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纳米管物理吸附储氢的势能效应与空间效应

合集下载

碳纳米管储氢技术

碳纳米管储氢技术

碳纳米管储氢技术【摘要】碳纳米管储氢技术是一种新型的氢气存储技术,具有很大的潜力应用于能源领域。

本文首先介绍了碳纳米管的结构特点,包括其纳米级管状结构和优异的导电性能。

然后探讨了碳纳米管在储氢技术中的应用,包括其高效的氢气储存能力和提高氢气释放速率的作用。

接着分析了碳纳米管储氢技术的优势,如其轻量化、高效储氢和可再生的特点。

同时也指出了碳纳米管储氢技术所面临的挑战,包括制备成本高、氢气吸附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等问题。

最后展望了碳纳米管储氢技术的发展前景,强调了其在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领域的重要性和应用前景。

碳纳米管储氢技术有望成为未来氢能源领域的研究热点,为推动低碳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碳纳米管、储氢技术、结构特点、应用、优势、挑战、发展前景、重要性、应用前景1. 引言1.1 碳纳米管储氢技术概述碳纳米管储氢技术是一种新兴的清洁能源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储氢和氢能的领域。

随着全球能源问题的日益突出,碳纳米管储氢技术的研究和发展变得尤为重要。

碳纳米管具有独特的结构特点和优异的性能,在储氢技术中表现出很大潜力,可以有效解决氢能源储存和运输中的难题。

由于碳纳米管具有高比表面积、优异的导电性和热导性等特点,使得其成为理想的储氢材料之一。

碳纳米管储氢技术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储氢效率不高、安全性问题等,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改进。

未来,随着碳纳米管储氢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将有望在氢能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并为推动清洁能源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2. 正文2.1 碳纳米管的结构特点碳纳米管是一种具有独特结构特点的碳材料,其主要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结构单一性:碳纳米管通常具有空心的圆柱形结构,其直径在数纳米至数十纳米之间,长度可达数微米至数毫米,其内部空腔可以容纳氢气等气体分子。

2. 高比表面积:碳纳米管表面积巨大,因其多孔结构使得其比表面积极高,有利于氢气分子在其表面吸附和储存。

3. 高强度和柔韧性:碳纳米管具有极高的机械强度和柔韧性,能够承受高压下的氢气吸附与脱附过程,从而提高储氢效率。

碳纳米管吸附原理

碳纳米管吸附原理

碳纳米管吸附原理
碳纳米管是一种由碳原子构成的纳米尺寸的管状结构。

碳纳米管具有高强度、高导电性和高导热性等特点,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吸附材料的研究领域。

碳纳米管的吸附原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表面积效应:碳纳米管具有非常高的比表面积,可以提供大量的吸附活性位点,使其有更高的吸附能力。

这是因为纳米管具有纳米级的空隙和通道,更多的活性位点可以与吸附分子发生相互作用。

2. π-π堆积效应:碳纳米管的构造使其具有良好的π电子体系,可以与含有芳香环结构的吸附分子发生π-π堆积作用。

这种堆
积作用可以增强吸附分子与碳纳米管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从而提高吸附效果。

3. 范德华力:碳纳米管表面上存在范德华力,这种力可以从长距离上吸引吸附分子,并将其紧密地吸附在管表面上。

范德华力是一种弱作用力,但由于碳纳米管具有大量的吸附位点,因此可以累积起来,形成较强的吸附效果。

4. 其他作用力:除了上述几种作用力之外,碳纳米管的表面还可能存在静电作用力、氢键作用力等其他吸附相互作用。

这些作用力都可以对吸附分子发挥一定的吸引力,增强吸附效果。

总的来说,碳纳米管的吸附原理是多种相互作用力的综合效应。

通过利用碳纳米管的高比表面积和特殊结构,可以实现对各种不同物质的高效吸附。

这种吸附特性使碳纳米管在环境污染治理、能源储存和分离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物理吸附储氢材料的研究进展

物理吸附储氢材料的研究进展

物理吸附储氢材料的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持续增长和对可再生能源技术的日益关注,氢能被认为是一种具有巨大潜力的清洁能源。

然而,氢能的广泛应用受限于其储存和运输的挑战。

物理吸附储氢作为一种安全、高效的储氢技术,近年来引起了广泛的研究兴趣。

本文旨在概述物理吸附储氢材料的研究进展,重点讨论不同材料的吸附性能、储氢容量以及实际应用前景。

我们将首先介绍物理吸附储氢的基本原理和优势,包括其相对于其他储氢技术的独特之处。

接着,我们将综述各类物理吸附储氢材料,如活性炭、金属有机框架(MOFs)、碳纳米管等,并详细分析它们的储氢性能、影响因素以及潜在的应用领域。

我们还将讨论目前研究中面临的挑战,如提高储氢密度、优化吸附动力学以及材料的成本问题等。

我们将展望物理吸附储氢材料的未来发展趋势,包括新型材料的开发、复合材料的研究以及储氢技术的集成等。

通过本文的综述,我们希望能够为物理吸附储氢材料的研究提供全面的参考,推动氢能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二、物理吸附储氢技术的基本原理物理吸附储氢技术是一种基于吸附剂表面与氢气分子之间的物理相互作用来实现氢气储存的方法。

这种技术利用吸附剂的多孔性和高比表面积,通过分子间作用力(如范德华力)将氢气分子吸附在吸附剂的表面上,从而实现氢气的储存。

物理吸附储氢技术的核心在于吸附剂的选择和设计。

理想的吸附剂应具备以下特性:高比表面积,以提供足够的吸附位点;适宜的孔径分布,以便有效地吸附氢气分子;良好的吸附动力学性能,确保氢气分子能快速吸附和解吸;以及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和热稳定性,以确保储氢过程的安全性和持久性。

在物理吸附储氢过程中,氢气分子与吸附剂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物理的,不涉及化学键的形成和断裂,因此吸附过程是可逆的。

