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民网络语言的心理因素探析
网络语言背后的社会心理研究
网络语言背后的社会心理研究
作者:王燕琪
来源:《神州·中旬刊》2018年第08期
摘要: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语言逐渐成为我们的日常语言,它能迅速地传播主要受到网民从众心理、求异心理、宣泄心理等的影响。网络语言虽然对社会心理有积极的影响作用,但也不能忽视它给社会心理带来的各种危害。本文将通过各种心理因素的分析,辩证地看待网络语言对社会心理产生影响,以引导它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网络语言;社会心理;影响
网络语言的流行不仅受到某些客观条件的影响,它的传播也受到网民心理的影响,这也是更为重要的一个方面。没有网民心理因素的推动,网络语言不会像今天这么流行。网络语言对社会心理产生了一系列影响,人们应用全面的眼光对待它们。
一、网络语言的产生及分类
网络语言不仅在网络中流行,还逐渐遍及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交流符号,不仅给人们带来了乐趣,还使人们之间的交流更加便捷,因此它的流行是有据可循的。如我国学者于根元在2001年发表的《网络语言概说》一书中谈到:“网络语言起初多指网络的计算机语言,也指网络上使用的有自己特点的自然语言”。总的来看,从网络语言的具体应用来分,它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网络专业用语,如子网、程序、适配器、数据库、代码、IP地址等。(2)与网络活动相关联的语言,如在线冲浪、远程教学、网购、在线购票等。(3)网络用户间特殊的互动语言,如美眉、虾米、洪荒之力、给力、蓝瘦香菇、稀饭、粉丝、伤不起等。而这一类就是狭义上的定义,本文也只对这一方面的网络语言做具体的分析研究。
二、网络语言传播的心理因素分析
略论网络语言及其心理归因
略论网络语言及其心理归因
彭顺平石冬梅
(湖南张家界三角坪吉酋大学张家界校区教学部湖南张家界427005)
S I L l C
l§l—V A L
理论
科学
[摘要]网络语言是青少年心理需求在嘲络交际中的反映,是社会思潮、网络特点和“青少年特质”共同作用的结果。其特点表现为:兼容性、不稳定性、简约性、形象性、非规范性等方面。对网络语言进行心理归因分析主要有自我意识、性意识、丰富的想象和从众心理等几个方面。规范网络语言的根本在于重视青少年心理需求研究,营造满足正当需求和引导不正当需求的社会环境。
[关键词]网络语言心理需求归因
中图分类号:T P3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1871--7597(2008)0520181--01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8年1月17日发布的<第2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30岁以下的网民占网民总数的6996,因此。青少年是网络语言的创作主体。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民的增加,网络语言也日益丰富与复杂。其背后隐含的当代青少年的心理需求既有人本主义、存在主义的合理成分,也有怀疑主义、虚无主义和现实主义的隐忧。本文通过网络语言的特点揭示其背后隐含的当代青少年的心理需求,旨在唤起社会、家庭和学校对青少年心理需求的关注和引导。
一、对罔络语育的认识
(一)网络语言的界定
网络语言是随着互联网的产生和发展而诞生的~种新的语言现象。一般认为。网络语言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网络语言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和网络有关的专业术语,如硬件、软件、界面、鼠标、宽带、浏览器等:二是与网络有关的特别用语。如网吧、网民、黑客、虚拟空间等:三是网民在网络交流(如网络聊天室、电子邮件、BB S、B L O G、I cQ、M sN等)中所使用的文字、符号、数字、图形等语言形式,是在现代汉语的基础上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中产生的一种语言变异。如青蛙、美眉、一、O U T、886等。狭义的网络语言仅指第三类,本文只讨论狭义的网络语言,即网民们为了方便交流、加强沟通而创造的网络用语。
网民网络语言的心理因素解读
些标新立异 、 与众不同 、 自由叛 逆 、 幽 默诙 谐 的 网络 主要原因。 人们希望获得其所在群体的赞同, 偏离了所
・
语 言 正 是 青 少 年 高 涨 的 自我 意 识 在 网 络 交 际 中的 表 在群体 ,就会恐 瞑自己落伍 。网络的主要群体是年轻 现, 也 体现 了年轻 人希 望 引人 注 目 、 张扬 个性 的心理 状 人 , 从年龄上看 , 儿童和青少年 比成人更容易从众 , 与
花” , 而现 在 网络交 流 中乃 至扩展 到 日常 交流 中却 用 于
讽 刺 形容奇 怪 的 、 与 众不 同的人 。 这些 词语 本身有 自己
张扬个性 与求新 求奇 的心理
的含 义 , 但 在 网络 中被 网民赋予 了新 的含 义 。 或 在 网络
如“ 有木有” 是“ 有没有” ; “ 盆友 ” 就 是 在众 多 的 网民 中 ,青 少年 网民是创 造 和使 用 网络 中创 造新 词 语 ,
.i.
