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最新】人教版必修一 第二单元 5.《荆轲刺秦王》学案 (1)
高一语文下学期人教版必修一第二单元《荆轲刺秦王》学案(含答案)
高中语文必修一《5.荆轲刺秦王》优秀学案(含答案)【学习目标】:1.分析课文第三、四部分,积累重点字词,翻译重点文句。
2.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手法。
3. 理解思想内容,学习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正确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学习重难点】:目标2【学法指导】:诵读法、讨论法、比较法【知识链接】:《战国策》的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
《战国策》的作者在记叙历史事件时,过分夸张渲染谋臣策士的作用,有时为了突出纵横游说之士在历史事件中的决定作用,甚至编造一些情节,不免违背历史的真实。
《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学习过程:研读第三、四部分,完成下列问题1. 解释加点词语a持千金之资币()物b朝服()c假借()d郎中() e 左右()f 轲自知事不就()g 卒()起不意h秦王还()柱而走I 振()怖大王之威j比()诸侯之列k唯()l陛()m顾()笑武阳n发()图o 自引()而起p荆轲废()q乃引()其匕首提()秦王)r被()八创()s 生劫()之2.翻译重点句子(学法知道:注意重点字词的落实,省略的成分要补充完整)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
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③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3.文段分析,思考①用四个小标题概括高潮部分“廷刺秦王”的情节。
②怎样认识荆轲和荆轲刺秦王这一行为?二、课堂小结三、写法借鉴本文在写作上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请举例说明。
四、学习反思五、当堂测验1. 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有()A.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B. 秦王还柱而走。
精选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教案: 第二单元第5课荆轲刺秦王(第1课时) 教案(系列二) Word版
荆轲刺秦王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结合课文学习,进一步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培养文言标点和翻译的能力;体会课文的写作特色,提高鉴别欣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性格;从人物对话、动作、神态描写中,分析主要人物形象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评价荆轲,学习荆轲英勇刚直、果敢机智的品质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分析人物形象,从对话、动作、神态的角度入手把握文言基础知识2、教学难点:如何看待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教学课时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 熟悉《战国策》,了解文章背景。
2 通读全文,理出结构层次。
一、导入二、关于《战国策》又称《国策》,体例是国别体。
编者是西汉末年的刘向。
全书33篇,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情况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
记事写人十分生动,语言犀利流畅,尤其善于运用寓言故事说明抽象的道理。
既有史学价值,又有文学价值。
三、背景介绍《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 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
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 228年破赵( 灭赵是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
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
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
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 232年逃回燕国。
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
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坷,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
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朋友之一。
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田光。
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
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 第二单元 5-《荆轲刺秦王》学案
荆轲刺秦王[知作者]刘向(约公元前77—公元前6),西汉著名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原名刘更生,字子政,沛县人。
楚元王刘交四世孙。
宣帝时,为谏大夫。
元帝时,任宗正。
后因反对宦官下狱。
成帝即位后,得任光禄大夫,改名为“向”。
主要作品:在前人基础上辑录一部“楚辞体”诗歌总集《楚辞》。
辑录群书时发现了六种记录纵横家的写本,按国别体编订为《战国策》。
[知背景]《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6年。
当时,秦已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灭赵是在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
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
当初,燕王喜为了结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
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
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或者刺杀秦王嬴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荆轲刺秦王失败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6年破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知常识]1.《战国策》:杂记东西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国之事。
其时代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约240年(前460—前220)。
作者不可考,西汉刘向重加整理,定名为《战国策》。
《战国策》的基本内容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保存了不少纵横家的著作和言论。
《战国策》的文章特点是长于说事,无论个人陈述或双方辩论,都喜欢夸张渲染。
就历史散文的明白流畅来说,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书中说事常常运用巧妙生动的比喻,通过许多有趣的寓言故事,说明抽象的道理,富有说服力和鼓动性。
2.春秋战国四大刺客:专诸:春秋时期吴国人,家住阳山之野,靠为人屠猪维持生计,当时伍子胥隐居于此,与其交好。