这意味着在适当的条件下,氢气分子可以从吸附剂表面解吸出来,供后续使用。

这种可逆性使得物理吸附储氢技术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和可控性。

然而,物理吸附储氢技术也面临一些挑战。

由于吸附过程是基于分子间作用力,因此吸附能较低,导致储氢密度相对较低。

碳纳米管吸附储氢及其储氢量影响因素浅析

碳纳米管吸附储氢及其储氢量影响因素浅析

碳纳米管吸附储氢及其储氢量影响因素浅析文滔,王震(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江苏南京210093)摘要:本文在简单介绍传统储氢方式的储氢机理,并对它们的优缺点进行了比较说明的基础上,着重对碳质纳米材料储氢机制、储氢量影响因素进行了浅析,并对今后碳质储氢的科研方向做了展望分析。

关键词:储氢;碳质;碳纳米管;储氢机制;展望1.1研究背景如今,经济高速发展,化石能源大量消耗,导致的环境问题以及能源短缺的问题日益严重。

能源问题与社会高速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氢气是一种洁净的二次能源,它来源广泛,能源转化方便而效率高,对环境的污染小,能够循环再生等,逐渐成为人类未来的理想的能源载体。

如今,在氢能源开发利用方面,存在着两大难题,一是氢气的规模化制取,二是氢气的存储。

其中,储氢是氢能实现规模应用的基础。

然而,缺少方便有效的储氢材料和储氢技术,直接导致了氢能广泛应用受阻。

因此,要实现氢气作为能源载体的应用,必须解决氢的储存问题。

传统的液态、固态形式的储氢或高压气瓶储氢既不经济又不安全。

储氢合金的出现为氢的出现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有机液体氢化物的储存技术以其储氢量大、能量密度高、储存安全方便等优点引起了很多国家的关注,被认为是未来储运氢能的有效手段之一。

近期,由于纳米材料的研究热潮的带动,以碳和纳米碳材料进行除氢成为新的研究热点。

2.1 传统储氢材料与储氢技术本文对几种主要的储氢材料的性能及其发展加以介绍、讨论。

从而更好地将传统储氢方式与本文将要浅析的碳纳米管储氢方式做比较。

1.离子型氢化物离子型氢化物事一种早期的储氢材料。

其储氢原理是:碱金属与氢反应生成离子型氢化物,这种氢化物受热又可分解放出氢气。

离子型氢化物一般只用作还原剂和少量供氢,特别是在水下应用,由于气体产物只有氢气而具有的独特的应用优点。

但在规模化应用前景上并不乐观。

2.储氢合金储氢合金是指在一定温度和氢气的压力下,能可逆的大量吸收、储存和释放氢气的金属间化合物。

碳纳米管储氢材料论文

碳纳米管储氢材料论文

碳纳米管储氢材料氢是自然界中最普遍的元素,资源无穷无尽,不存在枯竭问题。

氢的热值高,燃烧产物是水,无污染,可循环利用。

20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对氢能源的研究和开发日趋重要,首先要解决氢气的安全贮存和运输问题,储氢材料范围日益扩展。

氢能技术面临的最大科学挑战是能否将氢在常温常压下安全有效地储存和运输,碳纳米管具备一定的储氢能力并能快速地释放氢。

自发现以来,由于其独特的结构,优良的性能,对其所进行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潜在的应用价值。

CNTs具有准一维管状结构,巨大的长径比和比表面积,很高的力学强度,其强度为钢的100倍。

同时,基于强C-C化合键的作用,CNTs具有优良的导电性能,能够填充和吸附颗粒,具有高的稳定性。

由于它的这些性质,研究CNTs作为催化剂负载在燃料电池中的应用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但碳纳米管储氢要得以规模应用,其关键是如何利用碳纳米管储氢和怎样提高其储氢能力。

碳纳米管是目前人们研究最多的碳质储氢材料,具有储氢量大、释氢速度快、常温下释氢等优点。

因此,被认为是一种有广阔发展前景的吸附储氢材料。

它分为单壁碳纳米管和多壁碳纳米管。

单壁纳米碳管具有十分独特的结构特征,应用领域也十分广泛。

然而,单壁纳米碳管的大规模制备和纳米碳管的定向排列却始终是瓶颈,大大限制了对单壁纳米碳管的应用研究;在纳米碳管的各种优异性能中,纳米碳管的场发射特性尤其引人注目,用于评价纳米碳管阵列场发射性能优劣的重要参数是电场增强因子。

影响该参数的主要因素包括纳米碳管阵列密度、长径比、管尖端结构和尖端电子逸出功等。

因此,在理论上弄清电场增强因子与上列因素的具体关系,有利于提高场发射性能;定向排列纳米碳管对实验中研究纳米碳管场发射性质、制备纳米碳管冷阴极具有重要意义。

1997年,Dillon等最早对单壁纳米碳管进行了研究。

他们以未经纯化处理、含无定形碳和金属催化剂颗粒的单壁纳米碳管为研究对象,采用程序升温解吸法测定其储氢量。

氢气在碳纳米管基材料上的吸附-脱附特性

氢气在碳纳米管基材料上的吸附-脱附特性
#$%
物理化学学报 ! !"#$ %"&’"( )"(*&+ " ,-.& /0123 450$63 7$83 & !""!# $% ! ’ " ( #$% ) #$’
*+பைடு நூலகம்+-.
氢气在碳纳米管基材料上的吸附 & 脱附特性!
周振华 武小满 王 毅 林国栋 张鸿斌
/#0112 " ! 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 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 厦门 摘要
利用高压容积法测定多壁碳纳米管 ! 34567- " 及钾盐修饰的相应体系 ! 8 9 :34567- " 的储氢容量 & 并用
程序升温脱附 ! 7;< " 方法表征研究氢气在 34567- 基材料上的吸附 : 脱附特性 = 结果表明 & 在经纯化 345: (质量分数 ) $= 1 3;> 实验条件下氢的储量可达 0= 20? @ 8 9 盐对 34567- 的修饰对增加其储氢容 67- 上 & 室温、 量并无促进效应 & 但相应化学吸附氢物种的脱附温度有所升高 @ 8 9 的修饰也改变了 34567- 表面原有的疏水 性质 = 在低于 A%/ 8 的温度下 & B% C 34567- 体系的脱附产物几乎全为氢气 @ AA/ 8 以上高温脱附产物不仅含 B% & 也含有 5BD 、 5% BD 、 5% B% 等 50 C 5% 烃混合物 @ B% C 8 9 :34567- 储氢试样的脱附产物除占主体量的 B% 及少量 50 C 5% 烃混合物外 & 还含水汽 & 其量与吸附质 B% 源水汽含量密切相关 = B% 在碳纳米管基材料上吸附兼具非解离 ! 即分子态 " 和解离 ! 即原子态 " 两种形式 = 关键词 ( 多壁碳纳米管 & E#DA 碳纳米管基储氢材料 & 氢吸附 : 脱附特性 & B% :7;<

