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案例
高中物理教学案例
高中物理教学案例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们常常会遇到如何设计生动有趣的案例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的问题。
下面将以几个具体的案例为例,来探讨如何设计高中物理教学案例。
案例一,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
目的,通过实验验证牛顿第一定律,即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时保持原状。
实验步骤,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放置一个小木块,用一根轻绳连接木块和一块小砂袋,然后在砂袋上施加一个水平拉力,观察木块的运动情况。
实验结果,当施加的拉力小于木块所受的摩擦力时,木块将保持静止;当拉力大于摩擦力时,木块将以匀速直线运动。
教学意义,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到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际应用,加深对定律的理解。
案例二,光的折射实验。
目的,通过实验验证光在介质中的折射规律。
实验步骤,在一个水平的玻璃板上放置一根直尺,然后在直尺上方用蜡烛点燃一束光线,观察光线经过玻璃板后的折射情况。
实验结果,当光线垂直入射时,经过玻璃板后会发生折射,角度与入射角有一定的关系。
教学意义,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光的折射现象,加深对光的折射规律的理解。
案例三,简谐振动的模型制作。
目的,通过模型制作,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简谐振动的特点。
制作步骤,用一根弹簧和一个小球制作简谐振动的模型,调整弹簧的张力和小球的质量,观察小球的振动情况。
制作结果,当弹簧的张力和小球的质量符合一定条件时,小球将做简谐振动,振动的周期与弹簧的劲度系数和小球的质量有关。
教学意义,通过模型制作,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到简谐振动的特点,加深对简谐振动的理解。
通过以上几个案例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设计生动有趣的物理教学案例对于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教师们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具体的知识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更多类似的案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希望本文的案例能够给物理教学工作者们带来一些启发,共同探讨如何更好地设计和运用教学案例,提高教学质量。
高中物理教学案例分析
高中物理教学案例分析教学案例一:光学——反射规律教学目标:1. 了解光的反射现象及反射规律;2. 掌握反射角、入射角和法线的概念;3. 理解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教学内容:1. 光的反射现象及反射规律;2. 反射角、入射角和法线的概念;3. 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反射规律和平面镜成像原理,让学生了解光的反射现象;2. 实验法: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亲身体验光的反射现象,加深对反射规律和平面镜成像原理的认识。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光的反射现象,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反射规律:讲解反射规律的概念和公式,让学生了解反射角、入射角和法线的概念。
3. 实验演示: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亲身体验光的反射现象,加深对反射规律和平面镜成像原理的认识。
4. 讲解平面镜成像原理:讲解平面镜成像的原理,让学生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和规律。
5. 练习和巩固:通过练习题和实验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对光学反射规律和平面镜成像原理的理解。
6. 总结:通过总结,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有一个系统的认识,为下一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评价: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光的反射现象及反射规律,掌握反射角、入射角和法线的概念,理解平面镜成像的原理,从而提高了对光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
教学案例二:力学——牛顿第一定律教学目标:1. 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概念和内容;2. 掌握物体静止和匀速直线运动的条件;3. 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应用。
教学内容:1. 牛顿第一定律的概念和内容;2. 物体静止和匀速直线运动的条件;3. 牛顿第一定律的应用。
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牛顿第一定律的概念和内容,让学生了解物体静止和匀速直线运动的条件;2. 实验法: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亲身体验物体静止和匀速直线运动的条件,加深对牛顿第一定律的认识。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物体静止和匀速直线运动的现象,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高中物理教学案例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优秀12篇)
高中物理教学案例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优秀12篇)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
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这12篇较新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是作者为您整理的高中物理教学案例范文模板,欢迎查阅参考。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篇一知识目标了解超导体以及超导体在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应用。
能力目标通过超导体知识的学习,扩展知识面。
情感目标知道超导体在现代以及未来科技中的重要性,学习科学家的坚韧精神。
