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
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路向研究
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路向研究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普及,数字化保护逐渐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种重要手段。
黑龙江省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地区之一,其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需要进行数字化保护。
本文旨在探讨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路向研究。
一、数字化保护的意义和现状数字化保护是指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存储、转换、加工、传播等技术手段,从而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长期保存、可持续传承、便捷交流等目的。
数字化保护的意义在于可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同时也方便了公众的使用和了解。
黑龙江省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其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民间传说、音乐舞蹈、工艺美术、戏曲等多项内容。
在现阶段,黑龙江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尚未得到很好的保护与传承,且在数字化保护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技术设施不足、缺少专业人才等。
二、数字化保护中应考虑的问题数字化保护并不是简单的数字化存储,其应考虑的问题非常多。
在数字化保护过程中,应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数字化保护的范围数字化保护的范围包括对黑龙江省各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保护,例如传统民俗、非遗传承人、文化遗址等等。
(二)数字化保护的技术手段数字化保护的技术手段包括数字格式、数字存储和数字传输等技术。
在数字化保护中,数字传输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需要保证数据的安全、完整及及时性。
(三)数字化保护的标准在数字化保护中,需要参照相关的标准,例如ISO的数字存储与交换标准、中国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规范等,以保证数字化物品的标准化、互操作性和便于管理。
(四)数字化保护的安全数字化保护过程中应注意数据的安全性,包括数据的备份、密码保护、网络安全等。
此外,黑龙江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到许多知识产权和版权问题,应注意知识产权的保护。
(五)数字化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数字化保护需要考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例如保证数字化物品的长期保存和传承,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技术支持。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述评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述评一、本文概述Overview of this article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简称ICH)作为人类文明的活态传承,承载着民族的历史记忆、文化基因和精神标识。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研究已成为当前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热点与前沿。
本文旨在系统梳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的现状、进展与趋势,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与分析,以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本文首先界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的概念与内涵,阐述了数字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接着,从数字化技术、数字化平台、数字化应用等方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的现状进行了全面梳理。
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展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以期为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CH), as the living inheritance of human civilization, carries the historicalmemory, cultural genes, and spiritual symbols of the nation.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the digital protection and research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has become a hot topic and frontier in the current field of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This article aims to systematically review the current status, progress, and trends of digital research on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hrough a review and analysis of relevant literature, it aims to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and practical guidance for the digital protec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his article first defines the concept and connotation of digitaliza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elaborates on the important role and significance of digitalization in the protec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Subsequently, a comprehensive review was conducted on the current status of digital research on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digital technology, digital platforms, and digital applications. On this basis, this article furth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in the digital research of intangible culturalheritage, and proposes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Looking forward to the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 of digital research on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and inspiration for promoting the digital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的理论基础Theoretical basis for digitiza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的理论基础主要源自于文化学、信息学、传播学、计算机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途径研究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途径研究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化传播已经成为了一种重要的传播方式。
对于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样珍贵的文化资源,数字化传播为其传承和保护提供了新的途径。
