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中国大众传媒的娱乐化分析
当代中国传媒泛娱乐化下的消费文化
当代中国传媒泛娱乐化下的消费文化作者:孔秋芳来源:《牡丹》2018年第15期当前,社会大众传媒不断发展,已成为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
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对社会各个领域影响深远,社会大众传媒日趋泛娱乐化。
针对中国当代传媒泛娱乐化现象呈现的特点和形成原因,人们应该进行深层次的文化思考,在当代传媒视野下,理性地分析其存在的文化价值与发展方向。
一、中国传统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与发展,促使大众传媒的发展与传播。
大众传播媒介主要分为印刷类和电子类,这类传播媒介都有各自的特点。
改革开放前,我国的媒介传播主要是通过印刷传播信息,印刷类的传播媒介主要包括报纸和杂志,信息的获取方式具有选择性和可保留性。
社会的不断发展,推动了社会结构的转型,人们越来越注重精神需求,这种以精神消费为目的的行为,是一种表达自我身份的文化行为,甚至是一种完善自我需求的审美行为。
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青少年群体沉溺于娱乐消费的感官体验之中,带有享乐主义生活态度,人们逐渐发现其消极的一面。
大众传媒不断泛娱乐化的社会,实际上是一个符号消费的社会,消费社会是一个以差异性生产和消费为标志的社会。
正是因为差异性的存在,才会存在如追星等行为,这既能给人以兴奋,也会让人疲惫不堪。
消费娱乐已成为现代人选择的一种生活方式。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传播媒介主要是靠纸质传播,当时中国出现大量文人社团,以及由这些文人社团联合创办的文学刊物。
由于纸质媒介是当时主要的传播媒介,一批批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刊登在纸质刊物上,因此传播的文学作品的质量较高。
但是,当时人民的生活水平较低,物资匮乏,在这样的情况下,对精神进行熏陶与满足就显得微不足道。
即使这样,这些优秀的文人还是会被人所熟知、喜爱和崇拜,这是他们被崇拜的物质条件和先决条件。
大众传播媒介在纸质阅读的群体中收获许多喜爱者和崇拜者,他们会购买喜爱的作家的书籍,这样就逐步实现了价值观的认同与接受。
另外,随着电影业的兴起,一批备受观众喜爱的明星出现,备受广大观众追捧。
诊断中国传媒娱乐化
诊断中国传媒娱乐化"我们的世界已经变得太复杂,而新闻则变得太简单。
"——玛格丽特·撒切尔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的传媒行业经历了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中国的传媒娱乐化现象日益引人。
本文将深入分析中国传媒娱乐化现象的背景、影响及发展,并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
中国的传媒行业在这几十年里发展迅速。
从最初的报纸、电视到现在的互联网新媒体,传媒行业的形态不断演变。
随着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传媒行业的竞争也日趋激烈。
为了吸引观众的眼球,提高收视率或点击率,传媒机构不断尝试创新,娱乐化成为了他们的一个重要选择。
传媒娱乐化现象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对于受众来说,娱乐化的内容使得新闻更加轻松有趣,更符合现代人的快节奏生活。
同时,娱乐化的新闻也更易于被大众接受,有利于提高民众的媒介素养。
其次,对于传媒行业本身来说,娱乐化现象的出现推动了传媒机构的创新与改革,提高了行业的整体竞争力。
然而,过度的娱乐化也可能导致传媒行业的公信力下降,甚至引发社会道德风险。
中国的传媒娱乐化现象的发展与反思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虽然娱乐化的初衷是为了吸引观众,提高传媒机构的竞争力,但在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例如,一些传媒机构为了追求点击率,放弃了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夸大其词、捏造事实等现象时有发生。
此外,由于市场垄断和利益驱动,一些传媒机构过度追求娱乐化,忽视了社会责任和教育功能。
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建议:首先,政府应加强对传媒机构的监管力度,明确娱乐化的界限和标准,防止过度娱乐化带来的负面影响。
其次,传媒机构自身也需要提高素质,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公共意识,不仅要追求经济效益,更要注重社会效益。
最后,观众也需提高媒介素养,理性看待传媒娱乐化现象,保持批判性思维和正确的价值观。