教材分析教材从介绍昂尼斯发现水银超导现象的物理学史知识入手,讲述超导体的一般概念,基础知识。
进一步讲解超导的优点、缺点和目前科学家面临的问题。
教法建议本节的教学要注重科技的联系,避免孤立的学习,要注意联系实际.可以提出问题学生自主学习,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可以利用教材和教师提供的一些资料进行学习.也可以教师提出课题,学生查阅资料,从收集资料、信息的过程中学习,提高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教学过程设计】方法1、学生阅读教材,教师提供一些关于超导体的材料,教师提出一些问题,学生阅读时思考,例如:什么是超导体现象?采用超导体有什么经济效益?方法2、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可以采用实验探究和信息学习的方法.实例如下实验探究:可以组织学生小组,图书馆、互联网查阅有关超导体方面的资料,小组讨论,总结超导体的优点、缺点以及讨论超导体的未来发展方向。
【板书设计】1.超导体概念超导现象2.超导体的优缺点3. 我国的超导体的研究【课题】超导现象的历史【组织形式】个人或学习小组【活动流程】制订子课题;制订查阅和查找方式;收集相关的材料;分析材料并得出一些结论;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1、尝试总结超导体的发展现况。
2、讨论超导体的未来发展趋势。
【资料来源】1、图书馆、互联网查找资料。
2、交流,发现共性和差异。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篇二有这样一道典型的关于光的折射的习题:如图1所示,一个储油桶的地面直径与高均为d.当桶内没有油时,从某点a恰能看到桶底边缘的b点。
高中物理学生典型教学案例
高中物理学生典型教学案例
案例一:牛顿第二定律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牛顿第二定律,能够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牛顿第二定律的定义和公式,以及如何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讲解、实验、讨论。
教学过程:
1. 引入:通过讲述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如汽车刹车、火箭发射等,引出力和加速度的关系。
2. 讲解:讲解牛顿第二定律的定义和公式,F=ma,解释力、质量和加速度的含义。
3. 实验: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然后根据实验结果计算力和加速度。
4. 讨论:让学生讨论实验结果,分析误差的可能原因,进一步理解牛顿第二定律。
5. 练习:给学生布置一些练习题,让他们自己尝试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问题。
案例二:光的折射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光的折射规律,能够运用光的折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光的折射规律,包括折射率、入射角和折射角的关系。
教学方法:讲解、实验、讨论。
教学过程:
1. 引入:通过讲述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如水中的物体看起来比实际位置高、彩虹的形成等,引出光的折射现象。
2. 讲解:讲解光的折射规律,包括折射率、入射角和折射角的关系,解释这些概念的含义。
3. 实验: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然后根据实验结果计算折射率和入射角、折射角。
4. 讨论:让学生讨论实验结果,分析误差的可能原因,进一步理解光的折射规律。
基于新课程标准的高中物理教学案例剖析
基于新课程标准的高中物理教学案例剖析高中物理教学案例剖析:基于新课程标准引言随着时间的推移,教育界对于教学方法与课程标准的不断更新,以适应新时代学生的需求。
高中物理教学案例的剖析,作为一种常见的教学策略,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基于新课程标准,通过剖析一则高中物理教学案例,探讨其教育价值与实际应用。
教学案例描述教学案例的标题为“运动中的力”,该案例旨在通过让学生参与实际物理实验,了解和掌握物体运动中受力情况的变化。
教学案例中,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简单的运动实验。
实验内容包括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重物受力的变化、用倾角块测量斜面上滑动物体的受力情况等等。
教育价值分析1.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实际的物理实验,学生能够亲手操作设备,观察实验现象,并进行数据采集和分析。
这种实践性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2. 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教学案例中,学生需要自己动手设计实验步骤,并预测实验结果。
他们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样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和挑战。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在教学案例中,学生通常会被分成小组来完成实验任务。
他们需要相互合作、分工合作,将各自的实验结果整合到一个完整的报告中。
这样的团队合作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
4. 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通过实际实验的参与,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物理学科的魅力。
他们可以亲眼观察到物体受力的变化过程,感受到科学实验的乐趣,从而提高他们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实际应用案例某中学物理教师在教学案例的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创新与应用。
他将教学案例与社会实际问题相结合,设计了一个与交通安全相关的实际应用案例。
在该实际应用案例中,学生需要通过对汽车刹车距离的实验测量与分析,探究不同速度下刹车距离的变化规律。
高中物理光的折射新课程教学设计与案例 人教版
高中物理光的折射新课程教学设计与案例—教学设计【教学课题】《光的折射》【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光学的第一小节,首先介绍了光学的发展史,然后在初中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直接给出了光的反射定律和光的折射定律。
本小节重点应放在折射定律的得出过程以及对光的折射率的理解。
光的折射定律是几何光学的三大基本规律之一(另外两个规律是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和光的反射定律),是研究几何光学的重要法宝。
高中阶段只研究在两种介质中并且其中一种介质是空气的两界面间的折射情况及所遵循的规律。
在应用时,一定要注意作图.突出几何的特点。