・
-
2 3 6-
滋 ・ 2 0 1 4 ・ jபைடு நூலகம்
—
CA
—
—
—
—
—
—
—
—
—
—
—
—
—
这样解释的, 而在 网络 中却为网民推崇。 他们还爱用一 于从 众 的概 念 , 尽 管不 同心 理学 家有 不 同 的表达 , 但 都
浅议现今网络流行语及其背后的文化心理
浅议现今网络流行语及其背后的文化心理【摘要】
如今,网络流行语已经成为互联网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
文将从定义和文化心理角度探讨网络流行语的现象。在社交媒体的推
动下,网络流行语得以快速传播和演变,反映了人们的文化心理和社
会氛围。网络流行语不仅具有独特的社会意义,还对社会产生着深远
的影响。网络流行语的持续演变和文化心理在其中的作用也值得关注。通过研究网络流行语,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当代互联网文化,以及它
对社会的影响。网络流行语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它反映了人们在网络空间中的情绪、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关键词】
网络流行语、文化心理、社交媒体、传播、演变、反映、社会意义、使用、影响、持续演变、社会影响。
1. 引言
1.1 网络流行语的定义
网络流行语是指在网络上广泛传播和使用的特定词语、短语或表
达方式,通常具有独特的语言风格和文化内涵。这些流行语往往在一
段时间内迅速传播并被大量人群采用,成为网络社交交流中的热门话
题和关注点。网络流行语的形成和传播受到网络的快速传播和信息传
递能力的支持,同时也反映出网络文化和社会心理的特点。
网络流行语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和社会现象。它们可以反映出当代社会的价值观念、审美观念和情感需求,同时也承载着人们在网络空间中相互沟通、交流和表达情感的需求。网络流行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当代社会的文化心理和时代精神,成为人们对网络文化、社会现状和个人情感的一种表达方式。在这种意义上,研究和探讨网络流行语背后的文化心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当代社会和文化的发展趋势。
浅析网络语言所反映的网民心理
浅析网络语言所反映的网民心理
盐城师范学院2013——2014第二学期
《文艺心理学》课程期末考察论文
文学院班
浅析网络语言所反映的网民心理
〔摘要〕网络语言是指网民在网上交流时使用的由文字、符号、数字、图形等组成的网络语言形式。在总结网络语言的特点的同时,也对其中反映出的网民心理作了具体分析。
〔关键词〕网络语言;心理特征
在现在社会里人们是不可能脱离网络世界的,尤其是作为生活在21世纪科技社会的我们,网络就更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网络新词不断涌现,充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来,而这些网络用语所反映出来时下网民的心理特征。
一、对“网络语言”的界定