后来,吴公子姬光欲刺其兄吴王僚,来见伍子胥,请其荐一勇士,伍子胥荐了专诸。
高中语文第2单元5荆轲刺秦王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第2单元5荆轲刺秦王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一、读准字音(一)单音字淬.火(cuì) 忤.视(wǔ) 陛.下(bì) 拊.心(fǔ) 扼.腕(è) 偏袒.(tǎn) 王翦.(jiǎn ) 箕踞..(jī)(jù) 血濡.缕(rú) (二)多音字(1)燕⎩⎪⎨⎪⎧燕.国(Yān)燕.子(yàn) (2)将⎩⎪⎨⎪⎧将.军(jiānɡ)将.领(jiànɡ) 二、辨识通假(1)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反”通“返”,回来)(2)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3)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卒”通“猝”,突然)三、一词多义(1)兵⎩⎪⎨⎪⎧秦兵.旦暮渡易水(名词,军队)不得持尺兵.(名词,兵器)不及召下兵.(名词,士兵、武士) (2)穷⎩⎪⎨⎪⎧图穷.而匕首见(动词,尽,完结)人穷.则反本(动词,处境困难)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形容词,荒僻) (3)诚⎩⎪⎨⎪⎧诚.能得樊将军首(连词,表假设,如果)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副词,确实) (4)私⎩⎪⎨⎪⎧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名词,私利)乃遂私.见樊於期(副词, 私自)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动词,偏爱) (5)顾⎩⎪⎨⎪⎧顾.计不知所出耳(副词,不过、只是,表轻微的转折)终已不顾.(动词,回头)(6)发⎩⎪⎨⎪⎧顷之未发.,太子迟之(动词,出发)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动词,打开)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动词,征发,征调)舜发.于畎亩之中(动词,起,指被任用) (7)就⎩⎪⎨⎪⎧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动词,登上)轲自知事不就.(动词,成功) (8)陈⎩⎪⎨⎪⎧恐惧不敢自陈.(动词,陈述)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 (动词,排列) (9)引⎩⎪⎨⎪⎧秦王惊,自引.而起(动词,身子向上起)乃引.其匕首提秦王(动词,举起)其有更相援引.,希附权强者(动词,推荐)诸生传相告引.(动词,揭发,检举) (10)乃⎩⎪⎨⎪⎧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副词,于是,就)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副词,就)乃.欲以生劫之(副词,表肯定,原来是,就是)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副词,竟然) (11)以⎩⎪⎨⎪⎧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介词,因为) 使工以.药淬之(介词,用)以.次进(介词,按照)箕踞以.骂曰(连词,表修饰,相当于“而”)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连词,表目的,来) (12)而⎩⎪⎨⎪⎧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连词,表并列)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连词,表因果)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连词,表修饰)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连词,表顺承) 四、词类活用(1)进兵北.略地 (名词作状语,向北) (2)函.封之 (名词作状语,用匣子) (3)发尽上.指冠 (名词作状语,向上) (4)箕.踞以骂曰 (名词作状语,像箕一样) (5)樊於期乃前.曰 (名词作动词,上前)(6)皆白衣冠...以送之(名词作动词,穿着白色的衣服,戴着白色的帽子)(7)乃朝服..(名词作动词,穿上上朝的礼服)(8)使使以闻.大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知道)(9)剑坚.,故不可立拔(形容词作动词,插得紧)(10)太子迟.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迟)(11)群臣怪.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怪)五、古今异义(1)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秦王购之金.千斤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将军岂有意..乎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终已不顾..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持千金之资币.物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秦王还柱而走.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愿大王少假借..之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古义:两个词,无,没有;信,凭信之物。
人教版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精选
人教版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一必修《语文》第二单元《古代记叙文》中的《荆轲刺秦王》。
具体内容包括:文章背景介绍、课文内容梳理、重点句子解析、主题思想探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章记叙的六要素,分析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
2.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对古代记叙文的阅读兴趣。
3. 通过对荆轲刺秦王的故事的分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课文内容的梳理,人物形象分析,主题思想探讨。
难点:对古代记叙文的理解,对荆轲、秦王等人物性格特点的把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课文朗读:让学生齐读课文,感受古代记叙文的语言特点。
3. 内容梳理:分析文章的六要素,梳理课文内容。
4. 例题讲解:分析荆轲、秦王等人物形象,讲解重点句子。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分析其他人物形象,巩固所学知识。
6. 主题思想探讨:引导学生从故事中领悟到忠诚、勇敢、担当等品质的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1. 《荆轲刺秦王》教案精选2. 内容:历史背景课文内容梳理人物形象分析主题思想探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荆轲刺秦王故事中的人物形象,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对忠诚、勇敢、担当等品质的认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掌握程度,教学方法的适用性等。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史记·刺客列传》等相关文章,深入了解古代刺客文化,提高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重点句子解析和主题思想探讨。
2. 教学难点中对古代记叙文的理解和人物性格特点的把握。
3.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
