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教师资源整合能力的策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提升教师资源整合能力的策略

作者:刘松滨

来源:《读与写·教师版》2018年第02期

摘要:教师的资源整合能力,可以使课堂教学声情并茂、知情并重、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使课堂教学过程变得形象、生动、活泼,能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学、爱学。有效的资源整合还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调动学生多样感官参与教学过程,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认识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学习潜力的开发,为学生的发展创造良好的课业环境和时空条件,大大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关键词:资源整合;新课程;课程目标;匹配

中圖分类号:F2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 -1578( 2018) 02 - 0250 - 01

1.教师资源整合能力的现状解析

教材不是绝对的权威,教师也不是被动的传授者,学生更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学生是带着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走进课堂的,教师要善于接纳来自学生的不同见解,倾听他们的不同声音。这样,学生才能在课程实施中真正从“边缘”走向“中心”,完善个人的理解,建构自己的知识。教材作为课程资源的核心部分,承载着课程设计者的课程理念。从某种意义上讲,教材是课程改革的“代言人”。但无论教材编写的如何尽善尽美,,其内容和结构度蕴含着整齐划一的教学需求,无法满足教学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要。教师只有对所拥有的资源进行合理的统筹,对教材有所取舍和调整,才能提高对具体教学情境的适应性——即“匹配”或“适应”。

因为课程目标的达成是学生、教师和教学资源相互作用的产物。因此,“匹配”是指资源(包括教材和其他教学资源)、教师(包括教法、个性和教学风格等)、学生(学习基础、方法、风格等)与课程目标之间的匹配,从而形成一个“平衡”教学系统(图2)。也就是说,选定的教材本身可能是连贯紧凑的,但不一定完全适合某个具体教学情境的需要;反之教材的结构可能存在某些不协调的方面,但却可能具有更大的适应性,其关键是要合理整合教学的具体资源。

2.教师资源整合能力的影响因素

新课程教学倡导整合利用各方面教学资源。使用课外教学资源可以激发兴趣,开拓视野,促进理解,有利于学生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课内生成资源可以帮助学生深化理解知识,培养思维能力,形成问题意识。由此观之,教学资源的整合利用是我们实现新课程教学理想的重要手段。但是在教学现实中,教学资源整合利用中的不当行为还很普遍。

2.1教学视野狭窄,拘泥于教材,教学中缺乏必要的课外资源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依靠教材,教学效果死板,学生学习比较乏味,特别对于我们中专学生,他们很容易对该学科学习失去兴趣,不参与到课堂中,放弃对该学科的学习。

2.2 资源整合能力不强,使用不当,成为一种有害教学行为

“没有内容摆花样,胡乱联系瞎添忙”式的教学资源利用还很普遍,其实是教师教学资源整合能力不强,这样不仅不能让学生对知识点更好的理解,反而会让学生忽略知识点本身,而把注意放在教师所举内容上,就会有哗众取宠、画蛇添足的效果。

2.3 固守教案预设,看不到学生思维火花,放弃生成教学资源

教师的上课就是预先教案的演示,看不到学生在课堂迸发的思维火花,不能在课堂上与学生共同生成新的学习资源,学生思想偶有“斜枝旁逸”,老师必将“斫直锄正”,最终将学生束缚在呆板的框框里。这样的教学是一种失败的教学。

2.4 习惯于经验,对知识把握不深刻,不能巧妙利用已经生成的教学资源

有些教师,教学经验丰富,本着这个思想,放弃对新知识的学习。但是对于中职教学,随着经济不断变革,知识内容也不断更新。所以会造成学生所学知识不能与时代接轨。

3.提升教师资源整合能力的目标

在教学资源整合过程中,怎样的整合才是合理的呢?这就需要制定教学资源整合的一系列具体目标。但从教学资源整合的出发点来分析——教学资源不是教学中的规范,而应是为教学服务,特别是为学生的有效学习服务。因此,笔者借助自然生态中的适应性——“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提出教学生态中教学资源的整合的总体原则是适应性——“适者有效,不适者无效”,即以是否“适应”“学生的学习”为判断教学资源整合的有效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为学生的有效学习服务。

