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讲 戊戌维新与义和团运动
七年级历史下册《戊戌变法与义和团运动》教案、教学设计
2.对戊戌变法与义和团运动的联系与区别把握不够准确,需要通过比较法等方法帮助学生理清二者之间的关系。
3.在评价历史事件时,可能存在主观片面的问题,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形成独立、理性的思辨能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分层教学、针对性辅导等方法,帮助学生克服学习难点。同时,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其历史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
2.学生回答: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3.教师总结: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总结戊戌变法与义和团运动的历史意义,强调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重要性。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戊戌变法与义和团运动》这一章节知识的掌握,培养其历史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必做题:
(1)结合教材内容,简述戊戌变法与义和团运动的背景、过程及影响。
(2)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纪念馆等,感受历史实物,增强历史学习的真实感。
(3)鼓励学生参加历史知识竞赛、讲座等活动,拓宽历史知识视野,提高历史素养。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设计:通过展示一组与戊戌变法与义和团运动相关的历史图片,引发学生的思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图片反映了哪个历史时期的事件吗?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4.掌握并运用历史地图、历史年表等工具,提高历史知识的整合与运用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历史比较法、历史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深入剖析戊戌变法与义和团运动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影响,提高历史研究能力。
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义和团运动与戊戌变法
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义和团运动与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与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两个重大的事件。
义和团运动是发生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一场反帝爱国运动,而戊戌变法则是清朝政府为了应对国内外危机所采取的改革措施。
本文将分别就义和团运动与戊戌变法进行探讨,以了解这两个事件的背景、原因、影响和意义。
义和团运动是指中国民间组织的一场反对外国侵略的抗议运动。
该运动在中国北方地区兴起,并迅速扩散至全国各地。
背景是19世纪末,列强侵略中国,中国陷入危机之中。
许多中国人认为这是由于外国势力的入侵,于是组成义和团以反对外国侵略。
此次运动的原因有多方面,包括对西方传教士的反感、对外国势力的不满和对国家利益的损害等。
义和团运动采取了一系列暴力手段,如袭击外国传教士、烧毁教堂和攻击外国居民等,这导致了列强对中国的进一步侵略。
戊戌变法是指清朝政府为了挽救国家危机而进行的一次社会政治改革。
背景是19世纪末,清朝政府日益衰落,国内外压力不断增加。
为了摆脱困境,清政府决定进行变法,以实行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改革。
这次变法的原因有多方面,包括民族危机的加剧、国家经济的崩溃和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等。
戊戌变法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推行宪政、设立议院、推动教育和军事现代化等,这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义和团运动和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义和团运动虽然以失败告终,但唤起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对中国人民的觉醒起到了重要作用。
这次运动使西方列强认识到中国人民的力量,并推动了后来的改革运动。
戊戌变法虽然未能达到预期目标,但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开辟了道路,改革运动的种子也在中国社会播下。
综上所述,义和团运动与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
义和团运动是一场反对外国侵略的爱国运动,而戊戌变法是清朝政府为了应对危机而进行的改革。
这两个事件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和深远意义。
通过探讨这两个事件,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脉络,以及中国人民在面对困境时所做出的努力和抗争。
义和团运动
1义和团运动:清末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
它是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人民反瓜分、反侵略斗争的发展,又是长期以来遍及全国各地的反教会斗争的总爆发。
西方国家直至今天仍然以”拳民暴乱”(Boxer Rebellion) 称呼整个义和团及八国联军事件。
2 百日维新又叫戊戌变法:指1898年(农历戊戌年)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皇帝所进行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主要内容是: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
3西安事变: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发动兵谏,逼迫蒋介石抗日的事件。
又称双十二事变。
4北伐战争: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合作组成的广州国民政府,领导国民革命军于1926~1927年为推翻北洋军阀统治而进行的革命战争。
5洋务运动:是指1861年(咸丰十年底开始)至1894年,清朝政府内的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师夷之长技以自强”的改良运动。
对中国迈入现代化也奠定了一定基础。
6五四运动: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运动、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它标志着中国民主革命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这次运动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弘扬民主、科学的精神,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思想上和干部上准备了条件。
五四运动是中国革命史上划时代的事件,是我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1.评价三民主义: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俩项内容。
一是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朝政府,改变它一贯推行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二是追求独立,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
”但同盟会纲领中的民族主义没有从正面鲜明地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
民权主义的内容是“创立民国”。
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不过,民权主义虽然强调了要建立民主共和国,却忽略了广大劳动群众在国家中的地位,因而难以使人民的民主权利得到真正的保证。
民生主义在当时指的是“平均地权”,也就是孙中山所说的社会革命。
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
文化 教育 方面 军事 方面
戊戌政变
1898年9月21日,慈
行刑之地——菜市口
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 光绪帝,重新 “ 训政 ”, 继而大肆搜捕维新派。 谭嗣同、杨锐、刘光第、 林旭、杨深秀、康广 仁等六人被杀于北京 菜市口,史称“戊戌 六君子”。
光绪帝被囚禁之地——瀛台
谭嗣同(1865-1898), 湖南浏阳人,1898年任 四品卿衔军机章京,参 与变法。后被捕遇害, 为戊戌六君子之一。临 刑前有绝命诗:“有心 杀贼,无力回天;死得 其所,快哉,快哉!” 最后慷慨就义。
《辛丑条约》内容
1、经济上:赔款白银4.5亿两
2、政治上:严禁人民反帝 3、军事上:拆毁炮台、驻扎要地
4、外交上:划定使馆界
条约签定。列强承 认慈禧太后执政合 法。慈禧挟光绪皇 帝自西安启程, 1902年1月3日回到 北京。
小结
《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北京条约》进一步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戊戌变法和 义和团运动
看视频,比一比,谁最棒?