本文将探讨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的途径,并分析其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意义。
一、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以传统文化、民俗习惯、传统艺术和手工艺术技艺等为代表的,代代相传的文化遗产。
这些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民族风貌和深厚的历史底蕴,对于少数民族的文化认同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受限于传统的传播方式,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二、数字化传播在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意义在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中,数字化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
数字化传播可以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广至全球。
通过互联网和数字平台,人们可以轻松地了解到各种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加深对其的了解和认同。
数字化传播可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下来,避免受到时间和环境的侵蚀。
通过数字化技术的手段,可以将文化遗产进行记录和保存,以便后人进行研究和传承。
数字化传播可以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活化。
传统的文化遗产可以通过数字化传播的方式,与当代社会相结合,开发出更多的文化产品和创意,使之得以活化和传承。
1.建立数字化平台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的第一步是建立数字化平台。
通过建立文化传统数字化数据库或者搭建文化传统数字化平台,可以将各种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和展示。
这样的平台可以为人们提供一个了解和学习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窗口,也可以为文化传承者提供一个展示自己技艺和作品的平台。
2.利用社交媒体传播在数字时代,社交媒体已经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可以通过社交媒体进行传播。
可以通过建立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平台,将文化资源进行传播和推广。
利用社交媒体,可以将文化遗产传播至更广泛的受众,提高传统文化的认知度和传播效果。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的研究现状、现实困境及发展路径
结论
本次演示通过对中国非遗数字化传播的研究现状、现实困境及发展路径进行分 析,指出了数字化技术在非遗保护和传承中的重要性以及面临的挑战。提出了 加强数字化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保持非遗的原生形态和内涵、推动跨地区和跨 文化的非遗数字化传播交流与合作等发展路径的建议。
谢谢观看
文献综述
非遗数字化传播是指利用数字技术将非遗转化为可共享、可再生的数字形态, 并通过各种渠道进行传播和推广。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于非遗数字化传播进 行了大量研究。在国内方面,李瑾等(2019)认为非遗数字化传播有助于提高 传承与发展效率,同时提出了非遗数字化传播的三种模式。在国际方面, Sangmi等(2021)对韩国非遗数字化传播的现状进行了研究,强调了数字化 技术在非遗保护和传承中的重要性。
1、现状方面,中国非遗数字化传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许多非遗项目已 经被数字化转换,并得以在各种数字平台进行传播。此外,一些地区还建立了 非遗数据库和数字博物馆,以便更好地保存和展示非遗资源。
2、困境方面,虽然数字化传播为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带来了新的机遇,但仍存 在一些挑战和问题。如前所述,数字技术的运用可能导致非遗的文化价值流失, 同质化现象加剧以及成本增加等问题。
研究方法Βιβλιοθήκη 本次演示采用文献研究法,通过搜集和阅读关于中国非遗数字化传播的相关文 献,整理出现状、困境和发展路径的相关资料。此外,还对部分学者进行了深 度访谈,以获取关于非遗数字化传播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建议。
结果与讨论
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关于中国非遗数字化传播的现状、困 境和发展路径的结论:
directions. Keyword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digital dissemination, status quo, difficulties, development path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研究论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研究论文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研究论文摘要: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发展迅速,本文从著作权的角度出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中涉及的内容进行了梳理,探讨了保护实践中数字化成果著作权的认定、使用和限制等问题,以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作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著作权我国有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截止目前为止,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名录项目最多的国家。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数字化保护发展迅速。
实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对于传承和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从著作权的视角,对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一、数字化保护的内容相比于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国会图书馆启动的“美国记忆”计划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启动的“世界记忆”项目,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起步虽并不算早,但发展迅速。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指利用信息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数字化记录,将数据资源进行标准化的输入和转化,实现分类和信息化存储,通过数据库等形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数字化的记录、保存、管理和利用。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种类、数量、环境、状况等进行的真实记录,而产生的文字录入、图像、音频、视频采集等数字化信息。
二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进行数字化载体记录,将数据按照相应标准进行输入,使之成为系统化、专业化的数字资源信息。
三是在互联网+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资源的使用和传播,主要是指在数字资源展示与共享平台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业知识的获取,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检索,相关信息的查阅等。
四是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进行的数字形式的再创作,或者商业化利用等。
二、数字化保护成果的著作权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性、流变性和民族性等特点,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著作权主体、客体的相关问题上一直存在争论,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成果的著作权问题是相对明确的。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途径研究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途径研究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应用,数字化传播正在成为各种文化遗产的主要方式,从而实现了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对于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数字化传播在快速传播民族文化,促进文化多元性,以及提高文化认同感等方面可发挥重要作用。