氢在多壁碳纳米管中的吸附储存

氢在多壁碳纳米管中的吸附储存

氢在多壁碳纳米管中的吸附储存
张超;白静
【期刊名称】《低温与超导》
【年(卷),期】2007(035)002
【摘要】利用巨正则系综蒙特卡罗(GCMC)的方法模拟了氢在多壁碳纳米管中的吸附,氢气分子之间、氢气分子和碳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势能采用Lennard-Jones 势能模型.模拟了不同结构参数(管内径、管壁数、管壁间距)的多壁碳纳米管在77K 和298K下的吸附等温线,分析了多壁碳纳米管的管内径、管壁数以及管壁间距对吸附性能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多壁碳纳米管的管壁数和管壁间距对吸附性能的影响较明显;管壁数越少,管壁间距越大,其吸附性能越好;多壁碳纳米管的管内径对其吸附性能的影响甚微.
【总页数】3页(P151-153)
【作者】张超;白静
【作者单位】中原工学院能源与环境学院,郑州,450007;中原工学院能源与环境学院,郑州,45000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B6
【相关文献】
1.氢在碳纳米纤维中的低温吸附储存特性 [J], 张超;鲁雪生;顾安忠
2.多壁碳纳米管储氢的物理吸附特性 [J], 赵力;程锦荣;黄德财;袁兴红;张立波;唐瑞

3.氢在多壁碳纳米管上的等量吸附热 [J], 郑青榕;顾安忠;蔡振雄;廖海峰;郑超瑜
4.氢在多壁碳纳米管上吸附行为研究 [J], 郑青榕;顾安忠;林文胜;李明;鲁雪生
5.橄榄石中氢的实际溶解度及其对地幔中水储存的意义 [J], Bai,Q;宋茂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纳米多孔材料在气体吸附与储氢方面的应用研究

纳米多孔材料在气体吸附与储氢方面的应用研究

纳米多孔材料在气体吸附与储氢方面的应用研究随着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氢能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被广泛关注。

而要实现氢能的大规模应用,就需要寻找高效的氢储存方式。

纳米多孔材料在气体吸附与储氢方面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成为了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纳米多孔材料具有大比表面积、规则的孔道结构和可调节的孔径大小等特点,使其能够高效地吸附气体分子。

其中,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OF)和碳基材料(如碳纳米管和石墨烯)是研究中的两大重要类别。

MOF是由金属离子或簇与有机配体通过配位键连接而成的结晶性材料,其孔道结构可以通过调节配体和金属离子的选择实现。

由于具有高度可控的孔道结构和表面组成,MOF在气体吸附方面显示出良好的性能。

例如,一些MOF材料可以选择性地吸附二氧化碳,从而有望应用于气候变化控制和碳减排方面。

此外,MOF还可应用于氢储存。

氢分子可以进入MOF材料的微孔之中,与材料表面的金属离子发生弱键相互作用,从而实现高效储氢。

碳基材料由于其独特的结构特点,也成为了吸附和储存气体的重要选择。

碳纳米管具有高度规则的孔道结构和高比表面积,使其具有很大的吸附能力。

石墨烯则由层层叠加的碳原子构成,形成了一种类似于蜂窝状的孔道结构,其孔径可以调控,有利于吸附小分子气体。

这些碳基材料被广泛应用于气体分离、储氢和催化等领域。

近年来,研究人员对纳米多孔材料在气体吸附与储氢方面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研究。

全球各地的实验室纷纷开展了相关实验,试图提高纳米多孔材料的气体吸附能力和储氢效率。

通过改变纳米多孔材料的孔道结构、表面官能团和孔径大小等参数,一些研究者已经实现了显著的性能提升。

例如,一些MOF材料被设计成具有较大的气体吸附容量,并实现了高效储氢。

同时,研究者还提出了一些新型的纳米多孔材料结构,如具有三维孔道结构的MOF和具有超高比表面积的碳材料,以进一步提高气体吸附和储氢性能。

然而,纳米多孔材料在气体吸附与储氢方面仍面临一些挑战。

碳纳米管的储氢机理研究

碳纳米管的储氢机理研究

6 — 9
维普资讯
◎27 第 期 0 年 5 0
LBRTR I C AOAOYS E E CN
27 l 出 0 年O 版 0 月
附剂 的 比表 面积取 决 于孔 径 的大 小 与分 布 。Y .
米 管 ) 氢分 子储 存 在 多层 管 壁 之 间 , 大 储 氢 量 , 最
基金项 目: 国家化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基金 、 国家基金委暑期科研训练基金 、 南开大学亚洲研究 中心基 金、 南开大学科技创新 基金 ( 3 )南 开大学 “ 2# 、 百项工程” 创新基金 ( 0 5 7—1 ) 南开大学基础化学实验教学 中心创新基金 、 A 10 8、 南开大学分析测试 开放基金 。
用基 于经 典热力 学 的吸 附理 论来 解释 。 目前 , 碳纳
于物 理吸 附而 言 , 位 质量 吸 附 剂上 的表 面 积 大 , 单 吸附 的量才 可 能多 。固体 吸 附 剂 的表 面积 由外 表
面积 和孔 隙的 内表 面 积构成 , 为吸 附剂 的固体材 作
料, 其外 表 面积 与 内表 面 积 相 比一 般 可 以忽 略 , 吸
是氢 分子物 理 吸 附在 碳 纳 米 管之 间 。超 临界 吸 附
用 于特 指 临界 温度 以上气 体 的 吸附 。它 与 临 界 温 度 以下 气体 的 吸附有本 质 的不 同 , 以饱 和液 体作 为
吸附相参 考 态 , 成 现 有 吸 附理 论 的基 础 , 是 在 构 但
而且 还有 能量 因素 的 影 响 。不 同形 态 分 布直 径 的
附势 场产 生叠加 作 用 , 则对 氢分 子 的吸 附作 用得 以 加强 。至 于 比表 面积 对于 吸 附的意义 则更 明显 , 对

