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 纯条文 背诵版

合集下载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257条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257条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257条

第257条

病人无表里证,发热七八日,虽脉浮数者,可下之。假令已下,脉数不解,合热则消谷喜饥。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宜抵当汤。

导读:历代伤寒学者对《伤寒论》多有注释,受个人认知所限,不免有所偏颇,读者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临床,注重自我理解。毕竟,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文末有留言,大家可以发表自己的注解,一起提高!

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七八日,邪入腑之时,病患无表里证,但发热,虽脉浮数,亦可与大承气汤下之。浮为热客于气,数为热客于血,下之,邪热去,而浮数之脉,俱当解。若下后,数脉去而脉但浮,则是荣血间热并于卫气间也,当为邪气独留,心中则饥,邪热不杀谷,潮热发渴之证。此下之后,浮脉去而数不解,则是卫气间热合于荣血间也,热气合并,迫血下行,胃虚协热,消谷善饥。血至下焦,若大便利者,下血乃愈。若六七日不大便,则血不得行,蓄积于下为瘀血,与抵当汤以下去之。

清·吴谦《医宗金鉴》

【注】

此承上条言畜血喜忘,热结而无表里证者,当下之义也。病人无表里证,是无太阳表、阳明里证也,但发热而无恶寒,七、八日,虽脉浮数不可汗也。若屎可下之,假令已下,脉不浮而数不解,是表热去里热未去也。至六、七日又不大便,若不能消谷善饥,是胃实热也,以大承气汤下之。今既能消谷善饥,是胃和合热,非胃邪合热,故屎虽色必黑,乃有瘀血热结之不大便也,宜用抵当汤下之。若脉数不解,不大便而下利不止,必有久瘀,协热腐化而便脓血也,则不宜用抵当

汤下之矣。

【集注】

张璐曰:病虽七、八日,尚发热脉浮数,仍属太阳表证。因误下引邪内入,所以脉数不解,内外合邪而见消谷善饥,谷入既多,反至六、七日不大便,且不烦渴,是知其证非热结在胃,乃热结在血。以其表证误下,尚兼太阳随经之热未尽,故以抵当为至当也。若脉数不解而下利不止,又当随其下血与不下血而异治之,倘血分之热邪不除,必协热而便脓血也。

伤寒论重点条文-一般考试必考

伤寒论重点条文-一般考试必考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

6、太阳病,发热而渴,

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

13

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

26、服桂枝汤,

31

34

35、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

38,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64

71、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

82、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

91、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

96、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

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

101、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

106、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

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

135

138

146、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

154、心下痞,

161、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

163、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

伤寒论分证条文

伤寒论分证条文

《伤寒论》方证条文

一、十枣汤

152.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漐漐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

二、大青龙汤

38.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39.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三、大承气汤

208.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

209.阳明病,潮热、大便微硬者,可与大承气汤;不硬者,不可与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失气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转失气者,此但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欲饮水者,与水则哕,其后发热者,必大便复硬而少也,以小承气汤和之;不转失气者,慎不可攻也。

212.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若一服利,则止后服。

215.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硬耳。宜大承气汤下之。

217.汗出谵语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为风也。须下者,过经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语言必乱,以表虚里实故也。下之愈,宜大承气汤。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28条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28条

【每⽇⼀诵】伤寒论第28条

第28条

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汗,⼼下满微痛,⼩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术汤主之。

上六味,以⽔⼋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升,⼩便利则愈。本云桂枝汤,今去桂枝,加茯苓,⽩术。

⾦·成⽆⼰《注解伤寒论》

头项强痛,翕翕发热,虽经汗下,为邪⽓仍在表也。⼼下满,微痛,⼩便利者,则欲成结胸。今外证未罢,⽆汗,⼩便不利,则⼼下满,微痛,为停饮也。与桂枝汤以解外,加茯苓⽩术利⼩便⾏留饮。