本文将围绕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途径进行探讨。
一、网络平台数字化传播网络平台是目前最主要的数字化传播途径之一,具有信息传播速度快,信息传播范围广,及时更新和方便互动等特点。
针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建设专门的网络平台,传播相关文化资讯,如民族音乐、传统舞蹈、手工艺品等,既方便全球用户了解民族文化,也保护和传承了民族文化遗产。
二、数字博物馆传播数字博物馆是一种新型的文化传播方式,透过数字化技术对于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式保护,同时让这些文化遗产可以更加全面和多维度地展示给公众。
博物馆数字化展览不仅可以保证文物完整性和安全性,还能够让更多人看到它们和理解它们的重要性。
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为例,其诸如“边疆博物馆数字馆”、“喀什地区古建筑数字博物馆”等页面具有极高的教育和展示效果。
数字化博物馆的建设将使更多人了解和欣赏到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文化传承的目标。
三、新媒体数字化传播新媒体的数字化传播方式也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宣传提供了新的途径。
微博、微信、抖音等等社交媒体平台也是目前广泛使用的数字化社交工具,通过这些渠道,可以将少数民族文化传世千载的故事和风俗习惯以趣味性的方式传递给广大网友。
这些新媒体的开辟,不仅可以将文化遗产发扬光大、传承下去,还能够实现文化年轻化和全民化,让更多人了解我们祖国的多元文化,并在此基础上发扬光大。
综上,网络平台、数字博物馆以及新媒体数字化传播方式都是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的重要路径之一,而且它们各有所长,可相辅相成。
不仅能够扩大文化传承和保护的影响力,还可以实现文化与科技的深入结合,彰显中国多元文化的丰富内涵。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播研究检索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播研究检索式示例文章篇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播:一场新时代的文化传承之旅》嘿,你知道吗?咱们身边有好多超级棒的东西,它们不是那种看得见摸得着的大物件,而是像一阵风,像一首古老的歌,这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呢。
今天呀,我想和你聊聊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播这件超级酷的事儿。
我有个爷爷,他可厉害了。
爷爷会好多老手艺,像捏面人儿呀,那小小的面团在爷爷手里就像被施了魔法一样,一会儿就变成了活灵活现的孙悟空,或者是胖胖的猪八戒。
还有剪纸,一张普普通通的红纸,爷爷拿着剪刀咔嚓咔嚓几下,就能剪出一朵漂亮的花儿,或者是一只展翅高飞的鸟儿。
爷爷这些手艺啊,都是老一辈传下来的,这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可是我发现,像爷爷这样会这些手艺的人越来越少了。
每次想到这个,我就很担心,要是以后没有人会这些了,那多可惜呀。
这时候呀,我就听说了这个数字化保护与传播。
这就像是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穿上了一件超级酷炫的科技铠甲。
你想啊,要是把爷爷捏面人儿的过程拍成小视频,放到网上去,那全世界的小朋友是不是都能看到啦?这就好像是把爷爷的手艺装在一个魔法盒子里,然后这个盒子通过网络这个大通道,送到了每一个人的面前。
这多神奇啊!我有个同学叫小明,他特别喜欢玩电脑游戏。
有一次我跟他说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的事儿,他一开始还不太懂。
我就跟他说:“小明呀,你玩的那些游戏,里面有好多好看的画面,那些画面就像是用魔法画出来的一样。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呢,就像是把那些老手艺也变成游戏里那种吸引人的画面。
比如说皮影戏,要是做成一个数字皮影戏游戏,大家就可以在手机或者电脑上玩,一边玩还能一边了解皮影戏的故事和制作过程呢。
你说酷不酷?”小明听了眼睛都亮了,他说:“哇,那可太酷了,就像我玩的冒险游戏一样,每一关都有新发现。
”还有我的老师,老师给我们讲过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
老师说,以前呀,要想了解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只能去实地找那些老师傅,或者是去一些很古老的地方找资料。
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发展探究
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发展探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湖北省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的地区之一,拥有着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黄梅戏、楚剧、荆州木版年画等。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这些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严重的流失和消失风险,传统文化传承和保护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数字化技术的日益发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数字化保护不仅可以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始样貌和信息,还可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传承提供新的载体和渠道。
对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保护与发展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对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发展的探究,探讨如何更好地利用数字化技术保护和传承湖北省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为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1.2 研究目的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发展是现代社会文化保护的重要课题,其核心目的在于传承和弘扬湖北省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有效利用数字化技术手段进行保护和传播,使其更好地融入现代社会生活,实现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有机结合。
通过对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发展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非遗项目的特点和价值,探索保护和传承的有效途径,提高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与参与度。
通过数字化手段,可以更好地保存和展示非遗项目,使更多人了解和喜爱湖北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为湖北的文化繁荣与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发展问题,通过分析现状、挑战和策略,提出合理可行的建议,为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工作提供参考和指导。
1.3 研究意义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发展已成为当今的重要课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研究随着现代科技不断发展和普及,数字化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也不例外。
传统手工艺、文学、音乐、戏曲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遗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如何保护这些多元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其得到合理利用和传承,成为了数字时代下的一项新挑战。
一、数字化保护方法数字化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常见方法。
数字化可以帮助人们保留和收集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有效地保存和传播这些非遗文化,增强传统文化的传承。
目前,数字化保护常用的方法包括数字存储、数字索引、数字化展示以及数字化素材的制作。
数字存储使非遗文化得以得到长期安全的保存,不受环境和时间的影响。
数字化索引则可以帮助人们更加便捷地获取和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
数字化展示则让非遗文化得以在更广泛的领域内得到展示和传播。