碳纳米材料作为储氢材料相关

碳纳米材料作为储氢材料相关

这些现象可由氢分子在孔中的局部密度分布来解释. 氢气在77 K 和 三个不同的压力p= 1121MPa, 4191 MPa, 1614 MPa 下的各个碳 管内的局部密度分布见图4. 从图4 可以看出, 在1121 MPa 的压力 下, 11225 nm 的碳管中的流体分子的第一层已经排满, 进一步的加 压只能使中心的一行分子的密度增加, 而这对分子数密度影响不大. 在2104 nm 和21719 nm 的碳管中, 当压力增加到4191 MPa 时, 最外层的已经接近排满, 而且第二层已经出现. 进一步增加压力对孔 内的分子数密度影响较小.
发现
1997年 , Dollin 等[3] 首先研究了单壁碳纳米管束的吸附储氢 能力, 并且发现在130 K 时储氢的重量百分比在5% ~ 10% 的范围 内, 接近或高于美国能源部的重量百分比为615 wt% 的目标. Ye 等 [ 4] 测量了高纯度的单壁碳纳米管束的吸附储氢能力, 他们发现在 80 K 和7 MPa 氢的存储能力高达8125 wt% , 并且在4 MPa 左右 氢的存储能力会有突然的升高. Liu 等[ 5]报道在300 K 和 1011MPa 的实验中发现碳纳米管束的储氢能力可达412 wt%
3 Dillon, A. C. ; Jones, K. M. ; Bekkadahl, T. A. ; Kiang, C. H. ; Bethune, D. S. ; Heben, M. J. Nature 1997,386 , 377. 4 Ye, Y. ; Ahn, C. C. ; Withem, C. ; Fultz, B. ; Liu, T. ;Rinzler, A. G. ; Colbert, D. ; Smith, K. A. ; Smalley, R.E. Appl . Phys . Lett . 1999, 74, 2307. 5 Liu, C. ; Fan, Y. Y. ; Liu, M. ; Cong, H. T. ; Cheng,H. M. ; Dresselhaus, M. S. Science 1999, 286 , 1127.

氢气在碳纳米管基材料上的吸附-脱附特性

氢气在碳纳米管基材料上的吸附-脱附特性

6789:;<=>?@ABCD ! 34567- " EFGHIJKL,M ! 8 9 :34567- " JNO:P & Q7
RSTUVW ! 7;< " X<-YZ[O\] 34567- ^_‘aJbW : VWcd = ef-g & ]hi# 345: 67- a & 5Uj $= 1 3;> 34klmOJNPno 0= 20? ! pPqr " @ 8 9 Gs 34567- JHIstuvNO: PQwxyzL & {KL#$bWO!|JVWU}~ ! T8 @ 8 9 JHI "#$% 34567- -. & ~J ’( dp = ] )* A%/ 8 JU}m & B% C 34567- ,MJVW + ! ,-./ O\ @ AA/ 8 0 a8UVW + ! 123 B% & "3 ~ 5BD j 5% BD j 5% B% 4 50 C 5% 567 ! @ B% C 8 9 :34567- NO 89 JVW + ! :;< ,PJ B% E = P 50 C 5% 567 ! > & ?3(@ & vP A bWp B% B(@3 P CD K E = B% ]ABCD^_‘abW FGHIJ ! K q LM " NIJ ! K&LM " O | PQ = 456 ( ?@ABCD & E#DA ABCD^NO_‘ & ObW : VWcd & B% :7;<
789:; (
R* O\ G ~ SBTUN w VW4X 2 & O Y Z[/\] |" ^ J _‘abYB = cd " ^ J N eNfg X Q\ O Y 67 hijIk J Elm no] = Z[ pqr. j 8zJNO st]u\ N O vsw ? xyz{ J |} = ] ~ ~JNOX Q ) "# j b $ OklU h & bWNO ! v G ~ r. j N4X 2 %&’ E ( & )*+ xy] M , ~ E AB C_‘NOZ[J% - n . ] / F 0:2 G = 0%123 4 a~ E ABCDNO:PJ% -567 ( @ 8 & 9: ~ ; o < A1? F % G & { =>?@A ? BC F #:A G @ D E ~% - ]5Umo < 0/? F/ G & { " ~ ;F Y o < 1= %2? & 7GH ) = 1I Z[ J! K&NO_‘ E ! L 7ObW34kl 1. MNO j P]& 0Q ! %NO:P ( R56ST & U v \] V 8 ( R J rW12XY 1 Z = ][ ]X.& ~~.\*3 4 J) ] < ^_ h* NO:PJ=> & ~ E ABC _‘a B% JbW : VWcdENO ‘ "JZ[ a bc. = #3 6789:;< de ABCD^_ ‘a B% JbW : VW f / & 7RSTUVWX<j

碳纳米管在储氢上的应用

碳纳米管在储氢上的应用
产 生 的阴极沉 积物 时意 外发 现 的 , 以被 看成 是 由石 可 墨面卷 曲而成 的无逢 管 状结 构 J 后发 现 可 以通过 化 ,
增长 J O 。s 和 N 分 别是 煤烟 型大气 污 染 和 “ O则 光
化学污染” 的罪魁祸 首。加之传统能源 的 日益枯 竭,
新能源 的开发和利用 已迫在眉 睫地被提 上了 日程 。氢 能 以其无 污染 和热值 高 的特 点 吸引 了人 们 的 目光 , 被 认 为是一种理想 的能源 载 体 。通 过 氢燃 料 电池 驱 动 , 可 以有 效 解 决 城 市 汽 车 排 放 污 染 问题 , 现零 排 放 实 ( eo mso ) Zr —E iin 。氢 能 的利 用 目前 主要 受 限于 安 全 s 有效 的存储 技术 , 尤其 是 车 载氢存 储 技术 更是 会 限制
维普资讯
低 温 与 超导 第3 5卷 第 2期
制冷技 术
Rerg r t n fi ea i o
C y . S p碳 纳米 管在 储 氢上 的应 用
周 玮 , 国江 吴
的 5 %用 于氢气 的存 储研 究 。19 0 97年 ,io DHn等 ] 。
1 前言
当前 “ 环境污 染 ” 和能 源短 缺 问题 已经 引起 人 们
首次发 现并报 道 了碳 纳 米管 储 氢 的实 验结 果 后 , 纳 碳 米管储 氢研究 便成为 一个非 常活跃 的研究领域 。
( 上海交通大学热能工程研究所 , 上海 2 04 ) 0 2 0 摘要 : 氢能是一种理想的能源载体 , 而经济有效 的储 氢手段是氢 能实现规模应 用急需解决 的关键 问题之一 。碳
纳米管在存储氢气上表现 出来的独特性质 , 使其 最有希望成为 一种新的高效 的储 氢材料 。从实验 、 理论研 究两个方 面总结 了前人在碳 纳米管储氢上 的研究成果 , 对碳纳米管储 氢吸附方式 , 并 吸附量影 响因素等方 面做 出分析。最后 指 出为实现碳纳米管储氢大规模 应用仍需做 的一些基础性研究工作 。

