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教语文”转向“教孩子”
初中教师向小学教师的转型过程 蜕变
蜕变记录初中教师向小学教师的转型王纪平听说过化茧成蝶吗?蛹的死去成就了蝶的诞生,而这种蜕变是一种痛苦.就像初中教师教小学一样,迷茫而纠结。
--------题记伴随每年的调动,我如愿以偿的调入了小学。
原以为,凭借七年的初中教学经验,教小学一定会很轻松,然而当第一天的工作结束后,我大哭了一场。
当时心里只有一种感觉,就是“乱”。
班级管理没有头绪;上课没有思路;好多工作无所适从。
之前我的前辈告诉过我,初中老师教小学都不适应。
而我现在体会到的不仅是不适应而是身心的折磨。
就像黑夜行驶在茫茫大海上的航船,始终找不到引路的灯塔。
静下心来我决定蜕变,因为忘记不了过去就永远不会接受现在。
这时我迈出了转型的第一步找回童心。
来到小学后我最在乎也是我最担忧的就是,如何尽快的抓住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先把课上好。
记得刚上班一周后的新调入教师汇报课,也许是因为太放松,习惯了不拿教本上课,竟然在课堂上把教本落在了听课席上。
毕竟是新课文,当我忘记内容时,厚着脸皮把教本从听课席上拿了回来。
而且课堂上的我始终在唱独角戏,课上完后我感到前所未有的失败。
而这种失败感远没有结束,在以后的语文课堂上继续延续着。
具体表现,我在讲课学生们在神游。
好像我们是两个世界的人,也许在学生们的心里我就是一个外星人吧!我的一言一行都不能和他们这个阶段的孩子接轨,导致代沟的形成。
虽然我人还未老,但我的心是不是老了?反思后我决定找回童心,四年级的孩子一般10岁,他们有什么特点?他们最喜欢什么?最讨厌什么?最怕什么?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他们最喜欢玩,信息课是他们的最爱,如果没有家庭作业他们会疯狂大叫。
他们喜欢鼓励可平时又需要惩罚来辅佐。
他们最讨厌写家庭作业,最怕罚作业和下午被老师留在办公室补作业。
他们喜欢打小报告,有时拉着手进办公室,如果我问到什么事情他们会当面揭发对方,可走时刚才的矛盾立刻消散,两人又很高兴的离开。
有时我很感慨,这就是孩子那颗纯真的心吧!所以要走进他们,先把我这颗30岁的心进行纯化,至少和他们在一起时,我要多考虑他们的感受,即使讲道理也先在大脑中搜罗一些最简单的词汇。
课堂教学如何实现由教内容向教形式转变
课堂教学如何实现由教内容向教形式转变作者:赵志民来源:《语文天地·高中版》2018年第04期语文新课程从实施以来,我们遇到的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我们教什么,学生该学什么。
诸多的语文教师把着力点放在了语文怎样教的研究上,对于语文到底教什么和学生到底学什么的问题至少没有进行学理的剖析。
这一困惑也是语文教学目前的困境,解决这个困境的第一步应该是要明白教什么比怎么教重要,第二步是教言语形式比教内容情感重要得多。
以下主要探讨一下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做好第二步。
一、以单元要求为第一参考点同一篇课文放在不同的单元,它的意图应有不同,所以在教学中围绕主线内容的生成才是有效的。
在教必修一诗歌单元时,品味语言、意象、意境和情感就是单元教学的重点要求,在文本语言间隙中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是这个单元学习的重点。
分析语言也就是诗歌的言语形式,怎么做呢?在学习《沁园春·长沙》时,有部分学生似乎更关注背景和政治因素对诗人情感的影响,而不太习惯从文章意境去体会诗情,如对“独”字的解读从背景来说似乎是孤独之意,还联系下文“怅”的内容却可以得出不仅不觉得孤独,而是一种卓然独立之意。
这就是言语形式的教学引导,注重在文脉中引导学生学习。
二、文本的特点要求是第二参考点比如《烛之武退秦师》除了诵读和文言基础讲解外,我们也会教下面的内容——烛说秦伯运用了高超的攻心术。
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
(坦言知亡,避其锐气:郑既知亡矣。
)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
(亡郑只对晋有利:邻之厚,君之薄也。
)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
(舍郑会对秦有益:君亦无所害。
)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
(君之所知也。
)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
(唯君图之。
)这部分内容看起来似乎是在讲烛之武说话的艺术,但实际上仍然在内容情感上滑动,没有进入到言语形式的教学。
学生的学案、网上的资料基本都有类似的论述,我们再讲这样的内容,我们的“教”和学生的“学”根本没落差,学的效果大打折扣。
小学语文教学的一点体会--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转身
0 5 6 5 0 0 )
、
除 了毕 业 班 之 外 ,我 经 常 整 个 学 期 把 早 自习 时 间 让 孩 子 放 下 语文教材 . 钻 到课 外 书 海 中去 畅 游 。 爱 上 书 籍 的孩 子 很 是 喜 爱 晨读 的这段时间 , 一般来说 , 教室 是宁静 的 . 孩 子 的 内 心 也 跟 着宁静 , 而恰 恰 宁 静 是 能 致 远 的 。 ( 二) 建 立 阅读 机 构 1 . 建 立 班 级 图 书角 , 让 阅 读有 保 障 。 班 级 图 书 角 的 建 立 .一 般 情 况 下 是 让 孩 子 自己 带 喜 欢 的 书籍 , 班 级 确 定 图书 管 理 员 定 时 开 放 时 间 。 但 是 这 样 的 弊 端 是 孩子不能随心所欲 。 尤 其 像 现在 的 一 年 级 . 管 理上 就 不 可 能 跟 上 。所 以我 往 往 选 择 做 一 个 懒 教 师 , 在 孩 子 带 图书 的时 候 , 请 家 长 理 解 图 书 会 散失 的 可 能 , 避 开 今 后 补 缺 图 书 的 困 惑 。这 样 有 了家 长 的 支 持 和 理 解 , 图书角就可以是开放 的, 学 生 可 以随
2 o 1 4 年 第 6 2 期是 试 周 刊
小
学
语
文
教
学
的
一
点
体
会