【学生分析】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光的反射和折射,但没有深入学习过光的折射所遵循的定量关系。
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对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已有一定的了解,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面的能力有了一定提高。
对于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会出现的思维障碍与困惑是:因为vcn,所以入射角的正弦与折射角的正弦之比都大于1。
要解决这个问题,比较好的办法是通过实验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在光的折射现象里,光路是可逆的,当光由介质射入空气时入射角的正弦与折射角的正弦之比反而小于1。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1、理解折射定律的确切含义,并能用来解释光现象和计算有关的问题;2、理解折射率(指绝对折射率)的定义,以及折射率是反映介质光学性质的物理量;3、知道折射率与光速的关系,并能用来进行计算。
二.能力目标:1.能在学习光的传播和反射的基础上提出新的问题,培养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实验观察、认识折射现象,培养学生初步观察的能力;3.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探究能力; 4. 体验由折射引起的错觉。
三.情感目标:1.有与他人交流和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2.逐步领略折射现象的美妙,获得对自然现象的热爱、亲近的感觉;3.借助课堂小实验、多媒体课件和丰富的网上资料,培养学生热爱物理、热爱科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光的折射定律、折射率。
新教材高中物理备课教案
新教材高中物理备课教案课程名称:高中物理
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引言与基本概念
教学目标:
1. 理解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史;
2. 掌握物质的基本性质和运动规律;
3.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
1. 物理学的定义和作用;
2. 物质的基本性质;
3. 物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学难点:
1. 物理学的发展历史;
2. 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应用。
教学准备:
1. 教材内容:《高中物理教材》第一章;
2. 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
3. 准备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引入物理学的定义和作用;
2. 讲述物理学的发展历史;
3.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
二、讲授(30分钟)
1. 探讨物质的基本性质:质量、体积、密度、硬度等;
2. 分析物理学的研究对象:物理量、物理现象、物理规律等;
3. 引导学生理解物理学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三、实验(15分钟)
1. 进行简单的物理实验,如密度测量、弹簧伸长实验等;
2. 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探讨实验结果。
四、总结(5分钟)
1. 总结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应用;
2. 引导学生展望后续学习内容。
教学反思:
本课时主要介绍了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史,通过引入物质的基本性质和物理学的研究对象,激发了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
实验环节的设置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下节课将继续深入探讨物理学的基本规律和应用。
(完整版)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设计案例及分析
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设计案例及分析《磁感应强度》瓦房店市第三高级中学徐军一、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磁感应强度B的物理意义.2、了解磁感应强度的方向是如何规定的。
3、理解磁感应强度B的定义。
4、会用磁感应强度的定义式进行有关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电场的研究方法类比探究描述磁场的物理量。
2、利用控制变量法探究磁场力与电流及长度的关系。
3、通过演示实验,分析总结,获取知识。
4、体会比值法定义物理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学会由个别事物的个性来认识一般事物的共性的科学方法。
二、分析教学内容、确定重点难点磁感应强度是电磁学的重要概念之一,是本节的重点.同时磁场对磁极和电流的作用力远比电场对电荷的作用力复杂,怎样建立磁感应强度的概念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三、分析学生状况、创设问题情境在引入磁感应强度的概念时,基于学生接受能力不是太强,让学生首先回忆在学习电场强度时的探究方法。
即通过从电场的基本性质入手寻找描述电场的物理量,让他们类比从磁场的基本性质着手寻找描述磁场究方案的能力和归纳能力。
四、设计和指导学生探究的教学策略探究式学习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物理课程标准里提出的重要课程理念,其宗旨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对学生而言,学习是一种经历,其中少不了学生自己的亲身体验,老师不能包办代替.物理教学要重视科学探究的过程,要从重视和设计学生体验学习入手,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景,去经历、感受。
通过上面的复习我们可以得到磁场的探究方法,即从磁场的基本性质出发,通过磁场对磁极和电流的作用来寻找描述磁场的物理量。
可以通过小磁针的北极受力来规定磁感应强度的方向,但是因为小磁针有南极和北极,而不是磁单极子,两极受力会平衡,所以无法通过小磁针受力来定义磁感应强度的大小。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磁场对电流元的作用力来定义磁感应强度的大小。
在探究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来探究力与电流元的关系,然后类比电场比值法定义磁感应强度。
高中物理教学案例_牛顿第一定律
高中物理教学案例_牛顿第一定律一、教学目标1. 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意义。
