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民网络语言的心理因素探析

合集下载

从网络语言特点看网民心理

从网络语言特点看网民心理

总之,任何一种语言,只要还被人们使用,就 必然会不断地发展。创新是事物的生命力所在, 只有创新,才能推动语言的发展,分析和理解 年轻人在网络语言上的创新和突破,可以更真 切的了解年轻人的心理、生活方式、价值观念 以及心态史的演变过程。
09犯罪学一区队 郑晓凤
从网络语言特点看网民心理
网络语言
从20世纪90年代起,一场以网络化、数字化为 特征的信息革命已经深入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 随之而来的是以国际互联网为媒介的人际交流 越来越普遍。但在现有的网络环境下,大部分 的网上交流仍采用字符的形式,同时占网民比 例最大的人群是代表社会中坚力量的就了一种新的语 言形式“网络语言”。
2从网络语言的特点看求新求异的心理
年轻人具有很强的创造力,追求个性,特立独 行。在网络这个完全自由、独立的平台上,他 们不用拘泥于陈规,积极创造有自身特色的语 言,并且期望得到众人的承认,只要能被大范 围接接受和使用,这个新创的语言就融入到网 络语言中了。也造就了网络语言动态化的特点。
(1)别字构成 即使网民都有追求快捷高效 的心理,但追求幽默、个性 的心理仍让他们放弃速率而 追求风趣的表达效果。比如, 被无数蚊子咬了叫“新蚊连 啵”(新闻联播),这四个 字要比打正确的花费时间更 多,如此不高效的表达,只 为满足自身求新求异的心理。 例:大侠——大虾(对网络、 电脑十分熟悉的资深网民) 虾米——什么 灰常——非常
(2)约定俗成的迅捷 网络语言不需要“批准”其 创造力不受“正统”传媒的 编辑的过滤和限制,网民可 以自己制造和使用。例如, 广东电视台就陈冠希一事采 访一路人时,对方说:“关 我什么事,我是出来打酱油 的”。之后立刻红遍大江南 北,甚至衍生出“酱油族”。 寻遍各大论坛,几乎每个帖 子都有“酱油男”的身影, 于是酱油族誓将打酱油进行 到底,“打酱油”成为众多 网民的口头禅。

社会学论文大学生使用网络流行语的心理探究及其引导

社会学论文大学生使用网络流行语的心理探究及其引导

社会学论文大学生使用网络流行语的心理探究及其引导大学生使用网络流行语的心理探究及其引导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网络流行语成为了大学生日常交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些网络流行语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鲜明的个性和幽默的风格,吸引了大量年轻人的关注和喜爱。

然而,大学生使用网络流行语的心理背后隐藏着一些深层次的原因和影响。

首先,大学生使用网络流行语可以满足他们追求归属感和认同感的心理需求。

在大学生活中,社交圈子的拓展和社会身份的建立对于个体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使用网络流行语,大学生可以与同龄人建立共同的语言符号系统,形成一种群体认同感。

这种认同感能够让他们感到自己被接纳和理解,从而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

其次,大学生使用网络流行语还可以作为一种情感宣泄的方式。

在快节奏和高压力的大学生活中,情绪的释放和情感的表达是非常重要的。

网络流行语通常以夸张、幽默的方式表达情感,能够帮助大学生化解压力和释放负面情绪。

通过使用网络流行语,大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他人的共鸣和支持,从而减轻内心的负担。

然而,大学生过度依赖网络流行语也存在一些心理隐患。

首先,过度使用网络流行语可能导致大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下降。

网络流行语通常以简洁、模糊的方式表达,缺乏准确性和严谨性。

长期以来,大学生过多地使用网络流行语可能使他们在正式场合或学术交流中表达不清、不准确,甚至影响到他们的沟通能力和思维逻辑。

其次,过度追求网络流行语的时尚性和个性化可能导致大学生的价值观扭曲。

网络流行语往往以调侃、讽刺等方式表达,有时会涉及到不恰当的内容或价值观。

大学生在使用网络流行语时,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不盲从、不跟风,避免对错误的价值观产生误导和认同。

面对大学生使用网络流行语的心理需求和心理隐患,我们应该积极引导他们正确使用网络流行语。

首先,学校和家庭应该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教育,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语言表达能力。

其次,大学生应该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文化活动,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和视野,提升综合素质。

网络语言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网络语言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网络语言的社会心理学研究随着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网络语言已逐渐成为人们日常沟通的重要方式之一。

它独具的表达形式和便捷性已经深深地渗透到了我们的生活中。

网络语言作为一种新兴的语言形式,其背后所蕴含的社会心理学因素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网络语言最初的出现与互联网通讯的发展密切相关。