总之,中国传媒娱乐化现象是传媒行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发展的一种必然产物。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传媒内容,提高了受众的媒介素养和传媒行业的竞争力,但也带来了诸多问题。
中国大众传播内容过度娱乐化趋势 后互联网时代大众传播事业的特征与趋势
中国大众传播内容过度娱乐化趋势后互联网时代大众传播事业的特征与趋势与2003年以前的互联网模式Web1.0相比,Web2.0的最大特点是“全民出版、全民共享”。
也就是说。
互联网从发展至今,已走过了重技术、重传播、重“供应”的第一阶段,Web2.0标志着互联网成功迈入讲究“服务”和“满足需求”的第二阶段。
Web2.0时代,大众传播事业的内容数字化、传播网络化、信息交互化、话语权平等化、服务个性化、个人化,它是后互联网时代的序曲。
那么,后互联网时代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时代?这个时代的大众传播事业发展会呈现怎样的特征和趋势?“受众”消失。
20世纪末美国一位著名学者提出:到21世纪中叶将存在三类记者――受众记者、机器人记者和当下存在的这类记者。
然而,美国《时代》周刊2006年度人物是一个顶着电脑显示屏大脑袋的“YOU”――网民。
“YOU”在这里的含义是“互联网上内容的所有使用者和创造者”。
颁奖词中说:“是的,你是今年的年度人物。
你控制着信息时代,欢迎来到你的世界。
”也就是说,全民皆记者的时代已经到来。
在Youtube、Yahoo等众多网站上,网民可以把自己拍摄的新闻直接上传,被更多浏览这个网站的网民看到,国外一些头条新闻区里甚至已经有了“Edit”这个服务。
后互联网时代。
“受众”这个概念将必然消失。
受众是针对大众传播媒介而言的,这种传播环境下的接受者们没有选择和疑问的权利,因为信息选择和编辑是由一个行业垄断着的。
他们只能毫无招架之力地接受:而后互联网时代的信息传播者和接受者们,技术赋予他们制造并传播信息的能力,他们也有更大的空间选择是否接受别人传递给自己的信息。
定制化。
在后互联网时代,内容也从前期的按一定的发表标准进行采写发布转向内容的预订,然后进行信息的供应。
后互联网时代的“定制”,是在大的范围内圈定小的服务。
比如网民定制国际信息,这是一个大范围,如果要更加精确,则可以限定在“欧洲”、“美国”、“东北亚”等;另外,还可以选择“政治”、“经济”、“民生”等。
2021我国影视传媒过度娱乐化现象分析范文3
2021我国影视传媒过度娱乐化现象分析范文影视毕业论文独家整理范文10篇之第九篇:我国影视传媒过度娱乐化现象分析 摘要:随着我国网络信息的快速发展,影视传媒也得到迅速地发展。
影视传媒不仅直观、生动、形象,而且还具有文化传播、娱乐服务等功能。
但是,现在许多电视节目都只是单纯地注重节目的娱乐性,以达到取悦观众的目的,这值得我们思考。
生活中我们需要娱乐,但是娱乐也要有度。
在现阶段,我国影视传媒过度娱乐化的现象已经非常严重。
经过长期的发展,它已经处于泛滥的状态。
影视传媒过度娱乐化不仅会降低观众的审美需求和文化品位,还会对青少年观看群体带来了不良的影响,从而严重影响了影视传媒业的健康发展。
本文着重针对我国影视传媒过度娱乐化现象进行分析,以期引发行业思考。
关键词:影视传媒;过度娱乐化;分析和思考; 现阶段,我国影视传媒凭借着它的功能得到群众广泛的喜爱,在群众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然而,现在许多电视节目都只是单纯地注重节目的娱乐性,从而达到博取关注的目的,致使影视传媒过度娱乐化的现象日益严重。
这种影视传媒过度娱乐化的现象对观众审美需求以及文化品位带来负面影响,不利于青少年的成长和影视传媒业的长远发展。
所以,对我国影视传媒过度娱乐化现象的分析和思考具有重要的意义。
[1] 一、我国影视传媒过度娱乐化的阐述 "传媒"则是人们所说的传播媒介,一种是指传播信息的一种工具或载体;另一种是指传媒组织,传媒组织主要是收集有用的、可传播的信息,并且进行整理。
当下,我国影视传媒业快速发展,其过度地开发影视传媒娱乐节目,致使我国影视传媒过度娱乐化的现象非常严重。
娱乐本身没有错,但是过度的娱乐就是一种病态。
影视传媒过度娱乐化现象包括两种:信息娱乐化和娱乐媒体化。
信息娱乐化,是指从娱乐载体中过度提取娱乐的元素,将其转化为单一和流行的娱乐信息内容进行传播。
在创作过程中,不管是情感类、竞技类,还是脱口秀类节目都利用了大量的娱乐元素。
当代中国传媒泛娱乐化下的消费文化
当代中国传媒泛娱乐化下的消费文化孔秋芳当前,社会大众传媒不断发展,已成为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
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对社会各个领域影响深远,社会大众传媒日趋泛娱乐化。
针对中国当代传媒泛娱乐化现象呈现的特点和形成原因,人们应该进行深层次的文化思考,在当代传媒视野下,理性地分析其存在的文化价值与发展方向。
一、中国传统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与发展,促使大众传媒的发展与传播。
大众传播媒介主要分为印刷类和电子类,这类传播媒介都有各自的特点。
改革开放前,我国的媒介传播主要是通过印刷传播信息,印刷类的传播媒介主要包括报纸和杂志,信息的获取方式具有选择性和可保留性。
