运移研究进行综述。

裂隙岩体渗流特性主要包括渗透性、孔隙度和渗透率等方面。

裂隙岩体的渗透性受裂隙结构、孔隙形态和连通性等因素的影响。

研究表明,渗透性随裂隙宽度的增加而增加,随孔隙度的增加而增加。

渗透率是评价岩体渗流能力的重要指标,其大小与裂隙孔隙度、连通性和地下水流速等因素密切相关。

裂隙岩体渗流过程可分为稳定渗流和非稳定渗流两种。

稳定渗流是指岩体渗流过程中流速、水头和渗量等参数都保持不变的状态。

非稳定渗流是指这些参数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均较大的状态。

稳定渗流是裂隙岩体地下水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基础,研究稳定渗流过程有助于合理规划地下水开采方案。

裂隙岩体溶质运移研究主要包括溶质迁移速率、扩散系数和吸附反应等方面。

溶质迁移速率是指溶质在裂隙岩体中运移的速度,受岩体渗透性、岩石孔隙度和岩石破碎度等因素的影响。

扩散系数是描述岩体中溶质扩散能力的参数,受温度、化学物质浓度和孔隙度等因素的影响。

吸附反应是指溶质在岩体孔隙和裂隙表面吸附和解吸的过程,影响溶质在岩体中的迁移和保持。

裂隙岩体渗流特性和溶质运移过程的研究在地下水资源开发、地下水污染治理和环境地质评价等方面有重要应用价值。

合理评估和预测裂隙岩体的渗透性和渗透率,可以指导地下水开发和利用的工程设计。

研究溶质迁移速率和扩散系数,有助于预测地下水中污染物的迁移路径和扩散范围,制定地下水污染治理策略。

研究吸附反应可以揭示溶质与岩体表面的相互作用机制,对溶质的迁移和保持具有重要影响。

裂隙岩体渗流特性及溶质运移研究对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和地下环境的污染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的研究方向可以是深入理解裂隙岩体渗流机制和溶质运移过程的物理和化学机制,开展多尺度、多方法的实验和数值模拟研究,为实际问题的解决提供科学依据。

煤岩体水力致裂弱化的理论与应用研究

煤岩体水力致裂弱化的理论与应用研究

煤岩体水力致裂弱化的理论与应用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全面探讨和研究煤岩体水力致裂弱化的理论与应用。

水力致裂是一种利用高压水流在煤岩体中形成裂缝,进而改善煤岩体渗透性、提高开采效率的技术手段。

随着煤炭资源开采的不断深入,煤岩体弱化问题日益突出,水力致裂技术作为一种有效的煤岩体弱化方法,受到了广泛关注。

本文将从理论和应用两个层面对煤岩体水力致裂弱化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为我国煤炭资源的开采和利用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在理论层面,本文将对煤岩体水力致裂弱化的基本原理进行阐述,包括水力致裂的物理化学过程、裂缝扩展机制以及影响因素等。

同时,通过数学建模和数值模拟,对水力致裂过程中的应力分布、流体流动和裂缝扩展等关键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揭示水力致裂弱化煤岩体的内在规律。

在应用层面,本文将对煤岩体水力致裂弱化的实际应用情况进行分析,包括水力致裂技术在煤炭开采、油气资源开发和地热能源利用等领域的应用案例。

通过对实际工程案例的剖析,总结水力致裂技术在不同煤岩体条件下的应用效果和经验教训,为相关工程实践提供借鉴和参考。

本文旨在对煤岩体水力致裂弱化的理论与应用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以期推动水力致裂技术在煤炭资源开采和利用领域的发展和应用,为我国的能源安全和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二、煤岩体水力致裂弱化理论基础煤岩体水力致裂弱化技术是一种利用高压水射流或水压作用,在煤岩体中产生裂缝,从而改变其力学性质、提高瓦斯抽采效率或进行煤岩体的切割和破碎的技术。

这一技术的理论基础主要涉及到流体力学、岩石力学、断裂力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从流体力学的角度来看,高压水射流或水压作用会在煤岩体中形成应力场和压力场,当这些场的强度超过煤岩体的抗拉、抗压或抗剪强度时,就会在煤岩体中产生裂缝。

