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第6课戊戌变法导学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6戊戌变法导学案新人教版
6戊戌变法【课前预习】一、序幕——“公车上书”1.背景:1895年,《_________》的签订,民族危机日益深重。
2.概况:_______、_______联合各省应试举人上书光绪帝,反对议和,请求_________。
3.影响:_________运动揭开了序幕。
二、发展——维新思想的传播1.创办报刊: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人士在各地_________,创办报刊,宣传_________,其中影响最大的是《_________》和《_________》2.代表人物:_________和_________三、高潮——百日维新1.时间:_____年6-9月,光绪帝在位时期。
2.措施:(1)政治:裁撤冗官,允许__________________;(2)经济:鼓励私人兴办_________,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_________(3)思想文化:废除_________改试策论,开办_________(4)军事:裁减绿营,训练_________。
3.名称:1898年是旧历戊戌年,因此称这次变法为“_________”,这次变法历时103天,因此又称“百日维新”。
四、结局——戊戌政变1.时间:1898年9月。
2.原因:维新变法触动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_______的利益。
3.经过:_________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下令逮捕维新人士,康有为、梁启超逃往国外,_______等六人被杀。
五、影响: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在_________产生了_________的影响。
【合作探究】戊戌变法在历史长河中犹如浪花击石,转瞬即逝,但它却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回首戊戌,每一个探索救亡图存的中国人,都不会忘记当年在深重的民族危机中艰难起步、用生命唤醒东方睡狮的爱国志士们!【救亡图存——公车上书】材料一1895年春,乙未科进士在北京考完会试,等待发榜。
《马关条约》中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赔款二万万两的消息突然传至,在北京应试的举人群情激愤。
[推荐学习]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第6课 戊戌变法教案 新人教
点
教学重点
公车上书与百日维新。
教学难点
理解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教法学法
自主学习小组合作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地图册
教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学
过
程
教学设 计
二次备课
一、查学诊断:
教师活动:1、戊戌变法的人物、时间、内容是什么?
学生活动:回答以上问题
设计意图:检测本节课预习情况
二、示标导入
教师活动:随着甲午战争的失败,使洋务 运动自强救国的梦想破灭。而向封建传统思想大胆挑战,要求破旧立新、学习西方变法的维新思想也逐渐兴起。《马关条约》的签订,又大大刺激了各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进步破坏中国民族经济的发展。中华民族危机加深。1895年,正直中国科举考试,具有强烈的民族责任感的莘莘学子们为挽救民族危亡做了什么事情呢?阅读教材《公车上书》,师板书,生找出原因、时间、人物、影响)
学生活动:(师板书。生看书找出变法的时间、内容,课件展示变法的内容)
政治方面: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
经济方面: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文化教育方面: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教师补充介绍京师大学堂的创建)
军事方面:训练新式军队等等。
教师活动::有利于打破封建政治的体制,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没有触动封建顽固派的实权地位,没有涉及议院、定宪法等政治主张,没有采取维新派掌管军队的措施。以至于面对后来的政变阴谋束手待毙。
教师活动:教师出示幻灯片介绍袁世凯告密,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光绪帝被囚禁的故事。
戊戌政变后,康有为、梁启超逃往国外(日本)。谭嗣同等六人被杀害。全班一起朗读:谭嗣同 的绝命诗:“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教师:维新派要杀的贼指谁?维新派为什么“无力回天”?谭嗣同为什么说自己“死得其所”?