2. 学会应用牛顿第一定律解决一些与日常生活相关的问题。
二、教学内容牛顿第一定律三、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讲解的牛顿三定律,提问:当施加给一个物体的净作用力为零时,物体会出现什么情况?2. 学习1)讲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定义和内容。
牛顿第一定律,又称惯性定律,指出一个物体如果受到的外力为零(或合力为零),则它的运动状态不会发生改变,即静止物体将继续保持静止,运动物体将继续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直到有外力作用为止。
2)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理解牛顿第一定律。
请两个学生同时推两个相同重量的物体,在推动物体的过程中,突然推动者离开物体,观察物体在停下来之前的运动状况。
通过实验,学生将能够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3)让学生解决一些与日常生活相关的牛顿第一定律问题。
例如,为什么快速行驶的汽车突然刹车,乘客会向前倾斜?为什么在公路上行驶的一辆卡车行驶一定时间后停下来,车货上的货物不会自动向前滑动?四、巩固请学生回答一些与牛顿第一定律相关的选择题和应用题,以检查学生对该定律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五、拓展教师可带领学生观看有关牛顿第一定律的科普视频,加深学生对该定律的理解和印象。
六、总结教师可通过谈论学生在学习中发现的问题,让学生总结和分析牛顿第一定律的特点和作用,加深学生对该定律的理解和掌握。
同时,也可以与学生讨论一些可能会影响牛顿第一定律的因素,如空气阻力等,以此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牛顿第一定律的定义和应用。
2. 教学难点: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解决问题等方式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五、教学手段多媒体互动教学、板书讲解、参观观察、实验演示。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练习、回答问题等方式检查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的掌握情况。
2. 观察学生对实验的掌握情况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和思维能力。
3. 通过学生的表现和回答问题的情况进行教学评价,针对学生的不足之处及时提示和纠正。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篇1】摩擦力教学案例分析【教材分析】摩擦力作为高中物理中**大的力中,对力的相关习题中的解释起很大作用。
【学情分析】同学们学习了弹力的相关知识,对于摩擦力抽象概念的理解可以更简单一些,【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摩擦力的定义,区分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2、掌握摩擦力的公式运算,掌握各符号的意义,学会判定摩擦力的方向。
3、运用摩擦力知识解决相关题目,能够解释生活中的摩擦力的减少和应用现象。
过程与方法用与实验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生活中常见现象的感知分析,将抽象概念具体化,培养学生的探究分析与思维总结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摩擦力相关知识的学习,明确摩擦力的影响因素,并根据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分析摩擦力在生活中利弊,增强对生活的观察力和良好的科学素养。
【教学重点】1、摩擦力概念的确立和静摩擦动摩擦的区分2、掌握摩擦力公式和摩擦力影响因素。
3、应用摩擦力的相关知识分析生活现象并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摩擦力影响因素的确立和用摩擦力知识准确分析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并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激发同学们对实验现象的科学探索精神。
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思考创新能力。
讲授法:高效率引导学生学习。
【学法指导】【教具准备】弹簧测力计、木板、木块、毛巾【课时安排】两个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今天在上课的时候我要带领大家做一个简单的物理实验,(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木块,此实验包括静动和在同种接触面下的控制变量,研究压力大小跟摩擦力大小之间的关系)同学们可以看到弹簧测力计有了示数,那么根据大家之前学到的二力平衡的知识可以知道,木块在水平方向受到弹簧测力计的拉力,那么在弹簧测力计产生拉力的相反方向会不会也受到一个力呢?师:对同学们回答的很对,摩擦力的方向总是沿着接触面,并且跟物体的相对运动的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相反。
那么同学们想一下,这个力是哪产生的呢?师:摩擦力没错!摩擦力就是大家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高中物理教学案例3篇
高中物理教学案例第一篇:磁场与电荷运动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磁场对带电粒子的影响及其运动规律,包括随磁场方向运动、磁场力、毕奥-萨伐尔定律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描述磁场对带电粒子的影响及其运动规律。
2.理解磁场力的方向与大小,能够正确应用毕奥-萨伐尔定律求解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1.理解磁场力的方向与大小。
2.掌握毕奥-萨伐尔定律的应用。
教学难点:1.学生可能对磁场的概念和磁场力的方向不够清晰。
2.毕奥-萨伐尔定律的应用可能较困难。
教学方法:1.板书法2.讲述法3.实验法教学过程:Step1:导入通过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激发学生对磁场与电荷运动的兴趣。
Step2:新课讲解1.引入磁场的概念,介绍磁场及其特点。
2.讲解磁场对带电粒子的影响及其运动规律。
3.介绍磁场力的方向与大小,引出毕奥-萨伐尔定律的概念。
4.通过具体的例子演示毕奥-萨伐尔定律的应用。
Step3:实验展示利用实验展示,让学生对磁场的概念和磁场力的方向有更清晰的认识,并对毕奥-萨伐尔定律的应用有更直观的理解。
Step4:课堂练习引导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毕奥-萨伐尔定律的应用,加深对磁场力的认识。
Step5: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帮助学生加深对磁场与电荷运动规律的理解。