4. 作业设计中的结合现实生活的思考。
一、重点句子解析和主题思想探讨在课文《荆轲刺秦王》中,重点句子解析主要包括对荆轲、秦王等人物形象的分析,以及文章中具有深刻含义的句子。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5《荆轲刺秦王》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5《荆轲刺秦王》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2019-2020年高中语文 5《荆轲刺秦王》教案1 新人教版必修1课题《荆轲刺秦王》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文言常用实词“亲、深、解、救、教、敢、还、振、图、室、诏”等过程与方法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和神态描写,在矛盾冲突中突出人物性格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荆轲的忠义正直、英勇爱国的精神重点理解掌握本文的重要字词,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翻译文言文难点学习、赏析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技巧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活动设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在诸多风流人物之中,有一位仅有短短两句吟唱,而这两句却成为千古绝唱,这就是荆轲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诗中透露出无限的悲凉和对人生的留恋,但荆轲仍然一无反顾,“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许多英雄就这样永远地走入历史深处。
今天,让我们在前人的记述中再来探寻英雄的足迹,倾听历史的回音。
1.学生复述文章的故事情节。
按文章结构来复述。
学生在听读之后把握文章的基本叙述思路,根据文章的主要情节,为文章划分大结构。
2、《荆轲刺秦王》的结构第一部分——开端(1---2):行刺缘起第二部分——发展(3---9):行刺准备第三部分——高潮(10--17):廷刺秦王第四部分——结局(18):荆轲被斩1、重点词句解释①秦王必说见臣:说:同“悦”。
说见:高兴地接见②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原足下更虑之。
穷:走投无路,困:困窘。
更虑之:更,改变。
虑,考虑。
之,这件事。
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来投奔我,我不忍心因为自己的事情而伤害了长者的心意,希望你在想别的办法。
③乃今得闻教:乃:语气副词,表转折。
教:指教。
一、检查旧知二、新课导语三、文学常识及背景见学案四、梳理全文脉络五、研习第一部分2、第一部分翻译3、探究分析①荆轲刺秦王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发生的?课文写当时形势的语言有何特点?(讨论,荐答)明确:秦军破赵,势如破竹,大军压境,燕国危在旦夕。
整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2单元第5课荆轲刺秦王学案1 精品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学习目标】1、疏通故事情节,掌握积累文言实词和句式2、学习本文多角度刻画人物性格的艺术手法3、探究、评论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学习重点难点】重点:1、理解掌握本文的重要字词,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翻译文言文2、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的描写,把握其思想性格特征难点:对荆轲刺秦的客观评价【学法指导】①利用网络书籍,查找“荆轲刺秦王”的相关文章、诗歌,及图片、影视作品等,对“刺秦”的史实有粗略的了解②学生课前完成预习学案,疏通文字、理解文意、组内交流,形成学习提纲③通过学案,充分体现主体探究,调动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④通过小组交流,发挥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知识链接】1.关于《战国策》《战国策》是汇编而成的历史著作,作者不明,最后由西汉刘向编校整理成书,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33篇,记载了继《春秋》以后,讫楚、汉之起,共245年间的历史《战国策》是以国分类,各自成策全书没有系统完整的体例,都是相互独立的单篇,以策士的游说活动为中心,反映出这一时期各国政治、外交的情状《战国策》的艺术特色:①富于文采语言明快流畅,纵恣多变,委曲尽情②描写人物的性格和活动,更加具体细致,也就更显得生动活泼③所记的策士说辞,常常引用生动的寓言故事2.补充资料:①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轲,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朋友之一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士田光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以后,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②“春秋四刺客”:专诸刺王僚、聂政刺韩傀、要离刺庆忌、荊轲刺秦王【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测(预习课完成):1、指出下列古今异义词的不同含义:仰天太息流涕古义:今义: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今义: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古义:今义:将军岂有意乎古义:今义: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古义:今义: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古义:今义:终已不顾古义:今义:2、指出下列词语的活用现象:进兵北略地函封之樊於期乃前曰其人居远使使以闻大王太子迟之发尽上指冠群臣怪之箕踞以骂曰3、指出下列文言句式的类型:(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2)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3)取之百金(4)见燕使者咸阳宫(5)父母宗族,皆为戮没(6)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7)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8)遂自刎(9)人不敢与忤视.(10)见燕使者咸阳宫以下展示课完成二、整体感知:1、《荆轲刺秦王》全文简短的1356言,如何体现了《战国策》“长于叙事”的特点?开端:刺秦缘起——“()”发展:()——包括()()()()()五个场面高潮:()——包括厚遗蒙嘉、()()()四个场面结局:荆轲被斩——“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三、感悟思考:2、荆轲私见樊於期,为什么能使樊於期慷慨献身?(从荆轲对樊於期的三问入手,理解语言描写的效果)3、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诀别这一场面的?4、文中是怎样描写“秦廷行刺”这一惊心动魄的场面的?提示:a.通过斗争双方的动作描写;b.通过语言、神态、表情描写;c.运用间接描写的方法渲染气氛四、合作探究:5、你怎样认识荆轲和荆轲刺秦王这一行动?附:对荆轲的评价历来见仁见智,苏洵在《六国论》中认为荆轲的行为“始速祸焉”,朱熹认为荆轲是“匹夫之勇”;也有很多人对他表示称赞,比如,左思的《咏荆轲》称颂他“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陶潜说他“其人随已没,千载有余情”【归纳小结】分别分析荆轲、太子丹、秦王等人的性格特点【当堂检测】1.