清·吴谦《医宗⾦鉴》

去桂当是去芍药。此⽅去桂,将何以治仍头项强痛、发热⽆汗之表乎?细玩服此汤,⽈余依桂枝汤法煎服,其意⾃见。服桂枝汤已,温覆令⼀时许,通⾝微似有汗,此服桂枝汤法也。若去桂则是芍药、⽢草、茯苓、⽩术并⽆⾟⽢⾛荣卫之品,⽽⽈余依桂枝汤法,⽆所谓法也。且论中有脉促胸满,汗出恶寒之证,⽤桂枝去芍药加附⼦汤主之,去芍药者、为胸满也。此条证虽稍异,⽽其满则同,为去芍药可知矣。

此条为汗下后表不解,⽽⼼下有⽔⽓者,⽴治法也。服桂枝汤或下之,均⾮其治矣。仍有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汗之表证;⼼下满,微痛,⼩便不利,停饮之⾥证。设未经汗下,则是表不解,⽽⼼下有⽔⽓,当⽤⼩青龙汤汗之;今已经汗下,表⾥俱虚,⼩青龙汤⾮所宜也。故⽤桂枝汤去芍药之酸收,避⽆汗⼼下之满,加苓术之燥渗,使表⾥两解,则内外诸证⾃愈矣。『外台⽅议』问⽈:⼼下满微痛,乃是欲成结胸,何缘作停饮治之?答⽈:诸证皆似结胸,但⼩便不利⼀证,乃停饮也,故此条仲景只作停饮治之。

喻昌⽈:服桂枝汤,病不解⽽证变,⼜或下之,则邪势乘虚⼊⾥,是益误矣。在表之邪未除,⽽在⾥之饮上逆,故仿五苓两解表⾥之法也。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146条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146条

【每⽇⼀诵】伤寒论第146条

第146条

伤寒六七⽇,发热,微恶寒,⽀节烦疼,微呕,⼼下⽀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上九味,以⽔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升。

导读:历代伤寒学者对《伤寒论》多有注释,受个⼈认知所限,不免有所偏颇,读者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临床,注重⾃我理解。毕竟,尽信书则不如⽆书!⽂末有留⾔,⼤家可以发表⾃⼰的注解,⼀起提⾼!

⾦·成⽆⼰《注解伤寒论》

伤寒六七⽇,邪当传⾥之时。⽀,散也。呕⽽⼼下结者,⾥证也,法当攻⾥。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疼,为外证未去,不可攻⾥,与柴胡桂枝汤以和解之。

清·吴谦《医宗⾦鉴》

伤寒六、七⽇,发热微恶寒,⽀节烦疼,微呕,⼼下⽀结者,是太阳之邪传少阳也。故取桂枝之半,以散太阳未尽之邪;取柴胡之半,以散少阳呕结之病。⽽不名桂枝柴胡汤者,以太阳外证虽未去,⽽病机已见于少阳⾥也。故以柴胡冠桂枝之上,意在解少阳为主⽽散太阳为兼也。⽀者,侧也,⼩也。⽀结者,即⼼下侧之⼩结也。

⽅有执⽈:⽀节,四肢⾻节也。⽀结,⾔⽀饮抟聚⽽结也。发热⾄微呕,太阳之表也,故⽈:外证未去。

程知⽈:此邪⼊少阳,⽽太阳证未去者也。发热恶寒,⽀节烦疼,太阳证也,乃恶寒⽽微,但⽀节烦痛,⽽不头项强痛,则太阳证亦稍减矣。呕⽽⽀结,少阳证也,乃呕逆⽽微,但结于⼼下之偏旁,⽽不结于两之间,则少阳亦尚浅也。若此者,惟当以柴胡汤和解少阳,⽽加以桂枝汤发散太阳,此不易之法也。