2017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第6课 戊戌变法学案 新人教版
第6课戊戌变法【学习目标】1.知道公车上书以及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人物2.了解百日维新的基本史实,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重点难点】重点:公车上书、百日维新。
难点: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自主探究】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1.公车上书(1)背景:1895年春,《》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群情激愤。
(2)过程:和,邀请各省参加科举考试的举人,联名上书,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
史称。
(3)影响:拉开了的序幕。
2.维新思想的传播:影响最大的报纸是上海的《》和天津的《》。
其中,由主编的《》成为北方最有影响的报纸。
二、百日维新1.时间:;2.皇帝:3.主要内容:(1)裁撤,;(2)鼓励,;(3)改革,(4)废除,;(5)裁剪,。
4.结果:1898年9月,发动政变,囚禁,下令逮捕维新人士。
、、、、、等六人遇害,史称“”。
5.影响: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在。
【合作探究】1. 公车上书提出了哪些主张?有何影响?它反映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怎样的精神?2.列表总结变法的内容,并以小组为单位,分析各个内容的影响?3. 依据材料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有何教训?4. 阅读教材第31页第二段,结合教材中课后活动2,分析戊戌变法的影响。
【拓展延伸】材料:维新派兴创办报刊、成立学堂、学会,使当时“家家言时务”、“人人谈西学”蔚然成风……研读材料,分析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学后反思】2答案【自主探究】一、1. (1)马关条约。
(2)康有为、梁启超;拒和、迁都、变法;公车上书。
(3)变法维新运动。
2.时务报;国闻报;严复;国闻报。
二、1.1898年.2.光绪帝。
3.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手工、商业;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绿营,训练新式军队。
4.慈禧太后;光绪帝;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
5.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合作探究】1.主张:拒和、迁都、变法。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第6课 戊戌变法导学案
——————————新学期新成绩新目标新方向——————————第6课戊戌变法【知识管理】知识点1康有为与公车上书公车上书:1895年春,《》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等联合参加会试的举人,上书,请求拒和、迁都、变法。
这就是著名的“”,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维新变法思想的传播: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其中影响最大的报刊是上海的《》和天津的《》。
知识点2百日维新背景: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上书光绪帝,呼吁变法救国。
光绪帝表示“不甘作亡国之君”,决心变法。
开始:年6月11日,清政府颁布“”诏书,宣布实行变法。
变法历时103天,因此又被称为“”。
变法诏令: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鼓励私人兴办,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废除,改试策论,开办,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等。
1898年是农历戊戌年,史称“”。
结果: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囚禁,废除变法诏令。
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六人被捕遇害,史称“”,戊戌变法失败。
影响:在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基础过关】知识点1康有为与公车上书1.陈旭麓说“知识分子是民族的大脑,揭示民族的使命是他们的使命”。
由1300多名举人发起“公车上书”,要求变法图强的历史背景是()A.鸦片战争的炮声 B.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C.《马关条约》签订 D.清政府腐朽统治2.下列人物中,极力宣传“观大地诸国,皆以变法而强,守旧而亡”观点,推动维新变法的是(B)A.曾国藩 B.康有为 C.邓世昌 D.左宝贵3.资产阶级维新派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的刊物中,居于南北舆论界领导地位的是()A.《中外纪闻》《湘学报》B.《时务报》《国闻报》C.《洲学报》《知新报》D.《天演论》《变法通议》知识点2百日维新4.某班学生编导一场历史剧涉及以下素材。
主题:维新变法;地点:北京;人物:康有为、梁启超、光绪皇帝;纲领:“明定国是”诏书。
2019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第6课 戊戌变法教案教案 新人教版
学习资料专题
第6课戊戌变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康、梁的理论学说和维新活动的分析,学习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
阶级
根据导学提纲阅读教材,找出答案在书
失败后,康、梁二人又进行了哪些运动?
教师提问:阅读教材,列举一些著名的学会和报刊?并
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的力行变法思想;严复等主持的《国闻
次变法为“戊戌变法”。
但变法没能像维新派所期望的那样长期实行提问:我们应该学习谭嗣同的什么精神?(学生回答后,教师归实力强大;
B.
言事
戊戌变法
四、性质: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教育最新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第6课 戊戌变法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第6课戊戌变法【学习目标】1.说出公车上书的背景、经过,知道公车上书的影响。
2.列举维新派宣传维新变法的活动,了解百日维新的开始、失败标志,归纳百日维新的内容。
3.归纳戊戌变法的性质、历史意义、失败原因,说出维新变法的进步性,感受维新人士的爱国精神。
【学习重点】公车上书和百日维新。
【学习难点】戊戌变法的性质及其历史意义。
【预习自测】(1)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群情激愤。
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2)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其中影响最大的报刊是上海的《》和天津的《》。
(3)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中国如不变法,将会因守旧而灭亡。
(4)1897年冬,德国强占,康有为上书光绪帝,呼吁变法救国。