“网络语言”是一种粗糙的称呼,其中一种是与电子计算机联网或上网活动相关的名词术语,例如互联网、网民、猫等;另一种性质的“网络语言”主要是指网友们上网聊天时临时“创造”
时会使用五笔打字的人并不多,大多使用拼音输入法,为了提高交流速度,便充分利用键盘
上的字母、数字来传情达意。这些“简单便捷”的网络词语的构词方式大致有这样几类:1.汉语拼音缩写,如“GG”、“JJ”、“DD”、“MM”分别表示“哥哥”、“姐姐”、“弟弟”、“妹妹”;2.英语单词缩写,如“BTY”(by the way 顺便问一下);3.数字谐音,如“9494”(就是就是),88(拜拜);4.字母谐音,如“CU”(see you 回头见);5.英语、汉语拼音、数字谐音混用,如:“3ku”(thank you 谢谢你),“小case”(小意思,小菜一碟)。
以上几类缩写、混写都是网友们追求交流的即时性和简洁性的结果。这些缩写都大大提高了网民的交流速度,省时省力。但对不经常上网的人来说,这种简单便捷的“网语”则如同黑话。
从网络语言分析网民心理
从网络语言分析网民心理
网络语言是指网民们在网络交流这一新兴文化中所
使用的新的语言。随便进入一个论坛或聊天室,仔细看帖或看别人聊天,不一会儿,就会发现“灌水”“拍砖”“回帖”“楼主”(LZ),“斑竹”“虾米”“菜鸟”“大虾”“恐龙”“FB”“88”等词语,甚至还有人在句末加上一些符号,如“:-D”“:)”等,这些文字和符号,对于网络交流经验不多的人来说,可能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我曾经发过一帖,有人简单跟帖“PF一下”,这“PF”让我迷糊了很久,直到后来看到
一个“互联网十大流行用语”的帖子,才恍然大悟,原来“PF”就是佩服,这里用的是拼音首字缩略。这些网络词语都是网民们创造和使用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网络语言必定是网络文化的反映,是网民们心理的折射。网络上的任何一种意思表达,其实都可以用传统的语言表达出来,但是年轻的网民们,为什么舍弃现成的语言不用,而要去造出一些新词呢?为什么不说“什么东西”而要说“虾米东东”;不说“多少钱”而要说“多少米”;不说“喜欢”而要说“稀饭”;不说“我”而要说“偶”……
据调查统计,网民中35岁以下的占82.2%,网民中受教育程度为高中(中专)的比例最高,占到29.3%,其次是大
专(27.4%)和本科(27.1%),由此可见,网民中的绝大多
数是年轻而有知识的一代,他们具备了与其他社会群体不同的文化特征,他们年轻活泼,勇于创新,更易接受新事物,也更具有个性和反叛精神,这些文化心理决定了网民们在他们特有的交流空间中对交流语言的创新,网民们用自己的“新语言”显示着他们与其他社会群体的不同。
网络流行语的特征和心理指向分析——以2012年网络流行语为例
刺的意味。这种新意思 , 搭配着 采访中那句“ 我姓 曾” , 表现得 参考文献
更为淋漓尽致 。 3自嘲解压型
【 l 】 毕加伟尉 网络热词” 屑丝” 所做 的一般性分析【 J 】 . 学术探讨, 2 o 1 2 ( 3 ) . 【 2 】 李存 . 网络语言对网 民心理的折射[ J 】 .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 0 0 4 ( 3 ) . 【 3 】 李蕊. 网络 语言的特点及其发展前景 [ J 】 . 青年文学家。 2 o 1  ̄2 ) .