社会的不断发展,推动了社会结构的转型,人们越来越注重精神需求,这种以精神消费为目的的行为,是一种表达自我身份的文化行为,甚至是一种完善自我需求的审美行为。
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青少年群体沉溺于娱乐消费的感官体验之中,带有享乐主义生活态度,人们逐渐发现其消极的一面。
大众传媒不断泛娱乐化的社会,实际上是一个符号消费的社会,消费社会是一个以差异性生产和消费为标志的社会。
正是因为差异性的存在,才会存在如追星等行为,这既能给人以兴奋,也会让人疲惫不堪。
消费娱乐已成为现代人选择的一种生活方式。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传播媒介主要是靠纸质传播,当时中国出现大量文人社团,以及由这些文人社团联合创办的文学刊物。
由于纸质媒介是当时主要的传播媒介,一批批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刊登在纸质刊物上,因此传播的文学作品的质量较高。
但是,当时人民的生活水平较低,物资匮乏,在这样的情况下,对精神进行熏陶与满足就显得微不足道。
即使这样,这些优秀的文人还是会被人所熟知、喜爱和崇拜,这是他们被崇拜的物质条件和先决条件。
大众传播媒介在纸质阅读的群体中收获许多喜爱者和崇拜者,他们会购买喜爱的作家的书籍,这样就逐步实现了价值观的认同与接受。
另外,随着电影业的兴起,一批备受观众喜爱的明星出现,备受广大观众追捧。
大众传媒语境中的“娱乐狂欢”现象研究——以电视综艺节目为对象
大众传媒语境中的“娱乐狂欢”现象探究——以电视综艺节目为对象摘要:电视综艺节目作为一种大众化的娱乐形式,在当代社会中占据着重要塞位。
然而,伴随着电视综艺节目标快速进步,一种被称为“娱乐狂欢”的现象也逐渐出现出来。
本文以电视综艺节目为对象,探讨了“娱乐狂欢”现象在大众传媒语境中的出现原因、表现形式以及对观众和大众文化的影响。
第一章引言1.1 探究背景电视综艺节目作为大众传媒中的一种重要形式,通过娱乐的方式吸引观众。
然而,在电视综艺节目标进步过程中,出现了一种被称为“娱乐狂欢”的现象。
本章将介绍探究的目标和意义,阐述“娱乐狂欢”现象的定义和范畴。
1.2 探究目标和意义本探究旨在深度探讨电视综艺节目中的“娱乐狂欢”现象,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和对观众和大众文化的影响。
通过探究,可以加深对大众传媒语境中娱乐形式的熟识,为相关领域的探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1.3 “娱乐狂欢”现象的定义和范畴“娱乐狂欢”现象指的是观众在电视综艺节目中通过互动、投票等方式获得幸福和满足的过程。
其范畴包括观众对节目内容的追捧、对选手的扶持以及对节目结果的猜测和评论等。
第二章“娱乐狂欢”现象的产生原因2.1 媒体商业化带来的需求电视综艺节目作为商业娱乐产品,其制作背后存在着市场需求和商业利益。
媒体商业化的推动增加了观众对娱乐的需求,进一步推动了“娱乐狂欢”现象的产生。
2.2 社会焦虑和避开现实的需求当代社会中存在着各种焦虑和压力,观众期望通过电视综艺节目来放松心情、逃离现实的压力。
这种心理需求促使了“娱乐狂欢”现象的进步。
第三章“娱乐狂欢”现象的表现形式3.1 节目制作方式的变革为了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和提高竞争力,电视综艺节目开始接受更加刺激和有趣的制作方式,比如增加明星嘉宾、设置悬念和逆境等。
这些改变使得观众更加投入,加强了“娱乐狂欢”现象的表现。
3.2 观众参与度的提升电视综艺节目通过互动、投票等形式提高观众的参与度,使得观众能够更加深度地融入到节目中,增强了“娱乐狂欢”现象的程度。
浅谈大众传播的娱乐功能(范文模版)
浅谈大众传播的娱乐功能(范文模版)第一篇:浅谈大众传播的娱乐功能(范文模版)浅谈大众传播的娱乐功能内容摘要:浅述大众传播娱乐功能的概念,分析大众传播娱乐功能的地位和其产生的缘由以及发展过程,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比较东西方传播学者对大众传播娱乐功能的不同见解,突出中国大众传播娱乐功能的特点。
通过大众传播的娱乐动能分析电视节目日趋娱乐化的现象,阐述这一现象的优点和弊端。
最后做出结论,提出意见。
关键词:大众传播的娱乐功能媒介受众娱乐传播电视节目的娱乐化正文:(一)对大众传播娱乐功能的概念和其产生缘由及其发展过程的分析大众传播的娱乐功能是由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查尔斯••赖特提出的,它是对拉斯韦尔提出的大众传播的大众传播的环境监测功能、社会协调功能、文化传播功能的重要补充。
大众传播的娱乐功能是指大众传播具有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的共同需要,使人们产生精神上的愉悦的这样一种社会作用。
美国著名传播学者施拉姆在对前人理论进行广泛研究的基础上,把传播的功能归纳为监视、指导、管理和娱乐四个方面,并且认为,自从人类社会诞生以来,传播的四大功能“就根本没有发生变化,尽管利用了不同的组织机构来执行这些任务”,而娱乐功能这一项占的比重非常大。
可以说,娱乐功能是大众传播多种功能中最为显露的一种功能。
在当今社会人们的物质生活不断得到满足和提高的情况下,人们越来越追求的是精神上的充足。