同时,数字素材的制作与管理也可以使得非遗文化得到更快速、更准确、更丰富的传承。
二、数字化保护的难点数字化保护非遗文化虽然具有很多优势,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难点。
其中最主要的当属非遗文化的知识产权问题。
非遗文化的传承,关乎到文化产业,也关乎到广大遗民习艺传承问题,所以在数字化过程中,需要重视非遗文化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需要开发出能够保护知识产权的数字技术。
除此之外,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多变、复杂,强调口传心授和手抄手绘,需要较长的时间积累,且不太适合在极短时间内数字化。
在数字化过程中,要对非遗文化的实质、内涵、传承过程有足够了解,需要运用专业的人才,以更好地把握非遗文化的核心。
三、数字传承的优势数字化保护非遗文化的一个显著优势就是传承范围的扩大。
数字化使得非遗文化得以在更广泛的地域进行交流和传播,拉近了地域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距离,打造共同的文化环境和生态,也进一步促进了不同地区间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数字化还可以提高人们对文化的参与感和归属感。
人们只需要打开屏幕或者轻轻一点手机,就可以进入数字文化的世界,更好地感受和理解非遗文化内涵,并从中找到共识。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开发研究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开发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全球化的深入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传承与保护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如何有效地将现代科技手段应用于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促进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前学术界和实践界共同关注的焦点。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开发研究》旨在深入探讨中国非遗数字化保护的必要性、可行性及其路径选择,同时分析数字化技术在非遗开发中的创新应用,以期为非遗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本文将首先对中国非遗的现状及其面临的挑战进行概述,明确非遗数字化保护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在此基础上,将梳理国内外非遗数字化保护的理论与实践,分析数字化技术在非遗保护中的应用及其效果,探讨非遗数字化保护的基本原则与策略。
随后,本文将重点研究非遗数字化保护的关键技术,包括数字化采集、存储、处理、展示与传播等方面,分析这些技术在非遗保护中的具体应用及其优势。
本文还将关注非遗数字化开发的创新模式,探讨如何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非遗的活化利用,推动非遗与现代生活的融合发展。
本文将总结非遗数字化保护与开发的研究成果,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与实践策略,以期为推动中国非遗的数字化保护与开发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非遗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让更多的人了解、认识和珍惜非遗,共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分析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些遗产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承载着民族认同感和历史连续性。
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传承危机和消失的风险。
目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呈现出多样性、复杂性和紧迫性。
从多样性来看,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涵盖了民间文学、表演艺术、社会实践、节庆活动、手工艺技能以及与自然界和宇宙相关的知识和实践等多个领域。
从复杂性来看,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与地域、民族、宗教、历史等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文化景观。
非遗传承中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播研究
非遗传承中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播研究第一章:引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指各种口头、表演、手工艺和节庆等民间传统文化,它们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是保障文化多样性和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资源。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不断推进,传统文化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尤其中年人群体更是面临着非遗传承难题。
因此,如何有效地传承和保护非遗文化,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本文将从数字化保护和传播两方面探讨非遗传承中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播。
第二章:非遗数字化保护2.1 数字化信息收集非遗数字化保护的核心是数字化信息收集。
数字化信息收集包括对非遗表演、手艺、文化、史料等信息进行系统整理和收集,将其转化为数字格式进行保存和处理。
数字化信息收集的重要性在于将非遗文化资料从传统保存模式向数字化时代的存储方式转变,将传统手写档案、纸质照片、文物等收集于一体,建立完整的数字化信息库,为非遗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2.2 数字化技术数字化技术是实现非遗数字化保护的重要手段之一。
数字化技术包括数字文物保护技术、数字图像处理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可以将传统文化艺术中的手艺技法、表演方式和艺术效果完美地还原到数字化平台上,保证了传统文化在数字化时代中的传承。
2.3 数字化保护的意义数字化保护可以让非遗文化在数字时代中“活”起来,即将非遗文化通过数字化手段与现代化融合。
数字化保护可以实现非遗文化的无形化传承,通过数字化文献的保存和网络传播,保障非遗文化传承不断,避免了因人为原因带来的文化的断层和逐渐失传的危机。
同时,数字化保护还可以在全球范围内推广非遗文化,扩大文化影响力和传播范围,保护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基因。
第三章:非遗数字化传播3.1 数字传播的手段数字传播是非遗数字化保护的重要延伸,数字传播需要借助网络、终端设备等互联网技术,将数字化保护的文化资源进行展示和传播。
数字传播的手段包括移动应用软件、数字博物馆、数字展览、视频直播、社交媒体等多种方式,通过数字化传播,让非遗文化的传播更加快捷、高效。
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发展探究
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发展探究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涵盖了丰富的传统技艺、民俗风情、传统音乐、舞蹈和民间艺术等,为湖北省的文化传承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科技的进步,如何更好地保护和发展湖北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了一项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数字化保护与发展被认为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本文将探讨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发展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一、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多彩湖北省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地方,拥有着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武汉的龙舟赛、荆州的古琴制作、襄阳的纸雕艺术、宜昌的茶艺表演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这些项目在历史长河中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底蕴,承载着湖北人民丰富的创造力和艺术才华。
二、数字化保护与发展的重要性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具有较强的时代烙印和地域特色,但是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难免会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局限。