从“ 教 课文”营学 区北 豆 公 学 校 , 河北 磁县 摘 要 : 课 堂教 学 的 转 身要 依 赖 以 训 练 “ 语言文 字” 为主 的教 学 目标 , 实践 在 以 落 实语 言 文 字 训 练 为 主 要 任 务 的 课 堂 教 学 中, 栖 息 于 以 海 量课 外 阅读 为 常 态 的课 余 生活 中。 关键 词 :小 学语 文 实践 语 言 过程 海 量课 外 阅读 在 新 一 轮 课 程 改 革 的 引 导下 ,我 逐 步 明 晰 了 语 文 教 育 的 本 质 — — 引导 学 生 学 习祖 国 的语 言 文 字 ,更 明 确 了 语 文 课 就 是 语 文 教 师 引 导 学 生 学 习语 文 的课 .是 学 习 理 解 和 运 用 祖 国 语 言 文 字 的课 , 是学生 昕、 说、 读、 写 的 能力 提 高 课 。 在教学实践中 , 我 不断尝试以“ 语 言文 字 ” 为训练点 . 努 力 实践着从教“ 课文 ” 到教“ 语 文” 的 从 容转 身 。 目标 明确 。 确立“ 语 文” 教 学 主体 地 位 教 学 目标 是 教 学 的 统 帅 和 灵 魂 . 它 指 引 着 教 学 的行 为 . 也 规 定 了教 学 的 归 宿 。所 以 , 实现“ 教课文 ” 到“ 教语 文” 的转 变 . 首 先 要 在 教 学 目标 上 作 方 向 性 的 改 变 。 以二 下 的 课 文 《 难 忘的泼水节》 为例 。《 难 忘 的泼 水 节 》 主 要讲述1 9 6 1 年 周 恩 来 总 理 和 人 民群 众 一 起 欢度 傣 族 的 传 统 节 日 — — 泼 水 节 的 情 景 。情 感 的热 情 洋 溢 , 场面的热烈欢乐 , 段
变语文走向学生的教学为学生走向语文的教学
变语文走向学生的教学为学生走向语文的教学摘要:语文学科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它更需要学生的参与。
教师与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应是合作关系。
教师的教学不是带着学科知识走向学生,而是应带领学生走向学科知识。
在友爱真诚的和谐气氛中,切磋琢磨,探求知识。
关键词:学习兴趣学习的积极性学习难度激励学生学生参与1.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变革的诱因叶圣陶有一句至理名言叫做“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这就是教学的最高境界。
的确,如果教学过程进入到了这样的境界,则产生让学生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能力。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一个不好的教师给学生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教学生发现真理。
”我们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的人应去深悟其理。
教师毕竟是外因,是催化剂,要想产生奇效,还需要学生这个内因自身去消化融会。
但眼下的中职学生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下恐怕是难得其所,背负繁重的课业和就业的重压使学习变得枯燥乏味和没有生气。
教师滔滔不绝地灌输,学生默默无语的聆听,他们的灵性,就这样在教师的好心下给磨小了,还奢谈什么发展个性,提高教学质量呢?如果教师教是尽其“传道、授业、解惑”之天职,恐怕还不能算是“善教者”。
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去学习,引导学生走向学科知识。
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学生才是课堂的真正主人。
只有摆正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课堂”才能成为“学堂”,“故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
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
”然而,中职的语文教材,大都以文选编成。
文选教材以文章为单位,编者选文章,教者讲文章。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教者从题解、作者、词语、时代背景到中心思想,写作方法,每篇文章均作详细分析、讲解,而学生只是一个记录者,把这些知识照抄照搬,到考试时再誊写到考卷上。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宰者,是灵魂,教学效果很不理想。
笔者认为语文学科虽是一门基础学科,但也同样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
小学语文课改的三个转变
小学语文课改的三个转变作者:乔素华来源:《汉字文化(教学卷)》2016年第16期课程改革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明媚春天。
小学语文课程改革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课本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为了适应教育形势的发展,把素质教育的各项指标落到实处,我们必须做好三个转变,即:教师转变角色,学生转变地位,教学转变观念。
一、教师转变角色,给学生发展的空间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老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不忘自己也曾经是孩子。
”在新课改中教师要摈弃“师道尊严”的思想,真正转变角色,努力做一个新课程条件下孩子人生道路上的引导者、自主学习的促进者、教育过程的研究者。
教师还应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要摒弃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树立“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的学生观。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的教师要重新定位师、生与教、学的关系,要把课堂还给学孩子,把平等自由交给孩子。
教师要从“独奏者”角色过渡到“伴奏者”角色。
