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分光光度法
11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续前
3.B带:由π→ π*跃迁产生 芳香族化合物的主要特征吸收带 • λmax =254nm,宽带,具有精细结构; • εmax=200 • 极性溶剂中,或苯环连有取代基,其精细结构消失
4.E带:由苯环环形共轭系统的π→ π*跃迁产生 芳香族化合物的特征吸收带 • E1 180nm εmax>104 (常观察不到) • E2 200nm εmax=7000 强吸收 • 苯环有发色团取代且与苯环共轭时,E2带与K带合并 一起红移(长移)
•
•
三、相关的基本概念
1.吸收光谱(吸收曲线): 不同波长光对样品作用不同,吸收强度不同 以λ~A作图 next 2.吸收光谱特征:定性依据 吸收峰→λmax 吸收谷→λmin 肩峰→λsh 末端吸收→饱和σ-σ跃迁产生
图示
back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续前
3.生色团(发色团):能吸收紫外-可见光的基团 有机化合物:具有不饱和键和未成对电子的基团 具n 电子和π电子的基团 产生n→ π*跃迁和π→ π*跃迁 跃迁E较低 例: C=C;C=O;C=N;—N=N—
续前
2.非光谱法:利用物质与电磁辐射的相互作用测定 电磁辐射的反射、折射、干涉、衍射和偏振等基 本性质变化的分析方法 分类:折射法、旋光法、比浊法、χ射线衍射法
3.光谱法与非光谱法的区别:
光谱法:内部能级发生变化 原子吸收/发射光谱法:原子外层电子能级跃迁 分子吸收/发射光谱法:分子外层电子能级跃迁 非光谱法:内部能级不发生变化 仅测定电磁辐射性质改变
E分 E电 E振 E转
能级差 E h h c
若用一连续的电磁辐射照射样品分子,将照射前后的 光强度变化转变为电信号并记录下来,就可得到光强 度变化对波长的关系曲线,即为分子吸收光谱
仪器分析-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第十一章)
d z2
d x2
y2
2 Cu(NH3 )6 蓝色
d z2
d x2
y2
d xy
d yz
d xz
∆E
d xy d yz
d xz
跃迁类型 * n*
峰位 <150nm -200nm
-200nm
强弱 弱
分子基团 饱和烃类
(max=135nm)
举例 CH3-CH3
较强 含-OH, -NH2 CH3Cl -X,-S等 (max=215nm =140)
第一节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基本 原理和概念
紫外 - 可见分光光度法是基于物质分子对紫外 - 可见光区 (200~760 nm)辐射的吸收特性建立起来的一种定性、定量和 结构分析的方法。
这种分子光谱是由于分子外层价电子的跃迁而产生的, 属于电子光谱。
根据分子轨道理论,当两个原子结合成分子时,两个原子的原子 轨道线性组合成两个分子轨道,其中一个具有较低的能量叫做成键轨 道,另一个具有较高的能量叫做反键轨道。
(5) 电荷迁移跃迁
分子同时具有电子给予体和接受体,用光照射化合物时,电子从给予 体向与接受体相联系的轨道上的跃迁称为电荷迁移跃迁。这种跃迁谱带 较宽,吸收强度大,吸光系数一般大于104 。
R1 N R
2
h
-
+ N
R1 R2
电子给予体 电子接受体
(6) 配位场跃迁
在配体存在下,过渡金属能量相等的 d轨道和镧系、锕系元素能量相 等的f轨道分别分裂成几组能量不等的 d轨道和f轨道,吸收光能后,低能 态的d电子或f电子分别跃迁到高能态的d或f轨道上,这种跃迁称为配位场 跃迁。必须在配体的配位场作用下才有可能产生,摩尔吸光系数较小, 一般小于102,位于可见光区。
第十一章 分子发光―荧光、 磷光和化学发光光谱法Molecular .
已逐步形成一支在这个研究领域中的工作队伍,研究内
容2已020从/6/15经典的荧光分析方扩展到新近发展起来的新技术。
返回第一张
上一张幻灯片 下一张幻灯片
§11-1 分子荧光和磷光光谱法
1.产生机理
在一般温度下,大多数分子处在基态的最低振动 能级。处于基态的分子吸收能量(电能、热能、化 学能或光能等到)后天激发为激发态。激发态是很 不稳定的,它得很快地释放出能量又重新跃迁回 基态。若分子返回基态时以发射的电磁辐射(即光) 的形式释放能量,就称为“发光”;如果物质的 分子吸收了光能而被激发,跃迁回基态所发射的 电磁辐射,称为荧光和磷光。现从分子结构理论 来讨论荧光和磷光的产生机理。
进入二十世纪以后,荧光现象被研究得更多了,在理论 或实验技术上都得到极大的发展。特别是随着激光、计 算机和电子学的新成就及技术的引入,大大推动了荧光 分析法在理论上及实验技术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理 论和新的方法。
在我国,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仅有极少数的分析工作