媒介的发展给人们的这种需求提供了很大的平台。
看电视、听广播、上网成为现在茶余饭后人们共同的生活消遣,更是得知信息的重要渠道,是大众传播日益发展的结果。
在大众传媒刚刚起步的时候,人们了解信息的手段很有限,就是通过报纸。
报业的发展进入了加速期。
最初的报纸内容涉及最多的无非是金融、时政、人物轶事方面,多满足资产阶级中上层人士,其阶级界定性比较明显。
随着时代的发展,报纸传媒的受众范围也得到了扩展。
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报纸内容也更新了很多,加入了不少的娱乐性报道,更加引起了人们的阅读兴趣。
警惕大众传媒泛娱乐化的倾向√
警惕大众传媒“泛娱乐化”的倾向内容摘要:大众传媒泛娱乐化现象是当前我国社会的消费文化中成长起来一种传媒制作倾向,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受众的主体性地位,不利于我国传媒公共领域的形成,是一种值得反思和加以抵制的不良倾向。
关键词:泛娱乐化商业利益消费社会无序竞争公共领域现在翻开不少都市类报纸,特别是打开广播、电视,无论是演艺类节目、综艺类节目,还是游艺类节目、选秀类节目、参与类节目等,大多以无聊的挑逗、庸俗的展示、肉麻的搞笑、低级的调侃、乃至口无遮拦地谈性说爱为主题主调。
至于某些互联网站,在这方面可能走得更远。
与之对应的,则是收视率或者是点击率的“丰收”。
可是这种在节目中使用娱乐化手段的做法难道应作为成功经验加以推广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因为从根本上说,泛娱乐化是在当前我国社会的消费文化中成长起来一种传媒制作倾向,它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受众的批判性思考,不利于我国传媒公共领域的形成,是一种值得反思和加以抵制的不良倾向。
一、泛娱乐化及其具体表现媚众化、低俗化是这类传媒娱乐节目的共同症结,由此而形成一种令人困惑而担忧的大众传媒“泛娱乐化”倾向。
此种“泛娱乐化”倾向,是以形式上的浮华炫目、手段上的嬉戏热闹、表现上的玩耍爆料等来解构审美取向、降低文化品位、消解人文精神。
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1:主题把关不严一些电视节目总是喜欢选取一些非正面的社会现象或非正常的生活故事作为“卖点”,吸引观众,可是除了满足观众的好奇心理,这类节目并没有实际的意义,而且长时间地集中选取这些市井中的负面题材和小丑形象,反而会对当前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起到一定的消极作用。
浙江某电视台的一档方言情景剧栏目是最早用杭州话配音播出的栏目之一,用演绎的形式讲述发生在杭州本地的,观众喜闻乐见的故事。
应该来说,这档栏目走的就是平民路线,几年下来,因为贴近生活,所以深受本地观众的喜爱。
可是,最近一段时间,这样的平民路线似乎有越来越市井之嫌,比如说最近以方言词汇作为主题做的系列节目。
浅析中国媒体娱乐化对媒体未来发展的影响
浅析中国媒体娱乐化对媒体未来发展的影响浅析中国媒体娱乐化对媒体未来发展的影响摘要在中国,电视节目的娱乐化是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兴起,代表节目便是《综艺大观》,并逐步成为电视台收视率的支柱,成为了城市人在休息时最期盼的节目。
娱乐不仅仅是个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整个社会不可或缺的一各部分。
娱乐节目在当今社会不仅体现了娱乐所具有的最基本的游戏、欢乐因素,也是在大众文化日益得到重视的今天体现大众话语权,平民狂欢,尊重个性的重要表达方式。
因此制作出更多能够吸引大众的娱乐节目也成为了各个电视工作者为之奋斗的目标。
本文以电视娱乐节目为研究对象,着重分析电视媒体作为一种文化载体,作为媒体的一种功能,当前所存在的问题等方面的内容,一方面肯定电视娱乐化出现的合理性与必然性,另一方面也理性的分析了电视娱乐节目的兴起的背景和热播的原因,并提出目前电视娱乐节目的问题以及探讨电视娱乐节目在新时代背景下改进的方法,给电视工作者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关键词】:娱乐节目问题改进建议电视受众受众心理一、电视文化和大众文化的概念大众文化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美国哲学家奥尔特加《民众的反抗》一书中。
主要指大众文化的和谐价值的是一地区、一社团、一个国家中新近涌现的,被大众所信奉、接受的文化。
而电视文化在社会学家麦尔卡尔则将电视文化看成是一种社会学意义上的社会生活现实。
在一定意义上讲,电视作为一种大众媒介,可以说它所带来的文化与大众文化是同义语。
关于大众文化与大众媒介的关系,大众媒介是大众文化的重要载体,大众文化是大众媒介传播的重要内容,大众媒介塑造大众文化,大众文化对大众媒介有重要影响。
文化影响媒介,有什么样的大众文化就有什么样的大众媒介。
媒介受文化的浸润影响,反映文化,代表文化,成为一定文化的喉舌。
正如麦克卢汉说的那样,媒体是人体的延伸,而电视正好满足了人们对于事情的干关上的刺激,如视觉、听觉等等,这也是电视媒介文化与大众文化如此紧密相连的原因所在。