柯琴⽈:仲景书中最重柴、桂⼆⽅,以桂枝解太阳肌表,⼜可以调诸经之肌表;⼩柴胡解少阳半表,亦可以和三阳之半表。故于六经病外,独有桂枝证、柴胡证之称,见⼆⽅之任重不拘于经也。如阳浮阴弱条,是仲景⾃为桂枝证之注释;⾎弱⽓尽条,是仲景⾃为柴胡证之注释。桂枝有坏病,柴胡亦有坏病;桂枝有疑似证,柴胡亦有疑似证。如病似桂枝证,脚挛急与胸中痞者,及病似柴胡证,本渴⽽饮⽔呕,与但欲呕胸中痛者是已。此条⾔伤寒六、七⽇,寒热当退之时,反见发热恶寒诸表证,更见⼼下⽀结诸⾥证,表⾥不解,法当表⾥双解之矣。然恶寒微,则发热亦微,可知⽀节烦疼,则⼀⾝⾻节不疼;可知微呕⼼下亦微结,故谓之⽀结,是表证虽不去⽽已轻,⾥证虽已见⽽未甚。故取桂枝之半以散太阳未尽之邪,取柴胡之半以解少阳微结之证。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253条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253条

【每⽇⼀诵】伤寒论第253条

第253条

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承⽓汤。

导读:历代伤寒学者对《伤寒论》多有注释,受个⼈认知所限,不免有所偏颇,读者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临床,注重⾃我理解。毕竟,尽信书则不如⽆书!⽂末有留⾔,⼤家可以发表⾃⼰的注解,⼀起提⾼!

⾦·成⽆⼰《注解伤寒论》

邪热⼊腑,外发热汗多者,热迫津液将竭,急与⼤承⽓汤以下其腑热。

清·吴谦《医宗⾦鉴》

【注】

阳明病,不⼤便,发热汗多不⽌者,虽⽆内实,亦当急下之。盖因阳⽓⼤蒸于内,恐致阴液暴亡于外,故以全津液为急务也,宜⼤承⽓汤下之。

【集注】

喻昌⽈:汗多则津液外渗,加以发热,则津液尽随热势,蒸蒸腾达于外,更⽆他法以⽌其汗,惟有急下⼀法,引热势从⼤肠⽽出,庶津液不致尽越于外⽿。

程应旄⽈:此等之下,皆为救阴⽽设,不在夺实,夺实之下可缓,救阴之下不可缓。

沈明宗⽈:阳明⾥实,以潮热微汗为正。兹见发热汗多,乃⾥热炽盛之极,蒸腾胃中津液,尽越于外,⾮亟夺其邪以救津液不可,故宜⼤承⽓汤急下也。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

前条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未可与承⽓,总为脉迟者⾔⽿。若脉⼤⽽不恶寒、蒸蒸发热、汗多亡阳者,当急下以存津液,⽽勿以潮热为拘也。

清·黄元御《伤寒悬解》

肾主五液,⼊⼼为汗,发热汗多,⽊枯⼟燥,伤及少阴,故当急下。

此与少阴⼝燥咽⼲章义同。

清·曹颖甫《伤寒发微》

阳明为病,法当多汗发热,故有发热⽽渴欲饮⽔者,有汗出多⽽渴者,胃中之燥不⾔可知。盖发热为营⾎热炽,汗多为卫⽓外张,此证阴虚阳亢,营⾎热甚则脾精槁,卫阳张甚则肺液枯,须知此发热汗出,为肠胃燥热蒸逼所致。譬之釜底燃薪,则釜中之⽔,郁热沸腾,⽽蒸⽓四出,熄其薪⽕则沸⽌,⽽⽓定矣。此则急下之义也。张隐庵乃谓:「⽆肠胃之府证,⽌发热汗出多者,病阳明之别⽓,⾮阳明之本⽓。」说解殊谬。

伤寒论“恶寒”条文归纳

伤寒论“恶寒”条文归纳

伤寒论“恶寒”条文归纳

展开全文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病,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22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23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27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29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38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68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

70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

109伤寒发热,啬啬恶寒,大渴欲饮水,其腹必满,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此肝乘肺也,名曰横,刺期门。

《伤寒论》之108条必背条文!(附伤寒笔记和背诵导图)