裂缝的产生和扩展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煤岩体的物理性质(如弹性模量、泊松比、抗拉强度等)、水力参数(如射流压力、流量、喷嘴形状等)以及环境因素(如温度、压力、地应力场等)。

岩石力学中边坡稳定及渗流问题

岩石力学中边坡稳定及渗流问题

降雨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早期降雨对边坡稳定性影响的研究主要是应用饱和土理论,降雨入渗过程中坡内含水量的变化对边坡土体力学性质的影响。

20 世纪60 年代,Bishop和Fredlund提出了非饱和土强度表达式,将与饱和度、土的类型有关的经验系数考虑进来计算雨水入渗条件下土体的强度。

目前降雨对边坡影响的过程可以描述为“降雨入渗→土体自重的增大、抗剪强度指标的降低以及孔隙水压力的上升→土体的破坏。

对以上这一过程的分析主要采用将渗流简化计算的极限平衡法、极限分析法和有限元法。

堆积体结构相对较松散、透水性较强,且后缘裂缝的出现为雨水入渗提供通道,使降雨沿堆积体表面裂缝入渗后,堆积体、滑带岩土体力学性质弱化,随着降雨的持续、入渗影响深度增加,坡内水的运移对滑坡体前缘产生渗透水压力,堆积体局部变形,处于临界稳定状态。

暴雨导致堆积体土体非饱和区的基质吸力下降(孔隙水压力升高),接着渗流于堆积体前缘产生渗透力,最后库岸边坡堆积体稳定性降低.其中初始阶段堆积体表层快速饱和,安全系数下降最快.降雨后地表水通过缝隙入渗,导致土体强度降低,堆积体前部产生挤压型剪切滑动面,在渗透水压力作用下发生牵引式破坏。

渗流控制方法堤防工程渗流控制的设计准则,中国的设计准则是重点在于建立渗流比降与土体抗渗特性之间的关系。

通过确定水头与渗径之间的关系, 可以很快给出堤防建筑物的设计断面。

对于堤防而言, 通常采用的渗流控制措施主要有以下3 个方面:(1)防渗。

防渗的方法是在防建筑物或地基中利用弱透水材料筑防渗体以截断渗流, 减少渗透流量, 防止地基与其堤建筑物的渗透破坏, 确保渗透稳定性;(2)排水减压。

排水减压是一种疏导的方法, 将透水良好的的材料预先有计划地布置于堤坝防建筑物或地基中渗透比降较大的部位作为排水体, 使渗流提早释放渗透压力, 并通过排水体自由排出, 以确保地基与其堤防建筑物的整体全;(3)反滤层保护。