在康有为等维新派的推动下,光绪帝决心变法。
(5)1898年6月,清政府颁布诏书,宣布实行变法。
随后,光绪帝发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令,主要内容有: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等。
历史上称这次变法为“”。
(6)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他们阻挠和破坏变法法令的贯彻。
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搜捕维新人士,废除变法诏令。
谭嗣同等六人被捕遇害,史称“”。
这次变法历时103天,因此又被称为“”。
(7)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在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合作探究】为什么说戊戌变法是失败的?【解难答疑】戊戌变法的性质戊戌变法是一次失败了的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
戊戌变法是一次政治改革运动、也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思想解放运动。
【反馈拓展】1、揭开维新变法序幕的是()A.成立强学会B.公车上书C.成立兴中会D.《中外纪闻》的发行2、1895年,在北京应试的各省举人1300多人,联名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由此揭开了戊戌变法的序幕。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第6课戊戌变法教案(1)
第6课戊戌变法【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公车上书、维新运动的展开等基本史实、初步认识百日维新的内容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意义等。
二、过程与方法利用历史图片和史料,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感知历史,分析史料得出结论,归纳出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得出变法失败的原因、意义和教训;通过讨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利用历史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和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学重点】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意义.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
北京大学简称“北大”,是世界上著名的大学,也是中国近代建立的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享有极高的声誉.该学校现为“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大学,是中国顶尖学府“九校联盟”(c9联盟)的重要成员。
你知道北京大学的前身是什么吗?戊戌变法又是怎么回事?二、自主学习结合课文回答下列问题1、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公车”(应试举人)要求拒签《马关条约》?2、为什么人们还同时要求变法?3、公车上书后百日维新前,康有为和梁启超有哪些主要的维新活动?4、光绪帝按照维新派的意图,所颁布的法令有哪些主要内容?5、为什么戊戌变法又叫做“百日维新”?阅读教材,完成表格1、维新运动各地重要的学会2、戊戌变法主要内容及其影响三、合作探究1、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和历史意义及其教训失败的原因⑴根本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过于弱小.⑵客观上:①封建顽固势力过于强大。
变法损害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②资义进入垄断阶段,中国成为列强瓜分对象,国际环境不利。
⑶主观上:①维新派缺乏坚强领导核心;②脱离群众,依靠的皇帝没有实权;③缺乏政治策略,急于求成;④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意义: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①政治:是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具有爱国性。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第6课戊戌变法教案新人教版
第6课戊戌变法【教学任务】【教学流程】展示提高【问题3】作为一次由皇帝亲自支持、发动的维新变法,又得到那么多读书人的支持,最后能否获得成功呢?【问题4】阅读教材第30页第二段和31页第二段,讲述戊戌变法失败的经过。
【问题5】教师展示:图片《谭嗣同殉难图》《谭嗣同史实》提问:我们应该学习谭嗣同的什么精神?【问题6】课件出示研读材料:生读书口答:实施变法的1898年是农历戊戌年,因此历史上称这次变法为“戊戌变法”。
生:变法失败了。
师:变法没能像维新派所期望的那样长期实行下去,不久变法失败了。
生:1898年9月21日,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发动政变,囚禁光绪皇帝,搜捕维新人士,废除变法诏令。
历时103天的变法失败,史称“百日维新”。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教师归纳:学习他为民族大业不惜牺牲生命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师强调: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在社会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有利于国家财政的制度化建设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有利于思想的解放及西方思想的传入裁减绿营,训练形式军队有利于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和军事素质3.这次变法广泛传播了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4.戊戌变法失败的血的教训,促使资产阶级的政治斗争由改良转向了革命。
拓展延伸研读材料,分析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材料:维新派兴创办报刊、成立学堂、学会,使当时“家家言时务”、“人人谈西学”蔚然成风……---中华书局《中国近代史》意义:戊戌变法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反思完善教后反思。
2018年秋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第6课 戊戌变法教案 新人教版
第6课戊戌变法一、知识与能力知道公车上书以及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人物,了解百日维新的基本史实,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由此提高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识读课文插图和多种历史资料,制作百日维新中关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等方面措施的表格,思考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初步掌握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和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重点:公车上书;百日维新。