第二篇:电磁感应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电磁感应的概念及其特点,包括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楞次定律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描述电磁感应的概念及其特点。
2.理解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概念及其应用。
3.理解楞次定律的概念及其应用。
教学重点:1.掌握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应用。
2.理解楞次定律的概念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1.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应用可能较困难。
2.楞次定律的应用可能较抽象难懂。
教学方法:1.板书法2.讲述法3.实验法教学过程:Step1:导入通过引导学生回想日常生活中的电磁感应现象,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Step2:新课讲解1.介绍电磁感应的概念及其特点。
2.讲解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概念及其应用,利用具体例子演示。
高中物理必修1新课教案
高中物理必修1新课教案
教学内容:物理学科概述和基本概念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了解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初步掌握物理学的学习方法和探
究途径。
教学重点:物理学科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教学难点:理解物理学科的抽象概念和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引入物理学科:通过介绍物理学的起源和发展,引起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
2.提出问题:探讨物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为什么物理学是一门基础学科等问题,引导
学生思考。
二、讲解(15分钟)
1.物理学的定义:讲解物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介绍物理学在科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2.物理学的基本概念:介绍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如物质、能量、运动等,让学生初步了解
物理学的核心内容。
三、实践(15分钟)
1.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探讨物理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2.实验操作:进行简单的实验操作,让学生感受物理学的实验性和探究性,培养他们独立
探究问题的能力。
四、总结(5分钟)
1.总结问题: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总结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2.课堂小结:向学生介绍下节课的内容和教学重点,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指导。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初步了解了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培养了学
生的实验能力和探究精神,激发了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在后续的教学中,应
该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物理学的基础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水平和能力。
物理高中新课讲解教案设计
物理高中新课讲解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 理解新课内容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能够运用新课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新课内容的基本原理和公式推导
2. 实际应用中的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准备:
1. 教材:物理高中课本
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3. 实验器材:实验用具、实验材料等
教学过程:
1. 热身:通过问答、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入新课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讲解: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新课内容,并解释基本概念和原理,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奥秘
3. 实验:安排实验环节,让学生亲自操作实验,体验科学的乐趣,巩固所学知识
4. 拓展: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总结:通过讨论、概括等方式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深化理解
教学反馈:
1.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2. 学生表现评价:通过观察、评分等方式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3. 教师自评:对本节课教学效果进行自我评价,为下节课教学提供参考
教学注意事项:
1. 注意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习兴趣
2. 创设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 细致备课,确保教学内容清晰明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上述只是一个示例教案设计范本,具体教案设计还应根据不同课程内容、学生特点和教学目标灵活调整。
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设计方案案例及分析报告
高中物理新课程教案设计案例及分析《磁感应强度》瓦房店市第三高级中学徐军一、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磁感应强度B的物理意义。
2、了解磁感应强度的方向是如何规定的。
3、理解磁感应强度B的定义。
4、会用磁感应强度的定义式进行有关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电场的研究方法类比探究描述磁场的物理量。
2、利用控制变量法探究磁场力与电流及长度的关系。
3、通过演示实验,分析总结,获取知识。