教师主要是组织和管理好课堂教学,引导孩子们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探究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做到“书”让孩子自己读,“问”让孩子自己提,“果”让孩子自己摘,“情”让孩子自己抒,“话”让孩子自己说,要引领孩子们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在学习中发展,在“合作”中提高,在“探究”中创新,逐渐步入“教”与“学”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良性循环轨道。
教师引导要有明确的针对性,要把知识点落到实处,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处理好孩子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实现教学目标的关系,那些重要的被孩子忽略的学习内容,教师应当及时补充,引导孩子把握理解。
二、学生转变地位,让每个学生张扬个性学生发展成才是教学改革的终极目标。
在语文教学中,必须把学生看成是活生生的万紫千红的人,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目标要靠他们自己去实现。
语文课:从“教懂”走向“教会”
语文课:从“教懂”走向“教会”语文课:从“教懂”走向“教会”文章作者:张五芳来源: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11年11月2011-12-23 9:57:18在大谈“以人为本”、“学生为本”的新课改浪潮中,人们更多地把教学研究的焦点定位在学生的“学”上,而很少关注教师“教”的问题。
这种“有教无管”、“有教无法”的现实只能使教学处于无序、无趣、无效的状态。
陈鹤琴老师曾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此句无疑给了我们当头一棒:我们将如何站在学生立场做“真教育”?我们要怎样才能成为“会教”的教师?在观看了本校7—9年级共31个班级的语文课堂后,我发现了其中一个共同点:教师们授课的目标大多停留在把学生“教懂”上,很少有教师去关注是否把学生“教会”。
前日阅读余映潮先生的《何谓懂得语文教学》一文,其中有关“教懂课文不是目的,培养与训练能力才是目的”的论断,也引起了我的注意。
于是,我精心考量了这些语文课堂教学目的、教学设计、教学行为等,形成了一点自己的思考。
一、语文课堂中的伪教学现象以下是语文课堂存在的一些共同现象:三个年级的语文课的教学模式基本一致;不同语文教师上不同的语文内容,却有着相似的教学流程;各个年级的教学内容没有明显的梯度,三个年级的作文课都在上记叙文的训练而没有层级的递升或变化;各年级在上阅读课时,教师仅局限于把该篇文章“教懂”,而没有考量学生是否“学会”。
从这个角度讲,陈鹤琴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是极其有道理的,因为,语文教师花了十分力量备好的课,用了十分力气上完的课,却仅仅至于“教懂”,这对于真正的教育来说,就是“伪教学”。
“教育的核心就是学习。
”而学习的本质就是“学会”。
学生的需求是“学会生存”。
但是,当前语文课堂充其量只是带领学生识记了一些生词(“点线的懂”)、读懂了几个句子(“平面的懂”)、理解了文章的主旨与方法(“立体的懂”)(引自《我们怎样学古文》),学生要怎样阅读、如何作文、怎样摸索到生活的门径、如何开展生存实践,这些教师都未涉及,使语文教学落入“伪教学”状态,使原本可以喜欢语文的孩子变成厌倦语文的学生,我看,责任多半来自于教师。
语文教学让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
语文教学让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如何更好地体现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我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尝试:一、将识字教学的精彩延续到课外生活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
识字的多少、快慢,直接影响到读写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近年来,扩大低年级的识字量,引导学生提前阅读,已成为许多小学语文教师的共识。
于是,识字兴趣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多种方法识字,如利用汉字的造字规律识字、个性化选择识字方法、在丰富多彩的游戏中识字、更重要的是将识字教学延续到课外生活,扩大识字量,促进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生活中,孩子们可以直接获取很多信息,接触很多新事物。
如:结合第二册《语文园地4》开展在生活中识字的比赛,引导学生养成在社会上随时随处识字的良好习惯,鼓励学生到生活中去寻找课文中学到的生字,而这些字无论是在商标、包装盒和路牌、店名中,还是在电视、广告和报刊、杂志上,都是和别的字组成了新语境。
像《比尾巴》中的“松”字,生活中有商店价目表上的“肉松”、商店品牌介绍中的“松下电器”、地名中的“万松岭”、车站站名中的“松木场”、体育项目中的“马拉松”、植物园树名牌上的“雪松”……每个同学在寻找认读生字的过程中也不经意地认识了其他的课外字,当他在组内、组间互动式交流中,颇有兴趣地读着其他同学收集的资料时,也同时学到了不少课外字。
不经意中扩大了识字量,促进了阅读,可谓一举两得。
二、创设生活情境,提高低年级小学生的阅读能力语文学习是很难做到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勃发”。
而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小学语文教学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必要性与指导策略
小学语文教学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必要性与指导策略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理念也在不断更新与变革,语文教育也不例外。
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主要以听、说、读、写为主,强调的是知识的传授和应试能力的培养。