在互联网信息传递的过程中,网络语言成为了最为便捷,最为直接,最为快捷的表达方式。

在短时间内,网络语言能够传达更多的信息和情感,既能够快速地交流观点,也能够快速传达用户的情绪。

而这些特点,也是网络语言流行的原因之一。

网络语言的流行,反映了现代社会中人们沉迷于快节奏和追求效率的生活状态。

用语简洁明了,节约时间,符合了现代人的生存需求。

同时,也体现了社交化和个性化的表达方式,更符合年轻人渴望寻求独特性的心理需求。

由于网络语言显得简洁直接,有时会直击人心,触及到人们敏感的神经。

例如网络语言中的“黑话”就是一种显著的特征,它成为了一种在网络上交流时的命名方式,其中的许多词汇和短语,都半藏半现、披着外衣。

通过各种表情,词汇的跳跃转化及戏谑或讥讽的含义,来传达着一种特殊的情绪反应。

通过“黑话”,人们可以在网络交流时更加真切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态度。

然而,网络语言也难免存在一些问题。

网络语言的表达形式多样,其表达方式过于简洁,而有时又太过于直接、粗糙,常常会引起人们的沟通误解。

网络语言还有着一定的“群体化”特点,一些专有名词、术语等,只有聚集于特定社交圈子里才能得到理解。

对于那些不懂网络语言的人员来说,难免会产生隔阂感。

同时,网络语言的使用也需要遵循一定的规范。

因为网络语言的表达方式多样,人们在使用过程中,有时会受到影响而产生较为不良的情感和行为处理方式。

传统的教育体系中并不注重网络礼仪的沟通教育,并且“网络暴力”等不良行为也屡屡出现,因此网络语言的规范化教育变得越来越重要。

总的来说,网络语言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是一项非常新颖和有意义的研究。

浅议现今网络流行语及其背后的文化心理

浅议现今网络流行语及其背后的文化心理

浅议现今网络流行语及其背后的文化心理【摘要】如今,网络流行语已经成为互联网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将从定义和文化心理角度探讨网络流行语的现象。

在社交媒体的推动下,网络流行语得以快速传播和演变,反映了人们的文化心理和社会氛围。

网络流行语不仅具有独特的社会意义,还对社会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网络流行语的持续演变和文化心理在其中的作用也值得关注。

通过研究网络流行语,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当代互联网文化,以及它对社会的影响。

网络流行语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它反映了人们在网络空间中的情绪、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文化心理、社交媒体、传播、演变、反映、社会意义、使用、影响、持续演变、社会影响。

1. 引言1.1 网络流行语的定义网络流行语是指在网络上广泛传播和使用的特定词语、短语或表达方式,通常具有独特的语言风格和文化内涵。

这些流行语往往在一段时间内迅速传播并被大量人群采用,成为网络社交交流中的热门话题和关注点。

网络流行语的形成和传播受到网络的快速传播和信息传递能力的支持,同时也反映出网络文化和社会心理的特点。

网络流行语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和社会现象。

它们可以反映出当代社会的价值观念、审美观念和情感需求,同时也承载着人们在网络空间中相互沟通、交流和表达情感的需求。

网络流行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当代社会的文化心理和时代精神,成为人们对网络文化、社会现状和个人情感的一种表达方式。

在这种意义上,研究和探讨网络流行语背后的文化心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当代社会和文化的发展趋势。

1.2 文化心理与网络流行语文化心理与网络流行语紧密相连,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和传播都与文化心理有着密切关系。

文化心理是指在一个特定文化环境下,人们对世界的感知、理解和反应的心理机制和规律。

在网络流行语中,文化心理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影响着流行语的产生、传播和接受程度。

文化心理在网络流行语的产生中起着重要作用。

从网民心理看网络用语的分类与认知心理机制-最新文档

从网民心理看网络用语的分类与认知心理机制-最新文档

从网民心理看网络用语的分类与认知心理机制近年来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使得每年都有很多新的网络用语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一些社会事件也因网络的存在而传播、放大,受关注的程度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

有伴随地震而被炒火的“范跑跑”,有因艳照门事件而被广泛使用的“打酱油”,还有因高校就业难现象而产生的“被就业”等等。

国内学者早在二十一世纪初就开始关注网络用语并进行研究,但是从心理学角度进行研究的还很欠缺,分析网络用语产生的心理背景的文章非常少。

本文力求从心理学角度出发,着重分析依托社会事件而产生的网络用语,分析的依据是对本项目所得到的网络用语词条以及网络用语产生的心理背景数据库的研究成果。

本文讨论了如何通过网民的心理来对网络用语进行分类,同时又针对其中事件依托型的网络用语进行详细论述,以探寻其体现出的社会权利关系变化情况以及其认知心理机制。

一、网络用语的分类传统的观点认为网络用语是“被使用在网络上的语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网络用语分为与网络有关的专业术语,如局域网、防火墙、浏览器等;和与网络有关的特别用语,如电子商务、网吧等。