难点: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谭嗣同的绝命诗]教师对谭嗣同在刽子手面前大义凛然、慷慨就义的史实进行描述,提出问题:“清政府为什么要杀害谭嗣同?”“谭嗣同要杀的是盗贼吗?”“后人为什么称这些遇害者为‘戊戌六君子’?”等。
通过设问,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由此导入新课。
【内容探究】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多媒体展示康有为、梁启超图片]师:康、梁二人听到《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后有何反应?维新变法拉开序幕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生:联合各省参加会试的举人,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
公车上书。
师强调:公车上书标志着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始。
请问:其结果是什么?生:这次上书并没有上达光绪皇帝,却轰动了京、沪。
师:从公车上书这一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出,康有为、梁启超是具有初步资产阶级思想的爱国知识分子。
那么,“公车上书”失败后,康、梁二人又进行了哪些运动?生: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师:阅读教材,列举一些著名的学会和报刊。
并说说它们宣传了哪些思想观点?生:著名的学会有强学会、农学会等;影响最大的报刊有上海的《时务报》和天津的《国闻报》。
其中《时务报》宣传了梁启超“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的力行变法思想;严复等主持的《国闻报》,以“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为目的,号召变法图强,成为北方最有影响的报纸。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第6课 戊戌变法导学案 新人教版
第6课 戊戌变法【课标要求】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
【知识要点】目的: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
领导阶级和派别:资产阶级__________。
主要领导人: 、 、兴起: 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事件: 。
结果:_____ 发动政变,囚禁 ,逮捕维新人士,变法失败。
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改革)。
影响:在____________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习题精练】一. 选择题1.右图所反映的历史事件 ( )A .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B .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C .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D .是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2.有学者认为:甲午中日战争以“清政府惨败而宣告结束。
于是,(中国)近代化的新陈代谢过程骤然加快。
”材料中的“加快”主要表现在 ( )A .开始引进西方的工业文明B .开始制度变革的尝试C .大力倡导实业救国D .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3.近代中国曾有人指出:“(土耳其)不变旧法,遂为六大国割地废君,而柄其政。
日本一小岛夷耳,能变旧法,乃能灭我琉球,侵我大国。
前车之辙,可以为鉴。
”“伏惟皇上……破除旧习,更新大政”。
由此可知他主张 ( )A .学习西方、发展科技B .解放思想、宣扬民主C .变法维新、救亡图存D .发动民众、进行革命高潮 百日维新 1. 宣布变法:1898年6月11日,清政府颁布“___________”诏书。
2. 内容:①政治:裁撤冗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②经济:鼓励私人兴办___________,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③文化:废除_______,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④军事:裁剪绿营,训练新式军队等。
戊戌变法宣传:影响最大的是上海的《__________》和天津的《国闻报》,后者由__________主持。
4.中国近代史是一部西方列强的侵华史,也是一部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富国强兵的探索史,以下侵略与探索史实对应正确的一组是() A.鸦片战争——洋务运动 B.公车上书——甲午中日战争C.甲午战争——戊戌变法 D.虎门销烟——第二次鸦片战争5.“师夷长技”、“变法图强”所反映的历史主题是()A.侵略与屈辱 B.救亡与探索C.反抗与斗争D.半殖民地化的过程6.有学者认为,戊戌变法所传播的西方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将统治中国人几千年的封建思想打开了缺口。
2024年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学电子教案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第6课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设计说明本课内容以戊戌变法的经过为线索,总体分为四个部分,即序幕、发展、高潮和结束。
“序幕”和“发展”两个部分的内容比较简单,教师可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高潮”和“结局”两个部分则需要教师提供相关史料,组织学生合作探究,通过对史料的分析,学生更全面地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认识戊戌变法的作用。
教学目标1.了解公车上书,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人物及百日维新的内容等基本史事。
(史料实证)2.通过阅读、分析史料,思考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及其局限性。
(历史解释)3.通过学习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和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激发爱国热情、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家国情怀)教学重难点重点:公车上书、百日维新。
难点: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资源与工具1.数字资源包,学习成果上传和互动的平台。
2.图书馆资源,网络搜索工具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情境通过复习提问的方式导入本课: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使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单凭引进外国器物已不足以挽救民族危亡。
于是,谋求制度的变革被提上议事日程。
戊戌变法就是制度变革的一次尝试。