反滤层保护是防止土体渗透破坏的有效措施, 且同时具备排水性能, 因而也是排水体系的一部分。

基于udec的坝基裂隙岩渗流数值模拟研究

基于udec的坝基裂隙岩渗流数值模拟研究
I: 10 3969 / j issn 1008 ̄1305 2020 03 045
基于 UDEC 的坝基裂隙岩渗流数值模拟研究
李院生
( 辽宁西北供水有限责任公司ꎬ 辽宁 抚顺 113007)
摘要: 坝基渗流是影响大坝建设和运行期安全稳定的重要因素ꎬ 对坝基渗流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
C20 钢筋混凝土防浪墙ꎮ 下游设栏杆ꎬ 坝顶面为向
2 2 计算模型的建立
下游倾斜的单向坡ꎬ 上下游坝面的坡度均设计为
由于大坝坝基岩体的结构面空间分布特征极为
1∶1 8ꎮ 砾石土心墙防渗体基础浇筑混凝土盖板ꎬ 并
复杂ꎬ 因此很难对其渗流特征进行三维分析 [7] ꎮ 同
与心墙相互配合共同构成大坝坝基以上的防渗体ꎮ
项目ꎮ 该水库主要承担锦州市的防洪和供水任务ꎬ
连续岩体介质进行模拟计算时ꎬ 将研究对象划分为
设计总库容 8 08 × 10 8 m3 [1] ꎮ 锦凌水库工程大坝为
混合坝型设计ꎬ 最大坝高 91 5mꎬ 坝长 1148 0mꎬ
若干凸多边体单元ꎬ 这些计算单元之间的关系会随
着相对平移和转动的发生而不断改变ꎬ 直至最终达
~ 5mꎬ 其物理性质较为稳定ꎮ 受到上述地质环境的
产生严重影响 [9] ꎮ 因此ꎬ 研究中选取 UDEC 软件建
坝基内部渗流进行研究ꎬ 进而对坝基的安全性作出
大坝坝基的地质特征和相关研究成果 [11] ꎬ 模拟范
育ꎬ 共 采 集 到 138 条 裂 隙ꎬ 其 延 伸 方 向 与 轴 向 成
二维模型进行坝基岩体渗流分析ꎮ 根据锦凌水库的
m2????3边界条件与计算参数由于本次研究设定的计算区域比重点研究区域大得多?因此模型边界设置为不透水边界条件?并以正常蓄水位条件下的上下游水位高度施加水压力12?udec为模拟计算提供了多种本构模型?基于本次研究的特点和需要?采用摩尔库伦模型进行模拟13?在数值模型计算过程中?岩体与结构面的物理力学参数是计算结果的重要影响因素14?参考工程建设前的地质勘查资料现场实地分析成果以及相关研究成果15?综合确定岩体物理力学参数?见表1?表1岩体物理力学参数岩体类别体积模量gpa剪切模量gpa摩擦角粘聚力kpa抗拉强度kpa弱风化岩体6????303????9746????9980980微新岩体8????135????1751????715601250断层0????210????1224????75003计算结果与分析3????1正常运行工况计算结果与分析在正常运行工况下?利用上节构建的模型对锦凌水库左岸土石坝29坝段渗流情况进行模拟计算?为了验证放水帷幕的放水作用?计算按照有无防渗帷幕2种情况进行?按照锦凌水库的设计资料?水库的上游水位设定为158m?下游水位设定为132m?垂直于基岩施加水压荷载?根据计算结果?获得如图23所示的渗流示意图?由图23可知?大坝坝基裂隙岩体的渗流作用主要发生在岩体的裂隙软弱夹层以及断层等为代表的导水管道之中?渗流场基本能够构成完整的回路?这与工程实际相符合?从2幅图的对比来看?有防渗帷幕情况下裂隙岩体的渗流作用得到明显抑制?特别是坝底部位的渗流量明显降低?由此可见?防渗帷幕的防水效果是十分明显的?图2无帷幕渗流示意图图3有帷幕渗流示意图为了进一步对防渗帷幕的防水作用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价?在29坝段设置了若干监测点?由于坝基岩层中有断层穿过?因此在断层部位增设监测点?监测点的具体设置如图4所示?由于udec软件不能提供渗透压力评价?因此监测点的主要作用是提供扬压力以便对渗透压力进行间接评价?鉴于有无防渗帷幕的扬压力比较接近?因此监测点的布置情况相同?图4监测点布置位置示意图图56分别是29坝段各个监测点的有无防渗帷幕条件下的流量和扬压力大小对比图?由图5可知?在没有设置防渗帷幕情况下?8个监测点中?最小渗流量和最大渗流量分别为1????65103和2????68103m3s?其出现的位置分别是监测点h和监测点g?在设置防渗帷幕的情况下?8个监测点中?最小渗流量和最大渗流量分别为1????

裂隙岩体渗流特性及溶质运移研究综述

裂隙岩体渗流特性及溶质运移研究综述

裂隙岩体渗流特性及溶质运移研究综述裂隙岩体渗流特性及溶质运移研究是研究地下水运移和水资源利用的重要内容。

裂隙岩体是由裂缝、瑕疵和节理等结构构成的多孔介质,具有较高的渗透性和漏水性。

渗流特性和溶质运移是指裂隙岩体中水分子和溶质物质在孔隙和裂隙中的运动和传输过程。

本文将对裂隙岩体渗流特性和溶质运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提高人们对地下水运移和水资源利用的认识。

首先,裂隙岩体渗流特性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

一方面,裂隙岩体渗透性与孔隙度、裂隙密度、裂隙连通度等相关。

一些研究表明,孔隙度对裂隙岩体渗透性影响较大,而裂隙密度和连通度则在一定范围内只对渗透性产生较小影响。

另一方面,研究表明,流态状态对渗透性、渗流速度、渗透率等参数的影响很大。

流态状态的不同会导致渗透性和渗流速度存在较大差异。

因此,裂隙岩体模型的建立和实验模拟对于渗流特性的研究成为研究热点。

同样,地下水位、地表水位、降雨等因素也会对渗流特性产生重要的影响。

其次,裂隙岩体溶质运移研究也取得了进展。

新的研究发现,渗透性和流态状态对溶质扩散、溶质吸附等都有重要的影响。

溶质扩散常常采用扩散方程模型来描述,但该模型仅适用于简单孔隙介质,不适用于复杂的裂隙岩体中。

目前,多数研究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和样品实验获取数据,通过统计学和计算机模拟对渗透性、孔径分布、溶质迁移速度等进行分析,提高了溶质运移的效率和准确性。