看看谁能在视频资料中获 取尽可能多的信息?(包 括:背景、时间、人物、 重要事件、结果等等有效 信息)
百日维新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 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 戊戌变法历 时 103 天, 史称 “ 百日 维新”。
光绪帝
光绪帝和 康有为、梁启 超在一起。
戊戌六君子
杨锐
林旭
康一下:导致戊戌变法失 败的原因有哪些?
“还我江山还我权,刀山火海爷敢钻。
哪怕皇上服了外,不杀洋人誓不完。”
“男练义和团,女练红灯照。
砍倒电线杆,扒了火车道。
烧了毛子楼,灭了耶稣教。
高中历史古代史必备知识点:高中历史学习笔记—戊戌变法与义和团运动
▁▂▃▄▅▆▇█▉▊▋▌精诚凝聚 =^_^= 成就梦想▁▂▃▄▅▆▇█▉▊▋▌
戊戌变法与义和团运动对于戊戌变法,我的看法是:它属于救亡图存的资产阶级的维新变法运动,他其实是无法达到维持一个朝代步入一个新兴时代,原因有三:1,社会体制没有改变2,受到顽固派与封建思想的阻碍3,国势不稳定,无法顺利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国民没有支持维新的欲望。
1895年4月,《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国内,“公车上书”开始爆发了革新的狂潮,1898年6月,光绪帝下诏支持革新。
1900年6月,八国侵军侵华,且在这段时间中,八国还不断的对中国进行瓜分,从时间方面,戊戌变法的成效在大规模侵华下显得微小,更何况在1898年9月,戊戌变法就宣布结束了呢,那么这段短暂性的时间内又能有什么作用呢?的确存在一个作用,就是它为人民反帝提供了动力。
如果说戊戌变法是动力,那么义和团运动就是出击侵略军的主力,但这支主力部队最终也是费力不讨好,因而惨遭杀戮。
如果戊戌变法能够提前,或者与义和团运动共存并,那么或许历史就可以改写,天时,地利,人和,可怜的大清朝在混战只中根本就不懂得争取。
▃▄▅▆▇██■▓点亮心灯 ~~~///(^v^)\\\~~~ 照亮人生▃▄▅▆▇██■▓。
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
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1、三国干涉还辽(俄国、法国、德国以武力威胁日本归还辽东半岛,清政府以3000万两白银赎回辽东半岛)是19世纪末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开端。
2、1896年6月3日,(李鸿章VS维特、罗拨诺夫)签订《御敌互相援助条约》(《中俄密约》)日本若侵占俄国远东或中朝两国领土,中、俄两国应以全部海陆军互相援助;战时,中国所有口岸均对俄舰开放;允许俄国通过黑龙江、吉林修造到达海参崴(wai三声)的一条铁路。
建筑与经营由中国交与华俄道胜银行(俄)承办,详细合同由中国驻俄公使和华俄道胜银行商定;无论平时或战时,俄国均可在该铁路运送军队和军需物资。
俄国的目的是在“共同防日”的名义下通过修筑中东铁路把侵略势力深入我国东北,加强对华控制。
3、1896年9月8日,清政府与华俄道胜银行订立《合办东省铁路公司合同章程》,设立了名为中俄合办,实为俄国独揽的“中国东省铁路公司”,负责修筑和经营中东铁路。
俄国享有在沿线派驻警察、开采煤矿和兴办其他工矿企业的权利,实际上把沿线变为其势力范围。
4、1898年3月6日,清政府与德国订立《胶澳租界条约》租胶州湾给德国99年,租期内完全由德管辖;允许德国在山东境内修筑两条铁路,沿线两旁各三十华里以内矿产,德商有开采权;山东境内举办任何事业,需用外人、外资和外国器材时,德国享有优先承办权。
5、清政府与俄国订立《旅大租地条约》(1898年3月27日)和《续订旅大租地条约》(1898年5月7日)。
旅顺口、大连湾及其附近海域租与俄国25年,租期内旅顺口和大连湾完全归俄国管辖;租借地以北设“中立区”,行政由中国官吏主持,界内铁路、矿山和其他工商利权不得让与他国,允许中东铁路公司修一支线连接中东铁路和大连湾、旅顺口,支线沿途利权不得让与他国。
1899年,俄国改租借地为“关东省”,设首席长官管行政,东北全境成为俄国势力范围。
6、1899年11月6日,法国与清政府签订《广州湾租借条约》租广州湾及其附近水面99年;取得在我国西南修筑铁路、承办中国邮政等特权;云南、两广不得割让他国,滇、桂、粤成为其势力范围。
上外考研中国现代史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介绍
上外考研中国现代史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剖析第一节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严重危机一.帝国主义在华强租海港和划分势力范围1.三国还辽和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的开始。
马关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争夺中国的步伐大大加速。
《马关条约》规定中国割让辽东半岛给日本,使早就觊觎东北三省的沙俄极为不满。
沙俄联合德、法两国迫使日本放弃对辽东半岛的占有,中国为此交付赎金3000万两白银。
以三国交涉还辽为开端,帝国主义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2.划分势力范围:沙俄诱逼清政府先后与其签订《中俄密约》、《中俄合办东省铁路公司合同章程》和《旅大租地条约》,把东北三省变成了它的势力范围。
德国强占胶洲湾,迫使清政府签订《胶澳租界条约》,把山东变成了它的势力范围。
英国强迫清政府保证不将长江沿岸各省让与或租给他国,并与其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和《订租威海卫专条》,把长江流域及我国南部岛屿变为英国的势力。
日本把福建变成自己的势力范围。
法国则把滇、桂、粤三省变成了自己的势力范围。