大众传媒泛娱乐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大众传媒泛娱乐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研究大众传媒泛娱乐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研究引言当今社会,大众传媒泛娱乐化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从电视娱乐节目到网络直播,从社交媒体到流行文化,大众传媒的泛娱乐化给我们带来了丰富的娱乐选择。
尤其对于大学生这一年轻人群体而言,他们更容易深受大众传媒泛娱乐化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大众传媒泛娱乐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大众传媒泛娱乐化对大学生的影响1.1 消费观念的改变大众传媒泛娱乐化给大学生带来的首要影响是消费观念的改变。
以往,大学生注重学习和知识获取,相对较少追求娱乐消遣。
然而,随着大众传媒泛娱乐化的兴起,大学生日益倾向于将时间和金钱投入到娱乐活动中,而忽视了学业的重要性。
他们更追求充满刺激和乐趣的娱乐体验,进而影响他们对学习的态度和行为。
1.2 价值观念的扭曲大众传媒泛娱乐化导致了价值观念的扭曲。
在电视节目、网络直播和社交媒体的大范围泛娱乐化的背景下,大学生对金钱、名利、外貌等表面价值的追逐趋于盲目。
他们可能更倾向于模仿偶像、追捧明星,而对道德伦理、责任意识等内在价值关注不足。
这样的扭曲价值观念可能导致大学生对社会和人际关系理解的偏差,对个人发展产生冲击。
1.3 学习压力的增加大学生一方面受到来自大众传媒泛娱乐化的消极影响,另一方面也面临着巨大的学业压力。
泛娱乐化文化浸透到校园生活,使大学生更容易分心。
面对大量的娱乐选择,他们较难抵挡各种诱惑,进而导致学习压力的增加。
这种娱乐化带来的分散注意力和时间的短缺,可能使大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成绩受到不利影响。
二、应对大众传媒泛娱乐化的对策研究2.1 提高媒体素养提高大学生的媒体素养是应对大众传媒泛娱乐化的重要对策。
媒体素养包括对信息的正确理解和分析能力,以及对媒体信息的理性评估和选择能力。
学校可以加强媒体素养教育,培养学生对媒体的批判性思维和辨别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分辨娱乐内容与信息真实性。
2.2 倡导理性消费观念学校和社会应该共同倡导理性消费观念,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娱乐消费。
传媒娱乐化与大众文化
传媒娱乐化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娱乐内容占比增加、新闻报道方式轻松化、强调个人与消费主义、 追求新奇与刺激性等。
传媒娱乐化的历史与发展
历史
传媒娱乐化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当时电视成为主流媒体,电视节目的娱 乐性质越来越受到重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新媒体的出现进一步推动了 传媒娱乐化的趋势。
传媒娱乐化与大众文 化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传媒娱乐化的趋势 • 大众文化的概念与特点 • 传媒娱乐化与大众文化的关系 • 传媒娱乐化的利弊分析 • 大众文化的利弊分析 • 传媒娱乐化与大众文化的案例分析
01
传媒娱乐化的趋势
定义与特点
定义
传媒娱乐化指的是在大众传播过程中,娱乐元素大量渗透,使传播内容偏向软新闻、明星趣闻、体育新闻等,而 硬新闻、时政新闻等严肃内容被边缘化。
案例二:网络直播平台的大众文化现象
总结词
网络直播平台作为一种新型的传媒形式,近 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普及。它为大众提 供了一个互动、分享、娱乐的平台,也成为 了许多人的娱乐方式。
详细描述
网络直播平台的出现,使得大众可以更加便 捷地分享自己的生活和娱乐。人们可以通过 直播平台展示自己的才艺、分享自己的生活 经验,与其他网友互动交流。同时,直播平 台也为一些人提供了就业机会,例如游戏主 播、音乐主播等。此外,直播平台还为一些
06
传媒娱乐化与大众文化的案例分析
案例一:电影产业的娱乐化现象
总结词
电影产业一直以来都与娱乐密不可分,娱乐化现象在 近年来更是显著。电影不仅作为艺术的表达方式,也 成为了大众放松和享受的场所。
详细描述
随着经济的发展,电影产业也得到了巨大的推动。人 们对于电影的消费需求逐渐增加,电影市场逐渐繁荣 。为了迎合大众的需求,电影产业逐渐偏向于娱乐化 ,以吸引更多的观众。例如,许多电影以大场面、大 制作、大投入为卖点,强调视觉效果和音效,而忽视 了故事情节和人物塑造。此外,为了迎合大众口味, 一些电影还会加入流行元素和搞笑场景,以吸引更多 的观众。
略论大众传媒娱乐化现象的成因及其影响
略论大众传媒娱乐化现象的成因及其影响摘要:在电视娱乐节目不断掀起收视高潮的同时,报纸、广播等各类媒体都纷纷加大了娱乐在其媒介产品中的比重。