翻译下列句子:a、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b、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何如?c、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d、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2.积累词语:一去不复返——图穷匕现——悲歌击筑——发上指冠——变徵之声——参考答案:知识链接:②“春秋四刺客”:专诸刺王僚春秋时期吴国人,家住阳山之野,靠为人屠猪维持生计,当时伍子胥隐居于此,其交好后来,吴公子光欲刺其兄吴王僚,来见伍子胥,请其荐一勇士,伍子胥荐了专诸为了刺杀吴王僚,专诸于是隐太湖学治鱼三月藏鱼肠剑于鱼腹,成功地刺杀了吴王僚当时吴王僚之子公子庆忌与其手握兵权的母弟掩余、烛庸均被派出征楚国,因此,公子光谋成王位,即吴王阖闾聂政刺韩傀战国时侠客,魏国轵(今济源东南)人,以任侠著称,为战国时期四大刺客之一聂政年青侠义,因除害杀人偕母及姊莹避祸齐地(今山东境),以屠为业韩大夫严仲子因与韩相侠累(名傀)廷争结仇,潜逃濮阳,闻政侠名,献巨金为其母庆寿,与政结为好友,求其为已报仇聂政待母亡故守孝三年后,忆及严仲子知遇之恩,独自一人仗剑入朝都阳翟(今禹州),以白虹贯日之势,刺杀侠累于阶上,继而格杀侠累侍卫数十人因怕连累与自己面貌相似的姊姊荣,遂持剑自破其面,挖眼、剖腹其姊在韩市寻到弟尸,伏尸痛哭,后撞死在聂政尸前要离刺庆忌春秋时期吴国人,因其折辱壮士丘迮,被推为天下勇士自吴王僚死后,阖闾立国,公子庆忌逃往艾城,招纳死士,接连邻国,欲待时乘隙,伐吴报仇公子庆忌骨腾肉飞,走逾奔马,手能接飞鸟,步能格猛兽,矫捷如神,万夫莫敌因此阖闾日夜忧虑时伍子胥又荐赢弱体细的勇士要离刺杀庆忌要离献计残身灭家,取得庆忌信任,终于成功刺杀了庆忌(典故“壮士断臂”即来源于此) 专诸和要离成就了一代霸主吴王阖闾(春秋五霸之一)荊轲刺秦王战国末期燕赵人,受燕太子丹之托刺杀秦王赢政,功败垂成他的故事家喻户晓,不必赘言其友高渐离被后世尊为“乐圣”,高渐离的师傅是“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韩娥后高渐离以灌满铅的筑刺杀秦始皇未遂,被施以瞎眼之刑预习检测:1、古义:眼泪;今义:鼻涕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今义:年长之人古义:有心意,此引申为同意、愿意;今义含有“故意”之意古义:对待;今义:遇到,碰巧古义:刻毒;今义:有深度,与“浅”相对古义:在这时;今义;表顺承关系或另提一事古义:不回头;今义:不照顾,不考虑不顾忌2、北: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北函:名词作状语,用匣子前: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走上前远: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远方闻:动词使动用法,使……听到迟: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迟上:名词作动词,向上竖起怪: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怪箕踞:名词作状语,象簸箕一样3、(1)定语后置(2)状语后置(3)状语后置(4)状语后置(5)被动句(6)判断句(7)判断句(8)省略句(9)省略句(10)省略句整体感知:1、“愿足下更虑之”;行刺准备准备信物、准备利刃、配备助手、怒斥太子、易水送别;廷刺秦王顾笑武阳、图穷匕现、倚柱笑骂感悟思考:2、荆轲三问樊於期,首先从秦王的刻毒残忍说起,动之以情,进行初步试探;进而从“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方面晓之以义,引而不发,进一步观察反映;在樊将军急于知晓的情况下,他才和盘托出行刺打算,征询意愿荆轲胆大心细,自知知人,对樊将军有着深刻的了解荆轲舍身取义的精神,更使樊将军激动得“偏袒扼腕而进”樊将军自刎献身,既表现了他的义勇刚烈,也表现了对荆轲的理解与信任3、提示:①抓住特点:如对送行者的描写,抓住“白衣冠”这个特点;②突出重点:在众多的人物中,重点写荆轲;“既祖,取道”略写,重点写慷慨悲歌;③顾及全面:太子、宾客、高渐离、士等在场人物都顾及到,而且通过写“士皆垂泪涕泣”“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渲染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忾的气势;④有条不紊:人物活动按时间顺序描写;⑤结合写景:“风萧萧兮易水寒”,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重点词句:“萧萧易水寒”“白衣冠”“垂泪涕泣”“变徵之声”——凄凉悲怆的氛围“慷慨羽声”“瞋目”“发尽上指冠”“终已不顾”——同仇敌忾,视死如归的气势4、A、通过斗争双方的动作描写,展示生死搏斗的曲折过程:荆轲“取—奉—发—把—持—揕—逐—提”,主动进攻未遂,仍进行最后一次努力;秦王“惊—引—起—拔—走—击”,由惊慌失措转为有效反击,动作描写,层次分明B.通过语言、神态、表情描写,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人物形象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读之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C.运用间接描写的方法渲染气氛,衬托荆轲的英雄形象写“年十二”就杀人的秦武阳“色变振恐”,衬托荆轲镇定自若;写秦王“恐急”,“群臣惊愕”,“尽失其度”,“不知所为”,衬托荆轲英雄虎胆,威慑秦廷;最后荆轲事败身亡,秦王仍“目眩良久”,这寥寥数语,从反面衬托了荆轲的威武壮烈5、荆轲具有义侠的性格,又受太子丹的厚遇重任,明知身入不测之秦是极其危险的事,但还是毅然前往,直至事败仍然“倚柱而笑,箕踞以骂”荆轲刺秦王这件事并不能真正挽救燕国的危亡,荆轲也是为报太子丹的知遇之恩才毅然前往的荆轲之所以值得肯定,并不在于为太子丹报私怨,而在于他站在斗争的最前列反对秦国对山东六国的进攻和挽救燕国的危亡千百年来,受压迫的人们之所以敬仰荆轲,也正是基于他那种同情弱小和反抗强暴的义侠精神当然这当中也流露出“士为知己者死”的因素这既是荆轲本身的局限,也是作者的局限从荆轲刺秦王的做法来看,这种个人的恐怖手段是不可取的,企图凭借个人的拼杀来改变历史的进程更是不可能的,这些都反映了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归纳小结:荆轲:粗犷豪迈,沉着勇敢,见义勇为,不畏强暴,不怕牺牲,千载以下,还令人感到凛然而有生气行刺秦王虽然失败,但他那种刚毅不屈,慷慨赴难的精神,千秋万载令人感奋太子丹:不以燕国弱小无力抵御秦国的侵略而坐待灭亡,急起奋发,图谋保卫国家孤注一掷,诚不得已也但急于求成,“始速祸焉”欲速则不达秦王:贪婪,专横,凶暴,但又外强中干秦是崇尚暴力的国家,长平之战,坑赵降卒四十万人秦王在东方诸国人民的眼中是一个极大的暴君樊将军的“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还以“金千斤,邑万家”悬赏捉拿樊於期,何等刻毒一旦得樊於期首和燕督亢地图,立即“大喜”,何等贪婪当荆轲逐时,秦王狼狈不堪,威严扫地,斩了荆轲,还“目眩良久”何等尴尬当堂检测:1、略2、一去不复返:一去就不再回来了图穷匕见:图,地图;穷,尽;见,现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悲歌击筑:以之为典,抒发悲壮苍凉的气氛悲歌: ①悲壮地歌唱:慷慨~ㄧ~当哭②指悲壮的或哀痛的歌:一曲~击筑: 1.筑﹐古代一种弦乐器﹐似筝﹐以竹尺击之﹐声音悲壮《史记.刺客列传》:"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征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后以"击筑"喻指慷慨悲歌或悲歌送别发上指冠:头发直竖,把帽子都顶起来了形容极度愤怒变徵之声:徵,古代五声之一乐声中徵调变化,常作悲壮之声学习反思:①善于写人物的对话和神态荆轲和樊於期的对话,荆轲先用话挑起樊於期对秦的仇恨,再问樊於期对这样的深仇大恨怎么办,然后针对“顾计不知所出耳”的表示,试探地提出了既能为樊於期报仇,又能保全燕国的计划,一层进一层,结果是樊於期慷慨陈辞,毅然自刎见秦王时“秦武阳色变振恐”,“荆轲顾笑武阳”而向秦王作了解释,在千钧一发之际,镇静的神态和得体的言辞消弥了危机这些对话,既表明了事态的逐步发展,也描写了荆轲的精细、沉着,在紧要关头不慌不忙,随机应变②善于通过对比突出人物性格以太子丹的急躁粗疏,头脑简单跟荆轲遇事审慎,三思而行对比,以突出荆轲的深沉多谋又如写武阳在紧急关头神态失常,同荆轲的镇定自若对比,突出了荆轲的机智勇敢③善于写一瞬间同时发生的各种现象,交织起来创造出一个悲壮感人的场面如“易水送别”的“白衣冠”“击筑”“和而歌”“士皆垂泪涕泣”“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各种现象综合成一个充满悲壮气氛的场面,有极强的感人力量这是刺秦前故事发展的一个高潮,也是感人肺腑千古传诵的闪光章节在这一情节中,荆轲的内心世界得到了充分的展现面对浑身着素的送行的人们和风寒水冷的自然环境,他用慷慨悲歌来表达对高渐离等知己生离死别的悲凉心情,抒发视死如归的壮烈情怀荆轲在太子丹对他缺乏足够的了解、信任和尊重的情况下仍然决心履行诺言,更增添了故事的悲剧色彩,这一情节也暗示了整个事件的悲剧性结局荆轲的歌声由凄切悲凉转为慷慨激昂,送行的人们也由感动、惜别转为激愤、激励就在这激动人心的场面中,荆轲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刺秦的征途。