4、体会比值法定义物理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学会由个别事物的个性来认识一般事物的共性的科学方法。
二、分析教案内容、确定重点难点磁感应强度是电磁学的重要概念之一,是本节的重点。
同时磁场对磁极和电流的作用力远比电场对电荷的作用力复杂,怎样建立磁感应强度的概念是本课教案的难点。
三、分析学生状况、创设问题情境在引入磁感应强度的概念时,基于学生接受能力不是太强,让学生首先回忆在学习电场强度时的探究方法。
即通过从电场的基本性质入手寻找描述电场的物理量,让他们类比从磁场的基本性质着手寻找描述磁场的物理量,这样可以降低教案难度。
这样设计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活动以增进学生对类比方法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设计探究方案的能力和归纳能力。
四、设计和指导学生探究的教案策略探究式学习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物理课程标准里提出的重要课程理念,其宗旨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对学生而言,学习是一种经历,其中少不了学生自己的亲身体验,老师不能包办代替。
物理教案要重视科学探究的过程,要从重视和设计学生体验学习入手,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景,去经历、感受。
通过上面的复习我们可以得到磁场的探究方法,即从磁场的基本性质出发,通过磁场对磁极和电流的作用来寻找描述磁场的物理量。
可以通过小磁针的北极受力来规定磁感应强度的方向,但是因为小磁针有南极和北极,而不是磁单极子,两极受力会平衡,所以无法通过小磁针受力来定义磁感应强度的大小。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磁场对电流元的作用力来定义磁感应强度的大小。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与案例5篇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与案例5篇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与案例1教学准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时间和时刻的区别和联系.2.理解位移的概念,了解路程与位移的区别.3.知道标量和矢量,知道位移是矢量,时间、时刻和路程是标量.4.能用数轴或一维直线坐标表示时刻和时间、位置和位移.5.知道时刻与位置、时间与位移的对应关系.过程与方法1.围绕问题进行充分的讨论与交流,联系实际引出时间、时刻、位移、路程等,要使学生学会将抽象问题形象化的处理方法.2.会用坐标表示时刻与时间、位置和位移及相关方向3.会用矢量表示和计算质点位移,用标量表示路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时间位移的学习,要让学生了解生活与物理的关系,同时学会用科学的思维看待事实.2.通过用物理量表示质点不同时刻的不同位置,不同时间内的不同位移(或路程)的体验,领略物理方法的奥妙,体会科学的力量.3.养成良好的思考表述习惯和科学的价值观.4.从知识是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的思想中,培养同学们建立事物是相互联系的唯物主义观点.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时间和时刻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2.位移的概念以及它与路程的区别.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生活中的时间与时刻.2.理解位移的概念,会用有向线段表示位移教学工具多媒体、板书教学过程一、时刻和时间间隔1.基本知识(1)时刻是指某一瞬间,时间间隔表示某一过程.(2)在表示时间的数轴上,时刻用点来表示,时间用线段来表示.(3)在国际单位制中,表示时间和时刻的单位是秒,它的符号是s.2.思考判断(1)时刻和时间间隔都是时间,没有本质区别.(×)(2)飞机8点40分从上海起飞,10点05分降落到北京,分别指的是两个时间间隔.(×)(3)20__年10月25日23时33分在西昌成功将第16颗北斗导航卫星发射升空.25日23时33分,指的是时刻.(√)探究交流时间的常用单位有哪些生活中、实验室中有哪些常用的计时仪器【提示】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单位是秒,常用单位有分钟、小时,还有年、月、日等.生活中用各种钟表来计时,实验室和运动场上常用停表来测量时间,若要比较精确地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有时需要测量和记录很短的时间,学校的实验室中常用电磁打点计时器或电火花计时器来完成.二、路程和位移1.基本知识(1)路程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2)位移①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质点)位置变化的物理量.②定义:从初位置到末位置的一条有向线段.③大小:初、末位置间有向线段的长度.④方向: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2.思考判断(1)路程的大小一定大于位移的大小.(×)(2)物体运动时,路程相等,位移一定也相等.(×)(3)列车里程表中标出的北京到天津122km,指的是列车从北京到天津的路程.(√)探究交流一个人从北京去重庆,可以乘火车,也可以乘飞机,还可以先乘火车到武汉,然后再乘轮船沿长江到重庆,如图所示,则他的运动轨迹、位置变动、走过的路程和他的位移是否相同【提示】他的运动轨迹不同,走过的路程不同;他的位置变动相同,位移相同.三、矢量和标量1.基本知识(1)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如位移、力等.(2)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物理量.如质量、时间、路程等.(3)运算法则两个标量的加减遵从算术加减法,而矢量则不同,后面将学习到.2.思考判断(1)负5m的位移比正3m的位移小.(×)(2)李强向东行进5m,张伟向北行进也5m,他们的位移不同.(√)(3)路程是标量,位移是矢量.(√)探究交流温度是标量还是矢量+2℃和-5℃哪一个温度高【提示】温度是标量,其正、负表示相对大小,所以+2℃比-5℃温度高.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与案例2(一)教学目的1.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知道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高三物理教师的教学案例分享与分析
高三物理教师的教学案例分享与分析教学案例一:运动学习单元在高三物理教学中,运动学作为重要的学习单元,是学生掌握基本物理概念和解题方法的基础。
高三物理教师刘老师在教学中采用了一种案例教学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升解题能力。
案例分享:案例内容是关于一个汽车的运动问题。
刘老师先给学生提出问题:“一辆汽车在30秒内匀速行驶500米,求这辆汽车的速度是多少?”接着,刘老师让学生自己思考,并组织小组讨论,最后进行汇报和讨论。
分析:通过这个案例,刘老师引导学生发现运动学中的关键概念,如速度、距离和时间的关系。