由此,也将我们的视野再次锁定大众传媒的娱乐化现象及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上。
运用传播学的理论对现代大众传播媒介娱乐化的成因及其对媒介、受众及社会产生的影响进行系统的阐述,很有必要。
关键词:大众媒介娱乐化成因影响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从报纸到电视、从广播到网络,“娱乐”成为一个出现频率越来越高的词语,而一切具备“娱乐”因素的传媒产品,也迅速成为各大媒体争相开发的重点。
本文将重点从传播学的角度,结合中国当前的实际,力图对当代媒介娱乐化的成因及对大众传播媒介以及受众、社会的影响做出分析。
1 大众传媒娱乐化现象的成因1.1 “提供娱乐”——大众媒介的四功能之一娱乐在现代社会发挥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门德尔松认为,娱乐除了是传承文化的一部分,还具有另一面——提供犒赏、放松、减轻压力,从而使人们更易于应付真实生活中的问题并减轻社会紧张度,避免社会的崩溃。
因此,娱乐是媒介不得不重视的一项重要功能。
传播学者贝瑞森在上个世纪70年代纽约的一次报业罢工期间进行调查时发现,没有报纸以后,人们失去了报纸给他们带来的娱乐享受,都普遍感到一种失落感。
他们这样描述从新闻中获得的娱乐和享受:“在每天操持繁琐家务与无聊的时刻中,我们习惯坐在舒适的椅子上看报,算是放松休息一下”;“知道最新消息,并与朋友谈论这个这些新闻,是个人获得社会威望的方法”。
娱乐与传媒的结合也演变出现代社会中一项重要的产业——“信息娱乐”。
喻国明教授在谈到传媒产业的功能演进时也说:“媒介可以把握通俗文化、流行心理,最广泛渗透到社会空间。
而娱乐要反映的是流行文化,反映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
传媒是娱乐业中的价值链条之一,它为娱乐提供了一个平台。
”娱乐与传媒的高度结合产生的就是“信息娱乐”。
一方面,娱乐通过传媒的传播得以普及、扩大影响;另一方面,传媒通过娱乐赢得观众和市场。
大众传媒娱乐化现象应对策略分析
大众传媒娱乐化现象应对策略分析作者:胡少华来源:《新学术论丛》2012年第06期一、大众传媒娱乐化现象的表现打开电视机就不难看出,我国的大众传媒已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娱乐化的现象。
首先是一系列选秀活动的热播,成为电视媒体娱乐化现象的显著表现。
这类平民选秀节目内容雷同,为适应大众的观看水平的需要而大多采取较为庸俗、刺激性较强的表现方式。
且因为市场调节的滞后性和竞争性,大多数后抢占市场的选秀节目良莠不齐,质量不能保证。
另外,一些新闻类节目也不同程度地表现出娱乐化倾向。
首先最突出的是娱乐新闻日趋显现的低俗化,诸如内幕、绯闻、情变、三角恋之类的花边新闻,不断炒作甚至不惜造假,已完全背离新闻传播的本义与初衷。
其次是民生新闻的娱乐化倾向。
民生新闻本是反映民情,表现百姓基本生活状态的新的新闻形式,但现如今的民生新闻,一味为了追求收视率,大多将关注焦点集中在暴力、犯罪、车祸等灾难的报道上,或是极力推崇一些煽情镜头和细节,而放弃了对新闻事件本身的深究和讨论。
尤其在主持形式上,为追求标新立异的表现风格,大量使用非正规的口语化表达、插科打诨式的解说及过分夸张的肢体动作,让人不知道是在看新闻还是在看幽默剧。
二.大众传媒娱乐化现象的应对策略1.一分为二,分清利弊大众传播的娱乐化,也有其积极意义所在。
首先,大众传播的娱乐化,是对受众心理需求的满足,是对受众合理要求的积极回应。
我国的大众传媒,不可能再倒退回从前单一的为党和国家政策作宣传工具的时代,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和历史,大众传播的娱乐化也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葛红兵认为:“泛娱乐化不会害死人,也不会真的危害社会,一个洋溢着自由和欢笑的社会总比一个拘谨和压抑的社会更好。
”[9]其次,大众传播的娱乐化,是“看不见的手”即市场在起调节的作用。
通过市场竞争而形成的娱乐化趋势,是符合了市场需求的产物。
通过市场的合理化配置与资源整合,有助于电视媒体不断发展壮大,形成规模和产业。
当前我国大众媒介新闻娱乐化现象剖析
当前我国大众媒介新闻娱乐化现象剖析当前我国大众媒介新闻娱乐化现象剖析摘要:本文从大众媒介新闻娱乐化的现象和原因入手,剖析了其对社会、传媒和观众的影响。
同时,探讨了如何应对大众媒介新闻娱乐化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措施。
第一章现象分析1.1 大众媒介新闻娱乐化的表征大众媒介新闻娱乐化是指在大众媒介中,新闻内容和形式逐渐向娱乐化趋近的现象。
它的表征主要包括:新闻报道更加注重娱乐性,追求轻松、活泼、娱乐效果;娱乐元素在新闻中占据主导地位,注重感官刺激和娱乐效果;新闻节目和平台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新闻变成了一种娱乐产品;新闻报道围绕娱乐明星、绯闻、八卦等话题展开,对社会正能量的报道减少。
1.2 大众媒介新闻娱乐化的成因大众媒介新闻娱乐化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经济利益驱动:娱乐化新闻更容易吸引观众,从而带来更多广告收入。