者从事荧光分析方面的研究工作。到了 下一张幻灯片
磷光也是某些物质受紫外光照射后产生的光。1944年 Lewis和Kasha提出了磷光与荧光的不同概念,指出磷光 是分子从亚稳的激发三重态跃迁回基态所发射出的光, 它有别于从激发单态跃迁回基态所发射的荧光。磷光分 析法由于其有某些特点,几十年来的理论研究及应用也 不断得到发展。
2020/6/15
返回第一张
上一张幻灯片 下一张幻灯片
处于分子基态单重态的分子轨道上的电子,激发 时不能直接跃迁至第一激发三重态轨道上(不符 合光谱选择定则),但处于单重激发态的轨道上 的电子,可以通过体系跨越(系间窜跃),转移 到三重态轨道上;在这个过程中,处于激发态的 电子自旋发生变化,这个过程需要时间较长,故 处于三重激发态的寿命为10-4~1s;当其由三重激 发态的最低振动能级跃迁回基态时产生磷光。
2014第十一章荧光分析法解析
A. 长共轭结构使得分子的荧光波长向短波方向移动。 B. 分子的刚性越强,荧光强度越小。 C. 给电子取代基可导致荧光增强。 D. 吸电子取代基可导致荧光增强。
Cx
Fx Fs
F0 F0
C s
31
第三节 荧光分光光度计和分析新技术
滤光片荧光计 滤光片-单色器荧光计 荧光分光光度计
32
一、荧光分光光度计
1. 主要部件
源发光源(氙灯)、激发单色器、样品池、发射单色器、检测系统
荧光分光光度计结构示意图 1.光源
2、4、7、9. 狭缝 3.激发单色器
5.样品池 6.表面吸光物质 8.发射单色器 10.检测器 11.放大器 12.指示器 13.记录器
内部能量转换
当两电子激发态能量相差较小以致其振动能级有重 叠时,受激分子由高电子能级转移致低电子能级的 过程。
(振动失活在同样多重态间进行,如S2* S1*)
5
术语
外部能量转换 激发态分子与溶剂或其它溶质碰撞,以热能的形 式释放能量的过程。
体系间跨越 处于激发态分子的电子发生自旋反转而使分子的 多重性发生变化的过程,如S1* T1*
率即为1/ f。
F t F 0 e Kt F 荧光强度
K 衰减常数
F f F0 / e F0e K f
1 / e e K f
K1 1
K 1 f
F 0 / F t e Kt e t / f ln F 0 t
Ft f
12
荧光效率
发射荧光的光子数
f 吸收激发光的光子数
物质的荧光效率在0~1之间,0.1~1时有分析价值。
无机与分析化学复习提纲
无机与分析化学复习提纲第一章:分散体系1.基本量(1)物质的量浓度C(2)物质的量分数或摩尔分数X(3)质量摩尔浓度b注:b的数值不随温度变化溶剂是水的稀溶液,b<0.1mol/kg,b与c数值近似相等2.稀溶液的依数性(只与溶质的粒子数(浓度)有关):难挥发非电解质稀溶液与纯溶剂相比具有蒸气压下降,沸点升高,凝固点下降和渗透压的性质(1)蒸气压:(即饱和蒸气压,在一定温度下,蒸发速度和凝聚速度相等,达到动态平衡)①与物质本性有关②随温度升高而增大③大多数固体的蒸气压很小蒸气压下降:△pp(拉乌尔定律:在一定温度下,难挥发非电解质稀溶液的蒸气压等于纯溶剂的蒸气压乘以溶液中溶剂的摩尔分数。
)△p(拉乌尔定律:在一定温度下,难挥发非电解质稀溶液的蒸气压下降与溶质的物质的量分数成正比)△p(拉乌尔定律:在一定温度下,难挥发非电解质稀溶液的蒸气压下降近似的与溶液的质量摩尔浓度成正比,与溶质种类无关)(2)沸点沸点升高(根本原因:蒸气压下降)Tb△TbKb只取决于溶剂,而与溶质无关(3)凝固点(在一定条件下,物质的固相蒸气压与液相蒸气压相等,达到动态平衡)凝固点下降(根本原因:蒸气压下降)Tf△TfKf只取决于溶剂,而与溶质无关(4)溶液的渗透压(为了保持渗透平衡而向溶液上方施加的最小压力,称为溶液的渗透压)R为气体常量溶液的渗透压与溶液中所含溶质的数目成正比,而与溶质本性无关当水溶液很稀时,则有:注:通过测定溶液的渗透压就可计算所测定的溶质的摩尔质量)第三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1.质量作用定律和速率方程(1)基元反应和非基元反应(复杂反应)(2)质量作用定律:基元反应的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以方程式中化学计量数的绝对值为幂的乘积成正比。
①对于一般的基元反应: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的定量关系为(k由化学反应本身决定,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②对于非基元反应,其反应速率只能通过实验来确定注:由实验测得的反应级数与反应式中反应物计量数之和相等时,该反应不一定是基元反应。
第十一章 荧光分析方法
在某些情况下,电子在跃迁过程中还伴随着自 旋方向的改变,这时分子的两个电子的自旋方向 相同,自旋量子数都为1/2,总自旋量子数s等 于1,这时分子处于激发三重态(2s+1=3)。 S0+hν→T1
6
激发单重态与激发三重态的区别:
激发单重态分子是抗磁性分子,激发三重 态分子是顺磁性分子;