储氢碳纳米管复合材料性能及其应用

储氢碳纳米管复合材料性能及其应用

储氢碳纳米管复合材料性能及其应用碳纳米管:碳纳米管是一种主要由碳六边形 (弯曲处为碳五边形和碳七边形) 组成的单层或多层纳米管状材料。

管的内径在几个纳米到几十个纳米之间 ,长度可达微米量级。

作为吸附氢气的材料 ,碳纳米管既与传统的多孔碳材料有相似之处 ,又有很大的区别。

由于范德华力的作用 ,单臂碳纳米管集结成束 ,束状产物相互作用进一步形成宏观形态的碳纳米管。

碳纳米管储氢机理物理吸附:理想的氢气吸附剂应具有以下特征 : ( 1) 存在大量均匀的微孔。

(2) 少量的大孔。

( 3) 高导热率。

碳纳米管同时具有以上 3 个特征。

理论计算表明 ,碳纳米管 (单壁) 能够通过类似于纳米毛细作用将 HF 分子稳定在管腔中。

分子尺度的微孔能吸附大量气体 ,因为这种材料的孔壁具有吸附势 , 能够增大气体密度。

电化学吸附:气体在碳纳米管中物理吸附的驱动力是压力或者是低温 ,而电化学吸附的驱动力是电势。

用电弧法制备的产物中包含直径为 017~112nm 的单壁碳纳米管 , 将它们与铜粉或金粉以 1 : 4 的质量比混合并压制成电极。

实验表明 ,电极中铜粉对储氢性能有促进作用。

在电化学储氢过程中 , 水在碳纳米管表面电解 , 产生的氢气进入碳纳米管内部。

充电过程中 ,吸附为控速步骤 ;放电过程中 ,氧化为控速步骤和Ni 粉一起压制成的碳纳米管电极反应活性高 ,具有较大的峰电流。

而峰电压和金属 Ni 的峰电压相同 , 则说明活性点为Ni 。

储氢机理推测为 :Ni + H2 O + e-→ Ni H ad + OH-(控速步)Ni H ad + MW NT(多壁碳纳米管) → MW NTH ad + Ni储氢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的应用储氢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的应用可分为两大类。

第一 ,把储氢碳纳米管复合材料作为氢的存储体 , 提供氢源或是把储氢碳纳米管复合材料作为电极使用。

第二 ,把储氢碳纳米管复合材料作为高级燃料 ,专供航空或火箭导弹的推进剂使用。

碳纳米管材料在氢能源中的应用研究

碳纳米管材料在氢能源中的应用研究

碳纳米管材料在氢能源中的应用研究氢能源作为一种高效、环保的新能源形式,一直以来备受各国工程师和科学家的重视与关注。

然而,作为氢能源的“关键技术”之一——氢储存技术的广泛应用却一直受到限制。

氢气密度极低,在常温和常压下,氢气占据的体积远远大于其他燃油,因此在氢能源的流通、储存和制造过程中,一直以来都难以直面氢气的储存问题。

近年来,碳纳米管材料已经成为了当前被广泛研究的氢气储存材料之一,尤其是在氢能源领域。

那么,碳纳米管材料具备哪些特点,使其在氢能源中拥有广泛应用前景呢?碳纳米管物理特性碳纳米管(Carbon Nanotube,CNT)是由碳原子排列而成,呈螺旋型圆柱体的一种纳米材料。

碳纳米管具有独特的力学、电学、光学、热学和化学等特性,是一种具备广泛应用前景的新材料。

首先说到碳纳米管的力学特性。

碳纳米管的力学强度极高,是碳氢化合物材料中最强的材料之一。

其强度与纤维素相似,可达到甚至超过李藻糖的高强度。

此外,碳纳米管还具有弹性模量极高、伸缩性能极佳等独特的力学特性。

其次,碳纳米管具有优异的电学特性。

基于其独特的性质,碳纳米管可以用作电磁场调制元器件、场发射器、纳米电池、微型继电器以及聚合物电子元器件等。

同时,碳纳米管的电导率非常高,甚至远远超过铜、铝等传统的导体材料。

再次,碳纳米管具有出色的化学稳定性。

碳纳米管与有机物、无机物等大多数化合物的作用力均比较微弱,涂敷碳纳米管薄膜的材料比较稳定,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是目前几种化学转换过程的新型纳米材料。

碳纳米管材料在氢能源中的应用在氢气储存技术领域,二阶段压缩式氢气储存器、压力摩擦焊接储氢器和吸附式氢气储存器等氢气储存材料已经被开发,但是由于这些材料在储氢密度、稳定性和耐久性等关键性能上的限制,导致了这些材料在实际应用中难以推广。

因此,碳纳米管材料作为氢气储存材料的重要代表,在氢能源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碳纳米管材料在氢能源中的应用分为充氢式和吸附式两大类。

碳纳米管结构及其改善储氢容量可能性

碳纳米管结构及其改善储氢容量可能性

碳纳米管结构及其改善储氢容量可能性碳纳米管(Carbon Nanotubes,简称CNTs)是一种由碳原子构成的纳米材料,具有特殊的结构和优异的性能,因此被广泛研究和应用。

储氢技术是解决新能源汽车储能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而碳纳米管由于其独特的结构和特殊的化学性质,被认为是提高储氢容量的潜在候选材料。

本文将介绍碳纳米管的结构特点,并探讨其在储氢领域中的应用潜力。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碳纳米管的结构。