学生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能够互相交流、思考,并且积极参与解题讨论。
这样的案例教学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锻炼他们的解题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案例二:电磁学习单元电磁学是高中物理中相对抽象和难以理解的内容之一。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电磁学的知识,高三物理教师王老师采用了一个案例教学来进行教学。
案例分享:案例内容是关于一个电磁铁的实验。
王老师通过实践操作的方式,向学生展示了如何利用电磁感应原理制作一个简单的电磁铁。
学生在观察实验现象的基础上,进行探究和分析,并从实验中总结出电磁感应的相关规律和原理。
分析:通过这个案例,学生能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操作,感受到电磁感应的现象,并且通过实践来理解电磁感应的原理。
这种案例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教学案例三:力学学习单元力学是物理学的基础,在高三物理教学中也是一个重要的学习单元。
为了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应用力学的知识,高三物理教师张老师采用了实践案例来进行教学。
案例分享:案例是关于一个斜面滑块的问题。
张老师在课堂上设置了一个斜面,让学生通过实际观察和测量,探究斜面上滑坡物体的加速度与角度、摩擦系数等因素的关系,并运用物理知识进行推导和解题讨论。
分析:在这个案例中,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观察和测量,通过实践来发现物理现象和规律,并能够结合已学的物理知识进行推导和解题。
高中物理教学案例
高中物理教学案例案例背景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常常面临着如何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的问题。
以往的传统教学方法往往过于简单枯燥,容易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动力。
因此,本文将介绍一种创新的高中物理教学案例,旨在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案例介绍案例名称:电磁感应与电磁辐射案例目标:通过生动有趣的案例教学,引导学生理解电磁感应与电磁辐射的基本原理,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案例过程:1. 引入通过播放一个电磁感应与电磁辐射相关的视频,激发学生对该主题的好奇心和兴趣。
同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相关的现象和应用,为后续学习做铺垫。
2. 知识点讲解教师通过讲解电磁感应与电磁辐射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公式,向学生传达知识内容。
为了避免枯燥的讲解模式,可以采用多媒体展示,图表解释示范等方式,增加教学的趣味性。
3. 案例分析选择一个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案例,例如手机无线充电器的工作原理,介绍其中的电磁感应和电磁辐射原理。
通过分析手机无线充电器的结构、工作原理和实际应用,让学生理解电磁感应和电磁辐射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并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
4. 实例演示教师可以进行实例演示,例如搭建一个简单的电磁感应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通过实际操作与观察,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电磁感应的过程和原理,加深对知识的记忆与理解。
5. 讨论与解答在案例分析和实例演示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提出一些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例如电磁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鼓励学生自主思考,让他们理解知识的应用和实际意义。
6. 总结与拓展通过案例教学的方式,学生对电磁感应与电磁辐射的概念、原理和应用有了初步的了解。
教师可以对案例进行总结,并拓展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在深入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思路。
案例效果通过这种创新的案例教学方式,学生能够更加主动地学习,增加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
案例中的实例演示和讨论环节,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中物理教学案例及其分析
高中物理教学案例及其分析案例一:实验示范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实验示范是一种常见的教学方法。
通过展示物理实验的过程和结果,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原理和概念。
在一次高中物理实验课上,老师选择了一个与光学有关的实验进行示范。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精心设计了实验步骤,并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解释实验原理。
同时,老师还鼓励学生们积极参与,提出问题并进行讨论。
通过实验示范,学生们不仅能够亲眼观察实验现象,还能够深入了解实验的背后原理。
这种实验示范的教学方法有几个明显的优点。
首先,通过直观的实验操作和观察,学生们可以更容易地理解和记忆物理概念。
其次,通过与学生们的互动和讨论,老师可以发现学生的理解差异,并及时进行解答和纠正。
此外,实验示范还能够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提高他们对物理学科的研究积极性。
综上所述,实验示范是一种高效的物理教学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原理和概念。
在实践中,老师需要合理设计实验内容和步骤,并与学生进行积极互动,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案例二:问题解决问题解决是高中物理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
通过提出实际问题并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和解决,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在一堂高中物理课上,老师选择了一个有关运动力学的问题进行讲解和讨论。
在开始时,老师提出了一个关于炮弹飞行轨迹的问题,并让学生们独立思考和尝试解决。
随后,老师引导学生们分析问题,运用相关物理原理,最终给出了解决方案。