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以承认各国在华势力为前提,要求利益均沾,各国政府相继表示同意。
这样,甲午战争后的短短几年间,就形成了各帝国主义共同瓜分中国的危局。
中国已变成了国际帝国主义共管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
中国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境地。
二.帝国主义对华的资本输出1.方式:帝国主义列强在瓜分中国的过程中,还向中国大量输出资本,形成了这一时期对华进行经济侵略的新特点。
当时,帝国主义向中国输出资本的主要方式有:向清政府进行政治贷款、争夺中国铁路的投资权、投资中国矿山、在华开设工厂。
①向清政府进行政治贷款:在列强的争夺和逼迫下,清政府在甲午战后三年多的时间里,先后三次向列强借款。
第一次是1895年7月向俄法集团所借的“俄法洋款”。
第二次是1896年3月向英德集团所借的“英德洋款”。
第三次是1898年3月再次向英德集团续借的“英德洋款”。
据统计,从1895年到1900年,清政府共向列强借款四亿五千一百余万两白银。
戊戌变法与义和团运动
八国联军侵华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八国联军侵华
八国联军暴行
焚烧城楼 枪杀平民 践踏皇位 拍卖赃物
辛丑条约
1901年清政府以李鸿章为代表,同各国代表签订《辛丑 条约》。图为条约签订时的情景。
条约内容
清政府——————————11国列强 内 容 影 响
1 赔款白银4.5亿两(39年还清,本息共 计9.8亿两); 2 划定北京东郊民巷为使馆区,由外国军队驻防; 3 拆除大沽至北京的炮台,各国派兵驻守 京山线沿线要地; 4 惩办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吏,永远禁止成 立或参加反帝组织; 4 1 使中国人民更加贫困。 2 是“国中国”,列强的大本 营。 3 便于外国控制清政府和镇压人 民反帝斗争。 《辛丑条约》(1901年)
救亡图存之路
农民阶级: 太平天国运动
(1851—1864)
失败
洋务派:
自强新政
(19世纪60—90年代) (19世纪末)
失败
维新派: 维新变法运动
农民阶级: 义和团运动
(1900—1901年)
失败
失败
清政府成为洋人的 朝廷
辛丑条约的严重危害
• 从财政经济方面来看,这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 以来掠夺数额最大的一次赔款;列强通过这笔 赔款控制和影响了清王朝乃至民国历届政府的 财政。 • 就军事政治方面说,列强通过设立军事据点和 占领区,把清政府置于列强的严密监视和武力 威胁之下。同时清政府还必须承担镇压人民反 帝斗争的条约义务,成了列强侵华的工具、帮 凶。
1897年,德国在山东设 总督府
1898年,英国强租 威海卫
义和团运动
冠县
义和团,起山东, 不到三月遍地红。
义和团运动
资料: 1、拳会蔓延,诛不胜诛,不如抚而用之,统以将帅,编 入行伍,因其仇教之心,用作果敢之气,化私忿而为公 义,缓急可恃,似亦因势利导之一法。 ——军机大臣赵舒翘等人的奏报 2、此次义和团民之起,数月之间,京城蔓延已遍,其众 不下十数万,自兵民以至王公府第,处处皆是,同声与 洋教为仇,势不两立。剿之则即刻祸起肘腋„„只可因 而用之,徐图挽救。 ——清政府致各省督抚电文 根据资料分析清政府对义和团采取什么态度?采 取这一态度目的是什么?
中国近现代史(8.2)--爱国与误国——义和团运动的历史作用与局限
第八讲:爱国与误国:义和团运动的历史作用与局限教学目标:通过学界关于义和团运动“爱国”说和“误国”说观点的主要论据,正确理解义和团运动的历史作用。
掌握清政府支持义和团运动的原因,从义和团运动造成的客观后果,理解义和团运动爱国的朴素性和落后性。
教学重点:1、学界关于义和团运动的“爱国”说和“误国说”观点。
2、义和团爱国运动的局限性。
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学界对义和团运动的不同观点。
教学内容:一、义和团是否爱国?1、农民的爱国逻辑。
2、清政府支持义和团的原因。
2、义和团爱国主义的局限性。
1、义和团的爱国主义与“忠君”紧密地结合在一起、2、逢“洋”必反的笼统排外主义。
3、带有浓厚封建迷信色彩的蒙昧主义 。
三、义和团运动没能阻止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步伐。
1、学术界以往普遍观点。
2、义和团运动之后中国面临的瓜分危机更加严重了。
学术界的不同观点学术界传统的看法普遍认为,义和团运动是一场伟大的反帝爱国运动。
但近些年来,也有学者对义和团运动的性质及其历史作用提出了不同的观点:“第一,庚子灾变与其说是历史的必然,还不如说更多是人为的结果;第二,从义和拳神秘的宗教活动中看,义和拳与其说是一种颇具神术的反帝组织还不如说是一种以仇洋教为目标的邪教组织;第三,义和团对中国而言是一种历史的灾难,它非但不能沉重地打击外国资本主义,反而引来了外侮,造成了中国的巨大损失。
”有的认为:“义和团式的狭隘民族主义只会把中国带向更深重的灾难,其实际行为和后果离‘爱国’二字差之万里。
”那么,义和团运动究竟是爱国?还是误国呢?下面我们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计讨论。
一、义和团是否爱国?参加义和团运动的农民爱不爱国呢?答案是肯定的。
一国之民有爱国的权力与义务,以农民为主体的义和团运动的兴起蕴含着非常深厚的爱国主义动机,它的发生首先是西方列强经济、文化侵略的结果,不能将八国联军侵华所造成的历史屈辱、历史灾难的后果完全加之于义和团运动的头上,这是不公平的,背离了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
教学课件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
康有为:“祖宗之法以治祖宗之地,今 祖宗之地不能守,何有于祖宗之法!既 如此地为外交署,亦非祖宗之法所固有, 因时制宜,诚非得已!”