这次变法是怎么发动起来的?变革的内容有哪些?它的历史命运又是怎样的呢?二、预习检查1.拉开变法维新运动序幕的是什么历史事件?2.标志着戊戌变法失败的是什么历史事件?3.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三、学习任务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30页相关内容,了解公车上书的基本史事,并试着从多角度(背景、领导人、主张、影响等)对公车上书进行介绍。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1)背景: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后,群情激愤。
(2)领导人:康有为、梁启超等。
(3)主张:拒和、迁都、变法。
(4)影响:这次上书并没有上达光绪帝,却轰动京、沪,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第6课戊戌变法名师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
第6课戊戌变法【学习目标】1.掌握公车上书的背景、经过,,理解公车上书的影响2.了解百日维新的开始、失败标志,归纳百日维新的内容3.掌握戊戌变法的性质、历史意义、失败原因【学习重点】1.公车上书、百日维新2.戊戌变法的性质、历史意义、失败原因【学习难点】1.公车上书、百日维新2.戊戌变法的性质、历史意义、失败原因【课前预习】1.“公车上书”的发生与下列哪一亊件的直接触动有关()A. 鸦片战争中国战败B.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C. 《马关条约》的签订D. 清政府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2.在狱中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诗句、甘愿为变法流血牺牲的仁人志士是()A. 蔡锷B. 梁启超C. 康有为D. 谭嗣同3.戊戌变法的作用()A. 提高了工作效率B. 起了思想启蒙C. 民主共和深入人心D. 摧毁顽固派力量4.下列关于戊戌变法的说法与历史史实不符合的是()A. 公车上书拉开了中国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B. 变法的目的是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本主义制度C. 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的爱国政治运动D. 它对中国社会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5.关于戊戌变法内容的表述中错误的一项是()A. 设立铁路矿务局、农工商总局和邮电局B. 允许官民上书言事,澄清吏治,取消旗人特权C. 改科举,废八股,各地设立中小学堂,京师设立大学堂D. 裁汰旧军,精练陆军,创建北洋海军【展示交流】小组展示,各组互评,教师点拨。
【互学探究】1.戊戌变法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2.戊戌变法的性质、历史意义、失败原因【展示交流】小组展示,各组互评,教师点拨。
【课堂小结】【课堂练习】1.由1300多名举人发起“公车上书”,要求变法图强的历史背景是( )A.鸦片战争的炮声 B.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C.《马关条约》签订 D.清政府腐朽统治2.下列人物中,极力宣传“观大地诸国,皆以变法而强,守旧而亡”观点,推动维新变法的是( )A.曾国藩 B.康有为 C.邓世昌 D.左宝贵3.梁启超的《变法通议》中说:“变法之本,在育人才,而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第6课戊戌变法教案教案新人教版
第6课戊戌变法课题第6课戊戌变法备间课节累计1节科目历史班级课时 1一、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公车上书的时间和主张;识记维新派创办的报刊及宣传的维新思想;理解百日维新的内容和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康、梁的理论学说和维新活动的分析,学习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通过分析和评价光绪盟帝颁布的一系列变法诏书的主要内容,变法的历史意义以及变法失败的原因,让学生初步学习辩证地、全面地认识历史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认识戊戌变法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是爱国的、进步的。
让学生学习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二、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公车上书,戊戌变法的内容及影响。
2.教学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失败的原因。
三、教学流程教学环节教学时间教学手段(一)启:回顾旧知1.《马关条约》签订的时间、内容及影响?2.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方式?3.哪个国家于1899年提出了“门户开放”的政策?中华民族面临空前的民族危机,中国社会的各个阶级,为了救亡图存,各自都做了哪些事呢?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地主阶级(清政府) 洋务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戊戌变法(二)读:导学提纲1.维新变法拉开序幕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2.公车上书提出了哪些主张?结果是什么?3.公车上书失败后,康、梁二人又进行了哪些活动?4.列举一些著名的学会和报刊?他们宣传了哪些思想观点?5.什么样的事件,促使光绪帝决心变法?6.戊戌变法的内容?并分析其影响?7.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8.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5根据导学提纲阅读教材,找出答案在书中标记出来(三)议:讨论导学提纲中没解决的问题(四)知: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1.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并展示康有为、梁启超的照片。
2.教师提问:康、梁二人听到《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后有何反应?维新变法拉开序幕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学生回答:公车上书。
教师强调:公车上书标志着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始。
教育最新K12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第6课 戊戌变法教案 新人教版
学生活动:2:值得,是因为谭嗣同用他的献身精神激励后人继续斗争。
教师活动:一百多年前,谭嗣同为变法血染菜市口,舍生取义,杀身成仁。表现了爱国志士们为了国家进步不惜牺牲生命的英雄气概。沧海浮生,岁月如潮,谭嗣同在时间里轮回, 我们会永远铭记。
设计意图:使学生理解国难当头敢为天下先的责任意识
三、导学施教
教师活动:既然有了思想就要大胆行动,公车上书后康有为又三次上书光绪帝,指出形势危机,惟一途径就是变法。但顽固派大臣竭力阻挠,康有为与顽固派进行了论战。通过舌战群儒和上书内容,光绪帝看出康有为的维护清朝统治、抵制人民反抗但又有 忧国忧民的思想,所以被深深地感动了,于是接见康有为,表示不做“亡国之君”,让康有为全面筹划变法。
学生活动:(师板书。生看书找出变法的时间、内容,课件展示变法的内容)