最后,未来裂隙岩体渗流特性和溶质运移研究还需深入开展。

一方面,未来的研究需要针对不同地质构造和水文地质条件,加强流态状态下渗流特性和溶质运移的研究。

另一方面,未来的研究还需要应用新兴技术如纳米技术和分子模拟等手段,加强裂隙岩体渗流特性和溶质运移研究。

意义在于提高对地下水运移和水资源利用的认识,为裂隙岩体和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提供理论基础。

岩石渗流中的流动特性分析

岩石渗流中的流动特性分析

岩石渗流中的流动特性分析1. 引言岩石渗流是指在岩石中由于孔隙或裂隙的存在而形成的水流动现象。

在地质工程、水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等领域中,对岩石渗流的流动特性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渗透性、渗流速度和渗流路径等方面对岩石渗流中的流动特性进行详细分析,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2. 岩石的渗透性岩石的渗透性是指岩石对流体渗流的能力。

岩石材料中的孔隙和裂隙是决定渗透性的主要因素。

孔隙是指岩石中的空隙,可以是原生孔隙、溶蚀孔隙或构造孔隙等。

裂隙是指岩石中的断裂和裂纹,可以是构造裂隙、岩体应力破裂引起的裂隙或岩石的表面裂纹。

岩石的渗透性与孔隙或裂隙的形态、尺寸、连通性以及流体的粘度和密度等因素密切相关。

岩石渗透性的量化可通过测定渗透率来实现。

渗透率是指单位面积上单位时间内单位压力差引起的渗流量。

测定渗透率的方法有恒定压力法、恒定渗流法和恒定应变法等。

不同方法适用于不同孔隙或裂隙情况下的渗透性测定。

渗透率与渗透性之间的关系为:渗透率 = 渗透性 × 压力差3. 渗流速度分析岩石的渗流速度是指单位面积上单位时间内流体通过岩石孔隙或裂隙的速度。

渗流速度受到渗透性、压力差、流体粘度和岩石孔隙结构等因素的影响。

渗流速度可以通过Darcy定律来描述,即:Q = k · A · ΔP / μL其中,Q是渗流速度,k是渗透率,A是渗流面积,ΔP是压力差,μ是流体粘度,L是渗流路径的长度。

岩石渗流速度的分析旨在研究岩石孔隙或裂隙对渗流速度的限制作用。

不同渗流路径中的孔隙尺寸和连通性会对渗流速度产生不同的影响。

此外,岩石的渗透性也会影响到渗流速度的大小,渗流速度随渗透率的增大而增大。

4. 渗流路径分析在岩石中,渗透性不均匀会导致渗流路径的复杂性。

不同类型和尺寸的孔隙和裂隙会影响渗流路径的方向和形态。

渗流路径的研究对于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渗流路径可以通过流态分布图来表示。

基于裂隙连通路径和数值模拟的岩体渗透性评价的开题报告

基于裂隙连通路径和数值模拟的岩体渗透性评价的开题报告

基于裂隙连通路径和数值模拟的岩体渗透性评价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岩体渗透性评价是岩石工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研究方向。

对于地下岩石工程来说,渗透性是原岩体开挖、地下水排泄、深层地下水的利用以及岩石的破碎等问题的重要依据。

因此,通过对岩石渗透性的评价和预测,可以指导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并且可以有效地降低岩土工程中的风险。

近年来,众多学者通过数值模拟和试验研究,发现岩石内部存在许多裂隙,这些裂隙对于岩石的渗透性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基于裂隙连通路径的渗透性评价成为了一种流行的方法。