但是,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存在着许多不足,例如,重视理论知识而轻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忽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课堂内容烦琐枯燥等。
因此,我们需要转变语文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和综合素质。
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习成绩提高,还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一、必要性1.顺应时代发展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我们的语文教育也需要顺应发展潮流,更新教学模式,不断适应学生的需求。
传统的语文教育模式相对落后,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2.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传统的语文教育模式往往是以考试为目的,无法真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现在,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实际能力的人才,因此我们需要转变语文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
3.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传统的语文教育模式重视的是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
现在,学生需要具备综合素质,例如:情感发展、价值观的塑造、社交关系的处理等,因此我们需要转变语文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指导策略1.创设情境,提高学习效果语文教育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境,因此我们需要在教学中注重创设各种情境,使学生能够更加真实地接触到生活和实际情况,提高学习效果。
例如,利用生活中的各种情境,或者通过模拟练习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各种情境下的语言运用。
语文教育中,实践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因此我们需要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训练。
例如,开展各种语言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自我表达能力、社交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增强学生综合素质和语言实际运用能力。
3.引导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现在的学生更加注重自主学习和互动学习,我们需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发挥创造力和主动性。
例如,采用探究教学法,鼓励学生自主探究问题,通过多种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初中语文教师向小学语文教案转型指南
近年来,随着教育行业的不断发展和改变,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也需要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理念,才能更好地适应教育变革和满足学生的需求。
在这种情况下,初中语文教师向小学语文教案转型就成为了一个热门的话题。
初中语文教师如何才能成功地向小学语文教案转型呢?下面,本文将为大家提供几点转型指南,帮助初中语文教师更好地适应小学语文教学的要求。
一、深入了解小学语文教学要求和标准初中语文教师需要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要求和标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从小学语文教学的范畴到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再到标准要求的实现方法和教育目标,都需要捕捉到精髓,透彻理解和吸收。
这就需要初中语文教师加强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自学和理解,不断研究和探索。
对于一些常见的小学语文教学理念和方法,初中语文教师也可以通过参加一些教师培训班和研讨会等方式来获取更深入的了解。
二、认识区别,掌握尺度初中语文教师要成功转型为小学语文教师,还需要从自身开始,观察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认识初中生和小学生的不同之处,掌握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教育尺度。
例如,小学生的阅读量还比较少,初中生已经开始接触复杂内容,这就需要在教学方法上加以区别,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比如小学生阅读可以采用故事、童话等形式,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接受知识;初中生则需要注重阅读理解和理论学习方面的教学。
初中语文教师还需要适当调整自己的教育尺度。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以小学生为主导,帮助他们在积累知识的同时,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文化素养,而不是仅仅考虑自己的教学目标和计划。
在这种情况下,初中语文教师需要更多地关注到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情感需求,并且用身边实例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帮助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思维方式和教育态度。