面对如此丰富的非遗项目,如何更好地保存和传承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数字化保护与发展就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手段。
数字化保护与发展可以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通过数字化手段,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更好地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实现与时代的接轨,从而更好地满足人们对文化需求的多元化和个性化。
数字化保护与发展可以帮助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传承。
数字化媒体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打破传统的地域和社会隔阂,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更广泛地传播和弘扬。
数字化手段还可以为后人提供更为丰富和直观的学习和研究材料,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长久传承。
数字化保护与发展可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和商业化。
通过数字化手段,非遗项目可以更好地打开市场,实现商业化运营和产业升级,从而为相关从业者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推动非遗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
湖北省拥有丰富的技术人才和科研力量。
武汉作为湖北省的省会城市,拥有一流的大学和科研机构,汇聚了众多的科技人才。
非遗文创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技术
非遗文创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技术一、引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简称非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与民族特色。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变迁,非遗传统技艺面临着丧失与衰退的风险。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非遗,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技术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手段。
本文将探讨非遗文创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技术的应用。
二、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技术的意义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技术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记录、保存和传承,具有以下几方面的意义:1. 保护非遗传统技艺:通过数字化技术,可以对非遗传统技艺进行高精度的记录与存档,有效避免因人为或自然因素导致的非遗技艺丧失。
2. 提升非遗传承效率: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技术可以使非遗传承更加高效、便捷。
传统非遗传承常常需要通过口传或实践学习,而数字化技术可以将传承的过程记录下来,并加以系统化整理,为后续学习和传承提供便利。
3. 创新非遗文化产业:数字化技术赋予了非遗文化产业更多的可能性。
通过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技术,非遗元素可以更好地融入到现代生活与商业活动中,推动非遗文创产业的发展与繁荣。
三、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技术的具体应用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技术在非遗文创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 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简称VR)技术:通过VR技术,可以在虚拟环境中再现非遗技艺的传承过程,使人们可以身临其境地体验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
2. 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简称AR)技术:AR技术可以将非遗技艺的展示与实践融入到真实环境中,使观众更加直观地了解非遗文化,并参与到非遗的传承与创新中。
3. 数字化档案与数据库:通过建立全面的数字化档案与数据库,可以对非遗传承的各个环节进行全面记录与管理,为传统技艺的学习与传承提供参考与便利。
4. 在线教育平台:通过建立非遗在线教育平台,可以为广大学习者提供更便捷的非遗学习途径,同时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到非遗传承中。
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及数字化标准采集研究
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及数字化标准采集研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贵阳市作为贵州省的省会城市,拥有着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些传统文化,贵阳市开始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及数字化标准采集研究,以期能够更好地传承和保护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由各种民族和地域所创造并世代相传的包括文化、风俗、习惯、传统表演艺术等各种文化元素。
这些文化元素是一个地区文化的重要标志,是民族和地区文化的精神财富,对于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非遗的传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可以不断激发人们的文化自信心,形成文化认同感。
同时也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可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据库建设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的目的在于通过信息化手段,对贵阳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全面深入的收集、整理、保护和传承,为相关研究人员、政府决策者和社会公众提供准确、全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
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的工作主要包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调查和搜集、数字化的整理和储存、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并将其开放,为社会公众提供更多的文化资源。
通过数据库建设,贵阳市可以更好地管理非遗资源,保护贵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更多的人了解、重视、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数字化标准采集研究的重要性数字化标准采集研究的目的在于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数字形态,实现文化遗产数字化管理,促进文化资产新型保护、传承和利用,使非遗资源更好地融入现代社会,提升非遗价值。
数字化标准采集工作将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归档、整理和传承,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发展探究
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发展探究【摘要】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丰富多彩的内容需要得到数字化保护与传承。
本文首先介绍了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况,然后探讨了数字化保护的重要性及其面临的挑战,接着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和方法,并总结了数字化保护的成果。
结论部分对研究内容进行回顾,并展望了未来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发展的方向。