在《 咬文嚼字》杂志评选的 2 0 1 2年度十大流行语排行榜
式离婚》 。2 0 1 2年 , 网友总结集体 闯红灯现象 时提 出了“ 中国 中, “ 正能量” 一词高居榜首 。“ 正能量 ” 本是物理学名词, 它的
式过马路 ” , 成为 “ 中国式 ” 造词爆发的导火线。 自此 , 各路媒 流行源于英国心理学家理查德 ・ 怀斯曼的专著《 正能量》 (  ̄ Ri p
此类 的流行语还有 2 0 1 0年即流行 的“ 最美” 、 “ 赞” 等。
5小 结
网络流行语反映时代 的律动 ,也投射出社会族群的亚文
wk.baidu.com
此类流行语还 有去年国庆期间走 红的“ 你幸福吗” 。这本 化心理 。本文主要分析 了 2 0 1 2年的年度 网络流行语 的类型、 是央视走基层栏 目的街边调查,但因其为节庆造势 的政 治 目 特征及其背后蕴含 的大众心理 ,期望能为流行语的研究添砖 的和假大空的提问,使得节 目一 开播便受 到众 多网友 的批评 加 瓦 。
从网络流行语看网络受众心理
从网络流行语看网络受众心理
作者:陈红莲
来源:《新闻爱好者》2010年第11期
网络流行语指在一定时期内网络平台上被网民们普遍使用的话语形式。它带有很强的媒介性,是一定时期内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及人们心理活动等因素的综合产物,并在网络传媒的推动下盛行的词、短语、句子或特定的句子模式。①网络受众是网络的浏览者,受众在接收网络信息后同时作为网络信息传播者进行一系列网络活动,所以网络受众既是受众同时也是
传播者。网络流行语如此盛行,并且其句式被广为仿造,有赖于广大网络受众的推波助澜。
网络作为新型媒体,大有赶超纸质媒体和电视媒体的趋势。各种信息通过网络的交互,传播速度的确惊人,网络流行语汇亦是层出不穷,令人应接不暇。继2008年冒出“山寨”、“打酱油”、“俯卧撑”、“范跑跑”、“很黄很暴力”、“雷人”等流行词语后,在2009年,新的更有影响力的语汇横空出世。本文以从百度、谷歌等多家网络媒体总结出的2009年“十大网络流行语”为例,探讨网络流行语盛行状态下受众的心理。
求新与求异
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没有个性就等于没有你自己,如何在数以万计的网络受众中脱颖而出,吸引别人的注意,就要看是否有酷酷的造型、标新立异的网名和另类的网络语言。因此,网络受众会用另类的方式来张扬自己的个性。网络流行语已成为网络受众表现其个性的标志和象征。
此外,网络流行语的这种求新与求异也受到注意力经济的影响。注意力经济也叫“眼球经济”,是指网络用吸引注意力的方法,赢得经济效益。最早提出“注意力经济”概念的是Michael·H·Goldhaber,1997年他在美国著名的Hot Wired上发表了《注意力购买者》一文,他认为公众的注意力是网站最大的资源,谁能吸引更多的关注,谁就能拥有更大的价值、吸引更多的投资。随着国内互联网的发展,“注意力经济”成为国内网络内容提供商(TCP)市场发展的指导思想。甚至有人将“注意力经济”直白地称为“眼球经济”,谁吸引到的目光最多,谁就可以成为市场中的赢家。众多的TCP为吸引注意力而倾尽心力,甚至发展到了哗众取宠的地步。2009年“十
我国网络流行语的特点及其产生的社会心态分析
我国网络流行语的特点及其产生的社会心态分析
作者:于鹏亮
来源:《传播力研究》2018年第13期
摘要:网络流行语是语言在网络环境中的一种变体,是语言发展和变化的形式。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我国网络流行语具有时代性、创新性、生动性、娱乐性的特点。同时,网络流行语不能脱离社会生活的发展现状,不仅要满足社会大众的不同心理需求,而且还要反映出社会文化的发展和社会心态的变化。在这一发展与变化的过程中,求简心理、求新与求异心理、模仿从众心理是网路流行语产生的社会心态。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特点;社会心态
随着互联网的渐次普及和网民数量的高速增长,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现象和文化现象,其传播范围和社会影响力在不断扩大和深化。特别是近十年来,网络流行语的使用已经从单纯的网络空间扩展到现实社会生活当中,其功能也从网民的自娱自乐到部分反映出公众的某种集体情绪和心理,进而对公共舆论产生了影响。作为网络传播的一个重要范畴,探讨网络流行语的特点及其产生的社会心态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社会意义。
一、我国网络流行语的研究现状
首先,国内关于网络流行语的研究起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自2008年开始相关研究逐渐增多,至今仍然是较为热门的一个研究领域。但从总体来看,网络流行语作为一个新兴的语言、文化现象,不仅研究论文的数量非常有限,而且大部分的文献只是一些初步的语料收集和立足于单独一类或某一年度网络流行语的研究,还不够深入。
其次,网络流行语的发展是动态的。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和影响力加大,网络流行语的内涵和外延在不断扩展,许多网络流行语在新的语境下被赋予了新的涵义。目前学术界对这些新出现的网络流行语的探索仍然是滞后的,现有的研究成果不能充分地解释网络流行语传播中出现的各种现象和问题。
网络词汇流行现象的社会心理学分析
The Social Psychological Analysis of Network
Buzzwords’ Being Popular
Abstract: The freedom and convenience of communication mode in the internet environment promoted the generation of network language. The network buzzwords attracted many users with its simple, vivid, and unique features, and becoming popular in everyday language. This article analyzed this popular phenomen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psychology, and pointed out that this phenomenon is connected with the entertainment needs and psychological desire of showing personality of the users, and the herd mentality of everyone. Also it pointed out the drawbacks of some vulgar network buzzwords, and advocated to create a civilized and healthy, standardized internet environment.