在整个过程中,老师充当了指导者和引导者的角色,鼓励学生们自主思考和探索。
这种问题解决的教学方法具有多个优点。
首先,通过提出实际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求知欲。
其次,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此外,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能够更好地体会到物理原理的实际应用。
综上所述,问题解决是一种有效的高中物理教学方法,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师在运用此方法时,需要合理选择问题,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索,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案例
作者:常俊波
来源:《学周刊·C》2013年第03期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采用教师引导下的探究构建加速度的教学设计,教师提供材料,以学生思考探究为主,教师引导,与学生进行交互式讨论为辅,使学生亲历探究过程,感受问题解决后成功的喜悦。
学生对加速度认识的快慢与如何引入加速度概念有密切关系,先让学生从实例中定性认识到,不同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不同,启发学生用已学的物理量描述速度变化快慢,最后定义一新的物理量——加速度。
这样的设计,从感性到理性,从定性到定量,体现了概念教学应有的意境,凸显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新课程理念。
二、教材分析
课标中对本节内容的要求:理解加速度是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了解加速度的定义式和单位;了解加速度的矢量性,会根据速度和加速度方向的关系判断运动性质;通过加速度概念的建立过程和加速度定义式得出过程,了解和体会比值定义法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理解加速度的概念,区别速度、速度变化量和速度变化率,能在生活中准确地使用加速度的概念;能用图像计算加速度的大小,体会数学在物理中的重要性。
(共两课时,本案例为第1课时)
三、学情分析
加速度的概念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讲太抽象,原因是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很少注意到速度变化快慢的现象,没有速度变化量和速度变化快慢的体验。
这样,若教法不当,就会让学生对加速度的理解造成困难,更不能享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的热情和责任感。
四、教学目标
1.理解加速度的意义,知道加速度是表示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掌握它的定义、公式、符号和单位,能用公式a=△v/△t进行定量计算。
2.知道加速度与速度的区别和联系,会根据加速度与速度的方向关系判断物体是加速运动还是减速运动。
3.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含义,能用图像计算加速度的大小、确定加速度的方向。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加速度的物理意义、定义及计算
教学难点:加速度概念的引入及矢量性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学生分析运动实例,体会速度、速度变化、速度变化快慢的不同)
师:指出以下物体运动的共性和特性(投影给出)
1.三个物体的运动情况:
t/s 0 1 2 3 4 5 6
v1/ms﹣ 0 2 4 6 8 10 12
x1/m 0 1 4 9 16 25 36
v2/ ms﹣ 30 27 24 21 18 15 12
x2/m 0 28.5 54 76.5 96 112.5 126
v3/ ms﹣ 0 9 17 24 30 35 39
x3/m 0 4.5 17.5 38 65 97.5 134.5
2.另外一些物体的运动情况:
⑴步枪中射出的子弹速度900m/s,子弹在枪筒中加速的位移0.5m
⑵飞机降落后开始滑行的速度600m/s,滑行的位移900m
⑶磁浮列车加速到200m/s,所需时间为200s
⑷赛车启动后加速到100m/s,所需时间为7.6s
⑸轿车启动后加速到100m/s,所需时间为15s
⑹列车启动后加速到100m/s,所需时间为90s
生1:共性:9个物体的运动均为变速运动;特性:有的加速,有的减速。
师:还有吗?
生2:有的在相等时间内速度变化的数值相等,有的在相等时间内速度变化的数值不等。
师:还能补充吗?有不同观点吗?
生3:有的速度变化快,有的速度变化慢
(二)新课教学
1.对加速度的探究
学生探究解决问题—寻找描述速度变化的物理量。
师:说得很好,在上述例子中,你们打算用什么方法描述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呢?
生:速度变化相等时比较时间的长短或在相等时间内比较速度变化量的大小即可。
师:若不能做到速度变化相等和时间相等,还能描述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吗?在前面的学习中遇到过类似的问题吗?
生:用△v/△t表示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类似△x/△t表示物体位置变化的快慢
师:(1)(2)两物体的速度变化快慢一样吗?除用△v/△t表示物体变化的快慢外,还有其他方法吗?说说看。
生:速度变化相等时比较前进位移的大小或前进相等位移比较速度变化量的大小。
师:很好,你们的理由很充分,思路很清晰!
2.对加速度的概念的理解
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本理解加速度的概念、知道加速度的单位并能正确读取。
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的关系的探讨:(师生讨论,让学生感悟加速度的矢量性)
师:若给小车一个初速度,让它沿着斜面往上滑,会出现什么情况?
生:……
师:用较小的末速度减去较大的初速度,得到速度的变化是一负值,由此得到加速度也为一负值,那么这个负值表示什么?
生:……
师:两个加速度分别为3m/s?和-5m/s?,哪一个加速度更大?
生:……
师:竖直上抛运动中,物体在上升和下落过程中的加速度分别沿什么方向?你是怎么判断出来的?
生:……
(三)学生练习:(通过练习加深对加速度的理解)
有可能出现速度大,加速度小的情况吗?
有可能出现速度变化量小,而加速度大的情况吗?
有可能出现速度方向与加速度方向相反的情况吗?
有可能出现加速度方向与速度变化量方向相反的情况吗?
有可能出现加速度增大,而速度减小的情况吗?
(四)布置作业:见课本29页“问题与练习”第1、2题
七、教学反思
加速度是一个让高一学生感到很难的重要的物理概念,采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探究构建加速度的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教学中,学生思维活跃,探究、建构主动积极,在活泼轻松的氛围下,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期教学目标。
【责编张景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