本研究旨在为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提供参考与借鉴,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传承、挑战、策略、成果、总结、展望未来1. 引言1.1 研究背景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元,包括传统技艺、民俗习俗、节庆活动等,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迁,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失传和衰退的风险。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湖北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已成为一种重要的策略和手段。
数字化保护可以通过现代技术手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信息数字化存储,并通过网络传播和数字展示,使其得以更广泛地传播和传承。
数字化保护在实践中还面临着诸多挑战,如技术落后、资金不足、人才匮乏等问题。
探讨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通过本研究,可以更好地认识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和价值,为其数字化保护提供有效的策略和措施。
1.2 研究目的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发展是当前文化领域的重要课题。
本文旨在通过对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发展的探究,探讨传统文化数字化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探讨数字化保护存在的挑战及解决对策,以及总结反思数字化保护的成果和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研究的具体目的包括:一是了解湖北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探讨其在当今社会的地位和价值;二是分析数字化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的应用现状及存在问题,探讨数字化保护的挑战;三是探讨如何制定有效的数字化保护策略,促进文化传承与创新;四是总结数字化保护的实践成果,探讨数字化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起到的积极作用;五是展望未来,为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
数字化背景下非遗的传承与创新发展策略研究
数字化背景下非遗的传承与创新发展策略研究一、研究背景及意义随着全球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主要趋势。
在这个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简称ICH)的传承与创新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世代相传的技艺、知识和价值观念,对于维护民族文化多样性、促进文化创新和世界文化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在数字化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数字化技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播和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和途径;另一方面,数字化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性、原生性和地方性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研究如何在数字化背景下有效地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促进文化多样性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研究旨在探讨在数字化背景下非遗的传承与创新发展策略,以期为相关政策制定和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参考。
通过对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案例分析,以及对数字化技术在非遗保护与创新中的应用进行深入研究,本研究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是梳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概念。
以期为我国非遗保护与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1.1 非遗的概念和重要性非物质文化遗产(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简称非遗)是指那些代代相传、具有历史、文化、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现象和实践。
它们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民族文化多样性、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非遗的传承与发展不仅有助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还能为现代社会提供丰富的精神资源和创新动力。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非遗的保护与传承面临着许多挑战。
全球化进程中的各种文化交流和碰撞可能导致一些传统技艺和文化现象的消失;另一方面,现代科技的发展也对非遗的传承和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研究如何在数字化背景下实现非遗的传承与创新发展,对于推动文化多样性保护、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数字化文化遗产保护技术研究
数字化文化遗产保护技术研究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为文化遗产保护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数字化文化遗产保护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已经成为当前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个重要方向。
本文将围绕数字化文化遗产保护技术展开讨论,分析数字化文化遗产保护技术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一、数字化文化遗产保护技术概述数字化文化遗产保护技术是指将文化遗产数字化,并采用多种技术手段实现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其主要手段包括数字化文物、数字化建筑、数字化图书馆等。
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使得文化遗产得以永久保存和广泛传播,为人们认识和研究文化遗产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数字化文化遗产保护技术既包括数字化文物的建模、数字化修复、数字化保护等技术,也包括数字化建筑的保护、数字化博物馆的开发等方面。
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不断扩展和深化,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向着数字化、智能化和可持续化方向不断发展。
二、数字化文化遗产保护技术现状目前,数字化文化遗产保护技术在国内外均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
国内外文化遗产保护机构、数字技术公司、研究机构等单位,针对数字化文化遗产保护的不同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创新性的研究和实践。
在数字化文物方面,已经出现了多种数字化技术。
例如:3D扫描技术、激光点云技术、光学成像技术等。
这些技术可以实现文物立体建模,从而更好地展示文物的特色和历史价值。
在中国,数字化文物的保护已经成为重要的工作方向。
例如:故宫博物院数字文物研究中心的成功建立,为数字化文物保护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
在数字化建筑方面,已经出现了多种数字化保护技术。
例如:虚拟现实技术、数字孪生技术、3D建模技术等。
这些技术可以帮助对建筑文物进行精准的数字化记录和保护。
在数字化博物馆方面,已经涌现出许多数字化博物馆,例如:中国数字博物馆、英国博物馆数字化项目等。
数字化博物馆可以让人们在线上欣赏收藏在博物馆内的作品,同时也能够提供更多的在线教育和文化体验。
三、数字化文化遗产保护技术未来发展趋势数字化文化遗产保护技术的应用仍然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未来数字化技术的不断进步将会推动数字化文化遗产保护技术的不断升级和创新。
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技术研究
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技术研究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技术也在逐步成熟。
文化遗产是指文化自然遗产、文化人文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人类文化的历史、艺术、科学等各个领域所留下的遗产。
这些文化遗产对于我们的文化传承和历史了解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为它们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新的方式。