激发单重态的平均寿命大约10-8s,激发三 重态的平均寿命大约10-4~1s; 电子由S0→S1,S2等的跃迁较容易,属于允 许跃迁。电子由S0→T1,T2等的跃迁较难发 生,属于禁阻跃迁。
23
(二)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与荧光的关系
能够发射荧光的物质同时具备两个条件:即有 强的紫外—可见吸收和一定的荧光效率。 1.长共扼结构 绝大多数能产生荧光的物质都含有芳香环或杂 环、因为芳香环和杂环分子具有长共轭的π—π* 跃迁。π电子共轭程度越大,荧光强度(荧光效率) 越大,而荧光波长也长移。
24
31
5.散射光
当一束平行单色光照射在液体样
品上时,大部分光线透过溶液,小部分由于光
子与物质分子相碰撞,使光子的运功方向发生
改变而向不同角度散射,这种光称为散射光。
光子和物质分子发生弹性碰撞时,发生能量
的交换,仅仅是光子运动方向发生改变,这种
散射光称为瑞利光。其波长与入射光波长相同。
32
光子和物质分子发生非弹性碰撞时.在光子 运动方向发生改变的同时,光子与物质分子发 生能量的交换,光子把部分能量转移给物质分 子或从物质分子获得部分能量,而发射出比入 射光稍长或稍短的光,这种散射光称为拉曼光。 散射光对荧光测定有干扰,尤其是波长比入 射光波长更长的拉曼光。
12
② 磷光(phosphorescence)发射:经过体系间跨越 的分子再通过振动弛豫降至激发三重态的最低振动 能级,分子在激发三重态的最低振动能级可以存活 一段时间,然后返回至基态的各个振动能级而发出 光辐射,这种光辐射称为磷光。 T1→S0+hνp 磷光发射时间较长,约10-4-10s。 激发光停止后,磷光可持续一段时间。 电子由S0→T1为禁阻跃迁,需由S1经过体系间跨越 转化为T1。 同一分子的S1→S0 比T1→S0 的能级差大,磷光 的波长比荧光波长长
分光光度法专业知识课件
E1’ molecular vibration E1’’ molecular rotation E0 Ground level
互补(色)光
complementary colors
第一节 分光光度法 基本原理
若溶液选择性地吸收了某种颜色旳光, 则溶液呈吸收光旳互补色。
二.物质旳吸收光谱
用不同波长旳单色光依次
① c 一定, A∝b Lambert ② b 一定, A∝c Beer
A =εbc
三、Lambert-Beer定律
A =bc
溶液厚度b, 单位:cm
浓度c,单位molL-1
摩尔吸光系数,单位Lmol -1cm-1
若用质量浓度替代c
A = ab
质量浓度 , 单位: gL-1
质量吸光系数a, 单位: Lg -1cm-1
常用参比溶液
成份 溶剂 显色剂
溶剂空白 √ ×
试样
×
其他 合用范 围
× 显色剂、试 样均无吸收
试剂空白 √ √ 试样空白 √ ×
×
√ 试样无吸收 显色剂有吸
收
√
√ 显色剂无吸 收,试样有
吸收
第四节
提升测量敏捷度和精确度旳措施 自学 要点看: 分光光度法旳误差起源 显色剂旳选择 测定条件旳选择
本章小结
As,在相同条件下测出试样溶液旳吸光度 Ax,则试样溶液浓度cs可按下式求得:
Ax /As= cx / cs cx = cs Ax /As
参比(空白)溶液 blank
I 参比溶液旳作用:扣除一切不起源于 目旳产物旳光吸收。
如:消除吸收池、溶剂、试剂、干扰物旳影响。
常用参比溶液:
①溶剂空白 ②试剂空白 ③试样空白
分光光度法ppt课件
A
0.7 0.2
3.显色剂
显色剂的选择
• 灵敏度高,ε值大于104 • 选择性好 • 有色物组成确定且稳定 • 显色剂在测定波长处无明显吸收 显色条件的选择 •酸度 •显色剂用量
•显色时间和温度
(1)溶液的酸度 M+HR===MR+H+
* 影响显色剂的平衡浓度和颜色 * 影响被测金属离子的存在状态 * 影响络合物的组成 * pH与吸光度关系曲线确定pH范围。
B
电子能级
转动能级
振动能级
A
分子中电子能级、振动能级和转动能级示意图
由于光子的能量也是量子化的,所以 分子对光的吸收也是量子化的,即分 子只选择吸收能量与其能级间隔一致 的光子而不是对各种能量的光子普遍 吸收。
分子吸收光能后引起运动状态的变化称 为跃迁,跃迁产生吸收光谱
以吸收光强度为纵坐标,以波长为横 坐标作图,所得曲线即吸收光谱曲线
解:Cd的原子量为112.4,则
140×10-6
C Cd2+ = 112.4
=1.24×10-6mol·L-
A=εbc
ε =A/bc
0.220
ε=
=8.87×104 L·mol-1cm-1
2×1.24×10-6
朗伯-比尔定律的适用条件
1. 单色光
应选用max处或肩峰处测定
2. 吸光质点形式不变 离解、络合、缔合会破坏线性关系 应控制条件(酸度、浓度、介质等)
λ
电磁波谱
Hale Waihona Puke 二、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溶液呈现不同的颜色是由于它对不同 波长的光具有选择性吸收而引起的.用 白光照射某有色溶液,呈现出的是透射 光颜色.吸收的色光和透过光称为互补 色光.