更具有研究价值的是狭义的网络用语。

狭义的网络用语被分为图形符号类、数字符号类、字母符号缩略类、语符混用类、英汉语符谐音类、旧词翻新类、双语语码转换类、语言直译类等。

但纵观2006-2010五年中,出现了不少依托社会公共事件而产生的网络用语,如抱抱团、房奴、凤凰女、打酱油、被就业等等。

传统的分类方法显然无法对这类词语进行有效处理。

本文认为,网络用语首先从描述对象上分为两个大类:社会事件和新生事物、网络交流用语。

网民的心理背景主要有三种情况:平实反映、戏谑调侃讽刺、求新求异。

这里根据网络用语的两个大类和网民的三种心理,将网络用语分为四类(如下图):事件依托型、网络依托型、平实描述Ⅰ型、平实描述Ⅱ型。

具体来看(1)事件依托型网络用语,主要指因社会事件和新生事物产生,基于网民戏谑调侃讽刺等心理的用语。

网民网络语言的心理因素解读

网民网络语言的心理因素解读
CANG S ANG
网民网络语言的心理因素角 年 读
段朝 霞 张 晨


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 网络语言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网民特有的心理现象, 是 网民们
心理 的折射 。 本 文从 张扬个 性 与求新 求奇 的心理 、 从 众心 理 、 娱 乐 与减 压 的心理 、 追 求便捷 的心 理几个 方 面对 网 民使 用 网络语 言 的心 理 因素进 行解读 。 关键 词 网络语 言 心理 因素 张 扬个性 从 众 娱 乐减 压 便 捷
种意 思表 达 , 其 实都 可 以用 传统 的语 言 表达 出来 , 但 是 了一个与现实不 同的 、 相对 自F } 1 的交流空间 , 但与面对
网络交 流 中 , 由于交 流双 方互 相 看 网 民们为 什么 舍弃 现 成 的语 言 不用 ,而 要 去造 出一 些 面 的人 际交 流 相 比 , 新词 呢 ? 为 什 么不说 “ 什 么东西 ” 而要说 “ 虾米东 东 ” ; 不 不见对 方 , 那就 不 能展示 自己与 众不 同的衣着 了 , 也 不 说“ 喜欢 ” 而要说 “ 稀饭” ; 不说 “ 我” 而 要说 “ 偶” ; 不 说 能展示 自己酷酷 的表 情 了。 为 了显示 自我个 性 , 他 们便 “ 人 生 已如 此艰 难 , 有些 事 就不 要拆 穿 ” 而要 用 “ 人 艰 不 在 网络交 流 的唯一 工 具—— 网络语 言上 进行 个性 化创
花” , 而现 在 网络交 流 中乃 至扩展 到 日常 交流 中却 用 于

讽 刺 形容奇 怪 的 、 与 众不 同的人 。 这些 词语 本身有 自己
张扬个性 与求新 求奇 的心理
的含 义 , 但 在 网络 中被 网民赋予 了新 的含 义 。 或 在 网络

网络语言行为的社会心理学分析

网络语言行为的社会心理学分析

网络语言行为的社会心理学分析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语言逐渐占领了人们的交流场景。

与传统的书面语言相比,网络语言更加简洁、便捷,包含着丰富的表情符号和网络流行语。

这种语言的使用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同时也引发了人们的关注和担忧,因为网络语言的使用频率不断上升,有时还存在诸如恶意攻击、不文明行为、虚假宣传等不良情况。

因此,对网络语言行为进行社会心理学分析是急需的。

一、网络语言行为的心理驱动力网络语言行为的心理驱动力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个体的自我表达需求和群体心态。

首先是自我表达需求。

网络语言的特殊性质使得其使用者更能够自由地表达自我内心状态和情感。

这种直接而且迅速的表达方式,弥补了面对面交流时文字表达所暴露的缺陷。

同时,在网络语言中运用了许多新颖的表现方式,如表情符号、数字、拼音等,这样可以更好地表达情感信息,甚至能够创造新的表达方式。

这种表达方式的自由度比传统的书面语言高,可以更好地满足表达者的内心需求。

比如,在一个看电影的群里,如果有人觉得电影很狗血,他可以用“345”代替一句话“我觉得这个电影很烂”。

其次是群体心态。

网络语言在社群中使用时,能够更好地实现同伴之间的互动和沟通。

人们能够在网络语言中得到社交支持和认同感,尤其是在社交媒体上,与大家分享自己的内心想法和经历,形成了紧密的社交群体。

当拥有强大好的“粉丝圈”时,人们往往会追求更多的点赞和关注,以体现自己的受欢迎和存在感。

与此同时,有些人也会通过网络语言来调动群体的情绪或情感,对一些热点事件进行煽动或者谴责,引发一定的舆论反响。

二、网络语言行为的心理效应网络语言行为也会对人们的心理产生影响,尤其是喜欢沉浸在网络中的人群。

第一点,网络语言行为可能导致人陷入孤独。

网络语言中的“社区感”虽然强烈,但是与实际社交相比,还是存在着差异。

将大量时间花费在网络交流上会削弱人们真实社会生活的体验,这种情况可能会使人产生一种孤独感,尤其是当网络社交变得占据太多空间时。

从网络语言分析网民心理

从网络语言分析网民心理

从网络语言分析网民心理网络语言是指网民们在网络交流这一新兴文化中所使用的新的语言。

随便进入一个论坛或聊天室,仔细看帖或看别人聊天,不一会儿,就会发现“灌水”“拍砖”“回帖”“楼主”(LZ),“斑竹”“虾米”“菜鸟”“大虾”“恐龙”“FB”“88”等词语,甚至还有人在句末加上一些符号,如“:-D”“:)”等,这些文字和符号,对于网络交流经验不多的人来说,可能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我曾经发过一帖,有人简单跟帖“PF一下”,这“PF”让我迷糊了很久,直到后来看到一个“互联网十大流行用语”的帖子,才恍然大悟,原来“PF”就是佩服,这里用的是拼音首字缩略。

这些网络词语都是网民们创造和使用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网络语言必定是网络文化的反映,是网民们心理的折射。