碳纳米管是由六角形的碳原子构成,呈现出管状结构,可以分为单壁碳纳米管和多壁碳纳米管两种形式。

单壁碳纳米管由一个层厚度为一个原子的碳原子片卷成而成,而多壁碳纳米管则由多个层厚度较厚的碳原子片卷成。

碳纳米管具有非常小的直径和非常高的长度宽比,这使得其具有巨大的比表面积和出色的力学强度。

碳纳米管在储氢领域中的应用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作为储氢材料的载体,二是作为催化剂。

首先,碳纳米管可以作为储氢材料的载体用于提高储氢容量。

由于其大比表面积和高强度的特点,碳纳米管可以提供更多的储氢活性位点,增加氢气吸附量,从而提高储氢容量。

此外,碳纳米管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导热性,可以加快氢气的扩散速度,提高储氢速率。

研究表明,使用碳纳米管作为储氢材料的载体可以显著提高储氢容量,并具有良好的循环稳定性。

其次,碳纳米管还可以作为储氢材料的催化剂用于改善储氢反应的速率和动力学性能。

由于其独特的结构和化学性质,碳纳米管可以与氢气分子发生物理吸附或化学吸附,改变氢气的吸附活化能,提高储氢反应的速率和动力学性能。

此外,碳纳米管还可以与其他催化剂复合使用,形成协同效应,进一步提高储氢性能。

因此,通过调控碳纳米管的结构和表面性质,可以实现对储氢反应的增效。

虽然碳纳米管作为一种潜在的储氢材料具有很多优点,但目前仍面临一些挑战和限制。

首先,碳纳米管的制备成本较高,并且有一定的制备难度。

其次,碳纳米管的结构和性质受制于制备方法和条件,因此在大规模制备上仍然存在一定的挑战。

碳纳米管储氢技术

碳纳米管储氢技术

碳纳米管储氢技术【摘要】碳纳米管储氢技术是一种具有巨大潜力的新型能源储存技术。

本文首先介绍了碳纳米管储氢技术的重要性和碳纳米管的特性与优势,随后探讨了碳纳米管在储氢领域的应用以及研究进展。

分析了该技术面临的挑战与解决方案,指出了其未来发展的方向和潜力。

碳纳米管储氢技术不仅可以提高能源储存效率,还可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这项技术具有重要的研究和应用价值,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和开发。

通过本文的分析,再次强调了碳纳米管储氢技术对能源领域的重要性,并展望了其未来发展的前景。

【关键词】关键词:碳纳米管、储氢技术、应用、研究进展、挑战、解决方案、发展方向、潜力、重要性。

1. 引言1.1 碳纳米管储氢技术的重要性碳纳米管储氢技术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新兴技术。

随着人们对氢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如何高效地储存氢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传统的氢储存方法存在一些问题,如储存效率低,安全性差等。

而碳纳米管储氢技术则具有储氢效率高、可重复使用、安全性好等优势,因此备受关注。

在碳纳米管储氢技术中,碳纳米管作为储氢材料具有很高的比表面积和孔容量,能够提供更多的吸附位点来吸附氢气分子。

碳纳米管的结构稳定性强,耐高温、耐腐蚀,能够保证储氢过程的安全稳定。

1.2 碳纳米管的特性与优势碳纳米管具有许多独特的特性和优势,使其成为储氢技术中备受关注的材料之一。

碳纳米管具有极高的比表面积,这意味着它们可以提供更多的储氢空间,从而提高氢气的吸附量。

碳纳米管的结构稳定性很高,能够承受高压力和温度,不易发生氢气泄漏或化学反应,保证氢气储存的安全性。

碳纳米管具有优良的导电性和导热性,有利于快速释放或吸收储存的氢气,并且可以有效地加速储氢过程。

碳纳米管还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和生物相容性,对环境和人体健康无害,符合绿色能源与清洁生产的要求。

碳纳米管因其独特的结构和优越的性能,在储氢技术中具有巨大的潜力和应用前景。

2. 正文2.1 碳纳米管在储氢领域的应用碳纳米管是一种具有优异性能的新型材料,其在储氢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碳纳米管储氢性能的研究现状

碳纳米管储氢性能的研究现状

碳纳米管储氢性能的研究现状摘要:氢能以其资源丰富可再生热效率高等优点备受关注氢能的使用包括氢的生产储存和运输等方面开发氢能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对氢进行储存。

本文即对碳纳米管的储氢吸附机制及碳纳米管的制备技术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并对碳纳米管的储氢性能进行了初步地探讨。

关键字:碳纳米管储氢机制性能“氢”作为世界上极为丰富的能源之一,具有无污染且可再生性,同时兼具高的能量密度,很早便被人们认为是替代石化能源的一种理想二次能源之一而受到重视。

自从1991年11月,日本NEC公司的电镜专家Iijima首先发现了碳纳米管以来[1],碳纳米管即以其特殊结构和其潜在的工业应用价值,被誉为“超级材料”,引起了研究者广泛的关注,并迅速成为化学、物理、材料等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

1997年,美国可再生能源国家实验室的Hebben 等人首次报道了碳纳米管储氢的研究结果,设定研究目标的储氢材料,从而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2]。

1、碳纳米管的储氢吸附机制及其制备技术1.1、碳纳米管储氢吸附机制尽管碳纳米管储氢研究的结果存在较大的差异,但学者们通常都认为碳纳米管储氢是吸附作用的结果。

然而,对CNT储氢行为的本质究竟是化学吸附还是物理吸附,还是两种吸附共存,大家还存在争议[3,4]。

一种观点认为,CNT储氢过程中只发生物理吸附,氢分子与碳分子间仅以范德华力产生相互作用,物理吸附具有吸附作用比较小,吸附热较低,可以产生多层吸附等特点,在模拟计算时通常采用Monte Carlo方法得到储氢吸附等温线,来分析材料的储氢特性[5]。

另一种观点则从化学反应的角度研究CNT的储氢过程,考虑吸附过程中分子的电子态改变和量子效应,并考察CNT的结构因素对发生化学吸附的影响。

化学吸附具有吸附作用强,吸附热大,一般只能产生单层吸附,同时吸附和解析的速度较慢等特点,在模拟时通常运用密度泛函理论[6,7]和分子轨道理论计算氢在CNT中的平衡分布。