人教版必修一第二单元第5课《荆轲刺秦王》复习学案
《荆轲刺秦王》复习学案复习目标:1、识记重点词语的含义,准确默写名句,掌握常见的文言句式;2、理解并翻译句子,能读懂浅显的文言文。
课前自主预习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
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
既己(),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
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
乃为装遣荆轲。
()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
乃令秦武阳为副。
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5篇
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一文,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
详细内容包括:课文整体感知、文章主题思想、写作特色、重点词汇解析、句子翻译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2. 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子翻译,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3. 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培养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文章的写作特色及主题思想的理解。
重点:重点词汇和句子翻译,文章结构的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古汉语词典、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引发学习兴趣。
2. 课文整体感知: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3. 课文解析:a. 分析文章结构,讲解重点词汇。
b. 对文章进行逐句翻译,解答学生的疑问。
c. 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写作特色。
4. 例题讲解:结合课文内容,讲解典型例题,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与课文相关的练习,检验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荆轲刺秦王》2. 内容:a. 课文结构b. 重点词汇c. 句子翻译d. 文章主题思想e. 写作特色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根据课文内容,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
b. 选取课文中的一个段落,进行翻译。
2. 答案:a. 文章主题思想:表现荆轲英勇无畏、忠诚爱国的精神。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反思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学生掌握情况如何,对不足之处进行改进。
2. 拓展延伸:a. 布置课后阅读任务,让学生阅读与本文相关的文章,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b. 组织课后讨论,让学生针对文章的主题思想、写作特色等进行深入探讨。
c. 鼓励学生参加古诗文朗诵比赛,提高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详细解析2. 教学目标的具体设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明确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5. 板书设计的合理布局6. 作业设计的深度与广度7.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内容的详细解析《荆轲刺秦王》一文的详细内容解析应包括对历史背景的介绍,荆轲刺秦王的动机、过程和结果的分析,以及文章中所蕴含的爱国主义、忠诚、勇敢等价值观的探讨。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2.5荆轲刺秦王新(1)
荆轲刺秦王《战国策》一、教学目标:1.积累文中常见文言词汇及句式。
2.欣赏和借鉴本文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3.领略荆轲等人的品德,多角度探讨荆轲刺秦王的行动。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 本文对人物性格的刻画。
2、难点: 多角度评价荆轲这一历史人物。
三、教学时数:三课时四、教学步骤:第一课时导语:《战国策》是汉代刘向编订的,共33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宋、卫、中山十二策。
它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记录了各国谋臣的策略和言论。
它语言流畅,写人记事真切、生动。
读这本书真是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它具有宏肆激越的风格,铺陈伟丽,叱咤雄豪,艺术上有很高成就,对后代文人的影响不小。
背景简介:《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 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
当时,秦于公元前 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 228年破赵( 灭赵是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
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
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
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 232年逃回燕国。
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par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 226年破燕,公元前 222年灭燕。
课文分析: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1),尽收其地,进兵北略(2)地,至燕南界。
占领南部边界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3)曰: “秦兵旦暮渡易水(4),则虽欲长侍(5)足下,早晚经常侍奉卿: 对人的尊称。
旦暮: 形容时间短。
岂可得哉? ”荆卿曰: “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6)。
今行而无又怎么能不用说也要请求行动空手前去没有微同非信,则秦未可亲也(7)。