《伤寒论》之108条必背条文!(附伤寒笔记和背诵导图)

《伤寒论》108条背诵条文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1)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2)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3)

4.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12)

5.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13)

6.太阳病,项背强几几者,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14)

7.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16)

8.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20)

9.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23)

10.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如疟,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25)

11.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26)

12.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更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方。(27)

13.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31)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163条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163条

【每⽇⼀诵】伤寒论第163条

第163条

太阳病,外证未除,⽽数下之,遂协热⽽利,利下不⽌,⼼下痞硬,表⾥不解者,桂枝⼈参汤主之。

上五味,以⽔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内桂,更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升,⽇再,夜⼀服。

导读:历代伤寒学者对《伤寒论》多有注释,受个⼈认知所限,不免有所偏颇,读者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临床,注重⾃我理解。毕竟,尽信书则不如⽆书!⽂末有留⾔,⼤家可以发表⾃⼰的注解,⼀起提⾼!

⾦·成⽆⼰《注解伤寒论》

外证未除⽽数下之,为重虚其⾥,邪热乘虚⽽⼊,⾥虚协热,遂利不⽌⽽⼼下痞。若表解⽽下利,⼼下痞者,可与泻⼼汤,若不下利,表不解⽽⼼下痞者,可先解表⽽后攻痞。以表⾥不解,故与桂枝⼈参汤和⾥解表。

表未解者,⾟以散之;⾥不⾜者,⽢以缓之。此以⾥⽓⼤虚,表⾥不解,故加桂枝、⽢草于理中汤也。

清·吴谦《医宗⾦鉴》

此承上条脉微弱,协热利,互详其证,以明其治也。外证未除,谓太阳病未除,⽽数下之,是下⾮⼀次也。⾥因数下⽽虚,遂协表热⽽利,利下不⽌,⾥虚不固也。⼼下痞,⾥虚⽽邪结也,外证既未除,是表不解也,故⽤桂枝以解表。利下痞,⾥因下虚⽽从寒化也,其脉必如上⽂之微弱,故⽤参、术、姜、草以温⾥,此温补中两解表⾥法也。若其脉有⼒者,⼜当从⽢草泻⼼汤之法矣。

【集注】

喻昌⽈:误下⽽致⾥虚,外热乘之,变⽽为利不⽌者,⾥虚不守也,痞者,正虚邪实,中成滞碍,痞塞⽽不通也。以表未除,故⽤桂枝以解之。以⾥适虚,故⽤理中以和之。此⽅即理中加桂枝⽽易其名,乃治虚痞下利之法也。

李中梓⽈:经云: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与葛根黄芩黄连汤。此则⼜与桂枝⼈参汤。何⽤药有温凉之异邪?盖彼证但⽈「下之」,此则⽈「数下之」;彼证但⽈「利下」,此则⽈「利不⽌」。合两论味之,⾃有虚实之分矣。

大字拼音诵读本-伤寒论纯条文(简体)_PDF

大字拼音诵读本-伤寒论纯条文(简体)_PDF

伤寒论条文大字注音版

版权没有 欢迎传播

辨biàn 太tài 阳yánɡ病bìnɡ脉mài 证zhènɡ并bìnɡ治zhì(上shànɡ

1、太tài 阳yánɡ之zhī为wéi 病bìnɡ,脉mài 浮fú,头tóu 项xiànɡ强jiànɡ痛tònɡ而ér 恶wù寒hán

。 2、太tài 阳yánɡ病bìnɡ,发fā热rè,汗hàn 出chū,恶wù风fēnɡ,脉mài 缓huǎn 者zhě,名mínɡ为wéi 中zhònɡ风fēnɡ

。 3、太tài 阳yánɡ病bìnɡ,或huò已yǐ发fā热rè,或huò未wèi 发fā热rè,必bì恶wù寒hán ,体tǐ痛tònɡ,呕ǒu 逆nì

,脉mài 阴yīn 阳yánɡ俱jù紧jǐn 者zhě,名mínɡ为wéi 伤shānɡ寒hán

4、伤shānɡ寒hán 一yī日rì,太tài 阳yánɡ受shòu 之zhī,脉mài 若ruò静jìnɡ者zhě为wéi 不bù传chuán ;颇pō欲yù吐tù,若ruò