第十一章-体液电解质和微量元素检验(一)
(2)吸收与排泄 钾主要来自蔬菜、水果、谷类、豆类及肉类, 成人需要量KCl 2~3g/d, 吸收率约90%。
钾主要通过肾排泄, 约占80%, 但肾脏对钾的保留能力 小于钠, 特点为“多吃多排, 少吃少排, 不吃也排”。 每日约有20~40mmol KCl从尿中排出(当没有K+摄 入时), 另外, 粪便和汗液也有少量K+排出。
90%。血清氯98~106mmol/L。
(2)吸收与排泄
① 人体所摄入的钠与氯主要来自食盐, 需要量为4.5~ 9.0g/d, 几乎全部被消化道吸收。
② Na+、Cl-主要由尿伴行排出, 尤对Na+排出有很 强的调控能力, 即“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不排”。 肾钠阈为110~130 mmol/L。汗液亦可排出少量的
(二)血清钠、钾的测定 1.血清钠、钾测定方法
火焰光度法(FES)、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AAS)、离子选择电极法(ISE)和酶法。
参考方法---火焰光度法 常规方法---离子选择电极法
1. 火焰光度法(FES)
➢原理(发射光谱分析法)
样品被吸入雾化室雾化后, 钠、钾经火焰
激发, 由基态原子跃迁到激发态原子, 激发
态原子不稳定, 继而以特定的光谱释放能量
返回基态,
钠、钾发射的光谱分别为
589nm(黄色)和767nm(深红色)。发
射光谱强度在一定范围内与样品中Na+、
K+成正比。
➢方法学评价
(1)优点: 快速、准确、精密度高、特异性好、成本低 廉。 被推荐为Na+、K+测定的参考方法。 (2)缺点: 使用丙烷等燃气,给实验室带来安全隐患。
体液中主要的阳离子有Na+、K+、Ca2+、Mg2+等。
第十一章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返回
example
分子中价电子能级及跃迁示意图
*
反键
*
反键
→* →* n→* n→*
En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非键 成键
成键
返回
轨道和轨道示意图
+ –+ +++
+
– *
+
+
–
C
C
–
+
+
+
C
C
–
–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
–
CC
*
–
+
+
CC
–
返回
共轭双键的离域作用
4
*
3
*
最高空轨道
E>E →跃迁几率↑→↑ ; E↓→↑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11.1.2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中的常用术语
• 吸收光谱的特征 • 生色团和助色团 • 红移与蓝(紫)移 • 增色效应和减色效应 • 强带和弱带 强带(strong band) max>104
弱带(weak band) max<102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回录主目录
返回
吸收光谱(absorption spectrum)的特征
吸收峰 末端吸收A(end abso↓rption)
谷
肩峰(shoulder peak)
↓
吸收峰
↓ 谷
↓
min max sh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回录主目录
min max λ
第十一章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第十一章紫外
第十一章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第十一章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第一节概述1.电磁辐射和电磁波谱在仪器分析中,根据物质发射的电磁辐射或物质与辐射的相互作用所建立起来分析方法,统称为光学分析法。
根据物质与辐射能间作用的性质不同,光学分析法又分为光谱法和非光谱法。
当物质与辐射能相互作用时,物质内部发生能级跃迁,根据能级跃迁所产生的辐射能强度随波长变化所得的图谱称为光谱(spectrum)。
利用物质的光谱进行定性、定量和结构分析的方法称为光谱分析法(spectroscopic analysis),简称光谱法。
光谱分析法从不同的角度分为不同的类别。
如按作用物是分子或原子,可分为分子光谱法和原子谱法;物质与辐射能间的转换方向(能级跃迁方向),可分为吸收光谱法和发射光谱法;按辐射源的波长不同,可分为红外光谱法、可见光谱法、紫外光谱法、X-射线光谱法等。
非光谱分析法是物质受辐射线照射时,改变电磁波的传播方向、速度等物理性质所建立起来的分析方法。
这种方法不涉及能量转移和物质内部的能级跃迁,如折光分析法、旋光分析法、X-射线衍射法等。
2.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当辐射能通过某些吸光物质时,物质的原子或分子吸收与其能级跃迁相应的能量由低能态跃迁至较高的能态,这种由物质对辐射能的选择性吸收而得到的原子或分子光谱称为吸收光谱。
几种常用的吸收光谱是:原子吸收光谱、分子吸收光谱、核磁共振光谱等。
各种色光的波长范围在可见光中,紫色光的波长最短能量最大,红色光的波长最长能量最小。