夫今樊将军(8),秦王购之 (以)金千斤,凭信之物没有办法接近秦王的购取他的头亲: 亲近,接近。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5《荆轲刺秦王》教案1 新人教版必修1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5《荆轲刺秦王》教案1 新人教版必修1 备课人授课时间课题《荆轲刺秦王》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文言常用实词“亲、深、解、救、教、敢、还、振、图、室、诏”等过程与方法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和神态描写,在矛盾冲突中突出人物性格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荆轲的忠义正直、英勇爱国的精神重点理解掌握本文的重要字词,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翻译文言文难点学习、赏析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技巧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活动设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在诸多风流人物之中,有一位仅有短短两句吟唱,而这两句却成为千古绝唱,这就是荆轲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诗中透露出无限的悲凉和对人生的留恋,但荆轲仍然一无反顾,“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许多英雄就这样永远地走入历史深处。
今天,让我们在前人的记述中再来探寻英雄的足迹,倾听历史的回音。
1.学生复述文章的故事情节。
按文章结构来复述。
学生在听读之后把握文章的基本叙述思路,根据文章的主要情节,为文章划分大结构。
2、《荆轲刺秦王》的结构第一部分——开端(1---2):行刺缘起第二部分——发展(3---9):行刺准备第三部分——高潮(10--17):廷刺秦王第四部分——结局(18):荆轲被斩1、重点词句解释①秦王必说见臣:说:同“悦”。
说见:高兴地接见②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原足下更虑之。
穷:走投无路,困:困窘。
更虑之:更,改变。
虑,考虑。
之,这件事。
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来投奔我,我不忍心因为自己的事情而伤一、检查旧知二、新课导语三、文学常识及背景见学案四、梳理全文脉络五、研习第一部分2019-2020年高中语文 5《荆轲刺秦王》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1害了长者的心意,希望你在想别的办法。
③乃今得闻教:乃:语气副词,表转折。
教:指教。
2、第一部分翻译3、探究分析①荆轲刺秦王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发生的?课文写当时形势的语言有何特点?(讨论,荐答)明确:秦军破赵,势如破竹,大军压境,燕国危在旦夕。
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2单元5荆轲刺秦王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5、荆轲刺秦王【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1、复习与《战国策》相关的文学常识。
2、进一步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培养文言标点和翻译的能力。
3、从人物的对话、动作、神态描写,分析主要人物形象。
4、体会课文的写作特色,提高鉴别欣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1、了解课文背景,借助工具书,对照注释,研读课文。
2、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性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领会荆轲不畏强暴、不避艰险、舍生忘死、扶弱济困的英雄精神。
2、引导学生领略英雄的才华与品德,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1、梳理字词句,进一步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等文言知识。
2、理清叙事脉络,并从中概括人物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1、如何分析评价荆轲这个人物。
2、文章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教学时间】安排三个课时【问题思路】第一课时一、自主学习1、文学常识回顾(《战国策》)2、关于荆轲3、背景材料4、疏通第一、二部分(至“终已不顾”)字词句。
二、合作探究1、分析第一部分有何作用?2、人物形象有何特点?3、讨论第二部分人物动作、语言及场面描写有何作用?二、作业设计1、归纳所学部分的文言知识点。
2、预习课文剩下的部分第二课时一、自主学习疏通第三、四部分字词句。
二、合作探究1、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诀别这一场面的?2、分析第三部分:此部分是故事的高潮,主要写了哪些场面?体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点?(提问学生,解决疑难)三、作业设计归纳所学部分的文言知识点。
第三课时一、小组合作(拓展探究)1、应该怎样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1、本文在人物刻画上有何特点?二、自主学习分类归纳、整理文言知识三、作业设计1、完成练习册相关内容2、预习《鸿门宴》。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学案:第二单元 第5课 荆轲刺秦王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学案第5课荆轲刺秦王一、学习目标1.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等,了解《战国策》及相关知识。
2.理解分析荆轲、太子丹、秦武阳等人物形象,理解领会荆轲不畏强暴、不避艰险、舍生忘死、扶弱济困的英雄精神。
3.掌握古代记叙散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二、作者连线目录学之祖——刘向刘向(约前77—前6),原名更生,字子政。
西汉著名经学家,目录学家和文学家,撰有《说苑》《新序》,其中有不少生动的寓言传说,发人深省。
三、背景探寻强秦攻燕地,荆轲刺秦王公元前228年(秦王政19年),秦王政派其大将王翦攻赵,杀掉赵葱,遂克邯郸,虏赵王迁。
王翦随即奉命率兵驻扎中山(今河北省定州),准备向燕国进攻。
燕国这时处于朝不保夕、危如累卵的困难境地。
事实是:“燕弱小,数困于兵,今举国不足以当秦。
”(《战国策·燕策三》)燕太子丹这时好像热锅上的蚂蚁,在秦军压境的危急时刻,不得不采取派人行刺这样的策略。
四、文体知识国别体国别体史书即分国记载史事的史书,它对我们了解古代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经济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文献价值。
《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共33卷,约12万字。
五、归纳整理(一)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通“悦”,高兴2.今日往而不反.者通“返”,返回3.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通“震”,震慑4.图穷而匕首见.通“现”,显露5.秦王还.柱而走通“环”,环绕6.卒.起不意通“猝”,仓猝(二)古今异义1.今行而无信..古义:没有信物。
今义:不讲诚信,无信用。
2.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
今义:生活贫穷,经济困难。
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古义:品德高尚之人,这里指樊将军。
今义:年纪和辈分都高的人。
4.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可以用它来……今义:①表示可能或能够;②表示许可。
新人教版必修一高中语文第2单元第5课荆轲刺秦王教案1
《荆轲刺秦王》【知识与能力】1、积累文中的文言词句并进行归类整理。