躁zào 烦fán ,脉mài 数shuò急jí者zhě,为wéi 传chuán 也yě

5、伤shānɡ寒hán 二èr 三sān 日rì,阳yánɡ明mínɡ、少shào 阳yánɡ证zhènɡ不bù见jiàn 者zhě,为wéi 不bù传chuán 也yě

。 6、太tài 阳yánɡ病bìnɡ,发fā热rè而ér 渴kě,不bù恶wù寒hán 者zhě,为wéi 温wēn 病bìnɡ。若ruò发fā汗hàn 已yǐ,身shēn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106条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106条

【每⽇⼀诵】伤寒论第106条

第106条

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如狂,⾎⾃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汤。

上五味,以⽔七升,煮取⼆升半,去滓,内芒硝,更上⽕微沸,下⽕。先⾷温服五合,⽇三服,当微利。

导读:历代伤寒学者对《伤寒论》多有注释,受个⼈认知所限,不免有所偏颇,读者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临床,注重⾃我理解。毕竟,尽信书则不如⽆书!⽂末有留⾔,⼤家可以发表⾃⼰的注解,⼀起提⾼!

⾦·成⽆⼰《注解伤寒论》

太阳,膀胱经也。太阳经邪热不解,随经⼊腑,为热结膀胱,其⼈如狂者,为未⾄于狂,但不宁尔。经⽈∶其⼈如狂者,以热在下焦,太阳多热,热在膀胱,必与⾎相搏,若⾎不为蓄,为热迫之则⾎⾃下,⾎下则热随⾎出⽽愈。若⾎不下者,则⾎为热搏,蓄积于下,⽽少腹急结,乃可攻之,与桃核承⽓汤,下热散⾎。《内经》⽈∶从外之内⽽盛于内者,先治其外,后调其内。此之谓也。

清·吴谦《医宗⾦鉴》

太阳病不解,当传阳明,若不传阳明⽽邪热随经,瘀于膀胱荣分,则其⼈必如狂。如狂者、瘀热内结,⼼为所扰,有似于狂也。当此之时,⾎若⾃下,下者⾃愈,若不⾃下,或下⽽未尽,则热与瘀⾎,下蓄膀胱,必少腹急结也。设外证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以⿇黄汤解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痛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汤;即调胃承⽓加桃核,所以攻热逐⾎也。盖邪随太阳经来,故⼜加桂枝以解外⽽通荣也。先⾷服者,谓空腹则药⼒下⾏捷也。

太阳病不解,不传阳明,邪热随经⼊⾥,谓之犯本,犯本者,谓犯膀胱之府也。膀胱府之卫为⽓分,膀胱府之荣为⾎分,热⼊⽽犯⽓分,⽓化不⾏,热与⽔结者,谓之犯卫分之⾥,五苓散证也;热⼊⽽犯⾎分,⾎蓄不⾏,热与⾎结者,谓之犯荣分之⾥,桃核承⽓汤证也。⼆者虽皆为犯本之证,⼆⽅虽皆治犯本之药,⽽⼀从前利,⼀从后攻,⽔与⾎,主治各不同也。

《伤寒论》20条

《伤寒论》20条

《伤寒论》20条

20条条文: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这一条属于顶格条文。

太阳病,从病性和病位上判断应该用汗法治疗,但还需要判断病态的虚实情况,实证用麻黄汤发汗,虚证用桂枝汤促汗,前面条文已经解释,二者差别很大,不能用错。这里发汗后出现了遂漏不止的变证,坏病,但不一定是治疗用方的错误,也可能是用方后调护失宜,总之出现坏病就按坏病来治疗。