三、注重思维培养,注意培养创新意识小学语文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初中语文教师需要在教学范畴上进行转型,注重思维培养,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初中语文教师需要采用更多的启发式教育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教育的几点思考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教育的几点思考摘要: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
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实现小学语文教学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教育。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学科教育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实现小学语文教学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教育。
所以,教学者首先必须熟悉语文学科的知识体系和能力层次,明确教学的目标与任务,牢固树立语文教学的素质观,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计划,并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在知识形成和探究过程中获得相应的经验和方法,使学生初步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并能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真正实现小学语文教学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教育。
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思考。
一、寓教于乐,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因此,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应大胆尝试多种做法,通过读儿歌、念口诀、猜谜语、讲童话故事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可以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识字活动,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识字教学是语文教育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培养学生喜欢汉字,逐步感受汉字在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价值与意义的非常关键的一环,是开发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
识字教学必须遵循素质教育原则,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汉字结构规律,利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
“从教学生学”到“带学生学”的转变
《“从教学生学”到“带学生学”的转变》摘要: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对于小学生学习而言是重要的基础科目。
学习语文对于小学生学习其他学科、提高学习能力都有着关键性的作用。
而在课堂上教师作为授课的主体如何更高效地提高学生兴趣、完成教学目标逐渐成为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重点研究内容。
通过分析小学阶段的教学与学生特点,结合鲁教版小学语文课本,就小学阶段语文教学中教师角色转换的情况试做探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师角色;转换一、小学阶段教学目标与学生特点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在教育部201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中做了明确的规定。
在小学阶段学生需要掌握识字、书写、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这几个方面基础的运用能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主动学习能力等知识点以外的具体语言应用能力。
对于教师而言要想帮助学生在小学六年语文学习过程中达成这一目标,一味地让学生死学明显是不可取的。
小学阶段学生天性活泼好动,善于观察、发现,思维发散且想象力丰富。
对于教师来说小学阶段学生的特点对于语文教学来看有利有弊。
积极的方面是小学语文内容十分庞大,形式也十分丰富。
教材在编写之初就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特点,尤其针对学习兴趣这方面对学生的特点进行了设计。
而弊端也是难点就在于一个寓教于乐的方式怎样真正保证有效地在小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起到作用。
小学生虽然有上述性格优点,但其注意力并不会长时间集中在一个特定的事物上,而是随着时间的推进兴趣不断降低。
据统计,学生的兴趣点满足以下的函数曲线:我们可以发现,随着课堂时间的进行,学生的注意力是在持续下降的,历经15~20分钟低潮之后才会缓慢回升到一个理想的水平。
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可以通过对于课堂情景、环节的设置来保证一个有效的课堂节奏与教学模式的控制和使用。
在课堂设计中,教师角色转换思想对于教师优化课堂流程、改善教学效果都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教师角色转换的意义教师角色转换的意义是针对传统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的角色而言的。