1.2、碳纳米管的制备技术目前已有很多种制备碳纳米管的方法,其中电弧放电法和催化裂解法应用得最为广泛。

储氢碳纳米管复合材料性能及其应用

储氢碳纳米管复合材料性能及其应用

储氢碳纳米管复合材料性能及其应用首先,储氢碳纳米管复合材料具有较高的储氢容量。

碳纳米管具有丰富的孔隙结构和大比表面积,可以提供更多的吸附位点,从而提高储氢量。

同时,储氢材料能够以物理吸附或化学反应的方式储存氢气,进一步增加氢气的储存量。

因此,储氢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相比单一材料具有更高的储氢容量。

其次,储氢碳纳米管复合材料具有较快的氢气吸附/解析速度。

碳纳米管具有独特的管状结构和疏松的孔隙结构,可以提供较大的氢气扩散通道,从而加快氢气的吸附和解析速度。

此外,储氢材料的选择和设计也可以进一步提高吸附/解析速度。

此外,储氢碳纳米管复合材料具有较低的储氢温度和压力要求。

由于碳纳米管和储氢材料的特殊结构和性质,在较低的温度和压力下,储氢碳纳米管复合材料即可实现氢气的吸附和解析,提高了储氢系统的效率和安全性。

储氢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的应用潜力巨大。

首先,储氢碳纳米管复合材料可以应用于氢燃料电池车辆。

碳纳米管提供了较高的储氢容量和快速的氢气吸附/解析速度,能够满足氢燃料电池车辆对高能量密度和快速加注的需求。

其次,储氢碳纳米管复合材料还可以应用于便携式能源储存装置。

由于碳纳米管具有轻质、高强度和良好的电导性能,所以储氢碳纳米管复合材料可以制备成轻便且高效的能源储存装置。

此外,储氢碳纳米管复合材料还可以应用于其他领域,如航空航天、储能等。

综上所述,储氢碳纳米管复合材料具有较高的储氢容量、较快的氢气吸附/解析速度、较低的储氢温度和压力要求等优点,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随着材料科学和纳米技术的不断发展,储氢碳纳米管复合材料有望在能源领域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