(2)观众需求变化:随着生活节奏加快,观众对轻松、娱乐的信息越来越感兴趣。
(3)媒介技术进步:新技术的出现使得新闻传播更加方便和快捷,也使娱乐性元素更容易在新闻中传播。
第二章影响分析2.1 对社会的影响大众媒介新闻娱乐化对社会的影响主要表现为:(1)社会价值观的扭曲:大量的娱乐新闻可能导致观众对社会价值观的认知与理解出现偏差。
(2)娱乐新闻中的虚假信息:为了追求娱乐效果,新闻报道中可能夹杂或夸大事件内容,导致观众对真相的认知产生误导。
(3)社会问题的漠视:娱乐新闻充斥于各类大众媒介中,使得一些重要社会问题被忽视或轻视。
2.2 对传媒的影响大众媒介新闻娱乐化对传媒的影响主要表现为:(1)丧失新闻的公共性:过度娱乐化的报道使新闻丧失了其作为公共知识的功能,造成大众的认知困扰。
(2)缺乏深度思考:过分关注娱乐性,导致新闻报道缺乏深度、思考与分析。
(3)商业化的压力:传媒机构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更加倾向于追求高收视率和点击量,忽视新闻报道真实性和公正性。
2.3 对观众的影响大众媒介新闻娱乐化对观众的影响主要表现为:(1)信息获取畸形化:过度追求娱乐化的新闻使得观众对于社会、政治等重要信息的了解程度减少。
大众传媒的娱乐化分析
当今中国大众传媒的娱乐化倾向摘要:我国大众传媒的娱乐化倾向源于上世纪80年代,伴随着改革开放之后社会经济的发展,不同媒介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消费主义的观念兴起,社会大众的对媒介产品的消费偏好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娱乐化已经成为大众传媒的一个显著特征。
关键词:大众传媒娱乐化消费主义社会大众近些年,电视屏幕上的娱乐节目可谓层出不穷,形成了娱乐当道的局面,单单2013年后几个月的时间,就有《我是歌手》,《中国最强音》《中国梦之声》《我的中国星》等选秀歌唱类节目相继播出。
随着暑期的到来,《快乐男声》、《中国好声音第二季》等曾经创下收视奇迹的各类选秀节目又将在这个夏天一起回归,势必又将在我国掀起一轮轮的收视大战,这似乎也把大众传媒娱乐化推向了极致。
反观其背后,在各种新闻媒体上,娱乐性内容的篇幅越来越多,而新闻节目的版面却大幅度压缩,就连严谨的严肃性新闻都要用娱乐的形式来包装,可是为什么会这样,到底是时代变化的要求,还是大众传媒的方向走错了。
造成这种娱乐化的趋势原因的确是发人深省的,本文在这里作出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首先我们要提到大众传媒的概念,大众传媒是指职业传播者和传播机构向大众提供信息、知识、观念、娱乐的媒介。
麦克唐纳曾说过:大众文化的花招很简单———就是尽一切办法让大伙儿高兴。
娱乐性也是大众传媒的基本功能之一。
当前大众传媒的娱乐化主要分为两种形式:第一,新闻内容本身的娱乐化。
动不动哪个名人的隐私问题,就被搬到了报纸或电视上,谁和谁一起吃饭,谁和谁一起旅游,这种内容也可以成为头版新闻。
再就是一些虚假炒作新闻,某些人为了出名故意向媒体提供线索,制造轰动效应,例如,前几天热炒的“安徽孕妇被迷倒后腹中胎儿被盗”一事,后来经调查发现原来是是当事人自导自演的一场闹剧。
此孕妇根本没有怀孕,是因为担心事情暴露,才策划这起所谓的婴儿被盗案。
第二,电视节目,电视剧的娱乐化。
现今的电视节目大多以娱乐的形式出现在荧幕上,各式各样的相亲节目,歌唱节目,综艺访谈节目,让人眼花缭乱,以至于慢慢走向了低俗化。
大众传媒泛娱乐化现象对青少年人生观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大众传媒泛娱乐化现象对青少年人生观的影响及对策探究引言随着科技的迅猛进步和互联网的普及,大众传媒的泛娱乐化现象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常态。
尤其是对于青少年群体来说,他们是大众传媒泛娱乐化现象的直接受众之一。
这种现象不行防止地对青少年的人生观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探讨大众传媒泛娱乐化现象对青少年人生观的影响,并提出可行的对策。
一、大众传媒泛娱乐化现象背景大众传媒泛娱乐化现象指的是娱乐节目和内容在传媒领域的广泛普及和盛行。
这种现象主要受到市场需求和商业利益的驱动。
由于娱乐节目通常具有轻松、幸福和符合大众口味的特点,因此能够吸引更多的观众和消费者,从而为媒体平台带来更多的经济利益。
然而,大众传媒泛娱乐化现象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对青少年人生观的影响。
二、大众传媒泛娱乐化现象对青少年人生观的影响1.价值观扭曲大众传媒泛娱乐化现象给青少年传递了一种以娱乐为中心的价值观念。
他们将幸福与娱乐紧密联系在一起,认为只要追求娱乐,就能得到幸福。
这导致他们对努力工作和追求个人成长的重要性认知不足。
2.虚幻世界引诱大众传媒泛娱乐化现象中的娱乐内容往往是虚幻的,充斥着夸张的情节和不切实际的设定。
这种虚幻世界容易引诱青少年避开现实问题,过度沉迷其中,轻忽真实生活中的责任和挑战。
3.消费主义倾向大众传媒泛娱乐化现象不仅推广了娱乐节目,还加大了商品和品牌的推广力度。
青少年在被广告和营销活动的轰炸下,对消费品和时尚趋势产生深厚的爱好。
这种消费主义倾向会让他们过度追求物质享受,轻忽社会责任和价值观的建立。