网络上的任何一种意思表达,其实都可以用传统的语言表达出来,但是年轻的网民们,为什么舍弃现成的语言不用,而要去造出一些新词呢?为什么不说“什么东西”而要说“虾米东东”;不说“多少钱”而要说“多少米”;不说“喜欢”而要说“稀饭”;不说“我”而要说“偶”……据调查统计,网民中35岁以下的占82.2%,网民中受教育程度为高中(中专)的比例最高,占到29.3%,其次是大专(27.4%)和本科(27.1%),由此可见,网民中的绝大多数是年轻而有知识的一代,他们具备了与其他社会群体不同的文化特征,他们年轻活泼,勇于创新,更易接受新事物,也更具有个性和反叛精神,这些文化心理决定了网民们在他们特有的交流空间中对交流语言的创新,网民们用自己的“新语言”显示着他们与其他社会群体的不同。

陈原先生在他的《社会语言学》中说到:“现代社会生活的某种特殊情境,不能使用或不满足于使用语言(有声语言或书写语言)作为交际工具,常常求助于能直接打动(刺激)人的感觉器官的各种各样的符号,以代替语言,以便更直接,更有效,并能更迅速地作出反应。

”在网络这个个性飞扬膨胀的特殊情境里,传统的中文语言不足以使年轻网民的思想得以尽情宣泄,于是形形色色的网络新词在这个寸秒寸金的世界出现了。

关于网络语言产生及流行的原因分析

关于网络语言产生及流行的原因分析

关于网络语言产生及流行的原因分析关于网络语言产生及流行的原因分析网络语言是网民们广泛使用于论坛和聊天室的一种基于规范的语言变异形式。

网络语言的产生及流行是发展与网民群体共同作用的结果。

本文从社会外部原因、群体内部原因、语言心理三个方面对网络语言的产生及流行原因进行深入分析,以期更全面的看待网络语言的形成,为如何对待网络语言提供更深层次的认知角度。

语言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发展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事物、新概念层出不穷,人们的思维愈来愈细致复杂,这些都会向交际提出新的要求;不同社会的联系、交往、接触也必然会推进语言的发展。

[1]网络语言作为一种言语现象,其形成及被广泛使用与时代、社会、均有着密切的联系。

简言之,网络语言无论其“语言”的身份是否得以承认,但作为一定社会群体的一种言语现象,依然是语言和社会共变的结果。

本文拟从社会外部原因、群体内部原因、语言心理三个方面对网络语言的产生及流行做简要分析。

一、社会外部原因对社会外部原因的分析,网络语言研究者们达成了比较一致的看法,依据吉林大学吕明臣教授在《网络语言研究》一书中的概括,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中国网络时代的到来提供了产生网络语言的物质载体网络语言是产生于网络并广泛使用于网络交际与网络表达的一种语言变异形式,因此,网络的出现是网络语言产生的首要前提和物质基础。

互联网最早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繁荣于80年代末90年代初。

国际互联网(Internet)被誉为是20世纪末最激动人心的事情。

互联网1989年开始进入我国,从而揭开了中国网络时代到来的序幕。

1994年4月中国正式加入国际互联网,从此,中国网络用户经常坐在屏幕前进行沟通。

起初,由于对这种“无声”的即时交流方式的不适应,加之“说话”的速度要求与文字输入较慢的矛盾,“词不达意”或“言者无心听者有意”的情景常常发生;为了消除这些矛盾,维护交际的顺利进行,经过网络用户的不断实践,网络上就渐渐形成了自己的语言形式,这就是网络语言。

网民的心理特征分析报告

网民的心理特征分析报告

网民的心理特征分析报告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民数量日益庞大,他们在网络世界中展现出了各种各样的行为和心理特征。

了解网民的心理特征对于理解网络现象、优化网络服务以及引导网络舆论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追求信息获取的便捷性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网民们普遍希望能够快速、轻松地获取所需的信息。

搜索引擎的广泛使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人们只需输入关键词,就能在短时间内获取大量相关的内容。

这种便捷性使得网民们在面对问题时,首先想到的是通过网络寻找答案。

此外,社交媒体平台上的信息传播也满足了网民对便捷获取信息的需求。

例如,微博、微信等平台上的热点话题和资讯能够迅速传播,网民可以随时随地浏览和了解最新动态。

这种即时性和广泛性的信息获取方式,塑造了网民们追求高效、迅速满足信息需求的心理。

二、社交与互动的渴望人类作为社会性动物,具有强烈的社交需求。

网络为网民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社交平台,使他们能够与来自不同地区、不同背景的人进行交流和互动。

在网络社交中,网民们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分享生活中的点滴。

例如,在论坛、贴吧等社区,网民们围绕共同的兴趣话题展开讨论,形成了一个个虚拟的社交圈子。

这种社交互动不仅满足了他们交流的欲望,还让他们获得了认同感和归属感。

同时,点赞、评论、转发等功能也极大地激发了网民的参与感。

他们渴望自己的发言得到他人的关注和回应,通过这种互动来建立和维护人际关系。

三、娱乐消遣的需求面对生活中的压力和疲劳,网民们常常将网络作为一种娱乐消遣的方式。

网络游戏、在线视频、音乐等娱乐内容丰富多样,满足了不同网民的兴趣爱好。

例如,网络游戏让玩家在虚拟世界中体验冒险和挑战,暂时忘却现实中的烦恼。

在线视频平台提供了各种电影、电视剧、综艺节目等,网民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观看,享受休闲时光。