那么现在的症状是汗出(漏汗不止),恶风,这个是在太阳病大前提下的症状,那么仍然是桂枝证的有效症状。小便难是因为人体水液代谢途径无非就是汗和小便为主,再加上呼吸和大便排泄一部分。现在大部分从汗液排泄,那么相对的小便就会比以前减少。后面这个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说明不仅仅是涉及到了小便少,好出现了严重的组织缺水,关节腔里的润滑性液体也出现了缺乏,这就说明体液缺失相对严重了。结合前面的汗漏不止,说明汗孔闭合功能也出现了衰退,那么综合来看全身因为津液的大量丢失,已经出现了功能的严重衰退。这时候单纯的桂枝汤已经不足以治疗这种机能沉衰情况,于是要用桂枝加附子汤来主之。

当然,这时候一定还伴有其他一些症状体征,比如恶寒,精神不振,四肢凉,脉无力等等。这里仲景只是给我们提示了最主要或者说最具有代表性的症状和体征。同时还要注意和白虎汤证做鉴别诊断,白虎汤证也是大汗淋漓,但汗液往往是粘汗,热汗,脉是洪大有力,小便黄,多伴小便数。而桂枝加附子汤的汗是清稀的汗,凉汗,脉多是沉细或浮细,但一定是无力的。小便次数明显减少,主要通过脉诊鉴别。

伤寒论-纯条文-背诵版

伤寒论-纯条文-背诵版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5、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

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瘈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

六故也。

8、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9、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10、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11、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

也。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

呕者,桂枝汤主之。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14、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15、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

何逆,随证治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伤寒论》001条:太阳病总纲

《伤寒论》001条:太阳病总纲

《伤寒论》001条:太阳病总纲

00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伤寒一共398个条文,这是第一条。

本条为太阳病的总纲,也就是说,只要是太阳病,基本都会出现这样的症状。

什么是太阳病?

伤寒论的六经辨证思想,我们在上一篇已经讲过,还不太熟悉的朋友可以先复习一下前面文章。

六经,分别是太阳病(表证阳证),少阴病(表证阴证),阳明病(里证阳证),太阴病(里症阴证),少阳病(半表半里证阳证),厥阴病(半表半里证阴证)。

太阳病,就是病位在表,机体呈现亢奋的排病反应。

为什么病位会在表,机体对疾病又呈现出亢奋的表现呢?因为人体的气血津液还比较足,有能力拒病邪于表。如果气血不足的人,无力出城迎敌,只求自保,一般就会守城于半表半里或者守城于里。

一个人如果呈现出单纯的太阳表证,我们就可以判断,这个人气血还相对比较足,对疾病的抗病能力还相对较强。

那么如何判断什么是太阳表证呢?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句话就是太阳病的总纲,讲什么是太阳病的。

张仲景说,太阳病,一般都会出现浮脉,头和颈后部会出现强痛,而且还会恶寒。

脉浮是什么意思?

脉浮就是血管里充血了,血液多了,好像要浮出来一样。

切脉,其实就是判断血管里的血液是否充足,血液充足,说明气血相对较足,血液少,气血不足,就会出现沉脉,细沉,也就是血管里的血液少了,无法充满血管了,于是脉就沉下去了,摸着也很细。

头项强痛是为什么呢?

因为人受到外感,比如风邪或者寒邪的侵袭,首当其冲的是皮肤肌肉这些表层,人为了把病邪排出体外,就必须调集津液气血充斥到体表,去对抗邪气,也就是要跟邪气打一仗。

【中医】宋版伤寒论原文诵读版

【中医】宋版伤寒论原文诵读版

【中医】宋版伤寒论原文诵读版

宋版伤寒论原文

特别提示

本篇内容仅限于中医临床医师辨证论治使用,禁止非医护人员采用,若因私自采用出现的任何后果,与本平台无关。

宋版《伤寒论》

【说明】以1991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刘渡舟主编的《伤寒论校注》为底本,并对照恽铁樵先生1923年影赵刻宋版《伤寒论》、1955年重庆人民出版社出版,重庆市中医学会新辑宋本《伤寒论》。原文改用简化字。原文方后“右×味”,“右”字,按本书横排形式应改为“上”,为了保持原貌,不予改动。条文序号依1955年重庆人民出版社出版、重庆市中医学会新辑宋版《伤寒论》;以“[]”标记于条文末行之尾列。