碳纳米纤维吸附储氢性能分析

碳纳米纤维吸附储氢性能分析

t e h d o e d o t n i ie r h emi mp r sv l mep y r a tO y r g n a s r t n a i t h y r g n a r i sl a .T c o e ou a smo e i c i h d o e d o i b l y,a d t e rl t n h p b t e n t e s p o n mp l p o i n h ea o s e e i i w h mimp rs v l me a d t e h d o e d o t n i a a l .Hy r g n a s r t n ioh r ta in e e r tr d 7 K,a d h d o e e o e ou n y rg n a s r i p r b i h p o s o c d o e d o i s t ems a mbe t mp au e a 7 p o t n n y rg n
维普资讯
低 温与超导 第3 5卷 第 4期
制 冷 技 术
Rerg r to fi ea in
Cr o & S p ro d y. u e cn . Vo . 5 No 4 13 .
碳 纳 米 纤 维 吸 附储 氢 性 能 分 析
张超 , 白静 , 周光辉
h x i T e e p r n e u t s o a a b n n n f r s ac n ts i d t y r g n a o t n so a e a mb e ttmp r tr ,e e t7 K. e me trs l h w t tc o a o b r o ut o h d o e d r i t r g a in e e au e v n a 7 s h r ie e s p o t Ke wo d : a b n n n f r s y r s C o a o b ,Mir s u tr h r ce z t n, s o t n a d d s r t n i t e ms r ie c o t cu e c a a tr a o Ad r i e op o o r ,Hy r g n a s r t n so a e P r r i i p o n i sh d o e d o i trg , e - p o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nanot ubl es [J ].Phys Rev B ~2001 ~63 =155405 . [3 ] 顾冲~等. 单壁碳纳米管吸附氢气的计算机模拟[J ].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1 ~22 =958-961 .
42
安 徽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
第28 卷
4 ] Seung Mi Lee Young Hee Lee . Hydr ogen st or age i n si ngl e- Wall ed car bon nanot ubes J ]. Appl Phys Lett 2000 76 =2877-2879 .
mi n <1 eXp [- A U
BT > ]
mi n <1
X
3
Vi <Ni +1
>eXp
[H- A U >
<
BT > ]
和 mi n <1
X
3N Vi
i
e
X
p
[-
<H
+
AU > < BT > ] 其中 X = h 2 <2K m BT > 为de Br ogli e 波长 h 为 Pl anck 常数 m 为氢分子 质量 T 为温度 H 为化学势 Vi 为第i 个子空间的体积 Ni 为第i 个子空间内的氢分子数 重 复以上操作 直至系统达到平衡
6 = 0 34nm 6 ~~ = 0 2958nm
= 10
条件下 E ij 和 <2 >
E ~ = E E ~~ = 32 17 B
6 ~ = <6 +6 ~~ > 2 = 0 3179nm
其中 B 为 Bolt Z man 常数
对于由 m 个碳原子和n 个 氢分子组成的系统 其总势能为:
n
n
m
mm
<2 >对 MWCNTs 和 S WCNTAs 的储氢模拟结果进行类似的分析~得到了与 S WCNTs 完全一致的结论~部分结果分别如图7-12 所示~
图7 MWCNT 储氢位形
图8 氢在 MWCNT 中的径向分布 图9 储氢 MWCNT 中的势阱
图10 S WCNTA
图11 S WCNTA 间隙储氢
关键词!碳纳米管 储氢 物理吸附 巨正则蒙特卡罗模拟 势能效应 空间效应 中图分类号!O647 .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162 "2004 #03-0038-05
随着生产力的日益发展 社会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 而地球上石油 煤 天然气等能源 的储量有限 且对环境均有一定程度的污染 因此寻找新的替代能源便成为当今科学研究的 重点课题之一 由于氢气作为能源 不仅储量丰富 而且高效 洁净 于是成为人们青睐的对 象之一
图12 储氢 S WCNTA
储氢位形
密度的径向分布
间隙中的势阱
<3 >由于氢 分 子 主 要 储 存 在 S WCNTs ~MWCNTs 和 S WCNTAs 的 管 壁 附 近 的 势 阱
处 ~而 碳 氢 和 氢 氢 间 的 相 互 作 用 是 形 成 这 些 势 阱 的 主 要 原 因 ~故 称 之 为 碳 纳 米 管 储 氢 的 势 能
E E E E E U <r > = [ $ij < r-j- r-i > + $i < r-- r-i > ] +
$ l < r-l- r- > <3 >
i =1 j =i +1
=1
=1 l = +1
式中 r-i 和r-j 分别为第i 和第j 个氢分子的位置矢量 r- 和r-l 分别为第 和第l 个碳原子
程锦荣 1948-
女 安徽凤阳人 安徽大学硕士研究生 男 上海人 安徽大学教授 硕士生导师.
第3 期
袁兴红 等: 碳纳米管物理吸附储氢的势能效应与空间效应
39
实际计算中 通常取截断距离r 6 ij 的取值分别为:
E = 28 2 B E ~~ = 36 7 B
= 2 56 ij
在温度T = 293 压强
在描述碳原子与氢分子 氢 分 子 与 氢 分 子 和 碳 原 子 与 碳 原 子 之 间 的 相 互 作 用 时 Len-
nar d-J ones 势能模型被广泛采用 10-12 对于相距为r 的一对粒子i 和j 其 LJ 势
$ij r = 4E ij 6 ij r 12- 6 ij r 6
1
收 稿 日 期 !2003- 11- 20 作者简介!袁兴红 1975-
氢能的利用包括氢的生产 储存 运输和应用 其 中 氢 的 储 存 尤 为 关 键 1991 年 5 月 日本 NEC 的 Su mi o iiji ma 发 现 了 碳 纳 米 管 1 在 随 后 的 研 究 中 人 们 发 现 碳 纳 米 管 是 一种十分理想的储氢材料 2-8
鉴于碳纳米管储氢的理论机制尚不十分清楚 以及拉曼光谱实验发现储存在碳纳米管 中的氢以分 子 的 形 式 存 在 9 本 文 采 用 巨 正 则 蒙 特 卡 罗 GC MC- Gr and Canoni cal Mont e Carl o 方法模拟单壁碳纳米 管 S WCNTs- Si ngl e- Wall ed Car bon Nanot ubes 多 壁 碳 纳 米 管
的位置矢量 $ij $i 和$ l 分别表示氢与氢 氢与碳和碳与碳之间的相互作用
GC MC 模拟时 对于 S WCNT 和 MWCNT 分别以给 定 管 径 和 管 长 的 单 壁 或 多 壁 碳 纳
米管作为一个 GC MC 模拟盒 如 图 1 <a > <b > 所 示 对 于 S WCNTA 将 单 壁 碳 纳 米 管 在 一
第三个氢环上的氢分子 得到图6 中的第二和第三个势阱<P . W.2 ~P . W.3 > 由图6 可 见
这二个势阱的阱底位置13 .93 和10 .68 分别与图3 中第 二峰值 点位置13 .86 和第 三峰
值点位置10 .60 相吻合
图4 碳原子的 LJ 势
图5 第一氢环以内
图6 储氢 S WCNT 中的势阱
40
安 徽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
第28 卷
2 结果与分析
<1 >平衡状态下 氢分子在直径为4nm 的 S WCNT 中的位形与径向分布分别如图2 和 图3 所示
图2 S WCNT 储氢位形
图3 氢在 S WCNT 中的径向分布
由图3 可 见 氢 在 S WCNT 中 的 径 向 分 布 有 3 个 明 显 的 峰 值 分 别 出 现 在 半 径 为
MWCNTs- Multi- Wall ed Car bon Nanot ubes 和 单 壁 碳 纳 米 管 阵 列 S WCNTAs- S WCNT Arr ays 的物理吸附储氢过程 通过定量分析 模 拟 结 果 描 述 了 碳 纳 米 管 及 其 阵 列 的 物 理 吸 附储氢机制
I GC MC 模拟细节
将整个模拟盒分成若干个子空间
图1 GC MC 模拟盒
在 GC MC 模拟盒内等概率地随机产生 三 种 类 型 的 操 作 分 别 为 随 机 平 移 随 机 插 入 和 随机删除一个氢分子 平移时 除规定氢分子不可穿越管壁之外 在各界面处施加周期性边
界条件
根 据<3 > 式计算实施某种操作前后系统的总势能U 和U* 及A U = U* - U 按一定的概率 确定是否接受本次操作 对应于平移 插入和删除操作的接受概率分别为[13 : 14 ]
效应~同时~碳纳米管及其阵列均为中空结构~如 同 一 般 的 中 空 容 器 一 样~其 空 间 也 有 一 定
的 储 氢 能 力 ~称 之 为 碳 纳 米 管 储 氢 的 空 间 效 应 ~ 碳 纳 米 管 及 其 阵 列 的 物 理 吸 附 储 氢 ~主 要 是
利用其势能效应<表面 吸 附>~ 但 是~空 间 效 应 也 应 有 效 利 用~ 研 究 结 果 表 明[14 ~15 ]~合 理 地
16 .76 ~13 .86 和10 .60 处 距离管壁分别为3 .24 ~6 .14 和9 .40 而图2 则显示在
S WCNT 的管壁附近 氢分子呈环状分布 表明该处的 LJ 势轴向对称
为研究上述特性 我们分别绘出碳管<碳原子>和第一个氢环以内的氢分子的势场<见图
4 ~图5 > 发现其势阱的最低 点 分 别 出 现 在 半 径 为 16 .59 和 16 .97 处 与 图 3 中 第 一 峰
[1 ] Su mi o iiji ma . Heli cal mi cr ot ubl es of gr aphiti c car bon [J ]. Nat ur e ~1991 ~354 =56-58 . [2 ] K Tada ~S Fur uya ~K Wat anabe . Ab i niti o st dudy of hydr ogen adsor pti on t o si ngl e- Wall ed car bon
2004 年5 月 第28 卷 第3 期
安徽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Jour nal of Anhui Uni versit y Nat ur al Sci ence Editi on
May 2004 Vol .28 No .3
碳纳米管物理吸附 储氢的势能效应与空间效应
袁兴红!程锦荣!黄德财! 赵 力!张立波!赵 敏!戴 磊
值点的位置16 .76 相比较 均有 一 定 的 偏 差 然 后 剥 离 第 一 个 氢 环 上 的 氢 分 子 并 将 碳
管和其余的氢分子作为一个整体 得到图6 中的 第 一个 势阱<P . W.1 > 该 势 阱 的 阱 底 位 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