数字化技术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新的路径。
在文化遗产领域,数字化技术可以将文物、文献、纪录片、信息等进行数字化处理,使其具有数字的形式,方便存储、传播和使用。
数字化技术实现了文化遗产的珍贵信息的捕捉、保存、传递和再利用,有利于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
传统的文化遗产保护方式存在很多的难点,比如文物养护、馆藏管理、修缮维护等问题。
数字化技术的出现为这些难点提供了解决方案。
数字化技术使文物保养和维护可以进行非接触式的点云处理,这种处理可以消除人为的破坏,为文物保护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另外,数字化技术还可以实现远程文物展示,让更多的人能够欣赏到文物的魅力。
文物馆等机构可以通过虚拟展览和在线文物数据库来提高受众的互动性。
数字化技术还可以完善和提高文献、纪录片、照片等资料的整理和保存。
以往,文献资料的保存都是通过印刷品等传统方式来实现。
这种方式存在着保存不易、易遗失、难传播等弊端。
数字化技术可以把文献资料转换为电子文件,实现统一保存、便于管理和传播。
数字化技术还可以提高文献资料的存储安全性,有效避免文献文件的遗失和损坏。
最后,就是数字化技术可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
随着传统文化的快速消失和现代化的进程加快,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获得了更多的关注和保护。
数字化技术为这些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
数字化技术可以用于记录、数字化保存和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
比如视频、音频等数字化技术可以记录并保留传统技艺、民族音乐、话剧等表演艺术的内容,并在社交媒体等平台上传播,从而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弘扬传统文化精神。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推广研究及APP视觉设计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推广研究及APP视觉设计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是指由人类创造的、传承发展了数千年的语言、知识、技能、习俗、表演艺术、节日等非物质形式的文化遗产。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了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独特文化特色和精神传承,具有不可替代性和不可再生性。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危机,越来越多的传统技艺被遗忘和边缘化。
为了推广和传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推广和APP视觉设计成为了重要的研究领域。
数字化推广不仅可以帮助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广泛的宣传和推广,还可以将其保护下来,以便后代人了解和学习。
首先,数字化技术可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制作成高质量的数字媒体内容,通过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渠道传播给更多的人。
例如,通过拍摄视频、录音、拍照等方式,我们可以将传统的音乐、舞蹈、舞台剧等表演艺术转化为数字化的形式,让全世界的人都能够欣赏和学习。
其次,数字化推广还可以通过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和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技术提供身临其境的体验,使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然而,数字化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面临着许多挑战。
首先,如何准确地传递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和精髓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依赖口头传承和亲身体验,其表达方式往往是主观的和不规范的。
因此,在数字化推广中,需要专业人士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研究和解读,确保其传递的内容准确和全面。
其次,如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版权和知识产权也是一个关键问题。
数字化推广往往需要使用各类数字媒体软件和工具,这就需要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法律,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版权不受侵犯。
在数字化推广中,APP视觉设计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APP是指手机应用程序(Application),通过APP可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和传播变得更加便捷和有趣。
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发展探究
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发展探究一、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湖北省位于中国中部,历史文化底蕴深厚,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湖北大鼓、楚剧、荆州木偶、荆州昆曲等。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湖北人民的智慧和勤劳,是湖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和保护方面面临很多困难。
一方面,由于传统的传承方式受到了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者和传统手艺人逐渐减少,知识和技艺的传承面临严峻挑战。
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些传统文化空间和场所逐渐消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表演和展示面临着严重的压力。
二、数字化保护的必要性为了更好地保护湖北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已经成为了必要的途径。
数字化保护可以通过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档案,记录和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信息和资料,包括传统技艺、传承人、相关历史文化背景等,实现文化遗产的长期保存和传承。
数字化保护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再现和传播,使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湖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相关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数字化保护还可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更多的资源支持和合作机会,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实现文化遗产的生机与活力。
三、数字化保护与发展的实践与成果在湖北省,数字化保护与发展的实践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
在湖北大鼓传承中心,通过数字化手段记录和保存了大量的湖北大鼓的资料和档案,包括音频、视频、图片等,为湖北大鼓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保障。
在楚剧的传承中,利用数字化技术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推出了一系列楚剧数字产品,包括数字音像制品、数字展览等,为楚剧的传播和推广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手段。
一些数字化平台和应用也为广大民众提供了更多了解和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机会,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发展将成为湖北传统文化保护的重要途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作者:王添羽刘彦王倩来源:《艺术科技》2016年第09期摘要:在十二五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背景下,非遗的保护和传承逐步被很多人所关注与研究。
尤其是通过合理的商品化及产业化的开发与利用重塑其在当下的物质价值与社会文化意义,更利于其主动性的保护与传承。
本文从工业设计设计的角度为切入点,选择以“古琴”为主题,在详细分析整理古琴斫琴技艺、减字谱等非物质特征的基础上,采用信息交互设计的手段与方法,以设计实践案例的形式提出了数字化背景下,以古琴为内容的数字化采集、保存、利用、展示及产品化的可能性。