论曰: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慓,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赉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咄嗟呜呼!厥身以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云哉!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痛身知已,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蠢若游魂。哀乎!趋世之士,弛竞浮华,不固根本,忘驱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

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

大字拼音诵读本-伤寒论纯条文(简体)_PDF

大字拼音诵读本-伤寒论纯条文(简体)_PDF

伤寒论条文大字注音版

版权没有 欢迎传播

辨biàn 太tài 阳yánɡ病bìnɡ脉mài 证zhènɡ并bìnɡ治zhì(上shànɡ

1、太tài 阳yánɡ之zhī为wéi 病bìnɡ,脉mài 浮fú,头tóu 项xiànɡ强jiànɡ痛tònɡ而ér 恶wù寒hán

。 2、太tài 阳yánɡ病bìnɡ,发fā热rè,汗hàn 出chū,恶wù风fēnɡ,脉mài 缓huǎn 者zhě,名mínɡ为wéi 中zhònɡ风fēnɡ

。 3、太tài 阳yánɡ病bìnɡ,或huò已yǐ发fā热rè,或huò未wèi 发fā热rè,必bì恶wù寒hán ,体tǐ痛tònɡ,呕ǒu 逆nì

,脉mài 阴yīn 阳yánɡ俱jù紧jǐn 者zhě,名mínɡ为wéi 伤shānɡ寒hán

4、伤shānɡ寒hán 一yī日rì,太tài 阳yánɡ受shòu 之zhī,脉mài 若ruò静jìnɡ者zhě为wéi 不bù传chuán ;颇pō欲yù吐tù,若ruò

躁zào 烦fán ,脉mài 数shuò急jí者zhě,为wéi 传chuán 也yě

5、伤shānɡ寒hán 二èr 三sān 日rì,阳yánɡ明mínɡ、少shào 阳yánɡ证zhènɡ不bù见jiàn 者zhě,为wéi 不bù传chuán 也yě

。 6、太tài 阳yánɡ病bìnɡ,发fā热rè而ér 渴kě,不bù恶wù寒hán 者zhě,为wéi 温wēn 病bìnɡ。若ruò发fā汗hàn 已yǐ,身shēn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5、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

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瘈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

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8、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

明使经不传则愈。

9、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10、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11、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

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

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14、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15、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

之。

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

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17、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18、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19、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

附子汤主之。

21、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22、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23、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

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24、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25、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

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26、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7、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

二越婢一汤。

28、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

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29、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

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

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30、问曰:证象阳旦,按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干,两胫拘急而谵语。师

曰:言夜半手足当温,两脚当伸。后如师言。何以知此?答曰:寸口脉浮而大,浮为风,大为虚,风则生微热,虚则两胫挛,病形象桂枝,因加附子参其间,增桂令汗出,附子温经,亡阳故也。厥逆,咽中干,烦躁,阳明内结,谵语烦乱,更饮甘草干姜汤。夜半阳气还,两足当热,胫尚微拘急,重与芍药甘草汤,尔乃胫伸。以承气汤微溏,则止其谵语,故知病可愈。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31、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32、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33、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34、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

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35、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6、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

37、太阳病,十日已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

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38、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

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39、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40、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

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41、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

青龙汤主之。

42、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43、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44、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45、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

不愈。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

46、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

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

也。麻黄汤主之。

47、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

48、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

出,不恶寒。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汗。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熏之。若发汗不彻,不足言,阳气怫郁不得越,当汗不汗,其人躁烦,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气但坐,以汗出不彻故也,更发汗则愈。何以知汗出不彻?以脉涩故知也。

49、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

解。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

50、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

然?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

51、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

52、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53、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

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54、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

宜桂枝汤。

55、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

56、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

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