此外,一些轻松有趣的网络段子、表情包等也成为网民们娱乐消遣的重要元素,它们能够带来欢笑和放松,缓解紧张的情绪。

四、追求个性化与独特性在网络环境中,网民们有更多的机会展示自己的个性和独特之处。

网络流行语传播的心理动因探析——以“蓝瘦”“香菇”为例

网络流行语传播的心理动因探析——以“蓝瘦”“香菇”为例

起 了 网民 的创作 热情 ,出现 了几 十甚 至
使其成为 网络传播环境中的强势声音 。而 上 百个 版本 。因 为它 的形 式新颖 ,表 达 有 趣 ,能 够达 到既 吸 睛又 张扬个 性 的 目
1 . 4 宣 泄释放心 理
并且 引发 了诸 多 明星 的模仿 和 分享 ,更 网民由于从众心理 的现代社会 , 娱乐的方式花样百出 。
就是 以迅 雷不 及掩耳 之 势席 卷 网络 ,进 而 大众传 媒 提供 的娱乐 无 疑是不 可 比拟 渠道 。 “ 蓝瘦” “ 香 菇” 被广 为 流传 ,
的。互联 网出现 后 ,人 们在 网络 用语 中 更 多 的是一 种精 神上 的共 鸣。视 频 中主
己真情 实感 的人 ,找 到了很 好 的宣泄 方
2 网络流行语传播 的社 会影 响 2 . 1 网络流行语 的积极影 响
号 ,主要 表现 为在 网络 上 出现频 率较 高 是两 个普 通 的词汇 ,但被 人们 冠 以戏谑 式 ,幽默诙谐不沉重 。 的字词 、短语或特定的句子 f 】 l 。网络流行 的成分后 , 其娱乐 的功能就彰显 出来 了。
1 . 3 求新求异心理
求新 求异 心理是 指 主体 在行 为过 程 心理 需求 。在 网络 交流 中 ,人 们 寻求简
方式 ,构建 愉快 氛 围 ,从 而达 到娱乐 的 感 上 的经历 ,都为 一些 不太 愿意 暴露 自
网络 流行语 是一 种特 殊 的网络 交 际 加 入新 鲜刺 激 的元素 ,以此来 丰富表 达 人公 忧郁 的眼神 ,不标 准 的普 通话 和 情
定 时期 内在 网络 中 广泛流行 的语 言符 目的 。带着地方 口音 的 “ 蓝瘦” “ 香菇 ”
公 司。

浅析网络语言所反映的网民心理

浅析网络语言所反映的网民心理

浅析网络语言所反映的网民心理盐城师范学院2013——2014第二学期《文艺心理学》课程期末考察论文文学院班浅析网络语言所反映的网民心理〔摘要〕网络语言是指网民在网上交流时使用的由文字、符号、数字、图形等组成的网络语言形式。

在总结网络语言的特点的同时,也对其中反映出的网民心理作了具体分析。

〔关键词〕网络语言;心理特征在现在社会里人们是不可能脱离网络世界的,尤其是作为生活在21世纪科技社会的我们,网络就更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网络新词不断涌现,充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来,而这些网络用语所反映出来时下网民的心理特征。

一、对“网络语言”的界定“网络语言”是一种粗糙的称呼,其中一种是与电子计算机联网或上网活动相关的名词术语,例如互联网、网民、猫等;另一种性质的“网络语言”主要是指网友们上网聊天时临时“创造”的一些特殊的信息符号或特别用法[1]。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公布的第17次统计报告显示,30岁及以下的网民占71.0%,网民呈现年轻化的态势。

调查还显示,学历越高,网民普及率越高,大专及以上网民普及率更是高达84.8%。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网民中的大多数是年龄在30岁以下有知识、有文化的年轻人。

年轻人具有求异、求变的个性,往往思维活跃、机智幽默、妙语连珠。

我们在分析网络语言特点的同时,也能看出这个特殊群体在特定时期的心理状况。

二、网络语言的特点及其对网民心理的体现第一,网络语言的简单便捷———网民效率意识的体现。

刘禀诚先生曾撰文提到现代汉语词汇的趋简性,认为人们受言语交际学的制约,崇尚简练化的词语,如“家电”等[2]。

网络语言更是如此。

我们打一个汉字要敲4次左右,而用字母或数字代替则只用一次或更少。

在像网络语言这样的非正式交际中,信息传递的简便快捷相当重要。

“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最有效率地完成沟通,必须做到信息交流的迅速,因此要求网络语言的输入方便快捷,于是人们便挖空心思地创造出简短且便于输入的网络语言。