语文课程改革的方向
语文课程改革的方向一、从教课文到教(学)语文新课改更侧重于一些语言训练点,用课文教一些方法。
叶圣陶先生说,课文只是个例子,语文课应该是用课文教学生如何阅读,如何写作。
但是,现代白话文教学从其诞生之日起就没有把课文当做例子,而是将学习课文内容当成语文课的主要目标,语文课就是“教课文”。
教课文,就是把课文的内容当做教学的主要目标;而教语文,是指以课文为“例子”,指导学生掌握语文知识,语文方法。
教课文是以分析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为主要目标组织教学过程的,无确定的语文本体性课程内容的阅读教学。
教语文是确定的语文本体性课程内容,围绕教学目标组织教学过程,在教学语文知识、方法和技能的同时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阅读教学。
四年级《太阳》课例现代语文课程的一大问题是混淆了“课程内容”和“教材内容”这两个不同的概念。
什么是课程内容?课程内容就是为达到课程目标而选择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价值观等要素。
什么是“教材内容”?教材内容就是指传递课程内容的凭借。
简单地说,课程内容是指“教什么”,教材内容是指“用什么来教”。
台湾的赵境中先生是用《太阳》这篇课文来教说明文的阅读方法,目标指向阅读的方法、策略,很明显,这是语文课程内容;大陆老师用《太阳》这篇课文让学生认识太阳的特点、太阳和人类的关系,很明显,这是教材内容,而非语文课程内容。
当下很多老师是把语文教材内容当成了语文课程内容,所以语文课上完,学生留下的多是教材内容的痕迹,而不是语文课程内容的痕迹。
于永正《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课例1.有感情地朗读指导2.如何写批注3.代儿子给父亲写信。
他不是在教课文。
由此可以看出,教课文与教语文的主要特征:教课文主要特征:1.以课文思想内容主要目标。
2.以文本解读组织教学过程。
3.语文教学内容呈碎片状态。
教语文主要特征:1.以本体性教学内容为主要目标。
2、围绕本体性教学内容组织教学过程。
3、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渗透思想和情感教育。
二、从“非本体”教学内容到本体性教学内容。
从教师的“教”走向学生的“学”
杨建英(江苏省苏州市金阊区实验小学,215 008) 摘要:在从教师的教走向学生的学的变革过程中,教师应当了解自己的教学状态,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具备课程研制和教材开发的能力,创设适切的语文学习情境。
教师须始终站在儿童立场上,以认知心理学作为基础观念,研究阅读姿态,援助学习状态,创设学习情境。
关键词:教学语文课程学习情境当前,学习单、导学单、活动单等各类导学方法层出不穷。
不少骨干教师率先在课堂上进行了教学尝试,把话语权和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提问甚至追问,让学生讨论而后交流,顺着学生的思路来上课这些一度成为教学改革的风向标。
导而勿牵,是教学成功的真谛,自古有之,教师也并非不清楚。
然而,作为教学的具体实施者,在实际问题面前,常常感到无所适从。
对于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究竟如何,对于学生的了解又有多少,大家其实是有些心虚的。
从语文教学走向语文教育
从语文教学走向语文教育1. 引言1.1 语文教学的转变语文教学的转变是当今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之一。
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注重知识传授和应试技巧的灌输,侧重于语法、词汇和修辞等方面的学习,缺乏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容易导致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排斥和厌恶情绪。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语文教育的需求不断提高,语文教学已经逐渐向语文教育的转变方向发展。
语文教学的转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教师要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学生在语言文字的学习中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学校应该提倡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他们在语文学习中的全面发展。
语文教育还应该注重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珍视他人、尊重传统文化,培养他们的良好情感态度和人文素养。
语文教学的转变不仅仅是教育方法的改变,更是一种教育理念的升华。
只有不断推动语文教育改革,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才能为我国的语文教育事业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内容结束】1.2 语文教育的重要性语文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作为学生学习的基础学科,语文不仅是传承和发展国家文化的重要工具,更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语文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力,使他们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现代公民。