荣禄:“祖宗之法不可变!”
戊戌变法(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 1898.6.11 颁布“明定国是”诏,变法开始
自学教材第34页小字的变法内容 思考: 变法会不会一帆风顺呢?
赔款数目 2100万银元 白银2亿两
辛丑条约
白银4.5亿两
2006年反日示威砸日本车经典的对白:
“你们为什么要砸我的车?求求你们放了我吧, 我也是中国人。” 一个愤青冲上去对着雅阁再踹一脚, 吼道:“你怎么开日本车还有理了, 买日本车就是不对,就要砸!”
戊戌变法与义和团运动
康有为
(1858-1927)
梁启超 (1873-1929)
万木森森一草堂 晚清人物数康梁
1895年公车上书
揭开了戊戌变法的序幕
1897年康有为第五次上书光绪帝 , 指出国内形势:
“瓜分豆剖,几可忧危;揭 竿斩木,渐露机芽。若不变法, 且恐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 布衣而不国联 军司令 瓦德西 率军穿 过午门 进入紫 禁城
八国公使纷纷冲进紫禁城争坐龙椅
《辛丑条约》的签订(1901年)
其 他 严 禁 人 民 反 帝 斗 鸦片战争以来最为严重的一个不平等条约 争
《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 赔款 (割地) 军事 占领区 4.5亿 北京东交 大沽到北京沿线 两—— 民巷为使 炮台——拆毁; 9.8亿 馆区,不 北京到山海关铁 准中国人 路——列强驻兵 两 居住
(可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四 方面概括)
1898年9月21日 慈禧太后发动政变
光绪帝----戊戌变法时的皇帝
戊戌维新与义和团运动
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第一节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殖民化的程度。
如前所述《马关条约》成了继中英《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丧权辱国的条约,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和危机。
条约规定日本在中国可以任意设厂,适应了帝国主义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需要。
此后,帝国主义各国利用“利益均沾”的片面最惠国条款,纷纷在中国投资设厂、开矿,修铁路,直接掠夺中国廉价劳动力和原料。
并以此对中国的民族工业进行直接的经济压迫,严重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大片领土的割让助长了列强分割中国的野心。
此后,帝国主义各国接踵而至,在中国掀起了抢夺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巨额的赔款,加重了清政府的财政危机,迫使财政困难的清政府除进一步搜括人民外,不得不大量举借外债,从而为帝国主义列强提供了条件。
这样,在当时的情况下,中国一方面民族危机愈益加深,面临被帝国主义彻底瓜分的危险;另一方面,中国人民,尤其他们当中的一部分最先觉醒的知识分子,奋起抗争,掀起了救亡图存的新高潮,戊戌变法运动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发生的。
先看这一时期中国面临的严重民族危机。
一、帝国主义对华的资本输出:三国干涉还辽之后,帝国主义国家“均沾”了《马关条约》所规定的种种侵略权益,在贷款、筑路、开办工厂,设立银行等方面,展开了更为激烈的竞争。
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进一步深化了。
《马关条约》签订以后,帝国主义列强对华侵略由前此的商品输出为主转为输出大量的资本为主,其主要形式:一是政治贷款;二开设银行或投资于厂矿企业和交通运输部门。
(1)、政治贷款。
清政府由于战败,需要在三年内偿付日本赔款和赎辽费共两亿三千万两,而且头六个月就要付给八千万两。
“括地难偿债,台高到极天”。
甲午战后,赔款给日本的二亿三千万两连同利息四亿两以上,而当时清政府的年收入不过八千余万两。
战争的耗费,已经使它国库空虚。
即使加紧在全国搜括,一时也难于成数。
第三章 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运动是以农民为主体的反帝爱国运动, 面对八国联军的侵略,他们进行不屈不挠的英勇斗 争,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粉碎了帝 国主义妄图瓜分中国的迷梦,也动摇了清王朝的统 治,在中国近代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穷凶极恶地 敲榨勒索的又一个不平等条约,是鸦片战争以来最 为严重的一个不平等条约,使我国完全沦为半殖民 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义和团,起 山东,不到三 月遍地红; 孩童个个拿 起刀,保国逞 英雄。
河北遵化石门镇义 和团旗。旗高 1.45 米, 底边 1.51米,红布为底, 白布缺口镶边,旗上书 “ 旨直隶遵化州城西 石门镇天仙宫义和 团” 。 1900年被德军 抢走。 1955年德意志民主共 和国格罗提渥总理访华, 将这面旗交给周恩来总 理。该旗现在收藏在中 国历史博物馆。
一、义和团运动
1. 兴起及其原因 2. 扶清灭洋的口号 3.义和团在京津的活动 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三、《辛丑条约》
义和团为什么会在山东兴起?
甲午中日战争后,山东先后遭受日、德、 英等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灾难极为深重
1895年1月,日军在 荣成湾登陆
1897年,德国在山东设 总督府
1898年,英国强租 威海卫
“男练义和团,女练红灯 照。 砍倒电线杆,扒了火车道。 烧了毛子楼,灭了耶稣教。 杀了东洋鬼,再跟大清 打教堂、攻使馆、拆电线、扒铁路、杀洋 闹。”
人,仇视一切外洋事物
讨论 :“扶清灭洋”这一口号应怎样理解?