浅析网络语言流行的社会心理学现象

浅析网络语言流行的社会心理学现象

熟 的、为大众所 公认 的定义 。 百科认为 网络流行语就 是 群体 ,各个成员为了实现他们在互联网世界 的社会地位 与如 在 网 络 上 流行 的语 言 , 是 网 民约 定俗 成 的表 达 方 式 , 它 具有 两 何 归 属 , 必 然 会 自觉遵 循 群 体 的 规 范 , 模 仿该 群 体 中 其他 成 员 大特征: 一是年轻化, 二是有文化。 的主流行为, 以获得其他成 员的认 同以及心理上 的安宁 。 4多 元文 化 的冲 击 作 为 一 种 表达 的手 段 ,语 言 在 特 定 的场 域 中 有 时 也 构成 特殊 的意涵, 成为发声的表情 , 曲折的声明, 隐性的批评和抗 网络 流 行语 大 量 涌 现 , 并 且 能 够安 营扎 寨 , 也 是 有深 层 的 争 。即 使 某些 看 似 个 人 色 彩 非 常浓 郁 的语 言 表 达 , 究其 实 , 它 社 会 背 景 的 。改革 开 放 , 社会 进 步 、 科技发展、 全球一体化、 网 也 常 常超 越 了个 人 的范 围 , 而 成 为一 类 人 的代 表 性 表 达 , 反 映 络 技 术 、 媒 体 的 迅猛 发展 , 加 强 了人 们 与外 界 的接 触 和 交 流 , 了这 些 人 的 心 理 需求 。 新 的思想、 新 的观点、 新 的事物也随之涌进 国门, 这 必然带给 1自由 交流 和 平 等 参 与 的 心理 满 足 人们思想上、 生活上 、 心 理上 的 巨大 变 化 , 人 们 的 思 维方 式 和 网络 是 一 个虚 拟 而 相 对 自 由的 空 间 ,在 这 个 空 间 里无 形 价值观念也随之不断变化 。网络语 言在使用过程中,就大量 的等 级 制 约消 失 了 , “ 权威 ” 从 根 本上 动 摇 了, 大 家 是 平 等 的参 采用 了英、 日、 韩、 港 台及其他的方 言、 文 学、 电影 、 动漫制作 的 与者 , 在这个空间里, 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对大众平等开放, 鼓 词 语 等 , 来 扩 大 和 丰 富 自己 的表 达 系 统 。例 如 : “ 唐僧” 指 哕 哕 励 公 众积 极参 与 ,最 大 限 度 上 实现 了文 化 的 交流 和 共 享 。现 嗦嗦、 废话连篇的人 , 原型为 电影《 大话西游》 中罗家英扮演的 代社会 , 每个人都会面对学习 、 生活、 工作压 力, 这时, 网络就 唐僧形象。“ P K” 源于网络游戏 中英语缩写而广为流传。 成 了情绪宣泄和平衡的心理 需求 。 网络交际的语境是匿名的, 5 抗 争心 理 它 隐 去 了人 们 的姓 名 等 隐私 , 因此 , 任何 人 都 可 以在 不考 虑 社 网 络 语 言在 青 年 中泛 滥 ,同时 也 成 为 青 年 身份 识 别 的符 会 因 素 制 约 的前 提 下 , 通 过 留 言、 发贴 、 聊 天 等方 式无 所 顾 忌 号 资 本 。虽然 这 种 态 势 看 来 凶猛 , 渗透 面 也 极 广 , 但 网络 语 言

社交媒体网民行为的心理分析

社交媒体网民行为的心理分析

社交媒体网民行为的心理分析
其次,社交媒体网民行为的另一个驱动因素是自我展示欲望。

社交媒
体提供了一个平台,让人们可以展示自己的生活、成就和个性。

网民会选
择性地分享自己的生活,将自己的成功和幸福展示给他人,这样做带来一
种满足感和成就感。

但与此同时,社交媒体也容易导致自我标榜和虚假展
示的问题,人们倾向于展示只好的一面而隐瞒负面或不完美的一面,这会
给他人带来一种压力和不真实感。

第三,社交媒体网民行为中的一种常见心理是焦虑。

社交媒体上充斥
着各种成功故事、精心打造的形象和完美生活的展示,这会让人们产生焦
虑和比较心理。

看到别人的成就和幸福,人们会自然地与之比较,并感到
自己不够好或不如他人。

这种焦虑心理可能导致自尊心下降、抑郁和自卑
等问题。

最后,社交媒体网民行为中的另一个心理是成瘾。

社交媒体的设计和
功能旨在引起人们的注意力和参与度,它们常常通过推送通知、滚动信息
和社交反馈等方式来吸引用户。

这些功能会刺激人们大脑中的多巴胺系统,产生快感和满足感,从而让人产生依赖和成瘾。

社交媒体成瘾会导致时间
浪费、学习和工作效率下降,甚至影响身心健康。

综上所述,社交媒体网民行为的心理可以归结为社交性、自我展示欲望、焦虑和成瘾等因素。

了解这些心理因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交媒
体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并在使用社交媒体时保持适度和健康的态度。

同时,社交媒体平台和政府应该采取措施来避免虚假信息的传播,减少焦
虑和成瘾,以促进社交媒体的良性发展。

网络语言社会心理学研究

网络语言社会心理学研究

网络语言社会心理学研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网络文本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并且网络语言也成为了现代社会中一种新兴的形式。

网络语言作为一种新兴的语言形式,包括各种电子邮件、论坛、微博、微信、QQ等形式,使用范围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人使用网络语言进行交流和沟通。

那么,网络语言的使用对社会心理学有何影响呢?接下来,本文将探讨这个问题。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网络语言作为一种新型的语言形式,对交流和沟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首先,网络语言的缩略和简化使得交流更加迅速和方便,尤其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已经习惯于使用快速的缩写和表情符号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其次,网络语言也具有一定的协定式和规范性,这种共识式的语言规范也对网络社区形成了一种凝聚力和认同感。