三、应对策略1.提升青少年媒体素养青少年需要具备区分和分析媒体信息的能力,以防止被大众传媒泛娱乐化现象误导。
因此,在教育中应重视培育青少年的媒体素养,包括媒体批判思维、信息真伪区分和适度消费等方面的能力。
2. 鼓舞青少年多样化爱好为了缩减对大众传媒泛娱乐化现象的过度依靠,青少年应鼓舞多样化的爱好爱好,例如阅读书籍、参与体育活动、投身公益事业等。
当前我国大众媒介新闻娱乐化现象剖析
当前我国大众媒介新闻娱乐化现象剖析当前我国大众媒介新闻娱乐化现象剖析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媒介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大众媒介作为传递信息和影响公众的重要平台,在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近年来我国的大众媒介新闻呈现出明显的娱乐化倾向,引发了人们的关注和担忧。
本文将对当前我国大众媒介新闻娱乐化现象进行剖析。
一、大众媒介新闻娱乐化趋势的出现1.1 经济利益驱动当前,我国大众媒介行业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和商业利益的考量。
为了吸引更多的观众和读者,增加点击率和销售额,很多媒体倾向于迎合大众的娱乐需求,将新闻内容注入更多的娱乐元素,以此来吸引更多的目标群体。
1.2 受众需求变化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对于新闻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
相较于传统的严肃、务实的新闻报道,越来越多的受众更倾向于融入娱乐元素的新闻内容,这也促使了大众媒介新闻娱乐化的出现。
二、大众媒介新闻娱乐化现象的特点2.1 内容选择的倾斜大众媒介的新闻内容选择日益倾斜向娱乐化方向,越来越多的轻松愉快的话题成为新闻报道的主要内容,而涉及社会问题、深度分析等严肃议题的报道减少了。
观众对于这些轻松愉快的新闻内容更容易产生兴趣,因此大众媒介更倾向于选择这样的内容。
2.2 报道形式的改变大众媒介在报道方式和形式上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新闻报道越来越注重视觉影像的刺激和新闻事件的情感宣泄,过度追求娱乐效果。
一些媒体甚至以追求猎奇、低俗、血腥等手段来吸引眼球,进一步增加了新闻的娱乐性。
三、大众媒介新闻娱乐化现象的影响3.1 信息流失大众媒介新闻娱乐化现象导致新闻内容的丧失。
过分追求娱乐效果,使得原本应该是新闻报道的内容更多地成为了娱乐的范畴,导致严肃新闻内容的流失。
这种情况下,新闻媒体不能及时、全面、准确地向公众传递信息,从而使公众在面临各种社会问题时难以取得准确的信息。
3.2 观众认知误导由于大众媒介新闻娱乐化的倾向,观众对于新闻真实性和可信度的判断能力逐渐减弱。
略论大众传媒娱乐化现象的成因及其影响
略论大众传媒娱乐化现象的成因及其影响摘要:在电视娱乐节目不断掀起收视高潮的同时,报纸、广播等各类媒体都纷纷加大了娱乐在其媒介产品中的比重。
由此,也将我们的视野再次锁定大众传媒的娱乐化现象及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上。
运用传播学的理论对现代大众传播媒介娱乐化的成因及其对媒介、受众及社会产生的影响进行系统的阐述,很有必要。
关键词:大众媒介娱乐化成因影响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从报纸到电视、从广播到网络,“娱乐”成为一个出现频率越来越高的词语,而一切具备“娱乐”因素的传媒产品,也迅速成为各大媒体争相开发的重点。
本文将重点从传播学的角度,结合中国当前的实际,力图对当代媒介娱乐化的成因及对大众传播媒介以及受众、社会的影响做出分析。
1 大众传媒娱乐化现象的成因1.1 “提供娱乐”——大众媒介的四功能之一娱乐在现代社会发挥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门德尔松认为,娱乐除了是传承文化的一部分,还具有另一面——提供犒赏、放松、减轻压力,从而使人们更易于应付真实生活中的问题并减轻社会紧张度,避免社会的崩溃。
因此,娱乐是媒介不得不重视的一项重要功能。
传播学者贝瑞森在上个世纪70年代纽约的一次报业罢工期间进行调查时发现,没有报纸以后,人们失去了报纸给他们带来的娱乐享受,都普遍感到一种失落感。
他们这样描述从新闻中获得的娱乐和享受:“在每天操持繁琐家务与无聊的时刻中,我们习惯坐在舒适的椅子上看报,算是放松休息一下”;“知道最新消息,并与朋友谈论这个这些新闻,是个人获得社会威望的方法”。
娱乐与传媒的结合也演变出现代社会中一项重要的产业——“信息娱乐”。
喻国明教授在谈到传媒产业的功能演进时也说:“媒介可以把握通俗文化、流行心理,最广泛渗透到社会空间。
而娱乐要反映的是流行文化,反映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
传媒是娱乐业中的价值链条之一,它为娱乐提供了一个平台。
”娱乐与传媒的高度结合产生的就是“信息娱乐”。
一方面,娱乐通过传媒的传播得以普及、扩大影响;另一方面,传媒通过娱乐赢得观众和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