网络语言社会心理因素的分析
K ywod : t okl g ae Pyh l cl ed S c sc o g a f tr e rs Ne r n g ; sc o g a n e ; oi pyh li l a o w au o i l a o c c
14 谐音 法 .
谐 音造 词就是用 汉 字 、 语拼 音 、 语 字母 或 阿拉 伯 数 字 来 代 替 和其 语 音 相 同或 相 近 的原 词 而 产 生 的 汉 英 “ 新词 ” 。如数 字谐 音词 :34( 生 一 世 ) 6 7( 不 起 ) 11 一 ,8 对 。汉 字谐 音 词 : 幽 香 ” 邮箱 ) 烘 焙 机 ( o e ae “ ( , h m pg
认为 , 根据 表现形 式 , 网络 语言 可分 为 “ 母 型 ” 数 字 型” “ 字 “ 和 符号 型 ” 。根 据功 能 , 可分 为传达 信 息 的网络 语 言、 标榜 个性 的 网络语 言 和增强 娱乐 性 的网络 语 言 。根 据 生成 的手段 , 网络 语 言可 利 用 图形 符 号化 、 文字 或 文 符兼并 、 英互 译 、 略 、 音 、 汉 缩 谐 新创 词 、 旧词 新用 、 言童 语 等方 式来 表 达 。其 中 , 后 一种 分 类 方式 已被 童 最
成 为 网络语 言普及 和发展 的 源泉和 动 力。
2021青少年使用网络语言的特点、社会心理学及建议范文1
2021青少年使用网络语言的特点、社会
心理学及建议范文
网络语言指新媒体环境下产生的语言和词汇。随着网络普及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人们对网络语言的研究不断深入,并取得了优良成果。网络语言不仅是一种交流方式,还是文化与社会结合的产物,是一种语言文化川。青少年群体中,网络语言使用十分普遍。这是由青少年群体的特定心理因素和生活用语习惯决定的。鉴于此,本文从社会心理学视角出发,对青少年使用网络语言的情况进行探析,并提出针对性建议。
一、青少年使用网络语言概况
(一)使用目的据笔者调查,90%以上的青少年群体接触过网络,比例较高。其中,以学习为主要目的的青少年仅有9.60k,获取相关信息的只占10.8%,而进行娱乐活动(看电影、聊天、听音乐或者玩网络游戏等)却占79.6%.由此可以看出,青少年接触网络的主要目的是体闲和娱乐。在体闲和娱乐方式中,虚拟交友聊天比例最高。而网络交友聊天是使用网络用语的重要途径二(二)使用态度调查结果显示:73.40%的学生对使用网络语言持接受态度。部分青少年认同使用网络语言,认为在恰当范围内使用网络语言是可行的,并没有达到所谓的盲目推崇程度。部分青少年不认同使用网络语言,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有些网络语言比较低俗,与文明社会建设不符;二是网络语言中有不易识别和理解的文字符号,同时书写难度也非常大。从调查结果来看,大部分青少年能够正确认识并使用网络语言。(三)使用范围除基本网络媒介外,手机短信成为进行网络语言交流的一个重要方式。在手机短信中插入一些网络用语,如表情符号、行为符号等较为生动的形象,广受追求新鲜的青少年群体推崇。但总体来说,网络语言使用范围不大,大部分青少年表示不会在作文中使用。这主要是因为教师再三强调书写作文时要注意语言规范。可见,青少年虽喜爱使用网络语言,但往往能够合理控制使用范围。
网络流行语的特征和心理指向分析
网络流行语的特征和心理指向分析
作者:张越
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3年第07期
摘要网络流行语是在互联网上使用的流行语言,是网络时代的一种言语交际方式。本文以2012年的年度网络流行语为研究对象,分析它们类型和使用者心理指向。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类型心理指向
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识码:A