除此之外,波长小于400nm 的光称为紫外光,波长大于760nm 的光称为红外光。
如果适当选配两种颜色的光按一定的强度比例混合,也可以获得白光,则这两种色光称为互补色光。
如图11-1所示,处于直线相连的两种色光互为补色光,如绿色光与紫色光互补,蓝色光与黄色光互补等等。
第二节 基本原理1.吸收光谱光照射某物质,物质能够吸收光,使原有的基态转为激发态,只有当分子红橙黄绿青青蓝蓝紫白光的能量(hν)与被照射物质粒子的基态和激发态能量之差(∆E)相等时才能被吸收。
分光光度法
吸收 外观有颜色的药物在可见光区有特征吸收 都可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进行分析。
仪器
可见分光光度计
721型分光光度计
仪器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一、基本组成
光源
单色器
样品室
检测器
显示器
1. 光源
在整个紫外光区或可见光谱区可以发射连续光
把分子吸收能量随波长变化的情况记录下来所得 的图谱为吸收光谱。
利用物质的吸收光谱进行定性、定量及结构分析 的方法称为吸收光谱法, 简称光谱法。
三、光的吸收定律
(一)百分透光率(T)和吸收度(A) 入射光 I0 → 吸收Ia → 透射It
I0 = Ia + It 透光率(描述入射光透过溶液的程度)
一、光的性质与波长范围
光的性质
光是一种电磁波,具有波粒二象性,即波动性和 粒子性。
光在传播时表现了光的波动性
一定的光波具有一定的波长 、频率 、光速c等 参数来描述:
c=
续前:
波长: 相邻两波峰或波谷之间的距离,波长的单位 可用纳米(nm),微米(um)表示:
1nm=10-3um=10-6mm=10-7cm=10-9m 频率( ): 是每秒内光波的振动次数,单位是
A=-lgT=ECL 朗伯-比尔定律适用于无色溶液、有色溶液及气
体和固体的非散射均匀体系。
(三)吸收系数
吸光物质在单位浓度、单位液层厚度时的吸收度。 A
E= CL
当溶液的浓度C的单位不同时,吸收系数的意义和表 示方法也不同,常用的表示方法有两种:
1、摩尔吸收系数:是指在一定波长下,溶液浓度为 1mol/L,液层厚度为1cm时的吸收度,用ε表示。
第十一章_吸光光度法[1]
第⼗⼀章_吸光光度法[1]第⼗⼀章吸光光度法第⼀节吸光光度法概述吸光光度法是光学分析法的⼀种,也称为吸收光谱法。
它是基于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建⽴起来的分析⽅法。
吸光光度法包括⽐⾊法、可见光分光光度法、紫外分光光度法、红外光谱法和原⼦吸收分光光度法。
吸光光度法根据分⼦的特征吸收光谱可以进⾏定性分析, 根据分⼦的吸光程度⼤⼩可以进⾏定量分析。
吸光光度法的特点如下:(1)灵敏者度⾼可⽤于测定微量组分的含量,测定下限可达10-5~10-6mol·L-1。
若被测组分在测定前先进⾏分离和富集,实验的灵敏度还可以提⾼。
(2)准确度较⾼⽐⾊法的相对误差为5%~20%,分光光度法的相对误差为2%~5%。
吸光光度法的准确度虽然不如滴定分析法⾼,但对微量组分的测定,已完全能满⾜要求。
(3)简便快速吸光光度法所使⽤的仪器设备简单,价格便宜,⼀般实验室都能具备。
仪器的操作简单,易于掌握。
(4)应⽤范围⼴⼏乎所有的⽆机离⼦和有机化合物都可直接或间接的⽤分光光度法进⾏测定。
⽬前分光光度法在实验室中是⼀种常规的分析⽅法。
本章主要介绍其中的⽬视⽐⾊法和可见光分光光度法。
第⼆节基本原理⼀、光的本质与溶液的颜⾊光是⼀种电磁波,通常⽤频率或在真空中的波长来描述。
不同波长(或频率)的光,能量不同。
波长短的光能量⼤,波长较长的光能量⼩。
如按波长⼤⼩顺序排列即得表11-1所⽰的电磁波谱。
表11-1 电磁波谱区域波长范围跃迁类型光谱类型x射线10-3~10(nm)内层电⼦跃迁x射线吸收、发射、衍射,荧光光谱、光电⼦能谱远紫外10~200(nm)价电⼦和⾮键电⼦跃迁远紫外吸收光谱,光电⼦能谱紫外200~400(nm)紫外-可见吸收和发射光谱可见光400~750(nm)近红外0.75~2.5(µm)分⼦振动近红外吸收光谱红外 2.5~1000(µm)分⼦振动红外吸收光谱微波0.1~100(cm)分⼦转动、电⼦⾃旋微波光谱,电⼦顺磁共振⼈的⾁眼可按颜⾊分辨在可见光区域内不同波长的光,在可见光区各种有⾊光与波长范围如表11-2所⽰。
第十一章 荧光分析法
(3)系间跨跃(isc) 单线态的较低振动能级(s1)与三重态 T1 的较高振动能 级有重叠,电子有可能发生自旋状态改变而发生系间跨跃。 如含有碘溴等分子系间跨越最常见。 (4)荧光发射: 通过内转换和振动驰豫,较高能级的电子均跃回到第一 电子激发态(S1)的最低振动能级(V0=0)上。处于激发单 重态的最低振动能级的分子,若以 10-9~10-7S 左右时间发射 光子回到基态的各振动能级,这一过程就有荧光发生,称为 荧光发射。 (5)磷光发射(P): 分子经系间跨跃迁后,接着就发生快速振动驰豫而达到 三重激发态 T1 的最低振动能级(V=0)上,再跃迁到基态的 各振动能级就能发磷光。 (T:10-4~10S) (6)激发分子与溶剂分了或其它溶质分子间相互作用, 发生能量转移,使荧光或磷光强度减弱甚至消失,这一现象 称为“淬灭”。 二、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
波长相同,也可以不同,这一现象我们称为光致发光。最常