此口号的核心是“灭洋”,体现了义 和团反抗帝国主义压迫、反抗外来侵略, 因而能够对于身受帝国主义压迫的广大群 众起鼓舞和动员作用。 但这个口号并不科学,“扶清” 说明义 和团对清政府的本质缺乏认识,“灭洋”又 带有盲目排外的倾向,这也反映了农民阶级 本身的阶级局限性。
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
民族资产阶级
康、梁
公车上书
统筹全局折
应诏
3.百日维新 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 》,开始变 法。变法持续了103天,史称“ ”。 【概念辨析】 戊戌变法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仅指百日维 新,广义则包含了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传播、 团体的出现、百日维新等。
定国是诏
百日维新
(1)法令
旗人寄生特权
农工商业
邮政局
征兵制
京师大学堂
资本主义 定宪法 妥协性 政变
戊戌变法期间颁布的法令中废除了八股取士, 但科举制则是在1905年废除的。 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 1898年9月,慈禧太后发动 ,大肆捕杀维新 人士,维新变法运动宣告失败。
【细节点拨】
积极:有利于中国 发展和西学的传 播,有利于维新派参与政权。 消极:未涉及设议院、开国会、 等君 主立宪制的主张,反映了资产阶级的 。
与宗教迷信结合在一起,没有纲领,只提出口号,也无统一的组织
相同点
①背景相同:民族危机空前严重。②目的相同:救亡图存。③对清朝态度相同:采取合作,抱有幻想。④结果相同:被反动势力镇压而宣告失败。
类别
戊戌变法运动
义和团运动
不同点
手段
通过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发展资本主义的自上而下的改革来实现目标
通过“灭洋”武装斗争来实现目标
影响
掀起了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计划
阶级属性
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要求
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组织 形式
创立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制定了明确的纲领,成立了推动变法的团体和政党性组织
直隶
招抚
西什库
廊坊
意义 义和团运动沉重地打击了清政府,并粉碎了列 强 的计划,使中国避免了沦为殖民地 的命运。
经典: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
(二)社会条件的具备
(1)民族危机的加深
B、争取铁路投资权 1896年6月《中俄密约》俄国在共同的防御日本的
旗号下取得了在东北修筑中东铁路与战时俄舰出入 “中国所有口岸”的权力。1892年春,俄国开始在 东北修路、开矿,建立城镇。 1898——1899,掀起狂潮,对芦汉、津镇、奥权、 京奉等四条争夺最激烈。俄法控制了芦汉路,津镇 为英法控制,美取奥权,德取胶济。 甲午战后,列强共夺得一万多公里的铁路的借款, 修筑与控制权。贷款总额达8967万元。
d:民族危机的加深,刺激了一些有识之士把发展民族工业 作为挽救民族危亡的一种手段,出现了投资近代工业的新热 潮。
4
(一)阶级基础的形成
基本情况:1895年——1900年创办的资本在万元以
上的商办企业共104家,资本总额为2300万元,这6 年总数约为前20年总和。 楼景晖——合义和丝厂(浙江) 张振勋——张裕酿酒厂(烟台) 严信厚——通久源纱厂(宁波) 杨宗濂——业勤纱厂(无锡) 夏粹萃——商务印书馆 张謇——大生纱厂(南通)
13
(三)思想条件的具备
戊戌维新作为一场政治运动,是由戊戌思潮发展 而来的,政治家也是由早期维新思想家发展而来 的,一批新式知识分子,从主体到内容都与维新 思潮分不开。
戊戌变法的领导人康有为正是在中法战争以后开 始了自已的政治生涯,在维新思潮的发展过程中 首先勇敢地尝试了政治的实践。1888年首次上书, 痛陈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的严重,要求“变成 法”、“通下情”、“慎左右”。
有7次,最大的有3次。 (1)俄、法贷款。1895年6月,俄法与清订四亿法郎(合白银九千八百
两)的贷款合同。年息四厘的中国海关收入担保,分36年还清,从此俄 法插手中国海关管理。 (2)英德贷款,诉诸武力相要挟。1896年3月14日,与英法订《英法两 国借款合同》规定,借款一千六百万英镑(合白银九千七百多万两), 年息五厘,海关收入担保,36年还清,在借款偿还期内,中国海关总税 务司只能由英人担任。法国还有在汉口、天津设立租界,英国据此继续 控制中国海关。 (3)英法德借款。1898年2月19日与英德银行团签订续借款合同。规定 借款一千六百万英镑(合白银一亿一千二百万两)年息四厘五,以海关 厘金、盐厘收入为担保,45年还清。
第八讲 戊戌维新与义和团运动
公车上书和民族意识的觉醒
“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
吾国一经庚申圆明园之变,再经甲申马江之变,而十八行 省之民,犹不知痛痒,未尝稍改顽固嚣张之习,直待台湾
既割,二百兆之偿款既输,而鼾睡之声,乃渐惊起。”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17
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论者通常把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作为资产阶级维新运 动兴起的条件,这种观点貌似唯物主义,其实是一厢情愿 的教条主义。因为,中国资本主义在甲午战后虽然获得了 一定的发展,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遇到种种困难和阻碍, 力量仍然相当微弱,维新运动甚至后来的革命运动,并没 有得到强有力的阶级支持。
10策并不是出于什么慈善的动机,它要求“保持 中国领土和行政的实体”的目的是为了“贸易机会均等”,而所谓在华公平贸易 的实质是美国在华经济扩张合法化,它的提出反映了美国对中国的侵略野心,标 志着美国对华侵略进入新阶段,即由长期以来跟在英国炮舰后面“分取杯羹”的 传统政策,转变为奉行独立的对华政策。 第二,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反映的主要是美国与其他资本主义列强的关系而 非中美关系。美国人并不需要向中国政府要求门户开放,它需要的是列强在他们 所占领的在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实行门户开放。从这一点上讲,门户开放原则是美 国在华对其他列强的政策,它并不是想解决中美关系问题,而是要解决美国与其 他侵华国家的关系和共同政策的问题。 第三、门户开放原则尽管完全是根据美国利益的需要提出来的,但不能因此 而简单地否定它在中国的国际政治中起过某种微妙的历史作用。在19世纪20世纪 之交,各国在华争夺日趋激烈,俄、日、德、英、法等国都急于瓜分中国的领土 ,“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缓和了列强在华争夺中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对某 些国家例如沙俄和日本瓜分中国的势力起了制衡作用。