2、正确分析鉴赏荆轲这个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词语2、学习本文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教学难点】用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评价荆轲刺秦的历史【课文分析】《荆轲刺秦王》是篇文言课文,记叙的是荆轲刺秦王的历史故事,人物形象刻画非常成功。
司马迁撰写《史记刺客列传》时,几乎照录全文。
文章记叙了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刻画了一个为了捍卫自己的国家安全,不惜牺牲自己性命的英雄——荆轲的形象。
文章对荆轲行刺前的精心准备做了较详细的叙述,对行刺的过程作了栩栩如生的描绘,读来惊心动魄,荡气回肠。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斩首行动”是现代军事战争中较为常用的战术,其核心是斩杀敌方最高军事指挥首脑,借以瓦解敌军。
而且我们说美国打伊拉克的时候就是运用了这一战术。
然而在我国古代也有人用过这样的战术,那就是战国末期,燕国太子丹命令荆轲刺杀秦王,好,那我们今天就来了解一下这个刺杀故事。
(教师板书:荆轲刺秦王)(板书课题)简介荆卿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
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坷,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
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朋友之一。
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土田光。
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
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
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以后,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
二、解题:1、关于《战国策》《战国策》是西汉学者刘向所整理、校订的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是一部国别体的史书。
该书记载了战国时期二百三四十年间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一些活动,着重记录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语言流畅,记人、记事形象生动。
全书共三十三篇,十二策。
《战国策》的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荆轲刺秦王[知作者]刘向(约公元前77—公元前6),西汉著名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原名刘更生,字子政,沛县人。
楚元王刘交四世孙。
宣帝时,为谏大夫。
元帝时,任宗正。
后因反对宦官下狱。
成帝即位后,得任光禄大夫,改名为“向”。
主要作品:在前人基础上辑录一部“楚辞体”诗歌总集《楚辞》。
辑录群书时发现了六种记录纵横家的写本,按国别体编订为《战国策》。
[知背景]《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6年。
当时,秦已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灭赵是在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
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
当初,燕王喜为了结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
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
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或者刺杀秦王嬴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荆轲刺秦王失败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6年破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知常识]1.《战国策》:杂记东西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国之事。
其时代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约240年(前460—前220)。
作者不可考,西汉刘向重加整理,定名为《战国策》。
《战国策》的基本内容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保存了不少纵横家的著作和言论。
《战国策》的文章特点是长于说事,无论个人陈述或双方辩论,都喜欢夸张渲染。
就历史散文的明白流畅来说,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书中说事常常运用巧妙生动的比喻,通过许多有趣的寓言故事,说明抽象的道理,富有说服力和鼓动性。
2.春秋战国四大刺客:专诸:春秋时期吴国人,家住阳山之野,靠为人屠猪维持生计,当时伍子胥隐居于此,与其交好。
后来,吴公子姬光欲刺其兄吴王僚,来见伍子胥,请其荐一勇士,伍子胥荐了专诸。
为了刺杀吴王僚,专诸于是隐太湖学炙鱼三月。
藏鱼肠剑于鱼腹,成功地刺杀了吴王僚。
当时,吴王僚之子公子庆忌与其手握兵权的母弟掩余、烛庸均被派出征楚国,因此,公子光谋成王位,即吴王阖闾。
要离:春秋时期吴国人,因其折辱壮士丘迮,被推为天下勇士。
自吴王僚死后,阖闾立国,公子庆忌逃往艾城,招纳死士,接连邻国,欲待时乘隙,伐吴报仇。
公子庆忌骨腾肉飞,走逾奔马,手能接飞鸟,步能格猛兽,矫捷如神,万夫莫敌。
因此阖闾日夜忧虑。
时伍子胥又荐羸弱体细的勇士要离刺杀庆忌。
要离献计残身灭家,取得庆忌信任,终于成功刺杀了庆忌。
(典故“壮士断臂”即来源于此)聂政:战国时期侠客,原居轵地深井,因得罪乡里,带母及其姐避居齐国都城临淄,乃吴起好友。
韩国大夫严仲子受丞相侠累的迫害流亡他国,他游历各地,欲寻侠士为自己报仇,后寻得聂政。
聂政到达韩国都城平阳后,成功地刺杀了忘恩负义的韩相国侠累。
荆轲:战国末期燕赵人,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庆卿,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又叫荆卿。
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
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他的朋友之一。
后受燕太子丹之托刺杀秦王嬴政,功败垂成。
[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樊於.期( ) 戮.没( ) 揕.其胸( ) 偏袒.( ) 扼.腕( ) 拊.心( ) 自刎.( ) 收盛.( ) 以药淬.之( ) 濡.缕( ) 忤.视( ) 变徵.( ) 瞋.目( ) 厚遗.( ) 卒.起不意( ) 夏无且.( ) 被八创.( ) 箕踞..( )( ) 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今日往而不反者( )2.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3.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穷⎩⎨⎧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 )图穷.而匕首见 ( )2.还⎩⎨⎧秦王还.柱而走 (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 )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计日以还.( ) 3.顾⎩⎨⎧ 终已不顾. ( )顾.计不知所出耳 (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 )4.引⎩⎨⎧ 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 ( )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 ) 5.