通过语文教育,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文化自信,提高综合素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语文教育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语文教育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学科本身的传承和发展,更在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社会责任感,推动学生全面发展,提升综合素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字数:217】2. 正文2.1 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是现代语文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往往是以老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性和参与感。
而在现代语文教育中,学生被视为学习的主体,被赋予更多的自主权和选择权。
从语文教学走向语文教育
从语文教学走向语文教育语文教学是中小学教育中的重要一环,是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能力的基石。
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过于注重知识的传递和应试训练,忽略了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
我们需要从语文教学走向语文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
从语文教学走向语文教育,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传统的语文教学主要以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而语文教育则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自主思考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表达。
教师也应该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从语文教学走向语文教育,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语文教育不仅仅是教授学生正确的语法和写作技巧,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文本解读和改编,提供丰富的写作素材和练习。
教师也应该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创意思维。
从语文教学走向语文教育,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语文教育应该是全面发展的教育,不仅仅注重学生的语文水平,还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艺术素养等。
教师可以结合其他学科内容,进行跨学科的教学和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教师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各类优秀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从语文教学走向语文教育,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语文教育应该通过教材内容的选择和课堂教学的组织,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教师可以通过社会实践、公益活动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现实和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思维和批判精神。
教师也应该引导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道德意识。
在当今社会的发展背景下,从语文教学走向语文教育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只有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思维和社会责任感,才能真正实现语文教育的目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从语文教学走向语文教育
从语文教学走向语文教育语文教学一直以来都是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已经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我们迫切需要转变观念,从语文教学走向语文教育,使学生真正掌握语文知识和能力,培养他们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们需要明确语文教育的目标。
传统的语文教学主要注重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掌握和运用,强调词汇、语法知识的学习,而忽略了语文教育的综合性和实用性。
要实现从语文教学走向语文教育,首先要确立明确的教育目标,从单一的语文学科教学转变为全面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和素养。
我们需要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
传统的语文教学注重对古典文学的传承和学习,忽略了对当代文学、新闻资讯、多媒体文化等的学习和研究。
在语文教育中,应该注重教学内容的更新,引入现代文学作品、多媒体信息和新闻资讯等内容,帮助学生加深对当代社会、文化和价值观念的认识。
要注重提高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
我们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和品格培养。
语文教育不仅仅是语言文字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情感、性格、品德和人文素养。