并在对古琴自古沿袭下来复杂的斫琴工艺与独特的记谱规则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利用现有数字化技术与全新设计开发的交互装置与交互方式,结合软硬件的以装置艺术的形式展示古琴精密的琴身结构、精妙的记谱方式与精湛的斫琴技艺。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斫琴;减字谱;交互设计0 引言我国是非遗大国,但因其不依附于任何物质形态而存在的特性,它的保护和传承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古琴艺术是传统文人音乐的典型,它的弹奏法、记谱法、琴律等方面已形成完整的体系,因此得名“琴学”。
作为自古沿传下来的珍贵遗产,古琴本身就具有极其重大的研究价值,高原清幽的音质,顺从了古代文人骚客对人生境界的追求。
《太古遗音》一书是中国最早将古琴的样式收入的古籍,后来直至清代著有《五知斋琴谱》,其中所记载编纳的琴式已经达到了五十余种。
古琴从最初单一的外形随着历史变迁一路演变至今,见证了中国的哲学、历史与文学的演进,有仲尼、落霞、伏羲、蕉叶等式样,每个形态都蕴含着中国古代百家各派的哲理,复杂的结构与优雅的琴身也与繁琐的斫琴工艺密不可分。
斫琴工艺与减字谱为古琴艺术的传承与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倡导发扬传统文化的今天,新科技与新技术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也为古琴艺术的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本文通过对古琴这一传统乐器的艺术研究,目的在于让更多的人对古琴有更深入、全面的认识,使古琴艺术不再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虚无缥缈的东西,它将随着技术的发展走进人们的生活,也为古琴教学提供一种新的可能性。
1 主题1.1 选题范围古琴作为人文音乐的标志,其斫琴工艺与减字谱都在非遗之列。
不同于其他,古琴不依赖五线谱与简谱,由特有的减字谱来记录(如图1),这类乐谱更像是一种字符,只记弹奏指法与音位,不记音高,每个字符代表一个弹奏方式,即对应一个音,这些字谱都从古代汉字简化而来,灵活多变,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而古琴的斫琴工艺更是严密精细。
为了将这些古琴文化更全面完整地展现出来,设计组选取了以下几个方向进行分析比较:第一,古琴音乐可视化互动。
音乐可视化是将抽象的音乐变化借由一些物质形态发生的相应改变来达到可视的目的,国内外已有优秀的案例。
同样,音乐可视化也可用于古琴的弹奏中。
古人弹奏古琴最讲究心境与意境,所以设想在人们弹奏或者细微的触碰之下,借用投影技术,将画面投影在琴桌上,琴桌上的图画与景物随韵律改变,涟漪荡漾、惊起鸥鹭、云层翻涌,营造出“天”“地”“人”三声相辅相成的效果,让弹奏者身临其境。
评价:可视化对于任何一种乐器的音律都适用,能够形象地传达声音讯息,运用“通感”的手段来实现一种全新的交互体验。
第二,古琴减字谱教学装置。
减字谱,是通过汉字的简化与拼凑而得来的(如图2),每一部分都有各自的含义,各部分相加能得到千百种不同的组合,相较于常用的以音记谱的五线谱或者简谱,减字谱无疑开创了一种崭新的伟大记谱方式,凝聚了古代文人的智慧,也反映了当时我国在艺术方面的极高造诣与哲学领悟。
古琴的弹奏一共用到了除两手小指以外的所有八根手指,而左右手的分工也不尽相同,右手的手指都有两个基本指法,即向内与向外两个方向弹奏,不同手指弹奏不同的方向也有不同的指法名称,如右手食指向内弹拨,称为“抹”,反之向外弹,称之为“挑”,还有一些是由这些基本指法组成的,根据发声的快慢、弹奏的节奏也有不同的表达方式。
从识谱到能够根据谱子流畅完整地弹奏,需要花费数年来练习与精进,其中多数为儿童,而学琴对他们来说相当枯燥,而弹奏古琴需要沉稳的心性,所以对初学者而言,需要让这个时期尽量快速而高效地度过,这样一来耐心尚未消磨殆尽,对古琴的热情也正高涨。
所以如果能够在弹奏古琴之时让人知道这个音能够用哪几个字符弹奏出来,将所有可能性一一列举,便能举一反三,更快地更系统地在脑内进行字符的归纳整理;对于需要谱曲的古琴家而言,谱曲一般都是两个人进行的,一人负责弹奏,一人负责记录指法音律,但如果利用相同地技术,即弹奏者在古琴上谱曲,所用到的指法与所在音位能够快速被识别出相应字符并进行保存,待弹奏完成后对自动监测出的减字谱子稍作调节或加注,这样便可实现一人的谱曲,大大提高编曲效率。
评价:若能整理出一套减字谱与音高的完整体系,对于古琴的研究与探索无疑是一大跨越,对于“琴学”的未来发展有深远影响。
第三,斫琴、结构及减字谱互动展示。
斫琴工艺是鉴定一把琴优劣的关键,挑木备材、制胚、掏槽腹、上徽位、栓弦足足上百个步骤,环环相扣,每次加工都需要自然风干,如果以古法制琴,根据所在地域的不同,每出产一匹琴需要一到三年时间。
木材以百年房梁为优选,木性稳定,音质松透易保存。
木材讲究阴阳之分,其中蕴含的阴阳之理也不可忽视,一般琴面用桐木或杉木,古人讲究因材而斫,不同生长环境下的木材软硬程度也不同,软作阳,硬作阴;木质另外的评判规则为木质轻、松透、有脆性、打磨后光滑。
光是选材就有这么多说法,其他步骤的严格精细程度也就可见一斑了。
关于斫琴,东晋顾恺之有《斫琴图》一画(如图3),画中皆为古代的文人制琴时的图景,刨琴板、听音、制弦,将制琴时的神态描绘地栩栩如生,同时也反映了当时古琴在文人学士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
然而古琴的结构与斫琴技艺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不同的琴式斫琴工艺也略有不同,但琴长均为三尺六寸五,象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十三个徽,分别代表一年中的十二个月,其中七徽表示闰月,整个琴身按照人的构造划分,有肩、腰等部分,由宽变窄,暗示尊卑有别,每个琴都有七根弦,前面五根分别代表五行或宫、商、角、徵、羽。
另外,古琴有三音,泛音、散音与按音,即“天声”“地声”与“人声”,儒家礼乐思想根植其中。
因此,若以展示斫琴与琴身结构为主,减字谱为辅,并运用简易的交互操作来体验观赏,这将能使更多人了解古琴的历史渊源、演化过程、思想哲理与弹奏方式等,有助于斫琴工艺与减字谱的流传。
评价:以展示方式为主,用简易的交互了解斫琴、结构与记谱法,是很有吸引力的,在操作中引发他们的兴趣和关注,寻求更多机会与发展的可能性,这是目前最迫切需要的。
1.2 确立范围通过对比选择,笔者认为斫琴、结构及减字谱互动展示设计课题最为切合实际需求,研究内容丰富多样,切入点多样。
换而言之,就是从儒家礼乐思想入手,发扬古琴艺术这一精神文化遗产,让古琴这一充满古人智慧的乐器世代传承。
相较于钢琴、二胡、琵琶等乐器,古琴的学习者没有那么多,许多人知道古筝却不知道古琴,一方面,古琴的弹奏要求比其他乐器高,从与众不同的减字谱,到抚琴时沉着平静的心气,是初学者需要克服的,冗长的练习,繁琐的指法,这些都让人望而却步;另一方面,古琴在古代都是文人骚客的心头之物,辅以高雅的曲调吟诗作词,而如今快步前进的生活中,信息技术日新月异,追求新的刺激与体验,少有人会再为古琴驻足。
因此,打破这个僵局,注入新的活力,就需要结合现在的一些恰当的新技术来为古琴做点改变,换一种角度来欣赏,换一个方式去体验,使古琴以一个全新的姿态重回大众的视野,给这个传统乐器在未来更多沿传与发展的机会。
经过对历史渊源与科研究性的分析,最终确定古琴为研究与设计实践主题,并希望在学会减字谱与能够用基本指法完成弹奏的基础上研究减字谱结构与音高的关系,以及古琴各部件结构与古代相应学说的关系,将研究结果以适当创新的方式来进行展示。
同时,在设计过程中,要兼顾如场地、材质选择、交互环境、硬件搭建与程序编写等因素。
在讨论中我们会不断提出各种新的可能性,并对其通过实验进行一一排除,最终完善方案。
2 设计创意与方法2.1 设计要素分析交互装置与其展示环境密不可分,其中设计要素主要包括软件与硬件,即界面(GUI)的绘制与操作装置的设计,确立交互方式等等。
(1)界面。
界面是交互的基础,也是信息接收与反馈的载体,界面内容主要以古琴3D 模型为主,辅以适当的技术手段,使实物模型与界面3D模型匹配,借由一系列规定好的交互方式来观察古琴内部的细小结构及其部件,古琴内部构造复杂,每个零件都有自己的命名及存在的意义,其命名也与“上善若水”有关,处处流露出古人在哲学思想上的不俗造诣与对操琴之事的严谨与慎重。
(2)硬件。
材质上,采用铝合金展架来搭建,在硬件尺寸上,考虑人的操作习惯与交互体验,展台的实际大小与高度需要严格按照人机交互的一般规范,兼顾场地大小与光线强度。
整体造型呼应“天圆地方”的造琴哲理,下面搭建长方形的展架与桌面,在展台边缘的水平轨道上设置垂直圆形滑动轨道,这些轨道用以屏幕在XYZ轴上的移动。
2.2 设计方法分析在确定了设计方向与设计目的之后,运用功能分析法将产品功能进行分类,对其功能与子功能各自进行描述,忽略其形状、尺寸与材质,以此达到将功能抽象化,以此找到更多解决方案与创新点。
此分析法可以帮助预定产品功能并将它们建立联系,在这个分析方法中,坚持以下原则:确定该产品的主要功能,继而确定次要功能,即各部件需要继续开发的内容。
无论如何,让这个功能体系在设计过程中尽可能的抽象化。
其主要流程有:第一,以黑盒形式阐述产品内容。
第二,列出其功能列表。
第三,按时间、输入、输出归纳功能。
第四,整理使用结构。
2.3 设计创意可能性分析古琴艺术之所以是中华瑰宝,还因为它其中“上善若水”“天圆地方”的哲理。
其一,古琴中有山水,山即指岳山,水指代琴弦,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映射出古代学士们的审美意趣:见山立志,遇水生情,仁者喜山,智者喜水。
山作为水的发源地,水从山间流出,琴弦仿佛潺潺不息的水流,流过三十六寸五的琴身,即代表一载的时间,流经龙龈,继而迂回雁足,汇聚在足池之中,最后向着龙池与凤沼奔流而去,循回往复,生生不息。
所以在展台上,镶以涟漪纹样,使古琴展现在碧波荡漾的湖面上,此为“上善若水”,也暗颂操琴之人的高雅品性;其二,古琴琴面圆滑,意为天,琴底平直,意为地,“天圆地方”是中国传统阴阳学说的典型代表,也是一种从辩证的角度看问题的思维方式,并在后来的数千年得到了验证与更深入的研究。
2.4 创意表达与切入点分析利用虚实结合的方式,所有的古琴都是内同外异的,尽管外在形态上姿态不尽相同,但是构造、传统学说与哲理都是相通的,抽象的古琴造型给人们留出遐想的空间,以不变应万变;虚拟界面中,界面背景与桌面上的纹样相互呼应衬托,使两者建立更为紧密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