本文旨在探究基于裂隙连通路径和数值模拟的岩体渗透性评价方法。

通过对渗透性影响因素和裂隙连通性的研究,建立岩石渗透性评价模型。

其研究意义在于可以为岩石工程提供科学合理的渗透性评价方法和理论依据,同时也可以为岩石联合工程的科学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1. 渗透性影响因素分析:分析渗透性影响因素,包括渗透液的性质、裂隙连通性、岩石孔隙度、裂隙介质的通透性等。

2. 裂隙连通路径分析:通过地质勘探数据,获取岩石裂隙的连通性分布,建立裂隙连通路径网络图。

3. 数值模拟:建立渗透性评价模型,通过有限元方法对裂隙连通路径进行数值模拟,计算渗透系数。

4. 验证与分析:通过岩石试验、数值模拟等手段对模型进行验证并分析渗透性评价的精度和可靠性。

三、预期成果1. 建立基于裂隙连通路径和数值模拟的岩体渗透性评价模型,提高岩石渗透性评价的精度和可靠性。

2. 分析渗透性影响因素和裂隙连通性,为岩石工程提供科学合理的渗透性评价方法和理论依据。

3. 推广应用岩石渗透性评价技术,降低地下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难度和岩土工程风险。

四、进度安排阶段一:2019年10月-2019年12月1. 研究岩体渗透性评价的基础理论和方法。

2. 分析渗透性影响因素和裂隙连通性,准备相关文献与数据。

阶段二:2020年1月-2020年6月1. 根据实验数据,建立岩石渗透性评价模型。

工程地质学(精品)

工程地质学(精品)

工程地质学:工程地质学是地质学的分支学科。

它是一门研究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地质问题、为工程建设服务的地质科学,属应用地质学范畴。

工程地质条件(Engineering geological condition):指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地质因素的综合。

它是自然地质历史发展演化过程中形成的,是客观存在。

地质因素包括岩土类型及其工程性质、地质结构、地貌、水文地质、工程动力地质作用和天然建筑材料等方面,它是一个综合概念。

工程地质问题(Engineering geological problem):指工程地质条件与建筑物之间所存在的矛盾或问题。

工程地质环境:是人类生活与活动的客观物理环境,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多成分的系统。

工程地质环境是人类从事活动的地质环境。

包括工程建设的的适宜性和敏感性两方面。

同时表现为工程建设地质环境系统的协调稳定性。

工程地质学的主要任务:基本任务:查明工程地质条件;中心任务:工程地质问题的分析、评价1、我国地质环境的基本特征?中国大陆自西向东的地势可分为四大阶梯下降。

第一级阶梯是青藏高原;第二级阶梯是青藏高原的北缘与东缘到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之间;第三级阶梯是更东的低山丘陵和大平原;第四级阶梯从鸭缘江口至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北仑河口,是一条婉蜒曲折的海岸带。