政治方面: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
经济方面: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文化教育方面: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教师补充介绍京师大学堂的创建)
军事方面:训练新式军队等等。
教师活动::有利于打破封建政治的体制,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没有触动封建顽固派的实权地位,没有涉及议院、定宪法等政治主张,没有采取维新派掌管军队的措施。以至于面对后来的政变阴谋束手待毙。
设计意图:理解爱国志士为国为民甘愿牺牲,使学生情感得到升华
学生活动:贼指慈禧为首的顽固派;“无力回天”是因变法遭到慈禧为首的顽固派的镇压失败而无法挽回的局面;“死得其所”是因为谭嗣同甘为变法流血牺牲,不愿逃走。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 感
小初高学习2017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第6课戊戌变法学案新人教版
第6课戊戌变法【学习目标】1.知道公车上书以及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人物2.了解百日维新的基本史实,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重点难点】重点:公车上书、百日维新。
难点: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自主探究】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1.公车上书(1)背景:1895年春,《》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群情激愤。
(2)过程:和,邀请各省参加科举考试的举人,联名上书,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
史称。
(3)影响:拉开了的序幕。
2.维新思想的传播:影响最大的报纸是上海的《》和天津的《》。
其中,由主编的《》成为北方最有影响的报纸。
二、百日维新1.时间:;2.皇帝:3.主要内容:(1)裁撤,;(2)鼓励,;(3)改革,(4)废除,;(5)裁剪,。
4.结果:1898年9月,发动政变,囚禁,下令逮捕维新人士。
、、、、、等六人遇害,史称“”。
5.影响: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在。
【合作探究】1. 公车上书提出了哪些主张?有何影响?它反映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怎样的精神?2.列表总结变法的内容,并以小组为单位,分析各个内容的影响?3. 依据材料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有何教训?4. 阅读教材第31页第二段,结合教材中课后活动2,分析戊戌变法的影响。
【拓展延伸】材料:维新派兴创办报刊、成立学堂、学会,使当时“家家言时务”、“人人谈西学”蔚然成风……研读材料,分析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学后反思】答案【自主探究】一、1. (1)马关条约。
(2)康有为、梁启超;拒和、迁都、变法;公车上书。
(3)变法维新运动。
2.时务报;国闻报;严复;国闻报。
二、1.1898年.2.光绪帝。
3.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手工、商业;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绿营,训练新式军队。
4.慈禧太后;光绪帝;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
5.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合作探究】1.主张:拒和、迁都、变法。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第6课 戊戌变法导学案 新人教版
展示成果,教师小结。
【探究一】为什么说戊戌变法是失败的? 维新变法终究还是为了维持封建统治者的利益,不能从根本上拯救中国,而且没有 认识到武装力量的重要,也不适合中国落后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失败是历史 的必然。而且维新变法的领导者没有团结广大人民群众,没有认识到问题的本质,而且 即使没有袁世凯的告密变法也不会成功,因为当时的变法领导者依靠的是一个没有实权 的皇帝,并且当时中国的经济状况根本不能执行变法,再加上当时的殖民者也干涉这次 变法,导致最后变法的失败,所以说这场变法是“一次失败了的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 变法虽然失败,但其进步性、积极作用不可抹煞。 结论:戊戌变法是一次失败了的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 【探究二】戊戌变法与戊戌政变的区别。 (1)戊戌变法:是指以康有为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 而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具有爱国、进步的意义,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2)戊戌政变:是对戊戌变法的残酷镇压,是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发动的大肆捕 杀维新派,废除变法诏令的流血事件(政变),是反动的,具有阻挠和破坏性作用,它的 发动,标志着戊戌变法的失败。 结论:戊戌变法与戊戌政变有着本质的区别。 【探究三】戊戌变法的性质。 它是一次政治改革运动,也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思想解放运动。在民族危机加剧 的时刻维新派希望通过变法使中国走向强大,从而摆脱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表现出强 烈的爱国热情,同时也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维新派试图在政治上建立 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在经济上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趋势。更是近代中国 一次思想潮流的解放。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进行了猛烈
学习反思
本节课事件的内在逻辑和线索清晰;重点需要把握百日维新的内容以及重要影响。 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可以引导学生把本节的重要内容的因果关系, 演变过程用图示的方法反映出来。教师也把自己所画的图示逐步地展示给大家,并提供 历史口诀,识记历史。 历史小口诀: (公车上书给皇帝,维新变法运动起。中外纪闻强学会,康梁奔走救危急。光绪诏书要 变革,救亡图强改现状。维新百日终失败,爱国忧民精神扬。)
2024秋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第6课戊戌变法学案新人教版
其次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究与民族危机的加剧第6课戊戌变法一、学习目标1.知道公车上书以及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活动。
2.了解百日维新的基本史实,相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二、自主预习1.宣扬变法,推动维新变法思想广泛传播的影响最大的报刊是的《时务报》和的《国闻报》。
2. ,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