初中历史初一历史下册《戊戌变法与义和团运动》教案、教学设计
3.培养学生关注国家命运、社会责任的意识,激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有趣、有益、富有挑战性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一、导入
二、新课内容
1.讲解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及影响,引导学生了解近代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
4.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应采用形象、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5.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应关注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给予个性化指导,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获得收获。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
1.知识与技能:掌握戊戌变法与义和团运动的背景、过程、主要人物及其影响,理解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二)讲授新知
1.讲解戊戌变法:
a.介绍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主要人物;
b.阐述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c.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2.讲解义和团运动:
a.介绍义和团运动的背景、过程、主要事件;
b.阐述义和团运动对民族觉醒的影响;
c.分析义和团运动的历史意义。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活
(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戊戌变法与义和团运动的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在直观的视觉冲击下,产生学习兴趣。
2.讲解与引导:以讲解为主,结合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戊戌变法与义和团运动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
3.比较分析,培养思维: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比较戊戌变法与义和团运动的异同,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b.简答题: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
文化 教育 方面 军事 方面
戊戌政变
1898年9月21日,慈
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 光绪帝,重新 “ 训政 ”, 继而大肆搜捕维新派。 谭嗣同、杨锐、刘光第、
行刑之地——菜市口
林旭、杨深秀、康广 仁等六人被杀于北京 菜市口,史称“戊戌 六君子”。
光绪帝被囚禁之地——瀛台
谭嗣同(1865-1898), 湖南浏阳人,1898年任 四品卿衔军机章京,参 与变法。后被捕遇害, 为戊戌六君子之一。临 刑前有绝命诗:“有心 杀贼,无力回天;死得 其所,快哉,快哉!” 最后慷慨就义。
运动主力: 口号: 斗争对象:
阶 级 反 帝 爱 国 运 动
八国联军侵华
八国联军侵占北京
路线:大沽——天津——北京 义和团:廊坊狙击战(胜利) 慈禧的态度:求和——逃跑 结果:北京第二次被洗劫
1901年清政府以李鸿章为代表,同各国代表签订 《辛丑条约》。图为条约签订时的情景
《辛丑条约》内容
1、经济上:赔款白银4.5亿两
2、政治上:严禁人民反帝 3、军事上:拆毁炮台、驻扎要地
4、外交上:划定使馆界
条约签定。列强承 认慈禧太后执政合 法。慈禧挟光绪皇 帝自西安启程, 1902年1月3日回到 北京。
小结
《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北京条约》进一步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维新变法运动的主要经过:
序 幕 酝酿和开展 高 潮
公车上书
创办政治团体、报 刊、学堂
戊戌变法
(1895年康有 为、梁 启超等)
也叫百日维新
(1898年光绪帝为首发动)
百日维新诏令的主要内容
类别 政治 方面 经济 方面 颁布的新法 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中央设立铁路矿务局和农工商总局, 奖励农工商的发展。提倡民办实业。 改革财政,编制预算决算。 设立京师大学堂,各地普遍设立中小 学校。派人出国留学,设立译书局, 创办报刊、学会。奖励科技发明和创 造。 建立新式海陆军。 改革的旧制 裁撤冗员, 澄清吏治 取消旗人由 国家供养的 特权,令其 自谋生计。 改革科举制 度,废除八 股取士。 裁减旧式军 队
6.戊戌变法与义和团运动
这是一场统治者效仿日、俄,自上 而下进行的资产阶级改革。 开办新式学堂(京师大学堂);设立
戊戌变法(百日维新)
历史背景: 甲午战争后,中国陷入被列强瓜分的危机 序 幕: “公车上书” 1895年 康有为 开始标志: 1898年6月11日 光绪帝下“明定国是”诏 主要内容: 变法结果: 9月21日戊戌政变,戊戌六君子被杀,变法失败
以农民为主体
结合材料,谈谈义和团是如何进行斗争的?
“男练义和团,女练红灯照。 砍倒电线杆,扒了火车道。 烧了毛子楼,灭了耶稣教。 杀了东洋鬼,再跟大清闹。”
打教堂、攻使馆、拆电线、扒铁路、杀洋 人,仇视一切外洋事物
义和团运动
运动时间: 1898-1901 兴起地点: 山东、直隶 运动口号: “扶清灭洋”
慈禧太后(1835—1908),1898年9月 21日发动戊戌政变,囚禁光绪,掌握 清政府全权,戊戌变法失败。
中南海瀛台,戊戌 政变后,光绪帝被 囚禁在这里。
载湉(1871—1908) 1875年即位,年号光 绪,1889年亲政。
唯一保留的 改革成果
谭嗣同(1865-1898)
湖南浏阳人,1898 年任四品卿衔军机章京, 参与变法。后被捕遇害, 为戊戌六君子之一。临 刑前题绝命诗:“有心 杀贼,无力回天;死得 其所,快哉快哉!”