这四个阶梯具有不同的地质环境特征,它们对工程活动的制约也各有不同的持点。

第一阶梯,主要有两种地貌单元制约着人类的工程活动,即青藏高原的高原环境和其周边地区的深切峡谷地貌。

第二阶梯由多个大型盆地和高原组成。

由于自北而南,白西而东气候带由寒变暖,由干变湿,外动力地质作用的营力、水文地质条件和自然地质作用都随之而改变,所以这一广阔地带又可分为多个各具特点的地质环境。

第三阶梯和第四阶梯,由于东北、华北、华南现代构造活动性及地表沉积层厚又各有不同,故可将之划分为华南,华北,东北三个不同的地质环境区。

2、内动力地质作用是指由地球内能的积累与释放所产生的一系列动力作用,如构造运动、地震、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其中构造运动是一种最为普遍的内动力地质作用,对工程活动的影响最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N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K R +,O -N ,-M初论环境地质中裂隙岩体渗流a应力a 温度耦合作用研究杨立中"黄涛K 西南交通大学"四川成都Q &N N L &M摘要*裂隙岩体赋存于地下水渗流场$应力场与温度场多场并存的复杂地质环境之中"由于以上多场之间存在的相互作用"一方面影响了深层地下水资源的评价精度"另一方面在工程实践中易于诱发诸如岩体失稳$岩爆$涌水及地热等多种地质灾害#基于对深层地下水资源的开采利用和对岩体工程中以上易发生地质灾害预测防范研究的目的"本文提出了开展裂隙岩体渗流?应力?温度耦合作用研究的工作设想"为环境地质中防灾减灾工作及水资源合理利用开拓了一个新的研究方法#关键词*裂隙岩体b 渗流b 应力b 温度b 耦合作用中图分类号*c Q R &d -文献标识码*e文章编号*&N N N ?L Q Q J K -N N N M ?N -?N N L L ?-d ,e f g h i j k h *682A :/8>187A E92@@;@37A 2:>1;02A 79[3>lS >737S ;A 23>0\;8709>0:‘=>8>S 87/01‘2:>8@>>[2S ><;>31"@:8>@@<;>31201:>9[>82:/8><;>31>l ;@:@;9/3:20>7/@3_(m;:=9/:/232A :;702970S:=>2I 7\><;>31@":=>>@:;92:;702A A /82A _7<1>>[?I /8;>1S 87/01‘2:>88>@7/8A >‘7/31I >2<<>A :>17070>=201b 20170:=>7:=>8=201":=>S >737S ;A 23=2n 281@@/A =2@87A E92@@o @:2I ;3;:_37@@"87A EI /8@:"‘2:>8S /@=;0S201S >7:=>8923A 2329;:_‘7/31I >;01/A >1;0[82A :;A >(C 0781>8:7[8>1;A ::=>1>>[?I /8;>1S 87/01‘2:>88>@7/8A >201[8>\>0::=>2I 7\>1;@2@:>8@;0>0S ;0>>8;0S ":=;@28:;A 3>[8>@>0:@28>?@>28A =<7892:2I 7/::=>A 7/[3;0S2970S@>>[2S >"@:8>@@201:>9[>82:/8>;0<82A :/8>187A E92@@"‘=;A ==2@1>\>37[>120>‘@:/1_9>:=71<78=2n 281@o [8>A 2/:;7020182:;7023/:;3;n 2:;707<S 87/01‘2:>88>@7/8A >;0>0\;8709>0:23S >737S _(p q rs t i u g *<82A :/8>187A E92@@b @>>[2S >b @:8>@@b :>9[>82:/8>b A 7/[3;0S对裂隙岩体而言"其工程特性决定于裂隙岩体所处的地质环境"即裂隙岩体存在的地下水渗流场$应力场和温度场环境等等"这些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和影响"使得裂隙岩体时时处于这些因素构成的动态平衡体系中#因而研究裂隙岩体的工程特性"是一个涉及到诸如岩体力学$土力学$工程地质学$地下水力学$工程热力学等多学科的问题#与此同时"一方面"随科学技术的发展及人类认识和利用自然能力的提高"上述各学科自身都在不同程度地丰富和发展#另一方面"针对岩土工程的实际需要"上述各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和渗透又日益突出#基于这一情况"开展裂隙岩体地下水渗流场$应力场vL L v -N N N 年第-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图!裂隙岩体水力"力学"热力耦合作用研究模式#$%&!’()(*+,-./0(1/23-(-40+*51$,".(,-*6$,"3-(+.*1,/571$6%*,3$/6$62+*,35+(0+/,8.*))与温度场三场之间耦合体系作用机理的研究9就能促使地下水力学:岩体力学:工程热力学及工程地质学等各学科之间相互交叉和渗透9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从工程实践的角度出发9大型土建工程的修筑9使工程设计和建设者都面临许多新问题9同时土建工程体自身会产生诸多不良反应<包括自身稳定性:持久性和对环境产生的不良影响等=9这时用传统的单个学科来解决以上新问题已显得无能为力9即使勉为其难9效果往往也不十分理想;这就需要相关多个学科的相互结合:补充和渗透9以对问题的解决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而进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A B B B 年第A 期万方数据裂隙岩体地下水渗流场!