因是农历戊戌年,历史上称这次变法为“戊戌变法”。
3.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的利益。
他们掌有实权,阻挠和破坏变法法令的贯彻。
4. 被捕遇害,史称“戊戌六君子”。
三、合作探究1.总结变法的内容并分析各个内容的影响?2.变法有利于哪个阶级的利益?得到哪些人的拥护?变法触动哪些人的利益?四、随堂演练1.支持维新派进行变法的清朝皇帝是()A.咸丰皇帝B.同治帝C.光绪帝D.宣统帝2.谭嗣同被慈禧太后杀害后,街头巷尾的人们争论纷纷,你认为符合史实的争论是()A.他是洋人的密探,卖国求荣B.他甘为变法而捐躯C.慈禧太后杀的是贪官D.他是没有地方可逃3.以下关于戊戌变法内容的表述中错误的一项是()A.设立铁路矿务局、农工商总局和邮电局B.允许官民上书言事,澄清官治,取消旗人特权C.改科举,废八股,各地设立中小学堂,京师设立高校堂D.裁汰旧军,精练陆军,创建北洋海军4.“戊戌变法虽然被扼杀了,但它将统治中国人几千年的思想打开了缺口。
”据此理解戊戌变法的作用()A.提过了工作效率B.起了思想启蒙C.民主共和深化人心D.摧毁顽固派力气5.“举国鼓舞欢蹈,征求上书,民间疾苦,悉达天听。
”这段话描述的是戊戌变法是哪项变法法令的实施状况()A.开放言论B.创办京师高校堂C.爱护农工商业的发展D.准许创办报刊和组织强学会6.材料:“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请回答:(1)这句话是谁说的?(2)他是在什么背景下说出这句话的?(3)这句话反映了他什么样的主见?五、课后反思【答案】二、自主预习1.上海天津2.1898年6月11日3.顽固派4.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三、合作探究1.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有利于国家财政的制度化建设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有利于思想的解放及西方思想的传入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有利于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和军事素养2. 资产阶级;资产阶级、先进学问分子等;地主阶级顽固派四、随堂演练1.C2.B3.D4.B5.A6.(1)梁启超(2)甲午中日斗争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峻。
2023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第6课戊戌变法说课稿新人教版
教师在课后应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解答学生的问题,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确保学生能够充分利用课后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和拓展,提高对历史事件的深入了解和认识。
作业布置与反馈
1.作业布置:
a.请学生根据本节课所学的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结果,编写一篇关于戊戌变法的简要报告。
d.《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其教训》(作者:鲁迅):这篇文章分析了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关的教训,对于学生思考戊戌变法的教训具有重要启示。
2.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a.让学生进一步阅读戊戌变法的相关史料,深入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影响,提高学生的史实掌握能力。
b.引导学生思考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探讨如何避免类似的历史悲剧重演,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课后拓展
1.拓展内容:
a.推荐阅读《中国近代史》(作者:梁启超),该书详细介绍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包括戊戌变法在内的各种改革尝试。
b.观看历史纪录片《戊戌变法》,深入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c.阅读《近代中国的变革》(作者:陈独秀),该书探讨了中国近代化的各种变革,包括戊戌变法在内。
d.访问博物馆或历史展览,亲自感受戊戌变法的历史文物和资料。
g.作业与测试:布置相关作业和进行课堂测试,及时了解学生对戊戌变法的掌握情况,为教学反馈提供依据。
h.课后辅导:针对学生在戊戌变法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提供课后辅导,确保学生能够扎实掌握相关知识。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戊戌变法》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认为我国在近代化进程中遇到的最大的挑战是什么?”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戊戌变法的奥秘。
2024秋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第6课戊戌变法教案新人教版
4. 唯物史观:通过分析戊戌变法的过程及其失败的原因,使学生能够运用唯物史观解释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素养。
5.家国情怀: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命运,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使学生认识到每个人的命运都与国家紧密相连,激发学生为国家和民族作出贡献的责任感。
其次,在课中的强化技能环节,我发现学生们在参与课堂活动时,往往过于依赖老师的引导,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针对这个问题,我觉得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开放性的问题,鼓励学生们积极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比如可以让学生们讨论一下,如果他们是当时的改革派,他们会采取哪些措施来推动改革。
最后,我觉得在课后拓展应用环节,学生们对于戊戌变法的理解还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实际的应用和实践。因此,我觉得可以在这个环节增加一些实践性的作业,比如让学生们写一篇关于戊戌变法的短文,或者参加一个关于戊戌变法的辩论赛,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也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的知识。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 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及其失败的原因。
2. 戊戌变法中重要人物的思想和改革精神。
难点:
1. 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
2. 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史中的地位和影响。
解决办法:
1. 对于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的历史图片和文献资料,生动形象地展示变法的过程,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同时,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深入分析变法失败的原因。