义和团运动义和团运动是以农民为主体的反帝爱国运动面对八国联军的侵略他们进行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粉碎了帝国主义妄图瓜分中国的迷梦也动摇了清王朝的统治在中国近代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第二单元 民族觉醒与共和革命
由民族危机而催生的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和 辛亥革命是中国在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发生的重大 事件。在竞胜竞存的世界大潮中,中华民族走出 “中体西用”的局限,开始以开放的心态面对欧风 美雨,向英、日学习“君民共主”的立宪制度,向 美、法学习没有皇帝的共和民主。清末民初虽然已 是山河破碎、民生凋敝,但从民情世态的变迁中, 我们仍然可以看到中华民族的无限生机。戊戌政变 的腥风血雨、袁世凯的独裁与军阀混战,都没有动 摇中国人探寻振兴中华之路的决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
茅海建对“公车上书”的研究有两个突出特点: 一是运用了大量藏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档案资料,并将资料文献 与相关史料互证使用; 二是研究视角转向了当时的政治高层,探讨了政治高层与公车上书之 间的关系。 经过考证,茅先生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有两个不同概念的“公 车上书”,其一是由政治高层发动、由文廷式等京官暗中策动组织、 由梁启超、陈景华等公车直接参与的上书;这一概念的“公车上书” ,对当时的政治决策起到了微弱的作用。其二是由康有为组织的号称 18行省举人联衔的上书,那是一次流产的政治活动,对当时的政治生 活并无作用。第二,公车上书是由翁同龢等政治高层发动的,康梁本 人是被策动的对象而非运动的领袖。第三,康将上书的失败归罪于都 察院,但并非是都察院不收,而是康有为根本没有去送。 茅海建的观点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6
“二十年无事,总可得也”。 ——李鸿章
“从政治及战略方面看,这条铁路将有这样的意义,它 使俄国能在任何时间内在最短的路上把自己的军事力量运到 海参崴,或集中于满洲、黄海海岸及离中国首都的近距离处 。” ——维特
7
列强在中国瓜分的租借地和势力范围
国别 德国 俄国 时间 1988/3 1898/3 条约 租借地及租期 胶澳租界条约 胶州湾(99年) 旅大租地条约 旅顺和大连湾及其附近 海面(25年) 势力范围 山东 东北、新疆和 长城以北
16
公车上书和民族意识的觉醒
“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
吾国一经庚申圆明园之变,再经甲申马江之变,而十八行 省之民,犹不知痛痒,未尝稍改顽固嚣张之习,直待台湾
既割,二百兆之偿款既输,而鼾睡之声,乃渐惊起。”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17
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论者通常把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作为资产阶级维新运 动兴起的条件,这种观点貌似唯物主义,其实是一厢情愿 的教条主义。因为,中国资本主义在甲午战后虽然获得了 一定的发展,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遇到种种困难和阻碍, 力量仍然相当微弱,维新运动甚至后来的革命运动,并没 有得到强有力的阶级支持。
18
十九世纪中后期变法维新思想研究回顾
中国近代改良派变法维新思想,是出现在19世纪70至 90年代的传统社会上层的早期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时代思 潮。它反映和代表着正在形成的资产阶级自由派的社会新 兴势力, 主张用缓和渐进、暂时不作根本变动的办法, 来改革中国传统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以抵抗外国资本 主义国家的侵略。这一思潮的发生发展及其与当时占据统 治地位的封建主义思想的矛盾和斗争,是太平天国革命失 败后到革命民主主义兴起前这一大段中国近代思想史的主 虽然反应不一, 但由于它承认各国在华的势力范围和已经取得的特权,而 且美国也仅仅只是要求贸易的均等,所以各国都基本表示 接受。 第二次门户开放照会 1900年7月,美国在八国联军侵华期间,又向各国发出第 二次“门户开放”照会,原来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保持 中国领土和行政的实体”。至此,“门户开放”政策的两 个基本点──“机会均等”与“保全中国”已基本完备。 在此后的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门户开放”成为美国对 华政策的基石。1922年的华盛顿会议,美国又再次重申了 “门户开放”的原则。
英国
法国 日本
续订旅大租地条约 展拓香港界址专条 新界:九龙半岛界限街 以北、深圳河以南地区 和附近岛屿(99年) 长江流域 ,云南、广东 1898/7 订租威海卫专条 威海卫和刘公岛以及 威海卫沿海10英里 以内的陆地(25年) 1899/11 广州湾租界条约 广州湾(99年) 广东、广西和云南 福建 1898/5 1898/6
3
甲午战后清政府三次对外大借款
时间 1895、7 名称 俄法借款 金额 4亿法郎(约 0.98亿两) 年息 4厘 期限 36年 折扣 94%
1896、3
英德借款
1600万英镑( 5厘 约0.97亿两)
1600万英镑( 4.5厘 约1.12亿两)
36年
94%
1898、3
续英德借 款
45年
83%
4
三国干涉还辽和《中俄密约》
11
公车上书和民族意识的觉醒
• 康有为《我史》所记之“公车上书” • 再命大学士李鸿章求和,议定割辽台,并偿款二万万两。三月二十一 日电到北京,吾先知消息,即令卓如(梁启超)鼓动各省,并先鼓动粤 中公车,上折拒和议,湖南人和之。于二十八日粤楚同递,粤士八十 余人,楚则全省矣。与卓如分托朝士鼓[动],各直省莫不发愤,连日 并递,章满察院,衣冠塞途,围其长官之车。台湾举人,垂涕而请命 ,莫不哀之。时以士气可用,乃合十八省举人于松筠庵会议,与名者 千二百人,以一昼两夜草万言书,请拒和、迁都、变法三者。卓如、 孺博(麦孟华)书之,并日缮写,(京师无点石者,无自传观,否则尚不 止一千二百人也。)遍传都下,士气愤涌,联轨察院前里许,至四月八 日投递,则察院以既已用宝,无法挽回,却不收。