见 两 种 光 致 发 光 现 象 是 荧 光 ( Fluorometry ) 和 磷 光
(Phosphorscence)。
这两种过程的机理不同。
10-15s M+hr → M*
hr1→M hr→M
物质分子吸收光子能量而被激发,然后从第一激发态最
低振动能级返回到基态时各振动能级所发射出的光称为荧
10
位阻使共平面下降则荧光减弱。例 P89 顺反异构体分子,顺式分子的两个荃团在同一侧,由于 位阻原因使分子不能共平面而没有荧光。 1-2 一二苯乙烯的反式结构有强烈荧光,而顺式异构体 (b)无荧光。
3.苯环取代基的类型: 芳香化合物的芳香环上,不同取代基对论化合物的荧光 强度和荧光光谱将有很大影响。规律如下: 给电子基团使荧光效率增强:如-OH,-NH2,-NHR,NR2,-OR 等; 吸电子基团:-COOH,-C=0,-NO2,-NO,-N=N-及卤素会 减弱甚至破坏荧光,且卤素随原子序数的增大,会使下 T1 体系的磷光增强,荧光减弱了解物质分子结构和荧光的关系, 可以帮助我们考虑如何将非荧光物质转化为荧光物质,或将 荧光强度不大或选择性不多的荧光物质转化为荧光强度大及 选择性高的荧光物质,以提高分析的效果。对 T1 电子共轭体 系作用小:-R,NH3+,-SO31-1
几种现代仪器分析方法简介
第十一章几种现代仪器分析方法简介通过特殊的仪器,测定物质的物理或物理化学性质从而进行定性、定量及结构分析的方法,称为仪器分析法。
仪器分析方法的种类繁多,内容广泛,本书第八、第九两章介绍了吸光光度分析和电化学分析,根据我国工、农业生产和科研的实际情况以及仪器分析的发展趋势,本章再简要介绍几种现代仪器分析方法。
第一节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一、概述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metry, AAS),简称原子吸收法。
它是基于物质所产生的基态原子蒸气对特征谱线的吸收来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
与吸光光度分析的基本原理相同,都遵循朗伯—比尔定律,在仪器及其操作方面也有相似之处。
目前,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已成为一种非常有效的分析方法,并广泛地应用于各个分析领域,该法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选择性好,方法简便吸收光辐射的是基态原子,吸收的谱线频率很窄,光源发出的是被测元素的特征谱线,所以,不同元素之间的干扰一般很小,对大多数样品的测定,只需要进行简单的处理,即可不经分离直接测定多种元素。
2.灵敏度高火焰原子吸收法对大多数金属元素测定的灵敏度为10—8~10—10g?mL—1;非火焰原子吸收法的绝对灵敏度可达10—10g。
3.精密度好,准确度高由于温度的变化对测定的影响较小,所以,该法有着较好的稳定性和重现性。
对微量、痕量元素的测定,其相对误差为0.1~0.5%。
由于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有着灵敏、准确、快速等优点,因而其广泛地应用于农业、林业、国防、化工、冶金、地质、石油、环保、医药等部门,可以测定近70多种金属元素。
二、基本原理原子对光的吸收或发射,与原子外层电子在不同能级间的跃迁有关。
当电子从低能级跃迁到高能级时,必须从外界吸收相应于这两能级间相差的能量;从高能级跃迁到低能级时,则要放出这部分能量。
由于原子中的能级很多,电子按一定规律在不同的能级间跃迁,使原子吸收或发射一系列特征频率的光子,从而得到原子的吸收或发射光谱。
第十一章吩噻嗪类药物分析
为108)。
E
1% 1cm
同理,盐酸氯丙嗪片剂测定波长为254nm(
为915E)11c%m;注射液测定波长改为306nm(
。
E
1% 1cm
为115)
第31页,共60页。
1、盐酸氯丙嗪注射液的含量测定,选择在299nm波长处 测定,其原因是 (C)
第28页,共60页。
✓乙醇-水溶液中的氢氧化钠滴定法 吩噻嗪类药物的盐酸盐的水溶液显酸性,在乙醇-水
溶液中,可采用氢氧化钠滴定液测定其含量。
ChP盐酸异丙嗪含量测定采用此法
第29页,共60页。
二、紫外分光光度法
1.直接分光光度法: ❖盐酸异丙嗪片的测定
操作:取10片,除去糖衣后,精称,研细→称取粉末适量→
第7页,共60页。
4.紫外和红外吸收:含S、N的三环共轭的大体系。S、N与苯 环形成p-共轭。紫外吸收主要由母核三环的π系统所产生,一
般具三个峰值。204~209nm(205nm附近)、250~265nm(254nm
附近)和300~325nm(300nm附近)。最强峰多在 250~ 265nm。
2位上取代基(R′)不同,会引起吸收峰发生位移。结构 中2价硫,易氧化,产物砜及亚砜有四个吸收峰。
氧化剂氧化显色:H2SO4、溴水、FeCl3、H2O2
母 核 氧 化 呈 剂 (樱 色 红 红)色
吩噻嗪环为一良好电子给予体。相继失去电子形成
几个不同的氧化阶,而形成自由基型产物(自由基、半醌
自由基)和非离子型氧化产物(亚砜、砜、3-羟基吩噻嗪 、吩噻酮等)故可被多种氧化剂氧化而呈色。
第12页,共60页。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第十一章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思考题和习题1.名词解释:吸光度、透光率、吸光系数(摩尔吸光系数、百分吸光系数)、发色团、助色团、红移、蓝移。