作用与目的:
- 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戊戌变法知识点和分析能力。
- 通过拓展学习,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和思维方式。
- 通过反思总结,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促进自我提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课 戊戌变法
【课标要求】
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
【知识要点】
目的: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
领导阶级和派别:资产阶级__________。
主要领导人: 、 、
兴起: 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事件: 。
结果:_____ 发动政变,囚禁 ,逮捕维新人士,变法失败。
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改革)。
影响:在____________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习题精练】
一. 选择题
1.右图所反映的历史事件 ( )
A .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B .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C .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D .是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2.有学者认为:甲午中日战争以“清政府惨败而宣告结束。
于是,(中国)近代化的新陈
代谢过程骤然加快。
”材料中的“加快”主要表现在 ( )
A .开始引进西方的工业文明
B .开始制度变革的尝试
C .大力倡导实业救国
D .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
3.近代中国曾有人指出:“(土耳其)不变旧法,遂为六大国割地废君,而柄其政。
日本一小岛夷耳,能变旧法,乃能灭我琉球,侵我大国。
前车之辙,可以为鉴。
”“伏惟皇上……破除旧习,更新大政”。
由此可知他主张 ( )
A .学习西方、发展科技
B .解放思想、宣扬民主
C .变法维新、救亡图存
D .发动民众、进行革命
高潮 百日
维新 1. 宣布变法:1898年6月11日,清政府颁布“___________”诏书。
2. 内容:①政治:裁撤冗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②经济:鼓励私人兴办___________,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③文化:废除_______,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④军事:裁剪绿营,训练新式军队等。
戊
戌变法
宣传:影响最大的是上海的《__________》和天津的《国闻报》,后者由__________主持。
4.中国近代史是一部西方列强的侵华史,也是一部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富国强兵的探索史,以下侵略与探索史实对应正确的一组是() A.鸦片战争——洋务运动 B.公车上书——甲午中日战争
C.甲午战争——戊戌变法 D.虎门销烟——第二次鸦片战争
5.“师夷长技”、“变法图强”所反映的历史主题是()A.侵略与屈辱 B.救亡与探索
C.反抗与斗争D.半殖民地化的过程
6.有学者认为,戊戌变法所传播的西方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将统治中国人几千年的封建思想打开了缺口。
这说明戊戌变法()A.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 B.使西方政治学说深入人心
C.创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D.动摇封建思想的统治
7.1896年春,谭嗣同写下《有感》一诗:“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
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谭嗣同之所以如此悲愤伤感是因为()A.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B.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戊戌变法失败使得维新派痛心疾首D.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8.在中国近代史上请求变法图强的维新派代表人物是()A.李鸿章、张之洞 B.奕䜣、曾国藩
C.康有为、梁启超 D.林则徐、严复
9.1898年光绪帝按维新派意图,发布了一系列变法令。
以下内容最能体现发展资本主义愿望的是()A.裁撤冗员 B.开办新式学堂
C.训练新式军队 D.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二.非选择题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895年,《马关条约》签署的消息传到北京后,举国激愤,人人思变,雪耻强国之声陡然放大。
时值18省1300多名举子在京会试,37岁的广东南海考生康有为在一夜之间赶写万言书,提出“拒和、迁都、变法”,强烈要求光绪帝“下诏故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
材料二(1898年)光绪下旨:“商务为富强要图,自应及时举办,……著各省督抚。
督率员绅认真讲求,妥速筹办”。
“富强至计,首在鼓励人才,各省士民著有新书,
及创行新法,制成新器,果系堪资实用者,允宜悬赏以为之劝,或量其材能,试以
实职,……给以特赏以昭激励”。
材料三见右图
(1)材料一描述的是中国近代哪一历史事件?其中的言书提出的主张是什么?
(2)概括材料二所反映的戊戌新政的内容。
(3)材料三反映的是谁英勇就义的情境?为什么他说自己“死得其所”?我们应该学习他的什么精神?【延伸阅读】
梁启超
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
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
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幼年时从师学习,八岁学为文,九岁能缀千言,17岁中举。
后从师于康有为,成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宣传家。
维新变法前,与康有为一起联合各省举人发动“公车上书”运动,此后先后领导北京和上海的强学会,又与黄遵宪一起办《时务报》,任长沙时务学堂的主讲,并著《变法通议》为变法做宣传。
戊戌变法失败后,与康有为一起流亡日本,政治思想上逐渐走向保守,但是他是近代文学革命运动的理论倡导者。
逃亡日本后,梁启超在《饮冰室合集》、《夏威夷游记》中继续推广“诗界革命”,批判了以往那种诗中运用新名词以表新意的做法。
在海外推动君主立宪。
辛亥革命之后一度入袁世凯政府,担任司法总长;之后对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严词抨击,并加入段祺瑞政府。
他倡导新文化运动,支持五四运
一.选择题 1.B 2.B 3.C 4.C 5.B 6.A 7.A 8.C 9.D
二.非选择题 10. (1)事件:公车上书;主张:拒和、迁都、变法。
(2)兴办商务;重用人才;鼓励创造发明。
(3)谭嗣同;他为变法图强、挽救民族危亡而献出自己的生命,所以他说自己“死得其所”;我们应该学习他为了民族的振兴而不惜牺牲自己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