10
门户开放政策的评价
第一、美国人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并不是出于什么慈善的动机,它要求“保持 中国领土和行政的实体”的目的是为了“贸易机会均等”,而所谓在华公平贸易 的实质是美国在华经济扩张合法化,它的提出反映了美国对中国的侵略野心,标 志着美国对华侵略进入新阶段,即由长期以来跟在英国炮舰后面“分取杯羹”的 传统政策,转变为奉行独立的对华政策。 第二,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反映的主要是美国与其他资本主义列强的关系而 非中美关系。美国人并不需要向中国政府要求门户开放,它需要的是列强在他们 所占领的在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实行门户开放。从这一点上讲,门户开放原则是美 国在华对其他列强的政策,它并不是想解决中美关系问题,而是要解决美国与其 他侵华国家的关系和共同政策的问题。 第三、门户开放原则尽管完全是根据美国利益的需要提出来的,但不能因此 而简单地否定它在中国的国际政治中起过某种微妙的历史作用。在19世纪20世纪 之交,各国在华争夺日趋激烈,俄、日、德、英、法等国都急于瓜分中国的领土 ,“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缓和了列强在华争夺中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对某 些国家例如沙俄和日本瓜分中国的势力起了制衡作用。
8
第一次 门户开放照会 1899/9—11月,美国政府分别向英、俄、法、德、意、日六国政 府发出照会。这就是近代史上著名的第一次门户开放照会。照会虽然 是以国务卿海约翰的名义发出的,但起草人却是美国国务院中国问题 专家柔克义(W.Rockill),他曾在美国驻华使馆任职多年。柔克义在 起草这个照会时,曾得到在中国海关任职的英国人贺壁理(A. Hippisley)的帮助。因此,有人怀疑,贺壁理建议美国实行门户开放 政策,可能是受了英国的指使。照会要求列强承认以下原则: 1. 各国对他国在中国所取得的任何势力范围、租借地、通商口岸 和既得利益,不得干涉。 2. 各国对运往自己势力范围各口岸的他国货物,均按中国现行关 税率征税,其税款由中国政府征收。 3. 各国对进入各自势力范围内各口岸的他国船舶,不得征收高于 本国船舶的港口税。各国所修或所经营的铁路在运输他国货物时、不 得征收高于本国商品的铁路运费。
第八讲 维新变法与义和团运动
瓜分危机加速了1898年维新运动的到来,实际上,这场运动已 蓄积了十年的动力,因为自从1885年中国在中法战争失败后,有限 现代化的弱点已很明显,而中国在甲午战争的失败则无可否认地证 明了自强运动的失败。学者、官员,甚至是皇帝和皇太后都认为需 要一场更彻底的变革,尽管他们对变革的性质、范围和领导权的问 题存在分析。自强运动的主要人物李鸿章在政治上已开始失势,取 而代之的是长期(1889-1894年,1896-1907年)担任湖广总督的张 之洞和位高权重的帝师、户部尚书(1886-1898年)翁同龢,这两人 都提倡以“中体西用”的方式,进行一场以有限行政改组为基础的 保守改革。第三派激进势力由理想主义思想家康有为领导,主张效 法彼得大帝和明治天皇的模式,进行一场剧烈的制度性变革。最初 在翁同龢的指导下进行保守改革的光绪皇帝(1875-1908),最终也 被康有为拉拢过去。另一方面,视激进改革委威胁其权势的慈禧太 后,则动用她至高无上的权威来反对改革。 1898年,清帝国处于历史的转折点:一场成功的改革可能会延 缓它的崩溃,而失败只能预示着王朝的覆灭。 1
12
先是公车联章,孙毓汶已忌之,至此千余人之大举, 尤为国朝所无。闽人编修黄口曾,孙之心腹也,初六七日连 日大集,初七夕,黄夜遍投各会馆,阻挠此举,妄造飞言恐 吓,诸士多有震动者。至八日,则街上遍贴飞书,诬攻无所 不至,诸孝廉遂多退缩,甚且有请除名者。孙毓汶犹虑挠 其谋,,即先迫皇上用宝,令北洋大臣王文韶诬奏海啸,垒 械弃毁,北洋无以为备。孙毓汶与李联英内外恐吓,是日 翁常熟(翁同龠禾)入朝房,犹力争勿用宝,电日相伊藤博 文展期五日。孙谓:“若尔,日人必破京师,吾辈皆有身家, 实不敢也。”常熟厉声责之曰:“我亦岂不知爱身家,其如 国事何? ”孙知不能强,乃使李联英请之太后,迫令皇上画 押,于是大事去矣。 ——康有为:《我史》,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第24-25页。该书又称《康南海自编年谱》。
14
2.有两个不同概念的公车上书。其一是光绪帝三月二十日电 旨同意签订马关条约后,由政治高层发动、京官们组织操 作、各省公车参加的公车上书。其中各省公车自行联名上 书有31件,共1555人次签名;另有公车135人次参加了京 官们领衔的7件上书。„„其二是康有为组织的各省公车 在松筠庵的“集众”,最终形成18省举人超过千人的联名 上书,„„这一活动中途流产了。 • ——茅海建《公车上书考证补(二)》,《近代 史研究》,2005年第4期。
2
第一节 甲午战后的中国社会
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中国 社会在政治、经济、思想等领域内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一、列强对华政治贷款与资本输出 二、租借地和势力范围 1.三国干涉还辽和《中俄密约》 2.列强强占租借地和瓜分势力范围 3.“门户开放”政策 三、公车上书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四、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5
《中俄密约》内容: 1) 日本如侵占俄国远东和中朝两国领土,中、俄两国 应以全部海、陆军互相援助,一国不得单独与敌方 媾和。 2) 战争期间,中国所有的口岸均对俄国军舰开放。 3) 中国允许俄国通过黑龙江、吉林两省修造一条铁路 以达海参崴。 4) 无论战时或平时,俄国都可在该铁路运送军队和军 需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