在语文教育中,我们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产生情感共鸣,增强对美的感知和体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
我们需要加强家校合作和社会资源的整合。
语文教育应该成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家校合作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
学校应该邀请家长参与学生语文学习和活动,教师要及时向家长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家长要关注学生的语文学习并给予支持和帮助。
学校还应该充分整合社会资源,建立语文学习资源库,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活动,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和生活阅历。
从语文教学走向语文教育,是一个推动教育改革、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从语文教学走向语文教育
从语文教学走向语文教育一、语文教学与语文教育的内涵语文教学注重学生的语文学习,帮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和技能。
而语文教育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化品格,强调通过语文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注重学生的思想品德和情感态度的培养。
语文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通过语文教育使学生在语言文字的世界里获得快乐、体验美好、启迪灵魂。
语文教育是对语文教学的深化和延伸,是一种立德树人的思想贯穿始终。
二、语文教学的现状当前,语文教学的困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单一,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思维的培养;二是教学方法单一,重视传授知识,忽视学生的参与和体验;三是评价体系偏重分数、分数导向,容易忽略学生个性的发展;四是教材编选质量参差不齐,满足不了教学需求。
这些问题导致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语文素养不足,语文能力普遍偏低。
改革语文教学模式,推动语文教育的发展成为当务之急。
三、语文教育的发展趋势面对当前的语文教学困境,语文教育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传统的语文教学注重学科本身的内容,而语文教育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外在品质和内在素养,帮助学生成为有文化底蕴、有情感修养、有责任担当的人。
二是注重教师的角色转变。
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的引导者和指引者,更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养成自主思考和创新的习惯。
三是注重教学内容的全面拓展。
传统的语文教学着重语言文字的运用,而语文教育则更加注重丰富且深入的内涵,引导学生走近文学、历史、艺术、哲学等广阔的知识天地。
四是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传统教育主要着重对学生的考核,而语文教育则更多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潜能的挖掘。
这些趋势意味着传统语文教学将逐步向语文教育转变,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
四、走向语文教育的路径要推动从语文教学走向语文教育,教育工作者和相关专家需要积极探索适合当前时代需求的语文教育模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教语文”转向“教孩子”,儿童观决定教育观
教师要由“教语文”转向“教学生”,因为事实上现在仍然有许多教师在备课时,将80%~90%的精力用于研究教材,用于研究学生的投入太少。
有一篇文章曾谈到中国一位校长在英国学校里经历的一个细节:“校长问一个英国教师:…你教什么?‟(小学校长想问问他教哪一门学科),老师回答的很干脆:…我教孩子!‟参观另一所学校时,问同样的问题,教师仍回答…我教孩子!‟”。
其实,我们不得不承认,现在许多教师在教学中仍然“目中无人”,只顾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
新课程改革之所以强调以“学生为本”,正是针对这样的问题。
当我们把着眼点集中到这群6~12岁的儿童身上时,才发现要了解他们比了解我们自己更难。
在国际教学研究的历史中,对教育对象——儿童的解读和认识一直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这方面的研究探索仍在不断地深入,人们在争相揭开儿童的神秘面纱,告诉我们:儿童是谁?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反思来说,对儿童的再认识应该是一个重要的基点。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通过阅读经典的儿童心理学著作、教育思想著作及经典儿童文学作品来了解儿童,再有我们应该通过在教学实践中的观察、感受和思考来获得认识儿童的第一手资料。
6~12岁的小学生在年龄、性别、个性、成长背景、能力、兴趣等方面有着诸多差异。
语文教学要想获得成功,唯有因材施教。
40分钟里让每个孩子都有所收获,才是一堂好课。
通过教学与反思,如何面对学生的差异,如何尊重学生的个性,如何欣赏他们的才能,老师们自己也能悟出真知灼见。
其实,小学生远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也远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复杂。
对儿童的认识不能凭想象,必须投入地、全面地、一次次地观察、思考,这是每一个小学教师都必须做的,因为,儿童观决定教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