所谓的流行语,指的是在一定时期、一定地区、一定社会群体中被人们广泛使用、流传并且熟知的用语,往往多指一些词语。网络流行语,顾名思义就是在网络上流行的语言,是流行语的一个分支,指被网民在互联网上或现实生活中熟知、流传并广泛使用的词、词组及超出短语层面的言语表达单位。研究流行语的特征和受众的心理指向是社会语言学的重要课题。从语言学的角度分析探讨流行语背后隐含的社会文化心理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纵观2012年的网络流行语,可谓纷繁。但真正沉淀下来,从线上走到线下成为生活用语的只有其中一部分,本文就这一部分流行词语进行研究、分类探讨。
1 时事热点型
这种类型主要以2012年下半年大红大紫的“中国式x x”为代表。“中国式”的说法最初源自王海鸰的婚恋小说《中国式离婚》。2012年,网友总结集体闯红灯现象时提出了“中国式过马路”,成为“中国式”造词爆发的导火线。自此,各路媒体纷纷以“中国式xx”为话题批评、议论国人的劣根性或中国社会发张中存在的顽疾。网民也在网络上争先发表自己对此类现象的感想,于戏谑中表达不满、担忧等情绪。
此类流行语还有“航母style”、“表叔”、“房婶”、“干爹”等。
2 娱乐恶搞型
这种类型主要以“元芳,你怎么看”为代表。元芳体在2012年的流行是源于一起网络事件。一名武汉网友在得知泉州警方断定一被肢解后坠落高楼的女孩为自杀后,以“元芳,你怎么看”进行了发帖嘲讽,暗指案情背后或有蹊跷。但是该句式流行后这种讽刺质疑的意思却淡化了,更多的时候表达的是网友们的情绪宣泄和无厘头的娱乐。“你怎么看”一词既实又虚,问元芳的问题可以没有答案,很多时候发问者在发问时心中已有所偏向,重点不在答案,而在发问过程中的倾诉。
从个体、群体、社会心理学分析网络热词流行的原因
我是某某,偶尔有点宅,样子有点“囧”(jiǒng),偶尔出来“打酱油”,没事练练“叉腰肌”,做三个俯卧撑。平时只用“山寨”货,看到“kappa女”,觉得“很黄很暴力”。“你是不是被我“雷”到了呢?告诉你,除了“范跑跑”、“周老虎”和“猪坚强”之外,我就是2008年里最潮的人……刚才我的这段独白,相信大家听着都很熟悉,里面几乎囊括了2008年最热门的网络词汇。
2008年“井喷”出来的一批网络流行语。与过去“偶”、“稀饭”、“94”等网友自娱自乐独创的网络热词不同,08的网络流行语已经逐步从虚拟网络世界向现实世界一渗透,成为一种社会热词。2008年的网络热词大多背后有故事,连接着社会热点事件。
下面来看下08年的网络热词:
俯卧撑:在瓮安事件发生后的第三天,贵州官方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事件真相。通报描述事发当日的情景,当事人李树芬准备跳河寻死时,其好友刘某正在桥上做俯卧撑。“当刘做到第三个俯卧撑的时候,听到李树芬大声说‘我走了’,便跳下河中”。略带戏谑的“俯卧撑”折射出网民对现实公共事件真相的渴求。09年又出现了类似的“躲猫猫”事件。云南男子乔明在晋宁县公安局看守所里离奇受伤,送医院后不治身亡。事后,警方称其是和狱友玩“躲猫猫”撞墙致死。
打酱油“很黄很暴力””与“打酱油“的流行均出自电视新闻。很黄很暴力出自一则关于净化网络视听的新闻里。13岁女孩张殊凡在接受采访时说:“上次我上网查资料,突然弹出来一个网页,很黄很暴力,我赶紧把它给关了。”广州一位市民在就艳照门事件接受某电视台采访时说:“关我X事,我是来打酱油的。”“打酱油”成为一种幽默的托辞,以“打酱油”为托辞敷衍塞责,表面上无可奉告,其实流露出对现实的无奈,正是:“事不关己不开口,专心一意打酱油。”
网络流行语的社会心理分析以及对社会发展的启示
学教育2018.。9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慰■題题醜流行语陳会■分籠及離会賴的启示□ !可徒我%