2.什么叫选择吸收?它与物质的分子结构有什么关系?3.电子跃迁有哪几种类型?跃迁所需的能量大小顺序如何?具有什么样结构的化合物产生紫外吸收光谱?紫外吸收光谱有何特征?4.Lambert-Beer定律的物理意义是什么?为什么说Beer定律只适用于单色光?浓度C与吸光度A线性关系发生偏离的主要因素有哪些?5.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从光路分类有哪几类?各有何特点?6.简述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主要部件、类型及基本性能。
7.简述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定性鉴定未知物方法。
8.举例说明紫外分光光度法如何检查物质纯度。
9.为什么最好在λmax处测定化合物的含量?10.说明双波长消去法和系数倍率法的原理和优点。
怎样选择λ1和λ2?11.说明导数光谱的特点。
12.以有机化合物的官能团说明各种类型的吸收带,并指出各吸收带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中的大概位置和各吸收带的特征。
13.安络血的摩尔质量为236,将其配成每100ml含0.4962mg的溶液,盛于1cm吸收池中,在λmax为355nm处测得A值为0.557,试求安络血的1%E及ε1cm 值。
(1%E=1123,ε=2.65⨯104)cm114.称取维生素C 0.05g溶于100ml的0.005mol/L硫酸溶液中,再准确量取此溶液2.00ml稀释至100ml,取此溶液于1cm吸收池中,在λmax245nm处测得A 值为0.551,求试样中维生素C的百分含量。
(1%E245nm=560)(98.39%)1cm15.某试液用2.0cm的吸收池测量时T=60%,若用1.0cm、3.0cm和4.0cm 吸收池测定时,透光率各是多少?(T2=77.46%,T3=46.48%,T4=36.00%) 16.有一标准Fe3+溶液,浓度为6μg/ml,其吸光度为0.304,而试样溶液在同一条件下测得吸光度为0.510,求试样溶液中Fe3+的含量(mg/L)。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1 概述 11.2 光吸收定律
11.3 分光光度计
11.4 显色反应和显色条件的选择 11.5 吸光度测量条件的选择 11.6 溶液浓度的测定方法
11.1
概述
利用溶液颜色的深浅来测定溶液中有 色物质的浓度,这种测定方法称为比色分 析法。 用分光光度计进行比色分析的方法 称为分光光度法。
4、有色化合物的稳定性高。若有色化合物不稳定或 易受空气的氧化、日光的照射而分解,就会引入 测量误差。如三磺基水杨酸铁的Kf =1042 , F- 、
H3PO4 对它无干扰。
5、显色过程易于控制,而且有色化合物与显色剂之
间的颜色差别应尽可能大。
|
MR max
R max
| 60nm
+
H
+
③酸对显色剂颜色的影响 如铬黑T,它是三元酸,第一级解离极容易,第二 级和第三级解离较难。在溶液中有下列平衡:
H 2 In
-
紫红 pH<6
Ka 2- PKa 3= 11 . 5 3P 2= 6 . 3 HIn In + + H H
兰色 pH 7~11
橙色 pH>12
铬黑T能与许多阳离子如Ca2+,Mg2+,Zn2+,等形成红色配 合物,显然铬黑T在PH <6时或PH>12时游离指示剂的 颜色与形成的金属离子配合物的颜色没有显著的差别。 因此,铬黑T只有在pH7-11的溶液中才可作为金属离子 的显色剂。
数学表达式:
A=Kbc
四、比例系数K 1、吸光系数K 当c用g· -1表示,b用cm表示时,K称为 L 吸光系数,其单位为 L· (g.cm)-1 ,则: A = Kb c
2、摩尔吸光系数κ
c用mol· -1表示,b用cm表示时,K用 L κ 表示,称为摩尔吸光系数,其单位为 L· (mol.cm)-1。则: A= κb c
C (x) ,C ( y ) 分别为组分X和Y的浓度
1 ( x),1 ( y )
分别为X和Y在波长λ1时的
摩尔吸收系数
2 ( x) , 2 ( y)
分别为X和Y在波长λ2时的 摩尔吸收系数
摩尔吸收系数,可用X和Y的纯溶液在两种波长下测得。
11.2.2 有色溶液对朗伯-比尔定律的偏离
一、物理因素:
722型光栅分光光度计结构示意图
11.4 显色反应和显色条件的选择
在分光光度分析中,利用显色反应把待测组 分X 转变为有色化合物,然后再进行测定。
使试样中的被测组分与化学试剂作用生成有 色化合物的反应叫显色反应。 mX(待测物)+nR(显色剂)=XmRn(有色化合物) 显色反应主要有配位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 其中绝大多数是配位反应。
(3)κmax越大表明该物质的吸光能力越强,用 光度法测定该物质的灵敏度越高。
κ <104
104< κ <5×104 5×104< κ <105
反应灵敏度低
反应灵敏度中 反应灵敏度高
κ >105
反应灵敏度极高
κ最大≥5×104
灵敏的显色反应
对于微量组分的测定,一般选κ较大的 显色反应,以提高测定的灵敏度。
黄 橙 绿 青 图中处于直线 关系的两种单 青蓝 色光互为补色.