3.1 联系生活实际,选择教学内容

新教材不再是学生必须接受的对象和内容,它仅仅是实现课程目标的一种案例或范例。这就意味着实现同一个课程目标可以采用不同的案例,而教材中的案例知识是诸多案例中的一部分,它可能是正确的,但可能远离所教学生的生活经验。

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认真分析并明确教材内容所要实现的课程目标,即要从更广阔的视野范围来考察(因为课程目标决定了课程的内容)。在此基础上紧密联系当地的社会实践和学生的生活经验,选择具体的教学内容,对教材内容进行必要的调整,或增加、或替换、或重组,从而保证课程目标的真正落实。

3.2 根据学生实际,调整教学体系

教材体系的构建往往是教材编写者根据课程目标,综合考虑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学生的认识顺序和心理发展顺序而形成的。在这一过程中,编写者考虑的往往是学生群体共同的发展规律,难以充分体现不同群体间认识和心理发展上的差异。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是具有不同个性特点的学生,如果完全按照教材的思路进行教学,可能会造成学生学习的困难。

因此,教师要在深入理解和全面把握教材编写体系的基础上,根据自己所教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和心理特点,合理调整教材体系,形成自己的教学思路,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全面实现课程目标。

3.3 深入分析资源,挖掘多重价值

知识不是独立于认知主体而存在的,它是人类永无止境的探索和研究过程,其中蕴含着特定的科学过程和科学精神,因此,知识具有多重价值,主要表现为迁移价值、认知价值和情意价值。

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既要重视知识的迁移价值,更要深入分析和挖掘知识的认知价值和情意价值,要看到教学资源背后所蕴含的思想、观点和方法,涉及丰富多彩的学习情境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全面实现课程目标。

3.4 关注教学过程,丰富教学内容

每个学生的潜力都市巨大的,当学生的主体性真正得到充分发挥时,类似的非预期因素在教学中是大量存在的。教师要善于捕捉每一个非预期因素,并且要努力发现每一个非预期性因素的教育价值,使之转化为当堂课的教学资源的同时,成为后续教学中教学资源生成的动力。

综上所述,对教学资源的整合就是从更广阔的视野和更高的目标层次(课程目标、教育目标)角度分析学与教的需要,从而确定教学的内容(课程内容)。在教学中,教师要深入分析并准确把握教材所体现的课程目标和教育理念,以此为出发点,整合教学资源,创造性地开发教材,使教学过程成为教材内容的持续生成与转化的过程,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4.提升教学资源整合的方法

再完美的教材也不可能满足千变万化的教学情境的实际需要,因而,教师对教学资源的重组是必然的。但是,在很多情况下,教师对教学资源(特别是教材)的重组和整合往往基于自己的直觉和经验,而且仅限于局部的修修补补。那么,教师究竟应从哪些方面人手对教学资源进行怎样的整合呢?对教学资源的进行整合时,教师要依据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对教学资源进行初步的分析和研究,特别是对教材,包括对知识的编排顺序、教学情境、文化背景以及技能和具体目标的要求等做详细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整合的方案。具体的整合方法有:

4.1 加减:添加与删减

添加是指补充更多的材料,其基本方法有两种——延伸和拓展。所谓延伸是指提供更多同类型的材料,因而它主要是数量的变化。扩展则是指增加不同的材料,重在挖掘對学生有价值的学习内容,因而它主要是质量上的变化。同样道理,删减也包括材料数量和质量的缩减。在质量上对教学资源进行增减时,还应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即调整教学要求。

4.2 修改:详写与简写

可以将教学活动与学生自身的背景和兴趣联系起来,引入贴近学生实际的真实的案例,或设计更多地解决问题的任务,或将学习内容进行适当的简化

4.3 排序:顺序的调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