应力场与温度场三场耦合作用的研究"也就是试图建立一种基于多学科综合应用基础上的广义理论体系"并应用于工程体修筑中不良地质灾害#包括涌水!岩爆和岩体失稳等$的防治研究"因而这项研究又具有重要的工程实际价值%对裂隙岩体所处地质环境各因素之间影响作用的研究"从全面完整的角度而言国内外的研究还涉及很少或研究不够"是侧重了渗流场与应力场之间!温度场与应力场之间的耦合作用研究以及三场参数的耦合分析"缺乏地下水渗流场!应力与温度场三场之间耦合作用体系的整体系统研究%综观国内外有关裂隙岩体渗流场!应力场及温度场三者之间相互影响作用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以上研究多限于水利工程方面"对于大型地下工程中地质灾害的预测预报和深层地下水开发的资源量评价方面还基本处于空白%&三场耦合作用研究的模式裂隙岩体地下水渗流场!应力场与温度场耦合作用是一个相对复杂的研究问题"主要表现在裂隙岩体所处地质环境的各个组成部分"即地下水渗流场!应力场与温度场自身都随时间!空间发生变化%与此同时"以上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耦合作用处于一种复杂动态变化过程之中%为了研究的可行性"从简化场耦合作用具体过程的角度出发"基于裂隙岩体对应场性能等效的原则"通过裂隙岩体结构特征的量化研究"对由裂隙结构面网络离散化所引起裂隙岩体的渗透性能!力学性能及热物理性能的非连续性特点"分别进行了等效连续化处理%在此基础上"结合研究工作的目的"本文提出了基于深层地下水资源量评价预测目的基础上的裂隙岩体地下水渗流’应力’温度三场之间(非完全)耦合作用研究模式"如图*所示%同时"针对大型地下工程中所涉及地质灾害的成灾预测预报及防治需要"给出了裂隙岩体地下水渗流场!应力场与温度场(完全)耦合作用研究模式见图*%+研究启示裂隙岩体作为一类地质体"其成生作用过程及后期所经历的地质历史作用一方面赋予了裂隙岩体本身的结构构造特征"另一方面则又决定了裂隙岩体复杂的赋存地质环境"主要包括裂隙岩体中由地下水渗流所决定的渗流场分布!由岩体成生过程和地质构造运动所决定的地应力场分布及由大地热流所决定的地温度场分布等%与此同时"还包含了以上三场自身的复杂动态变化过程%正是由于裂隙岩体所处地质环境的复杂多变#表现为构成地质环境的三场之间的相互影响作用及各自变化的动态特征$"加之人类工程活动涉及地质体范围和程度的推广深入"使得原来用割裂的观点看待地质体工程特性的理论和方法与工程实践的需求距离越来越大"这就给广大的学者和工程技术人员提出了一个迫切亟待解决的学术及技术问题"即如何借鉴当今科技发展的思想和手段"用多学科科技成果的相互结合来解决地质体赋存地质环境的复杂性与动态变化问题"以满足当今工程实践活动的需要"开展裂隙岩体渗流’应力’温度耦合作用研究正是顺应这种要求的具体体现%参考文献,*-./01"23"45601"7383"9:;<=6055>0"?3@A7?’B C2A D’60/0:;E06:/>06F G>’><;E6:/H;E;5;6E G=<E>’I;G:>0J6:=;J6:/G6F J>K;F5>L G>M<F;K4N O<E>’G;55;5L>E56L;:P606F P5/5>L E6K/>6G:/H;Q65:;E;<>5/’:>E/;5,.-3R0:3.3S>G T O;G=3O/039G/3U V;’>J;G=3C W5:E3"*X X Y"Z[#Y$\Z X X]^_‘3,[-a/:=;E5<>>0"b3C3"a601".393c3B6F/K/:P>LG M W/G F6Q L>E L F M/KL F>Q/0K;L>E J6W F;E>G TL E6G:M E;,.-3a6:;E S;5>M E G;5S;5;6E G="*X‘_"d\**[]**‘3 ,Z-e>>E/5=6K".3"C P:>F F6=/"O393C L/0/:;’;F;J;0: J;:=>KL>E G>M<F;K5:E;5560KL F M/KL F>Q606F P5/5/0L E6G:M E;K E>G T J655;5,.-3R0:3.3S>G T O;G=3O/039G/3U V;>J;G=3C W5:E3"*X‘["*X\*‘Y]*X Z3,^-f6E:>0"e3"f60K/5"9373"9E;01:="K;L>E J6:/>0 60KG>0K M G:/H/:PG>M<F/01>L E>G TI>/0:5,.-3R0:3.3S>G TO;G=3O/039G/3UV;>J;G=3C W5:E3"*X‘Y"[[#Z$\*[*]*^_3,Y-仵彦卿3岩体水力学导论,O-3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X X^\g‘]X_3,d-杨立中等3深层地下水渗流的研究,O-3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X X Y\[g]Z*3编辑\高岩松hYZh[___年第[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万方数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