内容摘要:随着二十一世纪网络时代的到来,一大批新奇独特的网络流行语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社会大 众的生活。网络流行语的社会心理主要表现为社会生活中思想观念多元化、个性化倾向以及人们对公平公正社 会的追求,同时也显示了新一代网民的内在忧虑。网络流行语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包括有利与不利的因素,针对 现状采取合理有的应对语生活的。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社会心理影响对策
网络流行语的社会心理分析
“网络流行语是一定时间段内主要在网络场域被网民自发使用的、最活跃的、具有发酵功能和特殊意义的并往往对现实生活产生影响的语言符号。”网络流行 语伴随着网络和信息的快速发展而产生,它起先活跃在以青年为代表的网民群体之中,因其独特 的构造方式和跳跃性随意性的表意方式而快速在网络世界走红,随着影响的进一步在一定
影响 的现实生活
现如今,网络流行语的用人群
是以青年为主,是中年 及时髦的部分老年人也组了独特的 使用 群。语言往往是生活的 ,而 流行 的 是 义 和有 性,它 了之 ,之
,以,
,而语言实是功用的
,它 式 的 对
的 特 是一的”[2],因网络流行语以说“意 着一个新的世界,一 的生 活方式”[3],从网络流行语中我们能 步 发展的 的
社会心理。
1.思想观念多元化和个性化
的
的 现实 使
们心理和的 ,网络语言
生 世界,使用也
是 的网民 是其发展
是 现实,网络语
言也是对现实的一种反
网络热词背后的文化心理
网络热词背后的文化心理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和传播媒介,它们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每一种语言都承载着特定的文化内涵,表现出与其所处时期背景息息相关的文化心理特征。
随着时期发展,人民思想解放,对社会、对生活有了进一步的深刻思考,且迫切地需要一个自由开放且低风险的倾诉渠道,网络的出现,就正好迎合了这种需求。
网络流行语,顾名思义就是在网络上流行的,是们约定俗成的。以其或简练、或新颖、或幽默的语言形式,通过网络平台引发民众共鸣而取得普遍传播。这些流行语,有的折射出现今的价值取向,有的反映出社会问题,还有的用于消遣娱乐。透过这些流行语,咱们可以大体了解现今社会民众的文化心理特点。
从利用目的的角度,网络流行语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别。
一、通过省音、谐音、缩写来简化语言交流进程中的读和写。比如“表”字,是将“不要”两字快速连读而成。“宣”字则同“喜欢”。这两个词都是用了连读省音的处置方式。7456(气死我了)、布吉岛(不知道)都是谐音。GF(girl friend)、BF(boy friend)则是对应词的英文缩写。
这种词大多用于网络聊天中,因其加倍简单方便而颇受年轻人青
睐。这是因为现今时期讲求效率与速度,特别是年轻人,网上聊天进程中对打字速度有必然程度的要求,同时聊天语言不需要太正式。采取这样的方式既节约时间,又知足了年轻人对语言表达新奇有趣的需求,一举多得,何乐不为?
二、给予某些常常利用辞汇特殊的含义,用以代指一件事或某种感受。如“拍砖头”是批评某贴子的意思,“雷”则表示对某件出乎意料的事表示强烈的惊讶,有时略带一点不赞同或难以接受的意味。“灌水”则是指因无聊而发一些没有什么意义的帖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9卷 第5期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49 No.5 2009年9月Journal of Hena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ep.2009
网民网络语言的心理因素探析
刘亚丽
(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河南开封475004)
131
231
331
431
531
631