白光
红
紫
蓝
溶液的颜色是由于均匀分布在溶液中的 有色化合物的质点选择性的吸收了某种颜色 的光所造成的。
11.1.3
吸收曲线
一束平行单色光照射溶液时,光的一 部分被吸收,一部分透过溶液,一部分被 器皿的表面反射。
若入射光强度为Io,吸收光的强度为 Ia,透过光强度为It,反射光的强度为Ir, 它们的关系是:
11.4.2 显色反应条件的选择
1、显色剂用量 ,适当过量。适宜的用量通过实验求得。
A
c(R) A A
c(R)
c(R)
2、溶液酸度 ①酸对金属离子存在状态的影响:大部分高价金属 离子都容易水解,金属离子的水解,对显色反应的 进行是不利的,故溶液的pH值不能太高。 ②酸对显色剂浓度的影响
M
+
HR
MR
11.3 分光光度计及主要部件
1光源:应有足够的发射强度而且稳定,如钨 丝灯。 2单色器:采用棱镜或光栅获得单色光。 3吸收池:比色皿,厚度有0.5、1、2、3cm 等。 4检测器:光电池或光电管。 光源 单色器
吸收池
检测 系统
分光光度计的分类以及721 / 722型分光 光度计的使用方法见实验教材。
1、单色光不纯。 2、散射光的影响。当有胶体 、乳浊液或悬浊液存在时, 入射光除了被吸收之外,还
正误差
A
负误差
会有散射作用,使所测的吸
光度比实际的大,或入射光 不是垂直通过比色皿产生正 偏差。
标准工作曲线图
C
二、化学因素 1、浓度较大时,吸光质点相互作用,产生 负偏差。 朗伯-比尔定律只适合于稀溶液 (c ≤ 10-2 mol· -1 )。 L 2、平衡效应,物质的离解、缔合、互变异构 及化学变化引起的偏离,如: Fe(SCN)3 Fe3+ + 3SCNCr2O72- + H2O 2CrO42- + 2H+
11.5.3
吸光度读数范围的选择
透光率读数的准确度是仪器精度的主要指标。透
光率的精度不能代表测定结果的精度,测定结果的精
将不同波长的光透过某一固定的溶液,测量不同
波长下溶液对光的吸收程度,以吸光度为纵坐标,
以波长为横坐标,作图得到的曲线叫光吸收曲线。
A 1.6
D C
1.2 0.8 0.4
400
A、B、C、D代表不 同浓度下的吸收曲线,吸 收峰不变。
B A
480 560 640 720 nm KMnO4 溶液的吸收曲线
(1) 试样、试剂、显色剂都无色时,用纯水作参 比。 (2) 试样无色,试剂、显色剂有色,采用不加试 样的空白溶液作参比。(试剂空白) (3)试样有色,显色剂、试剂无色,可采用不加 显色剂的试样为参比。(试样空白) (4)试样和显色剂均有色,对试样加入掩蔽剂, 将被测组分掩蔽起来,使之不与显色剂作用, 后再加显色剂等作为参比。(褪色空白)
Io = I a + It + I r
在比色或分光光度法中,测定时都是采 用同样质量的比色皿,反射光的强度基本上 是不变的,其影响可以相互抵消。
分光光度法中简化为:
Io = I a + I t
透过光强度It与入射光强度Io之比称为透 光度或透光率。用 T 表示:
It T Io
It 或 T% 100% Io
11.4.1 对显色反应的要求
1、灵敏度高,选择 较大的显色反应。避免共存组分 干扰。
2、选择性好,显色剂只与被测组分反应。
3、有色化合物的组成要恒定,否则测定的再现性就比 较差。如:
Fe3+ + 磺基水杨酸 → 三磺基水杨酸铁(黄色) (组成固定) Fe3+ + SCN - → FeSCN2+、 Fe(SCN)2 + …… (组成不固定)
从上式可以看出: 溶液的透光度愈大,说明溶液对光的吸 收愈小;相反,透光度愈小,说明溶液对光 的吸收愈大。
吸光度A:
Io 1 A lg lg It T
若光全部透过溶液,Io= It , A = 0 若光几乎全被吸收,It ≈ 0, A = ∞ 吸光度A也可以用来衡量溶液中吸光物 质对波长为λ的单色光 的吸收程度,值越大 ,其吸收程度越大;反之亦然。
④酸不同配位数的配合物,如铁与水杨酸 的配位反应:
在pH=2~3
Fe(ssal)+
紫红色 棕橙色 黄色
在pH=4~7
在pH=8~10
Fe(ssal)22Fe(ssal)3
3、显色温度和时间,通过实验找出适宜的温度 范围和颜色稳定的时间范围。 4、溶剂,有机溶剂会降低有色物的离解度,从 而提高 显色反应的灵敏度。 5、共存干扰离子的影响及消除 (1) 控制酸度,就可控制显色剂的浓度,使被测 金属离子显色,干扰离子不显色。
分光光度法: 可见光分光光度法, (物质吸收光波长) 紫外分光光度法, 红外分光光度法
根据波长的不同,可分为: 紫外光区:200nm ~ 380nm 可见光区:380nm ~ 760nm 红外光区:760nm ~ 300μm
11.1.1光度分析法的特点
1、灵敏度高,下限为10-5~10-6 mol· -1。适 L 于微量分析。 2、准确度较高,相对误差为2% ~ 5%。 3、操作快速简便,易于掌握。 4、应用广泛。
(3)不同浓度的同一种物质,在某一定波
长下吸光度 A 有差异,A 随浓度的增大而增
大 。此特性可作为物质定量分析的依据。 (4)在λmax处吸光度随浓度变化的幅度 最大,所以测定最灵敏。吸收曲线是定量 分析中选择入射光波长的重要依据。
11.2 光吸收的基本定律
11.2.1 光的吸收定律
实验证明:若保持入射光的波长不变, 溶液对光吸收的程度与溶液的浓度、液层厚 度有关。
(2) 加入掩蔽剂 ,如用SCN-测定Co2+时,Fe3+有 干扰,加入 F- ,Fe3+ + 6F- = FeF63- , Fe3+ 被掩蔽。 (3) 改变干扰离子价态,测Ni2+时,Fe2+ 有干 扰,加入氧化剂, Fe2+ → Fe3+ .
(4) 分离干扰离子,用萃取、沉淀、电解、离子 交换等方法。 还可选择适当的参比溶液和入射光的波长等
摩尔吸光系数κ的讨论 (1) κ是吸光物质在一定条件下的特征常数 ,不随浓度c和液层厚度b的改变而改变。 在温度和波长等条件一定时, κ仅与吸光 物质本身的性质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