就⎩⎨⎧ 轲自知事不就. (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 ( ) 6.兵⎩⎨⎧ 不得持尺兵. ( )不及召下兵. ( )秦兵.旦暮渡易水 ( )7.见⎩⎨⎧ 见.陵之耻 ( )图穷而匕首见. ( )秦王必喜而善见.臣 ( )8.发⎩⎨⎧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 (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 )发.尽上指冠 ( )9.诚⎩⎨⎧诚.能得樊将军首 (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 )10.以⎩⎨⎧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 ( )以.试人,血濡缕 ( )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 ) 第4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1.函.封之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进兵北.略地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发尽上.指冠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箕.踞以骂曰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又前.而为歌曰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皆白衣冠...以送之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乃朝服..,设九宾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使使以闻.大王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其人居远.未来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5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古义:今义:物质上不富有。
2.可以..解燕国之患 古义:今义:可能,能够。
3.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古义:今义:袒护双方中的一方。
4.终已不顾..古义:今义:不考虑,不顾及。
5.诸郎中..执兵古义:今义:指中医医生。
6.复为慷慨..羽声古义:今义:大方,不吝啬。
7.愿大王少假借..之古义:今义:利用某种名义、力量等来达到目的。
8.事所以..不成者古义:今义:连词,表结果。
9.将军岂有意..乎古义:今义:故意。
10.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古义:今义:不讲诚信,无信用。
第6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译文: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译文:3.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译文:4.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译文:5.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译文:6.群臣侍殿上者。
()译文:7.燕王拜送于庭。
()译文:8.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
()译文:生生互动:交流学习,应该怎样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资料:一、关于士阶层士是周以来的一个贵族等级,是贵族的最下层周代分封制规定贵族有四个等级:天子、诸侯、大夫和士以上三个等级都有一定的田产,全国土地归天子所有,天子封诸侯国给诸侯,诸侯再封邑给大夫,而士不能占有土地,也就是孟子所说的“无恒产”。
但是士阶层也有自己的贵族尊严,佩剑是贵族的标志,因此无论士有多穷也要佩剑,因为这代表他贵族的尊严,也就是孟子所说的“有恒心”在战国时代,士阶层的地位有所提高,春秋时期一些居于士阶层的大夫家臣就掌有重权,例如孔子时代的阳虎,到了战国时代,士主要分为几个类型:文士、武士、辨士和谋士,根据他们的名字就能够猜出他们的专长。
这些士依附在大夫和诸侯身边,为他们出谋划策,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门客,主公为他们提供食宿,他们就要对主公尽忠,但他们绝对不是奴隶,因为他们享有人身自由,如果主公失势或对他不好,他就可以选择离开。
战国四公子都有蓄养门客的习惯,经常门下食客三千,只要有一技之长就是士。
士后来发展成为农民和小地主。
在孔子的学说中,士被赋予了管理国家的重任,孔子认为当时的士是周朝的希望。
东汉之后出现的士族已经和周代的士很不一样了。
士这个阶层一直维持到西汉,韩信的谋士蒯通就是士。
二、对荆轲的评价对荆轲的评价历来见仁见智,苏洵在《六国论》中认为荆轲的行为“始速祸焉”,朱熹认为荆轲是“匹夫之勇”;也有很多人对他表示称赞,比如,左思的《咏荆轲》称颂为“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论”,“贱者虽字贱,重之若千钧”,陶渊明说他“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
下面我们来读一读柳宗元和陶渊明的诗,看看他们对荆轲的评价是怎样的,和《荆轲刺秦王》相比有何不同。
咏荆轲柳宗元燕秦不两立,太子已为虞。
千金奉短计,匕首荆卿趋。
穷年徇所欲,兵势且见屠。
微言激幽愤,怒目辞燕都。
朔风动易水,挥爵前长驱。
函首致宿怨,献田开版图。
炯然耀电光,掌握罔正夫。
造端何其锐,临事竟趑趄。
长虹吐白日,仓卒反受诛。
按剑赫凭怒,风雷助号呼。
慈父断子首,狂走无容躯。
夷城芟七族,台观皆焚污。
始期忧患弭,卒动灾祸枢。
秦皇本诈力,事与桓公殊。
奈何效曹子,实谓勇且愚。
世传故多谬,太史征无且。
咏荆轲陶渊明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
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
雄髮指危冠,猛气冲长缨。
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
萧萧哀风逝,澹澹寒波生。
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
心知去不归,且有後世名。
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
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
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
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其人虽已殁,千载有馀情。
三、美文赏读风萧萧兮易水寒肖复兴到河北易县,看完清西陵,临走的时候,天下着蒙蒙细雨,如果不是霍先生的坚持,也许就和荆轲墓失之交臂。
也是,易县还保留着古名古风,全因有一条易水河绵绵流过了几千年。
而易水河,则是因荆轲那一首千古绝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声名大振。
如果说中国的大小河流成千上万条,不计其数,其中易水是一条壮士的河,令人铭记难忘,胜过许多大河。
很近,出县城东南几公里就到了。
这里是燕国故都,燕下都的古城墙至今还保留一段,离这里不远。
环山竞翠,荆轲墓在一座小山包上,山虽不高,地势却高,俯视四周山岭和平原,有点一览众山小的意思。
易水也在墓的正前方,如练一样闪闪烁烁,蜿蜒流淌。
不知两千多年前,荆轲和太子丹一列人马,饮酒之后脱冠尽孝,一身素白的衣服,仰天长啸,击筑高歌告别的地方,是不是就在这座山包上?那时候的易水是否也如现在一般清冽,秋风之中萧萧瑟瑟?“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那时候的人,真的是有血性,激情湍飞。
如今,山脚下的村子就叫荆轲村,只是不知道是否还保留着如此慷慨悲歌之情?荆轲墓已经不像清西陵那样,没有了那具象形的坟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