最后,网络语言的使用也加强了人们之间的交互和互动,促进了人们之间的彼此理解和认同。

然而,网络语言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网络语言的缩写和简化可能导致信息的不准确和不充分,尤其是在重要的社交场合和商务交流中,这种不准确和不充分的信息可能会给人们带来一些不必要的误解和误解。

其次,网络语言的协定式和规范性也可能导致固化思维和群体主义的倾向,这种固化思维和群体主义可能会影响人们的个性发展和自由思考能力。

最后,网络语言的过度使用可能会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例如依赖性的增强和沉迷性的加强等。

因此,面对网络语言这个新兴的语言形式,以及它对社会心理学产生的影响,我们应该怎么办呢?首先,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网络语言的优势,尤其是在日常交流和社交媒体中,我们应该善于利用网络语言的缩略和简化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其次,我们应该注意使用网络语言的规范和准确性,避免给人们带来不必要的误解和失误。

最后,我们应该增强自身的自由思考和独立性,不盲目追随网络语言的规范和协定,保持独立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总之,网络语言作为一种新兴的语言形式,对社会心理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使用网络语言的同时,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它的优势,避免它的缺点,保持独立的思考和表达能力,以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和人类的自由进步。

网络语言成因的传播学及心理学探析

网络语言成因的传播学及心理学探析
一、网络语言的词汇类型
网络词汇是网络语言的基本构成要素,网民利用自己 的聪明才智通过变异、再造的方式创造了许多新的网络词 汇,它们是网络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总的来讲,常用的 网络词汇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缩略词型。由于网络时代对信息的传输速度要求 颇高,同时人们在网络交流时总是想要节约信息输入时 间,因此就催生了大量的缩略词。缩略词不仅能提高交流 的效率,而且意思表达简便清楚。缩略词主要有英文缩 略词和汉语缩略词两种形式。英文缩略词大多数是提取 短语中各个单词的首字母,重新组合来表示整个短语, 如“BF(boy friend)”“PK(player kill)”等;汉语缩
1.词语本身有利于传播的因素。网络语言自身所具 有的独特优势是其能够得以存在、推广的先天基础。
其一是简洁、快速。部分网络语言是网民为了提高 输入速度,对一些汉语和英语词汇进行改造,对文字、图 片、符号等随意链接和镶嵌,如“BT(变态)”“88” 等;有的是把词组变为词,如“电邮(电子邮件)”“申 精(申请精华帖)”;有的是将多个词浓缩为一个词, 如“白骨精(白领、骨干、精英)”“特困生(上课特别 容易犯困的学生)”;还有的是把句子变成词,如“躺枪 (躺着也中枪)”“酱紫(就这样子)”“然并卵(然而 并没有什么卵用)”。这些网络语言由于文字简洁,输入 快捷,大大提高了传播与交流的效率,因而被广大网友所 使用。
其四是奇异、创新。网络语言往往构思巧妙,具 有新、奇、特等特点。它们或者是新创造的,或者是将 词语重新搭配与组合,或者是旧词新用,赋予其新的内 涵。这种创新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语音形式的创 新,如“美眉”“杯具”;二是词汇形式的创新,如 “吃饭ing”;三是语法形式的创新,如“很女人”“甄 嬛体”;四是语义的创新,如“槑”“打铁”“老司 机”等;五是创造新词汇,如“尬聊”“皮皮虾,我们 走”“菜鸟”等。奇异、创新的网络语言能够迅速吸引网 民眼球,之所以会这样,主要和大脑的“定向反射”有 关。“定向反射”是由周围环境的变化引起的一种应答性 反应,可以使动物从周围环境中区分出新的刺激物,并根 据其意义来做出相应的反应,从而对动物的生命与安全起 到保护作用,以便更好地适应环境。

网络语言对网民心理的折射

网络语言对网民心理的折射

[摘要] 随着以网络为媒介的交流的增多,网络语言应运而生,网络语言目前主要有四类:“新造网语”、“数字网语”、“缩略网语”以及“符号网语”。

网民赋予网络语言形象生动、标新立异的特点, 折射出特定人群在特定时期的心理状况。

[关键词] 网络语言;类型;特点;心理折射 前言从20世纪90年代起,一场以网络化、数字化为特征的信息革命已经深入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随之而来的是以国际互联网为媒介的人际交流越来越普遍。

但在现有的网络环境下,大部分的网上交流仍采用字符的形式,同时占网民比例最大的人群是代表社会中坚力量的年轻人。

因此在这种交流过程中,语言的运用方式也显示出了一些独有的特点,这造就了一种新的语言形式“网络语言”。

广义的网络语言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一是与网络有关的专业术语,如硬件、软件、鼠标、病毒、宽带、登陆、在线、聊天室、局域网、防火墙、浏览器等。

二是与网络有关的特别用语,如网民、网吧、触网、黑客、短信息、第四媒体、基准网民、电子商务、政府上网、中国概念股、虚拟空间、注意力经济、信息高速公路等。

三是网民在聊天室和BBS 上的常用词语和符号,如美眉、大虾、斑竹、恐龙、菜鸟、公鸡、东东、酱紫、瘟都死等。

狭义的网络语言仅指第三类,是指网民们在网络交流这一新兴文化中所使用的新的语言。

本文所要描述的正是这一类别。

作为一种新兴的语言模式,网络语言文字活泼、自由、亲切、幽默,特别贴近生活,同时却又鱼龙混杂,泥沙俱下,这些语言现象的出现都有一定的社会心理基础。

透过这些语言现象,能够看出与之相适应的特定人群在特定时期的心理状况。

网络语言的类型目前中文环境中的网络语言(以下简称网语)种类繁多,新词新语漫天飞舞,词语的构成也比较复杂。

具体说来,按其组成方式可分为四大类:1、新造网语。

年轻而时尚的网民们为了在网络世界引领潮流、标新立异,不断创造出一些生动活泼、充满怪异情趣的新词,或推陈出新,或旧词换新意。

新造网语主要呈现四种形式:(1)“旧词义变”,即根据具体交流的需要给旧有的词汇赋予新的意义。

青少年使用网络语言的特点与社会心理学及建议论文

青少年使用网络语言的特点与社会心理学及建议论文

青少年使用网络语言的特点与社会心理学及建议论文青少年使用网络语言的特点与社会心理学及建议论文网络语言指新媒体环境下产生的语言和词汇。

随着网络普及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人们对网络语言的研究不断深入,并取得了优良成果。

网络语言不仅是一种交流方式,还是文化与社会结合的产物,是一种语言文化川。

青少年群体中,网络语言使用十分普遍。

这是由青少年群体的特定心理因素和生活用语习惯决定的。

鉴于此,本文从社会心理学视角出发,对青少年使用网络语言的情况进行探析,并提出针对性建议。

一、青少年使用网络语言概况(一)使用目的据笔者调查,90%以上的青少年群体接触过网络,比例较高。

其中,以学习为主要目的的青少年仅有9.60k,获取相关信息的只占10.8%,而进行娱乐活动(看电影、聊天、听音乐或者玩网络游戏等)却占79.6%.由此可以看出,青少年接触网络的主要目的是体闲和娱乐。

在体闲和娱乐方式中,虚拟交友聊天比例最高。

而网络交友聊天是使用网络用语的重要途径二(二)使用态度调查结果显示:73.40%的学生对使用网络语言持接受态度。

部分青少年认同使用网络语言,认为在恰当范围内使用网络语言是可行的,并没有达到所谓的盲目推崇程度。

部分青少年不认同使用网络语言,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有些网络语言比较低俗,与文明社会建设不符;二是网络语言中有不易识别和理解的文字符号,同时书写难度也非常大。

从调查结果来看,大部分青少年能够正确认识并使用网络语言。

(三)使用范围除基本网络媒介外,手机短信成为进行网络语言交流的一个重要方式。

在手机短信中插入一些网络用语,如表情符号、行为符号等较为生动的形象,广受追求新鲜的.青少年群体推崇。

但总体来说,网络语言使用范围不大,大部分青少年表示不会在作文中使用。

这主要是因为教师再三强调书写作文时要注意语言规范。

可见,青少年虽喜爱使用网络语言,但往往能够合理控制使用范围。

二、青少年使用网络语言的特点(一)混杂地方方言调查发现,一些青少年对当地方言具有特殊情感,喜欢在平时的网络语言中掺入方言。

试论网络语言及其心理归因

试论网络语言及其心理归因

[论文关键词]网络语言心理需求归因[论文摘要]网络语言是青少年心理需求在网络交际中的反映,是社会思潮、网络特点和“青少年特质”共同作用的结果。

其特点表现为:兼容性、不稳定性、简约性、形象性、非规范性等方面。

对网络语言进行心理归因分析主要有自我意识、性意识、丰富的想象和从众心理等几个方面。

规范网络语言的根本在于重视青少年心理需求研究,营造满足正当需求和引导不正当需求的社会环境。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8年1月17日发布的《第2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30岁以下的网民占网民总数的69%,因此,青少年是网络语言的创作主体。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民的增加,网络语言也日益丰富与复杂。

其背后隐含的当代青少年的心理需求既有人本主义、存在主义的合理成分,也有怀疑主义、虚无主义和现实主义的隐忧。

本文通过网络语言的特点揭示其背后隐含的当代青少年的心理需求,旨在唤起社会、家庭和学校对青少年心理需求的关注和引导。

一、对网络语言的认识(一)网络语言的界定网络语言是随着互联网的产生和发展而诞生的一种新的语言现象。

一般认为,网络语言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网络语言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和网络有关的专业术语,如硬件、软件、界面、鼠标、宽带、浏览器等;二是与网络有关的特别用语,如网吧、网民、黑客、虚拟空间等;三是网民在网络交流(如网络聊天室、电子邮件、BBS、BLOG、ICQ、MSN等)中所使用的文字、符号、数字、图形等语言形式,是在现代汉语的基础上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中产生的一种语言变异。

如青蛙、美眉、==、OUT、886等。

狭义的网络语言仅指第三类,本文只讨论狭义的网络语言,即网民们为了方便交流、加强沟通而创造的网络用语。

(二)网络语言的特点 1. 兼容性多元文化交汇的社会环境和网络开放性的特点赋予网络语言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性质,它集不同文化、不同语言、不同群体和个体的表达方式于一身,形成了“三明治+泡菜”式的语言风格,其兼容性主要体现在网络语言里出现了大量汉字、汉语拼音、英语、数字、符号、方言等混杂使用的情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